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联通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几年来,联想集团在配合企业战略和业务,提升员工绩效,促进联想建立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与从事人才培养的从业人员分享。

一、持续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联想提倡专业化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员工各序列的胜任能力模型和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员工在本领域发展。公司的培训主要是帮助员工提升胜任现有岗位所需的技能,达成业绩;同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

(一)搭建以员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根据类别分为:新员工、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员工根据从事的业务方面分为市场系统、产品系统、运作系统、职能系统4大类,2()多个专业序列。

培训方式:分为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在岗培训的具体形式有日常工作辅导(上级带下级、老员工带新员工等)、实习、轮岗、网上学习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岗培训更能体现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意识;脱岗培训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内部集中组织培训和外派培训两种方式。

培训队伍:在开展各类培训项目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一支包括人力资源部、各部门培训专员、专兼职讲师及全体干部在内的培训队伍。目前,争当讲师正成为公司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的发展目标,公司已建立丁一支以总裁室成员为首的颇具实力的专兼职讲师队伍。

培训组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规划并实施企业文化与战略发展、管理类、职业技能类的培训项目,公司各部门的培训专员在协助实施以上项目的同时,规划本部门的专业技能类培训,以满足员工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需求。

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建立了《联想兼职讲师管理条例》、《课程开发流程和规范》、《新员工培训制度》、《培训费用的使用规范及指南》等制度。

培训设施:为员工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方式,专门建设了用于网上培训的电子教室、设备先进的员工自助学习中心及远程教育等培训场所。

培训经费:公司高层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的培训经费占到工资总额的5%。

(三)初步建立针对关键岗位的培训体系,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员工提供系统化培训方案,为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培养平台

1、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在试用期内所需要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集团介绍、历史、管理文化、规章制度、部门(或群组)业务和岗位工作流程、规范。形式上分“报到培训”(基本情况、报到手续)、“网上培训”(公司制度、规范)、“指导人指导”(岗位流程、规范)及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式“入模子”培训(公司战略、业务、组织及文化)。其中“入模子”培训采取团队学习方式,创造――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讨论、游戏、参观、录相等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经过一周丰富多彩、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将形成一支友爱、激情、奋进的团队。新员工培训达到了帮助新员工迅速融想、适应岗位要求的目的,同时使新员工在试用期的离职率大大降低。

2、员工通用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培训,即针对全员核心胜任力和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中的通用核心能力(不含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有时间管理、目标制定与达成、呈现技巧、人际沟通、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管理等,形式以面授和网上为主,员工可通过公司内部主页随时报名参加自己所需的通用技能培训课程,针对各部门员工对某一门课程需求相刘・集中的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也可为部门开设专班。通过通用技训的实施,使员工掌握了联想特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3、员工专业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即为针对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和通用能力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如:采购、产品知识)的培训。课程分为销售人员系列、产品经理系列、质量管理系列、采购系列、生产管理系列等。其中销售人员系列又细分为“渠道销售初级、高级”、“客户销售初级、高级”、“电话销售初级”及“销售经理初级、高级”。以集中面授为主。通过大量的各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关键岗位的员工掌握了专业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员工业绩的达成和职业的发展。

4、干部管理培训:集团各级管理干部胜任管理岗位所需的能力培训。内容分为:管理技能培训(如领导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分为“高潜质人员系列”、“新任经理系列”、“基层经理系列”、“中层经理系列”、“高层经理系列”。主要以面授为主,辅助以网上、研讨会方式。通过实施干部的管理培训,为联想培养了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专业的干部,使联想的事业能够在有事业心的干部带领下不断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同时,联想还建立了“大联想学院”,专门负责为渠道合作伙伴进行培训。课程设置上也是基于的关键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而设定。如销售代表系列、售前工程师系列、分销经理系列、总经理系列。在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还向他们输出联想的管理思想、经验和方法,在提高合作伙伴忠诚度的同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赢得竞争。

(四)大力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学习目标

为保障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体现员工参加培训的权利,公司年度培训规划中明确规定每个员工的脱岗培训时间,并在财年初制定出员工培训计划。每位员工参加培训的情况都会被记录在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信息系统中,公司已尝试将员工尤其是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其在公司的发展相挂钩,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部门的努力及公司所有员工的配合下,人均培训学时从2000财年的38.6学时上升到2001财年的49小时,培训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二、更新培训观念,“建设”与“打仗”相互促进,实现战略性培训

培训是手段,对公司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善员工能力(包括态度、知识、技能),提升员工的绩效,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二是通过改善公司业务及职能管理的业务模式、流程、机制和文化,实现公司业务目标和战略,保障公司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联想集团在搞好“培训建设”即持续做好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的同时,还配合公司战略,“打好仗”即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引发变革,再造模式和流程。如:引入“6SIGMA'’,改善质量价值链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同时行政后勤、客户服务等部门建立了持续改善小组,运用6SIGMA方法和工具,改善流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配合销售部门实现销售模式、销售管理及销售组织的改造。配合公司服务转型,引入并实施“关键时刻”培训,在全员中建立统一的服务客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变革的过程中,培训贯穿其中,参与新流程的建立,新流程建立后,实施新流程、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成为管理、业务变革的一部分。

另外,“打仗”还体现在公司业务或组织调整后,配合调整及时策划组织对新岗位的上岗人员的培训。如新任大区总经理的培训、销售首席代表培训、电话销售代表培训等。

“打仗”不仅司・以指导培训如何进行“培训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培训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自上而下”,发挥干部在培训中的作用

联想在培训中一直坚持发挥干部的作用,倡导干部学会用培训的手段,传承公司战略、带好队伍。在培训中,干部不仅带头当讲师、开发课程,而且在有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上,先要求所有干部参加,然后在员工层面开展。

2002年,联想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存在着对价值观的阐释理解不一致的现象,需要内部在价值观上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语言。因此集团就由上至下对全员进行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训,从课程资料开发、讲师培养、培训实施到训后跟踪历时整整一年。在开发好课程后,先由总裁杨元庆,对总裁室成员及总经理培训,然后,由各副总裁或总经理当讲师,结合部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正反案例,对本部门的员工培训。在培训中,大家有交流、有分享,形式活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不仅对联想核心价值有了统一的认识,而且通过干部当讲师的方式,在促进上级与下级的交流的同时,把管理者的思想最直接地传达到公司的各个阶层。

新员工人职培训中,总裁室的成员会轮流参加,与新员工交流公司战略,分享本人在联想职业发展的历程和感悟,新员工对能够有机会与公司高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都很珍惜,踊跃提问。座谈会使学员收获很大,评价很高。

年初,干部会明确本人今年要开发什么课程或讲多少学时的课,培训中心的人员会支持干部实现这些目标。这种做法也使得集团价值链某一环节上的经验得到总结和积累,竞争力得以继承并提升。

第2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移动营业厅变革对渠道培训的启示

3G时代的到来,掀开了移动通信渠道竞争的新局面。移动营业厅经历了四代变革:第一代,邮政柜台,营业员是上帝;第二代,服务厅,办理基础业务;第三代,服营厅,服务与销售并重;第四代,体验厅,服务、销售、品牌及体验并重。第四代营业厅变革的内部驱动因素则是3G业务的上市推广,因为3G业务特性决定其发展必须依赖于手机终端、业务体验平台、掌握先进服务理念和销售技巧的营销员;营业厅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则是星巴克、麦当劳及苹果专卖店等注重顾客体验营销的渠道管理理念影响。移动为了确保发挥第四代体验厅的优势,后台构建了强大的支撑体系,包括:营销策划、运营管理和渠道培训等。其中,渠道培训成为影响体验厅成功变革的关键因素,培训不局限于渠道成员,而且包含行业客户、终端客户及合作伙伴。

用营销思维构建渠道培训体系的方法

中小科技企业并没有能力或必要建立分公司或自有渠道,大多采取商的渠道管理模式。渠道培训则成为整合渠道资源,推动商“分公司化”,提升渠道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探讨中小科技企业如何用营销的思维构建渠道培训体系的方法。

一、多角度调研培训需求,细分目标学员

渠道培训体系构建之前需要非常清楚培训的目的和渠道资源。以商渠道模式领先的电源科技企业航嘉为例,航嘉渠道由各区业务经理、商和分销商组成。为了更清楚了解培训需求,需要对如下对象进行调研:

销售中心及关键部门主管的要求:航嘉销售中心下设品牌部、渠道部、产品部及商务部等,因此需要同市场推广、产品规划及渠道管理负责人沟通培训需求,实际是各部门对渠道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期望。

各区域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为商或分销商做培训,最了解商及分销商的现状及需求。通过业务经理了解渠道培训的操作模式、培训中面临的困难、课程需求及学员的特征等。

商及分销商负责人:负责人包括商及分销商的老板、策划经理、产品经理、大客户经理及渠道经理等。通过调研了解他们希望渠道培训为渠道带来的利益及合适的培训操作模式。

商及分销商员工:员工才是培训的主体对象,员工的心态、能力及知识直接影响销售及服务水平。

通过对销售中心及关键部门主管的访谈、研讨会,业务经理访谈,商及分销商的抽样电话访谈、重点区域走访及店铺内观察,获得了全面而真实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的培训需求对学员层次进行细分,定制培训课程内容,建立适合渠道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讲师来至营销精英,选拔方式营销化

渠道培训是为商和分销商提供定期、持续的产品技术和销售管理培训支撑。建立以业务经理为主干和商队伍为辅助的培训队伍,针对商和分销商在成长及发展各阶段,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和培训解决方案。

(一)讲师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讲师的培训可以多种途径进行:利用业务经理回总部参加季度会议培训及能力评审;总部人员在某区域集中业务经理及商等培训;总部通过网络培训平台,例如“红杉系统”进行全国性的专题培训等。渠道培训讲师大多是一线营销精英,由于他们了解市场状况、客情关系、学员特点和竞争对手动态,是渠道培训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资源和力量,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培训。

(二)讲师的选拔融入品牌宣传

渠道培训既然是提升渠道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通过对培训活动本身进行广告宣传,不仅提升培训的价值,而且提升渠道乃至公司品牌的价值。这样的鲜活例子不胜枚举:AMD举办“渠道‘芯’英雄,精英培训大赛”的活动,从网络海选、全国五大赛区复赛及全国总决赛,倍受媒体关注和纷纷报道,项目结束时,几乎没有渠道成员不知晓。另外还有“航嘉学院第三届产品认证师培训”和“2009华硕英特尔IT讲师培训计划”等。事实上,IT科技企业的渠道培训讲师选拔及培训活动实施逐步营销化。

三、课程体系量身定制,培训产品多元化

(一)以新产品上市模式开发培训课程

联想集团在渠道培训策略方面采取“立项、开发、推广和评估”四个阶段,以新产品上市模式管理培训课程。我们在为渠道提供销售技巧、职业素养、渠道管理及市场推广等培训时,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运作方面采取两种策略:

内部立项,渠道内征集培训课程:基于培训需求确定开发课程的具体名称及内容要求,通过渠道成员以项目组竞赛形式,组织培训课程开发,对获胜的项目组进行适当奖励,然后将选中的培训课程在渠道内部推广和评估。

外部引进,内化培训课程:对于渠道急需而内部没有能力开发的课程,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形式进行内化。其中,可以通过专职培训讲师外部学习,根据公司实情况把外部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然后在渠道内部推广;另外可集中渠道培训讲师到外部机构接受培训,然后各自到区域内进行培训推广。两种形式利弊共存,要视公司资源及培训师能力而定。

(二)产品知识培训,跨部门联合推进

产品知识培训若过于偏重技术层面,实际不利于渠道的销售。此前,移动运营商产品经理直接将SP或CP提供的产品推广方案优化后作为培训教程,结果教程中包含大量的技术术语、财务指标、推广方案及销售口径,培训师讲得津津有味,而一线的销售与服务人员听得云里雾里,培训后并不知道如何向顾客介绍,顾客也不明白对业务使用的好处。

解决产品知识培训的有效方法则是跨部门合作,技术部的产品经理对策划人员进行产品知识培训,而策划人员理解关键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针对顾客需求及竞争对手产品优势,提炼产品卖点和拟定推广策略。业务经理或培训师使用经过策划人员转化后的产品培训教程,融入渠道的实际情况或经营案例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形式,产品知识培训将更有效地转化为渠道销售及服务能力。

(三)经营案例库创建,小故事大智慧

若认为拥有三尺的讲台、现代化教学的设备和口若悬河的讲师才叫培训,那实际是对培训的表面理解。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培训实质上通过传递思想、知识和技术,以提升学员的素养和能力。公司内部可以倡导创建经营案例库,以整合渠道成员的经营智慧。案例内容可以大到企业并购,小至一次处理顾客投诉的经历。有了这些鲜活的案例,大家可以互动讨论,激发集体的智慧。案例创建形式多样:专人收集案例、经营论坛、邮件讨论、QQ群讨论、研讨会……

(四)营销活动视频化,丰富培训内容

负责渠道培训的人员常感觉培训资料有限,不像大企业培训中心设有专业的团队负责培训教程设计和开发。实际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促销活动、新产品上市宣传、媒体专访、产品对比试验、媒体评测、经销商访谈、内部培训和工作总结报告会等,拍摄视频。通过视频甄选和整理,制作网络视频教程或刻录成光盘,针对性编写文本教程或组织研讨。通过营销活动视频化操作,培训教程将更加丰富和实用。

四、多渠道推动培训产品“销售”及实施

(一)以小博大,联盟巡展培训新突破

巡展在各大行业非常火爆,中国MBA名校巡展、汽车巡展、写字楼巡展、新浪企业服务巡展和佳能EOS巡展等。而联盟巡展培训则在科技领域做得更加深入,航嘉从2004年开始简单搭台产品展示和小型知识讲座,到如今联盟Intel的全国巡展培训交流会,形式多样。

联盟巡展培训实现“以小博大”,主办方策划整个巡展活动,邀请承办的商和协办厂商参加。通过统一活动预算和费用分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联盟巡展实现两大功能:其一,联盟可以提升彼此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弱势品牌借势强势品牌推广,提升在渠道的知名度;其二,联盟的不仅是厂商,厂商邀请的承办方来自各厂家的渠道成员,渠道出现新的融合和有利影响。因此,联盟巡展培训实现了厂商资源、品牌资源及渠道资源的全新整合。

联盟巡展培训厂商的产品是互补而非竞品,培训形式可以多样,例如:产品促销、新产品推广、细分市场攻坚、产品培训和拓展巡展等。

(二)邀请媒体参与,提升培训影响力

培训过程及培训后邀请媒体参与及报道,可有效提升培训活动的影响力和培训的品牌价值。因为渠道培训功能不仅局限于提升渠道销售与服务能力,而且起到传播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作用。培训中新闻、相片及采访,能有效为渠道成员做广告宣传,提升成员的知名度及增强信心。大型活动可邀请电视媒体参与,小型活动则可以邀请网络媒体或平面媒体参与。

(三)培训纳入考核,牵动渠道的神经

要想提升渠道培训效果,必须纳入培训考核制度中。渠道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奖惩制度。渠道培训师一般为业务经理或商核心骨干,渠道培训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并纳入绩效考核,实施奖惩。而商及分销商是否支持渠道培训工作也纳入返利考核,航嘉在商季度返利考核中增加培训考核,且分值占到季度返利金额的1/3,实现从制度上确保培训工作的持续推进。

(四)用网络平台弥补传统培训的不足

传统的培训活动受到师资、经费及时间等限制,而网络培训平台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可以将众多经营案例、培训教程、视频教程、培训新闻及其他资源网络化,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当然,网络平台构建要考虑到资源更新流程及网络平台长期发展的内生机制,强调趣味性、互动性、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五)渠道培训效果评估的“千手观音”

培训效果一般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进行评估,结合渠道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3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39

1 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李克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 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

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 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 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 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 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 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 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 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 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 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 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 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 Y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http://.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ttml,20150305.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第4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目前我市基层妇联干部最希望得到的培训是增强工作能力的工作业务培训

在被访者中,绝大多数基层妇女干部希望能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处理事务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其次是介绍新观念、新知识的培训,79%的被调查者认为愿意参加介绍新观念、新知识的培训,希望学习涉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村务管理知识、民生优惠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等新知识。

2、希望参加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培训,树立女干部良好形象。大部分的基层妇联干部都认为需要学习掌握劳动生产技能,增强带头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在妇女群众中的威信力和被认同度。在调查中,镇(街)、社区女干部最渴望接受领导艺术、女性修养、交往礼仪和服饰搭配、写作及演讲等方面的培训,她们希望通过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让自己能够大胆、独立地开展工作,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逐步得到领导或男同志的认可。

____市妇联高度重视基层妇联干部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基层妇联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创我市基层妇联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1、对乡镇、街道妇联干部主要采取“走出去找差距”的方式,通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实地观摩、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培训。

每月利用妇联主席例会契机,都要对乡镇、街道妇联主席进行业务、素养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有主席主讲、观看光碟、交流讨论等。另外,今年市妇联还采取“走出去找差距”的方式带领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到先进地区学习。上半年,共组织基层妇联主席实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两次,一是到全国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学习,听取了街道党工委领导和妇联工作经验交流,查看了三涧堡街道妇联工作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二是到普湾新区三十里堡街道北乐市场和青岛村参观学习了非公企业妇联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妇联组织作用发挥。通过“走出去找差距”的方式,使妇联干部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大大提高了基层妇联干部工作的眼界与业务能力。

2、对村、社区妇联主席采取深入调研,精心准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一届社区、村妇代会工作,市妇联准备对全市的妇联干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为了使培训达到理想效果,早在四月初,市妇联就针对此次培训专门下发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并根据反馈的培训需要情况制定培训方案。针对基层妇联干部希望了解如何做好妇联工作及做为女人,女干部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愿望比较迫切的情况,我们经研究决定由有多年妇联工作经验的宋阁主席来主讲这次培训课。7月21日,____市妇联在____市委党校举办了基层妇联干部培训班,____各乡镇、办事处、街道妇联主席、各村妇代会主任、各社区妇联主席共计260余人参加了培训。____市妇联主席宋阁把自己多年从事妇联工作的感悟和经验以及通过现实生活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凝炼出来,制做成课件亲自给广大基层妇联姐妹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培训课。婉转的描述与工作、生活中生动的小故事相结合,讲得至情至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宋主席的讲课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热烈欢迎,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生动、深刻、发人深省,学习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基层妇联干部们在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妇联干部的同时,更是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女人。培训班安排了拓展训练课程,让基层妇联主席体验了新的培训方式,使大家放松了身心,愉越了心情,更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次培训无论是从听课还是从拓展训练上都能体现出我们的基层妇联干部素质普遍提高,非常珍惜这次短暂的“充电”机会,参与热情大大增加。

1、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经费问题是我市基层妇联干部培训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市基层女干部培训经费没有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每次都只能从妇联的业务经费里挤,或由学员单位承担。由于本来市妇联的业务经费就少,再加上我市北部山区大多数乡镇比较贫困,对基层妇联干部参加培训的认识程度不够,很难拿出经费支持基层女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导致培训缺乏经费,基层女干部培训只能是几年举行一次,且培训时间短,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女干部对培训的需求。

2、缺乏高

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基层妇联干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既是职业女性有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又工作在第一线,直接接触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她们希望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老师来授课,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指导她们更好的完成工作。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只有理论知识欠缺基层工作经验,不能够了解基层妇联干部的实际培训需要,致使培训中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脱节,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特别是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的比较少,使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她们迫切需要像宋阁主席这样精通妇联工作,又有基层工作经验,了解基层妇联工作困难的讲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部分基层妇联干部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基层女干部对培训认识重要性认识不够,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认为培训无用,把学习当成赶形式、走过场,多以应付为主。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培训期间经常出现课堂不停接电话、迟到早退甚至请假不来上课等现象,人在心不在,对培训采取“混”的态度,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部分学习培训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4、基层妇联干部素质不一,良莠不齐导致培训需求不周

由于目前我市基层妇联干部学历差距大(有的本科毕业,有的只是初中毕业)、年龄差距大(最小的26岁,最大的60岁)工资待遇差别大(发达乡镇街道年收入达五六万元,贫困乡镇年收入只能达到七八千元)等这些因素影响,致使基层妇联干部在选拔培训过程中就存在较大差距,北部贫困乡镇由于工资待遇低,一些的优秀女性大多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在村里做妇女主任,致使我市基层妇联干部素质不一,良莠不齐。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妇联干部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因而导致我市基层妇联干部的培训需求内容有很大不同,因此,很难对她们采取集中、统一的兼顾所有人需要的培训。

(一)、健全基层妇联干部培训制度,统筹培训资源

在制定妇联的发展规划时,将基层妇联干部培训列入议事日程,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经费纳入各级妇联组织年度预算,拔出主要经费保证妇联干部培训,并积极争取将妇联干部培训工作纳入组织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格局,把基层女干部培训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安排、统筹规划。

(二)、建立适合基层妇联干部培训需要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针对基层妇联干部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适合基层妇联干部培训需要的教师队伍的情况,可以由市妇联在妇联干部中主动发现、培养一支有理论、有实践、有能力的建立适合基层妇联干部培训需要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主要是女干部),他们不仅有基层工作经验,了解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性质与需求,现在走上领导岗位对做好基层工作有方法,用他们的成功经验指导基层妇联干部,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

(三)、创新培训方式,灵活培训形式

1、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针对有的基层女干部对培训认识的不足,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培训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闭卷或开卷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管理单位和优秀学员的主要依据。各级妇联要从思想上对她们进行教育,引导她们树立终身学习教育观念。要建立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利用将培训内容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制度,对一些学习积极、培训成绩优秀的女干部要提出表扬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一些学习态度不认真、迟到早退的女干部给予差评,并向所在单位反映其学习情况。要建立和完善女干部学习培训档案,把女干部的学习培训成绩作为评比考核推荐任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她们对干部培训工作有全新的、正确的认识,增强她们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的形式,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灵活性。一是采取请进来的形式,把培训地点设在乡(街道)、村(社区),根据各乡镇特点、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以方便基层妇联干部参加培训。二是采取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增加与外地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到那些经济发达地区 “取经”,获取新鲜经验,增长见识。

第5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中图分类号: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081-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01

受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German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德文简称DCAP)等单位的邀请,中国医院协会组织心理治疗考察团于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访问了德国。代表团在德国期间访问了德国卫生部,参观了德国的心身医院、精神病医院,与卫生部官员、保险公司、大学和心理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代表团在德国的访问过程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Alf Gerlach博士全程陪同。研究院的多位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Wolfgang Senf,Tomas Plnkers,Thomas Fydrich,Alf Gerlach,Ansagar Lottermann等为代表团做了学术演讲。

德国是开展心理治疗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心理治疗服务管理已有约100年的发展历史。心理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心理学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该法律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确定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或者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获得了与精神科医师、心身医学科医师一道,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向成人患者或者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本文将结合访问的情况与相关资料,重点介绍德国对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发展心理治疗的教育培训及健全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德国心理治疗历史及心理治疗立法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奥地利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很快在德国传播。1910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相关组织:柏林精神分析组织(Berlin Psychoanalytical Organization,德文缩写BPV,于1926年改为德国精神分析学会,Germ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德文缩写为DPG)[1]。

20世纪20年代德国相继开办了第一个精神分析门诊和第一家精神分析医院。同一时期,Georg Groddeck在BadenBaden开设了第一家接受住院病人的心身治疗诊所。这一时期许多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发生兴趣,他们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并出版了一批心理治疗的教科书[1]。尽管官方的精神病学组织一直排斥心理治疗,使其一直独立于精神病学,但1927年,第一个医生的心理治疗组织(Allgemeine rztliche Gesellschaft für Psychotherapie)还是正式成立了[1]。

30年代,特别是1933年,在纳粹势力的影响下,DPG学会有许多犹太籍成员被杀害,1936年这一学会被迫解散[1]。这一时期许多犹太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移居其他国家,柏林的精神分析诊所也被迫关闭。在纳粹时期,有大批的精神病人被杀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治疗才在德国重新得到发展。

1945-1950年,德国的几个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组织成立,1945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精神分析诊所。1946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保险公司开设的心理疾病研究所(Versicherungsanstalt Berlin) ,此研究所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Annemarie Duhrssen及其同事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这使得心理治疗指南于1967年进入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1]。

从1957年开始,经过培训的医生可以“心理治疗”的名义工作,1978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治疗被认可,医生开始以“精神分析”的名义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大批以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为名称的医院或科室;50年代开始,在德国涌现出许多心身治疗医院。这些医院和科室最初都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治疗,到80年代,特别是1987年,行为治疗成为第二个被认可的治疗学派后,开始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工作[1]。

1967年心理治疗指南进入了德国政府制定的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之后,由医生提供的精神分析治疗在部分健康保险公司列入了可以报销的治疗项目[2]。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患者对心理治疗需求增加,而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数量不足,德国开始探索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措施(1970年,当时的东德建立了“心理治疗专科医师”制度)。从1971年开始,经过心理治疗培训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工作者,被允许与精神科医生联合进行心理治疗工作[3]。

1971年,德国政府联邦议院任命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德国精神医学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建议。1975年提交给德国联邦议院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德国精神医学的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1980-1985年,联邦政府在6个州实施了一项大型改革示范项目;并在1979-1986年,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起草并撰写了精神医学改革的计划书。发表于1988年11月的计划书中涉及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应用领域和职责范围,并在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为在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制定职业法规 [4]。

1992年,在多方要求下,德国联邦医学协会( German Fed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在其第95届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专科医师分支,即心理治疗医学的医师( physicia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medicine)分支,其中包括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这个决定促进了精神卫生相关学科的教育改革,使心理治疗的教学内容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自此,所有学习医学的学生,其所学习的课程中必须包括心理治疗医学的课程[1]。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The law for Psychological Psychotherapists and Childand YouthPsychotherapists)》[23](以下简称心理治疗师法)。按照该法律,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或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具有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使医疗卫生领域中由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合法化,同时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自此法出台后,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而从事心理治疗者不得再使用“心理治疗师”的称谓[1]。现在,心理治疗在德国作为医学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师的培养、考核、从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管理严格。

2003年,德国将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重新命名为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师[2]。心身医学是从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学科,学习心身医学的学生需要大学医学系毕业,同时进行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目前,德国许多医院有心身医学科,许多地区有心身医学诊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不同,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心身医学科是与精神科平行的独立临床专科。这种格局有其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以及精神病学界在纳粹时代所犯的错误。心身医学十分强调心理治疗,所以全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学”;临床科室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共同在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工作。

2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与心理治疗师资格

2.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这使得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德国得到明确的区分:心理咨询工作通常在社区咨询中心开展,这些中心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服务是免费进行的。德国的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人员培训、从业机构、经费来源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心理治疗那样规范和严格。

2.2 不同类别的心理治疗师及其培训途径

心理治疗师法出台以后,允许心理学出身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训练的人员在医疗领域从事心理治疗。以此法律为基础,心理治疗师按其培训背景可分为两类,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医学的心理治疗师;按其专业培训内容也可分为两类,针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出生至21岁前)的心理治疗师[1]。

希望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员,必须先在大学学习医学或心理学。医生中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途径:精神科医生要加心理治疗培训,其他科加心理治疗培训,或各科加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大学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德国,本科学习通常为5年,毕业后得到的学位相当于硕士,大学的学历培养中没有另外的硕士培训)在参加政府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大学的培训机构的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教育学背景者也可申请参加培训。不同教育背景人员在分别接受规定的培训课程后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质(如图1所示)。

到2007年德国共有19917名心理治疗师,其中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4484人,约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25%;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共15433人(其中成人心理治疗师12728人,儿童青少年治疗师2705人)[5]。

2.3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及国家考试

目前德国共有173家获得政府发放的许可提供心理治疗培训的机构,其中33家在大学内,集中在柏林、海德堡、汉堡等4个城市。现在德国获得联邦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及社会保障委员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学派为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各培训机构可以在心理动力学、行为治疗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培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也有严格的规定,其差别在于培训内容偏重在成人或儿童和青少年。全德国现有100所机构做心理动力学培训,73家做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学习认知行为的学生与学习心理动力学的学生其数量比为3∶1[5]。

现在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3次访谈的评估[6],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2天的考核筛选[5]。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

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5个部分。(1)理论部分:培训时间至少600小时;(2)实践培训部分:培训600小时为治疗小时数,另外接受督导150小时;(3)临床实践部分:1800小时,包括在精神病院工作600小时,另外600小时在法定承认的医院或私人开业门诊的实践,在心身医院工作600小时等(通常在医院对住院病人工作1200小时,对门诊病人工作600小时,完成全部实践小时数通常需要1.5年);(4)自我体验部分:120小时;(5)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等930小时。共培训4200小时[5]。4200小时仅是政府规定的培训时间,在许多高水平培训机构或大学中,对参加培训者的培训要求实际上高于这一标准,精神分析培训所需要的时间比4200小时更长,培训更为严格[67]。按照政府规定,全日制培训需要3年,半脱产培训需要5年才能完成,而实际上要完成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标准和要求,许多学生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完成心理动力学培训平均约需要8.5年,完成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平均约需要5年时间)[5]。

学生经正规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后,须参加德国联邦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执照。考试包括笔试(理论部分)和由3人专家小组进行的面试。笔试内容包括:心理治疗的理论,疾病分类学,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与评估、预防与康复,不同心理治疗学派对疾病的概念化及治疗方法,专业伦理及法律知识等。面试部分由学生现场抽取题目,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解既往病史和诊断的能力,分析发病机制、辨别疾病指征及对治疗理论及方法选择的能力,与病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把握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能力等[3]。通过国家考试者,可申请心理治疗师开业许可,得到许可后方可以此为职业。

3 心理治疗系统与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

3.1 心理治疗立法及行政管理

德国政府对心理治疗的管理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管理和州政府一级的管理。

联邦一级负责立法及相关规定的修改,执行立法由州一级政府相应机构负责。德意志联邦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中与心理治疗密切相关的法律一个是“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另一个是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要求所有联邦公民都需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5类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8]。其中涉及心理治疗的保险为医疗保险。

州政府一级的管理,德国各州政府劳动福利部下属的卫生局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培训机构的认证工作;较大的州有独立的卫生部负责此方面工作。此外,州一级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还具有控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情况就是由州一级卫生部或劳工福利部进行监督的。

3.2 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和保险付费认可

法律授权德国联邦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工作。该委员会下设有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包括有12名成员,其中6位为心理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6位为精神科医生。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从治疗过程、疗效方面审查心理治疗学派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性[9]。目前,该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有:精神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1978年获得批准),行为治疗(1987年获得批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2006年获得批准),系统家庭治疗(2008年获得批准)。

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在决定某一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性时,采用多种科学指标进行衡量[9]:该学派对各种心理障碍病因的解释、治疗的理论及科学的实证性研究的证据。最后一项至少需要有三项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研究为证据,并且这些研究需要同时符合随机对照、有清楚的治疗过程、采用真实病人的研究及有干预后的随访等条件。

德国的法律认可获得科学委员会科学许可的心理治疗学派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但这不意味着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支付的治疗项目,而获得保险支付需要得到德国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的批准。德国的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在联邦科学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基础上评估该学派的治疗效力。目前,获得这一委员会批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心理治疗种类仅包括1978年通过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和1987年通过的认知行为治疗。

3.3心理治疗质量管理与行业协会的作用

3.3.1 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德文: Kammer)

各州均成立有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全国行会由各州行会组成[3]。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在取得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后都必须加入心理治疗师行会。心理治疗师行会负责的是心理治疗师本身的质量控制。行会会员必须按时交纳会员费用,并按照规定每年完成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学习。

心理治疗师行会对会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进行管理,接受患者投诉。各州的心理治疗师行会设立有专门处理违反伦理规范的委员会,有自己聘请的律师。这个专门的委员会的职责是处理相关伦理投诉。心理治疗师行会以此方式保障在各州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的学术资质和伦理水准。

心理治疗师行会要求其会员遵纪守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心理治疗师治疗的患者必须是符合ICD10诊断系统中某种诊断标准的人,或具有诊断标准中某些症状的人。不符合这些条件者,不属于心理治疗的对象。而且按照规定,符合ICD10诊断标准者在不同科室的治疗也有分工。如:重性精神病、药物依赖、重型抑郁等归精神科诊治;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轻型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及各种心身障碍等归心身医学科诊治[1]。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主要在心身医院或科室从事临床工作,或在私人诊所从事临床实践,所接待的病人为后一大类,应按照规定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此外,根据法律,得到执照可以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进行心理障碍的诊断,其诊断权如医生一样。但如果病人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将其转介给医生。

此外,心理治疗师行会制定有心理治疗师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所有会员必须遵守。例如,如果病人有明确的自杀和伤人倾向,治疗师必须向相关部门告知;治疗师不得与病人发生性关系等。如果心理治疗师违反了行会的伦理规范,将面临处罚甚至被吊销开业许可。情况更为严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3.3.2 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

心理治疗师行会的成员如果私人开业从事心理治疗的话,必须加入该州的Aships(Associations of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Physicians),即各州的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Aships管理并代表所有开业医师(包括心理治疗师)的利益(特别是私人开业医生的利益)与社会保障系统协调,并获得保险付费[10]。德国联邦的全国性法定健康保险医师行会称为Naships,Naships管理各州Aships的机构,由17个州或地区的Aships组成,负责管理15万医疗从业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

各州Aships的委员会与保险公司会按照每个地区人口与心理治疗师的比例,共同决定每个地区需要配备多少开业医生。目前德国的情况为:大城市居民与不分学派或类别的心理治疗师之比大约为2000∶1[11]。心理治疗师只有成为Aships会员,在其管理下,为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服务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将费用付给Aships,再由Aships付钱给私人开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由此可以看出,Aships的职能是负责心理治疗师的市场准入和操作性管理。

3.4 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心理治疗行业的监控

在德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可以获得保险支付。目前保险公司仅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付费。法律规定社保必须包括心理治疗,目前保险公司为心理治疗师每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服务付费为70欧元~80欧元。以个体门诊治疗为例,心理治疗师必须对接待的每一个病人,完成系统评估和诊断报告,说明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方法,并将报告提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将报告转给一个独立的资深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估;经专家评估合格,申请获准后,心理治疗师给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为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付费的治疗小时数是不同的,对行为治疗服务通常付费45小时,最大限度付费80小时;精神分析治疗付费通常为160小时,最大限度付费300小时[11]。保险公司以此方式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服务起到监控作用。

心理治疗服务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获得保险公司的支付,其原因在于当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罹患心理障碍的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消耗的医疗资源明显少于不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而民众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促使医学领域向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开放,使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医学领域从事心理治疗,这使得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得以缓解。而将心理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的支付,则是民众可以真正使用心理治疗的福音。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总有一天,社会会形成共识,穷人和富人都能免费享受心理治疗。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Senf教授认为弗洛伊德的话在德国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了实现[2]。尽管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及管理体系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但其组织管理框架和发展的思路,仍可以给中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以某种启迪。

参考文献

[1]KrauseGirth C.Germany[M]∥Pritz A,ed.Globalized psychotherapy.Vienna,Austria:Facultas Verlagsund Buchhandels AG,2002:134-154.

[2]Senf W.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 History,facts and current structur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3]Munz D.Psychotherapist law,professional code of conduct,ethical principles[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4]波恩精神病患者行动委员会整理编辑.德意志联邦政府专家委员会建议汇编.在联邦政府精神疾病模式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心身治疗领域的照管改革[G].联邦青年、家庭、妇女及卫生部,1988.

[5]Bents H,Kammerer A.Psychotherapy training focusing 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Heidelberg,Germany,December 3rd,2008.

[6]Plnkers T.Training at the Frankfurt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Frankfurt,Germany,December 2nd,2008.

[8]Lottermann A.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The role of the country Baden Wuerttemberg[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9]Fydrich T.Quality assurance for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10]Clever B.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Psycho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第6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基本模式

联教联训包括联合教学、观摩见学、联合演练等多种形式。后勤训练机构由于学科门类和培训专业多样,在联教联训模式上与其他院校略有差异。

训练机构与部队联教联训。通过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实现参训人员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教学活动的联合保障。一是岗位互换。通过组织训练机构教员赴部队代职,选调教官来训练机构任教,实现教员和部队干部任职岗位的互换。通过先期考察、岗前培训、备课试讲等环节,提高部队教官组织专业教学、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缩短了部队实践经验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周期。二是角色互变。通过邀请机关领导和部队一线领导授课,以及组织教员参与和指导部队训练,实现指挥员和教员两种角色的短暂转换。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把部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带人课堂,另一方面可以将训练机构的理论运用并检验于部队实践。三是资源互享。通过在部队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院校组织专项集训,实现联教联训双方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通。

训练机构与院校联教联训。通过教学单位间的联合办学、联合攻关、联合训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训练机构与院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互补、优秀教员共用,提升院校办学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一是联合培养。学员层面,实施“5+5”分段培训,将单一学校培训拓展为两个单位共同施训,通过机关牵头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切割和无缝衔接。教员层面,通过互派教员到对方院校学习深造,拓展视野,增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二是联合研练。是指单位间先期组织专项课题理论研究,而后组织联合训练进行检验验证的方式,这是组织联教联训的难点。三是网上联训。这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依托现有军事训练网络组织联合训练的一种方式。可依托设立在关键点的战略后勤训练中心,组织各单位在不同地点,通过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开展的异地同步联合演习就是这种联教联训方式的代表。

训练机构与地方联教联训。通过发挥军地之间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一是借力施教。通过借助地方的智力资源,建立了专家资源库,通过聘任客座教授、邀请专家讲学、听课等方式构建以“小核心、大”为特征的教学队伍。二是借势施训。就是借助后勤各训练机构现有的专业优势,对地方的相关专业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借网施研。主要是通过后勤训练机构和地方院校间网上研究平台的建立应用,促进军地双方对军地后勤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讨论。

二、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实践意义

联教联训作为后勤训练机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军事训练转变、推进教育转型、提高后勤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有效提升。按照联教联训要求,后勤训练机构结合培训学员特点,对教学专题进行有效重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后勤学院为例,构建了专题、课程、问题三个层次相匹配,核心、主干、专业、拓展四类课程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组织联教联训活动,后勤训练机构能够进一步明确培训要求,准确把握院校、部队、地方建设的新发展、新实践,为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一是内容模块不断优化。通过与院校、部队的对接交流,不断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模块,使之与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二是教学课案实时更新。就是根据军队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同步进行教学课案的修改调整。三是教学攻关深人开展。通过着眼合训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把教学攻关的重点聚焦到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重大现实间题上。如结合学员任职特点,开展部队后勤管理的讨论论证;结合联训部队使命任务,组织开展“三防医学救援”、“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内容研究等。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进。根据联教联训活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把组织指挥和业务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后勤保障能力。如在技能训练阶段,重点加强

“六会”“三能”(能规划信息资源、能管理信息装备、能使用信息系统)训练;在分业训练阶段,以主要作战样式为重点组织小班化、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在综合演练阶段,借助网上联合演习系统,组织后勤各专业学员全时段、全要素参加联合战役后勤保障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两类样式的作战指挥,实现战役战术两级联训、军师旅团多级联演。

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全面增强。学员通过把参加联教联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部队后勤实践,可以实现“三个增强”。一是组织部队训练的能力得.到增强。广大学员通过将联教联训中学到的方法路子运用于部队实践,不断创新组训内容,改革组训模式,提升训练效果。二是组织部队建设的能力得到增强。后勤院校毕业的学员注重以院校理论为指导,以兄弟部队、地方单位建设经验为参考,以“四化”建设为目标,筹划开展部队建设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三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抗震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后勤训练机构深化拓展联教联训的方式方法

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模式。联教联训作为适应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训练模式,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才能保障作战要素集成训练、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作战体系融合训练,并最终形成网聚能力。

准确把握联教联训思路方向。联教联训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的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后勤人才,因此,必须坚持“练为战”的原则,在指导思想把握上,要坚持严于实战,高于实战;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按照一体化设计、专题分块、专业融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作战后勤保障这个核心;在组训模式改革上,要努力加速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教育模式的一体化。

全面嵌教联训教学观念。联教联训这种教学模式是优化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部队、地方交流的有效方式,是后勤指挥军官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清联教联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推进联教联训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发展。一是联合制定培养目标模型。在建立各类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时,主动邀请总部业务机关领导、部队教育训练专家和院校同行名师共同参与,真正把握发展方向,摸清部队需求,实现“部队需要什么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二是联合设置课程内容。在进行各专业班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征求联教联训协作单位意见,尤其在现地教学场地、外请授课内容等问题上,要加强沟通。三是联合组织授课辅导。在合成培训班次专业课教学中,在现有课程A,B角教员的基础上,对应设置部队现职领导兼任的C角教员,通过聘请其为学院兼职教授,落实每年为相关班次授课一次的任务。四是完善联合考评机制。就是通过和部队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吸收部队领导参与院校学期考核的方式,用部队任职的标准对参考学员能力素质进行评定考察。

科学设计联教联训教学内容。一要紧贴实践。部队实践是教学内容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客观要求后勤院校必须加大联教联训的力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首先,要拉近课堂教学与任职实践的距离,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搭建理论与实际、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再次,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讲授精、教法新、效果实,学员学习的知识好用、管角、顶用。二要紧贴实际。一方面,要紧贴学员实际。后勤训练机构的生源层次不同、水平各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学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讲授和专题辅导,同时要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打牢学员的任职基础。另一方面,要紧贴部队实际。在组织联教联训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差异和个人特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员需求选择不同的联教联训协作单位和个人。三要紧贴实战。重点关注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现有的编制实力、编配的武器装备、实际的保障能力等。

第7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课程设置相似

目前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采取能力模块的设置方式,包括基本素质能力(以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为主)、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围绕着以英语为本位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展开的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英语+商务知识类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一些综合的实训类课程,如商务模拟谈判,进出口报关业务等)。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共同点就是将英语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笼统地糅合在一起,课程内容既缺乏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区域特色,也缺乏与产业或行业对接的行业特色,结果便是高校间相互借鉴,开设的课程及其内容基本雷同。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缺少行业特色而没有就业竞争优势,毕业生零散分布于各行各业的涉外企业,没能形成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也不利于形成毕业生对后续人才培养的正面反拨效应。因此,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二)普遍重英语轻商务,实践教学缺乏

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英语教学转向而来。而商务类的专业教师则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实践经验。真正由行业一线专家教授的课程非常之少。这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较好,商务理论学习尚可,但商务实践则较难满足需求。有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比较地集中于丰富的商务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商务技能,然后是英语应用技能,而不是很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采取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对接现代涉外服务业的最新需求

传统外贸模式在广东转型升级的挑战下,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逐渐完善,逐渐转型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外贸新模式。目前至少有60%左右的涉外企业是采用网上外贸的平成整个外贸流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兰亭集势、敦煌网等。因此,使用网上外贸平台,完成从寻找客户(或是客户找上门)、产品推广(或是回复客户询盘)、将询盘转化为订单、跟进订单、完成订单、到售后服务整个外贸流程的人才需求则成为所有涉外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共同新需求。然而,目前广东省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高职院校能够意识到这种新需求,并在课程中增设了网上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网上外贸项目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而开设了这些相关课程的学校中,能够很好用有效科学的课程实施方式,切实培养学生跨境电商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则更是屈指可数了。因此,构建和实施面向区域的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

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内涵

(一)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路

1.以培养花都区域经济涉外产业的急需人才为重点

我院所在区域花都区也呈现出十分健康良性的外贸发展趋势,据海关统计,2013年花都区外贸进出口总值333.7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02.7亿元人民币,增长13.4%;进口131亿元人民币,下降23.5%;贸易顺差为11.6亿美元,较2012年的1.2亿美元增加10.4亿美元。2013年,花都进出口总值呈现逐季向好趋势,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进出口值10.3亿美元,第二季度13.4亿美元,第三季度14.4亿美元,第四季度15.7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12月进出口值更攀升至2012年10月以来月度高位,当月进出口值5.5亿美元,大幅增长27.7%;其中进口2.1亿美元,大幅增长1.1倍,出口3.4亿美元,再度刷新2012年12月3.3亿美元的月度历史高位,增长1.9%。去年花都对主要出口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加工贸易进口逆势小幅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为最大的经济主体,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逾2成。箱包最为花都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大的出口商品,大幅增长3成。家具、摩托车和鞋类出口增势良好。花都区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给我院商务英语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契机,通过该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花都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涉外企业、行业、政府和学校四方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真正打造现代化的高职教育。

2.促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亚马逊、兰亭集势等)进行涉外贸易工作。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服务越来越周到,借助电子商务联盟创业也越来越容易。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充分利用花都电子商务商会丰富的涉外

企业资源花都电子商务商会作为汇聚电子商务行业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如阿里巴巴公司,与花都地区涉外贸易公司有着广泛的联系。事实上,有不少使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涉外企业本身就是电子商务商会的会员企业。因此,利用花都电子商务可以充分了解涉外企业的人才需求,并能有效组织这些公司进行人才的招聘、培训工作。利用其丰富的企业资源,可以促进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切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目标

1.通过与花都电子商务商会合作

建立专门培训面向花都地区涉外企业人才需求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基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人才协同育人联盟。学生经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素质的培训、认证,将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业界一致认可的人才,应聘时优先挑选或在该育人联盟培训实践之后直接聘用。

2.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运作方式

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示范作用,并带动更多院校学生(尤其是在花都区的高校)参与本育人联盟,实现校校协同创新,提升该育人联盟的品牌效应。

(三)协同育人模式的体制创新

1.创新人才实践的培训机制

过去学生的实践缺乏统一的培训、监管和评估。各实习单位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实习的内容和实习效果的评估均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导致很多时候容易变成“放羊式实习”,本文所构建的育人模式将按照跨境电子商务业界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指导,按照统一的认证标准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和评估,并最终按照同意的准入制度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2.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由过去的学校评价或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改革为第三方(由电子商务商会)认证,使得评价工作更为客观、规范,同时具有推广性,该评价体系可以推广到以培养跨境电子商务涉外人才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

3.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实行2+0.5+0.5模式,即两年时间在校学习,半年时间统一安排到协同育人联盟培训实践,半年时间顶岗实习。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另一方面使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电子商务商会的会员企业)能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实践;同时,学生可获得更为规范的、符合业界标准的实践指导,实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三、面向区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

根据上述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我院在实践中按照下述重大协同任务,逐步推进该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涉外企业商务人才共同核心需求(即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协同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的相关会员企业的特色协同育人联盟,大大提高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具有借鉴性和推广性的可持续协同育人模式。

(一)协同育人联盟的顶层设计

在组建协同育人联盟之前,需要有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顶层设计,包括育人联盟的组建方式、培育过程、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这一阶段的重大协同任务如下:

1.采集花都涉外

企业涉外商务人才需求通过获得花都区政府的支持,依托花都区三大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商会,分别为广东省皮具行业协会、广州花都(国际)珠宝商会等行业协会和花都电子商务商会,通过座谈、问卷(网上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获得对花都区涉外企业(以皮革、珠宝、汽配的涉外企业为主)在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对涉外商务人才在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上以及数量的具体需求,形成花都区涉外企业涉外人才需求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并逐步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实现人才需求的及时更新和数据化。该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以及借助第三方信息平台(如麦可思)协同共建,逐步从花都区的涉外商务人才需求辐射到整个广州市甚至是广东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逐步完善。

2.协同育人联盟组织结构的构建

在市场调研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与花都电子商务商会建立核心协同单位关系。花都电子商务商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其会员单位输送所需人才。因此,由于与学院有共同的利益需求点,协同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互惠,这是协同育人联盟的基础所在。同时,成立协同育人联盟委员会,下设协同育人联盟项目开发部、项目执行部、项目评估认证部、人才输送部和创业孵化基地。各个部分各尽其职,有序合作,共同促进协同与人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3.开发协同育人联盟人才培训标准

由协同育人联盟项目开发部负责整个人才培训的标准研制,基于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涉外企业涉外商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形成协同育人联盟的人才标准,包括其专业核心素养标准和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再由项目执行部制定具体的协同育人培训方案,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纲领。协同育人联盟的人才培训标准每年需要根据现代涉外服务行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做相应的调整。

(二)协同育人联盟标准的执行

1.开展协同育人联盟精准化培训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在第五学期,将会通过面试选拔的形式,选择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协同育人联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标准化培训。随着协同育人联盟的不断发展,可以接受更多的学生进行培训。还可以同时发挥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行协同的优势,让更多学校参与到该协同育人联盟中,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标准化的培训。培训以模块、项目化开展,覆盖从事涉外商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由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开发系列培训教材,有企业讲师以“学徒制”的形式开展培训,实现做中学,半工半读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2.协同育人联盟人才能力认证

在培训结束后,将按照协同育人联盟各协同单位共同开发的涉外企业涉外商务人才考评体系对培训的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和认证。该能力考核体系包括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既考核学生胜任涉外商务岗位的当前的能力匹配度,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协同与人联盟的职业能力的开发和认证,实现了职业能力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化和职业化。根据所培训学生的能力认证结果,不断完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涉外服务业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协同育人联盟人才输送和体制创新

1.推荐就业或资助创业完成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认证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证明其职业能力达到的综合水平。该职业资格等级准入体系是由协同企业共同开发认可的,因此在业界可以逐渐形成一定的权威。协同育人联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联合协同企业单位举行专场招聘会,进行双向选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生亦可持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自主选择就业。同时,对于一些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完成创业项目书,如获得协同企业的认可,可以资助其创业,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破解协同育人联盟体制

机制上的障碍和困难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不断破解协同育人过程中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各种体制机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加强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沟通,更好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同时,改善高效管理体制问题,提高高校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就业市场灵敏度。此外,努力推进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建设。最后,还应大力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

四、结语

第8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启示 

 

从主导机构来看,我国的职教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主导型,如:江苏从2004年起成立的20余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湖南从2008年起成立的18个行业职教集团: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复合主导型,是一种校、企以及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多元合作组成的职教合作联盟。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丰富”。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职教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它们根据本国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职教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建设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类职教集团组织模式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种职教资源成立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与行业性跨区域的其它类型职教集团有所区别。“政府直接促成各实体间的联盟;各实体间联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补性合作联盟:具有对弱势实体的倾斜和保护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间”。 

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牵头组织和整合相关职教资源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联合体。二是区内联盟。集团内各成员实体都是本地区内较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互补性很强。三是项目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投资等不同手段,促进各成员实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投资、购买、筹措、协调以及规范职能。 

 

二、职教发达国家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办学的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集团化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的组织形式,教育集团以其网络化、集团化、连锁式、巨型化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生产产品以做工精细、品质优异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越来越细,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工种等方面的条件局限,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甚至无法完成企业内部的培训,在此背景下,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纷纷成立。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它“提供了把各种宽泛的专业集中在一起培训的可能性,很好的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新学徒制”。“新学徒制”主要是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无论是在对培训提供的经济资助上还是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机制,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如果某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就将减少或收回投资”,鼓励职教培训机构的良性竞争。 

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学习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某种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团化办学的性质,它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的职业技术与培训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精心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各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此外,为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跨区域组建大型职教集团,比如: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aitmg)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和教育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一计划,整合政府、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及企业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生产要素,达成就业、升学、终身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目标。 

其核心的实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相互签订实施技术准备计划的协议:二是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它是技术准备计划的关键;三是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开发课程。 

美国作为一个职教发达国家,具有集合体特征的集团化教育组织主要体现在中学后私营教育领域中。这些私营教育集团采用母子公司制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对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员单位以责任制形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在技术准备计划的指导下,各类教育集团加强了和产业界的联合办学,包括教学材料、专业设置、项目改进、结果评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为例,“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有了三个改变:建设了紧跟市场的课程开发系统;完善了成年人学习的效果评估系统;健全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目前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兰“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 

1996年1月,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这部法案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内,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规模较大以集团化运作的区域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办学标准遵循教育部的相应法规,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资助”。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荷兰职教集团化办学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启示 

 

(一)运用多元杠杆,发挥统筹组织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同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动介入,一般不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如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担保、投资股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在集团成立初期牵线搭桥,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集团内部的中职、高职及培训机构之间,各企业之间也有着各自的利益冲突。以章程、协议或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盟,对各主体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挥好统筹组织职能。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职能,通过投资、评估、监控等方法引导集团发展。第三,政府在专项支持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对接地方产业,发挥宏观指导职能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作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近年,我国各地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吸收职教界人士的意见,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订有关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组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组织职教评估等:第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争取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益。 

 

(三)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调服务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通过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既是职业教育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又是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和服务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一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三是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及时调研分析区域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探索集团内中高职对接的途径,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四是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学报学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发挥集团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共同进行“订单培养”、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四)出台政策法规,发挥激励约束职能 

第9篇:联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织一张网——构建妇女就业平台

我乡人多地少,可耕用面积人均不足一亩,就业压力比较大。随着城市的延伸和一批批学生的回乡务农,土地不断减少,富余人员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妇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妇女就业网络,帮助安置妇女就业。一是构建女工信息网络。为了规范有序地帮助安置妇女就业,我们组织各村妇联组织对辖区妇女劳动力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建立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家庭情况及用工信息等台帐,将无业妇女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特长等内容建档建成册,做到一人一卡,形成了无业妇女劳力库,为开展就业援助、促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就业情况随之变动档案内容,使档案帐卡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就业集会制度。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乡建立健全了就业集会制度,制度规定每季度举办一次就业赶集会,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我们以举办就业赶集会为契机,广泛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就业,最大限度组织妇女参加就业赶集会,主动适应市场寻找工作岗位。近年来,我们共组织3000人次妇女参加各类就业赶集会不下13次,特别是今年春季举办的规模盛大的劳动就业洽谈会,共邀请用人单位近百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多个,吸引了全乡近1000名妇女前来求职,当场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与用人单位现场签约近50余人。三是组建就业信息中心。我们妇联组织十分注重用工信息的收集,组织人员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广泛搜集各种用工信息,并与区劳动局、区民政局、部分用工单位等部门联系,广泛收集信息,并迅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对外,各村也利用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公布,让在家的妇女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截止目前,共19次信息共300余条。同时,还协调职介所,对乡内妇女求职者实行免费推荐就业服务。近年来,职介所累计为妇女提供各类就业咨询服务700余人次,600多名妇女通过职介所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岗位。

送一门技——增强妇女就业本领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妇女劳动力转移最大的问题是劳动者无技术、无本领,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工作中,我们妇联把提高妇女劳动技能作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妇女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致富金钥匙。一是建立培训基地。我们积极与江城锅炉厂、气体厂联系,建立了以江城锅炉厂、气体厂为中心的乡电氧焊技术就业培训基地,新悦酒店为中心的服务业培训基地,龙人集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培训基地,乡经管中心为中心的财会、微机培训基地,每年帮助培训缺乏技术的妇女近500人,使她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就业信心,不少的同志走出培训基地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二是开展定向培训。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的需要、企业的需要,我们结合妇女特点,大力开展美容、美发、服装加工、家政等各种适合妇女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积极与辖区大企业联系,针对企业需要的劳动岗位,委托企业代为进行集中培训。我乡龙人集团需要大量的市场开拓型人才,于是我们组织了100多名妇女委托龙人集团代为培训,培训完后由企业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第一期培训50多名妇女被该企业录用。三是建立培训基金。为了加强就业培训,我们每年投入20多万元用于培训妇女。前进村与区成人教育中心共同开办了成人教育大中专夜校,免费鼓励村民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培训妇女400余人次,50多名妇女已经获得中专学历,20多名妇女已经获得大专学历。我们还积极地与职业技术学校联系,由乡村共同出资开办一些适合妇女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妇女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据统计,近年来利用各级学校和社会资源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80余期,培训妇女2000余人次,1000余人次获得各种劳动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75%以上。

架一座桥——畅通妇女就业渠道

为了促进妇女快就业、多就业,我们妇联坚持把安置妇女就业当成工作重中之重,多方协调、见缝插针、拓宽渠道、最大限度安置妇女就业。一是拓展接收基地,稳定输出一批。我们积极加强与城区街道社区妇联组织、劳动部门、中介机构、企业联系,与区巾帼家政服务站、区劳动就业中心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接收基地,并与汉商集团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动用工协议,已帮助800多名妇女进入城区社区、企业服务业行业就业。二是鼓励招商引资,就地安置一批。凡是引进项目,乡党委坚持把村民就业问题作为重要条件,宁可少收点租金和转让金,鼓励投资商在同等条件下尽量用本乡富余劳动力,并在协议中加以明确,较好地实现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解决家庭负担重、走不出去的妇女的就业问题,我们妇联迎难而上,积极与新进企业协调,争取多安置一些妇女就业。近年来,新引进了体育休闲康乐园、龙人集团、知音超市等项目,为我乡妇女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新新体育康乐园2003年建成后,在乡内一次就招收女工100多名。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引进项目,解决了近500名妇女的就业问题。三是更新思想观念,扶持创业一批。我们抓住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通过举办成功创业女性事迹报告会,编发妇女创业典型宣传手册,开展先进典型巡回演讲活动,举办科技结对和创业贷款签约仪式,召开创业研讨会,选树宣传一批优秀创业女性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发扬创业和创造精神,抢抓机遇,自主创业,回乡创业。乡村妇联组织积极帮助妇女办执照、跑手续、搞外销,扶持她们自主创业。在此基础上,对有能力、想创业、无资金或无技术的女性实行结对帮扶。目前全乡已有400多名妇女在妇联的帮助和支持下步入了个体户的行列,成为商海大潮中的搏击者。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内部转移一批。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规范管理、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措施,积极引导妇女发展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我们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使1000多名妇女接受了大棚蔬菜、药材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培训,已建立巾帼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带动1000多名妇女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就地安置。五是发展打工经济,向外输出一批。我们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开展境外劳力输出。刚开始,村民和乡村两级组织都存在顾虑,村民怕国外形势乱,对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乡村组织怕担保遭受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通过典型引路,积极转变村民群众的旧观念。界牌村支部书记第一个决定将女儿送到日本打工,增强女儿生存本领。村民们知道支部书记的女儿到日本打工的消息后,一些年轻人争相外出打工,已经先后组织3批近20名人员赴日本就业,其中妇女达13人。

树一面旗——培植先进创业典型

针对农村妇女思想陈旧,观念滞后,追求离家近、工作轻松、条件好、待遇高的工作的实际,我们妇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把就业形势教育、转变观念教育、“四自”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妇女就业岗前教育的必修课,请劳动局、妇联和司法部门的领导同志来乡讲课,大力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自主、竞争、流动”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念,帮助妇女树立“四自”精神,引导妇女向第三产业要岗位,向社区服务要岗位,向非公有经济要岗位。另一方面,广泛宣传表彰下岗女工落岗不落志,自主创业,自强不息的新典型,抓住“三八”节有利时机,举行“巾帼创业风采”事迹报告会,表彰“巾帼创业”标兵、个体私营女杰,十佳巾帼科技致富明星,女能手等活动,培养树立了一批妇女就业典型。几年来,有10名妇女获区级“巾帼创业标兵”称号,有5名妇女获市“巾帼创业标兵”和先进个人称号。他们当中有种菜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劳动模范……。通过这些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典型带动,妇女就业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原来一些无人问津的保姆、保洁及竞争性较强的岗位已成为许多妇女愿意选择的工作,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了用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