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学校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学校发展战略

第1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一、回顾与展望

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首先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教授作了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计划的专题报告。常务理事会议决定,2008年年会由宁夏幼儿师范学校承办。

年会开幕式由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刘明远主持。理事长秦金亮教授围绕三个问题作了主题发言。(1)回顾委员会近几年的工作。委员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教育部师范司、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参与了教育部师范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完成了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的“全国幼儿教师现状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一贯制培养经验总结等多项重要工作,组织召开了3次年会、8次学术与工作研讨会,参与了全国教师教育学会2次研讨会。(2)总结2007年的工作。2007年是委员会成立以来收获最多的一年,先后在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成功召开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圆满举办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论坛”,在深圳大学顺利举行了首届全国幼师院校(系)就业工作研讨会。委员会被全国教师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学会、优秀社团。(3)规划今后的工作。在今后几年中,委员会除了要继续完成教育部师范司、高教司,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委托的研究课题、调研任务外,还要根据会员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着力开展三项工作。第一,幼师院校(系)发展战略研讨。秦教授指出,不管是合并还是独立发展,各幼师院校都面临生存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年会中的校长论坛应注重对宏观问题的把握。年会目前定位在校(院)长、系主任层面的发展战略研讨,以后要逐步扩大到与国外同行交流。近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回答教育部师范司管司长在2006年年会上给我们提出的四个问题,完成《当代幼师转型――中国幼儿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一书的编辑出版工作。2008年委员会还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试点推广工作和委员会章程的修改及委员会换届工作。第二,幼师院校(系)招生就业工作的研讨与经验交流。秦教授认为,在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下,招生就业工作是各幼儿师范院校工作的桥头堡,要重点保证。各兄弟院校要共同协作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第三,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秦教授指出,2007年4月由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承办的首届幼师院校(系)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开了一个好头。他表示,以后委员会将就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设置与建设、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园长培训、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工作、主干课程的全国性教研协作等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讨,以扎实推进幼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专题报告

年会举行了两场专题报告会,分别由秦金亮教授以及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幼儿师范学校校长王莉娅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作了题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的报告。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缺乏对本土研究历史的深耕;二是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层次性的探讨。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学问的发展问题,杨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具有“良心道德”,凭良心从教;教师的职业学问应包括“拿来教给学生的学问”和“教的学问”两部分。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授陈惠邦博士委托理事长秦金亮教授作了题为“台湾师范教育的转型发展及其启示”的书面报告。报告回顾了台湾师范院校的变革历史,揭示了台湾师范院校转型的走向,提出了若干可供借鉴的思考:(1)师范院校最终要有非师范的内涵。(2)师范院校必须追求卓越。(3)办好师范院校是政府的责任。(4)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以教师资质认定为前提。(5)教师培养不能完全依赖市场。(6)建立职前教育、实习教育、进修教育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7)师范院校应发展学科和科研。

三、专题发言及分组讨论

第2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就国外的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1iberal 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300余年,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等等。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就国内的大学而言,追求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率先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收并蓄等办学理念。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由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是极富特色与个性的发展战略。

    概言之,世界各国的大学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仅是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其长期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人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以特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兼顾,综合提高

    从另一角度讲,注重学校的整体联动,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亦是该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逐渐兴起对大学的评价与排名,较有影响的大学(本科教育)评价,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英国的《泰晤士报》(times)和《卫报》 (guardian)、加拿大的《麦卡林》(macleans)、日本的《钻石周刊》、德国的《明镜》等报刊每年一度的大学排行。概括起来,国外大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学生情况、财政资源、捐赠情况、留学生等。

    国内大学评价稍晚于国外,比较有名的评价机构主要有,香港网大、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校友网等几家。综括起来,国内各评价机构对大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声誉;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录取分数(生源)、毕业率、继续深造的比率、毕业去向等;教师资源,包括博士比率、教授比率、生师比等;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等。

    不难看出,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情况、教师资源、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学术资源等通用性指标参数。虽然,这些评价指标还在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追求好的排名,但无疑,这些指标对其谋划“十一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各高校研究制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应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参数,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园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基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实现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优选战略。

    (一)重点突破,为所当为

    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高校的整体而言,只有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学校和学科,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赶超世界一流,或在某些领域抢占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高地,跻身国际同类高校、同行学科前列。对于国内各高校而言,也只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效益以及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确定“十一五”发展战略时,各高校应自觉掌握和运用均衡的相对性和非均衡的绝对性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可以支配或影响全局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项目和领域作为增长极,力口以重点建设和发展,以实现其非均衡超常规的发展。

   

 (二)整体协进,和谐发展

    强调非均衡发展,更多的是从发展战略或是发展路径上考虑,其本旨仍在于冀望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学校全局的均衡发展。各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守正出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注重整体联动、协调一致,向着科学、理性、和谐、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层面考虑,还是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子规划、专项规划与学校各分院(系、所等)的分规划等战术规划角度考虑,都要求以对“十五”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的监控与总结为基础,认真盘一盘各自的家底,看看其办学规模、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校园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与省内、国内同类兄弟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相比,与国外同行学校、同类学科相比,哪些方面强和弱,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看看还有哪些空白,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可以上马和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保住优势和形成特色,哪些方面进行纵比可以上升几个台阶,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赶超国内或国际一流,等等,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十一五”发展的总规划、子规划和分规划。

    要坚持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协同发展,确立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以及调整结构类型为发展、追求效率效益同样为发展等发展观,既要有选择地注重量的扩张,开辟新的学科、专业、课程和项目,力争把蛋糕做大,以增加总量,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要注重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服务社会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加强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要注重各个类型层次的教育,如普通本专科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的统筹协调发展,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巩固提高传统的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实现各学科的共同提高和协同发展。

 

    三、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必选战略。

    (一)奋发进取,跨越发展

    跨越式发展之道普适于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其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从 20世纪60年代并校到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年时间。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从20世纪 60年代建校到置身英国高校前列,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也只用了30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建校到现在,也不过才14年,却已迅速成为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等等。上述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新星和奇葩,固然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与其所采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制胜之道。问题在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能否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于各自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笔者以为,只要不是盲目扩大、攀高、争强、求快,或者是重复“大跃进”式的一哄而起,而是直面挑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深人调查研究,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发展目标,开拓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找准自己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注重跨越式战略构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可行性,抓重点创特色,是完全有可能既超越自己又赶超别人,在短时间内迈上几个阶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

    (二)依循规律,持续发展

第3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校长简介     果淑兰,北京十一中校长。 曾获崇文区十大优秀青年、北京市师德之星、北京市骨干教师称号,毕业于河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现就读北京市中学校长高研班。

    现代化学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发展战略的整体优化,就如同在工商管理中,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经常性思考是有远见企业最典型的特征。面对“终生学习、新课程改革、创办示范校”的新形势,如何持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了新一届校领导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原动力。面对问题,最好的对策就是不断学习。这和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十一中在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之前,就确定了“建设学习化学校”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以学习化学校为鲜明特色,营造人人要学习、处处有学习、事事讲学习的氛围。2001年,该“战略构想”被批准为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崇文区重点课题。     学校建设“学习化学校”的具体内容为:1.树立终生学习、教育民主化、主体性的观念;2. 建构学习化校园环境,形成处处、人人、事事讲学习的氛围;3.确定学习化学校的目标体系及教学策略;4.建立学习化校园的支持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监控体系)。使之在更现代的水准上实现优化:学校教育理念和校园学习气氛进一步升华,实现校园教育体系一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形成科学、民主、人文的教育管理风格,体现学习化学校的管理特色。     学习化学校建设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对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表现为要带头学习、思路开阔、勇于创新,更表现为善于借鉴一切现代战略管理经验,与外部资源合作,在改革过程中学习。

来源:现代教育报     

第4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育人;育分;学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3-0049-03

自担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伊始,萦绕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根据学校的实际能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由此确定了“育人”与“育分”有机整合的学校发展战略。对“育人”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了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育分”做了具有时代内涵的诠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的实践中,我校把学校的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的措施条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育人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按照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形成了“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办学理念,即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开始确定的教育目标是“成人”,以后又把培养目标提高到“君子”,退能独善其身,进能兼济天下,就是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才能,然后再热心服务于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为我校“育人”教育指明了方向。

2.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建自主学校文化,形成自主学校文化力,推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木板”组成,人的发展是由这几块“木板”的长度决定的,其中的短板最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采取多项措施。

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就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达成“先成人,后成才”的共识,充分认识到培养的学生只要思想品德好,就能通过开发非智力因素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由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第一,发挥榜样的作用,不仅利用古今中外名人的高风亮节作教育的素材,更注重发掘身边的榜样,增强亲近感,产生实效性。第二,进行情境式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社会,用鲜活的实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体验,加深感悟,入脑内化。第三,进行感恩教育,督促学生为父母、老师、同学、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好事,在行为上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于基础地位,身体素质不好则其他素质无从谈起。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和苏州市“三项”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禁节假日补课。体育组除开展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外,还坚持组织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越野跑等专项比赛。卫生室每天做好学生的晨检,加强疾病的防控。食堂不仅搞好学生就餐的环境卫生,更把好食品的采购关,保证饭菜的质量和安全。总务处认真做好服务工作,教学设备、教室门窗、灯光的维护与保养、宿舍的设施等全都要做好。多管齐下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早在20世纪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现在的研究表明,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强和行为符合规范。在正确的健康观的指导下,我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德育处管理,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偏差,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更高、更快地发展。我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促其感悟。我校还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开讲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我校更加注意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二、育分

一提到分数,有人往往想到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基于此,我校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创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造就优质教师群体

办好一所学校,教师是关键。我校对教师的培养注重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形成了人文性、规范性、创新性的体制机制。第一,评价促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不仅看教学成绩,更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重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规范培养,层层推进。我校把教师群体划分为工作1-3年的新教师、4-6年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四个群体,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培养措施。第三,走出去,请进来。学校每年都派出大批教师到外地听课,参加学术交流,出国进修,学习校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聘请了苏州市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参加听评课活动,进而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把脉,建立起我校“大师与一线教师进行对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接”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我校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开展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2.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全力打造自主智慧课堂。自主智慧课堂,指教师自主智慧的教和学生自主智慧的学的有机整合,把课前预设、课中体验生成、课后激励评价统一起来,以个性、民主、活力、和谐、思维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为打造自主智慧课堂,我校采取的措施有三。

第一,集体备课制度化。即发挥教师个人和备课组两方面的积极性,既对教学问题深入研讨,又突出教师个人特色。第二,课堂教学情境化。即营造一个宽松、民主、问题化的课堂氛围。没有这个氛围,就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思考、讨论。余文森教授指出:“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课堂教学情境的核心,一个是“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是“境”,它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相关背景。情境化教学为我校自主智慧课堂的打造提供了空间。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着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学校制订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把学生的参与率、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作为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我校打造自主智慧课堂保驾护航。

3.多元化培养人才

第5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 高校社团 战略管理 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特长培养,当代大学生可谓是思维敏捷、生动活泼、多才多艺。走进大学校园,没有了高考压力,课程学习相比高中轻松许多,为了拓宽视野、扩大交际范围、强化能力,很多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自发组建成立了不同类别的社团。高校社团可谓是种类多样,规模不一,当然,每个社团的发展历程、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高校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与发展社团人成为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主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社团的优势功能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实现高校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精品社团,这对高校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学生社团的性质及功能

(1)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发组建、并报学校团委审批后成立的学生组织。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理论研究型,如思仲社(张仲景),政治思想型,如先锋社等;文体娱乐健身型,如网球社、羽乒社、瑜伽社、武术社等;网络科技型,如计算机协会;社会公益型,如爱心社;技能训练型,如书法社、美术社、棋社。

(2)高校学生社团承载着思想引领、文化育人、创新服务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展板宣传、庆祝晚会、学子论坛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非正式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在高校党团组织的指引下,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得以扩大交际范围、认识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形成一种“文化场”,营造一种特定的健康优美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策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2 战略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提出

高校社团种类多,数量大,但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团为数不多。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以下简称翰林学院)为例,翰林学院于2010年8月份移至素有“文昌水秀、祥泰之州”的泰州办学,坐落在中国医药城内,2010级新生为入泰以来的第一届新同学。开学不久,仅有1000名学生的校园,在不到三个月内申请成立了20个学生社团,2011年将近2000名学生,社团数量也由20个升至25个。

目前就单个社团来说,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社团发起人兴致高、热衷于社团活动,从策划、组织、外联、总结等一人包办,整个社团对其成员的约束力不够,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第二,申请材料齐全,活动开展极少,社团名存实亡;第三,还有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在管理上资金使用不清晰、人员流失严重,致使社团成立一年内就出现了重组现象,虽然社团名称没变,但是这对社团文化的积淀、“社团人”理念的提升、成员安全感、归属感的培养有弊而无利,不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这就犹如走下坡路的企业要么没有生产,要么有了生产,管理又跟不上。”因此要借鉴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确定社团当前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社团发展战略,调动社员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组织管理好活动,力使社团稳定有序传承,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化管理分析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它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施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面临竞争环境得到长远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同样适应于高校学生社团,社团发起人和社团成员只有明白了“什么是社团,建设怎样的社团”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投入社团建设,实现社团的长远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确定社团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所谓使命(mission),就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即回答‘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的问题。使命是核心经营理念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组织中从事工作的理想动力。”“所谓愿景(vision),就是组织内人们‘发自内心的意愿’,是企业渴求的未来状态,即回答企业在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社团发起人在创立社团之时要明确我们所创的社团是什么,在未来要将社团发展成什么样。社团的宗旨和管理条例也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脑子一热模仿来的,批准成立后应严格按照宗旨和管理条例运转,而不是形同虚设,管理松散。组织开展活动时应将社团的使命和愿景形成社团成员的内心感召力量,渴求社团按照预设的理想蓝图越来越好。

3.2 将SWOT分析运用于社团管理

社团在成立和运转过程中要进行外部分析(external analysis),即通过对社团的运转环境进行考察分析社团所面临的各种战略机会以及所受到的各种战略威胁。一般来说,社团的外部环境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高校的发展规划、政策纪律、校风、学风等。微观环境对社团的影响更直接,主要包括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等的社团管理政策。同类社团的相互取代、合并整合是一个社团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这种威胁主要来自同类或相近社团提供服务,创造校园文化的品质,品质竞争是社团竞争的主要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退出社团、不关注社团是其考虑的结果之一。因此,如何增大对于同类社团或相近社团的品质竞争是社团发展考虑的战略因素。同时,还必须把学生对同类或相近社团的关注倾向考虑在内。

品质竞争主要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这就需要对社团进行内部分析(internal analysis)。判断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包括有价值的能力、稀缺的能力、难以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

因此,高校社团应将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即SWOT分析应用于社团管理中,抓住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机会,创新活动载体,培养核心竞争力,才能扎实地推进社团发展。

3.3 制定社团发展规划

在社团主体了解分析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后,确定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后,应拟定并设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团发展规划,并对规划进行评价,做出最终决策。同时,围绕社团发展规划的要求列明社团管理的细则,为发展规划实施提供条件。

3.4 社团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

第6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徐州工程学院;地方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者简介:汪银梅(1980-),女,江西九江人,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201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GJ115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07-02

一、地方性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研究现状

1.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而高等学校作为各类专业技术的聚集地和培养场所,我国高校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各类不同的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高校在办学特色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我国“985”高校和“211”高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如:兰州大学以生态学为特色,同济大学以建筑学为特色。另外,一些老牌的地方院校也在办学特色和定位研究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工程为特色,江西理工大学以金属冶金为特色,河南理工大学以安全工程为特色。但是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和定位研究方面由于时间积淀不够而存在较多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是照搬照抄一些重点高校的办学思路。[1]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和论文等方面。这对地方院校的发展和国家高校区域设置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较大的障碍。各大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地方和区域需求,确保风格、维持传统。如果频繁改变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很难成为精品。[2]

2.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高校定位研究起步早,很多高校定位准确,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所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就大学群体来说,大学的活力也在于多样化,在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3]可见美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是美国高校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标”。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而闻名;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师而闻名;牛津大学以数学闻名;剑桥大学以物理学闻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而引以为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学术顶尖、科研开发”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二、国内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影响因素

相比于国际一流的高校、国内“985”、“211”高校以及一些省属高校,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4]

1.充分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各级政府对地方高等学校进行恰当分类、合理分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正确定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地方本科院校仍走精英化发展之路的不明智行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地方院校正确定位。调整政府拨款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本科院校求大攀高的功利。地方政府调整拨款机制,缩小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之间政府投入资源的巨大差距,支持地方院校办学,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本科院校求大攀高的功利。如:2010年中央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安徽、河南、重庆、福建、天津、广西等地高校均获得较多的专项经费。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财政也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地方高校建设。

2.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寻求发展定位

(1)将学校的发展定位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自主动进行规划活动,将学校的发展定位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集中全校教职工的智慧,认真研究和分析自身发展状况,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明确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明确一段时期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基本办学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划。如:江西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主动与国防科工委合作进行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使核资源与环境成为该校的办学特色;江苏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根据自己区域优势,形成了以“海洋开发和研究”为特色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因此,高等学校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未必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但一定是具有地方性的。[5]

三、徐州工程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的内涵思考

1.徐州工程学院错位发展地区优势

徐州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地处江苏省北部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是苏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徐州市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食品、丝绸、轻工、能源、汽车、皮革等主值超10亿元的支柱行业。徐州市的工程机械、天宝电子、轮胎、大东印务、北方氯碱、维维等10个企业已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其中5家企业跨入全国工业500强行列;全市有50多个产品分别居全国或全省同行业第一位。徐州的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等远销欧美,汽车收放机、立体声电唱机、卷烟、锻压设备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徐州已成为全国的工程机械基地、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江苏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2.徐州工程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形成机制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普通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对江苏省地方高校而言是机遇与压力并存。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加,扩大了高校的运营规模,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学生规模超常规的发展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形成严峻挑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很多地方高校对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了修正和确定。同时,徐州工程学院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徐州工业发展、地理优势,徐州已经成为苏北最大的教育、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目前有非军事类本科以上高校3所。徐州工程学院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创建自己特有的专业,或者在原有的专业中选出能和当地企业合作的专业并大力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如果想在这种竞争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依据错位发展和重点扶持以及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徐州工程学院形成了两大主力专业,即食品专业和机电专业。

食品专业是根据徐州市粮食产区、食品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区域优势发展起来,形成了食品加工、食品储藏等研究领域,成为苏北地区优势专业。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第六批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苏北地区食品行业领域的领跑者。

3.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组建综合性院校和实现徐州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可持续性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必须依托食品专业,整合和扶持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要促进食品科学和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实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和人民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食品科学和技术相关的专业建设,以支持食品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发展。这就必须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生态学学科、化学化工学科与微生物学学科等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等一级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科学可加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及安全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给农产品造就良好的生长介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从污染环境修复、农作物生长介质生态构建、污染毒理学和农产品生物检测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农产品生产质量和产品安全,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组建了“江苏省食品资源开发与质量安全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成为苏北地区和江苏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龙头。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学科为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的协同作用下,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生态学”成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组建了“徐州市生态修复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受损环境生态修复研究所”、“环境工程团队等”等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大大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四、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战略思路

地方院校无论是从办学时间、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均无法与“985”、“211”院校、部属、省属等重点高校相比,多数地方院校属于市属高校。为了给地方院校提供发展空间,就要错位发展,并作为一种补充来填补重点高校办学定位的空白。重点高校主要服务国家大中型城市、国家重大科技前沿、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而地方院校则应该以服务地方、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等己任,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针对地方、针对农村、针对基层的发展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办学正确定位。与此同时,地方院校应该针对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信息不畅等不利情况下,寻求地方需求、地方特色、地方优势,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一些相对强势的学科和专业,再以此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实现特色发展之路。最后采取资源综合、信息共享等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某些学科、某些专业在省(直辖市)内占据一定的优势和资源。这是目前中国地方院校必须遵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6]

参考文献:

[1]杨晓霞.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高教探索,2009,(1):57-58.

[2]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8-52.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刘超良,郭军.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之内在因素的关系[J].江苏高教,2011,(5):69-71.

第7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摘 要: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献的调研,专家访谈及定量分析、定性描述,就我国未来10年社会和经济发展变化动态,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变化,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我国朝鲜族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与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学校体育;朝鲜族;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5“2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77-06

A Research for Chinese Korean Minority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untereasures in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Development

JIN Qingyun, JIN Chengzhu

(Sports Colleg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 Jilin China)

Abstract:Through research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law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this paper researches tre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education and sport development in future 10 years, as well as Chinese Korean Minority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rends in Western Development, then put forward Chinese Korean Minority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implementation purpose in the following 10 years.

Key words: Western Developmen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orean Nation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2001年3月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列入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同时,还享受民族区域自治、边境开放及图们江地区开发等多项优惠政策于一身。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制定我国朝鲜族体育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和实施方案,科学地确定中国朝鲜族及其聚集地区体育发展基本思路与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把握朝鲜族体育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我国约500所朝鲜族中、小学中选择121所较为集中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学校(城市82所,农村39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并研究了具有权威性的有关文献。查阅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政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1-2006西部大开发报告》、《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2005延边朝鲜族统计年鉴》和有关学术研究论文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获得了客观、可靠的信息与资料。

1.2.2 访问调查法 走访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委、民委、体卫处、教育督导处等,向主要负责人了解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状况,以及有关行政法规文件的执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结合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就未来10年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与趋势等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课题组集体设计了《中国朝鲜族学校体育现状问卷》、《中国朝鲜族学校体育体制及运作方式》。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调查材料事实的可靠性,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为使问卷的发放对象更具地区性和民族代表性,抽样地区选在朝鲜族较集中的东北三省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全国约500所朝鲜族学校中,按照社会调查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21所的1 200名学生,并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率为91.2%,有效问卷1 033份,有效回收率86.1%。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运用因果分析法(趋势分析)、趋势外推法(硬指标)、定性预测法(未来情况描述)等,提出未来10年我国朝鲜族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结果与分析

2.1 朝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1995-2004年,从身高、体重和胸围在近10年的变化特点来看,我国朝鲜族城、乡男女学生身体形态生长水平在整体加速的前提下,身高增长水平和速度在逐渐放慢,而体重增长速度却逐渐加快,这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城市男生体重增长幅度过大和乡村男、女学生胸围增长幅度过小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克服体重增长过快带来的肥胖和青春期高血压等社会和医学问题,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家庭的进一步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肺活量与体重有密切的相关,即体重增加肺活量也增加。2004年城、乡4个组别学生的体重比1995年学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肺活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一些年龄组甚至下降。分析认为,这可能与缺乏体育锻炼,呼吸肌力量没有增长,导致肺活量没有增加。尤其是女生除呼吸肌力量没增长外,与其胸围没有增长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朝鲜族男生的上肢力量与1995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女生的上肢力量素质却没有变化,反而低于1995年;朝鲜族男、女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明显低于1995年;朝鲜族城、乡男女生的耐力素质明显低于1995年,尤其7~12岁年龄组差异较为显著;朝鲜族城、乡男女生各年龄组的柔韧素质及速度素质也均低于1995年,且大部分差异非常显著。

根据上述情况,今后应该逐步改变和克服不利于身体正常发育的各种因素。尤其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应力求全面,讲究实效,尽量多安排伸展性,跳越性和柔韧性练习(如田径、体操,篮球等项目)避免偏重某一项或下沉性练习以逐步改善朝鲜族身体形态。

2.2 朝鲜族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运作现状

朝鲜族聚集区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部分。外部管理是指朝鲜族地区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体育的3级管理,即自治州教委体卫处各市、县教育局乡、镇教育部门。从管理层的整体来看,第1、2层的学校体育管理人员配备基本到位,但第3层体育专职干部缺额或基本没有专职干部的配备。尤其在实施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的运作中,管理人员越向基层越显匮乏,由于兼职人员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使管理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从管理层开展的工作看,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对于城镇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运作主要停留在表面的宏观指导,微观深入的管理工作还很不到位。内部管理主要为中、小学校内部的管理,即校长(主管体育校长)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由于学校体育与其它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大多数学校体育工作均由校长直接管理,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学点规模小,学校体育工作常由教务长、体育教师或兼职体育教师具体操作。

2.3 朝鲜族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朝鲜族中、小学校能够正常开设体育课;已开课的学校基本能实施体育教学大纲,拥有教学进度和教案。

根据国家统一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每周开设2~3学时的体育课,但实际开课情况并不一致。表1表明,目前有89.47%的朝鲜族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与全国中、小学(85.53%)相比无差异。也反映出大部分朝鲜族学校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基本的教学时数。但每周开课(2节/周)节数上,朝鲜族农村中、小学的开设体育课情况(83.82%)略好于全国中、小学(77.92%)。调查中还发现,在教学大纲的使用上,一些农村小学仍延用旧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在具体实施体育教学大纲中,由于地域、气候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实施程度是不均衡的。朝鲜族农村学校完全实施教学大纲的学校仅占47.31%,略低于全国农村中、小学(52.03%),但城乡差异显著(城市89.11%,农村47.31%)。部分实施教学大纲的朝鲜族学校占25.81%,与全国中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朝、汉学校的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基本不能实施教学大纲的朝鲜族学校约占5.98%,略好于全国中、小学(11.14%),同样城乡差异显著。这种现象虽然与沿海发达城乡学校差异较大,但好于西北边疆地区。据资料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还有16%的学校无法开展体育课,28%的学校无法正常执行体育教学大纲,近35%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

表3表明,在朝鲜族学校已开设体育课的中小学中,大部分学校基本具备教学进度和教案。反映朝鲜族学校整体规范水平是较好的,但同样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显著差异。

当前,我国朝鲜族中、小学校正在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教育和教学改革,努力在近3年内把传统的“体育课”逐步过渡为“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育部提出总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订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关于调整延边州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课程计划的通知》,2006年秋季在我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实施。其包括,每天安排广播操15 min;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眼保健操,每次5 min;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中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教育,但不得组织笔试。

2.4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训练

2.4.1 课外体育活动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的朝鲜族学校做早操,有100%的学校坚持以广播操为主的课间操,冬季适当进行长跑。授课日(周一至周五)达到79.74%,其中,男生86.25%,女生72.92%;双休日也达到了73.92%。参与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但周锻炼次数3次以上的学生仅占17.19%;学生周锻炼次数在1~2次的比例较高(62.4%),但约有20.42%的学生周锻炼次数还不到1次,其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竟然近有3成的女生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约有4成以上的学生不论是授课日还是双休日,每次活动时间均在30 min以上,保持了一定的活动量。授课日每次锻炼30 min以下的男生近3成,女生竟达到49.4%;双休日男生为22.3%,女生同样达到43.5%。

上述结果反映了我国朝鲜族大多数学生课外时间均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但活动量不够充足,尤其是女生显得尤为突出。显然约有79.74%的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32.25%。但这些结果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普通中小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 h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直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秋千、跳板、摔跤等)招冷落其原因是,这与该项目场地器材要求较高,活动量大和朝鲜族学校开展不广泛等多种因素有关。

2.4.2 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无论是县级以上还是乡镇举办的运动会,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约减少到约50%,参加人数也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大部分学校基本上拥有学校运动代表队,但训练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足球、排球(女生)等项目上,且开展内容和项目比较简单,参加人数也比较少;课余体育训练表现出成人化、突击化、单一化思潮。

2.5 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

近几年,延边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短缺。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体育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1%。有的学校经费每年只有2 000~3 000元甚至更少,达不到全国平均中学人均4.4元/a、小学人均2.1元/a的水平。

由于经费短缺,投入资金少,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处于匮乏状态。据统计,我国朝鲜族学校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占62.52%,朝鲜族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占53.04%,中学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占71.99%;学校体育设备配备率仅占65%(延边地区占77.6%),其中,中学有74.8%,小学有54.8%。无论是从种类、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学校体育的开展。经访谈得知,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及朝鲜族较集中的东北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较发达城市,自然很难保证硬件设施的投入有关。

2.6 “学社融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

终身体育的本质在于体育参与和运动应该是人一生主要的、持续不断的完善自我的活动过程,这意味着社会对人参与体育机会和学习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社区是人们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运动的主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被传统的管理和制度截然分隔在各自封闭的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001年国家软科学课题《大、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研究》表明,目前开放的大学是64.2%,中学是59.1%,小学是27.1%。与此相比,延边大学体育场馆的形势比较多样,约占80%,好于全国水平,但缺乏通过办培训班、开办俱乐部等形式;而中、小学的开放情况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各约占40%、25%。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伤害事故问题、学校的防盗与防火等安全问题、教职员工的工作量和劳务费等问题、体育场地设施维修等所需经费问题是主要制约因素。

2.7 学校卫生保健

学校是由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3个方面组成。1990年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与卫生部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把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1992年原国家教委联合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制订《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并加以推广。据2000年全国中、小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按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的朝鲜族中、小学达到61.2%,整体略好于汉族中、小学。同样存在城乡差异。

2.8 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2.8.1 年龄、性别结构 体育师资队伍是一具多层次、多系列、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就年龄结构而言,老、中、青三结合是最佳的结构。从调查结果显示,朝鲜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结构暴露出不合理性的特点。存在年青教师偏多(城市45.1%、农村28.5%),中年教师偏少(城市31.3%、农村15.1%)。但值得注意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样存在接受新事物慢,教学方法陈旧等方面的不足。

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教师比例严重不合理。女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仅占2.3%,这与朝鲜族中学女生所占比例(女生占总体的约50%左右)不相符。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认为,朝鲜族妇女过去传统习俗势力的影响下,以操持家务、侍候丈夫为主业,平时不出大门,遭受了“男尊女卑”和“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摧残,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接触社会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甚少,无法体验体育所隐含的内在的乐趣和。为此,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习俗和传统的社交思想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朝鲜族女性从事体育事业。

2.8.2 专任体育教师偏少

2005年延边朝鲜族中学平均拥有专任教师65.7人/校。其中,城市有88.3人/校,农村有28人/校;朝鲜族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语文的专任教师共计有1 632人,占总专任教师的51.7%;体、美、音乐教师共计272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6%,而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更少仅5.2%。

2.8.3 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1) 代课体育教师的数量有增无减,民办教师依然占一定数量。2005年延边朝鲜族学校拥有代课体育教师16人,比2000年增加6人。其中,大部分学校为农村学较。调查还发现,民办教师高中以下学历是被调查民办教师总数的84.8%,代课教师则为78.8%。

2) 高学历体育教师偏少,低学历体育教师依然存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况”中,朝鲜族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专科以上的为75%,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以上的分别为55%和89%。与此相比,目前朝鲜族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程度(75.2%)接近于朝鲜族小学教师学历程度,但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达到本科以上(53.1%)的却明显低于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以上的学历。

朝鲜族小学教师学历程度明显好于中学(53.1%);朝鲜族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75.2%)略低于全国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80.86%),但同样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学历差距(城市84.3%,农村66.1%);朝鲜族中学学历程度(53.1%)略好于全国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52.08%)。这与吉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发展中,要求中学教师学历要达到本科化,小学至少达到专科及以上的学历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3) 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调查中发现,高级教师的比例仅占2.5%,竟有68.8%体育教师是初级职称。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一,近几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还十分落后,很难吸引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尤其农村更为严重;其二,体育教师流失率较严重,到2003年为止,共流出本科学历教师4人,专科学历教师6人,约占2003年专任体育教师总数的5.9%。

除此之外,据调查体育教师中欠稳定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较低有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汪清、和龙等县均为全国贫困县之一),这些负面影响对体育教师的冲击较大,是直接影响朝鲜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师范教育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学校无法补充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招收了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任教体育;2) 到了90年代,大批体育运动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教师的主体;3) 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的学历起点较低;4) 朝鲜族自治州基础教育质量相对不高,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比较少,毕业后返回本地工作的大学生更少,教师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5) 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难以像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那样能够吸引外地高素质教师。

3 朝鲜族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战略目标与对策

3.1 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的可持续趋势预测指标体系建立选用能反映我国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内容作为预测学校体育发展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在同一评估体系下,对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研究未来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未来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图1)。

2) 根据《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根据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预测指标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关系。

3.2 朝鲜族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3.2.1 战略目标

1) 体育教学发展目标: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到2015年,我国朝鲜族95%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尤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要重视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就基础教育来说,体育教学发展目标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比率应达到90%以上,尤其农村学校就提高到70%以上;体育课逐渐过渡为体育与健康课的同时,体育与健康课开课率,城乡平均达到80%以上。

2) 课外体育与课余训练发展目标:根据王则珊教授“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三点建议”中所提到的要充分给学生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立法规定,“每天安排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作为办好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约有80%的朝鲜族家庭拥有独生子女,再加上社会和家长更重视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因素影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人数将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朝鲜族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将以稳定规模、提高训练质量为主,不断改善训练条件,尤以提高教练员的素质为核心,尽力提高参训学生中等级运动员的比率。到2015年,要达到参训学生中运动健奖约占0.03%~0.05%,一级运动员占0.4%~0.5%,二级运动员占1.0%~1.5%,三级运动员占3.0%~3.5%,少年级运动员占4.0%~5.0%。

3) 卫生保健及体质健康发展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等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也根据朝鲜族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如何克服体重增长过快所带来的肥胖和青春期高血压等社会和医学问题,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家庭的进一步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2015年,朝鲜族学校体育健康环境将大有改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健康教育开课率均达到80%以上,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达到90%以上。应把“体质健康教育课”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调、枯燥和内容循环重复的教学内容。

4) 体育师资队伍及学校体育物质设备发展目标:根据有关研究预测,还需要增加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尤其增加农村体育教师的数量。同时要重视体育教师的梯队建设,及时补充中间力量,到2015年,要达到50%~60%;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应达到90%~95%,初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应达到85%,高中体育教师应达到90%;高级教师的职称也由目前的2.5%提高到8%~10%,初级教师职称控制在30%。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再加上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优越条件下,国家的投入将会增加,到2010年,要达到国家所规定的要求(中学达到人均4.4元/a、小学2.1元/a),到2015年应达到中学5~6元/a,小学达到2.5~3元/a;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合格率会继续提高,接近国家规定的要求;由目前的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62.52%,提高至80~85%;学校体育设备配备率也由65%,提高至80%~90%。

5) 学校体育法规、运行体制及学校体育发展思路目标:(1)学校体育法规建设将上一个层次,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会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指导能力及体育专职干部的配备,管理运作应宏、微观深入管理相结合的方针。(2)学校运行 “学社融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发展思路,根据1995年原国家体育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及2001年国家软科学课题《大、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研究》报告,也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精神(到2015年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配套力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 m2以上,全州8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30%左右的乡镇建有室内外健身场所,基本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让政府牵头,州教委、体委统筹安排,社区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组织管理,通过国家立法进行规范管理,避免责任纠纷等后患之忧。为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新世纪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2.2 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对策

1) 根据我国国情和朝鲜族学校体育的特点,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走自己学校体育发展道路。建议施行王则珊教授所提出的“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提出了这个“新思路”形成的逻辑思维及其思想理论支柱,示意图2、3)。强调经过系统的体育教育与指导,学生长期亲身从事体育活动实践从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和形成体育健身方案。围绕上述思路,根据朝鲜族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小学(可以包括幼儿园)、初中与高中的体育教学大纲,实行体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逐渐形成朝鲜族体育风气与朝鲜族体育传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索科学锻炼的过程。

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养成教育是培养习惯的中心环节学生应形成自己的健身方案。

图2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形成的逻辑思维

2) 根据《延边州教育局关于在全州朝鲜族中小学开展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2007年),中国朝鲜族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借鉴和融合我国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朝鲜族鲜明特色的本土文化,它包括教育文化、体育文化等。且在民族体育等方面进行体验性养成教育,到五、六年级较完整地介绍和讲解民族体育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掌握一定的常识和技能。初中一、二年级的民族文化教育以知情统一和知行统一为原则,以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并在民俗风情、音体美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欣赏和实践性教育。

朝鲜族的秋千、跳板、摔跤等都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但具有悠久历史的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今却被大部分学校冷落,只成为观赏性项目,这些项目要长盛不衰,建议实施以下对策:(1)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特长生,因此对于报考朝鲜族民族传统项目的考生应该给予“倾斜政策”。(2)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延边州教委、延边州体委等单位要进行沟通与协商,把朝鲜族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朝鲜族学校体育教学当中。(3)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推动《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深入开展。抓好体育传统学校建设,抓好重点项目布局,组织开展“周末足球赛"和“校长杯”、“州长杯”足球赛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比赛(秋千、跳板、摔跤等),做到从小培养,抓出特色,为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 在迎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启动之际,抓好“阳光体育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的精神,促进朝鲜族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与习惯,为终身体育服务。

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拨款中,专门设立体育卫生和体质健康专项经费,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体质健康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集学校体育卫生发展经费,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条件,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建议:(1) 设立“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充分利用好延边的人文景观和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千里图们江畔的自然环境,每年在全州范围内组织“青少年越野跑”、“青少年野外生存与适应”等比赛,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 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专门设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成立测试小组,对朝鲜族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营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全面而系统的测试与动态分析,找出差距,并对体质下降等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

4) 负责学校体育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尤其农村教育是我国朝鲜族基础教育的主体,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其中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应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制约朝鲜族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主要因素是师资、经费、器材的不足。根据现状,建议以下对策:西部教育事业(共获国家、省投资18.4亿元)投资中,专门设立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且逐年增加,进而防止体育器械的老化,预防和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

此外,要摆正体育工作的认识及位置,塑造体育教师职业形象,树立体育教师的地位。根据目前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建议以下对策:(1)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上,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老中青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大计来切实抓好。(2)严格把关教师的学历(函授等途径“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违纪现象)和职称的考核(杜绝客观因素的加入),同时,在实施“体育卫生保健”中,需要更多的女教师的参与,应加大对女教师的培养力度。

5) 教育部可以放手让有条件的地区、市、自治区自编本地的学校体育课程大纲。鉴于我国基本国情与体育课的特点、学校体育界关于编制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学术急诊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外编制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教材较普遍的做法。同时,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可以多从宏观方面更充分地发挥管理、指导与监督的领导作用,比较有力地调动起市、自治区这一级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开展本地区的学校体育。

6) 利用社会、社区各方面力量介入学校体育,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学社融合”是学校、社区双方面的协作关系和形成和发展。因此建议以下对策:(1)学校应有计划地聘请社区的体育人才、社会的体育能人和体育知名人士以及学生家长,进行讲座、授课、指导训练等,加强学生与“大人”、与社会人士的交流的机会和体验,提高教师的工作意欲、不断进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进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共同理解。(2)是他们了解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们的成长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共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青云,姜允哲.中国朝鲜族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 541-543.

[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局,《延边教育统计资料》,2005.

[3]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务信息网》,2007.

[4] 金华,主编.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研究[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5] 郑判龙.对中国朝鲜族的回瞻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2006,(1):12-15.

[6] 曲宗湖.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 国家教委.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Z],1996.

[8] 国家体育总局. 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2000-12-19(1).

第8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广受社会赞誉。

长期以来,淮阴工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实践中,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进“名师工程”,打造拔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按照“加强学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主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博士;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扩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青年骨干教师选拔范围,加大鼓励、支持力度,细化培养过程管理,促进早日实现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教育教学水平跨上新台阶。

甄选和引进优秀人是前提

为了解决新建院校存在的各种人才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各院校必须选择具体可操作的实施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在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上下工夫。在实践中,学院理清思路,定重点;采用多种途径,定目标;多措并举,定政策;明确方向,拓宽人才引进的方式,创新人才工作环境。

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结构梯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制定人才引进的长期规划,提高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持续性。淮阴工学院综合考虑各专业、各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情况,把握好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青年人才等不同人才引进的梯度,重点引进博士生等具有良好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改善师资结构,让引进的教学名师成为培养人才的先锋、人才强校战略的种子,影响、带动一批青年人才,迅速成长为新的教学名师。

刚柔并济,引才借智。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依托名校,引才借智。淮阴工学院采取“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柔性”的人才引进模式,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采取定期、不定期来校或通讯指导等方式,承担和指导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效汇聚一批活跃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催化”新建院校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学院还积极聘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大型企业的领导,担任一级学科所在学院的名誉院长,以满足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8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办学,每年委派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并长期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

营造良好用人环境是基础

能否吸引优秀的人才,关键取决于学校环境是否有利于引进的人才开展工作、因此,在对人才服务过程中,淮阴工学院着眼于促进人才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突出管理和服务责任的落实,加大人才工作经费保障力度,优先安排人才培训和创新资金。营造“拴心留人”、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有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落实。

调查显示,80%的人才没有将经济收入作为流动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流动并不都是薪酬待遇问题,更多的是环境因素。因此,淮阴工学院从政策导向到行为导向上,公平、合理地对待所有教职员工,做到内外兼顾,和谐发展,帮助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和高校的人才规划,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使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尽快成长为优秀人才。这不仅能够留住原有教师,而且能对新引进人才起到示范作用,形成有利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制度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鼓励探索、鼓励创新、鼓励冒尖,宽容失败,以品德和知识能力为抓手,以业绩和成果为依据,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创造适合团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学院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重视个体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考核转变;逐步创建和谐、包容、共进的制度环境,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发掘培育优秀人才是关键

引进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校外人才固然重要,加强对校内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和稳定更值得关注。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环境下,要将学校的事业和人才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与学科专业发展方向高度一致的有潜力的教师的培养力度,保证学科梯队、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步,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机会。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健全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制度,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持、动态管理”的办法,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卓著的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名师选拔机制,培养一批教学带头人。继续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树立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积极培养、推荐部级和省级优秀教师人选。学校同时加快了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整体水平。优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好“以老带新”各项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强力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训制度,用三年左右时间,把近五年进校的工科和经管类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促进其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学历进修,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评教、督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人才考核上,淮阴工学院坚持从师德和师能两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指导制度和具备竞争性的科学可行的教师考评体系。对教师、科研等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要坚持同行评审、学术界认可的原则,关注其成果和行业的影响力;对其他人才的考核,坚持重在服务态度、管理水平、群众公认的原则。对行政人才的考核,要坚持政治品德、注重实绩的原则;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让人才在一个考核科学、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工作、进步和提高。

完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是后盾

实践中,淮阴工学院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构成要素为依据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分配向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重点向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倾斜。可以根据工作成果、工作时间实行“一人一议”, 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特殊人才,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合理拉开因职务、业绩、成果和贡献的不同而产生的分配差距,从注重提高个人待遇,向注重发展方向转变,进而提高教学科研综合水平。

优秀的人才是新建院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院校能否发展的关键。因此,淮阴工学院从政策上、环境上、事业上,通盘考虑,建立具有亲和力的“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务体系。

政策留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惜才爱才是高校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学院从政策上把人才作为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加以重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要清楚“移人先移志,留人先留心”的道理,让政策体现学校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满足人才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工作上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公平竞争,委以重任;报酬上根据岗位任务,拉开档次,设置明确的薪酬标准;生活上以诚相待,以友相处,做好服务。

环境留人。只要用得好,就一定留得住,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淮阴工学院对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要委以重任,并给予重点培养。优先安排他们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深造;提供足够的科研设备和经费,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使他们觉得被重视、被重用。主动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问题,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家”的归属感。如果能够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对这些人才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第9篇:学校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 社区文化 协同发展 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3-JSJYYB-09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JKGHD-0349);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2014]37号)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1-02

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人们对各种知识获得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普通高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应是地方文化教育的摇篮,更应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导师与助手。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只将知识停留在书本,而全面应该融入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1.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1 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表面认识

数学虽然是人们接触的最早的学科之一,但普通民众对数学的认识一般都只停留在表面,绝大多数的人给数学贴上了“难学”、“难懂”这样的标签。很多学生也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等而畏惧数学,诸多家长更担心孩子的数学知识会影响将来的升学,从而使得各种数学辅导班应运而生。数学也成了学生、家长们眼中最难学的课程典型。

1.2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需要

大学数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数学文化课程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开展了数学文化活动,但仅限于对学校教育的普及,普通民众――这一重要的群体被彻底的忽视了。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并强调,数学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一个国家强盛的衡量标准是掌握数学的程度。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

1.3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专业教育,而他们最终会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回赠于社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

1.4 基于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状况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单一、实习时间过短、创新点缺乏等,实习整体陷入空虚、乏力的困境,接收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亟待转型与变革,走进社区将是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建立“大实习”观,多层次的实习目标体系的提供有力支撑。

1.5基于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

普通民众文化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下降,而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必将对下一代的学习方向、思想认识、专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向他们普及数学文化知识,必将带来良好的链锁反应。况且,现代城市、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日趋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数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其它社区科学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2.1 教育实习模式多样化

传统意义下的教育实习通常是让学生到中小学校讲好课、改好作业,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很多实习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很少,从而未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走进社区,通过实践、教育实习使学生在组织班级活动、与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与学生互动以及讲课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实习模式打破传统,不拘泥于中小学校的课堂,而是让学生主动进入中小学校、住宅区,即可脱离课堂在户外进行,又可依托课堂开办社区讲堂。从而改变教育实习模式古板单一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2.2 教育实习功能多元化

在教育实习原始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如:在讲授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在师范技能锻炼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活动策划,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组织,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活动主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等。增加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服务意识进入实习学校或社区,更容易让合作单位接收实习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2.3 社区文化建设优质化

将高等文化知识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或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同时,使高等文化知识贫民化、生活化,实现“高校-社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通了“高校--中小学”的连接通道,弥补中小学在数学文化教育上的缺失,丰富了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

3.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3.1 开展“数学文化进社区” 活动

开展高等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区优质、高层文化建设。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在 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学文化节”活动,旨在传播数学文化,普及数学知识,挖掘数学之美,弘扬数学精神,特别从2012年起新增“数学文化进中学、数学文化进社区”两种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好评。为普通大众提供人之平台,提高基本素质。

3.2 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

以“数学文化节”活动为依托,建立长期优质合作机制,举办社区图片展、社区影音播放、开展系列游艺活动、举办数学文化讲堂等。并让高校树立系统人才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市场、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3 建立功能多元化的实习模式

增强大学生实习的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的高师教育实习模式,促进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真正成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平台。以此为契机,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家教服务、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等),让大学教师、大学生走进社区,加大高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学与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4.结束语

普通民众文化素养的匮乏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驱使下,使得人们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价值。通过数学文化走进社区,加强高校数学教育资源与构建社区文化协同发展,从而改变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的单一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创高师教育实践新途径,为全民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鹿华.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J].时代报告,2012(6):438

[2]陈志强.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02:142

[3]吴隆基.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4]杨娜 高春风.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