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大学学历教育全文(5篇)

大学学历教育

第1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开放大学教育;融合理念模式

社会教育是社会经过不断发展,以及教育行业时代变革的产物,它可以调节社区内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可以将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旨在培养能够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社区人民群众的整体知识文化程度和知识素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帮助开展社会知识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开放大学最早由英国皇家于1969年提出,是一个独立、自治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有权授予学位,在开放大学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年龄、学历、背景等方面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只要满18岁即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在将两者进行结合之前,首先需要拥有结合的标准化形式,让社区人民群众有形式可以依照,让开放大学教育在社区教育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使得教育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想要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将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创建出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一、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融合的理念

1.大教育观大教育观念既是将社区传统教育与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融合之前,首先需要对开放大学教育、社区教育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帮助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由于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在教育观念上面存在一些出入,因此要在尊重双方的教育特点和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融合,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对开放大学教育的教学观念与社区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结合,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模式等多环节开展融合工作,让教师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意识,掌握最新型的教育方式,同时又知晓传统文化;第二,从整体角度来调整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将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化文化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将绿色资源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2.大资源观大资源观念指的是在资源共享方面要最大化,使得各地区城市的社区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在资源的认识上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带来多样化的视觉感受,在资源获得方面也需要更广泛的空间,使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分享,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大资源教育观念,不仅适用于开放大学教育中,更应该把中心调整到整个社区教育工作之上,通过开展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宣传活动来服务于开放大学教育工作开展之中。从开放大学学校角度出发,社区教育资源指的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教育改革、组织教学活动、开放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的文化资源,为开放大学教育改革提供相对应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3.大文化观笔者站在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将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构建更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想要将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要在构建优秀社会文化融合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我国不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人口分布结构,还是有效资源方面,这些先天条件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当今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了不同的受教育模式,不同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各个地区城市的人民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构成了多样化的社区文化。

二、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教育融合的模式

1.社、区、站资源共享模式此种教育共享模式是由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社区教育常见的组成形式,包含了乡镇、社区所处的政府教育范围之中,将社区教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政府相关的教育服务站进行有机结合,对其教学模式中的共享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相互之间的优势进行相互学习和参考借鉴,组织社区群民参加更多的教育活动,以此促进社区文化的良好建设,该模式的运行方式为:将成人文化引入技术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丰富技术学校的教学资源,增强技术学校的教学优势,让社区学院组织社区居民到开放大学学校参加相应的教学活动,运用相关服务技术人才对社区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相对应的指导。2.开放大学学校功能外延模式开放大学利用其社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文明素质等作为条件组成开放大学学校外延模式的基础,可以为社区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地区学校融入到社区教育之中为主要形式;开放大学学校外延模式的运行方式为:让社区居民走进开放大学学校进行学习,组织开放大学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区公益活动,将知识、政策、法规等带入到开放大学学校生活之中,将开放大学学校、社区、家庭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三者之间建立完善的教育协调管理机制。3.远程自主学习模式远程自主学习教育模式主要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社区教育产生的新教育形式,以现代化技术发展作为创建教学模式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教学科学技术作为教育辅助工具,把社区经济建设作为教学的中心,使社区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让社区居民进行开放性、非学历教育性的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把社区作为基础,引进更多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社区居民自行选择想要学习的技能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或者社区居民采取非学历性学习模式,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可以更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将社区教育和开放大学教育有机结合,将社区文化加入到开放大学教育活动当中,使得开放大学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将开放大学教育模式运用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专业技术知识运用能力,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自主学习模式,激发社区居民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社区文明的建设力度,开放大学教育模式可以激发人的学习欲望,走出社会之后也可以进行学习,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美芬,刘艳娟,公风华.电大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以湖州电大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姜玉莲,刘莉.第七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第2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瓦赫宁根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生活质量(ForQualityofLife)。”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一宗旨,包括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围绕着这一宗旨提出了“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教育革新,在食品健康、可持续食品生产、可生存绿色环境和社会过程的转变方面发挥作用,使学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办学思想。

二、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

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分为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University)和研究机构(DLO)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及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三个部分之间有着研究、教学的广泛合作和联系。全校拥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技术与食品工程、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5个学院,设81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由71个研究、教学机构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实行监事会下的执行董事会管理体制。监事会成员由农业部组织校内外专家组成,每年定期召开2~3次会议,负责整个机构中具有战略性发展的问题,包括审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确定市场营销和年度财务及研究计划、年度报告的审批、超过200万欧元的投资项目、学校建筑物拆除等决策及确定执行董事会成员。学校最高的管理执行机构是执行董事会,由3名成员组成,包括执行董事会主席、主管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研究中心的主任;执行董事会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与政府、企业、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及召开有关听证会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学校近期发展实施计划。瓦赫宁根大学教学管理中设有教学董事会、教务部。董事会由4个教授和4个学生组成,同时在29个专业中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既包括本科,也包括硕士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由6~8个教师和6~8个学生组成,教师与学生的数量要求一致。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学校董事会提供建议,负责确定本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及要求,同时负责教学监督,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有意见,可以向委员会提出,由委员会找相关教师谈话,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教务部主要有4个方面的职责:制定政策、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公共关系及市场开拓。博士生培养计划由研究机构负责,与硕士研究生管理完全分开。

三、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大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瓦赫宁根大学现设有学士专业19个,在此基础上拓展设置了2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前全校教育分三个层次,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士学位分为科学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2004年协商将里瓦根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主要用荷兰语教学,学制3~4年,科学学士3年,职业学士4年,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年级时可以申请向科学教育(本科教育)转换;硕士教育学制2年,主要用英语教学,其中规定50%为荷兰之外的国际留学生;博士教育学制4年,没有课程学习,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其中要求30%为国际留学生。2005年全校共有各类学生9300人,其士研究生1200人,科学学士和硕士生约5000人,职业教育本科生约4300人。

(二)不同类型学历教育的培养要求

按照欧共体29个国家达成的协议,大学每一个学年相当于60个学分,折合小时数为1500~1800小时,每一个学分相当于25~30个学时。荷兰规定每一个学年1680个小时,即一个学分相当于28个学时,包括实践和上课两部分内容。1.本科教育的基本培养要求。瓦赫宁根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分为3个学年,共180个学分,每一学年分两个学期,共41个周。本科生设有29门课程,其中有20门必修课、4门必选课和5门选修课及一个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工作实际问题,由5~8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包括一名指导教师,通过讨论或答辩给出成绩。瓦赫宁根大学本科生课程包括设计和实验环节,但没有毕业论文和毕业实验环节。2.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培养要求。瓦赫宁根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分2个学年共120个学分,课程学习包括2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选修课要求与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必须与论文选题密切相关。同时,还有一个工作设计、实践与论文等环节,其中实践与论文环节需要1年时间。硕士阶段的研究论文非常重要,论文答辩由指导教师决定并组织答辩,论文一般占24~39个学分,但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超过39个学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要求讲师以上,有99%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研究计划相结合。在做论文前必须有论文综述和研究计划,同时与指导教师签订协议,包括对论文要求、与导师的接触时间、对设备的要求、不可预见的内容等四个方面。指导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前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还要建立一个评价监督机制。博士研究生规定学制一般为4年,没有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由研究中心负责制定。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通过配合指导教师完成课题研究来撰写博士论文。通过评审委员会的答辩后,方可取得学位。

(三)细致而周密的教育安排

1.周到的入学安排。瓦赫宁根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就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录入注册管理系统,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并提供给每一个教师。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入境签证手续、食宿安排及入学行程、健康保险等服务工作,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进入学习阶段。学生入学以后,学生管理中心会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安排专人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将学生对教师与教学中的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师及管理部门。

2.细致的课程安排。瓦赫宁根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会向所有学生提供学生学习手册,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不同专业每年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分、主讲教师、考试形式及课程开设的学期等。另外,学校给学生提供其他的相关教学信息,如教学日历安排、课程代码、每门课程上课或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等,使学生很容易根据学校的安排来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瓦赫宁根大学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两类,初级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高级课程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学校课程一般采取开放式教学,无论是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随时自由选修课程,研究生可以选择本科生的课程,本科生也可以选择研究生的课程。瓦赫宁根大学的课堂几乎都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的内容相同,只是本科生的评分要求稍低一些。另外,除去手册中所列的课程外,还有一些课程是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临时选开的,这类课程由相关教师通过邮件发给全校同学。

3.严谨的授课安排。瓦赫宁根大学的所有课程在讲授前,主讲教师会事先给出一个合理的教学安排,包括介绍该门课程开设的背景及意义、学习该门课程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修完该门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课程讲授的内容及授课进度安排、学习的方法和考试的形式、学时和学分以及主考人和授课人的情况等,学生可以根据授课安排及时做好课程学习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授课质量,一门课程往往有几个教师共同承担,他们彼此分工协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指导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

4.规范的考试安排。瓦赫宁根大学的考试通常采取两种形式,即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试侧重于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不必死记公式,一般授课教师会事先告知相关题型。有些课程则需要撰写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类课程论文的撰写往往授课教师会事先做好安排,如确定题目、不同题目内容所需的参考文献、学生选题、提交论文提纲、讨论确定提纲等。论文撰写完成后,论文撰写人必须在一定的场合报告论文,由评述人提问质疑后给出成绩。如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可以在下一年度重考,不必再参加听课。

(四)教育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

瓦赫宁根大学教育评估包括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主要方式是向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等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1.学生对课程的评估。对一门课程每两年评估一次,事先准备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的人员及任课教师,对于有关问题要讨论解决。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是否明晰、书面材料是否简单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等。同时包括课程是否与以前的课程联系紧密及与其他课程内容上是否一致,还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实际收获等内容。

2.人才培养方案评估。主要是向在校学生及修完所有课程后的学生、毕业的校友、校友工作所在公司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建立了专业的教育质量监督机构,成立由7个教育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这些专家都是专职行政管理中具有教育学硕士以上学位且具有丰富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职责是质量监控、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根据专家委员会建议及反馈的信息,教学管理负责人要经常向学校提出质量监控和评价报告。教师培训主要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实际需要,组织一些相关的短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五)学生教育咨询服务

瓦赫宁根大学根据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成立了专门的学生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按照功能设立了4个分机构,下设4个主任,由心理、体能、交际等方面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通过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体能及相关情况的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经济、交际、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开设有关课程讲座进行专题讲授。同时将学生反馈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校及有关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四、几点启示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经验,对探索和创新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大学各类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瓦赫宁根大学考察的最大感受是瓦赫宁根大学把“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学校的最高宗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始终遵循这一宗旨,围绕着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境及社会发展5大领域持续发展和积累,使其在食品安全与食品工程、植物科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教育管理的互动机制

瓦赫宁根大学教学管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健全的各级教学管理的互动机制。无论是学校教学董事会、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还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吸收了大量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同时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互动机制,使得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地解决。如学生咨询中心针对学生在心理、经济、交际、管理、体能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除了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和短期培训外,又将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缺乏一种信息和决策的互动,教师特别是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的机会很少,不能将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不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瓦赫宁根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提供细致规范的教育管理服务

建立规范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瓦赫宁根大学的教育管理细致而规范,从学生入学到课程的选择、课程的学习、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乃至心理咨询等各个环节,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很容易在学校的网站及学校给每个学生提供的免费电子邮箱中获得相关信息或帮助。学校每一学期和学年都有非常严密的教育培养计划和工作安排进程,并提前提供给每一个师生员工。管理人员和教师为学生服务意识非常强,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把学生作为学校服务主体的观念,教育管理的计划性不强,随意性较大。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强化管理服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3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这些经典的儒家观点,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来说,确实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他让现今大学教育的软肋更加突出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中国的大学由于市场逻辑与官本位体制的双重压力,其工具主义日益盛行,随之恶化的是,人文与科学精神也在日趋萎缩,尤其是明德、向善的教育要义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现如今的大学如果被说成是职业培训班,也是不为过的,所谓的大学似乎日益与那些只为让学员可以花钱买证的营利机构没有什么区别。大学发展过程中没有了教育之道,只有技巧、谋略或技术的培训,我们应当明白教育危机的萌芽已孕育形成了。古往今来的教育名家一直提倡道德教育,孔夫子、陶行知、蔡元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等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春秋名家苟况曾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陷,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日谗,害良日贼;是谓是,非谓非日直;窃货日盗,匿行日诈,易言日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非义谓之至贼。”这是重视道德修为的至理名言,是鼓励明德向善的教育佳句。教育明德向善,并且坚持不懈,世人就会礼让、诚信、正直,“和谐社会”也不再是空话,是指日可待的;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世间就会蔓延诸如苟况所言的陷、谀、愚、谗、贼、诈、诞、盗等等不良积习,这些都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繁荣。

当今时代,GDP上升,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国民的道德素质却与之相形见绌,对于这样的状况,许多学者的言论都已经在不断地警醒着我们,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对国民的道德教育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近几年,发生的冲破道德底线的若干起案例令广大人民群众骇然:2009年“杭州飙车案”发生时,“官二代”同伴围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场景灼痛了公众的眼睛;2010年广东河源数名中学生在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将一名流浪汉活活打死;李启铭在校园内将两名女生撞成一死一伤后,嚣张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的极端残暴行为,李颖的“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的这番冷血极端言论,深深刺痛我们的心;……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当下个别年轻人对生命逝去的茫然与冷漠。究其本质而言,教育是为了使人性向善,应该从最基本的道德———尊重生命开始,而“药家鑫门”,连对生命起码的敬畏都缺失了,更何谈要他们散发道德的光辉?出身于中央党校的张志明教授有过这样的言论: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任了。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多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不难看出,张教授的观点,可以称得上有理有据,一针见血。但我还是想重申的是:目前阶段道德教育的明显缺失,把大学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进,则胜;不进反退,则注定会失败。我们需要认识到主流社会对明德向善的道德标准,特别是需要养成“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习惯,否则,社会生活中唯利是图的庸俗德行和腐败的潜规则,就会自行地滋生和蔓延,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之境:走向意识觉醒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各国学者也各自给教育下了定义,诸如:英国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的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中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的根本宗旨应在于明德启智,教人向善。在教育作用下,人获取了谋生之道,体味了人生智慧,领悟了生命意义,了解了生活真谛,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从而在社会土壤中扎根、生长。作为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张扬的主要基地,大学校园,应该是国家实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崛起声中和高亢的科技创新步伐中,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激情投入中和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进程中,我们还要冷静深思,探究我们还需要什么?还需要明德!“明德”即提升品德,明辨是非,砥砺心力,追求崇高,懂得人文关怀与接人待物之道。西方学者苏格拉底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牛根生先生也曾经在《赢在中国》讲过这样的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是坚决不用。社会发展,教育先行;育人育魂,德育为先。在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这一要求与我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相吻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以德治国。

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积极方面考虑,明德向善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引领科技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反向观之,如果社会缺乏起码的道德元素,我们付出的劳动,我们拥有的的高科技,我们引以为豪的产品,都要无止境地被用来抵御侵犯,例如,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防护栅栏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严实;为防范抢劫、偷盗、违反交通法规等行为,设置了很多沿路标语和录音提示;等等。我们熟知高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增利避害,需要有崇高的道德驾驭;反之,如果道德良知的约束缺少,就会造成事故频发,案件四起的惨状。道德元素缺失,会给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明德向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在确认了明德的大前提之后,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迄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范围内,发动文教战线的知识分子,去鉴别出人类文化或中华文明中的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并加以提炼和深化,使我们拥有足以振奋民族精神的精髓,举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旗,鸣起唤醒道德教育的号角。同时,我们应当科学地对待,而非人为地设置诸如:中国与外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类的种种文化壁垒。由于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的缺失,致使社会道德、良知低下,我们所主张的先进文化也越来越模糊:镜头里尽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争风吃醋的贵妃、丰功伟业的将相、跪拜神灵的臣民,期刊杂志中充斥着舆论八卦的炒作以及“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论调;痴迷于追求权势,漠视正义和理想。我们不禁诘问,学校的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有何作为?所谓文化产业究竟要把我们的灵魂引向何方?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道德的失范、社会的失信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恶人当道,百姓的生活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因而降低,社会又何谈和谐稳定、持久发展呢?

三、大学教育的发展之道: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4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当前大学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大学。为了得到国家或者政府的科研经费倾向和排名,很多大学采取联合多所大学进行合并,组建更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虽然综合性大学有很多好处,但是其组合后也相对削弱了部分专业甚至部分学科的优势,很多大学合并后其社会影响明显降低,个别专业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对于当前教育办学方向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点考虑:①大学教育办学方向应向专业化发展,做到学有所用;②大学教育应向职业技能型发展,避免大而空的教育模式;③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教育办学应多与企业合作,做到教有方向,学有所成;④专业设置要合理,课程开设要有针对性,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⑤不反对大学合并,但大学合并后应体现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类精神之大,而非规模大,人数多,因此大学合并在中国应深思。

2教育理念

当前的大学教育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枯燥,其不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是做完多少教学工作量,拿到多少课酬和奖金,容易导致学生烦躁的情绪,“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形太多;同时教育教学也应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前沿,体会社会等。对于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课堂讨论与教师授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知识点容易消化,课堂气氛活跃,效率更高;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样的教学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同时也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③老师教学应从灌输教育走到学生主动学习上来,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味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④开展相关前沿教育讲座,拓宽知识面,丰富学习生活等。总之,教育理念应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符合时展,符合中国特色人才需求发展等。

3教育体制

我国教育主要是官办教育为主,辅以民办教育。但官办教育的弊端就是教育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民办教育受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多盲目扩招,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最终变成赚钱机器,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不为学生负责,不为就业市场负责,只为上级负责的态势;同时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有些学校出现师资拥挤而有些学校是招不到老师,东部教育明显强于西部地区等;再者还有学术腐败现象,为了拿职称拿经费,大量所谓的“高职称”或者“海归派”人士,占据学校相当大比例的经费而往往专于谋求个人私利或四处走穴甚至不做相应的课题研究等。针对当前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教育教学应进行社会调查,将社会需求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点;②增强教育监督力度,监管教育成效;③鼓励创新,将创新作为学校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之一;④大学教育应该与就业挂钩,生源分配应合理,师资配置应均衡;⑤建议加大民办教育的资格审核制度,建立行业准入制度,避免滥竽充数等;⑥大学教师的准入应更严格,应对课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进度,对有名无实的应严肃处理。

4教学评估

第5篇:大学学历教育范文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越来越感到高校的体育课要真正上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很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难度。首先随着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推行,每个上课班级的学生数越来越多,从过去的30人左右到现在的50人左右。其次,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发达地区的学生对篮球、足球、排球接触得多,有些还进行过专项选项课学习,但有些地区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最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有些爱运动,有些却很少主动参与运动。过去常规教学步骤通常是:先集体讲解基本技术,再分组练习,再讲解后分组练习,最后分组比赛。总之教学的针对性差,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2运用团队比赛教学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1比赛教学法与团队比赛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按照比赛的相关要求以及比赛的最大强度来完成平时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很鲜明的竞争性。经常被用于演练或实践某一技术或战术,比赛双方一般都为临时分组。团队比赛教学法是按照团队理论通过比赛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相互合作、有若干成员组成的比赛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具备目标、人员、定位、权限、计划五个构成因素。通过每一个成员努力的结果,能够使组织的目标较好地达到。

2.2团队比赛教学法目标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性。因此团队比赛教学法的目标除了达到学校体育的目标外,还强调团队成员人文素质的提升,努力形成一个“完美的人”。成功的团队需要成员彼此相互合作、支援、扮演不同角色以完成任务。团队应该是互补性的结构,无论从身体素质、技战术掌握情况还是从个人能力来说,过于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优势非常单一,弱项也很明显。团队的力量就在于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3团队比赛教学法实施步骤

把人数较多的俱乐部教学班分组成立长期的比赛或学习团队,让有特长的同学担任队长,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团队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通过教学比赛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展开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体展开方式:比赛(创建学习情境、发现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再比赛→再练习→再比赛。具体步骤为:

(1)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进行比赛,发现面临的学习问题;

(2)明确自己的学习问题,在练习中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练习(小组或个人形式);

(3)若学习出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错误,可与老师沟通解决;

(4)在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比赛,再发现面临的新的学习问题;

(5)调整教学形式再联系,直至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

2.4篮球团队比赛教学案例

我们从最常见的篮球俱乐部初级课程任选一个班进行试点,学生不分男女跨年级自由选课组成,人数52人,经常打篮球的学生12人,偶尔玩玩的26人,从没接触过的14人(女生8人)。具体教学步骤如下:成立团队:将52名学生分成8组即8个团队,每组选派1名打得较好的同学担任队长,然后由教师按每组1名女生、4至5名男生组成实力大致均等的8个队。

3制定比赛规则及各阶段团队比赛目标

(1)比赛规则:进行6对6的全场篮球比赛,多出1人的队轮流派1人做裁判(最终每个学生都必须经过几轮的裁判练习)。女生投进一球算5分。10分钟一节,每次课交叉打4场。赢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课程结束按总积分确定比赛分值。

(2)各阶段的比赛目标:第一阶段:培养团队领导,熟悉篮球比赛基本规则,培养全体队员篮球运动兴趣。第二阶段:能积极参加课内外篮球锻炼,比赛中能运用各种技术动作。能运用简单的比赛战术。第三阶段:每个人均能进行比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会进行简单的进攻和防守战术配合。

3.1篮球团队比赛教学案例分析

3.1.1团队比赛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对于有篮球特长的学生由于担任了队长,他们从过去的只注重自己的发挥或表演逐渐成长为整个球队的灵魂。当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场比赛刚开始几乎都是这些队长在进行表演,那些女生和篮球基础不好的学生往往被冷落在一旁。这时教师及时提醒队长们的责任是照顾到每一位队员,要利用他们的能力抢球、分球到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对队长的评价是他的队员是否都通过他的组织与照顾喜欢上了篮球运动。同时一些灵活的队长也逐渐发现规则蕴含的内涵,即帮助和保护女生投篮将获得更多的优势,政策的引导加上教师人文关怀的要求,队长们开始不再嫌弃打得不好的队员并积极主动找机会传球给女生,第一场比赛结束,女生的积极性果然被很快地调动起来了,队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帮助使每个队员迅速融入了团队,通过比赛也帮助大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3.1.2团队比赛教学法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探索、创新的人文精神由于比赛是全场篮球赛,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强度的比赛成为很好的育人元素,团结拼搏、刚毅执着、顽强抗争、奉献上进的人文精神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通过比赛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被不断激发,队员们开始体会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分工合作即战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体现,队员们开始主动探讨篮球战术,这一阶段教师对于战术的讲解将使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贯彻,比传统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3.1.3团队比赛教学法培养更多懂规则、会裁判、传播篮球文化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比赛中去,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规则,课外也会主动学习裁判知识,课堂随时提供的大量实践平台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举行篮球阳光大联赛缺乏学生裁判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由于目前的俱乐部制选课采取了跨班级、年级的方式,因此大学篮球文化在课外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学校28片灯光篮球场每天直到晚上十点都是学生运动的身影。

3.1.4比赛有利于课内外锻炼一体化的推进要想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篮球水平,光靠体育课堂是不够的,团队比赛教学法主要通过课堂的组织练习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并培养篮球运动的兴趣,促进他们课外主动参与篮球运动,只有课内外的大量练习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篮球的技战术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同时由于团队的建立也扩大了学生的交友面,便于大家课后锻炼的交流与学习。

3.1.5团队比赛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主观能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老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平台。而团队比赛则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商、合作与互动的过程。真正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融入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无论是学习氛围、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4团队比赛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师以引导为主、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等于教师对课堂失去指挥。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放羊式”的学生自由活动或自主比赛的情况。团队比赛教学法要求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适合学生的比赛方式,比赛既要紧跟教学内容,又能产生学习兴趣、掌握篮球技能。在比赛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即要保证比赛连续性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教学内容偏离课程计划,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4.2避免运动损伤、控制比赛强度

比赛过程中必须明确比赛规则,这是保证比赛流畅的必要因素。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很难在球场上约束自己的动作。所以要按照指定规则进行比赛。而比赛教学又是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项目,所以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也比较大。因此特别要跟学生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比赛的目的在于技术和战术的演练。

4.3注重团队建设、全员参与

成功的团队是通过把不同性格的人集合在一起的方式组成的,成功的团队必须包括担任不同角色的人。一个团队中,如果没有“组织者”,团队就像一盘散沙。如果没有“评估者”,团队成员的业绩就无法评定;如果没有“实施者”,团队就无法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指导比赛团队的建设,如可以经常交换角色,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5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