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月光曲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月光曲课堂笔记

第1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一.金者 根源着手 转变思想

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从金出发其实也就是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以感性思维为基础,加深学生的文字敏锐度以及事实转换度。对此,笔者采用“环境感染法”的方式,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运用感受,记录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感性思维循环。例如,在进行“场面描写”的课堂实际演练中,笔者便以音乐和画面为主轴引导,进行整个写作环境的渲染,培养学生的感性触感。在大量音乐和画面的冲击下,学生完成了一场音乐与文化的真实之旅,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基调。在此情势下,笔者让学生对此次经历进行文字记录,不限制题材,不限制篇幅,写自己所想,得到了非常意外的收获。有了第一次的教学演练,笔者在后来的多次作文课上,将教学地点从室内搬到室外,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听、去想。从一朵花落的声音到车水马龙的轰鸣,学生逐步摆脱了一遇到描写就无从着手的境,爱想、爱写、爱记录,收效颇丰。

二.木者 良性启发 修剪思维

古人云,木者,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在感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拥有了捕捉事物以及真实反映的能力,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进行修剪,以合适的条理和层次感进行梳理,形成最佳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在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在一段时间的感性思维培养结束后,会针对性地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记叙文标题让学生完成写作。写作结束后会针对单篇作文进行课堂陈述,在陈述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文章的逆向重温,并且借助全班学生的课堂反馈来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除此以外,每次课堂讲演结束后,笔者也会针对性地总结一些小方法和窍门,学生会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对号入座,迅速掌握这些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就把个性化写作与课堂技巧演练进行了完美结合。

三.水者 日积月累 厚积薄发

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古人有云,水滴石穿,其实创新性写作思维也是如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由于新课改对于中学生创新写作思维的培养要求越发重视,笔者在推进学生写作个性思维的同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蓄水工作。包括感性思维培养、课堂演练等等。期间,穿插了大量的心情日记、随笔等小型写作演练,并不让学生急于去写大作文。用这样的方案,慢慢蓄势创新力量,让学生有底气去创新,有能力去创新,为后面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四.火燃土热 爆发和积淀的完美收尾

在“五行学”中,火相与土相是爆发和沉淀的两大星象。熊熊大火,燃物为灰烬,烬累净土,循环往复。其实这跟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前面金、木、水三重奏的引领下,最关键的爆发环节终于到了,那便是技巧升华。所谓技巧升华,其实就是将别人的技巧,通过自己的积累以及运用,变为属于自己的技巧。例如更换主语、修改语境、变换客体等等,加上干净漂亮的整体切割,无疑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让学生利用夏茗悠在《尘眠于光年》一书中,描写自身孤立无援,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句子,结合主题“喜悦”进行修改,将其中的情境进行转换。有个学生非常巧妙且灵动地改为:“往返于友情的,纵与横铺开网,黑与白咬住星位,虚无处张起角弓。我才意识到自己已深陷光华的中心,星月漫天。朋友的微笑打开了深邃的幕布,暖阳似无边的倾慕诉说着四季的浮华。”在笔者实践的期间,该学生完美掌握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作文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第2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音乐老师能让我们大饱耳福。

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励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月光曲》。她的十只手指在琴键上弹跳着,优美的旋律随之而来。她的双手时而左,时而右,旋律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弹琴时的一幕幕情景:一缕缕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同学们在旁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但是励老师最拿手的是拉小提琴。她左手拿着琴,右手拿着弓,像个演奏家。她的右手一上一下的,左手的五个手指在琴板上快速地跳动着。一个个小蝌蚪似的音符都被励老师驯服了,变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美术老师的手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一堂美术课上,朱老师向我们大显身手了一番。他手举着画笔,在洁白的纸上飞舞着,只一会儿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东方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朝霞,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站在大石头上啼叫,真是金鸡报晓啊!当同学们画不好的时候,朱老师只要在画卷上“簌簌”地修上几笔,一幅逼真的画面就出现了。朱老师真不愧是神笔马良再世啊,我们自愧不如。

有一次,我竟然忘带了水彩颜料,这可怎么办呢/我在美术课上只能呆呆地坐着,看着别人画画。下课后,朱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拍了拍我的肩,仿佛在对我说:“你呀,记忆力也太差了吧。上界课我千强调,万嘱咐,你今天怎么又忘了呢/今天就算给你的一次教训,下次不能再忘带了。”我在旁边一个劲地点头。

老师的手让我享受到了音乐的灵感,欣赏到图画的美,还教育了我。老师的手真神奇啊!

第3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记得,在学习中,吴灵芬教授感慨我们中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是有名无实的教育,教材从理论上看起来满有条理的,实际上一点不实用,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点没有帮助。吴教授当时算了一笔课时帐,假如每周2节音乐课,去掉4个月的假期时间,我们中国的孩子,每年还拥有8个月,64课时的音乐课,在小学就读六年,就是384课时的音乐课堂,难道,这384课时还不够提升孩子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与素质吗?在场参加培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听完这一笔课时帐,这是觉得这种教育太误人子弟了,大家都很感慨。

学习归来后,我也想过要针对学校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下调整。我在网上买了一本《柯达伊教学法》,要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首先要从节奏入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针对我教的学生,年级的年龄特点,编创了几种不同节奏型和口诀读法,孩子课堂练习的效果非常好。每次节奏练习,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每到这时,我会被感染,这才是我相像中的音乐课堂。无论我怎样变换节奏,孩子们都能连贯地按照我教的几种节奏型,边读边拍打出来。经过了这种小小的尝试教学,使我萌生了要结合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对音乐教材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以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为主线,提高孩子音乐能力为教学目的。我想,当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后,还愁他们不会审美和体验音乐吗?基于这个想法,我想,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为我的课堂制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目标。首先,器乐教学是第一个能力目标,两节音乐课中,有一节是器乐教学,我们学校从器乐走进音乐课堂以来,经过五年的摸索教学,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器乐教学模式。各年级都有难易适度的计划曲目教学,器乐教学的开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演奏乐曲的能力。

在我的器乐课堂中,学生从长音的气息训练,到短音的吐音训练,从指法练习到舌头断音的运用,每节课都要经过这一整套的常规器乐教学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阶梯状提升,几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好多葫芦丝曲子。多数年级高的学生,教材中的小歌小曲随便拿来,都能自主吹奏。我的第二个目标是,利用另外一节音乐课堂,从两方面知识技能入手。一是对教材中歌曲进行提炼,选出典型的、有歌唱价值的歌曲,让学生学唱,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唱,并且能大胆地、流利、完整地去站在前面去表现歌曲。为什么我要定这个目标呢?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不会唱歌,即使学校搞课前歌声,那也只是班级盯上一首歌曲练,不能全面地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首先必须要让他们张开嘴去唱,只有唱出来,才能慢慢地体验歌唱的感觉,否则,教师教导的一切的方法都会视如纸上谈兵———白费!这就是我制定的第二个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教材中的重点音乐知识,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只会唱、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这也符合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想把音乐知识的要素从训练节奏和视唱旋律入手,有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在教学中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坚持打好音乐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一辈子去做一件事,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想,那就是一种价值体现。教了一辈子音乐课,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会给我的学生一种光彩。作为音乐教育者,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的孩子们享受阳光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拥有一颗艺术的心灵。记得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第4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习惯 养成 培养

众所周知,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好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使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

一 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学生应当养成这种习惯,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让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强调平常写作中碰到拿不准的字词一定要查工具书,不能用拼音代替,也不能不写。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 积累习惯的培养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 可见,多读、多记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 善思勤写的习惯培养

第5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现状;对策;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05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课堂表现被动,教师像在唱“独角戏”,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基本不搭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上课交头接耳,纪律混乱,吵闹不停。甚至在公开课的课堂中也时有发生。

一、现状分析

1. 学生对音乐课的错误定位

“应试教育”深入人心,而音乐作为一门不属于升学考试的学科,学校、家长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有些偏激者更是恨不得学校少开或者不开这种扰人心智的课,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主课上。这种认知无形中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他们认为音乐课是放松课,而学生所谓的“放松”不是聆听一首首动听的音乐来缓解心灵,而是在音乐课中想听就随便听听、不想听就“天大地大我最大”的那种放任,音乐课只不过是一段逃避繁重作业的休闲时光。

2.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自尊心日益增强、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建议与要求,不再是欣然接受,反而是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情绪波动就会比较大。此外,对于自己的言行顾虑的东西会变得更多,深怕自己在上课时所唱的歌跑调,回答的问题会受到同学及教师的批评与嘲笑。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出丑。

3. 音乐知识的匮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一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不敢系统性、延续性地涉及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还刻意地淡化、甚至丢弃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连最基本的识谱、速度、情绪、节奏等都会被舍弃,这种对音乐知识的淡化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也就可想而知,大大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4. 教学形式的单一

由于学生在纪律方面的放松,为了保证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往往态度严肃,这样的氛围使得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而形式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麻木,因为他们总是要围绕着教师所设计的思路转,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配合教师所要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厌学,上课的求知欲越来越弱,也会渐渐地不喜欢音乐了。

二、教师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影响初中音乐课堂嘈杂无序的因素有很多,有家长、学校的间接原因,也有教师、学生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教师方面考虑现存的课堂现状,研究对应的策略,从而保证音乐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1. 改变学生观念,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音乐课教学的作用。

怎样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初中生涯的第一堂音乐课上,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洗脑”,告诉他们音乐课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很散漫的想听就听不想听可以不听的课程,也是有很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的,例如平时课堂的表现、乐理知识的笔试等等,都将计入期末综合测评里。

笔者所强调的每个学期的期末综合测评,包含了三个内容:歌曲演唱(根据一个学期教过的歌唱对学生进行抽签形式考核。)

要求:熟记歌词、表情自然大方等(占40分);

音乐常识(笔试占20分);

平常分(对学生平常表现进行考核占40分);

三项合计总分100分再总评定为A、P、E。

清晰的课堂管理制度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衡量学生表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具体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张表格由每个班级的课代表保管,并做到随时量分。这样,学生为了不成为倒数的,都会努力表现自己,争取给自己加分。同时,“加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然,“扣分制度”也让调皮的学生产生警惕,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约束。在这些制度管理的约束下,我们的课堂就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就能顺利展开,从而逐步完成课堂任务。

具体表格如下:

2. 创造各种机会,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音乐课堂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但是一旦教师提问,要求同学回答或表演时,学生就变得鸦雀无声,只会静静地坐着,甚至缩着身子,生怕教师让他回答,生怕自己的回答会遭到同学的嘲笑。而被点到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站起来就满脸通红,说话声音轻到听不见、唱歌手脚发抖等等,一系列不自信的举动都让学生变得更加不爱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已教过的歌曲,进行表演唱,方法如下:

(1)大组合作:先分两大组进行比赛,让获胜组每人都能在“被动”发言栏里为自己加分。通过大组比赛,既能培养互助合作意识,歌唱也能表现自如。同时,还可以为自己加分,无形中使他们树立了信心。

(2)搭档合作:找好自己的搭档合作完成一首乐曲。这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合作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也会很有兴趣。一旦他能够和自己的搭档合作成功受到教师及同学的表扬,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这不仅能增加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愿望,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个人独立完成:在前面大组及搭档合作的多次锻炼下,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个人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会有增无减,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如此一来,再在一个人独立参加的情况下,有了教师及同学的表扬与鼓励,相信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3. 精心选材,巧妙融入乐理知识

初中音乐课中教唱课占了很大比例,对于曲谱的学习、音乐要素的理解(如乐曲的音色、力度变化、速度感知、旋律走向、乐句重复变化、节奏特色、作品风格等)会无形中增快学歌的速度及对于乐曲更进一步的理解。所以,从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课开始,除了给学生“洗脑”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外,还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就接触曲谱及相关的音乐常识。笔者从学生比较喜欢的儿歌《上学歌》贯穿在这节课的始终。(谱例:如下)

首先,笔者从音乐的七个唱名开始,笔者把七个唱名比喻成英语中的26个字母,要想拼英语单词首先要学会读字母。要想唱好曲谱七个唱名是关键。这样,学生有意识地会觉得这七个音名非常重要。

其次,学习音的时值。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先来唱1―――让学生凭着感觉回答这时教师唱得音跟刚才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变长了,到底变得有多长通过示范演唱及划拍让学生知道时值。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再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如:有教师唱学生划拍环节、一大组唱另一大组划拍等各种互动方式。这样,学生很快且较有兴趣地学会了音的时值。

再次,出示由《上学歌》简单变化的谱例(第一、二条),有了刚才知识的铺垫,先让学生底下准备几秒钟再让学生起来演唱,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纷纷举手,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

最后,给出谱例三:笔者示范了一次曲谱,一位学生就马上举手示意这首乐曲很熟悉,底下的气氛顿时热火朝天,在嘀咕是什么曲目,有些同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熟悉的儿歌《上学歌》的曲谱。也告诉了学生曲谱学习就可以这么简单、有趣。这样,就再也不用一讲到乐理学生就犯晕,大眼瞪小眼表示不懂,或搞怪动作显得很无趣的现象了。

4.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比教师懂的多,这样必然也会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学生对音乐课也会没有兴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从学生的爱好入手

一般笔者会要求学生提早五分钟到音乐室,这多出来的五分钟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时间进行交流,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了解他们关注的音乐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有什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例:在《唱脸谱》拓展环节,笔者采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新贵妃醉酒》联系在一起。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一颗璀璨的宝石,那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这位歌手你们是否熟悉?

学生一看到画面或听到这段音乐就马上能回答“李玉刚”。

师:他的歌曲有什么特点?

这时气氛变得活跃,在学生的回答下笔者再总结:来自当红艺人李玉刚这个人被誉为现代梅兰芳,视频里面有他本身的男声演唱,还有反串女声的京剧曲调等,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如:教唱歌曲《彩云追月》为了让学生唤起对浩瀚夜空的无限遐想。

导入环节:学生闭眼,静静聆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师:听着这首歌曲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很美的夜色有月亮……

因为当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的时候,头脑里已经展开了联想,会闪现出一幅幅丰富的画面,在这种情境的导入下再去学唱歌唱版的《彩云追月》可能会更能体会两者情绪的不同。

(3)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入

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都是家里的宝,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劳动,很难体会劳动的辛苦,对歌曲中包含的那种浓烈的情感都无法体会。怎样才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情感,产生精神共鸣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适当的铺垫。

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的课堂中,在导入时预先播放了相关图片,再辅助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在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群众那水生火热的生活,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迈着沉重的步伐在伏尔加河上,艰苦的背纤内心充满不平、痛苦、和叹息。通过观察并记住劳动场景,笔者再让学生用书当绳子,脚下再迈上沉重的步伐亲身参与体验并总结什么叫“劳动号子”。

师:你觉得音乐在纤夫们拉纤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有了音乐使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整齐了,更加用力了。

师:(总结)这种在劳动时所产生的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压力所发出吆喝或呼号声称为“劳动号子”。

教师的引导,加上图片文字的辅助,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而后面安排的现场模拟,更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会,自然也就有了情感的共鸣,也就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痛苦和不屈的坚强。

第6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兴趣。

1、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音乐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笔者在上歌曲《生肖乐园》这一单元时,运用PowerPoint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创设了一系列有关歌曲的情景,然后歌曲中的动物通过媒体展现在学生跟前,并且邀请学生参与游戏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的兴趣一下上来了,对以后歌曲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在教授一年级的《大鹿》一课时,笔者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幼儿园学过,再让熟悉歌曲的学生充当兔妈妈、小白兔、大灰狼、大鹿的角色演绎歌曲,不会唱的学生受他们感染,很快地模唱、跟唱歌曲,整个课堂马上活跃起来,这样就起了一个互动的作用,用会唱的学生带动不会唱的,远远胜于老师一句句的教唱。

3、运用多媒体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在教授二年级的《我家小院嘴巴多》这一课时,歌曲中唱到了农家小院有小鸡、小猪、小鹅等。在熟悉歌曲的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用多媒体手段把小农场展现出来,农场里面已经有小鸡、小猪、小鹅了,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动物呢?学生一下来劲,纷纷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手舞足蹈地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音乐素质好一点的学生马上创编歌词,把其它小动物请到农场,从而带动其他学生也来当“小作家”。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很喜欢创编歌词,而且还强烈要求笔者当评委,看哪组创编动物最多。这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多给空间他们去想象、创作,感受音乐之美,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巧妙设计活动,增强学习乐趣。

1、用音乐与图画融合的形式,增强趣味性。音乐可借助于色彩、图形、画面来表现音乐的情绪、结构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通过运动着的视觉图象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笔者在教授一年级的《小白船》一课中,在熟悉歌曲的情况下,听着音乐,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给一艘“月亮船”,让学生在“月亮船”上自由地画想画的,写想写的。音乐与图画的融合,增强学生的兴趣。

2、用音乐与律动、舞蹈融合的形式,增强趣味性。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非常注重把音乐教学与律动、舞蹈高度融合起来。达尔克罗兹说,任何音乐是可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应的音乐。在教授《钻山洞》、《表情歌》,笔者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舞蹈,有些学生会根据游戏动作创编歌曲,给予他们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创编思维,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力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

3、用音乐与游戏融合的形式,增强趣味性。奥尔夫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习音乐,运用游戏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创编适合其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音乐游戏,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发展智慧与才能。

三、引入器乐教学,增强实践体验。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好学精神,但对于单一的学习方法不感兴趣,乐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协助学生合理运用乐器,能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快乐的小木匠》的一课中,笔者先播放《快乐的小木匠》的图片与音乐,学生边欣赏边情不自禁地在桌子上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就在这时,笔者把藏好的乐器(双响筒、三角铁、串铃、沙球)拿出来,学生们都想敲一敲,然后要求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选择乐器来敲,每个学生轮着敲并选出敲得最好的同学,再让他们出来表演。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也对音乐有了跟深刻的印象。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巧用人体乐器、自制乐器,也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在教授《哈哩啰》一课中,音乐是典型的非洲音乐,而非洲音乐最主要的乐器就是鼓。笔者让学生开动脑筋,除了用鼓作乐器以外,还可以把什么当作鼓呢?回家以后有不少学生到处找发声源,仔细地研究哪种声音像鼓。在第二课时中,很多学生都高兴地告诉笔者,找到了可以把敲凳子、桌子当作鼓等等。笔者觉得非常欣慰,学生们学会在音乐中慢慢探索、求知。

四、及时使用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音乐,尤其对于个别音乐素质不佳的学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共同参与歌舞表演或音乐游戏,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学生在歌表演或者律动中,动作笨重、呆板,要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取笑行为,并给予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丰富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更为重要,一个点头、一个笑脸、一句“真不错”或者“你真棒”、带动全班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他”“顶呱呱”、一枚小奖品都是学生特别在意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判断能力。

第7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我小时候爱唱歌,爱唱京戏。五岁的时候,我就能表演京剧《红灯记》,清唱河南豫剧《朝阳沟》。奶奶为了开发我的智力,为了提高我的生活品位,给我在艺校报了电子琴班,并花了2000多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

我学习的地方离家特别远,还要过马路,为此奶奶一直陪伴我,担当起了接送我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担当起我的陪教。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奶奶一直陪着我,走过了三年半的时间。我们所经历的艰辛,奶奶对我的大爱,历历在目。

在课堂上,奶奶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老师讲的全部记下,还有我弹琴中的错误,老师留的作业,奶奶每节课都如此。她一共记了三大本。我们上课是一个半小时,奶奶也陪坐一个半小时。回到家我每天练一个小时,奶奶也陪坐一个小时,每次都把曲子练好迎接下一节课的到来。

我利用中午时间练习一个小时,奶奶也不能睡午觉,坐在我旁边听我练,有的地方她认为我弹得不对,就一句句领我唱谱子,拍着手,体会它的节奏感,然后再让我弹。有些好的曲子,奶奶叫我把曲目背下来弹,如《大海的浪花》、《草原赞歌》、《阿里山的姑娘》、《太阳出来满天红》。有的曲目奶奶要求我提升速度。

当我学《孤独的牧羊人》,有一段我的手就是弹不好,我急得砸自己的手,奶奶看见后没说什么,她让我不弹了。奶奶理解这种学习中的单调和枯燥,就让我玩,休息,等我情绪稳定了,她给我耐心的讲道理,讲钢琴家朗朗的故事。分析我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鼓励我坚持。并动脑筋想办法,她说:“你把曲子比成敌人,把你的烦心发泄在键盘上,用力敲打。”我的心里有宣泄的地方,就用力弹,忘记了烦恼。终于把这个难点攻下来了,我的力度也上来了,弹得非常好。学校开晚会老师经常叫我表演。

我慢慢长大,学的曲子也难了,奶奶为了让我理解曲子的内涵,就给我放《卡门》歌剧碟片。又如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曲,奶奶给我讲战友牺牲的情景,让我情感的爆发,应通过手指表现出来,身体也应随着音乐的旋律而动。就这样一支支曲子都被我掌握。

我升入了五年级,学习剑桥英语和电子琴的时间发成了冲突。奶奶和校长商量,决定大小课同时上,两条腿走路,并加大力度争取提前毕业。那真是快节奏的生活。星期五一放学,就背书包往家跑,进屋喝点水就和奶奶背着书包坐汽车往艺校赶,学习是老师手把手教,我认真地学,奶奶在旁边详细的记笔记,下课后,我们忙奔汽车站往家赶,到家天都黑了,进屋洗手、吃饭、做作业,把作业处理完后开始练琴,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土耳其进行曲》、《辉煌的大圆舞曲》等,我们就是在这种快节奏下拿下了这些曲目,老师为了严格要求我,都在原有的速度上给我提升了,奶奶每天陪着我,两个两个升,后来五个五个升,像《辉煌的大圆舞曲》,我终于练到了230的速度,这个曲子的后半部分,是250的速度,当我弹完曲子的时候,我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奶奶怕我弹得不精准,给老师打了电话,让老师在电话那头听,我在这头弹。老师听后认为很好,我们才放心。

第8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以上两点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可以把朗读和感悟语言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利用朗读,感悟词句与情境,丰富语言库存,并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但由于积重难返,传统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反传统又走向了极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9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关 键 词 :职中 音乐欣赏课 优化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转贴于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