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防护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防护管理论文

第1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被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关于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近年来,如何维护、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农田林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2]。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3]。这里,笔者仅就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等问题阐述如下。

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益

1.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农田防护林带建成后对降低土壤表层及耕作层的全盐量效果极为明显,可防止次生盐渍化。一般,杨树林带下土壤中碳酸钠盐下移,多滞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带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碳酸盐则向47cm以下的土层移动。杨树林带下0~20cm土层全盐量较旷野减少66%,1~11H(H表示防护林带树高)之间减少86%~90%;灌木林带下0~30cm土层防护林带比旷野减少65%,林带背风面5~20m处减少58%~75%[4]。前苏联V.M.Kretinin的研究证实了农田防护林带有使土壤脱盐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有明显的脱盐作用。李德毅在江苏大丰县上海农场的研究认为:农田防护林带保护区和空旷区相比有明显延缓反盐作用[5]。

农田防护林带还有减少土壤中CO32-和HCO3-的效果,从而使土壤碱性减弱,pH值降低。杨树林带内0~10cm土层中CO32-和HCO3-的浓度含量较旷野减少66%,并降低1.4个pH值。林带背风面1~11H之间减少78%~89%,降低1.0~1.5个pH值。灌木林带至带后20cm处范围内、在0~30cm的土层减少63%~82%左右,下降约0.5~1.5个pH值。

此外,农田防护林带还有改善盐碱土水溶性组成成分的作用。受林带庇护的土壤,Ca2+比例增大,Na+减少,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可耕性。农田防护林带所庇护的上层土壤中水溶性Na+大幅度降低,在杨树林带可降低90%,灌木林带降低19%~82%左右[4]。

1.2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增肥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8年林地土壤(0~40cm)有机质含量比农地土壤增加近1倍,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电导率平均值比对照点降低42.9%,土壤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林木大量的枯枝落叶促进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据测定,五年生的杨树、水杉、刺槐等林分每年凋落物分别可达2500kg/hm2、2800kg/hm2和2000kg/hm2,杨树凋落物中氮、磷、钾、钙的含量分别为2.35%、0.45%、1.24%和4.11%,每公顷杨树林每年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氮58.75kg、磷11.25kg、钾31.00kg和钙106.00kg[6]。华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腐殖质含量为对照的182.2%,氮为178.4%、磷为145.4%,休乔列夫观测到林带保护区肥效增加25%。克列京宁观测到二十二至二十七年生的林带,促使草原土壤形成0~2cm的有机层,A+B1层增加4~12cm[7]。据郑亮等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8%,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8]。

1.3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田防护林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酶的活性,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南京林业大学(1995)在江苏徐州农田防护林区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林带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林带距离的增加酶活性变小,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5]。

1.4农田防护林的保土效应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而起到防止或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9,10]。Gal观测到Ferstod地区农田防护林带营造前,土壤损失量达1002t/km2,造林后12年仅为50t/km2,每年3月份空气含尘量仅为原来的1/10[7]。据测算,淮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每年可防止水土流失3000多万立方米,使3670km的主要河渠每年可减少泥土淤积12.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河床抬高2~3cm[8]。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药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社会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农林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

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8]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第2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1计算机网络管理

1.1计算机网络管理概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对网络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组合管理。硬件方面主要是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防火墙)、服务器、网络存储、用户终端等进行参数配置、运行监测、故障等方面的管理。软件管理方面包括应用程序、用户账号、网络地址分配、网络文件读写访问权限等。通过软、硬件组合管理系统来管理网络,保障网络正常运行。

1.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功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了5个网络管理功能域: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功能的划分针对OSI环境,目前已经广泛地被标准和非标准的网络管理系统所接受。

1.3网络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校园计算机规模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在机房管理时,有的上机学生需要上网,有的课程不能上网。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具备良好的使用性,满足教学需求,确保向教室和学生提供满意的网络环境,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校园网络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3.1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是影响网络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网络管理模式单一,网络统计数据出现漏洞,都不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操作。网络管理缺乏集中性会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断加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建设,才能增强网络管理的执行力。

1.3.2网络管理技术配置落后。现代网络管理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落后的网络应用设备必然会遭到淘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核心应用环节就是网络配置管理,在拥有先进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建立更完备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1.3.3网络管理的检修技术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络故障,而相关的网络故障检修软件功能也不完善,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制约了网络的效能。

1.4网络管理发展的前景

1.4.1实现网络管理平台化。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为学校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管理模型,提高网络的综合管理能力。

1.4.2实现多种网络技术综合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从而全方位地传递信息,提高网络的效率性。

1.4.3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网络管理自动化可实现拓扑发现、告警管理等常规网管功能,还能进行配置管理、VLAN管理、VPN管理、无线管理等众多扩展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很方便地对网络进行全面、准确而深层次的管理和维护。比如路由器自动报警功能,当路由器的CPU资源使用率达到指定的标准后,系统会以消息或者邮件等形式向网络管理者报警。

2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目前,在校园网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1存储设备产生的隐患计算机存储设备存储着大量的数据。用户在操作数据,进行读、写、存储的过程中,数据信息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威胁。信息泄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二是数据存储设备在接入互联网时,信息被木马、病毒等窃取或毁灭。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储设备不经保护而进行维修,造成泄密。四是存储设备失窃,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泄露。

2.2网络产生的隐患在网络中,计算机中的数据有些是共享的(包括windows系统默认的网络共享),这些存在网络中的数据,就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一是当计算机联网后,使得数据很容易暴露在网络系统中,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范围大大增加。例如接入互联网,数据就有可能被远程访问而导致泄密。二是黑客利用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或应用软件存在的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破坏数据或者泄露数据信息。三是黑客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找寻“肉鸡”,植入木马病毒后,对其进行控制或窃取信息。

2.3管理不严谨产生的隐患一是违反信息操作规程,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二是信息丢失。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窃取信息。三是数据损毁。信息数据大多集中存储,保存在服务器磁盘或磁盘阵列等设备中,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损毁。

3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和稳定。3.1利用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最基本的安全方法是使用防火墙。目的是要在内部LAN与外部WAN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从而保护内部网络(Intranet)免受外部网络(Internet)非法用户的侵入。

3.2增强用户信息安全意识

3.2.1用户系统访问应设置安全密码:要求计算机用户设置账户名和密码;建议使用大小写字母、字符加数字的组合密码,增加安全强度;还要经常更换密码,减短密码使用的时间周期。

3.2.2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

3.2.3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期对电脑进行清理。个人用户要养成定期对电脑体检,定期进行病毒扫描的习惯,从而保护个人电脑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3.2.4可移动介质管理:减少或者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以避免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3.2.5数据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备份,数据库文件自动定时备份,数据容灾备份,双机热备,服务器系统具备便利的存储快照管理系统等。

3.3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常规化管理

对计算机系统的常规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业务系统的维护。在校园网络系统中,往往运行着许多业务管理系统,如教学管理、学工管理、招生就业管理、资产管理、OA系统等。业务系统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工作的,如果发生软件故障或者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就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3.3.2及时安装系统漏洞补丁。为了解决计算机系统的漏洞问题,系统开发商会及时更新系统补丁,保护系统的安全。系统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统漏洞包括软件漏洞、硬件漏洞以及应用程序漏洞三个方面。计算机用户应及时安装补丁对系统漏洞进行修补。

3.3.3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计算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方便设备维护工作,应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并建立设备故障记录表和设备检修记录表。

3.3.4建立维护文档。在对设备、系统等进行维护后,及时建立维护文档,记录故障原因、时间、维护方法和维护结果等情况,以便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查询依据。

4结语

第3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档案保护;灾害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safety system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rchival cause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the shortage of systematic induce in archival safety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source of archival security system theor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archiv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risk society theory, risk management theory, disaster management theory,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ory and safety culture management theory.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3 结语

2010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并迅速付诸实践。实践工作的快速推进,亟须理论的支撑。因此,有必要梳理已有的相关成果,分析相关的理论思想来源,提炼档案安全体系理论,为指导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档案安全问题研究当中所涉及的档案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灾害学、信息安全学以及安全科学等6个领域的7大主要理论思想,其中“档案保护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是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余5种理论则为档案安全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想源流。然,在各学科理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后面5种学术理论当中,也存在部分交叉的情况。如灾害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当中同样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档案安全问题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在档案安全体系研究当中各种理论思想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其共同目标是应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指导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鹏.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档案保护[J].中国档案,2010(6):27.

[2]冯惠玲,王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文件管理风险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5(4):62~66.

[3]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05(3):8~11.

[4]徐拥军.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档案学通讯, 2005(6):51~55.

[5]张宁.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识别与应对[J].电子政务, 2010(6):24~30.

[6]张宁.思维的“逆行”――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解析[J].中国档案, 2010(7):59~61.

[7]向立文,欧阳华.论加强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学通讯, 2015(4):68~71.

[8]陈国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J].北京档案,2008(2):42~43.

[9]黄丽华.引进风险管理方法构建安全管理策略――档案数字化外包潜在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研究[N].中国档案报,2015-11-23(03).

[10]王良城. 自然灾害对档案的侵袭与应对策略[J]. 北京档案,2010(7):72.

[11]于海燕.档案灾害预警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4):81-84.

[12]吴加琪,周林兴.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研究[J].浙江档案, 2012(6):16~18.

[13]毛惠芳.预警应急抢救――档案灾害管理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14]张新.灾害后的行动与反思――从北川档案抢救看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J].四川档案,2010(3):21~23.

[15]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5(3):80~83.

[16]吴晓红.档案灾害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第4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第5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埋地管道 防腐层 绝缘电阻 检漏 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TM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16-02

1引 言

埋地管道外防腐层质量检查和评估,主要为两个方面:(1)检测任意长管段“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 可以从宏观控制角度,反映任意长管段的防腐层质量状况。 (2) 检测防腐层缺陷“点”的数量及大小。可以从微观控制角度,实施对破损点的修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检测结果是相互关联的,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两个检测项目, 其区别在于:“检漏”是在未知“缺陷”点的情况下,沿管道上方“逐点”仔细检测;而测量“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沿管道“逐段”测量。为了有助于选择在线测量“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的方法,本文将论述“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的物理概念、量纲,以及与埋地管道防腐层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供选择正确、有效检测方法参考。

2“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参数的物理意义

防止地下管道腐蚀的有效措施 ―“阴极保护技术”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为了准确无误的实施阴极保护,必须正确地掌握阴极保护数学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关系阴极保护范围的重要参数,其数值越高,保护范围越长;其数值越小,保护范围越短。所以说“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由来于阴极保护技术,因此它的物理意义是基于阴极保护理论基础上,它的定量计算公式就存在于阴极保护数学模型中。

阴极保护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单线-大地回路”传输理论基础上的,其中“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将埋地管道视为长线与远方大地间的电阻,是电信号沿埋地管道传输的一个分布参数,其数值为管道某微段负偏移电位与漏泄电流线密度之比(石油部标准 SYJ23-86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参数测试方法),如下式:

Rc = - U(X)/j(X)

式中:Rc - 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线)电阻( •m);

U(X) - 沿管道某微段负偏移电位(V);

j(X) - 某微段横向漏泄电流线密度( mA /m )。

Rc乘以 D,(D为管道直径)即为我们所需要的管道防腐层绝缘(面)电阻,单位为 •m2。

由此可见“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一个分布参数(单位 •m2),它不同于电工手册中“绝缘电阻”(单位 )或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率”(单位 /m2)的概念。

3管道防腐层质量评价与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关系

3.1“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的定义

“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应视为单位面积的防腐绝缘层平均(面)电阻,单位为 •m2,其数值的大小基本由防腐绝缘层漏敷、缺陷数目和大小决定,因此它是衡量防腐层质量好坏的尺度。因为指的是单位面积,所以又称“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率”。其精髓是“缺陷”决定了“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的大小。所以,这个定义适用于三层PE等各种类型防腐层管道。

所谓防腐层“缺陷”的内容应包括: 破损、针孔、开裂、剥离、老化。所以,若能够准确定量的测得“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值,就可以用于评价埋地管道防腐层质量状况了。

3.2埋地管道防腐层质量评价与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的定量关系

1995年我国了行业标准SY/T008795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与防护调查方法》中,第6.3.1条制定了管道防腐层评价等级指标, 如下表1:

表1 管道防腐层质量分级标准

表1管道防腐层质量分级标准,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防腐层。

综上所述,若能现场、原位、定量测得“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即可判断埋地管道防腐层质量的好坏了。

4检测“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与管道防腐层“检漏”

“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数值是由绝缘层漏敷、缺陷数目和大小所决定,所以“任意长”一段管道,如果“缺陷”数量越多,则“防腐层绝缘电阻”数值一定越小;反之“防腐层绝缘电阻”数值高“缺陷”数量一定少,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测量“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与防腐层“检漏”是确保管道防腐层质量不可缺少的两个检测项目,其区别在于:“检漏”是在未知“缺陷”点的情况下,沿管道上方“逐点”仔细检测,相似大海捞针,工作量较大;而测量“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沿管道“逐段”测量,可以较快的全面掌握管道防腐层质量状况,快速做出总体评价。

普测“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可为“检漏”提供依据,还可以验证“检漏”与“补漏”的效果。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与“防腐层检漏”之间的定量关系,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919-94中规定如下表2:

表2不同等级防腐层采取的维护措施

5结束语

“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是评价防腐层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参数”,无论是防腐绝缘层漏敷、缺陷数目和大小及老化程度,都会反映在“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数值变化上,所以,如果能够准确、定量地检测出“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就可以为埋地管道防腐蚀管理和维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为了正确求取“埋地管道防腐层绝缘电阻”,必须正确认识其名称的关键词、定义、物理意义、量纲、定量分级标准,还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才可能对管道防腐层质量做出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SY/T 0087-95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与防护调查方法标准》[S].石油工业出版社.

[2]SY/T 5918-2004 《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修复技术规范》[S].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6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防护工程 施工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住建部教学研究项目:军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军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三维一体”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9-01

近年来,我国地下工程蓬勃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地下防护工程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系统掌握地下防护工程领域专门知识的人才。地下工程施工实习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地下防护工程方向)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下防护工程方向的特点,促进学生将施工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施工组织协调能力,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是该专业方向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地下工程施工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地下防护工程方向)的地下工程施工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下防护工程施工的设备、工艺和方法,以及现场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该专业方向的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习对象简单采用民用地下工程代替地下防护工程

目前我国地下防护工程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参观实习审批复杂。其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学生普遍缺乏工地经验,自身安全防护意识较差。施工单位担心学生实习影响施工进度,害怕出事故,通常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这导致一些学校在该专业方向的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采用去普通民用地下工程的工地来开展实习。但是民用地下工程通常不包括地下防护工程的防护建筑和防护设备等重要内容,上述实习方法会导致该内容缺失,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难以把握施工技术全貌

地下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繁多,包括钻孔爆破法施工技术、全断面掘进机施工技术、锚喷支护技术等。每种施工技术中,又因采用工艺和设备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单个地下防护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单个工地实习通常只能观察某一施工环节和技术,难以掌握地下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全貌。

(三)学生实习准备工作不足,难以掌握施工组织方法

一些学校的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去工地实习之前通常向学生介绍工地的基本情况,但没有据此要求学生初步拟制施工组织计划。学生在工地上很难带着施工组织方面的问题去实习,导致主要增加了施工机具和施工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缺乏对施工组织的深入思考,施工组织方面的收获小。

(四)学生实际动手少,缺乏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锻炼

大部分学校的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采用学生在施工现场听技术人员讲解、旁站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缺乏自己动手操作施工机具的机会,更缺乏自主进行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的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施工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不利于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

二、地下工程施工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高素质新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地下防护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地下工程施工实习中从教学队伍、实践理念、实践模式、实践管理等方面开展系列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主要措施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精于施工的教学团队

在上级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们选拔多名基础理论扎实、学术专精的年轻骨干充实教学团队。同时,通过支持教员到相关施工单位调研、参观城市地铁和过江隧道施工现场等方式,促进教学团队掌握地下防护工程、国内外民用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践行施工技g和施工组织能力培育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理念

高素质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地下防护工程方向)人才,应既掌握较系统的地下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的知识,又具备良好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实践教学中,教学团队提出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能力培育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理念。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地下防护工程施工技术和方法;在施工组织和管理方面,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能力。

(三)实行工地参观-基地实训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为了避免地下防护工程施工实习中实习对象民用化的倾向,我们将地下防护工程施工实习中所涉及内容分为防护特色型和通用型两类。对于防护特色型内容,积极联系人防工程进行参观实习,重点掌握防护建筑、防护结构、防护设备等的施工方法。对于通用型内容,联系民用地下工程参观实习,掌握地下工程通用施工方法。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地下防护工程有施工内容和方法,同时掌握较为宽广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

对于地下防护工程施工中常用的钻孔爆破掘进施工方法,进行基地实训实习。在实训阶段,学生自己制定施工方案,自己动手操作空压机、凿岩机、经纬仪、水准仪等施工机具进行施工作业,自己进行施工组织协调工作,完成一定的地下防护工程掘进施工任务。提高了学生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操作施工装备和进行施工组织的能力。

(四)推行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学生施工组织管理能力

在基地实训阶段,按照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编组。指导学生制定和严格落实施工项目部的一日生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安全交底制度,使学生掌握施工项目部的日常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开展施工项目部日常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地下工程施工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地下防护工程方向)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团队分析了目前该专业方向施工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队伍、实践理念、实践模式、实践管理等方面开展系列改革,实习质量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高素质新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下防护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施工技术知识扎实、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突出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作文, 孟小平.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和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3): 108~111.

[2]伍毅敏.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的虚实结合模式及平台建设 ――以隧道工程生产实习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96~199.

[3]马亢.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1): 82-85.

第7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临床实习;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165-04

Safe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DENG Yi-zhi

Changsh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1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main safet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students,personal safety likes traffic,food,property and environment;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likes sharp apparatus,physical and chemical,biology and medical operation safety are included.The root of safety problems are analyzed from students,training hospital and school three aspects,which are mainly as follows:weak mind of students,poor coping ability,lack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s,lacking of communication skills,lacking of safety knowledge and legal knowledge,lacking of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training hospital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s not enough,lacks of teachers′ teaching consciousness,lacking of school safety management,and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education by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safety management,carrying out the intern safety education in omnibearing and pre-job training are used to build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interns accident harm;Prior agreement,post negotiation,judicial process and insurance escort are used to establish mechanism for the interns accident treatment,which are designed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afety accidents.

[Key words] Clinical practice;Safety problem;Countermeasure

临床实习是实践性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践最重要的阶段,护理安全是医疗工作的底线,护生实习阶段易导致差错,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如何减少护生的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是护理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1]。

1 护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1.1 人身安全问题

护生在实习期间,整个实习期实习时间长、学生高度分散、流动性大[2],易发生交通、食品、财产、环境等安全问题。工作任务繁重,如经常长时间站立等,易导致肌肉痉挛、腰酸腿疼、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职业病发生。

1.2 职业防护安全问题

1.2.1 锐器损伤

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针刺伤,严重的护生甚至有感染HIV病毒、丙肝病毒的风险[3]。

1.2.2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主要包括放射线、紫外线、臭氧等,可引起护生发生紫外线皮炎、眼炎,甚至出现脱毛、红斑、水疱及溃疡坏死等损害。

1.2.3 化学性危害

由于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肿瘤病房、手术室、供应室等地方,有毒气雾可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

1.2.4 生物性危害

护生在上班当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易被感染,尤其在无法预知患者是否处于感染或携带血源性传播疾病时。

1.2.5 防护设施不完善

有的医院医疗职业防护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手套、袖套、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不到位。

1.3 医疗操作的安全问题

护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工作不认真,不按正常操作规程操作,甚至擅自操作,容易出现打错针、发错药等现象[4],造成对患者的伤害,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2 原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原因

2.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实习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稳定,对专业认识不深刻,自我约束能力差[5],服务意识差,不适应医院的管理,加上医患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加大等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部分实习生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缺乏职业所需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1.2 心理应对能力差

实习生刚到临床后,新环境会给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压力,平常护理工作又比较繁重,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心里会产生落差,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有的护生甚至避开带教老师,独自操作,让患者产生不满情绪,导致投诉。

2.1.3 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欠缺

有的实习生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实习护生对操作技能存在明显的欠缺,且多数实习生不能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的不太熟悉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对护理的各个环节也没有去深入了解,在查对工作上没有认真落实,执行医嘱时发生执行错误以及漏项的情况。

2.1.4 沟通技巧的缺乏

实习生平时社会关系简单,社会经验缺乏,沟通能力差,不能用简单通俗语言向患者做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有时会由于言语不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致护患矛盾,导致投诉。

2.1.5 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缺乏

大部分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对工作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不够重视,风险意识不强,甚至认为出了差错有带教老师顶着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或者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暴力等行为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1.6 自我防护意识的缺失

多数实习生对职业防护知识及对职业性危险因素认识的缺失,在护理操作中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戴手套[6],进行手卫生消毒洗手时揉搓时间不够,揉搓方法不正确等等,造成自身伤害。或擅自操作,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7]。

2.2 实习医院方面的问题

2.2.1 实习医院安全教育及管理不到位

医院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对于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却不够重视。安全管理活动开展得很少,医院与学校联系不够紧密,对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2.2.2 带教老师的问题

目前带教老师多数未接受系统现代化教育学理论培训,缺乏带教意识。有些带教老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或护理工作繁琐任务重,把实习生当帮手使用只吩咐实习生做事,不讲清为什么做,如何做,不重视带教,不能很好引导实习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护理相结合。没有实行“一对一”的带教,在操作关键与重要环节以及实习生操作出现偏差时,带教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以致发生护理安全问题。

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2.3.1 安全管理不到位

尽管学校开展了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前教育,但由于实习基地多,学生较分散,给管理带来了难度。临床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没能跟上,有限的几次走访检查形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3.2 职业暴露防护教育不够重视

护生踏出校门就进入医院临床实习,缺乏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不懂得保护自己。

3 对策

3.1 建立实习生意外伤害的预防机制

3.1.1 学生方面

护生要端正态度,了解实习的重要性,对患者要有礼貌,操作完或操作失败有致谢声或道歉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虚心接受老师指导,严格履行操作规程,不擅自操作。在实习过程中主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沟通技巧,学习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8]。

3.1.2 医院方面

3.1.2.1 岗前培训 在实习生初到医院时,开展岗前培训,重点培训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职业防护等,每一讲均重点强调如何保护自己、管理自己。聘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给实习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其法律意识,让他们在意识上有着牢固的依法行医、依法施护的观念。解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介绍医院环境,加强医院、科室规章制度的培训。

3.1.2.2 加强医院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的宣传 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加强防护意识,对实习护生进行安全工作技术、方法的专门培训,以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带教老师言传身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洗手,利用屏障保护、锐器损伤防护、实习护士的职业安全和防护,重视自身的健康,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工作之一。

3.1.2.3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由科教处、带教老师组成的临床管理体系,加大对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大对宿舍安全隐患的检查力度。建立由医院、学生家长、学校组成的安全信息反馈体系。学生实习之初,建立实习生档案,详细登记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加强与学校、带教老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和学校。

3.1.2.4 带教方面 医院成立安全工作小组,科教处牵头,负责实习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每年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让所有实习生引以为戒。护理带教组定期组织多媒体授课,拓展护生们知识,通过业务学习、小讲座、病历讨论、护理查房,提高护生理论水平,也帮助她们建立防范风险意识。

3.1.2.5 建立院校合作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效机制 院校之间应加强联系,通过举办讲座、设计情景案例、发放职业防护宣传手册等形式,提高护生的防护知识水平及面对职业危害的应对能力。

3.1.3 学校方面

3.1.3.1 全方位开展实习生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两课教育、第二课堂、实习前教育等多渠道进行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强化实习前教育,结合实习安全问题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知识教育[9],逐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1.3.2 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实习期间学校要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及安全事故现场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院校合作,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开创实习安全工作新局面。

3.1.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电话等工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强对实习生的健康教育,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学生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建立实习学生心理档案,全面跟踪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杜绝或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形成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3.1.3.4 强化职业防护专业技能培训 应根据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改进职业防护教育,在预防锐器伤方面,学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高度仿真模拟病房,并对引入情景模拟教学进行训练考核,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开展课程改革,增设《职业防护》为必修课程,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岗前培训。

3.1.3.5 融安全教育于护理常规教学中 教师护理操作流程应详细讲解,定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10]。明确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针对性训练,定期地安排教学活动,让实习护士对护理操作规范、操作原则等熟悉,形成对风险的鉴别能力[11]。

3.1.3.6 倡导案例教育 邀请法学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邀请临床护理专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座[12],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析差错事故出现的原因[13]。

3.2 建立实习生意外伤害的处理机制

3.2.1 事前协议

在学生实习前,和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要求家长签字,就实习期间实习生发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做出约定[14]。约定内容需具体、明确,防止伤害发生时无约可依。

3.2.2 事后协商

如三方未在事前签订协议,可在事后协商,尊重事实真相,承担相应责任,维护学生的利益。学校应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积极主动发挥调解作用。

3.2.3 保险护航

采用保险方式,可以各主体的风险,弥补发生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失。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与责任保险推进会”,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实习安全与责任保险工作进行了部署。部分保险公司也推出了实习学生责任保险,以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3.2.4 司法程序

如无法调和矛盾,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采用诉讼方式解决,使学生的损失得到赔偿和保障。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习生意外伤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总之,严谨的工作作风是防止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措施[15],同时要加强带教老师的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做好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16],树立正确的护理风险意识[17],才能有效地防止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刚,邹会玲,戴爱华.有关教学工作中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78.

[2] 王卫红.医院护理实习生的管理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141-142.

[3] 刘以娟,吴梅利洋,王冰花,等.医学生实习期间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及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刊,2016,30(2):696-698.

[4] 毕海婷,丁莉,刘迢,等.探讨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18-19.

[5] 陈晓俊.实习生带教中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J].医药与保健,2014,22(5):173-174.

[6] 冉丽芬,覃秀娟,张丽迪.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问题及防护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 13(9):394.

[7] 张玲华,钱爱群.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临床实习护生自我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2):172-173.

[8] 刘楠.如何建立实习生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机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9):58-59.

[9] 张国芳,李平.护理临床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86-87.

[10] 张灵先.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生安全带教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10):1675-1676.

[11] 罗莉.临床实习护生的护理安全教育[J].全科护理,2012, 10(2):371.

[12] 徐萍席,文娟,谭美春.基于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4):261-264.

[13] 周刚,邹会玲,戴爱华.有关教学工作中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78-180.

[14] 吴立新,赵琴,蒋文君.加强实习护生风险教育的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33):223.

[15] 王丽颖,姜贺.护理专业本科实习生护理不良事件经历及感受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7):489-492.

[16] 孙桂珍.安全管理课程设置及培训对提高骨科实习生安全意识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733-1735.

第8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摘 要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的几点策略,即:重视运动防护教育、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等三点,以期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强化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运动防护 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防护现状 防护策略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通过运动防护的强化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降低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

一、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并不到位。概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运动防护能力偏低。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不但忽视了体育运动中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而且还因为对自身体育运动能力的过高估计,常常出现在超出自身运动水平和自身运动极限的情况下完成某项危险动作的情况,以至于因为自身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之后,多数学生由于运动伤害急救处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很难做出及时、科学的应对,这无疑是高校学生运动防护能力偏低的表现。

其次,学校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很少涉及关于体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运动防护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一方面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运动的特点、原理和技能形成规律,从而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盲目性,降低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运动防护教学的开展,则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运动防护教育,丰富学生的运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能力。因此,由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重技能,轻理论”而造成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是现阶段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中的一大问题。

最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例如:在组织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时,没有对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排除,以至于为学生体育活动留下了安全隐患;再如,教师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较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干扰比较大,也很容易导致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l生。而以上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不足。

二、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因此,下文就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学生的运动防护策略:

首先,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是降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出现几率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参考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适时渗透相应的运动防护知识,将运动防护教育渗透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栏等宣传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三是,开设专门的运动防护课程,通过运动防护课程集中教授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和运动损伤事故出现后的应对能力。

其次,针对体育运动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要对运动中所用到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仔细的安全排查,并进行合理的布置;第二,对学生的服装、鞋子等进行检查,摘掉不必要的钥匙挂件、配饰等,以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第三,根据所要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尽快的进入运动状态之中;第四,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第五,如果所开展的体育运动为户外体育运动,如,登山、骑行等,则一方面要做好水、食品、应急药品等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配备好必要的运动装备,例如:护膝、护腕、护肘、防风镜等等。

最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降低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校常用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设施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确保学生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做好体育运动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确保体育活动的严密性和纪律性,来确保体育运动的安全有序开展,避免因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或者是相互影响而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情况。

参考文献:

第9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设计)题目:中学校园网络安全防护及对策初探---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为例

1、选题来源及意义

1.1选题来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以校园网络为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校园一卡通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OA)、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电子邮件服务、校校通服务、网上学习等。然而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校园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由于使用校园网络最多的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对于网络这样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可能会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从而破坏校园网络系统,加之学生不懂得爱惜,对于暴露在外界的网络设备造成一定破坏,据统计,80%的校园网络的攻击都来自于校园网内部[1];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网络用户对IP地址的盗用、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隐患也会对校园网络造成破坏。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攻击。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的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非常重要。通过笔者在昌吉市一中网络中心实习的经历,发现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原有方案只是简单地采用防火墙等有限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防火墙是属于静态安全技术范畴的保护,需要人工实施和维护,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而管理员无法了解网络的漏洞和可能发生的攻击,严重的影响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更不容轻视。[2-3]

1.2选题意义

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极其重要,源于校园网一方面为各个学校提供各种本地网络基础性应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沟通学校校园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的一座桥梁。校园网络应用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方便了师生网上教学、交流、专题讨论等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学校的不同性质,保证网络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及相应对策至关重要,即本论文选题意义。[4]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国外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的有限性,没有查到国外校园网络安全现状的资料,因此针对国外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如下概述:

(1)法律法规的制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大网络用户的行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部级信息安全机构,完善网络防护管理体制,采取国家行为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2)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面对网络反恐、黑客、信息的泄露、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及各类蠕虫木马病毒等一系列网络危机,世界各国通过建立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分别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防查杀技术等传统的安全产品方面入手,防止各种安全风险,并加快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动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的问题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只能相对防御,却无法真正的达到制止。[5-7]

2.2国内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起步比其他信息发达国家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不够纯熟,面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应接不暇,主要是由于自主的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和软件缺乏,信息安全的意识较为浅薄,不少事企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无法跟上网络的飞速发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如GB/T18336一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JB2646一96(《军用计算机安全评估准则》等来规范网络用户的使用,还通过技术方面的措施进行防护,如加密认证、数字签名、访问控制列表、数据完整性、业务流填充等措施进行网络安全的维护。然而通过技术措施进行网络维护的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致使在管理、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5]国内网络安全整体的现状如上所述,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数据信息危害和网络设备危害是校园网络安全现在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威胁有病毒的传播与攻击、黑客的入侵、信息的篡改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通过采取加密认证、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漏洞扫描等措施进行防护。[3]中学校园网络管理者如何保证校园网络能正常的运行不受各种网络黑客的侵害就成为各个中学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8-10]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本文在对当前校园网络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探讨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功能以及优缺点,并以昌吉市一中等中学校园网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学校园网络的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角度分析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并结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现有的条件,分别从设备管理、技术提供、管理人员意识等方面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提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及防范措施。从而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本校的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3.2内容创新点:

(1)通过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参考其他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问题,总结出中学校园网络安全存在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出针对中学校园网络隐患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2)将制定出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运用于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制定出真正合理的、恰当的、适合现有条件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并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展望,使得校园网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新.CERNET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教育网络,2005.03

[2]袁修春.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D].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5,5

[3]钟平.校园网安全技术防范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07,4:3

[4]蔡新春.校园网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软件工程2009,4

[5]董钰.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5,5:11-12

[6]王先国.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计算机技术.2009.12

[7]定吉安.常用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4

[8]顾润龙.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2,9(32):155-156

[9]张伯江.国外信息安全发展动向[J].信息安全动态,2002,8(7):36-38

[10]谭耀远.新世纪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6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1、内容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1、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资料时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的观点与例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的目的:

(1)查取大量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常见的问题,结合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2)对国内外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所应对的策略。

2.访谈法:通过与昌吉市一中网络信息中心的教师交流探讨,以访谈的形式了解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的现状。

论文的框架结构(宋体、小四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影响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常用的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第四章:校园网络安全建设

-----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需求分析及设计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宋体、小四号)

第一阶段:20xx.10.1—20xx.11.20选定论文题目,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项;

第二阶段:20xx.11.20—20xx.12.25与孙老师见面,在孙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按照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完成《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三阶段:20xx.12.26—20xx.1.3写出开题报告,并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做好开题报告答辩准备;

第四阶段:20xx.1.5—20xx.1.13开题报告论证答辩;

第五阶段:20xx.1.17—20xx.3.25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至3月25日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

第六阶段:20xx.3.25—20xx.3.31写出中期报告书,接受中期检查。并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初稿的修改;

第七阶段:20xx.4.1—20xx.4.1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二稿的修改;

第八阶段:20xx.4.11—20xx.4.2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三稿的修改;

第九阶段:20xx.4.21—20xx.4.25完成初定稿,并复印3份交系毕业论文答辩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