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效学习法范文

高效学习法全文(5篇)

高效学习法

第1篇:高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创业法律知识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创业信心的树立、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法律素养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以规避学生创业法律风险、减少法律纠纷,助力其顺利创业。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多数高校比较重视法律教育,毕业生都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在毕业之后创业之初,仍面临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非法律专业的教学安排中,法律知识只在大一的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较少涉及与创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对学生开始创业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课程开设不足。部分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意识不到学习法律对个人生活、就业创业的重要性,更认识不到法律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在加强法治观念,全社会致力于用法律保障、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在法治观念指引下分享改革红利的时代,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让进入创业环境的学生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减少创业受挫所带来的损失。

二、高校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一)企业注册相关法律问题

创业需要平台,也会呈现一种企业形态。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除了加盟连锁经营的店铺和开网上店铺以外,创业者都要选择一种创业平台开始经营活动。选择不同的企业形式,对投资者的债务承担、经营模式等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按照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创业形式。确定企业形态后,会涉及与企业登记有关的问题,不论何种企业形式,都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注册登记,在取得营业执照后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遇到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等项目变更时,需到工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手续,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变更登记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资金的筹集、场地的选择、设备的购买都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在学生创业案例中,虚假出资是比较常见的违法行为。当前,国家对学生创业出台了系列政策[1],如提供贷款、提供免税、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等等[2],了解这些政策,势必会使学生创业事半功倍。

(二)企业管理相关法律问题

1.企业章程

企业一经成立,行之有效的企业章程必不可少。有的学生创业者认为公司文件千篇一律,随便照搬一份就可以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按照这种方式操作,如果企业运行遇到纠纷,文件里的内容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因此,企业章程必须按照企业情况制订,使之具体、明确、行之有效。

2.用工合同

怎样选择对企业有用的员工,企业对员工应该提供哪些法律必须的待遇,尤其是女职工劳动保障权益怎么保护等问题,是创业者必须考虑的。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既不能侵犯企业员工的劳动权益,又要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这需要创业者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必须明确规定。

3.工商税务

企业正常经营后,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企业的经营行为,组织监督管理商标注册工作,负责合同监督管理工作和查处合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织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等,这需要创业者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接受工商部门监督,避免因为违法违规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税务部门主要对企业征收国税、地税,按规定纳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和职责。企业合理避税,妥善进行税收筹划,可以促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不了解税法知识,由于避税而触犯税法规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三)企业纠纷相关法律问题

创业纠纷风险存在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如创业初期合伙企业中与合伙人产生的法律纠纷,创业过程中与企业员工产生的劳动合同纠纷,与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在企业解体后还可能存在债务偿还纠纷等等。创业者首先必须了解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法律纠纷,针对这些纠纷,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以防患于未然。在不同的法律知识背景下,产生的效果必然会不同。创业者有相关法律知识储备,才有可能避免相关纠纷的产生。

三、提高学生创业法律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

1.强化自我认知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知识讲座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相关法律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结果,使他们真正了解自己在创业方面拥有的法律知识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创业问题能力的欠缺,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创业法律能力。

2.了解法律现状

引导大学生剖析现行创业政策,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对创业的支持与约束。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的法治环境及法治现状,深入了解我国法律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的特殊政策等等。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0月9日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3],明确规定了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工商登记及税费减免等制度。

3.明确创业风险

学校可以举办创业风险展示活动,或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法人或资深律师,以讲座的形式分析创业案例,展示其中的法律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创业前了解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防患于未然,规避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即便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法律问题,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利益。

(二)传授知识

传授创业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途径之一。

1.企业注册相关法律常识

(1)企业形态选择

企业形态不同,投资者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相同,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合伙企业中的一般合伙投资者需要承担无限责任,而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中有限合伙的投资者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显然,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的法律风险相对较大,而有限责任风险较小。企业形态不同,管理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合伙企业投入成本较低、运营效率较高;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较繁琐,管理模式更复杂,投入成本较高。引导创业学生明确各种企业形态的概念、设立需具备的条件、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等,从而使创业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企业形态。

(2)企业注册

在企业注册环节,需要按照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对不同形态的企业登记注册,明确不同形态的企业注册登记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登记手续。另外,在企业重要因素发生变更时,根据变更事项,需提供相关文件材料。

(3)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制度,也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要求,创业者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2.企业管理相关法律常识

(1)制订章程

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需要制定合伙协议和公司章程,应特别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关于协议和章程签署的注意事项。如合伙协议中合伙组织的名称、合伙经营的项目、合伙组织财产份额分配、合伙人权利义务,以及公司章程中公司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的权利义务、议事方式、表决程序等。

(2)招聘员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在用工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创业学生应熟悉相关规定,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既不能侵犯劳动者权益,又要保护好企业的利益,把企业用工风险降至最低。具体涉及员工工资福利、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诸多环节。

(3)签订合同

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经济合同的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经济合同的签署有诸多注意事项,首先,应对签约的相对方进行资格审查;其次,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履约能力,以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最后,应签订一份尽可能规范、严谨、细致的合同,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合同签订后,一定要按照合同内容履行合同条款,避免承担违约责任。同时,除了履行合同条款外,还需履行通知、保密等附带义务。

(4)企业事务管理

企业正常运营时,内部事务纷繁复杂,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税务管理、商标注册管理、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所有企业事务管理,均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企业要做到内部管理有序、高效,积极推行依法治企。

3.企业纠纷相关法律常识

(1)合同纠纷

在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签订合同是企业运营的重要模式,企业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条款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经济业务原因、合同另一方违约、合同责任条款不明确等而带来商业纠纷。这就需要学生在创业之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各类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同时,还需要明确合同纠纷产生后应该如何解决此类纠纷。解决合同纠纷有多种方式。其一,合同纠纷产生后应该选择协商和解,因为和解纠纷简单、省时、省财,有利于维护合同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二,选择调解,在有关机构或团体的主持下,使双方能够做出让步,从而解决合同纠纷;其三,就是采用仲裁的方式,将纠纷交给仲裁机构裁决,这种方式必须签署仲裁协议;最后就是诉讼,诉讼是最下策,是合同双方请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双方之间的合同争议。

(2)知识产权纠纷

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创业初期,企业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又不太了解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擅自使用别人的专利;另一种就是没有及时到有关部门注册登记自己企业的商标或者是专利技术,而后期可能会被别的企业抢先注册了相同的商标或者专利。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因此,创业学生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与创业相关的内容。

(3)用工纠纷

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招聘员工,招聘员工必然会与其签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既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维护企业权益。学生创业,多数会由于缺少用工经验,而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对有关内容在合同中未能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在后继的用工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法律纠纷,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学习。用工纠纷产生后,创业学生应该选择合同纠纷中所提到的解决办法,不能违法损坏劳动者权益,争取将企业利益损失减少到最低。

(4)企业终止纠纷

企业终止是指企业停止经营活动,清理财产,清偿债务,依法注销企业法人资格。学生创业企业终止后产生纠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债务承担纠纷,另一种就是没有对企业名称依法进行注销,有时被其他企业盗用该企业名称进行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从而产生的法律纠纷。选择个体工商户或合伙企业的创业学生,创业终止后,也需要对经营活动期间尚未偿还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的学生创业者在企业终止时可以通过破产清算来使自己免于承担企业尚未偿还的债务。对于未注销企业名称而被盗用的法律纠纷首先可以向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

第2篇:高效学习法范文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本文通过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体育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评价即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又能及时监控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质与健康状况,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实现健康目标。研究资料显示: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认识、内容、方法、标准等问题上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建立新的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纲要》对体育学习评价的构建给出了指导:评价方式要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要淡化遗传性指标,突出发展性指标,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终身体育服务为目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研究方法

1.1特尔斐法

通过对12名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两轮问卷调查,两轮问卷的回收率都为100%,根据问卷结果对高校体育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层次分析法(AHP)

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可分为目标层、指标层和方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步骤:评价者依据各评价因素的具体指标值以及个人主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经各因素指标之间逐对地两两比较判断,并赋予相对重要的等级值;构造矩阵判断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1.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软件和Yaahp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确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体育课程5个基本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运动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体育参与态度和体育参与行为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重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课余时间是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否能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是否形成终身锻炼意识等方面。运动技能是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指标可运用技术测验和观察法,通过对技能的掌握质量、技能运用程度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评价重点:动作技能完成、运用次数;掌握技能的种类、速率;是否学会制定个人体育课学习计划;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行评价;对学期初、中、末期的技能进步程度考评等方面。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该指标以体能测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参照,运用体质测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认知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评价重点:学生的体重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力量、耐力等指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和速率等方面。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情绪调控和品质改善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能否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能否有效提升其自信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等方面。社会适应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重点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本研究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线,在定性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有关指标层次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因素。根据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两轮修正,并采用再测法检验信度,得到各指标的可靠性系数均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终确定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2确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1两个元素对某一属性具有同样重要性3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5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7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特别重要9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层次分析法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某种主观判断加以量化,其基础就是目标相对重要性比较值,即将同一层次上的各个指标相互进行比较,按照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列出比较矩阵,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准则层的权重结果中(表3),权重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通过这组数据我们能够意识到今后的体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运动参与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培养,能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进而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也可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社会适应的培养,能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保障。从方案层权重排序的结果看,情绪调控、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的权重值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这些的方面的培养。

3.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体系的信息反馈、诊断决策、导向改进、动机强化的功能得到充分释放。本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构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式,最终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将参与态度、参与行为作为运动参与评价的二级指标;将技能掌握质量、技能运用程度作为运动技能评价的二级指标;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健康认知作为身体健康的二级指标;将情绪调控、品质改善作为心理健康的二级指标;将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作为社会适应的二级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划分,最终确立了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运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使评价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教学监控和管理,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峰.普通高校学生运动参与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06-107+123.

[2]高力翔,李武.从体育的属性和功能看体育与健康教育之运动参与及技能学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6:35-36.

[3]闫振龙,鲁婷婷,陈善平,王云冰.大学生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26-129.

[4]邵桂华,张瑞林.对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9:61-64+84.

作者:车广伟 冯玉娟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第二篇: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健康问题产生了更多关注,终身体育理念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加强终身体育理念教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调整、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优化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为了使学生个体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说明,希望对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及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有所帮助。

1.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1.1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的缺失

为了使终身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更好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对体育的育人功能进行强化,使学生真正了解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意义。然而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讲授较为关注,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较为忽视,未能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不能更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兴趣产生影响。针对此方面问题,教师需要将体育教学工作重点由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向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适当转移,增加体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传统理论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

1.2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有所忽视,教学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置和选择时,部分体育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以及需求等进行考虑,在机械的演示示范、强化记忆以及重复性讲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并且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厌烦和畏惧心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1.3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存在“重技能、轻知识”的问题,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工作的课时安排较少,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体育技能锻炼等方面,并且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无法对有趣的体育历史、奥林匹克知识以及运动原理等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的价值产生更多了解,仅能为了应付考试勉强锻炼,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产生较多阻碍。

1.4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较为关注,将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等当成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有所忽视,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往往通过一刀切式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一些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兴趣等造成极大打击,进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影响。此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对学生体育潜能的激发、特长的挖掘等产生较多阻碍,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潜能及特长的情况下,学生的付出可能无法获取应有的回报,进而使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及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

2.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提高策略

2.1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相关的理论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终身体育理念方面的理论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将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内容融入其中,让高校学生对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能够自觉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且对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另外,高校可以根据新时期特点、学生的喜好等调整体育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健身娱乐、保健相关的课程或是体育欣赏课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运动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最后,体育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运动赛事活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优秀的运动员产生喜爱和崇拜,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力及学习兴趣,逐步将偶像参与的运动项目当成自己喜爱的运动,在课下或是今后能够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的体育锻炼中[1]。

2.2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调整

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可以应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为体育教学活动增加更多趣味性元素,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迎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时,可以联合高校管理层一起对课程进行设置,确保终身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体育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使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应用于体育学习及锻炼中,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法、微课、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应用至体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位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和讨论研究过程中,并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渗透提供更多机会[2-3]。

2.3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无法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喜好兴趣、个体差异等方面情况有所忽视,仅能结合高校环境条件和自身教学习惯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设计,未能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学生仅能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相关体育技能,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掌握,对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及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阻碍,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通过调查、测试以及日常交流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育基础,对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掌握,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采纳,将学生喜爱及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学工作予以更多支持和配合。

2.4将终身体育理念渗透至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同样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考虑,重视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将人文性、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以及选择性等方面内容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中,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此外,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能力、体育基础、体育学习需求、兴趣喜好等方面内容进行考虑,选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内化吸收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5]。

2.5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

部分高校依旧沿用分数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将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且对全体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及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对高校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将学生的进步情况、体育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考核评价工作中,避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打击,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时,体育教师需要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联合使用,对定性、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合理结合,对评价工作的参与主体进行丰富,进而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审视体育教学工作,发觉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和潜能,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6]。

2.6完善体育教学环境,增加体育器材及设备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基础教学环境、体育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为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器材老化、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需要使高校提高对体育教学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能够适当的增加经费,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硬件条件进行完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育锻炼的心情,最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结束语

总结全文,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需要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法进行调整。本文已经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高校体育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观点进行调整,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兵.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2):166-167.

[2]王雷.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市场,2015(45):190,202.

[3]郭磊.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2):183-183.

[4]李鹏伟.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54-55.

[5]刘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整合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26):343-343.

[6]李新.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120,122.

作者:王珊 闫晓军 单位:北京农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慕课的困境分析

摘要: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的新兴教学形式,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受到大众的广泛推崇。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当然也不会置身其外。但高校在体育教学领域开展“慕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对开展高校体育“慕课”困境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为破解困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慕课;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困境

1.慕课

1.1慕课的定义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大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以连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学为基础,世界各地知名大学的教授上传课程视频,人们通过在线注册进行观看学习,并且还能与老师和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慕课与高校教育活动的结合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结合,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将慕课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却存在很多阻碍。因此,本文探究慕课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困境,创造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慕课”途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2慕课的功能特点

1.2.1大规模化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其相对于传统课程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规模大。首先是课程规模大,慕课平台里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有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有着宏大的课程规模;其次是参与者规模庞大,2008年刚提出MOOC这个概念时,一门叫《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的课程就已经拥有了2300多名世界各地的注册学生,而到2011年有近160000位注册者学习了《人工智能导论》这门课程。可见,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慕课拥有无可匹敌的大规模化。1.2.2开放性慕课采用的是互联网视频授课方式,来自各个世界名校的精品课程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找到,并且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不必受学历、国家、种族的限制,具有全球化的开放性。其次,慕课里的课程学习对于专业性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慕课平台上,人们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1.2.3网络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可在现实教育中总是存在差距的。没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人在自我提高时很难得到高校教师指点。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只需要把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不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较低,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1.2.4课程精简化慕课的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与大学的学习方式相似。学习者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可以随时暂停、重放,将学习的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的赋予学习者主动性。慕课的教学视频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内容非常的精炼易学,都是从教多年的教授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好的知识体系。同时,慕课不仅仅是单一的视频教学,其中还包括配套的即时在线测试、网络学习小组、阅读建议等等,课程内容简单而又丰富。1.2.5互动高效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递,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慕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慕课课程中设计课堂提问、讨论,学习者则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解答、互相评分、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推进教学。或者在课外利用一些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相互讨论、答疑解惑、分享学习体验和心得,形成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社区。由于网络交流不局限于时间限制,教师随时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笔记、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答学习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互动的质量和效率。

2.发展现状

2011年秋,课程改革在美国正式兴起,慕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edX等也接连建立,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同样,慕课改革在我国也受到了诸多的关注,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相继推出了慕课平台。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慕课的引入和兴起对我国高校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形式不断翻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价值取向———以“学”为本。观察现实也不难发现,慕课在我国高校教学的实践运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高校虽称其课程为慕课,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创新性,教学中心依然是以老师教为主。当然其中也不乏内容精彩的慕课,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显著,与开展慕课前的预期有较大出入。而在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体育教学中,慕课的运用更是困难重重。在我国众所高校中,开展慕课体育教学的高校寥寥无几,而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导者的北京体育大学也是在2014年才开始慕课教学的尝试工作,这无不说明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慕课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3.原因分析

3.1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为目的课程,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都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不同。“慕课”教学对于原理性,或者是需要脑力理解、消化、吸收的课程而言是适用的。但在体育实践课程中,众多的运动项目是需要脑力理解与肢体实现并用的,是需要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掌握的。全身运动的灵活与协调,对临场环境的适应与判断,均是“慕课”教学中仅仅依靠面对电脑屏幕学习,通过手指打字所无法实现的。体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负荷、运动频率、关节肌肉等,而这些问题很难在一个简短的视频里表达清楚。同时,体育课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室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增加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机会。体育课的考核问题也值得思考。体育并不能与其他科目一样以试卷测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如果采用慕课方式授课,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就需要另觅途径。

3.2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体育慕课建构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建构质量的高低,不仅如此,作为高校体育慕课的使用者,教师对慕课课程的熟悉程度和认可程度也会影响课程的实践效。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课教师对慕课课程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这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之后的实际应用阶段的效果。目前,高校里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老师纠错、学生再练习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片面追求运动技术动作的传授,教学形式比较枯燥单一,而慕课则注重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对体育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发生了冲突。慕课形式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也产生了挑战。大多数体育教师为运动员出身,具有很强的竞技运动水平,但理论性和信息化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对于慕课的开展和推广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

3.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在慕课学习过程中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以及线下互动交流,但显而易见的不足在于学生缺乏提问的能力。这样慕课选择的适用对象是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强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慕课带来的时空上解放,而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无疑沦为追求学习的时髦与时尚。大学生愿意和自主学习体育慕课课程是实施慕课教学的基础,需要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习惯。然而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则主要靠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来整体促进。应试教育和社会转型背景下仅靠学校来养成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习惯是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脱离了老师的教导束缚,面对精彩纷呈的外界诱惑,很难做到自主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这从日渐下滑的大学生体质也不难看出。另外,对于经历了十几年传统教学方式的他们来说,新兴的慕课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能力带来了挑战。

4.对策

4.1慕课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慕课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给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慕课教学是以10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主,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而体育课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练习来完成的。因此体育慕课视频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和对象,选择知识技能点,分析知识技能点形成课程演示脚本,寻找、加工制作教学教材,合成并测试教学视频,使视频满足体育教学的特殊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慕课开放化、资源共享化的特点,让学生更直观地观看运动动作,还可以共享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但要注意不能过分的依赖慕课形式,而应该以传统体育教学为主、以慕课为辅,综合多项信息资源,共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4.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里的重要一环,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慕课背景下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不仅表现在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使用微视频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体系,指导学生将从微视频中学到的知识点运用于竞赛、体育锻炼等活动中。因此学校在体育教师的招聘上,应多考察老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不是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教学慕课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更为频繁,体育教师应时时抓住课堂事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对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除了课程结束后的自评他评外,还应加入对平时课程的评价,避免以偏概全。争取建立起一支理论与技能并行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4.3加强学生的监督考核制

虽然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强调以学生为本,但增加学生体质健康、培养道德品质的目标一直没有变。要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慕课虽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可组建学习小组团队,以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任务分配、知识掌握跟踪和质量监控,教师抽查各组知识掌握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感受和领悟知识,遇到问题时可以用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方式解决,也可以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对同学的学习进度进行定期的考核,督促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拥有健康的体质。

5.结语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慕课与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相结合,将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体育教育水平,以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愿望。高校要做好面对当前高速的信息化改革时代,因势利导,抓住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加快体育慕课课程建设,丰富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从多个方面对慕课进行丰富研究。使“慕课”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改革,以此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瑞林.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1-04.

[2]任璐.慕课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初步构想[M].学校体育,2015,5(18).

[3]唐荣.“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M].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8.

[4]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M].体育科研,2015,5(36).

[5]周网称,尹卫兵.慕课适合体育课堂吗[M].

[6]刘浩.关于我国大学“幕课”建设的几点思考[M].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

[7]徐泉森.幕课视域下的武术教学改革研究[M].中华武术•研究,2014,3(7).

[8]朱建新,朱剑萍,宋柏红.混合式幕课:拓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时间路径[M].城管教研,2015(01).

[9]柳琼华.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对策建议[M].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10]崔小良,崔性赫,赵德龙.建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幕课平台的可行性研究[M].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1).

[11]赵婀娜,闫星辰.“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13,8,8.

[12]宋佳艳.基于幕课环境下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研究[M].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作者:龚寒影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第四篇:分组分享教学法的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而,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各大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本文将以高中体育为切入点,对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组分享教学法;应用

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指在特定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利用各类分享活动将教学模式变得更为全面化、科学化。分组分享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参考依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

1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对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分组分享教学法也并不是万能的,而是需要与学科特征以及教师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科作为重要参考对象,能够以学生为本,创造更多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再次,分组分享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最后,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2高中体育分享教学法的分组方法

2.1“一对一”“一对多”分组模式

分组分享教学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有效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效果。采用一对一的分组方式时,教师应要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确保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能够协同合作,有效提高团队的综合技能水平。而采用一对多的分组方式时,则要求一名学生对两名及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辅导,在此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成绩落后者获得了他人的帮助,而成绩优异者也在传道解惑的同时对知识进行了加深巩固,同时还能在二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大家营造和谐、有爱的班级环境。

2.2ABC分组模式

由于学生性格、心理素质、体魄健康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其分门别类,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创造条件。此外,ABC分组模式更利于学生充分体验小组中的分享活动,促进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能力的提升。

2.3灵活的分组模式

灵活的分组模式就是在体育教学环境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举例来说,在跳绳比赛中,教师往往会将技能水平差距不大的学生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由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探寻自身缺陷,取长补短,有效促进班级整体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

3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明确教学目标

在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体育教学目标明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有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有目的性的分组,进而为小组讨论以及小组训练创造便利条件。以短跑教学训练为例,教师应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对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要点进行复习。(2)加快途中跑速度。(3)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挖掘自身体育优势。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依照以上内容,对学生进行筛选,选拔小组组长,从而发挥带头作用,为体育训练的井然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3.2创新分组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占有很大优势。而要想把这种优势最大化,就不得不对分组模式以及分组标准进行改革创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并不等于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而是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规划。

3.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分组分享教学法为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还是以短跑为例,体育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加以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复习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要点时,应提醒学生注重保持起跑的平衡、稳定以及精确性特征。

3.4提高教学针对性

由于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状况等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正视学生中的差异性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从而避免学生因训练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抵抗情绪。同时,应采用鼓励式言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缩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体育运动职能得以充分利用,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3.5融入其他学科知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所学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对应的知识、技能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效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举例来说,可以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通过讲述科比、姚明等明星球员的相关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再比如,对足球运动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难免会对足球体育课程产生反感情绪。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语文课程的内容有效融合到体育教学中。通过足球选手贝利的故事,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专业技术训练的强度,稳扎稳打,不断累积经验,提高自身球技。与此同时,高中体育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不仅仅要将精力放在结果,更应对评价的过程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加强团队意识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培养主人翁精神,树立典型,利用榜样力量,带动学习气氛,促进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需要面临高考,往往会产生恐慌、消极、暴躁等负面情绪。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其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课堂环境。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分享的教学方式,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制,提高教学针对性,致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分组分享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良好平台,逐步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此外,体育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体育职能作用,为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推助力。

参考文献

[1]曾兵.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56-157.

[2]钟家春.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102-103.

[3]曹志林.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8):82.

[4]邱力夫.体育课堂分组教学方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0):43.

[5]张元新.高中体育分组分享教学法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134-135.

[6]吴菊芳.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9):81.

作者:吴华坤 单位:新会陈经纶中学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正逐步推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问题却为得到充分重视,其理论与实践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体育教学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有效利用其已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性和适应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加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品德素质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短跑、长跑能力,肺活量、臂力等指标明显下降,而且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多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高校体育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合理配置与优化体育教学资源,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等作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积极有效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情况、有偿开放的效率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可知,目前各高校体育设施资源投入明显增加,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不能充分满足不断扩招下的学生使用需求,导致学生数与体育设施资源间的配备率不高,甚至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无法满足正常的日常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需要。此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竞技,与大众健身、娱乐功能密切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较少。这种情况下,就使得高校的一些体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功效。

1.2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来看,首先在年龄结构上,得到了一些改善,年轻体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中年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体育教师老龄化问题基本解决。其次,在职称结构上,体育教师多为中级职称,并表现出阶梯发展特征。最后,在学历结构上,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包含部分硕士、博士学历教师,且这部分高学历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发展。尽管目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善,但还需进一步优化。

1.3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质的飞跃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在体育科研成果、体育科学发展新动向研究、体育训练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还有待提升。尽管有些高校进行了体育教学相关数据库、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等信息资源的建设,但其信息化水平依然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1.4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开发利用率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应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以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从当前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仅有部分高校将其体育资源向社会对外开放,且开放的体育资源十分有限。同时,在向社会开放过程中,一是因为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校内体育教学及训练与对外开放的矛盾。二是由于高校体育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存在,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良性循环与使用寿命。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1科学性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指的是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应与高校发展、体育教学需求及学生使用需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体育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优秀的体育教学资源,而是否选择在高校配备这些体育资源,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高校体育场地、教学环境及资金分配等条件,体育教师的体育资源开发能力,以及学生使用这些体育资源的基础条件等。科学性原则指的是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应遵循体育学科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体育教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以及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需求。

2.2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为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生源多与体育教育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一是将体育经费用于体育设施资源的投入十分有限,二是体育师资的引进与培训还将利用部分体育教育资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坚持实用性与经济性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获尽可能好的教育效果。如结合地区优势,就地取材,校内有的体育资源在校内解决,本地有的体育资源在本地解决,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既不铺张浪费,也不无所作为。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根据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性和适应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本文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1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

3.1.1从高校角度看,体育资源的配置应与高校自身发展及体育教育资金投入相一致,正确看到体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用尽可能少的投入为体育教学提供所需体育资源。3.1.2从高校体育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应在分析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为指导,合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过于注重竞技体育教学的观念,利用地理优势,引入和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既可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和民族体育资源的协同发展,又能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1.3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应充分有效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体育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不盲目攀比,不消极对待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3.2加强高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影响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此,本文认为高校应加大在体育教学软件上的投入,开发出适合本校体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玉江.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管理研究[A].武汉大学.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WebBasedBusinessManagement[C].武汉大学:,2010:5.

[2]李志杰,刘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及体育教育公平性现状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35-37.

[3]虞力宏.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和配置优化的策略选择———以浙江省杭州高教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92-96.

[4]熊锦平,李舜薏,陈丹.江西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运行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01):23-26.

第3篇:高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职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手段及方法

一、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以下简称高数)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后续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工具。所以高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第一,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这样就给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第二,教学任务重,教学学时偏少,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更难以掌握知识点。第三,高数与中学的数学知识比较来讲,更加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这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增加。第四,高职教育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慢慢兴起来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的手段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所有这些因素就使我们大力开展高职院校高数教学研究成为必需。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性地采用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1],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二是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三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等特点。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这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三、高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培养目标是: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基本方法。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的能力,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第三,情感培养目标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踏实细致、严谨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四、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绝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进而使他们在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近几年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将教育观念转变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而思想和观念的树立为核心,方法掌握及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上来。

五、学生状况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我校理工类各专业大一学生,对他们来讲,数学知识高考过,但基础不够扎实。刚从中学跨入我校的新生,受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课上教师讲解很细,不用深入思考,即可掌握基本内容,再经多次练习,可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从而造成记忆的负担重,思维的负担轻,产生一种浅层次的学与教的循环。《高等数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加,更加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增加。

六、教学手段

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立体化教学手段。教学采用黑板讲清思路+课件展示内容+网站辅助的立体化教学手段。在引进和搜集各种资料和资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并计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等数学》网站,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习题选解、练习题、自测题、专升本真题等)供学生学习和下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网站还将开通网上在线答疑系统,初步实现师生的网上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吸收各自的优点。既充分利用黑板教学易于学生接受的长处,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效率高的特点。第二,适时采用“换位教学”的方法。适时地选择一定的内容让学生上台讲课,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适时采用“奖励抢答”的激励手段。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奖励平时成绩”的办法,激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即凡是积极主动地抢答问题并且答对者,可奖励平时成绩1-2分。此法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七、教学方法

第一,问题驱动法。在现实工作中[2],工作的顺利进行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顺利解决,所以在工作中用人单位总是需要大量的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响应此种需要,我们探索出问题驱动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我们在二重积分的概念教学活动里,可以先给出问题“如何计算曲顶柱体的体积”,让学生们思考,然后引导性地提出“如果这个柱体不是曲顶呢”,学生们开始活跃了,因为这个简单,就是底面积乘以高。紧接着引导“那么我们在哪里见过不是曲的变成曲的这样的计算问题呢”,因为已学过定积分的计算,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更加活跃,那就是“曲边梯形的面积计算”,于是想到微元法的思想。最后再回到问题“如何计算曲顶柱体的体积”,那么将微元法的思想(即分割、取近似值、求和、取极限)与“底面积乘以高”一结合便得。这样就引入了二重积分的概念。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把高数问题由高度抽象到解决实际问题,逐层渐进,效果明显。第二,启发式讲解教学法。教学法的采用首先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班级学生人数不均衡,少数民族学生不少,女生所占比例大,近几年数学授课学时又有所减少。所以,在高职院校对于基础普遍较差班级的学生来讲,分组讨论问题就难以组织;而对于基础稍好一些的班级,也不能完全指望学生们独立的发现式学习。因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发现和对概念的理解无论是在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上,还是在发现的结果中,都难免出错或不完善,有时还可能进入‘死胡同’或‘钻牛角尖’,所以教师还是应及时给予指导。所以我们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要在学生发现活动的引起、维持和达到教学目的上做启发性的的指导。实际上[3],教师的启发式讲解是传授知识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第三,反例教学法。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现状,作为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些定理、定义、结论的时侯如果能恰当的举出一些反例,这不光省去了大量繁杂、抽象的推理证明,而且能简洁明了地说明问题,正好弥补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数时感觉理论性过强的困境。例如,连续与可导的关系。因为如果一个函数在某点可导,则它在该点连续;所以,同学们容易认为,一个函数在某点连续,则它在该点可导。此时,我们可以举反例:函数f(x)=x3在x=0点处连续,但它在该点不可导。于是得到,一个函数在某点连续,却不一定在该点可导的结论。通过反例可以启发学生作逆向思维和探索,可以开拓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数学抽象概念的印象,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4]。故此,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高数教学中巧用反例教学法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探索,值得大力推广。第四,对比教学法。通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明确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就是对比[5]。而对比教学法就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以比较为基础,找出两个不同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将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前移到另一对象上。这种方法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多、对比类推的过程,通俗的说,对比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有一定联系和差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块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明确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理解一个内容之后很轻松、自然的想到另外一个内容,然后掌握和理解,以便很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对比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当我们学元函数的相关概念与定理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拿来与一元函数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发现新概念与已知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的概念。例如,二元函数的定义与一元函数的定义的对比,二元函数的图形与一元函数的图形的对比,二元函数的极限概念与一元函数的极限概念的对比等。以上几个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确实有用有效,当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方法、迷信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去研究,采取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明荣,邢邦圣.浅谈高职培养[J/OL].www.jyb.cn/gb/2001/02/19/zy/3-cjzj/2.htm.,2001-2-19/2012-7-25

[2]惠高峰.“问题式”教学法在高数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0(5):96

[3]杨星光.走出数学发现式教学法的误区[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43

[4]王庆超,彭红艳,郭战伟.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巧用反例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109.

第4篇:高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可以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时,应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通过设定小组目标、小组激励机制等,让学生组成小组联盟,为完成同一个目标,精诚合作,共同进退。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在讲授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将他们分为了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画角。用时最短、画角方法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个任务公布后,各小组成员开始“摩拳擦掌”,积极讨论画角的方法,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便纷纷在纸上画起来。只见有的学生用三角板比着画角;有的学生拿着直尺画角;还有的学生在凭借自己的感觉画角……在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动手“画角”时间后,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了全员画角的目标。当所有学生都完成之后,我将各个小组的用时和成果在黑板上罗列出来,看到这个结果,获胜的小组成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小组学生则一脸不服气的样子。此时,我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在组长的讲述下,学生们了解到该小组成员在讨论环节,有的负责记录,有的畅谈想法,讨论出最快的画角的方法,然后统一使用此方法进行画角。在该小组中,无论是讨论还是画角,处处充满了默契,这也成为该小组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又通过生生互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避免他们的劣势,构建高效课堂。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跟随教师的脚步,进入到相关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胡莉(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茅草街中心小学)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时分秒》一课时,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小朋友过马路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过马路的小朋友、闪烁的路灯计时器、正在等待红灯的众多私家车。为了营造紧张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我设计的视频为动画形式。在观看此视频时,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倒计时数秒,10、9、8……当数到0时,有一个腿脚不方便的小朋友还站在马路中间,而有些车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学生们纷纷为这个小朋友捏一把汗,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捂起了眼。此时,视频中一名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忙往回走了几步,牵起他的手和他一起过马路,最后,所有人都安全到了马路另一边。看到这一幕时,所有学生都长出了一口气。我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加入了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听起来格外认真,再由此进行后面关于秒的知识的讲解时,他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游戏化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生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盲目采用此教学方法,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其中,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学中玩”的目标。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一课时,就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在讲授了基础知识之后,我选取了部分学生让他们站成了一排,进行课堂点名活动:请小明前面的同学举手,如果此时这名学生没有任何动作,则需要其充当“教师”的角色,来进行点名工作,当有另一名学生出错时,则进行轮岗。最后,评选出错误率最高的学生和最低的学生。错误率最低的学生将会获得小红花奖励,最高的学生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公布了游戏规则之后,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玩的心理,又将数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师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并不是朝日之功,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状况和教学大纲出发,采用科学的策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效、生动、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发华,罗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第5篇:高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有效性

一、在重组实验中提升复习效率

重组实验是高三化学实验总复习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老师可以将实验内容进行串联或者延伸,将独立开来的典型小实验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实验,此种实验带有较强的整体性,可达到“以点带面”的复习效果。举例来说,以下实验可进行重组,实验问题:将CuSO4•5H2O当成原料,制备CuO,并将其产率计算出来;在CuO的催化作用下,对KClO3进行催化分解,检测少量KCl杂质混入进去,以此为样本判断KClO3的质量分数。在师生相互讨论后,对以下实验进行重组,一制备CuO,并计算其产率实验:要求学生对溶解、过滤、蒸发和烧灼等化学基础性内容熟练掌握,比较Cu(OH)2悬浊液过滤后加热和加热后过滤的不同,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最佳实验方案,以此计算产率。二探究CuO对KClO3的催化分解作用:比较有CuO时KClO3的热分解速率和没有CuO时KClO3的热分解速率,在对比研究中,培养学生对照组实验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测定样品中KClO3的质量分数:该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固+固加热制备气体的实验”期间涉及了量气装置、反常装置和反常操作等内容,学生需要注意导管插入量筒内的时间在实验开始之前,保障实验结束后导管始终在量筒内,再撤离酒精灯。以上重组性的实验可帮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1]。

二、立足课本提升化学实验复习效率

教材是其他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相比的,立足化学教材进行实验复习才是进一步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历年化学高考中经常出现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基于此对化学课本进行重读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措施。高三总复习阶段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实验说明进一步细读,提炼典型的语句和用词,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进一步规范自身实验表达语句,由此将学生的语言智能提升[2]。

三、在探究性实验中提升化学实验复习效率

高中化学实验分为不同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也有探究性实验。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验证性实验明显高于探究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基于此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中老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在提升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综合性技能。举例来说,在探究“氨水和水反应”的实验中,为了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老师可如下设计实验过程。一向装有乙醚溶液的试管中装入酚酞,并将氨气通入试管,该环节主要是验证酚酞在氨气的作用下会不会变色。二向装有酚酞无水乙醇试管中滴入几滴水,该环节主要是验证酚酞在水的作用下不出现变色反应。三酚酞水溶液中通入氨气,发现溶液变红,该环节可证明氨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反应物促使酚酞变色。四将酚酞试液分别滴在碳酸氢铵溶液和醋酸铵溶液中,发现溶液没有在颜色上发生变化,说明NH4+离子不会促使酚酞变红。五将酚酞试液分别滴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进而氢氧化钡溶液中,发现都变红;再将酚酞试液分别滴在硝酸钾、硫酸钠以及硝酸钡溶液中,发现都没有变红,证明OH-离子是导致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说明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中,可将OH-离子电离出。以上探究性的化学实验可促使学生思维更加发散,便于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逐步探索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三化学实验总复习,要想提高复习效率,需要老师精心整合设计实验内容,系统化的实验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高三化学实验复习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9,(5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