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全文(5篇)

高效农业发展

第1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经济效益上,高效农业对提高生产单位(农户)收入效果显著。宿豫区丁嘴镇一种植户种粮100亩,麦稻轮作,预计年亩均收益1200元。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植果蔬、苗木等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高出较多。侍岭镇某果蔬合作社种植30亩,轮作草莓、甜香瓜,全年亩均收益19350元;沭阳县某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堤子600亩,亩均收益8000元;庙头镇某园艺场分别栽种高杆紫叶桃、樱花、海棠、紫薇7亩、2亩、10亩和2亩,亩均纯收益在3600-4300元;南蔡乡生产的芹菜亩产达万斤,一年生长两季,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乡镇。宿城区洋北镇共有3.5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西瓜1.2万亩左右,所用土地每年轮换一次,3年作为一周期,保持种植不重茬,同时为保证西瓜质量和口感,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纯收入最低5000元,高的突破万元;镇政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注重培训”等方式,倾力打造“洋北西瓜”特色品牌,成功注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商标,进入江苏南京农博会和海峡两岸农展会;该镇由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开沟、统一育苗、统一搭建销售平台,每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给种植户培训2-3次,每次规模达200人左右。为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镇政府已连续5年举办西瓜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上,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园林绿化苗木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收入提高。一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合作经济模式,带动农户也经营高效农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900元/年,高的已突破1000元,基本与种粮收益差不多;三是解放了农业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或优先在当地高效农业生产单位就业;四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带动了农业服务业以及贸易、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沭阳县颜集镇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由花木生产带动了电子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所辖堰下村成为全国首届20个“淘宝村”之一;六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一有限公司建有日光温室大棚620个,常年雇工400人,月工资1800元;临时性雇工少时20人,多时达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调查的其他农业企业的常年雇工一般在20人左右,月工资在2000元-3500元。有的瓜果专业合作社常年雇工80人,月工资2800元;临时性雇工多时达110人,每天工资70元。调查的各种农业生产组织中,临时性雇工每天工资在50元-100元之间。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风险大,基本收益难以保障。高效农业风险仍然较大,一是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市场波动风险。设施农业种植中采用钢架等简易大棚结构的占80%,保温措施上基本上只靠相对简单和传统的方法,智能温室在温度、光照等生长因素的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连续阴雨或雨量较大仍然可使农作物受淹。而农业保险一般只保农业设施,不保农作物,赔偿额度很低。另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时易受到行情制约,甚至出现销售额还抵不上雇工工资的情况。再加上时蔬的保鲜储藏难度很大,很容易变质,使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甚至亏本。二是缺乏技术指导,传统经验很难解决问题。调查中发现,当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靠传统经验处理问题的占到66.7%。其中农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基本上请专家进行指导,而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遇到技术问题许多只是靠书籍、同行和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或者使情况更糟,影响产量和收益,使生产积极性受挫。三是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资源浪费。据了解,企业+基地+农户形式,以及由家庭农场联合搞合作社是比较可行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但前几年,一些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政府没有给予过多考察,没有引导适度规模发展。实践证明,许多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贪求规模大,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人工成本较高,导致破产倒闭,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多,造成资源浪费和流转土地荒芜等社会问题。据南蔡乡高效办孙主任介绍,农户搞家庭农场,设施蔬菜以30-50亩为宜,园艺类50-100亩为宜,粮食种植以100-150亩为宜。四是生产经营信息滞后,市场行情不稳。政府虽为农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一些信息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也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但与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要求还有差距,存在宏观信息较多、市场信息较少,宣传信息较多、专业生产技术信息较少的情况,信息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生产、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生产中仍有33.3%的经营者靠传统媒体和跟风来获得市场信息。如有种植户反映茄子价格高时2.0元/斤,低时0.3元/斤,变化较大,收益很受影响。有的花大力气培育的苗木,到出售时反而卖不出去。

三、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符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不应盲目引进、扩大规模,要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规模和方式,形成适合本地的高效农业发展体系。如早些年部分地区引进寿光土墙式温室,由于土地属沙性土壤,抗水抗灾效果不好,造成水土流失等就是反面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总体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发展高效农业不应忽视粮食生产。由于经济作物相对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户多数选择生产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越来越偏向经济作物。而市、县政府则要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让经济作物不应过多挤占粮食作物的生产空间。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要加大种粮补贴以及主产区乡镇的财政补贴。要培育粮食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有效组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经营高效农业的组织形式有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农业企业资金、技术较为充足,而缺少劳动力;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凝聚力不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资金相对匮乏,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市场价格波动对其收益影响很大。而对各种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组合,可以取长补短,产生更大效益。如企业统一流转承包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建好农业设施,由农户分包种植,企业统一供种和销售,统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当产量达到一定量基础上,收益让农户分红,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支出,也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避免了资金短缺和销售不畅问题。

四是切实破解农产品生产销售难题。政府在进行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普及推广中思维要有所突破,从选地选农作物、开地、选品种、种植到管养再到销售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应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技术培训中应注重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并能到实地边示范边讲解。如能将花卉每株施肥25-50g,瓜果蔬菜每亩施肥50-100kg,每亩加水50-100ml,用0.1%的溶液浸泡籽种等这些书面的高效种植说明转化成普通农户能懂会做易记住的“土话”。为能提高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销路,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重点推进以粮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搞活农产品流通业,重点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江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和运行,建立覆盖各乡镇的市场流通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冷链运输、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业态,鼓励自营出口。

第2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3.6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充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并且要积极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现代营销格局与流通方式,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各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形成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探索和制定土地流转、推进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鞠俊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2]陈诗波.高效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实证[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8).

第3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山东滨州;滨城区

随着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滨州市滨城区紧随中央以及各级机关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重把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重点工作,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积极的培育、扶持,推进了高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最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1]。

1主要做法

1.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追溯

滨城区着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实施各类农产品的安全战略。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把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作为衡量党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重点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加强各个乡镇(街道)监管站及各追溯点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进而与市场准入机制有效衔接,努力使滨城区内主要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达到可追溯管理全覆盖的目标。深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化运作,整合沿黄河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土地资源,积极开拓北京、天津、河北及济南市场,促使京、津、冀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好完善,努力放大唱响“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的作用和功能,扩大市场效应[2]。积极培育农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进而提高滨城区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区“三品一标”总数稳步上升。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省级“双认证”。深入实施新《农药管理条例》,全面推动农资连锁经营,构建农药监管、监测和诚信三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生产记录、农药生产经营许可、销售记录三大制度,实行对限制使用农药产、销、用的无缝隙监管机制。建成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区园区生产环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全程监管和质量可追溯。

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做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稳定落实。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做到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监督考核、统一建设标准,把滨城区田地建成林带成行、路沟成网、田块成方、排灌自如、设施完备、土地平整、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推行“信息化”“模块化”教学、“菜单式”培训管理等方式,推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管理,开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行动,培养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实用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592个村级信息益农站点,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实现农技推广服务进村入户,推进农技推广智能云平台规范化管理。

1.3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实施农药残留治理、土壤改良修复、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无害化处理、地膜污染防治六大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清洁农业、水肥一体化生产新技术,使全区粮、棉、菜区的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滨城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推广生物反应堆、秸秆养殖食用菌、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加大畜禽养殖粪污的处理利用力度,积极推行生态农牧等高效循环模式。

1.4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工程和休闲农业,加快两河流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积极探索有关森林旅游的新途径,培植休闲农业发展新业态。依托徒骇河、黄河流域湿地和森林资源,建设林果农家乐和森林人家。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停车场、宽带、休闲旅游重点村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大力提升农家乐、渔家乐的经营水准。将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和休闲农业指标纳入年度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合理安排[4]。

2取得的成效

2.1全区农业绿色生态化和高效高标准发展

通过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建成果树、蔬菜、粮食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的示范区共2133.3hm2,平均节水51%、节约化肥44%、作物增产10%。2016年以来,滨城区的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累计生产粮食155.15万t。2020年克服小麦条锈病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灾害影响,粮食总产、单产双创达到历史新高,总产达到了39.77万t。在抗击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紧要关头,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技术服务,每日蔬菜可保障生产98t以上,为周边县(区)及全区的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滨城区先后荣获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县”等荣誉称号。

2.2物质装备水平加强

近年来,滨城区加大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76万hm2;完成“两区”划定面积2.616万hm2,其中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3726.67hm2、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为2.244万hm2。农作物耕种收等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每年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会议300人次以上,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到93.82%。推广测土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农业绿色得以发展。水肥一体化总面积达1933.33hm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建立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666.67hm2,成功阻击草地贪夜蛾危害蔓延,实现了棉花、玉米、小麦的统治统防。

2.3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建立并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提升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通过农产品区域品牌化运作,整合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资源,积极开拓了“京津冀”及济南市场,创建了京津冀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生产基地。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提高了滨城区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双认证”。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全面实行,推动了农资的连锁经营,构建了农药监测、监管和诚信三大体系,落实了生产记录、农药生产经营许可、销售记录三大制度,实现了对限制使用农药产、销、用的无缝隙监管。建成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对全区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园区生产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了质量可追溯。全区“三品”认证总数达到了123个,滨城区全区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2.4农民收入稳步上升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3372元增加到2020年的19758元,较2015年增长48%,超出了山东省平均增幅的10.5%。农庄、基地、合作社、休闲农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优化了滨城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民在获得了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增加了一份到基地、到企业务工的收入;中裕订单农业中的加价收购增加了农民收入;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有力带动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和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3存在的问题

滨城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紧密,省级、部级的高层次龙头型农业企业数量不足,全区的企业除中裕公司之外,尚无其他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企业;农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农村村居尚未完成合作社成员确认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推进不够高效。

4建议

4.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

发挥人才、生态、产业、文化、组织五大振兴的专班牵头作用,统筹整合涉农类资金,推进五大振兴能够齐头并进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任务目标的责任化、数字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滨城模式”,高标准打造沿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推进区、市级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绿色宜居新农村实现全覆盖。

4.2以产业项目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园共建”,以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5]。整合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发挥省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建设。

4.3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

继续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巩固滨城区化肥减量增效成果,继续保持化肥零增长的态势;继续增加水肥一体化面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民。规范农技推广智能云平台管理,推进益农信息服务社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现代农业+互联网”行动。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全力提升农产品保障能力。

4.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为重点,推广农药(种子)包装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典型模式,全面稳定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提升整区推进省级试点,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无缝衔接。

5参考文献

[1]樊祥成,徐晓梅.关于我国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8(5):50-54.

[2]龚文权,陈慕远,周庆章.谈谈怎样抓好“菜篮子”[J].商业经济研究,1995(8):9-11.

[3]费建波,凌静,吴玺,等.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3):267-274.

[4]吕逸新,黄细嘉.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2):57-62.

第4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3]曹天富,雷振宇.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7)院14-15.

第5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始终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挖掘绿色经济潜力,成就了像茶产业这样的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为守护好生态作出了贡献。”宋宝安说,“这些年,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集民智是我作为人大代表的重要职责,目的是帮助解决地区农业产业面临的困难。”

多年来,宋宝安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大力推行“以虫治虫、以草抑草、免疫诱抗”的防控技术。发展了基于作物健康导向全程免疫防控技术和创新产品。

如何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宋宝安谈起了三个方面的打算。——在以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为引领,持续发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依托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建立一支含12位部级人才在内500人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绿色农药的创制及粮经果蔬茶等重大作物病虫害的持续治理。瞄准建设绿色农药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加快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助力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同时,通过教育部直属院校对口合作计划,引进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院士,全职引进长江学者杨富裕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与大北农集团合作成立贵州大学大北农研究院,围绕贵州畜牧产业和粮食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开展生态畜牧、生物育种和农业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转化。继续发挥博士产业专家团队作用,抓好一院一产业特色,全面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以大数据战略科学家为引领,集合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将通过部省合作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对口合作工作安排,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大数据领域长江学者周傲英教授挂职贵州大学副校长领衔组建团队,利用全国唯一一个大数据战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磷煤化工,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与相关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合作,重点围绕东数西算、教育数字化转化、数据要素流通、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