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全文(5篇)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

第1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问题与方法;关注与对策

音乐是最能够赋予人心灵感应的艺术,通过跳动的音符、变幻的节奏、鲜明的律动、唯美的叙事,沁润人的心灵,舒张人的神经,慰藉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想象,共振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音乐是最能够陶冶人情操的艺术,音乐中的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中的故事与情感无论多丰富多抽象,都能够让人感应得到、捕捉得到、体味得到,尽管同一曲音乐对于不同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故事与情感意向。音乐是乐情启智与修养气质的艺术,与音乐常相伴、常互动、多相知、对体验,所增添的不仅仅是对于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的收获,更会从德品才品、人文内涵乃至举手投足间感受到一个人聪慧睿智文雅书香的修养,都会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音乐的美好价值决定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亦决定了音乐教育要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抓起的必然性。正然如此,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虽属于美育,但作用于德育智育与综合素质。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被相当数量的家长普遍重视,也十分舍得投入与付出,但家庭音乐教育并非被广大家长所普遍重视,即便已经被相当一部分家长所重视,也已经给孩子做出了某种选项的培养,但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不足仍然是不争事实,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积极的关注与对策。

一、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问题的关注

视点一:缺乏美育观念,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盲动状态。家庭教育始于人之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质量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家庭教育对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质量关乎学前儿童进入小学这个学校教育起跑线上的先发优势。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属于美育,但作用于德育智育与综合素质,但现下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美育观念缺乏,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盲动状态。而无论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处于哪种盲动状态,其根源都在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美育观念,没有从孩子成长需要科学合理的给予。何为盲动状态?可从盲动一次的词义中体会。盲动词义的基本解释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慎重的考虑,没有慎重冷静的分析就行动,认为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盲动状态的观点即由此而印证。理一理我国现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盲动状态可具象为这样几种:一为家长意志的盲动,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定音乐教育的某一种技能形式,强迫孩子学有所成,甚至以孩子成名成家为目标;二为从众跟风的盲动,家长对孩子音乐教育的安排是攀比下做出的决定,人家孩子学钢琴,自家孩子就学钢琴,人家孩子学唱歌跳舞,自家孩子就学唱歌跳舞,不论自家孩子的兴趣与资质;三是随意无求的盲目,很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美育无知无求,不对孩子做任何音乐教育选项的安排,家庭生活中的美育也置放在随意状态,将孩子的美育全部交付于学校。视点二:功利化美育取向,将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等同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家庭美育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成为学前儿童美育的必然成分,但并非可以相互混淆与相互替代,而功利化美育取向是对三者之间的割裂与三者之间的以偏概全,使得家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被淡化和弱化,甚至于缺失,学前儿童美育乃至音乐教育被艺术教育所取代。因为功利化美育取向文题的存在,致使家庭音乐教育误入四个歧途:一是高期待值于艺术教育的选项和培训,很多家长产生了通过艺术教育拔苗助长孩子的想法,期望孩子通过某一种类的艺术教育成为之后定向发展、甚至成名成家的技能教育;二是唯智育而轻美育,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很多家长轻视孩子的美育,认为美玉就是艺术教育而已,可有可无,自然也就轻视对孩子的家庭美育,包括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三是将家庭美育知识为掌握一技之长的艺术项目,很多家长对家庭美育做出了培育孩子具有某一艺术专长的教育,所做出的培训孩子所具有某一艺术特长的选择理由是,孩子进入学校乃至社会后,需要有某一艺术特长,不然在群体活动中、在社交场合会不好融入,会不能表现自己,会缺乏被同学同事与单位的认同感;四是错误接受国家政策信息,将取消音乐在中考和高考时的加分视为家庭音乐教育放松的信号,将原本对家庭音乐教育的注意力与相关投入,转向为更加唯智育的重视与付出。视点三:早期教育先天不足,家长对孩子家庭音乐教育的能力与方法有限。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属于早期教育,可做0~3岁和3~6岁的,基本上完全依靠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两个年龄段的划分。从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早期家庭音乐教育看,都存在先天不足的倾向,造成先天不足的原因除却家长缺乏美育观念的原因,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家庭音乐教育的能力与方法有限。0~3岁的学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缺失最为严重,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或由家庭看护,或进入托儿所。由家庭看护的孩子音乐教育自然完全依赖于家长与监护人,但照看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和监护人的自身家庭音乐教育的主动意识与能力和方法有限,进入到托儿所的孩子的音乐教育,本应该成为最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成为家庭音乐教育的引领力量和补充力量,很可惜,进入到托儿所的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也因为师资力量的局限,而不能够获得应有的早期音乐教育。3~6岁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展,但幼儿园对家庭音乐教育的帮助与指导是缺失的,或不足的,学前儿童早期家庭音乐教育先天不足问题的存在,也就成了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

二、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问题视点地对策

对策一:增强家庭音乐教育功能,激发家庭音乐教育活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堂与阵地是家庭,教师是家长与抚育呵护他们成长的相关人员。作为学前儿童的家长与抚育呵护他们成长的相关人员都必须增强家庭音乐教育观念,能够将家庭音乐教育视为应尽的责任。在任何事情的发展进步中,都会伴随着各种矛盾,各种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说来,家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能否清醒认识问题的存在与表现,决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程度,家长必须将家庭音乐教育不足的问题重视起来,与自己所施与的家庭音乐教育联系起来,敏感认真的查找不足,将对孩子的爱心注入家庭音乐教育的实际行动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于学龄前孩子们说来,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要积极创建家庭音乐教育环境,将孩子带入音乐生活中,以家庭音乐生活激发家庭音乐教育活力。对策二:家长要为家庭音乐教育储备能量,合理化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家长要彻底改变对孩子家庭音乐教育的偏见、无知、短视和偏视,彻底改变家庭音乐教育的“强塞”“硬灌”,换之以多学些家庭音乐教育知识,多体悟些家庭音乐教育方法的主观努力。家长纵有千般万般要忙于料理的工作和家务,也应该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知识和能力上不断充电,须知,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初感知和最初印象一定是从家长这里获得的,一个家庭音乐教育储备能量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正确理性认知和实施方法的家长,有怎么能够成为孩子的合格的家庭音乐教育启蒙教师呢?对策三:以幼儿园教育衔接好家庭教育,以幼儿师资培养促进学前幼儿音乐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紧密相连,互为条件,解决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种种问题,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智力支撑与注入能量。首先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要与家庭音乐教育衔接好,相对于0~3岁的孩子而言,3~6岁的孩子大都进入幼儿园,幼儿园的具有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多种资源,幼儿园要在音乐教育方面积极改进方法,提高效果的同时,充当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员的身份,与家长建立家庭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联系,能够主动为家庭音乐教育作指导,提供专业性的帮助。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将对幼儿师资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起来,在课程安排与实践教学方面,注意将家庭音乐教育的问题剖析纳入,给予学生以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现状的全面认知,增强其作为学前教师后,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家长的联系,当好家长幼儿家庭音乐教育的参谋。

参考文献

[1]周燕.家庭教育与社会力量对学前儿童音乐欣赏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6,36(02):136.

[2]王恩大.浅析音乐美育与家庭音乐教育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9(16):133.

第2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态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完美的艺术教育是统领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关键渠道,不只是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联系了人们之间的关爱和情感。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点形式,一方面能够保障儿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可体现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体现出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理解为相对独立的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站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文化是社会和环境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强调文化和环境的互动性与适应性。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复杂化与生态化的发展倾向,若单一的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不能确保儿童整体发展,因此要研究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赋予音乐教育更为深刻的社会功能,才可以不断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一、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音乐教育形态表现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含有的传统儿歌

儿童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生活,不相同的家庭涉及不相同的文化群体,不相同的城市以及不相同的社区都构建特色性文化,相关本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组成内容。关联历史以及宏观地域情况,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不相同的民族打造特色性的儿歌文化,儿歌代表着民族或者文化对儿童的认知,还是对儿童开展早期教育的重点途径。学前教育尚未在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分化之前,音乐教育是必备手段,深远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形成[1]。音乐是文化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传统儿歌不只是成为音乐的组成分支,还是文化集中体现形式,展现着特定的文化价值。传统儿歌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承载着不相同地区和不相同民族的文化韵味,包含文化的多样性。本质上,和相同民族相关的群体也拥有着独立的文化体系,不相同文化模式的传统儿歌均起到启蒙儿童思想的作用。音乐形态是结合历史文化以及生态语境构建的地方性知识,音乐内容的不同代表着不相同民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说音乐形态以及内容题材,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形态的差异,探寻本质便是文化生态与惊人的差异,此种差异也是文化身份的表达过程,传统儿歌代表着儿童发展的母体文化,在引导儿童独立生存的过程中,要增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传统儿歌的影响力,鼓舞着儿童不断前进。

(二)音乐教育中含有的电子媒体音乐

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以及媒介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对早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早期教育环境,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早期儿童的身体发育以及社会交往过程。立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范围,数字化音乐与电视和手机等信息媒介为主,丰富着早期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内在精神。从一定角度上进行分析,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让儿童转变为媒体儿童的身份。电子媒体音乐不只是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引进先进技术,还影响着儿童的童年生活,传播模式以及音乐内容的互相渗透让儿童的事迹也更为精彩,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电子媒体音乐是一个有效的外部环境。目前都还电子媒体以及家庭和同龄群体等因素塑造了现代化儿童,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绝大多数的儿童每天运用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在达到三个小时。在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之中,儿童观看电子节目的时间可达到5000个小时,甚至大于儿童学习任何科目的时间[2]。信息化时代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模式进行转变,换言之媒体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支撑条件,利用网络和手机等设备,让音乐系统的发展更为完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按照去生态化的方式和儿童的精神世界衔接处,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情感

总体而言,音乐对儿童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在组织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要体现音乐对儿童情感培养的重要功能。通过音乐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全方位培养儿童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此期间,教师以及家长要规范化的培养学前儿童,在音乐的渲染下,给儿童营造优质的成长气氛,让音乐教育更加体现针对性和目的性,儿童全身心参与音乐教育,领悟音乐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感。与此同时,合理的音乐选择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辨别是非,让儿童的道德修养得以培养。学前儿童在思想道德发展的重点阶段,家长和教师要有科学的引领儿童,儿童在感知音乐教育期间,不知不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利用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强化儿童对世界的了解,致力于学前儿童道德修养的提升[3]。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感知与审美

关联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包含歌唱教学和舞蹈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语言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节奏结合的形式、游戏和多种活动的结合形式、鉴赏和情境创设结合的形式以及鉴赏和情感体验结合的形式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想象力和感知力,儿童可全方位辨别是非,感知音乐传达的含义,继而全方位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创造。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年龄问题,学前儿童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保持在初级感知阶段,也就是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验美。学前儿童获取美的感知逐步加深,儿童倾听音乐充分联想,关联实际生活的事物。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时,要强调音乐感知力的增强,促进儿童思维运转,推动音乐活动的开展。

(三)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儿童创造力

音乐的产生也是创造的一个过程,学前儿童接受音乐作品是创造力发展的集中表现,音乐教育体现出内在情感,可提高儿童创造力。教师引导儿童在实践中加入自身的感知,创造特色性的音乐,这也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渠道,树立儿童音乐学习信心,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目标与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目标

1.德育目标。历史范畴内,较多的著作均是以论述的形式为主明确德育价值,节奏以及乐调比较深厚的力量存在于人们的身心深处,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其能够起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由此其更为具备特色性。若缺少相关合适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灵也会由此丑化。接受音乐教育熏染的人可以敏捷化的研究艺术作品,呈现出自然事物的内在品质,欣赏美观的事物,积极将其吸收在内心,所以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应强调德育元素渗透,使得儿童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2.益智健体目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对儿童的身体运动智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器乐学习,充分强化幼儿肢体管理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时间的训练可强化儿童身体多个器官协调。组织儿童参与器乐学习,引进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可是部分儿童缺少意志力,总是在学习半途退出。而教师要做的便是培养儿童学习训练的信心,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炼,致力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3.审美目标。音乐教育实践中,最为重点的因素便是使得儿童感知音乐活动的重要性,全方位表达与沟通自身情感,一方面是实践技能的获取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们品性的积累过程,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升华儿童情感,组织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受到审美元素熏染,幼儿在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中,个体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可以有所提升,继而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好地落实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目的。

(二)音乐教育问题

1.教学模式有些滞后。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显著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化,幼儿音乐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国家明确提倡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要性,幼儿园强调审美教育以熏陶为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是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可是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上较单一,不创新,不能充分吸引儿童,造成儿童学习动力不强,阻碍音乐教学发展。

2.淡化儿童兴趣培养。教师以及家长都关注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仅仅强调知识不断积累,淡化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淡化了儿童兴趣培养的有效性。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应强调儿童兴趣发展,促使其以兴趣为如手段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可音乐教育过早的定向于儿童能力发展,不能在儿童幼小阶段对其加以乐器操作兴趣的培养,没有从儿童内心出发研究儿童是否对音乐学习活动产生兴趣,长时间之后不能及时培养儿童音乐学习能力,甚至造成儿童对音乐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四、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进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的思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体现出文化适应性,发展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技艺,存在于特殊的文化生态体系内,包含着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师要以心理和经验的认知为基础进行创新,强调外部文化生态元素的引进,让音乐课程体现出伦理关怀[4]。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只是要在幼儿园进行,还要思考文化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满足儿童的成长规律,让音乐教育处于开放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累审视,评估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实现效果。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儿童挖掘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内涵,让儿童转变为富有历史和文化感的独立个体,还要关注电子媒体对音乐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发挥电子媒体作用,推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

(一)重视儿童成长特点,引进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提前了解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动态分析儿童的成长方向,总结和归纳儿童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让任何儿童都可以不断收获,若教师尚未全方位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也没有关注儿童成长的差异性,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灵活性,也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比如组织儿童进行《玩具兵进行曲》的课程学习,组织儿童结合歌曲充分想象,一些儿童愿意扮演跳舞娃娃、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木耳、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动物懂,教师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好,让儿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5]。

(二)融合游戏活动,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

游戏能够让儿童无拘无束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身心成长的需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游戏活动,积极的影响儿童身心成长。学前儿童自身的认知力以及意志力不佳,对大多数的事情基本上不能全面判断,甚至不能积极的行动。若教师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在学习中不能感受音乐学习的美好,也就不能在学习中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要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把音乐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利用游戏形式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儿童在游戏中投入饱满的热情,深层次的挖掘音乐知识点。比如开展《找朋友》的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儿童在游戏中演唱歌曲,培养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音乐教学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想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儿童,应时刻尊重儿童的思想建议。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统一化的模式,要求儿童学习音乐,不能充分关注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观性培养,这是难以提高音乐教育成效的[6]。学前儿童处于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发展的重点阶段,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增加儿童情感体验,让儿童的创造力不断提升。教师可组织儿童聆听音乐,借助身体律动的过程领悟音乐要素,还可以通过钢琴进行即兴演奏,发挥儿童听觉能力和运动能力,激发儿童体验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教师要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儿童知识面,让儿童更多地受到文化渲染。组织儿童进行听力训练,特别是歌曲以及器乐的倾听途径,鼓励儿童多接触优美的歌曲,带领儿童全方位欣赏,在儿童不能理解歌词含义的情况下,可培养儿童对歌词的内容进行表达,让儿童在课堂教育中学到更多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也是一种培养儿童理解能力的方法,倾听器乐期间,不需要儿童研究正确含义,只是带领儿童深入感受乐曲的旋律即可。鼓励儿童大胆表述,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想如何表达就如何表达,在平时的课堂积累之下,儿童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要想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要寻找恰当的时机给儿童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抽象化的音乐知识更为具象,儿童观看多媒体内容时,运用视觉因子以及听觉因子,积极地走进音乐世界中,得到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7]。这样在儿童观看到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不知不觉激发儿童爱国主义精神,儿童承担建设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使命,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我也高效率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打下基础。

(四)灵活指导课堂实践,满足生态理论发展需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材是最好的书籍,儿童园的课堂实践,教师可组织儿童模仿与创作音乐读物,渲染轻松活跃的音乐气氛。教师给儿童介绍多元化的音乐内涵,丰富学前儿童音乐修养,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操。鼓励家长发挥教育指导职能,在课余时间内自主的带领儿童分析中国文化,这样家长和教师双管齐下,全方位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挖掘文化生态理论的精髓[8],让学前儿童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推动文化继承的脚步。

五、结语

第3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音乐;启蒙

音乐启蒙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因此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而柯达伊教学法通过视听唱多种感受,能够快速地、有效地、科学地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提升儿童音乐素质。因此,只有把柯达伊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音乐启蒙教学中,才能够促进音乐启蒙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论及特点

被音乐界人士称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匈牙利的国情相关。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争的重灾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人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柯达伊提出从歌唱入手来进行音乐教学,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符干字母谱、科尔文手势为主的四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柯达伊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成长、能力发展、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由简入繁地进行音乐教学,柯达伊教学法摆脱了以逻辑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法,能够使儿童对音乐产生长久兴趣。柯达伊强调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在游戏中提升音乐素养,并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让儿童建立自身的音乐世界。柯达伊教育体系对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柯达伊的教学思想

(一)全民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属于每个人”是柯达伊的愿望,音乐教育的全民性思想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单单几个人创造的,而是全民族人民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音乐,以此继承这种音乐文化。音乐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人学习,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音乐的宝藏。他还认为,音乐培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只有每位公民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匈牙利音乐的良好发展,提高匈牙利公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柯达伊全力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匈牙利,每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校都要采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柯达伊教育法的推广和对全民音乐素养提升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牙利诞生了很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二)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民族性是柯达伊音乐教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思想最突出的一个特性。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音乐正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的不同是重大原因之一,而这种“精神”一旦毫无保留,那就不能称为一个民族,如果民族文化不能传承而过度接受其他民族文化那是可悲的。柯达伊教学的首要准则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必须以本民族民间淳朴、优秀、易唱的歌曲、诗歌、歌谣为教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匈牙利人。

(三)早期音乐教育思想

柯达伊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儿童越早学习音乐对其成长越有利,在出生前的九个月即胎教时期,就应该给儿童听一些歌曲。儿童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强调三到七岁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年龄区间,这个黄金年龄如果被耽搁、被忽视,那么将对儿童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儿童,会有良好的性格、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每个儿童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四)科学音乐教育思想

在柯达伊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人本主义”思想,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音乐,即遵循“儿童发展法”,即儿童的成长、儿童各能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遵循逻辑结构进行教学,反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痛苦折磨”,更加注重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从内心热爱音乐,主动参与音乐,积极感受音乐,深情表现音乐。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让音乐贴近生活,使儿童便于理解,让儿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通过这种培育,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培养儿童音乐情趣。同时,柯达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简单朴实的音乐中,增加趣味性,增加简单对唱,使歌曲有了很多新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歌唱音乐教育思想

歌唱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中心,喉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器官,也是最好最美妙的天然乐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参加音乐活动的途径,并且歌唱教育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音乐教育,通过最经济最有效的歌唱教学,完成柯达伊的最大愿望——音乐属于每个人。合唱是柯达伊歌唱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音乐合作形式,柯达伊认为:“只为我们自己唱歌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之音。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从合唱中,学生们会感受到和声的魅力,领会到音乐的空间艺术,在与同学合唱中学习音乐,在与同学合唱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歌唱教育不单是音乐教育,更是育人教育。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柯达伊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柯达伊教学法强调使用本民族的歌曲作为音乐教材的主体,然而教材中也不乏许多除本民族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音乐。让儿童在学习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族特点、音乐特点和文化特点。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人文性(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重视儿童的即兴创作能力,从儿童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就引导儿童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多理解音乐、多创造音乐。并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即兴训练,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新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艺术创新性工作的可能性。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审美性(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着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堂课通常由六部分组成,即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通过动用耳、口、眼、手等多器官共同协作,让儿童深入沉浸到音乐的世界中,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实践性(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度吻合。

(二)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能够在音乐教师的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儿童发展法(childdevelopmentapproach)非常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方位去学习音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按照儿童成长阶段、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接受能力等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由简至难地安排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引导、带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知音乐过程、获得音乐体验、进行音乐创造,而非以理性认识为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要使儿童保持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提高演唱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意识等。通过观察与对比可以发现,在音乐启蒙教学中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的。

四、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一)培养儿童音高概念的应用

科尔文手势是英国新教派牧师、首调唱名法的推行者约翰科尔文所创立的,同时科尔文手势也是柯达伊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手势通过七种不同的空间姿势来代表七音阶中的唱名,使儿童能够直观了解音阶中各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音高概念。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作编排一些科尔文手势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儿童理解音高,将音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科尔文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逐渐使儿童对音的强弱、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及音乐感情进行理解,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其次,通过对二声部音乐作品进行手势训练,能让儿童对和声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首调唱名法教学时,也可以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Do这个音符是可以移动的,但音名发生变化,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各个音级之间的换算和转换,为儿童以后学习流行音乐知识、即兴伴奏知识打下基础。

(二)培养儿童节奏能力的应用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先通过儿童熟悉的声音入手来进行节奏练习,如让儿童听击锣“隆隆隆隆”的声音准确了解四分音符,让儿童听走路“踢嗒踢嗒”的声音明白八分音符,让儿童听冲锋枪“突突突突”的声音来理解十六分音符等等。教师也可以自创一些节奏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掌握不同节奏,让儿童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手、脚不同节奏的训练,例如左手演奏高音部分,右手演奏中音部分,双脚演奏低音部分;左手演奏一种乐器节奏,右手演奏另一种乐器节奏等。手脚的不同训练开发了儿童的左右脑、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使之掌握了复合型节奏的技巧、提高了儿童音乐素质。

(三)培养儿童识谱能力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儿童识谱教学时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将识谱最难的两方面——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分开逐一击破,将音符和五线谱分开,并把音符的符头去掉使其只表示节奏,将音符的音高用字母表示,帮助学生先唱对节奏,再唱音高。之后,由于五线谱有着直观、容纳音乐信息量大等优点,应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进行视唱练习,能够帮助儿童提升识谱能力,也能帮助儿童对旋律、情感进行理解。

(四)培养儿童歌唱能力的应用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尤其是集体歌唱。在教学前选用一些欢快的、本民族的、适合儿童的歌曲进行教学,激发儿童歌唱欲望,运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方式增加儿童歌唱兴趣。对于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教师可以和儿童合作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对中国民歌或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进行创作。教师应让儿童多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训练稳定音准和准确音程。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要让儿童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只有让儿童自己进入音乐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

柯达伊教学法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有着积极作用,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教学,能够培养儿童多维度音乐能力、演唱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和改进柯达伊教学法,改变枯燥乏味的音乐启蒙教育现状,让儿童真正热爱音乐,发挥出音乐教育“育人”的特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盛红芳.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J].黄河之声,2020,(12):153.

[2]张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优化策略研究——以柯达伊教学法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1,(01):79-80.

[3]冯丹.柯达伊教学法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200-202.

[4]杨莉祯.柯达伊教学法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05):181-182.

[5]徐占玉.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参花(下),2021,(02):125-126.

第4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音乐;启蒙

音乐启蒙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因此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而柯达伊教学法通过视听唱多种感受,能够快速地、有效地、科学地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提升儿童音乐素质。因此,只有把柯达伊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音乐启蒙教学中,才能够促进音乐启蒙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论及特点

被音乐界人士称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匈牙利的国情相关。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争的重灾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人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柯达伊提出从歌唱入手来进行音乐教学,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符干字母谱、科尔文手势为主的四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柯达伊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成长、能力发展、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由简入繁地进行音乐教学,柯达伊教学法摆脱了以逻辑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法,能够使儿童对音乐产生长久兴趣。柯达伊强调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在游戏中提升音乐素养,并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让儿童建立自身的音乐世界。柯达伊教育体系对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柯达伊的教学思想

(一)全民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属于每个人”是柯达伊的愿望,音乐教育的全民性思想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单单几个人创造的,而是全民族人民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音乐,以此继承这种音乐文化。音乐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人学习,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音乐的宝藏。他还认为,音乐培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只有每位公民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匈牙利音乐的良好发展,提高匈牙利公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柯达伊全力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匈牙利,每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校都要采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柯达伊教育法的推广和对全民音乐素养提升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牙利诞生了很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二)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民族性是柯达伊音乐教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思想最突出的一个特性。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音乐正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的不同是重大原因之一,而这种“精神”一旦毫无保留,那就不能称为一个民族,如果民族文化不能传承而过度接受其他民族文化那是可悲的。柯达伊教学的首要准则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必须以本民族民间淳朴、优秀、易唱的歌曲、诗歌、歌谣为教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匈牙利人。

(三)早期音乐教育思想

柯达伊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儿童越早学习音乐对其成长越有利,在出生前的九个月即胎教时期,就应该给儿童听一些歌曲。儿童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强调三到七岁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年龄区间,这个黄金年龄如果被耽搁、被忽视,那么将对儿童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儿童,会有良好的性格、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每个儿童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四)科学音乐教育思想

在柯达伊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人本主义”思想,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音乐,即遵循“儿童发展法”,即儿童的成长、儿童各能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遵循逻辑结构进行教学,反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痛苦折磨”,更加注重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从内心热爱音乐,主动参与音乐,积极感受音乐,深情表现音乐。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让音乐贴近生活,使儿童便于理解,让儿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通过这种培育,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培养儿童音乐情趣。同时,柯达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简单朴实的音乐中,增加趣味性,增加简单对唱,使歌曲有了很多新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歌唱音乐教育思想

歌唱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中心,喉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器官,也是最好最美妙的天然乐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参加音乐活动的途径,并且歌唱教育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音乐教育,通过最经济最有效的歌唱教学,完成柯达伊的最大愿望——音乐属于每个人。合唱是柯达伊歌唱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音乐合作形式,柯达伊认为:“只为我们自己唱歌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之音。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从合唱中,学生们会感受到和声的魅力,领会到音乐的空间艺术,在与同学合唱中学习音乐,在与同学合唱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歌唱教育不单是音乐教育,更是育人教育。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柯达伊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柯达伊教学法强调使用本民族的歌曲作为音乐教材的主体,然而教材中也不乏许多除本民族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音乐。让儿童在学习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族特点、音乐特点和文化特点。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人文性(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重视儿童的即兴创作能力,从儿童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就引导儿童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多理解音乐、多创造音乐。并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即兴训练,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新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艺术创新性工作的可能性。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审美性(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着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堂课通常由六部分组成,即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通过动用耳、口、眼、手等多器官共同协作,让儿童深入沉浸到音乐的世界中,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实践性(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度吻合。

(二)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能够在音乐教师的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儿童发展法(childdevelopmentapproach)非常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方位去学习音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按照儿童成长阶段、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接受能力等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由简至难地安排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引导、带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知音乐过程、获得音乐体验、进行音乐创造,而非以理性认识为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要使儿童保持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提高演唱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意识等。通过观察与对比可以发现,在音乐启蒙教学中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的。

四、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一)培养儿童音高概念的应用

科尔文手势是英国新教派牧师、首调唱名法的推行者约翰科尔文所创立的,同时科尔文手势也是柯达伊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手势通过七种不同的空间姿势来代表七音阶中的唱名,使儿童能够直观了解音阶中各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音高概念。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作编排一些科尔文手势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儿童理解音高,将音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科尔文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逐渐使儿童对音的强弱、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及音乐感情进行理解,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其次,通过对二声部音乐作品进行手势训练,能让儿童对和声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首调唱名法教学时,也可以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Do这个音符是可以移动的,但音名发生变化,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各个音级之间的换算和转换,为儿童以后学习流行音乐知识、即兴伴奏知识打下基础。

(二)培养儿童节奏能力的应用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先通过儿童熟悉的声音入手来进行节奏练习,如让儿童听击锣“隆隆隆隆”的声音准确了解四分音符,让儿童听走路“踢嗒踢嗒”的声音明白八分音符,让儿童听冲锋枪“突突突突”的声音来理解十六分音符等等。教师也可以自创一些节奏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掌握不同节奏,让儿童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手、脚不同节奏的训练,例如左手演奏高音部分,右手演奏中音部分,双脚演奏低音部分;左手演奏一种乐器节奏,右手演奏另一种乐器节奏等。手脚的不同训练开发了儿童的左右脑、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使之掌握了复合型节奏的技巧、提高了儿童音乐素质。

(三)培养儿童识谱能力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儿童识谱教学时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将识谱最难的两方面——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分开逐一击破,将音符和五线谱分开,并把音符的符头去掉使其只表示节奏,将音符的音高用字母表示,帮助学生先唱对节奏,再唱音高。之后,由于五线谱有着直观、容纳音乐信息量大等优点,应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进行视唱练习,能够帮助儿童提升识谱能力,也能帮助儿童对旋律、情感进行理解。

(四)培养儿童歌唱能力的应用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尤其是集体歌唱。在教学前选用一些欢快的、本民族的、适合儿童的歌曲进行教学,激发儿童歌唱欲望,运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方式增加儿童歌唱兴趣。对于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教师可以和儿童合作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对中国民歌或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进行创作。教师应让儿童多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训练稳定音准和准确音程。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要让儿童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只有让儿童自己进入音乐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

柯达伊教学法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有着积极作用,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教学,能够培养儿童多维度音乐能力、演唱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和改进柯达伊教学法,改变枯燥乏味的音乐启蒙教育现状,让儿童真正热爱音乐,发挥出音乐教育“育人”的特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盛红芳.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J].黄河之声,2020,(12):153.

[2]张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优化策略研究——以柯达伊教学法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1,(01):79-80.

[3]冯丹.柯达伊教学法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200-202.

[4]杨莉祯.柯达伊教学法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05):181-182.

[5]徐占玉.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参花(下),2021,(02):125-126.

第5篇: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情感

一、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一)在歌唱中提高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知识、建立印象的质量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完整的文学诗词或是文章文选是很不容易的。在他被动接受地这些信息和他主动重现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当给歌曲加入旋律节奏,就可以很容易的唤起幼儿对整首作品的记忆,在一首首的歌曲积淀中,幼儿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比一般让孩子死记硬背有效率多了,这就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

(二)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中让孩子利用任何曲调即兴编词与伙伴们进行交流。当儿童自己不在外界的辅助下,即兴的哼唱出旋律的时候,是在幼儿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曲调的基础上,凭着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力,思考创造出新的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建立又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在孩子们之间就会产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有些孩子显得更加聪明伶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多;有些孩子显得呆笨迟钝,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少。当孩子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交流和影响,同时这也是孩子们进行知识储备交换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就会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等。通过歌唱、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二、音乐能够促进人格健全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幼儿早期是健全人格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幼儿的行为举止、知识技能、思想态度、情绪情感等等,都要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只要在这个时期起初打得好,那么,就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在音乐欣赏中促进人格健全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它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来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

(二)在音乐学习中促进人格健全

在音乐作品中,涵盖了美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非常好的内容。幼儿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学习了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态度素质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在对幼儿的全面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在它特有的功能的支撑下,能够让幼儿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幼儿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疏导幼儿良好人格发展。考文献:综上,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音乐能够促进情感表达

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变幻无常的。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平衡幼儿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一)在教学中促进幼儿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不用给孩子解释太多,赋予音乐作品一些思想、态度等等。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欣赏,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那么,孩子们就自然、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等。

(二)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