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精选(九篇)

归去来兮辞的翻译

第1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汉英语言的差异,在语法上颇为明显,译界常说的“意合”(parataxis)“形合”(hypotaxis)之不同,主要也在于语法关系,如汉语没有英语的词形变化,也欠缺英语的搭配规律。中国旧体诗词的语法变异,尤其凸现了这些差别。李清照《醉花荫》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的意思是“帘子飘然翻卷,催动了西风阵阵”。现代文中,讲“帘卷西风”好像颠三倒四,说“西风卷帘”似乎才是言之有理。汉语诗词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译成英语时应注意正确理解原文语序的特点,以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忠实再现原文。

1 语序变化

无论是“近体诗”(即唐代和以后的格律诗),还是后来的词和曲中,都常常出现语序变更。而且古体诗歌里(较早的古诗、乐府和后来不遵格律的诗篇里),同样会有散文所不容的语序异常。语序变化不仅仅限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变动,五花八门的语序变化几乎难以分类,难找规律,这就给理解和翻译造成相当的困难。如:

(1)主语位置的宾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本义是“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竹”、“山”,是主语位置的宾语,也可作为被动句主语(竹,新雨后为人所怜;山,夕阳时让人更爱);张谷若的译成:With rain just over,bamboos refresh the eye;/Andmountains in the setting sun more charming lie.(许渊冲,1988)句法关系安排得比较顺适;而对偶形态似乎更宜兼顾,为此我们试译为:Bamboos washed by a refreshingshower show up more appealing;/Mountains tinged with thesetting sun range alongmore enchanting.

(2)宾语位置的主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主语是二句末词“浣女”、“渔舟”;吴钧陶译成:The bamboo leaves make noise when washer-sid8 are home:/The moving dories scatter the lotus bloom.(许渊冲,1988)是否可对应整齐一些?The returning washer-girls make noisy the bamboo grove:/The fishing boats homewardget stirred the lotus blooms.

(3)似属主语,实为前面介词的宾语。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词《花非花》)。像花,不是花;像雾,不是雾;龚景浩(第8页)的译文:Call it flower―tis not a rower;/Call itfoggv mist-tis none such either.译文成为省略的条件状语从句:If you cMlitflower…

(4)主语位置的状语(名词用作状语)。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春风”指“在春风吹拂的季节”;白晓冬译成:The whole kingdom was mobi-lized,like the spring gales,/Busy cutting silks,half forwheel-guards,half for sails.(许渊冲,1988)“全国像春天大风般动员起来”?似乎还是把春风看作时光为好:Thewhole country was busy while spring breeze avails,/Cuttingbrocade,hall for wheel-guards,half for pleasure-boats'sails.

(5)宾语位王的状语(名词用作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春风”,在春风中:文殊等译成:Now she is gone,no one knows whither;/I see only peach flowers in spring breeze smile;我们如把后句改为Peach flowers alone seen smiling in spring breeze as of yore.似兼顾了“依旧”之意。

(6)介词的省略使名词成为状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我感伤时事之凄惨、像花枝坠露让泪水溅落,我恼恨离别的噩运、为鸟鸣喧响而胆战心惊;Ayscouth译成:Emotion,fitting to the season;flowers bring a rush of tears;/I hate being cut apart;the song of birds Quickens my heart.(许渊冲,1997)

(7)倒装前行的“准谓语”或者“准表语”(借用英语语法用语)。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苏轼《念奴娇》)在原意“人们会笑话我多情而早生白发”中“多情”是复合宾语中的准表语;苏轼诗《颍州初别子由》有一句“多忧发早白”。初大告译成:Romantic persons might smile at my eadygrey hair.说是“多情的人会笑我”。应算望文生义。许渊冲的译文:Sentimental,his bride would laugh to say,/Younger than they.I have my hair turned grey.说的是“周郎的新娘多愁善感”而笑话我。根据上文“小乔初嫁了”,可谓别出心裁?

2 误解、误译

省略、位移。声韵精巧而意蕴幽深,往往造成误解。正如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诗眼》中所谓“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串珠”,辞断意属,跳跃性强,余留的空白大,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冯庆华)因而,如不能整体理解。而固守碎片,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

例一:屈原《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目眇眇兮”指的是谁?两种错误译文:

The Child of God.descending the northern bank,Turns on me her eyes that are dark with longing.

To the northern bank descends the Lady Goddess。

Sombre and wistful the expression in her eyes.

这两种译文,似乎都把“目眇眇兮愁”的主语当成女神(帝子)。而丢掉了“愁余”(我,男神,在发愁)。因为,鉴赏家们经过争议。业已明确,《湘夫人》是男神唱给女神的情歌,称女神“帝子”、“公子”犹如现在仍用的“公主”,特别是末后男神“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澧浦”(“袂”,原指衣袖。有人认为在楚国方言指外衣;襟,单衣,男用;澧浦,澧水之滨)。另篇《湘君》是女神唱给男神的情歌,称男神“夫君”,特别是末后女神“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块,玉饰:佩,佩戴饰物,属于女用)。

因为《湘夫人》是男神所唱,而且赴约一直未见,“帝子降兮北渚”只是原先的约定,“目眇眇兮愁予”是说我远望迷茫、找不到所爱而发愁。许渊冲译成:Descending onNorthern Isle.my dear,/But I am grieved to see not clear.

例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真有“彩船”、“白鹭”吗?

有些译者把此处的喻指误会为实指“彩色”与“鹭飞”。例如,许渊冲编著《中诗英韵探胜》所见:

Above the painted boat the clouds are pale;On theRiver of Stars an egret rises.The paintedboat in clouds afloat。Like stars in Silver River egrets fly.(许渊冲)

原来,彩舟云淡。并非实指彩船,而是淡红云霞对船只的渲染。星河鹭起。不是真见鹭飞。而是指南京(古名金陵)西南江中白鹭洲。把白鹭洲看作腾飞的白鹭,翱翔于薄暮时银河般的江水之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周汝昌序言说“云淡”,“鹭起”二句“写日落之江天……状暮晚之洲渚”,即后句实在描绘“鹭洲”的远影动态。应该理解为:The boats look florid among somecloudlets pale,/Isle“Egret”soaring and gliding thro’MilkyWay.(远游的帆影染得如彩舟点点,漂摇在淡淡云端;江头的鹭洲缥缈似白鹭飞腾,翱翔处星河漫漫。)

3 结语

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诗词的含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作的余地,但另一方面也给正确、得体的翻译带来困难。翻译的楼阁,无论其宏伟或玲珑,都建于基础之上;易于摇摆的诗词翻译,尤以扎稳根基为要。

第2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请看下面两句话:

①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②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以上两句的基本结构顺序是: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这是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一般说来,主语和宾语的前面可以有定语,也可以没有,如①主语“老师”和宾语“故事”前就有定语;谓语前后分别附着状语和补语,如②谓语“打扫”前后就有定语和状语“把教室”“干干净净”。这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而有些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顺序是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成为倒装句。

看下面的例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渺渺兮余怀。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唯余马首是瞻。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⑧生乎吾前。

上面8个句子,连续两句为一个类型。分别是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依据第一组现代文句子的结构顺序,比对第二组文言文句子句式的特点,可以为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即先找出文言文中的各类成分,将其与白话文的句式结构比对,找出其倒装特征,还原成白话文。如①中,主语“汝之不惠”(主谓短语作主语,“之”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放在了谓语“甚矣”的后面,成为主谓倒置句;③中的谓语“知”“解”的位置在宾语“句读”“惑”之后,成为宾语前置句;⑤中“烧溺死者”是限制主语“人马”某些特征的,其位置在应该“人马”前,成为定语后置句;⑧中“乎吾前”为补语,应在动词谓语“生”之前,因为结构位移,成为状语后置句。

经过比对和还原,在依据白话文的语法结构顺序,就可以把原来倒装的句式翻译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成分,也可以将其临时颠倒,这是白话文的临时用法。如:

⑨你放着吧,祥林嫂!

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你放着吧”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喝止,这种主谓倒装把喝止着“封建卫道士”的性格解释出来。“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分别修饰限定宾语中心词“破碗”“竹竿”的定语,将它后置,能起强调的作用。

[练习]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④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⑥客何为者?(《鸿门宴》)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示例

①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②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③君王曾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庄暴。

④只有依靠哥哥嫂嫂。

⑤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

⑥客人是干什么的?

第3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关键词:东学西渐 庞德 汉诗英译 创造性

庞德主张诗歌当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征诗人的理性和感情,诗人应当不断地创造意象,把直观留给诗歌,并借助意象的“叠加”(superposition)和“并置”(juxtaposition)等艺术手段,将读者当作诗歌诠释的主体融入诗歌的解读,完成诗歌意义的建构。在庞德看来,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精炼直接,包含着深邃的东方古典哲学思想,给意象主义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例,对美国现代诗歌来说,“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

通过研读费诺罗萨的遗稿,庞德发现,中国诗歌所注重的“意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领导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诗学观不谋而合,尤其在读到遗稿中的“汉字乃绘画之速写,一行中国诗就是一行速写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an image),一首诗就是一串意象”时,顿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并视其为“宝贵财富”,随后便投入到中国诗的翻译之中。庞德主张,诗歌翻译不应过于强调字词直译,而应更多地再现这一人类感情的方程式背隐的情愫。“字面翻译无法再现原词语中的美。”这就要求译者不仅翻译词和精神,并且要有“认同感”,“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认同和意识到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他们的思想与言语中吸取某些时髦的东西。”庞德的翻译作品中运用了移译、引用和析字法,求的是喻象,借汉语文字形象构造来表明其意象主义诗歌的创作理念:诗应该富含意象。《华夏集》的翻译与诗歌创作实践表明,庞德十分清楚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他声称“文学的伟大时代通常都是翻译的伟大时代”,翻译常常带来“文学的创新”。他的诗歌翻译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借助诗歌或“挪用”外国诗歌来吸取异质和养分,为己所用,并“把英美诗歌从衰落、讲究修饰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英美诗歌的现代化。

庞德把中国古代文化比喻成“杏花”,努力将东方杏花原汁原味地带到西方。对庞德而言,翻译汉语古典诗歌时,原文与译文“语言意义的贴近并不是主要的标准”,他所追求的是“细节、单个词语,以及个别意象甚至意象片段的精确再现”,以及“动态的词语”和语言的能量,重视“词语的节奏、措辞和词汇的动感”。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是诗人、艺术家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中国诗人往往借喻词传达感官经验,主观诠释“物”“象”,诗中呈现的意象含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感情;庞德借鉴中国古诗的意象,摸索出意象主义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并且尝试模仿中国古诗那样的意象密集并置的诗歌创作,庞德诗歌中的意象更多的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缺乏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诗歌翻译不仅要“再现原文的真正语言”,而且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氛围”。有意思的是,诗歌翻译遭遇的“语言”、“意义”和“氛围”等方面的局促与尴尬,在包斯贝尔及霍尔曼看来,正是译者进行创造的“主要源泉”,“创造常常与所受到的限制紧密相连。创造是对限制的回应;限制会促进创造。”庞德想必也会赞同,因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他摈弃了传统的翻译标准和方法,不纠缠于诗歌意义,主张大胆探索和创新,竭力体现原作中最为闪光的特质,并采取与之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达到情感共鸣,引导读者充分感受原语诗歌元素质之美的目的。在庞德的诗歌译本中,随处可见翻译与创作交相辉映,不分彼此。例如:

原文: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感余心兮未宁。(刘彻《落叶哀婵曲》)

译文: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s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Ezra Pound)

庞德的翻译没有死扣字眼,他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束缚,以诗人的敏锐把握了原诗最核心的意象——落叶,发现落叶与逝去的美人意象吻合,在译入语中重新创作了逝去的美人如落叶这一意象。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译者在诗歌末尾改造自“落叶依于重扃”的点睛之句:“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潮湿”、“粘”、“门槛”等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一种美人易逝的喟叹和人生无常的伤感跃然纸上。庞德的译诗重现了原诗总体的效果,将自己对中国诗歌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译语文本再现于读者面前,寻求原作者和译者“思想感情的对等”,更体现了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译作乃是新作”这一翻译原则。

在汉诗英译时,庞德常常借鉴并融汇明显的戏剧元素来拓展其译文表情达意的艺术维度,通过再创造富有戏剧性冲突的物间关系来对诗情的后续发展起铺垫、暗示或烘托诗作整体意境氛围的作用。例如:

原文: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陶渊明《停云》)

译文:The trees in my east-looking garden

are bursting out with new twigs,

They try to stir new affection. (Ezra Pound)

此例中,庞德通过创造性运用“bursting out with new twigs”,表现了“东园”与“枝条”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冲突恰好与诗人在下文想要表达的那种内心压抑已久,急欲言宣的情感暗合。同处理上述诗歌中三与四合二为一一样,庞德在翻译中常常遵从诗歌美学追求,从诗歌诗情运演的整体结构上着眼,进行艺术选择与创造性翻译。《神州集》中的译文明显进行过分节处理的有“青青河畔草”、“江上吟”、“长干行”、“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翡翠戏兰苕”、“陌上桑”、“长安古意”等。庞德对诗歌文本的分节处理,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艺术特色,遵从了原诗诗意的自然呈露,也鲜明地体现了译者主体精神的创造个性。

翻译新作就是创作,创作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叛逆和颠覆性仿作。诗歌翻译这块土地,急需创造性叛逆的甘霖来灌溉,因为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诗歌有着高度精练的文学形式与无限丰富的内容,二者紧密结合,合二为一,“使得译者几乎无所适从——保存了内容,却破坏了形式,照顾了形式,却又损伤了内容。”事实上,翻译本身要求译者力求再现原作的形式与内容,但是当译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译者有权做出对形式或内容不同的理解和照应。“译意不是对意义的‘传达’,而是重新包容、蕴涵、容纳之后对原文的含意产生对应的关系。”“译本文化本身就是变形文化。任何译本都是对原文文本有意无意的曲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译本除了是语码的转换外,更是译者经过自己的解读后创造性叛逆的回归,“译作乃是新作。”庞德的这一翻译思想激励并提升了他的诗歌创作,给西方翻译带来了新的复兴,为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理想重新下了定义,“为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铺设了一条多元化开放式的发展之路。”

作为崭新时代东学西渐语境下的先行者,庞德如愿以偿地将东方杏花带到了西方,并以《地铁站》为园地,撒播在西方诗歌土壤中,这场诗学革命,其意义是重大的,历史性的,正如杰夫·特威切尔所说,“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通过“中国诗歌之发明者”(艾略特语)庞德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庞德的中国诗翻译丰富了英语诗歌,就像菲茨杰拉德的《鲁拜集》丰富发展了英语诗歌一样。”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译介,“在创作和欣赏上引发了一场革命”,受到几乎所有的现代主义者,如叶芝、福特、刘易斯、艾略特和威廉斯等人的称赞,庞德那“清新、优美和简洁”的诗歌翻译,“是汉诗英译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诗歌”,使中国诗歌成为激发英美现代派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这些优美的译文促进了英语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庞德的这些“英语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是“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lexander,M.Ezra Pound’s Poetic Achievement[M].London:Faber and Faber.1979:97-98.

[2]Boase-Beier,J.& M.Holman (eds.).The Practic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C].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1998: 6).

[3]Eliot,T.S.Ezra Pound:Selected Poems.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34:xvi-xvii.

[4]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London: Routledge,1993:20.

[5]Kenner,Hugh.The Pound Era [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96.

[6]Kenner, Hugh.Ezra Pound: Translations [M].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3:17.

[7]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8]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 《外国语》2001(4).

[9]杰夫·特威切尔.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2(1).

[10]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11]王贵明.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J].《外国文学》2003(3).

[12]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6).

[13]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语翻译中国古诗歌的忠实性与等效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14]吴笛.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5).

[1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7-138.

[16]张保红.“闪光的细节”:庞德汉诗英译艺术研究——以《华夏集》为例[J].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2(1&2) 2009.

第4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确选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选人我们语文课本的毕竟还是很少,即使增加选量,也还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规律,就不可能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和准确译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辞。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单靠词法、句法知识进行直译,或者有时偶尔碰到个别字词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因而难以翻译,这就要从文言文修辞的角度去确定其词义和句义,对考场考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作如下归类。

一、字有互义

所谓字有互义就是指文言文用词中同义互文的现象。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两个大类:当句互文与对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雾气和月光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这三句属于当句互文。

对句互文与当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隐含有下句中的词语,下句隐含有上句中的词语,两相映衬,参互见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植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阿房宫》中有个排比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也应该合并起来理解,即“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经营的财富,收藏的精英(金银珠宝)……

二、词有偏义

所谓词有偏义就是指一些复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体现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词素的含义只作陪衬。例如《鸿门宴》中的“孰与君少长”,“少长”只取“长”义。《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异同”只取“异”义。译文时,具体取何意,必须联系上下文作具体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译”,只会出错。《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多处,此处不再赘述。

三、物有代称

所谓物有代称指的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替代,也叫借代。几种常见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状、或标记代称该事物

例一: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例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四:明眸皓齿今何在?(杜甫《哀江头》)

例一“黑衣”代称战国时赵国宫廷卫士,因赵国卫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头发斑白(黑白间杂)的老人,这里具体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齿”代美女。

2.特称与泛称互代

例一: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例二: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例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例一“杨意”,即杨得意,汉朝人,曾推荐司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荐者。“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为宋国贤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样的贤士。例三“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称代泛称。

用泛称代特称的,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黄花”不是指一般的黄色的花,而是代指菊花。“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例中的“病”特指一种寄生虫。

3.以部分代整体

例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例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樯橹”代“战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大桨,它们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称整个船。 转贴于

四、语有对举

所谓语有对举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词过程中往往是异义相对。据此,则可以比较快捷准确地确定一些难字难词的意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和“弛然”明显地是视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是对举的两个词语,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胆地、小心谨慎的意思。又如《谋攻》中的“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弱”对举,“周隙”也必然是对举。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五、话有委婉

所谓话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话来表达。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讳”、“表敬称”、“外交辞令”等语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例一: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例二: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谁赵太后》)

例三: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例四: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例二“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例三的“亡国贱俘”不是说李密真的作了俘虏,只不过说自己是蜀汉的遗民罢了。“至微至陋”也是谦词,说自己出身微贱,才学疏陋,实际上是不愿意应征出仕的遁词。例四是齐桓公在攻伐楚国的过程中,跟楚国使者的对话。齐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称霸诸侯,却说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国臣服,却说“与不谷同好”。

六、文有并提

所谓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经常出现的结构两两相对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现象,也称“合叙”。对这种并提,翻译时则以分开叙述为宜。

例一: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例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例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例四: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第5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人们常说“诗不可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作为表现艺术而非再现艺术的诗歌,其语言往往含蓄隽永,具有不定位性;其意境往往深邃、幽远,具有朦胧性。常常“境生于象外”,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故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在诗歌当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入境悟象,理解“美”

诗歌中的词句的组合往往构成一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作者在份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观察、选择,按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它的把握不是通过对词句的简单解释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入境来达到体会领悟形象的目的,从而理解意境的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是视觉性极强烈的意象,横阔荒凉无限展开的“大漠”和集中在无垠中一点一线的“孤烟”,一泻千里,杳无尽头的“长河”和孤独落寞的“落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对照,而“直”和“圆”两个意象则更强化了诗句的雕塑意味,这样脍灸人口的诗句只有进入到诗人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无以伦比的美,而如果我们将诗句翻译成“大漠里的孤烟是直的,长河上的落日是圆的”从语法上来看好象是说得通的,但诗意却早已荡然无存了,意境更无从谈起,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应是第一位的。

二、激感,感悟“美”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存情中景,景中情。”刘勰亦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往今来,千百首脍灸人口的诗歌之所以为后人世代传诵,读之常新的原因即是诗人在诗行中贯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心血和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一座座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体悟美的深刻底蕴。

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往,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了诗的意境的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他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见到家人。诗中无一字言情,无一字不言情,把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江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出发前的快乐心情。三、四句借舟行疾速表现了诗人急切思归的情感,连本来使人感到凄婉的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所以王国维曾说:“昔人沦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驱遣想象,创造“美”

黑格尔说:“最基本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且对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在运用文字塑形象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陆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境界。

我们学习《春江花月夜》,诗中虽然对春江夜景有细腻的描写,却不能直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美的物象,教师须借助诗句的描摹,调动学生的想象。促使其在头脑中形成风清月朗的春夜,水天一色,花影层叠,笛鼓阵阵的景色。《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要抓住作品在梦游中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等奇妙情景,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与作者一起遨游,从而领悟诗人的神妙艺术构思,想象诗人的美好情感,产生审美。

四、比较阅读,鉴赏“美”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审美的过程亦是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照,才能将学生对作品的片面的,零散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发现美,感悟美。

第6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2.阅读训练(二)蔡运强,张坤

3.阅读训练(三)张传权

4.阅读训练(四)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马莉

5.阅读训练(五)马宽明

6.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一)唐惠忠

7.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二)王学华

8.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三)华德阳,苟大权

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时鹏寿

1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钱德宝

1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姜有荣

1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桑进林

1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鲁厚之,韩香玲

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七)薛吉辰

1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八)王勇善,徐长玉

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九)王辉

17.高考语支模拟试题(十)李广予

1.分段实现大目标刘燕敏

2.浅析"王将军之武库"赵庸谦

3.精心布局巧成篇——《闺塾》三叠技法探幽王学华

4.反向扩张与相向吸引——简析《鸿门宴》中项羽与亚父、刘邦与张良的关系赵学勉

5.《窦娥冤》中三重天姚志忠

6.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简析《秋韵》的构思技巧杨能荣

7.平平淡淡才是真——读颜纯钩《爸爸的吩咐》何绍袖

8.妙思巧构想象奇特——《登峨眉寻李白不遇》赏读何传跃

9.红尘祸福挥手去山间风月入怀来——元好问小令《人月圆》赏读杨廷平

10."八小"锁定高考一类作文姜有荣

11.作文的模仿与创新杨丽萍

12.生命·自然·美傅军

13.飘浮的云吴舒

14.秋来书更疏,冬至否?徐菲

15.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蒋平

16.标点符号复习指要卢增虎

17.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薛秋影

18.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谈列锦手法张寿哲

19.古诗词典型意象扫描(二)陆精康

20."北海"在哪里?李东方

21.古汉语词类活用辨析李林

22."和"字语病例析曹洪新

23.如今学生名难读语文教师尴尬事——学生生僻名字的读音说略李弗不

24.虚词语病面面观刘素玉

25.《中学语文园地》用稿内容与要求

1.谢天陈之藩

2.『对与我国的语文教学蒋平

3.灵与肉:脱壳奔逃还是共历苦难——关于《促织》《变形记》的一些思考姚志忠

4.《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成龙

5."长"字音义注商王怀宇

6.《阿房宫赋》的思想艺术浅析马建民

7.通假字的注释应先述本字再释义王静旭

8.匠心设计伏笔误会筑就美丽——《出租车司机》赏析丁勤中

9.『三美并存感人心魄——《多言无力》赏析傅其标,马兆霞

10.文约意丰发人警醒——品读《卒》姚绍清

1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偶然》解读常文艳

12.高度的艺术概括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昌龄两首边塞诗赏析王月馥

13.分析语段巧作议论——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的探索与思考葛惠霞

14.条分缕析明立意精雕细刻巧表达——二元关系类话题作文写作指要时鹏寿

15.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释义谋篇唐金龙

16.等待之香张冰菡

17.老街顾蔚

18.成长痛吴炜瑛

19.咫尺·天涯郭一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何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李培臣,刘智玉

21.怎样踩准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点李雪松

22.古诗阅读训练胡俊华

23.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陆精康

24.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席红

25.古代座次尊卑摭谈柳天慧

26.古今异义文言词语例说马祥

27.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路荣

28.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钱德宝

1.书院清池李元洛hHTTp://

2.《柳毅传》《促织》与志怪小说黄克龙

3.《归去来兮辞》注释商补崔皓

4.李密与《陈情表》陈春华

5.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天地苍茫一根骨》赏析程鸣

6.清芬浮动,韵致淡雅--《独坐夕阳里》赏析王晓维

7.悄悄地,让你的心宁静--散文《柔软》赏析曾庆培

8.婉转曲折,纯情秀雅--《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赏析戴继华

9.关于话题作文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丁勤中

10.审题是话题作文成功的关键暴瑞

11.高中语文第二册期末检测题韩香玲,鲁厚之

12.高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检测题张素秋,孟健

13.高中语文第六册期末检测题蒋平

14.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解答策略刘相春,夏国荣

15.文言修辞句的翻译李明隆

16.春风放胆来梳柳--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时鹏寿

17."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王兆银

18.古代官职变动系列词举隅刘永继

19.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四组概念宋峥

20.几组"一字之差"的近义成语辨析刘素玉

21.文坛掌故花絮胡俊华

22.朱元璋出联索对趣闻王国生

1.读书——美容术张秀亚

2.征稿启事

3."七"之趣崔乐义

4.趣话词语别称周晓玲,徐继锋

5.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李福香

6.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李晓燕

7.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散文单元鉴赏曹洪新

8.因文而异巧设计寻求最佳切入口许和众

9.逆向审题法示例张风辉

1.玫瑰树根伽·米斯特拉尔

2.妙语连珠

3.用飞翔唱响的一曲生命悲歌——《鹰的飞翔》赏析余天泽

4.忧伤天鹅——海子《天鹅》赏析张中

5.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烦恼——《魔术师的房子》赏析桑进林

6.真实的高贵海明威

7.淡泊中见真淳——王安石《菩萨蛮》赏析赵义明

8.《庄子》简介张梅华

9.点石成金话修改——作文修改六法李向阳

10.高考作文须慎:文体文墨文脉文面韩旭

11."丹青难写是精神"——写"古人情怀"作家文与考场文"骈谈"朱庆和

第7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让其留物 让:责备

C.间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

D.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激:激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戴青霞冠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箫声挟秋气为豪 然此可为智者道

C.君子以其语近道 皆以美于徐公

D.其安有不同者欤?  吾其还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规劝世人归隐山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樵 于 水 志 岂 在 薪 渔 于 山 志 岂 在 鱼 是 无 所 利 也 无 所 利 乐 矣 子 以 予 果 滞 于 梅 与 菊 耶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4分)

⑵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3分)

参考答案:

16.(3分)D(激:激动)

17.(3分)C(认为,动词)(A项。副词,就/连词,却。B项。动词,成为/介词,向。D项。副词。反问语气/祈请语气)

18.(3分)D(“以隐逸登诸史传”是自范晔之后的史家,而不能笼统地说“古代史学家”;同时,其缘由分析也不合文意。)

19.(3分)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

20.⑴(4分)(逸民)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辄:就,1分;移时: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目不瞬1分。

⑵(3分)我对人世滋味(或:社会人情)更加厌弃了,将要到山上捕鱼到水里砍柴了。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孤:厌弃,1分;渔于山樵于水:状语后置,1分。

参考译文:

竹溪逸民小时候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写文章文采华美,风格奔放,声名显赫,被士大夫举荐,料想功名可以轻易获得。(某一天)忽然掌击案几,说:“人生百年,能有几天?难以如愿的,就是顺心罢了。其他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顾念吗?”于是戴上青霞冠,披着白鹿裘,不再与俗世接近。

他居住的地方靠近大溪,竹子长得高大。当明月高照的时候,波光闪动,和月亮争辉,逸民就腰插短箫,乘着小船,在空明的溪水中荡漾,箫声借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更加豪放,直入云霄,像龙在深潭中鸣叫一样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吹箫完毕,逸民拍打着船舷唱道:“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鸥起兮冲素波!”人们见到,感叹说:“这确实是世外高人啊!想要常常见到尚且不能够,何况是亲近他接近他呢!”

(逸民)特别喜欢菊花,满园子种着菊花,看待它像对待小孩一样。菊花一开,一个人举杯对着菊花饮酒,天天到园子里不厌倦。有人责备他沉溺于玩物,他生气说:“世上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这些花,我自我快乐一会儿,还能说是沉溺于玩物吗?”又喜爱梅花,梅花的绿色花萼刚刚吐苞,就赤脚踩在雪中,好像不感到冷,见到梅花就凝神观赏,长时间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大声说:“了解我的只有菊花,菊花已经辞我而去了,幸而有你梅花跟着来了,假如你梅花又辞我而去,那么我就应该上白鹤山采五芝罢了!”白鹤山就是溪上的山峰。

第8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第一册(2007年版)

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贡职]贡赋;贡品。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亦写作“职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2.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

按:“闻”的这一意义不等同于使动用法,因为它的宾语有特定的对象,不可以泛指各种人物。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假,宽容。《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4.乃令张良留谢。(第六课《鸿门宴》)

[谢]道歉,谢罪。

按:这个“谢”与上一条“前为谢曰”的“谢”都易误解为“道谢”“感谢”。《教师教学用书》就把这句对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辞谢”语义分歧,教材应尽量出注。《现代汉语词典》列其古义有四(例句多略):

1.推辞谢绝。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4.辞别,告退。

按本处语境,刘邦既在宴会中途离席,不辞而别,非常失礼;又,故事的背景就是刘邦向项羽谢罪。因此,“留谢”之“谢”只能是“道歉”、“谢罪”。

第二册(2006年版)

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归还]返回。《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相]这里指“单相”,单方面的行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不是“互相”。

按:“相”本义“相木”“观察、查看”,指的是“单相”。此义不常见,易被误解为“互相”。下文“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等句,“相”都只指“单相”。

6.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谢]辞别,辞去,离开。《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陈弧都说》:“不得谢,谓君不许其致事也。如辞谢、代谢,亦皆却而退去之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7.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南史・郑鲜之传》:“今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8.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

“行人”“寡妇”古今异义,课文无注,不当。

“寡妇”,寡居、独居之妇。妇人独居的原因,古代指丈夫离家在外,与现代特指其丈夫死亡的意义几乎相反。例如: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行人”本指行走在道路之人,古今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所指对象有别。今义泛指,古义特指。传统农业社会,人民世代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离家在外者,一有特殊的目的:游学、仕宦、经商、服役等事;二是特殊的对象:成年男子。因此,“行人”在历史上有特指“使者”、“掌管朝觐聘问及至宣旨行差的官吏”、“媒人”等;中古时期常用作出门在外、远离家乡之人。[1]而在本诗中,“行人”又与“寡妇”相对为文,其“别妻离家、在外独居的成年男子”根本内涵更应该特别显现。而“行人”“寡妇”两词共用,泛指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的夫妻们。本诗以他们的反应来展示这一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第九课《赤壁赋》)

[洗盏更酌]干杯,(然后)再来一杯。

按:《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汉语大词典》释“洗盏”为“洗杯。指饮酒”。这两种解释都不恰当。依生活常理,喝酒时中途续酒,同于饮水进食,一般无需清洗盛器,古今中外,应无例外。

邵则遂《<洗盏辨>证》释“洗”为“尽”,并援引例证:《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洗,尽也”。这样解释才是对的。[2]“洗盏”的意思应该是“干杯”,而不是“清洗酒杯”。

“更”音括n溃不当读去声,不作“更加”“又”解,不能译作“重新”。它的意义是“连续,接续”。《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成而不迁。”韦昭注:“更,续也。”这种意义的“更”后世写作“赓”。

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属]音zhǔ,斟酒相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若今之舞讫相劝也。”苏轼《与张朝请书》:“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学者]短语。指求学者,治学者。《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第三册(2007年版)

1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六课《琵琶行》)

[突出]突然出现。苏洵《权书上・强弱》:“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1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阿姨”不同于今义,易误解,当出注。《汉语大词典》“阿姨”条:

【阿姨】3.指母亲。多用于姬妾所生之子称呼其生母。《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清赵翼《陔馀丛考・姨娘》:“然世俗又称妾为姨娘,亦有所本……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二王皆呼母为姨。盖姨本姬侍之称,二王所生母皆非正嫡,宫中久呼为姨,故其子之呼母亦同耳。”

第四册(2006年版)

14.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第一课《窦娥冤》)

[消魂]本意指灵魂离开肉体。又写作“销魂”。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指三种情形。①形容极其惊惧恐慌。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②形容极其哀愁。③形容极其欢乐。宋秦观《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此处指义②。

又,本册第七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与此同义。

15.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刚才;方才;过去;原来。《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Q,尝与兄连栋隔壁,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唐张|《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陆游《夏雨》:“向来秧底干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杨万里《晚过常州》:“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须鬓非。”

按:“向来萧瑟处”语意双关,引申指诗人人生经历的艰难曲折。

16.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h英雄泪。(第六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音qìng,请,请托,恳求。姜夔《月下笛》词:“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叶适《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上官称其某事能,某文善,公答以他语,或曰:‘此倩人为之耳。’”

17.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第十二课《苏武传》)

[怨]恨,痛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按:“怨”容易理解为“埋怨,怨气”,应特别区分。这里是指程度很深的痛恨、仇恨。“怨”而“伏弩射杀之”,可见一斑。后一例,武安侯后来寻机杀了灌夫和魏其侯,可为比证。

18.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憾,遗憾,失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寻疾崩,遗诏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世常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小弟们还恨得知此事已迟,未能为先生洗脱,心切不安。”

[愿]希望,内心的愿望,心愿。《楚辞・九章・惜诵》:“固烦言不可结诒兮,愿陈志而无路。”王逸注:“愿,思也。”此“思”即心思,思念,想法。

第五册(2006年版)

1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第五课《归去来兮辞》)

[欢迎]高兴地、欢快地迎接。

按:“欢迎”是双音短语,字各有义,当分释。短语中“欢”义显然;成双音词后,词义偏重“迎”。

20.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第七课《陈情表》)

课本译注: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按:译意不误,但“后”字本义应当解释。甲骨文、金文“后”“司”同形同字,“后”有“司”的“主管、控制”义;现存古籍中最初用义即指最高统治者、君王。《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孙星衍疏:“后者,《释诂》云:君也。”

“皇天后土”的“皇”、“后”同义,意为“大”“君王”。“皇天”“后土”分别是对天、地的神化敬称。

参考文献:

[1]黄学军、黄云云.“寡妇起彷徨”正解[J],语文教学之友2010,(9).

第9篇:归去来兮辞的翻译范文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儿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作品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有序,翻译过来意思是,当年元好问赴并州赶考,偶遇一个猎人说了一个故事:猎人将捕到的雁杀了,另一只已经逃出生天的雁却不肯离去,不断悲鸣,最后终于坠地自杀。元好问非常感动,花钱买了这对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了石头作为标识,命名为雁丘,并写下这首雁丘词,近千年来,传唱至今。

从词前小序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用情专一的哀思。

“乙丑”即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

“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一对痴男怨女。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

“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

“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

【作品赏析】其二

泰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作者设问以后,继续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双栖双飞,历经“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为命,共度“几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从来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团聚的欢乐,也有离别的痛苦,可无论团聚还是离别,都会使情感进一步加深。就像人间的一对痴男怨女,团聚时柔情似水,离别时刻骨铭心。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而如今,爱侣已逝。望天空,云雾层层;看身下,白雪皑皑;想未来,形单影只,再无爱侣牵手共度。今后,谁能在凄苦的寒夜,一同相偎相依?谁能在寂寞的漫漫长路,一起呢喃低语?与其孤独苟活,不如一同离开这个冷漠的人世,西行路上也好一路相随。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词的下阕,作者首先描写周围景色。大雁被射死的地方,是汉武帝曾经来过的横汾路,当时车水马龙,箫喧鼓闹;而如今,“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荒烟平林,一派萧索,更加使人感到大雁殉情的凄烈。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即使用悲惋的楚辞招魂,死去的大雁也不能复生,山鬼在风雨中枉自哀啼。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悲剧的情景:两只死去的大雁躺在寂寞的原野上,远处枯藤老树旁荒烟弥漫,是谁唱起了招魂的楚歌?凄风冷雨中,依稀有山鬼相和。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作者认为,大雁因殉情而死,情感真挚境界弥高,上天也会嫉妒,所以不能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