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公开市场业务精选(九篇)

公开市场业务

第1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我们的经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包括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货款等一组指标。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1998年以来我们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

1998年1月1日,我们取消贷款规模管理,这是一项标志性改革,它意味着我们把已经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最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放弃了;同年3月,我们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恢复了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应有功能;几年来,我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发行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票据市场等在内的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已经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存、货款利率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明显扩大,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利率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大幅度调整了信贷政策,现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已经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完善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的制度,使它更加贴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与国民经济有关综合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月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制度,建立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有关经济综合部门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有效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近几年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步。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推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使中国债券市场有了一个飞速的成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余额1997年末为3800亿元,到今年9月末已经达到25000亿元,5年不到的时间,筹资达21000亿元。中国股票市场到去年成立10周年,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额,1997年307亿元,2002年预计将超过10万亿元,即比1997年增长320多倍。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规范,没有发现大的违规行为。以稳步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取得快速的进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成为中国央行日常货币政策日常操作最主要的工具。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最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上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最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步尤其令人激动。

二、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制度体系及操作实践

(一)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和原则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考虑到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存、货款利率并没有实现市场化,目前尽管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已经全部放开,但它对金融机构存、货款的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并不畅通,中间受到梗阻。基于这一基本国情,目前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很难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现在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只能是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出,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商业银行的利润目标在其经营目标当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的变动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带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变化,会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变化也实际上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数量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也是非常关注的。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则,是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态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灵活地选择主动性操作和防御性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根据对操作目标的影响不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在操作上灵活选择主动性操作或防御性操作。其中前者指中央银行主动调整基础货币总量,改变货币市场利率的运行趋势;后者指当金融体系流动性出现季节性或临时性的变化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其影响,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市场利率的稳定,进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制度体系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公开市场操作制度体系的建设。经过4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公开市场业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了,其内容包括: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监测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决策和操作程序;公开市场业务结算体系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制度等。

中国央行实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目前选择40家信誉好、有实力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这些机构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交易,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意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市场的方式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

中国央行建立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测制度。央行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变化,为公开市场操作决策提供依据。与央行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频率为每周一次操作相适应,目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测也是按周进行的。

中国央行建立了适合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实际的、规范的公开市场业务决策程序和操作程序。基本做法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部门根据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分阶段提出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交易方式及目标值的意见,报经行领导批准后,具体负责日常操作的实施。我们每周二进行一次公开业务操作,操作结束后以《债券交易周报》的形式向行领导报告操作情况,以便行领导及时指示。债券交易的招标、中标、信息反馈完全通过远程电子系统进行。每次操作,中国央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有的一级交易商同时公开发送标书,一级交易商在规定时间内投标,电子系统根据招标规则自动生成中标结果并反馈给一级交易商。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交易品种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方式包括数量招标、利率招标。

中国央行建立了相互制约的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和结算系统。这个系统未来将与央行支付系统相联结,实现债券交易的DVP结算。

中国央行建立了公开市场操作公告制度。为了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每周二公开市场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中国央行通过“中国债券信息网”和“中国货币网”同时向社会《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当日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信息。

(三)近几年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基本情况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始于1996年。但是当年仅做了几笔交易,交易量仅20多亿元。随后实际上停止了公开市场交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外需不足的困难。为了扩大内需,为了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我们于1998年5月26日正式恢复了公开市场操作。根据扩大内需的需要,1998、1999两年,中央银行面临增加货币投放的任务,所以,这两年公开市场操作以逆回购为基本操作方式,以便扩大基础货币供应。这两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这两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额的85%。这两年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为扩大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新成立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从国有商业银行拨离14000亿不良贷款,除了划转人民银行对这些商业银行原有的贷款4010亿元以外,另外我们直接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再贷款;与此同时,由于要关闭一部分严重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对地方政府给予了再贷款支持;这一年外汇占款增加也较快。为了“对冲”由于上述三个方面原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过快增长,这一年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年中到12月上旬的这一段时间,以回笼基础货币为主要任务。当年人民币市场上的公开操作回笼基础货币最多时接近3300多亿元。

2001年,货币政策操作又面临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外汇储备增加,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大量地增加了基础货币;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7-10月份,商业银行的贷款少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规模严重偏离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值。为此,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时调整了操作方向,操作的灵活性大大提高。在全年操作过程当中,一方面适时地“对冲”由于外汇占款的过快增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及时给予了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支持,促进商业银行适度增加贷款。

第2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关键词: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市场化;国债

一、公开市场业务理论

公开市场业务,亦称“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公债),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

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大都选择以公开市场为主、以准备金率政策和再贴现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体系,这一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三大间接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优越性是: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具有较高的弹性,操作灵便;对社会资金结构和利率结构有较强的影响;是一项对预期有良好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货币政策工具,它的运做必须拥有市场化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体现为市场分割严重,尚未形成统一的货币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处于同业拆借市场,证券交易所内的回购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三者分割状态。国债作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存在的金融工具尚未成为连接两市场的有效通道。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体,而它们的市场化进程缓慢。这使银行办事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低下的效率使银行不能对多变的市场信号做出快速反映,从而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

(二)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没有形成

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在市场中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数量或水平,并依次影响准备金的价格水平即利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及国民收入。因此,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是透过利率的变化来传导的,利率放开的幅度以及利率是否实现市场化直接关系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目前我国仍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规定的存贷款利率种类繁多,造成利率弹性有限,利率结构扭曲。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无法通过利率的传导作用,将其效应波及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部分,因而公开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

(三)公开市场业务所需的工具问题

1、国债问题

(1) 规模问题。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最主要操作工具,国债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效力的大小。从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来看,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仍然具有相当的空间。

(2) 期限结构问题。自从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债券品种单一,结构不均衡,主要是3至5年的中期国债。我国以中长期国债为主,缺乏短期品种的期限结构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也毫无疑问的成为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

(3)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国债在不同的投资者手里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我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国债持有者结构,一方面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另一方面使可流通国债数量严重不足,降低了国债的流动性,严重阻碍了国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使公开市场操作缺乏足够的载体。

2、中央银行票据问题

2003年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首次以贴现形式直接发行了中央银行票据。在投机性外汇资金持续涌入我国的条件下,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政策存在缺陷,即对冲成本太高。这也意味着从长期的政策操作效果来看,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难以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三、对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建议

(一)完善市场机制

流动性需求的差异是货币市场形成的基础,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独立参与者数量众多,且交易欲望强烈。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所从事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差异较大,因此审慎地接纳非银行金融机构入市,使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将会在打破市场分隔局面,提升市场流动性。根据我国的实际,坚持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以及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原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券商是以自己真实足够的优良债券为工具通过债券回购质押等方式向银行体系获取流动性,则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看,允许部分条件好的综合业务券商在保证债券工具真实,足额,并已被集中托管的前提下,入市参与有担保的交易活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当然这需要相应地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加强市场监管。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差异性,使利率的形成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并籍此达到完善宏观调控的目的。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改革中央银行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利率结构和再贴现率;改革中央银行利率与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充分照顾商业银行的利益,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要简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种类和期限结构,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体系;要协调商业银行利率与货币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要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中长期国债利率等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同时,利率改革不单纯是放松利率管制,利率与风险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在利率放开的同时必须重视利率风险机制的构成。

(三)加快国债市场的发展

1、加强立法支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早年颁布的一些条例、法规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国债市场的飞速发展需要。因此,制定、颁布新的法规具有现实紧迫性。通过立法规范国债发行、流通、使用、管理和偿还全过程,保障国债市场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和统一。

2、优化国债结构。目前我国已发行的国债中,中长期国债品种占的比重较大,而短期国债品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需大力发展短期国债品种,并合理规划国债的期限设计。此外,应恢复和发展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等功能,有助于形成基准利率。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恢复国债期货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增大短期国债发行,实现短期国债在固定时间的滚动发行。从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的机制来看,如果买卖的是长期国债,要影响国债利率和市场利率就需要较大幅度的国债价格变化,而如果买卖的是短期国债,要影响国债利率只需小幅度的国债价格变化,因此,操作短期国债通过调节短期利率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利率的灵敏度要高于对长期国债的操作。

3、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今后应使国债持有者结构从个人为主向机构投资者为主转变,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充分的载体。同时为不影响个人投资者的积极参与,要大力发展国债投资基金,通过国债投资基金,使不能直接投资于国债的小额个人资产得以间接投资于国债,同时个人投资者也可通过银行,保险等形式间接参与国债市场,为国债市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1]戴相龙 黄达:《中华金融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第3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是由于当前公众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满足,政府也无力承担起如此庞大的义务。因而,政府要主动追求和社会与市场协作,满足公众日益扩展的需求。2、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是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需要。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为公共服务的经营性提供了根据。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人才公共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的经营与技术优势来有效地生产。当前政府垄断的弊端日益显露,在政府垄断的形式下,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和行政资源,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是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必然途径。3、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是适应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的需要。我国政府所属的人才市场大多数是事业单位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机构,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发挥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把承担行政职能的人才服务划归人才机构来办理。另一方面基于人才中介,人才服务业行业本身的特点,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大环境下,也必须依托市场化的资源、平台和手段,更有效地开展好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统筹发展为未来人才市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做好准备。4、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是适应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家已把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国家的产业目录。各地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加紧推出,在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政策导向上都具有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产业化的趋势,源于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服务外包、人力外包等专业化的市场需求在快速增长,为人才市场扩大业务规模、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机遇。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的优势1、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公共服务的作用将专注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性、公益性服务上,避免与盈利性经营活动之间的冲突。经营性服务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吸引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将人才市场经营性业务做大做强。2、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有利于解决公共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利用经营性服务产生的经营收入来贴补公共服务产生的经费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经费保证水平,还可以探索将部分业务外包给经营性服务主体承接。3、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共服务主体可以承担经营性服务客户的公共服务业务,经营性服务主体也可以深入开发和延伸公共服务客户群体的专业服务需求。

    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笔者长期工作于人才市场,经过研究认为,政府的人才服务机构要加快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就要找到现实中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原因。(一)资源分散,公共服务及经营性发展受限当前林林总总的人才市场众多,资源分散,不同的人才市场办理的公共服务的项目趋同但数据却难以共享。为此,人员(注:本文指档案寄存在人才市场人员)为查询档案或者就业报到证等,要经常奔波于不同的人才市场,导致效率低下,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下降。而经营性的服务同样由于资源分散的问题无法更好的开展,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公共服务的传统服务手段滞后不能满足需求当前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受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观念的束缚十分严重,公共服务仍是围绕人事档案产生的,如办理毕业生转正定级、档案工资工龄延续、档案工资套改、档案身份的认定等传统人事服务,而现行的大多数的人员所在的单位为企业化或者不在体制内工作,基本上不需要档案工龄、档案身份、档案工资等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员质疑人才市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延续旧的作法缺乏对需求的判断,缺乏人性化服务。同时公共服务手段中对流动人员的需求不太了解,缺乏需求的动态反应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产品粗糙。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手段也比较传统落后,急需再造服务流程,提高信息化支持程度。(三)公共服务的经费不足有碍提升服务水平人才市场的公共化服务是普惠制的服务。以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为例,现有有效档案8万份左右,可是每年人事的缴费率仅为8-10%,而管理档案需要建国家一级档案室,配备服务柜台设备,配备档案室管理、审档人员和到高校及市场接转档案的人事专员以及为档案证明提供后台服务的各类人员合计百余人,从设备经费到人员人工成本到各项办公经营场所费用开支,仅以10%的缴费率所收到的费用不足以支付目前公共服务的开支,更不用说业务内容和范围创新拓展的经费保障。(四)经营性服务发展受制于体制约束目前人才市场实施经营性服务受体制约束,经营性服务既不能成为公共服务的补充,又不能完全按企业化运作,服务产品单一,内容简单,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经营性服务和公共服务在实际管理上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内部独立管理,但是总的管理体制仍是一体的,在操作上存在目标、定位、价格等冲突,导致两类服务的业务发展都受影响。以现在开展经营性服务中人才测评为例,该产品本可用于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新入职员工招聘、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干部晋级等,具备广阔市场空间,而在人才市场内部尚未充分按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的情况下,该测评产品仅服务于部分国有单位的干部选拔,而且主要针对机关单位提供,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定价,价格远高于市场预期,比如一份电脑出的基础测评报告就要300元/人,手工出的测评报告高达2000元/人。人才测评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性主打产品,却成为人才市场偶尔使用的补充性产品,使用频率极低,收益几乎可以忽略。

    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的主要举措

    把适合人才市场经营性服务的产品,如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才网络服务等,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注重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增强经营性服务能力。要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务员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经营性服务质量和水平。整合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行业所属人才市场的相关业务块组,确保形成整体的力量和优质高效服务的链条,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手段,加强产品创新人才市场在保证政策要求的公共服务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改革传统滞后的服务体系,改变仅以传统人事档案为主要产品的服务体系,让各方需求可以在多元的产品载体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创新经营性产品的内容、形式、标准和定价等,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自主决策并实施。针对市场层出不穷的服务需求,经营性服务不仅可以针对公共服务受众的附加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还可以围绕从就业服务入手,从毕业生跨出校门到进入就业单位后的职业生涯提升的全过程开发产品,促进买方市场与毕业生的岗位匹配。同时未来可以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针对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中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共同设计完整的契约式服务产品链,提供人才就业信息、职业推荐、人才测评、就业指导、个体诚信档案、诚信评价服务等,还可以建立高端人才数据库,开展高级人才推荐、薪酬管理、管理咨询业务,从而最大限度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层次,提高人才市场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公共服务经费保障,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市场在未来大部份的业务收益来自市场竞争环境下经营性服务所创造的收益,把部份收益投入到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中,改造网络和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建设人才市场网上营业厅,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人员服务。改造服务场所,改善服务环境。推进高校服务站、工业园及技术园服务站的建立,实施公共服务窗口前移,贴近公共服务受众实现“零步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市场在公共服务中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要加强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引导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者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以创业带就业,多种形式的就业减少社会承纳待业与失业的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目前,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已建立了约50所高校工作站,并且推出了应届毕业生8项全免费服务,包括免费办理就业接收、办理户口落户、职业生涯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服务,丰富了公共服务内容,大幅度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同时人才市场在人员的投入上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成本,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开展人才智力引进、人事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流动区域数据服务等配套公共服务,有效促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第4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一是业务的国际化,包括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国际业务和以国外市场为依托的国际业务;二是机构的国际化,包括国外证券公司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和中国证券公司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入WTO后,外国证券公司已从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发展到参股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QFII等,从间接登陆转为直接进场。与之相比,我国证券公司无论是业务的国际化还是机构的国际化都比较滞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外合资模式一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国内市场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抓住这一契机,认清我国证券公司当前业务发展和未来国际化的关系,明确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约束因素和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国际化战略,是我国证券公司走向国际化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证券公司制定国际化战略的约束因素

1.我国证券公司国内业务单一,国际业务的开展近乎空白。

国内证券公司收入来源高度集中在经纪、投行、自营三个传统领域,创新型业务尚在起步阶段。而国际投资银行早已突破了传统业务领域,涉及了现资银行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近20年来,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多样化和专业化并行发展。其中投资银行各种新型国际业务在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券商国际业务,除了日益萎缩的B股业务外,其他业务近乎空白。

2.以中资银行为背景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对证券公司形成较大的国际化经营压力。

在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下,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探索步伐加快,证券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着银行、保险、基金、信托机构的业务渗透和竞争,而且面临着以中资银行为背景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目前这类机构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等5家金融投资机构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收购东亚证券后成立的合资投资银行——工商东亚、中国银行在伦敦筹建的中银国际、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农银证券,标志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从事投资银行国际业务的机构,对欲开展国际业务的证券公司有着相当的压力。

3.国外投资银行不断深入我国证券市场,对我国证券公司也形成较大的国际化压力。

加入WTO之前,代表处是国外投资银行在国内的唯一窗口。包括美林、高盛、法国巴黎百富勤、里昂证券、JP摩根等外资证券机构,已经在国内设立了70多家代表处,在熟悉市场、了解法律、培训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高管人员实现了本土化。加入WTO后,外资又有了中外合资公司和QFII的选择。从这些国际投资银行涉及的国内业务来看,主要是参与国内的B股市场交易,参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对外举债业务,几乎垄断了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承销业务、发债融资业务、大型企业海外并购业务,中外合资公司可以从事国内A股承销、外资股经纪、债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以及基金管理等业务。

我国证券公司实力弱小,缺乏国际分销网络、缺少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声誉,在与这些外资投资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以香港为基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化业务的国内证券公司(如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意味着机构国际化已经起步,但无论在数量、区域分布还是在国际性分支机构的作用上,都根本无法与国外著名的证券公司相提并论。其他大型证券公司也有一些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的探索,但仅处于与境外机构交流、了解层面,因政策障碍无法深入下去,也无益于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和国际化人才的锻炼。

4.证券公司拓展国际化生存空间受到当前政策限制。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境内国际证券投资受到严格的政策管制。另外,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我国证券公司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动机和整体战略规划,没有具体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实施步骤。有些券商采取绕过政策壁垒的形式在海外注册合资公司,或由其大股东在海外收购机构交由其托管经营,无形中增大了风险。

二、我国证券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开始趋于宽松。

200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为我国“证券控股集团”的诞生提供了法规依据,有利于证券公司做大做强,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步伐。该办法还规定证券公司经批准可申请设立或参股、收购境外证券公司,从原则上允许国内券商走出国门,从而为我国券商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在战略上构建了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的组织框架。一批拥有子公司、分公司、合资公司和海外分支机构,从事证券、期货、证券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多业经营的大型证券控股集团将涌现。

2.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示范效应。

无论是在境外设立子公司的国内证券公司,还是国内市场上的合资证券公司,其国际化运作的竞争优势示范效应十分明显。国泰君安较早地把“国际化”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于1993年7月成立了国泰君安香港集团,2000年组建了全资控股的国泰君安香港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已经取得在香港开展证券业务的所有牌照,并连续最近三年盈利,正谋求在香港上市。其母公司的经纪业务、融资业务、国际业务等在国内同行业中都位居前列。中国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底拿到A股经纪业务牌照,2002年即独占内地券商股票市场总承销的三分之一,在国内市场上显示出中外合资的竞争优势。

3.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国内国际业务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1)服务于中国企业的外资并购。我国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将由主要设立新公司的方式向主要采取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手段的方式转变,这为国内证券公司开展外资并购等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基础。尽管现在国内证券公司还难以与海外投行竞争,但国内投行对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制度以及政治人文等各方面都要比境外投资银行熟悉得多,在外资国内中小并购项目上更具优势。

(2)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国际业务。通过控制的基金公司对外合资是证券公司国际经营的起步。基金合资可以赋予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投资管理、营销组织、风险控制、产品设计,利用外资公司全球投资分析平台、投资模型和研究报告等国际化优势。合资证券公司主要集中于A股的承销业务,包括中国公司国内上市、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中国业务部分,以及外资公司在中国上市的国内业务部分,外资公司在海外庞大的客户网络也会支持合资公司的业务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提供了业务机会。

(3)与QFII相关的国际业务。QFII作为资金实力雄厚、投资理念先进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国内证券公司从中受益最大、最直接的将是经纪业务。此外,QFII的介入,一方面将为境内券商承销国企大盘股提供国际性的战略配售对象;另一方面,也为券商拓展并购重组和证券咨询业务提供了重大机遇。

(4)与QDII、CDR相关的国际业务。QDII是在资本项目下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允许本国投资者通过特许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有关国内机构必须通过该制度,才可进行外国证券买卖,以便国家监管资金的流向及规模。CDR的实质是间接允许外国公司或机构在国内证券市场融资的一种制度,使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可见,QDII、CDR是我国投资主体走出国门和开放境外筹资主体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过渡性措施,有助于我国证券公司拓展国际业务空间。

从以上约束因素和有利条件来看,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证券公司国际化不能一蹴而就。由于投资银行业务与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对外投资管理、外汇的兑换等问题密切相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进行,有步骤地推进。

2.证券公司国际化也不能坐等政策允许。必须明确当前公司发展与国际化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到可能的政策突破,抓住当前条件下蕴藏的国际业务机遇,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设计国际化战略,并从国际化战略高度提升证券公司各方面竞争力。

3.目前阶段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主要是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国际化,即为外国投资者与筹资者在本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与筹资提供服务。不管是中外合资证券公司、QFII制度,还是研究中的QDII、CDR制度,都为证券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并形成证券公司发展以国外市场为依托的国际化业务的桥梁、中介。

三、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一般框架

结合国外投资银行国际化的战略特征,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现实机遇,以及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趋势,证券公司必须首先对国际化战略的一般框架有一个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竞争优势制定国际化战略。

(一)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定位

1.除早已进入我国市场的欧美投资银行外,根据参与国际业务的程度,可以把国内证券公司分为以下几类:

(1)以香港为基地开展国际业务的证券公司,如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

(2)中外合资类投资银行,如中金公司、中银国际以及刚刚建立的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等,中资证券公司凭借国外知名投行的合作而拥有某些领域专长和国际化的优势;

(3)积极与境外市场、机构开展交流,寻求国际业务突破和机构设立的证券公司,主要是在国内证券市场各项业务上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增资扩股、公开上市而实力不断壮大的证券公司;

(4)基本未开展任何国际业务探索或交流的经纪类的中小证券公司和注重网上交易的新兴券商。

2.不同类别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定位。

(1)区域投资银行及跨国投资银行。对于已有国际业务的证券公司和具有中资背景的中外合资类投资银行,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亚太区的区域投资银行,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全球性的分支网络,真正成为跨国投资银行。受政策限制还没有实质性国际业务的大型证券公司,宜先确立区域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政策放开后以逐步拓展区域国际市场为主要任务。

(2)国际性专业投资银行。侧重发展某一项业务的国际化。一些规模不大的新兴券商可以以此为战略目标。

(二)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阶段

1.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应随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渐进实施,在阶段上应表现为:国内国际化区域国际化全球跨国经营。

(1)国内国际化。即国内业务的延伸,立足于国企改革,主要是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业务、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允许经营的业务、QFII业务;

(2)区域国际化。突破国内市场,业务和机构扩展到区域性国际市场,在海外设立代表处或分公司直接开展业务。同时扩大国际融资,推荐更多企业境外上市,在境外建立立足于中国概念的投资基金;

(3)全球跨国经营。一方面让外国投资者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国际企业国内上市,另一方面国内证券公司也逐步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与世界投资银行巨头既合作又竞争,形成国内外投资银行相互交织、国内外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化局面。全球化的阶段是与本土化高度融合的阶段,国际化业务在资源利用、人才使用、服务方式以及风险规避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2.证券公司国际化过程中必须慎重选择要进入的境外市场。大致可遵循文化相近市场客户导向市场未发展市场或新兴市场国际业务网络的市场选择路径。

(1)文化相近市场。要考虑当地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熟悉程度,这正是香港地区成为首选的原因。只要新环境和目前环境在关键方面保持一致,证券公司就可以利用它原有的经验和知识。

(2)客户导向市场。跟随或领导国内客户的境外业务发展,境外业务内容是它所服务的大公司在境外经营的反映。即使市场环境是新的,但客户是熟悉的。

(3)新兴市场或未发展市场。以区域国际化为战略目标的证券公司,可以考虑开拓亚洲新兴市场,除香港以外,如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甚至是资本市场还没有发育的国家,如北朝鲜、越南、缅甸等,进入这类市场主要目的是学习当地法律,积累当地经验,等其市场开放时抢占先机。

(4)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市场都设立有分支机构,形成国际性的业务网络,有庞大的机构和零售业务,高质量的投资银行业务能力。

3.证券公司国际化业务大致遵循国内市场创新业务国内市场国际化业务国内企业国际化业务国际市场非主流业务的路径。

(1)国内市场创新业务。国内证券公司当前必须首要发展创新型业务,改变传统业务单一竞争力弱小的局面;

(2)国内市场国际化业务。在创新业务基础上,抓住市场机遇开展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国际业务,熟悉国际业务的运作规则,培养国际业务人才,从管理、技术、组织、人才等各方面为走出国内市场准备条件;

(3)国内企业国际化业务。在条件具备时,国内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将是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突破点和重点长期服务对象,如代表国内企业发行各种存托凭证、设立海外基金、海外买壳上市、兼并与转让企业、发行海外债券与股票等,并努力形成独特的业务品牌。

(4)国际市场非主流业务。由于投资银行业务明显的规模、品牌、专业化等独特特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很难被打破,如果我国证券公司走出国门,可行的选择应是进入国际大投资银行非主流的、无暇顾及的项目和业务领域立足。如资产管理业务个性化强而又品种丰富,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对晶牌的认同,尽管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具有重要地位,但我国证券公司在境外市场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具有优势。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我国与这些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可重视与这些潜在客户建立联系。

不过,国际投资银行经验表明,一方面要发展国际业务,但最关键的还是立足当地市场。所以,国内市场国际化业务和国内企业国际化业务应是相当长时期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的重点。

(三)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方式和组织形式

1.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境外市场进入的大致路径:技术合作联盟合资并购/新设。

(1)加强与国外机构的技术合作、联盟和合资。加入WTO,中国证券业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的最可行方式和必然路径就是与国外机构尤其是国际性投资银行、全能金融集团展开不同层面的合作。在初期,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外部战略联盟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学习外方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合资的证券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我国证券公司可以拓宽合作的国外金融机构的类型,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获取混业经营经验,为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组建证券控股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奠定基础。

(2)并购/新设。允许证券公司在一定条件下首先在香港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真正融入国际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可以采取并购和新设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如广发证券、海通证券等正在为主要通过收购外资证券公司的方式设立香港分公司开展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做准备。在香港分支机构运作的基础上,再适时与台湾地区、新加坡等的证券公司合并,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投资银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并购方式拓展欧美市场分支机构,成长为能与野村、美林抗衡的跨国投资银行。

2.证券公司国际化的组织形式的大致路径是:代表处分公司/子公司/区域总部国际证券控股集团。

(1)代表处。在涉足境外市场的初期,以设立代表处为宜;

(2)分公司/子公司/区域总部。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机构网络。国际投资银行在世界所有的国际或区域金融中心构建了分支机构。而国内证券公司营业网络基本上在国内,大证券公司基本上覆盖全国,而众多中小证券公司只是在当地拥有几家证券营业部。无论是代表处、分公司、子公司还是区域总部,这些境外分支机构形式在运作的难易程度、成本的高低、对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风险承受等方面各不相同,具体采取哪一种机构形式,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先后顺序,而要看本国及进入国的政策规定,在我国市场逐步开放的情况下,应主要根据证券公司的战略规划、规模实力、组织结构等自身条件设立。

(3)国际证券控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组织结构形式的主流。走证券控股集团之路,并以此为平台逐步推进人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是我国证券公司的必然选择。国内券商应根据自身的业务优势,适时成立经纪公司、投资银行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研究机构等专业化子公司,分步以专业子公司与境外券商共同出资成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境外子公司,建立以证券业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奠定证券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组织基础。

(四)证券公司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国际化。我国证券公司当前已经积聚了国内许多的优秀人才,今后应更进一步注重国际人才的培养。加速中国证券公司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培育一支适应国际竞争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有以下重要途径:一是“合作中培养”,通过与国外证券公司在人员、技术、业务上的合作交流,在中外合资公司中的密切配合锻炼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二是“引进来”,在国际范围内招聘专业人才,尤其是吸引在国外投资银行业有丰富经验的海归人员加盟;三是“送出去”,有目的地选送相关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大投资银行培训或工作,同时通过国际业务的逐步开展,在竞争中培养国际型人才;四是“本地化”,随着境外业务的逐步开展,实现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本地化,而人事、资金、财务、风险控制等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员可由母公司派驻。

(五)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风险管理

证券公司未来国际化业务和机构设置,必将带来比国内市场风险更复杂的系统性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衍生工具风险、境外子公司风险等,反过来影响国内业务及公司整体的发展。国际投资银行已形成一套非常繁杂的、公司内部、政府监管机构、国际监管组织、社会监督体系等多层次协调的风险管理网络。百富勤、巴林、山一等投资银行失败的事实说明,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与公司规模和业务的扩张同步发展,有效运行。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建立和完善一个适合当前需要和未来国际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任重道远。

四、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来看,无论是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市场进入方式、组织形式还是人才准备、风险控制,我国证券公司都只是处于国内国际化——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大规模地拓展国外市场的国际化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是,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放眼长远。

1.根据当前政策、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明确自身国际化战略的定位,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

通过在合资中积极研究熟悉国际投资银行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国际经营管理特点,结合国内政策和证券公司规模、品牌、业务转型等自身条件,确定区域投资银行乃至跨国投资银行、国际专业投资银行(或者根本不发展国际业)的战略定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步骤,进行阶段、业务、人才、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的全面部署。

2.面向国际化的业务创新和拓展。目前的业务重点应放在国内,全面融入国内市场,业务目标则是为国际业务发展拓展空间,提升实力。一,加大业务深化的力度。要抓住兼并收购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基金业务以及国际业务等重大商机,积极开拓基金、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业务,大力探索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是今后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二,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探索与银行、信托、期货、保险业务的交叉和合作;三,抓住当前市场机会,选准国际业务的切入点,发展国内国际化业务。

3.规模壮大和组织结构转型。要抓准时机通过改制、上市、发债等方式扩大规模,建立适应证券公司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通过设立专业子公司向集团化控股公司模式转型;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国际化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设立海外业务分支机构,合理安排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及与投资银行总部之间的关系。

4.建立一套国际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并从现在起着手国际化人才引进、遴选、培养、储备、锻炼的工作。

5.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确定风险防范的重点。现阶段对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限制还很严格,一旦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证券公司被允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恐怕主要是决策、激励、控制、监督、组织结构等不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内部管理风险和竞争力弱小的风险,所以改革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采取措施加快壮大证券公司资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公司文化塑造。公司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团队精神,是公司发展战略、核心业务和经营理念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司在扩张过程中与并购公司的整合、与合资公司的合作、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业务创新能力的高低等。塑造一种开放、进取、合作、创新、面向国际竞争、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司文化,是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一部分。

7.为在香港市场开展业务、建立分支机构做充分准备。在QnI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QDⅡ的推出将是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可行方式,届时我国证券公司在香港开展业务、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也基本趋于成熟。为此,目前就需要从在香港分支机构的设立方式、人员配备、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充分准备。五、促进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建议

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我国已经开展国际业务的证券公司,由于运行在制度框架之外,承担了极大的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因此,如何引导和支持证券公司的国际经营,为其提供制度规范和政策供给,是证券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

1.只有那些在国内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才有可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因此,正确有效的政策选择应是进一步培育国内竞争市场,破除所有阻碍国内竞争进一步发育成熟的制度障碍。像券商融资渠道、业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多样化、合规化都非常急迫和重要,应该有明确而宽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保护。

2.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时间表,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并带动证券公司国外业务开展和国际业务网络构建。逐步放宽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推进证券投资的国际化。如在完善QFII的基础上,研究QDII、CDR的操作和管理办法,支持证券公司充分发挥国内投资主体和境外筹资主体的服务中介和顾问作用,以此带动证券公司国外业务开展和国际业务网络的构建。

3.加速大型甚至超级证券公司的培育。证监会应从融资渠道、组织形式、业务范围、机构分布等方面支持大型和超大型证券公司的迅速成长。近期将出台的《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发行债券融资,即是在券商上市、组建控股集团之后的又一个实质性促进大型券商成长的举措。另外,在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下,一些证券公司也在摸索绕过体制壁垒的种种办法,一方面表明了证券公司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蕴藏着各种风险,需要监管部门研究制订相关引导和规范措施。

4.加紧研究制定证券公司机构国际化的管理办法,研究证券公司国际化的一系列运作规范。证券公司机构的国际化是业务国际化的需要,也是证券公司提高自身知名度,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监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证券公司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国内证券公司购并外资证券公司的法规,鼓励国内证券公司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证券业务。同时,也必须研究证券公司国际化的一系列运作规范,如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规范、国际业务设立和机构运作的规范、国际业务资金规范、境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信息披露规范、国际业务风险控制规范等。

5.探索加强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国内监管和国际监管的合作。面对证券市场不断开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证券业监管规则的确立就不仅要考虑现阶段证券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要考虑未来国际化进程中的监管,还要考虑国际证券市场监管一体化的要求。目前证券公司业务已经出现跨越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几个行业的现象,亟需探讨监管部门之间的权限如何清晰界定以及通力合作的问题。为确保现有或未来设立的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规范发展和风险控制,必须加强全球监管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董正青。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适用战略及其操作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03,(2):54—58.

[2]赵强,尹萃,赵庆明。合资大舞台[J].资本市场,2002,(10):41—45.

[3]李国旺。券商国际化的挑战[J].资本市场,2002,(9):18—22.

[4]戈宏。入世与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J].北京证券研究,2001—11—20.

第5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方式市场化与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两个方面。在1996年银行业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之后,利率市场化也逐渐开始推行。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比较深,利率市场化在当时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趋势。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经济经过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逐渐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一方面,我国此时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基本面较好,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年中两次降息,已经让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剧烈的震动。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由于其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这种震动更加明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值得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业者思考。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和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趋势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传统业务的影响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经营短期存贷款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决定利率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短期存贷款业务的存贷款利率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因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之间为了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开展了更加激烈的与商业银行间竞争行为。因而,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他们更希望得到政策性盈利机制。利率市场化降低了政策的影响因素,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竞争,会有一批财务公司因为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较低的抗风险能力被市场淘汰,会对社会造成的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利率市场化趋势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大多外汇资产规模不大,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会对财务公司的外汇业务造成直接的影响,但也会造成相关的间接影响。第一,外汇利率市场化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了揽储,就会采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存款。第二,为了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或者获得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一般存贷款企业会把结算或存款业务放在银行,这种情形将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量和结算量。

3、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将会降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将会降低,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劣势地位,将会严重的削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竞争能力,降低收益获得的能力,从而阻碍其发展。

(2)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成本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银行间的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模小,市场话语权小,既需要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又需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这会让财务公司在发展中无法发挥自身的特点,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3)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决策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财务公司不仅需要保持自主议价权,还需要加强内部道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以维护企业利益。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人脉因素的影响将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决定机制。

(4)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会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更高的风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积极应对,以防范风险。当然,这种风险的增大对财务公司而言,未必是坏事。相反,较高的风险能更好的激发财务公司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实现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机遇

1、反应灵活、程序便捷

财务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对集团内企业的比较了解,因此,在进行业务决策时,可以采取更为简便的方式。相较于银行的复杂的程序和手续而言,财务公司具有先天的优势。

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为集团内企业提供幅度更大的存贷款利率优惠

这会对财务公司的利益造成影响,但由于财务公司本质上属于集团公司,因此,虽然降低了财务公司的收益,但是却能更好的为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对策

(一)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关注利率市场化的最新政策动向,也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利率市场的风险的识别拥有很多种方法,财务公司应当掌握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的定价方法,增加风险识别研究能力。

(二)创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财务公司传统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应当进行淘汰。财务公司应当创新利率市场化的资产负债管理,赋予资产运作主体新的职能,实现资产与负债的良好对接。

(三)财务公司应当选择与企业集团拥有良好关系的银行进行合作

一方面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集团的规模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是指提升金融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是加强硬件的建设,如构建相应的金融服务交易平台,提高金融交易的便利性,让集团成员企业愿意将资金集中存放于财务公司,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不是靠行政推动资金集中。

(五)拓展财务公司的盈利渠道

财务公司传统的盈利模式是赚钱存贷款利率差。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公司应当加快盈利模式转型,拓展盈利渠道。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财务公司只有拓展盈利渠道,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

充分研究利率市场化后的定价问题,对财务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科学的预算,以提高在市场环境下的反应能力,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市场。

第6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资料显示,20**年,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将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将形成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

根据国外汽车工业和市场发展经验,预计20**年至20**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将初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前四大汽车企业集团市场份额接近80%;同时,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以产品差异化为主要竞争战略的企业将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上游汽车市场的复杂和多变性,加剧了汽车零配件企业的经营风险,汽车零配件面临着激烈竞争。

20**年,按照入世承诺,我国部分商品(或项目)实行五年保护期或过渡期的时限将至,汽车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20**年7月1日起,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到10%。随着过渡期后进口汽车关税的进一步下调,跨国汽车厂商可能会因势调整经营战略,以直接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为主,国内汽车产业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摊薄,汽车行业将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微利时代。

……

可以说,20**年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业务科是公司最直接的效益实现者,业务员是市场战争最前沿的战士,20**年要完成公司亿元的销售收入,确保逐步实现外部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总营销额的20%,产量占总产量的40%,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意义深远。全体业务员要团结一致,即要充分估计好困难和挑战,又要对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市场运行的规律,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创新业务,促进公司销售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持续发展。

20**年,业务科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及实施措施如下:

工作思路:保护好根据地市场,发展好边缘市场,开拓好重点市场

总体目标:

1、完成亿元的销售收入

2、拓展1-2个外部市场

3、顾客满意率>%

4、实现营销信息化管理

5、力争业务跨出国门

工作重点:

1、进一步巩固、维护内部市场的业务,确保现有的外部市场业务得到巩固并实现突破

2、市场战略性再定位,争取潜在客户

3、调研分析中国座椅市场发展趋势,支持公司战略

4、试探性地进行国际营销,力争业务跨出国门

5、创新领先的客户满意度

6、全面培训营销、客服、市场研究人员,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实施措施

一、维护“根据地”市场,稳中求胜

1、进一步巩固、维护、完善与股份公司的配套关系,提升营销质量。公司是我们的主要客户,也是我们的“根据地”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的整个销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20**年,业务员要充分准备,借鉴以往的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掌握其营销动态及顾客抱怨情况,针对最终用户开展一定形式的调研工作,掌握消费者动向,及时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通过走访售后服务点,了解座椅产品的装配质量和交付质量,维修完善与维护成熟的配套关系。要未雨绸缪,做好业务上的准备。在业务的洽谈上要讲究策略,在产品售后服务上要锦上添花,比以往做的更好。

2、积极开发配套项目,扩大内部市场销量。抓住集团客车、皮卡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市场。集团入主安徽为拓展了一块新的内部市场。在配套项目开发上,20**年业务科将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加强沟通,联系,制定相应的业务开发计划,并配合完成严格产品开发前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确保最大化保护公司的利益,规避潜在风险。

二、抓好业务创新,引擎持续发展

1、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建立营销信息系统。生产技术可以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可以不断创新与完善,市场机会却会一瞬而失。业务科将把市场调研放在营销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人员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查询,电话联系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行业信息,深入研究市场动态。建立本公司的营销信息系统,结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辅佐分析公司市场环境机会、识别竞争对手、把握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预测市场需求,制定市场营销计划,为公司市场预测提供相关依据。

2、拓展1-2个外部市场。业务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引擎,如果企业只固守原有的技术和业务,就不可能发展。业务科作为公司的销售部门,必须不断地拓展外部市场。20**年市场开拓的重点目标市场是临近省份广西的汽车配套座椅市场,包括柳微、柳特、柳工以及东风柳汽、桂林大宇的汽配市场等。

3、试探性地进行国际营销。20**年1日起,随着过渡期后进口汽车20**年7月,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跨国汽车厂商可能会因势调整经营战略,以直接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为主,这对国内的汽车零部件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司的优势,并不断地挖潜,树立全球市场营销的观念,加强国际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方法的研究和实际运作,要想方设法收集整理跨国汽车座椅厂商的资料,通过种种方式力争建立国际合作贸易关系,以便开拓新的市场找准市场细分点,力争形成以汽车座椅产品为主,发展其他汽车配件产品,初期将探索通过外贸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展海外业务的模式,精致市场营销。

三、开拓零市场,发展“边缘”业务

是由许多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组成。公司成功实现自产海绵及面套从而挖掘潜力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也得到控制。骨架、电动天窗、玻璃升降器等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项目,公司的海绵等生产线都是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设计负荷都是10万台套座椅线的生产能力,完全可能胜任加工其它外协件,从而带来效益。业务科在20**年要积极向厂家推销公司的汽车座椅整条生产线,并承揽外协加工件,不断为公司发展“边缘”业务。

四、创新领先的客户满意度

1、力争顾客期望得到满足。服务向来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赢得顾客的法宝。即以无形的质量推进有形的质量,使客户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建立一种信息交流渠道,定期与用户保持交流,得到用户使用信息。我们要定期访问客户,主动征求用户的意见,收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提高公司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形成一种制度。向用户做出的承诺要及时地的兑现,并跟踪效果,确保客户得到满意的结果,把顾客满意放在首位。

2、加强公司的售后服务管理工作。售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顾客的忠诚度、产品的美誉度。售后服务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特别是我们在外部市场扩展的关键时刻,实际鲜活的事例,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比我们的口头营销有说服力多了。现在针对公司目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从事售后服务的人员要意识到其重要性,要确保售后服务按照流程和相关规定办事,规范化售后服务工作。对于顾客投诉,要及时的处理,要做到无论在何地在何时,只要客户不满意,提出意见和抱怨,都要做出及时的反应,绝不能推诿,拖延。顾客抱怨要在得到信息时就做出反应,采取行动,把售后服务放在业务科的第一位。

五、全面培训营销、客服、市场研究人员,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1、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业务科队伍的素质。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体。首先,业务科将先于其他科室先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生涯设计来调动科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外招聘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其次,科内将针对业务科具体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学习要求,进行考核。学习达不到要求的,可以给与降低工资和调离本工作岗位的处分。同时,业务科成员要积极的到车间了解生产,把在业务中的遇到的具体问题与生产现状结合起来,及时得以解决或者提出可行的分析报告。再者,加强对科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化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增强本岗位的基本知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并建立针对每个科员的定期评估制度。

2、20**年,业务科将依据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要求,重新设计和建设营销队伍,以适应工作重心转向外部市场的需求。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对业务科的具体工作进行工作分析,建立岗位说明书,因岗定人,因需设岗。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员工设立职责说明书,合理布局业务科人员的结构,促进业务科各项业务规范化运行。

第7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组织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高层面是制度的创新和创新的制度建设,其次是组织的创新和创新的组织建立。二者共同促进创新机制的建立。而创新机制的建立对于一个证券公司是长久的根本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制度、组织保证是某一种或者几种创新产品不可比拟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是事半功倍的,是最有效率的创新运作方式。从组织制度创新过渡到业务产品创新是最自然而然的。虽然这一过程是可逆的,但成本却是高昂的。

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组织制度的层面来说,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不仅是研究部门的阳春白雪,更是所有业务部门的真金白银。创新渗透于所有业务中。当然,在某些部门,创新的重要性要大于其他部门。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在。在目前的市场氛围中,需要树立时时刻刻创新的意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作为非创新类券商,也需要时刻准备着,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识的形成、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建立、人才的培养,都是需要时间的。

建立一套鼓励、保障创新的制度:一套鼓励、保障创新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最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度建设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券商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市场中,稳定的预期是信心的源泉,这一定理在一个金融企业内部照样成立。

为把风险减小到最低,建议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机制。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新监管机制已经形成,这要求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规模与其本身的净资本数量相匹配。

合作意识的增强:跨业务部门合作是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成功的重要保障。合作意识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善。券商对部门自身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贯通“战略、制度流程、组织架构、业务、产品”五个组织功能模块。作为一个企业,券商需要重新整合资源要素,以服务于创新业务拓展方式。对于综合类券商而言,要均衡各项业务收入,避免再次出现过度依赖某项或某几项业务的被动局面,同时结合金融发展趋势,为走向金融控股做好战略准备。

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和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步伐在加快,这迫切要求证券公司改革内部运营和管理模式,围绕创新业务调整和新设业务部门。为解决创新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券商专门建立了“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动委员会”制度,力争在新产品和新业务两个领域有所突破。有些券商则建立“金融创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公司的创新业务。

加强研究部门建设:最后是研究部门建设的问题,研究部门是金融创新的发动机,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业务创新的开拓、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强大研发力量支持。研究部门力求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战备级别”,一旦公司具备资格,产品即可推向市场。

业务产品创新

在创新业务给券商带来丰厚利润之后,随着该利润总额和占比不断上升,证券公司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一现象。

优先发展需要的品种并学习国外经验:在业务和产品层面,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目前的紧迫任务就是进行业务与资源的整合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券商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产品创新能力是创新的起点。业务产品创新的原则就是“实用主义”―优先发展公司需要的、能即刻开展的、并且带来利润的品种。

就目前国内创新业务的实际水平和开展情况来看,奉行拿来主义的占多数。西方国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创新发展的初期,我们能够根据国情学习掌握就是成功的。因此,对西方资本市场及时的跟踪调查研究和对部分券商业务动态的高度关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看到,大部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还离不开银行的合作,银证合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集合理财、金融衍生品要与投资、经纪业务对接:首先来看资产管理业务,作为2006年创新业务中最大的利润贡献者,以集合理财为起点的券商创新浪潮为中国券商的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榜样。该业务已由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以业务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为重点的非价格竞争。集合理财计划的管理能力是考验券商综合实力的指标。其产品可以是一种全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将内外市场现有产品的重新组合,或者是将现在产品改造或者是增添新的效用。但无论如何,获得监管层的核准才能算是过关。而要持续经营、赢得市场的持久信任,就需要投资能力的加强。能否赚到钱、使客户资金升值,才是最终获胜的利器。

集合理财需要券商及时推出适合客户需求而又被市场认可的产品。根据投资者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理财产品。客户方面,除了拓展普通客户,还需要介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市场,为这类低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加强证券公司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将投行、经纪等业务部门的重点客户拓展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

金融衍生品方面,目前主要是权证的交易和创设与注销。加强对股权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的开发和投资。研究正股和权证的相互关系,寻求低风险套利的市场机会;探索ETF和LOF与相关股票组合之间的低风险套利机制;将期货、期权、商品价格债券、利率、汇率等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利用金融工程创造出一系列新产品。

建议把对集合理财和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与公司的证券投资和固定收益业务结合起来。投资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寻求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较好的匹配。为此,积极追踪机构投资者动向,适应证券市场投资理念和产品创新趋势发展要求,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证券品种上。

基金、QFII&QDII研究与经纪、投资业务对接: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方面,建议该方面的研究和投资业务、经纪业务结合起来。2006年以来,随着管理层大力推进,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证券投资基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中流砥柱。在基金管理方面开发出了套利基金、对冲基金、杠杆基金、雨伞基金、股息滚动投资、定期投资计划以及定期退股计划等新品种;以QFII、QDII为代表的跨市场操作者越来越多,研究它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投资指导作用。

经纪业务方面,证券公司要根据自身资源和环境确立合适的经纪业务发展战略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重点强化公司的营销管理和机构,强化营销职能,促使证券经营网点向销售和理财中心转变;构建以证券经纪人制度为核心的营销组织模式;加强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实施银证合作和金融交叉销售;搭建标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司内部的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

此外还应建立以集中交易为核心的大集中模式,建立集中清算、集中数据、集中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和CRM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在产品创新上享有效率优势,相关的风险也更容易控制。

资产证券化研究与投行业务对接:资产证券化业务,建议该业务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金融总量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增加和房地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入,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会非常惊人。证券公司凭借其业务、技术和客户优势,能取得在发行和账户管理方面的收入。券商甚至可以调整投行业务的部分职能,成立资本运营部,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在融资创新方面先后开发出了不同期限的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抵押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超额配售权等金融新品种;在并购方面推出了桥式贷款、垃圾债券、票据交换技术、杠杆收购以及种种反收购措施。在发行市场新老划断后,发行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创新品种明显增多,推出了全流通下的询价制度、向战略投资者的配售制度、非公开定向发行、股本权证、附认股权公司债券等一系列创新。

IPO方面目前的两个机会也要重点关注:一是全流通的到来为创业投资在IPO后的退出提供了条件,给证券公司开展创业股权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二是企业中“A+H”上市成为下一阶段大投行的业务重点。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要枕戈待旦: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业务是2007年的重头戏,是各大券商全力争夺的主战场之一,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所有券商应该枕戈待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密切关注融资融券相关细则的出台,结合券商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梳理。积极寻找战略合作的期货公司,做好参与股指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如交易资格、资格、行情线路、交易线路、客户甄别、投资者教育等。

(作者供职于民族证券研发中心)

背景链接

券商盈利模式加速转型

中信证券2007年8月23日披露,公司将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开展股权投资业务试点,今后拟以自有资产出资设立一家全资专业子公司,开展对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业务。

监管部门近期将就上述事宜作出意见,这意味着国内证券公司将有望获准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目前监管部门将国内券商“直投”业务范围限定为Pre-IPO。券商股权投资与国际私募股权(PE)都投资于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通过日后出售股权或企业上市兑现。

改变券商盈利结构

2001年4月证监会要求停止直接投资并进行清理。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政策瓶颈由此消失。

从中信证券设立子公司开展直投业务的模式来看,证监会也希望通过批准合格券商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开展直投业务,来进行相应的风险隔离。为了控制风险,可能试点期间将会采用自有资本金进行投资,而不会考虑对外募集资金。

目前,我国券商的盈利主要来源于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上,带有明显的“靠天吃饭”的性质。创新类业务的逐渐开闸,有利于改变券商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和业绩受资本市场影响波动性较大的被动局面,对券商创新类业务开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直投业务特别是对拟上市公司的投资,利润收入丰厚。从国际上看,直投业务是国外投行的重要利润来源。

在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获批之后,证券公司其他创新类业务也有望陆续开闸。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财务顾问、兼并收购业务将为券商持续的业绩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

金融期货牌照集中发放

金融期货经纪业务牌照发放已进入密集期。已有数量可观的期货公司拿到了由证监会发出的关于此类牌照的正式“批复”。截至八月中旬,已有近70家期货公司(接近全部期货公司的三分之一)通过金融期货相关业务的资格审批(包括增资和经纪业务资格)。近期是金融期货牌照的集中发放期。

金融期货牌照分为经纪业务和结算业务两类。期货公司在申请结算业务资格之前,首先必须获得经纪业务牌照。在获得牌照后,期货公司方可向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申请成为相应会员。在首批递交申请的期货公司中,不少公司同时涉及增资、经纪业务资格以及结算业务等资格的“连环”申请。为此,他们最终要在通过结算业务资格后,才可能获得牌照,而单独申请经纪业务资格的公司,如银建期货等,就容易提早获得牌照。此外,虽然不少公司已经“过会”,但发放牌照需要走程序。

证券公司备战股指期货

目前,期货公司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产业背景或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参股的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控股的期货公司,这又包含证券公司绝对控股和证券公司相对控股的期货公司。

而在形成这个局面的过程中,期货公司被券商地毯式收购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浪潮。目前至少有34家券商已参股或控股了偏中小型的期货公司,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有可能增长至50家。

券商系期货公司业务的侧重点将放在为母公司股指期货客户做服务上,事实上,现在相当多的券商系期货公司放弃了原有商品期货的业务。但是,优质大型期货公司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

业内早已形成共识,私募基金是未来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力量;期货QFII也将跟随股指期货的出台而诞生,传闻其初期规模为10亿美元。

被券商收购并不是期货公司唯一选择。除大型期货公司外,那些尚未与券商合作的期货公司有着更多的机会。虽然受限于资金门槛,但资质稍好的期货公司与外资、私募基金等合作,创新产品、开展混业经营,未尝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至少5家内地第一梯队的期货公司把到股市去融资作为它们的既定目标。某些大型期货公司都已确立了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甚至一些公司已开始与选中的壳公司展开接触。

五方携手跨市场监管?

联防期指跨市场操纵

8月13日,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和协调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公司在上海签署了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协作系列协议。此举标志着股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跨市场监管协作体制框架正式确立。

此次五方签署的协议包括:《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备忘录》以及《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信息交换操作规程》、《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反操纵操作规程》、《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个具体操作规程。

跨市场监管协作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包括信息交换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共同风险控制机制和联合调查机制等在内的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联合监管协作机制。

第8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关键词:再保险;发展;探析

一、再保险含义及其发展历史

1.再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含义。再保险又称分保,它是保险人将自己承保的风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向其它保险人再进行投保的保险业务。再保险在本国范围进行,成为“国内再保险”,若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进行分保的业务称为“国际再保险”。而再保险市场则是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及其他保险公司之间的风险分散处理的二级市场。

2. 再保险的业务类型。再保险业务又可以分为法定分保和商业分保。我国目前的《保险法》规定了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业务的20%向中国再保险公司法定分保。同时还规定各保险公司的商业分保应优先向国内的保险公司办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再保险公司在我国再保险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务发展也相当迅速。1998年公司分保费收入118.02亿元,货币资产由公司成立之初的9.49亿元增加到74.88亿元,长期责任资本金由1996年的48.7亿元提高到60亿元。按净保费计算,中国再保险公司已进入世界再保险公司20强之内,初步确立了中国再保险在国际保险业的地位。

3. 中国再保险发展历史。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建国后我国保险业一直是独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保)专营。随着其他保险主体的出现,1988年根据《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开始办理30%法定分保业务,由人保再保部代行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1996年人保组建集团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至此,国内才有了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1999年3月,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再)在中保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此中国民族再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再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 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据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统计,该公司1999年再保险保费收入为122.14亿元,其中,法定分保保费收入为118.3亿元,同比增长4%。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其业务的97%来自《保险法》规定的法定分保,只有3%来自国内外商业性再保险业务。其中,来自国内的商业性分保业务,年均仅占国内市场的3%,其余的96%均因各种原因分流到了国外。

第9篇:公开市场业务范文

市场营销计划更注重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是指导和协调市场营销努力的主要工具、房地产公司要想提高市场营销效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产营销部年度计划,供大家参考。

地产营销部年度计划

(一)细分目标市场,大力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推广活动。

--部门负责的客户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现金管理客户、公司无贷户和电子银行客户客户。结合全年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转变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的策略,制定详营销计划,在全公司开展系列的媒体宣传、网点销售、大型产品推介会、重点客户上门推介、组织投标和集中营销活动等,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广攻势。巩固现金管理市场地位。继续分层次、深入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要通过抓重点客户扩大市场影响,增强现金管理的品牌效应。各行部要对辖区内重点客户、行业大户、集团客户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经营特点、模式,设计切实的现金管理方案,主动进行营销。对现金管理存量客户挖掘深层次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贡献度。今年争取新增现金管理客户185200户。

深入开发公司无贷户市场。中小企业无贷户,这也是我行的基础客户,并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提供重要来源。--年在去年开展中小企业“弘业结算”主题营销活动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营销,增强营销效果。要保持全公司的公司无贷户市场营销在量上增长,并注重改善质量;要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客户比重,降低筹资成本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要重点抓好公司无贷户的开户营销,努力扩大市场占比。要加强对公司无贷户维护管理,深入分析其结算特点,进行全产品营销,扩大我行的结算市场份额。--年要努力实现新开对公结算账户358001户,结算账户净增长272430户。

做好系统大户的营销维护工作。针对全市还有部分镇区财政所未在我行开户的现状,通过调用各种资源进行营销,争取全面开花。并借势向各镇区其他政府分支机构展开营销攻势,争取更大的存款份额。同时对大中型企业、企业、世界10强、纳税前8000名、进出口前7334强”等10多户重点客户挂牌认购工作,锁定他行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攻关。的免费公文,

(二)加强服务渠道管理,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

客户资源是全公司至关重要的资源,对公客户是全公司的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要利用对公统一视图系统,在全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要建设好三个渠道:

一是要按照总行要求“二级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至少配置3名客户经理;每个对公业务网点(含综合业务网点)应当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至少配备1名客户经理,客户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点应适当增配,”构建起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二是加强物理网点的建设。目前,由于对公结算业务方式品种多样,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对公客户最常用的仍然是柜面服务渠道。我行要加强网点建设,在贵宾理财中心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对公客户的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部要制定详细的网点对公业务营销指南,对不同网点业态对公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

三是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扩大离柜业务占比。今年,电子银行业务在继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占比的同时,还要“精耕细作”,拓展有层次的目标客户。各行部应充分重视与利用分公司下发的目标客户清单,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营销工作,要在优质客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做好客户服务与深度营销工作。通过建立企业客户电子银行台账,并以此作为客户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及时为客户解决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将电子银行新产品推荐给客户,提高“动户率”和客户使用率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梳理制度,整合流程,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部门服务质量,实现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目标。

地产营销部年度计划

为了实现明年的计划目标,结合公司和市场实际情况,确定明年几项工作重点:

1、扩大销售队伍,加强业务培训。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无人则止,加大人才的引进大量补充公司的新鲜血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在留着合理的人才上下功夫。在选好人,用好人,用对人。加强和公司办公室人沟通,多选拔和引进优秀销售人员,利用自己的关系,整合一部分业务人员,利用业务员转介绍的策略,多争取业务人员,加大招聘工作的力度,前期完善公司的人员配置和销售队伍的建立。另外市场上去招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业务人员。自己计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榜样的树立和新榜样的培养上,一是主要做好几个榜样树立典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是有可塑性的,并且人是有惰性的。对销售队伍的知识培训,专业知识、销售知识的培训始终不能放松。培训对业务队伍的建立和巩固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定期开展培训,对业务员的心态塑造是很大的好处。并且根据业务人员的发展,选拔引进培养大区经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2、销售渠道完善,销售渠道下沉。

为确保完成全年销售任务,自己平时就积极搜集信息并及时汇总,力争在新区域开发市场,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额。合理有效的分解目标。

------三省,市场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区,在这三省要完善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一方面的人员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客户资源的整合,客户员工化的重点区域。要在这里树立公司的榜样,并且建立样板市场。加以克隆复杂。

其他省市以一部现有业务人员为主,重点寻找合作伙伴和一些大的商。走批发路线的公司在销售政策上适当放宽。

如果业务人员自己开拓市场,公司前期从业务上去扶持,时间上一个月重点培养,后期以技术上进行扶持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维护。

3、产品调整,产品更新。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不是我们想买什么,而是客户想买什么。我们买的的客户想买的。找到客户的需求,才是根本。所以产品调整要与市场很好的结合起来。另外,要考虑产品的利润,无利润的产品,它就无生存空间。对客户来讲,也是一样。客户不是买产品,而是买利润,是买的产品得来的利润。追求产品利润的合理分配原则,是不变的法则。企业不是福利院,所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化,就是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转变。

一个产品的寿命是有限的,不断的补充新产品,一方面显示出公司的实力,一方面显示出公司的活力。淘汰无利润和不适应市场的产品。结合公司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产品要往三个有利于方面调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有利于业务人员的销售、有利于客户的需求。

地产营销部年度计划

从上面的销售业绩上看,我们的工作做的是不好的,可以说是销售做的十分的失败。在河南市场上,--产品品牌众多,--天星由于比较早的进入河南市场,--产品价格混乱,这对于我们开展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

客观上的一些因素虽然存在,在工作中其他的一些做法也有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销售工作最基本的客户访问量太少。市场部是今年四月中旬开始工作的,在开始工作倒现在有记载的客户访问记录有--个,加上没有记录的概括为--个,八个月--天的时间,总体计算三个销售人员一天拜访的客户量--个。从上面的数字上看我们基本的访问客户工作没有做好。

2)沟通不够深入。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把我们公司产品的情况十分清晰的传达给客户,了解客户的真正想法和意图;对客户提出的某项建议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在传达产品信息时不知道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有几分了解或接受的什么程度,洛阳迅及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销售人员没有养成一个写工作总结和计划的习惯,销售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而引发销售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工作时间没有合理的分配,工作局面混乱等各种不良的后果。

4)新业务的开拓不够,业务增长小,个别业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计划性不强,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市场分析

现在河南--市场品牌很多,但主要也就是那几家公司,现在我们公司的产品从产品质量,功能上属于上等的产品。在价格上是卖得偏高的价位,在本年销售产品过程中,牵涉问题最多的就是产品的价格。有几个因为价格而丢单的客户,面对小型的客户,价格不是太别重要的问题,但面对采购数量比较多时,客户对产品的价位时非常敏感的。在明年的销售工作中我认为产品的价格做一下适当的浮动,这样可以促进销售人员去销售。

在郑州区域,因为--市场首先从郑州开始的,所以郑州市场时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签于我们公司进入市场比较晚,产品的知名度与价格都没有什么优势,在郑州开拓市场压力很大,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市场放在地区市上,那里的市场竞争相对的来说要比郑州小一点。外界因素减少了,加上我们的销售人员的灵活性,我相信我们做的比原来更好。

市场是良好的,形势是严峻的。在河南--市场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在技术发展飞快地今天,明年是大有作为的一年,假如在明年一年内没有把市场做好,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很可能失去这个机会,永远没有机会在做这个市场。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下半年的工作规划中下面的几项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来做:

1)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和谐,具有杀伤力的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

2)完善销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确系统的业务管理办法。

销售管理是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销售人员出差,见客户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完善销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提高销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3)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不断自我提高的习惯。

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4)在地区市建立销售,服务网点。(建议试行)

根据今年在出差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约好的客户突然改变行程,毁约,车辆不在家的情况,使计划好的行程被打乱,不能顺利完成出差的目的。造成时间,资金上的浪费。

5)销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