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赞美三月的诗句精选(九篇)

赞美三月的诗句

第1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仿照小诗《零赞》,选取一种其它事物,对其咏叹。

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一轮明月

[难点分析]

此题原载于《考试报·高一语文》2005年2月11日第三版,后来多次当作备考训练题,结果都不太理想。很多同学难以做到事理逻辑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随意选一个对象写前两句容易,写出好的比喻句难。小诗虽短,逻辑关系却较为复杂:一、二句为一层,扣住“0”的内在特征“一无所有”,“转”出它的奇妙作用;三、四句为一层,回应诗题,扣住“0”的外形特征,以富有美感的比喻,就一、二句的内容作合理的生发,共同赞颂“0”。两层内容,写作角度由“内”及“外”,“内”为赞之因,“外”为赞之果。

有人说,仿句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越重,则难度越大。这道题,原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表 赞

你一生只有十二个数字

却将无数惊喜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山谷中的十二个月份

细究起来,这个答案若以6分计,最多只能给2分。其一,三、四句比喻的对象不是“手表”,而是“十二个”数字,转移了话题;其二,比喻不是扣住“表”的外形特征展开,缺乏形象生动的美的特质。

[技巧指导]

仿句要懂得化难为易,先做好两步,把“仿写”变做“填空”:①迅速将原题不需变动的文字拷贝下来,使仿句与原句的整体骨架保持一致。像本题,要保留“你、却、难怪、像”等。②紧扣这几个字,推定原题的句式、修辞和前后句逻辑联系。

然后,借力打力——借助原题的逻辑思路来搜寻对象、构思内容,轻松仿写。逻辑思路既是制约点,同时也是思考问题的触发点。比如,原诗写“0”,我不妨写“1”,因为它们都是最简单的数字;原诗前两句先抑后扬,我依样画葫芦,说“1”“你自己简简单单,却拿千千万万成就别人”;原诗后两句就外形设喻,我也就汤下面,说“1”“难怪你那么伟大,像傲立云霄的山峰”或者“难怪你那么抢眼,像昂首挺胸的大拇指”。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同学写后两句要么就卡住了,要么就偏了调门,不成样子。原因就在对象定了,却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喻体。其实,比喻不就是取相似点吗?像前面既然写了“表”,为什么不拿“金灿灿的奥运奖牌”来赞它呢?两者都是圆的嘛。另外,我们习惯于由本体找喻体,其实,我们可以“喇叭不响掉头吹”,先想一想能拿来赞颂普通却又很有价值的一串美的喻体,像“珍珠、擎天柱、高峰、蜡烛、春蚕、花环、大拇指、星星”等,然后反溯“本体”作为赞咏的对象,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示例]

粉笔赞:你自己脆弱卑小,却随时准备为他人献身,难怪你如此动人,像暗夜里燃烧的蜡烛。路网赞:你总是僵卧不动,却令人间生机勃勃,难怪你那么美好,像遍布周身的血脉。

第2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每到各个佳节到来,最累的就是诗人了。在我看来,作诗是好,但还不如满口塞着各种口味的月饼直至噎住,来的痛快。不过,一提起月饼,我就不禁流下口水,但我这次可不“赏饼”,来尝尝诗的“味道”。

中秋节是团圆之日,许多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于是便有了“佳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的人又在遥望家乡的亲人。诗人的惆怅心情,让我感受到思念家乡的痛苦。唐代诗人李白写过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的故乡也在这明月下,但是又怎么可能见到呢?想起那家乡的父老乡亲,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水……无不在思念之中。诗人白居易曾被贬谪后,抒发了“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孤寂之情。诗人盼望着月圆之夜,与家人的团聚,回到自己思念已久的故乡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宁和急切之情。

很多诗人也将月夜的美“勾勒”出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诗人与人的团聚抒发出来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这中秋月夜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明月显得格外圆,就像“白玉盘”。这使我不由得想到李白写的《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的一句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写中庭月夜,用“地白”二字,给人一种“积水空明”的感觉,下一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寒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这是一种很美的意境。“凝光幽幽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古人真是有才啊!中秋不光有着“似白玉盘”的月亮,有着可囗的月饼,还有一股浓浓的思乡和思亲的感情。不禁赞叹一声“中秋真美啊!”

初三:吴姝欣

第3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春天的岳麓山更是美丽,繁花盛开,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数十公里,山中石骨港秀,树木葱茏,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名人称赞岳麓山的春景,古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其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诗句就是赞美的岳麓山春天的爱晚亭。

岳麓山的荷,是夏天特有的景色,洁白或者粉红的荷花,和翠绿的荷花,充满着夏的气息。初夏的荷,盛夏的荷,静态的荷,动态的荷,各有千秋。历代的文人墨客有许多赞美荷的文章、诗词,诗词中一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是把荷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名句。

“兮兮惜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岳麓山的秋更是美丽。描写秋景的诗句更多,有战国楚。宋玉《九辩》、汉朝刘彻《秋风辞》、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晋国、陶渊明《酬刘柴桑》等。

第4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徐榕自告奋勇,他跑上讲台,一副底气十足的模样。他大方地邀请了施雨宁,我们期待的一场好戏正式开演了!

徐榕一等施雨宇上台,就脱口而出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首小诗被徐榕背得绘声绘色,还摇头晃脑,竟有点儿“小诗人”的感觉。被请上台的施雨宁有些腼腆,但显然是有备而来,不仅背诵熟练,也非常富有感情,一首《春江花月夜》博得一阵喝彩。徐榕又接上一首《枫桥夜泊》,并还有些挑战的意味。施雨宁不慌不忙,《古朗月行》的小诗一背,全班同学的情绪马上被点燃,一起跟着施雨宁背起了大家早就耳熟能详的名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他们的比赛也有了难度,终于,打成了八比八平手,这关键的时刻来了!这时,谁只要有了灵感,他就是擂主!只见徐榕仰头向上,撑着下巴,嘿,还真像位思考者。施雨宁则微微皱眉,咬紧下嘴唇,紧张地思索着。终于,施雨宁打破沉默,用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击败徐榕,荣登擂主宝座。

向来不肯服输的男生按捺不住了,他们把陈宇桓簇拥上了讲台,姚雨霏勇敢地顶住压力,发起挑战。他们转眼间便斗到了十八平,这个比拼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他们越战越猛,不分上下,台下的我们再也不袖手旁观了,纷纷拿起书和资料挥舞着,呐喊着。终于,这两位“秀才”、“状元”不负众望,创造了二十三平这个不败的“古诗神话”!

我们也站起来,秀秀自己。“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每个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读着、背着、念着。教室里热闹非凡,不断地传出我们的笑声和背诗声。

第5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一、由音乐入手,调动想象,进入诗境

音乐是一种想象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情感,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得以完美的再现。

片断一:在《咏柳》诗歌改写教学初,我播放《春天圆舞曲》,让学生驰骋想象,在脑海里展现春天千姿百态的景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探出了头,小燕子飞回来了。”“冬天过去了,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瞧,鸟儿跳上枝头,用最大的嗓音唱着动听的歌,似乎憋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今天唱个痛快。”……这样,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借想象去填补空白,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二、由画面入手,引导想象,描绘画面

片断二: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以轻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形、色、神观察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调动想象,并把看到的景物用语言描绘出来:

柳条:“柳条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摇曳在柔和的春风中。她那迷人的姿态,久久保持着,仿佛一位魔术师,将时光停留在那。”“柳条像许多纤细的小手愉快地接受春姑娘的,它时而随着春风跳起婀娜多姿的舞蹈;时而直垂向地面表演精彩的杂技,似乎每个动作都在感谢春姑娘给它的恩赐。”……

柳叶:初春,细雨滋润着垂柳,柳便开始萌动心律,她每日都在改变自己,只要春风轻抚,翠绿便飞上了柳梢,没过几日,柳叶便争先恐后的长大,她们挨挨挤挤,争抢着为人们编织着绿色的梦!......

柳树:远看,整棵柳树就像一位美丽的妇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头发;近看,又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示她那楚楚动人的姿态。……

三、由诗句入手,体会情感,达到心与物通,情与景融

片断三:媒体同时出示画面与诗句。

师:请同学们读诗句,每读一句,再观察一下画面,再想想所读的诗句写的是画面上的什么景物?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表达出来。(事实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

生:正当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时,一阵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他突然睁大眼睛,哦!原来春风就像把剪刀,把柳叶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整齐。……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春风既然可以裁出柳叶,那么其他的如花啊,草啊,它能不能裁出来呢?那似锦缎秀美的大地春色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这样去想,“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春天的什么呢?诗人咏柳,从柳树、柳条、柳叶的形、色、神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还看到了春天,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他会有哪些感慨呢?你从诗人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生1:对柳树的无限喜爱。

生2:对春天美景深情的赞美。

生3:歌颂春天的无私……

生4:对大自然的喜爱、赞颂大自然的力量……

师:你们从诗句中理解和欣赏了诗人的情感,快用语言来表达你对春天、对大自然喜爱与赞美吧!

第6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2.下列加线字释义不完全正确的 一组是 ( ) A.卖弄(炫耀) 呼朋引伴(招引) 舒活(舒展) 花枝招展(迎风摆动)B.响晴(响亮) 德高望重(名望) 唱和(应和) 津津乐道(味道好)C.枯涸(水干) 水尤清洌(水清) 肥硕(大) 山岛竦峙(耸立)D.幸甚(庆幸) 星河灿烂(银河) 朗润(润泽) 抖擞精神(振作)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是 ( ) A.《春》——作者:朱自清——线索:盼春B.《济南的冬天》——文体:散文——济南冬天特征:响晴C.《观沧海》——背景:北征乌桓失败——诗歌特色:悲凉D.《西江月》——作者朝代:南宋——出处《稼轩长短句》 0

4.下列句中运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 了花 赶趟儿。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C.走进这所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D.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 A.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B.班长李华学习好,品德好,在班上德高望重。C.韩日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以0比2不敌哥斯达黎加队,大家对此津津乐道。D.“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邻居家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可爱极了。

7.从场合、对象、礼貌三个角度分析,下列语句中得体的一句是 ( ) A.欢迎常来我校参观学习,我想这对你们会很有益的。B.病人出院了,医生边送边说:“请走好,欢迎再来”。C.你成绩虽然差,这次考得还可以,希望少犯老毛病。D.前面道路正在施工,给你添麻烦了,请绕道行驶。 8.文学常识填空。 (1)《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 ,__________, 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一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家。 (3) 名句填空。 ①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⑤枯藤老树昏鸦,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4) 对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要说的话,请写一首对联式的四句小诗,表 达你的心情。

9.本段文字作者抓住了春风的_________来写,从人感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角度展开描写。

10.本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将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

11.文段首句引用的语句出自_________(朝)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篇名),引用的作用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XX图”的形式为本段文字拟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观 沧 海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来到”还是“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D.日月好像从沧海中运行,最后又落入沧海。 0

15.《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期的“三曹”指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三) 雪 花 赞 ①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 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绣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 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

④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⑤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 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着一片,前赴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该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来,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⑥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17.解释下面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银装素裹: (2)前赴后继:

18.第④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19.文中画 线的“悄悄”与“无声”,如果分别改用 “勇敢”与“迅速”,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一、品词析句,理解美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启发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揣摩和理解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觉接受美的形象教育。如教学《翠鸟》一课,文中对鸟贴着水面往远飞走了的描写,一个“蹬”字,一个“叼”字,一个“贴”字,一个比喻句“像箭一样飞过去”,将翠鸟敏捷的动作描绘得鲜活、贴切,使学生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传神。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中展现出深秋时候傍晚江面上的美景,作者以珍珠比作露珠,以玉弓比作新月,不仅十分传神,还营造出一个清幽、静谧的境界,泌人心入于脾,这大自然的美不知令多少代人都陶醉过。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古诗。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品尝、阅读、体会并感受我国数千年的悠久文明以及文学的艺术美、文字美和情操美。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语文教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极具诗情画意,虽然言尽但却意味无穷。故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跟诗人一起进入优美的意境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致,实现和诗人心灵上的沟通,进而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例如,著名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写景的诗句,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如若我为诗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进行想象,继而提出四个问题:烟花三月的江边应该是一幅如何的景色你是否注意到?你是如何离朋友逐渐远去的?朋友的船如何渐渐地消失?此时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在美好的想象中融进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体会,即便是成绩不佳的学生亦可于不同程度上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诗的美妙与情趣。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Ρ仁羌?赏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美,一般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讲到《落花生》的时候,那不惹眼的小花生苗地下的果实,跟那些挂于枝头的耀眼果实相比较,更彰显出花生的内在美,再去体会父亲的“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无用的东西”这句话,继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借助鉴赏,提高了认识,懂得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存在对比的事物与人物还有很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比较、评判、鉴赏中获得对人生、做人、处事的理解。

四、用感情朗读,领悟美

朗读是领悟美的向导。教师要借助朗读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琅琅的读书声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升华。

以《白杨》为例,教师用审美的角度分析教材,设计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配合录像,出示画外音:在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但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这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白杨能在此扎根,而且长得高大挺秀,这说明什么?作者在这里赞美白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写白杨树的美来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赞扬他们美好的心灵。

五、发挥想象,创造美

第8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古诗 传统文化 教育

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且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社会的教育。“位卑不改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心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了他们浓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热爱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也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家的劳累辛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艰困的深切同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受民深情。同时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学生。

3、热爱家乡的教育。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怀念。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泊般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能造福桑梓,惠及乡邻。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人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最好题材,它们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相机引导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真情感受真情,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幻的高尚品质,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陃而寡闻”。友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珍惜友情的名篇,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也要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环保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古诗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教育学生反思:如果没有了水,还会有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美景还会存在吗?人类将何以延续生命?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的共处,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古诗中,涉及鸟类等动物的诗句比比皆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花香,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都是保护环境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捕杀鸟类等动物,那么还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动人美景吗?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惠崇》中都有相关描写。这些古诗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我们应在古诗中发掘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傲雪凌霜的精神,这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过程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第9篇:赞美三月的诗句范文

春天徥一年的开端,是播种的季节。和风拂煦,细雨潇洒莺歌燕舞,花团似锦。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历代文人墨客采访写生。或触景生情,惑有感而发,或写诗或填词,或咏歌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脍炙人口的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这首七绝是早春的颂歌诗人以敏锐观察力扑捉住了初春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一场春雨过后,嫩草吐芽。远远望去,原野上仿佛铺垫了一层浅绿细绒,而走进眼前,却因芽短草稀反而不易察觉这是多么准确地聚焦描绘,多么形象的文学语汇。与韩愈《早春》相比美的,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韩愈从植物发芽预感到春天的来临,苏轼却从鸭儿戏水联想到冰雪消融江水转暖,暗示春天给万物带勃勃生机。两首诗一静一动把早春景物描绘的栩栩如生真乃堪称双绝。

以诗喻志的的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净在新春,绿柳露黄丰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尽是看花人。”从诗眼上看,是诗人在早春刚到,绿柳露黄,敏感到扑面而来早春的气息将很快到来,便抢占先机,先声夺人 独自去寻春踏春了。如果待到春花烂漫时,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出门都是看花人了。”

人们赞美春天,总离不开春风。贺知章在《咏柳》诗中以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拟刻画早春新柳:“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郊则用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来表达中举登科的喜悦。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情景交融,自然流畅。传说其中的"绿"字圈改过多次,开头是"到”后来改为“过”等,诗人这种“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宿寒。”的严谨态度同他的杰作佳句一样,被世人广为传颂。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