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年吃饺子范文

小年吃饺子精选(九篇)

小年吃饺子

第1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正月十五吃饺子由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河南人“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正月十五应该先吃饺子。正月十六,再吃元宵。寓意是团圆、吉祥,扁扁圆圆又一年。

为什么要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才吃元宵呢?一是跟月亮的运行规律有关,二是跟中国人的“口彩”有关。

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什么是“望”?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过年要吃饺子,一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饺子,当然取的也是贺岁之意。吃饺子是贺岁,吃元宵是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

渭北农村自古就不产稻米,麦面才是人们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节这天,这里的人们,跟正月初一一样,吃的还是饺子。渭北人把饺子叫“煮角子”,因为这里的人习惯把饺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国的北方过年都吃饺子,山东也一样,只是吃法不同。胶东过年吃四顿饺子,小年吃第一顿,三十晚上第二顿,第三顿是正月初二,第四顿是正月十五。

关于饺子,南方和北方有什么区别?

饺子可分为南北两派,从饺皮、馅料到做法都各有不同。

南方饺子外形细小,饺皮薄而滑溜,馅料以猪肉为主。作为小吃,你也可以加入鲜虾、蟹黄、冬菇、木耳,煮后做汤来吃。

第2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日常食饺

饺子的名称据说是因年三十夜里吃它而得名。旧时讲究守岁包辞岁吃,非晚上十二点才能动筷。按天干地支纪时法,晚上十二点为子时,年三十子夜钟声一响,人们就进入了“更岁交子”的新年,此时吃带馅食物,这种食物就叫“交子”,久而久之,就写成了“饺子”。中原民间也称饺子为“扁食”“猫耳朵”,这是根据饺子形状来称呼的。豫东郸城一带,饺子和扁食虽然都是用面包馅的食品,但内容和形状却不尽相同。就馅来说,饺子是肉馅,扁食是素馅。从形状上说,饺子包好后将两角一弯,呈元宝形。扁食则是对边一捏呈弯月形。

河南人包饺子用的擀面杖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是中间粗,两头尖。擀面片时,两手握擀杖,重心偏向一方,面片团团转,芯厚边薄。包饺子的方法有对折叠齐,也有双手持饺边往中间挤。饺边有重合形、螺旋形。摆放时饺边向上,河南中部地区也多将饺边朝下摆放。

过去,民间有几个固定的吃饺日,如冬至、除夕、春节、元宵节等。只有到这一天,人们才会吃上一顿饺子,以此来改善生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饺子也从节日饭食成为日常食品。除在节日食饺外,每到星期天,城市居民都要高高兴兴吃上一顿,在包和吃的过程中,消除了一周的疲劳,融洽了亲属关系,丰富了假日的生活内容。现在,随着冷冻饺子的出现,城市日常食饺更加频繁。在农村,农民在农闲时也常包常吃。

节日食饺

1、春节食饺

河南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歌中的三十儿捏鼻儿,即指大年三十包饺子的食俗活动。

年三十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食用。饺子必须摆放整齐,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为了祈福,人们包饺子时,常将一枚硬币包进去,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大福大贵。也有包花生的,因花生也叫长生果,谁吃了包有花生的饺子,谁就能健康长寿。

北方的年夜饭以饺子为主,中原地区尤为重视。民国《重修滑县志》记载:“老妇及小儿夜半不寐,围炉嬉戏有至六更者,谓之守岁,夜半食馄饨,谓之填穷坑。”此处的馄饨,也是饺子。把吃饺子称为填穷坑,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十晚上,饺子煮好后,第一碗先要祭神。老人们会虔诚地祷告说: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老天见了心欢喜,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尊重。从第三碗开始,人才能食用。

正月初一,是正儿八经的饺子节,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有初一食饺子的记载,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其中提到的河南《修武县志》有“正月元旦玛呜起,祭神祀先,火鞭爆张声闻四邻。灯烛达旦。黎明饭扁食”的记载。由此可见,初一食饺是民间的传统风俗。至今天,饺子仍然是中原以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春节美食。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饺子,一般是在五更时分吃下。吃饺子前,要举行接灶神祭祖宗活动。祭神祭祖之前,饺子不能食用,要作为祭品摆放在供桌上。庄户人家打开屋门,先放闪门炮,催促家人赶快起床。大家更换新衣,洗净手脸,点燃香烛。一家之主在供桌上摆上枣山、大馍、饺子、果品,将香插在麦斗上。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或家中男子跪在供桌前,在鞭炮轰鸣、香烟缭绕的气氛中,人们叩头祭拜灶君及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然后分吃祭神的饺子。饺子经过“神光”照耀,人们吃了才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豫东一些地方,正月初一要吃素饺子。第一顿早饭也不能说是吃饺子,当地俗称为“喝汤”。还有些地方初一全天不吃肉,以表示对畜类的尊重。大多数地区都有初一早上喂牛、猪、鸡、羊吃饺子的习惯,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大年初一吃顿饭”。这天人们对大牲畜尤为重视,因为大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役力,让它与人一样过年,吃顿饺子,希望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是农户人家最朴素的愿望,也显示了中原农耕地区的经济特点。

2、七夕食饺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月七”,是夜称“七夕”。这天夜晚,姑娘们要对月乞巧,盼望织女传授女红技艺。现今流传在中原地区的乞巧会,大多都以包饺食饺为主。

在豫北山区,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晚上,都有一年一度富有闺阁情趣的“乞巧会”。这天,左邻右舍未婚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大家对面,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另外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如针、织布梭、弹花棰、纺花锭、剪子、蒜瓣或算盘子(象征能掐会算、聪明伶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愿望。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置在偏僻的地方,焚香、点纸,一齐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

生活茶饭,多教几遍,

七个姑娘给你来送饭。

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个大饺子放在一个篮内,挂在椿树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篮子,此举称为“守巧”,谨防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第二天清晨,七个姑娘闭上眼睛,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的饺子内包有针或剪子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豫东的乞巧活动与豫北大同小异,时间比豫北错后一天。主要内容也是包饺子、吃饺子、玩饺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用女红技艺鉴别女子才能的标准不断得到修正。现在,虽然乞巧习俗在农村仍有流行,但已失去了它原始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少女、游戏娱乐的一种形式。那种潜在的乞巧意识也很少有人去理会了。

3、冬至食饺

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称为“冬节”。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利的日子,因此值得庆贺。古人冬至吃饺子时,还伴有一些祭祀活动。今人祭祖已不多见,但冬至却是地地道道的饺子节。俗语有“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吃饺子的原因,据说缘起张仲景。传说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赶上寒风刺骨的冬天,南阳白河两岸的百姓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冬至这天,张仲景搭起医棚,支上大锅,用羊肉、辣椒加祛寒药材煮汤。煮熟后,将羊肉、药物用面包成耳朵模样的“娇耳”分给大家。众人吃了“娇耳”,喝了药汤,果然耳朵都好了。人们感激张仲景的恩情,每到冬至这天,都包类似耳朵的“娇耳”吃。冬至食饺的习俗伴随着这一传说,在中原大地上广为流传。

礼仪食饺

饺子作为主食的一种,调剂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日常和节日吃食。然而,食饺俗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饺子还作为人际交往的礼物,密切了亲友、乡邻关系,它的地位从居家食物上升到馈赠食品,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也愈加丰富。

1、结婚食饺

在河南中部地区,姑娘出嫁前一天,街坊邻居要给姑娘家送一锅拍(一种圆形的炊事用具)饺子。饺子小巧玲珑,十分好看。哪家捏得好,捏得小,说明哪家人手巧。送饺子的过程,也是炫耀手艺的过程。这些饺子,待嫁的姑娘是不吃的,多由姑娘的父母煮熟后,与送饺的邻居一起分食,以此表示他们的祝贺之意,期望第二天的婚礼顺利进行。

娶亲这天,由娘家备好饺子,随迎娶花轿或汽车带至婆家。饺子的数量根据新娘的年龄决定,若是二十岁,需准备二十个饺子。若是三十岁,就准备三十个饺子。至婆家后,新娘入了洞房,婆家嫂嫂将饺子煮成半熟,端给新娘吃。嫂嫂逗趣,反复询问新娘:“生不生呀?”新娘娇羞难耐,在众人的质问下,不得不红云满面地说“生”,然后将半生不熟的饺子泼在床下。此时“生”的意义已由饺子的“生熟”转变成“生儿育女”,它是中国传统嗣续观念的反映。

新娘三天回娘家,俗称“回门”。这天,岳父母要置办全桌酒席招待新婿,主食仍以饺子为主。新娘在婆家,婆家嫂嫂以饺逗趣,三天回门时,娘家嫂嫂也要替妹妹出气。他们常把包入辣椒的饺子端给新郎,新郎不能推辞,直辣得涕泪交流,狼狈不堪,嫂嫂们才肯罢休。

2、生子食饺

妇女生孩子是一道难关,饮食极为讲究。产妇的膳食安排,多从“下奶”方面考虑,以粥食为主。然而,开封一带风俗,产妇生产后的第十四天,要包顿饺子让产妇吃,此称“捏骨缝”。民间传统说法,妇女生产时骨盆松弛,吃顿饺子,骨盆可以尽快复合。这也是民间的一种相事联想,认为骨盆的张合和饺子的捏撮很近似,虽然用吃一顿饺子的方法来加速骨盆的愈合非常荒诞,但是用饺子改善生活,调理饮食结构,恢复产妇的身体健康,加速奶水的分泌倒是非常必要的。

婴儿百天和周岁时,父母常包一百个饺子。因婴儿乳牙不全,不会食用,全家人替孩子吃了这些饺子,意谓为孩子嚼了灾。有些人家数世单传,得了男孩望成人,便给男孩认个干爹。每年大年三十,干娘要为孩子包十二个豆腐馅的小饺子,取谐音“都福”的意思。初一天明前煮熟,让孩子吃下,可添聪明,获福禄。这种往来,一直持续到孩子十二岁为止。这些习俗都产生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人们采用嚼灾、认干亲等办法,希望得到更多人的保护,以求孩子免灾除祸,健康成长。

3、丧葬食饺

由于受灵魂不灭原始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那么死人同活人一样,也需吃饭,这就产生了给死人上供等风俗。供品有肉、馍、菜等,其中也不乏饺子。

殡埋死人后的第二天,民间称“服三”。这天,许多地区有埋饺点汤风俗。亲人们提上瓦罐,装入煮熟的饺子,到坟前祭奠。将四个饺子埋在坟的四周,把饺子汤浇在坟边。剩余的饺子让儿女们吃了,吃时要背过脸去,不让外人看见,害怕父母赐予的福气让外人夺去。有的地方是在殡埋当天埋饺子点汤。

4、往来食饺

中原民间亲友往来的礼品,大多都以面食为主,随着季节的更替,面食的品种也不尽相同。一般都是面条、面雁、面羊、枣花馍等。但流行在豫东郸城一带的送扁食回猫风俗,在诸种礼仪交往中更具地方特色。农历正月十五以后,外甥们都要给姥姥(外祖母)送扁食吃了。当地流传有“十五包,十六送,老人吃了不生病”和“老人吃了十六扁(饺子),一不呼歇二不喘”的说法。如果双亲健在,扁食的数目必须是两位老人的年龄之和。如果只有一位老人,则根据老人的实际年龄准备饺子。送饺子时,要带上葱和蒜,人们常说:“外甥送扁食,不带葱不中,不带蒜不算。”葱,谐音“聪”,蒜是算数的意想。目的是为了让老人吃了耳聪目明,长寿健康。

外甥从姥姥家返回时,姥姥要给外甥捎回蒸成猫形的面馍。如果有两个外甥,要回三个馍,馍的数量要比孩子的数量多一个,取其富裕,图个吉利。若是刚出嫁的姑娘,还未生儿女,娘家也得回两个猫馍。一般来说,外甥长到十岁以后,姥姥就不再回猫馍了,但送扁食要一直送到老人去世为止。现在,人们的生活今非昔比,母亲并非需要女儿的饺子才能过节,这种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习俗,逐渐成为一种母女交往的礼仪,它的意义远远超过饺子和猫馍本身,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含义,那便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食饺习俗的传承基因

食饺习俗同其他民俗现象一样,它的形成和稳定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民俗调查中,人们总是把饺俗的形成归之于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结果。仔细分析起来,饺俗的传承,大概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小麦面是饺俗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原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是饺俗形成的先决条件。饺子是有馅食品,各种莱肴均能入馅,荤素皆可。吃饺子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宜。饺子既能充饥,又有营养,具有较强的食用性。因此,由饺而产生的饮食习俗,是一种带有实用特点的文化现象。

其次,人们的信仰心理奠定了饺俗的思想基础。在饺俗未形成之前,饺子最初的面貌是作为单纯的食物出现,做饺子是一种不自觉的制作活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把主观隋感渗入饺子,吃饺子成了人们感情的自然流露。饺子不光是充饥食品,同时也是一种象征物,它成了代替或再现某种抽象事物或概念的食物。包饺、吃饺、送饺的意蕴也不在饺子本身,而在饺子以外的深层蕴意。

第3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除夕夜了,除夕夜是大家一起团圆的日子,大家都开始准备大吃大喝了,除夕夜吃饺子是中国北方有的一种习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除夕夜吃饺子寓意什么2022,欢迎阅读!

除夕夜吃饺子寓意什么除夕夜为大年三十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交与饺谐音。大家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一样吃掉,祈求来年全家吉祥。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春节吃饺子象征新年招财进宝的愿望。

除夕夜吃什么馅饺子吉利除夕夜当然要推荐这个馅,那就是韭菜馅,韭菜谐音“久财”,寓意长长久久,永远发财,所以说除夕夜吃韭菜馅饺子,寓意:长长久久,财源滚滚来。韭菜馅饺子可以分为素三鲜饺子和肉三鲜饺子。饺子馅里包红枣,饺子好吃更有吉祥祈福的寓意,除夕夜包饺子,中国人的传统会将钱币、桂圆、红枣、糖块、花生等象征喜气吉利的物件包到饺子馅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煮好上桌后,全家所有人围坐桌旁,一起开始吃饺子。吃到钱币的人,寓意着财源广进;吃到桂圆的人,寓意着吉祥团圆;吃到红枣的人,寓意着红红火火或早生贵子;吃到糖块的人,寓意着日子甜甜美美;吃到花生的人,寓意着健康长寿。除夕夜包好的饺子在下锅之前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中国北方传统习俗,包好的饺子不能乱放,一定要摆放在圆形的竹帘子上,摆放时要在最中间位置放九只元宝形饺子,然后围绕着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层逐步整齐摆放,民间俗称“圈福”。还有说法为帘子无论大小,每个帘子只能摆放99个饺子的习俗,这就叫“久久福不尽”。香菇馅饺子,香菇的形状就似向上的箭头,寓意有蒸蒸日上,强势向上的意思,同时也有鼓财之意。酸菜馅饺子,酸菜谐音为算财,表示钱多的要计算很长时间,数钱数到手抽筋。鱼肉馅饺子,为富余之意,有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的寓意。牛肉馅饺子,寓意为牛气冲天,豪运满满,气势磅礴。

一般在什么节日吃饺子1、除夕为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有馅,人们可以在里面放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寓意团圆吉祥、平安美满,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饺子取之为“更岁交子”的寓意,“子”即为“午夜子时”,“交”和“饺”为谐音,古时候在天干地支的计时体系中,“子时”就是一天的开始,而农历大年三十这晚的“子时”,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更是新旧岁的更替。所以在除夕夜吃饺子的时间必须在“子时”,也就是午夜23点到凌晨1点这一时段,寓意为:吉祥如意、合家团圆、辞旧迎新、万事顺意。

2、正月初五吃饺子: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

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3、立秋吃饺子: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4、立冬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5、冬至吃饺子:在我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除夕过年放鞭炮时间对于鞭炮燃放的时间还真的没有什么具体时间规定,也会根据地域不同,燃放时间也会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对于几点开始放鞭炮也是如此,都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和讲究。

除夕夜晚放鞭炮,除了吓走年兽的古老说法之外,还有开财门的说法,按照每天的八门来临,在除夕夜祭祀、燃放鞭炮是很多地区的传统习俗,而对于开财门也是按照规律,查询今年的年财神的方位在哪里,是需要从年、月、日进行推算而来,从而能够知晓财门的方位,也好进行祭祀和燃放鞭炮,12点的钟声响起之后,也就是牛年的第一天的到来,按照天干地支和年、月、日的推算,今年初一的财门方位是在北方,至于什么时候放鞭炮,这个还真的是跟自己的地方习俗有关。

第4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儿的饺子,一种荤的,一种素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儿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像是两军对阵,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妈妈只好茄子葫芦一起煮。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着,妈妈把包好的饺子沿着边儿用手轻轻地一捏一捏,便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儿,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儿,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那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了自己做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需要我们必须用经历的代价才能把它唤醒。

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想起那些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想起妈妈自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的情景,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的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想拉上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但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哪,真是享不了福!”

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们的口味花样翻新,妈妈却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让妈妈吃得开心的唯一方法是常包饺子。每逢我买回肉馅儿,妈妈看出要包饺子了,立刻麻利地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去打馅儿,绝对不让别人沾手,那精神气儿,又回到了我们小时候。

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选自《老年报》2013年2月20日)

父母对孩子的爱,藏在许多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比如花边饺子里,衣服扣子里,文具盒里……我们既要习惯这些爱,又要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习惯而忽略了这藏起来的爱,有了这样一颗感恩之心,我们才能回馈父母的爱。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青幻曲》,散文集《父亲手记》《音乐漂流瓶》等。

第5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大年三十晚上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看呀,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门前挂起大红灯笼。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过大年吃饺子。

屋里屋外亮亮堂堂,厨房里全家一起包饺子,正在展示厨艺。虽然我小,但我也是家中的一员,于是我也抢着去包饺子。爸爸和爷爷在擀饺子皮,其他人忙着包饺子。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皮就变成了一个个饺子:有“无宝”饺子、“麦穗”饺子、“双喜”饺子、“花边”饺子……一个个饺子像姿态各异的小鸭子,一个个展开翅膀,跳入了滚烫的开水之后快乐地游戏。

“来啦,来啦,香喷喷的饺子来啦。”奶奶和妈妈边叫边端着饺子从厨房里走出来。瞧,一盘盘白胖胖、亮晶晶、滑亮亮、热气腾腾的饺子摆在了桌子上。大家马上就围到了桌旁吃饺子,都抢着给爷爷奶奶夹饺子,“爷爷、奶奶,多吃“花边”饺子,我一边夹一边对着奶奶说:“祝爷爷奶奶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这时奶奶忙说:“天天,多吃“麦穗”饺子,因为它象征着学习来年的大丰收,祝你今年的每门功课更加优秀。”听了奶奶的话,真给力,所以我抢着吃“麦穗”饺子。接着奶奶转过脸给爸爸妈妈夹“元宝饺子”。奶奶一边夹一边说:“来,儿子、儿媳妇多吃点“元宝饺子”。它象征着新年发财,招财进宝。爸爸妈妈听了之后觉得太给力了,抢着吃“元宝饺子”。 奶奶看着这面说:“有你们这些孝顺的孩子们我就知足了。”欢声笑语编织了一首除夕曲,荡满了整个家中。

啊,除夕夜吃饺子真给力呀!

第6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一般情况下,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馅一种素馅。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自从我参加工作以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盛餐。想起那些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想起妈妈自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的情景,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每逢我买回肉馅,妈妈看出要包饺子,立刻麻利地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去拌馅,绝对不让别人插手,那精神气儿,仿佛又回到我们小时候。

那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到一堆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有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第7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混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混沌”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元代人称饺子为“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子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而民间在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就已经相当盛行了。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一部分吃年夜饭时吃,一部分待到半夜子时吃。而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便有了“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也包含着有“喜庆和谐”、“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在民间还流传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所以,北方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应该就是源于这个传说。

过年吃饺子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直到现在,人们在包饺子时,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就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饺子这一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新年欢乐和祝福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春节里不可缺少的必备食品。

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元宵最初可能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在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里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叫法也不同,有叫“汤圆”的,有叫“水圆”的,也有叫“汤团”的,等等不一。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问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说到元宵,还有一段历史旧事必须要提: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以上各个时期对这种吃食的叫法虽然不同,但食品就是指现在的元宵了。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元宵用面除江南米面外,还有粘高粱面、黄米面、荞麦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谷制作食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日年年糕,很可能“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春节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饪、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的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的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第8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个家庭团聚的好日子,家家都吃年夜饭,更少不了包饺子了。每年我家都把一枚硬币放到其中一个饺子里,吃饺子时谁把饺子里的硬币吃到后,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钱花。我非常渴望能吃到幸运饺子。

去年是爸爸吃到了幸运饺子。今年我便一上桌就开始多吃饺子,希望能够早点吃到幸运饺子。我很快地吃着饺子,这时的我眼看都吃半盘了,可还是没吃到。恨不得自己长上一双“透视镜”,把饺子里面的馅料全部看得一清二净。突然,我的牙咯了一下,咬到了一个硬硬的、扁扁的东西。太好了,我吃到了,我终于吃到了幸运饺子了!我心里立刻涌出一股喜悦感,可我却没有表现出来。因为我想先不告诉爸爸妈妈,等饺子吃完了我再给他们看。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这么做,那可要从去年除夕夜吃幸运饺子的时候说起了。去年,我争着抢着吃幸运饺子,饭量要比平时大很多。可都吃完饺子了,也没看见硬币大哥的踪影。这时,爸爸“坏笑”起来,拿出藏在桌子旁边的一枚带有肉馅的硬币。我有点生气,爸爸说:“我只是希望你能多吃些饺子嘛”!可我还是不喜欢爸爸的“恶作剧”。明白了吧!所以,我也想让爸爸尝尝被“骗”的滋味。因此,我也便不声不响地把硬币藏在了桌子下,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可爸爸妈妈什么也不知道。我还是继续地吃着饺子,眼看只剩下几个饺子了,妈妈开始疑惑了,她问爸爸是否又犯起了“老毛病”,可爸爸脸上露出一副很无辜的表情,我实在憋不住了,便大声笑了起来。这一笑,爸爸妈妈全明白了。

爸爸妈妈当然没有责怪我,而还在回想着他们刚才疑惑时的可笑“表演”……

通州区临河里小学五年级:屠晓灯

第9篇:小年吃饺子范文

除,是除去的意思;夕,是夜晚的意思。所谓除夕,就是送走旧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迎来新年的第一个清晨,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在除夕夜那晚很多地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但是吃饺子的由来吗?

除夕吃饺子来历

1、吃饺子的来历

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除夕吃饺子来历

2、除夕吃饺子的推荐

立冬养生推荐胡萝卜羊肉饺,其主要是有着改善胃病,治脾胃虚冷是很有帮助的。胡萝卜性温,可调补中焦和肠胃等。而羊肉补气养血,温中补肾。非常适合气血虚、胃寒的患者。

做法:胡萝卜和葱姜清洗干净备用,花椒冲干净后用开水泡30分钟左右;洗好的胡萝卜用擦丝器擦丝后剁碎,葱和生姜剁碎备用;泡好的花椒水(用来去羊肉的膻味)逐次加入羊肉馅中,搅打至羊肉上劲;加入葱末和姜末搅拌均匀;加入剁好的胡萝卜碎,加入上述各种调料搅拌均匀;擀皮,包饺子。包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下锅煮熟开吃。

3、白萝卜猪肉黑木耳饺的做法

做法:肥瘦猪肉剁成细泥;木耳剁成末;萝卜擦成细丝用开水煮透,过晾后挤干水分,剁成细末。猪肉放盆中加葱姜末、酱油、盐、味精、胡椒粉搅匀,再加萝卜末、木耳末、海米末、鸡蛋、植物油和盐、味精搅匀成馅。饺子粉加水和匀,醒1个小时后,下成60个剂子,擀成薄皮,分别包上馅,放开水中煮熟,食用时带大蒜汁。

饺子皮的做法

饺子皮的原料:饺子专用面粉。

饺子皮的配料:水。

方法/步骤:在和面盆中放入适量面粉,加入一小勺盐。

再在面粉盆中加入一个鸡蛋清,加入鸡蛋清的饺子皮,包成饺子,煮熟后捞在碗里不容易粘住。

用一小碗放入凉水开始和面,先加入少量水,用手或者筷子,将面粉和成面疙瘩。

除夕吃饺子来历

然后再用手把面疙瘩用力按压到一快儿。

再把面团上面用手蘸有点水,再继续揉,反复蘸水揉面2-3次后,用锅盖盖住,醒30分钟。

面醒好后,取一小块,搓成长条,用刀切成小剂,或者用手拽也行。

用小擀面杖将小面剂檊成圆形,就可以包饺子了。

饺子馅咸了怎么办

如果是已经包好的,那么调汤汁的时候,多放点醋,蘸着吃。不会感到那么咸。

如果拌好馅了,还没包。可以加点糖,可以中和咸味。

在煮的时候可拿一个洗净的土豆切成两半放入汤里煮几分钟。

用掺有白酒的水浸泡,有明显的去咸效果。

除夕吃饺子来历

再加点馅进去,剩下的饺子馅包好冷冻起来,下次再做也可以,但是如果是素馅的饺子馅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口感。或者包的时候馅小一点。如果馅里能挤出水分,挤出点水分。

附带饺子做法:猪肉剁馅,加入盐、姜粉、色拉油、香油搅拌上劲儿,放入切好的韭菜,再放入一个鸡蛋搅拌均匀。面粉加水和成光滑面团,将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压扁,擀成圆片。将馅料包入面片中即可。

除夕夜的来历与吃饺子的蕴意

农历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其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为腊月最后一天往往是三十日,所以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

但是,如果赶上农历腊月是小月,就会出现没有“大年三十”的现象,譬如20xx年的除夕就是腊月二十九。下一次这种情况还要到20xx年。

在民间传说中,“夕”是一种食人恶兽或者是会带来瘟疫的恶兽,所谓“除夕”就是消灭“夕”这种恶兽。

但是“夕”这种恶兽是无法真正消灭的,只能想办法吓跑它,所以除夕夜12点一过,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将“夕”吓跑,迎来无病无灾的新年。

对了,据说大年和小年也是一对怪兽……明天聊聊?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一般都是在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必须打扫庭院,进行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夜要吃年夜饭,南北风俗不同,北方一般吃饺子,南方有吃馄饨、汤包、年糕、元宵的,不过现在南北风俗逐渐混同,也不那么刻意了。

按旧俗,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饺子与“交子”谐音,“交”是交会,“子”是子时,“交子”指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交会于零点。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也就是新旧年更替交于子时,即新的一年到了。

另外,饺子外形象元宝,意蕴“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

包饺子的时候,会将几枚硬币包进去,如果谁吃到了,就会在新年交好运。

除夕还有守岁的习俗,也就是“熬年”,除夕夜不睡觉,一直熬到新年到来。

我以前是家里的孩子王,每年除夕夜带着一帮堂弟堂妹表弟表妹们在午夜12点快来临的时候将所有的灯都关了,然后在零点刚过的时候,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将所有的灯光都一起打开。

从漆黑中重回人间,大家一起欢呼……

不知道是因为这社会变了,还是自己老了,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