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港口物流发展精选(九篇)

港口物流发展

第1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第2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关键词】董家口港;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

1 董家口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现状分析

1.1 董家口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机会

2009年3月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董家口港区是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也是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内容。这是董家口港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董家口的建设过程中,借鉴了世界先进港口经验形成的“地主港”发展模式,采用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成为全国首个“地主港”的创新试点,这种投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建设管理港口和企业经营港口业务的积极性,解决了建设初期的各项难题,开创了全国同类港口快速发展的先例。

1.2 董家口港的自身优势

董家口港区地处青岛市海岸线最南端,南拥棋子湾和琅琊台湾,背靠胶南市泊里镇,紧邻日照市。董家口港区三面环海,近岸水深平均-15米,距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常年不冻不淤,是目前国内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与其他的大型的散货码头相比,董家口港具有明显的港口港口条件。

建成的董家口拥有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超大型矿石码头和油品码头,可以接卸大型40万吨散货矿石船舶。将极大节约我国进口矿石、原油等战略物资的海运费,大幅度降低我国进口物资的成本。与对于接卸矿石这种占据吞吐量份额巨大的货种,与其他港口面临压港现象、堆场能力不足相比,董家口港区具有堆场优势。董家口港拥有先进的装卸工艺流程,拥有享誉世界港航界的铁矿石接卸效率,能够为船公司和货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3 董家口港发展现代物流的不足

发展港口物流需要发达的集疏运系统,但是董家口基础设施不健全,集疏运网络不完善。根据对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描述,未来将形成九横八纵主干道框架联通生活区、工业区和对外交通网。目前只有同三高速相连的疏港一路公路正式开通,将董家口港区与青连铁路董家口站连接起来的疏港铁路正在建设,其余都尚未开始建设,集疏运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必将影响整个港口物流的发展。

董家口港区腹地辽阔,沿黄河向西纵深,可达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经济腹地总面积达87.3万平方公里,但是核心腹地山东、山西、河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对港区的货源支持能力有限,缺乏稳定长期的客户资源。

董家口港口物流发展的配套服务有待完善。港口要建设成为综合物流中心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同时也需要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物流,船舶、货运,海关边防商检、金融、保险、船舶燃料供应等多行业多部门的辅助支撑。目前,董家口所处港区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对港口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存在制约作用。

1.4 董家口港现代物流发展的外部挑战与威胁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全行业产业升级步伐,使中国尽快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可以说,钢铁产能的增加已经见顶。提高钢铁产业的水平意味着要消耗更少的资源,减少铁矿石的消费量,意味着钢铁产业对矿石的需求量将趋于稳定或掉头向下,矿石进口需求必将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董家口港不是单凭40万吨级码头的硬件优势就能带来大量货源的。从地理分布上看,董家口位于青岛最南端的胶南市泊里镇,距离日照港尚不足30公里,董家口港定位于大宗散货的运输,而日照港也是以此为主营业务。目前,日照港铁矿石进口量和镍矿、木片、大豆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拥有3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2013年,日照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8亿吨。等到董家口建成达产后,短短不足30公里海岸线上青岛港与日照港吞吐能力将达10亿多吨,相同的经济腹地,港口距离较近,港口的主营货种不存在差异,没有错位经营、合理分工、港口重复建设还会造成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在100多公里的岸线上,都是矿石码头、煤炭码头,大宗散货,都要干6亿吨的活,未来董家口建设完成之后,与日照港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

2 董家口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对策分析

2.1 加快港口开发,优化集疏运网络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口已经成为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对于大型化散货港口来讲,集疏运能力是港口竞争能力的体现,尤其是铁路的运力直接决定了煤炭、矿石的中转效率。要在新一轮的港口建设中赢得先机,董家口应抓住机遇,保证建设资金,加强与各政府部门的协调,加快港口建设进程,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的、安全、快速的集疏运系统,提高港口的物流竞争力。

2.2 与港口腹地发展相结合,构建港口物流产业链

港口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能仅仅限于加强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把港口发展与腹地工业发展相结合。港口物流与腹地工业发展相辅相成,港口物流为工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腹地工业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董家口应注重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发展,坚持把港口发展与腹地工业发展相结合,同时完善货运和船舶市场,积极发展和规范船舶业和仓储业、港口业务咨询及海事法律业务,围绕港口建立物流中心,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链,建立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实现现代港口物流质的飞跃。

2.3 加强与散货供应商及需求方的联盟,建立大宗货物交易平台

董家口港区是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散货作业区。因此,应积极推进与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型干散货的供应商及需求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在铁矿石方面应积极争取与BHP Billion、Rio Tinto、巴西的CVRD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供应商谈判,争取成为铁矿石在中国北方的分销中心,打造区域配送中心,利用分销中心和与之配套的铁矿石物流以保障港口的进口货源。同时,积极与青岛钢铁、济南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与兖矿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新汶矿业与腹地内的等大型煤炭出口商积极合作合作。同时争取与中国石油(CNPC)、中国石化(SINOPEC)、中海油(CNOOC)形成战略联盟。

2.4 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科技综合物流港区。

第3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关键词] 港口 物流规划 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国际化、一体化的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脉”。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港口保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太仓港是国家定位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外贸大港,具有发展物流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本文试图从太仓港口物流优势条件和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港口物流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一、太仓港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

太仓港紧邻上海,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南岸,是江海联运最佳结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太仓港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25.7公里,具有与上海外高桥港区相同的通航条件,能够满足5万吨级船舶和第三代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是建设集装箱枢纽港的优良港址。太仓港拥有发达的经济腹地,苏南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长江中上游货箱江海中转需要,为太仓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和稳定的箱源保障。

5年来,太仓港加快调整和完善港口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集装箱等码头泊位建设,鼓励船公司多开航线航班,启动“区港联动、海陆联运”快速通关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太仓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开辟国内外航线66条,靠泊太仓港的集装箱航班平均每月有900多个班次,还开通了太仓至洋山港外贸集装箱直达快速通道。2007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2008年1月~10月,太仓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212.5万吨,同比增长28.4%,集装箱吞吐量118.96万标箱,同比增长48%。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开发,太仓港物流业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开港不到20年的新码头,其港口物流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

二、太仓港发展物流面临的问题

1.物流交通运输不够通畅

物流的交通节点涉及海路空、铁公水,太仓市在空港和铁路上是空白,公路主要有“苏昆太高速”、“沿江高速”、“新港公路”“沪浮璜公路”四条,但通行能力不足,只有双向四车道。虽然港口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码头道口设置不合理,进道口和出道口仅各为1个,一旦有1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舶靠泊卸货,就会造成道口的严重堵塞,影响了货物进出的效率。

2.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不够

太仓港口物流业虽然基本形成了以集装箱物流为主,以散货物流为辅的格局,但是经港口运输的大宗散货主要是生产性原料,绝大部分物流为简单的货物中转,不在太仓市加工增值。港口基本上还是以装卸、搬运、仓储、运输为主,货物加工、包装、配送服务还显不够,未能形成以信息技术支撑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链,影响了物流服务的质量。

3.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太仓港多数物流行企业仍采用传统运作方式,通讯手段仍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条形码、GPS、RF和实时监控系统等物流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和人事成本不能有效控制。另外,太仓港还缺少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缺乏以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沟通物流企业及相关工商企业的信息平台,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港口物流人才缺乏

由于太仓港开港的时间短,港口物流人才奇缺,有些领域的物流人才目前仍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太仓港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人才从培养到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太仓地处较偏僻,周围现有的人才供给不足,而引进外地高水平成熟人才又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因此,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5.周围港口竞争加剧

虽然太仓港有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大的货源腹地,但与近在咫尺的上海港、常熟港、张家港港腹地是彼此相互重叠的,因此激烈的货源竞争不可避免。而太仓港是一个新兴港口,开港时间较短,知名度不高,许多船公司和货主对太仓港了解不多。另外,近年来在国际出口贸易中,国外进口商指定港口、指定境外货代、船公司安排运输的情况与日俱增,FOB条款的贸易合同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30%,上升到目前的70%~80%,因此航线多、航班密度大、口岸影响大的枢纽港往往成为货主首选,而小港特别是新港很难有被选择的机会。

三、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

太仓港要想实现在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码头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营造码头群体规模,创造条件拉动发展。一是要把集装箱码头建设放上突出位置,全面完成集装箱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集装箱三期、四期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末,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600万标箱。二要加快铁矿石、煤炭、石油等码头建设,增强能源、原材料等重点物资的通过能力,服务腹地经济的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全港设计吞吐能力超1亿吨。三要均衡发展多种集疏运方式,开工建设沿江高速至港口段高速、通港公路拓宽、杨林塘拓宽等工程,通过构建合理的集疏运体系来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

2.提升港口物流的服务水平与综合功能。

港口的功能升级换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装卸业务;二是工业服务,如增值服务等;三是商务、信息和分运功能。这三方面要求太仓港应不断改善港口物流软环境,为广大客户提供全程化、多方位、综合性的优质服务。首先,各类型的流通企业内部流程设计要系统化,使物流过程处于一个稳定协调的系统中;其次,各类型物流业组合系统化,使港口物流在完成传统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货物精选、加工、包装等业务,以及根据市场发展和货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报检、报关、接货、疏运、流通加工等多功能的增值服务,形成一个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平台。

3.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现代港口物流的重要特征,没有稳定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就没有港口物流运输系统的高效运作。因此,太仓港要把物流进一步做大,亟须要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持。

太仓港物流信息平台设计应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挥调控中心,这是信息平台的中枢神经,应该规划建设在港口管委会区域内;第二层次是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此为现代物流运作的执行层,应布局在各大小码头及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内;第三层次为具体的客户层,应通过互联网络或EDI系统与辐射区域的广大物流客户相互联系,为客户提供诸如货物跟踪、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储存等情况,用户可直接在网上与公司开展商务活动。

4.引进和培养港口物流人才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港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太仓港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要组织物流服务和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再培训,拓展物流业务知识和科技知识面,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和管理水平。第二,要实行柔性的用人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引进人才,为港口物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造就物流技术骨干队伍。这些技术骨干既要能胜任港口物流经营管理中的技术工作,又要能解决港口物流发展、信息服务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高难度的技术或经营问题。

5.加强与邻近港口的物流合作

上海港是我国重要的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在港口管理和运作,以及现代物流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太仓港应与上海大小洋山港错位发展,将腹地生成的集装箱货物,一部份中转到大小洋山港作为远洋航线的出口货物,另一部份直接开辟近洋航线出口。另外,与同属苏州市的常熟港和张家港港加强非资产性合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各港口领导定期会晤,协调解决竞争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充分发挥港口协会作用,制订行业章程,规范行业行为。三是制订有关法规,应尽快制定苏州地方性港口管理办法,制止和制裁违反经济规律、扰乱竞争秩序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亦驰: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竞争战略[J].中国物资流通,2002,(4):20~22

第4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湖州港作为亿吨大港、全国主要内河港口,位于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环太湖经济圈”交汇处,同时又是“环杭州湾产业带”、“临杭产业带”、“杭湖宁城市带”上的重要节点,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连接东西、拓展南北的支点城市和枢纽城市,具有发展港口物流的区位优势。

湖州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湖州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2010年底,湖州港码头总延长5.68万米,泊位数1109个,其中公用码头泊位约占18%,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38亿吨。目前,码头泊位已呈现出大型化趋势,一批投资超亿元的港口物流项目正在实施中。

湖州具有较为发达的航道网络。2010年底,全市拥有内河航道120条,通航总里程1172公里。湖州公路网发展迅速,2005-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从4845公里增加到789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5.6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

目前湖州港口物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存在缺陷。航道等级仍不能满足内河航运发展的需求,集约化公用码头比重较低,物流园区的规模偏小,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仍较为低下;二是港口物流宏观管理效率低下;三是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五是港口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六是港口物流推进体制不健全,土地要素制约严重。

据预测,2015年湖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3800万吨。近年来湖州产业结构出现了快速升级的局面,对外部原材料的输入需求大大增强,同时出口货物也将由原来的初级原料向工业半成品、制成品转变,由此带动进港物流逐步上升。在结构方面,未来湖州的散货流量将会有所减小,而件杂货运输和集装箱物流将拥有新的发展空间,湖州具有集中力量依靠内河以及太湖全力发展港口物流的后发优势。

湖州发展港口物流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为导向,优化港口物流发展空间布局;以功能开发为重点,完善港口物流中心建设;以政策支持为抓手,做强品牌物流企业;以信息化为支撑,形成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资源整合、规模集约、政策扶持、创新发展、规范市场、完善环境的思路,积极贯彻实施《湖州市交通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致力于建设现代化港口航运体系,提升湖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湖州临港经济全面发展。

2、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湖州特色;四是坚持物流经济性原则;五是坚持物流发展为城市产业发展服务原则。

3、湖州港口物流发展模式选择

在港口物流组织推进方面:现阶段选择地方政府和港航管理部门主导型发展模式;远期采取地方政府和港口企业混合型发展模式。

在港口物流业务发展方面:临港物流园区采取公共平台式发展模式;码头区域采用公共自营和货主专用自营并存发展模式。

4、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将湖州港打造成为服务本市、辐射安徽的地区性物流节点,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重要节点,成为浙江北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湖州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第一阶段(2011-2015年):港口物流初步发展期。完成湖州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码头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初步完善,能够配套临港经济聚集区运输、仓储等相关物流服务。港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加速建设,能够为湖州大型企业提供较为专业的物流服务,形成港口物流服务中心。

第二阶段(2016-2020年):港口物流加速发展期。湖州港完成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的转变,从原来的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活动中心逐步转变为湖州的物流服务中心。港口物流园区具备相当规模,除了具备高效率的集散能力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为一体的物流功能。基本建成湖州集装箱运输体系,能够为湖州产业升级提供配套的运输和物流服务。

第三阶段(2021-2030年):港口物流成熟期。形成完善的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具备高度发达的物流信息体系,拥有一批先进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服务企业。内河高等级航道成网,集约化内河公共港区能力充足,内河航线密集,使湖州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物流网络辐射安徽、江苏乃至其他内陆地区。湖州港口物流产业成为湖州内河临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州经济的强大推动力量。

发展湖州港口物流的举措

湖州港口物流形成由湖州综合物流园区、德清临杭物流园区、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南浔物流中心、申嘉湖物流中心、安吉现代物流中心和临港试验区物流中心组成 “三园四中心”布局。

加快发展湖州港口物流,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宏观调控,规划衔接,政策引导和扶持;行业管理部门作为港口物流的管理者,主要职责在于通过港口规划和港口物流规划,确保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物流服务能力,协同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培育港口物流企业,规范港口物流市场;物流企业作为港口物流市场的主体,主要任务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培育港口物流服务项目,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加大政府对港口物流的领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统筹和组织协调。加强规划统筹,将港口物流纳入全市物流发展规划,为港口物流发展超前规划配套相关公共设施和集疏运系统,确保电力、交通、天然气等资源配置。加强物流园区建设统筹,鼓励将物流园区建设在临港地段。加强临港产业建设与港口物流园区建设的协调。建议市政府成立“湖州港口物流管理协调小组”,统筹协调港口物流发展的重大事项,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改变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

二是加大对港口物流的政策扶持力度。抓好已颁布的各项物流支持政策的落实。在政策上向港口物流倾斜,争取把港口物流建设用地列入工业用地范畴,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航道、港口公用码头项目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等。制定鼓励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税收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安吉至上海的内支线运输。进一步扩大港口物流企业差额征收营业税试点范围。

三是加快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由政府牵头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在港口物流信息化平台上重点形成3个信息处理中心: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处理中心,物流业务信息交换中心和行业、企业物流信息处理中心。积极探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领域。

四是加快完善港口物流的集疏运体系。完善主要港区和港口物流园区与高速公路和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线。继续发挥铁公水码头优势,鼓励水铁联运。

2、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对港口物流的引导和管理

一是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内河航道的改造与养护,重点建设三级和四级主干航道,解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的桥梁碍航问题,重点协调与周边城市高等级航道建设的衔接。推动集约化、现代化码头建设,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加强对岸线资源的整治和开发,重点建设几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公共港区。引导货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码头,少建和不建专用码头。鼓励港口企业利用码头泊位和仓库堆场,建设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中心。

二是优化港口物流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港口物流发展的行业服务。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发展的法制环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港口物流运作,建立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物流市场。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改善港口物流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是加快建设港口物流资源交易市场。推动船舶交易园区的建设。结合港口货种深度开发,形成特色物流交易市场,以大市场带动大物流。

四是加大对港口物流发展的资金支持。搭建港口物流发展的融资平台。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金及市外、境外资金参与港口物流项目开发,协调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港口物流企业的支持。争取省市政府对港口物流资金支持。梳理一批可以争取省级或市级物流重点企业、重点物流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五是规范港口物流发展。制定港口物流服务标准,实施港口物流服务效果评价制度。加强港口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培养港口物流人才建设。

3、加快提升港口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物流意识。特别要转变制约港口物流发展的错误观念,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二是加快港口物流资源整合。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兼并中小物流企业;鼓励港口物流企业跨县区整合。整合港口与社会物流资源,开展全程物流业务。鼓励港口企业与社会企业发展联营、合作、联盟形式的物流服务。

三是发展港口专业物流和品牌物流。作为货主专用码头和货主专营物流中心,可以进一步发展装备工业大件物流、木地板集成物流等符合湖州现有产业特色的专业物流。作为公共码头企业,可以逐步拓展集装箱物流和冷链物流。在发展专业物流的同时,要重视创造自己的特色物流服务品牌,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从而在市场上拥有特色竞争优势。

四是提高港口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创新港口物流企业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流程再造。港口物流企业可以成立物流管理部门。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成立物流规划、物流设计和物流咨询等机构。港口物流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创新物流服务项目,提高企业创新学习能力。

五是加快港口物流装备现代化。港口物流企业可以从提高作业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入手,不断改进物流设备,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同时,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加大高科技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力度。

第5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1 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 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 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 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 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 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 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第6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关键词:港口 港口物流 指标体系 发展现状

如今全球各国运输往来主要靠海上水陆运输,那么港口物流就成为其中的主体。港口物流是水运模式下的现代物流集成系统,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发展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重视。据统计,在2004年我国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港口,这就标志着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航运业的中心。

1.港口和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以低成本形式,将物品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送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

港口是指为船舶提供装卸的码头或者相应区域。区域也包括船舶待泊的水域,使得船舶能够停靠,补充给养和供应品等,或者供乘客上下的水路连接地。体现一个港口能力的主要指标包括港口的吞吐量,操作量,装卸自然吨。

2.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

全球发展中国家会有后发优势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国家与国家经济活动也逐渐频繁,这种情况下,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管理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早些年,我国的港口物流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航海国家,例如荷兰、西班牙等国家,针对我国港口物流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把港口物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概念,这使得我国港口物流业得以迅速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我国港口有天然的优势,在我国沿海地区都纷纷建设起具有相当规模和综合性较强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我国深圳港是吸引外资建设码头基础设施,并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这对开发本地的港口物流园区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其他港口城市,例如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等也都在加快对港口现代物流的建设。不难看出,我国正在积极的将传统物流港口逐渐向现代化物流型港口转型。

目前,各省市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物流园区与各类运输牛等设施已经在稳定的建设当中,港口物流的积极和辐射功能进一步被增强,我国各地的主要物流企业基地建设也在快速建设当中。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发展港口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体现建设。现代港口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水陆交通枢纽,它已经升级为对全世界经济具有支持作用,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推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发展国际大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全世界贸易往来的中心环节。我国港口发展的最大变化是我国港口物流已经逐步将现代物流形式成为我国现代港口的重要发展方向。

3.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中的三大成就

3.1通过多年管理思想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大部分港口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港口的设施与管理都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可以看出,我国港口的布局分布日益合理化,产业结构不断被升级进而得到优化。总体来说,我国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同时还做到了各自的优势互补,这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尤其是大型港口的设计建设所取得成就非常明显。

3.2港口供应链各环节功能完善,港口物流规模不断被扩大。我国已经形成五大区域港口群——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这标志这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增加。据统计,我国港口数量和泊位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同时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多年连续保持世界第一位,单单亿吨大港我国就拥有二十个。

3.3我国港口功能在不断扩展的同时已经成呈现出专业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与其他产业相连接,且链接密度越来愈高,这样的好处在于容易形成港口产业集群,最大优点在于产业集群会使得极化效应和蝴蝶效应很好的得以体现,进而带动内陆相关上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利用港口本身位置优势,在港口周边发展现代物流额临港产业也是带动沿海沿江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已经建成了比较成熟的煤炭、石油、粮食、集装箱、铁矿五大运输系统。

4.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的三大不足之处

第一、我国虽然在港口物流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我国港口物流基础性设施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物流企业及物流市场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因为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具有相互作用,二者任何一方的发展跟不上都会影响这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进行港口物流现代化建设以来,物流园区已经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不可缺少的场所。依据现状来看,我国还没有想出快捷、畅通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规模化程度还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辐射范围较窄。我国物流企业规模都还比较小,这样形成规模经济就比较有难度,从而造成运输费用升高,成本相对就升高。

第二、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国信息化投入和通信等技术设备的投入都没有达到最好状态。信息资源利用尚不充分,我国还未建立一个各种管理体制健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还没有较强的意识。

第三、人才匮乏。我国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落后的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优势是港口物流方面的人才尤其匮乏。虽然在我国高校都开设有海运、物流等管理的专业课程,但是知识体系存在断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合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钻也猜测。

5.总结

针对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简单列举了三大优点和三大不足之处,为了弥补不足,我们所应坐的就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保证港口物流的正常规范的运营,对企业转型升级应加快速度,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力度,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静康,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国情国力[J],2010(02).

第7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一、何谓港口物流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二、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

对国际贸易来说,港口作为国际物流链中的技术节点,是船舶、航海、内陆运输、通讯、经济、技术汇集点。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船东、船舶、商品批发零售、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品检查机构等。现代港口已从纯粹的运输中心,经由配送中心发展为今天的物流中心。随着国际多式联运与全球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现代港口作为全球运输网络的节点,将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信息流的汇集中心。实现港口物流化,将功能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物流化的港口不再只有货物装卸的简单功能,由于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自动化运输、仓储技术,将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汇集到港口,以便将货物转运到海外和内陆的广阔腹地去,这时港口成为交通运输枢纽,发挥着转运功能。然后以现代化的运输为主线,将仓储、包装、配送、加工、信息服务等多种物流功能集成化,使港口从交通枢纽转变为内涵更广、层次更高的物流网络节点。货物不仅能在物流网络上畅通流动,而且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开展流通加工服务,通过加工服务使货物在港口转运过程中增值,提升港口功能。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要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提升我国港口功能,达到搞活腹地经济,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发展港口物流的对策

国际物流中心是第三代港口的基本特征,也是港口功能拓展的方向。目前,按功能划分,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朝向第三代港口的转型已经开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港口在转型中已走在了前列。而目前我国主要港口的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上海、深圳及天津等港口都在积极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基地,各项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因此要适时研究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策略,提升港口的物流技术、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能力。

(一)采取协作发展战略

港口从事物流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孤军奋战,是很难完成全部物流服务任务的,因此应采取协作发展战略。

1. 纵向协作。物流服务供应商应与客户企业建立长期的一体化合作关系。港口纵向协作包括:与航运、公路、铁路等运输企业共同构筑物流链。国际航运企业拥有全球范围的网络,公路运输则最具有门到门的运输便利,铁路运输则是多式联运在内陆最广泛的延伸,而港口作为物流平台,可以成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与铁路、船东构建战略伙伴。现代物流的形式是交通运输,而进出港口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莫过于铁路和船舶运输。与铁路和船东构建战略伙伴不仅能够活跃港口,使港口真正地“四通八达”,避免出现“堵港”,而且能够提高装卸效率,真正地成为“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船公司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在把握枢纽港的基础上,狠抓干线港、中转港及支线运输网络的建设,以便使港口在物流节点上提供零间断,创造最大的增值服务。因此,港口企业与航运、铁路和公路运输企业结成物流联姻,形成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港口还要与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一般会伴随着巨大的物流资源,选取本港进出的具有广泛市场需要的货种或具有开发前景和潜在市场的货种,在港区内或邻近港区建立物流基地,形成交易市场,开拓物流链。同时,加强与现有客户的联系,积极寻求与现有货主的长期合作,与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临港工业的建设,形成合力,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通过城市的发展扩大港口贸易,通过港口的壮大带动城市的发展,促进港城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港城共同繁荣。

2. 横向协作。主要表现为港口群的协同发展。随着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港口腹地的巨大变化,港口之间的国际竞争已经近乎白热化。在一个经济地理区域范围内,往往会形成多个港口共同发展的局面,它们以共同的业务、共同的利益而联合,又以共同的利益而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港口群。目前就北方大港而言,青岛港、大连港、天津港在某些航线可以互为主支线,各得其所,联合经营,共同发展,形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港口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加强与兄弟港口的联合,构建战略伙伴,通过枢纽港与喂给港的战略同盟,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提高区域性枢纽港和全球性枢纽港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不论通过什么途径,港口构建战略伙伴都能够缩短供应链总周期时间,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提升港口企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物流赖以生存的根本技术保障,现代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中大量使用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物流技术。港口发展业中,信息对货运起着主导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各港口都很注重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处理,不断提升网上订舱、电子数据交换、客户跟踪等服务能力。利用edi、internet等信息技术,建立公开、高效的口岸物流共同数据交换平台,通过网络将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提供诸如货主跟踪涉及货物状态、货物交接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储存情况、船期预告、泊位使用情况、货运市场行情等信息,以实现口岸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各物流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在口岸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充分运用各种物流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ec(电子商务)物流和it(信息)物流,不断提高口岸物流技术含量,提升口岸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提供高效、周全优质的物流服务。

(三)寻求政府支持

发展港口物流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政策支持,要有国际、国家、地区等层面的法规支持,如进出口业务、价格、安全、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关的法规。因此,应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寻求政府支持,使政府重视港口结构调整,以适应物流发展的要求,在提供物流服务场地、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引导,规范市场,为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竞争的宏观环境。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

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在提高口岸各项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简化进出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方便企业合法进出。同时,对于口岸的其他各项管理,应该遵循“一个窗口”服务的原则,尽量使商检、卫检和动植检等相关功能在一个窗口内完成。要尽力缩短货物口岸滞港时间,在出口退税、外汇核查、核销等金融管理方面也应尽可能为客户着想,提高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根据市场发展和货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报检、报关、接货、流通加工等多功能服务,形成一个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平台。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2. 发展临港产业

现代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由于港口运输优势,世界许多最重要的港口都有“前港口,后工厂”的布局设置,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也选择港口城市作为发展之地,世界重要港口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政府应该把兴办物流园区的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向港口倾斜,支持港口物流的健康发展。重点突出港口物流地位,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别要以建设临港工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群。

(四)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在自动化日益提高的今天,港口需要的人员数量逐渐减少,但是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将来港口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素质人员的竞争,因此要把提高人员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8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港口经济;天津港

Abstract: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has made the port logistics present more international trend. Tianjin port logistics industry which has played itself resources endowment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world trend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s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port logistics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 selec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port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Keywords: port logistics; port economy; Tianjin port

一、 世界主要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港口物流不仅在加强经济贸易与合作中起到衔接与协调的功能,而且在国际分工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港口的功能已从单一货运生产发展到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阶段。港口资源整合、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物流经营管理专业化、集约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 港口资源整合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世界港口业的发展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船运公司和货主的实力增强,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港口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力。为了应对海运业的重大变革,港口资源整合成为一种趋势,港口之间也不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寻求共同利益,扩大规模则是目的所在。国外港口通常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用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协调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对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巩固枢纽港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支线港和喂给港的辅助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岸线,利用规划和港口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港口群内部的分工协作,促进港口整体的协调发展,在共有腹地中相互依存,在互补中形成规模效益则是港口资源整合的目标所在。

国外港口的实践证明,港口资源整合能大大提升港口群的经济集聚和产业派生能力,使港口所在城市从被动型生产力布局转变为主动型生产力布局,从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从国际港口竞争的形势来看,港口整合是大势所趋。例如欧盟于1993年成立了欧洲海港组织(ESPO)来协调管理整个欧洲地区的海港。ESPO成员主要由欧盟各海港的港务局、港口行政部门以及港口协会组成,并且对少数欧洲自由贸易区内非欧盟国家开放,其成员通过委派代表在全体集会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来为港口的利益服务,同时也为欧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整体运输政策的发展服务。ESPO的任务是影响欧盟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建立一个安全、有效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欧洲港口体系。

(二)世界港口物流正在向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

全球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制品、产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的物流活动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需要通过全球的进出口贸易来实现供应链运作。基于全球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被称为全球供应链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现代各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CIMS,FMS,JIT,OPT,M RPⅡ,ERP等),利用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联合众多企业组成供应链,并实现供应链企业的优势互补和集成,以降低运输成本、企业运营成本、生产成本、避免关税,合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利润。

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作为港口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具有鲜明的特征:(1)供应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趋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2)全球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供应链管理企业纷纷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服务系统。(3)全球供应链管理对象的需求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JIT”与零库存成为趋势;需求多样化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复杂的国际环境导致的跨国供应链管理无障碍成为困难。(4)全球供应链各成员追求合作、协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遵守各国法律成为共识;双方检验更受贸易双方重视,如包装遵守3R(Rveduce、Reuse、Recycle)原则。

(三)世界港口物流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专业化是国外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主要是港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行业内力求发挥和体现自身的优势,结合临港产业布局特点及对外业务范围科学定位,不求做得最大最全,但求做得最精最强。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港口很好地实现了物流管理分工明确,集约经营。港区设有3个配送中心分别提供拆拼箱、仓储、运输以及货物取样、测量、贴牌、包装等服务,是港区内最便捷的集装箱配送中心,中心先进的KDNet系统可使货主实时了解货物在集装箱堆场内的存放情况;散货分拨中心,主要处理汽车、重型设备、钢材等货物。新加坡港口积极培育港口物流链,使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港口园区建设与吸引外资相结合,将一些临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给跨国公司作为专用中转基地使用,鼓励大跨国企业在港区建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港口物流为工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提升加工工业水平,进而又促进港口经营效益的提高。港口物流服务依托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如腹地运输、拆装箱、报关、报验、包装、质量控制、库存管理、订货处理和开具发票等增值服务;提供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货物在港口、海运及其他运输过程中的最佳物流解决方案。

二、 天津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推动着我国主枢纽港向现代物流枢纽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方向发展。天津港主动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提高港口码头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展港口功能,物流服务功能专业化、细分化成为主要特征。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和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的划分,进一步提高了港口核心竞争力,而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港口经验,提高港口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成为开局之年的重要切入点。

(一) 天津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与国内其它港口相比,天津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近年来天津港的货物吞吐总量持续增长,且增速较快。如表1数据所示。

表1 沿海部分主要港口吞吐量 单位:万吨

年份 上海 宁波舟山 广州 天津 青岛 大连

2000 20440 14736 11128 9566 8636 90841

2001 22099 16133 12823 11369 10398 10047

2002 26384 19466 15324 12906 12213 10851

2003 31621 24265 17187 16182 14090 12602

2004 37896 29945 21520 20619 16265 14516

2005 44317 35933 25036 24068 18678 17085

2006 47040 42387 30282 25760 22415 20046

2007 49227 47336 34325 30946 26502 22286

2008 50847 52010 34700 35593 30029 24588

2009 49468 57757 36386 38100 31546 27203

数据来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水路运输部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1中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数据来看,新世纪以来,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取得了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9566万吨到2009年提高到3810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第三位,比2000年晋升了二位。

2.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与其它城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表2是近年来天津港口和国内其他一些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天津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快,但总量规模与国内沿海的其他几个大型港口相比较,港口吞吐能力和规模建设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发展规模还是偏小。上海港口年间的平均增长量最大,均以百位数增长,而天津港口年间增长多以小幅度数额增长。集装箱运输是标准化运输,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前提。为适应世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快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提高集装箱泊位和配套航道的等级和深水航道建设,因此,打造规模优势,加快天津港口深水航道建设,则是天津港集装箱输运能力的关键所在。

表2部分主要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单位:(万TEU)

年份 上海 深圳 青岛 天津 广州 宁波 厦门

2000 561.2 399.4 212.0 170.8 143.1 90.2 108.5

2001 634.0 507.6 263.9 201.1 173.8 121.3 129.3

2002 861.2 761.8 341.0 240.8 217.3 185.9 175.4

2003 1128.2 ########## 423.9 301.5 277.0 277.2 233.1

2004 1455.4 ########## 514.0 381.6 330.4 400.5 287.2

2005 1808.0 ########## 631.0 480.1 468.0 521.0 334.0

2006 2171.9 ########## 770.2 595.0 666.0 713.5 401.3

2007 2615.2 ########## 946.2 710.2 926.0 943.1 462.7

2008 2800.6 ########## ########## 850.3 ########## 1093.4 503.5

2009 2500.1 ########## ########## 870.4 ########## 1050.0 457.6

2010 2906.9 2250.97 1201.2 1008.0 1255.0 1314.4 582.0

数据来源: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水路运输部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3.按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相比,港口服务仍处于低层次低附加值的水平

天津港口服务的特点是传统服务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较少,低层次、低附加值的服务活动多、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比较少。国际上高附加值服务业包括提供及时准确的航运信息的航运交易市场、航运金融服务、海上保险和航运咨询服务等内容,而这些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也是许多世界著名航运中心城市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天津港应该在改善港口物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港口服务层次,发展航运咨询、船舶信息、航运交易、信用评级等现代服务活动。

4.物流企业规模小,无序竞争、港口物流资源浪费严重

天津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不足。港口物流的活力来自于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而各物流企业的竞争表现差强人意。前几年,物流供给的匮乏和社会各界对物流认知度的提高导致物流企业数量急速上升,但是相对规模都比较小,管理水平比较低;服务功能和高素质人才比较少;竞争力、融资能力较弱;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市场竞争不规范。这些特点反映出天津港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缺乏核心优势,在专业化、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在功能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在物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5.港口物流功能比较单一,未形成完整的物流链

天津港口物流链功能较单一,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港口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港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取决于港口的创新和特色服务,港口的服务需要差异化、个性化、柔性化、敏捷化来打造完整的港口物流链,才能使港口物流链功能多元化。

三、 天津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天津港口物流发展的模式选择,既要瞄准国际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又要依据其自己的资源禀赋,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模式。今年全国两会天津针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提出要将南港区建设称为世界级重化产业和港口综合功能区;临港经济区逐步建设成中国北方高水平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成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争取建成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这一系列新的发展目标为天津港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则是天津港物流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模式选择

1.区域合作战略模式

天津港要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以无水港为纽带,探索建立内陆地区进出品商品集散基地,推进区域通关便利化,实施腹地口岸直通。加强与环渤海周边港口合作,探索建立合理分工、持续发展、有效利用港口资源的新机制,形成错位发展、协调互补、互惠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大港油田与南港生活区、天津港集团与南港港区、保税区与轻纺经济区等方面的合作开发,促进大港官港生态游乐园、汉沽滨海物流加工区等区域引进战略合作方加快开发建设。加紧建设海港、空港、开发区等8大物流园区,引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汽车、钢材、粮食、棉花、医药等物流配送。加快推进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泰达服务外包园、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渤龙湖总部经济区等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2.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港口管理要更多地依靠物流管理的创新,物流管理的创新即现代港口物流管理模式需要做好物流信息和物流技术两方面:(1)整合港口、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航运等信息资源,构建统一开放的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2)推行统一的物流软硬件标准,推广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探索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的物流标准体系。科学高效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将会有效地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提高管理时效,对港口物流的竞争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国际航运中心模式

航运中心的建设和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天津航运中心对应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它是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设的东疆保税港区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作为发展天津十大战役的任务之一,东疆保税港区将建设成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并争取建成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东疆保税港区要借助国家的政策优势,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国际旅游、进出口加工、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业务。引进高附加值的出口加工项目,带动周边产业配套,促进转口和进出口贸易发展;(2)探索建立进口汽车、游艇、飞机等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保税期货交割库、免税商店、高档酒店等设施。提升邮轮母港功能,开展国际航线邮轮业务。发展单机、单船公司,开展航运交易服务,增强综合保税功能和航运资源配置能力;(3)创建国际一流的口岸管理体制,在货物流通、资金流动、企业经营、人员流动等方面,实施与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相衔接的通行做法,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区域;(4)继续发挥天津港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用,整合政策资源,提升服务功能。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天津港的港口功能,加快天津港建设成为国际枢纽港的步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港奠定坚实基础。天津港要真正适应天津市建设中国北方物流中心的需要,具有辐射我国华北、西北以及东北亚、中亚的强大功能。

(二)对策建议

1.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港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基础管理,通过宏观调控提高泊位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装卸作业效率,缩短船舶在港时间,确保船舶班期,严格落实天津港对外服务承诺;加强与海关、检疫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简化程序,减少环节,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通关时间;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为使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准。

2、提升功能,整合资源,形成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

要遵循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的方针,主要开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以及与上述主体功能密切相关的运输、包装、整理、货运等业务。建设好服务平台,组建物流网络;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推进资源深度开发;以港口为龙头,优化布局,努力发展具备运输功能、装卸搬运功能、仓储功能、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市场交易功能、产品展示功能的“第三方物流”, 形成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

3、内引外联,建设国际化物流中心

天津港物流业务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国际业务为主的重要特征。国际化由为外贸服务起步,过去和现在本区都有一定的业务量。本区物流业已经向外商开放,引进外资经营物流。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是与国际接轨,本区物流业运行方式的改革已经有所开展。树立国际化物流中心的观念,就是要求加快这一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耀中.中国沿海港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9(5)

[2]潘覃,封云,龙磊.天津港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港口经济,2010(4)

[3]陈定梁.基于港口经济发展的港口竞争态势研究[J].商业时代,2009(13)

[4]高留萍.现代供应链管理口的地位和作用[J].珠江水运,2009(1)

[5]赵珍.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8(4)

[6]张丽君,王玉芬.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港口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编著,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R].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扈明.全球商业巨头抢滩天津港东疆港区[J].中国港口,2007

[9]顾亚竹.从港口产业集群角度论港口物流联盟[J].市场研究,2008(2)

[10]罗正齐.港口经济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11]孙光圻,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06)

[12]Hayuth Y. Rationaliz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of the U. S. container port system [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8,40(5):279―288

[13] World Bank. Port Reform Toolkit [R]. 2001

[14] Roh Hong-Seung, Lalwani Chandra S., Naim, Mohamed M. ” Modelling a port logistics process using the 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 Applications. Sep2007, Vo.l 10, Issue 3: 283~302

第9篇:港口物流发展范文

在新常态下,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宁波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建设“港口经济圈”,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竞争优势。文章主要研究了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对其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和影响效应,认为宁波港口物流主要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及物流服务水平等途径对其国际贸易产生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并进行相应实证分析,得出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可以扩大其国际贸易规模,并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最后提出充分发挥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对其国际贸易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重塑宁波港口城市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

[关键词]

宁波;港口物流;国际贸易;影响;对策建议

1引言

在我国新时期“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构想指导下,宁波港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港口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在地理区位、发展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世界上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对促进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宁波国际贸易不断发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外贸开放新格局。2014年宁波位居我国外贸百强城市第十名,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6432.2亿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251亿元。本文主要研究了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对其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和影响效应,最后提出建设宁波现代国际强港的对策及建议。

2影响机制研究

宁波港口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港口物流资源,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港口物流产业优势不断彰显。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26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2.9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870万标箱,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五位。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通过降低港口物流运营成本、提高港口物流运营效率、完善港口物流服务水平形成宁波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首先,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具有范围经济的外部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外部优势,降低了港口物流运营成本。在“一带一路”、“国资整合”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宁波港口物流企业进行资源的深度整合,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宁波—舟山港2012—2030年总体规划》指出将合并泗礁、绿华山两个港区,新增白泉港区。港口物流企业间统一运营、协作分工,充分实现技术互补和资源共享。港口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建设港口经济圈,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降低了企业的平均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收益率。

其次,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不断形成柔性供应链,提高了港口物流运营效率。2014年以来,一批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供应链服务项目相继在宁波保税区投运,新型电商在此加速集聚。柔性化的港口供应链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宁波港的核心竞争力。宁波港通过采用先进管理的技术,港口物流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达到供应链整体和港口物流企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港口物流企业间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最终实现宁波“三位一体”港口物流体系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最后,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完善了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目前,宁波港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推进由“装卸型港口”向“物流贸易型港口”的转变,以及由供应商主导的简单静态市场环境向由顾客主导的复杂动态市场环境转变,从而实现宁波港口多功能、一体化的全球综合物流服务。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分为不同层次,包括以货物装卸为主的初级服务,在特定货场完成的辅助服务,以及多元化、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宁波港口物流企业不断开发创新优质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全程物流服务体系,以满足客户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水平。综上所述,宁波港口物流不断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完善了物流服务,对宁波国际贸易产生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最终实现宁波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际贸易总量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改善国际贸易条件、产生国际贸易乘数、实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国际贸易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国际贸易方式结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等方面。因此,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促进了其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

3实证研究

港口物流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新兴经济现象,相关统计数据尚不全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指标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港口物流发展情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相似性,本文主要从港口物流投入力度来对宁波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选取宁波1991年到2014年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GKJ)、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GKB)和港口岸线长度(GKA)作为港口物流投入力度的衡量指标,较为全面地衡量对宁波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在国际贸易总量的实证分析中选取宁波国际贸易总额(JCK)作为衡量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并将其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消除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影响,以1991年CPI为基期对国际贸易总额数据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国际贸易总额。在国际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判断国际贸易结构是否合理,主要考察国际贸易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在宁波国际贸易产品中占主要部分。因此选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总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宁波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港口协会网站等。

3.1国际贸易总量效应的实证研究由于数据的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为消除原始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此对GKJ、GKB、GKA和JCK四个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并用In(GKJ)、In(GKB)、In(GKA)及In(JCK)表示自然对数形式的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港口岸线长度和宁波实际外贸总额。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要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对In(GKJ)、In(GKB)、In(GKA)和In(JCK)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现实中很多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选取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将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AIC赤池信息和SC施瓦茨准则,通过软件进行滞后阶数的选择,同时选择显著性水平5%作为判断标准,变量In(GKJ)、In(GKB)、In(GKA)和In(JCK)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后,变量都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即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拒绝零假设。因此In(GKJ)、In(GKB)、In(GKA)、In(JCK)都是二阶单整序列,In(GKJ)~I(2),In(GKB)~I(2),In(GKA)~I(2),In(JCK)~I(2)。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和Juselius于1990年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VAR)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即JJ检验法。本文采用JJ检验法对变量In(GKJ)、In(GKB)、In(GKA)、In(JCK)进行协整检验,得出In(GKJ)、In(GKB)、In(GKA)、In(JCK)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向量。根据唯一的标准化协整向量可以确定唯一的协整方程:In(JCK)=-8.3935+1.1941×In(GKJ)+0.9029×In(GKB)+0.8301×In(GKA)+σX(1)在上述回归方程中,β1=1.1941,β2=0.9029,β3=0.8301,说明在长期内,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1.1941,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0.9029,港口岸线长度的国际贸易额弹性是0.8301,即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1.1941%,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0.9029%,港口岸线长度增长1%能带动国际贸易总额增长0.8301%。然后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σX进行单位根检验,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滞后期比较敏感,因此根据AIC准则、SC准则和似然比检验等方法确定变量最优滞后阶数为2,残差σX在显著水平为1%的情况下是平稳的,拒绝零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即σX~I(0)。因此In(GKJ)、In(GKB)、In(GKA)和In(JCK)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软件对变量In(GKJ)、In(GKB)、In(GKA)和In(JCK)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表1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从滞后1期到滞后3期,宁波港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岸线长度和宁波国际贸易总额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与宁波国际贸易总额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变化始终是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增加并始终未显示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增加有推动作用。在滞后2期和3期的情况下,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是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的增加可以推动宁波国际贸易总额的增加。这种因果关系也印证了俞雅乖(2012)的结论:不同地区的物流业对当地外贸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得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则需要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误差修正模型ECM是由大卫德森、亨格瑞、斯巴和耶在1978年提出的,也称为DHSY模型。这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具有特定的形式,将协整方程的残差加入变量一阶差分的回归模型中。经过比对和筛选后,本文的误差修正模型转化如下方程:。在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中,变量ΔIn(JCK)、ΔIn(GKJ)、ΔIn(GKB)及ΔIn(GKA)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是负的,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因此从短期来看,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6183%;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5715%;港口岸线长度每增加1%,会引起国际贸易总额增加0.5101%。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3162的比率对本年度国际贸易总额做出修正,将偏离均衡状态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在协整检验的回归方程(1)中,Durbin-Watsonstat=0.438289。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n=21,k=3(不包括常数项),查表可得dl=1.026,du=1.669。因为Durbin-Watsonstat=0.438289<dl,所以回归模型存在一阶序列正相关,要对其进行改进和检验,得到表2结果。对上述结果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得到Obs×R-squared=2.9307162。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查表可得,自由度为2的χ2分布的临界值为7.81。由于2.9307162小于7.81,所以AR模型检验结果的残差序列在显著水平5%的情况下不能拒绝同方差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回归结果是有效的。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增量作用。自1991—2014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1.0812,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0.8601,港口岸线长度对国际贸易总额的弹性系数是0.7962。弹性系数均大于0,表明宁波国际贸易随着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的增长而增长。即当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以1%的速度变动时,将会引起宁波国际贸易总额分别以1.0812%、0.8601%和0.7962%的速度变动,对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有正向推动作用,促进了其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弹性小于1,表明宁波国际贸易发展对港口物流业的变动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物流拉动贸易发展的力度有待提高。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张应该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更深层次上优化国际贸易发展。

弹性分析法可以研究不同时间段内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即当宁波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及港口岸线长度变化1%时,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变化。说明随着港口物流近几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宁波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2002—2014年的区间标准差均大于1991—2001年的区间标准差,说明了弹性值在第二阶段分布更为分散,波动前一阶段较大。可以解释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宁波港口物流及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不是非常稳定。此外,港口物流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原因在于:一是在宏观管理方面,由于宁波港口物流属于新兴型服务产业,所以相关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制约着港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宁波港口物流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港口物流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提出加强港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变得非常重要。通过以上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AR模型和弹性分析法对宁波港口物流的国际贸易总量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量有增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波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弹性小于1,系数值相对不是很高,表明港口物流发展拉动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还须要进一步强化。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张应该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更深层次上优化外贸发展。

3.2国际贸易结构效应的实证研究由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宁波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运用灰色关系分析法通过关联度的大小和排序判断港口物流发展是否有利于宁波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为今后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样本量没有过高的要求,解决了数据不多、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因此实用性较强。本文选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母系统,选取港口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作为灰系统指标。首先将母系统数列设为Y0,即目标对象为Y0,灰色系统因素数列设为Xi,i=1,2,…,n。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数据序列分别用字母A、B表示,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和港口岸线长度分别用X1、X2、X3表示,外贸总额用Y0表示。通过计算X*i和Y*0的关联度为γi得到如下结果:首先对计算所得的γi(i=1,2,…,n)进行排序,yi的数值越大,则Xi*和Y0*的关联度越高。分辨系数σ取值0.5,所以计算得到的γi如果全部大于0.5,则结果就可信。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灰系统各因素与母系系统的平均关联度均大于0.5,所以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关联度较大。而且港口物流发展指标与两种国际贸易产品外贸额的几何曲线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一致。所以实证分析所选的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的港口物流指标较为合理,实证结果比较可靠。对机电产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出:γAX2>γAX3>γAX1。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与宁波机电产品国际贸易关联度最大的是X2和X3,这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4和0.9,说明X2和X3是影响宁波机电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港口物流因素。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与机电产品的关联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与机电产品自身单位价值大有一定关系。所以有可能导致机电产品在集装箱运输量不是非常很大的情况下产生较多的国际贸易额,因此,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与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相比其他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相对较低。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出:γBX1>γBX3>γBX2。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与宁波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关联度最大的是X1和X3。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这两个港口物流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86。说明X1和X3是影响宁波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港口物流因素,是典型的集装箱运输产品,加工层次多、附加值大,因此表现出较大的关联度。综上所述,运用Granger检验、弹性系数、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其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到,港口物流发展对宁波国际贸易的影响总体上达到了期望水平,对宁波国际贸易总量有增加作用。同时,港口物流不断发展有利于宁波制成品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4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与其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且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可以优化其国际贸易结构。鉴于以上结论,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不断创新与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宁波港口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宁波港口物流发展应结合自身优势,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港口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作用。在宏观方面,首先加强宁波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网络建设,加大对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机械、物流系统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国内外企业积极投资宁波港口物流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港口物流经济核心圈、覆盖全的形成。同时宁波政府要为港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宁波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准入门槛,积极搭建国际贸易合作平台,不断推动宁波港口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在微观方面,首先应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探索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宁波港口物流智能化与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的新变革。其次建立港口物流产战略联盟,寻求港口经济圈联动创新优势,获得资源整合优势,提高港口经济圈内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对高素质复合型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缓解港航物流方面人才短缺状况,为宁波港口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不断推进宁波港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宁波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惠敏,田天,曾琬云.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

[2]厉以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5(9).

[3]钱学锋,范冬梅.国际贸易与企业成本加成: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5(2).

[4]黄伟新,龚新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

[5]陈林,罗莉娅.中国外资准入壁垒的政策效应研究———兼议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的政策红利[J].经济研究,2014(4).

[6]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

[7]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J].世界经济,2011(11).

[8]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1(8).

[9]陈正林.企业物流成本生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神龙公司物流成本控制案例研究[J].经济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