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航空技术创新全文(5篇)

航空技术创新

第1篇: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在航空企业中,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质量管理信息化仍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根据航天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质量信息化的整体方案,提高其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

四、结语

第2篇: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飞行技术;工程教育认证

飞行技术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达到中国民航局飞行驾驶人才职业标准为目标,以国内外高水平同类专业为参照,积极探索飞行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全面推进飞行技术国际化人才的改革措施,提升飞行技术专业质量。

一专业建设理念

应用型飞行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一个深化”、“两个引领”、“三个强化”而展开。“一个深化”即深化校企协同办学,探索协作发展新模式。结合当今民航业的发展现状,践行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本专业根据民航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改革等方面与行业和企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和能力。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的帮传带教,将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将大大缩短建设周期[1]。在校企双方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办学内涵和外延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共创双赢的局面。“两个引领”即以CAAC和FAA执照标准为引领,完善“学历教育+执照培训”的培养体系。学历教育是培养合格飞行人才的基础。现代民航的发展对飞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行员的角色必须实现由操作员向现代航空器资源的管理者的转变,从而使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2]。飞行人才的培养也从50年代单纯的驾驶术培养到集航空器驾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航空安全首要负责人等为一体的技术操纵、资源管理、决策处置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飞行技术专业成为涵盖通信、电子、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心理学、法学、管理学、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同时,飞行技术专业性强,就业岗位明确,除了满足国家对于一般工科学生的一般要求外,还须按照行业法规要求,取得从业的岗位证书,即飞行员执照。飞行学员一般在学历教育最后一年到中国民航局认可的国外航校进行实际训练,获得以美国FAA为主的飞行员执照[3]。回国后则需通过CAAC相关考试,换取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飞行员执照,成为进入航空公司就业的必要条件。因而执照培训成为培养职业飞行员的必由之路。面临新形势下的素质要求,作为行业性强的人才培养,必须夯实职业基础,着力提高职业技能。“三个强化”即强化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飞行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飞行技术是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和飞行运行管理能力,符合国际民航航线运输机驾驶员执照标准的职业飞行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需求。通过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和引进具备先进教学方法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打造国际化创新实践学习氛围,以探索飞行技术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和体系,对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成为构建我校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体系的扎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思路

首先,构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计划。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航空运输人才的需求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局标准,运用国内外先进的飞行理论与技术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21世纪民用航空事业需求,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综合素质、高度的安全意识、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掌握飞行原理、飞行性能、空中领航、仪表飞行、航空气象、驾驶舱资源管理、空中交通管理、航空法规等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飞机驾驶技术和飞行运行管理能力,符合国际民航航线运输机驾驶员执照标准,拥有国际竞争实力,面向民航飞行驾驶一线岗位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其次,完善体现工程教育特点、满足职业技能标准的毕业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工程教育评价指标为依据,结合中国民航局关于飞行员培养的相关要求,制定如下毕业要求。其中,飞行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是达到中国民航局商用驾驶员执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获得飞行员执照。再有,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国际同类专业,积极吸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参与研究,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在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基础、专业、实训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企业项目有机结合[4]。同时兼顾同一门课程之间内容、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术和方法;相关课程之间内容、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由多门课程相关内容整合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制专业的培养计划。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大学基础教育、飞行理论教育和企业学习与飞行实践三大部分,包括9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知识拓展与创新模块、学科基础与技能模块、学科基础拓展模块、专业特色模块、专业特色拓展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企业飞行实践、毕业设计模块。

三课程建设的依据及办法

课程建设以行业标准为依据,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建设、课程大纲建设、实践资源建设等方面。同时积极推进兼顾工程教育和行业标准的精品课程群的建设。首先,对照工程教育和行业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大纲。细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解飞行员岗位要求,将其融入本专业各课程之中,完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教学效果,着力体现工程教育要求以及行业标准。目前我校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速度,教学管理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制定了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实体现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兼顾工程教育和行业标准,突显职业能力,形成精品课程群。根据飞行员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强化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项目型课程标准,将飞行原理、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航空动力装置等建设成核心课程。按照飞行驾驶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将《飞行原理》、《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等核心课程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并逐步建设成部级精品课程。再有,发挥行业优势和企业资源,推进实验室建设,提高实践能力。依托行业和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渠道,以及最先进的飞行技术实践平台,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丰富实验实习资源,增加实验实习容纳量;开设创新实践类课程,增加学生创新实践机会,为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供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工程教育背景下的飞行技术专业在定位上立足民航,专业建设目标体现满足行业需求的自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中体现立体化及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顾莹.浅谈飞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科技视界.2014,(26):63-64.

[2]匡江红.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理论探讨.2014,(6):34-35.

[3]沈海阔.探究性教学在实验课中的应用与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13):136-139.

第3篇: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工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近年来,襄阳市作为湖北省“两带支撑”战略中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区协同”战略中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城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的总体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探索区域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襄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成效

(一)产业优化,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1、发展质效大幅提升。2019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2.8亿元,比上年增长7.9%,跻身全国GDP前50强城市之列,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1.7∶55.4∶32.9调整为2019年的9.3∶48.4∶4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2020年虽然遭受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但在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强力刺激下,全市经济触底反弹,仍保持在预期的合理增长区间。2、科技新动能加快释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一极两中心”建设要求,各类创新要素加速聚集,万亿工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日俱进、今非昔比,以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新高1,022.2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占GDP的比重达到21.2%;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30.4%,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高新技术企业达536家,位居全省第二;全年有14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42.34亿元,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5家,各类孵化器新增入孵企业213家;全市共申请专利9,199件,其中发明专利2,267件。

(二)创新引领,工业绿色化发展迈上“新台阶”1、新能源产业方面。襄阳市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的条件,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包括电池材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制造在内的技术创新和工业体系建设,带动全市产业低碳化、减量化、绿色化高质量增长。目前,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66家,形成了以骆驼集团、中车电机、追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零部件制造产业和东风襄旅、众泰集团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体系。襄阳市被列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工作走在全省及中西部同类城市的前列。2、绿色信息产业方面。襄阳市适时抓住新一轮以“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无线网络”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新机遇,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华为云服务华中大区中心、中国移动襄阳云计算中心、万洲电气等企业,开发相关产品、服务及应用,不断提升“襄阳云谷”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云服务”产业中心。3、循环经济产业方面。襄阳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行减量化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壮大发展,围绕谷城县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围绕老河口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利用、再生铝及铝深加工和废旧电池、废钢循环利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金洋资源、楚凯冶金等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得到迅速成长,废铅、废铝、废钢铁、废塑料橡胶等资源利用率均达90%以上。目前,全市拥有6个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快速向园区集聚,有力带动了全市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形成。东风康明斯、骆驼集团、际华3542等企业获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绿色产品示范企业”等称号及绿色制造集成系统专项资金支持。

(三)政策驱动,科技体系加速健全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襄阳市着力打造精品支持政策,出台《襄阳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2018]33号)、《襄阳市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襄政办发[2018]28号)、《关于加强专利工作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意见》(襄政发[2017]19号)、《关于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襄政发[2016]21号)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2、科技创新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促进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打造了一批以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培育了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企业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线图计划,有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鼓励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共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加快建设。二是搭建襄阳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进一步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解决襄阳市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开放共享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服务水平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是依托技术创新平台,积极申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近三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0个,争取支持资金4.16亿元。4、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升。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襄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融资试点城市,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和谷城县、南漳县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区(县),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诸葛亮中学成为全省首所“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近5年累计申请专利数35,975件,其中授权专利10,511件,有效商标注册量12,660件,中国驰名商标48件,著名商标287件,地理标志商标39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省级、行业标准296项,成为汉江流域工业质量标准化创新中心,中航精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襄阳市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速。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也在逐步孕育兴起,一大批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涌现,有力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四届科学、技术和创新论坛提出科学技术和创新是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全球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5G和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技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进入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主要部分的经济体系,加大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广泛布局和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保持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增长仍有不小压力,在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平衡、劳动收入水平不平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部分突出矛盾需要认真谋划解决,实现各地区、各层次、各领域间的协同发展仍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襄阳市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发展体系1、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筹高等院校、优势企业、产业联盟等要素集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在智能化控制、3D打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推动相关产业跨越发展。围绕培育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加速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和快速充电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大三电”“小三电”等核心技术瓶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无线通信、智能互联、车载网络、驾驶辅助等技术跨产业协同合作。加速推广和应用“创客+”模式,加快建设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2、加快完善科研创新网络。发挥襄阳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汉江科联网的科技资源集成平台作用,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科技需求、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向社会上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放共享,建立健全以行业内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协同创新良性发展的局面。增强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服务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网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带动行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的转移转化。优化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孵化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襄阳转化。3、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依托襄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际人才港和外国专家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高校在襄阳设立研究生院,聚集海内外人才在襄阳创新创业。加强高校院所和优势企业互动合作,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打造“隆中对•双创”升级版,实施“隆中人才振兴工程”,依托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高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支持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强化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扶持企业申请和实施国内外发明专利,支持重大专利的产业化落地。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加大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并运用发明专利的扶持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5、加速形成双创新局面。顺应互联网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着力构建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上下创造活力,孵化培育一大批有活力、有潜力的科技小微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支持鼓励企业、创投机构、现有孵化器、在襄高校和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激励创业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大众创业创新意识,发挥汇聚创业创新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能。

(二)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壮大战略新兴产业1、强化减量化增长,促高质量发展。遵循城市发展变化规律,探索地方经济科学、健康发展趋势,以“微创手术”实现“精确打击”,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和主要路线,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低端供给、无效供给上做减法,在高端供给、有效供给上做加法,减少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提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科技水平,推动传统产业优化配置、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巩固现有产业基础,布局未来产业趋势。2、做强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企业特色产业。开展八大关键技术攻关,即大三电(电控、电池、电机)+小三电(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轻量化+全气候,整车电控重点研发系统匹配、大型设计软件与仿真技术、操作系统,新能源电池向高比能量、高能效、长寿命、全气候、全固态、低成本方向发展;电机围绕高效节能、安全舒适,不断提高电机功率密度,加速车身轻量化发展,做到结构轻量化、材料轻量化、连接轻量化,综合能耗降低5%~10%;完善充换电设施技术,加快建设充换电站。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和精准发力,加速将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新能源示范城市。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完善产业链配套,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打造成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创新试验区、智慧交通标杆城市。积极对接国产大飞机制造,充分发挥襄阳市在轻型航空器领域的产业优势,以整机生产、高端航空制造、高精尖设计研发为重点方向,大力开展航空产品研发制造、轻型航空器材制造、配件加工等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化优质项目,主动参与中国大飞机制造项目的协作配套,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产业链完备的航空产业集群。4、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七大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运用工业技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践行减量化增长发展理念。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研发设计网络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数字化、营销环节电子化管理,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技改提质专项行动,发挥企业技术改造主体作用,鼓励汽车、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的重点生产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和智能化提升,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运用示范区。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襄阳市工业经济在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上,仍有较长的路要逐步探索前行,期望襄阳市相关部门进一步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破解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之间的突出矛盾为重点,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和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达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循环经济不断壮大、城乡环境不断美化的预期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郄英才.政府工作报告[N].襄阳日报,2020.1.23(01).

[2]李耀坤.面向小微创新创业群体的互联网孵化平台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9.

[3]黄超.全球发展治理转型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国际展望,2018.10(03).

[4]李乐成.打造绿色增长极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N].湖北日报,2019.8.26(02).

第4篇: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利用郑州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加之郑州航空港空域条件又比较好,航线接入较为方便,其产业基础也很良好,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被列为国家战略一部分的航空港实验区,目前来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呈现蓬勃发展、快速前进的态势,但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尚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一系列动力机制的带动,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还有一些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可以通过结构性减税推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有效建设。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影响

(一)总体税负方面

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可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缴的重复纳税现象,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税负繁重且税负分布很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革新。而改革后交通运输行业只需缴纳11%的增值税,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部分,交通运输行业增值税的减负必然会使交通运输行业的流转税总体税负降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科技产物,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收改革的背景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好可以抓紧时机,利用“营业税改增值税”带来的税负减轻的好处,积极进行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综上所述,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避免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重复纳税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流转税税负,从而推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购进收入比重过低的情况下,其税负可能会出现不降反增情况,原因则是税费抵扣。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处于建设初期,需要购进大量设备和器材,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致使其有许多可以抵扣的内容,税负减轻。

(二)收入、费用及利润方面

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在费用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成本费用项目下降,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在收入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不含增值税的收入规模降低。但是就收入和费用降低速度方面,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收入的下降幅度,因此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利润增加。

(三)财务分析方面

增值税的记账手法与之前的营业税有所不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核算内容由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改变为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利润率等方面也会受其影响,因此会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财务报表的数据及结构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财务分析的数据。

(四)企业所得税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会使航空港实验区税前扣除项目减少,比如像可扣除的流转税减少,可扣除的成本费用减少,购进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产生变化等,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

(五)研发和创新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有利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促进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可以改善和优化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结构,加之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是增加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和意愿,从而促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纳税申报、会计核算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加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会计核算难度以及复杂程度,影响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有效促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加强其会计核算工作,增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有效提高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财务核算的规范性,有利于加强其经营管理,提高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综合竞争力。

三、针对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应当结合当下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有效利用税收改革后的有利影响,积极像国家政策靠拢,利用国家和政府这一动力机制有效激励技术创新,提高航空港的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带动郑州航空实验区建设的更好进行。

四、结语

第5篇:航空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无人机航空摄影;地形测绘;水利工程

1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用水问题相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要且值得研究,所以我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地形图测绘,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航空摄影测量(AerialPhotogrammetry)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测绘领域中承担起越发重要的工作,同时也促[1]使测绘工作开始向智能化过渡。航空摄影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测绘速度的优点,特别适用水利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水利工程的设计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人工仪器测量办法所获取资料的精准度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的需[2]要。而无人机航空摄影测绘能够获得较为精准的地形图资料,可以基本解决水利工程测绘中的问题。

2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2.1技术介绍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无人机装载的摄像设备对下方地面地形进行摄录,同时综合下方设置的像控点的坐标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测量工作。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设备主要有无人机、机载摄像设备、地面监控设备。软件主要有遥控系统、远程监视系统、航线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绘具有耗能少、时间短、精度高、飞行要求少等优势,其精度可以满足1:1000甚至是1:2000的比例尺要求,分辨率可以达到0.05m(见图1)。无人机航测技术常与GPS相结合使用,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数字化的地形图,能够保障水利工程测绘效率,满足其精度要求,并且可以节约测绘成本。

2.2发展状况

2.2.1技术发展我国在20世纪就开始了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到21世纪已经将航空测绘技术应用于三维城市的地形图建模。近年来,我国已经启动了西部测绘计划,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技术正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经过大量无人机测绘工程项目验证,证明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弥补卫星遥感测绘的不足,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易受天气原因影响精度、易被地面植被遮挡影响测绘效果等。

2.2.2水利测绘现状当前水利工程测绘受限于测量人员稀缺以及专业技能素养不足,所以水利工程传统测量法质量较低,导致水利设计以及施工建设都很难快速进行。此外,水利工程测绘也受器械制约,部分公司及工程承包单位因经济成本高,而不选择更新高科技测绘设备。

2.3航空摄影测量水利测绘流程

2.3.1外业像控点布设航空摄影测量需要在地面上网状布设控制点,在无人机进行拍照之前要选择好地面上的明显标志,并布置像控点。水利地形中像控点的布设常见于河道附近的平坦地势或高点,这样能够避免被上涨河水淹没。

2.3.2航空摄影进行航空摄影测绘时,要选择云雾少、晴朗无风、空气透亮的天气进行,且在无人机预设航线上进行布点,防止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对地形测绘拍摄出现遗漏,保证航线通过主要摄像区域且满足要求。技术人员需根据需要摄影的区域提前设计好航线航向、飞行高度及速度。

2.3.3立体测图航空摄影立体测图工作主要是在行业专用平台上完成内业信息收集统计,将确定信息直接加密后导入测绘工作站成图。通过应用EPS,结合PS在测量文件中观察的作用,对水利信息进行收集以完成图的数目做统计值单位,并进行绘制,每幅图单独存放,确定图名及编号,然后转格式为.DWG的图纸,然后就可以使用AutoCAD软件来进行测绘图纸的查看与编辑。

3水利工程项目应用

3.1测绘工程概况

本文选择的水利测量工程是红旗水库,该水库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坝址位于常德市柳叶湖段上游1km处,乡镇25km之外。该水库流域面积25.2km,蓄水位常保持在4371.00m,水库容积为2250×10m。水库主要负责周围乡镇的供水与农田灌溉工作,是一座中小型水利工程。本次航空摄影测量项目测量范围:库区测量、淹没调查、防护区以及坝址在内。测量的地形范围较广阔,使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此次水利测量,在效率、精度、质量等层面上满足要求。水库航测图见图2。

3.2航线设计及地面控制

应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该水利工程进行测绘,需要先完成对该地的分析工作。分析待测绘区域的地貌特点、面积、土地构成、高度等,然后通过调查分析结果进行无人机测绘航线的设计。在进行航线设计时,要设定好无人机飞行的高度、航线方向以及航线覆盖重合度,且要在航线图中明确显示。一般航线的摄像重合度保持在50%以上,甚至可达70%。操作无人机航测需要有工作人员在地面进行遥控,要综合航测地形、面积、高度来布置地面控制点,在水利工程中,像控点一般布置在河道旁的土地上。这样可以保证航测覆盖待测区域,提升航测图的精度。

3.3空中三角测量

本文航空摄影测量荆山水库项目主要使用SVS软件进行空中三角加密测绘。空三测量是能够消除因航线飞行精度、植被遮挡导致的部分地区航测精度不达标的重要手段。空中三角测量能够通过人工调整,在地形复杂地区优化测绘结果,达到1:2000的测量精度。

3.4数据采编

采集人员在采集水库数据时,应参照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信息使用Mapmatrix软件及影响模型完成对水库地貌特征的分析。在地貌特征分析过程中,应注意使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对航测图像进行标记,这样才能反映水库实际地形特点,对水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4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真实反映水利工程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更好地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推动水利测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久常,赵世军.遥感及航空摄影测量中的新技术探讨[J].智能城市,2020,6(20):21-22.

[2]赵明哲,王薇娜.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0):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