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第1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第2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一、实践报告的封面、扉页和目录

1.封面内容: 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c)关键词。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文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四、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可手写或用计算机打印。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五号”“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摘要(“小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楷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小4号黑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页边距:上3.0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设计页眉、页脚、页码。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着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第3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1.确定主题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1]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着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第4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实效性;保障;方式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中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一旦解决好主观世界,可以更好改造客观世界[1]。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重要性有其时代背景。

第一,当代教育制度下,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中国当代中学生大部分仍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进入大学深造。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甚至包括寒暑假。当今很多中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书本阅读、媒体宣传、他人讲述等间接方式获得的,是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现象,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以便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2]。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提出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是资本、技术在全世界流通,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播交流,是外国资本主义文化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资本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联系实践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方式选择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迫切需要引入人文关怀,以期真正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中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中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效性教学。

3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条件保障

3.1教学管理。关于实效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在使用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中,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基地建设。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积极寻求学校所在地的企事业合作伙伴,密切实践教学与所在地之间的联系。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3]。

3.3安全保障。安全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犹其是在校园范围以外开展的实效性教学。如何构建实效性教学的安全保障呢?第一,加强管理。在实效性教学中严格带队教师责任制度,规范带队教师在实效性教学中的程序管理。比如活动申请制度、活动中点名制度、情况汇报制度等。第二,加强教育。在实效性教学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作为实效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部分学校在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签订安全性质的协议,但这份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待讨论。第三,购买保险。必要的时候,为参加实效性教学的师生购买人身保险,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赵迎新. 让现代教育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熠熠生辉[J]

第5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中职数学课程是为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其必须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水平。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也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其数学教学是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承担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的功能,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重点是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服务。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

(2)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式、法则,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C,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C,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C和-5°C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再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3)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以“人们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同时,它有很多结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四、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就是说数学可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场买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野炊”活动可将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评论着自己所买的菜,交流着买菜的体验,充分展示每个人的爱好、生活经验,学习和交流学习数学所包含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又如有一年经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农民议论说今年的玉米可能要减产几成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种同样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并调查减产的原因。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农民提出建议。这是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1)与经常下雨有关;(2)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3)空气污染;(4)玉米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于农村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他们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6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性

    根据中宜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意见>实施方案),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将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其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原理;两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总学时有较大幅度缩减,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得失,对于原理课教学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近年来各高校哲学原理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三是考试形式缺乏科学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增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1]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此次调查,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环节的强化、考试形式的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马克恩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三条思路。

    一、由灌输式教学向疏导式教学转变

    “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灌你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缺乏教育本身应有的“亲近感”、“认同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的教育主体,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灌输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习惯于获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盲从与懒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西思想文化不断撞击,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新的认识问题不断产生。他们对简单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法很反感,而希望与老师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实效性调查中,选择“师生互动”上课方式的学生占2496,低于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比例34%。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疏导式教学法的核心。疏导就是对学生“点”、“启”、“引”,即指点迷津、启之醒悟、引出误区,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2]。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同一问题给出多种观点供学生分析、参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教学要相通,理论要润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学生的心扉。因此,原理课应采用疏导式教学法,改变灌输式的僵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实现疏导式教学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学生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理论教育就是对牛弹琴。前苏联着名教育家巴斑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3]了解始于沟通,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然而,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最不乐观的。对此问题,34%的学生回答“一般”,表明有1/3的学生对此问题不关心,也隐含着他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关照”。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9%,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的占19%,两项之和为28%,大体相当于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比例——27%。而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很不了解”的学生达11%。可见,学生总体上认为“马哲”老师是不了解学生的。

    近几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许多高校学生人数急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大课堂授课。调查显示,100人以上的课堂占近50%,有的学校均是150人以上的大课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课堂人数偏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交流,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尝试进行研讨式教学,已初见成效。此外,设立教学信息联络员,召开教学座谈会,利用课间、课余走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答疑等均不失为师生沟通的好形式。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哲学原理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多年来,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形式,造成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原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的回答结果如下: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师生互动;再次是讲座、自行研究并提交论文、小组讨论。这几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4%、24%、16%、14%、12%。这个结果对原理课乃至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义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收看影像资料及主题讨论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结合热点问题,以实例加以阐述;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体会原理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同时,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观看录像《意识的萌芽》或电影《宇宙与人》等,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辩证法这一部分,可就“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进行课堂讨论,并组织参观有关科普展览,还可与学校宣传部门联合,举办相关内容的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与当代大学生”等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就社会调查的亲身经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实践论和认识论部分,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录像,围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论题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

    理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使深涩的理论趣味化,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对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采用科学的考试形式

    一般来说,大学课程考试具有两个功能:测评功能和激励功能。原理课考试既要成为测评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手段,也要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通过阶段性考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方面,并通过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评选挂钩,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实效性调查”中,关于“你的‘马哲,课的考试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40.2%的学生回答的是闭卷考试,38.7%的学生回答的是开卷考试,12.6%的学生回答的是提交论文,根据讨论给分的占1.1%,其他形式为1.6%,未回答者占5.8%。可见,多数院校采取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对“你认为”马哲,课考试的形式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赞成以“提交论文”作为考试形式的学生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42.8%;其次是开卷考试,占25.3%;选择“根据讨论给分’的比例为16.4%;选择闭卷考试的仅占3.4%;其他及未作回答的各占6%。

    写论文的考试形式虽然是学生的首选,但是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从网上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凑字应付的现象大有人在。同时,以此作为考评学生的唯一依据,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开卷考试往往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懒惰行为。闭卷考试大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查,因此平时不听课、考前突击背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实效性调查”表明,有54.9%的学生认为存在此现象!有的学生很少上课,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期末成绩反倒比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好。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另外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上“马哲”课或其他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真听课的态度产生过怀疑。因此,完全采用提交论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其他考试形式也各自存在弊端,在此不一一评述。

    原理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应体现综合性评价原则,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小测验。每学期可安排两至三次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第二,实地参观、撰写报告,根据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第三,课堂讨论。师生共拟论题,学生以斑级为讨论小组,或自行组队,由学生自己主持,并由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是平时考核的重要方式和成绩评定依据。期末考试除了常用的闭卷、开卷形式外,还可采用闭、开结合形式,以及知识竞赛形式,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考。总之,考试应成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应付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恿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465.

第7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非智力因素”中职英语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居于非认知性的心理机能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的学习态度。当前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是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据一份中职60名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有32人认为学外语没有任何用处,学不学都可以,是家长、学校、老师强迫的结果。亦有部分学生认为无学习动机,没有任何动力,刚入学时凭着新鲜好奇感还能学一些,但随着词汇量的增大、难度的增强,就慢慢失去信心,进而厌学放弃。调查发现,学生厌学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

1.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动力而厌学。

2.因为受过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学。

3.自负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听不得批评与劝告。

4.受挫型逆反心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认为英语难学、费劲、怕吃苦、自动放弃。

5.想学但因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讲课而放弃。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十几年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中职英语学习成绩,供同行参考。

一、激发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许多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课堂学习有影响,如动机、个性、群体、社会和教师的特征等。在这些因素中,成就动机是一个主要因素。所谓成就动机即是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例如在美国,社会文化是以功利、竞争和成就为定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动机的来源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毅力,学习更富有成效,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比成就要求较低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解决办法。学习活动是学习个体的认识活动,其主体是学生本人,教师施加的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我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学生的组织活动要由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以达到目的内部动力,它是有效学习的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快乐的事。反之,则认为是苦恼的事,从而缺乏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学习动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之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法把学生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营造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新奇感。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用学生已学的英语知识解释词汇、介绍新的教学内容,黑板上的板书也尽量用英语,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现行英语统编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每个单元都有对话情景,而学生大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表演的成功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有利于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使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发展兴趣的有效途径。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学的重要方面,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的继续,开展得好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如:教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角、英语书法大赛、朗读、绘画、背诵比赛等活动,形式多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推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首先,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用教师可敬可亲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畏难、自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不仅要用语言,而且要用行动来达到师生间情感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正直无私的品德、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以及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神、令人喜悦的手势,都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最后,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师生,在课堂提问时,根据学生不同程度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该倾注一份爱心,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深切的信赖感,亲其师,信其道,二者交融贯通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益。

四、创设教育情境,坚定学习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意志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品质。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如果没有一种坚强不拔的毅力逃避艰苦,任何成功都将与他无缘。顽强的毅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在教学中,我用马克思学外语的刻苦精神,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来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意志的锻炼。

总之,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并具有正确的动机、坚强的意志,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强大的动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参考文献:

[1]Oxford.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Neu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第8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打破了民众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低工资、广就业的福利计划。大批社会成员开始为家庭基本生活、为自己的前程、财富积累等现实问题表现出了极度焦虑不安、浮躁紧张的情绪。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压力下,国民的担忧、紧张、浮躁心理最终积成的社会焦虑现象,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现阶段的焦虑表现程度和波及范围是空前绝后的。说它空前,是因为从地域之广、人群之多而言。它涵盖了中国穷人为生计焦虑,想一夜致富;富人为安全焦虑,财产的来历心知肚明;官员怕东窗事发而向国外转移资金和家庭成员;年轻人为前途焦虑,老年人为医保、社保焦虑……本来中国进行的是一场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却给国人带来了生死攸关的抗争焦虑。据《中国青年报》一项社会调查(2134人参加)表明,焦虑已成为国民常态。3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仅0.8%的人从不焦虑。中华英才网对全国15个行业的1500名企事业职员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社会焦虑是国民对个体命运的焦虑,怎样生活的焦虑,为何活着的焦虑。国民焦虑的这种普遍性势必削弱社会的凝聚力,致使中国社会出现“裸官”、“裸商”和盲目出国寻安全的怪象,削弱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因此,构建良好的国民心态,是消除国民焦虑、顺利完成社会转型、实现改革最终目标的重大保证。

经济转轨所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是一个经济迅速“脱嵌”的过程,即经济发展摆脱一切社会规范,根据自身的要求重塑社会的过程。中国目前正进入全民焦虑时代,它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焦虑,而是社会焦虑;已不再是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社会政治问题,是现代化道路上的阵痛。而缓解焦虑首当其冲的是,了解社会焦虑的现状与生成的逻辑及其医治措施。

1.社会焦虑现状成因分析

第一,从经济维度上来说,分配危机使民众产生生存焦虑。一切为经济让道的发展模式已经导致了社会分配的全面失衡。中国已进入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财富的具体性、易衡量性导致人们极易直接攀比,攀比愈烈,中下层群体的失落感越强。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报道,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早在2009年的基尼系数就达到0.47(欧洲在0.24-0.36),远超国际警戒线0.4。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美国,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财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41.4%的财富。这意味着社会日益分裂为既得利益集团与草根民众。中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具有垄断地位以及大企业等强势集团。由于收入分配的天平倾向既得利益集团,一部分人就被制度性地安排在社会底层。既得利益集团得益于改革开放,成了一定的规模、气候。在权力缺乏有效的内外制衡的情况下,“只要是权力想做的,就是可以做到的。”换言之,权贵精英享尽一切人间的荣耀之后,毫不负责地将贫困丢给了底层民众。把构建“和谐”社会理解为“河蟹”社会,明目张胆地横行于中国交通、食品、医疗、司法等各个领域。攸关民生的毒奶粉、毒馒头、假药、资源垄断、、撒谎成习、操纵司法等乱象,挫伤了国人积极性、创造性,助长人们投机钻营。这种消极思想暗流趁机侵蚀社会机体,致使整个社会信任坍塌,使社会成员之间互不信任的焦虑产生。诸如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之间的不信任;职业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等等。曾经受人尊敬的教师、医生、专家也频频跌破道德底线。如果说现在的社会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化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么杀熟又成为普通人群之间的信任危机难以破解的最好脚注。中国现在似乎不是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是流行抢占道德洼地,然后一起审判崇高。

第二,从文化维度上来说,文化危机、价值危机是导致国民滋生为何活着的焦虑。首先,社会快速变迁使价值规范无法成型。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成为价值冲突与失范的根源。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生活“并不存在唯一正确或唯一正当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孙立平语)。价值的多元化会导致人们政治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诸多困难,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迷茫。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对于道德、良知、灵魂的思考,也在不断地受到冲击、挤压、缩水。其次,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复杂性取决于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差异性显著增加”(陈克敏语)。其实,“社会秩序的最大破坏者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当社会由于标准多样而失去标准时,社会的秩序也就不复存在了”(兰久富语)。马克思曾感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缺少有智慧的人,但更缺少有信仰的人。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变革滞后,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价值观的正确、合理和科学固然重要,但传播的技巧也很重要。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中的军文化语言和工程类术语的超长,运用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多阵地、堡垒、主战场、攻坚战、夺取最后胜利?到处是工程,到处是硬梆梆的语言,哪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童世骏语)。

第三,从政治维度上来讲,政治危机导致国民怎样活着的危机。“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亨廷顿,劳伦斯语)。换言之,“文化的沉沦也就意味着人的沉沦,而人的沉沦则直接意味着社会的沉沦”(郝宇青语)。就此而言,政治危机决定着国民生活的走向。当下政治危机包含政治态度危机与政治参与性危机。政治态度危机体现在公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的信任度的下降。特别是权力的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极大地刺激了老百姓的现实感受,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乃至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其实,民众最为不满和怨愤的就是寻租、腐败、分配不公、侵害民众权利。政治参与危机在于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改革的旁观者,民众缺乏参与改革的渠道。在缺乏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下,自然难以保证权力公开透明,无法形成对权力的日常监督机制,加之民众自身也缺乏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导致滥用权力时有发生。“要使公民重新担当其政治责任,关键又在于重新催化个体的公民意识,是指对自身在政治自身秩序的成员资格以及与这一资格连在一起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清楚地了解”(德里克语)。这样,才有利于民众从理性中感悟感性,从真理中捍卫常识,而不是去“打酱油”。总之,社会越政治化,公民对政治的关注越强。而民众对政治关注越强,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方针制定、改革成果的分配等的积极性与可能性就越大,民主实现在民的改革也就越易推进。

2.社会焦虑生成的逻辑

第一,人性的内涵与现实错综复杂的张力是社会焦虑生成的内在本质。本真状态人性,无论是本体构成还是现实表现都具有两面性:美善与丑恶、完美与残缺,廉洁与腐败并存。换言之,人既不是单一的天使,也不是纯粹的野兽,而是心中有天使的野兽之混合体。所谓野兽,是指基于客观存在状态而追逐财富的本能欲望,天使则是指向意义建构状态升华,是通过主流价值牵引人向上的一种精神提升。本真状态的人性,既要摆脱本真状态的丑恶,同时还要对他的必要性给予尊重和依赖。换言之,既憧憬理想,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现实的状态,满足其物质需要,这就产生了逻辑有限性与价值理想局限性的张力。当人性中对物质的贪欲本能与现实的错综复杂之间的张力失衡并超度时,焦虑心态便产生了。

第二,理性的缺位与启蒙的稀薄是社会焦虑产生的逻辑深化。一方面,由于中国启蒙教化的稀薄,导致民众缺乏理性。“在回顾一百年来中国启蒙运动发展的全部历程时,除去社会转型、社会运动本身的制约外,就这一运动自身而言,不能不承认它有着过于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集中到一点:就是过于急于求成。中国启蒙思想家不太注重思维方式自身的运用和革命,而是注重用国外理性思维的具体成果对民众直接灌输。“总想从国外现代文明中拿过几样现成的具体成果,在中国立即开花结果,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而过分地忽略了看来形态不那么具体、效果不那么显著的思维方式自身的变革”(姜义华语)。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致缺乏理性,急于求成的短、平、快的行为方式。例如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批量生产”孝子;国家发改委某专家的所谓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了62%;宁波宣布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这种政绩化的道德生产计划数字,折射出人们失去理性价值判断与实践行为,极易产生高期望值和人们的短期行为。一旦欲望落空,就会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产生对社会不满心理,加重或放大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借机发泄迁怒于他人,马克斯·韦伯说,在缺乏一种理性精神和动力的情况下,即使最有希望的制度性条件也不能被有效地使用于理性的经济目的。所以,中国启蒙任务没有完成,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启蒙工作。

另一方面,理性的空场导致民众思维方式的困境。由于启蒙的稀薄,理性的空场,在理性与价值失衡的现代社会中,一切非理性的情感、价值都是不可信的,自然导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人们沉浸在对于“现实即是合理”的幸福意识迷蒙中,忘记了批判精神,丧失了否定的勇气。历史一再证明,理性一旦缺位,认知、信仰一旦教条化,思想的鸟笼足以让愚昧荒唐的脚本上演。在从理性中感悟感性,从真理中捍卫常识。泾渭分明的崇高与粗鄙、高雅与庸俗、伟大与卑劣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价值没有标准”。相反,对严肃倒要质疑,在无厘头的搞笑和人性本能的匪气张扬中嘲笑理想、躲避崇高。马克思哲学在理性问题上的重要变革,就在于通过理性的考察还原出:理性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依赖于社会生活;理性本身矛盾的加剧,理性与非理性的严重冲突,乃是特定条件下生活本身分裂的结果。社会分裂了,哪里还会有从容与淡定,民众不焦虑才怪。

大发展、大转型、大变革的当下,现代化将人们的生存状态推向格式化和碎片化。而现代性的生存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个体的原子化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的解放的同时,造成了人的物化,在促进人的独立的同时造成了人的孤立”(侯惠勤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精神,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如何使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有精神追求,弥合伦理道德理论与实践生态链的断裂,消弭精英与草根之间的裂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承担的责任。

1.公平与正义的落实:消解社会焦虑心态的内在根源

在价值多元化所引起的混乱与冲突中,最终源头仍是利益冲突。因此,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整合,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的基础之上。从制度设计和权力优化入手,将权力关在笼子里,打破公共权力垄断,落实公平正义,倾听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声音,在权力配置改革上,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改革方针、改革过程、改革成果的分配及有效的政治参与。因为公权力的改革是通过人民民主实现在民的改革,所以,政府的每一个政令,精英的每一项决策,才会首先考虑的是对人民让利而不是自己得利。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打破阶层之间的铁幕,促进公平正义落到实处。一是改革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因此,解放思想也包含解放思想者,给每一位持不同意见的人以相同的权利,也是非常必要的。亨廷顿在比较改革者比革命者道路更艰难时说,改革者必然是两面作者,既要反对保守者,又要反对革命者;二是改革者不仅要比革命者更纯熟地驾驭社会势力,而且还必须更精确控制社会变化;三是选择改革的形势,决定优先顺序的问题,对于改革者比对于革命者更加艰巨。由此,他得出结论:“改革者必须具有革命这更高超的政治才能。改革成功之所以少有,恰恰是因为实行改革所需要的政治天才极为难得。成功的革命者不一定都是一流的政治家,而成功的改革者却绝无例外。”

第二,加强对精英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官员逻辑的滥用反映出官员责任的滑坡、智慧的贫庸。当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来解决,即暴露了社会管理上的价值苍白,也体现了社会管理部门的慵懒和应付了事的不作为态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个体层面对民众(特别是精英群体)进行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消除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促使精英群体形成改革大局理念,舍弃自身既得利益。凯恩斯曾说,与观念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大卫·休谟也说过,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类所有事物,是有观念支配的理念战胜利益。通过对精英群体的教育,提高其整体道德水平,让他们学会反馈社会,反哺社会,树立以民为重的道德风尚,以弥合精英与草根之间的鸿沟。否则,底层的沦陷将会加速整个社会的沦陷。

第三,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是的理论品质。把群众作为改革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否则就会消解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淡化民本意识,人民群众的基本民利在实践中就难以落实,难以确立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改革也就失去了基本动力。因此,改革“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语)。中国的质量和分量都在每一个民众身上。

2.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化解公民焦虑的现实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巩固,不是话语霸权逻辑演绎的结果,而是在多元整合发展的过程。化解社会焦虑心态的现实路径在于引导公民自我生成、自我营造生活的价值、自我建构意义世界,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

一方面,人是社会主体,制度是社会框架,而人的精神思想则是社会的灵魂核心所在。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稳定亟需要法律,更需要人的精神思想境界的形塑。

另一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民众自身素质。即便是功利主义也需要一个人品德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理论变革,用专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和独特的理论创制中华民族的痕迹与道德底色。

第9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 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 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 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 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 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 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 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 :“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 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 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 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 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 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 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 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 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 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 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 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 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 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 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 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 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 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 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 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 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 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 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 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 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 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 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 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