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精选(九篇)

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

第1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牡丹花的天姿国色为历代画家所倾倒,应运而生的牡丹画艺术在中国花鸟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几十年来,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我恪守“师造化”的古训,潜心研习历代大家有关牡丹艺术的宏论佳作,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注意吸收西画绘画技巧,坚持艺术上的传承创新,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努力赋予牡丹画新的寓意,探索新的表现技法,终于形成自己“典雅、秀婉、厚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和同行们的肯定,被大家称为蓉城“邵牡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被推选担当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欣喜之余,也深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肩。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牡丹画艺术也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画家要在这一传统题材上推陈出新并非易事。我的体会是,艺术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艺术创新则需要我们善于广闻博览、兼学并蓄,仅靠闭门苦练还不够,还要善于用心用脑。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艺术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和生活的积累,不断丰富自身艺术修养,紧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我认为画牡丹,如果不熟知牡丹的习性特征,单纯描摹名作,没有自身的第一手真情实感,作品也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尤其不要以所谓写意夸张为由,过于随心所欲,而失去牡丹的特性。我在牡丹画的创作中,特别注重实地的观察和写生。我除了常去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和四川彭县几个牡丹之乡采风外,还在院子里亲手栽种几株,平时注意观察牡丹生长习性。牡丹是有生命的,在风晴雨露的气候变化中,花头的正、侧、扬、垂、藏的姿态各有不同。随着时间和时令的转移,花朵、枝口十的深、浅、干、润也有变化。我总结在大自然中观察牡丹,最好上午十时前,那时光线柔和而斜射,花叶层次分明,牡丹花含苞藏露别有韵味。在四季中观察牡丹,要春观花、夏观叶、秋看枝、冬看杆,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还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差别。每次写生都让我受益匪浅,都会获得新的创作灵感,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艺术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画家既要再现自然,又要妙造自然。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要善于将大自然中摄取的营养融于创作之中,做到胸中有数,妙合天成,犹如唐代岑参所讲:“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代黄庭坚指出:“凡书画当观韵”。美术作品的神韵就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牡丹是花中之王,高雅艳丽、雍容华贵是它的特征。当代牡丹大家王雪涛强调作画要“形似之间求神似”。那么,画牡丹怎样才能避免“俗气”、“匠气”,或者形似而无神呢?历代画家各有心得,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古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独得”。法是指规律法则,而妙则是指艺术上的融会贯通,妙出心裁。我画牡丹,为了追求牡丹花姿态、意境和笔墨技巧的完美结合,总是将牡丹看作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女和品冠群芳的花神、花仙。按照拟人的手法,把美女的体态、风姿融人笔端,绘其生动,显其神韵。我还注意从戏曲、音乐、舞蹈、摄影等姊妹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探索和丰富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从古典诗词中品味人与花共有的情感和意境。古代诗词中有借花喻人的名句,如唐代李白诗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杜甫诗云“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等。我也反其道而喻之,借人喻花。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演变出栩栩如生的牡丹映像,产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心有所想,笔随心动,下笔则自添几分气韵生动。比如说,花的构图“犹抱琵琶半遮面”花的妩媚“月移花影约重来”;花的张扬“皎如玉树临风前”;花的娇娆“楚腰纤细掌中轻“;花的呼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有花的惊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创作中反复品味,真是有如身临其境,画添多样情怀。我还注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牡丹在风晴雨露时的变化,拟作美女含羞、带笑、私语、斗俏时的情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年来,我尝试用人性化、人格化的笔法创作牡丹画,注重花的灵动和画的内涵,即在形似中追求神韵。

第2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关键词:洛阳 诗都 文化旅游 中国诗都园

近年来,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典诗词,就是秉承着深远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学界对旅游诗词已开始重视,李扬等(2009)、张捷等(2007)、尹向东(2004)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古典诗词的应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研究仍被忽视。洛阳对诗词的研究应用,更多的是文献的整理校注,如:李献奇选注的《洛阳龙门诗选》,陈长安选注的《洛阳名胜诗选》,樵客编著的《洛阳古代山水诗选》等,古诗词文化在洛阳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通过对洛阳诗词资源的优势、现状以及诗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阳诗都文化旅游的建设性对策,希望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现状

洛阳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洛阳留下来的不朽诗篇,也是洛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阳;左思的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诗仙”李白赴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珠联璧合,成为诗坛史上一段佳话;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续诗坛佳话……这些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都是洛阳的骄傲。其中,描写洛阳景观的诗词旅游资源有以下六类:

都兴废篇。曹植的五言诗《名都篇》,谱写东汉都城洛阳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的生活;宋代司马光有感于洛阳经历的人间沧桑,在《过故洛阳城二首》中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唐人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绘了故都洛阳衰败的景象。

洛轶事篇。西晋文学家张载《七哀诗二首》,回顾洛阳北邙山汉陵被掘的历史事件,描写汉陵荒败之现状,“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抒发盛衰无常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描绘了唐洛阳著名景点魏王堤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未出现的画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张末、明代邱起风曾作诗描写洛水景象。

古览胜篇。唐代骆宾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绘了天津桥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沈应时等人也曾诗写龙门风景,龙门山色被称为龙门八景之首;吕法曾、范廷弼、吕谦恒、张汉等人作诗对关林进行了描绘,明朝范延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描写关林翠柏的景色“洛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寺院宫观篇。唐代张继、清代释如琇及唐太宗等赋诗白马寺,明代沈应时有诗云:“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孟浩然、韦应物。蔡襄、刘伦等人描写了香山寺的胜景,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抒发了诗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的情感。

园宅地篇。晋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杨维桢等人曾作诗描绘金谷园,杜牧在《金谷怀古》中,描写金谷园今昔对比,发出了“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的感叹;描写白居易履道里宅园有白居易的《闲居自题》、《池上闲咏》、《舟中夜坐》等;描写邵雍安乐窝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闲适吟》,司马光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等。

牡丹篇。“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代刘禹锡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发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由衷赞美。徐凝的《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盛唐诗人李正封描写牡丹“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阳诗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归属模糊,重视不足。近年来,旅游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与当地文脉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并没有被包含在非物质文化类型中。非景观文化资源(如古诗词文化等)由于归属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视的倾向(张捷等,2007)。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诗词文化旅游被忽视。另外,洛阳市委、市政府没有将诗词文化旅游列入洛阳市旅游规划中,没有将诗都文化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忽视了洛阳有“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

昔日诗都气象难寻。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发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阳的诗词文化也未能摆脱衰落的命运,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创作缺乏兴趣,今人学诗词、诵诗词、作诗词的氛围不浓厚。诗词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诗都气象难寻。

诗词景观有待修复。部分诗词景观被湮没。昔日刘希夷称赞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雍陶则感叹“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许多诗人游览洛滨,漫步天津桥,写下了颇多赞美诗篇。如今,繁华美丽的天津桥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荡漾的洛河水面。不见昔日古人吟咏的天津桥美景,确实是不小的遗憾。同时一些诗词景点故址存在争议。洛阳金谷园内,昔日“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与当时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结成诗社,称“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对金谷园的位置所在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谷园景观的复原保护。

诗都品牌宣传欠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诗词资源优势,却因宣传力度欠缺,影响力不够,导致洛阳诗都品牌至今尚未打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再加上扬州、西安等地争先抢占“全国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等称号,这在客观上对洛阳诗都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构成一定威胁,影响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诗词景点开发不当。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景点产生一定的破坏。如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曾投资修建过白居易纪念馆,并已经将地基打好,但由于当时开发项目多、政策顾及不到、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况惨淡。

诗词旅游缺乏创新。洛阳的诗词旅游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以白园、香山寺为代表的诗词景观仍以传统的观赏游览方式为主,通过文化性游览,游客仅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学术作品等知识,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没有将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缺乏旅游乐趣。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重视诗词文化旅游

首先,洛阳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将诗都文化旅游纳入洛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促进洛阳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诗词文化旅游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诗词的深入分析和价值研究。

(二)普及诗词文化知识

从长远来说,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赖于广大的社会群众,需要从提高市民的诗词文化修养入手,普及人们的诗词文化知识。具体措施:把诗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结合;鼓励诗词文化进入居民社区;将诗词文化贯穿到导游的培训和导游词的设计中。

(三)修复诗词旅游景观

修复遭到破坏的诗词景点,如修复建设白居易故居等诗词旅游景观。同时发掘新的景观,诠释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观意境,积极建设洛阳诗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传诗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以“河洛之窗,诗都再现”作为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打响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诗都文化旅游品牌辐射中原及全国地区,促进洛阳文化旅游新的发展。可以举办“吟诵经典·陶冶心灵”古诗词诵读活动;推出《我爱唱诗词》文化娱乐节目;以洛阳古典诗词为背景,创作洛阳本土原创动画片等。

(五)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游客来说,仅仅欣赏和学习诗词的内涵,难以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所以,在开发诗词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1.诗会。每年召开大型规模的诗会,邀请著名的现代诗人或者对诗词颇有研究的学者来洛阳诗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每年举办几次诗词竞赛活动、诗词鉴赏大会等,营造诗都文化氛围。

2.诗书。举办诗词书法会展,喜爱诗词或者书法的游客可以现场执笔或吟诵,彰显才华。还可以邀请中国顶级书法家来此挥毫,题写与洛阳有关的名诗美句,这也是对洛阳的一种无形的宣传。

3.诗酒。杜康酒是洛阳本土酒,利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为宣传语,打造“中国诗酒”品牌。

4.诗菜。水席是洛阳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诗词来给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诗都特色水席,让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国诗都的文化底蕴。

(六)创新诗都旅游模式

1.诗乐茶社。“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音乐和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载体和题材。将诗词文化、音乐艺术和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诗乐茶社,使品茶、赏诗、听乐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诗乐茶社应散布在洛阳知名旅游景点附近,便于游客旅游过程中疲劳时,在此歇脚。同时,诗乐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对诗词感兴趣、对音乐有激情、对茶艺有研究的人们赴洛旅游,或写诗,或谱曲,或饮茶,亲身体验诗乐茶社的乐趣和悠闲。

2.中国诗都园。可以在龙门的香山寺、白园这个区域,打造“中国诗都园”。香山寺和白园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白园则是以白居易墓地为基础开发的文化性公园。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园为依托,创建“中国诗都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创建诗人诗词学术中心、诗歌展览馆的同时,建设诗词文化游乐园。使游客在凭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欣赏诗人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到诗词游乐园去体验和参与诗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诗都游的乐趣。

3.诗都文化村。建立以村为载体来呈现诗都洛阳诗词文化的诗词文化村。诗词文化村的选址应该在文化氛围浓厚、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南望关林和龙门石窟,北依洛河,是“安乐居士”邵雍的旧居。这里还有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可谓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如今洛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整体搬迁。可以考虑以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为诗都文化村根据地,并辐射着整个安乐窝,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安乐窝诗都文化村。

总之,古诗词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显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古典诗词是洛阳文化的灵脉,将其服务于城市旅游业,能够陶冶游人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中国诗都”作为洛阳城市宣传的一张素雅而有内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阳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阳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洛阳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09(19)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第3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各种版本带有水墨风格的《牡丹亭》动画都是借助水墨绘画的语言将对《牡丹亭》的文本理解转换成画面进行表达,其间人物造型又部分模拟或借鉴了戏曲舞台上的实践。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④道出了以画传情达意的艰辛。在对《牡丹亭》的理解因人而异的情况下,各版本水墨动画《牡丹亭》都是通过造境传情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审美要求,利用欣赏者的想象,在对“境”的审美中达到和谐沟通。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将人带入诗境。《牡丹亭》一剧诗境的形成与它历来为人称道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的语言分不开。它或被人称作“曲曲美玉、字字珠玑”,或被人赞为“曲中绝唱”,确有“婉丽妖冶,语动刺骨……其妙处往往非词人工力所及”⑤的特色。因此《牡丹亭》在形式上虽不是诗,但其曲辞及杜、柳二人的生死爱情却宛如缠绵悱恻的抒情诗,故亦被称为诗剧或剧诗。而以画面呈现诗境,从而沟通人的情感体验,是中国诗画结合的审美方式。苏轼评王维的画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⑥在水墨动画《牡丹亭》中,笔墨、线条、色彩不但绘出人物的动作、器物的形态,还构筑出对《牡丹亭》曲辞内容的想象,将纯美的画卷展现于眼前:瞬间绽放的牡丹、水中静立的荷花、随风摇摆的柳丝,以及拱桥、流水等等,一起组合成过目难忘的美景。这其中更有充满暗喻的物象,如双飞的蝶影、嬉戏的游鱼、缤纷的落英,让人时而为画中人的青春陶醉,时而又联想到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水墨画面下诗一般的境界美得令人惊叹,点线的起承转落,形象地描绘了《牡丹亭》中精致可感的情,它虽不讲究客观透视,不追求画面逼真,却极力营造出了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诗境,而借助诗境,水墨动画《牡丹亭》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牡丹亭》中还有梦境。这梦本是杜丽娘生而死、死而生的关键。原剧对梦境的描绘写尽了杜丽娘美好的青春年华与无尽的闺怨春愁。梦境虚无,最是难测。水墨画面中,如轻纱飞扬于面前的色彩和笔触,在时浓时淡、似云如烟的背景下,传递出杜丽娘无法言说的忧伤。如王舜导演的动画《牡丹亭》,随着“梦回莺啭”的一句唱腔,朦胧中,窗前一片落叶翩然而下,幻化成一个女子卧睡的背影,又转瞬在一片虚光中化成动荡的水波,摇曳不停……水墨的浓淡深浅、自然飘动,与梦境的似有若无、来去倏忽有所相通,由浅至深或是由深至浅的笔触更将梦境形象化于眼前。模糊、易逝、不定,这是梦境与灵动的水墨笔法相契。又因为水墨语言似是而非的形体和模糊的边际特征,笔迹的消逝或是渐渐的显现,灵动地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在纷飞中来又渐化渐无,展示出梦的缥缈。当繁华退去,笔迹在画面中渐渐流逝时,淡淡的无奈涌上心头。水墨的笔触常常是既非有形又非无形,这是对客观的形的超越,对“境”的塑造。水墨动画《牡丹亭》在造境传情时,虽缺少强烈的动作感,但却代之以宁静平缓的心绪的流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为动画欣赏传递了“情”的体验。

    二“、意会悟情”让现代观众体验传统艺术

    戏曲动画的欣赏过程并非通过文字产生无限想象,而是通过已有的画面补充想象,由此在视听中获得美的精神享受。这一过程是戏曲文学经过审美思维多层次转换后达到的“迁想妙得”的境界,从而在不自觉中感受并领悟作品的神髓。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由此出。不论是文学语言还是图像画面,意会都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感受体验之上、基于复杂微妙的心理情感而形成。面对水墨动画《牡丹亭》,首先是对有限内容的无限意会与领悟。戏曲《牡丹亭》全本55出,舞台演出耗时长,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它完整地上演亦需9小时。而动画这种艺术作品的制作和播出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因此动画《牡丹亭》势必要精选内容,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以“游园惊梦”为核心的经典传统情节,在有限的时间和既定的情节内容背后,为观众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完整的戏曲故事。如前述刘娴、王舜、王琳惠、王渭导演的四个不同版本的水墨动画《牡丹亭》,其时长分别从2分钟到12分钟不等。最短的是王渭的作品,只有2分钟。它的开始配合着悠扬的古曲,画面从春日的远山迅速化作精致的亭院,杜丽娘进入花园只有一个背影一闪而过,然后是双鱼自在地嬉戏,又化作一片烟柳,紧接着是借鉴舞台造型与表演动作的柳、杜二人在烟柳画桥背景下翩翩起舞。其有戏曲内容的画面仅1分半钟,却以点带面,在几个镜头的转换中触发观众多角度的想象,令人从知觉到联想、想象,再上升到情感的心理反应,达到对作品深层的体悟。观众对水墨动画《牡丹亭》的意会过程离不开对色彩与线条的体悟。用色单纯本是水墨技法的固有特色。受“五色令人目盲”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国画用色主张单纯、明快、清新、朴实,亦讲究“随类赋彩”。因此我们看到的水墨动画《牡丹亭》,其整体色彩不论是清新淡雅还是端庄典丽,都力求达到“意足不求颜色真”的境界,令观者从中悟取“情”的诗意与美妙。同时,也因为“意足不求颜色真”,色彩对形象的约束力减弱,反使观众获得了根据自己的经验支配想象的最大自由。与之相应的是水墨线条构成的轮廓,它同样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更多强调抒发主观情趣,传神地展示物象的形式美,令观者获得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生发无限想象。如王琳惠导演的《游园惊梦》就表现得特别独到,其整部作品就是在线条的不断变化中行进,把现实的叙述与梦境的描绘分别给予明与暗的不同背景:袅袅上升的炉烟化作杜丽娘的身影,她在园中漫步、入梦。梦中时而是柳、杜二人相伴相依,时而又是纷乱的线条,最后化成将醒未醒之时在杜丽娘眼角滑落的一滴泪水。水墨动画能够意会悟情,还因为墨迹本身在纸张上浸润、渗化等过程的展示。那不清晰的边界及晕化能与情感体验相通,通过自然渗化产生的丰富层次和不同变化效果,令观者的心在这千变万化中自然地受到感染。而动画的连续播放又可以展现墨迹的延伸、回转,加强水墨转瞬即逝的模糊影象,使观众从中获得朦胧的情绪化的审美感悟。表现在各版本的水墨动画《牡丹亭》中,有夺目而来、气贯长虹的灵韵水墨,也有飘扬荡漾的纤细笔触,这都是饱蘸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的优美的轨迹。那些由浓至淡的变幻,使人感到心魂的跃动。线条的波折、顺逆、顿挫,或刚劲、或轻柔、或回旋、或卷褶,行笔中透出种种摇曳的风姿。水墨动画《牡丹亭》释放了欣赏者的思维束缚,拓展了欣赏的空间。欣赏者在一种模糊感受中驰骋想象,自由意会,在蜿蜒游动的造型与魂萦梦绕的依依之感中,体悟到一种不可言传之美。

第4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爱莲说读后感,请您阅读。

爱莲说读后感1自濂溪先生写下着名的《爱莲说》后,莲花一夜间名声大振,成为了端庄高雅,廉洁自爱的代名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争先恐后地买莲,种莲,赏莲。北宋掀起了一股“爱莲热”。

再说牡丹,已被遗弃在一角。在没有人喜爱牡丹。没有人愿意被人称作“富而不贵,哗众取宠”。牡丹,不得不承受着世俗的骂名与人们的唾弃,在阴暗的角落独嚼苦寂。

莲花的风光可谓高绝一时。朝臣权贵争着拥有它。一边借它以表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一边暗地里贪污受贿,玩弄权术;迁客骚人争着吟颂它,按照《爱莲说》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写下了大量诸如《爱荷说》、《莲花铭》等等堪称“一绝”的诗篇;一般商贾搞不懂《爱莲说》,更不会写诗,但他们竞相高价购莲,在家中开凿数亩池塘种莲,邀请各界名人到家中炫耀财力;就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客栈,也争着借莲的名义大开什么“莲花阁”、“爱莲楼”、“赏荷馆”,天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老板挣钱挣得笑不拢嘴……莲花,已成为了走红的“明星”,风扉大江南北。它不再是当年濂溪先生笔下默默无闻的花之君子了。

几年后,一文人路过一片荒原,吃惊地发现了在繁盛绽放的牡丹。花团锦簇,鲜艳夺目,雍容华贵。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在花云香气缭绕中,挥笔立就《牡丹赋》,把牡丹比作高贵的象征,却把莲比作伪君子。不久,《牡丹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爱莲说读后感2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

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一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每次品读,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爱莲说读后感3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只顽皮而可爱的小猫咪,在窗台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脚印。燥热的天气连吹来的一小阵风都是热的。太阳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变成火的王国。鸣蝉也躲在树叶后,躁动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发出一阵阵哀鸣,听得人心烦意乱。

唉,这该死的天气!打开身旁的小风扇,期盼得到一片清凉。然而她却像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如火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关掉风扇,漫不经心的翻开语文书的首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开学时心血来潮写的诺言:努力学习!现在想起来,我实现这个诺言了吗?苦笑。翻开第二页,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为《清风荷影》。心顿时平静下来,燥热感也不见了。看着这幅彩页:淡白的荷花体现出她的朴素与美丽,浅绿的荷叶映衬这洁白的花朵,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翻开课本《爱莲说》,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荷塘中,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水润的荷叶,走在荷塘边,便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所吸引。不经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望着满池的荷花,不经感慨万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涟而不妖;像一位声名远播的名人,香远益清;又像一位洁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净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洁,让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与那些娇艳的花儿比起来,显得更加朴素与美丽,你用你的高洁征服了所有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却能“进墨而不黑”,世上还有什么花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今世上,有许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最终变得一无是处,还为国家,为集体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他们应该像荷花学习!

荷花还有一种君子情怀,他们不会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气节。现今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做一些违背人性道德的肮脏龌龊的事,让人们对之恨之入骨,而他们却能理所当然的,他们应该深刻反省!

荷花,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随波逐流;

不因为环境顺利,而张扬炫耀;

他通达公正,没用歪的斜的:

她越远越香,有一种禀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

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纯洁!

合上语文书再次看到首页上的那句话。对!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质;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荷花,是你让我得到清凉,学会努力!你所散发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爱你,荷花!

爱莲说读后感4首先,从文章来说作者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来表现莲的品质的。

君子精神中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没有达到他心目中君子的地位,孔子对他称赞最多,虽然称赞他“好学”,但只以“仁人”相许。他甚至觉得自己也达不到这个标准。孔子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这么九个要求,却十分的难以达到。九思总结起来无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把乾当作马,坤当作牛,君子在常人眼中就是龙象,就像刘老师说的欲为龙象,先做马牛。莲在淤泥中已经做过马牛,出来后才被认为是龙象,人在成为君子前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天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他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君子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运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君子就像大地,学会包容理解。一个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一个自强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并像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

这么看来,莲,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呢,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可是四君子里为什么偏偏没有莲,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莲既已得人心 就不须有排名了,君子不为身外之物所动,即使没有排名,莲作为君子人们也不会有意见。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是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莲可以接住水却不沾染,正是有包容万物之胸怀。莲在风雨里屹立不倒就是有天的坚强、劲健。

莲和君子像天和地一样,都学会坚强与包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标准中走向成功。

爱莲说读后感5牡丹受人追捧,因为它富贵有余;水仙使人家养,因为它亭亭玉立;甚至于玫瑰,都让人采摘,因为它娇艳欲滴。花开千朵,莲,似乎被人遗忘了。

莲,穿着白衣,静静地卧在水面上,纵然有人走过,也只是淡然一眼便匆匆离去——他们嫌莲太平凡了。它不似牡丹一般富贵,也不似水仙一般大方,更不似玫瑰一般有一种不羁的带刺之美。当所有人都在爱别的花时,莲不嫉妒,也不怨恨,更没有报复,即便有淡淡的羡慕。但,它却连淡淡的羡慕都是洁净的,从不沾染世俗。

莲,孤立凡尘,远离那喧哗的尘嚣。可谁又知它的内心丰富多彩呢?可谁都不曾细细观看,不然,莲也不用默默无闻了,人们都只爱看表面,都喜欢一看便知的东西,却不知那些东西其实是肤浅的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虽如一位天真少女,却从小便立身邪地,不被欣赏。她,又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不懂争夺,不懂世故。莲,却又更像一位壮志难酬的志士君子,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它不敢盼求奇迹的出现,一如刚出生婴儿的瞳孔:黝黑,干净,平静。

默默里,也不知默默里流逝了多少岁月!

莲,等来的是一位诗人。

莲,等来的是一个知己。

第5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1、牡丹花开的时候,公园里的一条条观赏花的甬道上,人们摩肩擦踵,照相机的闪光灯此亮彼灭,按快门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成千上万株牡丹花在绿叶陪衬下,更显得妩媚娇人。在数不清的品种中当然要挑最名贵的“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被称为牡丹花的四大花王先饱眼福了。

2、看,那漫山遍野的牡丹,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精妙绝伦的五彩锦缎。我随着观花的蜿蜒的人流在花间慢慢地漂移,饱览这国色天香。红的、紫的、白的……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婀娜绽放的……有文静地偎依在绿叶上的;有顽皮的在绿叶间捉迷藏的;有高傲的亭亭玉立的……阳光里,在或浓或淡的新绿的映衬下,像碧天里可爱的星星;轻风过处,那漫山的牡丹泛着鲜亮的波纹,一波儿赶着一波儿,像友谊的电波传向远方;又像美丽的少女哼着欢乐的小曲翩然起舞。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美丽的粉蝶姑娘也趁明媚的春光赶来参加牡丹的盛会……

3、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它让春风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树木唤发出光彩。牡丹花也一样唤发出了光彩,五颜六色的牡丹花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红的、有紫的等等。人们观赏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人用照像机把牡丹花拍下来,有的人用眼睛观赏牡丹花,有的人用画笔把牡丹花画下来,我用铅笔写下了这篇观赏牡丹花的作文。

4、“何人不爱牡丹,占断称中好物花,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太平牡丹美得秀韵多姿,美得流光溢彩,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作。

5、一阵微风吹来,桃黄手捧金澄灿的金子,摆动着身子,好像在说:“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更漂亮!”二乔也不甘示弱,穿着舞裙,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妩媚仙子”穿着洁白的浴衣,仿佛是一位刚出水的美人。它们都拿出自己最美的一面,让前来观赏的游客评价。勤劳的小蜜蜂来采蜜了,五颜六色的蝴蝶也来了,为牡丹园又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6、在一片花海里,“魏紫”率先映入眼帘。传说后周宰相魏红博为官清廉正直,素爱养花,尤甚牡丹。魏宰相得知有人从邙山挖来的一株紫牡丹,走近观看,牡丹紫的恰到好处,多一份则俗,欠一份则平淡,处在兰红之间,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知为牡丹中的珍品,便花重金买下。又经数年精心培育,成为当时花中之王。那时人们赞誉它“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7、“春来维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她风华绝代,雍容华贵,艳冠群芳,因此成为了多少人笔下哗众取宠的对象。人们只记得梅花傲雪千霜,铮铮铁骨,却忘了牡丹在那华丽的背后的坚强。

8、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最绿的牡丹是“豆绿”,它的颜色近似叶绿;最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它的颜色是深紫发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数“魏紫”,约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红的牡丹是“火炼金丹”,它的颜色近似国旗红;最蓝的牡丹是“蓝田玉”,是粉里透蓝;最佳的间色牡丹是“二乔”,它一朵花上两种颜色。

9、牡丹的茎又细又短,老干可达3米,枝叶特别茂盛。它的叶子又扁又短,绿得好像就要底下来似的。每当到了百花盛开的四月份,杜丹就像成了花的海洋。那里的花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

10、放眼望去,红一片,紫一群,粉一簇,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花开前夕,一枝枝牡丹像一个个含苞欲放的少女,它生长着。而到了开花时节,一枝枝牡丹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带着灿烂的笑容。昆虫们也开始在这里举行联欢会,蜜蜂来了,蝴蝶来了,蜻蜓也来了。它们都被这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所迷住了。牡丹花们也尽情展现着自己,充满了野性,完全没有了约束。如果把洛阳牡丹比作千姿百态的贵妃,那么垫江牡丹则是充满清纯和野性的村姑。

11、一进大门我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我放眼望去,看见一朵朵数不胜数、品种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特点。它们好像在争奇斗地比美。

12、喜欢牡丹花,不仅因为她高贵艳丽,还因为牡丹花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荣昌盛的象征,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每到开花时节,牡丹就开着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花朵。

13、不与百花争报春,春深时节始登陆。当春满大地时,牡丹才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她的花朵娇艳饱满,花瓣重重叠叠,花色更是数不胜数,有姚黄、魏紫、赵粉、四合连、洛阳红、红宝石、黑洒金……牡丹的花枝细而长,那翠绿给人清爽。她的叶子犹如一个个小巴掌,像小朋友一样欢快地拍着手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14、牡丹是洛阳的骄傲,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她折服,她无愧于“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我爱牡丹,爱她的娇媚,也爱她的高贵;爱她的典雅,也爱她的多姿;爱她的艳丽,更爱她的热情……

15、牡丹不象梅花在冬天里一枝独秀,也不象一些野花野草一样默默无闻。她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和其他的花儿组成一幅春天的画卷。牡丹与百花一起争芳斗艳,从众花中脱颖而出,成了“花中之王”。

16、第一朵牡丹花盛开后,其余的也开放了。只不过他们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开的,今天你开,明天我开,就好像是凭着“门票”依次开放的。我想,这可能是牡丹花的一个特点吧。()

17、我的家乡在垫江,这里却是牡丹的天堂。在垫江太平的明月山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太平牡丹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月山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而这里,又有着“华夏牡丹源‘和”丹皮之乡’的美称。真是一片繁荣之地呀!

18、一进大门,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走在牡丹园的小路上,人们对那些含苞欲放的牡丹指指点点。仔细看,那些牡丹像一碗米饭倒寇在叶子上,上面还夹着鸡蛋。牡丹的颜色各种各样,有粉色的,有红的,有紫色的,真是太美了。

第6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百花盛开的兴庆宫苑,精英荟萃,华光璀璨,有李白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杨惠之的雕塑,公孙大娘的剑器,念奴的歌声,王大娘的杂技,梨园弟子的乐舞,李龟年的演奏……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范和遗闻趣事。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盛唐文化的缩影。

皇苑

兴庆宫以风光秀美的皇家园林著称于世,苑内碧波荡漾,绿坪如茵,杨柳青翠、百花似锦,山上植树木,湖中立岛屿,风景优美动人,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色皇苑。兴庆宫的南部是以龙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有举世闻名的沉香亭,这里水光潋滟,倒影迷离,楼阁亭榭,错落有致,使其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龙池为御苑的中心,约占全苑的三分之一,是南内以大水面湖色著称的风景区,岸旁垂柳细杨。池内荷菱藻芡弥望,周围花草茂盛,景色十分宜人。唐玄宗与妃嫔僚臣常在此观景欣赏、设宴游乐,结彩为楼,泛舟为戏。唐苏颐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咏道:“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御苑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在山水相依之中,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廊桥、亭榭,殿宇、楼台,形式或r恢宏壮阔,或绮丽精巧。唐蔡孚亦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日: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著名的沉香亭就象是一颗璀璨炫目的明珠,镶嵌在龙池的东北岸旁、和池水相映生辉。沉香亭全部用名贵的沉香木构造,五间彩袱和双重飞檐豪华巍然,营建在三层的石台陛上雄伟壮观。沉香亭是位于高处的观赏亭,亭下水域茫茫景色如画,举目望使人心旷神怡。亭前遍植名贵花卉,有红、淡红、紫、纯白四本木芍药,并有一日花色数变的珍贵牡丹名品,叫做“晨纯赤、午浓绿、夕黄”,沉香亭又是观赏极品牡丹之处。每当牡丹盛开时,唐明皇即偕杨贵妃来到此亭设乐置宴赏花,诸王、大臣、宦官,也都来这里游乐宴饮,坐在亭子里便可放眼周围各种牡丹的争妍斗奇,使沉香亭美景升华到诗情画意的胜境。

沉香亭景区为组合式园林建筑,东邻有凉亭自雨亭,是在龙池上四面能人工下雨的亭子。沉香亭之南有按歌台,置于龙池内,并有牡丹桥、迎春桥、鸳鸯桥等通往四方。唐沈俭期有诗描绘:“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诗章

沉香亭的出名,又和一个风流超群的轶事有关。大诗人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其故事中有盛开的牡丹花,有当朝的天子李隆基,有倾国倾城的杨玉环,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艺人李龟年,但是,最闪亮的主角非诗人李白莫属。中国文化最有魅力的部分是诗,更多的好诗产生于唐朝,鲁迅甚至说“诗到唐时已经做完”,提起唐朝的诗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李白,成为亿万人心中不朽的风景。

据《松窗杂录》记载:唐天宝初年的一个春天,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梨园弟子奏乐歌唱。唐明皇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唱旧词?”命李龟年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聚仙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只见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左扶右持回到宫来,推到唐明皇面前。明皇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洒汤。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明皇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一会儿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三章。于是“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逐促李龟年以歌。”宴乐奏起,明皇忍不住一同吹起玉笛来。杨贵妃忙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美酒敬给李白。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织在一起写,人即花,花即人,倾国倾城,同蒙帝恩。

第一首写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并想象升腾到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是把杨妃比作仙女下凡。第二首描绘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第三首把牡丹、杨妃、明皇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春风”即是君王,而“倚阑干”更使沉香亭声名远扬,据说唐代国花为牡丹,而杨贵妃又美艳无比,明皇常将杨妃比作牡丹花。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足以说明君王对杨妃的喜爱。唐明皇堪称是封建帝王中的风流天子,尤以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为瞩目,而他们,长期居住在兴庆宫,活动在兴庆宫。留下了不知多少风流韵事。

三首清平调词,字句之间自然地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诗风。他的诗不是苦吟出来的,而是从脑海中进发而出、是在酒醉酣畅时才华横溢的流淌。

酒道

美酒酿佳作,成为中华亘古不变的美谈,像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轶事,千余年一直在人间所流传。大唐处在欢乐、纵情、奔放、浪漫的年代:思想诗意的栖息、意境酒醉的张扬,盛世年华,诗酒华章。中国是个酿制醇酒的故乡,物华天宝,长安最长,前不久一坛两千年的西汉美酒在古城蒙土而出,实证了古法酿酒之菁华,世惊呼“古国瑰宝,酒道极品”。美酒当年也曾酿出一曲“鸿门宴”,高祖酒酣唱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室天下,酒风氤氲。

盛唐秉承大汉雄风,酒文化光大发扬,书圣张旭狂草依靠酒醉的“张狂”,字宇行行龙腾凤舞神采飞扬:“霍如羿射九日落”,裴将军剑器飞舞依仗老酒的胆量,刀光剑影神鬼难防。这个时候,李白带着醉态来了,大笑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张扬放浪。对于李白的醉酒,同样精于诗文的明皇知道,诗人更多散发的是平时昂奋自抑着的才气,所以明皇写下了“歌一曲而酒一杯,舞一曲而人一醉”这样的文字。这是富足的坦然、从容与空前强大带来的君临天下的气势。唐诗三百如三百颗星辰,挂满在酒香的天际之间。

也有一些名人高士与世相左,不屑于孜孜求取功名,过着恃才奔放的自由生活,一生以酒为伴。如王之涣、王翰等文人,风流倜傥,尤擅长写边塞诗章,诗风大气磅礴不拘一格,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并常与圣贤名士相交往。每有作,乐工竞相为之谱曲,他们每日耽于琴酒,长年活动在酒肆歌楼之间。李白也属于这一类文人,生活放浪不羁,却例外的意气风发地被召入宫,得到天子的赞赏,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会得到官职。诗人有他自有的性格,越是优秀的诗人这种性格就越明显,李白写出的好诗是不受束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覆迥”,有着这种诗风的人是不适合做官的,为官的人束缚太多,最后李白又垂头丧气地赐金返乡,那一夜,他酒醉输掉了五花马、千金裘。

还有一批在朝的诗人,如贺知章、张九龄、张说、王昌龄等,高官得坐,骏马任骑,他们是宫廷诗坛的巨匠,是盛唐诗赋的先驱者。在皇苑兴庆宫中花天酒地,侍宴应制;在龙池、勤政楼、花萼楼、沉香亭的御宴上,都有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

园林

第7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年龄上,它们差了不少。公元前319年,楚国筑建广陵城时,洛阳盆地的夏都斟已被伊洛河的泥沙掩埋了1380多年,仍然居住着周天子的东周洛邑也巍然矗立了450余年。地理上,一在河之南,一在江之北,中间隔着广袤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山长水阔。风格上,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洛州)是千年,朝代更迭,沧桑厚重。扬州(旧称广陵、江都、维扬),只是一座吴侬软语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旖旎小城。

让扬州一跃成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成为佳丽如织、水月柔情、山色婉曼的温柔之乡、富贵之地、之城,成为李白的“烟花三月”,姜夔的“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曹寅的“吴楚风烟画不成”,皆因了一个人、一条河。

受地理大势的影响,自古以来,天下无水不朝东的流向,极大阻隔了中国的南北交通。1400年前,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以洛阳为中心,用一条“北接涿郡(今北京),南连扬州、余杭(今杭州)”的运河,把洛阳和扬州连通起来。从此,运河的涟漪中荡漾着洛水的清波;从此,扬州吸吮着运河的乳汁春笋般长大;从此,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成为时人的梦想。

炀帝极为看重洛阳,大业元年(605年)登基之初,就下令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并在都城之西建造名曰“西苑”的皇家园林(唐初,改名芳华苑;武则天时,定为神都苑。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其诏书曰:“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之多矣,唯见洛阳。”于是“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一年后,一座由宫城、皇城和70里长的外郭城组成的宫殿巍峨苑囿壮丽的都城,巍然矗立在邙山与龙门之间的伊洛平原上。这是继周公营洛之后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都城建设,其规模之宏大,在洛阳1500年的建都史上无与伦比。隋炀帝自此“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运河的中枢洛阳,自然也成为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之后大兴土木的扬州一起,成为大隋王朝实际的北南二京。

大运河的开凿,神奇地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绸带般飘逸在辽阔的华北平原和富饶的东南沿海,成为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将富庶的长江流域同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并基本框定了自隋以降中国千年的政治、经济格局,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历史长河中,隋朝38年的存在有些昙花一现,但短暂的隋朝却有三样遗产传之后世,影响深远。它们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大运河(漕运),它们在朝代更迭此起彼伏的历史莽原上流淌了约1400年,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王朝的终结。因而,我们不能因其流星一瞬而忽略或消弱它的伟大。“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当一些人人云亦云继续着对隋炀帝的妖魔化时,诗人皮日休的见地可谓中肯公允。

就洛阳的悠久厚重而言,大运河的开凿,只是历史上浓墨重彩锦上添花的一笔,而扬州,则完全是一座被运河催生的城市。运河的千里清波,带给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富庶繁华,也滋养了妖艳妩媚的琼花,和琼花一般的刘采春、毛惜惜,滋生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那无边的风情、与风雅,滋生了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江南柔情文化之滥觞的曼妙诗情,也滋长了隋炀帝三巡江南的威武、奢华、盛大、排场。

人生只合扬州死,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相约,还是邂逅?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从苏州返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遇了。刘禹锡人称“诗豪”,祖籍中州洛阳,白居易人称“诗王”,住在关中渭南,并称“刘白”的两大才子,初逢在美丽风雅的扬州,于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就在二人的唱和中诞生了。

和刘白扬州初逢的欣喜不同,一位长安京兆万年的大诗人,因赴任洛阳而不得不离开扬州,怅别老友。在离情杨柳如烟别绪清波漫流的运河,离别的船只渐行渐远,忽然,似有一缕钟声从朦胧烟树中隐隐传来。噢,这不是广陵寺的钟声吗?殷殷赶来,相送还是挽留?叹息还是祝福?于是,那联“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成为韦应物传诵千古的名句。古往今来,描写洛阳的诗歌灿若繁星,吟咏扬州的诗词也是琳琅满目,却难得这么一句,把洛阳与广陵,把离情与别绪,把意境与内涵,把含蓄与余韵,嵌进同一联诗,凝在同一条河。

唐代,洛阳和扬州也不知是商量好了还是暗中较劲,各自出了两位高僧。玄奘跋涉漠漠流沙,西行求法;鉴真越过茫茫大海,东渡传经。玄奘西行前,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归来后将佛经汉译藏于白马寺;鉴真东渡前,就在洛阳白马寺研修佛学,此后数年,来往于洛阳长安,潜心经、律、论三藏。

其实,洛阳与扬州历史上还是有些渊源的――《说文解字》是东汉的许慎在洛阳著述的,而最终的版本校订、流传,却得益于扬州的徐铉、许锴兄弟。三国,据说神医华佗因曹操而死在洛阳,而最后得其真传的,是广陵子弟吴普。“建安七子”中,《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陈琳是广陵人。“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喋血洛阳时,行刑前弹奏的那首曲子居然叫《广陵散》――只是,大运河的开通,极大便捷密切了两地的往来。

这不,隋炀帝又乘着龙舟沿着运河巡幸江都了。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雪白火红的琼花和往年一样绮丽,然而,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江都兵变,50岁的炀帝被叛军司马德勘等生生勒死。那个“春花满正开”的销魂季节,成了炀帝最后一个春天。

嗟乎,扬州美则美矣,但扬州的山水吴侬软语般太过柔弱,承载不起的铁血厚重。

炀帝死后被有唐君臣谥号“炀帝”。“炀”什么意思?《谥法》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于是,一个20岁就督军统一大江南北,其后开通大运河、实行科举制,西征北进,威加四海,被西域各族Q为“圣人可汗”的一代帝王,就这样被贴上“昏君”“暴君”的标签,遗臭万年。

历史上与洛阳渊源最深的城市有两个:长安和扬州。长安是洛阳的兄弟,作为河山拱戴的帝王之都,它们承载的繁华苦难、沧桑兴亡太过厚重。而扬州,应是洛阳的阿妹吧。生于繁华,长于富贵,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隋堤杨柳是她弯弯的蛾眉,千里碧波是她清纯的明眸,春花秋月,朝朝暮暮,惯看船来舟往,千帆过尽。

苏轼做过扬州太守,扬州的山水、园林、寺院之美,有幸化为他笔下的诗句,遗憾的是,苏轼却没有机会到洛阳。但他一定知道洛阳的佳处,要不,“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苏轼咋会吟出“洛阳初夏广陵春”的词句呢?

“洛阳初夏”“广陵春”,两朵风华绝代的并蒂莲美在何处呢?

美在两种花。

炀帝去了,但他钟爱的两种花依旧灿烂在运河的藤上。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洛阳牡丹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总是花开洛阳、香飘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应是炀帝的首功。《海山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娇等名贵品种。”

洛阳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同时,千里之外的扬州也如火如荼。你猜当红花冠是谁?琼花吗?琼也者,其洁如玉,其灿如仙也。“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韩琦《望江南》)“梨蕊三分饰玉体,桂香一缕裹娇魂。”琼花风姿淡雅,且乃扬州独有,但遗憾的是,和蔡京创办的扬州万花会一样,却是北宋以后的事――宋代文人王禹是向世人推介赞美扬州琼花的第一人。陶渊明独爱菊,林和靖痴于梅,其文其诗,风雅千古,而后世所谓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花死隋宫灭”,却只是后代小说家带有贬义的演绎。

不是琼花会是谁呢?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猜猜是谁的诗?吟的是哪种花?呵呵,再给你说一句经典到耳熟能详的名句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对,是芍药。

第8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1、釉上彩瓷

我国精美的瓷器一直是对外交流的标志和名片,古往今来,瓷器贸易一直占据出口的重要地位。从东汉创烧原始青瓷以来,我国的陶瓷大国之路就开始了。各种技法的瓷器争奇斗艳,各有所长,其中釉上彩就像一颗瑰丽的宝石,色彩绚丽,极具装饰性。釉上彩就如其名,制作方法是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釉上彩的种类众多,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还有,珐琅彩器名重一时,屡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2、工笔牡丹瓷画

釉上彩一般在绘画创作时都是用工笔技法表达画面的,这与釉上彩能够烧制出更加精致画面的特性有关。工笔画又叫做“细笔画”,是中国画中画法细致的一种技法。我国的工笔画历史十分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光滑洁白的瓷底加上精致细腻的绘画,互相映衬,和谐且动人。工笔花鸟是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科目,起源于盛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工笔牡丹画。牡丹是国画花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意义不仅在于牡丹美丽的外表还在于寄托诗人、画家的美好情感。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观赏性花卉。

二、工笔牡丹的美感法则

1、象

“象”在美感法则中指的是构图。一幅好的工笔牡丹画首先要有和谐的构图,绘画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展示出三维空间中的景象呢?那就要巧妙地安排布置好绘画的各种视觉要素。要想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达到有意境、有诗意的艺术效果,就需要巧妙地运用构图中的对立统一法则,诸如宾主、呼应、浓淡、纵横、虚实、藏露、黑白、疏密、繁简、动静、开合、收放等形式美法则。一幅画首先就要定出主要的表达对象,以主体为重点,客体为辅助,主体一定要明确,客体只能作为陪衬。如果宾主交待得不明确画面就会混乱。画面上的物象要有呼应,没有呼应画面就会显得孤立无味。接下来,画面物象要有纵横关系,纵横得当,画面才生动,纵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要避开直角相交。不但要注意实处,虚处更要处理得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还有就是藏露的运用,正所谓露者藏之,显者隐之,犹抱琵琶半遮面,景越藏境愈深。构图中远用对比手法,即是加强矛盾、制造矛盾,开与放是制造矛盾,合与收是统一矛盾。矛盾制造得越险绝,统一矛盾就越能出奇制胜。工笔花鸟画构图学理论明确地提出了“置陈布势”的说法。“布势”是指通过对物象位置的经营安排而求画面之势。在画面布势中,由于点的张力使两点之间具有吸引力而产生连贯的线感,而线又具有延伸的方向感,动势的流向感。工笔花鸟画的起、承、转、合形成了一定的气脉,画家正是通过这些形的置陈而达到了取势的要求。

2、形

“形”在这里指的就是造型。想要好的造型,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牡丹花的生长结构,只有掌握了牡丹花身上的各个结构,我们才好下笔。整株牡丹,由花、蕾、茎、叶、干、芽等组成。每年春季花后,芽胚即在干和嫩茎之间形成,到秋冬季节,芽苞渐大。到第二年初春芽衣张开,叶芽长出,到四月初,花苞从叶芽中抽出,花茎渐高,茎上分枝生叶,花茎高约一尺许,茎顶只生一花。叶柄长而互生,从下往上生出三至五片叶,每片为三叉九叶(因品种不同,多者一茎生十余片叶),到上端一叉三片,近花部分是单叶。花苞又分小蕾和大蕾。花蒂由上下两层萼片组成。上有大萼三片,下有小萼六片。花头中心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在花心正中,状如小石榴,雄蕊由蕊头和蕊丝两部分组成。牡丹分三类十二型。即单瓣类、重瓣类、重台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台阁型、蔷薇台阁型、皇冠台阁型、绣球台阁型。其属于芍药科,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羽状复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萼有5片,花径15~30cm。牡丹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叶三筋,中间主筋所在叶片较大较长,主叶片末梢附近会有缺齿并伴有较为清晰的细叶脉,两边副筋所在叶片略短略瘦,无缺齿现象。牡丹叶子的颜色通常为草绿色,但是有时候为了配合画面的整体色彩变化,翠绿色以及蓝色的牡丹叶子在工笔牡丹画作中也比较常见。牡丹的局部细叶脉根据画面情况可勾可不勾。通常情况下,需要精细的小品,可以考虑勾勒细脉并用胭脂复勒主筋。但是大幅画面的作品不勾勒也可,勾多了反而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枝梗在牡丹画面中主要起到分割画面空间的作用,所以要描绘的挺拔有力,枝梗的交叉部分通常呈“十字形”,此处描绘要多注重体现“骨点”的感觉。

3、色

“色”在这里指的主要是色彩。牡丹花的品种众多,颜色也是十分丰富。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等等。我们就拿颜色清淡雅致的烟笼翠牡丹举例吧。此花颜色洁白,晶莹通透,根部略带绿晕,有“青烟笼翠”之感,故名。为了更好地表现牡丹花瓣的透明感,可以把背景设定为深色的冷色调,与淡黄色的花头冷暖呼应,相映成趣。同时在染色时将背景色统染入花头部分,适当地描绘了外层花瓣的透明感。烟笼翠的花头为淡黄色,花瓣晶莹通透,因此可以适当加强光彩效果,边缘部分最好能融入背景,以深底色绘制较为合适。花瓣勾线要流畅细腻,转折要自如。花瓣边缘的起伏变化以略尖锐的三角形为主,夹杂部分半圆形,因而线的起笔和顿挫都要注意表现毛笔的笔意。

第9篇:赞美牡丹的经典诗句范文

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任勤尹是以画牡丹而名噪一方的实力派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究员、台湾中华书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东营天香书画院院长。任勤尹自幼酷爱艺术,恢复高考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惠民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在从事美术教育的同时潜心国画创作和绘画技巧的探索与研究。在众多名师指点下,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用笔泼辣,章法严谨、别有韵味的艺术风格。

任勤尹擅长花鸟,山水和人物画创作,尤其在牡丹画技法的探索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了独成一品的鲜明画风。他笔下的牡丹生动传神,形神兼备;柔中见骨,平中见奇;墨韵清新,水墨交融:立意自然,熔古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洋画之精华,集大小写意于一体,体现出了牡丹很强的质感、光度感和视觉冲击力,洋溢着高贵典雅的气韵。早在1994年,东营市和美国米德兰市缔结友好城市8周年书画交流展期间,他画的一幅牡丹被米德兰市市长看中,诚恳地提出要收藏此作品。东营市政府把这幅国画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了美国友人,这幅国色天香的牡丹图成为中美友好的永远见证者。1995年,任勤尹带着自己60多幅牡丹画在菏泽国际牡丹节期间举办个展,得到国内外书画界人士的普遍赞誉。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锡铭同志看了画展后给予很高评价,并高兴地邀请任勤尹合影留念。1999年应台湾中华书画研究会邀请,“任勤尹国画牡丹展”在台中市成功举办,各界人士反响良好。

近年来,任勤尹对国画的颖悟更加通透,技法更加娴熟,底蕴更加深厚,不断在突破自我中得到发展。而随着牡丹画创作的不断推陈出新,任勤尹在梅花,迎春,紫藤、竹子画方面的造诣也在不断加深。其独树一帜的画风,赢得了书画界,评论界和收藏界的普遍赞誉和青睐。作品多次被选送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展出并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如《春风》入选中日文化展并获一等奖,《春雨润玉体》入选文化部举办的迎港归书画展并获佳作奖。收录其近年来力作的《任勤尹国画选》已正式出版发行,另有近百幅作品在国内报刊发表。

以山水画见长的任勤林,字棠卿,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他是勤尹的弟弟、勤斌的哥哥,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东营市文联主席、东营画院院长。任勤林多年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工作,经常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采风写生活动,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术展览并获奖。他的山水画作品洋溢着钟灵毓秀的自然之美,气势雄浑,意境幽深。任勤林擅长以扎实深厚的绘画功底营造意境,作品既充满生命气息又给人静谧深邃之感。在表达意念中,善于准确把握严谨与舒放,客观与主观的尺度,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感觉巧妙地融为一体。

观任勤林的画,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却又能体味出不同于古代文人画的清新意境。他注意画面颜色的处理,但又不赞成完全地向西洋画靠拢,主张在不失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对时代的感受。任勤林作画用笔苍润,气韵生动,大刀阔斧中见微差,微差中又蕴涵着微妙的变化;用色薄而不滞,厚而不腻,含蓄润泽而富有生气,下笔准而有力度,体现着妙、灵、俏、稳、重的艺术效果,有较强的音乐感。

近年来,任勤林在探索山水画技法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境界日深,格调益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既有西洋画风的影响,又不失民族性。作品曾多次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香港大公报》、《中国书画报》等几十种国内知名报刊。《中国教育报》,山东电视台。东营电视台都对他做过专题报道。其传略被收入《山东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出版有《任勤林画选》,《任勤林中国画作品集》,多幅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友人收藏。

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任勤斌是从学习油画转入国画创作的,同时他还是近年来省内崭露头角的一位实力派青年雕塑家。任勤斌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深造于中美协主席刘大为人物高研班。现为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青年美协理事,东营市青年美协主席,东营市园林处副处长。

任勤斌勤奋好学,涉猎广泛,在中国画,雕塑等方面造诣颇深。难能可贵的是他依靠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经历,走出了一条融绘画、雕塑艺术于一体的创作路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黄河口人,任勤斌对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他借助雕塑的形式,灵动地反映深厚的黄河文化。为感受自然,师法造化,任勤斌以其惯有的执著奔走于城乡之间,感受平原、大海、长河的神韵,以坚实的脚步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追求。雄浑豪放的河海交汇,幽静神秘的新生湿地,浪漫飘逸的芦花飞雪……滋润了他的艺术人生饱经风霜的渔民、豪情满怀的石油工人、村姑、孩童、古船,鱼网……更多人文色彩的事物,激荡着他的心灵。

阅历的丰厚,带来了作品的丰厚心灵的诚实,带来了作品的诚实。古老的黄河在东营有三次大的改道,每次改道都会产生新的生命,新的文化,新的生态,新的动向,《黄河痕》、《黄河之子》,《乡韵》,《铸》等一系列反映黄河口文化的雕塑作品,正是他对这一次次沧桑变迁的生动解读。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雕塑展览,作品《糖葫芦》被北京什刹海存放。

任勤斌是一个爱读且能读懂大自然的人。他以纯净的心境和天性去感悟自然之美,他的花鸟画讲求人文品格,人与画都置身于最纯净最朴实的自然之中,充溢着生机盎然的天籁率真之气。他将自己的才情融入笔墨,融八黄河口文化,融八生活,充分保持着诗性的写意和稳健的风格。任勤斌擅长写意梅花,葫芦,为此多次专程赴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观摩写生。在著名画家于希宁,关山月的亲自指点下,专攻花鸟画20余年,形成了自己酣畅淋漓、挥洒自如,构图严谨、颇显张力的画风。他主张中西合璧,其中国画作品具有油画的色彩和雕塑的浑厚,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