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贯穿始终,虽然在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生态”一词从未出现过,但生态问题究其根本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劳动及共产主义几个方面的论证来分析挖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人与自然;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9世纪初,西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使以往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变为机器大工业的集中化生产,这样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资本家们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再生产,这种机器化生产排出的废弃物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而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西方国家在对殖民地进行疯狂地掠夺的同时,对自然资源采取毁灭性地开发,这就让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和谐关系。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有机的身体和无机的身体

(一)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

《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表明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存在,才使得自然界中蕴含的能量得以发挥和展现;但也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人类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无节制地索取与破坏,最后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所以,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是从自然界发展演变而来的,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变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人是不能够脱离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自然受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两者是一个相互的关系。在这种交互关系中,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依赖自然,借助于自然的丰富资源来发展自己。[2]此外,人类的各种生活行为和生存方式都不能脱离自然,必须在自然界中得以实现。马克思通过人与自然的双向关系来说明人的发展同自然发展的不可分割性,为了人类自己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无机身体,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定不会长久,会损害自己的对象世界和精神家园。

二、异化劳动:人与自然异化的原因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运用到劳动中。“异化”的原义为分离、疏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作为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发生了异化,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本家垄断了一切财富,包括劳动的主体和劳动本身,这不仅导致工人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种类特性,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首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创造出的产品作为工人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被资本家占有,促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分裂,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需要人们像珍爱自己的身体那样去珍惜。其次,工人同活动本身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属于自己,且连生产活动本身也同样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们在不断压榨工人的同时也必然地不断向自然进行索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们为了牟取暴利,不断要求工人进行生产劳作和对自然进行开发,这必然会增加人对自然改造和利用的欲望,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最后,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人同自身对立时,也必定会造成同他人的对立。[3]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在物的支配下的利用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会对自然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人对自然一味地索取与占有,加剧了人同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共产主义: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

由上文的推论可以得出,生态危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不正当的生产造成的。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推翻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真正得到统一,同自然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对私有财产的真正扬弃,因而也是人与自然异化的真正解决,它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改造世界,真正地按照美的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今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的这种生态思想虽不能够为我们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单纯地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关系,因此,要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够忽视自然,要把自然当作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去爱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作者:丛婷婷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