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血液制品管理精选(九篇)

血液制品管理

第1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关键词】血站 血液 质量管理 模式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天然或重组的)、红细胞浓缩物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1]。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通过将血浆中的有效组分分离出来并用于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大量长期储存中的问题[2]。血液制品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医疗急救、战伤抢救以及某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制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患者的救治效果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血液传播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因此,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建全完善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血站在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血站缺乏精干的人才队伍,管理较为混乱。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基层血站中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管理较为混乱。由于部分血站工作人员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所欠缺,设备较为陈旧,导致对血液原浆的安全性控制上存在不足,进而无法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

2.原料血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血液制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法规架构,在原料血浆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病毒灭活/去除工艺上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体系。现阶段我国原料血浆的安全控制所采用的方式,包括不合格献浆员的排查、病原体的血清学初筛和复检,对于防止血源性疾病经血液制品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新的血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日益增加,这也给我们的原料血浆安全管理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部分血站的血液检测设备和检查流程不够严谨。

部分血站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较为落后,甚至有些检验设备的精确度不能满足当前越来越高的需要,不符合新的检测要求,并且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灭菌的操作流程,且未做微生物学指标的检测。设备档案的管理不完善,导致血站的血液制品质量难以达标。

二 血站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1.积极加强血站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由站长亲自领导、各级业务主管共同构成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该小组在血液质量管理上要起到关键作用,要对血站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认真听取各部门关于血液制品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先进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进行推广,建立健全完善的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要适当聘请公益人士对血站进行监督,共同提高血站的血液制品的质量和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2.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要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构建血站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血站日常工作信息,包括血源、献血办、供血、检验、成分机采、输血研究等信息,全部集中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全面了解采血站全部信息,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3.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卫生部相继颁布并实施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其中对血液质量是给予相当重视的。

3.1 在血液采集上,要严格按照《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献血者要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和核对。要为献血者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记录保存。要确保采血区的绝对安全,要对采血区严格执行消毒处理,对采血环境进行监测。采学时要对献血者手臂进行清洗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3.2 在血液检测中,要严格控制血液检测整体流程,确保血液检测质量符合国家要求。应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血液检测项目和方法。实验前要对实验人员、环境、试剂、设备和质控品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预期的要求。严格按照SOP标准既定的各项检测程序。要确保检测报告应完整、明晰,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的管理程序,对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检测结果分析、记录、检测结论判定标准和检测报告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3.3 在储供血方面,要执行按照要求来进行操作,以确保血液质量。血库中安装储血专用冰箱,并使用专用温控系统进行监控监控。血小板保存要使用血小板震荡仪等专用设备。血库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核对制度。供血前做好出库前的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运输工具,要保持血液制品所要求的温度,要有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防止剧烈震荡。保证血液安全送达,以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参 考 文 献

[1]王克义,王惠,孙安堂.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及工艺研究趋势[J].泰山医学院学报.

第2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输血科建设并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必然趋势。输血信息化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医疗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科学高效、方便实用而合理的管理系统。它可以连接到各职能部门,使得医生、护士工作站、输血、血液中心等部门有机结合。加强医院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对于促进医院科学用血、输血,提高工作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其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措施。

[

关键词 ]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57-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建设开始用于输血科的信息管理系统。因为输血科、血站,大都在逐步完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对外建立多方、快捷的网络联系,使数据得到有效共享,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但是由于医院内网属于局域网,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容易导致沟通和协作产生严重的障碍,成为信息的孤岛。为有效地提高输血科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输血科应与各临床科室包括医生、护士站及各职能部门等共同完善局域网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以确保输血相关信息、数据等得到有效共享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

输血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输血医嘱管理、输血审核管理、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查与出库管理、血液查询、输血不良反应记录管理、血液制品管理、输血检测管理及统计查询等多项功能,完善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可确保血液的追踪溯源,而且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降低管理成本。

1.1输血医嘱管理

临床输血科医师工作站将血单输入,同时护士工作站将输血单生成申请提交给输血的部门,他们会根据血液成分、数量、输血病史及输血知情同意书的主要内容进行输血。

1.2输血审核管理

当输血科接到医生工作站发送输血申请后,会进行审核,根据LIS数据库,相应的输血实验室会启动自动检索系统,如果不符合输血指征及其具体要求时,该应用程序将无法确认,不予审核,以确保具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1.3血液入库管理

输血科收集中心血站提供的具体信息数据到程序中,并将包括血袋代码、采集时间、失效日期、血液品种、规格等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审核。在血液产品录入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信息码进行扫描录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如果遇到接近失效或过期的血液制品时,系统将显示预警使用信息,进而让工作人员了解到需要优先这些血液制品,防止血液制品的浪费。

1.4 输血相容性检查与出库管理

血液管理系统中的配血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内容。配血部分包括:血样输入、样品信息浏览、预览列表样品检验报告、证实该样品已配血、样品检验报告打印等。配血的主要方法有条码识别法,样品处理时可使用条码识别能力,核实过程数据传输,样本匹配后的数据传输。配血系统可使用手动输入法:如果输血科设备没有条形码识别能力,对于手工录入操作员将血液中的特定信息,如样本量较大,一般只能找到住院号或门诊号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这可以方便操作输入,表明系统的自动化和手工录入是融为一体的,可以灵活选择性。血液制品的应用:应用条码扫描输入的产品信息,可以自动通过血液、血液病、信息总规模应用临床验证,只有在完全符合时才可以输出匹配报告。处理后的样本,根据匹配结果将自动扣除血液库库存量,样本和血液匹配的成本将自动收费完成。

1.5血液查询

该系统可以根据血液制品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提供关联数据,使得用户可以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根据病人信息查询找到临床用血。血液制品的应用: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临床用血查询:血液制品的实际去向,具体到不同的血液制品被什么患者使用。

1.6输血不良反应记录管理

如果患者有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会自动显示血液制品信息、患者信息等并记录其不良反应,并全部存储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中。如果此患者再次输血,系统会自动搜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并提醒医生谨慎操作。

1.7血液制品管理

血液制品管理是存储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主要是产品的信息来源、产品类型管理、血液保存期管理、库存管理等。按照产品的信息、品种、类型和失效时间等产品信息输入系统每一个顺序扫描的信息输入,以确保其信息的精准度。血液制品系列可以满足高精准度的信息要求,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产品即将到期时,系统将显示突出预警颜色,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关注和第一时间使用,防止血制品浪费。在操作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自动统计当前的请求的实际输出,进行血液储备计算,以便及时补充血液,保证其储存量在适当范围,并满足临床合理用血。

1.8输血检测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受血者、给血者的血型复检、实验测试、抗体筛查等常规项目应用。控制连接类型需要输入初步检查结果,并重重新核实结果是否一致,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报告,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有一致的结果需要二次确认,操作者可以匹配用血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输血安全性。如果同一患者再次输血,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在输血检测模块进行血液信息搜索。

1.9统计查询

统计查询中临床输血管理控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系统由血型、科室及医生用血统计,使用血液成分输血比例,不良反应,不规则抗体的统计数据,各种疾病与血,血型分布,以及这些项目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血液科学规划,防止血液浪费,医院职能科室可以掌握临床各科医生的用血合理性,输血的安全性,临床输血统计分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卫生行政部门,对血液管理的主要作用。

2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意义

当前,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输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血液储存、保管、供应、输血,建立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和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这有效的提升了输血质量,保证了输血安全。

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形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率。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方便临床应用,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对医院管理起到决策辅助作用。输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原有的血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其中因为计算机编程管理系统的使用,促使医院改变了简单原始的手动操作模式。信息技术的标准提高并简化了业务流程,避免了一些浪费人力且繁琐不必要的环节,确保了高清晰度和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因书写导致的错误。输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自动监测系统的输出功能,有采样日期的库存血的记录项目,如果事接近的失效日期,会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以防止血液中废物的产生。因此,输血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血制品质量,和信息共享效率。

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繁琐,一些特殊的血制品有可能引起输血事故,给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伤害,而及时准确的进行输血则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了,所以我们的输血科,医院用血部门,医护人员都应该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使血液信息资源共享,运用先进的输血管理系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输血科不断完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于医院来说是完善其整体的管理体系,对患者而言是保障医疗安全。输血科应该控制好管理应用平台和输血科信息管理,运用高效精准的输血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根据质量标准进行标准化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

参考文献]

[1] 曹晓明,吴清玲.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69-70.

[2] 舒象武,李碧娟.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83-185.

[3] 饶群,王德平.输血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48-549.

[4] 黄志萍,曾宇平,廖欣欣.利用输血管理系统加强医院输血科管理[J].现代医院,2012,12(7):141-142.

[5] 周晔,刘银,殷海波,等.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28-930.

[6] 邵炳江,张海彪,黄婧媛.注重输血科的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中医药,2013(4):69-70.

第3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关键词】血液质量; 管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后,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知识的增加强,由输血后引起的传染病法律诉讼越来越多。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血站该如何确保血液质量,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保障血液质量。

1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从思想上让员工了解血液质量的重要性,组织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邀请输血专家现身说法,来站讲课,并对学习的有效性进行考核,强化质量教育,增强员工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

2建立质量体系,保证血液质量

2.1血站从本组织实际出发,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覆盖本组织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的质量体系体系文件,在各相关部门分别建立质量目标[1],确保体系所有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都能符合所需的受控制条件,及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对质量体系及其执行效果实施监控、测量、分析和改进。

2.2为保证体系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以达到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2]。由质量管理部门召集相关工作人员对本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修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

3加强质量信息的管理,注重信息的分析

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工作中原始数据、试验原始记录、各科数据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收集、汇总、上报和存档。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并以《血液质量管理内部审核通报》形式反馈全站质量信息。血站应建立健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对各项业务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用机器管理人。工作中注重对信息数据分析,合理的数据分析可有效提高对血站管理工作效率,提高血液质量。

4控制环节质量,确保血液质量

加强对采供血环节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血液质量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4.1献血前健康教育: 普及无偿献血、无损健康和血液各种基本知识;向公民告知献血前注意事项如献血前一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把手臂特别是肘部采血部位清洗干净;献血当日早餐,吃清淡饮食不吃药、不饮酒,以免ALT增高。ALT是非特异性指标,它的增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献血者服用药物、饮酒、运动、疲劳等因素有关

4.1在血液的采集方面: 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认真做好体检工作。采血环境要温馨、舒适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如按规定进行消毒,每月至少做一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监测等。采血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采血所用物品及器械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且采血前必须对与血液直接接触的物品进行质控制,如血袋包括热源、无菌培养和肉眼澄明度的检查。采血前再次对采血所用物品进行核对检查,确保万无一失。血液采集完毕,准确留取试管标本,将热合好的血袋及时放于2 ℃~6 ℃的冰箱内存放,以保证血液质量。

4.2血液质量检验方面: 血液的检验过程是确保血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检验室建设、人员、操作等须符合《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如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检验仪器应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检验仪器;检验结束,及时维护仪器,并填写仪器使用和维护记录;用于血液检测的试剂,须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按照规定条件运输和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对于血液检验人员需要具有以下资格:经国家正规检验专业教育,获得相应学历证明;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二类岗位培训,经考核成绩合格;血液检验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工作中要做到相互监督。

4.3在成分制备方面: 要求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符合《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相关要求。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装备先进的成分分离设备,如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相关无菌物品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各项无菌操作,确保成分制品符合质量要求[3]。

4.4 在储血、供血方面: 血供科要根据临床对血液的需求,及时将采血计划下达到相关科室,科学、合理控制血液库存数量;指导临床科学用血。对于库存血液,也要进行严格的操作与控制以确保血液质量。严格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做好必要的防护,如温度监视系统和报警系统,达到血液制品运输所需的要求,确保血液质量。

总之,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血站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血站的各项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影响血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最终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参考文献

[1] 甄书麟.输血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药出版社,1994:126149.

第4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辽宁省血液中心,辽宁沈阳 110044

[摘要] 该文在肯定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在采供血工作中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详细的就微机出现故障时血站成分科如何正常开展的血液入库、包装和成分血制备等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血站;微机故障;成分科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3-02

随着我国采供血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化管理在采供血工作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促使了血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对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血液质量的关键[2]。但是,因为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科技和人员高水平的操作,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会受诸多的外界因素所影响,所以,当微机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时,如何使采供血工作正常运转就成为了血站各部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该中心成分科主要负责采集血液入库、包装以及各种成分血的制备,下设包装组和成分制备组,是血站一个极其重要的业务科室,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加强血液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对患者生命的负责,是提高血液质量、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3],笔者在结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与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满足质量体系要求的前提下,对于成分科微机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手段进行了分析,并整理如下。

1 外采血的交接

①在非紧急交接时,先将血液临时储存在指定区域,待系统恢复后再交接。

②在紧急情况必须交接时,交、接血人员必须做到:逐袋目测检查、核对条码信息完整性和一致性;核对袋数、血型和血量一致性;确定联袋、单袋一致性;目测检查血袋外观、标签符合要求。最后确认无误后,双方在《应急状态下血液交接记录》上签字,并将血液临时储存在指定区域,待系统恢复后再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2 外调血液交接

①在血液非紧急放行时,交、接血人员做到:逐袋目测检查、核对条码信息完整性和一致性;核对袋数、血型和血量一致性;目测检查血袋外观、标签符合要求,最后确认无误后,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先将血液临时储存在指定区域,待系统恢复后再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②在紧急情况必须放行时,血液接收人员在血袋指定位置粘贴我站原始献血码,每个血袋上必须粘贴上正确的献血条码[4],并在《应急状态下外调血液交接记录》上一一做好记录,确认无误后及时将外调血液送交发血室交接,待系统恢复后再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3 包装组与成分制备组交接

①在非紧急分离制备成分血时,先将血液临时储存在指定区域,待系统恢复后再与成分组进行交接。

②在紧急分离制备成分血时,包装组和成分组交、接血人员必须做到:逐袋目测检查、核对条码信息完整性和一致性;核对袋数、血型和血量一致性;目测检查血袋外观、标签符合要求,最后确认无误后,双方在记录《应急状态下血液交接记录》上签字。

③成分组将制备后的滤白红细胞悬液袋(含联袋)、血浆袋、废弃的采血袋(含血样小辫)、废弃空袋等分类摆放、保存,待系统恢复后由包装组和成分组再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4 成分制备

4.1冷沉淀的制备

在信息管理系统故障期间一般不做此成分(原因是不能打印合格标签)。但紧急情况时,先将制备后的冷沉淀速冻(但条码信息要显露在袋的外侧)、保存在指定位置。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由成分组再补录冷沉淀条码信息与包装组进行交接;包装组再进行打签粘签(必须一一对应),并将该合格标签与同一冷沉淀单独包装、密封。

4.2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制备

在信息管理系统故障期间一般不做此成分(原因是不能打印待检标签)。但紧急情况时(已经穿刺,但未打印标签、待灭活部分血浆),原血浆袋与灭活照射袋热合不断袋或在断袋前,将原血浆袋原始条码信息用手工书写并粘贴在成品袋上(必须一一对应),确认无误后断袋、灭活、冷冻保存;原血浆袋及原始条码信息保存,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再补录信息、打印粘贴标签(贴签后加外包装袋密封)。[备注:普通液体血浆可在制备后全血保存期内储存在2-6℃冰箱,待系统恢复后补录信息、打签粘签、冷冻保存。]

4.3制备冰冻红细胞

已到保存期末必须冻存的稀有血液,成分组工作人员在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交接登记后取回原料血液,按照《制备冰冻红细胞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分离操作;在分装连接空袋及断袋前,将原始袋条码信息手工记录并粘贴在相对应空袋上(确保一一对应),确认无误后方可断袋分离及冷冻保存,并认真填写《手工冰冻红细胞操作记录》《Rh阴性血液冻存和发放记录》;原始冷冻前袋及原始条码信息保存,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再补录信息、打印粘贴标签(贴签后加外包装袋密封)。

4.4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在急诊情况下,按《ACP215全自动血细胞处理机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解冻血液,认真填写《ACP215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操作记录》《Rh阴性血液冻存和发放记录》。解冻过程中,原始冷冻袋血液连接1000 mL空袋汇集压集RBC结束后,在断袋前将原始冷冻袋血液信息手工标识并粘贴在1000 mL空袋和对应解冻管道成品袋上(必须一一对应);解冻结束后,手工填写标签粘贴在成品袋上(标签内容至少包含:单位、成分品种、原始条码信息、成分码信息、血量、血型、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温度)。核对无误后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进行交接登记。保存原始冷冻袋及条码信息,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4.5洗涤红细胞

在急诊情况下,成分组工作人员在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交接登记后取回原料血液,按《制备洗涤红细胞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洗涤RBC。洗涤结束后,将原料血液袋上(如红细胞悬液)产品合格签取下保存,将手工填写新产品信息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含:单位、成分品种、原始条码信息、成分码信息、血量、血型、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温度)粘贴上,核对无误后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进行交接登记,认真填写《成分科日统计表》。将取下的原料血液袋上(如红细胞悬液)产品合格签条码信息保存,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4.6重组全血

在急诊情况下,成分组工作人员在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交接登记后取回原料血液,按《制备重组全血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重组全血。重组血液结束后,将原料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袋上合格签取下保存,将手工填写新产品信息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含:单位、成分品种、原始条码信息、成分码信息血量、血型、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温度)粘贴上,核对无误后与发血室按《应急状态下血液成分制备交接记录》进行交接登记,认真填写《成分科制备重组全血记录》。将取下的原料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袋上合格签条码信息保存,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5 血液出待检库入成品库

①在非紧急情况下,待微机系统恢复后,包装组人员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对不合格血液进行隔离、报废,对合格血液进行打签标识、包装、放行及与发血室进行交接。

②在紧急情况下合格血液要求必须入成品库时:包装组人员必须在接到检验报告后,及时按照要求将不合格血液挑出、手工标识并隔离存放;再将合格血液分区存放,按照血袋上原始条码信息在标签上手工填写血液产品信息并粘贴在对应的成品袋上(标签内容至少包含:单位、成分品种、原始条码信息、成分码信息、血量、血型、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并将血液原始条码信息一一登记在《应急状态下血液交接记录》上,检查核对无误后与发血室进行交接登记。待计算机系统恢复后按照《应急状态下血液交接记录》补录信息进行交接。

成分科是血站不可缺少的关键科室,在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机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把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手工登记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了极大改善[5]。但是,在全方位肯定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巨大作用的同时,作为成分科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微机出现故障,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将是巨大的,所以,如何加强在职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岗位操作能力培训,严格操作流程[6],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微机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已经成为了血站各部门的当务之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血站质量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输血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了医学和采供血事业的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1]钟洪哲.我国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4):219-220.

[2]洪奕.信息管理系统在血站应用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3):2-3.

[3]王宇航.血液成分质量控制在血液制备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26-30.

[4]秦梅.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20):97.

[5]李红.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成分供血科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371-372.

第5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一、组织领导及分工

(一)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成员:佟建鸣(公安部)、黄伟(监察部)、卫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段冬梅、邓海华、刘莉、郝阳、宫国强、李国新、薛爱和、张灿灿(卫生部)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信息交流等日常工作。

(三)专门小组。

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设5个专门小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如下:

第一组:监督检查组。卫生部牵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第二组:企业核查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卫生部参加。

第三组:案件查处组。公安部、监察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第四组:宣传教育组。卫生部牵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第五组:技术保障组。卫生部牵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二、各专门小组主要任务

(一)监督检查组。

1、组织开展对采供血机构的核查。

一是进行采供血行为的核查。重点检查无偿献血情况,献血者体检记录、采血间隔、血液检测情况,以及一次性采血器材的采购、使用、回收、处置情况。二是核查血液供应情况。检查血液供应量和去向。同时检查各血站的血液采集、供应记录档案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三是抽查血液质量。对重点地区血站的血液样品进行抽样检查。四是检查《*年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血站建设和血液管理承诺书》中对一个地市设置两个血站的问题限期调整的要求的落实情况。

2、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核查。检查临床用血是否存在擅自自采自供情况。

对目前仍自采自供临床用血的医疗机构血液安全进行一次彻底检查。重点检查一次性采血器材来源,使用、回收、处置情况,筛选试剂的使用情况,血液检测记录、血液供应量和去向。

3、组织开展对单采血浆站的核查。重点检查血源管理、血浆检测情况,耗材使用量与采浆量是否匹配,原料血浆供应情况以及一次性采浆器材来源,使用、回收、处置情况等。严肃查处手工采集、跨区域采集、超量频繁采集和冒名顶替采集原料血浆。

4、对近年来采供血液(浆)安全事故多发地区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及时将督察情况反馈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二)企业核查组。

1、负责查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违法收购原料血浆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2、组织对有关检测试剂、与血液制品或采供血有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的核查。重点检查试剂、医疗器械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等情况。

3、组织抽查血液制品和采供血有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情况。

(三)案件查处组。

行政违法案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对违纪违法行为,需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的,由监察机关负责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其他部门配合。具体任务如下:

1、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不力、非法组织社会人员卖血较严重地区以及非法采集、买卖血液(浆)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明察暗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打击整治和防范此类活动的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

2、梳理排查案件线索。研究部署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对近年来各部门接报的非法采供血液(浆)等典型案件线索进行认真梳理、排查,抓住线索,一追到底,并逐一明确破案责任单位和人员,尽快查清结案,依法严厉打击。

3、挂牌督办重大案件。公安部将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选择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案件确定为公安部督办案件。

4、对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在计划无偿献血中组织外单位或社会人员顶替献血的;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力、采供血机构秩序混乱、非法采供血问题严重、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对在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中,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案件线索,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调查处理,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宣传教育组。

1、组织协调设立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举报电话,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编写整顿工作信息简报,报全国整顿办及有关领导。

2、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自觉守法意识,形成社会监督氛围。

3、经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后,选择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通报。

(五)技术保障组。

1、负责组织、落实抽查血站、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情况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2、负责抽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对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紧急用血血液检测情况进行检查。

3、为其他工作小组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工作目标

(一)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血(浆)站。通过专项整治,使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采供血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规范血液和原料血浆的采集、检验和供应等活动,对不符合条件或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血(浆)站,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二)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对查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血(浆)站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对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追究责任。

(三)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查处非法采集血液、原料血浆和组织他人卖血(浆)、或以暴力胁迫及其他方法迫使他人卖血(浆)的违法犯罪分子;坚决取缔非法采集血液和原料血浆的窝点。

(四)通过专项整治,使非法采供血违法活动大幅度减少,采供血秩序明显好转。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和原料血浆质量,有效控制艾滋病和其他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传播,保证人民群众临床用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四、宣传工作与总体安排

(一)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及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的总体工作部署,贯穿于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始终。具体安排如下:

5月至6月,宣传工作按照四部门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全面展开,侧重宣传非法采供血的社会危害、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抵御非法采供血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健康损害。

7月至9月,集中宣传各小组以及各地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10月至11月,重点宣传督察工作情况,通报一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大要案的查处情况。

12月,侧重宣传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

(二)总体安排。

5月底以前,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报送国务院及全国整规办,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提出切合本地实际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作出部署。各地于6月10日前将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情况、有关领导批示和组织机构情况上报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

5月至6月,各地开展全面自查工作。

7月至11月,各地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整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对采供血机构的全面核查以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的抽查。

各小组、各省自7月开始,每月底向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报告一次当月工作进展情况。11月底以前上报各组和各省份的工作总结。

11月,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成检查组,对各地专项整治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重点抽查。

12月,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全面验收,进行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并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总上报国务院及全国整规办。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对于进一步规范采供血秩序、维护医疗用血安全、防治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把专项整治工作作为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维护改革开放大好局面以及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切实抓紧、抓细、抓实。

(二)分工协作,明确责任。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要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联合行动,通过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确保一方平安。各有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通报本部门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并适时调整完善既定的工作部署和安排,形成专项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日常督促,狠抓大案要案。各级卫生、公安、监察、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抓好对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各个环节的日常检查,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进行突击检查,把日常工作与开展专项整治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专项整治和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要下力气狠抓一批大案要案,并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员和单位依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决不姑息手软。

(四)加强宣传工作,形成高压严打的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年)》,以及其他规范采供血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强采供血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自觉守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法采集血液和血浆行为的社会曝光力度,形成社会监督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危害性的认识和抵御、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为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已设立举报电话:。各地也要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并制定相应的积极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监督采供血行为的各个环节。

第6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摘要】 指出宁夏血站存在不重视质量监测、资源使用率低、抽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检测结果不真实等问题,分析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组织机构,建立实验室,搭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经费问题,确保日常运行顺畅等实施方案。

关键词 血站;血液安全;质量监测;集中化

血液质量监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明确提出,省级血液中心要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本研究结合督导检查结果,对宁夏血站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建立血站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工作模式。

1 存在问题

宁夏共5家血站,除血液中心外,另4家为地市级中心血站。各血站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等,对全血和成分血、工艺卫生、关键设备和物料等进行抽检监测。但从督导检查结果看,不尽如人意。

1.1 不重视质量监测

认为只要国家规定传染病指标检测合格,即代表血液质量合格,其它监测可有可无。表现如下:(1)人员配置不足。多数血站仅配置1名~2名兼职工作人员,除血液抽检外,还肩负其它业务工作,有的血站甚至未配备质控人员。(2)设备短缺。由于设备使用频率低,为减少成本,一些血站没有配置质量检测设备,有的血站甚至使用其它科室淘汰设备,性能差,效率低,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3)检测项目不全。由于缺少设备,多数血站仅对简单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对于关键的、重要的指标未实施检测,不能完全反映血液制剂质量状况。(4)不重视检测结果。检测不合格,血站未进行追溯调查和原因分析,问题无法改进。

1.2资源使用率低

一是设备使用率低。血液质量监测项目计40余项,需要设备多达20余种,每台设备每月仅使用1次—2次,每次检测样本量也不多,设备使用率低,但购置设备需花费大量资金。二是检测试剂和标准品浪费大。每项检测事先需进行设备校准和定标,检测时需同时检测阴、阳性对照和室内质控,检测样本量越大,试剂和标准品浪费越少。但各血站制备血液制剂品种较少,检测量较少,导致检测试剂和标准品浪费严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如房屋、实验室及其它基础设施等。

1.3抽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首先,抽样品种不全。有的血站不能对制备的每个血液品种进行抽样检测,尤其是制备量少的血液品种。其次,检测项目不全。不能对所有检测项目进行常规检测,仅对简单的质控项目实施检测。第三,抽样不具有代表性。有的血站为减少浪费,使用过期或报废血液进行质量抽检,抽样缺乏随机性,检测样品缺少代表性,检测结果不能反映血液制品整体质量状况。

1.4检测结果不真实

有的血站对血液质量抽检意义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抽检结果。有的血站将质检结果作为考核和处罚标准,为保证检测结果“合格”,质管部门会采取措施,使检测结果真实性受到质疑。有的血站对发现不合格未组织调查分析及改进,对问题不重视。

2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

一是可以减少资金重复投入。实施集中化质量监测,全省仅建立一个实验室,配备一整套检测设备,减少了各地市血站重复建立实验室和购置设备的资金投入。二是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全省血液质量监测由一个实验室承担,监测样本是全省抽检样本的总和。样本检测量增加,使实验室及检测设备得到充分使用,避免了分散检测实验室及设备使用频率较低的现象。三是可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省级血液中心人员素质、业务技能、检测水平、内部管理等条件明显优于地市级中心血站,在省级血液中心建立血液质量监测中心能够发挥各方面优势,保证监测结果质量。同时,相对地市级血站而言,集中质量监测属于第三方检测,检测过程相对独立,影响和制约因素少,能够得到较为真实、客观、准确的检测结果。四是检测品种齐,项目全。为满足全省血液质量监测工作需求,集中化质量监测实验室将配备所需仪器设备,方便血站全面掌握血液制剂质量状况。

2.2可行性

首先,中心具备质量监测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中心于2014年6月整体搬迁到新址,建立了质量控制实验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面积充足,功能和设置完全满足全区血站质量监测工作需求。目前,质控实验室已配置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生化仪等仪器设备,为全区血站质量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中心具有素质高、技术好的质量监测人员。经过多年培养和实践,中心已经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业务娴熟、综合素质高的质量监测队伍,能够胜任全区血站质量监测工作。第三,中心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检测能力。近年来,中心按照《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使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可有效保障检测工作质量。第四,全省血液集中化检测工作为集中化质量监测提供了良好借鉴。全省血液标本集中化检测工作自2010年全面实施,目前已建立完整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为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了借鉴。在宁夏全区血液集中化检测工作基础上,实施全区血液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既有非常便利的条件优势,又有可借鉴的工作经验。通过努力,宁夏实施全区血液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实施方案

3.1 建立组织机构

全区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管理模式与独立的血站管理不同,涉及各血站的人员、财务、工作流程等方面,必须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统一协调、组织领导,从而推动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宁夏实际,拟成立由区卫计委主管领导为主任的宁夏全区血液质量控制与评价中心,统一领导、协调、实施全区血液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确定检测费用,搭建全区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保证集中化质量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3.2建立集中化质控实验室

在血液中心原质控实验室基础上,充实质控检测人员队伍,配置检测设备。如:需再配置一套血球分析仪和血凝仪,调用地市级血站检测设备作为备用设备,以保障日常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搭建全区血液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全区血站均使用同一软件公司开发的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区血站计算机联网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同一软件平台上,推进全区血站计算机联网工作,建立统一标识编码系统及统一规则标准的全区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血站献血者及信息的互联互通。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功能,使抽检的血液标本信息、检测数据、检测报告等能够通过网络传输,并提供统计和查询功能,满足集中化质量监测需求。

3.4解决经费问题

全区集中化血液质量监测是加强全区血液质量控制,保证全区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集中化质量监测所需标本运输、设备投入、试剂及相关耗材费用等,建议由区卫计委下拔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抽检血液成本费用可由各地市级血站承担;人员费用可由血液中心承担。

3.5确保日常运行顺畅

3.5.1 血液抽取 每月10日前,由血液中心质控人员通过网络随机抽取各血站常规血液制剂(血液条形码号),血站工作人员按照中心抽取血液信息从成品库中挑出相应血液制品,送往集中化质量监测实验室进行检测。特殊血液产品,如单采血小板,可留取一定容量的样本送检。

3.5.2 血液运输 严格按照《血液运输要求》( WS/T 400 - 2012),使用专门的血液运输箱,实施冷链运输,详细记录运输温度,可随同集中化检测标本一起运输。

3.5.3 血液检测 为保证血液抽检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集中化质量监测实验室接到抽检血液后,立即实施检测,详细记录,保证检测结果全程可追溯。

3. 5.4 检测报告发放 对每项检测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在保证检测过程正常、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认真填写检测报告,并通过网络,供血站下载使用。

3.5.5 结果分析评价 血站下载检测报告,对不合格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对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实施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锐,盛大祥,魏晓玲.血液集中化检测成本与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0(2):103 -105.

[2] 张巧云,张伟,韩海年,宁夏全区血液集中化检测的建立与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802 -803.

[3] 王 文,赵晓华,李锦.建立省级区域血站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构想[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801 -803.通信作者:侯志敏:宁夏血液中心主任助理,质量管理科主管检验技师

E - ma11:13995315262@ 163. com

第7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1医院退血的分类

医院退血管理实质上是对不合格血液的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质量缺陷血液的退血锁定 ①外观质量不合格:主要有非标量、凝块、溶血、重度乳糜、颜色异常、热合漏血、血袋破损或缺陷等情况。②存在质量缺陷风险:疑似细菌污染、疑似溶血、高危血液等。③存在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错误发出:检测过程出错、血液标本、血液标签贴错等。

1.2非缺陷血液的退血锁定 调剂血、工作人员误发放、质管锁定。

2医院退血的判定

医院退回报废血液中最多的是血浆制品占报废总数的66.52%,其次为红细胞制品占总数的28.63%,最少的是冷沉淀为4.85%。血浆制品报废原因依次为乳糜血、破损、絮状物、色泽异常、血型不符等。红细胞制品报废的原因依次是凝块、血型不符等。冷沉淀报废的原因为絮状物[1]。非血液质量问题退血占总临床退血的67.62%(发放错误占6.00%,调剂占35.8 5%,更改预约占2 4.6 9%,委托加工占1.08%),占临床供应总量的0.17%。工作人员发放血液时,核对工作执行不到位,导致血液发放错误(占6.00%),故血液出库时应严格进行核查[2]。

对每份医院退血必须由供贮科、质管科和临床用血部门共同参与确认,任何一种成分被发现有缺陷时,应评估这种缺陷有无可能在同源的其他成分血中出现,并立即将可疑血液寻找出来并予以隔离,留待进一步的鉴定。从血液运输、储存、输血前处理及输血科设备等情况对退回血液进行原因分析、统计、分析,目前我站对于"医院退血"是否为缺陷血液的判定主要遵循以下内容。

缺陷血液判定标准主要为:乳糜血:肉眼观察血浆层浑浊情况,用比浊片比对检测,分轻、中、重3个档次。中度以上应报废;凝块:血液混匀后,肉眼观察血袋内有凝块,确认退回报废;絮状物:肉眼观察有明显絮状物的血液应退回报废;溶血:将全血及红细胞制品静置>24h后观察上清液颜色变红者定为溶血,有溶血应报废。

非缺陷血液再发放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查,检查项目至少包括:①确认血袋没有被打开过;②包装的封口完整,无破损;③脱离冷链不超过30min;④保存温度符合要求;⑤无溶血现象;⑥收回的原因已经核实。

3医院退血的处理

3.1针对质量缺陷血液的退血锁定的处理方法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临床收回的血液进行确认[3],包括包装是否完整、封口是否严密等。确认无误后,分析可能出现缺陷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检验确认的,应提出检验项目申请,送样到相关科室,必要时送样到第三方检验,或由质量小组进行技术评定。经过质量调查后显示血液有缺陷,并且无法纠正,必须报废处理。

3.2非缺陷血液的退血锁定处理方法 收回的可疑血液经过调查显示:合格血液应退还医院并告知我们的质量调查过程和结论;可以纠正的缺陷血液经纠正后再次发放。缺陷血液解锁进行调剂发放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对医院的血液储存条件进行评估,按照《血站管理办法》规定"为保证辖区内临床用血需要,血站可以设置储血点储存血液。"血站可以与符合条件的医院签订协议作为血站的储血点,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其次将血站质控延伸至临床用血机构,进一步确保血液质量。加强储血点的质量监督,确保储存条件,因为血站的储血冰箱和物体表面卫生质量均显著好于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质管科依据供贮科以及质控结果,审核解锁申请。一般情况可取回原采供血机构静置24 h观察其血液储存质量,特殊情况亦可由采供血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申请调换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评判其血液储存质量,而后决定是否实施调换调配,以保证对所调换后的血液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

3.3加强与临床医院的沟通 血站定期邀请市卫生局领导、专家、全市二级医院以上的输血科主任参加临床用血单位工作座谈会;供贮科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日常需加强与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沟通,及时将动态的信息传递至临床及血站相关的只能科室。

4医院退血影响

医院退血反映的是本血站总体的质量水平,首先是经济上的损失,血液的浪费,同时更重要的是易造成对血站整体检验水平的不信任、血站声望的降低,会造成话语权的弱势,导致医院退血的恶性循环,不利于血站文化建设。

5具体采取的措施

5.1血站设有专门24 h受理和处置血液质量投诉和缺陷发现,并告知各用血医院血液质量投诉的信息渠道,确保该渠道畅通无阻。

5.2人员的培训 参与血液收回以及软件解锁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授权,必须有良好的血液质量调查分析能力,并能够对缺陷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5.3加强血液制备工艺流程的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提高采血护士技术水平,同时对不足量血液进行统计,引入血站考评机制,减少采血过程中产生的凝块血;血液制备过程应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执行,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出;供贮科除履行向临床正确发血的职责外,还需对血液外观做最后把关,检查有无渗漏、破损、献血码是否一致等,做好血液出库前最后确认。

5.4接受和处理医院退血必须有完整的记录,内容至少包括:收回时间、血液信息、运输冷链、血液产品临床储存评价以及对该医院退血的初步评估,所有的记录必须完整并得到保存。

5.5成效 每一次缺陷血液的收回,都是发现薄弱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机遇。将每一次血液收回"案例"作为培训教材,对工作人员进行警示教育,以增强其质量意识。随着加强血液制备工艺流程的管理加强以及与临床沟通效果的体现,2012~2013年医院退血总体数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尤其是质量缺陷血液的退血锁定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张继伟,方颖,昊旋,等.医院退回报废血液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90-1391.

[2]魏家余,纪庆麟,吴君胜,等.合肥地区临床用血单位退血情况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22):137-139.

[3]王俊平,肖利涛,刘颖,等.缺陷血液收回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3):54-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6.

第8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心血站质量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1中心血站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现阶段,对于血站质量管理的基本模式,基本上依然沿用《血站基本标准》管理模式,其为最原始的管理规范,内容基本限定在建筑设施、人员及设备配置、血液制品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最低标准,但是对于血站的血液质量监控、管理模式以及对血液提取与审核的过程与方法却没有详细的条文规定,使得质量管理工作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只是最基本的书面规定,不能在现阶段的血站发展中提供足够支持[1]。

1.2质量管理结构的不合理性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结构,对管理人员的职能、职责进行明确划分,让管理人员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产生一个井井有条的质量管理模式[2]。血站现阶段质量管理部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血站各部门之间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出现很多方面的职责职务重叠现象,工作体系混乱,形成了部门越级干涉侵权的乱象。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管理模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和追责划分,缺乏“由谁做”“谁担责”的明确规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处理,严重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1.3质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血站质量管理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的工作,由于现阶段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使得血站工作量迅速增加,质量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比例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以满足最基本的质量管理工作。但是根据实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多血站对于质量管理的技术工作人员存在很大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在管理人员中存在很多的非职业人员或者是一些其他职业人员作为兼职性的管理,使血站最基本的血液取样、血液制品的制成以及对血液制品的储存得不到相应的质量保证,在很大程度上给血液安全带来隐患。

1.4基础设备滞后

血站对于血液的检测、提取、保存都需要现代化的设备作为工作的保障,现阶段,我国血站数量较大,但是其规模以小型为主,并且血站收入很少,但是一般的血站工作开销却很大,不像大型血站一样有充足的资金支撑。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质量管理工作的设备保障难以保证,现阶段对小型中心血站来讲,日常的设备使用时间较为长久有的甚至已经能够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3]。而且对于这些传统的设备,有很多的手工操作环节,在血液的检测过程中,工作难度系数较大,极易出现操作错误,造成血液质量的隐患。对于血液处理的废液处理也没有完整的净化排污系统,导致整个血站的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使得整个质量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1.5血液电子档案管理不规范

档案管理工作是血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陈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严重被忽视。档案的归档整理需要科学合理地按照血液型号种类进行划分,然而现在对于血液的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不规范性和随意性。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和管理形式,使得在档案的记录、制作、保存方面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更严重的还出现档案的重复保存和档案丢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站工作安全性。

2中心血站质量管理的基本措施和体会

2.1健全血液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最基本的准绳,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基本保证。根据血站的基本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设立完整的血液档案保管制度,对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进行规制化档案管理。根据信息化发展背景,成立专门的血液档案管理小组,合理划分工作职责,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探讨,对查阅档案、采血、输写存血情况进行监督管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化管理,保证血站对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的有序性。

2.2提高血站人员质量意识

意识决定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血液的质量。血站要对血站员工积极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将质量教育纳入单位文化培养范畴,积极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促进员工对血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增强血站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血站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血站工作的基本理论、技能的培训。只有人员素质提高了,血站的质量管理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2.3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与审核

血站的质量管理一定要牢牢抓好监督、监控、审查环节,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督部门,对整个血站的质量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审查,从血液采集、血液检测到血液的运输、保存再到对输血机构提供血液都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对血站的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就是做好部门对血站质量工作重视,各部门进行有序的合作,保证在所有的环节中都有高质量的工作,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整个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5]。

第9篇:血液制品管理范文

【关键词】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

血液透析室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部门之一,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1]。为此,我院血液透析室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制订了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各项制度

1.1建立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制定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预防控制措施;负责贯彻、落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措施实施情况及各项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年根据质控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1.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及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每年至少参加1次院外专业机构感染知识的培训,院内每季度培训一次,重点是法律、法规知识及本科室的制度、工作流程。新上岗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1.3制订血液透析室专科控制感染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

1.3.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防止交叉感染;操作时带帽子、口罩、手套,每次操作前后须按照六步洗手法先严格洗手或手消毒,更换手套、进行下一操作,每月进行手卫生学监测,保证医务人员手细菌数≤10cfu/cm2。

1.3.2血透室环境管理透析室环境是质量控制的支持系统[2],流程布局合理 ,符合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三区”划分,透析区分普通透析和隔离透析,感染患者在隔离透析区。认真执行“三通道”原则,及工作人员、患者、污物通道;坚持清、污路线分开,区域及通道标识清楚。

1.3.3房间及物体表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患者入室换鞋,床单元(床单、被套、枕套)一人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对房间包括地面、透析机、桌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有明显血液等污染时,可先用含有效氯1500L消毒液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消毒擦拭机器外部;各室所用的拖把、抹布必须分开,有明确标识。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学监测,空气细菌数∠500cfucm3,物体表面细菌数∠10cfu/cm2,使用中的灭菌剂不得检出细菌。

1.3.4血液透析机的消毒管理血液透析机表面及内部每日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透析机表面,有血液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擦拭。每次透析结束后均应按照透析机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不同透析机使用说明书进行。新患者首次透析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输血前九项,每半年复查一次,保持原始记录并登记。传染病人及乙型病肝毒抗原阳性、丙型病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者要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建立感染性患者物品专用标志。

1.3.5加强透析液的监测 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透析液,浓缩液配制桶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一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并用测试纸确认无残留消毒液,保证透析液的质量。盛装浓缩液桶与透析机吸液插管接口要紧密,严防污染物进入透析液里。A浓缩液配制一次使用不超过120h,B浓缩液应现用现配,在配制后24h内使用。透析液出入口细菌培养每月1次,透析液入口细菌数<200cfu/ml,透析液出口细菌数<2000cfu/ml,透析液的内毒素监测至少每3个月1次,内毒素<2FU/ml。

1.3.6水处理系统的消毒管理反渗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透析病人的透析质量和生存率。因此,定期检修反渗透装置,水处理系统设定每周2次进行反冲和再生,定期清洗消毒储水罐;软水硬度及游离氯至少每周监测1次,每3个月对水处理系统及所有管道进行化学消毒。细菌培养每月1次,细菌数<200cfu/ml,反渗水内毒素监测3个月1次,内毒素<2FU/ml,化学污染物每年监测1次。置换液每天作内毒素自检,并定期更换内毒素过滤器,确保反渗水和置换液的质量。

1.3.7透析器复用管理提倡透析器、管路一次性使用,复用必须遵循卫生部颁发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可复用透析器,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透析器复用采用自动复用机操作,复用专职人员须经过培训,能正确掌握有关操作规程,复用记录都应符合医学记录标准。乙型病肝毒抗原阳性、丙型病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禁止复用。对可能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人禁止透析器复用。

1.3.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垃圾及时清理,有专用的暂存点和运送通道;用后的一次性透析器、血路管按规定消毒毁形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穿刺针等锐器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内回收处置,并有交接记录。医疗废弃物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及时转运,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医疗废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3]。

1.3.9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按照透析室职业防护制度、原则采取标准预防措施,进入血液透析室时穿工作服、戴帽、换鞋,在处理使用后的透析用物时还要求穿戴口罩、袖套、手套、塑料围裙、防护面罩或眼罩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洗手或手消毒。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意外损伤后,立即启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追踪观察。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体检,重点检验血源感染指标,阴性者注射疫苗。

2小结

血液透析室严格的感染管理是血液透析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衡量医院感染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对血液透析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措施的改进,加强了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控制和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了制度措施的执行力,强化了血透室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观念,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徐丹,张群,梁玉红. 大连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和透析用水及环境的细菌学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7(4):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