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学校的开学第一课精选(九篇)

学校的开学第一课

第1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66-02

一、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第二课堂知识面丰富、方式灵活、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之外,为增长学生政治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征,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较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对薄弱,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也给医学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结合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教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加强医学高校人文建设。就挑战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医学生专业课相对丰富,如何合理的规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二、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途径

1、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在开展方式上有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始前,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第二课堂,这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备方法,第一课堂常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性强,因此在方法运用上要源于第一课堂而高于第一课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环境,由于第二课堂很多都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对第二课堂开展的环境有深入的把握,包括相关物资、卫生、安全等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多,因此相对教师配置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医学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

3、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开展好思政课第二课堂,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医学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有机协调好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乃至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因此,医学高校一是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需为第二课堂留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在学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团委开展工作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三是后勤部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四是加强与社会的对接。第二课堂很多需走出校门,因此学校还需与社会各界有效的对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政课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因此医学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环境,人文气息对医学生有着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医学高校可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教室设计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用墙壁等载体,宣传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时,也可将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其中,强化第二课堂。也可有效运用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有关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医学人文周、人文月活动,在其中有机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知识,强化第二课堂。

5、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伴随着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的概念在深化。

医学高校可采取“校院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专业课第二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依托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切身的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把握中华民族的今天,憧憬、建设中华民族的明天。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荣辱观、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汲取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三、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的意义

1、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好医学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改,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第二课堂教改,可以强化第一课堂交给,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医学高校教改是一个大体系,而思政课教改是其重要环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医学高校教改的。因此,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辅助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使教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2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高校 任课教师 第二课堂

近年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经费有限;四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五是高校任课教师对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加以研究和解决。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对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作用、拓展渠道和理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指导性意见,以供高校有关部门组织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参考。

一、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当代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经过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具体实践和专题调研证实,在高校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和结果,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众所周知,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单靠高校第一课堂的教育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熏陶。可以说,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不再是高校第一课堂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主要有:文体竞赛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技能培训活动、表演活动、咨询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主体虽然是大学生,但也离不开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指导,特别是高校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负责的指导,会使这些活动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2010-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我校由教务处和团委主办,由人文学院承办,由社科部三名任课教师组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不仅圆满举办了历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活动,而且择优选拔了30名大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经过任课教师团队的耐心辅导和紧张训练,我校大学生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活动中赛出了风格,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获得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

实践表明,在高校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指导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会更加健康有序,不仅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们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规范作用和感染作用,还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良好品格和人文素质的形成,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说服力,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拓宽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

高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多方面的具体指导。我们认为,任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和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前瞻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之前,对整体活动的情况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任课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提前指导和培训,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进行阐明,对活动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分析,对大学生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和分解任务进行战略性指导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点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即将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二)后置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之后,对整体活动的情况进行后置性的指导。任课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后置指导和总结,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和专业进行总结分析,对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进行评判,对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提炼和筛选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问题等方面进行提炼和总结,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体认和反思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全程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性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对活动规划和起步阶段进行指导,对活动实施阶段进行指导,对活动收尾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指导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指导和全过程“陪练”,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控所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四)局部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可以对活动的某个阶段或环节进行局部性的指导。这些阶段或环节,可能是整个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也可能是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还可能是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遇到的难点或困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这些阶段或环节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将会使大学生受益匪浅,使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有较大提升。

另外,高校任课教师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一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进行指导。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文化熏陶,提升自我素养,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与第一课堂活动相得益彰,使学校教育更有成效;二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选择进行指导。任课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指导大学生细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效引导他们的发展潜能和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其主体意识,实现其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三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的设置进行指导。任课教师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设置简便有效的服务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因经验不足而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硬伤”,能够有效克服第二课堂活动的“先天不足”,既能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能使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四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领域进行指导。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专业限制和院系界限,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和交叉领域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同时,也给各种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平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理顺高校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

目前,高校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次数还远远不能满足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任课教师作为高校一线教师,常年担负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次数。另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多是大学生自发进行或在校团委、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与任课教师的信息沟通和联络性不强。由于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比较薄弱,影响了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作用、意义、价值的发挥和体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

一是建立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机制。高校要把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重,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管理层面和组织角度提高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关注度,引导任课教师找到自己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契合点,从而提高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拓宽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高校在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建立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从师资配备、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明确任课教师的职责。高校要将第二课堂教学的计划,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来,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向各院系下达第二课堂教学任务书,并对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管理,使任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去;

三是完善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对各院系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和奖励,并把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参与工作量记入其年度教学工作量中,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报酬要与第一课堂的报酬相当。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总之,通过理顺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第二课堂的一种长效模式,最终达到提高第二课堂活动整体品味和层次的目的。

第3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教育部曾提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职业学校,文件提出“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上述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非常重视。中职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第一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广阔空间来进行艺术实践。笔者就以我校为切入口,分析了自2015年4月―12月九个月跟踪调查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从现有公共艺术课能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公共艺术活动、愿意参加哪些艺术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派发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问卷之后采用访谈形式寻访了个别学生对公共艺术第二课堂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职生有明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离开实践,就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有艺术的二度创造,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艺术实践为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弥补第一课堂“差异化教学”的遗憾。在调查问卷中,83%的中职生表示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76%的学生认为书本上的内容“比较过时”,自己“没有兴趣”;有65%的学生表示乐意参加公共艺术社团。这些数据表明,公共艺术课需要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来继续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2.社团活动与校园艺术节是中职生喜爱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

和第一课堂以知识性教学理论不同的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形式更为丰富,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体系加以灵活应用。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的一些社团性活动。社团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与表现、创新能力。在调查问卷“你最喜爱的公共艺术活动形式”中(见下表),社团活动是中职生最喜爱的校园艺术活动,占42%;其次为校园艺术节(36%)。我校在校中职生有1205人,现有28个学生社团,其中公共艺术类的有9个(占32%),共204人,涉及音乐、话剧、手工、书画、音乐、舞蹈、动漫、器乐领域。

从调查中获知,我校共有9个公共艺术类社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7岁,社团成员是来自计算机、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会计、报关、数控、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物流专业的三年制中职学生,基本涵盖我校所有专业。社团活动频率基本维持在1次/周。社团规模较大的是舞蹈社(2个),总人数达44人,话剧社(2个)40人,漫研社33人,音乐社30人。社团活动时间多为下午的两节课后,活动地点多为系部空教室,每周活动时间约40分钟。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

中职校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品种丰富,包括讲座、参观展览、社团活动、演出、比赛等。我校学生可以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每学期约为8类:①迎新生文艺汇演;②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朗诵大赛等);③省技能大赛选拔;④五四汇演;⑤省文明风采大赛选拔;⑥区中小学艺术节;⑦一二九大合唱;⑧社团秀。但是,这些活动年复一年,重复的项目较多,质量不高。众所周知,艺术离开了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且每一个校园活动或者比赛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而社团的集中训练次数不多,时间较短,又缺乏指导老师,导致呈现的社团活动质量普遍不高。

4.第二课堂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

从一些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看,不难发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例如,在中职音乐课中传统音乐艺术是重要模块,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往往被学生束之高阁,相反,流行音乐却大行其道。

另外,虽然目前职校公共艺术课程把艺术实践活动纳为下属内容,但是实际情况是第二课堂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所以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往往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那能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指导地、有方向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在兼顾理论的同时又体验到实践的快乐?窃以为,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补充、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将公共艺术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反思与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认为中职校第二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家“加强美育建设”的要求也相距甚远。

1.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大众化

所谓“公共艺术”不是“小众艺术”,更不是“精英艺术”,所以要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参与面。根据调研,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中专三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这是第二课堂一个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离开升学的压力,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宽松,课余时间富余。因此,要提前制订计划,院、系部的活动统筹安排、有序开展;注重活动参与面,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对活动的过程要有记录认证,公布活动开展的结果,并可由学生自评、公评,推动第二课堂进一步完善。

2.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规范化

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从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倾斜。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只不过是一 种群体性的活动,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教育培养计划作整体规划。如此一来,第二课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教师、无教材、无课堂、无体系”的松散状态,等同于课外活动。

然而,第一课堂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如第一课堂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等。相反地,第二课堂却在这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应作为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的共同组成部分,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教学模块一样,作为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

例如,不同学期中职学生有不同的公共艺术实践要求:第一学期培养学生热爱公共艺术;第二学期让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实践展示,也可以师生共同展示;第三学期尝试独立的艺术实践活动(如独唱、独奏);第四学期参与一些区、市、省的公共艺术类比赛……对中职生的公共艺术实践要给予一定的考评与反馈,可以与学分挂钩,以作为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参考。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高品化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学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开放舞蹈房、报告厅供学生训练;开放文化长廊、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作为艺术实践展览窗口等。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指导教师。学校可以聘请艺术专业教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来校做艺术实践顾问。校际之间也要加大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同一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学校之间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学习。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前期的调研也必不可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地开展活动。每次活动也应明确目的,合理设计,定期活动,坚持不懈。

总之,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而中职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校第二课堂活动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前期调研,逐渐实现大众化、规范化、高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6).

第4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社团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2-1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长期以来社团发展不平衡、价值导向不明确、指导老师不深入、社团经费不充足、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不能常规化、参与热情不持久、社团层次低下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解决社团建设的困难,我校自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了第二课堂的活动计划,通过组织实施第二课堂以此促进学校社团的文化建设,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思想引领,强化办学模式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我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技能为本、素质全面”的办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真正在知识、技能、身心诸方面健康协调地发展,让我校办出特色,办出校园活力,让淮阴商业学校的学生人人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真正在乐中求学,学中有乐,成长为身心健康、技能突出的技能人才。

二、目标明确,构建管理体系

我校第二课堂实施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体系、学分制的激励机制、社团载体和网络平台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管理体系,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有效地延伸和补充。

三、坚持原则,确保稳固实施

1.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即容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第二课堂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寓学于乐,寓练于乐,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坚持内涵丰富的原则。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尽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3.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活动负责老师必须精心组织,适当引导,保证活动效果。

4.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以校内教育为阵地,充分挖掘校内的教育优势,同时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9月-10月):各系组织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宣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介绍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状况和时间安排,对学生如何进行假期选课进行培训和讲解,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并做到有计划、有目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除掌握学校开设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在第二课堂里面吸取丰富的营养,提高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阶段(11月-12月):由学校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工会、图书馆及各系开展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同时落实上课地点及课程相关物资的准备工作。

3.选课调剂阶段(1月-2月):学生在假期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待学生选课结束后,通过系统的统计对人员不足达不到开课需求的课程进行二次选课和调剂,确保开学第二周开始实施第二课堂的教学。

4.具体实施阶段(3月-5月):第二课堂各项课程正式开始教学工作,学生在每周二、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5.总结提高阶段(6月-7月):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改进建议,通过整合吸纳成员壮大社团的力量,通过开展社团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学生第二课堂对社团文化建设的作用,展示第二课堂的办学成果。

五、成效显著,取得广泛影响

第5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Abstract: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of Shaanxi,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ceeding to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its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anxi, even the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第二课堂;教育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3-02

作者简介:宋红生(1982-),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 “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 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

第6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第7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第8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探索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指出了英语第二课堂教育具有优化语言实践环境,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总结了英语第二课堂教育实施的效果和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旧的英语教学大纲过度强调阅读,并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忽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导致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上重点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患上了“外语聋哑症”。“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特有名词的应运而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听说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它不仅需要有足够的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的语言输入,还需要有足够的机会在适当的情景语境下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与实践,继而达到巩固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第二课堂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真实环境与条件。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激励课上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英语第二课堂的充分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与文化生活,活跃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更有利于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

1.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

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起步较晚,发展很快,效果很好,空间很大。早期的英语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组织的形式多以学生社团(大学生英语俱乐部)发起,挂靠系部的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英语第二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归功于语言文化学院领导对开辟与建设第二课堂的高度重视和校团委领导下的大学生英语俱乐部的不断成熟与壮大。我院领导在抓好第一课堂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致力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学科辅导团队,积极发动青年教师,形成固定的成员,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专门辅导,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加大了投入,在启动我校英语改革工程时,加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被定为一项重要的子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在我校的实施。

1.1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语言文化学院加强了对英语角,大学生英语俱乐部举办的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并先后成功举办了口语技能竞赛、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两大赛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院以全国大学生“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契机,组建兴趣小组,指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参赛学生,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专项技能。在全国性的英语竞赛和比赛当中,认真组织好竞赛的初赛组织工作,做好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代表我校参赛,以彰显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现我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风采,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大学英语部组织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门子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全国大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全国性的高水平英语竞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各类竞赛的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逐年增加,我校大气科学系02级林娜同学在2005“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苏赛区)决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综合得分在三名获一等奖的选手中排位第一,并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优秀奖,实现了我校学生参加英语演讲类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改写了该奖项的一等奖一直由少数高校包揽的历史。2007年我院04级秦岭同学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2008年我校08级应用物理专业赵骉同学获得三等奖,07级国商英语专业蒋欣获得优胜奖。大学英语部由于出色的组织表现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多位参赛选手的辅导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同时,我院还组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2008年我校共有870名学生参赛,我院英语专业的黄戈同学获得B类一等奖;05级气候专业徐婉筠同学获得C类特等奖;0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赵畅获得C类一等奖。我院主办的“语言文化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门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风建设都更上了一个台阶。

1.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语言实践环境。

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扩展英语第二课堂的范围,优化语言实践环境,精心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打造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基地。我院利用无线电波播音系统,创办了“空中英语课堂”,在课余时间,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听说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使英语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校大学英语教改工程的实施和深化,我校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顺利建成并已经投入使用,广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可以利用大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英语水平,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自主英语学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第一课堂中由于大班教学中很难解决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好的吃不饱,差的撑肚皮的”难题,使第二课堂成为了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场所。语院先后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担任大学英语口语、视听、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环境。语院还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如外教讲座、名师讲座、学习方法讲座等。为了加强学生四级后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过四级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班、英语实用能力培训班、英语提高班,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包括跨文化交际、外教口语、视听等课程在内的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起了多方位、立体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但是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提高之处和巨大的拓展空间。

2.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

2.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英语第二课堂虽然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第一阵地仍然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为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深化大学英语教改工程,充分利用不断改进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校目前已经拥有英语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自主网络学习中心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目前的利用并不是很充分,应该在今后的第二课堂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效率,进而反作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2.2重视英语第二课堂,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抓好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于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公认。很多学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中,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校加强了对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搞好了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大学英语部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外籍教师和大学英语部教师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强了对英语角活动的指导,邀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努力使英语角的活动特色鲜明,并成为学生进行自由语言表达、思想交流、运用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英语会话、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使每学年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和开展有规划,有组织,有投入。

2.3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

我们发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联合各相关部门和学生社团,努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创造具有南京信息工程的大学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进而推动我校学风建设。在继续保持和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传统三大板块(英语角、宣传窗、讲座)基础上,联合团委和学生英语社团应该不断发掘新的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同时利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实施“五个一”英语学习工程的号召,使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效,有成果。未来可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英语活动月”系列活动,包括各类英语竞赛(英语小品,口语,写作,翻译,英文卡拉OK,英文书法,知识问答,词汇)、学习交流活动(校际英语学习交流活动)、电影赏析、学术讲座(外教讲座周,四、六级名师讲座等)、英语游园、大型英语文艺晚会,等等。创办“大学生英语学习报”使其成为我校大学生展现英语才能和学习成果、了解英语学习和英语动态、交流英语学习体会心得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大校际间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交流,和兄弟院校交流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经验,联合举办大型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内容丰富的大学英语学习网站,加强和搞好我校英语学习网站建设,已经具备了各个方面的条件,是适应和深化大学英语教改工程的需要和重要成果之一。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要使活动形式多样化,有丰富的内容,更要始终体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特色,坚持走创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的发展之路。

3.结语

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进行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边实践边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相结合,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和效率,把实践中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而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经常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关于第二课堂活动及效果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提高我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

[2]高燕.开辟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62,64.

第9篇: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范文

一、开好第一次会议。 9月1日开学前第一个行政会上,第一件事,就是对开学校园安全工作进行了商量研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内容。 9月16日开学召开教师大会,学校校长柳眉文向教师提出了开学后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和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课,确保学生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到位。

二、进行一次安全排查。学校除了平时及学期末在学生的安全意识上牢牢绷紧之外,安全教育已成为每学期开学第一堂的必修课。在正式上课之前,校领导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再次对各班级和学校公共场所进行安检;同时,学校安全领导小组人员对学校的教室、功能教室、宿舍、食堂、消防、用电、活动场所等安全方面进行彻底的检查,把安全工作做到了细处、实处。

三、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9月1日,是学生到校上课的第一天,全校8个班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是安全教育课,要求各班主任召开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把安全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点来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