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防范灾害措施全文(5篇)

防范灾害措施

第1篇: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管理

1前言

公路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属于强制保险内容。但大部分项目,由于对保险管理工作缺少认识,对保险管理不重视,往往是出险后才想起保险索赔,项目缺乏风险防范能力,索赔工作不到位,不仅项目施工损失加大,而且应索赔的权益无法获得。

2保险管理

保险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基础,重点是保险培训教育、工程风险防范、索赔。

2.1重视保险培训教育,提高项目全员保险意识

2.1.1保险机构的专业培训

为了减少损失,提高被保险人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险合同签订后,保险公司会不定期组织项目部、业主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培训,重点是保险条款的解释、风险防范的措施。但项目部参加保险培训往往流于形式,项目经理、总工基本不参加,而参加培训的人又不安排进行保险管理工作,保险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故项目经理、总工等领导及保险工作具体管理人员对保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参加专业保险培训很有必要。

2.1.2项目保险管理小组培训,吃透保险合同

项目进场建设开始,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保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工程、财务、机电、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项目保险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对项目部基层单位保险培训教育、宣传,对项目各个工程包括工序、操作流程等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出险索赔等。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是保险合同的学习、风险防范能力、索赔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培训的目的是吃透保险合同,培养较为专业的工程保险管理人士。保险管理小组还应制定出项目施工风险防范细则、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解释明细、索赔流程等管理手册,便于实际操作。

2.1.3对基层进行保险培训教育及宣传,提高全员保险意识

保险管理工作与整个工程切身相关,提高全员保险意识是根本。保险管理小组对基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宣传保险管理,重点是保险范围、风险防范要点和措施、规范风险工程原始资料填写等,提高全员保险意识,对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

2.2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

项目保险,很多人狭义理解为出险索赔,认为有保险公司赔偿,防范不防范无所谓。其实,保险条款规定只赔偿直接损失,但大多数出险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保险公司能赔偿的远低于实际损失。故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是保险管理的根本工作。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二大类型。两种风险既各自独立发生,有时也相互影响。人的建设活动能够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的开发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反之自然灾害能加剧人为风险,如南方雪灾冰灾过后,建筑材料猛涨价造成工程预算失控。

2.2.1自然灾害风险防范

自然灾害在建工险里是指:地震、风暴、洪水、山崩、地面下陷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强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破坏巨大,情况多样,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具有复杂性、难度大的特性。故项目施工管理中,应对工地地质情况、气候、河流、山体等进行详细地调查,并经常与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河道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交流,对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自然灾害防范措施。例如笔者所在项目,有十座桥梁、九公里路基位于河流区域,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且河道狭窄,历史洪水瞬时流量大,洪水危害极大。为此,针对工程特点和河流特性,项目部制定了桥涵、路基特殊施工措施。水季节期间制定了防洪预警机制、防洪措施、洪水后工程抢救恢复措施等。2007年河流共发生7次洪水,但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下,无一人员受伤、施工机械设备无一冲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水对工程的危害。当然,在现阶段,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完全防范是不可能,保险管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是相对的,多时候依赖个人能力。如果整个公司建设一个风险防范的交流平台,综合多个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和案例,取长补短,广思集益,才能更好地加强项目风险防范能力。

2.2.2人为风险防范

人为风险指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伴生的其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间接引起建设工程经济损失的风险。建工险规定只有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才能赔偿。意外事故指不可预料的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突发性事故,包括火灾和暴炸。意外中又有必然因素,是否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未消除等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应对各项施工过程详细分析剖解,包括施工工艺、人员、机械以及外界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如采用架桥机架桥,应对架桥机、航吊、运梁车进行检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交底和检查身体是否良好,梁片、支座安装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运梁道路是否畅通,以及是不是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均无异状才能进行架桥施工。常说的防微杜渐,正是人为风险防范的精辟概括。很多时候所谓的意外事故是因为不注意风险防范,对各种隐患摸不准吃不透,事故必然发生。至于非意外事故不属于建工险的范畴,如施工机械装置失灵、原材料缺陷、违规操作或工艺不完善等造成保险财产损失,这些更应该重点防范。辨识、分析风险源,消除隐患、规范操作,做好非意外事故风险防范,能有效规避、防范甚至杜绝非意外事故风险。

2.3索赔工作及时,现场勘查详细,原始证明有说服力

2.3.1出险通知

出险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通知。报案应对出险情况、主要原因分析、受损情况进行阐述,并应对索赔进行预估(不做为赔款依据)。有些项目出险还要求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个人认为保险经纪公司做为中间人,对建工险理赔专业度、忠诚度和热情度均不如保险公司和项目部,理赔工作掺和第三方,工作更难。故现阶段,索赔工作最好由被保险人直接与保险公司交涉。在报案通知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受损现场,保险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及时收集以下索赔单证:(1)保险财产核损清单;(2)工程量清单;(3)受损部位单价分析,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单价;(4)受损工程人工、材料、机械等能证明有关损失金额的单证、票据;(5)受损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出险前原受损部分)、施工图;(6)气象灾害证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火灾(消防部门提供)、盗窃险情(公安机关提供);(7)事故现场勘查报告、照片资料。(8)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医疗费用发票及清单(涉及第三者责任);(9)权益转让书(损失原因涉及其他责任方时)。

2.3.2现场勘查

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一般在48小时到达现场查勘。项目索赔人应先向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早提交索赔单证,便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现场查勘有针对性,查勘效率能大大提高。现场查勘工作至关重要,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对受损现场充分了解,对索赔清单上各项细目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一一查对。索赔细目和索赔工程数量应在现场确定。受损工程的单价如能在现场明确,最好在现场确定。现场查勘工作的要点是细致再细致,耐心再耐心,对应得的权益一定要敢于争取,并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

2.3.3赔偿商谈

索赔的过程中,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该定位比保险查勘人员更专业。尤其是各项受损工程的构成、计算方式、单价分析,索赔人员清楚了解,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据理力争,争议较大的地方逐一分析。现今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条款比较粗犷,建工险的构成比较模糊、笼统,各个条款颇有争议。故在谈判中,应抓住条款内比较模棱两可的字句,索赔工作尽可能往己方有力的方向走。如建筑工程一、除外责任中有一条:非外力引起的机械或电气装置的本身损失,或施工用机具、设备、机械装置失灵造成的本身损失。何为非外力,保险条款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除机械本身原因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可以在索赔范围。对此,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只有对保险合同条款的深入了解,加上己方更专业的工程知识,在谈判中才能占据有利地位,索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对赔偿金额差距比较大,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很少诉诸法律。因为诉诸法律不一定能保证被保险人的权益,当然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影响更大,所以一般都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都是双方互相让步,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另外,索赔单据及时收集整理对索赔谈判工作起很大作用。原始证据充分,说服力更大,索赔率更高。在索赔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保险公司的赔偿是补偿性的,被保险人不能从保险索赔中获利。故索赔过程中,强调依法索赔的原则,索赔的单证等资料应真实、正确,索赔理由充分、合法合理。2.3.5赔款索赔谈判完成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要签订保险财产核损清单,现场查勘赔款工作完成。赔款通过财务往来。

3保险其他注意事项

(1)保险期限的延伸扩展:一般保险合同都有保险期限延伸扩展,项目可针对自身情况,采取是否延伸扩展保险期限,对自动延伸扩展条款要注意及时行文通知保险公司。

(2)变更较大工程项目扩大保险:对变更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扩大保险,避免变更项目受损无法索赔。

(3)加强对建筑工程一切险外其余保险种类的管理工作:如工程机械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材料上涨风险承担等新型险,能有效转移规避风险,降低项目施工风险。

4结语

第2篇: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网系统;电力企业;网络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一、当前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一)安全防范技术落后

当前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技术类型,但是很多地区还无法引进这些高成本的硬件设备和安全防范技术,这些地区一般是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或者资金较为短缺导致的技术落后。所以,对于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加密通信技术都不能真正的实施,[2]导致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经常被黑客侵袭,或者病毒干扰,导致系统中的部分信息丢失,严重的情况下,直接导致系统的瘫痪。

(二)后期维护技术的不合理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会随着时代和可及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强化自身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设备的养护工作,从而保证在长期的使用中,不会受到病毒的攻击或者设备损坏的影响,导致整体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瘫痪。但是现阶段很多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没有耐心去维持设备的养护和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导致很多设备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极大的影响了整体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长久运行。

(三)自然气候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自然气候主要指的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产生的威胁,例如:地震、泥石流等等。这些自然灾害会破坏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设备上的损失。但是,由于这些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拒的力量。[3]所以,即便提前防范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进行预测和判断,根据预测的时间,进行相应的防范工作,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自然灾害下的电力系统损坏,减少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范方式

(一)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现阶段,信息智能化系统应用于很多行业,但真正的实用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短缺,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对此,电力企业要首先将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4]通过组织培训以及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在专业技术达标的情况下,将安全意识、管理水平有效的提升,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让专业知识和时间基础相结合,从而提升专业素质,促进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企业内部还要定期开展教育活动,采用活动的形式,让操作人员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让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断落实,从而满足电力调度自动化工作的实际需求。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对操作人员不达标的技术和工作内容严加处理,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深化责任观念和安全意识。

(二)提升自然灾害预测水平

自然灾害对于电力系统来讲,有着极为强烈破坏性,对于这种影响因素,工作人员需要将自身的预防技术加强,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提前预知,并且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被破坏的程度降低。而预测自然灾害就需要强化自身的预测水平,操作人员需要设置实时监控设备,保证对自然灾害可能出现的状况第一时间发觉,结合信息技术,对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监控,实施传递信息数据,如果发现自然灾害的出现,要第一时间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避免灾害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优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电力调度系统在安全防护时,不仅要将设备主体的安全防护措施完善,还要提升系统内部的安全防护技术,让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安全保护的状态。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些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系统的安全应急措施制定和故障恢复工作。同时,还会将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将系统中的维护和升级定期完善,保证在日常的管理中,能够全方位的检查。另外,技术人员还需要根据电气企业的设备和系统的应用技术内容,设立专门的系统自检软件,让网络安全系统能够在人工检查和系统检查双方面共同防护。企业还需要将内部的技术人员水平提升,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电网建设方案,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综合水平提升。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电力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企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从多方面促进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进步,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唐琳,王瀚伦,王耀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隐患及防止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6,45(8):70.

[2]黄承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安全隐患与防治对策[J].中国信息化,2012,23(22):306.

[3]周锦进,汪文丽.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运行探究[J].电子测试,2017,34(24):64-65.

第3篇: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关键词: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政府监管;保险

灾害,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等,具有自然性、有害性或者突发性这相关特征的灾难,但是灾害不仅仅只有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破坏也可视为灾害,因此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与传播也可酿成灾难,并且这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此次肺炎的突然来袭,给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区带来严重影响。对于肺炎的前期防范,我们已经错失机会了,但为了减少肺炎所引起的灾害,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应急措施,密切审视人员的动态流动,各个省份也陆续启动了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认真做好湖北人员隔离与救治工作。并且在肺炎肆虐之后,保险业也通过各大保险公司部署安排,为人民降低灾害损失,做好各种准备。国务院也了《关于支持肺炎疫情防控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督促各个部门做好疫后防范和经的恢复等工作;各级政府也应急预案,动员相关防疫人员做好准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

1我国公共卫生灾害的风险防范情况

“风险”在金融业中定义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灾害是否发生、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有可能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都具有偶然性的。所以在对待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的防范就是为了保障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从而使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发生的类型在增加,但是周期却在缩短、灾害影响的范围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因此,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的行为也趋势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国土的地理环境在亚热带和平原为主,公共卫生灾害的爆发以及人员流动极利于病毒的生存与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5月1日,肺炎的灾害导致84300余人感染,死亡4641人,全国所有省份无一幸免,灾害爆发后,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导致众多的安全隐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那么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危险,我们不应该恐惧和逃避,而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它,理性地防范与救治,减少灾害发生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开始重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范工作,并建立了各种相关的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灾害防范体系,同时保险业也不断完善卫生灾害保险体系,及时为政府各部门的防范与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在事件发生之后相互配合,积极宣传卫生防范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卫生安全意识,加强对灾害的风险防范。

2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2.1预防工作薄弱

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公众卫生事件常发事件,但是我国民众对于传染病预防知识十分缺乏,并且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这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东南沿岸地区的城市群,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导致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我国的其他地区。并且当部分地区发生了传染病的疫情时,由于资金的原因,无法进行严格的消毒作业或者消毒设施不符合要求,无法及时进行防疫,更容易造成疫情暴发。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不够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对卫生防疫工作重视程度在刚开始时往往不够重视,部分医院的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缺少对公共卫生预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甚至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发现疫情时报告的滞后性,地方部门敷衍的进行疫情调查工作;不报、迟报、漏报的现象严重;卫生部门对疫情的指导能力不足;司法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责任追查和监督管理。因此在事件刚发生时轻视或者无视,等到情况严重时,已然来不及了。

2.3民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不强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调查发现,民众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知晓率不到50%,使用正确方式处理突发事件的知晓率只有31.7%;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晓率为73%,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时公民所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的知晓率为78.6%。

2.4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不足

虽然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此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没有进行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步骤,它既是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预防紧急情况的依据。

2.5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不够

只有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才会临时的开展对应的防范知识教育。平时只注重经济发展。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气候特点,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但是国家在平常却很少向民众通报相关知识。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常时期加强教育,并且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中,根据各年龄层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肺炎对保险业的影响

3.1财险业务受到的影响较大,索赔率明显上升

受到肺炎的影响,车险业务在短期内受到明显波及。首先,肺炎对工业生产、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影响肯定会减少民众对汽车购买需求。其次,由于社会的管控,现有业务的续保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预计第一季度整体车险保费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除车险外,意外人身保险也出现了一定的影响。春节期间,本来是旅游的高峰期,受疫情影响,全国旅行人数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国内的旅游业,基本为零。因此相关险种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旅行取消险的索赔也会激增。同样,企业的停工,也会导致货运险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保险销售受到巨大冲击,与业务中断相关的险类,索赔也会有明显上升。

3.2寿险业也将面临很大挑战,短期内新单保费增长承压

我国各大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务主要依靠保险人的直接销售,疫情期间,各城市实行的人员流动限制使销售人的活动率基本为零。外延式的销售形式已经停滞。因此,预计今年的第一季度寿险行业新单保费将会受到断崖式的“寒冬”。

3.3疫情提升了民众的保险意识

肺炎的爆发,使居民对自身卫生安全的意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因此健康险热度也急速增加。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疫情结束之后,健康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长309%。随着健康险业务快速的发展,此次疫情无疑对我国健康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健康险消费群体的扩大,所以健康险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3.4保险公司积极抗疫,保险业形象大幅提升,有利于未来发展

为了保证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险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免费的意外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7日,超过80家保险公司为参与抗击疫情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捐赠保险。同时,保险公司及时优化了保险产品的责任和理赔服务,超过50家公司完成了对各种医疗险产品的升级改造,增加了对肺炎的保障责任。这些举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保险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利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4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与管理

如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依据,促进各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协作水平的上升。

4.1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强化管理能力的建设,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数据库;建立定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管理体系。

4.2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报信息监测方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记录、处理和分析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数据库。

4.3建立定期的卫生教育

根据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定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提高民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技能。

4.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评估能力

基层管理部门要定期评估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能力。

5保险业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5.1公共卫生灾害保险市场缺乏统一性

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十分落后。首先,中国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法律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单一的保险监管模式导致其缺乏统一的协调性。其次,我国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防范公共卫生灾害;另外,我国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还未形成对应的应急决策体系,导致风险管理效率不足,灾后偿付缓慢;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联通不及时,分工不明确,灾前防范和灾后理赔效率低;最后,由于缺乏政府主导、市场配合的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导致灾害保险发展不均衡,灾害损失偿付不及时、不充分,所以容易使社会矛盾加剧。

5.2投保率低,覆盖的范围较小

我国保险业对于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防范严重不足。从投保人的角度来说,民众缺乏相应的卫生风险防范意识,对卫生灾害保险的认识度低,认为重大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该由国家承担,从而导致民众对于灾害的投保率低;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卫生灾害的承保险种过于单一,承保范围基本集中在民众已知的灾害上,且保费较高,因此使得民众对保险意愿不足,导致其覆盖范围小。

5.3承保能力有限,理赔额度低

虽然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不大,但是一旦爆发,它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自身的资本量是有限的。规模巨大的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发生,可能会超过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也会严重影响金融的稳定性。据了解,在中国的保险市场,资金运用、资金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保险基金投资的回报等众多方面存在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对其灾害风险的实际承受力不足,保险的理赔额度较低,只有少部分可以得到赔偿,救援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资助。另外,公共卫生事件的再保险等风险转移策略,在我国的实行率几乎为零,然而再保险的存在可以对保险公司进行最直接的风险转移,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减少灾害发生后的资产损失。

6促进公共卫生保险业发展建议

肺炎的爆发,对于我国还在起步阶段的保险业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在短期内,疫情可能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收入增长。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将会促提高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和保险业的形象,同时,也会加快行业数字化的进程,促进保险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6.1提升保险业自身服务能力,扩大保险业覆盖面

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各种保险业务服务范围涵盖到各类保险市场研究开发、保险产品结构设计、展业、理赔等诸多方面,开展的各种保险业务形式要求其被保险人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对公共卫生灾害事件保险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理解。新兴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人有较高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只有适应当代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极推动中国社会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保险业自身创新能力,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相关灾害保险的主管部门不仅需要继续加强知识宣传,提高社会民众的保险意识,扩大灾害保险的行业影响力,同时还需要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直接沟通与合作,加大保险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灾害补偿保险的业务覆盖面,为促进我国灾害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及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生活健康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

6.2建立健全的资产风险损失补偿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灾害保险体系

市场化的灾害损失保险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扩大承保的服务范围,完善灾害保险市场的运作机制,甚至还可以极大的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补偿责任。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损失补偿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的灾害保险管理系统,是避免社会动荡,降低灾害经济损失,促进灾害保险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措施。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长期发展需要制定保险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健全的防灾保险和减灾长效机制,发展灾害风险预测、灾害管理风险评估、防疫救治等相关工作,形成一套结构完整,运作有序的灾害保险保障体系,从而有效地减轻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公民财产损失,保障公民人身安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3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和开拓再保险市场

再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分散形式。再保险可以将投保人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保险人,减少了在风险出现时投保人的损失。世界上在灾害保险和赔偿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体系较为完善。然而,我国再保险市场相对薄弱,基本处于高度垄断的局面,难以分保。因此中国保险公司如果想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必须着眼世界,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了解自身的不足,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和拓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促进卫生业与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6).

[2]祝江斌.基于议题管理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预警管理能力关键要素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4).

[3]王冲.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对准备能力的关键要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6).

第4篇: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种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工程建设数量与规模也逐渐扩大,这些都会对我国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出现地质灾害的数量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损失,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为此工程建设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不容乐观,地质灾害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突发性显著、涉及范围广等特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在开展岩石工程过程中,地质灾害会对整个工程建设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岩石工程能够顺利、有效的完成各项建设工作,为此在实际开展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选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及手段,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地质灾害,确保岩石工程能够有序进行。

二、岩石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

(一)滑坡

滑坡是众多地质灾害中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在开展岩石工程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某个山体顺着固定的方向出现大规模的移动。当出现山体滑动时,会对附近的植被、建筑等产生较大的破坏力,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出现滑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体岩石受到了力的作用,比如说地震产生的振动力、工程施工施加的力等,都会破坏山体岩石的稳定性,使得岩石内部的应力产生改变,当作用在岩石上的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岩石的某一个斜面出现断裂,并朝向某个方向移动。在山体底部的大规模施工、对山体结构产生较大破坏等,都会引起山体部分地方的水土流失,当出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环境时,在雨水的持续冲刷下,再加上山体的过度开采与开发,极易导致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崩塌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崩塌即山体、岩体等出现局部塌方的现象,也是一种发生概率较高的地质灾害,通常是山体中的某个部位出现掉落的过程。出现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重力影响破坏山体稳定性造成的,当有较大重力作用在山体某个部位时,会导致该处的山体岩石出现滑落或者掉落。如图1所示为崩塌地质灾害现场图。一般来说,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区域是在施工工程量较大、施工振动幅度较大等地方,比如说在岩石工程矿井区域,因为该地方需要频繁的进行钻孔工作,而这些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长时间受到这种振动力的影响,会对岩石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岩石崩塌现象的产生。

(三)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与上述地质灾害不同的是,泥石流往往是一种液体与固体的混合体,在降水的作用下,沿着坡道形成一个较大的洪流,通常来说这种混合液的浓度较高,会对流经的地表产生非常大的冲刷力,并对沿途的建筑物、植被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非常大的损害。导致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工程施工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挖随意性较强;未按照规定要求堆放工程中废弃的泥土;对树木等植被产生较大的破坏等。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时,会对下游的人们身心健康与财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要尽可能的避免泥石流的发生。

三、岩石工程中地质灾害主要防治技术

(一)滑坡防治技术

滑坡是岩石工程中发生概率较高的地质灾害,并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开展岩石工程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对滑坡的防治,采取有效的手段降低山体滑坡出现的概率。在开展山体滑坡防治工作时,必须要以预防为主,防护与治理的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托于对山体滑坡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结合丰富的岩石工程实践经验,对滑坡进行防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重视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引导与管控,尽可能的降低因为水体引发的滑坡概率。正常情况下,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是引起山体滑坡的关键性因素。首先,要加强对滑坡区域地表水的引导,避免大量的地表水进入到滑坡地方,在实际开展岩土工程时,应当要在岩体边界地方修建导水槽,使地表水能够沿着阻水沟流下山体;其次,利用垂直孔去除山体上的水,依托于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等途径,确保滑坡区域的地下水能够顺利流出去。另一方面,优化边坡岩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对岩土滑坡区域的地势结构进行分析,结合专业力学知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强化滑坡区域的岩石力学性能,从而防范岩石滑坡现象的产生,比如说可以减载削坡或者加强边坡强度等。

(二)崩塌防治技术

岩石工程中出现崩塌地质灾害时,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在进行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传统岩石工程中防崩塌技术主要有护墙、护坡等,这些技术需要依照现场工作环境及崩塌产生的具体原因,选取合适的防崩塌技术,从而有效避免山体崩塌问题的产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除了原有防治技术,又产生了一些新型的防治技术,比如说SNS柔性拦石网。该防治技术主要运用在落石频率比较高、山体倾斜度较大的区域,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当下,这种新型防治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矿山、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工作中,有效防范了崩塌现象的产生。

(三)泥石流防治技术

在一些发生泥石流概率较大的区域时,可以采取避绕手段开展防治工作,当遇见无法避开的情形时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行防治。具体来说,第一,排导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泥石流的下游地方修建合理的排导渠,当遇见泥石流时依托于排导渠对泥石流进行分流或者改变泥石流的行走方向,从而避免泥石流对下游区域造成较大的破坏。第二,拦挡技术。这种防治技术主要是在泥石流可能流经的地方修建拦砂坝,从而将泥石流中体积比较大的沙石拦截下来,尽可能的降低泥石流的破坏性,防止对下游区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第三,储淤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泥石流的下游区域构建一些停淤场,当发生泥石流时,利用停淤场降低泥石流的流量,防止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环境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四、岩石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工程防治措施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工程防治是一个十分有效且可行的防治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现阶段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有:截水及排水工程、护坡及加固工程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状况,科学合理选择防治方式。工程措施在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危害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现场工况。在面对由于切坡而产生的岩体滑坡时,需要尽可能的排出地表水或者在前端增加支档结构,防止地质灾害的产生;针对大范围的地质滑坡,必须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全面勘查与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采取综合防治手段,逐步改善地质灾害防治效果,保证边坡结构的牢固性。

(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一般是依托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途径开展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护工作,通过生物性种植,可以很好的提升水土的稳定性,在出现强烈振动或者大量雨水冲刷时,也能够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此外,通过生物防治还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拥有非常好的运用前景及发展价值。然而,这种防治措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实施周期非常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使用生物防治措施预防地质灾害时,必须要结合各个区域的地质特征与状况,对易产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域进行退耕还林等手段,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护,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防止地质灾害对人民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等造成较大影响。

(三)避让防治措施

一方面在雨季时期采取避让措施。对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或者已经产生形变的斜坡,必须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真实状况及气候特点等,采取科学有效的避让手段。每个城镇都应当要在全面理解和领悟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特色改进和优化转移方案,同时规划好转移安置地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确保选取的避难安置点有较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采取搬迁避让的方法。在一些区域非常容易产生地质灾害,还有许多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性非常大,采用防治措施难以有效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果防治成本过高,可以采用搬迁避让的方法,从而避免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影响。在采取搬迁避让时,要合理规划安置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第5篇:防范灾害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产量;影响

引言

近年来,为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逐渐取代传统的种植模式,如果树、蔬菜、茶叶种植等。然而,频发的气象灾害,如台风、干旱、洪涝、霜冻等,对农作物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颗粒无收,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更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降低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1常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主要特点

1.1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种类

1.1.1暴雨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即因长期暴雨而导致的江河湖泊洪灾和城市中小河流涝灾,致使房屋、田地等受淹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作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常多发于东部及南部地区,尤其是两湖、两广地区,且具有强度大、范围广、季节性长等特点,更易造成灾害[1]。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若出现持续性大暴雨天气,将会导致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甚至河岸决堤等现象,一旦洪水冲过河道蔓延到农田就会冲毁农作物,甚至还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因此,在汛期来临之前,要做好基础水利工程,对区域内所有河流进行调查汇总,及时根据水流状况和降水量对堤坝或者相关蓄水设施进行加固防护。

1.1.2干旱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降雨量较低或者由于其它因素导致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的地区多见,在干旱状态下土壤中的水分会流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裂。水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物质,一旦出现土壤水分收支不平衡,就容易发生土壤干旱,无法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以保障作物正常生长,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2]。通过修建调水蓄水工程,重新规划分配水资源,与其它地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若某地常发旱灾而另一地却洪灾较为严重,这两地就可以共同建立一个远距离跨地域的调水工程,平衡两地的水资源[3]。

1.1.3风害风害是风力过大所导致的气象灾害,会出现农作物倒伏,花果脱落等,严重时还会将农作物连根拔起,特别是台风灾害,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还会伴随着强降雨。台风所带来的灾害一般具备毁灭性强、季节性和人为难以控制等特点,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巨大的影响[4]。此外,还有强对流天气中的雷雨大风天气,若对流性较强,风速较大,同时伴有强降水或冰雹,则对于农作物可能是灭顶之灾。

1.1.4雹灾出现 冰雹灾害会对树体产生非常严重的损伤,不仅会将树上的果实打落,还会损害叶片等器官,甚至会打烂树皮,导致树干上出现很多疤痕。幼果被打伤,虽然有可能成熟,但是会降低果实的品质。果实在接近成熟时,若受到损伤很容易腐烂,因此会对果农产生极大的影响。冰雹灾害一旦发生,对农业影响较大。

1.1.5冻害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某一个地区的气温长时间处于较低的状态,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抑制,造成减产,甚至还会出现绝收的现象。通常从深秋到初春这一阶段很容易受到霜冻的影响,如果气温长时间在0℃以下,农作物的细胞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植物的根部也会出现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植物直接死亡。如发生积雪或霜冻,极易使冬小麦、油菜、果树、茶树等遭受冻害[5],严重的会造成冬小麦等作物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立即死亡,果树、茶树等苗期受损,影响生长周期、降低品质,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影响经济效益。由于农作物种类、种植地区、水分、发育等因素的差异,冻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及时进行低温冰冻预警,并根据当地壤特质和气候类型选择抗冻耐寒的作物品种,结合有效的御寒防冻措施,如建设大棚、铺盖地膜、使用增温防冻剂等,可减轻冻害对经济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对近年我国比较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暴雨洪涝灾害、雹灾、冻害季节性特点最为明显,干旱以春旱、秋旱为主,风害以春夏之交的雷雨大风和夏秋季的台风危害性最大。如,春天的西北地区出现干旱,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1.2.2具备局部性、地域性的特点我国不同地区出现的气象灾害,其强度和种类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东北地区出现干旱和冻害的几率相对较大,而南方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风害的几率则相对较大。

1.2.3具有并发性的特点不同气象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一种气象灾害出现时,也会伴随着其它灾害,且经常会多种灾害同时出现。一般旱灾过后,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虫害;洪涝灾害出现以后可能会出现瘟疫,而这些灾害的出现都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6]。

2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种类农作物的影响分析

2.1棉花低温冻害及防御措施

棉花幼苗对于低温病害的抵抗能力在逐渐降低,很容易受到霜冻等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霜冻,幼苗就会呈现水浸状,太阳出来后会变成暗绿色,受到低温病害较轻位置可能恢复,而受到冻害比较严重的位置则会干枯,死亡。表1为不同苗龄的低温冻害指标。在棉花吐絮以后,如遇最低温度低于0℃或地面的最低温度超过-2.5℃,就会导致棉花纤维停止发育,影响棉花的品质。如果冻害相对较轻,可能会导致棉花大面积叶片死亡,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如果霜冻比较严重,会直接冻死叶片和棉铃,对于棉花的产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7]。防御措施:在出现低温冻害之前,可以使用人工燃烧湿柴草熏烟的方式形成烟幕,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地层的温度,而且也能够有效防止日出后温度过高;在夜间,可以使用麦秸秆等物质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苗床的温度;可以尽量早播种、早定苗、早开花;使用人工催熟剂进行喷撒,能够有效防止低温病害。

2.2苹果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2.2.1干旱苹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对水分的需要,任何时期发生干旱缺水都会影响苹果树的发育,并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表2为不同时期缺水对苹果树影响,可以看出水分对苹果树整个生育期都至关重要。苹果生育对水分的要求,年降水量达到500~800mm,生育期月平均降水量达到50~150mm,月降水量<50mm将出现干旱[8]。防御措施:防御干旱要加强果园灌溉设施建设,实施果园种草等改善果园小气候,降低土壤和果树枝条水分蒸发和减轻午旱危害;合理施肥、修剪,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

2.2.2风害大风会降低树体营养生长量,导致枝、叶短小,树体矮化,树冠畸形,树体机械损伤。一旦风速超过10m•s-1,很可能会导致树木的枝条折断,甚至还会使整个树木连根拔起。大风天气会导致树叶提早掉落,减少树体的营养,不仅影响果实的正常生长,还影响花芽的分化以及果实来年的生长状况。此外,出现大风天气还会使土壤过快干旱,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导致果树抽条。植物在花期时受到大风影响,不利于植物的开花坐果。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6~7m•s-1以上的大风,可能会影响花的授粉以及昆虫的正常活动,降低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导致柱头变干,影响授粉。受大风天气的影响,还会使吹来的风沙黏在柱头上,影响植物的受精能力,也会形成大量的落花落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大风灾害,会使植物果实出现剧烈摇摆,导致果实脱落,果皮酸化,进而影响果实的外观以及品质,导致苹果减产。防御措施:建园时加强营造防风林,可减轻风沙危害;合理应用整形修剪技术措施,使果树树冠更易抵御大风侵袭;遇大风、沙尘暴危害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策略

3.1完善气象服务,减少灾害损失

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需要加大配合力度,在种植区域建设气象监测设施和气象预测系统,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形成特定的气象简报,及时准确预测气象灾害发展的趋势。一旦发现可能会出现气象灾害,需尽快上报农业部门,做好灾害的防范工作,还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短信等途径,为农户和相关种植企业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以指导农作物的生产,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建设完善的气象服务网络,以提高气象监管的硬件水平,针对气象监测进行科学的分析,尽量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3.2建立灾害预测体系

积极完善气象服务配套设施,结合当地气象灾害分布特点,建立有效的评估制度,对收集到的各种气象信息进行妥善整理和分析,准确评估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相应的灾害信息。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传递灾害信息,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尽量降低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还可以更加全面地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完善预警机制的相关内容。

3.3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防御体系

进行事后补救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在灾害救助上加大注意力度,发生气象灾害以后,积极发放救助资金。如果农作物无法继续生长,则应安排农户从事新的生产活动。还可以进行农业保险,引导农户及时了解农业保险内容,发生灾害以后,及时落实农业保险,尽量降低气象灾害对农户产生的影响,保证农民的利益。

4结束语

农业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很难用人为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应提前预防、及时防控、做好灾后救治工作,加大对气象灾害的研究力度,尽量降低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提高每一位农户的减灾防灾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减灾设施,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气象灾害的特点和类型,并提出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柳红,郑璟,伍红雨,等.广东暴雨洪涝灾害损失定量评估[J].暴雨灾害,2021,40(01):87-93.

[2]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05):37-43.

[3]李肖金,石培泽,杨昌钰,等.干旱缺水区节水高效农田建设成效问题与对策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4(06):25-27,56.

[4]王涛,勾卫东,杨春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策略探究[J].种子科技,2021,53(03):107-108.

[5]王培娟,唐俊贤,金志凤,等.中国茶树春霜冻害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21,32(02):129-145.

[6]晏君,王万超.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2017(05):38-39.

[7]李红英,朱蓉慧,田苗,等.北疆棉花出苗的低温胁迫影响及适宜播种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5):27-31.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