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1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提问设计】

师: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答,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中并没有写《月光曲》呀?

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课文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这段,并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联想到的,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曲子也一定很柔和,很慢,而且很静。(板书:舒缓柔和。生读句子)

师:我们班同学真有艺术细胞,能领悟到贝多芬的曲子啊!谁愿意接着说?

生:后来“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高起来,节奏应该快些,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节奏加快了,力度增强了。谁来读出这种感觉?(生读这句话,师板书:快速有力)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声,老师仿佛真的听到了《月光曲》。谁来继续读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呢?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也就更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所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想不想听一听?(师播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着《月光曲》,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巨浪翻滚起来了,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听着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渔夫在大海中与巨浪搏斗的场面。

【评析】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地注意到了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有利于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意识。

第2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一、粘连紧凑,融成一体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像是一部机器的重要部件,如何把这些重要部件整合成一整的机器,过渡语就起着黏合剂、螺丝钉的作用。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粘连紧凑,融成一体。在教学中,过渡语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过渡语是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能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渡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课,在再次欣赏环节,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融融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音乐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教师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二、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体现有效性和新颖性。有效性是指导入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新颖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课,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创设“幽幽竹林”的意境,然后提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进而教师说: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葫芦丝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整个导入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生动,语气亲切,设计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艺术氛围。

三、顺势而导,直奔主旨

在音乐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顿音符号时,教师可分别弹奏一条没有顿音和一条有顿音的旋律,让学生比较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学生边听边思考得出,有顿音的乐句给人跳跃、活泼的感觉,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仅认识了顿音记号,还懂得了它的用处,深刻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并得出结论的快乐,轻松学会新知识。

第3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自学指导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1 前言

信息技术具有的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等特点,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动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突破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单一模式,使其在课堂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重新定义了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做到了自主发现及自主探究等。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换成主动学习状态,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本文以人教版《月光曲》为例,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自学指导。

2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始上课前,先播放一曲悠扬悦耳的音乐,以其幽雅轻盈的曲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迷人的场景,让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后,教师将《月光曲》这一课文引入课堂中。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广阔的平台,教师能够更生动、形象化地为学生展现课文内容,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其更专注于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促使其好奇心理的滋生,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从而间接性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1]

3 突出文章重点,生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文章重点,例如,提示《月光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随后,让学生带着重点问题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答案,阅读完全文后,将自己所质疑的部分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这种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或“一起学”的学习模式,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将自己置于一个探究者的地位上时,学习才会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4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相互学习

当问题由学生提出时,教师理应让其自己解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安排充裕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登录专题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围绕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之后,小组就之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并将答案汇总,使其更加全面与完善。倘若学生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答案不全面,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并进行详细解答或补充。

4.1 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若学生能够将学习置于一种全方位且精神生活丰富的背景下,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今,网络信息技术为此种背景的建设提供了便捷通道。[2]网络犹如一个知识资源的储藏室,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阅读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搜索相关文章主题资料,并加以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很多学生初次阅读《月光曲》时,当读到姑娘与自己哥哥的对话时,会好奇他们所说的曲子叫什么名字,会对贝多芬的才华产生质疑等,随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会下意识地点击教师事先所精心设计的超级链接,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浏览,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4.2 浏览相关图片

摄影是捕捉、留住精彩瞬间的手段之一,其作品极其贴近自然,具有一定真实性。因此,对于课文中“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教师可先让学生绘画出自己所能想象得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实景图片,感受图片的唯美意境,最后,将自己所绘画的场景与实际的自然场景相对比,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还能适当有效地培养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4.3 观赏相关视频

对课本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及掌握后,教师可以播放由贝多芬本人所弹奏的《月光曲》及《命运交响曲》等曲子给学生听,并将其与当今音乐家所弹奏的相同曲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倾听,之后,让学生对其进行音乐方面的赏析和简单描述自己听完音乐后的切身感受。精彩的演奏能让学生陶醉不已,而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让其深刻领悟到音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领略到了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超。

4.4 学会感情朗读

网络信息技术仅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其不能完全代替语文学习中的朗读训练,更不能完全代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并引导学习进行适量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进一步感悟文章内容。[3]

4.5 延伸课外知识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本内容基础上,教师应适当深化教学内容,联系课外知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4]例如,简述音乐的发展历史,介绍贝多芬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作;推荐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其他著名音乐家等。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将课本的情境搬到实际生活中,建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一场话剧,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课堂之外的时间,学生们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5 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课堂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摒弃了传统课堂上的枯燥乏味与单一性,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平等、自由且民主的学习环境,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换为主动的学习状态。

(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小学部,山东 昌邑)

参考文献:

[1]李冰霖.情境中读书读书中体验体验中感受――人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两只鸟蛋》教学设计[J].新课程(小学版),2006(4):67―23.

[2]张菁.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2(5):56―12.

第4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建筑负荷预测DeST

0引言

随着空调系统在商业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做到合理预测全年负荷是商业建筑空调设计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商业建筑设计多数采用经验数据进行冷、热负荷估算,这种方法只提供冷热负荷的最大值,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空调蓄冷蓄热系统设计、冷热源系统选择、BCHP系统设计和设备搭配以及城市能源规划对负荷全年动态变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用一种新的方法对商业建筑的全年负荷进行预测。

1商业建筑空调负荷特征

商业建筑空调负荷主要由下面几个因素组成:1)室内热扰,包括人员、灯光和设备2)围护结构传热3)新风负荷。在这几个因素中,室内热扰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对负荷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在变风量系统中,新风随人员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新风负荷和室内热扰的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合理地预测负荷应把重点放在室内热扰的参数设定及其动态变化设计上。

2典型商业建筑内扰的参数设计和全年作息时间的设计

2.1商业建筑的分类

商业建筑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本文依据不同的使用性质,选择了典型的几种商业建筑进行了建筑内扰和全年作息的设计,如下:1)客房:分为五星级客房、四星级客房、三星级客房以及三星级以下客房;2)办公室:分为高级办公室和一般办公室;3)美容院;4)保龄球馆;5)舞厅;6)健身房;7)商场;8)餐厅:分为中餐厅、西餐厅和火锅餐厅;9)门厅;10)会议室;11)展览馆;12)影剧院;13)游泳池;14)教室;15)医院:包括病房、手术室、候诊室、门诊办公室、婴儿室和药品储存室;16)走廊;17)档案库房;18)卫生间;19)电脑机房;20)室。

2.2室内参数设计

商业建筑的空调属于舒适性空调,即从人体的舒适感出发确定室内温度、湿度设计标准。

室内参数包括:1)夏季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2)冬季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

2.3内扰的参数设计

内扰参数主要包括:1)人员热扰2)灯光热扰3)设备热扰

各参数的具体指标如下:

1)人员热扰:最大人员密度(人),人均发热量(W),人均产湿量(kg/hr),新风量(﹒人);

2)灯光热扰:最大功率();

3)设备热扰:最大功率();

2.4全年作息的设计

所谓全年作息是指室内热扰参数全年每一时刻的数量大小与设定的最大值的比值。由于在商业建筑中,作息基本是以一周为周期的,所以本文的设计也是以一周为基础,分开考虑工作日与休息日;同时,对于一些季节性变化比较强的商业建筑,如商场、教室等,就得考虑全年不同月份的变化。作息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

1)人员密度的作息:是指某时刻的人员密度和设定最大人员密度的比值;

2)灯光的作息:是指某时刻的灯光功率和设定最大灯光功率的比值;

3)设备的作息:是指某时刻的设备功率和设定最大设备功率的比值;

2.5设计举例

由于篇幅原因,只选取几个典型的商业建筑举例说明设计过程。

2.5.1办公室

办公室是组成写字楼等商业建筑的基本元素,可分为高级办公室(如经理办公室)和一般办公室,在参数设计中要求也不同。

1)室内条件参数设定

房间使用性质

夏季

冬季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

%

高级办公室

23-25

50-60

21-23

35-40

一般办公室

24-26

50-60

20-22

35-40

2)内扰的参数设计

房间使用性质

新风量

(.人)

人员热扰

灯光热扰

设备热扰

最多人数

(人)

人均发热量()

人均产湿量()

最大功率()

最大功率()

高级办公室

40

0.05-0.1

64

0.084

10

10

一般办公室

30

0.1

64

0.084

10

20

3)全年作息的设计

办公室的作息基本上是以一周为周期的,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而无季节性的变化。由于办公室中的设备主要是电脑,它和人的作息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把办公室的人员和设备热扰一同考虑。对于灯光来说,它不但受到人员密度大小的限制,而且和一天中的阳光强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白天,人们利用充沛的自然光,所以尽管白天人员密度大,但灯光的功率却不是最大。考虑到在休息日加班的情况,所以休息日的人员、设备和灯光的作息不为0。

?

图1办公室人员/设备作息(工作日)图2办公室灯光作息(工作日)

图3办公室人员/设备作息(休息日)图4办公室灯光作息(休息日)

2.5.2商场

商场也是一类典型的商业建筑。在商场空调负荷中,人体冷负荷占有主导地位。人员密度取值的少许增减都会对空调能耗和投资有明显影响。

1)室内条件参数设定

房间使用性质

夏季

冬季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

%

商场

25-27

55-65

20-22

40-50

2)内扰的参数设计

房间使用性质

新风量

(.人)

人员热扰

灯光热扰

设备热扰

最多人数

(人)

人均发热量()

人均产湿量()

最大功率()

最大功率()

商场

15-25

1.0

68

0.1

20

3)全年作息的设计

商场的室内热扰作息随季节的变化很大。一般来说,夏季是销售淡季,人员密度小;春节期间是销售旺季,人员密度大。所以,商场人员密度作息的周期为一年,要考虑不同季节的影响。

而灯光作息随季节的变化和人员密度变化很小,并且商场的内部空间很大,只靠自然采光是无法满足室内要求的,所以灯光的作息在一天内的变化几乎是不变的,其周期也是以一天为设计标准,不需考虑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变化,如图10。如图6至图9,作者把一年分为四组来设计人员密度作息:1)12月初-2月末;2)3月初-5月末;3)6月初-8月末;4)9月初-11月末。同时,对于五一、十一、春节等人员密度极大的节假日单独设计作息,如图5

图5商场人员作息(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图6商场人员作息(12月初-2月末

图7商场人员作息(3月初-5月末)图8商场人员作息(6月初-8月末)

图9商场人员作息(9月初-11月末)图10商场灯光作息

3全年负荷预测

3.1全年负荷预测方法

通过对各典型商业建筑的内扰的参数设计和全年作息时间的设计,作者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计算各典型商业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并由此得到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和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

所谓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是指每一时刻建筑冷(热)负荷与全年最大冷(热)负荷的比值组成的一条曲线。

所谓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是指每一时刻单位体积的新风所产生的冷(热)负荷变化曲线。

在负荷预测过程中,只需估计单位建筑面积的最大冷(热)负荷,便可以通过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获得全年逐时单位建筑面积的冷(热)负荷;同理,如果确定了该建筑的设计新风量,便可以通过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得到全年的新风负荷。从而为估计商业建筑的全年逐时负荷提供了一种简单的估计方法。

3.2办公类建筑全年负荷预测举例

下面以办公类建筑这一典型商业建筑为例说明。本次模拟的地点是北京,图11是办公楼的模型图,这是一个以办公室为主的建筑。

3.2.1办公楼冬(夏)季典型日负荷变化无因次曲线

图12是办公楼冬季典型日负荷变化无因次曲线;图13是办公楼夏季典型日负荷变化无因次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冬季全天的建筑负荷最大值出现在刚开启空调的时刻,即所谓的尖峰负荷,这是由于夜间建筑内温度下降,冷量积蓄的缘故;夏季全天的建筑负荷最大值出现在下午,由于北京夜间比较凉爽,建筑内的蓄热得以散出,因此在空调开启时刻并没有出现尖峰负荷。

3.2.2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

图14是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横轴表示全年8760个小时。从图中可以看到,热负荷出现在11月中旬至第二年的3月中旬,并在1月初达到最大值;冷负荷全年都存在,并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对比这两条曲线,可以看到冬季办公楼一天中同时存在冷热负荷,这是由于外区受气候影响需要供热,而内区几乎没有围护结构传热,只存在着内部发热,所以需要供冷的原因。

3.2.3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

图15是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新风负荷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从图14我们可以确定在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建筑只有冷负荷,从图15我们可以确定在4月下旬至9月下旬这段时间内,以新风冷负荷为主,所以,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九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期间,可以利用通入新风直接除去建筑的热负荷,避免了空调带来的能源浪费。

3.2.4负荷预测

使用者只需估计单位建筑面积的最大负荷,便可以通过办公类建筑负荷的无因次曲线,获得全年逐时单位建筑面积的负荷,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全年累计,冬夏季累计等数值;同理,如果确定了该建筑的设计新风量,便可以通过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得到全年的新风负荷逐时变化量。

4结语

4.1在商业建筑中,室内热扰(人员、灯光和设备)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对负荷的影响很大。所以,合理地预测负荷应把重点放在室内热扰的参数设定及其动态变化设计上。

4.2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可得到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无因次曲线和单位体积新风冷(热)负荷逐时变化曲线,大大简化了负荷的计算过程,为估计商业建筑的负荷估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4.3商业建筑的外形千变万化,内部结构也千差万别,但功能类型相同的商业建筑必然在负荷趋势上有着共同点,本文的预测方法重点不在于单个建筑之间的差异性,而是着眼于作为某类商业建筑的共同特性,从而为空调蓄冷蓄热系统设计、冷热源系统选择、BCHP系统设计和设备搭配以及城市能源规划等提供设计参考和依据。

4.4最大冷热负荷的预测方法不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

4.5由于气象条件不同,其它城市的商业建筑也可利用这种方法得到一系列的不同商业建筑的负荷变化曲线,这必然会给设计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四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空气调节设计手册.1983

(2)上海节能建筑设计标准

(3)邹建忠.商场空调设计中客流量和新风量取值的探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2)

(4)郑万兵.医院空调设计中几个问题探讨,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2(3)

第5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初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一般是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学生初读课文时,笔者设计了两次让学生读课文。第一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依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这样“一读、再读”这两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质疑提问,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精读,深刻领会含义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只能反映课文的表象和外部联系,要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要点拨学生通过重点句段的流利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从而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9自然段。为了让学生把这一自然段读流利,正确把握好重点词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笔者先配上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让学生读课文,读后提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生:慢――快――快而有力)。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读出音乐的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其中,笔者设计了个别读、教师示范读、分层读、和着音乐读等多种形式。此时,即使学生从没听过《月光曲》,也能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最后,笔者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并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对曲子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刻、透彻。

品读,体悟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品读阶段,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第4至6自然段时,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体会中朝人民在抗美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呢?在教学中,笔者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感人场面。然后让学生在《送别》这首歌中聆听课文录音。读后提问:从视频和课文朗读中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情感体验,读起书来自然会入情入境。这时,笔者采用了指名读、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读完后,师生集体讨论交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以‘亲人’相称?为什么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这时,学生、教师、作者三者的情感发生碰撞,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刻地领会文中所表达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感。

赏读,赏识文本妙处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赏”,让学生在赏读中积累、运用、内化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当学生经过品读阶段的反复诵读,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此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再美美去赏读课文,使他们在赏读中积累语言,去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去分享作者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散文,在“赏读”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朗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并积累了优美语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悟。使教师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解脱出来,把“以读为本” 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多读自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x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第6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游览过江南园林的人们,定会对太湖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传统拱石,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巧妙地概括了太湖石的四大特色:“透、瘦、漏、皱”,其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点缀着各处园林庭院,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难怪高纪良教授会将其审美特征引申为有效课堂的“高氏评课法”。试想,我们的音乐课堂若也能具有把握教材、学情之“透”,核心目标、内容精简之“瘦”,活动空间、思维时间之“漏”,层次分明、节奏跌宕之“皱”,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定能充满魅力!

一、深入教材、学情之“透”

太湖石的“透”尤为巧妙,是指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在音乐课堂中的“透”则指“通透”。教师应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依据学情将知识点讲通讲透讲生动。音乐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铃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所以,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对音乐作品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在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月亮月光光》这一课中,刘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3-6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巧妙地将“感受与欣赏”、“探索音响与音乐”这两个不同音乐课程领域融为一体,设计了一节别具匠心的欣赏及编创课。该曲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创作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风格温馨甜美。在充分聆听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歌词、教师讲解闽南方言,刘老师用一支笔、几张图片在歌词讲解时逐一出示,不但使学生快速理解了歌词,还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图。歌曲的情绪、旋律、演唱形式由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归纳边呈现,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台湾童谣的童趣、童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能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但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此刘老师采用了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课始用塑料袋揉搓模仿风声感受力度的不同,从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声音逐渐引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环节老师仍然带领学生尝试用三角铁表现月光、使用蛙鸣器表现青蛙的歌声、高音钟琴来表现星星眨着眼睛等等,最后一起来合奏表现美好的月夜,同学们始终兴趣盎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音乐想象力,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美好的生活。

二、紧扣目标、把握内容之“瘦”

太湖石的“瘦”,是指石身要苗条修长。殊不知诸多的音乐课堂也需要减减肥,好的东西并非多多益善,毕竟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课堂中常存在的误区就是活动内容繁多、形式复杂,煞看教学氛围浓厚,却是无主次之分,脱离音乐本体教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要少而精,紧扣核心目标,也就是要求所有的音乐活动实践都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有效解决难点。

如在《山谷回声真好听》这一课中,目标制定为1、在聆听模仿的活动中,能感受声音的强弱,能认识并应用力度记号p和f。2、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模唱学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表现“山谷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3、在音乐活动中养成安静聆听和轻声演唱的良好习惯。显而易见,该目标的制定定位明确,清晰明了,又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达成。音乐活动实践从创设情境感受山谷中声音力度的对比,到联系生活寻找模仿声音的表现,从精心设计模仿回声的发声练习、旋律线的应用到师生对比合作的演唱过程,无一不是围绕着力度表现这个知识点,自然流畅、恰到好处,使学生在演唱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掌握演唱技能。

显然,教学如画竹,要“减肥”、“瘦身”,要化繁为简,教师要及时清点教学内容,追寻教学内容的简约美。

三、留给学生自主空间之“漏”

所谓漏,让人会想到艺术中的留白,在绘画艺术领域常常可以看到留白手法的应用。让人在无中看到有,于虚处见到实,可以赋予创意以广‘袤深远的意境,能够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诱导”。音乐的非语义性和抽象性也确定了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聆听,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如:歌曲《踏雪寻梅》的力度变化教学,不同的力度能表现不同的情绪,也能丰富歌曲的意境。初听,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划分乐句。再听,感受力度变化,在力度记号处划出旋律线。

逐句再听,师生共同探讨:歌曲的一开始采用的力度记号是mp,是一种叙事的语气。第二乐句0 35|i. 7|旋律有一种推动感,力度渐强。第三乐句“响叮当……”生动地表现了清脆活泼的铃铛声,短促跳跃。铃声由弱到强,可表现小毛驴由远而近的感觉。第四乐句01 35|1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闻到了梅花的香味,渐强地唱出“好”字,“共度好时光”抒发了赏梅后的喜悦和满足心情(渐慢渐弱)。最后聆听并跟唱,表现歌曲的情致和意境美。

在这一课例片段中,教学以聆听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作导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自主探索,分析了音乐要素对歌曲的表现作用,充分挖掘了教材的音乐性。尹爱青老师提到:关注学生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讲得越多,学生发现得越少。教学行为的“漏”,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和“空气”,“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亦如此。

四、关注课堂活动节奏之“皱”

太湖石经过年长日久的湖水的冲刷,形成了石上的纹理,即“皱”。课堂教学中的“皱”就是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有起承转合,有情趣,有悬念,有波澜。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该曲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是一首富有魅力的意大利民歌。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二声部的正确演唱,又能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特点和感受到艺术魅力呢?徐老师设计的这一节课以音乐为主线,逐步推进、层层绽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从师生谈话导入歌曲主题、初听范唱、复听范唱,都紧紧扣住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声部的形象和不同特点,为学唱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一改传统的合唱教学习惯,采用逆向思维先教会第二声部的伴唱曲,再学第一声部的旋律主题,而且教师还很巧妙地把第一声部当成是“乘热气球的第一分队”,旋律流畅飘逸,第二声部是“地面行走的第二小分队”,节奏坚定、均衡。教学中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当学生分别掌握两个声部旋律后,再用不同的乐器带动学生两个声部的演唱,体验合唱的艺术效果。学生在鉴赏音乐中升华了音乐表现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第7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为师者教书治学,严谨认真,方以为表。美度贝伦赛丽III系列天文台女士腕表采用瑞士天文台认证机械机芯,精准记录每一分每一秒。瑞士天文台认证对零件的边缘倒角打磨,游丝和摆轮的材质以及每天的误差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恰似师者伏于案前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而腕表设计的灵感来源——米兰伊曼纽尔二世拱廊,在承袭古典建筑的优雅的同时,也是现代密封玻璃购物中心的鼻祖,传承与创新,这二者的完美结合让拱廊的玻璃穹顶至今仍在蓝天下熠熠生辉,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2、 曲婉婷亚洲巡回演唱会上海站9月15日华丽开唱

一首《我的歌声里》早已让曲婉婷的大名红遍大江南北,在乐迷和媒体心中曲婉婷俨然已经是音乐品质的保障。9月15日,曲婉婷即将在上海长宁体操中心举办自己亚洲巡回演唱会内地第一站上海站,为了此次亚洲巡回演唱会,曲婉婷还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回馈大家,多首经典曲目重新编曲,并与其个人乐队合作,都和我们过去所认知的曲婉婷不太一样,创作出全新属于曲婉婷个人的音乐风格,必定会为大家带来一场视听觉双重享受的高端演唱会。

时间:9月15日

地点:上海长宁体操中心

票价:480、380、280、180

3、 美丽的光辉由内升华

安露莎 Georina姬奥丽娜 辉丽 日本原装综合美容饮料

“Georina 姬奥丽娜 辉丽 日本原装综合美容饮料”口味酸甜平衡,入口清爽宜人。食用一段时间后肌肤通透红润,紧实光泽,容易上妆。并能改善便秘,消除疲劳,增加自信。产地位于自然与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环境中,具备清新无污染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以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内而外的改变,秘密在于奢华的多种原料配方,从身体内部缔造美丽源动力。

4、 Jil Sander 将缺席米兰 2013 春夏时装周

最近米兰时装周(女装)主办方公布了参与本次时装周的品牌和设计名单(初稿)以及事项进程。很多业界熟悉的品牌及设计师名字均在名单之列,却少了极简设计大师Jil Sander的大名。据悉Jil Sander 将不会参加举行于9月19日至25日的米兰 2013 春夏时装周。这位设计师今年2月才复出时尚圈,并且将在9月22日作两场会,献上归来后的新设计。

5、电影《白鹿原》将于9月13日上映

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改编自实同名小说,筹备长达九年。继此前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摄影银熊奖的肯定之后,影片何时上映一直备受关注,于7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电影《白鹿原》媒体见面会当天,导演王全安正式宣布影片将于9月13日全国公映,最终版本长两个半小时。原著和电影里都有不少描写,王全安坦言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是得体的也是强烈的。

第8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板块一――聚焦课前预习,做好课始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预习是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步,它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也为教师上课,做好充分准备,正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预习作业应该有所区别,如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为例,谈谈预习单:

名人卡:搜集爱因斯坦的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并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下你对人物的评价。

朗读卡:结合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课文。记录在朗读过程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或是句子,以此提醒同学。

生字记忆卡:挑选难写的或是容易写错的几个生字,指导记忆,可以是拆字法,可以是记忆小口诀等。

课文内容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摘抄描写爱因斯坦穿着以及外貌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围绕课后练习第5题进行思考: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在相关词句边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板块二――聚焦课题导入,激起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情、课文体裁等多种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期待。比如,学习《二泉映月》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吗?这是江苏无锡的一位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感慨:‘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这首曲子为什么需要跪下来听?跪的究竟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旋律,这旋律究竟表达了瞎子阿炳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入《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感受阿炳创作的心路历程。”以一个名人的高度评价作为课文引子,唤起学生好奇和疑板块教学问,激起学生内心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期待,走进阿炳《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探求阿炳心路历程的欲望。

板块三――聚焦多层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一课时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难读的地方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不懂的词语、句子可做上标记。

二读课文,理解字词、随文识字。在学生扫清字词的阅读障碍后,引导学生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解词语固有的意思,挑选文中重要词语进行理解。还可以运用结合上下文、情境创设、多媒体演示等等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我们来看《二泉映月》一文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组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月光如银、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静影沉璧)同学们,我们现在要来读好这一组词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要知道这个词语意思也不难,联系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来猜一猜。

生:我估计它是指水很平静的意思,就像墙壁一样的一幅画面,月亮倒映在水里。

师:墙壁的“壁”是土字底,这里的“璧”字玉字底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倒映在水里像一块玉璧。

师:那这应该是一块怎样的玉呢?

生:应该是一块发光的玉。

生:是一块光滑的玉。

师: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月亮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看上去像一块光洁圆润的玉璧,这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生朗读)

师:把词语美美地读了,我们还要写好这个生字。怎么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是上下结构,但可以用“壁”字来记,把“土”换成“玉”,在写的时候,上下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些,写得扁一些。(师范写,之后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理解“静影沉璧”一词意思时,引导学生从该词的语言环境入手,想象画面,再对词语进行感情朗读,这样的理解不再空洞、单调,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意境了。关于“璧”字的写字教学,我巧妙结合生字语义、语言环境展开教学,便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记忆。

三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学生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为例,引导学生抓住几段文字开头描写时间的词语:“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时间段都讲述了什么内容。接着,把这四段话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边说边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正确。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了然于胸了。

板块四――聚焦收尾过渡,设置后续疑问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该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例如,教学《秦兵马俑》第一课时结尾时,可这样结语:“当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踏着兵马俑坑的阶梯走到发掘工地时,不由地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奇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兵马俑时非常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说些什么呢?别急着回答老师,下节课,我们还要更近距离地接触兵马俑,到那时候,再期待你的精彩评价!”一曲终了,余音绕梁。通过这样的收尾结语,进一步激发学生细读的欲望,去探求秦兵马俑更为独特的魅力,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做好有效铺垫。

板块五――聚焦作业设计,巩固之前学习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应布置相应的作业,这些作业是对第一课时的有效巩固,可以是优美句段的摘抄、感情朗读、批注第二课时的核心问题等,因文而易。在巩固第一课时教学成果的同时,为第二课时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为第二课时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第9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材虽然每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但相对的信息量较大,它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创设一个英语环境,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的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基本英语学习技能、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目的。因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能做到: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如初二英语上册Unit3主要通过过中秋这一生活情境引入了形容词的比较级这一知识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中秋月夜画面,学生仿佛和老师一起身临其境,融入到了和谐的气氛中。然后,教师提问:

T:What do you eat on Mid-autumn Day?

S: Moon cakes.

教师点击出现了两块月饼。老师点击其中一块,图下出现了单词“nice”。老师引导学生用“nice”来描述这块月饼。

T: What about this moon cake? S: This moon cake is nice.

老师又指向另一块颜色更为光鲜的月饼,继续问:

T: What about that moon cake? S: That moon cake is nicer.

老师点击这幅图,图下出现单词nicer其中er部分用红色区分开来,同时学生听到了这个词的读音。接着,老师继续点击其他组图,这些图片都是生动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引出了其他形容词如cheap, heavy, fat ,big等词的比较级。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和注意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听、视、说等感官同步活动,增强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注意力,不知不觉地攻克了知识点。并且教师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让它们用所学知识创新地造句,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资源共享,协作交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从阅读英语书籍到欣赏经典的外国电影;从搜索信息到传输信息,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知识是无边界的,资源共享使英语学习有了极大乐趣。初二英语下册Unit 21中介绍了贝多芬及贝多芬的名作《月光曲》的创作由来。课前的预习工作,老师要求学生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同时老师通过网络也搜集到了贝多芬的一些生平事迹和文中相关故事的片段以及《月光曲》这首曲子。学生们一进教室,就能听到平缓抒情的音乐声,马上就融入了恬静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运用已收集的资料信息,最后由老师补充、整合。然后学生自习课文,解决一些难词难句之后,分角色给那部短片配音。老师在旁边适时充当音效的角色,播放《月光曲》这支曲子。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也纷纷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我想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是分不开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