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学校法律法规全文(5篇)

学校法律法规

第1篇: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动因并非为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尽管有些学校设置了管理校企合作工作的机构,但缺乏相应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往往把校企合作的工作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学校相关职能机构只负责将任务下派给相应院系,而院系又下派给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的开发、联络、具体工作的开展等,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授课任务本身就很重,教师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学校侧重科研成果的分配,而校企合作的工作不算教师的工作量,或者奖励程度微乎其微,一线教师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缺乏积极性。此外,专业一线教师对于很多事情不具决定权,因此,信息便在企业、学校的不同层级间流转,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导致企业也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都在于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制度保证。

2物流管理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

2.1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规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尚付阙如,而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却很多,包括《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操作性、强制性和系统性。法律中也未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做出明确而具体的正激励(如税收减免)和负激励(处罚)的规定。在这种法律法规环境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显然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角度明确违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定的惩罚条款,将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动明确为企业的义务和必然选择。此外,还应明确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用法律强制力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现。以法律法规形式完善校企合作的经费制度,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顶岗实习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将获得资金支持,而不是全由企业承担。对支持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即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接纳实习和教师实践”等方面给予企业税收优惠。为保障税收优惠真正发挥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考评制度,对于考评合格的企业才能按照相应项目类别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以此保证校企合作的成效。通过正激励与负激励的双重措施,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使企业主意识到支持和举办职业教育是自己企业盈利和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

2.2建立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互动的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由各级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组成各级政府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本地区、本行业以及相关企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形成中央、省、市、县的校企合作工作管理体系。

2.3找准校企合作结合点,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学校必须仔细分析各单位的校企合作需求,是希望实现人才储备,还是希望与学校共同开发物流项目,还是希望优化物流业务流程等,不同企业要找到不同的校企合作结合点。学校与企业间应以合同、协议的形式,明确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过程中的责、权、利,保证合作服务双方履行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另外,学校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满意、学生收益,从而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4学校建立科学严密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必须通过构筑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校企合作管理方法。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学生工学结合的工作现场管理办法、学校对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2.5学校建立严格的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和明确的奖惩机制

第2篇: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一、河北省留学生法制教育调研与结果

2019年8—10月,本研究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河北省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现阶段留学生法制教育状况。第一,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陌生、单一。57%的受访留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得法律知识,52%的受访留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法律知识。第二,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极其有限。43%的受访留学生表示,所在学院或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法制教育活动;38%的受访留学生表示,所在学院或学校很少举办法制教育活动。第三,对法制教育内容和效果持积极态度。近86%的受访留学生认为,所在学院或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会对个人法律素养的提高有帮助,反映出留学生对学习中国法律法规的热切心情。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受访留学生最关心的是与自身权益关联度最大的法律法规。留学生最需要的法律知识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刑法(57%)、与车辆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52%)、民法(43%)。总之,当前河北省内部分高校留学生对中国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单一,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高校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留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各类政策文件缺乏关于如何推进留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阐述

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已有一系列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文件,如《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管理规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河北省外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都明确了开展留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并规定高校是第一主体单位。如《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有计划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要求来华留学生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依法依规预防和惩处来华留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4]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以什么方式开展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内容如何确定、教育效果如何评判等问题,相关政策文件语焉不详。地方法规也存在类似问题。《河北省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教育学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我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5]相关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且缺乏强制性,将解读权和操作权留给了高校,但高校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释法权和执法权,对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在内容诠释、实践操作等方面无所适从。

2.高校普遍缺乏对留学生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与宣传

各高校关于规范留学生言行的规章制度建设程度不一、详略不同,执行效果不彰。一方面,由于传统思维惯性,人们普遍认为涉外问题牵涉较大,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对留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处理时往往谨小慎微,且缺乏处理经验和规范性,倾向于回避问题、淡化处理。另一方面,从公开信息看,除了河北工业大学以外,在河北省内绝大部分高校的官方网站中,极少有对留学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的新闻报道。这既可能是因为留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没有任何违法违规言行,也可能是因为高校存在顾虑,对处理行为没有公开报道。对留学生不法言行的处罚进行公开报道,既彰显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能对其他留学生产生必要的震慑作用,对其不当言行产生防范效果。目前,我国招收留学生的事业正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19年7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绝不纵容姑息”[6],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真正的趋同化,防止简单的均等化管理,将是一个挑战。现实问题的紧迫性迫使高校必须尽快在留学生的教学、考核等方面完善和细化规章制度。高校规范性政策文件的缺失或简化,将使留学生管理呈现经验化及随意化趋势,是对留学生不良言行某种程度的纵容。

3.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澄清

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留学生形成维护自身权益、强化自我学习的内在需求。外界因素只是为其法制学习提供便利,而不能本末倒置,比如,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烈,高校和相关机构却热情洋溢。因而,激发留学生法制学习的强烈自我意识,是留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庞杂繁复,留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大多没有明确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只能各寻其路。此外,留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其他诸如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7]。

三、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与应对

1.塑造全体系、全过程的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理念和格局

相关机构应通力合作、拓宽思路,将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覆盖入学、就学至结束学习的全过程。第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间应尽量提前。从招生宣传和录取环节即渗透关于中国法律法规和法治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引导留学生在第一时间对中国法律法规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促使其来华前进行必要的自我学习。同时,在留学生的招收测试过程中,高校可酌情将法律法规相关内容融入语言文化试题中,间接促使留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时,了解和熟悉中国法律法规的基本特点和理念。第二,高校应做好来华留学生入学后的法治教育规划与应急预案。《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高校“应当教育外国留学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我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8]。留学生入学后,高校应进行整体设计,助力留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引导、塑造和增强留学生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学习并遵守中国法律规章、校纪校规的自觉性与自主意识。

2.以隐性教育方式塑造来华留学生的法制意识

隐性教育强调通过外在环境等潜在的、间接的因素,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来华留学生的隐性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展开。第一,管理育人。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的同时,政府执法机构和留学生管理部门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使留学生招考、入学、施教、考核、毕业、申诉及助教助研、社团建设、公寓管理等问题均能有章可循、依法管理、规范行事,避免管理的随意性或软化弱化,坚决、严格维护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尊严,为留学生树立典范,强化留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意识和自觉遵守心理。第二,文化育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载体,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理念。在留学生的文化、语言或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理解,将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意识传递到留学生的思想中,实现语言、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多重成效。第三,环境育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留学生可以依法建立联谊团体等组织[8]。高校可尝试引导留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社团,或加入既有的校园社团,并依托校园社团活动对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此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试行以双语(汉、英)或多语种(汉、英及留学生母语)方式进行,使法制教育兼具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的功能,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3.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尝试将零散的、不定期的法制教育

纳入留学生日常教学和学分体系中,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以此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国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主动性。《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8]法制教育课程可以开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都应赋予一定的学分值,以增加课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可围绕留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展开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提升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方面,应结合留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2019年秋,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科技学院等开始进行“学法进学分”计划,“由公安民警等作为授课老师讲授法制教育学分课程……例如签证、交通安全、禁毒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课程结束后,外国留学生在考试合格,且学习期间无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方可获得相应学分”[9]。该项计划的成效尚待实践检验,但其做法富有启发意义,各高校可以结合省情、校情,进行类似尝试。

4.拓展法制教育途径,巩固法制教育效果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性法制教育资源,引导、鼓励留学生参与课外、校外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使留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与交流,组织留学生参与公检法机关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或邀请公检法机关人员对留学生进行专题性法律知识讲座等。二是积极挖掘网络新媒体在留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相关政府机构、高校或学生社团可通过网络咨询平台,为留学生提供持续性的法制咨询服务,解决留学生法律需求;或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向留学生推送法律相关信息,增加留学生了解中国法律的机会。

5.加强法制警示案例的宣传

有法可依是公众遵法行事的前提与基础。法律的威严既体现为说服教育功能,也体现为威慑惩罚功能。因而,政府部门与高校在对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向留学生展示执法机构严格执法、对中外公民违法违规行为同等处理的态度及其蕴含的法治精神,还要加强对留学生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与宣传力度。相关机构要严格、理性、果断地对违反国法校纪的留学生采取必要的惩罚性措施,并将处罚依据与结果进行公示,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防患未然。比如,河北工业大学从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公示了7名留学生受到的从严重警告到留校察看等严厉处罚的决定,缘由涉及校园非法骑车、宿舍非法吸烟、非法务工等,处罚力度之大,在国内高校罕见,为留学生树立了明确的行为红线和底线,警示其他留学生的日常行为要严格遵纪守法,无疑是对留学生另一种类型的法制教育。

四、结语

第3篇: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地动力。也要求人才培养能够匹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1]。新工科建设与《华盛顿协议》相对应,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也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于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契机,对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提供了新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结合这一论断,高等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人才输出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还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将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帮助高校教师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2-3]。安全工程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注重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以《安全生产法规与标准》课程为例,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并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也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学生在工程专业中实践的内容对社会、法律的影响作为衡量学生教育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展示了依法治理安全生产的决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领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更是要求企业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过程中,吃透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深层次内涵[4]。借助于课程,能够完美地实现专业知识的教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1《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概况

1.1课程背景与意义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关注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学习。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现,而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帮助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抓手及基础。《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常熟理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一方面需要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地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考虑到课程知识点的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到安全工程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1.2教学内容与目标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现状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能够对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1.3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跟“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其在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的结合,能够发挥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渗透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的内涵。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从更深层次让学生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对人生发展有何种影响及意义。教书育人更重要地是立德树人,让学生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内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程思政在《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中的应用

2.1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对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平台,设置专题讨论单元,让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利用课后答疑时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力求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2.2课程思政元素点的提炼

[4]无论是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理知识介绍,还是对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学习,都贯穿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以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为例,表1列举了部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结合。课程自立项以来,进行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但更多地结合点还有待授课教师在备课及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去挖掘。

2.3典型案例库的建立

对于工科专业,合理的利用典型案例,是融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合适途径。在我国,安全生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其依据就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的传授,更可以通过过往地事故案例对于法律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将这些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在教学研讨中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2.4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可以借助学生的教学成绩等来进行分析,为课程目标达成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5,7]。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两个学期批次的《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以2019~2020年班级为例,图1展示了根据成绩等级分布的学生数量,根据成绩分成五个等级,根据图1,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90~100(优秀)占比9.46%、80~89(良好)占比21.62%、70~79(中等)占比25.68%、60~69(及格)占比33.78%、<60(不及格)占比9.46%。图2则展示了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通过图2,能够看到学生课程目标最高达成度在94%,最低达成度在60%,平均达成度为76.69%,可以认为课程目标达成。

3《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实施“课程思政”的改进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自本校安全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4个轮次的教学,但是该课程以明确的方式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仅有2个轮次,因此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满意度有待衡量并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少不了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收获与师生互动的质量密切相关[5-6]。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服务对象,对于课程效果有足够地发言权。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客户”属性需要充分被考虑,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师生互动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进行巧妙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地就是将思政元素强加给学生。(2)元素结合点的整理与更新。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不断地进行修订,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更新去适时地更新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与对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进行识别整理繁琐耗时一致,对元素结合点的梳理也需要专业课教师耐心花费时间去进行整理汇总,并根据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调整对其结合点进行及时的更新。(1)教师团队的完善。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幸运的是,安全工程学科本身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应用,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是教师团队的建设仍然是“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团队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如何能够在此基础上开拓“课程思政”在安全工程其他专业课中的应用,都要求有一支实干高效的教学团队。

4结语

课程思政是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学生在学习到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对于课程的认识拔高到进入社会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师在新工科建设的际遇下应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过程中领悟教师想要传达的观点。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及时地了解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动态,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这个初心。

参考文献

[1]汤丽萍.新工科视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01):100-104.

[2]郭楠,李国东,左宏亮.基于思政建设的专业课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2-43.

[3]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44-46.

[4]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央人民政府,2016.

[5]刘媛华.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47-148.

[6]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9):64-66.

[7]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05):117-123.

第4篇: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一、职业教育动漫专业知识产权保护之不足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我国许多动漫企业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面对猖狂的盗版商,无法顺利进行维权,只能选择无奈地接受。据权威机构统计:面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只有不到55%的企业运用了法律手段保护动漫知识产权。为什么很多动漫企业面对盗版,却选择了忍气吞声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动漫企业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熟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这个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结到学校教育,动漫从业人员应该在学校就养成这种意识,并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知识。2.职业教育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教学力度不够。对于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动漫产业来说,知识产权就如同生存的空气。我国早在1980年就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的成员国,我国也拥有《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但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专业教学,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导致这些法规没有被动漫从业人员普遍了解,许多企业在面对不法分子的侵权行为时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维权,法律武器变成了摆设,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尽如人意。动漫文创产业,由于其自身特点,知识产权侵权取证的难度很大,再加上侵权的不法分子越来越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很难被找到直接的证据,如果不了解相关法规,根本无法维权,许多动漫企业看不到维权的希望,也就只能放弃。3.知识产权保护课程体系不健全。职业学校知识产权保护课程体系不成熟也是导致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欧美、日韩等动漫产业非常成熟的国家,他们学校内部就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课程体系,通过这种全面的培养,学生一但发现侵权行为,就会马上联系专业组织帮助他们进行维权。而在国内,职业学校基本没有这么完善的体系,国内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教学工作是比较分散的,体系也不够完善。

二、职业教育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改进策略

1.职业学校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教学力度。加大宣传维权意识,一是法律法规的宣传,很多动漫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全不了解,职业学校有必要和行业联合举办相关的培训,让学生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强维权方法的宣传,职业学校应该加大知识产权教学力度,让学生养成创作设计阶段就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案和可行性。将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或专业机构引入学校,为学生开设培训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眼界。引导学生学会建立起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一旦遇到侵权行为,就能迅速扼制、打击盗版行为,使企业处于主动地位。2.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法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是企业维权的武器。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动漫企业的切身利益。动漫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专门设立相关的法律,针对动漫产业的具体特点进行防范,如面对取证难,我们培养学生在设计阶段就注入相关标识元素,做好侵权预防。体系的完善非常重要,但有法律不能很好地利用也是空谈,要熟悉法规,灵活运用,建立完善的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并且鼓励学生联系社会机构参与知识产权的保护。3.加深学生对动漫产业体系的了解。学生的成熟不仅是技术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和熟悉。动漫产业的产业链非常多样,动漫形象、剧本创作、书籍漫画、动漫电影、动漫游戏改编、各种衍生产品、主题游乐园等,各个环节都会涉及知识产权,要加深学生对各方面的了解,熟悉每个方面的特点,掌握如何预防侵权,面对侵权如何维权,包括如何运用行业协会,如何利用商会,如何联合其他动漫企业等途径,当学生对整个维权系统非常了解后,他们就会知道该如何预防侵权行为,如何去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第5篇:学校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一、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特点

(1)我国公立高校的规章制度没有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严格。半封闭式管理或者是全封闭式管理是现在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手段,还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在教室学习,更甚者还会采取点名和惩罚措施,每天晚上进行人数的清点,这些都是公立高校所没有的。

(2)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男生比女生松懈。在高校宿舍管理方面,对男生的管理比较松,如在进行女生宿舍管理中,男生进入需要先进行登记,或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

(3)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与松懈与当地的治安状况有关。为了保证和维护校园安全,在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的地区,学校会在学校规章制度中设置很多强制性和惩罚性的规定。

(4)高校比较密集区域的规章制度会比较相似。高校密集区的学校在学生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和违规处分方面所设定的标准差异不大。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差距。我国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源自于我国的相关规定,如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法律。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法律的完善,法律权利义务规则发生了改变;可是高校并没有针对法律的改变而更新,出现了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不统一的情况。

(2)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是没有完善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二是因为安全管理规定与实际不符,没有配套的规则和措施,不能推行。

(3)内容缺乏公平合理性。公平合理这一原则在高校制定规定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其主要表现在权利和义务内容不平衡方面。我国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高校管理规定中应该将两者结合,还应该包罗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引和教育的内容。

(4)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与我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首先是超越权限后的行政处罚;其次是未经同意和规定免除责任的事项;最后是滥用自由裁量权。除此之外,对于开除学生学籍情形,我国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是还是有学校滥用私权开除学生学籍,这违反了法律法规。

(5)缺乏合理有效的学生救济渠道。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学生可以去当地法定机关寻求帮助。笔者认为,申诉是最有效的救济办法,因为申诉时间短,耗时少,如果学校不接受申诉或申诉结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提起诉讼。现在,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用于学生申诉的机构,可是,因为高校内部申诉机构和程序还存在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出现救济力度和成果有局限,裁判立场角度存在偏差等问题。

三、完善措施

(1)为了让学生人身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合法性。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能超过法律赋予的权限。第二,法律保留性原则。学校可以设置合理的标准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基本利益等问题。第三,公平合理性原则。为了保证学校不滥用职权,高校要提升自身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约束。

(2)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引下,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树立义务和权力平等的观念。第二,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和立章规划。第三,细化规章内容,创建配套的规则和措施。第四,明确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职责。

(3)对高校内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为了实现高校申诉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调解教育行政部门复议制度等救济模式对学生提供帮助。

(4)借鉴“无诉校区”的模式。降低高校内部的诉讼数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纠纷,“无诉校区”主要是由学校、社区街道和法院共同创建。如果在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这一模式,提倡创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白元儒.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王锐.“无诉”新风扑面来[N].湖北日报,2013-06-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