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精选(九篇)

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

第1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废弃物资源化;科学技术

我国人均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建筑材料业以生产传统建筑材料居多,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我国资源、能源的不足和建筑材料的高消耗之间的矛盾突出,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邓小平 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全面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筑材料业必须走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建筑材料业也还应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建筑材料业发展面临的关键 问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求建筑材料业朝着节约能源、资源的方向发展。国务院21号文件布置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时明确指出: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第三大耗能行业。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委下发循环经济试点的通知,建筑材料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的七大重点行业。建筑材料业主要不足在于,能源、资源消耗很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资源、能源的有限和建筑材料消耗量巨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建筑材料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贫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建筑材料业是一个能耗高、矿产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在我国,主要建筑材料产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洁具等对能源的消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 ,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但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1,2].在我国,建筑材料的能源、资源需求与拥有,它们之间的矛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还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外,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现有建筑材料业和建筑业的落后,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但这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 科学 技术是建筑材料业 发展 的内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有效手段,建筑材料业朝着节约能源、资源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科学技术支撑。探索先进的建筑材料生产工艺,改进传统的产业,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的生产工艺,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途径。以水泥生产为例,如果将新型干法预分解技术加以推广,使新型干法产量由2004年的占全国总量的33%,在2010年达到70%,就可以实现节煤1200万t,回收粉尘800万t,节约燃气30%。如在干法生产线基础上再安装配置余热发电装置,更可大大降低能耗[1].

第2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重要性研究对策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二发展,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社会中越来越普遍,而在进行科技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相关科学研究材料的记录,这些记录在该项科学研究结束后需要进行整合归类,也就是所:谓的科技档案的整理。科技档案在反映该项科学研究进行过程的同时,还记录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大部分细节,这些细节内容在未来进行科技创新以及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需要人们给予严肃仔细地对待,从而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决定性资料。

一、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主要是指在某些企事业单位中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任务或者科技产品研发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对科技研究过程进行的详细记录,在科技研究结束后,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会将所有记录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便在记录当前科技研究过程的同时,可以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中国的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由此看来,科技档案收集工作是意义十分重大的一项任务,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科研过程。首先,在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开始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就要开设相对应的档案,并安排科技档案资料收集专业人员进行科技档案资料收集活动,以便在科研项目开始时相关资料能够进行及时记录。其次,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求相关材料记录入员对科研过程的任何一个详细内容都要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完善的反映该项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最后,在科研项目结束后,相关资料收集人员要对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合,补充当前的记录材料,只有这样,归档后的科技档案资料才会更加完善。

2.提供信息资料。如果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关科技信息的收集和科技档案资料的整理。那么,在后续的科技成果检验、科研产品更新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中便没有相关资料的支持,只能凭借着模糊的印象进行回忆,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人力,而且所得到的结论也会十分不准确。因此,科技档案收集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能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信息资料的提供能够使后续的研究开展得更加顺利,在保证科技研究顺利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完善的信息系统。

3.完善企事业单位职能。没有专门档案管理部门的企事业单位是职能缺失的单位。如果相关企业存在对档案收集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就会出现仅仅派遣一两个非专业人员进行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没有专业部门的支撑。这不仅会导致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十分不专业、不健全,还会影响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科技档案管理需要专业部门进行运行,只有存在相关部门的支撑,该企业才是职能健全的公司。因此,拥有健全的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职能能够完善企业职能,推動企业发展。

二、科技档案收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松散。在某些科技公司中,会存在不重视科技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制约。这不仅会导致科技档案资料4汝集人员人浮于事、浑浑噩噩,还会使该公司缺乏科研信息的记录,最终导致公司发展出现阻碍,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2.科技档案资料收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出现科技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科技档案资料收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主要表现为:第一,只懂得记录科学研究的相关过程,在相关科研项目结束后不会主动添加辅助资料进行档案补充。第二,对待科技档案资料收集工作态度敷衍,因此,不会全身心投入相关科技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导致科技档案质量低下,影响后续科研创新。

三、解决科技档案收集问题的对策

1.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为了解决某些科技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缺失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总体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其次,制定科技档案资料审查制度。通过对相关人员收集到的相关科技信息资料进行审查,检查构成科技档案的资料是否具有归档价值。最后,定期检查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进度和质量,为了避免相关人员敷衍工作,可以通过检查科技档案资料收集的进度和材料的质量来监督相关人员的科技资料收集工作。

2.提高科技档案资料4改集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在进行相关人员招聘时,选择已具备相关经验或者专业人员,以保证科技资料收集的专业性。其次,在招聘人员人职后,要经过相关资料收集技能培训方才能上岗。科技资料收集人员需要资料收集的相关方面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最后,通过制定资料收集人员定期考核制度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并通过书面考试、实际操作以及口头表述等方法对从事科技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他们在进行科技资料收集过程中始终保持专业性。

四、结束语

第3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高校办学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生产力”,科研成果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科研档案产生的过程。因此,怎样开发利用科研档案资源,并推广这些档案信息,最终带来的效益如何,是所有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没有文化信息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河南科技大学地处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发源地、国家重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优势明显。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对接,建设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中国锥齿轮第一人”梁桂铭教授;创建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奖励;拥有多个国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研究具有传统优势,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力机械研究成效显著,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旱作栽培与育种、预防兽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特色。

立足中原,服务基层。作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主体之一,学校长期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来,河南科技大学以不断满足中原地区对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等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切实帮助地方企业摆脱困境,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 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举措

2.1 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特色馆藏的建设。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丰富翔实的档案信息。而丰富馆藏是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前提。有地方特色的特色馆藏要围绕地方需求,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引领所表现出来的需求,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特色馆藏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河南科技大学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千年、牡丹花城洛阳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基础,占有明显区域优势。洛阳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河洛文化发源地。工业经济和文化经济研究是河南科技大学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重点。因此,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从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特色专业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入手,努力丰富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收集第一手科研档案资料,最大限度地扩大科研档案的存贮量。这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发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必备基础。如,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研究资料;取得重要成果的大型装备数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资料;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业机械研究资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成效显著的动力机械研究资料;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旱作栽培与育种研究资料;牡丹产业发展研究资料、龙门石窟文化研究资料;河洛文化研究资料,等等。通过丰富馆藏、完善馆藏档案结构及特色馆藏的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最原始、最有力、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做到准确、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特别是对本校师生员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历史凭证。

作为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了解和熟悉科技档案的数量、内容、成分、价值等基本情况,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解答利用者的问题,推动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的高效开展。调查分析利用者对科技档案需求的倾向和意愿,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势。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应措施,满足利用者不同的利用需求,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实现科技档案的社会价值。

2.2 开展用户需求的深层次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科技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科技档案编研是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科技档案内容承载的潜在科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科技档案潜在的价值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编研才能为利用者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精练的档案信息,而编研成果质量必然影响科技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的编研状况是编多研少,编研力度不够,编研成果基本是汇编、选编之类的初级产品,大多是原始档案的集合和翻版,一次性编研成果多,深层次编研成果少。因此,要加大编研力度,要做好编研工作。

一是要科学选题。选题既是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选题是否得当,不仅决定编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也关系到编研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科学选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为本,立足馆藏。利用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选题的着眼点应是“利用”二字。从利用者的需求和当前科研、生产及其管理工作的客观实际出发,编制一些实用性强的编研成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自己的信息优势选题,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也会使编研材料有源头,科技成果有特色,编研工作有活力,有助于保证编研成果的质量,并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的资源价值。

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编研应根据档案馆的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确定选题,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长短结合的原则。编研选题要结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当中既包括当前的客观实际需要,也要考虑长远的客观实际需要。因此,可以先编制一些实用价值较大、开发时间短、针对性强、出成品快的编研成果。同时,也要选有前瞻性、预测性的项目,服务并指导未来。值得注意的是,选题时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准确的、科学的预测,其成果就有可能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前瞻性选题要从市场发展变化的动向中来预测,以满足利用者对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时效性和超前服务性的迫切需求。

二是认真做好“编”与“研”。科技档案编研是以信息研究和编辑为要点,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编”与“研”完成后便解散。动态的联盟作为高校间的网络化系统,可提高高校资源使用效率,还可节约高校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高校的战略灵活性。

针对区域经济,根据用户不同需要,探讨科研档案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于信息优势选题,编出有特色,高质量,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信息的资源价值。

2.3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时展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主要有两方面工作需要完成:第一,有关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标准是档案工作依据,有利于档案标准化工作开展和信息化工作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能为科技档案的工作展开提供法律依据,也能够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供解决依据,有利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对科技档案本身推进数字化建设,对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档案资源的收藏情况及有关用户的需求情况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为科技档案资源的网上储备、传输、利用打下基础;推进网络化建设,为科技资源的网上利用提供条件。有利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变化情况,有利于科技档案的充分利用。

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要反映学校学科特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收集、整理、编制资料,展示学科的发展历程、最新成果、学术造诣、知名学者等并提供检索服务,保持与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同步。通过建立专题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4 利用科研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产业化需要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的促进和带动,而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正是高校的优势。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服务社会”的学术导向,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部级研究项目155项,国防科研项目9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45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6项。

第4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洪涝灾害;水库建设;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

一、水库科技档案的分类

由于水库在建设和管理期间,产生的工程技术资料多而珍贵,为了方便对这些资料的管理运用,水库科技档案工作者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总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水库设计规划科技档案。水库设计规划档案主要是水库前期工作的规划设计方案、周围土地质量、勘测报告、施工规范要求、设计图纸、地理图片等。

(二)水库水情科技档案。水库水情科技档案主要是针对水库周围水深程度、降水和蒸发量,水库里的水进出量等有关方面的资料,还有就是水流速度、水流量、水库横面剖面的测量等资料。

(三)水库工作科技档案。水库工作科技档案主要是对水库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对它进行全面的观察记录资料,例如工作日志、安全检查记录、工作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分析归纳总结等资料。

(四)水库后期工作的科技档案。水库后期工作的科技档案主要是对水库进行维修维护工作的记录资料。例如除险加固工作、日常基本的维修维护的工作计划、管理承包市场化的合同书、施工技术的设计资料等有关水库后期工作的资料。

(五)水库设施设备的科技档案。水库设施设备的科技档案主要是有关于水库设施设备的记录资料。例如,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说明、安装调试的记录资料、鉴定报告、日常对设施设备的保养记录、操作技术流程等资料。

二、水库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科技档案设备不完善,投资少。虽然我国在水库工作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在科技档案设备这一方面的投入量却有一定的有限程度,导致了科技档案设备不完善,管理工作效率效益不高的现象。其实水库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和管理设备都需要资金做强力的后盾,这样才能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的合理标准化和科学化。

(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很多水库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用非档案专业管理人员代替,这些工作人员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缺乏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对科技档案知识进行一般的收集整理、归纳存放等,电子科技档案也是如此,致使科技档案管理问题成为一个难题,无法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

(三)有关部门管理意识薄弱,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强。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不给予高度的重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上面,只觉得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存放而已,而且又没有任何经济价值。除此之外有关部门的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对有关项目的各种资料进行管理,同时也没有加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存放,等到项目工作完成后,才把大量且凌乱的资料拿给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国家针对这些现象,应该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对有关部门进行责任制,落实责任人,明确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要求按照“同步管理”的有关要求开展工作。

三、科技档案在实践中的利用

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保存,其根本目的在于水库对它的利用。由于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非常高,运用范围非常宽广,我们就只选取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的利用价值。第一点就是要查阅科技档案的资料,对水库的历史和工作运行有个全方面的了解熟知,提供了安全鉴定工作的可靠依据。第二就是很节约时间和资金,因为有了水库大坝的各方面齐全的资料,就不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再去勘测计量等,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有节约了资金。

(二)在生活生产的利用价值。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调出科技档案中的水情档案各方面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分类归纳总结,从而设计出灌溉用水使用的科学方案,从而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对水的需求。并针对现有的科技档案资料进行讨论,可以对用水的调度设计方案不断的修改,从而把它的利用价值全部发挥出来。

(三)在水库规范管理的利用价值。众所周知,水库建立以后,对水库管理必须要连续进行,而科技档案也必须随之连续,因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有助于水库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高水库工作的管理水平。

四、水库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第一,有关部门领导应该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的水平,例如,让他们熟悉熟知《水利科学技术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第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进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自觉的学习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第三,由于科技档案管理需要用到计算机做管理工具,因此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操作的学习。第四,有关部门的领导还应该要求工作人员对有关水库工程的水利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准确无误的找出档案使用者需要的资料。第五,还应该加强系统内部管理人员的交流培训,借鉴优秀的管理方法,摒弃不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满足实现水库对科技档案的工作需要。

(二)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有关部门的领导应该加强管理意识,投入相应的资金在阶级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定期的对设施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同时还要树立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完管理制度,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除此之外,还要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确保科技档案与工程项目的“同步管理”。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水库科技档案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太多的档案资料便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寻找。因此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管理,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配有相关的电子档案管理软硬件,建立科技档案信息系统,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

结束语

科技档案在水库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为水库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又是水库建设工作过程中真实的记录资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技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文献参考

[1]罗妮.谈凤亭河水库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8):75-77.

第5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再生塑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新常态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福建师范大学聚合物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再生塑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了“深度开发国内城市矿产资源,鼓励分质增值再生塑料进口”的行动倡议,并向全行业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把保护环境作为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在废塑料回收、进口、拆解、物流运输、加工利用以及再制造的各个环节,杜绝一切以牺牲环境和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行为,始终把保护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发展己任,坚持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把高值利用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存之本。加强再生塑料绿色回收、器件安全拆解、高质改性、高值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开展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再生塑料产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价值,扩大利润空间,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深度开发国内城市矿产资源。融合“互联网+”,开展再生资源、特别是再生塑料大数据挖掘,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行业联动,通过融合新的互联网金融思维,创新行业发展模式。深度开发国内“城市矿产”和固废资源,完善回收体系建设,投入更多精力进一步完善电子废弃物和废旧汽车等器件拆解、生活垃圾和造纸废渣等大宗固废全资源化的技术路线,通过圈区管理实现绿色循环,利用改性塑料技术获得高值利用。

第6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中专技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能为中专技校图书管理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专技校;图书;问题;对策

中专技校中的图书资料室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图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我们必须也看到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中专技校中的图书管理工作存在若干问题,我们只有提出有效的对策,才能保证图书管理的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一、中专学校图书资料室的优势

中专技校的图书资料室通常具有“小而专”的特点,虽然它的图书收藏规模有限,占地面积不大,现代化管理存在缺陷。但它的“小而专”,却让它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工作服务。

(一)图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中的图书大多根据中专技校教育教学的特点而设置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非常突出,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日常所需。资料室尤其重视与师生专业相关的专业资料的收藏,使中专技校的图书资料工作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服务对象很明确

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所购置的图书资料除了专业性外,对所要服务的对象也非常明确,那就是为本校各个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此,校图书资料室一直加强优化校内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的服务恰到好处。

(三)图书利用率很高

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通常位于教师办公室、休息室或教室附近区域,这样使得师生借阅图书更方便,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到资料室来阅览各种报纸杂志、学术读物,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而图书的借阅手续设置也相对简单,这样的服务方便快捷,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

(四)资料流通无碍

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因为能够直接为本校师生提供日常资料服务,这样资料信息的流通效率很高,更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把握师生对于知识的具体需求。

二、中专技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在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不少学校尤其基础设施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学校,其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还存在很多劣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经费投入不充分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认识上的差距,尤其是添置图书资料成本的不断提高,学校在图书管理方面所用经费日渐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图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欠缺。对图书的需求逐渐增多,而图书的数量和质量却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经费投入的速度赶不上图书资料的更新速度,这严重影响了图书资料室的长远发展。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的建设速度如果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那必将造成信息严重滞后,图书陈旧率越来越高,长此以往,必将使广大师生利益受损,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进行。

(二)人员配置不合理

图书资料的管理专业性很强,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胜任。他们不仅要有专业背景知识,还应该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等。但让人失望的是,很多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中的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经过正规化培训,更有甚者还有相当多的兼职人员。如果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只能做些简单的服务性工作,那么就无法为广大师生提供专业性的信息服务,对图书资料室的长远发展也是无益的。

(三)数字化建设普遍落后

很多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化设施非常薄弱,很多还处于手工管理状态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效率,图书资料要求收藏管理的图书分类编目清晰、适合借阅,这就需要人工和数字化辅助管理,而单纯地依靠人工管理,将使图书借阅流程很随便,降低了图书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严重影响了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

三、有效解决中专技校图书管理的问题的建议

面对中专技校图书资料室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必须适时找到对策逐一解决,这样才能够更规范、更科学的管理图书资源,从而让整个资料室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师生。

(一)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图书资料管理是一门专业性非常高的科学,特别是在图书采购、编目、上架、检索、借阅等方面,都要求专业图书管理人员需严格按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和图书资料室的相关规章制度来操作。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要确保规范化和科学化,这样才有利于整个图书资料室的长远发展。因此,中专技校要注意全面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完善相关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资料室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从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上都要得到提高,尤其是对读者的服务态度更为重要,要加强对资料室管理人员的日常检查,确保每一本图书都能保证做到科学分类、正确编目、合理上架、高效借阅,还要加强管理以避免图书资料的损失。

(二)重视自动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资料室也越来越依赖数字化管理。中专技校可以广泛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将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上。图书资料的购买、验收、登记、编排、检索等都可以一齐输入计算机中,师生在借阅图书时可直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这样既准确又快捷而且方便。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建设数字化图书阅览室,将所有图书资料全部上传至计算机,当传统图书资料被借阅时,其他人员可通过数字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新型方法,可以极大地满足全校师生的不同需要,从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

第7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农业服务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需要毕竟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益,所以影响了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所以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现代化;成果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展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实验、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的活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所以如果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和根本任务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我们需要做出有效的农业档案的收集工作,遵循科技档案形成和科技指导工作的的客观规律

(一)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意识

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成果和经验。这些档案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生产跟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数据。所以我们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有“建档”的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在科技干部中宣传科技档案建立和交流的重要性,顺利推进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

(二)制定科学的档案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增强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掌控,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才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三)及时的对档案进行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著。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二、当前对农业科技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档案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档案信息服务多为坐等上门,等有人来查阅的时候才提供档案,没人用的时候就放在库房,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有些科技档案信息属于保密范围并有查阅的权限,但是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处于自身的情况,将未解密的档案提供给不具备查阅权限的人查看。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的情况。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写,信息采集还是多为手工进行。档案的研究工作进行的比较少,特别是对已经鉴定过了科技成果档案,并没有及时的跟进信息采集。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利用。

(三)科技档案成功转化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重保管”“轻利用”的特点仍然存在,认为档案机构只是像图书馆一样的做好资料的保管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认识到档案利用的重要性。这样使档案馆的哪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这是对科技资源巨大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机构工作的被动型较强,档案管理与科研机构以及使用者缺乏联系,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无法进入到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所以不能很好的包装档案的完整性。

(四)相关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缺乏重视,主要是由一些学历相对较低,年龄相对较大的成员来安排工作。但是现在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已经比以前高了很多,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对农业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英语、管理学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涉猎。另外由于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也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对于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奠定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实现的,档案的质量对开发和利用影响非常大。档案部门要保证其完整性,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管理规范,要将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等程序分到应有的人去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列入研究课题、科研计划等工作中去。科研单位应该将所有的材料进行归档,材料收集整理后交给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以保障档案的完整、系统和有效利用。与此同时,科研单位也要对归档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作为以后晋升、授奖等荣誉的重要考核条件。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档案的质量,为开发利用打好基础。目前,园艺档案室保存的农业科技、文书、财会、声像、书稿等各种门类档案达5000余卷。2000年以来,各类档案的归档率达98%以上,档案的齐全完整达到99%以上。同时,中心还系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报刊、图书和农业资料。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必须注重实效

首先要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的态度。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主动了解农业科技生产与管理工作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我国颁布了《档案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日益发展,农业科研工作出现了课题写作的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因此,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要保护国家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成果推广、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所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34个,其中国家审(鉴定)4个;出版专著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312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一千多万多亩,创社会效益3亿多元。

例如:本地区某农户承包100亩耕地,在选择施肥方案时,得知我们有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在我们的指导下,利用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确定了施肥方案,每亩节约化肥投资20元,而且创造了单产550公斤的好成绩。

(三)充分利用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科研单位普遍是重科研,轻推广。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档案就放到档案柜,无人问津,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成果如何去利用,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永久的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转化率仅仅只是20%30%。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致更高,首先要积极应到科技成果研制者转变观念,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科研源于生产,成果服务生产,发展依赖生产,科研要以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等等服务,加强科技档案的成果转化,将其充分利用。我所每年推广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优质新品种10万亩,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企业―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先后承建绿化工程200余处,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工程交验合格率达100%。

(四)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档案开发

信息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工作更应该如此,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但要保证科技档案所有者的权益,而且也是为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部门应该注意科技档案信息必须经过加工之后才能放到网上交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把有关单位、人员联合起来形成网络,增加信息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服务对象,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我所档案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10多万条,档案网站保持了较高的点击率。

(五)培养优质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人员建设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广自主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档案科技的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与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联系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部分只有加强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建立,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广泛的将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在档案管理的技术之中、增加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工作的密切配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业档案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1(2):1

[2]许正春.新时期强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5(6):7778

[3]王涛.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思考[J]山西档案,2010(1)

第8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提出策略

云南省地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备量大。为贯彻“十二五”提出的“节能环保”战略,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色金属新材料打造成云南新兴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基于CAS理论的技术创新则是推动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因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发展为云南省新的经济支柱,就必须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云南有色金属产业上市公司已达8家,云南贵研铂业、云南锡业集团、云铜锌业及云南铜业集团等都是有色金属领域中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了解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到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下面,我们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等企业来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贵金属系列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际五大知名贵金属公司之一。现阶段,贵研铂业的产业布局分为三类:产品、资源及贸易。产品和资源涉及到的项目开发包括新材料贵金属的开发及新技术二次资源的回收。其创新流程为:在内部,根据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对贵金属进行延伸开发;在外部,主要是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研发替代。贵研铂业设有一个情报中心,直接搜集市场信息,将有效信息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还与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相关项目。贵研铂业拥有专利约20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拥有100项,约有98%的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贵研铂业面临专利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专利无法转化成经济成果,研发的产品大部分只能满足国内市场,一些高新技术往往依靠国外的企业。相比较之下,昆明钢铁集团现状非常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昆钢成立了钢铁研究所,后期响应国家的要求,合并成立了技术中心;2007年,设立了独立开发机构——科技创新部;到2016年,昆钢共设有7个技术中心。昆钢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次,五个系统。三个层次包括控股公司把控整个昆钢的战略走向,产业板块负责新工艺及新产品的改进,生产单位负责工艺的具体实施。五个系统具体是:管理体系,负责技术创新的规划;研究开发体系,昆钢拥有4个院士流动站及自己的研发平台;咨询体系,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定期举行最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讲座;激励体系,昆钢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众创体系,激励员工人人创新。昆钢集团拥有的专利每年高达500多项,在云南省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核心专利约占10%。昆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了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但是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存在第二代的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的状况。同时,昆钢各个钢铁品种都涉及,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样,云南铜业集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云南铜业是集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上,由集团母公司制定计划及分配经费,由母公司与子公司合作研发新工艺及产品。云铜集团拥有国家专利89件,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云铜集团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最近的新材料研发项目中,云铜集团负责矿山开采、云南冶金集团负责初加工、昆钢集团负责新材料的精炼与加工,三家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组成了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集团内部课题组没有固定的团队,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集团内部技术创新的紧急状况。综上所述,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集团为代表的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但是与国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找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其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封闭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化水平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型企业虽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研发部门往往与市场脱离,研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尖端产业不多,普通产业的市场过于饱和,企业无法在高端领域中找到突破;而小型企业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过于薄弱,高新技术只能依靠大型企业甚至国外企业购买专利,这样耗费的时间过长,错过了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另外,云南有色金属行业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间技术创新信息交流较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倘若整个产业没有合理的产业化结构,技术创新将无法顺利的运行,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二)企业内部缺乏科研人员

企业科技人才层次偏低,数量偏少。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优秀科技人员大部分任职于高校和科研所,企业缺乏从事新兴产业科研的大量人才。现阶段,企业内部从事研发的人员一部分是从基层选调的员工,缺乏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研究技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部分是企业从外部聘请的专家,对企业的具体状况了解较少,不能及时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这些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偏少,技术创新水平偏低。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

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高,一些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设立的办公室附属于企业的行政部门,对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松懈,专利的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容易造成专利技术的外泄。同时,由于新材料的特殊性,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调研,目前企业的许多研发成果都止于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另外,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闲置的专利转让和交易程序复杂,既浪费了资源,又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稳固

在调研中,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稳固,有些是因为某个项目需要联合申报国家基金,因而,企业和高校往往只负责自己的部分,相互信息交流较少,这种合租关系缺乏保障性,造成了技术力量的分散与资源的重复及浪费;其次,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由于缺乏经验,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后期,存在着利益分配及技术专利归属等分歧,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另外,高校及科研所不直接面对市场,研究方向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缺乏相关性,研究出的产品无法直接投入市场,致使高校及科研所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科研优势。以上问题属于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有色金属新材料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合理地解决,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给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我们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研发体系,推动产业技术联盟

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范畴,更多的归属于经济、企业管理范畴,没有经济利益,企业将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应用于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许多科技创新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转化模式。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以采用矩阵式集成的研发模式,即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分配到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领导工作,使两个部门更好的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价值链。与此同时,企业应针对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市场进行细分,有效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高自主研发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整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来说,政府应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间合作规模过小,无法形成合力,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抗衡,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这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整合平台。在技术联盟中,企业间不再只是竞争关系,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在技术上相互合作,产业联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云南优势资源最大化整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健全激励机制,提倡全员创新理念

领军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能持续的进行,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例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员工重大的创新意见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都应给予相应的职称;完善分配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企业每年应评选突出贡献及科技成果奖,给予获奖者相应的奖金补贴;企业还可以利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技术创新人才到企业创业,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还应营造全员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动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提出创新的观点,成为出色的创新者,调动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使员工人人都成为创新者,成为具有技术创新精神的员工。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

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掌握专利的技术人员切实享受技术创新的利益,使其长久地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体系,在开发式创新的环境中,研发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的专利可以通过由政府监督的正规的转让平台进行交易或赠与,这样既减少了资源和研发成果的浪费,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将资金投入更需要的地方获取更大的收益。研发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就不能称其为技术创新,只能称为科技创新。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企业可以改革创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有效信息,预测行业发展状况,将研发的项目制定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缩短研发时间,及时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保障研发技术能够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带来效益。

(四)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条例规范,为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充当引导作用,对已形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极发挥监督、协调和推动作用,保障企业与高校合作真实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改善更高效的合作模式: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共建科研室,有色金属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共建科研所可以保障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将在市场搜集到的信息先在内部进行有效整合,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项目交由科研室进行研发,确保研发出的产品可直接投入市场。高校及科研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国际最前沿的,这也为企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预测信息。这样,高校及科研所获得了资金及资源支持,企业收获了产品及科研成果,双方达到了共赢,确保产学研长效稳定的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产业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提高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技术扩散。一个企业倘若长期没有技术的新构思,就不可能有所发展;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因此,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长远稳固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也将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

[3]邵云飞,唐小我.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9-22.

[6]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7]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77.

[8]杨继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52-153.

[9]曹素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的构建:个多层面互动的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7-41.

[10]刑乐斌,王旭,徐洪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63-64.

第9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可持续 发展思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解决的重点,不仅有减少碳排放量的国际压力,也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减缓内外部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将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面临土地、能源、环保指标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约束。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我国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土地“小、碎、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国特殊的生产条件。其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经济;是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消耗的“节约型”经济;是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收益的“效益型”经济。从低碳农业“三低、节约、高效”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再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提倡具有低碳农业特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改造中己经开始实践低碳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方面

最近几年,农业部注重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一是禁止焚烧作物秸秆,鼓励资源再利用。秸秆可以“一料变五料”,即秸秆变为肥料、燃料、饲料、培养料、原料,减少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制成养殖饲料,作为食用菌栽培料和建筑材料等。再利用不仅减少碳排放,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广立体高效的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农渔结合、农林结合、渔牧结合等,这些方式可以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光和热。建设防渗渠道和施行管道输水,利用滴灌、喷灌和污染循环利用灌溉的技术,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能源节约方面

一是改变土地耕作制度。由传统耕作方式向采用免耕、少耕、轮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加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降低柴油等石化资源的消耗,降低农业成本。二是开发新型生物质能源。发展以秸秆与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直燃发电技术变废为宝的绿色电力;研究推广生物燃气、生物柴油燃料和乙醇开发技术,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推广节能炉灶炕,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能源清洁方面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利用现有的农业体系,建设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运用低碳农业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改变传统的散户养殖,使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对畜禽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二是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将生产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统一处理放置,实现废弃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绿色清洁庭院。如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开发清洁能源,既可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还能提供生产能源和有机肥料用来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得到生态转化和利用。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在科技基础、发展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

1、农业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实践尚处于新生阶段,与发达国家拥有的国际低碳技术相比,我国低碳技术急需提高,且低碳技术应用的实践较少。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导致了在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技术推广指导的能力上落后于低碳农业的需求,无法对低碳农业所需要的各项指标要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虽然对于秸秆免耕覆盖、秸秆还田及资源化技术、秸秆和人畜粪便和沼气技术及堆肥技术、农业节水节能技术、生物及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制利用、化肥的高效利用技术、稻田生态种养、农作物的改良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实现循环高效的农田生产模式,攻克关键性低碳技术,增强农村资源低消耗、低碳排放的科技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另外,农业生产依然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单一,缺乏体系化的使用。

2、低碳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还可以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在我国,低碳农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缺少财政支持,低碳技术缺乏推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壮劳力缺乏,老弱妇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等农业边缘化现状的存在,使得农户缺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更倾向于简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改造阻力很大。所以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试点推行中,低碳农业“只见试点,难见推广”。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只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少数几个区域试点推行,大都以建立生态园为主,农户大都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多样的低碳模式。

3、宏观引导机制非常缺乏

在石油、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而农业领域虽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却缺少结合实际的实行细则,没有跟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不够理想,缺少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形成适合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规划,低碳农业缺少发展的宏观环境,低碳农业得不到推广和发展。另外,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依赖农业本身的固碳减排实现低碳目的,生产符合低碳要求的再生性新能源,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然而我国缺乏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在体制创新、技术研发、科技人员培训、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中缺少资金投入。同时,由于低碳农业的推广缺少市场引导机制,政策支持不足,频繁出现“搭便车”现象,缺乏科学、有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

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

面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技术基础、发展模式、引导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夯实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科技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最大的不足就是基础设施薄弱,这己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产品流通体系等进行重建和完善,加大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气象等项目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节水灌溉、交通运输、商品流转等外部环境;同时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营造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强化低碳农业的科技攻关。面对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欠缺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应以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为切入口,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攻关:第一,选取具有高产、优质、安全、高抗逆性的动植物品种进行集约化生产,在降低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率的同时,确保单产水平的稳定提高;第二,加大力度积极研发新型肥料、农药、兽药等添加剂。加快研制以天然物质为原料,而效果与化学合成品相同甚至更好的新型肥料、农药等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第三,加大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的技术研发。如何建立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以促进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努力,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2、构建多类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树立资源节约观念,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能模式。首先,在节地模式上,立体种植、养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优选择,能够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纵向拓展生物空间,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其次,在节水模式上,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措施进行科学规划,以减少和避免渗漏与蒸发;同时,对传统机电排灌设施进行更新,运用水稻节水灌溉、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再次,在节能模式上,推广免耕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种模式,积极采用耐旱作物品种及多旱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等;同时,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煤炉升级换代的速度,实现生活节能。二是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首先,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为指导,节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确保水、土、植被等资源自然恢复更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其次,充分利用农林牧、种养、储运销等产业的协同性,结合生产链延长增值、加环增效减耗、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来实现产品的多次利用化,使之最大限度实现绿色安全,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确保生产预期的稳定性。最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方式,有机利用主副产品与资源、废弃物与资源的关联属性,构建经济性、节约性、高效性的循环链条,促进农林牧、种养加的良性循环,以期实现废弃物再循环化和零污染排放的目标。三是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根据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农户与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重新安排组合,实现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一家生产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可以有效地成为具有耦合关系的另一家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投入使用。通常,可以把园内的大型企业作为农业生产园区的核心,上下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因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资源交易市场充分处理后,作为原材料进行循环生产,减少园区内废弃物,并解决处理成本,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循环生产能够有序进行,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机制。农业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节能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3、发展全方位的低碳农业引导机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生产的资金消耗数量十分可观。我国又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需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和完善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系统协同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融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首先,需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性政策,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手段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循环农业的资金供给体系。其次,在低碳农业的重点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金融机构及相关的农业保险偿付基金,从而有效规避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低碳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三,针对农民来说,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网店广泛、客户关系紧密的特点,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从资金面支持农民、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4、完善多渠道的低碳农业配套举措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提高低碳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多个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要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多渠道多点多面地传播低碳农业发展的观念,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实践低碳农业获得的经验教训,宣传低碳农业的优势,在众多的农村与农民中营造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的氛围。二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科技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改造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有助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程度,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三是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是低碳农业的执行者,尤其是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和青壮年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工业和城市的作用,以工业加强、支持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农村劳动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业企业,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要转变剩余劳动力就业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补贴,避免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减少农村现有土地被商业用地挤占,防止财政资金投入过分向工业倾斜,积极引导舆论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农业边缘化问题,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及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2]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