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法理学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法理学教学论文

第1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药事管理学属交叉学科,是基于药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原理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1]。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更新变化快、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教师不仅要认真组织好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法规教学,而且要不断汲取实践中的“活水”,认真优化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随着我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修订完善,使得药事管理学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内容更新迟缓。比如,最新《药事管理学》(第五版)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其中有关“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内容都是2011年以前的标准。但是,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卫生部于2011年、2012年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1063中国药事2014年第28卷第10期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了抗菌药物的购用管理,加大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对综合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等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做出了新的限制性规定。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和引入药事管理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新案例与新成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始终保持传授知识的时效性、新颖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紧扣《执业药师考试大纲》。高等教育都是具有职业针对性的,其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内容设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都是按照社会不同职业应用所确定的。药事管理学是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是执业药师考试命题的依据,其中的药事管理部分内容是“药事”从业人员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理应成为药事管理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以《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为指导,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2],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掌握,为学生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3]。

2、创新教学方法

曾告诫我们:“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4]“不讲究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研究读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人们就不愿听、不愿看。”[5]教学方法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保证,但当前的高校课堂上,填鸭式、满堂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6],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7]。近年来,“百家讲坛”架起了一座通向大众的桥梁,使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历史得以家喻户晓,较好地发挥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这其中固然有演讲者的知识积淀和人格魅力因素,但新鲜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功不可没。药事管理学文字叙述多、法律条文繁琐、政策性强、语言抽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育者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剖析、情景演练、讨论点评、跨专业实践、课外阅读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讲授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时,采用实物展示教学法,收集市售药品的包装盒、说明书等实物,进行教学展示,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更真切、更贴近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牵引,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可以选取“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等有代表性的案例,运用文字和视频,介绍“毒”药的严重危害,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实例与惨痛的教训,深刻领会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的重要意义,明晰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责任与使命。讲授药品广告管理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收集药品广告,对照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宣传指导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实践证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药事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的运用场合、条件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实践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利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目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8]。为此,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实践育人作出新的要求和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又强调:“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9]药事管理学教学要注重体验,讲求感悟,立足平时,重点利用寒暑假期,设计开展实践教学,突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当事人”身份,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锻炼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0]例如,在讲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在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现场参观考察,亲身感受药品种植养殖氛围,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中药材种植养殖在中药产品质量中的“源头”和“龙头”作用。在讲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参观学习,访问患者,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抢救和病历讨论,开展处方分析和用药情况调查,提高对临床药物治疗监管意义和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建立模拟药房,让学生模拟经营,给学生提供“荷枪实弹”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于保障药品安全、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全面掌握GSP。假期,鼓励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深入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销售终端见习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调研、宣讲和服务,了解各类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提高运用药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2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童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第3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课堂案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应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即可水到渠成。在时间分配上,可将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比例可以是1∶1∶1.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难易程度的认识,将时间分配调整为1∶2∶1.第一阶段专门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阶段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事先安排重点发言对象,描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第三阶段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由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充分进行了思考,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 笔者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抽象的理论较为枯燥,通过案例讨论评析,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理论用案例来印证,易懂、易记、印象深刻;通过真实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当然了,应用这种方法,课前教师、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个大前提。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不能与教师有机配合,课堂讨论也只能是教师唱主角,讨论也只是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是场地布置应按国家有关法庭设置的要求进行,并取得司法部门的支持,统一着装。体现正式、庄重的氛围。2)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可辩性,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施展才华的空间。避免结论过于简单、明确,使模拟程式化而失去观赏性。3)选择角色,布置任务,分头准备。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搜集证据材料,分析案情,制作审判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书,熟悉相关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4)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教师组织对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进行讨论。尽量让每位学生对该案的审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法庭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 3.观摩审判的案例教学方式。这是法学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较模拟法庭容易组织,需事先同司法审判部门取得联系,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或是疑难的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诉讼的庭审程序,各个阶段是如何链接组织的;民事、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如何在诉讼程序中体现的;法官是如何发挥庭审主导作用的;各个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各角色的作用。明白诉讼法是怎样保障实体法贯彻实施的;怎样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的。观摩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谈谈观感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能力。 4.电教化案例教学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为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工科学校有优势,教学内容很容易制成课件,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法学教学同样可以采用电教化案例教学法。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无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9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今日说法》栏目,收视率颇高。不仅专业人士关注,而且大批非专业人士也同样关注。栏目所选案例很典型, 制作很成功。尤其再加上专家的点评,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能把类似的视听资料搬进课堂,然后由学生发表法律意见,教师再点评,这种电教化的案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类似的专门法律视听资料较少,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基于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1.知行合一与重在实践的原则。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在于“知”,即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论,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言,求知的目的在于“行”。即利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应寻求“知”与“行”的有机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结合案例教学来成功地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角色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但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3.有效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都应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成功地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索,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4.明确案例教学的辅助地位原则。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这就决定了法学教学仍要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以案例教学作为辅助方法。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既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又可弥补其不足。因此,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法以及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4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回答两个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认为困惑的内容.然后在正式上课时将一节课分成几个小单元(哈佛大学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关键的物理概念设计的,教师在进行大约10min的简明讲授后,给出一个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概念测试题(ConcepTest),用于揭示学生错误概念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测试题,大多数为选择题,也有部分判断题,并依此问题作为核心组织教学.学生看到问题后,首先独自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将个人的答案用计算机投票系统(ComputerizedVotingSystem),即“应答器”(Clickers)传送给中心计算机(PI教学法实行之初使用的投票形式是通过“Flashcards”即“选项卡片”,后期才逐渐过渡到使用应答器投票).学生答案在短时间内发送完毕后,计算机汇总学生答案,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学生答题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接下来教师就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当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比例在30%~80%之间时,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约2~3min,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释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反省自己、批判对方,或添加信息支持对方的观点,这是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练概念的学习课程.讨论结束后学生再次发送个人答案,在发送前学生会重新思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做出个人的新判断.如果多于80%的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简单讲解概念,并针对错误进行讲解,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主题.如果给出正确答案的人数少于30%,教师则要对概念重新进行必要的阐述和讲解,然后使用另一个测试题再次评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依此进行循环,直至回答正确的学生人数达到80%以上.

2PI教学方法的优势

从搜集所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学校对PI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中可知,PI教学法应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促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分享经验;互动教学利于知识保持和记忆……哈佛大学的MazurResearchGroup通过运用PI教学法实践获得的很多数据表明: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还能减少男女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通常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男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都优于女生,而使用PI教学法能有效减少这一差异,缘于女生更愿意在讨论中用语言表达想法,而男生更喜欢独立思考,所以在互动教学中,女生在没有竞争的氛围和强调概念的课程中会获益更多.

3PI教学法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探讨

鉴于文献调查结果显示,PI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的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综合考虑,运用于中学教学需要重点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概念测试题的选择.

大学物理课程使用PI教学法可以直接借用EricMazur等人编制的“PeerInstruction:AUser′sManual”,即《同伴教学使用手册》中的概念测试题.但是中学物理教学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测试题可供使用,加之国内外中学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我国中学要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话需要编制一系列合适的概念测试题.相应的测试题要求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程度,其中的错误答案也要求能体现出学生经常出现的误区或迷惑区.题目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要求必须能够科学有效地达到概念测试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进行搜集、选择或者自己编制题目.

(2)课堂即时反馈问题.

目前,大多数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学校使用的反馈形式为通过应答器进行操作.而国内中学如果也使用这一方式的话势必会增大教学成本,在没有确定PI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情况下不适合盲目投资,我们可以使用PI教学法运用之初使用的Flashcards,即选项卡反馈方式,甚至可以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使用应答器和选项卡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PI教学,应答器的使用使学生反馈显得快捷、方便,而且便于数据存储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两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统计人数虽然略显麻烦,但是在国内中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四五十人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针对各个班级提前算好30%和80%的比例情况,统计结果出来后稍作对比即可进行下一步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

PI教学法大多运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哈佛大学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国内多数大学中的每次课也基本都是两个小节(每小节40或45min)连上,时间都较为充裕,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弹性空间大.而我国中学每次课的上课时间通常为40min或45min,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凑安排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以下教学步骤:讲解概念,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初次统计答案,同伴讨论,思考后再次选择答案,讲解错误概念,进入下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充分准备,面对课堂上出现教学环节多次循环(讨论后正确率依然在30%~80%之间),甚至出现逆循环(讨论后正确率反而降低为30%以下)等情况,做到合理应对,从容教学。

4总结

第5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所谓理解又称之为了解或领会,是社会个体通过大脑对事物进行分析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理解教学法是一种以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及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达成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与交流为手段,用以培养与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意识的培养.另外,理解教学法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本条件,因此,该教学法的应用对于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环境的有机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了从理念到体系、从模式到方法的全面变革,诸多彰显创新意义的新型教学方法得以研创与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理解教学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培养,其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用价值低下的弊端,通过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其健美操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对于健美操教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与普及理解教学法,是一种彰显实效意义的创新行为,具有较为显现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二理解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为理解教学法的运用

创造条件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表征着社会个体对于事物本质的了解与认识程度.因此,在不同社会时期或社会领域,对于理解内涵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现解观认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解应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达成有机的一致性.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理解应注重对关爱意识的传承,强调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以便于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良流提供保障.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健身功效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因此,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了推广与普及理解教学方法,要求健美操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突出健康教育与生命价值为主流,使得学生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体验到学习健美操技能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健美操运动深邃的健康内涵,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参与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营造健康和谐教学的环境,为理解教学法的应用

提供保障教学环境是由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体系,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理解,包含着认同、宽容、尊重与关注的含义.因此,为了确保理解教学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要求在教学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健康与和谐的特征.教学环境是由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所组成,相对于健美操教学而言,其物质环境主要是由教学场所、教学器材等基础条件所构成;而精神环境则是由师生关系、教学传统、教师人格、学生态度等诸多相关因素所组成.在一般情况下,物质环境具有固定性,而精神环境则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由此可见,为了营造适合于理解教学法运用的教学环境,应以精神环境的优化与整合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强调对凸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平等以及相互支撑特征的新型师生关心的构建,用以彰显教学环境的和谐与健康,进而为开展行之有效的理解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满足理解教学法的运用需求

在素质教育以及和谐理念的引导与促进下,构建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健美操融合了体操与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伴以节奏明快的音乐,是一项韵律十足、动感强烈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模式的构建存有严重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择用以及教学评价的采取等方面以满足达标测试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强制性.使得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只能够为达标而学习,因而无法达成对健美操内涵与功能的全面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构建凸显人文化的教学模式,消除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造成师生间关系的紧张,摒弃狭隘的“唯成绩论”教学观念,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意识的有机唤醒与培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为实施理解教学提供保障.

4研创实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理解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评价以达标测试为唯一标准,不仅具有局限性,同时还凸显强制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对于健美操内涵的理解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变革现有的教学评价,将达标测试这一传统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转变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将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并有效地充盈人文化元素,构建起凸显开放性、理解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用以开展彰显交往、合作的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实施理解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方法的推广,同时,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普及理解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高效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仅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其自主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只能够被迫地进行接受式学习.在此充斥强制性特征的教学活动中,会导致师生间的关系紧张,无法达成师生间通畅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的渠道,因而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严重后果.理解教学法以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强调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促进健美操教学环境的净化与和谐.使得师生在畅达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中,消除彼此间的隔阂,确保学生对于健美操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实现对自身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健美操学习的实际效果.

2推进健美操教学内容的人文化进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理解教学法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彰显人文化的教学特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理解教学法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健美操相关理论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能够促进与引导学生对健美操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在健美操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文化元素的融入,进而建立起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教学内容体系,用以确保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体质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第6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1.1对象

以我校2010级四年制普护3个班150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法;2009级四年制普护3个班148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年龄、性别、学习内科护理学前的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内容

两组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4版《内科护理学》为教材,实验组选取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衰、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肾小球肾炎伴肾衰竭内容进行6次情景教学,涵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

1.3教学过程

由于我校没有高仿真智能综合模拟人,也无标准化患者,所以由学生扮演患者进行内科护理学情景教学。将每班学生分为5组,每组9~10人,设1名组长。教师提前1周向学生发放案例资料,讲解教学过程,布置学习任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对5个组进行分工,每组负责实施1个教学环节。如第1组负责情景中的患者和家属扮演;第2组负责接诊、护理评估;第3组负责护理查房和护理诊断;第4组负责实施护理措施和患者住院期间突发状况的现场急救;第5组负责患者出院前的健康指导。教师可对每组进行指导,要求学生体验其所扮演的角色,并进行演示。演示中的每名学生均需陈述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并完成一份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计划。选出优秀护理计划进行讨论。学生的表演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评价打分。下次课的情景角色扮演与前一次不能重复,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能扮演不同角色,深刻体会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4教学评估

通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判断学习效果。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填写,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98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PASW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情景教学法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传统教学法无较大区别;但在实践教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两组调查问卷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合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讨论

3.1研究回馈

两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一些研究者的结论稍有不同,如黄艳对118名学生应用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学生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法的学生。这可能与我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有关,需进一步培养学生记忆、理解、运用的协调能力;还可能与本研究中采取的评价手段局限性过强有关,需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情景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多数研究者的结论一致,如张艳华等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整体实力和实习成绩。3.2情景教学三要素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需要考虑3方面要素:

(1)教师方面: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情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收集大量教学资料,准备合理的教学情景,与临床接轨,有效指导学生预演,拟定合理的评价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

积极准备和热情投入是情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情景教学模拟不同临床护理情景,学生通过“观、想、做”模式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系统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全过程。学生要思考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及着装特点,并且付诸实践,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方位发展。

(3)评价体系:

情景教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均与传统教学不同,宜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在认知领域、精神领域和情感领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应变能力等。评价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3.3展望

目前,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和高职教育。中职生年龄小、入学门槛低,整体认知水平低,但操作能力和表现欲较强,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缺少规范化模式,需进一步完善。其应用效果评价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评价量表缺少研究工具性能测定,信效度有待论证。

4结论

第7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即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比较各点相同和相似之处。教师在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讲解。例如:讲完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并对两个大洲进行比较。

2.比喻比较法

就是把比较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的时候,可以把经纬网比做电影院的“排”和“号”,以确定位置。在讲季风或海陆风的成因时,用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进行比较。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跟巨大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论其大小有天壤之别,但其受热和散热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3.关联事物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或几种有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或对比的方法。这样,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记住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再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得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赤道附近的大陆和岛屿多数地方常年气温高降水丰沛,所以这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再对“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有些大陆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对于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对比,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形成原因。

4.并列事物比较法

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例如: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时候,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比讲解,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主要内容,又掌握两者的异同点。

5.中心问题比较法

即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和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比较对象的特征。例如:让学生把港澳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和新疆、、北京、上海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

6.综合比较法

第8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定位局限及困境

分析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从中可以解读出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其一,具有浓烈的目标导向性,即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其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其自身存在着过度的预设性、机械的程序性和僵硬的固定性等诸多内在局限,而消解与隔离了教学的生成性逻辑。传统教学理论之所以会面临这些理论的局限以及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演绎或归纳之上的完美的逻辑系统;但事实上,它是建立在残缺的或虚假的基础之上的,……遵从机械论的和决定论的模式来考察世界的学说只是一种虚假的合法性”。这种虚假的合理性势必引发以下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面前,教师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的、预设的和固定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角色自然成为教科书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势必将教师的反思精神、批判意识等从自身剥离,而最终丧失了教学的智慧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美国课程学者BernardRicca曾明确反对这种在教师熟知学生学习情况与状态之前便提前选择了目标、评价以及课程,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缺席以及不在场。

(二)超越传统教学方法的内在局限———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产生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普遍性知识的同时,却带有根深蒂固的简单性思维,忽视或遗忘了教学实践本身固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和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进而产生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由此也引发了传统教学理论不得不面临一个悖论———“复杂情境不是被有效控制了,而是被有效逃避了”。也就是说,“试图以僵硬模型适应管理和操作的需要,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就像试图用一个不能弯折的木板覆盖一个球:我们连必须的合格目标都完全不能达到”。于是,消解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的简单性思维与教学实践所内在的复杂性便构成了鲜明的冲突,呼吁着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明确预设、正在执行或所潜移默化的个体性、缄默性等形态的教学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其不断地显性化、明晰化以及编码化,并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将其创造性地生成、自组织性地转化。这期间,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机械执行者、实施者渐渐转化为反思的实践者以及自觉的管理者,学生也会成为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也就是说,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纯将教学方法进行简单叠加或随机转变,而是将学生、教学情境、学科知识以及教师的反思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了教学方法产生、实施的关键因素。整个进程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弹性化、情境性、适切性、生成性以及复杂性,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生成性也由此得以恢复与实现。

二、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依据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型,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对教学方法的表征、编码、转化以及分享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相互递进又不断更新、循环反复。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表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自觉省察,其表征的途径至少包括:一是教学故事的叙述。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故事和课堂情境的具体描述,从而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二是教学案例的整理。教师通过对教学故事或事件为素材的教学案例的整理,来对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由此实现将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形式;三是教学生活的分析。教师通过对自身专业成长生活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由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并逐步深度地清晰化。

(二)教学方法的编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觉知的各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分类、编码,实现对其理解、反思的条理化与清晰化。编码的分类可依据教学的宏观、微观层面,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和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处理突发性事件以及课后辅导等方法。确定了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之后,教师便将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分门别类地编码,为下一步实施课堂教学场域中对教学方法的转化提供明确、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的转化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以此消减乃至消除由于教学展开前的教学方法的预设而诱发的简单性趋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的是:一方面为反思性思维,即对预设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权衡利弊;另一方面为开放性思维,即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保持“悬置”,对教学的展开保持一种动态、开放的思维,等待教学实践的延绵与持续。教师实施对教学方法的转化可以依据以下维度:一是学生的维度。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维度。二是学科知识的维度。教师要依据课堂情景中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相联系的情况以及师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三是教学方法的维度。正如费耶阿本德(PaulK.Feyerabend)曾指出的:“每一种方法都既有其一定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有必要考虑课堂中对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四是课堂情境的维度。课堂情境中“,没有一种经验情景能够永远把它的这种最后特征保持不变,因为构成这个情境的互相关系就是一些交互作用的状态,而他们本身也是变化不定的”。教师依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的必要。最终,依据上述四个维度,教师“对实践情景进行反复讨论权衡,以对情景获得‘一致性解释’,最终做出切当的、一致性的行为决定并执行所做出的决定”,并最终实现对预设的教学方法加以适应性调整与转换,对教学方法做出弹性化、生成性的设计与改变。整个过程体现出所经过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学科、课堂共同交汇融合而自组织生成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分享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整理何时、何地、何种理由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调试的记录,或教学方法转化发生的情境或缘由,亦或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以及课堂情景等之间的何种关系考虑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转化等。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将上述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过程形成各式各样的交流场,实现了教师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个人实现转化教学方法,以此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学校组织的层面;另一方面,教师个体自身在反思与创新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分享,了解到不同教师的知识管理,可以此获得相关教学隐性知识,从而帮助自我反思。

三、教师何以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体现出教师扎根于自身课堂教学场域,自下而上地从事学生研究、教学反思、课程审议以及课堂领导等的行动研究。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以下条件: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增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敏感性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与课程统一管理方式等因素的钳制,我国教师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教学身份与角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多局限于考点的掌握与背诵,这也直接导致教师普遍信奉固定性、统一化的传授法、讲解法为教学中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认为毫无必要对其反思或加以质疑,久而久之导致了教师严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以及相关于课程开发、领导与生成的知识和能力。而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则势必呼吁提升教师自身课程意识的必要与必须,从而教师才得以从整个课程系统、课程过程的视角,一种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自觉意识审视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转化。此外,课程意识的提升也意味着教师逐步摆脱作为固定、静态和机械的教学方法执行者的角色,而是要在课堂实践中基于课程运作的整体视域动态,主动以及参与式地反思、建构以及领导规划教学方法。

(二)构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体系,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专业养成

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既是一项依托自身课堂教学场域的实践活动,同时更是一项理论参与的专业活动。这便要求教师不仅应清楚自身所掌握教学方法的样态、种类及其功能所指,还需明确其产生的背景、自身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同时还需要理解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教学方法进行表征,如何将教学方法按照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进行分类、编码和如何对所设计、预设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转化和生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单凭教师自发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理论支撑,而最终导致低效重复或机械形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体系,增强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学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育研究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扎根课堂,向中小学校提供知识管理的相关咨询和建议,帮助教师完成自身教学知识的更新、管理以及重塑。而且,两者间的合作有必要建立在寻求相互对话、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两者间的共识与视域的融合。

(三)构建学校知识管理体系,配套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制度条件

第9篇: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开放教育;网络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开放教育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二)网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3.在线讨论。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进行。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2]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王世卿。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