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八下历史总结精选(九篇)

八下历史总结

第1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光州事件”与韩国制度转型

今年9月24日,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总统候选人朴槿惠发表讲话,向其父朴正熙执政期间的受害者及其家属道歉。她说,她会竭尽所能,与受害者会面,缓解他们的痛楚;另外,她提议设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团结委员会,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评估那段历史。朴槿惠的这番讲话,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个选举策略,而是表达出面向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真诚态度。韩国从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已有近20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四任民选总统,迄今已基本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可谓“东亚模式”中制度转型的成功范例。但是,威权统治对国民所造成的痛苦记忆仍然未被完全抹去,自朴正熙时代以来军人独裁政权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尤其是全斗焕政权对“光州事件”的残酷镇压,仍在不断折磨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灵,这是韩国历史中难以轻易翻过去的一页。朴槿惠勇于面对历史,愿意重新评估其父朴正熙的功过是非,彻底清算和反省威权体制的罪恶,以真诚争取国民谅解,以谅解重建国民团结,无疑是一个符合人类正义的重大举措。

韩国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长期处于军人独裁统治之下。朴正熙于1961年通过军事李承晚政权,任国家重建最高委员会主席,1962年3月任总统,1963年8月任民主共和党总裁,同年12月当选总统,其后连任五届总统,直至1979年,被其情报部长金载圭枪杀。在朴正熙之后,又是连续两任军人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在全斗焕任内,1980年5月15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独裁政权悍然以武力镇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运动,造成平民的巨大伤亡。据事后可靠统计,共计死亡633人,军警死亡27人,受伤数以千计,财产损失达226亿韩元。“光州事件”对韩国国民造成了巨大伤害,极大地毁坏了韩国的国际形象,写下了韩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全斗焕的独裁政权由此遭到全世界的一致谴责。

“光州事件”是威权体制无法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要求而激发出剧烈政治冲突的一个典型事件。韩国自朴正熙执政以来,在威权统治之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为所谓“东亚模式”创造了政治专制和经济繁荣共存于一体的制度经验。据后来韩国KBS电视台和国民大学联合的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已故前总统朴正熙被选为历届总统中“领导能力最强的总统”。韩国历史承认,朴正熙的威权统治不仅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也致力于惩治腐败。在其治下,因腐败而受处分的官员每年都有数千人,对官员及其家庭的生活奢侈、拥有豪华等行为均有严厉的处分。尤其是在1977年1月推行了“庶政刷新奖惩记录簿”,对官员每月记录一次,严格监督官员行为,公布了12种肃清对象,包括索要礼品、保护企业非常经营、懒惰、刁难群众、提升中走后门、拥有豪华住宅、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有情妇、无能力等。这些措施都是力求维护威权统治的合法性,以此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即使这样,威权体制的内在腐败依然无法遏制,如政治献金问题,政府和军队高层的贪腐问题,涉及所谓经济发展中的腐败问题,朴正熙均以不可动摇国本为借口予以容忍。正是这些根本性的腐败问题,引发了人民的强烈不满,进而引发了8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和大规模的街头抗争政治。“光州事件”的实质,是威权统治内在危机的爆发,是人民要求民主和专制的冲突,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诉求的冲突。

全斗焕政权以武力血腥镇压光州起义,暂时平息人民反抗,但是,其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已经动摇,原来依靠经济发展所换来的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已基本流失,80年代中后期的民主运动已不再局限于学生,而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宗教团体都走上了街头,形成了强大的势不可当的要求民主变革的力量。1987年4月13日,全斗焕试图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借口,宣布停止修改宪法,这个讲话引发全国性的抗议浪潮。1987年6月,百万人走上汉城街头要求改宪,军队已经无法再以暴力压制民主运动。1987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74票对O票,7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421票对O票,两院一致通过了《促进韩国民主化决议案》。国际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惜以取消汉城奥运会主办权相威胁,要求韩国顺从民意。在内外的巨大压力之下,军人政府被迫接受宪改方案,由总统候选人卢泰愚《民主化宣言》,宣布实行总统直选,还政于民。卢泰愚上台后,致公开信给受害者家属,认同“光州事件应被视为民主化过程的一部分”,公开为“光州事件”。卢泰愚于1993年把国家政权交予民选的第一位非军人总统金泳三,由此,韩国的威权制度正式转向民主制度。

制度转型之后,历史清算问题立即被提到议事日程,“光州事件”的首当其冲,因为这牵涉到整个韩国国民内心深处的一个剧痛,必须迅速修复;否则,社会将陷入不理性的怨恨和报复状态中,国民无以重建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团结。1988年,“光州事件”在国会中被重提,1993年金泳三上台后,承诺为“5·18”运动死难者建立国家公墓。1997年,他签署“5·18”运动特殊法令,正式为“5·18”运动正名,为死难者家属支付赔偿金。对镇压“5·18”事件的元凶——两位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以内乱罪课以重刑。作为“光州事件”的发源地光州市,承受的牺牲最大,自然成为重写历史的中心。1997年,“5·18”公墓在光州正式落成,将所有遇难者的遗体归葬一处,其中大多数是1960年前后出生的大学生,死时仅20岁上下。现在他们长眠的地方,已经成为国民纪念先烈的圣地。5月18日被定为“国家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韩国总统都要来这里发表演讲,缅怀他们对韩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朽贡献。韩国的所有媒体,都会给予隆重报道,大学里会有各种关于“5·18”主题的讲座,广场上有纪念“5·18”运动的大型晚会。对于“光州事件”的死难者,韩国政府于1999年正式把他们封为“国家有功者”,同时给予有关抗争者以医疗保险。韩国“东亚细亚国家暴力受害者联合会”组成“5月光州事件精神”继承运动,“光州事件”成为人权、和平的摇篮和市民自治共同体运动。倡建“5·18纪念馆”和“5·18纪念广场”,设立受害者治疗中心。2000年,第一次有现职总统参加的“光州事件”纪念仪式上,金大中总统承诺制定有功者特别法。“5·18纪念财团”制定“光州人权赏”,以奖励国内人权团体或人权运动人士。通过这些方式,整个国家都被动员起来,一方面是让国民永远不要忘记威权统治所制造的黑暗历史,铭记死难者为国家民主化所承担的无法弥补的牺牲,抚慰死难者家属的沉痛心灵;另一方面,是让国民从仇恨中摆脱出来,不把历史记忆当作历史包袱,而是以历史和解的精神着眼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未来。

“光州事件”对韩国国民所造成的心灵剧痛,在民主制度下得到了理性的治愈和修复,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清算,并未进一步撕裂社会,反而是形成了新的国家团结的基础。这是“光州事件”给予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政治和思想遗产。

台湾“二二八事件"与转型正义

台湾于1947年2月28日爆发并蔓延全岛的冲突流血事件,史称“二二事件”,是比韩国“光州事件”范围更大、冲突更为剧烈、死伤人数更多的历史事件。其死亡人数有各种估计,从数千到十几万,1992年台湾“行政院”的报告推估是1.8万人至2.8万人。这样一个死伤惨重的事件,在台湾的威权统治之下,被湮灭和屏蔽了40余年,直到台湾开放和报禁之时,才被重新置于公共视野之中。对于来说,这是它以往专制统治必须承担的一个后果,也是一个必须清算的历史问题。它主动向民主制度转型,通过民选重建其执政合法性,对“二二八事件”的重新认识和,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坎。

从目前披露的史料来看,台湾“二二八事件”最初起因于一个偶发事端,由于警察取缔私烟贩不当引发民众自发性暴动,后逐步酿成台湾中上层精英尽数参加的要求地方自治和政治改革运动,在部分地区(台中、嘉义)又扩大为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最后是军队的大规模介入,用武力镇压民众的一切诉求和反抗,滥杀无辜,实行白色恐怖,造成台湾前所未有的悲剧。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台湾四百年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政治事件,对台湾人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态度,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无可否认的,二二八事件的影响,已经变成台湾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台湾人民对政治的畏惧,对现实的疏离,对历史的逃避,都可以在1947年的流血经验中找到原因。”

以专制手段统一社会意志,用武力镇压社会一切反抗,是威权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惯常做法。1947年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还远未达到台湾、韩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领导下的看来,因为国共内战的存在使得中国尚处在军政阶段,离训政尚远,更何谈。因此,对于台湾本土精英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提出的地方自治和政治改革要求,国民政府绝无可能予以支持,一旦面临局面失控,它唯一的手段就是用武力平息事态,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台湾的“二二八事件”是一个“过早”发生的事件,是在威权制度根本还未出现转型迹象时,因为台湾地方自治的“早熟”而必然会发生的政治冲突。那个烟贩的死亡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线而已,他点燃的是由各种矛盾所积累起来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在缺乏的条件下,危机的克服只能采取专制的暴力的方式,它由此给台湾带来的痛苦记忆必定是深刻和漫长的。

在台湾40余年的高压专制统治,在主导经济快速增长——进入亚洲“四小龙”的同时,一直试图抹去人民对于“二二八事件”的痛苦记忆,长期封存有关这个事件的各种信息,以意识形态的说辞抹杀或混淆事件真相,以为依靠时问之流也将彻底冲洗掉人民心中为此留下的印痕。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持续永久地遮蔽历史,正如不可能永远垄断政权一样,也最终认识到这一点,在蒋经国主动开放和报禁之后,对于“二二八事件”的记忆闸门即被瞬间打开。

1987年2月13日,为纪念“二二八事件”40周年,台湾有关人士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组织人走上街头,祭悼亡灵。2月27日,历史学家许倬云发表文章,就“二二八事件”提出五项建议:(1)当局向台胞道歉;(2)追查“二二八事件”的责任;(3)对于含冤负屈者,予以;(4)释放因为“台湾情结”而被扣押的人犯;(5)当局要求海外主张暴力的人士公开声明放弃暴力主张,允许发表声明者返台。从这之后,“二二八事件”的被打破,许多长期保持沉默的知识精英,首先跨出,重新面对历史和现实,强烈要求还原事件真相,为那些蒙受冤屈长达40余年的同胞昭雪。1989年8月19日,嘉义市公园立起了全台湾第一座“二二八事件”纪念碑,民间要求当局为“二二八事件”的呼声已不可阻挡。

正是在巨大压力之下,台湾当局不得不顺应民意,正视历史。1991年1月17日,成立“行政院二二八事件专案小组”,以处理该事件的相关善后问题;同时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负责撰写“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以备当局参考。1992年2月,该研究报告如期公布,内容主要是叙述事件的背景、爆发、经过,以及政府的因应、事件的平复、伤亡与受害及当时的救恤情况。1992年2月28日,二二八纪念活动在台北音乐厅举行,先由曾道雄以莫扎特的安魂曲来慰灵,悼念死难者。李登辉出席致词,这是台湾45年来第一次朝野一体以公义与爱的精神,用美丽音乐来纪念“二二八事件”。1995年2月28日,二二八纪念碑于台北落成,李登辉代表当局向受难者及其家属道歉。4月7日,台湾“立法院”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10月7日生效。“行政院”于1995年12月18日成立“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负责受难者赔偿抚恤事宜。基金会成立后即开始运作,先由受难者本人或遗属提出申请,由基金会进行审核,如系事实,即按照补偿金核发标准视情况给予数额不等的补偿。

“二二八事件”是给台湾所制造的最大一笔历史债务,清偿这笔债务绝非仅仅给予受害者家属以“国家赔偿”就可了结,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必须承担其更大的历史责任和道义责任,必须承受人民对其执政历史合法性的质问。在台湾进入到政党政治之后,作为主要反对党的,时时不断地以“二二八事件”激发所谓“台湾悲情”,制造省籍情结,酝酿族群冲突,倡导意识,对的执政地位形成巨大冲击。“二二八事件”已成为最大的历史包袱,它不得不长期为其支付信用代价。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并未退却,反而是勇于正视历史,主动承担责任,以真诚的态度换取人民谅解,重新取得人民支持。在纪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时,撰文阐述了他对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对台湾人民郑重作出五点承诺:1.一定要让“二二八事件”成为台湾的最后一场悲剧,绝对不能再发生;2.对战争永远说“不”;3.严正地对族群撕裂说“不”,同时坚持清廉政治,打击贪赃枉法;4.政治必须民主,社会要更加开放,历史的教训是威权政治下的压制,会引发更强大的反抗,人民表达意见、集会、抗争和示威,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5.两岸必须和平、开放,让“二二八”当时的内战烽火,永远从台湾绝迹。

正是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主导下,台湾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朝野各个党派,普遍形成了“转型正义”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的是:转型正义作为“迟到的正义”的目的,是为巩固和保障基本人权等普世价值,督促政府停止、调查、惩处、矫正和预防未来政府对人权的侵犯;当国家从独裁政权或内战状态转到民主政治或和平状态时,对过去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政府以转型正义维持社会稳定与满足应报思想。按照转型正义的理念,对历史的清算将不再重陷仇仇相报的族群冲突之中,相关的赔偿是着眼于社会的和解与团结,把过去发生的不义视为对未来发展的警戒,以此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奠定民主制度的牢固基础。

转型正义对于台湾政治转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各个党派均有强大的约束力。个别民意代表曾经提出过一个“二二八事件及时期政府违法责任追究特别条例草案”,该草案不只要求当时逮捕行刑的加害人必须负起刑事和赔偿责任,如果当事人过世,还要继续追究包括配偶和子女在内等直系亲属的连带责任。对于这样一个明显鼓励族群冲突的草案,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应是违背转型正义。台湾《工商时报》对此发表题为《不容法制与历史悲剧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社论指出,在台湾社会中,“二二八早就被大众认定是历史的悲剧,虽然始作俑者罪无可赦,但生者应该学习用爱及宽容来相互对待,岂可容忍政客用历史的创伤来撕裂族群,来进行政治斗争。可见,转型正义的理念已深入台湾人心,这是台湾政治转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南非的“真相与和解"

南非的社会和政治转型,比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它解决的是白人少数政权向黑人多数政权的转换,另一方面,是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之后如何重建族群和平共处的社会条件。对于一个由白人殖民统治已达400余年的国家,社会的矛盾体系是由民族、阶级、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诸种矛盾所共同组成的,如何彻底清算历史问题,解除历史包袱,重建民族和解和团结,绝非单纯的政治转型即可实现,而必然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改革和国家基础建设,涉及新的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国家认同。南非为此建立起来的“真相与和解”制度,创造性地为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开辟出一条可借鉴之路。

1652年,荷兰在好望角开辟了南非最早的殖民地开普敦,从此欧洲(主要是荷兰、法国和德国)白人移民源源不断地向此涌来。在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中,欧洲白人不仅打造了南非的经济基础,而且强行地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大力奉行“白人至上论”,把非洲黑人视为奴役和教化的对象。进入20世纪之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南非白人政权为继续巩固其殖民统治,打着“维护白种人纯洁性”的旗号,强行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从1950年起,陆续颁布了《人口登记法》、《集团住区法》、《公共场所隔离保留法》、《土地法》,由此构成了种族隔离制度的四大支柱。1959年,又推出“黑人家园计划”,将占全国人口73%的黑人驱赶到12.7%的土地上居住。通过这些法案,南非公开建立了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黑人的基本人权——居住、迁徙、工作、生活等项权利均被剥夺或限制,选举和被选举等政治权利更无从谈起。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从其实行起,即遭到南非黑人的抵制和反抗。尤其是在非国大(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成立之后,黑人的反抗迅速进入到有纲领有组织的状态。非国大根据1949年《行动纲领》,组织了一系列反对种族隔离法的群众运动,通过罢工、不服从和不合作等非暴力方式,要求取消种族歧视,实现种族平等。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的是1952年的“蔑视不公正法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大会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南非第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非国大的元老卢图利。自他之后,非国大在曼德拉的领导下,南非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运动一度进入到暴力抗争阶段,1960年的“沙佩维尔惨案”和1976年的“索韦托事件”集中地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暴力抗争特点,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与互相仇恨达到了极其剧烈的程度,曼德拉也由此被白人政权投入监狱,终身监禁,非国大的大批领导人被迫流亡国外,南非国内黑人斗争陷入低潮。

在南非为终止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国际社会给予南非黑人以巨大的支持。早在1962年,联合国就专门针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成立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在其后的20年间,联合国通过了许多重要决议,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连续进行了“动员制裁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国际年”和“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10年行动计划”,由此促使许多西方国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1986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反对种族隔离法案”,对同南非做生意的美国公司实行严格限制,美国的银行带头制裁南非政府并终止了对南非的全部贷款,从而引发世界多个国家宣布对南非实行制裁。到80年代末,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与南非断绝了外交和经贸关系。

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之下,南非白人政权不得不面对现实,郑重考虑终止种族隔离制度和还权于黑人的问题,他们的最大担忧是,在清除了种族隔离制度和把政权交还给黑人之后,他们会不会面临黑人的清算和报复,毕竟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制造了太多的人道灾难。由于这种担忧,许多白人选择离开他们已生存了几代人的南非,返回欧洲。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对于南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是一个重大隐患。因此,历史性的妥协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89年,非国大领袖曼德拉在狱中致信南非总统博塔,其中写道:“为了国家的利益,非国大和政府有必要紧急会晤,通过谈判找到一个有效的政治解决办法。”自此,开始了非国大和白人政权的建设性谈判。1989年,德克勒克上台,开始民族和解进程,他说:“我们当然还能执政五到十年,但那是毁灭之路。和谈的时刻已经到来。”1990年2月2日,德克勒克在南非议会开幕讲话中宣布解除对非国大等33个反种族主义统治政党和组织的禁令;同月,不顾议会内右翼集团的反对,宣布释放入狱达27年的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1年6月30日,宣布废除四大支柱的有关法令,正式宣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终结。1994年,南非举行大选,曼德拉就任总统,新南非正式诞生。

正是在以德克勒克为代表的白人力量和以曼德拉为代表的黑人力量,共同认识到历史妥协与和解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精神真正贯彻于政治转型之中,才共同主导了南非从一个种族政权向一个国家的和平过渡,避免了大规模的,并为后来的“真相与和解”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1995年,南非政府公布《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案》,根据此法案,宣布组成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由图图大主教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会宗旨为“在弄清过去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促进全国团结与民族和解”。具体任务是:

1.全面地调查自1960年3月1日至1994年5月10日这段历史时期内各种严重侵犯人权事件的真相;

2.让受害者讲出真相以恢复他们的公民尊严,并提出如何对这些受害者给予救助;

3.考虑对那些服从政治指令严重侵犯人权但已向真相委员会讲出所有事实真相的犯罪者实施大赦。

为完成上述任务,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听取了两万余名证人的陈述,这些人中有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也有当年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作恶者。听证的重点是,由受害人讲述他们遭遇迫害的经历和受到伤害的程度,指控施害者的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要求他们做出道歉和赔偿;同时,对侵犯人权的施害者,只要他披露了与政治目标相关的所有的犯罪事实,给受害人一个讲述他们所受到的侵害的机会,采取相关的手段来修复双方的关系,赔偿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以及恢复被害人作为一个人和公民的尊严与人权,在全国范围内报道这种侵犯行为和受到侵犯的人,对如何防止再发生此类情况提出建议;只要双方能够彼此达到这样的谅解,均可算实现了和解的目的。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03年,由完成使命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将所有听证记录编写为厚厚的7卷报告递交给南非总统姆贝基。至此,南非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才真正翻过去了。

南非的“真相与和解”运动,以转型正义的原则,化解了黑人和白人之间持续数百年来的民族怨恨,让受害者得到补偿,同时让他们宽恕过去,让施害者受到谴责,同时赦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民族和解,重建了国家团结,开辟了国家未来,巩固了民主制度,重写了南非的历史。

处理历史问题的四个原则

韩国、台湾和南非基于转型正义所建立起来的历史问题的解决机制,对于在政治转型中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的许多经验可以直接效仿。威权国家的历史,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普遍经历过的一个阶段,是人类必须承受的一个代价。如何化解这个代价,如何在付出这个代价之后能够实现人类的正义和进步,是人类面向历史、现实和未来必须正视的问题。历史既可以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包袱,让他们永远背负,冤冤相报,互相仇视,无法卸装而行;也可以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让他们记住教训,忘记仇恨,重新团结起来,轻装走向未来。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从韩国、南非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中,至少可以总结出处理历史问题的四个原则。

1.真相原则

正确地处理历史问题,首先必须还原历史真相。威权制度面对历史问题的惯常做法是,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千方百计地歪曲事实,掩盖真相,尘封历史,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方式随意解释历史,无视重大历史事件的存在,设置历史研究,企图依靠时间之流彻底冲洗掉人民的历史记忆。因此,还原历史真相,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统治者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远,但是,他们绝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远。历史的真相最终无法遮蔽,终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刻。

还原历史真相,对于人民来说,特别是对那些历史的受害者来说,是要求一个公道,是要求彻底清除统治者无端加诸于他们名下的各项指控和各种不实之词,是要恢复他们的清白之身和做人的尊严,是要求历史的;对于统治者来说,特别是对那些理应承担历史责任的人来说,是要求他们主动公开说出历史真相。在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长期封闭,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细节极易引起争议,因此,真相的原则重在定性,轻于定量,重在对事,轻于对人。例如,台湾“二二八事件”究竟死了多少人,一直无法确认,数字差距极大,台湾前“国防部长”郝伯村就认为,实际死亡人数只有几百人,远不是成千上万。对于这样的分歧,的看法是,“历史的错误或许可以原谅,历史的过程不能遗忘”,当局必须深刻体会受难家属的感受,要记取教训,避免重演和抚平伤痛,焦点不应该放在“受难人数”上。的这个态度,体现的是转型正义的原则,是为历史评价和历史清算提供一个尽可能宽大的尺度,以恢复和重建历史正义为最大目标。

2.补偿原则

在还原真相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必然是为历史受害者主持正义,恢复名誉,做出赔偿。威权体制下的受害者及其家属,长期受制于体制迫害,在肉体和心灵上遭受极大创伤;那些死难者的家属更是无法彻底摆脱失去亲人的剧痛,巨大的精神折磨让他们对生活基本绝望,无论何种补偿都无法弥补他们所承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因此,补偿原则,首先应当是着眼于对受害者及其家属心灵和精神的抚慰,恢复他们的人格尊严,追认他们为正义所付出的牺牲,赋予他们应得的荣誉,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们。比如,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为悲剧事件的死难者建立了纪念碑、纪念广场和公园,设立纪念日,尽可能详细地查找死难者的资料,为他们建立专门档案,以备后人缅怀和研究。其次,在精神补偿的同时,制定专门法案,对历史受害者及其家属给予“国家赔偿”,建立专项基金,对受害者后人的困难给予特别救助。

补偿原则,不过是实现“迟到的正义”,它最终要表达出法律和道义的力量,一定会冲破制度的障碍而得以彰显;显示出不管在何种制度条件下,滥杀无辜,肆意侵犯人权和破坏公民财产的行为,均将在法律和道义上得到追偿。沉冤必须昭雪,正义必须声张,历史必须公正。

3.和解原则

和解是转型正义的目的,这不仅是指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具体实施威权统治当事人的宽恕和谅解,接受他们的忏悔和道歉,放弃对他们的法律追责,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人化的行为,形成全民和解的态势,以此重建国家团结的基础。但是,和解的必要前提是,历史的真相基本澄清,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大体得到补偿。

威权统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化行为,它的具体执行者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承担着国家的职责,对公民的迫害更多的是一种职务行为;因此,对于威权统治的清算,如何界定庞大的执行者的行为,是—个难题。从韩国、南非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一般是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尽可能地放宽法律惩戒的尺度,对于那些具体制造侵犯人权案件的执行者,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后,只要他们认错忏悔,均不予以刑责处分。

4.原则

威权体制下所发生的人道灾难,一般均来源于人民要求向民主过渡而形成的政治冲突,冲突的实质是少数人专制和多数人权利的矛盾。在体制下,绝无可能发生统治者以暴力压制多数人权利的事情,社会各个阶层、利益集团和党派的不同诉求均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得以表达。人权事件和大规模的人道灾难是专制统治的特有后果,避免这个后果的唯一途径就是向民主制度过渡。转型正义提倡历史性妥协、和解与放弃法律追责等方式来重建国家团结,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民主制度,通过制度而不是寻求道德觉醒以避免历史悲剧的再次发生。威权统治所付出的人权成本,只有在民主制度中才能得到最终化解。

第2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 1980年代 “八一”研究 成绩 问题 展望

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南昌八一起义具有重大意义和里程碑地位。历史的车轮已向前行进了80多年,但八一起义的熠熠光辉却没有丝毫褪色。进一步深化“八一”研究,既是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应有追求。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对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梳理,检讨其成败得失,并对今后的研究予以展望,以期推动“八一”研究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新的进步。

一、“八一”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随着国家整个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善,自1980年代以来,“八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了基本的研究基地、队伍和氛围。关于“八一”研究的基地主要包括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此外,军事科学院军事史研究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社科院以及中共南昌市委党校也是从事“八一”研究的重要阵地。其中创建于1956年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收集、整理、展示了大量八一起义的珍贵史料,并对起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几十年不懈怠的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成立,2010年11月举行揭牌仪式暨首届“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2012年6月被批准为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侧重对八一起义孕育的“八一精神”展开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党史文苑》《江西社会科学》以及《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是展示学界研究成果的主要窗口。一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八一”研究,形成了基本的学术梯队,主要包括余伯流、沈谦芳、何友良、姜廷玉、王瀚秋、刘勉玉、叶桉、陈洪模、肖燕燕、符玉兰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八一”研究作出了贡献。军队系统、江西省的相关机构举行了多次纪念八一起义的活动,一些宣传单位出版了宣传八一起义和“八一精神”的画册和书籍,每年大量的游客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所有这一切使得“八一”研究和宣传形成了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产生了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南昌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编纂的《八一起义资料》(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革命史研究室《南昌起义资料》(1979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纂的《南昌起义》(1987年),许农合所著《八一进行曲》(1999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著的《军旗升起的地方》(2004年),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亲历南昌起义》(2007年),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合编的《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2007年),陈幼荣等所著的《八一起义中的叶挺将军》(2007年)等。其中《亲历南昌起义》一书收录了当年亲身经历过南昌起义的100名革命前辈的回忆文稿、学术论著和访问录,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八一起义的重要综合性历史文献。另外,30多年来发表的论文大约110篇。围绕“八一”研究的相关问题,众多学者在过去的30多年间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

一是对南昌起义本身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陈洪模的《也谈八一起义为何发生在南昌》(2011年)、肖燕燕的《中共早期政治军事工作与八一起义的关系》(2011年),符玉兰的《八一起义的地缘政治学解读》(2007年),齐刚、陈洪模的《对八一起义军接管江西省银行几个问题的探讨》(2008年);于继增的《揭秘八一南昌起义的台前幕后》(2008年);蒋文澜的《八一起义个别史料补正》(1997年);等等。

在过去的30多年间,对八一起义的研究主要从中共的维度进行,使研究呈现出平面化、单一化,多宏大叙事,少细节研究,缺乏立体感和丰满感。这一倾向容易遮蔽历史的细节,给我们全面、准确、详细地了解历史带来困难。但是,在这一整体氛围下,一些学者还是作出了努力。例如,蒋文澜就八一起义的个别史料进行了补正,就我军在南昌全歼驻敌究竟是几个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1]p20-22近些年来,研究的维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齐刚和陈洪模引用正反两方面资料,论证了起义军接管江西省银行这件事件的真实性,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接管后获得的现金数量进行了探讨。[2]P67王小玲和陈洪模对八一起义的财政和后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全面了解、研究八一起义提供了新的视角。[3]P126另有一些学者将共产国际的因素引入“八一”研究。例如,王新生认为南昌起义从酝酿到起义都是在联共(布)、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其指导方针有脱离中国实际的地方,对南昌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它在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给中国共产党很大的帮助,为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作出了贡献。[4]P127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着用新的理论来阐释八一起义,虽然有些许生硬,但这种理论思维和探索精神值得称道。例如,苻玉兰运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认为大革命失败后的八一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一次争取自身生存空间的武装暴动。[5]P2-5

二是对“八一精神”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余伯流的《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塑造》(2007年),肖燕燕的《“八一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2010年),叶桉的《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及流变》(2011年),李星的《论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比较》(2011年),等等。

上述学者对“八一精神”的内涵作出了各自的概括,有的认为“八一精神”应概括为:坚定不移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跟党走的信念,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有的认为应表述为:在逆境中奋起,敢于斗争、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革命理想无比忠诚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有的则认为,对“八一精神”应概括其最基本的内涵,这就是:不怕挫折,敢于斗争,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6]P79余伯流认为“八一精神”的内涵是敢为人先,听党指挥,百折不挠,为民奋斗,并认为敢为人先是“八一精神”的核心,听党指挥是“八一精神”的灵魂。[7]P7-14姜廷玉认为“八一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应把握以下三点原则,即论从史出、突出个性、有时代特点和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八一精神”的内涵: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思想以及坚定不移地革命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郭杰忠从“八一精神”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核、基石支撑、发展动力来概括其内涵。刘中刚把“八一精神”概括为“旗帜、军魂和奋起”。[4]P127-128学者普遍认为,南昌起义所蕴含的精神跨越时代,超越空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6]P79胡云和叶桉认为,弘扬“八一精神”,打响“八一”品牌,对推动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加快南昌创建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大价值。[8]P127-129还有学者谈到如何用“八一精神”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如何用“八一精神”来增强党的意识等。

三是对八一起义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白冰等人的《同志和“八一”南昌起义》(1980年),巫忠的《谭平山与“八一”南昌起义的始末》(1993年),金一男的《八一起义中走来的共和国将帅》(1997年),吴达德的《吴玉章与八一南昌起义》(1997年),张廷益的《对“八一”南昌起义的特殊贡献》(1997年),黄禹康的《“八一”起义中的与》(2007年),彭世华等人的《试论徐特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的特殊贡献》(2007年),金立人的《陈独秀与八一南昌起义》(2010年)等。

在对、、、等中共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对其他历史人物在八一起义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了研究,拓展了“八一”人物研究的视域。巫忠论证了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显示了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9]P17-21彭世华等人拨开徐特立作为革命教育家的光环,向世人展示了其另外一面的辉煌,即他在八一起义中争取姜济寰、维护南昌起义后的稳定、为南下起义军筹款等历史功绩。[10]P25-30金立人认为陈独秀先于斯大林提出中国革命要进行武装斗争的论断,并为八一起义做好用兵之道,使得大家认识到陈独秀也为八一起义作出了贡献。[11]P36-38吴达德认为吴玉章是八一起义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他为起义的成功发动和南征途中的后勤保障作出了贡献。他在苏联撰写的《八一革命》总结报告,是研究南昌起义的十分重要和珍贵的历史文献。[12]P111-114

四是论证了八一起义的重要历史地位。主要包括邱松庆等人的《“八一”起义军南征的历史功绩》(1987年),刘勉玉等人的《八一起义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开始》(1997年),何友良的《八一起义与江西土地革命的兴起》(2007年)等。

上述著述普遍认为八一起义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还在于八一起义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开始、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寻找革命新道路的起点、对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6]P78-79邱松庆等人认为,八一起义军南征,长驱数千里,转战在闽粤赣湘广大地区,宣传工农革命的道理,扩大了政治影响,播下了革命火种,有力地推动了闽粤赣湘等边区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13]P22-24刘勉玉等认为,八一起义不仅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而且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的开始,即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14]P6-10何友良认为,八一起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又是在新的奋进中开创土地革命新阶段的标志。[15]P4-8

二、“八一”研究存在的瑕疵

19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八一”研究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缅怀革命先烈、推动学术进步作出了贡献。但在过往30多年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不够精深细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很多人认为八一起义本身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很多研究人员也经常说这句话,其实,此话差矣。历史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回归历史场域,再现历史真实,但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已出版的著作和文章绝大多数是宣传类和宏大叙事性的,对南昌起义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并不多。像沈谦芳等人那样对八一起义的史料进行认真仔细爬梳的学者和著述不多,像王小玲、陈洪模、肖燕燕等人那样对八一起义进行战争之外的金融、后勤等诸方面细致研究的学者和文章也不多,大多数研究八一起义本身的文章大同小异。其实八一起义是一个立体的历史事件,不是线性的、平面的,起义究竟在什么背景下发生?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起义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起义之后发生了什么?起义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都明白,但都是似是而非,感到读来不过瘾,浮在空中。

第二,研究视域不够开阔。通观已有成果,觉得八一起义就是共产党特别是、等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戏”,在里面很少看到其他力量和因素的介入与博弈,左派和的形象很模糊,共产国际的影子等其他变量则更是难寻踪迹。当然,最近几年有所变化,王新生等人将共产国际的因素引入到八一起义的研究之中。但这还很不够,显现这种学术自觉的文章和论著屈指可数,绝大部分还是在原来的叙事框架中进行述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变量合力的结果,因此,学者要尽可能多地对变量进行梳理,才有可能更接近真实。比如,从已有成果中,我们只看到起义方是如何谋划起义的,很少看到对方是怎样谋划应对这一变局的,只看到起义军是怎么进攻的,很少看到对方是怎样抵抗的,只看到起义后起义军方面的反映,很少看到对方的反映。这种线性的研究,显得研究比较单薄,也使得一些结论缺乏说服力。何友良曾提出“会通民国史研究苏区史”的观点,其实会通民国史研究革命史同样需要。将八一起义放在整个民国史和全球苏维埃运动史的角度来研究,势必将使研究更深入、更客观、更立体。另外,视域不宽也体现在研究的面太窄,“八一”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革命史的范畴内,缺乏从各个群体的不同视角去探究八一”起义的努力,缺乏探究八一起义对社会层面、经济层面以及民众等方面的影响,等等。

第三,创新意识比较欠缺。过去30多年间的110多篇论文以及著作,相当部分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也存在埋头写作、不顾四周、借鉴过度等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例如,关于八一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就有好几篇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仔细看来大同小异,在史料拓展、理论运用、研究结论等方面没有创新。不看前人做了什么,上来就抛出自己的观点可能显得轻率了一些,也于学术没有什么贡献,更有一些借鉴过度而又不注明出处的现象,虽然可能够不上抄袭但也至少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甚至可以说,在过去30多年的成果中,有一部分对学术的贡献很有限,在论题、理论、方法和史料等方面缺乏创新。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在占有的史料相当有限和分析论证很浅显的基础上,就得出一些很夸张很大胆甚至是哗众取宠的结论,似乎有悖历史研究的严谨传统和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要求。

第四,研究重心有失偏颇。如何引导研究力量合理配置,如何引导研究重心符合社会期盼和学术发展规律,是决定一个研究领域成绩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八一”研究上,存在研究力量的配置和重心指向欠妥的问题。例如,在“八一精神”的研究上,众多学者对其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了探讨,呈现各说各话的现象。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没有必要刻意追求用几句话、几个字将它统一起来,只要将其区别于其他精神的最核心特质挖掘出来,凝聚共识就行。环顾其他精神形态,也存在同样的状况。有多少人能完整地记住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太行精神等的全部内涵表述?况且很多内涵是重复和接近的。因此,不纠缠于无益的争辩,集中将“八一精神”的核心特质提炼出来,然后集中力量着重探讨“八一精神”的现实运用方是正道。又如,目前在“八一”研究的很多基础性问题仍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很多学者不去做文献的爬梳,而是去做建构于其之上的精神研究,是不是有基础不牢之嫌?当然,并不是说要等基础性研究完全做好了再去做精神层面上的研究,但是在研究力量的配置和研究重心的指向上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第五,学术队伍仍欠齐整。一个学者只有长期扎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才有可能作出较大的学术贡献,东一枪,西一炮,只能是浅尝辄止。过去几十年,长期致力于“八一”研究的学者并不多,也就叶桉、陈洪模等少数几个人,其他的基本上是偶有涉猎,浅尝则止。当然,余伯流、何友良等学者,虽然较少瞩目“八一”研究,但由于长期从事苏区史和江西地方史的研究而具备良好基础,偶尔为之也闪现真知灼见。但是,一个领域的研究没有一支坚实的学术队伍终究是撑不起来的,“八一”研究显露出这种困境。最近几年,一批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博士、硕士加入进来,他们尝试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给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毋庸讳言,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同其他史学领域一样,资深的研究者对史料比较熟悉,但是在理论运用、方法创新、思想解放、学术规范等方面较为欠缺,年轻的一批研究者正好相反,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史料功底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如何使得二者扬长避短,是一件需要时间也需要学者高度自觉的事情。

三、“八一”研究的展望

过去的30多年间,在党中央、江西省委以及军队系统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特别是在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艰辛努力下,“八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仍是一块富矿,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方面。时至今日,八一起义的烽烟已经飘散80多年了,如何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八一”研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冒昧地提以下建议,供各位学人批评指正。

第一,注重机制、平台和队伍的建设。八一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其及其衍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目前存在的机制不畅、平台不高、队伍不齐整的问题必须改变,方能奠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要在“八一精神”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八一”研究会,将“八一”研究的方方面面概括进去;要创建“八一”研究的专门杂志,开始可以以季刊的形式出现,不求文章多,但求文章精,将该杂志寄送党政领导、学术大家以及相关图书馆、阅览室,扩大“八一”研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该领域的研究;要创建“八一”研究的网站,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宣传教育情况,提供最新的档案线索,交流大家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要整合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军队系统等的研究力量;要吸引史学大家参与到该项研究中来,同时鼓励年轻的博士、硕士投入其中;要定期召开“八一”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总结之前的研究,明确下一步的主攻研究方向。

第二,注重宏大与精深的紧密结合。不注重宏大研究就不能把握历史的总体脉搏和发展方向,就会将具有紧密联系的历史问题碎片化,同时,不注重精细化探析就不能展现历史的复杂和多姿多彩,就可能导致整体把握的失之偏颇。“八一”研究同样如此。要将“八一”研究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社会大转型中去审视,而不仅仅局限于大革命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八一”研究置于整个中共军史、党史中去审视;要将“八一”研究置于整个国际共运史中去考量;要将“八一”研究置于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国共双方的博弈中来考量;等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八一”研究。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八一起义进行精细化探析,这也是之前的研究特别欠缺的方面。八一起义本身的很多问题,以及八一起义衍生的问题,很多似是而非。例如,按照一般的宣传,南昌市民热烈拥护起义,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一般社会民众对主义不了解,对共产党的政治诉求不明白,他们是不是拥护?为什么拥护?对起义军究竟是怎么动员的?又如,之前的研究对起义军的南下着墨不多,基本观点是慷慨悲壮,但究竟怎么慷慨、怎么悲壮?缺乏细致的研究来说明;等等。只有把很多细节搞清楚了,才能展现八一起义的丰富多彩和历史真实,才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八一起义,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八一”精神的资政育人效用。

第三,注重第一手资料的发掘运用。现有成果的借鉴过度、所述角度和史实诸多雷同等现象,说到底是急于求成,没有深入进行档案、口述史等第一手资料的发掘所导致。要切实树立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的意识,注重从原始史料中爬梳出有关八一起义的历史资料,将史料创新作为推动“八一”研究深入的重要路径;要注重方面所藏史料、民间所藏史料以及地方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所藏资料的收集整理;要注重找当事人的后代或相关人员了解八一起义的细节;要注重考证和发掘有关八一起义的遗址遗迹,从这些凝固和物化的史料中找寻八一起义的蛛丝马迹,进而打开新的研究窗口;要注重进一步充实完善“八一”研究的史料集,为学者进行研究从事基础性的工程。总之,要树立不说无依据的话、不下过于武断的结论,坚守用史料说话、用第一手史料来说话的追求。

第四,注重研究领域和视角的拓展。八一起义作为20世纪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对其进行政治史特别是革命史范畴内的研究是必须的,而且始终应该是“八一”研究的主体取向,毕竟截至目前,对八一起义本身的很多问题仍没搞清楚。但这并不妨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从新的视角来对八一起义进行解读。例如,近几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一批学者倡导的“八一精神”研究,就为前些年有些疲软的“八一”研究注入了新的精气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推进“八一精神”的研究,特别注重其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现代化军队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激励作用研究;要注重研究八一起义筹备、进行和起义之后国共双方以及内各派的态度与力量博弈;要注重从当时普通民众的视角去看八一起义,客观判断其社会影响力;要注重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各个角度对八一起义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唯有不断拓展研究的领域,开启新的研究视角,才能使得“八一”研究有新的突破。

第五,注重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学界的一个基本印象是日本学者擅长于细节研究,而欧美学者擅长于理论构建。这两种倾向在中国史学界也普遍存在。很多学者看到了这两种倾向的弊端,即过于注重细节探析会使历史研究碎片化,过于注重理论导入会使研究片面化,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全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在“八一”研究中不导入理论的理由。将每一种理论导入后解读的历史图景展现出来,供读者评判,自有公允偏颇之分。例如,八一起义为什么会发生?传统上都是用阶级斗争理论解读,而苻玉兰尝试着用地缘政治学理论来解读,使得读者耳目一新,开启了一个新的思维路径。就这一问题,我们还能不能用别的理论来解读?比如精英循环理论,想必也是可以而且有益的。用每一种理论解读的八一起义,毫无疑问都是不全面的,但将N个理论解读的图景予以对比,就会为读者绘就一幅清晰的历史图画,这就是注重各种理论导入的魅力。同时,也要注重引入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其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勾勒出简洁但有说服力的线条。

总之,在未来的“八一”研究中,要竭尽全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注重学术平台和学术队伍的建设,注重研究理论的导入,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一句话,唯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方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出“八一”研究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蒋文澜.八一起义个别史料补正[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4).

[2]齐刚,陈洪模.对八一起义军接管江西省银行几个问题的探讨[J].党史文苑,2008(10).

[3]王小玲,陈洪模.八一起义的财政和后勤若干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4]丁留宝.“八一精神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苻玉兰.八一起义的地缘政治学解读[J].南方文物,2007(3).

[6]罗惠兰.八一南昌起义七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7(9).

[7]余伯流.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铸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8]胡云、叶桉.论“八一”精神与塑造江西人新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9]巫忠.谭平山与“八一”南昌起义的始末[J].佛山大学学报,1993(1).

[10]彭世华、孙光贵.试论徐特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的特殊贡献[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11]金立人.陈独秀与八一南昌起义[J].四川统一战线,2010(8).

[12]吴达德.吴玉章与八一南昌起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13]邱松庆,孔永松.“八一”起义军南征的历史功绩[J].党史资料与研究,1987,(5).

第3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第4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14年抗战史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主要指从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阶段。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4年抗战是一个整体,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北大营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第―枪。同志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华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东北军是参加十四年抗战的一支重要队伍,如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不仅参与领导了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一场战斗――沈阳北大营战斗,也直接参与领导了长城抗战。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基础上,就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9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卢沟桥事变与八年抗战》提出“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抗日战争”。刘大年、白介夫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的引言指出:“从‘九一八’算起,叫做14年抗争,或者叙述八年抗战,先从‘九一八’讲起,都有道理。”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史研究不断深化,有的学者提出抗日战争是十四年。如张宪文先生所写的《关于抗日战争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指出,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广泛的反日斗争,特别是那么多的武装反日战争,诸如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惨烈悲壮的长城抗战等。这些作战行为虽然未能得到国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部分军队官兵拿起枪来自觉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我们怎能把它划出抗日战争历史之外,应该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研究,才是科学的、符合历史的。

中央宣传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一书提出“艰难曲折的十四年抗战”,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其他相关研究著述恕不一一列举。以上研究成果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得出了客观的历史结论。

总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局部侵华战争,同时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正是局部抗战拉开了抗战的序幕,这是对中华民族抗战行动的尊重和认可,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必须将14年抗战的历史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是一个研究整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不仅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更要深入开展研究东北军统战的历史,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抗日战争史与中日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密切相关,为此亦成为国内,尤其是国外某些势力制造和传播错误史观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日本史学界将这次侵华战争称之为“侵华十四年战争”。然而近些年,日方不能正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味歪曲、否认和美化侵华历史,在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坚持严重错误的历史态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多次修改“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将错误史实、史观写入其教科书。这是日本政府将民粹主义和极右历史观“从娃娃抓起”的真实体现,是在用错误的史观影响青少年。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的问题。

同时,我国国内存在的思潮正在渗透到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正处于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加以教育,关系甚大。在一段时期内,在互联网上,思潮传播、滋生和蔓延,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在短时期内难以辨明是非,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错误的观点,反而对正确的历史史实、历史观产生了怀疑。这些错误的思潮,不仅影响了青少年,也影响了更广大的人群,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待问题的本质,并予以高度的关注和严肃的对待。

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阶级矛盾错综交织。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作为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潮流,始自于“九一八”。正如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指出的:九一八l生,一个历史潮流真正出现了。这就是全国兴起,统治者愈镇压愈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9月20日,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坚决抵抗侵略和保卫苏维埃。从193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直接领导建立了十多支抗日游击队伍,于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就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深入中国内地之时,政治形势风云际会,执行“不抵抗政策”,仍倾注全力“围剿”长征中的工农红军。

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开始由抗日反蒋向联蒋抗日转变。面对民族危机,左派、各派、爱国民主人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领、冯玉祥、傅作义等纷纷主张武装抗日。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沈钧儒等提出反对内战、武装抗日的主张。全国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经过谈判,迫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八项抗日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整体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不仅仅在于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更在于推动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深化国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第5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记忆,即把写出历史时间最后一个字拼音的谐音,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编造成句,形成对仗。如1775,英美动武;1777,战争转机;1783,英军逃窜。这样一来,学生在用到这些知识时,能顺口而来,不仅轻松简单,而且不易遗忘。又如1853,日美翻脸:美国闯进日本浦贺港;1854,日美签字:《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1869,明治迁都:明治天皇把都城从江户迁到东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编造的顺口溜,千奇百怪,花样繁多,于是“历史年代记忆”这个难题在欢声笑语里轻松解决了。

二、数字错译法

数字错译法,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错解、错译数字来协助记忆。如1777,可将7字错解成“起”,1777年是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美国站起来了;1864,可将4字错解城“死”,1864年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可以将这一史实理解成,俄国的这一巴掌把清政府给打死了……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时间的记忆难度,如同给“记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是指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降低记忆难度。如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方面对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从性质上对比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对比记忆法一方面可使学生更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学生混淆类似的事件。

四、纵横记忆法

纵向联系记忆是指在记忆时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大事连起来进行记忆。如,可将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内战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省时省力,还可以使学生完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可将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复习,以了解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横向联系记忆是指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如,1861年,中国发生两件大事:总理衙门建立、宫廷;同时,世界史上也涉及了两件大事: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记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记住同一时期发生的这些大事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扩展记忆。纵横联系记忆法可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学生取得极好的记忆效果。

五、事件绳挂法

事件绳挂法,即把同一年的事罗列出来或把相连的时间看作一根绳,然后把当年发生的大事串起来记忆的方法。如: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失败;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吴起镇会师。事件绳挂法使历史知识看起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能迅速提高记忆速度。

六、图文并茂记忆法

第6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十八大的9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运筹帷幄、强基固本,开辟了“四个新境界”,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神州大地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最近我们组织观看了中共党史专题讲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等文献,枚举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我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激情澎湃。下面我根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安排作个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开创历史性成就,引领新时程。

一、党的十八大形成和确立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最高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关键所在,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向,也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有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我们才得以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巨轮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有力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蔓延,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后我们还将遇到各类风险挑战甚至是超乎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就需要我们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和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研判,果断决策,统领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穿越迷雾、破浪前行。党中央于整体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在全局上运筹帷幄、多点发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党引领改革开放,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改革呈现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毅的历史担当,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八大以来这9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恢宏画卷。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最初的54万亿元增长到如今的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仍然逆势上扬,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助推器;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精气神足了、居住更舒适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强军兴军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我军历史上力度、深度、广度空前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人民军队的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通过远洋立体攻防、多兵种跨区训练、跨国联合军演,军队实战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大国外交成果斐然,我们广交五洲朋友,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多边主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这些都令国人振奋,令世人侧目;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党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的明显好转带动了政风社风民风明显改变;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领域捷报频传,我们的天眼望远镜正在眺望万里太空的星辰大海,我们的航天器正飞向火星展开让世界惊奇的各种旷世未有的科学探测,我们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成为“新四大发明”而耀眼环球,“奋斗者”号潜水器、嫦娥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悟空”探测、北斗导航、“山东号”航空母舰……所有这些“大国重器”的亮相,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神州大地正在发生空前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目前,当这个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下,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中国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大国和经济体,面对新冠疫情,一个又一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们如今都在竞相选择注射中国疫苗,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和精神的影响,也是一种软实力的彰显。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亲身感受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幸福的,亲身经历这些历史性变革是幸运的。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标示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种定位对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宣告,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这一宣告,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发展蓝图、明确了前行方向,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飞跃,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有了重大创新,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

二是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发展和改革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是从奋斗目标上看,“十四五”期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

四是从我国的国际地位看,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跟随者,而是国际事务积极的参与者、引领者,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高度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远。

上述变化,都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全面判断、准确把握。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号角正激越吹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中国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高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迈向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经过多年艰辛的理论探索,我们党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指路明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领航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新考验,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在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廓清一系列大是大非,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人民性、原创性的重大论断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指导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穿透力、旗帜感召力、实践引领力和文化自信力,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7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建党95周年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xx年七一到了,转眼间,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5年,想到这些,我思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激动的同时,也为共产党祝福着。在这次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中,我也重新温习了很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记得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且成为我国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从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但最后都失败了,证明了我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所以都没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和工业的发展,马克里主义传入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并且不断发展壮大。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身处于灾难中的人民送来一缕春风,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每年的7月1日,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念日,也就是党的生日。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坚持实行改革开放,将我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十四大,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从落后走向了繁荣。xx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我党建立来的这90的风风雨雨,不得不说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但正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国正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成为世界大国。

在这九十年的过程中,我们党从南湖烟雨一大召开开始,经过井冈山武装斗争、遵义转折、宝塔山上灯明、西柏坡精神,迎来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和神州上天,带领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党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坎坎坷坷,绕过礁石,绕过险滩,就是一路红旗飘飘,一路灿烂阳关,一路欢歌笑语,一路凯歌高唱。

从学习三个代表到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的党与时俱进,撰写着新的篇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个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应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纪念党的生日,重温党的历史,再现党的形象,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党的力量。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仍是支持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开始弥漫着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风气,被所谓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影响的很多人,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向国家的法律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风气和思潮不断向社会扩散,企图颠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胡总书记作为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表现了一个领导人对人民,一个执政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八荣八耻的提出,正是对社会这种道德危机的庄重回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坚决扞卫。树立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和形成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和重要补充,八荣八耻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是所有已经认识到社会道德危机的人的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与导致道德缺失的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斗争的强大武器。

我们的党过去走过艰难险阻,经历血雨风霜,现在又肩负着历史重任,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更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重任,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研究党的优良传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结回顾我党95年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可以给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

一:95年的历史,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95年。我们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5年的建党史证明,中国***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满蓬勃朝气的政治力量。从党的探索性地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到党的xx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通过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到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对的客观总结,从到三讲和先进性教育,无一不证明中国***是一个胸怀坦荡、实事求是的政党,是一个能正视自己、修复自己、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二:95年的历史,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95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95年来,我们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渡过一个个难关,赢得一个个胜利。中国***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人民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95年的历史,是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95年。同志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建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第二次飞跃。xx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和我党正反经验的总结。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我党永葆先进性确立了目标。从七大把思想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到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再到 xx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一步一步地显现了我党理论上的成熟、思想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成熟。

最后祝愿我们的党永远繁荣昌盛。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建党95周年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2016年七一是中国建党九十五周年,在这九十五年的过程中,我们党从南湖烟雨**一大召开开始,经过井冈山武装斗争、遵义转折、宝塔山上灯明、西柏坡精神,迎来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和神州上天,带领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党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坎坎坷坷,绕过礁石,绕过险滩,就是一路红旗飘飘,一路灿烂阳关,一路欢歌笑语,一路凯歌高唱。

从学习三个代表到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的党与时俱进,撰写着新的篇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为荣,以违*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个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应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纪念党的生日,重温党的历史,再现党的形象,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党的力量。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仍是支持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物生活的不断丰富,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开始弥漫着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风气,被所谓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影响的很多人,开始为了物质享受而向自己的道德挑战,向国家的*律挑战,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风气和思潮不断向社会扩散,企图颠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总书记作为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提出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表现了一个领导人对人民,一个执政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 八荣八耻的提出,正是对社会这种道德危机的庄重回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坚决扞卫。树立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和形成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依*治国的有力保障和重要补充,八荣八耻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是所有已经认识到社会道德危机的人的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与导致道德缺失的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斗争的强大武器。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 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为荣、以违*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讲话一提出,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因为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渴望改变社会风气的强烈愿望,***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作为一名青年人,我能理解总书记对青年同志的特别关注,作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培养和荣辱观的树立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特别是我们年轻的特性决定我们更易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缺失者而背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现实生活中道德缺失现象中也不乏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助学贷款欠款不换所带来的大学生诚信危机,还是论文抄袭成风的不良习气,一切都指向了处在象牙塔尖的我们,因此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道德的扞卫者和宏扬者,反而湮没于道德缺失者之中,所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应是我们所具备的,只有知耻明德才能修身立业,也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

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努力学习,诚实信用,遵纪守*等都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学习道德,明荣耻,在未来的社会角色中可以分清是非曲直,让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服务与自己的良知和道德,争荣而避耻。作一个民族和国家,个人和社会都认可的有德,有荣,知耻之人。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党过去走过艰难险阻,经历血雨风霜,现在又肩负着历史重任,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更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重任,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研究党的优良传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独具特色的光荣文化传统是我们干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学习和回忆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党的发展历史脉络,有助于把握发展中积淀的丰厚的人文精神。借鉴历史经验,弘扬***员精神,对推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文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虽然还是一名学生,但心中永远装着党,就像雷锋歌中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让我们每一个***员都把党的光辉照心中。

此致

敬礼!

第8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第9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队会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2020年9月18日,松山区穆家营子镇五三小学开展了纪念活动,号召全体少先队员铭记国难、振兴中华。教育同学们把爱国的热情投入到实际行动中,把爱国作为一种生命方式,让爱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主题队会由大队辅导员宋伟哲主持,与会领导有校长付斌斌、教导主任杨丽娟、总务主任徐小明等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首先,进行队会第一项出队旗,全体师生整装肃穆而立,齐唱国歌。以唱国歌的活动形式来纪念“九一八”事变89周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全校师生一起聆听警报,向死难同胞默哀,缅怀革命先烈。

队会第二项是由大队辅导员宋伟哲向全体师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简介并观看《九一八纪录片》。结合最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告诉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让同学们知道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纪念“九一八”是要继承中华民族敢于担负责任的勇气,纪念“九一八”更是为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队会第三项由大队辅导员宋伟哲队会总结,提出两点希望:希望全体少先队员牢记历史,发奋图强,用心读书,报效祖国;希望全体教师脚踏实地,牢记立德树人之责,为五三小学的发展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