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护理范文

养老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护理

第1篇:养老护理范文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第2篇:养老护理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维护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生活自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心理变化等影响他们的健康与生活,需要护理和照顾的老年人日益增多。2003年8月省老年医院以医院为依托办起了老年人养老机构,命名为省老年医院老年护理中心,共收住有128人,运作五年多来,深受老年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其中的主要元素,在老年护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引用了健康管理服务和医院的人性化护理。

1 健康管理

1.1 健康管理的定义 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以及进行预防的全过程。

1.2 健康管理的实施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入住了老年护理中心,如何进行健康管理,使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是摆在养老院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入住护理中心时,进行了健康评估,结合以往的病历记载和平时的生活习惯,针对性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并对老年人的服务引用“全人”护理。

2 健康管理在老年人管理中的作用

2.1 心理干预 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健康状况下降,亲人的情感的支持弱化等事件的发生,老年人常出现焦虑、担忧、疾病感增强,及时通过心理疏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2.2 躯体健康干预 躯体功能退化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这种过程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老年人全人护理,一要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二要识别老年人改变健康行为的愿望和障碍,据此做出个体化的指导。特别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有骨折病史的老年人,不仅要纠正干预偏食的习惯、活动方式和一些姿势的注意事宜,还要指导用药的依从性。对有高血压、高血脂、腔隙性脑梗死的老人合理用药和时段饮水的科学性,真正做到了疾病的一级预防。

2.3 作息和活动的干预 作息要求按作息时间表,初期相当一部分老人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适当地干预和一个良性作息环境的影响下,便适应了。老年人的活动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活动方案,有的按时做简易关节操、有的中速散步、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利用助行器慢行、有的做被动运动等,尽量让老年人维持和改善生理功能。对血压波动、头晕、晚上睡眠欠佳的老人制止运动,以免意外的不良事件发生。

2.4 饮食干预 统一三餐膳食,做到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吸收的饮食和烹调,同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依据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证”和“血瘀”,讲究食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哮喘病、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胆囊炎等。

2.5 服药干预 老年人感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及自理能力下降,获取医生的新信息有很大困难,协助老人把药取回后,把每天的药配好,到时间提醒老人用药,痴呆的老人看服,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3 人性化护理

3.1 人性化护理的内涵 人性化护理是在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以人文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把他们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完整的社会人,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

3.2 精神文化生活支持 每个老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书,养老院把众多孤寂的老年人聚到一起,就有了互相沟通的条件。经常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又可以交流彼此的精神财富,达到相互间的情感支持、心态平和,又达到减缓大脑功能退化,保持神经系统健康和谐。

3.3 安全感的支持和保证 我们在运作中,按护理等级的不同,一个护理员负责几个老人,甚至一个护理员负责两个老人进行24h护理,让老人处于安全状态,并使老人感到不孤独不被忽视。责任到人,老年人的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第3篇:养老护理范文

【关键词】养老事业;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53-02

引言

从客观角度来看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的养老事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在养老事业发展初期国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就让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构建呈现了滞后的态势,这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制约作用。另外伴随着老龄化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多,养老护理员在数量上也出现了一定的缺乏。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培训养老护理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将是摆在养老事业面前的重要问题[1]。

1 当前养老护理员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养老护理人员在思想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某个层面上来看养老护理工作与其他护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养老护理工作人员平时面对的对象都是老年人,而在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某些时候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而部分护理人员则表现出了缺乏耐心,这就给具体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影响。另外部分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没有抱着足够的责任心去服务于老年人,缺乏服务意识,这必然会让护理工作的质量出现下滑。如果要落实好养老护理工作,首先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在职业道德操守保证的情况下,养老护理工作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1.2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较低:当前这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业务水平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状态,当然不否认部分养老护理员还是有着很强的业务水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养老护理员对政策法规的应用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让业务判断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差从而使得整个护理服务出现了失衡的情况。

1.3专业技能不能满足服务需求: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养老护理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对于相关护理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仅仅涵盖了一些基础性的护理工作,还涉及到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以及老年教育问题。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充分,对于某些行为规范还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这样就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漏洞。总之当前这支养老护理员队伍在专业技能素养上还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

1.4法律意识低下:在养老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是部分养老护理员的法律意识低下、法律观念不足、法律知识不够,这也就直接导致护理对象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另外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也不够到位,不够细致,在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上还有待提高[3]。

2 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养老护理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首先严格执行凭证上岗制度,只有通过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才能够上岗。尽管国家在这一块的基础性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但是某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业技能鉴定指导工作上还是没有落实好,这样也给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某些地区虽然制定了岗前培训制度,但是由于培训不够规范并且制度执行力也不够,这样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培训要求。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对于我国养老事业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相关机构、部门必须重视的,至于如何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笔者提出了以下观点,供与参考。(1)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相应的工作程序,不管是老人的日常饮食还是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都有详细的护理流程,如果流程顺序出现了问题,就会让护理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让护理工作能够按照规范化程序进行从而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2)加强个人事项处理培养。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个人情绪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波及,但是在工作中绝对不能带着负面情绪去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在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让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3)更新教学理念,确保培训课程质量。首先应该纠正部分养老护理员的护理观念,不仅仅要求他们注意生活照顾质量,还要向他们输送一些心理护理知识、康复护理知识以及急救护理技术,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手段来提升护理质量。在实际考核环节上设置“沟通交流考试”,以此来检验养老护理员的实际沟通能力。(4)部分养老护理员年龄较大并且学历较低,在护理工作中会存在一些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对于上述人员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并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教育[4]。

3 结语

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刻不容缓,通过加强程序化意识培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个人事项处理培养来提升培训工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支专业性的养老护理员队伍,让养老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萨日娜,林毅,李秋萍,等.西部地区养老院护理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全科护理,2010(35) :123-124.

[2]黄少宽.广州市社区老人服务需求及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人口,2010(01):145-146.

[3]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等.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12):111-112.

第4篇:养老护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天津市某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的15名养老护理员和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人力配置现状调查和工时测算。研究对象纳人标准为:①护理员,在本养老机构工作年限>3个月,会写字,知情同意者。②护士,为注册护士,在本养老机构工作年限务6个月,知情同意者。③所选老年人均经过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测评,能力等级均为3级(重度失能)。本次研究的15名养老护理员全部为女性;年龄为32~46(37.47±8.40)岁;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年限0.5~5.3(3.15±1.52)年;婚姻状况:已婚13名,离异2名;教育程度:中专11名,大专4名。4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9~35(32.25±2.75)岁;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年限分别为4~6(5.25±0.96)年;婚姻状况均为已婚;教育程度:大专2名,本科2名。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工时测定法确定护理工作量。

1.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设的工时测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护理人员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等。②《护理员工作量记录表》和《护士工作量记录表》是在参考前期Delphi法专家咨询[4]结果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姓名、班次、调查日期、各项护理服务内容编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该项服务的提供次数,在各记录表后附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列表,将所有可能涉及的护理服务内容依次编码列出(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工作内容列表不同)。

1.2.2调查方法

确定老年人符合该区收住要求后,研究者先征得机构护理部同意,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护理员及所有护士(护士共4名,因此全部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护理工时测量员3名,实施步骤为:①由研究者说明本次调査的目的及意义,并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严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表的填写方式、填写注意事项等。②进行l~2d的预调查,目的是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③正式调查(工时记录),调査时间共持续7d,其中护理人员一般资料由参加调查的护理人员填写并交回,《护理人员工作量记录表》由各班护理人员填写,下班后由测量员检査并确认无疑问后收回。④工时记录结束后,由测量员进行护理人员直接护理项目工时的测算。由于目前养老护理员所提供护理服务流程未达到标准化,因此本研究中对于护理项目工时的测算方法为选取参加研究的各护理员进行护理操作,测量6次m,采用平均值作为直接护理项目的工时;护士所提供护理服务流程参照《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再对各直接护理项目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测量采用专用计时秒表。

1.2.3计算方法

本研究应用以下公式_来测算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计算公式:

其中:①床位使用率=占用床位数/设置床位数,该数据可以从养老机构近一年的管理数据中计算得到。②每名老人日均护理时数二5:直接护理时间x该操作24h内人均执行频次+每名老人日均间接护理时间。③每名护理人员每日工作时间:按照劳动法规定,护理人员每日应工作8h,除去法定学习时间及与照顾老人不相关的护理时间(如护理人员吃饭、上厕所等),按6h计算。④平均年上班天数=所有护理人员全年总工作量/8,总工作量可通过护理人员排班表计算得到,8为法定每日工作时间。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①统计描述,包括例数、百分比、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②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日均直、间接护理时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养老机构护理人力配置比例的比较。

2.结果

2.1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服务内容平均时间及平均执行频次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员每日为每名老人所提供护理服务的平均时间、平均频次、总时间(总时间=平均时间x平均频次)以及所用时间排名详见表1和表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员与护士共同完成服务平均时间及平均频次见表3。

2.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服务时间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每名老人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间,见表4。在护理员提供的护理服务中,直接护理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时间(仁18.761,P<0.001);在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中,直接护理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时间0=15.434,作0.002)。

2.3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经计算,本研究中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每名护理员每年上班天数约为255d,每名护士每年上班天数为264.00d。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员实际与理想人力配置为:老人与护理员实际配比为1:0.1461,理想配比为1:0.3882;老人与护士实际配比为1:0.0183,理想配比为1:0.0741。同时将本研究额测算标准与国内外养老服务标准的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标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①与美国护士辅助人员(相当于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国家最低标准1201^11/(人.d),为护理院中每名护士辅助人员每天为每名老人提供的平均护理时间)相比,本研究所得结果97.82min/(人?<!)偏低0=-4.491,作0.001);与美国护士的国家最低标准57min/(人.d)相比,本研究结果19.30min/(人-d)偏低②与日本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1:0.17)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f=11.136,P<0.001)。③与台湾地区护理之家?老人与护理员之比(1:0.2000〉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f=9.605,P<0.001);与台湾地区护理之家老人与护士之比(1:0.0667)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士之比偏高(仁6.294,P<0.001)。④与中国大陆《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中规定的老人与护理员之比(1:0.4571?0.5333),本研究所得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低(t=-3.5167=0.004);《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中老人与护士之比(1:0.2286-0.2667),本研究所得老人与护士之比偏低(f=-7.756,P<0.001)。⑤与张曙?研究结果(1:0.3448)相比,本研究所得理想老人与护理员之比偏高0=2.215,/^0.045)。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1.1养老机构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公办养老机构,该机构成立时间较长,运营状况稳定,管理体制完善。虽然机构性质为公办,但政府补贴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机构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这就有效避免了机构由于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而出现的人力资源过剩及利用率差等问题。同时,由于该机构属于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在业界起标杆作用,因此该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标准化程度较好,参考性较好。另外,该机构收费标准及所提供服务质量处于养老机构中等偏上水平,既不是高端养老机构,也不是社会福利性质机构,因此其完全能够代表养老机构的一般水平。

3.1.2长期护理区老年人能力评估

在对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研究之前,研究员对该区所有老人进行能力评估,目的是检验该区所住老年人是否符合该区收住老人要求。结果显示,该区219名老人均为能力重度受损,符合该区收住标准,这一结果可有效保证测算结果的真实、准确。

3.1.3护理人员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护理人员包括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在样本选择上有科学依据:①护士,由于该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还经营1所老年病医院,老人稍有病情变化,即转入老年病医院,因此其长期护理区护士较少,仅有4名,所以均纳入了此次研究。②养老护理员,该区共有养老护理员32名,分布在3个楼层工作,本研究随机抽取其中2层楼15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这些护理员能够代表该区护理员的一般水平。

                

3.2人力资源配置结果分析

    3.2.1护理服务工时

3.2.1.1单个护理项目工时

本研究分别对护士、护理员所提供的直、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护理工时、日人均执行频次进行统计,并依此推算每日应该为每名老人所提供各服务项目的平均工时,并对工时进行排名。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平均频次及总护理工时上,护理员提供最多的是喂水、喂饭、穿脱衣、翻身、巡视、与用餐相关的工作及保持老人个人卫生方面,总结来看为生活照顾及个人卫生保持;护士提供最多的是药物管理、压疮护理、护理记录、生命体征测量、风险评估等专业护理服务方面(此排名不包括为所有老人提供的交接班、晨会等项目)。

3.2.1.2日均总护理工时

从日均总护理工时上分析,养老护理员为长期护理区老人提供的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服务时间,与张曙[U1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测得的直接护理时间偏低(h-5.137,P<0.001),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所选长期护理区依附于老年病医院,老人病情稍有加重,便及时转出,减少了如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一些专业护理服务的提供,使得直接护理时间偏少;间接护理时间无差异(f=-0.435,P=0.671);总护理时间偏低(仁-4.732,/><0.001)。护士为长期护理区老人提供的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多于间接护理服务时间,且从各服务项目日均护理时间排名来说,长期护理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更需要护士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如药品管理、压疮护理及生命体征测量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老人生活照顾及专业护理方面,同时应多与老人沟通,随时关注老人需求,并予以满足,因为护理对象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些老人多无法正常、及时表达其需求,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与老人沟通时间都不多,应在此方面加强。

3.2.2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护理人力配置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理想的护理员、护士配置均相对不足。同时,将本研究结果与一些有此类护理人力配置标准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低于美国、中国大陆配置标准,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美国护理院发展时间长、管理完善,对护理项目工时测量是经过国内多位资深专家反复测量所得,在具体护理人员配置比例标准方面采用全国平均数据,且有专门计算机系统辅助进行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研究结果同样低于内地护理院护理人力配置标准,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选养老机构长期护理区同时依附于老年病医院,使得护理服务项目偏少,因此人力配置比例偏低。然而,本研究结果却高于日本、台湾地配置标准及国内某些研究结果,原因可能为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人力配置标准为最低标准,机构实际人力配比应高于该标准;此外,本研究中护理员工作内容除日常生活照顾外,还兼做卫生员、送餐员工作,使得护理工时偏长,导致人力配比偏高。

4.结论

第5篇:养老护理范文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是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的主体,未来将继续承担养老护理的重任。该队伍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等问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差,严重制约了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发展。因此,为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通过机构在职培训、“送出去、接进来”方式及远程教育等途径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是适应和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职业能力

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总理在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强调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标志着老年服务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当前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规模及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建设一支正规化、优质化、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能力与素质,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

一、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从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数据分析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中(截止日期为2015年3月26日)239312个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并结合社会福利中心2014年7月~12月赴东中西部13个省市54家养老机构调研情况得出,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薪金范围及职称等情况如下。

1.素质偏低

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绝大多数是边做边学,这不仅不能适应老人护理的需求,还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调查发现,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效数据的70%以上。且护理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学历以初中、小学学历为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养老机构及社区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2.持证率低

照顾老人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经调查,仅有11.11%的从业人员取得了相关的职称证书。在取得了职称的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16393人,占比6.85%;中级职称7549人,占比3.15%;高级职称2646人,占比1.11%。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任重道远。

3.流动率高

随机抽取部分从业人员数据,从入职日期和离职日期可以看出,部分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时间很短,有许多甚至不足一个月。另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面向全市养老机构的人才数据统计显示,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八成。养老护理员紧缺,成了更为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流动率高与其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认可度、福利待遇差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可见,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持证率低、流动性大等问题,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建设。

二、制约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政策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尚未真正融入“大人才”工作格局,没有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类养老护理机构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缺乏统一领导、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从内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人员的选拔、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一是没有设立职业准入制度。二是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三是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从政府层面还没有建立养老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各机构对护理员业务水平的考核标准与要求不统一。

2.社会方面

首先是认可程度不高,认为照顾老人是一种“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尽管一些院校开办了养老照护类专业,然而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也不愿意做,从而影响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老人及家属不愿意为养老护理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得专业化前景不佳,工资低,人员流失率高,是人员队伍建设发展定制不前的重要原因;再次,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使得养老护理员无编制、无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

3.个人方面

多数养老护理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低、精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或没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专业培训难度大。同时多数养老护理员未经过正规岗位培训,这类人文化素质偏低,并且都是年龄偏大的无业人员,她们所掌握的技能基本是养老护理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并不一定具有规范性,与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相比较,差距很大。

三、提高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的途径

养老服务职业观确立后,需要一支与这一职业相匹配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服务队伍。《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要求养老护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较为丰富的医疗、康复、心理及护理知识,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社会组织能力。在当下养老护理员短缺、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现有养老照护人才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1.机构在职培训

1.1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是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主要措施与途径。针对养老服务人员在日常照护工作中应用到的知识、照护技术进行专项培训和学习考核。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及老年人常见意外情况应急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形式上,可通过定期的岗位培训和在职轮训,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比如对长期卧床老年人进行翻身预防压疮,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特殊口腔护理、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方面的培训,然后定期进行考核,加强管理。也可通过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机构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行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下岗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要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养老护理人员获取职业技能认证提供补贴,激励更多的养老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率和持证率。

1.2继续教育。在取得各个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后,不能一劳永逸,还要进行继续教育,让护理员掌握各种新的知识、技能。对于已获得上岗证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使养老从业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得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培训存在偏重医护、忽视生活照顾的内容,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经验,它们的操作性更强,如具体怎样使用轮椅、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继续教育可包括:让护理人员掌握日常按摩推拿、康复训练、四肢护理、皮肤护理、特殊老年设备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养老护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慢性病护理方面的专业问题,因此还要加强对慢性病的预治等培训,更要着重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浙江省规定,经培训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每两年需参加一次在职培训。在教育方式上,由于护理人员很难脱离工作岗位,可以采取开展远程教育的方式,为养老护理人员学习、教育、培训提供方便,然后参加人力社保部门举办的测试,检验学习成果。

2.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养老产业催生了专业养老护理员这一新兴职业。随着社会进步与“白潮”的来临,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其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已成为必由之路。因此鼓励在行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护理技能大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在全社会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文化美德;另一方面也会展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风采,彰显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加深社会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由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期主办的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竞赛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密切结合养老护理工作实际,设置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个人职业展示三个环节,分为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在大赛中表现合格的选手在赛后可拿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养老护理员学技能、比贡献的热情,培养了人才、发现了人才、激励了人才,促使越来越多技能精湛的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3.采用“送出去、接进来”方式

所谓“送出去”是指进一步扩大将养老护理人员送入本地专业培训机构或学校(如职业鉴定所、站及高等卫生学校等)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范围,提高持证上岗率;“接进来”是将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教师接入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实地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在时间、地点上便于养老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养老机构可以依托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或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与这些单位做到资源共享。养老机构中患有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较多,但是护理员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在疾病的中晚期,护理员在照护这类老年人时普遍存在经验不足、无从下手的现象。养老机构可以请医院专家或者培训师对护理员开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指导,使照护者能够发现老年人的一些异常表现,进行日常照料和心理护理,逐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情况,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

4.尝试远程教育模式

当前信息化软环境的快速优化、数字技术的快速提升、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微课的制作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使远程教育成为一种高效、便利、不可或缺的教育与学习形式。我们知道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是直接从社会招聘的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学员认知能力较低。通过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制作成视频或课件,它灵活、反复播放等特点能大大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也能明显提高授课者的授课效果,同时也便于网络传输、共享资源,可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员的认知率及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为老年人整理更换床单,在每个步骤配合文字及语音解说,这些护理技能的视频可帮助学员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反复模拟练习,降低训练难度,增强培训效果。对护理人员来说,有效的培训十分重要。采取机构自我培训、借助职业高校等模式实现培训资源的最优化、大整合,将日常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有机融合,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养老服务水平,并将培训成果有效运用于养老服务实践,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课题组.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239312名从业人员的数据分析[J].中国民政.2015.17.

[2]陈卓颐,黄岩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3):282-3.

[3]柴瑞章宋恺宁.广东省公办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现状及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15年7月.

[4]腾翀,高飞,尚红.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黄菲.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1-2.

[6]许海燕.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第6篇:养老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重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构建“三三三”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老年护士”的渐进性的转变。

1传统模式的弊端及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老年护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传统老年人才培养模式中,沿用本科学科体系课程,压缩课程数量和学时,改头换面,为高职所用。有些课程中原理性的内容过深、过细,新技术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造成学校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因此根据本地区养老行业发展状况,及老年护理岗位需求,加强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是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的要求,充分考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我院在制定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济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并做了大量调研,结合调查结果开发设计出了“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三”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考虑到三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第二个“三”即构建三个教学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体系及职业拓展课程体系。第三个“三”即三年的学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陈述如下:

2.1三项结合

2.1.1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走访、 座谈会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有: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健康教育,老年用药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及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这些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毕业生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核心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的能力、心理评估和心理保健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急救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包括:对护工进行岗前培训及技术指导的能力、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对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进行设计、管理的能力。

2.1.2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2002年,国家颁布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标准》,任何从事老年护理的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考取养老护理员证,还需要具备护士资格证书。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融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获得以上两个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2.1.3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到2020年将达到30%。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会逐渐从医疗机构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1】。“老年护士”需要全面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用药的特点,老年人预防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同时老年人口绝对数目较大,老年护理员市场需求较大。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2万多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万人,缺口很大。因此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故学生除了具备老年护理岗位基本能力外,随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养老机构的管理。

2.2构建三个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分解细化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具有老年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教学体系、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技能课程体系三个教学体系。按照“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技能教育是核心、拓展技能教育是特色”的总体架构,构建课程体系。

2.2.1通识教育教学体系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形成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

2.2.2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老年护理、老年预防与保健、老年营养和食疗等课程的校内实习实训、临岗见习、协岗实习及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老年公寓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教学内容,每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习单元,课堂教学全部在学校一体化教室进行,或养老机构内进行。教师通过采取PBL、CBS、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床边教学、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2.3职业拓展课程体系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学习伦理、护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老年护理工作岗位,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拓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到未来养老市场的发展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2.3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即将学生三年的学习期按照“1+1+1”的模式设计。第一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完成;第二年学习专业核心实践能力课程,通过养老机构的临岗见习、协岗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三年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目前护理专业的实习一般按照2+1的模式进行。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该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脱离,第三年实习时,理论知识遗忘较严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通过“1+1+1”三阶段渐进式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接触职业岗位,逐步完成学生―即使学生又是老年护士―老年护士的身份转化。学生专业知识牢固、有责任心、能吃苦,对岗位适应较快[2]。这种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将学习、见习、岗位体验融为一体,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及作用

“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阶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岗位工作内容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有机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实践证明,这一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还需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使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7篇:养老护理范文

一、培训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编制,适用于养老护理员(初级)职业技能培训。

各培训机构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培训实际情况,在不少于总课时的前提下编写具体实施的计划大纲和课程安排表。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时间和课外实训练习时间。

二、培训目标

坚持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持证上岗的原则组织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确保培训质量。通过培训使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护理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逐步满足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三、培训对象

男性年龄16周岁以上、55岁以下,女性年龄1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准备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中国公民,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热爱养老护理工作,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四、培训内容

第8篇:养老护理范文

关键词:国外;护理;管理;经验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他们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着生活护理、照料陪护等,是养老服务工作中一支基础而关键的力量。

目前,我国社区机构养老护理员供给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总结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社区中,护理人员主要来自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年龄大多在40多岁或50多岁。在“量”方面严重缺乏,而且多数是女性。

第二,相对于其他雇佣人员,养老护理员更可能具有较低的学历。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足,对专业技术和服务的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

第三,工资待遇低且工作劳累辛苦,福利待遇差,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比例,矛盾突出。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地位低,荣誉感弱

而目前的国外养老护理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护理员行业发展更为迅速,笔者在此文中简述了三个国家的护理员发展现状以及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德国

目前,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618所,约占4.7%。目前,德国从事居家上门的服务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184所,约占1.4% 。2013年,德国有护理从业人员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0.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31.8% 。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人

德国也有各种老人互助的项目,社区义工也会定期上门。比如年轻时参加“储蓄时间”义工项目,老了就可免费享受义工服务。

(二)日本

在日本,护理员也叫介护福祉士,日本的护理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而中国并没有。并且日本的护理体系健全,职能分明,日本医院都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和管理宗旨,护理标准收费体系为护理管理提供了保障,并且在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中中,24-35岁青壮年是占绝大多数的。

(三)英国

英国的护理员也叫护理助手,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平均每星期只工作37.5小时,英国护理管理体制是完全独立的,护理业务和行政管理由护理人员自己管理,护理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委员会进行质量控制。

二、借鉴经验

(一)德国

1、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培养护理人才队伍。2015年3月国际合作中心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就中德养老护理培训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德双方选择了三个项目试点城市,承德市、自贡市和贵阳市。

2、提高政府引导及管理的有效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养老护理服务和培训的扶持力度;加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增强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拨专款对护理员给予培训专项补贴,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提高人们参加养老护理服务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和考核相关从业人员并颁发“养老护理水平证书”等方式,让这个职业展现出应有的职业优势,推进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3、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如果护理员的月实际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将会吸引更多有志于养老事业的人员长期从事护理员工作。

4、建议尽快开设法定护理保险,推广“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建议我国选择试点城市借鉴和推广德国模式,出台符合中国实际的养老护理保险改革方案。

(二)日本

1、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养老护理员。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在岗职业培训。

2、培养“尊老爱老,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

3、培养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护理人员与之沟通时要态度诚恳,语言亲切。

(三)英国

1、丰富护理内涵,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有养老院、疗养院、敬老院等,很多养老机构并不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没有配套的疾病护理,只提供长期生活照顾。

2、借鉴NVQ制度,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分层培训体系的建立。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年龄、职称、工作能力、生活习惯等进行分层培训管理。

3、完善养老护理员的福利与奖惩制度,养老机构或者民政局也可以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技能竞赛等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间接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感。

4、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持证上岗比例,目前我国很多养老机构还存在无证上岗现象,持证上岗能使老年人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谈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生存现状,《新华养老》2015年9月

[2] 钱晓云,社会工作价值观视角下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0月

[3] 邓淑英,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现状研究综述

[4] 告诉你德国真实的养老护理情况,中国护士网,2014年3月

[5]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6] 吴杰,日本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探索带2014年24期

[7] 日本养老护理机构准入及借鉴意义,中国社会报,2013年

第9篇:养老护理范文

    因此,实现“科学养老、智能护理”的新模式,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引领人类护理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使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尊严生活,成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一、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9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2400多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养老护理行业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l、传统的照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护理行业定位于传统的照护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难适应现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其理念落后、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低,面临着科学照护新模式的严峻挑战。

    2、特殊照护成为难中之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照护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行业:术后康复期的老人,身体挪动的疼痛如何尽可能避免;长久卧床的老人,裤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如何防治;护理人员和老人的家属,如何协调配合,达到轻松高效护理与老人身心痊愈的双赢;照护的设施和环境,如何能使老人心情舒畅、尊严生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先进的照护设施拥有很大的需求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护理行业的重视,先进的照护设施日渐增多,从外观形状结构的改变,到护理功能细节的改善,都在尝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护理行业更是争相汲取现代化护理理念,引用先进设施,提高专业化素质。

    二、创建“和谐照护工程”,推广智能化照护设施

    “和谐照护工程”是依据现代化护理理念,对护理行业作出的重大前景规划,旨在用先进的智能照护设施、现代化照护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智能化管理照护时代。

    由民政部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制、河南省好佳老年服务中心生产,安徽省好佳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就是“和谐照护工程”首推的智能化护理系列产品,已获得相关系列的国家专利证书。

    这种全自动护理床具备多种特殊功能:智能大小便功能,全天24小时自动监护老人大小便,自动将大小便收集到接便器内,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完成接便器的清洗工作;翻身护理监护功能,自动告知翻身护理情况;尿滴淋功能,针对患有尿滴淋病症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还具有自动背起、坐起、腿部折起、防止肌肉萎缩等功能,并配有高强度护栏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同时,每张床位都可以和“智能型电脑自动护理床监护站”联接,进行集中护理服务管理。

    实践证明,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中,使用这种全自动护理床,避免了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实现了褥疮发生率为零;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了其身体的早日康复;实现了护理人员高标准、高质量轻松护理;护理环境洁净,老人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得到众多家属的一致好评。

    因此,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其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尤为关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