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安全评价技术精选(九篇)

安全评价技术

第1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随机模型方法;评价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网络系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其被广泛应用的同时,网络安全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些危险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也开始在网上横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这些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影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 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领域应用的日趋广泛,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传统网络防护体系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网络安全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我国近几年网络安全研究工作的情况来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构建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上,普遍认为网络系统出现不安全的现象都是由于系统中存在漏洞而导致的,防止网络系统被恶意侵犯的主要方法就是对系统细节和复杂协议进行不断改进。在第二个阶段,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有一部分恶意入侵是难以阻止的,因此,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研究如何及时检测入侵发生的问题上,然而,随着网络入侵行为的不断加剧,保证网络安全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不能够有效避免,而且还很难对其进行检测和察觉。在第三个阶段,研究人员在确定网络入侵行为不可避免之后,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使网络在受到攻击之后仍能恢复继续实现预定功能,与此同时,如何基于可信性构建支持安全服务的网络也是国内外目前网络安全的研究的主要热点。

2 利用随机模型方法来研究网络的安全性

虽然利用随机模型方法来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还存在新的挑战和问题,但是随着随机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般来说,利用随机模型方法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定义安全性评价指标

由于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如果研究人员想要充分实现对各个部分的科学评价,那么就必须对各个部分设置相应的安全性指标,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一个可量化和可操作的安全性评价指标,这不仅是网络系统安全性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还是确保安全性评价科学、准确的重要依据。

2.2 构建网络安全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网络系统本身具有独立性和特定性,因此,在构建网络安全性系统的时候也需要确保其系统性和针对性。就目前研究人员对网络安全性系统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能够成功对某些网络安全的重要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仍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分析方法。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价框架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2.3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并建立攻击模型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攻击技术和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网络系统的安全带来的很大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网络攻击技术不仅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和传播性,这种现象给攻击模型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比如说人们很难掌握攻击者发起攻击行为的根本意图,从而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同时,网络结构自身的复杂性也使得网络安全性分析异常困难,因此,研究人员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并建立攻击模型。

2.4 探索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分析和求解方法

构成网络安全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组合模型方法、模型检测、基于状态的随机模型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高级随机模型方法等,每一种方法都尤其固定的分析和求解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安全,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部分随机模型求解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还会出现状态空间爆炸的现象。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探索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分析和求解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3 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

3.1 网络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在对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来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进行定义与分类。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的是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攻击者对其实施的破坏行为,但是,这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所有层面。所谓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的是系统自身存在脆弱性,也就是说系统漏洞,当这些系统漏洞被触发之后,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就会降低,从而引起的系统安全失效事件。而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分类则主要可以分为安全漏洞和安全破坏两种,其中,安全漏洞相对来说是较容易评价的,但是,对有意图的攻击和破坏的安全性模型则是比较难进行合理分析的。

3.2 网络安全性的评价模型分类

从研究人员目前对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分类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不同安全评价指标的模型、攻击者行为模型、物理模型和行为模型。其中,不同安全评价指标的模型主要是指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将实际网络系统进行抽象,从而建立相应的可分析模型;攻击者行为模型主要是根据网络系统的不同机制建立起来的随机模型,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对行为细节进行有效分析;物理模型是根据评价的根本目的,对系统进行抽象的不同层次建立的评价模型;而行为模型则是在明确攻击行为细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评价模型。无论是哪一种模型,对于网络安全性的评价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一种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

根据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网络安全性的评价模型分类的介绍,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

如图所示,该模型框架主要可以分为系统行为模型、攻击者模型以及系统脆弱性模型几个子模型,此外,根据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型框架中,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容侵机制子模型和系统负载子模型,从而更好的促进该网络安全性评价的模型框架的可行性,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研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计算机病毒等因素给网络安全所造成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从而实现从根本上对网络进行保护,使其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林闯,,李泉林.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J].计算机学报,2005(12).

[2]李振国.浅议计算机网络安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

[3]唐灯平.构建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环境技术[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3).

第2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一 什么是3R

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为人类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使用数量猛增,实验动物的痛苦及其权利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推动下。1959年拉舍尔和微生物学家伯可(Burch)在其著作《人道实验技术原理》(Principles of Humane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书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3R(reduce,refine,replace)理论。之后,欧美各国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用动物福利的保护组织,如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医学试验用动物中替代法基金会(FRAME)和国际动物福利基金会(IFAW),1980年成立的人道对待动物协会(PETA),198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试验替代中心(CAAT)成立,这些基金会或研究机构的成立,推动了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进程,也促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

3R理论自形成以来一直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如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案(1966年),瑞士的动物福利法(1979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动物福利法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英国的动物科学实验程序法案(1986年),瑞典1988年公布实施了《动物福利法》(2002年修订),丹麦1991年实施了《动物福利法》,1993年德国实施了《动物福利法》(1998年修订),葡萄牙1995年公布实施了《保护动物法》,日本《人道对待和管理动物法》(2005年)。总的来说,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立法是比较完备的,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1988年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科技部2006年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在规范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同时,也顺应了国际对动物福利的要求,但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动物福利法。

二 3R的含义

3R中减少的含义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的方法。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靠替代方法选择,则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必需的最小量。优化是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心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精炼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损伤、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优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简单概括就是实验设计科学化、动物试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替代是指一项试验方法能减少动物使用数量,或能优化试验程序以减轻动物痛苦或增加动物福利;或者能用非动物系统或者系统发生学上比较低等的动物种类代替高等级动物进行实验,如用无脊椎动物代替哺乳类动物。根据是否使用动物或动物组织,替代可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前者指使用脊椎动物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试验,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试验,而后者则是完全不使用动物,如采用培养的细胞或组织、计算机模型等。根据替代的程度,替代可分为“部分替代”和“完全替代”,前者指利用其他实验手段代替动物实验中的某一部分,后者指用新的非动物实验方法取代原来的动物实验方法。

对于化妆品安全评价中替代方法,可以选择体外培养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培养物)代替实验动物、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人群研究资料、数学和计算机模型的应用,以及物理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如皮肤功能的测定)。可以说开发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减少、优化和替代动物实验既是保护动物权益的需要,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欧盟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动物福利的背景

欧盟有关动物实验的法规体系由区域层次和国内层次两个体系组成,既有欧盟及其大多数成员国参加的欧洲条约,又有欧盟各国各自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有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规定和标准。

1986年3月18日,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通过了《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目的的脊椎动物保护欧洲公约》(European Conventionfor the Protection of VertebrateAnimals used for Experimental andother Scientific Purposes,CETSno.123),该公约于1991年1月1日生效。公约旨在减少各成员国实验的次数以及使用动物的数量,鼓励成员国积极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的研究,并仅在没有动物替代方法的情况下才用动物做实验。实验动物的选取应遵从明确的定量准则,并应得到良好的照顾,尽可能免受可避免的痛苦。

为了落实欧洲公约的要求,协调各成员国的国内立法,消除贸易壁垒,防止竞争出现扭曲,避免影响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功能,欧洲共同体于1986年11月24日在布鲁塞尔颁布了《关于使各成员国有关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目的动物的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接近的理事会指令》(即指令86/609/EEC)。指令正文和附件的规定与公约的规定基本一致。指令实施24年来,已成为欧盟范围内从事科学研究、检验用动物普遍遵守的准则。最新的报道指出,为了适应欧盟范围扩大和新的形势发展,如何使欧盟新成员国在实验动物福利方面协调一致成为立法者考虑的问题,2008年,欧洲委员会决定重新修订86/609/EEC指令。2010年9月8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新指令2010/63/EU,取代已实施25年了旧指令,成为保护实验用动物共同遵守的法律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得到实施,以规范每年在欧洲实验室超过1200万只动物的使用。BBC认为,随着2009年12月欧盟里斯本条约的推出,动物福利与反歧视、推动性别平等、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护人类福利,共同成为欧盟的4个核心价值。新法规修订体现了以“3R”为中心的原则,具体涉及动物试验的伦理评估和建立持续的伦理审核制度,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使用,加强法规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加

强成员国之间动物伦理的合作等内容。新条款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宗教规则,传统习俗和民族传统应该受到尊重。根据程序,各成员国转换为国内法的立法限期为2012年11月,各成员国法律条款的实施期限为2013年1月1日。

四 欧重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动物福利的要求

欧洲是唯一有法规禁止使用动物实验进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地区。众所周知,欧洲化妆品管理的法规是76/768/EC。1986年欧洲保护试验用动物的欧洲公约和理事会指令后,迫使药品、生物制品、化学品等与安全评价相关的行业执行这一共同的法律规定,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研发新的体外试验方法成为化妆品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欧盟成员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89年,德国成为首个建立国家替代方法研究验证中心的国家。1990年欧盟在意大利成立了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专门从事替代方法的验证和法规认可工作。欧洲化妆品、盟洗用品和香水协会(COLIPA)建立了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委员会(SCAAT),以执行法律的规定和保障化妆品工业的发展,接受应用非动物的替代方法进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各大公司投入巨额经费从事替代方法的研究。欧洲框架计划也投入巨额研发经费资助非动物试验方法的研发,一大批新的化妆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体外试验方法被提出,进入科学验证程序和被法规接受。科学家和管理者逐步认同不再信赖于动物实验的新的毒理学试验体系。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2003年,欧委会通过了关于76/768/EEC的第七次修订,即2003/15/EC指令,该指令明确了取消动物实验的时间表。指令明确规定自2009年3月11日起,禁止使用动物进行化妆品急性毒性、眼刺激和过敏试验,2013年将全面禁止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妆品和原料的安全性测试,也不允许成员国从外国进口和销售违反上述禁令的化妆品。该规定对欧盟内部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进口的产品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一指令的出台,可以说是在欧洲范围内,将动物福利和3R的原则从最初的理念(1959年),到立法约束(1986年)、再到技术进步(2003年),再到最后形成法律禁令(2009年),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客观上形成了技术壁垒,影响到化妆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明确2003/15/EC指令的要求和提高可操作性,2006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依照76/768/EEC没有使用动物实验的声明指引》(即2006/406/EC)。指引规定,对不使用动物试验的化妆品,其产品制造商或负责产品投放市场信息的个人(商),可以声明其产品没有经过动物试验。这一声明不是强制性的。对于“非动物试验”的标签声明的使用不能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能从知情的选择中获得真实的利益。该声明的使用不应导致以该类声明作为市场手段的生产商和(或)供应商之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2009年12月,欧盟了新的化妆品法规1223/2009/EC,在过度期后将取代指令76/768/EC成为欧洲的化妆品统一法律。该法律保留了原指令对动物试验禁令的规定,进一步明确3R的原则,列为第五章第18条,同时对禁止动物试验的情形和豁免条件作出了规定。

五 美国化妆品法规对动物福利的要求

1976年和1980年,在美国动物福利协会(AWI)、动物联合行动组织(UAA)和动物保护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动物福利法》(制定于1966年)和《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方针》重新修订。通过这两个法规性文件,使3R在动物实验方面的应用得以落实。另外,修订的《动物福利法》还规定了减少动物痛苦的标准,并要求研究者在可能引起实验动物痛苦时考虑替代方法。1981年,CAAT成立,1986年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在研究、检验和教育中动物应用替代物的技术评估报告。1993年CAAT作为东道主举办了第一届生命科学中替代物和动物应用世界大会。在美国,许多国家部门的工作中渗透了动物替代实验的原则。1993年,一个由多部门参与的组织,替代方法验证跨部门协调委员会(ICCVAM)成立。ICCVAM由15个联邦管理和科研机构组成,包括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农业部、国防部、能源部、内政部、交通部、环保局、食品药品管理局、国立癌症研究所、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等联邦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技术协调和评估新的和修订的实验方法。到目前为止,经ICCVAM评估验证的体外方法涉及许多安全评价终点,包括急性经口毒性、发育毒性、内分泌紊乱、眼腐蚀/刺激、遗传毒性、热原试验、皮肤腐蚀和皮肤敏感性。

在化妆品行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动物保护主义者抗议使用动物进行试验,强烈抨击化妆品毒性鉴定中的眼刺激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使动物遭受痛苦、损伤甚至不正常死亡。世界知名的Revion化妆品公司被迫与动物保护者谈判,同意提供250万美元资助洛克菲大学研究Draize眼刺激试验的替代方法。1980年,美国化妆品、盟洗用品和香水协会(CTFA)共同赞助成立了CAAT专门致力于替代方法的研究。1993年,美国的“动物权利法”强制研究单位建立“伦理考察委员会”,鼓励化妆品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展动物替代方法和优化试验程序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成立了ICCVAM和机构间替代方法管理小组(IRAG),后者由美国FDA、环境保护局(EPA)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为代表,早期开展了一个三年研究计划(1991-1994),从41个实验室29个不同试验方法得到的60个实验数据评价眼刺激替代试验方法的有效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替代方法的研究、验证以及认可进程明显加快。

六 国际社会对动物试验替代技术的认可

2002年,OECD正式成立了动物保护国际委员会(ICAPO),许多非政府组织、企业界和环保界的代表共同参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统一在OECD的框架内发挥各自作用,在化学测试指南中倡导有关实验动物保护的建议。ICAPO成立以来,替代方法的验证和认可明显加快,从2002年起已有10多项替代方法被认可,2009年新的健康和环境评估的替代/优化方法多达9项,2010年重新和修订的方法超过6项。在方法验证和认可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对于替代方法的验证还存在争论,虽然当时OECD内部没有成立专门的替代验证机构,但在积极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替代方法认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OECD制订了替代的验证和认可指南,2004年和2007年,OECD还分别提出了(Q)SAR模型的验证指南。2007年在加拿大召开了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参加的化妆品法规国际协调会议(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n Cosmetic Regulation,ICCR),推动替代方法的国际合作和促进3R的发展。

第3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爱显,张煜. 石油化工装置管道设计安全[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4.

[2]白永忠,党文义,刘昌华. 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间安全距离[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8.

第4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 评价机构;非煤矿山;项目建设;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37-02

0引言

随着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的加大,对矿山资源的开采量也随之增加,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之中。除了国有企业之外,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加入了矿产资源开发的队伍。但是时有发生的各种矿山开发事故,使安全生产的问题成为国家到民众都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控力度的加大,安全评价机构作为第三方的技术支撑机构为在非煤矿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全评价机构在技术支撑和企业管理中表现的明显优势,使其在非煤矿山项目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1 安全评价机构在非煤矿山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安全评价机构全称为安全生产服务评价机构,是针对安全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企业依法设立的一种有偿的安全服务机构。其提供的安全服务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咨询、生产安全检验检测、生产安全认证以及安全评价等等。安全评价机构可服务于多种行业领域,对于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起到协助的作用,同时帮助企业进行安全评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水平。

对于矿山领域而言,我国可提供安全评价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设计机构、安全生产监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等等。各个安全评价机构针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按照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从业标准等法律制度的规定,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设计的主要方面提供服务,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作用。在企业项目的设计方面,为其设计提供可行性的研究服务,在项目设计方面进行把关,抓住源头,为企业的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实现安全有效;在项目的建设方面,严把建设质量关,打好建设施工的基础,保证项目在建设完成后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在项目竣工的检验方面,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把关,以保证项目能够达标并投入正常的生产;在生产进行方面,排除各项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行发展。安全评价机构为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各方面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为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 安全评价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主要包括对项目建设和生产条件的审查、生产施工的监理和安全评价。除了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性能的监管外,还包括对生产单位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但是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员有限,其进行监督检验工作的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更新也不够及时全面,因此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来说,对其可提供的技术支撑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安全培训。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的安全评价机构为政府的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补充。这些评价机构可提供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政府安全监管的压力。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聘请安全评价机构在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安全生产服务工作。另外,为了保持对建设项目从设计、评价到检验认证再到投入生产运行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安全审查监管,也需要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也独立于生产企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而安全评价机构的存在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3 目前我国安全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我国安全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安全生产评价机构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安全评价机构承揽业务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资质,或者承揽同个项目的多个安全控制环节。有的安全评价不能够严格的按章办事,违规操作,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技术违规进行安全评估报告。有的评价机构甚至在没有资质的情况下进行违规的安全检测工作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严重影响了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我国现有的安全评价体系也存在着评价水平低、评价质量不高等诸多不足。

3.2 完善和发展我国安全评价机构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2.1 建立和完善安全评价机构服务体系

对于现有的安全评价服务体系,要着重在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等级鉴定和安全救援等服务方面加以引进和发展完善。注意对评价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一个能够提供人员培训、安全评价、技术咨询、安全检测和安全技术装备等一系列服务的系统的全面的评价服务体系。

3.2.2 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资格审查方面,要严格按照资质标准和申请程序执行,对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的法人资格、注册资金、办公硬件条件以及其相关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好市场准入的关口。以行业自管自律为基础,大力推行行业协会的构建,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对违规违法的评价机构进性责任追究和处罚,提高安全评价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安全评价机构的考核评定体系,实行规范的考核制度。

3.2.3 国家加大对安全评价机构的支持和培养力度

可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对安全评价机构制度相关的鼓励政策,同时协助企业实现与评价机构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企业和安全评价机构实现良好的互动,为企业安全生产把好关,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协助其与安全评价实现良好对接,以借助评价机构的第三方技术支撑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对于存在安全问题且不配合整改的企业,依法进行严肃查处,为安全评价机构提供市场保障的支持。

随着社会对安全生产重视度的加大,安全评价作为第三方的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保持企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对安全评价机构大力度的监管和扶持下,安全评价机构在企业分服务范围、专业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也将日益提高和完善,必将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5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一、化妆品的局部皮肤毒性反应

皮肤暴露于外源物质(包括化学品、药物或化妆品)可引起多种皮肤反应,反应早期通常是因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而出现的皮肤干燥(水分失丢),然后形成红斑和水肿为特征的皮肤刺激反应;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过敏导致的接触过敏和色素沉着。据报道,职业因素和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中接触性皮炎约占90%以上,其中全部接触性皮炎病例中约70%为皮肤刺激性反应。临床上引起两种不同类型的炎症反应过程:刺激性和变态反应性皮炎。通常皮肤接触化学物质后,可观察和辨别到几种非免疫性的反应形式:

皮肤刺激性是指皮肤接触受试物后产生的局部可逆性损伤,皮肤刺激反应一般无免疫系统的参与,其典型表现是红斑或水肿。皮肤腐蚀性指的是不可逆损伤,典型表现是溃疡、出血和血痂,以及由于皮肤漂白出现的脱色、脱发和疤痕。国际法规强制要求化学品上市前必须进行皮肤腐蚀性评价。但是腐蚀性并不是化妆品使用中希望发生的现象,只是由于制造商失误或消费者误用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化妆品原料也可能本身具有腐蚀性,但在化妆品中并不排斥使用,因此终产品腐蚀性的大小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化妆品中腐蚀物质的终浓度、中和物质的有无、赋形剂的使用、暴露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累积性刺激是重复暴露于外源物质发生的可逆刺激反应,接触此类物质引起的皮肤变化较缓慢,如皮肤增厚、皱纹产生和色素沉着等,这些变化是皮肤炎症的间接效应。

二、体内动物实验

传统皮肤刺激和腐蚀试验多采用动物进行。单次体内皮肤刺激试验一般用兔进行,每次试验至少选择4只健康的成年动物。如预期有刺激反应,初试应考虑使用1只动物。如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红斑或水肿记分大于2)时,应至少再使用2只动物进行试验。如预期无反应,初试可使用3只动物。在使用了至少3只动物后,如仍为疑似反应或不明确,应考虑进行复试。

多次体内皮肤刺激试验是指在7~14天内对实验动物进行重复皮肤染毒,对检测化妆品刺激性的效果比单次染毒效果好,特别适用于与皮肤长期密切接触的或反复使用的个人护理产品。每次试验选择三组以上的动物,每组动物雌雄各5~10只。各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受试物进行测试。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进行染毒程序、方式和次数的调整。

体内皮肤腐蚀试验与刺激试验采用同一试验程序,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反应程度的差异。对于预期具有腐蚀性的受试物,强烈建议只用一只动物进行初次试验。先后施用共3次斑贴,第一次斑贴在贴敷3min后去除。如果未观察到严重皮肤反应,则在不同的位点施用第二次斑贴,1h后去除。如果此时观察的结果表明动物能够忍受第三次暴露造成的痛苦,则第三次应在4h后去除斑贴。记录每个时间点的反应程度。如果在连续的3次暴露后的任何一次观察到腐蚀效应(如溃疡、出血),则试验立即终止,如果最后一次斑贴去除后,仍未观察到腐蚀效应,动物应观察到14天。

为了提高皮肤评价试验的科学性,更好的体现3R原则,2002年版的OECD指南对皮肤刺激性的动物试验的有关条款进行了优化,采用新的试验策略,可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动物皮肤刺激/腐蚀试验。这一策略基于如下阶梯式顺序:现有资料分析,pH值测定,使用经验证和接受的体外方法,最后进行对动物试验优化。在下列4种情况下,可不考虑进行皮肤腐蚀试验:①根据结构与活性关系或理化特性推断可能具有皮肤腐蚀性的物质,如强碱或强酸类,pH≤2.0或pH≥11.5;②经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显示具有很强系统毒性的物质;③经腐蚀性试验的替代试验(如TER法、皮肤模型试验)的其中一种方法证明具有腐蚀性的物质;④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中,染毒剂量达2000mg/kg时仍未产生皮肤刺激体征的物质。对于非腐蚀性物质也只有必要时才进行体内皮肤刺激试验。

三、体内人体皮肤刺激试验

人体皮肤贴斑试验包括单次、多次和加露刺激试验等多种,其目的是检测受试物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人体试验一般是用来决定产品或配方的“皮肤相对兼容性”和进行局部“暴露”的风险评价,以证明这种物质应用于化妆品中第一次接触人皮肤或粘膜时对人体无损害。然而,如果只是为了危害评估,化妆品人体志愿者测试获得的数据存在一些特定的偶然性。

单次刺激斑贴试验是评价化妆品对皮肤刺激性的经典方法之一,通常采用芬兰斑试器(Finn chamber)或不同直径的Hilltop斑试器。实验方法有局部全封闭斑贴法和局部半封闭斑贴法,区别在于前者完全不透气,后者使用半封闭敷料固定,接触时间通常为24~48h。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使用频繁的化妆品多次刺激贴斑试验更有价值,因为某些化学物接触皮肤一次不产生刺激反应,但接触皮肤多次却可能引发强烈的刺激反应。多次斑贴试验可评估化妆品是否会引起累积性刺激反应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根据产品用途在指南原则下调整产品的皮肤接触时间、涂抹剂量、间隔时间和重复接触次数。

除了上述常规的皮肤斑贴试验外,还有几种改进的试验方法用于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检测。皮肤划痕试验是一种用受损皮肤评估化妆品刺激反应的方法,肥皂小室试验专门用来研究肥皂是否导致皮肤干裂和剥落的一种试验,弯曲洗涤试验或肘关节弯曲洗涤试验主要应用于评估肥皂和去污剂接触人体皮肤产生刺激反应的情况。这些试验方法在产品研发、质控和检验评估过程中都有被应用。

人体志愿者的斑贴试验与体内动物实验的观察和分级是类似的,也包括红斑、水肿、水疱和焦痂等反应,具体分级及评估法可参考有关标准。除了主观性较强的肉眼评判外,还可借助检测仪器提高结果评价的客观性,如经皮肤水分流失(TEWL)和皮肤水份含量等。

志愿者的测试实际上是一种小样本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因而其结果用于预测化妆品应用到普通人群的情况存在不足,除了样本量的限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不同受试个体的皮肤可能存在差异、试验时使用的封闭涂抹条件与产品实际使用存在差异、不同试验环境条件存在差异等。

四、已认可的皮肤刺激试验体外方法

经过近20年的皮肤刺激试验体外替代方法的研究,目前,经过验证

和认可的体外方法主要是人工皮肤模型法,该方法于2010年经OECD认可为指南439。

1、EpiSkin模型试验

EpiSkin是一种三维人体皮肤模型,由法国里昂的EPISKIN-SNC公司开发。用于替代皮肤刺激试验时,直接将测试物质局部应用于皮肤表面,然后用MTT法评价测试物对细胞活性的作用,以百分比细胞活性为检测终点用于区分皮肤刺激物和非刺激物。商品化的皮肤刺激检测试剂盒含培养基、试剂和12个表皮单位,表皮单位由具有屏障功能的重建表皮组成。可以检测所有剂型的化学物质,包括粉剂、液体、分散剂等。将受试化妆品(10uL/mg)涂抹于人工皮肤表面,作用30min后,去除受试物,继续孵育42小时,用MTT法测试细胞存活率,必要时辅以IL-1α测定。判断标准: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50%表明受试物无刺激性,细胞活性≤50%,表明受试物具有刺激性。

2、EpiDerm模型试验

EpiDerm重建皮肤模型,由位于美国马里兰州阿什兰德的MatTek公司研发并生产。EpiDerm皮肤模型由来源于人皮肤的角质细胞生长于特殊制备的Millicell细胞嵌入培养板中,形成多层分化的人类表皮模型,模型由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化层组成,与体内皮肤结构类似。以EPI-200为例,试剂盒含24块人工皮肤组织,培养10天的人工皮肤以特殊制备的嵌入板为支持物,嵌入板包埋于含营养液的琼脂糖凝胶中便于运输,试剂盒还包括维持培养基和MTT检测成分。早期的判定方案是通过测定ET50值(接触化合物后使组织活性下降50%所需的暴露时间),通过与阳性对照相比来评估评估化合物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后来,采纳了与EpiSkin类似的方案,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

3、SkinEthic模型试验

Skinethic是由位于法国尼斯的SkinEthic公司开发的人工皮肤模型。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制备过程是由培养人正常角质细胞于聚碳酸酯嵌入培养板,经气一液界面培养17天完全分化形成表皮结构。产品的质量控制,包括组织学观察和组织活性测定(MTT试验),如果OD值大于0.8,且组织学观察切片显示至少4层活性细胞层。已提出基于该方法的二步法急性和累积性刺激筛选系统,受试物作用30min后,去除受试物,再孵育42h检测组织活性,如果细胞活性

五、已认可的皮肤腐蚀试验的替代方法

皮肤腐蚀试验体外方法的前验证研究始于1994,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04年,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皮肤腐蚀试验的体外方法,主要有3项,分别是大鼠经皮电阻试验(TER)、CORROSITEX测试和人工皮肤模型试验(Episkin试验和EpiDerm试验)。

1、人工皮肤模型试验

体外重建皮肤模型EpiSkin是在胶原蛋白支持物上用人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的一种多层人体皮肤模。将受试物直接与EpiSkin模型作用3、60和240min 3个时间,用MTT法检测受试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阳性对照为冰醋酸或KOH,阴性对照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的细胞相对活性设定为100%,每一样品测得的OD值与阴性对照相比,求出样品的细胞相对活性百分比,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判定:受试物作用3min后,皮肤细胞活性≤35%,判定为EUR35类;受试物作用3min后,皮肤细胞活性≥35%,作用1h后细胞活性

皮肤模型EpiDerm是用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K)培养而成的一种多层皮肤模型,它包含基底层、棘层、微粒层和一层内含细胞间脂质的角质层。将受试物加在皮肤模型上3min~1h,然后用MTT法测定受试物的细胞毒性。暴露时间为3min和1h。阳性对照为冰醋酸或KOH,阴性对照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的细胞相对活性设定为100%,每一样品测得的OD值与阴性对照相比,求出样品的细胞相对活性百分比,根据腐蚀性判定标准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腐蚀性。EpiDerm模型的腐蚀性判定标准为:①受试物具有腐蚀性:受试物作用3min后,皮肤细胞活性

2、大鼠皮肤经皮电阻试验

以经皮电阻值为检测终点,通过检测受试物对大鼠离体皮肤角质层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损害能力,评定受试物的腐蚀性。选用28~30天龄的wister大鼠的背部皮肤制作皮肤薄片。将其固定于PTFE管的末端,另一端连接电极。直接涂抹受试物与皮肤薄片作用24h后,去除受试物,用电极测量经皮电阻。阳性对照用HCL溶液,阴性对照选用蒸馏水。经皮电阻值>5kΩ,评定该受试物无腐蚀性;如经皮电阻≤5kΩ,而且该受试物不是表面活性物质或中性有机溶剂,评定受试物具有腐蚀性;如果受试物为表面活性物质或中性有机溶剂,经皮电阻≤5kΩ,可增加硫丹明B染色剂穿透试验,以确定是否出现假阳性。

3、CORROSITEXTM皮肤腐蚀试验

CORROSITEX试验体系由人造的大分子生物膜和检测系统(CDS)两部分组成。蛋白大分子水凝胶生物膜模拟皮肤的正常功能,假定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生物膜与作用于活体皮肤的机制相似,将受试物作用于人工膜屏障的表面,检测由腐蚀性受试物引起的膜屏障损伤。通过多种方法检测膜屏障的渗透性,包括pH指示剂颜色的改变和指示剂溶液其它特性的改变。受试物开始作用于膜屏障到膜屏障渗透改变之间经过的时间(以min计)作为受试物腐蚀性分类和UN化学品包装分类(如果适用)的依据。对每一个试验方法,都有三种腐蚀性分类的截止时间值。根据截止时间对受试物腐蚀性的判定应当使腐蚀性危害最小化,即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Corrositex最早由美国运输部认可用于危害化学物分类,ICCVAM认可其对酸、碱衍生物,以及以其为主要成份的配方的检测。该方法已经过验证,并被推荐为评估化学品皮肤腐蚀性危害分级测试策略的一部分。

六、未认可的体外皮肤刺激/腐蚀试验方法

1、离体皮肤模型试验

利用离体兔、人类或猪皮皮肤进行化学物质的局部皮肤毒性试验,试验采用嵌入式培养模型,检测终点采用MTT法,通过定量测定受试物作用皮肤不同时间后的效

应,可用于区分急性和迟发性毒性作用,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还可以区分化学品的不可逆的有害作用。离体皮肤可来自兔、猪或人,制备方法见第三节,将制备好的离体皮肤模型,经过夜培养后,更换新的培养液。测试化合物局部涂抹于皮片表面,作用4小时。除去测试化合物后,分别于0、24和48小时检测MTT。此外,根据实验目的,还可检测表皮细胞的增殖、中性红摄取和羟基脂肪酸释放。

2、非灌注猪耳试验

将猪耳暴露于试验物质,通过检测皮肤表面跨表皮水份丢失(TEWL)的绝对增加值,可用于区分受试物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如果TEWL值大于6g/m2/h,则评定受试物具有刺激性。该方法在进行I期和II期验证的时候效果并不是特别的好,经改进后进入III期,所得结果的变异太大,目前试验方案仍在改进中。

3、小鼠皮肤完整试验

将小鼠皮肤暴露于受试物一段时间后,用2种方法用于评估角质层的完整性,即跨表皮水分丢失(TEWL)和经皮电阻(ER)。SIFT预测模型的基础是比较应用测试物前后TEWL或ER的值,以大于或小于5倍说明测试物有或无刺激性。使用时,将受试物涂抹于小鼠完整皮肤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测定接触受试物TEWL和电阻(ER)的大小,按下列公式计算TEWL比值和ER比值,评定受试物是否具有刺激性。正常小鼠完整皮肤模型的TEWL值为3~10(g/m2),ER值为5~20kΩ。

4、结构-活性关系

化合物的皮肤刺激或腐蚀性反应的发生与其特定的化学功能基团或其分子结构直接相关,通过建立已知的皮肤刺激性/腐蚀性物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可测量的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模型,可将某一未知毒性反应终点的化学物的分子结构与之进行比较来预测未知化学物的反应终点。例如,通过对已知腐蚀性和非腐蚀性的酸、碱、亲电子试剂和某些中性有机物进行分析,提出了皮肤腐蚀性的QSAR模型。有的模型分析了不同种类的一组有机化合物,根据其熔点(Mpt)和分子重量(MW),按照以下的预测模型(PM)可以预测为腐蚀物或非腐蚀物,如果Mpt≥37℃且MW≤123g/mol,预测为皮肤腐蚀物,否则预测为非腐蚀物。

第6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安全 生产 评价体系

一、我国安全评价体系现状

1.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很大,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在很多地区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忽视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差异大,他们并不是安全评估人员,为了从业去考资格证,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专业的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又缺乏企业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现场经验,用理论去指导实际,难以落实,导致理论和实际生产经验脱节,安全评价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二是没有专门的、系统的安全评价法律或法规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三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安全评价标准的滞后,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国家制定的安全评价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就使很多企业存在着监管的空白。

2.新的安全评价方法,逐步得到应用。在我国很多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评价方法做出研究,并对很多行业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在高危行业如:危险化学品生产、非煤矿山、煤矿等行业,做出了安全评价技术规范性指导,有《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导则》等,目前这些安全评价规则已被广泛应用。

3.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国家的重视,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技术人员数量快速增长,据调查,截止2010年底,获得部级安全评价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为710家,其相关的参加全国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在2万人以上,经过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培训人员在5万人以上,安全评价从业人员的队伍已形成规模,安全评价涉猎的行业已包括非煤矿山、煤矿、建筑、采油、冶金、危险化学品等等各个行业,并且这些行业里不少具有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已参与到安全评价工作中,使得安全评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4.安全评价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安全评价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到相关的具体安全生产条例的施行,都标志着安全评价体系在法律层面上正逐步完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安全评价技术规范性指导文件,如《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导则》等。

二、从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着手完善安全评价体系

化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要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事高危行业的一线员工要通过与本工种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及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取得上岗安全资格证书。安全评价的全过程应当有企业的安全技术干部、企业领导参加,带领全体员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岗位上组织自查,并形成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

三、强化安全监管部门规范安全评价行为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执行的主体。目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人员配置不合理,安全监察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均衡,使我们现在的监察工作不到位。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必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评价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减少或者不遗留安全隐患,做好预防,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对评价中介机构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安全评价机构业务水平。针对评价机构的评价报告加强了对评价报告的审查备案工作,及时指导,使评价报告具有指导性。

四、完善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完善安全评价标准是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安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完善,不管如何,最后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台,才具有效力。而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中监管主体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及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未具体说明,安全评价适用的尺度不明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不明确,整改的操作流程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法规和条例,使之形成规章制度;其次,要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企业市场准入的标准,凡是未达到准入标准的企业均不可以从事该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违反者要加大处罚力度;最后,根据司法经验和实际操作效果进行总结,对事故频发的行业进行分析,改进其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五、完善安全生产评价机构

第7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神经网络 计算机网络 安全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社会已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安全问题,给日常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的应用,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应用新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管理,促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稳定地运行,保证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可靠性[1]。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技术,还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内部网、外部网以及全球互联网。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中,企业要求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安全提供保密技术。避免企业商业信息的泄漏,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而在网络运行中,人们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控制和保护本地网络信息的操作,保障信息的安全。

二、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1.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只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建立起相应的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安全隐患[2]。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选取过程中,要综合选取各种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这样就可以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评价可以正确的地反映计算机安全信息,使得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能够有效运行。

(1)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集要遵循准确性、完备性、独立性、简要性以及可靠性的原则。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主要是指网络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能够准确体现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的具体情况。完备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选取能够全面地反映网络安全情况的评价指标,准确地反映评价的结果。独立性的原则主要在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重复有关联的指标体系。简要性原则主要是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层次分明的评价指标。而可行性主要是指在网络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与实际的测评工作相符合,能够稳定地运行操作。

另外,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遵循以上的几点原则,还需要建立的网络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中主要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以及管理安全。在一级物理安全评价指标中包含设备安全、线路安全以及网络机房安全等二级评级指标。在逻辑安全中,主要包含数据加密、病毒防范、访问控制等几个二级指标。在管理安全方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包含应急响应机制、安全组织体系等几个二级指标。

(2)各个评价指标的取值和标准化

正是因为各个评价指标集描述的因素不同,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这两种指标的评价侧重点有所区别,都是从各自的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进行反映,这就使得各个指标的取值不能进行直接的对比。因此,在各种评价指标的取值规则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标准化处理。

对于定量评价来说,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所评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具体状况,进行取值,科学地分析问题[3]。另外,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衡量单位有所区别,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当中,可以把取值的范围确定在0-1之间。而定性标准,可以通过打分的方式,对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机型等级评价,同时也要对定性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处理。

(3)评价结果评语集的建立

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的特点,可以对评价结果建立起相应的评语集。例如可以根据网络安等级,将评语定为安全、较为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这四个等级集合。并且在这四个评语集上面,附加上相应的评价说明,让人们清楚地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评价结果。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设计

在神经网络网络的应用中,BP神经网络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的主要是通过对样本信号进行不断地传播训练,以减小传播信号的误差,使之达到预定的限度,从而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效果。对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式设计,首先在输入层的设计中,生警员接的数量一定要符合评价指标的数量。其次,对于隐含才能够的设计,BP神经网络大多数都是采用单隐含层,要重视隐节点数量对网络性能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后,对于输入层的设计,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以及评语集进行设计,保证计算机网络完全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三、结语

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缺陷,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上的依据。虽然神经网络技术的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神经网络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技术发展并不够成熟,因此要积极加强对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促使计算机网络完全评价能够更加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杨鹏,顾冠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及网络体系结构涵义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2(15):13-15.

[2]于学军,程博.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作量估算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3(9):60-62.

第8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但网络技术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攻击网络提供了方便,为了有效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充分应用神经网络,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一般而言,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智能人工算法技术,其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及自适应的能力,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能够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风险进行有效降低,降低损失。本文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如黑客入侵、安全漏洞以及病毒传播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一般而言,在计算机网络中,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其具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无法对影响因素与安全评价结果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描述,致使其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能形成非线性自适应的动态系统,其能快速适应环境,对自身的规律进行总结,从而进行运算、识别及控制等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1神经网络概述

神经网络模型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其基础是人体脑部对信息的处理,并充分利用数学模型,从而对生物神经元以及脑细胞结构的生理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其次在1958年,计算机科学家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增加了学习机制,在工程中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理论,并提出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其能及时识别声纳波,对敌方潜水艇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利用映射的拓扑性质,借助计算机,提出了映射自组织网络模型。1982年科学家对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全局及局部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了解到神经网络模的实质,其是一组微分非线性方程。此外,由于神经网络是新兴领域,因此我国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长期研究工作。

2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二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评价体系;三是BP神经网络。

2.1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其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据,以网络管理控制措施为前提,确保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使用性。一般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这两类。其中物理安全是指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利用物理来进行保护,避免相关设施的破坏和丢失。逻辑安全是指计算机中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包括对组网的硬件及系统网络的软件的控制管理,包括对资源的共享以及网络服务的快捷简便。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色性,其具有自由性、国际性以及开放性,因此较易受到攻击,如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漏洞的攻击、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等就现阶段而言,计算机网络在安全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他国家的黑客可以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本地网络用户也可以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许多计算机网络对与用户的技术等,没有过多的限制,用户能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和获取信息。

2.2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分析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及可用性,必须要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其能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及客观全面地反映。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时,其评价指标必须要充分考查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对评价信息进行准确反映,充分有效发挥出神经网络的作用。

一般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其一级评价指标的组成包括管理安全、物理安全以及逻辑安全。其中管理安全评价指标包括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培训以及应急响应机制这4个二级指标。物理安全评价指标包括防电磁泄漏措施、网络机房安全、供电安全、线路安全、容错冗余以及设备安全这6个二级指标。逻辑安全评价指标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系统审计、访问控制、软件安全、数字签名、防病毒措施、数据加密、入侵防范这9个二级指标。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系统时,必须要遵循五个原则:其一是简要性,一般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简单明了,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二是完备性,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要选取得当,能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主要特征进行全面完整地反映,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其三是独立性,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的荷香指标进行选取时,要避免重复选择,对指标间的关联加以减少,从而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际问题进行准确具体体现。其四是准确性,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水平进行准确科学体现。其五是可行性,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时,必须要使其与实际的测评工作相符合,从而确保其操作和测评的顺利进行。

2.3BP神经网络分析在当前神经网络模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BP神经网络,其是以误差逆传播算法为依据,训练的前馈多层网络。一般来说,BP神经网络为了有效减少网络系统中的误差平方和,通常采用最速下降法,并进行方向传播,对网络系统中的权值以及阈值进行调整。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主要有输入层、输出层及隐层,每层神经元连接其相连的神经元,且彼此无反馈连接。就单层前馈神经网络系统而言,其只适用于对线性可分问题进行求解;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系统,其能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非线性问题进行求解。总体来说,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较强,且算法也较为简单,因此其能较易实现。

3结束语

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外推性,容错性以及适应性,能够直接训练数值和数据,进行自我调整来减少误差,能有效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结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武,陈丽清.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4,10:80-82.

[2]原锦明.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52-53.

[3]耿仲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对于神经网络的应用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9:87-88.

[4]祝永健.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应用价值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179-180.

第9篇:安全评价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应用

1、评价背景

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是依照信息安全标准对信息通信系统及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通信2个专业在技术层面的趋同性越来越高,通信技术逐步由底层向应用层延伸,信息技术逐步由顶层向传输层扩展。目前,融合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已成为发展的主流,技术的融合促进了信息通信架构和业务的融合。坚强智能电网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和调度各个环节,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对信息通信的支撑能力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SO17799标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切入、实施、维护和文件化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框架,系统地涵盖了信息系统的11个方面、36个目标和134项安全控制,但是由于缺乏指标计算,其可操作性不强。NISTSP800-30与NISTSP800-26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从管理、技术和操作3个层面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法。信息保障技术框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制定的,为保护美国政府和工业界的信息与信息技术设施提供技术指南。IATF从整体、过程的角度,强调人、技术、操作这3个核心,把信息安全保障分为保护网络和基础设施、保护区域边界、保护计算环境、支撑基础设施4个领域。IATF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ITSEC是欧洲的安全评价标准,将安全概念分为功能与评估2部分,采用了安全分级管理。在信息通信融合的背景下,电力系统信息通信安全性包含更V泛的意义,不仅包括信息安全,还包括信息通信设备、业务应用,同时也涵盖了管理措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电力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全覆盖的工作。目前电力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总体来说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信息通信分别从各自的需求对安全进行评价。随着“三集五大”战略的实施,电力信息通信承载了信息流和业务流,涵盖了电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融合背景下,对电力信息通信的安全性评价方案的完善与融合迫在眉睫。

2、评价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化完善以来,信息通信专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系统规范的手段,无法对专业管理、系统缺陷等方面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与管控,部分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改和处置,客观上增加了系统安全风险带来的威胁。构建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开展实际应用,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通信安全管理的现状,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一整套完善细致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通过及时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新梳理管理工作重点和重大安全风险点,有助于指导、细化确定年度信息通信管理工作目标,制定并落实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实现年度信息通信管理工作的目标化和精益化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三集五大”建设配套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信息通信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信息通信专业的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运维标准化,全面支撑电网和公司各项业务需求和发展。

3、评价内容

基于管理、指标与业务系统三维模型,吸收相关规程、规范和管理制度内容,结合信息通信专业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要求,针对各项安全要素,编制《信息通信安全性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查评工作的依据,其主要内容涵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调运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电力通信系统及设备、信息通信机房及电源设施、应急管理七大部分,评价项目共152项,全面覆盖信息通信规划、建设、调度、运维、检修、应急全过程。评价从安全管理体系出发,明确信息通信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安全监督、例行工作和教育培训工作5个方面的具体查评要求;在建设管理环节,着重从设计阶段的信息通信安全管理、开发阶段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上下线与设备接入管理、等级保护测评、信息通信安全监理与现场安全管控五方面强化要求;调运检管理方面分别涵盖调控、运行、检修及其指标的具体查评要求;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面覆盖应用系统、网络、主机存储及数据库、安全设备、终端及外设和灾备系统六大部分;通信系统及设备从网络结构与配置、通信设备、重要业务系统与通道、通信线缆等4个方面开展查评;信息通信机房及电源设施重点查评机房环境和电源等辅助设施;应急管理查评组织体系、预案体系、保障体系、处置与评估等4部分。评价总体采用“分小节评估汇总,加权归一化评估”的方法评估。在准备阶段由各层级单位根据自身信息通信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的范围,在管理现状不适合评估项要求的情形下,可将该评估项列为不参评项,并在对应小节的评分汇总时剔除该项,从而便于提高评价的普适性和通用性,并能够做到对信通专业的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因而可适用于电力系统各级单位信通专业安全性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各部分评分分值依据项目所处环节特点设定可较全面地反映出信息通信管理和系统整体安全管控的实际需要。对于不同层级的评价单位,由于部分查评项目的适用性差异,导致评价总分的绝对值差异,因而在查评时,除评分之外还同时出具查评报告,并在报告中对评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