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血液科护士工作精选(九篇)

血液科护士工作

第1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对策

职业暴露是危害医院护士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不规范操作、防护意识不强等,致职业暴露发生几率明显增加。由于妇产科护士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暴露防范培训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几率[1]。因此,必须要重视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防范意识,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处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妇产科护士30名,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31.6±3.7)岁;学历:中专9名,大专14名,本科7名;工作时间:工作时间≤3年者6名,3~10年18名,>10年6名。

1.2调查方法

该院自制调查问卷量表,对30名护士发放调查问卷量表,回顾性调查护士的护理情况,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30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资料、接触体液、血液及分泌液等,锐器刺伤、护理纠纷及自我防护意识。

1.3评价指标

自我防护:A级:严格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正确洗手;皮肤黏膜破损后注意用碘酊、乙醇等处理;B级:一般防护,偶尔戴口罩,操作后注意洗手,常规行碘酊、乙醇处理;C级:基本未防护,不注意戴口罩、手套,未注意洗手,未经碘酊、乙醇等常规处理包扎[2]。

2结果

2.1护士护理风险构成

30名护士护理工作中,发生接触体液、血液、分泌液等事件120件,锐器伤事件52件,护理纠纷投诉12件。

2.2护理风险出现原因

120件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液等不良护理事件中,原因分析中护士在处理患者用物,如更换会阴贴、阴检、压宫底、听胎心、接触新生儿、分娩等护理工作中未及时戴手套,或者遭遇紧急情况等;锐器伤中,多是因溶药、加药、会阴缝合、掰安瓿、穿刺、拔针、废物处理所致。

2.3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情况分析

妇产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及皮肤黏膜破损后的防护意识普遍较低,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医学科学的发展,使现今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护士精神压力及职业负担越来越重,会给护士生理、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而护士生理、心理性疲劳会影响护士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及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护理风险性。妇产科护士护理风险中主要因素包括接触体液、血液、分泌液,锐器伤以及护理纠纷投诉,研究中30名护士护理工作中发生接触体液、血液、分泌液等事件120件,锐器伤事件52件,护理纠纷投诉12件。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液等不良护理事件中,原因分析中护士在处理患者用物,如更换会阴贴、阴检、压宫底、听胎心、接触新生儿、分娩等护理工作中未及时戴手套,或者遭遇紧急情况等;锐器伤中,多是因溶药、加药、会阴缝合、掰安剖、穿刺、拔针、废物处理所致。而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医护因素,患者文化程度低、负面情绪等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或医护人员护理操作水平有待提高,都会导致患者对护理产生不满。妇产科护士会经常接触羊水、血液、分泌物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多次对患者行注射、抽血、会阴冲洗、输液、输血等护理工作,观察产程、检查阴道、接生时接触血液、分泌液等,明显增加了护理风险。妇产科护士中在新生儿分娩中,采用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易发生针刺伤;在新生儿沐浴、称重等操作中,易发生血液、体液污染。而导致护理风险发生主要原因是妇产科护士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研究中妇产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及皮肤黏膜破损后的防护意识普遍较低。妇产科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岗前未实施一定防护意识培训;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护理操作有待提高等,未掌握一定防护措施以及任务重、压力大等,都会导致护理风险发生。防范措施:①增强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认真洗手。妇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接触分泌物、血液、羊水等,需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措施,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洗手。同时护士要戴好口罩、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化学制剂等危险物品。母婴同室病房应定期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在接生及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应戴双层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隔离衣物等。②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护士在注射、抽血、输液等操作时,应禁止使用双手回套针帽,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在缝合会阴时,尽量不要用手接针,避免双手直接传递针头、刀片等锐器物品,做好各种危险行为的防范。③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护士在接触羊水、血液、分泌液等后,应立即清洗局部。被污染皮肤应用洗手液、流动水清洗,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尽量挤出破损皮肤处的血液。受伤部位在清洗后用消毒液、安尔碘消毒包扎[3]。对疑似感染者,应立即检测,通知医院感染科评估,采取预防防护措施。④加强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4]。医院方面应重视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工作,开展妇产科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针对性培训护士的职业防护、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待护士考核合格后才可工作[5]。总而言之,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应加强妇产科护士的防护知识,提高护士的医疗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夏立新.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505-1506.

[2]朱雁群,吴美清.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6):2552-2553.

[3]许小宴.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1):212-213.

[4]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第2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 专科护理血液透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63-02

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不再是延续生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血液透析患者霈要活着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需要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爱,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指导患者在透析终身治疗中摆脱困境。尽快进入透析的康复[1]。该院自2010年6月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提高了患者的存存率、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2000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13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18.5)平均透析时间(82±17.4)个月,透析2~3次/周, 每4 h/次。透析年龄1~24个月。2000年6月―2011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对照组,总血液透析5714例,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观察组,总血液透析700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的护理模式,护士负责本班的透析病人,只管治疗和一般的护理。实验组采用护士整体分组的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

1.2.1 分组的方法 护士按分层管理、分为低年资护士N1、N2、高年资护士N3为2组。

N3护士每组1名,N2护士2名、N1护士2名、护理员1名,设一个年资高的主管护师为组长,负责二组工作、两组均设1名副组长。血液透析病人按总数分为2组,血液透析机也平均分为2组,每组13台血透机,机器的保养、清洁、小故障由各组负责。

1.2.2 方法 护理组长负责各组的工作安排,每月召开1次护理会议,讨论科内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时患者满意等,责任护士每周对本组透析患者进行电话随防一次,强调充分透析的重要性等,有记录。护士白班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晚夜班两组轮流值班,负责来科治疗、护理。新进入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由当天值班组实行首诊负责制,以后的所有医疗、护理由此组负责。护士除执行医嘱外,在为病人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观察病情并与患者沟通,并做好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工作。护士长每天定期对护士每班的工作质控3次,每月并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每2个月召开一次护理服务活动小组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讨论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整改措施,并落实。

1.2.3 调查方法 ①采用根据我科血液透析患者特点设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设计5个项目共分12个标准,分别有护士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及总体评价。每个项目有2~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答题方式为从1分(很不满意)到分(非常满意)3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②能按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③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月平均血液透析例数。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2.1 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比较

见表2。

2.2 两组各月血液透析和月平均血液透析情况

见表3。

3 讨论

①血液透析病人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责任护士一对一的心理指导、饮食知识指导、运动的指导、预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每月护士对本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疾病的评估,血管通路的指导,进行电话随防,使患者掌握了自身疾病的知识及血液透析知识,能按时接受治疗,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使护士服务意识、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新技术得到了提高,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优于对照组(P

②减少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等[2]症状,如护士能观察及时,指导患者按时接受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分组管理后,患者与护士的距离拉近了,有些病人抽搐,护士们就帮病人按摩,还帮处理病人的大小便、呕吐物,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表2显示,观察组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③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采取分组护理专科模式后,护士和患者像朋友、知已一样看待,护士给患者提供了信心,激发了透析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护士加强了服务意识,责任感。

4 小结

专科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体现专科护理的价值,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降低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有效的减少医疗差错、纠纷的发生,同时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80.

第3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1影响因素

1.1环境因素

1.1.1因科室患者免疫力低下,为减少感染概率,消毒尤其严格。在消毒过程中,离不开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在使用过程中易挥发在空气中或溅到皮肤上,长期接触可引起头痛、皮炎和过敏。

1.1.2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操作者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长期接触、吸入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可引起脏器损害,甚至有致畸致癌等潜在的危险。有资料证实护理人员日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健康损伤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2]。

1.1.3噪音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是一个无菌密闭层流病房,层流装置24 h必须运转,机器声产生的噪音可对护士的健康产生影响。长期接触噪声可对听觉系统、血脂、女性月经及生殖机能及神经心理系统形成危险因素[3]继而产生疲劳、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月经不规律和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

1.2心理因素 血液科患者疾病预后差,治疗量大,使用的药物品种多,剂量、使用时间要求精准,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长期在思想、精神高度集中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心理疲惫、紧张、精神焦虑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护士有不良情绪时难以被发现,因工作缘故往往压抑自身情绪,久而久之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3生物因素 为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我们提倡无陪护人员病房,减少人员流动。科室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外还要提供生活照料,同时为了更详细地观察病情还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等。血液科护士经常置身于血液暴露和被污染的利器风险中,从而使他们处于血源菌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

1.4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重视不够 有些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认识不够,认为化疗药物不会引起自身健康危害,在配制化疗药物、取药给药过程中、污染物处理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范,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或采取防护措施但不到位。

2干预措施

2.1做好职业安全防护,规范操作流程

2.1.1提供相对独立的化疗药物配置环境 生物安全柜、防护衣、防护镜、鞋套、乳胶手套、PVC手套、纱布、75%酒精。

2.1.2化疗药物配置流程 配置化疗药时,①治疗室减少人员流动,护士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和鞋套,头发全部罩入帽内,外穿防护衣和防护镜;然后戴一副PVC手套再外加乳胶手套。②护士在生物安全柜内配置化疗药物,在操作前后用75%酒精擦拭安全柜内外,配置时安全柜滑门开放高度不得高于工作台面18 cm。③减少化疗药物在空气中的挥发对机体及环境的影响:?抽吸药物前应先备好一次性注射器。?开启安瓿时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瓿。?溶解干燥粉剂时,应将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加入,等药粉浸透后再行振动。?为防压力过大使针头脱出造成污染、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时,应在瓶塞上插入带过滤装置的排气针头,将溶剂注入瓶内的过程中要保证排气针头在液面以上[5]。?为防止药液外漏拔针时应用无菌棉球或纱布盖住针孔。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吸药液时,药液不能超过针筒长度的3/4,防止活塞从针筒中意外滑落[6]。?抽吸药液时应反复抽吸,尽量使药液在瓶内和空针内"零残存"[7]。若在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溢出在安全柜台面上,应立即用纱布抹去,再用75%酒精擦拭。

2.1.3污染物的处理 医疗垃圾的处理是医疗控制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妥善的处理有利于医院环境及其人群的保护。化疗药配置后的空瓶、空安瓿、手套等必须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使用专用包装袋密闭存放;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等锐气必须放于防漏、防穿透的锐器盒内,封口,由专人送指定地点毁形处理。

2.2人力资源配置充足 医院应按要求配备护士,护士长合理排班,采取3班/d、8 h工作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2班/d、12 h工作制[8],忌超长加班,减少化学消毒剂和机器噪音对护士健康的持续影响。

2.3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2.3.1血液科病房的护士必须经过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熟知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标准预防、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化疗药物的安全配置、污染物的正确处理等。每一位操作人员必须认识到不遵守操作规范将会给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自觉遵守操作规范。

2.3.2护士要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的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护士的心理压力,下班后应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2.4全面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医院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白细胞低下、孕期及哺乳期护理人员应适当调整工作岗位,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机会;定期组织病区护士进行业务学习,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各项操作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鼓励护士上报锐器刺伤等不良事件,以便早期处理,科内针对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防范措施,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3总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健康也日趋得到重视。作为血液科护理人员应该从不断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采用利于身心健康的防护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1.

[2]Krstev S,Perunicic B,Vidakovic A.Work practice and s om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nurses handing antineoplastic drugs[J] .Med Lav,2003,94(5):432-439.

[3]杨震宇,刘移民.噪声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6,33(3):217-218.

[4]谢桂莲,康彬.血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安全防护[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4):211-212.

[5]杨丽翠,杨帆,侯睿.护士在化疗药物配置过程中的防护[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3):1234-1235.

[6]郑晓蕾,詹艳,王素霞.化疗药物配置时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93.

第4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护士是医院内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索。目前已经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在美国艾滋病患者中,有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有63%是护士[1]。急诊室是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发科室,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频繁和各类急、危、重症或灾害、事故等所致的外伤接触[2],常常接触注射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3],因此易发生锐器伤。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针刺伤或接触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损伤而感染的机率为1.8%[4]。

1 防护措施

1.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急诊科护士工作量大、节奏快,抢救患者时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少数护士存在侥幸心理,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够或对主动预防措施不熟悉,执行不力,只有在临床证实或者有相应症状时才警觉。科室对护士特别是新上岗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使急诊护士认识锐器刺伤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

1.2 制订严格的操作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对科室的护士进行操作流程培训。要求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工作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做到及时,准确,迅速。避免工作粗心大意,操作方法不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小心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头帽,采用单手套针帽技术,禁止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转移未套帽的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必须有他人协助,避免引发针刺伤。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1.3 合理使用预防锐器伤的护理用具 学习使用保护性的产品。比如: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和安全型采血针为患者采集血标本;使用无针密封输液针头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合理使用防漏、耐刺、防打开的环保型锐器盒,到患者床旁注射时携带锐器盒,以便及时回收针头,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5,6],减少护士被针刺伤的机率。

1.4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的次数,因此急诊科要布局合理,采光充分,保持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光线充足、空间宽敞。同时,配备足够的人力,保证受污染的锐器能够及时被清理,转运,保证操作区域整洁、无污染。

2 结果

我院急诊科大力开展锐器伤预防工作以后,使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次数明显减少。我们统计在开展预防措施前的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25名护士有335人次发生锐器伤,其中52人次被患者血液污染;在开展预防措施后的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25名护士有121人次发生了锐器伤,其中只有11人次被患者血液污染。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了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何静,陈亚,罗琼,等.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海南医学,2008,19(7):116.

[3]李茂珠.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52.

[4]胡贤军,董良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91-192.

第5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 血液标本;检验分析;错误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58-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血液检验的项目也不断增多,血液标本也越分越细,护理工作与检验工作的协作关系也日益密切。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临床护士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忽略的一些问题都能使检验的结果受到影响,造成检验结果失真和错误,无法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可靠依据。现就从采集标本的角度、临床检验的角度,对临床护理工作中采集血液标本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出现的错误

笔者对200例错误报告作了一个统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标本量不是多就是少。如血常规,多了就发生凝血、结果不准、血沉,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占36%。②图方便省事。抽取正在输液的血管,导致各种检查结果异常,占18%。③张冠李戴。如将抽的张某的血写成李某,又将抽的李某的血写成张某,导致检验结果和患者病情不符,误导临床医生,占14%。④对医生开的化验单不看完全就抽取标本。结果是有血常规样本无生化样本,检验科收到标本后通知临床标本不到位,再次给患者抽血,导致患者不满,占8%。⑤三无标本(无姓名、无标签、无床号)。护士抽完血就叫护工直接送检,占8%。⑥用错采血管。如把血常规抽成凝血三项,占8%。⑦有标本,无化验单,占4%。⑧有化验单,无标本,占4%。

2 原因分析

①护士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晨间采血流程是以护士的工作程序为主导,缺乏对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服务。②护士缺乏护理基础知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检验项目的抗凝需求知识掌握不足。③护士未按要求采集。在标本采集前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没有做到位,采血前患者吃饭或晚餐饮食不当,以及剧烈的运动后未适当休息等,造成标本检验结果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④护士在采血前未执行查对制度,血液标本采集错误,造成患者利益、科室利益、护士自身利益受损。⑤护士对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及流程掌握欠缺,操作不够认真细致,忽视采血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操作(如:采血前的查对、采血中各项试管的先后次序、采血后的血液与抗凝剂的充分混合等)。⑥医院科室之间协助流程不健全或设施配置不完善,标本采集完毕后,护士因工作忙碌原因、责任不明确或相关科室的配合不到位,未能及时送检标本,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差。⑦护士管理者对标本采集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力度不够,对护士标本采集的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培训不够重视。护士对标本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3 建议及对策

3.1 患者准备

做血液检验项目的患者,一般要求采血前禁食12~14 h,采血前1 d避免吃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避免饮酒。否则,会引起血脂及某些血清酶结果升高,甚至血清出现浑浊,影响整个检验结果。

3.2 标本的采集

3.2.1 取血时患者应放松,环境温度适宜,防止静脉挛缩,采集静脉血时严禁拍打采血部位,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40 s为宜,否则容易引起淤血、静脉扩张,并且影响某些指标的检验结果,如乳酸增高、pH值降低、K+-Ga2+-肌酸激酶升高等。

3.2.2 采血技术应做到“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避免溶血和凝血。留置导管的血标本及溶血、凝血均不适宜做凝血试验和全血细胞分析。因为红细胞的某些成分与血浆不同,标本溶血可使红细胞某些成份释放,影响检验结果。

3.2.3 立即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摇匀,储存温度和测定时间不宜超过2 h。

3.2.4 避免血小板的激活和破坏,避免杂物污染。检验前采血是否顺利(采血困难,血小板计数可呈假阳性减低),抗凝剂是否合适,储存温度是否适当(血小板标本应于室温保存,低温可激活TC),储存时间是否过久等。

3.2.5 采血时间与部位:大多数化验检查要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时同时取血,输液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又对检验结果发生严重干扰,特别是血糖和电解质。

3.2.6 采血数量:输血前化验等检验抽4~5 ml,单项及重要组合抽3~4 ml,凝血检查、血常规、血沉等要严格控制在试管刻度处,即:血常规1.5~2.0 ml摇匀,凝血、血沉2 ml摇匀,生化4 ml。

3.3 对护士的要求

3.3.1 加强教育。以患者为中心,扎实开展“我为患者献爱心”活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视患者为亲人,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热忱高效的服务。工作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即: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对姓名、对项目、对数量、对时间、对标签、对方法。

3.3.2 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开展的项目或新上岗人员一定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确保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程序。

3.3.3 及时反馈。对出现的抽血错误,要及时给检验和临床反馈信息,并通知到抽血护士本人,要反复比对结果,避免发生错误。

3.3.4 严格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缺乏责任心而导致经常出现错误和屡教不改的护士,要及时向护士长或护理部报告,给予换岗或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温旺荣,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J].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2006,8(3):16-17.

[2]王桂珍.提高采集血液标本成功率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7):127-128.

[3]李艳芬,姚丰菊,王玉婷.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9):905.

第6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临床工作原因分析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而这一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为了减少分析前误差,必须保证送检的标本符合分析要求。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确保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避免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标本是指没有按照各种临床标本采集方法经及在储存和运送的过程中正确要求加以实施获得的标本。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包括抗凝的标本出现凝固或有凝块、不抗凝的全血或血清标本出现抗凝、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下面就我院经常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便于更好的规范标本的采集,减少不合格标本,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

1临床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种类

1.1标本溶血。主要是因为标本采集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血球破裂;用注射器采血转装于采血管时,未卸下注射器针头(血样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通道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在摇匀抗凝剂,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血样冲击力过大,破坏血球);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时,不及时摇匀(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介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

1.2标本凝血。使用注射器采血时,分装量超过采血管额定量;抗凝管没有摇匀或未及时摇匀、摇匀方式错误;血液粘度高的病人,选择采血针型号过小,采血速度过慢;异常的开塞操作(即水剂的抗凝剂常吸附在丁基胶塞上),异常开塞后胶塞会带走部分预加的抗凝剂,导致抗凝剂剂量不足;由于患者疾病或自身因素造成血管条件不理想,致使抽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液凝固;多项采血时将血常规标本放在最后,导致拔针后针管内的血液返入试管,造成血量过多而凝固;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1.3采血容器不当、采血量过少。护士对检验相关业务和一些新开展业务不熟,造成对标本采集的容器选择和采血量缺乏正确的认识。

1.4标本与LIS系统扫码不相符。护士处理检验医嘱时未认真履行查对制度,造成标本容器上条码与患者姓名不相符;护士扫码未保存医嘱,造成实验室无法接受标本。

1.5医嘱停止或使用已停止医嘱的条码张贴在血液标本。

1.6输液侧采集标本。护士对标本采集要求不熟,造成标本采集时从患者输液侧采集标本。

1.7脂血标本。

1.8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护士对标本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导致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

2不合格标本改进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的分析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而血液标本采集及送审工作不合格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影响疾病的诊治。做好预防改进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2.1溶血的改进措施。使用不足量标本时,采血完毕后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真空;特殊情况需注射器采血分装于采血管时,应卸下针头,开塞后沿管壁缓慢注入;颠倒180度摇匀,尽量减小血样冲击力;及时摇匀5~8次。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护理部经常组织技术操作训练,以促进和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2.2凝血的改进措施。特殊情况需分装血样时,应以采血管额定量为准;及时轻轻颠倒180度,摇匀5~8次;选择适宜的采血针,或采血量大时边采集边摇匀;需开塞操作时,先将采血管底部向下轻敲或将其适当甩一甩,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开塞操作完毕后,合上胶塞颠倒180度,摇匀5~8次。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

2.3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的内容中去,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要专题讲座,使血液标本的采集更规范,也使护理人员因熟识检验分析的意义。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并不断建立和健全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使护理质量和检验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2.4加强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好“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采血前再次认真查对医嘱与标本容器是否相符,扫码后是否保存。

第7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评估表;血液透析;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60-01

血液透析管理是所有护理管理中风险较高的一项。风险管理指的是医疗单位对某些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有效的预防、识别、分析,并以此为根据对相关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程度安全保证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还指对经济损失出现的可能行进行发现和评价,并探寻有效解决措施的科学管理方法,主要目的是尽最大努力使经济损失和相关法律诉讼不断减少[1]。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血液透析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出现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可能性极大,其中最主要最常见血液透析的并发症是症状性低血压,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在30%以上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在15%以上。本次研究从我院血液透析护士中随机抽取20人,使其在建立评价标准和编制了评估表以后,对血液透析进行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防。现将具体分析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血液透析护士中随机抽取20人,其中男性1人,其余均为女性。年龄在22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26.7岁;其中9人为大专学历,8人为大学本科学历,3人为中专学历;在我院工作时间为1至16年不等,平均工作时间7.8年;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时间在1至9年不等,平均时间5.6年。

1.2 方法

1.2.1 对患者进行健康告知、实行签名制度:医生在每次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之前,必须向患者详细介绍透析的步骤和作用等,并就治疗过程可能出现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书面形式向其进行告知,在其仔细阅读无疑问后签字[2]。

1.2.2 评估表的编制:首次接诊的护士必须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既往病史、对透析的了解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然后必须如实填写评估表,评估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患者基本资料、基本病情、补液情况、插管情况、准备情况、透析方案(需与医生一起制定)、具体护理问题及措施,最后让患者在各项同意书上签字。

1.2.3 风险评估: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之前,首先由首诊护士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整个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或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事项;其次是护理组长评估:主要是讲解血液透析后的有效护理,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最后由护士长对控制血液透析的各个步骤的风险,对危重患者、特殊患者重点检查,护士长还应该加强血液透析护士的业务知识的培训,不定期进行检查与督导[3]。

1.3 操作护士调查项目:透析适应症、并发症、禁忌症、血管通路护理、常用药使用禁忌、不良反应、水分控制、患者饮食观察、患者日常生活护理。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与X2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透析时使用评估表,可以使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现象比例下降10%以上,出现失衡综合征现象的比例下降5%以上(具体见表1),相关护士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具体见表2),在透析过程中没用出现并发症现象。

表1 患者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首次血透评估表的正确使用能有效降低急性透析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急性透析并发症非常重要,护士能通过首次透析评估表识别患者透析时潜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风险的识别,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可以在护理过程中防患于未然。把风险管理程序引入到血透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紧密联系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在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使护理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4]。能够把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供给患者。但是,有几个问题在血透护理风险管理中还需要重点解决:(1)组织结构的执行力需要加强;(2)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必须要到位并且要坚持不懈,保证观念先行;(3)及时评估血透护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加强基层管理;(4)护理工作流程要以科学为依据,并且要不断的完善,为降低护理风险,可制定可行的风险预防措施。

表2 操作护士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血透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强,风险性较高,在透析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生命就会收到危险,所调查科室的护士工作时间虽以较长,但她们担任血透专业护理工作的时间却较短,所以,她们对专业知识掌握并不熟练,在护理工作中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护理风险的环节在对护士专业知识熟练程度的评估中得到了解,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因为要想护士能够对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作出快速的反应,必须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血透的专业知识,正确处理透析治疗前进行三级护理风险的评估[5]。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得到紧密联系,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得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宗旨,能够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使患者的行为得到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得到重视,使服务对象与医院的一切活动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始终能够把维护患者的利益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所有护士都应该始终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对患者的行为能够充分的理解,对患者能够采取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这种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建立在对患者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就会使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6]。

综上所述,在临床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应用评估表可以使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并不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何杏兰,郑东英,谢俊玲.风险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12):83-85

[2] 李加宁,宁雁窦.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48

[3] 岳文芳,杨素勉,赵雪萍.护理风险评估对护理安全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74

[4] 徐凤英.引进风险管理理念提升护理服务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78

第8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 护理;带教;护生;血液科

临床实习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护生的最后一门功课,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如何帮助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个带教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笔者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护理临床带教方法和体会。

1 方法

1.1 选拔带教老师 选择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于带教老师的要求:由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等综合素质高的护士担任。

1.2 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及血液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护生每轮在科实习时间一般为4周,将实习分为4个阶段,根据每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内容和操作,使带教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能按照目标和计划对护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要求。

1.3 实施教学计划

1.3.1 第一阶段 掌握本科各班护士工作职责、程序、工作重点及本专科护理工作常规和工作特点。掌握病区常规工作制度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制度等;掌握常规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出入院护理、病员搬运、协助病人翻身、饮食护理、病人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等。

1.3.2 第二阶段 掌握各项常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如静脉输液、输血、静脉采血、各种注射、无菌技术等。掌握常规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熟悉主要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大小便、血小板相关抗体等。掌握学科常见的护理技术:高热病人的护理、出血病人的护理、血液制品的输注、保护性隔离病人的护理及化疗常规护理,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3.3 第三阶段 掌握血液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如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3.4 第四阶段 掌握血液科常见危重急症病人的救治原则及护理,如重要脏器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心肺复苏等。掌握骨髓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穿刺部位、配合及护理。了解血液科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注意事项。熟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及层流病房各班护士的工作职责及相关要求。熟悉各项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及各项医嘱的处理。了解本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维护:如心电监护仪、血糖仪、输液泵。了解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术后的护理、PICC及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第1~4周熟悉护理程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查房1次/周 ,专题讲座1~2次/轮。

1.4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评关系,注意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质量[1]

1.4.1 规范出科考试 由护士长主持理论及技能考核,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及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其成绩,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4.2 认真填写实习手册 首先由带教老师对护生从实习态度、工作积极性、专科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出科前再由护士长和教学组长对其进行评价,并将其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记录在实习手册上。

1.4.3 根据教学计划,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1)由科室技术操作能手示范护理技术操作,每一位护生都必须按照护理操作技术要求进行;(2)每周组织教学查房,使护生对于血液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有更好的掌握;(3)使用多媒体给每轮实习护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其熟悉血液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等;(4)每日晨交班进行提问,以巩固其理论知识。

1.4.4 出科前由护士长进行实习总结,并征求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计划的意见 通过这种途径为提高护理带教的方法找到了客观的依据,使带教老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2 体会

通过以上的方法,使我科的护理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方面,从近两年来看,护生的理论以及技能考试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另一方面,带教老师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通过双向评价,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9篇: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 护士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血液透析技术是一种专业性强,风险性较大的特殊治疗,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物,暴露于多种危险中[2],易造成皮损伤和黏膜接触暴露,有被某些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针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如何作好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危险因素分析

1.1机械性损伤因素

锐利器械损伤是血透室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主要指针刺伤,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的针刺伤,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而传播[3]。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护士每天要给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和注射药物,留取标本、利器回收等操作,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很高。手在刺破的情况下,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和设备而被传播疾病,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爱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4]。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占80%,可见针刺伤已经成为护士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1.2化学因素

透析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冰醋酸、次氯酸钠、甲醛,和各种透析机清洗液,消毒液,椐报道甲醛浓度过高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疼、心悸等不适[5],并可刺激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出现流泪,眼睛干燥,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过氧乙酸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黏膜的接触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戊二醛等均对人体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有刺激。

1.3生物因素

在我国,HIV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又是HBV和HCV肝炎高发区之一[6]。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一旦被患有乙肝或丙肝的病人使用过的穿刺针将手刺破,则感染乙肝丙肝的几率很高。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每天进行血管穿刺、体外循环、回路的冲洗,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存在可能被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病毒、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大多透析室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即使皮肤完整性受损仍要坚持工作,这样也大大增加了经皮肤感染病毒的几率。不停的接触来自各种原因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物品表面,很容易通过血液交叉感染,使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成为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1.4物理因素

1.4.1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如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医护人员经常闻臭氧味。臭氧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物质,对眼和肺有较强的刺激,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4.2噪音血液净化中心的噪音主要来自水处理、透析机、空调、患者的,长期在噪音的环境中工作,易使人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

1.4.3大量的搬运透析粉和透析液使护士发生腰肌劳损和脊背损伤的几率很大,不对称的工作姿势也会造成骨骼的损伤,如在给患者穿刺过程中需要弯腰,遇到穿刺不顺利的情况,往往一个姿势保持较长时间;透析结束拔除动静脉内瘘针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也需弯腰操作。

1.4.4水处理及透析设备和抢救设备的频繁使用,使透析室护士在透析过程中触电危险的可能。

1.4.5在整个患者透析过程中,护士需要随时观察机器运转情况,患者的透析反应,应对机器的报警,处理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长时间站立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

1.5心理压力

维持性透析患者终身须依赖血透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患者每次治疗在4.5~5小时之间,血液体外循环随时有可能出现问题,随时要分析判断机器报警及各种检测系统是否正常,患者不适的原因及故障排除,思想必须高度集中,这样思想长期处在紧张之中,使人体的生物钟受到干扰,发生职业应激。这些职业应激的影响不低于物理化学因素,可导致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另血液净化中心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血液净化护士既要监测患者又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观察机器的各项指标,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精神压力大,工作的超负荷,极易造成身心疲惫,产生烦躁、焦虑、抑郁情绪。

2防护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防范意识

目前,对医护人员进行的教育已被大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7]。血液净化室的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明确只有有效的保护自己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病人,绝大多数护士职业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或降低其损伤结果。医护人员进入血液净化中心要更衣,穿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护士在进行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发现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当预料到血液可能飞溅到操作者的眼、鼻时,则应戴护目镜,口罩被血液污染时,立即更换,接触患者前后要严格洗手,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必须彻底洗手,使用有抑菌效果的洗手液,按标准分步洗手,每完成一个血透操作,用快速消液消毒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强化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工作操作常规、临床技能、感染知识等培训,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落实,并转变护士不怕脏、不怕累的传统观念。

2.2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注意日常操作安全

护士必须戴手套和使用持物钳夹取污染针头、穿刺针和其他尖锐物品,并放于专用的锐器盒内按规定处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说明戴手套非常重要。如发生针头刺伤皮肤,应尽可能挤出血液,彻底用碘伏消毒。

2.3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锐器伤已经成为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每天进行穿刺性操作,经常接触针头和玻璃碎片等致伤因子。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治疗中禁止徒手携带的针头等锐器,禁止手对手直接传递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等锐器要立即放入锐器盒,避免二次处理。锐器盒外要有醒目警告标志;严格按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规定处理血液净化中心的医疗废弃物。如有损伤,应立即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血液,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患者为乙肝或病肝,被刺伤人员应于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1~3月后再检查。并要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汇报,给予相应的处理和登记并做跟踪调查,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使护理人员在发生职业损伤后得到及时补救治疗和检查跟踪,有效地维护职业安全。

2.4化学消毒剂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化学消毒的性能、不良反应、使用方法、配制时间、实施规范管理,使用和配制时戴口罩、手套、防护镜,防止消毒液溅出。定期开窗换气,加强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减少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的刺激。护士在进行血液透析操作或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需戴口罩、袖套、手套。接装管路及穿刺均应做到一人一幅手套。在进行复用透析处理时,需穿袖套,戴双层手套、防护眼睛,穿防水围裙。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睛一直被认为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如工作服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应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清洗。如化学试剂或消毒液不慎污染皮肤或溅到眼中,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

2.5防止血液传播

上机、下机、冲洗回路操作过程中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穿好防护服,防止血液溅到皮肤上,拔针时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穿刺不成功时,递针重新穿刺,戴好针帽传递,手持针头,锐利面不要对着他人,以免刺伤。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配备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配备锐器物收集器被认为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发生率,每年定期对护士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患者第1次透析前常规查肝功能、肝炎病原学,及时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蔓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卫生宣教工作,要求其严格执行透析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减少交叉感染的因素。

2.6环境管理

2.6.1血透室布局合理

血透室按功能严格划分为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和患者均需更衣换鞋后才能进入透析室。保持室内清洁、干燥、限制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

2.6.2定时空气消毒

透析室每日夜间使用三氧消毒机定时开机4h进行空气消毒,注意空气湿化,提高消毒效果。

2.6.3加强通风

每日全部患者离开后,将透析室门窗打开,自然通风30min。对于噪音防范,及时关闭隔音的门窗,及时维护机器;对患者的,对症处理,减少病痛的折磨,做好心理护理,能安静地接受治疗。同时尽量不用紫外线,必须用时用后勿立即进入室内,待其逐渐分解为氧自行消除,并加强通风或改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

2.6.4透析液和透析粉的搬运尽量使用低平车,减少工作人员的搬运,从而减少肌肉和脊柱的损伤几率。工作中应正确运用力学原理,注意节力技巧。

2.7提高心理素质

进入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必须经过血液净化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加强专科技能培训,提高专科护理技能和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熟悉透析器报警信息,并能及时排除。工作中,采取新老搭配,在保证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加班、拖班,保证护士的休息,减少生理疲劳。平常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户外锻炼,多做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制各种损伤的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休息,提高护士待遇,缓解精神压力,加强文化修养,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心胸开阔,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观。营造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缜密、热情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将心理压力降到最低。

3结束语

血液透析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责任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不断总结血液透析管理的经验,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探索出更好的防范对策,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沈清瑞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王会.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530.

[3]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骨外科医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6-817.

[4]倪传英,袁晓华,张敏,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11.

[5]唐跃华.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6,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