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竞价年度总结精选(九篇)

竞价年度总结

第1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式的构建

区域竞争力定义

假设前提。一是关于“分行”。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制,本文所讨论的分行是指商业银行一级或二级分行,考虑到现在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省会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已具备省分行的特性,与国有银行处于事实上的同一竞争平台,因此,这里的分行也包括省分行一级。二是关于“区域”。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具有高度相关性,导致银行机构的设立基本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同,因此,本文对区域假定为同一省域或同一计划单列市。

区域竞争力定义。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分行在同一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有效的控制管理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竞争对手更多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为更好地表达区域竞争力的这层内涵,借用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式,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的区域竞争力定义描述为:

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结果×区域竞争力过程

这里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即区域竞争力的过去表现,是一个时期内银行同业竞争的静态反映。根据商业银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要求,区域竞争力结果最终体现为商业银行分行的经营成果,具体包括利润的实现情况、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和不良贷款的增减情况。

区域竞争力过程指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即商业银行分行是通过何种措施和手段取得并维持目前的竞争地位,如何将潜在的各种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经营结果,它反映的是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背后的隐藏推动因素。

从上述定义可知,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果是过程中各种能力综合运作后的最终表现,过程是结果实现的必要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分行要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入手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

本文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围绕区域竞争力方程式中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区域竞争力过程两个方面,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区域竞争力的实际影响因素。

区域竞争力结果评价体系。根据区域竞争力结果的内在涵义,本文选取商业银行分行经营目标中的三个显性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即获利结果、市场份额结果和风险控制结果。其中前两个结果涵盖了分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最后一个结果反映了结果实现的质量状况。

区域竞争力过程评价体系。相对于区域竞争力结果的显性表现,区域竞争力过程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分行的各种能力,突出的是区域竞争力实现的背后推动因素。对此,本文将区域竞争力过程分解为获利能力、市场扩张能力、成长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五方面进行区别评价。

(1)获利能力。反映商业银行分行通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的能力。

(2)市场扩张能力。反映银行在同业竞争背景下,通过不断整合金融产品,完善营销渠道,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3)成长能力。反映分行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4)风险管理能力。反映分行在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技术、管理组织及管理机制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突出银行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等环节中的管控实力。

(5)自我控制能力。反映分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主动摒弃短期化经营行为,建立规模与能力相适应、管理和发展相协调、约束和激励相统一的综合能力。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概念及其评价体系,结合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两个评价体系,逐一分解各个能力单元,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总体思路。本文关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延续上文分析逻辑,将区域竞争力区分解为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银行经营成果指标和获利能力、市场扩张能力等五项能力指标逐一与市场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分项汇总相加后,得到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和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然后将两者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出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在对最后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时,本文将结合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在二维表格中描述各行所处位置,以检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本文所设计的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已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中所使用的IMD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数学综合判定法等方法相比,简单易操作,且适用性较强。此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权重分配设置困难的问题,通过利用数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分行在市场中相对位置,从而忽略了各指标间的权重关系,避免了人为干扰因素。克服了传统方法需大量数据才能进行评价的问题,此方法是建立在有限公开的数据基础上,且整个评价分析过程简单易懂,社会各界均能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过程。通过收集、处理、编制、分析、检验五个环节完成对商业银行分行的评价。

(1)原始数据收集。根据当地银监局及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报表、各家上市银行总行公布的年报、地方金融统计年鉴及区域内公开披露的各类信息,计算每个指标的实际值,并对实际值进行分类排名。

(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的经济意义和表现形式不同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每个指标值(包括市场平均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转化,形成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具体做法是,将每个指标值与分布的算术平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即实现了与市场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初衷,又方便统一运算。

(3)区域竞争力指数编制。按区域竞争力方程式,将标准化后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的内部指标值进行分类相加,分别形成各自区域竞争力指数。然后将两个指数相乘,最后得到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

(4)评价结果分析。在对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进行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借用策略方格模型设计思路对分行的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并简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5)评价结果检验。通过收集现有评价主体对商业银行分行的评价内容,进一步检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区域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背景

宁波市是我国十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本文选取了宁波市十家股份制银行分行作为实证分析的客观对象,以检验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十家行中最早成立的是浦发,最晚是2006年成立的华夏。经过数年经营,各行都已顺利渡过了成立初期的适应发展阶段,现正处于稳定增长期,因此有了统一比较的客观基础。此外,十家行业务经营模式差异性不大,且经营背景基本相同,对比分析后更能说明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选取的评价年度为2010年,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宁波人民银行、宁波银监局的统计报表,各上市银行总行公布的年报和网站信息、《2010年度宁波金融统计年鉴》及宁波银行业各类公开的数据信息。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逐一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值,汇总相加形成区域竞争力指数,再按上文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结果评价体系中表示银行经营结果的三项显示性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计算,汇总相加后得到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如表2所示。浦发、中信、光大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值排在前三名,浙商、兴业、招商则处于后三名。

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按照区域竞争力过程评价的五个方面分项计算指标值,在形成获利、市场扩张、成长、风险管理、自我控制五个能力指标值后进行相加处理,得到区域竞争力过程指数。

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结果分析。为消除原始数据标准化过程中出现的负数情况,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本文按照通用统计方法分别对区域竞争力结果指数和过程指数进行百分制转化,形成标准差为10,均值为90的百分制标准得分。即,

区域竞争力结果(过程)指数百分制得分=90+结果(过程)指数*10

百分制处理不影响原先评价结果的相对位置。然后,将两指数进行相乘,最终得到完整的区域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如表8所示。

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检验。在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各行2010年度的业务发展情况,参考了年度监管评级、分行系统内排名等信息之后,本文认为对宁波市十家股份制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的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通过对部分行的综合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

(1)浦发。在所有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13项指标中,浦发有6项指标市场排名第一,最终得到的三个区域竞争力相关指数也排名第一,这与专家访问中得到信息完全一致,浦发确实是宁波区域内同类银行的领头羊。但值的注意的是该行的成长性指标排名不够理想,调查中也发现同样问题,这可能与该行的大中型客户定位有关系。

(2)中信。与浦发相比,该行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和过程均处在辖内同类行第二位,这与实际市场情况基本吻合。该行的内部管理上较为稳健,企业文化较为温和,2010年度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和存量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部分竞争力指标排在市场前列。调查中也发现,该行在年度系统内排名上升较快。

(3)民生。从评价分析可知该行的区域竞争力过程好于结果,说明该行中小企业战略定位在宁波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商贷通”中小企业系列产品在2010年度发展情况良好;部分指标如资产收益率、净息差等均市场排名第一,反映该行的资产获利能力优势。但调查也发现该行部分业务的合规性问题较突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这从区域竞争力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中得到了验证。

(4)光大。综合区域竞争力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可知,该行当年的经营成果相对较好,尤其是风险把控能力和盈利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但由于2010年度不良贷款处置进程不是很理想,且存在存款波动问题相对突出等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这从2010年监管部门的各类公开通报信息中得到了验证。

(5)招商。根据国内《银行家》杂志2010年度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可知,招商银行总行在同类银行中排名第一,但本文的分析结果为第九,走访调查结果也显示该行名次未达到市场前几名,这可能与分行经营模式不够稳健、客户拓展力度相对不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提高区域竞争力途径简述。从上述实证分析过程可知,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如何将区域竞争力过程优势转化为结果优势,如何通过调整过程要素组成结构以提高潜在竞争能力。基于此,本文认为提高分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区域竞争力过程组成要素中的六大能力。具体为:一是平衡好资源投入总量和使用效率间的关系,合理控制非生息资产规模;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提高资产定价水平,确保获利能力稳步上升。二是以优化投入产出比例为原则,积极协调市场扩张数量与质量间的关系;集中优势资源拓宽市场发展渠道,实现网点单产和人均单产的稳步上升,努力提高市场扩张能力。三是以客户价值实现为核心,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为着眼点,加大与区域金融市场的融合力度,提高成长能力。四是实现从风险管理向风险经营方向转变,提高对各类风险的掌控能力;建立以机制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积极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五是摒弃盲目的市场规模扩张,采取措施约束各类短期经营行为;积极推进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第2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201120103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工程”资助项目“辽宁省花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2011921035)

作者简介:

陈迪(1983-),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chendi19831213@163com

吕杰(1963-),男,安徽宿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jieluesy@163com

摘要:花生是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但近年国际竞争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本文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1991—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项指标进行测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下降趋势,但国际排名保持相对稳定。

关键词: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3505

一、引言

花生在中国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花生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并分析其原因有利于促进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

许多学者曾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算方面。张金昌[1]对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优缺点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围绕该指标体系开展了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帅传敏等[2]以等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并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不同类型农产品进行测算,得到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丧失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结论。李选才等[3]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刘林青和周璐[4]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二维评价模型评价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得到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虽降低但地位重要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面,也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贡献。章胜勇和李崇光[5]对中国花生产业的社会净收益、国内资源成本和有效保护率等比较优势指标测算,并分析中国花生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林治乾和闫静[6]对中国、美国和阿根廷三国平均单产水平、世界市场占有率、平均出口价格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并对比,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结论。郭蕊等[7]对中国、美国、阿根廷和印度的花生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价格等指标测算和比较分析,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正在降低的结论。肖嵘[8]在研究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结构的基础上,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植物油籽的国际竞争力测算分析,得到中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大豆和油菜籽等持续弱势的结论。

上述研究多以单项指标的测算和比较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和评价分析的角度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有变量或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变量或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较少的综合变量或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变量或指标的信息的一种降维方法,适用于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线数据库,选取1991—2009年世界及主要花生生产国花生生产贸易情况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所得。其中,对花生国际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基于FAO数据库中带壳和去壳花生的加总统计结果,不包括花生油等花生加工品。

三、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1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择和测算

单项指标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较为片面,不能准确评价一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

量,Yij表示i国j产品总产量。等5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其中,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出口值的角度评价,一般竞争力系数和出口强度系数从出口量的角度评价。

基于对FAO数据库中各国带壳花生产量、出口量以及去壳花生出口量的数据分析,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越南、埃及、缅甸、巴西、尼日利亚和印尼等10个排名靠前的花生出口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代表了世界花生总体情况。因此,本文选择上述1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上述10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受篇幅所限,仅列出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欲获取全部测算数据者,请与作者联系。

2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趋势分析

针对上述5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综合变量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进行纵向分析。使用SAS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对特征根的贡献率测算得到,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的贡献率达到8219%,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达9241%(如表3所示)。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累计贡献率应达到85%以上,即可结束主成分的选取。因此,本文应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原始数据。

总体看来,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1年为各年份最高水平,1991—1996年缓慢下降,1997年达到20世纪90年代最低点,1998—2001年缓慢回升,2001—2005年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2006—2009年继续下降。

3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分析

本文采用SAS90软件,对上述10个国家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主要花生出口国中的地位。分别计算1991—2009年各国所提取国际竞争力指标主成分的得分,并依据各国得分情况,分别对历年10个国家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

可见,阿根廷除个别年份外均居世界第一位;越南在2003年以前保持第二位;中国和美国交替上下浮动于第三位和第四位;印度多保持在第五位到第六位,但近年来迅速上升跃居第二位;其他国家则均持续处于第五位以下的水平。因此,取1991—2009年的多数年份中排名前五的国家(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和越南),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

美国与中国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类似;越南在1991—2003年间与中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印度在2004年以前排名水平较低,2005年起排名迅速上升,超越中国和美国并保持第二位。

四、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讨论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价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纵向趋势和横向排名,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91、1997、2001年和2006年出现拐点,这源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作用(如表6所示)。(2)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与美国排名位置类似,与越南排名变化趋势类似。(3)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趋势呈现不同。

分析形成上述结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花生产业年度变化趋势显示,1991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最高水平。源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及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方向正确,对外贸易实施自负盈亏,有利于花生出口。1997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出现明显的低谷。国内方面,销售不畅导致的近两年油料作物价格总体下降使得各地种植面积同比上年降低48%。国际经济形势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进口量大幅下降。1999—2002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迅速上升。国内农业政策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优势农业,油料作物受到关注,面积有所上升,花生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亚洲金融危机逐渐好转,中国成功“入世”,并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花生进口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2006—2009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再次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致花生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近年持续推广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使得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导致中国花生生产总产量略降,国内消费量增加,出口量减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中国花生的进口国欧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且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出口价格的上升,也是造成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稳定于第三至第四位水平,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出口水平有所下降,但其国际地位依然比较稳定。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相似度方面,美国与中国最为相近且呈现交替浮动现象。美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加拿大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而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以及波兰、荷兰和俄罗斯等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的欧洲国家。可见,两国花生目标出口对象的差异性,导致出口替代关系不强,故排名保持类似水平。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变化趋势方面,越南在2003年前与中国最为相似。考虑到出口价格是对国际竞争力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及越南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的特点,本文对上述五个国家花生出口平均单价进行计算,从其单价走势可见,上述五国中,中国和越南的花生出口单价最为接近,且变化趋势相同,这是造成两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趋势相同的主要原因。另外,越南在2002年以前并无花生进口,2002—2003年花生进口量极低,是造成其国际竞争力排名较高的原因。2003年后,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均对花生出口产生有利影响,而越南花生出口的替代国印度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越南花生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原因综合作用导致2003年后两国排名变化趋势不同。

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在2006年以前总体变化趋势类似。2006年起,年度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而排名变化则保持稳定,至2009年出现下降。年度变化的下降,一方面,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总出口额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加工业发展使得花生国内需求量增加,进口量增加。而这种国内的优化调整并未影响中国花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年度变化并不意味着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只表明出口份额的降低,应依据排名变化来评价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市场地位。另外,应关注印度和阿根廷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花生产业以及食用油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

参考文献:

[1]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11,(20): 17-25

[2]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 97-103

[3]李选才,戴天放,黄小英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3-75

[4]刘林青,周璐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39-54

[5]章胜勇,李崇光我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4): 11-15

[6]林治乾,闫静中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82-85

[7]郭蕊,李广前,万书波我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变动及国际比较:1996—2005[J]农业经济,2008,(2):32-35

第3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在钛媒体作者张远的《深度回望百度贴吧:一款“伟大创意”产品如何一步步走向作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谷歌的理念就是——不希望用户停留在自己的页面上,他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让用户去到他想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谷歌这个页面上。而百度倾向于服务被动的、认为有限资料就够用的中国用户。所以说,它的目的就是把用户都圈在自己的围墙花园里面,通过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站内资源,你名义上是在搜索整个互联网,但实际上是在百度“站内搜索”。

关于百度贴吧是如何作恶的分析,笔者非常赞同作者的说法。而对于百度这座立志打造“航空母舰”的公司,百度贴吧无异于一架走向歧途的战机。而对于这座航空母舰,搜索引擎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动力。

在百度百科关于“百度”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百度的核心价值观:简单可依赖价值观念”。不过,从一个站长的角度来看,百度核心产品——百度搜索却背离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导致百度搜素与自己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罪魁祸首,正是贡献了百度绝大部分广告收入的竞价排名。

百度竞价排名的发展历史

成立于2000年1月1日的百度公司,相对于Google依靠PageRank算法起家,百度搜索也有类似的专利,二者的思路也差不多,申请专利是前后脚的事,几乎同时想到了近似的计算网页排序的方法。与其它本土新创公司相比,百度在起点上堪称得天独厚,与世界级公司的初始差距几可忽略不计。

在2002年以前,百度搜索只是一个搜索引擎提供商。而百度商业化的发展,源自于2000年到2001年之间“.com”的泡沫一个个破灭,许多网站前一年还位于“推荐”之列,第二年就成了死掉的链接。在美国,Inktomi的股价从最高的234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最后“众叛亲离”,被雅虎收购;而在中国,百度总裁李彦宏发现,寒冬时节,中国的大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这令他感到不安。

李彦宏开始谋求转型,并且萌生了竞价排名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竞价排名模式并非百度的发明。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Overtune(原来的Gogo.corn)已为这项服务申请了专利。竞价排名模式被发明之前,搜索引擎一直无法找到有效的商业回报模式,而搜索引擎的技术开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竞价排名的出现,让搜索引擎的技术进步能够转化为客观的商业回报,这大大刺激了搜索引擎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好的搜索引擎。有人指出:“没有商业模式的成功,就不会有搜索引擎的长远发展。”

2001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一个超长的越洋长途后,李彦宏说服了投资人。2001年9月20日,百度竞价排名业务浮出水面,10月22日,Baidu搜索引擎正式,百度从此开始渐渐摆脱为门户等网站提供服务的“影子”身份,从幕后走向台前。

不过,新事物的诞生总是曲折的,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广告客户不懂什么是竞价排名,而以新浪、搜狐、网易等为首的门户网站,由于把持着巨大的流量资源,所以成为广告主的分外青睐。为此,由于百度销售也无法讲清竞价排名的道理,于是他们干脆对客户说:总之,你买一个排名,在新浪搜狐网易都能看到。

也许,从同年李彦宏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三定律,可以更多地窥见百度关于竞价排名的哲学。第一、第二定律即相关性定律(看词频)和人气质量定律(看链接)并不稀奇,也早就在业界得到公认。但在李彦宏看来,网络泡沫使得所有使用前两个定律的搜索引擎公司受到重创,而“搜索引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现象,它融合了技术、文化、市场等各个层面的因素”,因此,他提出了所谓第三定律:自信心定律。

“根据这一定律,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除了词频统计和超链分析之外,更注重的是竞价拍卖。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如果说overture和Google提供了创新的模型,那么此后十几年来,模仿者百度更是把这其中的赚钱路数用到了极致。

模式弊端曾被曝光,李彦宏诚恳道歉

2008年,野蛮生长五年的百度竞价排名遇到了第一次重大危机,该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了《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的新闻,次日,又播出了《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的新闻。

在新闻媒体和诸多网名的口诛笔伐下,李彦宏要比现在异常诚恳,他表示:“不重视我们商业模式的优化,不重视我们对销售队伍的培训,我们就不能对社会、对广大网民、对广大信任我们的客户负起责任。搜索引擎上排名的高低,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搜索引擎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与垃圾信息、网络欺诈进行着最艰苦的技术斗争。我们深知,如果不能赢得这场技术战争,人们将不能利用搜索引擎便捷的获取信息。”

最终,这场危机并没有让百度伤筋动骨,百度以及李彦宏的诚恳和担当成为迅速化解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国内搜索市场仍有谷歌这一大劲敌,百度如果把用户得罪死的话,只会导致自己市场份额的流失。不过,一年以后,由于诸多原因,谷歌开始逐渐退出大陆搜索市场,而竞价排名模式的巨大外部威胁由此远去。

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曾表示,2013年百度广告总量260亿元,其中莆田系民营医院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情况持续到2014年。百度CFO李昕晢解读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时称,医疗仍是百度该季度广告营收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而在百度广告收入中,竞价排名则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来源。

那么,我为什么说竞价排名模式是导致百度搜索背离核心价值观的罪魁祸首呢?对此,笔者将百度搜索核心价值观:简单可信赖拆开来看。

在百度搜索“鲜花”一词,用时0.001秒,返回结果中首页前10条全部来自广告客户,有人谓之overture模式的“中国特色”——不但在搜索结果右侧出现赞助商链接,而且在左侧自然搜索结果也出现广告客户的链接。有人形容,这就好比一份报纸,广告不但出现在广告版,而且混迹于新闻版。

百度一位员工提醒,广告链接下方都标有“推广”二字,以便网民与自然搜索结果相区分,“同时,非广告链接的摘要常常是不完整的,这也是一个区分办法。”诚然,对于笔者这样的和网站打交道的从业人员,辨别竞价排名内容和自然排名内容非常容易。但是,相对于国内数以亿计的网名,仅仅一个“推广”字样的竞价排名内容,无法让大部分用户有效区分,特别是在竞价排名内容霸占整个屏幕的时候,用户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对此,一位自称铁杆彩民网友则调侃,“每次在百度搜,竟然在第一页里找不到官方网站,但这类问题只对一个火星来的人才具有误导性。”

话虽如此,对于一个日访问量数以亿计的网站来说,即便“火星用户”比例很小,也足够构成一个人数不少的“被误导群体”。简而言之,不管是被竞价排名内容所误导,还是通过仔细辨别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内容,竞价排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搜索或找到所需信息变得不简单。

相比较“简单”价值观的违背,竞价排名对于“可信赖”理念的打破更加危险并值得批判。

回到上文中李彦宏提到的“第三定律:自信心定律”。通俗的来说,在竞价排名中,出价高的内容的排名更高前。很显然,这种规则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竞价支出,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非法内容暴露的机会。对于缺乏法律监管的行业,非法牟取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守法经营所得。比如一家卖假药的医院,因为成本更低,利润也就越大,那么在百度竞价上的投入也就越多,相应的排名也就越靠前,那么,基于排名越靠前,用户点击率越大这一常识,这些不可信赖的信息的传播受众也就越广。

当然,为了弥补这一排名规则的缺陷,百度竞价引入了“质量度”这一规则,竞价排名的位次=出价*质量度。不过,这套规则依旧是换套不换药。由于影响质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意内容和关键词匹配度、点击率等,而这些因素只需企业雇佣一个合格的百度竞价专员就能解决。

换而言之,在质量度这一因素的得分上,无论是正规的企业还是不良的公司,大家的得分相差无几。那么,影响竞价排名内容的因素依旧被出价多少所控制,况且,出价越高点击率越高,点击越高质量度也就越高,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出价多少论排名。

由此,基于价高者排名靠前这一准则,联系到莆田系医院与百度搜索的爱恨纠葛。可想而知,对于有就医需求的用户,在搜素该疾病的相关医院时,更容易点击排名靠前的链接,并进入到相关医院的网站,而到了这些医院的网站,用户所见所得全是该医院的“妙手华佗”和成功案例,最终会有用户而前去就医。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不良医院为了谋取暴利收入,肯定会通过价格战来保持自己出现在靠前的位置。所以,作为信息提供平台,百度搜索在某种程度上放任了大量的不可信赖内容。

谷歌的竞价排名是怎么做的?

与百度相对应的是,谷歌也在实行竞价排名这一商业模式。不过,在“不作恶”的原则,谷歌的搜索变现意图非常明显:只需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整理,等着人们来使用,把广告放在合适的位置,其收入就会持续增长。

谷歌根据页面之间的关系,创造了PageRank的排名方法,根据这种算法排序的搜索结果,绝不允许被人工干扰;广告和搜索结果有严格明确的区分,放在搜索结果右侧(而百度竞价排名几乎占满了左上、左下、右侧等空间),绝不混淆。谷歌尽量去选择并提供用户可能需要的,而绝不干扰用户原本的筛选行为及结果。

谷歌有两个收入来源:一是向其他公司提供搜索技术,另一个则是向广告客户提供在网站上和网络中的其他网站上投放广告的服务。这一点跟百度的初衷是一样的,但是谷歌的广告计划和实际做法是有一系列指导原则来“防范恶的生长”:

1、除非广告内容与搜索结果页的内容密切相关,否则,就不能出现在搜索结果页上。在这一点上,百度竞价排名由于鼓励广告主采用关键词广泛匹配这一模式,导致用户搜索结果的相对扩大化,进而匹配出更多的竞价排名内容。

2、拒绝弹出式广告,因为这种广告会妨碍用户浏览所请求的内容。

3、在谷歌上投放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因此,这些广告不会影响搜索结果的真实性。

最后,其实百度不会不清楚竞价排名所带来的危害。不过,早在百度上市后就面临的高股价压力,加上这两年面对股价下挫的危机,百度在营收上的困境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竞争对手的教训。一方面,苦于中国付费搜索市场之小,“大量的搜索都被浪费掉了”,一方面更不能放弃竞价排名这个占据百度9成以上收入的赢利模式。

百度上市以后的一系列动作,从搞多元化经营,“四面树敌”,到4小时内裁撤公司企业软件事业部,有人说,都可以从纳斯达克那头找到端倪。

第4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一、证券业市场结构的分类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格局和形式。市场结构按照垄断程度从高到低的次序可分为四个类型,即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哈佛学派的梅森和贝恩等人提出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分析框架(即SCP模型),其基本含义是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取决于行业的市场结构。

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和经纪服务两大方面,所以本文将从证券公司的这两项业务出发,考察其市场结构的特点。一个特定市场的结构类型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指一个证券公司在某一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家证券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的重要标志。某一市场中的企业数目越多,则单个券商的市场份额越小,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证券业可通过经纪业务比率、承销业务比率、总资产比率和利润比率、注册资本比率等指标进行测度。单个证券公司指标值越大,即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则表明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竞争程度越差。通过对几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综合判断我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中各券商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位置。

(二)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是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市场集中度的计量方法有多种,有市场集中度、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勒那指标和赫芬达尔(H)指数等。在产业组织理论中,集中度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集中度的变化将直接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市场内企业的数目越少则集中度越高,市场就越容易被垄断。由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和若干个小企业构成的市场,会比由较多规模相当的企业构成的市场更容易出现垄断。因此以证券公司为研究核心,通过对我国证券业集中度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我国证券业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本文主要选用最常用的行业集中度指数(即CRn指数)进行分析。

(三)进入壁垒。见恩认为要研究潜在竞争,进入壁垒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他首次把进入壁垒纳入产业组织理论,并且把进入壁垒视为决定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进入壁垒是指市场中的在位企业相对潜在进入者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企业,可以持续把价格定在完全竞争水平以上,并没有引起潜在进入者进入的程度。进入壁垒有政策性壁垒、资源性壁垒、技术性壁垒、成本性壁垒、以及抵制性壁垒等。进入的自然壁垒包括资本充足水平、人力资源、规模经济等。我国证券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指国家法规及审批管制所构成的政策性壁垒。

二、市场结构测度

(一)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指标(MSI)是指某一券商的业务价值量占市场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是0―100的数字。当某一券商的市场份额指标是2.55时,表示该券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为2.55%。相对市场地位指标(RMS)是以排名第一的券商的业务价值量作为基数,将其他券商的业务价值量与之相除,乘以100。该指标是一个从0―100的整数。作为排名第一的券商,它的相对市场地位指标总是等于100,而其他券商的相对市场地位指标则是反映了它的业务价值量占排名第一位的券商的业务价值量的百分比,从而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券商间的差距。从2003年我国前40名券商业务价值量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价值量的市场份额都在5%以上;而排名第三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为4.27%,申银万国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6%和3.69%。可以看出,老牌券商和一些具有创新活力的券商在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而排名第四十的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0.72%。业务价值量份额与券商注册资本额基本上是吻合的,其市场竞争格局也有集中的趋势。

(二)注册资本集中度

由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风起云涌,证券行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规模和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大。2002年底,全行业注册资本已达1111.77亿元,比1998年底的223.42亿元增长了397.61%,年均增长49.36%;单个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平均注册资本达到了1998年的3.45倍。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十大券商资本额占全行业的2/3相比,我国证券公司资本额的集中度仍然偏低。

(三)经纪业务集中度和承销业务集中度

随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和券商并购的展开,证券业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1999年到2001年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一直呈递增态势,2001年CR5、CR10和CR20分别比1999年递增10.8%15.9%和14.5%。2002年大中型券商受佣金自由化和市场低迷的冲击较大,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滑,但2003年来,大中型券商特别是排名5―10位的券商采取的经纪业务转型策略开始显现成效。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又重拾升势,2003年1―11月CR10和C日,分别比上年增0.26和0.27。网点资源和营业部优势曾是老牌券商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但在佣金市场化冲击下,有形网点的成本刚性反而转化为券商的劣势。反映在市场份额上,尽管总体竞争格局依旧,老牌券商仍位居前列,银河、国泰君安以6%左右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券商;海通、申银万国和华夏也以4%左右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但老牌券商的优势已逐渐被削弱。总体而言,我国证券经纪业务排名居前10位的券商并不稳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的集中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CR5或CR10两个指标考察,2002年以前我国券商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趋于上升。到了2003年,这两个集中度指标(甚至连CR1、CR20)均转趋下降。其中,CR5由2002年的50.47%下降到39.1%;CR10由2002年的66.41%下降到64.1%。这说明,一方面大盘股的承销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券商在承销业务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第5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建筑产业 钻石模型 国际竞争力评价

恰当而准确地评价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建筑产业自身的特点,在基于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提升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在构造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等原则,选取了反映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反映产业竞争结果的两类指标作为评价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指标。前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评价,具体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机会和政府等六个单项指标;后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包括产业市场份额、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增加值和产业高级化程度等指标。

一、影响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评价

依据波特教授的diamonds framework分析框架,我们将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以及机会与政府两个辅助要素分别对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要素条件情况

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 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王育宝等,2005) 。在建筑产业发展的初期,基本要素如廉价劳动力供给等对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发展对基本要素依赖程度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要素包括现代化技术、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

从基本要素角度看,中国建筑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达3800万人,这无疑给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一大优势。

从高级要素看,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弱点却十分突出。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4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3.1%;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偏少,企业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按2000年底3400万人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34%和4.92%,这一比例低于制造业和采矿业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虽说建筑企业动力装备率自1989年的3.74千瓦/人发展到2003年的4.9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自1989年的2341元/人发展到2003年的9957元/人,但是与2003年同期建筑业年总产值23083.87亿元相比,技术装备水平极不相称,且远远落后于制造等行业;五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开发缺乏后劲。我国2000年和2001年建筑业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0414% 和0.0357% ,而日本建筑业1995-2000年R&D费用占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在0.28% 左右, 韩国建筑业2000年的R&D费用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26%。

(二)需求条件情况

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伴随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建筑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这种旺盛的需求态势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得以保持,也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统计数据看,1978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17.9%,1998 年为33.35%,2005年达到43%,近几年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在1.2%左右。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8%,平均每年增长1 个百分点。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城市管网、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交通和城市管网需求对建筑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状况

建筑业涉及的相关产业较多,包括相关的研发、设计、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等数十个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程建设监理等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国从事工程咨询的机构有3000余家,仅“九五”期间,勘察设计行业共完成了10多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工程勘察设计任务,营业收入1600亿元,完成工程总承包合同额683亿元,国外工程合同额89亿元;1988年我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有工程监理单位6300多家,监理从业人员约25万人, 2002年实行监理的工程覆盖率全国约为68%。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是否有一个科学战略和合理结构,以及行业内部充分的竞争机制,也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外大的建筑公司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公司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完备的公司治理和监督机构能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高效运转。而这些恰恰是处于经济转轨期的中国建筑企业无法比拟的,由此也导致了公司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熏尽管不再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开始股权改革,但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没能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有得到很好优化,这往往使中国建筑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效率缺乏。而且在一些工程行业,如铁路工程,国有建筑企业对其承包具有相对的垄断性,造成建筑企业内部的竞争缺失,这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因此,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产业的竞争力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加强改革和优化的力度。

(五)机会与政府

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都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建筑企业积极“走出去”,大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对外经营规模。大力提倡工程项目总承包,要使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建筑企业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的措施,以援外合资合作基金为基础设立“走出去”风险基金;加大外贸发展基金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财政对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的贴息资金和保函风险资金;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信用升级和资金杠杆作用,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服务功能等。这些政策对国内建筑企业的海外扩张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入WTO的良好机会与政府“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势必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二、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产业市场份额

产业市场份额主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反映。由于《工程新闻纪录》(以下简称ENR)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尽管其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统计有局部性,本文仍采用ENR数据分析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ENR 225家最大承包商的数量逐年增多,由1996年的27家增加到2005年的46家;营业额逐年增长,由1996年的40.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67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也在逐步增长,由1996年的3.2%增加到5.4%。说明我国的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但是,不论从国外营业额还是从比例来看,我国建筑企业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从营业额看,以2004年的ENR统计数据为例,中国建筑企业88.32亿美元的总营业收入尚且少于排名第五位的一家法国VINCI(万喜)公司的92亿美元。与排名第一的德国Hochtief 公司相比,上榜的49家中国企业国际业务营业额总数只占该公司国际业务营业额126.32亿美元的69%。从国际建筑业营业额比例看,按产出价格计算,中国仅占6%,而美国占21%,日本占20%;若计算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中国承包商只有在亚洲(16.8%)和非洲(14.7)尚占有一定的百分比,在庞大的欧美市场却只占“九牛一毛”。 可见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指标分析,说明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 产业盈利能力

产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产业利润总额和产业资产利润率两个方面来分析(见图2)。首先从产业利润总额看,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的利润是逐年增长的,从1999年的不足300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盈利额在逐年上升,增长速度也比较快。我们再从单位产值利润率来看,利润率也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态势,从1999年的1.5%到2006年接近2.5%。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这主要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大都来自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的建筑施工环节,对现在建筑承包价值链条向施工前端和后端转移的趋势把握不好,对具有高附加值的融资承包模式像BOT、PPP、EPC等项目很少有涉及。从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分析,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对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开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三)产业增加值

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见图3),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计算。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产业增加值自1993年以来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200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为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左右的比例,从图3可以看出1993到2005年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5%-6.5%之间波动。这足以说明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从产业增加值方面的指标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

(四)产业的高级化程度

产业的高级化程度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产业生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3800万人,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我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的20%。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还不到工业及电力、煤气业的三分之一。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说明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它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对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建筑业市场巨大、建筑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建筑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高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比例不高、市场需求巨大、相关联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战略及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有待加强、机会与政府政策良好。从国际竞争结果看,中国建筑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产业的高级化水平偏低,但产业增加值增长很快,说明现在中国建筑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针对本文关于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人才,提升产业的高级化水平。

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要改变建筑业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科学的用人、留人的机制,切实提高建筑产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要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使他们了解国际建筑市场规则,具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这将有利于提升建筑产业的高级化水平、提高开拓向国际市场的能力。总之,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建筑产业高级化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他们都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极其的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盈利能力。

要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就要改变现在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单纯的工程施工的价值产生模式。从建筑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根据现在建筑产业价值链向工程施工上下环节移动的国际趋势,开创如工程融资、咨询、服务等新的获利点;跳出仅靠低价承包施工项目的“红海”,开创具有更多利润附加值的经营模式的“蓝海”,大力推行如BOT、PPP、EPC等新的国际工程经营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第三,优化产业战略、结构,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要扩大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需要优化我国建筑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我国的建筑产业的战略应该定位于不仅要扩大和巩固现有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份额,而且要大力开拓欧美地区的高端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单一的以施工为主和以设计为主的企业结构,组建一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工程总承包企业。通过企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建筑企业,这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产业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从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参考文献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ichael E. Porter,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Engineering News Rerecord,USA,1996-2006.

《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王育宝,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第6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 零售业;市场结构;行为;绩效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1978~2007年30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研究中国零售业30年来的发展与成长历程,对深入了解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推进零售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面对复杂的零售业变迁与成长问题,借助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SCP)的分析范式,以期更加全面的考察我国零售业的变迁成长历程。

一、SCP范式的演变及其拓展

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学派――哈佛学派的核心理论体系。该体系构建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市场结构是指市场或产业结构涉及影响竞争过程性质的那些市场属性,包括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新进者进入市场壁垒、固定成本高低、需求成长幅度等。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上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产品定价行为和产品决策、广告策略、排挤竞争对手等非价格行为、投资扩张、并购重组等策略。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结果,已经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二、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演变

(一)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主要企业的集中程度,具体含义是在一定区域,行业内排名前几位的品牌其销量累加所占总量的比例。市场集中度反映出行业内垄断及竞争状况,是分析竞争行业环境和发展阶段一项重要指标。市场集中度分析通常以(使用下标,下同)CR(即行业内前四位企业市场占有率总和)或CR8(即该行业前八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两项数据来计算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关于行业集中度的分类,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方法是“贝恩分类法”,即如果行业集中度CR4

目前,国内学术界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研究,大多以全国零售业内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零售商的年销售额之和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CR4或CR8,从而得出零售业市集中度极低的原子型产业的结论。应该看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零售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市场集中度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1978~1991年,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还是非常低的,从全国市场看,这一时期各年度零售市场CR4最高值不足0.5%。1992~2001年间全国范围内零售市场集中度CR4年均增长15.7%。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的CR4增长更快,2002~2007年间CR4年均增幅超过25%。零售市场迅速集中的趋势在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的城市和诸多新兴业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市场已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些地区,一些零售业态上表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态势(见下表)。

超市业态:

百货店业态:

(二)零售业态差异化程度

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成功程度。对于零售行业而言,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营业形态,业态差异化包含着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等一系列内容,是零售企业控制市场的重要力量。从1992年,尤其是1996年开始,中国爆发了一场综合性的商业革命,仅仅三、五年的时间,中国零售业态已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为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多业态并存格局。

从近几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的统计来看,仅我国百强的零售企业就已经涉及了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标准超市、便利店、专业店、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多种业态,可见其业态差异化程度较高与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情况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业态还显得比较单一,世界零售百强企业中大约只有30%的企业是单一业态发展,70%的企业是多业态发展。我国零售百强中多业态企业比重的逐步提高,反映出我国零售业态形式越来越多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零售百强企业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有4家选择了单一业态发展,从销售额排名来看,他们的经营绩效十分突出。一家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它是否选择单一业态发展并无太大关系,单一业态的企业只要能够提供特色的服务,经营独特的商品,依旧可以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三)零售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阻碍因素,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按照传统观点,零售业的进入壁垒非常低,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1)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较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上的差异,很容易通过模仿和引进人才进行弥补,所以技术壁垒很低。(2)在成本壁垒方面,零售企业的启动成本方面并不高,从便民售货亭的数万元到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的数千万元人民币,潜在进入者很容易在其间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切入点。(3)在政策壁垒方面,政府对零售业的发展也一直持鼓励的态度,零售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投资少,见效快,各级政府为了解决劳动就业通常支持新建零售企业,使得新企业进入零售业容易越过行政法规壁垒,零售业进入的政策屏障较低。

三、中国零售业市场行为的演变

市场行为受到市场结构与政府规制的影响。纵观零售业30年的变迁历程,当零售业由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1992年以前)向垄断竞争(1992年以后)方向转变时,要求零售企业进一步调整价格策略,并通过加速投资扩张与并购重组来壮大规模,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以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零售企业的这种行为趋向其实也是政府规制政策下的产物,因为1992年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后对外资规制政策的不断放松,导致国内零售市场竞争逐步升级,各种对零售企业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政策的完善,又对零售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约束,这些都成为零售企业市场行为调整的重要原因。随着零售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大型零售企业渠道主导地位的形成,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从价格行为、投资扩张行为两方面探讨中国零售业的市场行为变化趋势。

(一)价格行为

在1978~1991年以前近似完全竞争的零售市场结构条件下,零售市场供不应求,市场集中度低的小规模零售企业虽然产品差异性低,整体竞争并不激烈,商品供不应求,零售企业利润空间较大,这一阶段零售企业价格竞争程度也并不高。从1992年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后,零售市场集中度提升,原子型市场结构开始逐渐向中下寡占市场结构过渡,外资和内资零售企业开店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在诸多地区都出现了零售商业设施饱和的态势,商品供过于求的时代逐渐开始,在自身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费者又对价格因素非常敏感的条件下(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0家大型综合超市5028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影响中国消费者大型综合超市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为了生存需要,大多数零售企业只好将价格竞争作为了主要竞争手段,采取各种灵活的价格策略。

如会员制、搭配销售、优惠折扣、季节性降价等。尤其是在节假日,“五一”、“十一”、周末等,成为零售企业价格战的主要时期,各企业纷纷对商品进行降价来吸引消费者。这种价格竞争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企业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竞争手段,也成为影响商品成本、服务水平、供需关系,以及零售企业利润最直接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有时企业的低价策略演变为一种低价倾销、虚假打折、互相攻击行为,对同业对消费者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2006年10月商务部出台了《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对于规范零售业恶性价格竞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二)投资扩张行为

随着零售业竞争程度的加剧,新进入者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位零售企业也不断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上对企业进行再投资,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我国零售行业整体上看,随着我国加入WTO,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不断进入、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也不断投资扩张,加大了我国零售行业总资产的规模。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仅以1999年~2006年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投资扩张的相关指标为基础,分析零售企业的投资扩张行为。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数量虽然从1999年的10733个增长至2006年23663个,但是这种增长并非持续性的,主要拐点出现在2003到2004年之间。事实上1999~2003年,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趋势,2004年突然一下增加到21692个,比2003年12403个增长了74.9%。这一特殊增长现象主要可能归结为两方面原因:

一是2004年4月商务部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明确了2004年12月11日以后将取消外资零售企业在地域限制等,并降低了对于中外投资者的限制性资格要求(资产额、销售额等指标)和对于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这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投资有了更好的预期,进入中国市场也更为容易。自该办法实施起,就有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二是一些有意转向零售经营的企业,预测到2004年末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外资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而在一个城市内好的店址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取得更高的经营效益,零售企业本身采取了不断投资扩张的方式来实现效益增长,主要表现在门店数量的增加,营业面积的扩大,资产的增加等方面。零售业的竞争也更加呈现为资产实力的竞争。

四、中国零售业市场绩效的演变

市场绩效指产业中企业在市场结构中,其市场行为所导致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我们主要从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和资产利用率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内资零售企业、外资零售企业(含港、澳、台零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零售行业目前的运行状况。

(一)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评价企业市场绩效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两个财务指标加以衡量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

1.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虽然1999年,2000年平均利润率为负值,但1999年至2006年5年间,增长了4.8个百分点。2006年外资零售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了2.625%的水平,高出内资零售企业1.628%的水平,从盈利能力上看外资零售企业领先于内资零售企业的态势。

2.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零售企业的成本费用总额是指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总和。通过对1999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发现成本费用利润率与销售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角度可以补充说明我国所有零售企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较低,尤其是内资零售企业,外资零售企业获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提高较快。

(二)经营风险

一般可以采用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风险程度进行判断。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既能表明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投资风险较小,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国际上一般公认不高于60%的资产负债率比较好。通过1999年~2006年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发现我国零售行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均超过72%,这与很多零售企业通过延迟向供应商还款的“类金融模式”以及通过银行贷款或上市筹资的扩张模式有密切关系。外资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于内资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说明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一些。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要防止陷入负债投资的恶性循环,警惕华榕超市、普尔斯马特等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遭遇灭顶之灾的事例。

五、结论

第一,我国零售行业的规制政策经历了由有限的经济性规制到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和反垄断规制全面深化的过程。

第二,30年来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由近似完全竞争逐渐向垄断竞争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为零售市场的集中度逐渐提高;零售业态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百货店依然处于重要地位;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零售需求增幅逐渐趋于稳定。

第三,改革开放初期至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前,零售市场竞争并不激烈,零售企业效益普遍较好。在零售业对外开放以后,受政府规制政策演进与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影响,中国零售业市场竞争逐渐升级和加剧,零售企业开始逐渐调整价格策略和投资战略,普遍采取了降低价格和规模扩张的市场行为,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与供应商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些都给零售企业的绩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恶性价格竞争导致零售企业利润率低下,类金融模式扩张、银行贷款或上市筹资扩张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等。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零售业亦经历了30年的变迁与成长,未来随着政府规制的重建和零售企业战略的重塑,中国零售业将迎来更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根荣.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零售服务产业组织演变的影响[J].商业经济文荟.2003(3):33~35

[2]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M].John Wiley: New York, 1968

[3]Church,J.and War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A Strategic Approach[M].San Francisco: McGraw-Hill, 2000

[4]Martin,S.Industrial Economics: Economic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Scherer,F.M.and Ross,D.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0

[6]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6):8~13

[7]胡祖光,伍争荣,孔庆江.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加入WTO后的新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9]荆林波.规制零售市场的必要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6(22):11~13

第7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1.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仍需完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修订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聘任、考核、奖惩、待遇、培训、监督、档案等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总行又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四个暂行规定,上述实施办法构成了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原则性框架。但基层央行在具体实施和实践中,缘于技术岗位、职能部门和专业系列之间的不同,造成事实上的专业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实践中如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学识水平、专业能力、实际工作经验等进行全面衡量、科学评价,缺乏细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估手段。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工作的操作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专技人员的科学量化评判,竞聘工作开展才有明确的标准导向和制度依据。

2.人才队伍的聘任机制尚需健全

不可否认,基层央行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中仍存在业绩和能力导向不甚突出、通过专技评委会的推荐依据不够充分科学和“能上不能下”等诸多现状,聘任机制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活力。2011年央行开展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工作,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政策倾向明显,聘与未聘尤其是中级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影响在不断加大。但目前总行的专业技术管理制度规定,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采取比例限制方式,这就使得基层央行待聘人数与可聘职数的矛盾更加凸显。例如,2014年常州中支行已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聘者已达16人,而可聘职数仅5个。毋庸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健全评聘机制,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使仅有的职教用得其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专技人员的履职贡献度亟待提高

目前中常州支行的专业技术队伍是较为庞大的群体,在聘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占全体在职人员的83%。但是从工作成效看,专业技术人员较之行政人员,专业职能意识不是很强。在职业履职岗位上发挥争先进位、高效履职作用发挥的不甚显著。而随着央行不断强化履职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履职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正如前面所述,目前专业技术岗位缺乏在“技术”层面的具体标准和制度,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层面趋于单一化、操作化,甚至普通化,不能有效地向知识型、复合型、高端型转化。而2011年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和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明显改善,在大力倡导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能力-待遇-贡献”的相对应的新形势下,专技岗位人员其绩效工资与其岗位奉献绩效似乎不是很对等,这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讨,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践行。

二、关键核心——基层人员考评机制内涵和基本原则

1.突出岗位履职追求业绩的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同于行员考核,既要坚持全面考核,也要突出专业性、技术性考核特点。因此,在设立竞聘量化综合考评积分体系的工作业绩指标时,必需加大工作能力和业绩在考核中的权重,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业绩有更大驱动力的考核指标上。正确引导其在岗位职责范围内专业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追求工作绩效最大化。

2.定量与定性综合考量和异中求同的原则

首先注重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积分形式,把民主推荐、评委评审、业绩评价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时,考虑中支各类岗位情况,通过合理分配各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相对剔除不同专业岗位工作差异影响因素。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在信息调研、制度办法、创新业务、创先争优等专业方面努力取得新的业绩。

3.360度考核和多维度评价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中级人员竞聘中引入了360度考核和多维绩效综合评价方法:中支行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民主推荐占比20%、行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占比30%、专业业绩量化积分占比50%的全角度百分考核评价。综合不同评价者的意见,有效确保整体评价结果的全面、公正。业绩量化环节则在考核体系中引入自主申报评价,50分业绩积分由个人根据日常已具备的条件能力和取得的实绩进行对照申报,科长审核确认,分管行领导签字把关,整个申报过程充分释放和促进专技人员日常注重提能增效和积累业绩的导向。

三、深入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实践应用及取得成效

1.实践应用

(1)实施全过程的阳光民主公开。民主公开是充分竞争的前提,中支行在开展专业技术系列工作中做到民主公开,实施方案反复征求全行职工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统一全体思想后,经党委集体研究才将方案付诸实施。尤其是中级竞聘方案在全行公开竞聘考核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结果,20%的民主推荐实施民主测评预告制,预先公示申报者的述职报告、个人业绩量化申报表,提前公布测评表样、评委评审参考标准,便于测评人员对竞聘者进行公正负责的评价。民主推荐由全体副科级以上参加,竞聘者进行竞职演讲,纪检、内审全程参与,加强监督,所有投票和打分结果均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阳光、公开的竞聘考核实施,在全行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全体专技人员努力在提能力、增绩效上下功夫。

(2)创新实施竞聘量化指标体系。50%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是本次职称系列工作探索创新的关键,中支行设置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体系突出进行竞聘者岗位业绩表现竞争比较,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绩”能有效用分值进行量化。体系共设置3个评价维度,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在整个竞聘考核中占50%权重。(右下图)维度1:“基本评价性指标”设置基本素质、业务工作能力两项一级指标,以竞聘者的教育程度、专业工作年限、应具备的基础专业技能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基本素质、专业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成熟度评价,包括学历层次、岗位年限、制度制定、教育培训等8项二级指标。维度2:“竞争性指标”设置专业工作业绩、创新工作表彰两项一级指标,以对竞聘者近三年的重要工作成果、考核结果、获得荣誉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对专业工作业绩成果的评价,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信息、调研、推广等成果”。指标涵盖了“近三年主笔或参与撰写的调查报告、工作信息(编译)被总分行以上录用(含网站、内部刊物),以及总分行正式推广应用项目中的经验或文档”,实实在在凸显了专业技术人员日常业绩。除信息调研这项关键指标外,还包括:上级行交流锻炼、业务竞赛、综合性荣誉等6项二级指标。维度3:“影响性指标”是指影响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类的指标,将专业工作中出现重大差错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行员年度考核结果、调查等因素纳入影响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3)全方位评价创新了专技委评审方式。30%的专技委评审打破以往“纯投票”,杜绝投“人情票”,创新采取多维度要素评价法,设置《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竞聘评委评审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业务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培训表彰四个方面,列明测评细则20项。评委按照评分标准,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材料,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每位申报人员做出“最适合聘任—90分以上、适合聘任—75至89分、较适合聘任—60至74分、不适合聘任—59分以下”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在规定分数段内进行量化评分。按照竞争比选的原则,最适合聘任推荐人数要求与中支行可聘职数相一致,切实增强专家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2.实践成效

(1)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量化综合考评起到了明显的标杆作用,在总积分排列前8名人员名单提交党委进行差额选取研究决定时,考评积分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这必然会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以量化考评要求为目标,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履职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奋发上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进一步突出了选人用人导向。突破实现从常规考核向业绩考核质的转变,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价绩效显性化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干什么、评什么、选什么,进一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重视能力积累和实践贡献,充分体现“有为才有位”、“实绩定英雄”的用人导向,实现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3)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随着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对岗位工作贡献度,自觉通过中支行人才库建设、信息编译调研、创新项目、金融论坛等途径提振履职能力。两年来,中支行共有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踊跃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竞争优选更促进激励专业人员围绕量化积分目标努力进取,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有效地确立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道路。

四、下阶段努力方向和思路

1.进一步优化量化评价体系

中支行的量化评价体系是基于业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岗位特点、业绩体现方式等还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通盘考虑,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不同岗位业绩量化评价结果,与其努力程度不是很完全匹配的情形。长期下去会造成有显著业绩的岗位人人争着去,绩效不明显的岗位无人愿意去的现象。必须充分考虑岗位差异,将“隐绩”也列入量化评价范围,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

2.努力做到按需设岗和人岗相适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按比例设定,与各部门业务岗位的需求不是完全相匹配,聘任的中师与其所工作的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匹配,目前尚存在高能低配的现象。下阶段要继续深入研究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合理地分配到各部门,将应配备而空缺的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拿出来进行全行竞聘,进一步细化岗位工作质量和业绩要求,将能力、业绩与岗位要求最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到相应的岗位上。从而有效地改变量化评价只看总分不看匹配度的情况,不断地提高人岗相适度。同时,加大部门的建议权,对部门需要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一定的建议权,真正通过竞聘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和推动部门履职绩效提升。

3.建立业绩评价跟踪制度

第8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市场行为差异化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第9篇:竞价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优化;保险经济活动;保险公司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65-04

1.问题提出

中国保险业尽管增长迅速,但公司普遍治理结构不良,经营绩效不好(见图1、图2所示)。\[1\]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开放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能力就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趋势加快,全球保险公司经营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保险公司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和个体竞争开始转向价值竞争、服务竞争和网络竞争。然而,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的。如果保险公司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管理重点使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能协调互动,则可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较好的绩效状态,实现长期利润增长目标,从而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因此,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对于保险公司更有战略意义,而能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保险公司价值链结构则是关键所在。

2.文献回顾

价值链的概念首先由Porter(1985)提出,他认为企业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各种活动的组合,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所经历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一条活动成本链。杨小凯(1993)则认为企业从事商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一切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专业化活动的价值创造链\[2\]。价值链结构优化研究经历了从Porter的传统价值链、Peter・Hines的“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的虚拟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络理论的一个长期理论演化过程。核心内容围绕着分解公司价值链、确定价值活动成本,通过分析组成价值链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预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重构价值链,建立以价值优化为核心的价值链结构,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顾客的服务价值链、基于信息增值的虚拟价值链以及价值网络理论,都反映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价值链本身带来的巨大影响。

图1 中人人寿1980~2003保费收入与利润比较

图2 中人人寿1980~2003年利润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绘制。

说明:中国人寿数据1980~1995年为中国人保数据,1996~2003为中国人寿与中国人保合计数据。

目前,价值链分析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在当代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组织战略思想和模式,它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业务流程为载体,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系统性结构,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创造长期利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但从优化手段和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较多运用文字叙述或结构模型阐述理论思想,而用量化方法解决保险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方面的文献仍然少见,而用量化手段对保险公司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价值链优化分析就还没有看到。

3.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流程理论模型

保险经济活动是保险公司在实际保险经营管理中的具体服务行为体现,也是职业保险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价值实现的根本手段。保险公司的价值链是通过战略过程、企业家过程和动态能力过程等不断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为保险公司获得熊彼特租金,并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获得效率租金。如果把保险公司一定时间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利润比作大海,那么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上的每个具体价值创造活动环节产生的价值,就好比海纳百川的涓涓细流。显然,保险公司通过具体的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创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保险公司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过程[3]。

价值链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保险公司价值链上每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服务形成价值创造源泉,因此,价值链就是利润生产链。以财产保险公司为例,价值链包括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主要保险服务活动。不同保险公司其价值链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每个保险公司在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内部治理结构的差异,对顾客价值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说明问题,用图3表示财产保险公司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的结构模型。此模型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保险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图3 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的流程结构模型示意图

4.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及分析

客观世界的弹性和可塑性使得最优动态分析方法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基本思想就是柔性环境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建模、推理、优化及决策,而模糊规划方法就是一种在保险公司经营决策中效果较好的一种最优动态分析方法[4]。

保险公司经营决策活动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又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使用能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数学方法。采用模糊规划方法则可以增加决策者在价值链优化中的能动性和选择范围,使保险公司在较小的风险前提下实现较为理想的价值链结构,提高数量分析的可行性。在计算保险公司成本分摊值时,应注意到各项成本的伸缩实际性和分摊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建立的优化模型成为一个模糊线性规划。因此,引用模糊线性规划方法并结合时间因素对保险公司价值链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其进行竞争力提升的改革决策,提供一种动态的实用的价值链优化方法。

模糊线性规划的基本模型为

5.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的确定

在确定价值链优化的目标函数时,首先确定每个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的贡献程度。顾客价值及保险公司价值链结构模型见图3所示。

设组成顾客价值基本层的因素为Sjk(j,k=1,2,3),即保险产品质量S11、保险产品价格S12、保险产品用途S13、外观设计S21、方便程度S22、个人偏好S23、服务质量S31、服务效率S32和服务成本S33。设Ajk为Sjk在顾客价值贡献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Ajk,然后确定各个价值活动的权重系数。由于各个价值活动对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顾客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根据顾客价值的基本层的各个因素对价值活动进行归类。将对于基本层的同一因素有影响的价值活动归为一类,得到每个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的贡献程度

经不定期归一化处理,可得到ai=ai/∑12i=1ai。

取决策变量为第T年从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12个价值活动(图1)的成本分摊值

xTi(i=1,2,L,12)。在一个规划期[0,T]内,每一年的时间指标依次为:0

约束条件涉及的参数如下:设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总成本表示为TC,则保险公司战略规划期的期初总成本值为TC0、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为xoi;第1年的总成本值为TC1,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为x1i;第T年的总成本值TCT。

引入顾客价值转化系数ωTi,其含义是第T年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比例,ωTi=ωTαi,其中ωT是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的12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值,0≤ωT≤1;因此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总顾客价值f(X)可以最大化为:

f(X)=∑12i=1ωTαixTi(6)

于是,价值链优化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为

6.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中约束条件的确定

1. 边际成本约束

采用平均成本或者总成本分析可能造成低估保险公司的长期利润增长,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则会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6]。根据边际分析方法,只有当边际成本从正值转为负值时,保险公司所获得的利润才最大,因此第T年边际成本应该最小。设Qt表示t年度的产量值,则的边际产量为Qt-Qt-1,根据边际成本的定义得出价值活动的总边际成本MCt:

根据上述分析要求保险公司所有价值活动的总边际成本逐年递减,第T年总边际成本最小,即有:

且MC(T)=min0≤t≤T{MCt}(10)

利用(8)和(9),经递推并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出第一个约束条件为:

2.总成本约束

T年的总成本约束条件为

3.各个价值活动成本分摊的约束

保险公司预测未来第T年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是基于现在的价值活动成本分摊值进行的,可以近似地给出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下限,使得在总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分摊。即有下面的约束:

考虑到下限的近似性,化成模糊约束为

因此价值链的优化模型为:

为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中第j个约束条件的伸缩指标),通过求解模糊线性规划模型(15)即可确定各个价值活动应采用的成本分摊值和每一种价值活动的成本比例。按成本比例将价值活动进行排序,并将其与保险公司价值活动的现有成本结构进行比较,得到保险公司目前需要成本改进的价值活动环节,从而达到优化价值链的目的。

7.数值试算案例实证检验

承前面数理模型分析,现选中国人保为样本,进行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保公司是一个组织细密、分工明确、高度专业化的组织结构集合体。假设其价值链结构由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价值活动构成(图1)。数值试算案例的设计如下。

经过模糊线性规划求解(表2),得到各个价值活动第5年的最优成本x5i及在最优总成本中所占比例(x5i/

表2第5年中国人保公司价值链的最优成本结构试算表

将最优解代入模糊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得到中国人保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最优总顾客价值为:

Maxf(x)=1 21 669试算单位,将最优解中各成本相加得到最优总成本为16 250试算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在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顺序的12个主要价值活动中,推介展业这个价值活动在最优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保险公司应当首先重视推介展业的成本投入;其次是核保承保与客户管理这两个价值活动;依此类推,可排出其余价值活动的次序。保险公司决策者可以根据优化的结果,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实现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的互动协调,从而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高绩效的稳定状态,并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

8.研究结论及启示

分析表明,在中国财险公司的12个主要价值活动环节中,推介展业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核保承保与客户管理。决策者可据此结论及时调整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战略重点,实现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的互动协调,从而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高绩效的稳定状态。目前,以中国财险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保险业发展比较快,但增长质量较差的根本问题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良,内控机制比较薄弱,公司对分支机构和人管控不力,各级利益主体追求目标错位。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环节的管理重点,轻重缓急不分,战略目标不明,经营绩效自然好不了。

当然,保险公司的利润是一个与多种因素有关的长期动态目标,强调长期利润的增长比强调短期利润的实现更能体现面对外部不能定性而实现的战略经营管理效果。显然,保险公司必须要准确地分析其内部资源优势,才能进行价值链的合理成本优化。产业资源越充足,保险公司期初成本分摊值计算得越合理,则经过价值链优化所得成本结构越科学。经过优化后所得到的某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比例越大,则说明这个价值活动是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保险公司在这个价值活动上应当注入更多的资金来获取价值链的整体效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保险公司利润长期增长双重目标,从而拥有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重庆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批文号:2006-J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卓志.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研究[R],2004年中国保监会招标课题研究报告,2004.12.

[4] (美)蒋中一. 动态最优化基础[M].王永宏译.商务印书馆,1999.

[5]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 Richard S.Higgins Competitive.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uses constant Marginal cost as the constraint in his objective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strategic drivers of performance in companies[J].Vertical Foreclosure,1999,20 (4):29.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