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开课教案范文

公开课教案精选(九篇)

公开课教案

第1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1.分析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引出关于祥林嫂悲剧的经历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引出悲剧根源。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用他的神笔为我们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让人难忘的形象,今天,让我们走进《祝福》,赏析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人物――祥林嫂。

二、进入内容

提问1:这篇小说集中刻画祥林嫂的情节是哪几个?

明确: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提问2:那么请同学们找出这几处情节中关于祥林嫂肖像描写的地方,加以分析。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明确: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分析:头上扎着白头绳,点出了祥林嫂的身份――寡妇。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着装素雅朴实。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虽然生活艰难,但是还是不失年轻人应该具有的活力。顺着眼――安分顺从。

提问3:那么出来鲁镇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如何呢?

明确:勤劳,整天地做,闲着就无聊;并且劳动竟然让她嘴角有了笑影,说明了她的知足。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问4: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和第一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在肖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穿着没有改变,可能只是新旧的不同,而真正变化的是祥林嫂的两颊和她的眼神。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麻木,空虚

无神。

提问5:那么同学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再次来到的祥林嫂以这样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明确:丧夫丧子之痛。

提问6: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次的丧夫没有打败祥林嫂,而第二次的丧夫丧子却让祥林嫂如此的痛苦呢?

明确:第一次丧夫,祥林嫂还可以继续守着名节过着一生,死后或许还可以获得一块贞节牌坊,但是这样的愿望被她的婆婆亲手打破了,好在第二次的婚姻还很幸福,丈夫能干活,孩子很可爱,而这一切伴随着再次的夫死子丧,情感上的祥林嫂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再次丧夫,使得祥林嫂已经背负着不忠和克夫的罪名,但是如果有儿子可以依靠的话,那么她的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只可惜,连她唯一的希望――儿子也不在了,所以祥林嫂沦落到连栖身之所也没有。

提问7:除了外貌以外,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还有哪些变化?

明确:手脚也不如以前利索、喜欢反复地唠叨阿毛的故事。――这些都证明了祥林嫂的空虚和无助。

读出初到鲁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提问8:下面我们看看临死前的祥林嫂是什么样的?

明确: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分析:相较之前,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头发已经全白,对于不到四十的人来说,这是多么苍老的表现啊,加上乞讨生活的艰难,脸色再也不是青黄,而是瘦削不堪。最可怜的是她的眼神,已经不是之前的顺着眼,而是没有了任何的色彩,间或一轮,和活物无异。连人都不能称。

提问9:最终,祥林嫂死在了一个寒冬的雪夜,白茫茫的雪,掩盖了周围的一切,也包括了人们的冷漠和无情,那么请问同学们,在祥林嫂遭遇的这么多不公面前,她反抗过吗?你如何认识她的反抗?

明确:有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c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丁玲曾经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讨论: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明确: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

第2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一、案例教学与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备以五优五强 为标志的公共管理基本素质

公共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管理,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关键在于人才建设,要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农村管理、热心农村公共事业,有创新意识和服务精神的卓越农村人才。在农村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个人待遇偏低,工作难度较大,需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不怕困难的思想准备、不计名利的精神境界,要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三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因此,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总的素质要求,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备五种优秀品质和五种超强本领。

五优,即在意志、品德、知识、能力、责任等方面,具备信念坚、品德优、知识丰、本领硬、责任重五种优秀品质。 五强,即在服务 三农 实践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本领。 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应是在服务三农 过程中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带动农业做强、带动农村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五优五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具备判、守、写、说、做 五项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 公共管理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事务和公众服务为对象,以公共性、非营利性、公共资源效率等为基本价值标准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作为三农 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繁荣过程中,应在判、守、写、说、做 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即公共利益价值判断能力、公共程序公正性执守能力、公务文书撰写能力、公共政策表述能力、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能力等五项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在医学、工程技术学、法学等教学实践性强的学科发展起来,然后逐渐扩散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公共管理领域应广泛开展案例教学,这已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近年来的共识。 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公共管理情境或重现公共管理现实场景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公共管理环境之中,有利于其加深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和培养公共管理素养。

1.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

农村公共管理环境的艰苦性、三农 问题的复杂性、城乡差异的现实性等等,使得广大青年学生不愿到农村任职和工作,导致农村各类人才,包括公共管理类卓越人才缺失严重。 实际上,大学生对农村公共管理的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或刻板化的。 通过大量的农村公共管理案例的运用,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和丰富化,从而增进大学生对服务三农 的社会责任认知。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中,可以通过对天下为公 等公共管理精神的渲染,诱发学生服务三农 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从而发现自我价值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农村公共管理的建功立业的豪情。

2.培养学生卓越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理论知识不扎实、社会经验不丰富和实践机会很稀少,是公共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瓶颈。 案例教学是当前快捷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公共管理专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在鲜活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中活学活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在细致入微、条陈缕析中,提升学生的公共利益价值判断能力;在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原理、规程等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公共程序公正性执守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和交锋中,提升学生的公共政策表达能力;在对具体公共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公务文书撰写能力和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能力等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实施及成效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摈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独唱式 教学方式,消除学生学习上的怠倦感、乏味感和教师教学上的无力感。 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案例教学法在多学科领域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其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 在农林类院校公共管理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围绕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案例,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呈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一)建构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系列教材、案例库建设是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 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建设加强案例教学课程建设,是避免案例教学的偶然性、即兴化 和点缀化 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案例教学在人才能力培育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根本举措,是长期有效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可靠依托。 湖南农业大学结合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紧跟时展步伐,创建了一批案例教学示范课程,如市政学、公共管理基础、 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 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形成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 目前这些课程多数已申请校院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慕课等建设项目的立项。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为案例教学在其他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推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系列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方法及开展教育教学的物质载体和基本工具。 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建设是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保证。 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系列教材建设,既是案例教学法得以坚持和贯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湖南农业大学结合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组织教师编著导引与案例 系列教材。 依托学校优势和专业特点,湖南农业大学已编著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 案例教学论》、《市政学导引与案例》、《公共事业管理学导引与案例》、《公共政策学导引与案例》、《湖南省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大赛优秀案例集》 等有关案例教学的著作和教材,即将出版的教材有《公共管理基础导引与案例》、《公共危机管理导引与案例》、《农村公共组织学导引与案例》、《县乡政府管理导引与案例》、《农村社会管理导引与案例》等。 这一系列教材的出版,初步建成了案例教学教材体系。

3.搭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支撑平台

案例教学的长期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结合大数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建构的案例库及案例中心网站、网络案例平台,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核心支撑平台;专门的案例教室和案例讨论室则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独立可靠的空间。 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和案例中心网站。 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原创或搜集二手素材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案例,已建成了具有 300 余个教学案例的案例库。 其中,原创案例《猪漂黄浦江的痛与思》还入选了全国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 通过案例中心网站使用、结合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教学内容,实现师生教学的有效互动。 湖南农业大学还建设了 1 个大型的案例教室和 2 个案例讨论室,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采用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系

1.案例编选标准化

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即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或呈现某个公共管理的实例,而是每个教学案例应具备培养和训练学生 判、守、写、说、做等公共管理专业能力的功能。 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编选案例,以便有效施教、有效育才。 案例编选标准化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教学案例应体现4 个 1+[3],如表1 所示。

2.互动方式多维化

良好的教学互动是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途径。 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是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灵活运用三种互动方式。

(1) 教师主导式。 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案例教学过程,辅以多向师生互动讨论。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的的需要,编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准备教学场景和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和展示案例材料,描述案例冲突和关键问题,提出多种可能的决策方案,采用设问的方式,征询学生意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质疑、讨论和总结,达到醇化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 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适用于课时有限的教学内容,宜采用小微案例。

(2) 学生表演式。 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也可称之为角色扮演式。 通过模拟案例情境,由学生分组扮演案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各方利益表达和决策。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仿真的形式再现案例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处理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表演式案例教学模式要求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参与度高、形式生动活泼,如果组织运用得当,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貌似沦为配角,但其作用仍非常关键,主要是做好课前准备,组织案例演示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3) 分组辩论式。 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是由教师对案例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各组在内部进行充分的观点表达和意见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各组统一的观点;再次,各组选派代表逐一表达观点,在此过程中穿插各组间相互提问、质疑、答辩。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辩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总结、归纳出关键问题,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而使同学们在相互交锋中逐步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共同找寻所讨论的公共管理问题可能的解决之道。

3.教学流程合理化

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流程控制过程,而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流程控制。 成熟、稳定的案例教学流程主要包括课前案例教学准备、课中案例教学实施和课后案例教学追踪等三大关键环节。

(1)课前案例教学准备。 主要包括:一是课程案例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 课程组事先通过深入而充分的讨论,确定某门课程在多大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哪些环节和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及案例教学课时数等。 二是教学案例的编选。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确定原创教学案例、改写教学案例或引用成熟案例。 在当前公共管理案例匮乏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原创或改写案例。 当然,在经过多轮案例教学的积累或国内已有比较成熟而丰富的案例的情况下,案例编选环节可简化为教师只需根据编选标准为相关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 三是案例教学设计。 主要是教师要事先吃透教学案例,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或状态,掌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做好教学场景和基本条件的准备等。

(2)课中案例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关键所在。 在案例教学实施中,需要巧妙采用教学方式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 授课方法,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教学理念,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引导而不干预,介绍案情要含而不露,不亮观点,不作提示,同时要发挥案例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和有序推进,避免学生讨论信马由缰、天马行空。 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结合相关公共管理理论和原理进行画龙点睛,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见解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3)课后案例教学追踪。 主要包括:一是检查作业和课外辅导。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外作业完成的质量可以真正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理论和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教师可能只是提示了相关案例问题,但是对于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延伸思考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 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改善和提升其研究分析能力。 二是案例教学反馈。 案例教学要安排反馈环节和设置反馈渠道,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效果。 三是撰写教学后记。 案例教学结束后,授课教师、助教及课程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和思考,撰写教学后记,以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影响广泛的案例教学竞赛活动教学竞赛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强案例教学交流和推广案例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为了在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和推广案例教学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在内部开展了课程间的教学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2015 年,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支持下,由湖南农业大学承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协办的湖南省首届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赛在湖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 大赛共吸引了来自省内 9 所高校的 15 支参赛队百余名研究生参赛。 来自全国 MPA 教指委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省外兄弟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湖南省直机关的 22 位专家领导受邀担任大赛评委。 大赛展示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学科风采,搭建了公共管理案例交流分析平台,开创了湖南省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展示的新模式,极大促进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此次大赛获得了国内高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湖南日报》、MPA 教指委官网、红网、凤凰网、各大高校网站等媒体均进行了深度报道,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6]。 在 2015 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6 年湖南农业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湖南省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赛,再次获得了广泛关注。 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三、持续推进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案例教学的路径

(一)促进理念创新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要推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和革命。 首先是要充分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要促成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使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为主转变为以教学互动的案例教学为主,将案例教学作为公共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二是将能力培养的理念渗透到案例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案例的编选、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案例教学总结与评价等环节,都要着眼于学生服务三农的精神及判、守、写、说、做等卓越专业能力的孵化,致力于 五优五强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培养。 三是诱导学生学习理念的变革。 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学习方式,增强其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培养、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学习理念。

第3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一、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管理学》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以故事的形式把相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再将案例置放在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案例所反映的实际问题来搭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仅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框架模型变得易懂可学,而且打破了沉闷的课堂,增添了活跃氛围;这对提升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涉及诸多学科门类,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公共组织、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工具等方面的课程,在体系框架上和内容上都互有牵连,共同搭构起《公共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由于涉及的理论内容相当繁杂、而且相当多的理论内容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关于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为零,仅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分析,学生要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 和框架模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以案例故事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可感知的甚至是发生在身边的个案来表述,再经过解剖案例的教学过程,学生心理上不再抵触也易于掌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认真倾听或是观看视频内容,主动地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解读,形成自己对案例的观点看法,然后和同学在课堂甚至是课后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充分交换意见过程中既梳理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又逐渐形成共识,产生更为成熟的见解。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纯粹理论知识的介绍与解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案例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灌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能力,进而运用到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通过案例描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由此学生获得较为具体的、感性的认知;不仅如此,一次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能够把学生带人它所预设的情景中,学生感受到案例中行为者各种表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试图以管理者的身份去分析判断,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不知不觉地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从“书呆子”到“实践者”的转变有莫大的帮助。

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会分析、会表达、会写作,最终表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会处理各类事务。这与案例教学的初衷的契合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起今后在社会打拼所需要的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需要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对案例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其次,对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需要学生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这就锻炼了学生写作水平。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肃性,这对于课堂教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抽象的内容会因晦涩难懂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严肃的内容会因枯燥无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烦感。案例教学的引人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使书本知识活跃起来,使学生的精神情绪灵动起来。理由如下:一是案例本身的故事性。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往往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现实中真实的事件,这就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二是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音频、视频、动漫、PPT等诸多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一个简单的案例可以形象化,案例具有声音、图像、动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灵动性。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不谓竭尽全力介绍抽象的理论知识或做纯粹的逻辑推理,以期达到醒醐灌顶的效果。殊不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要么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么学生昏昏欲睡、胡想联翩。以致于造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没劲”的后果。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课堂上展示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载体使案例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二是案例教学过程有教师一人的独唱,有事件现场的再现,有发言、讨论、辩论的各种精彩,或是单枪匹马、舌战群英;或是团结一气、同仇敌忾;或是三国演义、各自精彩。如此这般,何愁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教师没有教学激情’何愁课堂氛围不生动有趣呢?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与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以提升。教师在广泛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筛选材料、制作案例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了制作出好的案例,教师要围绕者某一主题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以“政府间关系”为主题需要收集的材料就相当多,如国内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国外政府间的关系、发达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间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府间关系。收集这些材料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个案例、上好一次课,更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的机会。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得以提升。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制作案例的各种多媒体软件,还要具备在课堂上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学习音频、视频、动漫、PPT等制作方法,借助多媒体将案例材料再现出来,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觉感应,这对教师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能有条理地描述故事、组织课堂讨论、应对突发情况、掌控全场等,这些能力要求都将在一次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得以提升。

二、当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

案例教学对案例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真实可靠,立足于社会现实,与《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关联度,能够反应国情民风。然而,在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瓶颈。

一是案例缺乏时效性。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获取的信息量有时比教师还要丰富,而课堂上陈旧的案例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反应冷淡,更有甚者耻笑教师落伍与闭塞;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借用案例阐述清晰,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二是案例缺乏本土性。我国高校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公共管理学》教学的实践并不长,初期,由于国内案例资源的匮乏使得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大都使用国外的成型案例;即使在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学科研究建设较为成型,但由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强于国内,致使许多教师弃国内案例而选国外案例。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差异较大,西方学者撰写的公共管理案例难以体现我国国情民风和公共管理体制的特点;再者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了解并不深人透彻,对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更是知之甚少,这种距离感使学生很难“移情”到案例情境中,更不用说对案例的准确分析和解读了。

(二)《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用理论来研判社会现实,注重技术化的解决途径,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

一是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当前,大多数教师都是经由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其受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参与过案例教学,自身没有案例教学的体验;且多数是一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缺少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实践经验;许多高校也缺乏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使得教师难以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弓I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即使使用了案例教学也经常因分析视角单一,点评缺乏深度,而无法取信于学生,最终草草收场。

二①夸大案例教学的功效。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需要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为前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充分地对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纯粹大量的案例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反而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②把案例教学当成举例说明。在实践中,教师常常将案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工具,案例教学成了“例证”,完全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宗旨。③案例与教学内容关系度低。教师生搬硬套地将案例安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认为只要使用了案例,教学形式就实现多样化,而不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教学主题相符。

三是案例教学技巧掌握不当。由于案例教学的经验不足,教师在掌控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①消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抛出一个案例放任学生无序讨论,自己不给予必要的指导,也不做评价;或者对讨论过程出现的冷场、偏颇等问题不及时解决与纠正。②过分积极型教学,教师把持课堂,滔滔不绝,整个过程与学生无关,学生只需听。③急躁型教学,教师或者怕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案例讨论,常常打断学生发言;或者急于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论,案例讨论不能够连续、自由、充分地展开。④片面型教学,教师只关注分析结果,却不去考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三)《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缺少任何一方,有效的案例教学都不能实现。当前由于学生方面的某些因素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由于当前中国中小学普遍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听记考,独立学习能力差,对问题讨论或者不愿主动参与,或者羞于表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试教学仍存在于高校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加重了学生被动性学习的惰性。以致于运用案例教学时,学生要么被动接受安排,勉强应付;要么借故躲开,不愿参与;要么不理不睬,依旧故我。

二是学生解剖案例的能力较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去质疑老师的观点,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辩。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的学生不懂得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解剖案例,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案例的本质层面,所以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对策。同时,还处于从家门到校门迁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有效领会案例所要表达的理论内容,无法挖掘案例中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分析案例往往很浅显,不知所云。

三、改进《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注重对案例的搜集、编写和整理,建设案例库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花时间进行案例的搜集和开发。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如刘飞跃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王丛虎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导引与案例(第二版)》、陈瑞莲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学习辅导:习题与案例(第2版)》等;也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件和现象。这些都可以拿来成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但在“拿来使用”的过程中,不是机械性地照搬照抄,而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搜集、编写和整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将公共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实例转换为案例;或者通过社会调査收集相关资料,补充案例教材,重新整合分析,从中引出问题,将其编写成案例。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案例的运用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案例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现实。三是尽量选择本土案例。案例应与当前中国公共管理改革与实践的主题相契合,选择社会热点、改革难点作为素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来研判当前民众关注的各种现象,并且易于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建设《公共管理学》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付出耐心,广泛搜求。案例来源渠道可以多样化,如已经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教学资源;各髙校教师使用的公共管理、MPA案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管理事件、现象,加以改编;也可以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主题的各类会议的交流论文、论文集、调研资料等。只有不间断的编写和整理,不断地对原有案例库进行补充完善、更新换代,才能建设出编写规范、内容新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案例库。

(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积极性和相关能力

转变观念,放心使用案例教学。要使案例教学有效开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让教师充满信心。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或者通过公开课的方式,让优秀教师将经验方法传授给更多教师;也可以分批分次组织教师去管理机构进行调研,尽可能地参与到现实管理活动中,获得最为直观的管理体验。

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好课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那么就需要教师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充分的准备,编写好剧本。首先,认真研读案例材料,充分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案例中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角度设计思考题,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也应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用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充分地展开交流。

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一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案例,如涉及到法律诉讼的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第三部门管理”可以借助视频资料介绍西方第三部门如何开展工作,给学生最直观的影片资料;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用图、表的方式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的变化做一个历史性的介绍。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二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是圆桌讨论式,各抒己见;可以是小组讨论式,选派代表发言;可以是辩论比赛,针锋相对;可以是话剧、小品再现案例情景。总之,形式多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换发活力。

构建多种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主导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基本上由教师自编自导,完成教学过程;所用案例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其作用是既能佐证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学生主导型。学生负责案例编写、组织课堂讨论和撰写结论,并自己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过程。案例编写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案例讨论或在课外完成,或在课堂上完成;案例的点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此模式中要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发挥引导的作用。三是师生合作型。此种模式中,教师选编案例、讲解基本知识、介绍讲析案例资料、点评学生发言。学生则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模拟案例。师生双方的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案例教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应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借助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分析案例逻辑关系和思考问题,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甚至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知识,还用活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长才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模拟案例来实现。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案例中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不仅增加了案例教学的灵动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应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阶段经常被忽视。学生在上完一次案例教学后应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中出现的疑惑、遇到的困难、争论的结果、仍需探讨的问题写进分析报告中。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在写作时,要用理论搭构框架’把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二是抓住核心问题。案例一般含有大量的信息。学生由于各自背景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对案例的分析也肯定不同,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但一个案例所包含核心问题是一定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并运用相关《公共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

四、总结

总之,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最终达成共识并不重要,课堂讨论辩论不止、争论不休也并不可怕,我们关注的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去发现、思考、求真并表达,成为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个“吾”;而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改革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第4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盗传必究

案例7

开学伊始,某公立幼儿园接接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任务,该园要承担区里的公开观摩课。接到任务后,潘园长立即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要求教师们能积极“领任务”,主动承担此次公开观摩教学任务。然而,动员了一番之后,还是没有人愿意上公开课,并且都有看似很合理的理由。

首先说话的是张老师,她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她说:“上公开课太烦了,去年为了上一次区里的公开课,足足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现在只要上公开课,就要用多媒体,为了制作课件,我还得找人帮忙。当教案、课件、教具等一切准备好之后,我还得让幼儿事先准备充分,反复演练、彩排。然后还要反复修改和加工,以至于到后面都掐着秒表来计算上课的时间。”

听了张老师的话,幼儿园资深骨干教师李老师接着发言,她说:“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现在是年轻人舞台,让年轻人多锻炼吧”。

该幼儿园另一位骨干教师付老师不但婉言拒绝了上公开课,而且给出了令人寻味的理由。“现在的公开课已经变味了,变成了一种耗时费力、虚假失真的‘形象课’、‘表演课’,让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失去了兴趣。我既不想表演,也不想追求虚名,所以就不上了。”

听了这些发言之后,无奈的潘园长只好把这次公开课的任务分配给了三位年轻的教师。

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2.公开课为什么变成了教师的一种负担?

3.如何让教师愿意上公开课?

答:

1.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进行公开课,是为了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也是为了检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公开课也是不同幼儿园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公开课的宗旨是促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幼儿园保教队伍的发展。

2.公开课为什么变成教师的负担

公开课变成教师的负担,是因为公开课存在以下误区:①公开课变成了“花样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搜集各种材料,制作大量教具,使用各种多媒体,眼花缭乱。②公开课变成“表演课”。教师犹如一位导演,在公开课之前让幼儿反复演习与排练公开课的程序和内容。“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陪衬”。③公开课成了“有奖问答”。教师用各种奖励刺激幼儿参与教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故意使活动气氛显得异常活跃。

3.如何让教师愿意上公开课

要让教师愿意上公开课,就要对公开课进行一定的管理。

首先,要正确认识公开课。①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和水平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弄虚作假、反复排练上。②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公开课,根据教学进度及班级实际情况来上公开课,坚决制止排演式、花样式和形式主义的公开课。③改进评课方法,重视教学过程,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和改进方法,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5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研活动;主题教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2-001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区域教研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缩小教学差距,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如何开展区域教研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年来,笔者结合新课程实施,对高中化学区域教研活动进行了_一些有益探索,对全市高中化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 从市区向区县扩展,“大集备”成为化学教师争相参加的教研活动

“大集备”即“大集体备课”的简称,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内学科组(确切的是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提出的校际间、更大范围的集体备课活动。“大集备”一词不是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活动的“专利”,但在百度中搜索“大集备”一词,显示的主要还是青岛市教研室、学校相关活动资料或信息。青岛市高中“大集备”活动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具备比较高的教研水平,几乎覆盖了整个青岛市。

1.1“大集备”的缘起与发展

2002年前,青岛市内四区有15所公办高中和几所民办高中,相对来说,学校规模较小,平行班级少,化学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存在客观困难,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决定组织市区所有学校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大集备”一词由此诞生。

2004年,山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间周一次的“大集备”成为青岛市区教师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进行备课交流和课堂教学研讨的重要活动。在对新课程充满迷茫和疑惑的那个时期,老师们就是在“大集备”的引领下,逐步体验着新课程的理念,实践着新课程的要求,不知不觉中,教材的编写思路清晰了,备课顺手了,课堂活跃了,教学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老师们尝到了“大集备”的甜头,从最初学校硬性要求、教研员统计出勤到后来教师自觉参加,“大集备”赢得了教师的信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

2008年后,随着山东省深化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深入以及山东省高考命题改革,青岛市区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出来,教师在各级各类的优质课、公开课教学中的表现让人叹服,市区的高考成绩一路攀升,吸引了区县教育局、广大教师的关注,各区县高中学校陆续派教师参加“大集备”。现在,区县学校已经开始作为主备学校融入到活动中来,形成了青岛高中化学教研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1.2“大集备”的组织与实施

1.2.1统筹安排,科学制定“大集备”计划

每学期初,笔者召集化学中心组成员(兼职教研员)讨论制定学期“大集备”计划。主要包括:分析各年级教学内容和特点,确定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集备内容划分与主备学校分工,讨论公开课(研究课)计划。年级教学研究的重点、公开课(研究课)开设必须紧紧围绕年级教学内容特点统筹计划,而主备学校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发挥各校优势和长处,既让主备学校教师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快乐,又能确保备课效果,引领全市教学。如2010-2011学年度第1学期第1次“大集备”安排:高一年级内容为化学1(鲁科版)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从以往教学情况看,由于第1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教师感觉难以组织教学,因而重视程度不够;自第2章开始的元素化学的教学则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进行高中化学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种考虑,讨论决定由青岛9中高一化学备课组担任主备任务,因为他们的备课组长梁秀云老师课程理念新、教学经验丰富。高二年级内容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鲁科版)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交由青岛58中高二化学备课组负责,因为他们在上年度刚刚开设过《化学反应原理》市级公开课,对化学理论课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且备课组长是中心组成员赵新华老师,他们具备较强的备课优势。高三年级内容为“几种重要的金属”(高考复习),安排青岛15中高三备课组主备,因为上年度本部分内容由他们教研组承担主备,便于继承和完善,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

1.2.2参与研讨,帮助主备学校把握备课方向

“大集备”展示交流的前―周,笔者与分管年级教研的中心组成员到主备学校了解准备情况,参与集体研讨,主要对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的把握和理解、教学和学案设计思路、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问题的设计等进一步研讨,帮助主备学校把握备课方向,完善备课资料,提高备课质量。

1.2.3展示交流,让教师充分进行思维碰撞

主备学校教师展示教学(学案)设计,详细介绍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意图,介绍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练习题的使用建议等等。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教学内容,予以特别提示,如必修内容教学中怎样防止向选修内容无限拓展,某些内容在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怎样进行分层次教学等,给出具体教学建议。

主备学校展示完毕,是教师们自由发言讨论时间,在“大集备”最初的几年里,教师的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高,我们根据学生层次给学校进行分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交流。现在教师参加“大集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经发展到开放性的即兴发言,教师们就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享受着教研的快乐。

“大集备”结束后,教师拷贝备课资料电子稿,作为各校集体备课的重要依据,各校根据学生隋况对备课资料(学案)进行整合,编制出适合本校学情的学案。教研室进行教学督查时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看学校备课组对“大集备”资料的创造性整合情况,杜绝照搬现成资料。

2 从“大策略研究”向“小问题解决”延伸,主题教研成为教师喜闻乐见的好形式

主题教研作为开展区域教研的好形式,在多年的探索中,从最初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等大课题向“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小问题拓展,使之更加接近教学常态,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学案的编写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003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验被确定为青岛市高中化学主题教研内容。利用“大集备”时间,笔者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学案的编写体例、内容呈现方式、课堂操作流程、课后学案整理等开设系列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推出的公开课(研究课)听评课进行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导,2005年形成了学案编写基本框架如下:

在今天看来,这种学案的编写体例仍不失其新意和实用价值。随着“学案导学”研究的开展,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学案的编写体例逐渐从上述通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不同课型、各具特色的学案形式。2008年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政实施,教学时间

缩短,给教学带来了新挑战,笔者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探求问题根源与解决办法。让教师达成“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的共识,并将学案编写按课前预习区、课堂互动区和课后巩固区三部分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整体建构,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积极探究,将学习向课后延伸,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题。如今这种学案编写形式已在青岛市高中各学科推广使用,成为“学案导学”的新亮点。

2.2“板块式问题组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中学理科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尝试实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久,笔者针对学案编写中填空偏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实际,提出“学案编写应减少填空,增加问题或问题组”的改革要求,提出了高质量问题的标准(特征):(1)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趣味性、情景化),(2)能够让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层次性),(3)能够让学生有深度地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深刻性),(4)能够让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反思性、矫正性)。将教师学案编写重点转移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来,推动了学案的改进,较好地实现了“学案导学”与“问题探究教学”的结合。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笔者对教学和教师的要求不断变化发展,指出:“化学教学应着眼于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建构”,“教师要对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研究,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再次对“学案导学”和“问题探究教学”进行改良,提出了“板块式问题组教学”的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不同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和知识差异给教师带来的思维干扰,让教师能够跳出教材看教学,达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目前这种教学思想已经被教师普遍吸纳,创生着―节节精彩的化学课堂。

2.3公开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公开课的作用和意义不容质疑,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将“如何开好公开课”作为主题教研的一项内容,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示范课、观念课、研究课三种类型的公开课教学研究模式:示范课作为年度规划课,于反复实践中让教师揣摩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观念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引领着课堂改革的方向;而研究课则以新课程的慧眼,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扫清教学障碍。2010年秋季,笔者又将课堂观察量表(教师、学生)引入听评课中,以先进的课堂信息观察和记录技术,激发教师跳出经验式思考,从而重新解读课堂。三类公开课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相互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详见笔者另文《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公开课的实践与思考》)

2.4高考复习教学研究系统、科学

高考复习教学是主题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岛市化学教研室每年一届的“9+1”高考研究小组(9位高三教师和区县教研员+1位市教研员)承担着高三复习教学研究的全部。从高考试题与命题趋势分析(含高考双向细目表),到不同轮次复习计划的制定和复习策略研究,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研讨会的规划与组织,到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等高考复习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甚至包括不同教学阶段应该开设怎样的公开课(研究课)引领教学等,都是“9+1”小组研究的重点。每月一次的集中研讨中,来自一线的教师还会将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或发现的教学好点子提出来,研究解决措施或整理汇总,在“大集备”中予以贯彻落实。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每年的高三化学教师从复习内容上很好地把握了重点,正确地处理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科学地构建了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化;从学习方法上做到了精心设计和落实,学生的考试策略指导日臻完善。青岛市高中教育质量和高考成绩的稳步提升,与主题教研的有效开展密不可分。

在日益开放的新课程教育环境下,区域教研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教研员肩负着区域教研的使命,承载着教师的期望,只要我们有心做一个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区域教研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第6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中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已涉及工商管理以外的多个领域。其中,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8由教育部设立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已多达300多所[1]。显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与工商管理等其他专业有明显差异,而《管理学》课程却是这些管理类专业共同的基础课程。但目前《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课程在各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却是大同小异。无论是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还是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都没有系统考虑到不同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因此,为提升教学质量,使《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真正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提供基础,我们有必要转变教学思路,兼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不少学者都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完善思路。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展开的,如针对案例教学的研究[2]、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3]及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讨论等[4]。近年来,粟浩等人和霍彬的研究还考虑到了不同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对于《管理学》教学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特征的《管理学》教学模式[5][6]。

鉴于此,我们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内容体系、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我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探讨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调整思路,以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

在实践培养环节,国内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也是基本一致的。具体地说,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还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熟悉与公共事业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制度;二是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三是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与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知识与技术,能够胜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六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管理学》课程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将基于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教学实践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内容体系

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来看,无论是采用国内教材,还是借鉴国外教材,目前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两大部分:一是管理学的基础与环境,主要涉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趋势与管理职能的实施前提等内容;二是管理的具体职能阐述,主要介绍各项主要管理职能的运行内容及方法,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侧重于从企业管理行为的角度来介绍,而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却是与企业管理类似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形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在目前国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仍偏重于理论讲解,但已开始引入一些结合管理实践的教学环节。具体来看,目前较为多见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等。

案例教学在目前的《管理学》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方式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情景中如何运用,因此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8]。但在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案例及教师选择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一些企业的管理实践。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固然十分有效,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案例的学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的能力。

课程实践虽然没有案例教学那么普遍,但已广泛开展。课程实践主要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之中[9]。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课程实习环节以实地参观考察、邀请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等方式为主,而且所选择的参观对象与专业人士也以企业为主。这类形式的课程实践不仅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应付”,而且不利于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管理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各类课程并无明显差异。考核环节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主要是在综合考查学生课程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10];二是期末考试,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对学生所答试卷进行评阅,判定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书面掌握情况。而在上述两方面考核环节中,期末考试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远大于平时成绩,这往往会导致学生为考而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模式调整思路

显然,从上述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有不少缺陷正是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考虑密切相关的。鉴于此,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以传授工商管理类知识为主,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具体的课程内容调整方向来看,应根据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特点,对管理学的环境与相关职能的介绍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可以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增加部分行政与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管理的主要职能介绍方面,也可以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经常会涉及的领导、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二)修编课程教学案例

不同的管理类专业需要不同的教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管理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所学的专业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说,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已比较充分,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则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补充政府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案例。例如,可以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案例,请学生讨论,然后对其讨论意见做出相关的理论阐述[11],由于《管理学》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显然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相关专业学习中与所学的相关理论联系起来。

(三)完善课程实践形式

完善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要求,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4]。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来说,以上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并不需要全都采用。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演讲课、讨论课、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平时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完善《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机制。根据刘琴等人的调查研究,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很重要[12]。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最好能够将案例教学及课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考察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课程实践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可以将学生课堂演讲和讨论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总之,这些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不仅能够激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琪,方永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4):143-146.

[2]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5.

[3]康晶,冀鸿.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4):131-133.

[4]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64-165.

[5]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147-149.

[6]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9.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2-213.

[8]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2007,(7):62-63.

[9]肖静.实践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08,(7):84-85.

[10]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8,(7):51-53.

第7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公开课;互动教学;公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01-02

自2010年年中开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引发国内网友的热烈追捧,网易、新浪等国内知名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设了专门的公开课专题。国际名校公开课的关注者中不仅有在校学生,还有教师、学者、公司白领、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与国际名校公开课好评如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学生对身边课程的热情似乎并不高,甚至有学生“逃课”后到网络上“淘课”,并主动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心得。这种现象值得国内教育界人士认真思考。根据新浪网的调查,国外名校公开课之所以受欢迎,30.4%的网友认为是因为“知识涉猎广泛”,25.2%的网友认为是因为“课程观点分析新颖”,此外还分别有24.3%和17.8%的网友选择了“讲师授课风格”和“课堂互动氛围”。从调查结果看,“讲师授课风格”和“课堂互动氛围”这些授课形式问题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差别甚大,而授课形式相对具有更大的参考性和可借鉴性,故本文将以广受欢迎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下简称“公正”)为例,重点探讨互动教学在课堂的有效实施及其启示。

一、课程简介

“公正”是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教授为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桑德尔教授开设此课程已有30余年,前后约有14000名学生上过该课,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也因此成为网络公开课的首选课程之一。“公正”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一起批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近年来,每学期选修该课的学生多达上千人,课堂只好设在哈佛大学古色古香的桑德斯剧院(Sanders Theatre)。波士顿公共广播电视台把每周两次的课程录像编辑成一小时的节目,从2009年9月20日起播出,共12期。课程录像后被放到网站,供全球感兴趣的人士免费观看或下载。迄今为止,课程录像已有超过千万人次的网络观看,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网站还提供课程书单、相关链接和讨论指南,观众还可以参与网上的讨论。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互动教学需要一定的案例作为“酵母”。“公正”授课过程往往从一个案例开启,然后师生之间针对案例展开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桑德尔教授循循善诱,最后进行总结或得出结论。课程几乎全程都沿用此种模式,这在一般课程中颇为罕见。而也恰恰是这种模式,使得课程特别引人入胜,每堂课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其中,做“引子”的案例的选择尤为精妙,好的案例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桑德尔教授选择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特点。

1.争议性。桑德尔教授经常选择一些颇富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在伦理两难困境中做出抉择。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藉此激发学生间的辩论,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第二课的“食人惨案”的案例中,桑德尔教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南大西洋上面的真实故事,他询问学生:遭遇海难的船员是否可以牺牲最弱的船员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为什么?参与讨论的学生立场鲜明,唇枪舌剑,且各有道理,场面异常热烈,这与这一案例的争议性是分不开的。

2.现实性。在互动教学中,如果案例生僻,学生不熟悉,互动可能开展不起来。桑德尔教授选择的很多话题颇具现实意义,甚至有些是当下的“时髦”话题,比如同性婚姻、言论自由、代孕母亲等。这样的话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且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介绍便可以被学生所理解。在桑德尔教授看来,道德和哲学承载着人类的思想,脱离情境的判断是没有意义的。

3.探究性。在国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也在尝试互动教学的方式,但很多互动往往是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这种封闭式的互动,难以真正达到启发学生的思考的目的。从表面看,“公正”课程中的很多案例都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探讨,稍有健全心智的人都可以说出具有一定逻辑的看法。然而,这些案例又并非能轻易得出准确结论的。桑德尔教授给出的很多案例往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分析起来犹如读侦探小说或看侦探剧,颇为引人入胜,而这也正是这门课程的魅力之一。

三、教师的作用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桑德尔教授的教学过程对此作了较为全面和恰当的诠释。

1.专业学识。“公正”课程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魅力,与桑德尔教授出众的专业学识是分不开的。他于1975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任教,从1980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公正”的主讲。桑德尔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讲席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当代西方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新闻周刊》称之为“最受欢迎的在世哲学家”,美国《新共和》杂志誉之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哲学讲授者”。正是由于桑德尔教授的卓越学识与出众能力,他才能在讲台之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才能将案例与伦理道德的分析实现有机结合。

2.应变能力。鉴于课程内容多以互动教学的方式呈现,而学生的回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这些学生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其学识能力、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远在一般人之上。在实际教学中,桑德尔教授会随时根据现场的状况进行调整,甚至会对学生进行善意的调侃,所以他的课堂之上经常可以听到笑声,这是桑德尔教授机智与幽默的体现,当然这与他过人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3.教学仪态。不同于一般课程正襟危坐式的授课,桑德尔教授全程站立在讲台上讲课。在提出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他会在讲桌前静止,结合课件给学生详细阐释;而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则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做出调整。因为课堂很大,他与学生互动时常在台上不停地走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会微笑着用手指向学生,静候学生起身,回答问题时还会询问学生的姓名。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还会时不时提及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名字,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关注。

4.教学氛围。桑德尔教授在上课时总是面向学生,很少看讲稿。在呈现案例时,他像一个会讲故事的叙事者;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之时,他更像是一个组织者,一个领路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他的课堂上,很多结论是学生之间相互诘问与交锋产生的。这种交互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希腊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交锋。

四、启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通常是由老师流向学生的单向过程,是师教生学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的一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所以经常出现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在授课过程中,桑达尔教授没有要求学生做笔记,也没有明确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某些内容,但笔者认为,无论是现场学生还是网络上的观众,很久之后对课程内容依旧会记忆犹新。除了知识本身的价值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知识是师生现场互动中获得的。由此可见,互动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不少人认为,现在很多高校中的课程都是上大课,学生人数太多,难以组织好互动教学。但通过“公正”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恰当借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上大课时师生之间也可以有好的互动。每学期选修“公正”课程的学生上千,课程被安排到了剧院当中,但课堂互动却让人感觉就像一个小课堂。某种程度上来说,幻灯片、投影仪、麦克风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消除了课堂空间上的隔阂。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氛围非常重要。学生并非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尊严、有思想的人。虽然有些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尚不成熟,但其也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应该鼓励的。诚然,互动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善于并乐于思考,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有的学生有观点,但却不善于、不乐于、不敢于分享自己的看法。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将学生的观点贴上“对”或“错”的标签,而应当努力以学生的角度理解其观点,从而营造一种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的课堂氛围。在“公正”的课堂之上,学生对于桑德尔教授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而且桑德尔教授还经常引导各位同学之间展开互相诘问,场面非常之热烈,但秩序井然。这种互动给传统的互动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启示:互动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互动并非简单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也是一种互动。诚然,桑德尔教授的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哲学类思辨课程,但对于一些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可能不太合适。说到底,互动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需要和教学内容相配合。尽管如此,“公正”课程的广受欢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授课方式的魅力,也应为诸多课程授课提供某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文.互动教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78-82.

[2]王健,曾程,林琳.国外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65-69.

第8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三)公开课的开设与评议。按每人每学期二节公开课安排计划,教师能准时开出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打印成稿,教研组长及时组织评课,填写评课意见,上交教务处备案,也使教师的思维在此碰撞,激发出火花;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此得到沉淀和升华。

(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应该说是超前的,金额投入是具大的,闲置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犯罪,教师能对照各学科要求,完成多媒体课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加强督查 提高效益

工作只布置不检查等于零,只有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才能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教学常规的检查:做到了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教师的出勤:做到了定时和不定时相检查。

(一)备课

1、各位教师备课时既能备教法,更能备学情,学法。

2、达到了规定要求,每节课均有教后感,并能很好体现集体备课要求。

3、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能按要求写详案。

4、备课组能提前一周备好下一周的课,每周五离校前将教案,练习打印稿上交教务处。

(二)上课

1、凡发现教师无教案上课的,则该月常规检查不合格。根据此项要求,教师上课能有精心设计的教案,杜绝了无教案上课。

2、上课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鼓励学生质疑、争论、探究。

3、事先不请假或无其他难以抗拒的原因而不到岗的,则视为旷职。一学期中有两次旷职的,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旷职两次以上的,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这有效保证了教师准时上课。如教师外出学习、请假或全员培训,其课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并落实到位。教师都能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5、任何教师在上课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不让学生上课。发现有学生未到的或有其他异常情况,任课教师下课后能及时向班主任或教务处反映,班主任或教务处能及时妥善处理。

6、教务处每周跑课至少2次,并认真做好了记录,切实做到了制度和检查相结合。

(三)作业批改

1、作业或练习教师能精心选择和设计,杜绝了滥印滥发资料,教务处能认真审核备案。

2、课堂作业按各科规定批改,很多教师能做到面批。“改”做到了批不漏人,批不漏题。批改中发现错误,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能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教务处在检查作业批改时,努力将重点放在督查学生作业中错误的订正情况。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教师不督促其订正的,则该项视为不合格。

(四)听课

1、各类教师按不同要求,能听到规定节数,并附有听课意见。

2、听同学科教师开设的公开课,该学科的教师都能及时进行集体评课,并能有课意见。

3、教研组长都能在听课记录上签字认定。一经发现抄袭、编造听课记录,则该项视为不合格。

(五)辅导

1、当堂辅导抓时机、抓遗漏、解疑惑、补差生。

2、课后辅导抓重点,扶后进。

3、学科辅导抓自学、开书目、作指导、鼓励创新。

第9篇:公开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它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通过《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教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步骤,进而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紧密地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不断地吸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十大核心模块。[1]模块一: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主要介绍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特点和航空公司战略制定。模块二: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介绍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特点、流程及方法。模块三: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介绍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模块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要素、过程以及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模块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价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为视角介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块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特点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块七:航空公司主要财务决策,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资本运作中融资、财务战略制定、资本结构、飞机融资和资本运作等问题。模块八: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务产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块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块十: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介绍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再现一些客观场景,把学生带入到案例场景当中,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案例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得出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或与别人的交流探讨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案例教学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进行细致的材料准备,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反复地讨论或者辩论,形成思想观点、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授课当中,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大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案例库的建设,经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胜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南航借力天合联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解析;案例四:国航航班延误事件纪实:航班延误的原因与治理;案例五:资本运作大师:海航集团的资本超优势运作;案例六: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可以对该课程进行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设计和安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运营业务和相关岗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选择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为主要的实习对象,以该单位的运营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单位的性质、任务,运营目标的建立及运营长期、短期计划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该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掌握该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内容;熟悉该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工作;了解该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财务决策;熟悉该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习,基本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习内容撰写综合实习报告。

四、结束语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要充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理解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在民航系统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知识上,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构建学生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能力上,通过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航空公司运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综合能力;在综合素质上,通过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满足航空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吴桂平.航空公司运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永莉.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30(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