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文件为指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深入研究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期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重点是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处置社会安全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着眼实战需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党委负总责、各分场有关同志参加的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合指挥机制,确保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

(二)依法明确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指挥权限、程序和现场处置原则要求,以及不同情形下采取管制措施、使用武器警械的条件,为有效处置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三)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重点提高应急处置的指挥水平和实战能力。

三、阶段划分

(一)学习调研阶段(8月初)。各分场、村要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应急处置方面的法规要求,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对近年来本场处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认真总结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在此基础上,按照事件的性质、参与主体、诱发原因等划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类型,依据事件的规模、行为方式、激烈程度等划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等级,分析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要素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社会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的指挥权限以及所涉及部门、单位的责任。

(二)修订预案阶段(8月中旬)。各分场、村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修订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指挥权限、程序、处置措施和处置原则;明确应对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等责任主体的责任职务,完善各责任主体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应急响应机制;各分场根据总预案要求,制定相应的分预案,确保各基层各部门之间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整体联动。

(三)交流研讨阶段(8月下旬)。各分场、村要结合实际,探讨解决并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方面重点难点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互相交流,使之不断完善。

(四)完善提高阶段(9月初至9月25日)。各分场、村要在吸收其它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指挥权、程序、处置措施、处置原则等规定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要进一步组织好专门负责人员培训工作,加强预案的演练观摩,加强总结,不断提高现场指挥、临机决断、协同作战、依法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五)检查评估阶段(11月)。场党委将抽调专人,对各分场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评估,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工作机构。经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场长负全责,党委委员洪波分管的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的专门班子,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取得成效。

第2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固定效应模型;敏感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献述评

2015年10月,总理主持召开金融企业座谈会指出:“要维护金融稳健运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近年来,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也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从金融风险成因来看,已有研究主要从金融体制、金融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角度以及金融机构、金融部门、金融业务等微观角度展开。

宏观视角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的文献多数认为金融体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动是宏观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如刘尚希、盛夏、Castelnuovo认为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等体制转轨因素的变动,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叠加效应的重要原因[1,2,3]。朱波、卢露则进一步研究了新常态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并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两个工具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调控下,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别呈现非对称和资产转换效应[4]。陆磊、杨骏亦指出通货膨胀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5]。何德旭和苗文龙、Bolton & Jeanne、Pelizzon & Loriana, et al.等指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国家债务危机会加剧国际金融周期震荡,增加全球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6,7,8]。

微观视角的研究多从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的分析入手,指出资产负债比、资本充足率、利率水平、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管理机制体制的不健全是微观金融风险的重要成因[9,10,11]。项俊波、陈建青等则进一步指出跨业经营、混业经营以及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在促进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亦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挑战[12,1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亦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如徐立平、张萍、党怀清等指出在新兴金融业态发展的同时,需要防止由于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或产品、以及网络操作技术等诱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14,15]。

从区域视角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宋凌峰、叶永刚则对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公共部门以及企业部门是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来源[16]。肖梓光和张东、冯全民和胡松等认为个体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地区科技水平差异、信贷管理体制、公众信任危机是区域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17,18]。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文献虽然较多,但绝大部分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文献主要以宏观和微观的国家和部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情况研究却少有设计,而进一步研究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内容则更加稀少。本文认为受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区域性金融创新与发展的不协调、产业结构变动、资源配置失调、地方政府债务的复杂构成等影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因此,不同于单纯的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模型,探索性研究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对敏感性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基本假设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定价支持体系的差异,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呈现多样化趋势。从一个经济独立系统来看,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政治方面的战争冲突,社会方面的体制变革等。近年来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呈现区域性特征,基于此,从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看,核心因素包括三个:一是实体经济状况,特别是工业企业盈利状况,该影响因素制约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二是金融Y构,金融结构包括部门贷款结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该影响因素制约着融资效率;三是区域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预期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影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实体经济状况、金融结构和预期

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的本质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是随着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相应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状况对金融市场的物质性、基础性影响,决定了其成为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金融结构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金融资产的部门结构,即金融资产在机构部门之间的比例,制约着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的融资方式体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其效率也具有差异性,所以资产分布结构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影响。行为习惯、对金融风险偏好都差异,这集中体现在预期中,故预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假设2: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区域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假设1,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主要归纳为实体经济、金融结构和预期三个方面。对中国非均质国家而言,不同区域的实体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都具有显著差异性;不同区域的部门结构与产业特征具有密切关系,有些是资金密集型,有些是技术密集型等,不同产业结构对金融需求具有差异性,故其影响机制也具有差异性,故对金融风险影响具有地区差异;不同区域的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和行为也具有差异性,如创新程度高的风险偏好较高,以致引起预期对金融风险影响也具有区域性。

假设3: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呈线性的影响机制

因为涉及的维度包括时间、空间、不同因素、不同因素之间的独立性等,所以各个影响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上,可能存在阶段性差异;在不同空间上,可能存在门槛效应等。就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几个:一是实证影响因素的存在性;二是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影响程度的比较;三是影响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独立性,即独立影响还是通过交互效应影响;四是影响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基于研究目标,线性假设会不失一般性,故假设影响机制是线性的。

(二)基于假设的模型设计

根据文章基本假设和数据可获得性的特征,线性面板数据模型能够针对区域性问题进行研究,而同时也考虑了在时间维度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可以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故选取线性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基本形式如下:

式(1)中,PRit表示区域i第t时的金融风险,解释变量EPit为区域i第t时的实体经济景气,衡量经济发展情况;FSit为区域i第t时的金融结构,可用部门结构和融资结构衡量,说明金融资源分配的合理性;MEit为区域i第t时的金融市场预期,反映人们对未来金融市场发展所持有的态度。

对区域金融风险,本文采用设计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区域金融风险指数,作为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对于解释变量,选择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作为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的变量;金融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分为部门结构和融资结构,本文选择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为部门结构变量,选择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作为衡量指标融资结构变量;生产者价格反映市场金融行为的显性指标,故选择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预期的指标。通过变量选择,将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模型基本形式具体化为可计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式(2)中,Yit是区域i第t时的金融风险指数,C是常数项,X1it是区域i第t时的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X2it是区域i第t时的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X3it是区域i第t时的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X4it是区域i第t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是随机干扰项。

(三)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的空间维度限定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级行政区;研究数据的时间维度为2013年1季度至2015年3季度;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敏感性强的特点,故在数据可获取的情况下,时间频率维度选择季度数据。基于此,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影响因素等指标均为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的数据。本文所需要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三个基本数据库,一是wind数据库;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三是各省(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

表1列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中国31个区域的金融风险指数均值为32.29,风险情况较好。在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的指标上,其平均值为0.136,说明工业企业亏损额占工业企业总利润的13.6%,工业企业亏损比较严重,从不同区域的情况来看,区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如山西省工业企业亏损额远大于工业企业利润,在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已变为负。在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的指标上,其平均值为0.147,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是总贷款规模的14.7%,金融资源用于实体经济的数量远小于贷款的规模,其标准差为0.084,说明该指标在区域之间差异不大。在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的指标上,其平均值为0.33,而上市公司市值主要是股票价值的反映,说明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规模是总贷款规模的33%,由于上市公司在中国区域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所以该指标在区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其平均值为0.946,说明生产持续通缩,企业去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对金融市场也会产生下降预期。

三、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时,本文先利用F检验判断是选择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再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建立是否需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由F检验可知,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混合效应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为此,本文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控制变量加入的方式,考察各变量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同时,由于本部分主要研究各变量对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而不考虑截距的影响,因此不对截距项进行分析。

(一)基于单因素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式(2),以单变量为唯一的解释变量,并进行参数估计,考察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生产者价格指数四个单因素变量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显著性最大,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生产者价格指数系数为-15.46,表明生产者价格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金融风险会下降15.46%。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系数为-0.1023,表明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较小,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金融风险会下降0.1023,这说明工业企业亏损越多或工业企业利润越少,反而会降低区域金融风险,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工业亏损越少或工业企业利润越多才会使区域金融风险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背离的情况。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对区域金融风险没有显著影响,也说明了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不能有效代表金融结构。从拟合优度来看,表2中(1)、(2)、(3)、(4)列的拟合优度均偏低,说明本部分单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完全解释,假设1中提出的多变量影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现象存在,同时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证验证。

(二)基于多因素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多因素固定效应模型的基本形式同样如式(2)所示,在具体实验过程中,通过逐渐加入多个影响因素变量且形成不同线性、独立组合的条件下,多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列示了逐渐加入多个影响因素变量条件下多因素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当增加变量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在不断提高,说明各变量均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参数整体的显著性上,表4中第(7)、(9)、(10)列的参数整体上比较显著,且拟合优度较高。而在这三列中均有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说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有较大程度影响。第(7)列的整体效果优于其它几列,从其参数估计结果来看,仍仅有生产者价格指数通过5%显著性检验,而其它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说明,在多因素独立作用机制下,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均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显著性影响,仅有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金融风险存在显著性影响,其系数为-14.75,表明生产者价格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金融风险会下降14.75。

(三)基于交互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上述实证结果说明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各个影响因素对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有独立性影响,也有非独立性影响。从实证结果发现,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性影响;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在特殊情况下会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程度很低。而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一直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且模型的效果均不理想。另一方面,非独立影响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后可能存在交互效应。从上述模型实证可以看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均为金融结构的相关变量,基于此,考虑部门结构与融资结构的交互效应对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再从理论分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存在系统惯性影响,即当期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下一期的风险状态产生显著作用,故在式(2)的基本模型中,变量做适当调整,对其进行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第(11)列可看出,当将X2*X3作为解释变量时,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均通过显著性,金融结构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结果已有明显改善。从拟合优度来看,表5第(11)列的拟合优度优于表4中的所有模型,可以说明在金融结构的影响因素中,部门结构和融资结构是相互作用来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进一步考虑区域金融风险滞后一期对风险值的影响,表5第(12)、(13)、(14)列描述了纳入滞后一期风险指数后,参数估计的变动情况。从结果来看,当滞后一期的金融风险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时,模型的拟合优度有大幅度提高,且滞后一期的金融风险指数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情况受上一期金融风险指数的影响较大。在表5第(12)、(13)、(14)列中,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金融结构仍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其t值的变化来看,说明其显著性在不断提高。

考虑到金融市场预期会对金融结构产生调节作用而影响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反复比较分析,得出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模型为:

模型(3)的整体效果最好,从其结果来看,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拟合优度最高为0.2638,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的系数为-0.124,表明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会下降0.124;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预期相互作用的系数为8.648,表明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预期共同作用结果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会上升8.648;生产者价格指数的系数为-10.89,表明生产者价格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会下降10.89;区域金融风险指数滞后一期的系数为0.49,表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其下一时期的金融风险影响程度达到49%。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区域金融风险主要受其自身的影响,区域实体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预期均会对其产生负影响,而金融结构会在金融市鲈て诘挠跋煜露郧域金融风险产生正向影响。

四、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敏感性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变量的系数变动结果

为研究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四个变量的敏感性,进一步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将区域金融风险指数与各变量进行回归,获得各变量的系数变动情况,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了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以及生产者价格指数四个变量各自作为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解释变量、以及再在其基础上逐渐增加变量形成双变量、三变量模型时,各影响因素变量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系数变动情况。

(二)影响因素系数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通过影响因素的系数变化分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各变量的敏感性。从表5可以看出,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作为解释变量时,其系数为-0.102,。当分别加入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时,进行双变量分析时,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的系数越来越靠近0,其系数变化率分别为1.27%,3.25%和21.8%,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生产者价格指数最具敏性。在双变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解释变量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进行三变量分析时,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的系数绝对值下降22.78%,变为-0.079,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共同作用对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系数产生最大影响。

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作为单个解释变量时,其系数为-3.464。当分别加入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时,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的系数越来越靠近0,其系数变化率分别为2.54%,14.26%和86.14%,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生产者价格指数最具敏感性。当加入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时,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的系数变化114%,由影响变为正影响,系数变为0.485,说明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共同作用对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系数产生最大影响。

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作为单个解释变量时,其系数为1.974%。当分别加入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时,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的系数越来越靠近0,其系数变化率分别为6.89%、13.63%和95.99%,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生产者价格指数最具敏性。当加入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时,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的系数变化102.99%,由正影响变为负影响,系数变为-0.059,说明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共同作用对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产生最大影响。

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单个解释变量时,其系数为-15.46。当分别加入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作为解释变量时,生产者价格指数系数变化率分别为6.34%、2.26%和0.71%,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的敏感性不大。当加入多个变量时其变化率仍然较小,仅在加入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这一个变量时系数变化最大,系数变为-14.48,说明仅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对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无论以哪个指标作为固定变量,只要加入生产者价格指数其系数就会产生较大变化,说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于其它指标,只有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共同作用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才对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和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比生产者价格指数敏感性程度低。

五、基本结论

文章在基本假设基础上,构建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渐进式引入实体经济状况、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预期情况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实体经济情况、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市场预期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于构建的单因素、多因素各变量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生产者价格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融资结构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回归结果,说明实体经济状况、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预期三个影响因素中,金融市场预期即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

第二,实体经济状况、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市场预期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根据多次试验结果,最终确定基于交互效应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模型,表明金融结构通过部门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内部交互作用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金融市场预期与金融结构相互影响,进而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正向影响,实体经济状况对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直接的负向作用。同时,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滞后一期区域金融风险指数变量,表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惯性特征。

第三,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情况、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预期的敏感程度具有差异性。基于构建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各变量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发现生产者价格变量的加入引起各变量间的系数的较大,表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敏感性最强;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情况以及金融结构的变动只有在生产价格指数的共同作用下才呈现敏感性,即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工业企业亏损额/工业企业总利润、以及社会融资规模/总贷款与上市公司市值/总贷款比生产者价格指数敏感性程度低。

参考文献:

[1]刘尚希. 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J]. 管理世界, 2006(06):10-17.

[2]盛夏.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冲击[J]. 管理世界, 2013(04):174-175.

[3]Castelnuovo E. Monetary Policy Shocks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 A Monte Carlo Experi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3,32:282-303.

[4]朱波, 卢露.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1):58-74.

[5]许涤龙, 李正辉. 我国宏观金融风险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S1):14-15.

[6]陆磊, 杨骏. 流动性、一般均衡与金融稳定的“不可能三角”[J]. 金融研究, 2016(01):1-13.

[7]何德旭, 苗文龙.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溢出效应与动态相关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11):23-40.

[8]Bolton P., Jeanne O. Sovereign Default Risk and Bank Fragility in Financially Integrated Economies[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1.

[9]Pelizzon Loriana, Subrahmanyam Marti G., Tomio Davide. Sovereign credit risk, liquidity, and European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 Deus ex ma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6.

[10]彭建. 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01):2-6.

[11]王国刚. 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J]. 金融研究, 2015(02):16-22.

[12]Kane EJ. Accelerating Inf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1,36(2):355-367.

[13]项俊波.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 金融研究, 2005(08):1-9.

[14]陈建青, 王擎, 许韶辉. 金融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09):89-100.

[15]徐立平. 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督模式构建[J]. 管理世界, 2014(11):168-169.

[16]张萍, 党怀清. 互联网金融创新扩散中的策略错配与监管机制[J]. 管理世界, 2015(09):170-171.

[17]宋凌峰, 叶永刚. 中国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传递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9):172-173.

[18]李成. 区域金融风险控制:中央银行监管系统的轴心[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3(01):21-27.

[19]肖梓光, 张东. 地区科技水平:一个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影响因素[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7):51-55.

[20]冯全民, 胡松. 新常态下县域金融风险累积与防控[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16):65-66.

第3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柳州市;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柳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概述

柳州市旅游业拥有悠久的历史,自2005年以来,柳州市政府就致力发展旅游业,大力打造就有古色古香 “风情柳州”,加快建设以三江、融水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柳州―桂林旅游一体化建设,使旅游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 数据的选取

这里主要有四个变量:一是柳州市国际旅游收入(IR)衡量柳州市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二是柳州市国内旅游收入(CR),衡量柳州市旅游业在国内的发展水平;三是柳州市旅游业总收入(TR),分析柳州市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四是经济增长(GDP),可以衡量柳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由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很多,以及数据的相关性和处理分析的准确性,这里只采用《广西统计年鉴》中关于柳州市2006-2015年中的统计数据。

3. 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进行科学判断的时候,需要用到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在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在此主要运用ADF检验。通过检验LNGDP、LNCR、LNIR、LNTR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1 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本文运用EG检验方法,在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基础上,运用OLS建立如下模型:

Yt=β0+β1Xt+β2Zt+β3Ut+εt (1)

如果et为平稳序列,则可以认为变量之间是(1,1)阶协整,如果et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之间是(2,1)阶协整。在对et进行检验时,先对其所在的模型进行ADF检验,在对et进行平稳性检验,是对模型(1)进行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的表达形式为:

LNGDP=4.882239-1.693803LNTR+2.148962LNCR+0.102764LNIR

T (7.592719) (-2.462391) (2.548846) 0.191943

R2=0.970692 DW=0.670440

由回归结果和检验结果表达式可以看出,柳州市的旅游总收入CR、国际旅游收入IR、国内旅游收入CR和经济增长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GDP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减少1.69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CR会增加2.1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IR会增加0.10个百分点。

3.2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柳州市2006-2015年旅游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图可以看出,LNIR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去掉此序列,重新对其余三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表达式为:

LNGDP=4.811805+2.266021LNCR-1.727802LNTR+ET(-1)

T (116.2927) (49.67387) (-33.17331) (31.25921

R2=0.999820 DW=1.787509

此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表达式中的误差修正系数为负,也符合了长期的反向修正机制,反映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比较小,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会促使其向长期的均衡水平趋近,其调整幅度为1%。而且经济量的变化会受到滞后1期的国内旅游收入CR和旅游总收入TR的影响,即柳州市国内旅游收入CR的增长也会导致经济的增长,增长比例大约为2.67%;柳州市旅游总收入TR的增长也会带动经济的增长,带动的比例大约为1.73%。其中,拟合优度系数为0.999820,说明被模型解释的部分就越大,而且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也很好。

4.结论

由上文计量模型可以得出:柳州市的国内旅游收入CR、旅游总收入TR以及经济增长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1 从政府角度

柳州市旅游业总收入在经济增长GDP中占比颇高,这也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所带来的效益。柳州市政府应该在旅游市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鼓励旅游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模式,加大柳州市旅游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4.2 从社会企业角度

社会和企业作为大众消费娱乐的场所和供给者,因此柳州市的社会企业需要大力满足旅游消费者丰富多彩的消费需求。社会企业应当瞄准旅游市场的市场需求,拓展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通过对旅游市场的把握和研究,在系统化的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的消费新热点,加强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分类指导。

4.3 从公民角度

作为柳州市的公民,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素养,热情友好的对待外地的游客,为游客提供优良的服务的同时,要认真帮助游客在旅游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东道主”的工作,端正个人经济利益的态度,为长远打算。

总之,柳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的一起努力打造。

【参考文献】

[1] 黄铭岷.广西柳江县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2] 万丹.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4.

第4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家庭农场;规模经营;panel data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35-06

一、引 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项制度赋予农民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从而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和非组织化问题,承包制的红利政策逐步被分散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所侵蚀,农业生产效率增长速度缓慢。与此同时,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至城镇工作和生活,农村“空心村”多,土地闲置现象却大量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及到我国粮食供给安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的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农场作为我国农村一种最基本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为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农户家庭必然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和增加农业机械等专用性资产投资。然而,在我国现实历史条件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通常面临着多重约束:第一,资本供给短缺;第二,农业机械专用性投资的锁定效应;第三,农地供给数量有限性;第四,家庭农场的管理者对各类生产要素的管控能力。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熨平”了专业化分工所创造的规模效益,从而对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张起着收缩性作用,因此,家庭农场必然存在着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问题。到底哪些因素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程度如何?等等。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加等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影响因素的考证,旨在更好地引导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家庭农场更加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回顾

国外针对家庭农场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综合国外家庭农场相关文献可知,其研究主要涉及庭农场定义、家庭农场分类、家庭农场特征、家庭农场形成的原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以及家庭农场生产效率等诸多领域(吴晨,2014),其中,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Schmitt (1997a)研究认为家庭所拥有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影响着农场的经营规模,农场经营规模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减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并逐步达到最优经营规模;Kislev 和Peterson(1982)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农场规模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美国1930~1970年间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能够解释90%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而Atwood et al.(2002)也利用1950~2000年美国10个地区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资本价格、非农就业机会和农场收入对农场经营规模的显著影响;而Seckler(1978)等学者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而言,农场主的管理能力、农场所掌握的资源质量和整个社会制度往往比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显得更为重要;Banker(2004)等人研究发现,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等因素最终会影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此外,Snyder(2005)设计了应该从总收入、财产量、收入来源和投资数额等4方面指标考核家庭农场经营规模;Dolev和Kimhi(2008)的研究则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农场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Easwood et al.(2010)通过对南美、中亚和北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农场的考证后,发现土壤质量等级与农场经营规模成反比,即土壤质量越高,农场经营规模反而越小;国际粮农组织(FAO)的相关研究表明,较大规模农场增长趋势往往发生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而在人均GDP较低的国家其农场经营规模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诸如爱沙尼亚等国所制定的针对土地分配政策也深深地影响到一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Alanen,2002)。BjOrkhaug(2012)描述了挪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居民普遍受教育的层次提升,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就业机会增多,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从业人员离开农业生产领域,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总之,国外学者分别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土地制度、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差额大小、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土壤质量以及国民受教育层次等诸多方面,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作出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且还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借助上述学者的主要观点,结合美、加等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历史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更好地研判和指导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未来可能演变的趋势。

三、研究假说

(一)经济增长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纵观美、加等众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路径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清楚的事实,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推进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各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据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说1。

假说H1: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推进,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多,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所作出的就业选择往往受到利益最大化思维的支配。对于自己是否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放弃务农到城镇就业的意愿和选择,主要取决于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之间的差距。当非农工资提高时,特别在非农就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数值超过一定的上限时,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数量相应增加,农地流转的机会增加,农场规模可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此可以提出假说2。

假说H2: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说,当一国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并且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越强烈,农村可耕种的土地相应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将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科技进步水平与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支撑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源泉,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是各类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被发明和被广泛运用,农民使用机械的相对价格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农业生产过程中替代效应增强,农民将会选择更多农用生产机械以此来提高家庭的生产能力,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变为现实。据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说3。

假说H3:随着一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农用机械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四、家庭农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

(一)指标选取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影响一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涉及到经济增长、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的比值、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通常情况下,一国政策变量不易获取,而且难以界定,因此,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其舍去,有关变量及其详细定义见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经济发达国家数量相对众多,而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为了研究过程中的便利,尤其是遵循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主要选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以及日本共计7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本次所建立计量模型所选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家庭农场规模(英亩)、人均GDP(美元)、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比值、户均机械数量(台);此外,由于每个国家针对农场经营规模所制定的政策各不相同,而且也不容易查找,因此,本文在做实证分析时没有选择政策变量。数据选择的时间段为1930~2010年,而且所选数据为不连续时间序列。本项研究所选用的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郭熙保、冯玲玲(2015),部分数据来源于贺力平(2002),同时对部分缺失数据作了相应补充,具体数据见表2。

(三)协整分析与模型构建

1.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本项研究只选择7个不同国家9年的历史统计数据,因此,不可能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但可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通常情况下,在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问题之前需要对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假设数据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可以使用类似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的平稳回归方程,需要从面板数据中得到残差并构造统计量进行检验,如Kao检验、Pedroni检验方法就属于类似的分析;另一类就是运用Maddala-Wu-Fisher的单个变量联合检验的结果,从而获得对应于面板数据的检验统计量。为了克服不同年份之间数据的波动性的缺陷,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4类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由ADF值及伴随概率(Prob)统计值,最终可以得到yit和变量x1it、x2it、x3it之间在5%的统计显著水平上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2.模型设定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原理,本项研究只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和日本7国1930~2010年间不间断的历史统计数据,由于所选取的变量为时间序列与横截面相结合的数据,这种具有时间、个体、指标三维信息的数据较适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如果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解释变量的信息不够完整,即解释变量中不包含一些影响被解释变量的不可观测的确定性因素时,可以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白仲林,2009)。该类模型显著性特征是对于不同的时间序列或不同的截面,其所建立的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保持不变,只有模型中的截距项随个体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固定效应模型又进一步划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entit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时点固定效应模型(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和时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time and entity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3种类型。综合考虑后本项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其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 = αit + βit′ xit′ + μit

(i=1,2,…,N;t=1,2,…,T) (1)

式(1)中,αit为常数项;xit′=(x1it , x2it , …, xKit)为解释变量,βit′=(β1it , β2it ,…, βKit)为参数向量,K为解释变量总数;N为截面单位总数;T是时间总数;μit为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分布。这里的αit、βit′包含了时间和截面效应,αit可进一步再分解成总体效应与个体效应之和,即:

αit = α + δi + ηt (2)

式(2)中α表示总体效应,δi表示截面效应,ηt表示时间效应,它们在一起构成个体效应。结合上述所列举的7个国家不同时期历史数据,初步可建立起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lnyit = αi + β1×lnx1it + β2×lnx2it + β3×lnx3it + μit

(i=1,2,…,7;t=1930,1940,…,2010) (3)

式(3)中,y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7国农户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数值,αi代表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模型中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个体差异性特征;x1it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it为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的比值,x3it为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βi表示模型待估计的参数;μit为随机误差项,i和t分别代表国别和年份。对各类不同的变量均作出自然对数处理,其目的就是尽量消除不同年份之间数据的非平稳性,并且有βi=■,βi分别为各解释变量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变化的弹性系数值。

3.计量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可得到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4)。模型运行结果表明,调整后的R2 =0.9909,F统计值=758.8892,D.W=0.5574,相伴概率Prob=0.0000 ,表明所建立起的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而且3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不同水平的统计假设检验(见表4)。

(1)人均GDP的自然对数X1前回归系数为0.3285,通过1%水平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在制造业与农业两产业工资之比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人均GDP每增长1%,则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平均扩大0.3285%,并且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说H1。从这7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增长,第二、三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原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就业人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2)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自然对数X2前回归系数为-0.1709,通过10%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构数量保持不变时,当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数据每增长1%,则7国农场经营规模平均缩减0.1709%,即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差距越大,反而对农场规模起着反向的抑制作用,因此,前文假说H2没有得到验证。首先,这7个国家都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工业发展层次高,而且其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对较高,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7国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呈现出或低或高的变化趋势,两者工资之比普遍维持在2左右,差距不是特别大,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强;第三,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伴随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成本相应增加,从而进一步抑制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因此,伴随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增长,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缩减趋势。

(3)农户户均机械数量自然对数X3前回归系数为0.1562,通过5%的统计显著性假设检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与农业工资之比保持不变时,当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每增长1%,那么7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平均扩大0.1562%,并且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说H3。一般而言,农户家庭拥有的农业生产机械数量越多,农业生产能力相应提高,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越强烈,从而推动了家庭农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从表4所作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来看,在人均国内生总值、制造业与农业两行业工资之比和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3个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这7个国家中澳大利亚农户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最大,其次为加拿大,而经营面积最小的国家为日本。这项计量结果与当前这7国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非常吻合(见表5)。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项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以及农户家庭户均机械数量的变化是否对家庭农场经济规模产生显著性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奥地利以及日本7个国家1930~2010年历史数据对家庭农场规模变化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相应增多,将会吸引更多原本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第二,在推进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伴随制造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比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却导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相应缩减,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由于目前这7个国家两者工资之比仍然相对平稳,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较高,工资之比的差距还没有足够导致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大幅度转移。

第三,随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随着家庭拥有的先进农业机械数量的相应增加,农户家庭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第一,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继续推进工业化、新兴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努力保持国内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势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可能。

第5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劳动力需求 对数线性回归 影响因素 变量显著性检验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研究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供求保持动态的平衡,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规模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降低失业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因为劳动力需求产生的直接基础是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之所以需要雇佣劳动力,是因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能够为市场提品或服务。因此,劳动力需求的直接基础是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通过概括以往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影响劳动力需求总量变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政策和季节性三个方面。

1.经济增长

从宏观上说,劳动力需求总量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而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规模、结构,以及发展的质量等。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结果是资本增加,新增资本追加投入到生产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还会带来技术进步,新技术新机器的应用取代了本来由人完成的大量工作,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需求增长的速度总是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点。

2.政策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通常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政府很少干涉普通商品市场,而往往对劳动力市场干预较大。由于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因此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最低工资政策的劳动力市场中,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很大程度上受最低工资率影响甚至由其决定,如果雇主面临成本压力,可能裁员或减少招募新员工。有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增加10%,会减少年轻人就业率1%~3%。通过调节产业结构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用人结构也是政策调整的手段之一,比如鼓励用人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此外,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也会对劳动力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3.季节性

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季节变动指以一年为周期的周期变动,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四季变化、节日或寒暑假等。第一产业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而且劳动强度大,因而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对雇佣劳动的季节性需求。建筑、房地产、原材料开采、旅游、娱乐等第二、三产行业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总量计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某国10年间长期固定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用于分析和判别劳动力需求总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据此进行对该国劳动力市场需求趋势的判别与预测。长期固定工作具有如下特点:劳动期限不固定,雇主无法定的合理原因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依法向劳动者支付以最低工资为下限的薪金并缴纳各类保险。长期固定合同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在该国劳动力市场也最为普遍,因此最具有代表性。

某国劳动力市场1995年~2005年间长期固定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为该国官方劳动统计机构

1.模型的初建

首先,我们选取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增长、政策和季节性,作为变量来建立初步的劳动力需求模型。

对于计量模型的选择,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非独立的,再加之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因变量对于各解释变量的弹性,因此,选择对数线型模型来建立劳动力需求函数。

经过分析,建立初步计量模型如下:

LnY=at+b+∑ai*Ri*t+∑bi*Ri+∑cj*Sj

Y-劳动力需求总量

t-时间(单位:年)

Ri-政策虚拟变量

Sj-季节虚拟变量

a,ai,b,bi,cj-未知参数

i=1,2,3,4

j=1,2,3…12

其中a值大小反应劳动力需求随时间增长的总趋势,其根本原因为经济随时间的累积而增长;1995年~2005年间该国有关劳动力市场的重大政策变动有四次,分别在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用虚拟变量R1、R2、R3、R4表示, 即1996年以后R1取值为1,之前取值为0,以此类推;季节虚拟变量S1,S2…S12分别表示一年中的12个月份。

2.初步回归模型检验。用SA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除S1、S2、S4、S5、R1*t外其余变量都能够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一月、二月、四月、五月对该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基本没有影响,第一项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影响较小,因此将它们从模型中剔除。

3.修正回归模型的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测定系数R-squared值为0.8744,拟合度良好。

(2)残差序列自相关性检验。在上述方程的回归结果中,DW值为2.060,可见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3)变量显著性检验。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的拒绝概率都小于0.05,全部通过检验。经过整理后,最终建立的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Y=(0.009+0.121R2-0.205R3+0.095R4)*t+0.294R1-

0.471R2+0.635R3-0.063R4+0.107S3+0.068S6-0.044S7-

0.146S8+0.184S9+0.069S10-0.132S11-0.262S12+11.525

三、实证分析的经济学解释

根据上述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到,劳动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增长有微弱上升的趋势,年增长率大约为0.9%(ea-1),假设这十年内该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则可推论该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劳动力需求增长0.18%。

2.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到,1998年和2003年该国出台的政策对劳动力需求起到促进作用,加速了劳动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增长,分别使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提高了13%和10%, 而2000年出台的政策则减少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少了19%。

3.季节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三月、六月、九月、十月是该国劳动力需求最旺盛的时节,尤其三月份和九月份比平时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七月、八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劳动力市场最为惨淡的季节,特别是十二月份的劳动力需求比平时减少了23%.

四、所建计量模型的意义

综上所述,该计量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变动趋势。在给出未来某时期全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该模型计算出劳动力需求的预测值,可大体观测劳动力需求的波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劳动力市场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提供分析依据。有利于各方主体进行理性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规范化进程,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rnaud RYS, Nicolas VANEECLOO. Econométrie: théorie et Application[M].Nathan, Paris.1998

[2]童玉芬:北京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求是学刊, 2007(9)

第6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中国材料科工集团20*年工作会议,我代表协会对某集团20*年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某集团取得的业绩表示钦佩和敬意,对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刚才,某代表领导班子作了一个很好的鼓舞人心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集团20*年的主要工作,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了明年集团经营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部署了明年的各项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冷静清醒,部署工作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带领职工全力推进创一流企业战略的信心和勇气。

近几年,某集团确立了培育“科技型、产业型、国际型”的企业定位和发展“高成长性、高回报性、战略性”的产业定位,确立了创建“五个一流”的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将集团培育成为国内最强、并具有著名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球知名高品质非金属材料供应商、世界一流材料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和高效非金属矿探采选加工产品开发商的发展目标。

某集团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产业,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高成长机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在行业乃至国内外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构建发展平台、增强控制力的实践与成效得到国资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国资委在这里召开了“中央企业推进内部整合增强集团控制力经验交流现场会”,某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中央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与赞赏,被称之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中材国际经过精心培育,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集技术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集成能力,成为了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型干法水泥工程项目系统集成服务商,并已成功跻身国际同行业三强行列,具有了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中材科技经过精心培育,成为了国内特种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的“领跑者”。它的成功上市,标志着科研企业与产业发展结合共同迈入资本市场取得丰硕成果,是继中材国际后又一例科技型企业资产重组推动产业发展并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成功典范。

应该说,某能取得如此非凡的业绩,得益于以仲明、世良为首的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得益于有一条适合某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得益于有一支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和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

我还欣喜地看到,某集团正在实施创一流企业发展战略,20*—2010新的五年“五大任务、五大目标”蓝图宏伟、任务艰巨。我衷心地希望,某集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继续发挥技术、人才、管理和资本优势,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好中求快,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缔造长远的企业价值,为中国建材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更大贡献

常晓村同志在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经过两天来的紧张工作,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场会就要结束了。根据会议日程,由我作会议总结。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积极成果p;本次会议是商务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以来,为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而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来自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代表*人参加了会议。

商务部领导对本次会议十分重视。黄海部长助理代表商务部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黄海部长助理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推进“双百市场工程”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

市场建设司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作了说明。昨天下午,会议围绕黄海部长助理的讲话,进行了分组讨论,听取了同志们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上午,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北京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了典型发言。会议安排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同志就“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应用问题进行了讲解和演示。会议还要安排同志们现场参观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本次会议,我们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积极成果:一是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与会同志认为,黄海部长助理的讲话切合实际,指导性很强,不仅阐明了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讲话立意很高,也很有深度。通过参加会议,同志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是交流了情况,总结了经验。通过分组讨论、典型发言,各单位相互通报了工作情况。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全面介绍了他们在加快市场升级改造步伐、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以及服务“三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体会;*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汇报了他们在打造现代批发市场品牌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北京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围绕打造绿色交易平台,介绍了他们在加强安全监控中心和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方面的工作情况。其中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不仅起到了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作用,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单位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改进工作的方向。

三是研究了工作,听取了意见。会上,同志们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进行研究,并注意加以采纳。

四是增进了了解,增强了信心。会议期间,商务主管部门与批发市场的同志主动沟通信息,认真交流工作情况,进一步增进了理解与信任。这为今后共同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同志表示,本次会议在商务主管部门和批发市场之间建起了沟通信息和增进互信的桥梁,工作思路更清楚了,工作信心更足了。

会议期间,同志们精神饱满,态度认真,讨论积极热烈。与会同志普遍反映,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收获很大。总体上看,我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会议议程。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开得很成功。

二、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本次会议反映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一)关于试点范围问题

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维持现有*家市场不变,第二种意见是在现有*家之外再增加*家,第三种意见是在*家当中再择优选出一部分典型进行重点扶持,第四种意见是*家原则上不动,但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实际上,要扩大范围也简单,但财政扶持资金是有限的,家数多了,支持的力度也就弱了。保持现有*家不变的做法是“终身制”,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关于验收问题

一是标准问题。昨天黄海部长助理已经讲过,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对商务部制定的20*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请各市级商务主管部门抓紧完成这项工作,并及时向商务部报告进展情况。

关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活禽交易屠宰区问题。我们已经组织有关单位拟定了活禽交易屠宰区建设标准,有关市市可以参考。鉴于本次有*个市场承办了活禽交易屠宰区建设和改造项目,请相关市市商务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认真做好项目落实工作。同时,要结合实地,争取搞出特色和水平。

会上有同志讲,个别项目建设标准定高了,通过验收有困难。我觉得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定的标准的确有些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搞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就得高标准、严要求,要不然很难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是程序问题。有的同志反映,验收程序有些复杂,可能时间上赶不上,也有一些单位想调整项目。这里,我强调一下,经过商务部核准的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对于个别确实完不成的项目,我们将在明年采取批准顺延或取消实施项目等方式进行调整。目前,追加项目不大可能,调减项目也需商财政部门。财政部已明确对“双百市场工程”的资金拨付是按单个项目逐一核算后,再切块划拨到地方。因此,原则上不要随便调减核准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也不能缩水。各地要严格按照商务部、财政部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项目验收工作,该走的程序必须要走。要重点核查有关项目是否符合规划、环保等要求并通过了相关的许可和审查,是否符合基本功能要求和建设标准,是否通过了建设、消防等部门验收。

(三)关于补贴标准问题

在资金支持方式上,有些同志建议增加直补比例,同时希望商务部在资金管理上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也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可行的支持办法就是贴息,准公益项目实行直补,基础设施项目也实行直补是有困难的。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商财发[20*]336号)规定,以及20*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核准情况,我们对补贴标准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具体方案是:对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及流通企业农产品冷链系统项

目,补助实际投资的*,且每个承办单位资助总额,东部地区每个市场不超过*万元,每个流通企业不超过*万元,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和西部地区每个市场不超过*万元、每个流通企业不超过*万元。单个承办单位贴息金额,东部地区不超过*万元,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和西部地区不超过*万元。

(四)关于向中西部倾斜问题

一些同志建议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倾斜,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际上,在启动“双百市场工程”时,我们就已经考虑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并在项目申报条件、地区布局和资金补助标准等几个方面,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行了倾斜。在核准20*年度建设项目时,我们也对这些地区给予了照顾。下一步,我们还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对这些地区实行政策倾斜。

(五)关于融资难问题

会上,大家反映最多的是融资难问题。不少市市讲,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非常困难,希望商务部帮助协调解决。应当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经核准的基础设施项目拿不到贷款,也就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我们将积极与有关部门和银行联系,反映情况,并尽最大努力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帮助。需要说明的是,银行实行独立审贷原则,也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企业能否取得贷款,最终还是取决于其自身信用和条件。在这方面,也请同志们理解。

(六)关于部门协调问题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商务、财政、农业、工商、质监、税务和交通等多个部门。不仅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也需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的积极努力。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双百市场工程”的工作进展,积极争取配套政策支持。特别是要主动和财政部门沟通情况,增进理解与信任,加强协调与配合。

按照原定计划,商务部和财政部准备在20*年四季度完成资金拨付工作。由于制定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的市市只有*个,尚有部分市市没有完成这项工作,造成资金预拨无法进行。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剩下的市市须在11月6日前,向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财务司和财政部企业司备案。已经完成报备工作的市市也要根据财政部反馈的意见,抓紧修改和完善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

本次会议,还反映出其他一些问题,如相关立法滞后、标准体系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黄海部长助理在昨天的讲话中已经从大的原则上谈到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带回去认真研究。同时,也希望各地积极予以配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三、对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的几点要求

(一)及时传达本次会议精神

本次会议结束以后,同志们要组织学习并深刻领会黄海部长助理讲话精神。参会代表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本次会议情况,及时向相关地市商务主管部门传达会议精神。各市场负责人要切实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项目承办单位

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二)要切实统一认识

“双百市场工程”是商务部从流通领域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一项重大的利民惠农工程,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双百市场工程”作了专题报道。近期,一些新闻媒体也纷纷表示对“双百市场工程”很感兴趣。但总体上看,有关“双百市场工程”的宣传报导还比较少,宣传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将“双百市场工程”摆上重要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同时,要大力宣传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和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争取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产品流通,关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

(三)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昨天,黄海部长助理在讲话中已经明确要求,要加快工作进度。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具体的时间要求:第一,尚未制定资金审核与拨付程序的市市务必于11月6日前,向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财务司)和财政部(企业司)报备资金审核与拨付程序。第二,所有已核准项目须在20*年底前竣工。第三,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在20*年1月31日前完成全部实施项目的验收工作,并于20*年2月15日前,向商务部报送本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报告及项目验收情况汇总表。逾期未能完成的,应当于20*年2月1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报告情况,并提出处理建议。第四,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主管部门于20*年2月28日前完成验收合格项目的资金拨付工作,同时将情况上报商务部、财政部。

需要指出的是,今后,中央财政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今年“双百市场工程”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进度。20*年上半年,我们将对各地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四)要大力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办单位都要按照商务部、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要经得起检查,经得起审计。我们已多次强调,已获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和改造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如果发现20*年核准项目中有重复申报、骗取补助资金的情况,我们将全额收回补助资金,并对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同志要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切实加强廉政建设。

(五)认真做好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

做好承办单位经营情况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不仅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了解“双百市场工程”进展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领导部门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目前,“双百市场工程”开局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由于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承办单位都要重视信息报送工作。20*年10月底前,各项目承办单位要根据今天上午培训的情况,完成市场基础信息录入工作,以及1-9月份月度经营信息的统计报送工作。从20*年11月开始,承办单位要在每月8日前,通过“双百市场工程”信息服务系统,向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商务部报送上月项目进展情况和市场经营情况。

(六)各市场要切实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对*家市场,商务部将实行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对于效果不明显、经营业绩不突出以及出现严重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商务部将取消其资格。列入“双百市场工程”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定要模范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公平交易秩序。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诚实信用,并加强自律。总之,要积极维护自身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形象。

第7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明确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了解了现状和改善方向,现在我们来谈一谈知识管理的改善路径和工具。

如前文所言,目前不管内外资企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经验的很少,笔者作为培训师几年来在这个方面多了些研究功夫,又作为咨询方在操盘企业销售管理时做了不少专项实践,此处罗列以下心得供同行指正:

第一步:完善组织结构。

反思一下,为什么企业有财务经理、销售经理、生产经理、保安经理……就没有知识管理的负责机构?

结构决定功能,真的重视这件事,就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执行。

1. 机构设立的必要性说明:

考虑专门的机构和职位负责这项工作——此事涉及对公司各区域部门人员的调派和指令,还有大量的文字整理、编撰、培训、宣贯、执行、跟踪工作内容,必须有专人专门机构以项目管理的流程去推进,刚开始工作量不饱满可让总部人员兼任,工作量满负荷后必须专人主持。

2. 部门/岗位工作内容(后文会有详细的解释,此处仅罗列概念)

在公司高层的支持下,自上而上收集一线人员经验,发动激励/管理所有一线人员以投稿、案例、课件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智慧分享和贡献。

设立并不断更新升级知识产品的选题模型。

对一线人员经验的编撰、校正、选录、编辑,并按知识管理的选题模型进行分类整理、更新。

知识产品的下发、宣贯。

对知识产品分为:培训内容(要求员接受培训)、工具内容(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并对照执行)、管理内容(强制要求相关人员执行)。三个级别进行贯彻,对员工的培训情况、熟练掌握程度、执行进度和结果进行追踪/评估/检讨/奖罚。为最终贯彻结果负责。

3. 部门岗位设置要求:

岗位归属:可以单独成立部门(叫知识管理经理),也可以归教育训练部门的新增功能。

岗位人员要求:

素质要求: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资历&技能要求:对归口的部门有3-5年执行&管理经验(如:A经理负责进行营销口知识管理,那么A最好是有3-5年大区销售经理的工作经验——一个资深大区经理更了解哪些东西是有效的知识经验,而且有一定资历和威信,便于他和各区域人员的沟通)。

说明:

1. 建议企业的知识管理先从营销版块做起,形成产品和经验之后再全面推广。

2. 知识管理经理关键能力是专业功底,文字表达整理能力欠缺,可以文职助理来弥补。

3. 部门编制可大可小,根据企业规模和知识管理的深度及工作量决定,但为确保质量,不同的功能口(营销口、生产口、财务口)最好安排有该项业务经验的人员做知识管理工作,也可考虑以专职知识管理经理(负责营销版块知识管理),带领兼职知识管理专员(生产口、财务口,这方面的工作量相对小,可以让相应部门资深员工兼任)的形式。

第二步:自上而上技巧经验收集的流程启动实施、品控和管理。

一线人员是扛枪的,不是动笔的,他们会干不会总结。

刚开始让一线人员贡献经验,他们报上来的东西让你哭笑不得——做好思想准备,他们刚开始报上来的东西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空话一堆,你越看越头疼。常见以下几个“特点”:

a) 神智不清:业务人员表达能力差,当区主管对这件事又不上心,结果报上来的技巧和经验,总部的人看不懂。

案例10:

一个厨具小家电导购员上报的技巧:“我要用气球做载体留住顾客,产生销售,实现业绩”。

点评:

这段话每个字我都懂,但整段话到底什么意思我不懂——实际上这个导购员的意思是:“他发现不少买厨具的主妇逛商场都带着小孩,他就在推销的时候带上气球,见到这样的客户他先给小孩个气球,小孩一高兴拉着气球不走了,他不走,他妈就走不了,我就有推销机会……”。

b) 官话连篇:

案例11:

区域经理会给你报上来所谓的业务技巧:“管理经销商关键是要搞好客情,要帮他创造利润……”。

点评:

这不是废话吗?大道理谁都懂,这还用你讲吗?问题是你要用什么动作来提高经销商利润?用什么动作提高客情?不用讲的太系统,讲一两点心得,哪怕讲你自己的案例也行——知识管理经理可以帮你提炼成理论。

c) 拿常识当技巧:

案例12:

“我给店主算清楚卖我一箱啤酒能赚多少钱,他就进货了,所以还是要算清利润故事”。

点评:刚开始总部收上来的一线技巧会有大量的类似这样常识性的技巧,白白增加工作量,没多少价值。

d) 总结错误的技巧:

案例13:

有终端业务员总结:“我告诉店主,只要你进货,卖不动算我的,包在我身上”。

点评:

上帝,店主其实最怕听这种话,听着就像骗子,而且将来万一卖不动,你一个业务员怎么“卖不动算我的”,你自己买回去吗?

以上情况并不是常人听闻,都是我在操作这个项目时实际发生的,问题并不在一线,他们本来就不是专业搞文字的,总结能力有限,一线经验的贡献质量完全在于知识管理经理的引导。

1、培训:刚开始要在公司的行销月会上进行点评,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有效的一线经验,最好以范例形式让大家体会清晰。

案例14:

某业务经理总结的有效技巧。

我和新经销商合作,刚开始他积极性不高,我前一个月也没干别的,就是带着办事处的业务员和他的司机天天一起帮他出去卖高价产品(这个产品经销商利润高),每天每周每个月我都向他汇报:“本期我帮你卖了多少高价产品,给你赚了多少钱,如果你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比如给你的人定清楚高价产品的提成和基本销量任务、网点开发任务量……,我预计这个产品一旦推起来,铺货网点达到一千个,你到明年旺季一个月可以卖多少……”。一个月下来,经销商看到我真的在帮他赚钱,配合度大不一样了……。

点评:

这个技巧不系统,也没什么理论高度,但简单、实用,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2、 激励和引导

a) 物质奖励

前期一线经验总结以正激励为主,不要处罚,免生逆反情绪,可以考虑用“技巧总结大比武”、“智多星排名”的方法予以奖励。

尤其是不要给下面定每月必须贡献多少技巧的死任务——一线人员的主业还是销量,不要把“运动扩大化”——大家不卖货都去写“文章”了。

b) 精神鼓励

每月月会给大家公布上月技巧总结的精选通告,通告上每一条技巧都写上作者的名字,告诉大家你的名字将来会出现在公司的教材上“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c) 培训引导

每月月会上向大家重点培训和宣讲优秀的技巧和案例。让大家真正感到这个东西实用、有用、能解决问题——你放心,各区域经理会迫不及待的拿U盘要拷你的东西。

d) 现场激发

可以在公司的营销月会上发起案例大比武的活动。

案例15:

笔者在某公司营销月会上举办的“你想挑战吗?”活动实景:

佛山区的经理提出他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哪个客户出了什么事……”。请全体人员上台讲——假如是我面对这个问题我怎么办?怎么解决……?最后佛山的经理向大家公布,我作为当事人是怎么解决的,非常感谢兄弟区域给我出谋划策……。

思考:

销售人员个个一肚子鬼点子,个个都有好胜心,只要台上出的案例跟他的实际工作贴进(而且今天在佛山发生的案例,明天就可能在别的区域重现),他们个个都有一肚子话说。

这种讨论会很热烈,大家会互相启发,同一个案例也许能讨论出十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知识管理经理的责任就是引导、会议主持、现场控制、记录、整理、提炼,然后立刻以快报形式下发,全区域分享。

第三步:选题的建立和更新

注意:这一条最重要,这一条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

让大家漫无目的的总结技巧效率一定很低,销售人员会感到:“满肚子技巧,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说起”。

给大家缩小话题——具体的选题(如这个月总结如何帮经销商提高利润的技巧)大家反倒更有话讲:

1、 初始模型的提出:在知识管理的大会上,负责人要给大家一个清晰的选题模型。刚开始模型可以粗一些。(注:篇幅所限,知识管理的工具在此只能做片段示例,以下同)

比如:大家在总结技巧的时候,要分类总结,主要包括以下选题:

经销商选题技巧;

经销商谈判技巧;

经销商常问我们的十个问题……,如何回答;

零店开户的技巧;

终端生动化的技巧;

……。

2、 上下模型要配套:要求各办事处建立技巧点滴记录本,记录本用分页标签把上面的选题目录体现出来(有条件的企业要求大家全部建立电子版更好),一线人员汇报的经验技巧,主任审批删选后,按选题目录分类登记,月底上交,总部评比……。

3、 模型要逐渐细化

刚开始总部给的模型会比较粗,随着一线人员贡献技巧的增多,知识管理经理会在其中发现细分类的可能,把模型细化。

比如:最初的选题:生动化技巧。

细分之后的选题模型:

如何说服老板配合我做生动化;

如何提高生动化效果的保持时间;

如何跟竞品拼抢生动化效果;

专项生动化技巧:

 海报张贴技巧;

 堆箱陈列技巧;

 空箱陈列技巧;

 展示柜冰柜陈列技巧;

 货架陈列技巧;

 协议店陈列技巧;

 ……。

过一段时间,你看他们报上来技巧越来越多,你会发现选题还可以再进行细化——如:以上各选题可以分超市、零店、批发不同渠道再细分;“如何提高生动化的保持效果”,可以再细分为:“如何通过陈列张贴技巧提高生动化保持效果”、“如何争取店内人员支持提高保持效果……”。

注意:

选题会越来越细化,不断的重新分剪归类,所以纸质文档是没有用的,要用电子文档来整理;

模型更细化,选题更加具体,更容易激发销售人员讲出东西来。

4、 知识管理人员对选题模型的熟悉和使用。

知识产品的编撰人员要对现有的知识产品选题模型和既有内容“烂熟于心”,这样你才能辩认新报上来的技巧和原来的有没有重复,才会对新筛选出来的技巧更精准的分类,更重要的是你会在新技巧里发现新的分类,再一联想——对了!这个分类在原有知识产品哪个章节也有十几条,我把他们重新定义、分类,重新整理……。

最终一旦一个完整的知识产品选题模型结晶出来,相对稳定(细分类,要适可而止,别做无用功)之后,就像一个全自动分拣机器,像一个吸力极大的黑洞,源源不断地把千万条一线经验加工成“成品”—— 一个企业内人人想看、企业外个个垂涎,“内可以聚”,“外可以召”的《葵花宝典》。

知识管理经理就像“丁春秋老妖”练成了“吸星大法”。——不管是听课、看光碟、看书还是审阅下面报上来的新技巧,立刻可以吸纳进去,放在固定的分类位置,而使用的时候,也是“收发由心”——只需“举指之劳”(点一下鼠标),这个细分话题下的所有知识产品立刻呈现眼前。

第四步:重点工作环节的固化模型

对一些重要的、高度重复的工作模块,要建立固定的工作模型,使之成为业务人员新华字典、常见故障维修说明书和行动指南。

案例16:某国际知名饮料企业的新品上市自我反省评估问卷。

例:A公司公司新品上市自我评估问卷:

新产品XY纯净水和茶系列上市目标准则实行进展自我评估问卷

前言:问卷使用指引:

1. 如果所有答案都是“有”或“对”

好成绩!成功!

2. 如你所有答案很多是“没有”或“未做到”

有问题!不成功!

3. 如你需要帮助

请与你的上司联系!

正文:自我评估问题

一、 正确渠道分销与铺货

容 是/否或有/没有

1、经销商是否有新品各口味安全库存(400箱以上)

2、是否在正确的渠道分销?(产品上市第3个月内达标) 量贩店及大型超市100%进店

食杂店70%以上铺货率

机场/车站80%以上铺货率

所在区域的40家酒店的进店销售

所在区域最大80家批发商进店销售

二、 价格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1、零售价格是否正确? XY水

人民币1.8-2.2

XY茶(罐装)  人民币2.5-3.0

XY茶(瓶装)  人民币3.0-3.5

XY果汁

人民币2.8-3.3

2、 经销商出货价格是否正确,有没有按公司规定价格执行?

三、 卖场布置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1、 XY水是否在水区域内,在主要竞争对手旁边?

2、XY茶是否在茶区域内,在主要竞争对手旁边?

3、每种口味有3至5个排面 XY水

XY茶(罐装)

XY茶(瓶装)

4、产品在肩与臀之间 XY水

XY茶(罐装)

XY茶(瓶装)

5、有没有在店内大量应用售点广告? 海报

布旗

价格牌

特价海报

6、有没有做到5000㎡以上每个卖场有2㎡以上的新品落地陈列?

7、有没有在割箱陈列贴上大量售点广告:如海报、特价海报、价格牌?

8、陈列是否坐落在人流量大之地方?

9、有没有投放XY专用陈列架?

10、专用陈列架顶层是否陈列XY水?

四、 模范店计划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1、在你的市场内,是否有15-30家模范店?

2、如你拜访的这家客户是模范店,是否符合标准?

3、可否将这店变成模范店?

五、 试饮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有没有每星期在20家大型超级市场店进行试饮活动?

在试饮台旁边有否建立50至100割箱陈列?

有没大量售点广告宣传试饮活动?

有没有安排同时进行促销活动?

试饮点是否位於人流量大之地区?

六、 促销活动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有没有公司计划执行促销?

有没有大量运用售点广告去宣传促销活动?

有没有建立50至100割箱陈列支持促销活动?

七、 A公司专用冰柜陈列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1、在A公司冰柜内,有没有陈列 XY水

XY茶

2、XY产品是否在顶层

八、 餐饮渠道生动化

内容 是/否或有/没有

1、有没有在吧台上陈列产品 XY水

XY茶

2、有没有张贴售点广告於当眼处?如海报?

3、有没有运用餐饮陈列座?

4、餐牌上有没有注明产品名称及价格 XY水

XY茶

5、有没有提供服务员奖励?

……。

点评:相对而言,这份自我评估问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遗憾的是写这份问卷的人销售功力还欠火侯,恐怕也没有由下而上去收集大家的意见和经验,实际上新品卖的好不好,需要检点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表面功夫,还有更多更深层更细节的因素,几乎在每一次新品上市的推进过程中重演。

比如:

1、 人员管理方面:

内部人员有没有足够的教育,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和只喜欢卖老产品的惰性……。

有没有修理那些在新品销售期“大放厥词”,公然宣称“新品是狗屎,根本没法卖”的“现行反革命”。

有没有做到“人人头上有目标”——量化/过程目标不仅下到区域,还要到终端业代、导购员、经销商、甚至重点门店。

……。

2、 经销商管理方面:

是否该区域经销商根本没有适合这个新品的销售网络(比如赊销进餐饮渠道);

是否该区域经销商有前期库存遗留问题,防碍新品经营意愿;

是否该经销商目前在经营的别的厂家的产品正在旺季,造成经销商的人力、运力、资金无暇顾及本公司的新品;

是否经销商的员工以销量计提成(不分品种),所以员工都去多卖白酒,不注重推销本方便面新品……

……。

新品销售不好,关键取决于产品、价格&促销政策、通路主推、终端目标网点铺货和展示、内部队伍培训管理和考核、公司的后勤补给和产销协调、消费者的接触认知到重复购买、竞品的阻击力度8个大因素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存在几种几十种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笔者目前的积累,新品不好卖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有上百条。

“今天的现实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公司每年推新品,在一个又一个区域碰到成千上万的问题,这其中大多数问题是重复性的——下次还会再碰到,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相对固定的,为什么不动手把这些问题和答案全部汇集起来,成为一本新品上市常见固障排除实战动作指南?

同样的道理,区域市场的增量机会开发、经销商拜访、卖场年度谈判、经销商大会、各种常见促销活动的策划执行……。

这些都是企业高度重复的工作模块,其中的工作技巧、应知应会、执行法则都可以在不断改善和补充过程中实现模型化。

没错!这种模型建立的工作量很大。

但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真正有实战指导意义的培训工具和知识产品。这些模型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把变动的不可控因素变成固定的可预防可控制因素,变成“预案/预警系统、工作流程、自我对照表、工作清单……。

那才真正是销售人员的枕边兵书,执行工具!

第五步:知识产品的分级管理。

1、 培训内容:主要是指技巧总结类的内容,取材于各地一线人员上报的技巧经验,经过知识管理负责人的筛选、编辑、按选题目录整理,形成《销售技巧葵花宝典》,然后逐级下发、进行培训和逐级转训,并对重点内容要求相关人员熟记甚至背诵——此模块意义在于提高人员技能、丰富业务人员的“工具箱”。

2、 模型内容:也就是第四步中讲到的重复性工作模块的固化模型。这些内容会成为执行和管理模版,由此衍生出工作流程、过程指标设定、检核标准、考核标准。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防守——减少重复错误,优化工作流程。

3、 管理类内容:一些可复制对市场有推动性的经验,可以以制度形式强制执行。

案例17:办事处每周以快报形式向经销商汇报战果(办事处的员工本期终端铺货新开网点数、高价产品销售数……)从而让经销商确实体会到办事处是来帮经销商做市场,创造价值的。不是来收编经销商队伍抢经销商饭碗的……。

——这个模块的意义在于进攻!把优秀的方法迅速全面推广,推进市场业绩。

这些管理工作谁来做?

a) 由知识管理经理执行——那么这个知识管理经理最好是副总级别的人物,否则就需要高层领导的强力支持。

b) 由总部专门的人员——如营销总监、副总监、管理部经理亲自挂帅任专案推广经理,也许效率更高。

新的话题开始了,管理项目的推进说起来几万字也讲不完,也不在本文重点讨论之列,以四句话点出要害:

量化目标:每个人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背诵哪些内容、要对照什么模型检点自己的工作、要执行什么新的工作要求!

紧密跟进:不要等秋后才算帐,建立过程汇报、检核、排名机制,一切进度在总部掌握之中。

第8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688工程”首辆样车组装完成立即进行行驶试验。库尔干机械制造厂研制的“685工程”水陆坦克样车,曾经由于换挡过于复杂,行驶试验遇挫,水上行驶试验时曾沉入水中。而“688工程”样车不但能够正常行驶,而且还顺利进行了浮渡试验。尽管这时武器系统的总体布局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车辆底盘已经基本完善了。不过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688工程”首辆样车在进行工厂试验时,还有2辆样车在组装之中。根据首辆样车每个阶段的试验结果,又对新型步兵战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改进。就在“688工程”工厂行驶试验接近尾声时,以国防部装甲坦克兵总局局长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波塔波夫上将和导弹炮兵总局局长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库列绍夫上将为首的将军和军官代表团来厂考察新型步兵战车的试验情况。陪同他们考察的还有国防工业部的几名副部长,厂长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扎哈罗夫在工厂试验场迎接。

考察团中的许多人向厂长提出,希望一起亲身体验新型步兵战车的行驶试验,部分军官坐在载员舱,波塔波夫上将则坐在驾驶舱。他询问如何换挡,如何转向,并将手油门设置在最大位置。1号坦克兵(装甲坦克兵总局局长)没有在众人面前丢丑。波塔波夫上将挂上1档,他要体验步兵战车的操作性能,战车稍微有些摇晃地向前行驶了。然后,他迅速将挡位切换至4挡,战车以最高速度行驶。战车向前行驶了一段距离后,波塔波夫又将车开回到出发地,并将车停了下来。显然,将军和“乘客”都喜欢“688工程”步兵战车。波塔波夫说,战车开起来很舒适,驾驶它是一种享受,车的操纵性很好,尽快投入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很有必要。同时,这次“将军考察”给工厂员工很大的鼓励。

当军方考察团离开试验场后,试验人员看到步兵战车尾部下方地上有一小片机油,机油是从后舱门缝隙中渗漏出来的。后来,拆开传动装置检查,专家们得出结论,假如波塔波夫局长再换一次档,传动装置就有可能报废。液力机械传动装置在试验过程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给设计师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也在预料之中,因为这是苏联生产的液力机械传动装置首次用在战斗车辆上。设计师反复试验分析,结果查明是变速箱系统的结构设计缺陷,导致轴行星轮出现过热。缺陷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接下来的试验,又发现新的缺陷,就再次改进。这就是新型战车通常的诞生过程。

制造“688工程”新型试验样车,就是要发现战车的缺陷,以便改进新型步兵战车的结构设计,实现战术技术要求。改进后的新样车在工厂试验场完成了工厂试验,其中包括最严酷条件下的试验。例如,当冬季气温下降到-47度时,当夏季沙尘飞扬、酷暑难耐时,样车按试验计划进行跑车试验。试验车间的试验员和工人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不断调试和修复试验样车。在“688工程”试验过程中,设计师提出在车后部载员舱上下车门处安装一个有弹簧铰链的可折叠脚踏板。因此,新车比BMP-2步兵战车上下车更方便、更快捷。

在工厂试验过程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按规定,样车必须进行浮渡试验。有一次,以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布拉贡拉沃夫总设计师为首的特种设计局的试验设计组到达了试验水域。试验设计组有两位女性来自特种设计局计算处。步兵战车进入湖泊前,试验人员给样车标上吃水线。样车下水后,正好沿吃水线浮渡,但是突然一下沉入水底。参试人员情绪低落,而总设计师则幽默地说:“女性在船上没有好处。”

由于空降能力是对新型步兵战车的要求之一,所以开展了相应的试验。此前世界上还没有重20吨的战车平台通过降落伞从飞机上空投的先例。首先检查车体和所有组件及其固定的牢固性,检验其是否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为此,样车在“通用”国营企业的10米高冲击试验机上进行落体试验,样车落在铺有特制泡沫塑料垫上。随后“688工程”试验样车从飞机上进行了多次真正的空降试验。在空降试验过程中,损失了2辆样车,其中1辆落地后制动(反推火箭)发动机引燃毛草植被将车烧毁。另1辆样车从飞机上空投后,降落伞没有打开,致使车坠毁。

“688工程”第一批试验车配备了全套武器系统,分别布局在战斗室外,其中包括:1门2A42型30毫米机关炮、2具9M113型“竞赛”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和1门AG-17“火焰”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从1982年起,在随后制造的样车上安装了与后来装备部队的BMP-3步兵战车相同的带有全套武器系统的炮塔,同时还安装具有垂直向视场稳定的1K13-1昼夜炮长主瞄准镜。原先预定对装有两套不同武器系统的样车进行对比试验,但后来因100毫米火炮一发射装置的样车在火力上有明显的优势,对比试验没有再进行。其中1辆配备30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样车陈列在库宾卡装甲车辆科学研究所博物馆最显著的地方,而另一辆“688工程”试验样车则配备全套新型武器系统,继续进行武器系统试验。在该车安装的新型武器系统上配备了科夫罗夫机电厂设计和制造的新型武器稳定器。此前,其它试验样车上安装的是车里雅宾斯克电机厂研发和生产的武器稳定器,该稳定器的特点是,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瞄准有2个传动装置,以确保武器稳定器有更好的刚性,但可靠性不足。

经过对比试验后,“688工程”武器系统中采用科夫罗夫机电厂研制的新型武器稳定器的方案被通过。1984年,2辆“688工程”新样车被送到库宾卡试验场,以便向苏军高层领导人展示。新样车给国防部和陆军司令部的领导人留下了良好印象,工厂试验和国家试验也给出了“好”的评价。新型试验样车来到库宾卡,并在坦克装甲车辆科学研究所专家的参与下进行了系列试验。试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炮射导弹对射程100米的靶板进行射击试验时,出现了导弹掉地现象。导弹是按弹道飞行,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后来查明导弹在飞行中翻跟斗的罪魁祸首是炮口补偿器。炮口补偿器安装在炮口末端,与AKM冲锋枪上的相似,主要作用是为了弥补火炮弹着点向上和向右的偏移。调整补偿器后,导弹按正常轨迹飞向目标。

在库宾卡试验场还进行了橡胶轮缘负重轮稳定性试验。车辆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以最高速度行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这不仅对行动部分,而且还对车辆其它许多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但是,“688工程”样车经受住了考验,橡胶轮缘负重轮通过了此项试验。在本项试验中,样车最大速度达到了73.4千米/小时,虽然该车设计最高速度为71.8千米/小时。这也表明试验样车行动部分功率损失不大。

然而,试验样车从库宾卡返回库尔干后,车辆行动部分还是出现了意外故障。那年秋天,从10月份起天气已经很寒冷了,但工厂试验场内还没有出现积雪。试验道路已经改建成混凝土路面。试验人员中,谁也没有提出修改试验计划,试验工作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但新的麻烦出现了,第一天试验就出现了30次履带脱落故障。样车即将面临国家试验,大家都很清楚,出现这样的故障,苏军驻厂军代表是不会批准将样车交付国家试验的,必须尽快查明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样车行动部分设计室主管贝瓦利利采夫经仔细排查得知,导致样车在坚硬地面上行驶时履带脱落的原因是履带固定螺栓刚度不够,不能保证履带销和履带卡板紧固。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找到了,即使用接合式履带板。但要在国家试验前生产出这种履带板,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必须找到一个省时且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师研制出特殊的称作“螃蟹”的装置――两个加固螺栓的十字架。这些“螃蟹”从上下两个方向牢固地夹住钩环,从而提高了履带固定螺栓的刚性。显然,这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只是为了应付国家试验,并得到军代表的认可。这套加固装置并没有立即安装,只是决定将其作为备件,在必要时采用。

新型步兵战车国家试验

苏联(俄罗斯)坦克装甲车辆的国家试验是继工厂试验之后进行的。只有通过这两种试验,才能提交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列装部队和批量生产。国家试验是由军方专门的试验机构代表国家组织实施的定型试验。

新型步兵战车国家试验于1985年3月开始在库宾卡试验场进行,试验历时一年。当时制造了4辆带有战斗室的步兵战车,这是车辆批量生产的最低数量。此外,该车的国家试验还在斯莫利诺、中亚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外高加索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以及黑海舰队等地进行。国家试验委员会主席是苏军装甲兵学院副院长、伟大卫国战争参加者帕维尔・丹尼洛维奇・古济上将。从古济上将的作战经历介绍中,就可以知道这位将军的命运与苏军的关系。古济是世界上有名的坦克兵,在1943年第聂伯河会战的一次激烈战斗中,时任团长的古济乘坐的T-34坦克向3辆法西斯“虎”式展开对攻,最终赢得了胜利。然而,他的坦克也遭受重创,3名乘员牺牲,他自己也失去了一侧的手臂。战争结束50年后,他被授予“金星英雄”奖章。在此用些笔墨描述国家试验委员会主席这个人,目的是向读者说明,像古济这样的人是不会允许性能不好的战车装备部队的。样车在库宾卡试验场进行国家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履带脱落故障。但是,试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其它问题,并有相当多的质疑。8人组成的工厂保障组,连夜设法排除车辆故障,第二天战车又回到了试验场进行试验。每天都是如此。

最初,试验人员将“688工程”样车与BMP-2步兵战车进行对比试验,两车按顺序绕圈行驶。道路崎岖不平,新型步兵战车的驾驶员是义务兵。驾驶BMP-2的是来自库宾卡坦克装甲车辆科学研究所的准尉试车员。第一圈行驶,“688工程”样车比BMP-2多用3分钟。当然,许多军方人士提出质疑,为什么要研制这种性能的新车?换上来自制造厂家的试车员驾驶新型步兵战车后,试验结果发生了变化:第一圈BMP-2落后了1分钟,第二圈落后了3分钟。于是,人们的疑虑消失了。

随后新型样车进行了山地试验。当样车在亚美尼亚山区进行试验时,又出现了履带脱落现象。设计单位想起了“螃蟹”加固装置,装上这个装置后,履带脱落故障消失了。阿拉加茨山地试验区的海拔高度为4 200米。按试验要求,“688W工程”样车要爬上海拔4000米的高度。试验人员首先驾驶“乌阿斯”汽车勘查试验路线,但只到了海拔3000米的高度。第二天,试验副指挥员彼得・伊里奇・基里琴科(国家试验委员会副主席)上校亲自勘察试验路线。他带领的勘察组晚上回到驻地,找到了通往山顶的试验路线。“688工程”样车在基里琴科乘坐的“乌阿斯”汽车的带领下,顺利到达了海拔4000米的高度,此处已被积雪覆盖。样车在山顶上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又顺利返回到此次试验的出发地。

当然,样车在亚美尼亚山地试验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麻烦。有一天晚上,步兵战车行驶到山路转弯处时,减速器与履带同时脱落,车险些跌入深谷,由于驾驶员紧急刹车,最终车在距悬崖边两三米处停住了。为了防止战车下坡不踩刹车时发动机转速急增,总设计师布拉贡拉沃夫与设计师尼科诺夫和热别廖夫共同研制出了专用保护装置。在亚美尼亚山区试验,战车沿17度坡路下山时试用了这种装置,后来在兴都库什山试验时,在坡度为28度的下坡路上又使用了这种装置。下坡试验圆满结束,在不使用刹车的情况下,车保持均速行驶,没有出现惯性加速现象。

1986年夏,“688工程”样车在土库曼斯坦进行了艰难的热区试验。当地是酷热环境,阴凉处的气温也超过了40度,而且此地到处是黄色沙尘。这种恶劣环境没有阻止试验进程。新型步兵战车在这种环境中行驶自如,空气滤清系统工作正常。然而,经过试验认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进气管还是移到了炮塔后部。

与此同时,2辆样车进行了海上试验。此项试验是在塞瓦斯托波尔湾海军陆战队专用海上试验场进行的。浮渡试验过程中,有时海浪达到3级。然而,“688工程”样车表现出优良的适航性和不错的浮渡射击性能。

新型步兵战车样车火力试验使用了1辆T-55中型坦克作为靶车。实弹射击结束后,这辆坦克靶车就报废了。新型步兵战车各类武器射击成绩超出了包括设计师在内所有人的预期。例如,战车在浮渡过程中,使用30毫米机关炮对1500米远的坦克靶车进行射击,坦克炮塔和车体外部安装的所有设备被炸飞,观察瞄准镜被打坏,100毫米坦克炮被打穿4个洞。此外,坦克正面上装甲板出现裂纹。总之,新型步兵战车武器系统得到了国家试验委员会的认可,此后国家试验工作的重心转到底盘试验与调整。

为了进行国家试验,总共动用了27辆车,其中许多车辆未能返回工厂,毕竟试验条件是极为苛刻的。应该指出的是,国家试验委员会给试验样车选择了最复杂、崎岖和难以通行的道路进行试验,路上到处是倒地的树干、圆石和坑洼。有一天,国家试验委员会主席古济看到试验道路实在难行,下令将试验道路上的大圆石搬走。

帕维尔・丹尼洛维奇・古济说:“坦克应该走坦克路。谁说坦克应该在石头上行驶。我们应该信任这样复杂的装备,难道我们要专门折磨它吗?”古济的下属解释说,这是崎岖地形道路。古济又反驳说:“这不是崎岖地形,而是不可逾越的地形。”依据古济的指令,一些大圆石从试验道路上清除了。

第9篇:大型会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引言

效率分析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无论是运用前沿生产函数还是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测算经济运行效率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化。由于影响效率变化的未知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过于复杂,所以早期的效率测算只能间接地采用“索洛余值”的排除法去近似得到(Solow,1956)[1],即使后来在增长核算中引入投入要素质量的分析仍不能完全解释效率的增长(Denison,1962;Jorgensen,1967)。大量研究表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经济改革、社会开放、基础设施、金融体制、研究开发、跨国直接投资、公共健康、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地理环境、知识信息、政府政策、行政效率、创新精神等等,都是影响效率高低的潜在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而言,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产权制度(刘小玄,1995;陈宽、谢千里、罗斯基,1996)[2]、结构变动(Denison,1967;Madison,1987;郭克莎,1993;胡永泰,1998;王德文,1999;吕铁,2002)、资本深化(张军,2003)[3],经济周期(郑玉歆,1999)、外商直接投资(王伟光,2003)、市场化进程(田晓文,1997)、金融体制(林毅夫,2000)、所有制变化(刘伟、李绍荣,2001)、以及政府效率(郑京海、胡鞍钢,2005)[4]等方面因素,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对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变动的影响机制与程度,为深入认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然而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仍然欠缺从技术、规模、信息化、制度变革(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人力资本等角度并采用改革开放至今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为此,本文着重研究了这几方面的影响因素,重新计算了1980~2006年间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水平,然后运用计量手段定量探讨各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从而为我国制定科学的工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来自实证层面的经验证据。

1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技术创新因素从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模式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资本驱动经济发展,而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却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这种技术创新表现为效率的提高。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创新就成为工业经济效率增长的核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中国工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知识、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等已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成为影响中国工业经济效率高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制度变革因素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或者变革也能提高生产率,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North,1970)。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先后经历了以“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为核心内容的3次制度变迁,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开放化”使得中国工业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中来,通过获取外来资本、技术和思想增大了中国工业经济的生产可能集,并带来新的分工与专业化,使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杨小凯,1989)。“市场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权由按行政等级规则分配转向按市场交易价格规则进行分配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运行的动力问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合乎人类理性的基础之上,这就为效率增长提供了体制基础。“民营化”本质上是一个让资本产权得到真正归属的制度变革,国有垄断的破除和产权的多元化促进了竞争效率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工业化的3种不同模式:(1)“珠三角模式”;(2)“苏南模式”;(3)“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是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是以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主的工业化改革模式,温州模式是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化改革模式。这3种工业化模式正是中国实施“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制度变革提升工业经济效率的具体表现。

1•3信息因素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任何其它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对提高经济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是提高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倍增器”。

1•4规模因素斯密阐述了大规模生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斯密理论是规模效率的一种古典解释。真正意义的规模效率理论起源于美国,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马歇尔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规模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5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内部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等域素的总和。世界银行在《增长的质量》报告中指出,过分依赖物质资本而对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舒尔茨和贝克尔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分析了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2模型设定

传统研究中,经济产出和投入的关系往往可以表示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函数逐渐表现出种种不足。(1)传统C-D函数把生产中的重要投入要素“技术”抽象成一个既定不变的常数,这与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事实不符,因而难以体现知识对产出应有的贡献;(2)传统C-D函数几乎没有考察制度因素对产出的积极作用,而制度的重要恰恰为现代经济学所证实;(3)政府政策、社会开放等诸多因素引起的效率变化同样不容忽视。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如下扩展型生产函数:Yt=CtKαtLβt(KF)γ1t(SC)γ2t(MY)γ3t(GM)γ4t(RD)γ5t(XX)γ6t(RL)γ7t其中,Y代表工业产出,C代表剩余常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KF代表开放水平,SC代表市场化水平,MY代表民营化程度,GM代表规模化水平,RD表示R&D投入占GDP的比重,XX代表信息化水平,RL代表工业人力资本,α、β分别表示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γ1……γ7分别表示各类非实体性要素的产出弹性,t是时间。对该扩展型生产函数两边同时除以KαtLβt,即有YtKαtLβt=Ct(KF)γ1t(SC)γ2t(MY)γ3t(GM)γ4t(RD)γ5t(XX)γ6t(RL)γ7t上式左端正好等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数[6],进一步在面板数据中可用Malmquist指数[7]分解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来代替,于是得到:TFP=Ct(KF)γ1t(SC)γ2t(MY)γ3t(GM)γ4t(RD)γ5t(XX)γ6t(RL)γ7t方程两端各取对数,得到分析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LNTFP=γ0+γ1LNKF+γ2LNSC+γ3LNMY+γ4LNGM+γ5LNRD+γ6LNXX+γ7LNRL其中,γ0表示LNCt。

3变量指标及数据处理

3•1TFP的测算对上述计量模型所涉及到的TFP的测算,本文选取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代替资本存量指标,选取工业从业人员代替劳动力投入指标。并根据地理联系及经济联系,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选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22个代表性省市,按照1980~2006年的时间顺序及投入产出指标,得到包含594组观测值共计1782个数据的时间面板。全部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在实际计算时,对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利用价格指数按照基年(1980)不变价统一折算处理。经价格调整与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由Malmquist效率指数模型分解得到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TFP变化指数。

3•2变量与数据说明

3•2•1开放化水平KF开放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一般使用进出口、FDI等指标占生产总值(GDP)的综合比重来刻画,本文采用历年进出口总额除以当年GDP表示。计算公式为:KF=(进出口总额/GDP)×100%。

3•2•2市场化水平SC市场化反映资源配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衡量市场化程度及其变化特征可以从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技术水平等)配置的市场化比例和经济参数(价格、汇率、利率等)决定的市场化程度反映出来。考虑到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投资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资源配置,因而市场化程度可以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本文采用统计年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3项之和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计算公式:SC=(外资+自筹资金+其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

3•2•3民营化水平MY民营化程度也即非国有化率,反映经济成份多元化的指标。本文采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计算公式:MY=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3•2•4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RD根据丹尼森(Denison)和肯德里克(Kendrick)等人的研究,技术进步涉及生产要素质量变化、知识进展、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节约、不规则因素等诸多内容。为简化起见,这里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近似衡量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的科技数量。计算公式:RD=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GDP×100%。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R&D投入是一个存量概念,应在每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增的R&D经费支出基础上,扣除上一年度的R&D折旧,得到当年的R&D净存量,依据永续盘存法从基年逐渐累加而成,即RDt=RDt-1(1-δt)+R&D,其中δ为折旧率,一般取10%,RD表示存量。对于基年存量数据的选取,则借鉴张军(2004)的处理办法,利用基年R&D经费支出除以10%予以确定。

3•2•5规模化水平GM一般来说,工业经济中大中型企业数量越多,工业经济总体规模越大,反之就越小,因此可以用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比例来代表工业经济的规模化水平。计算公式:GM=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100%。3•2•6信息化水平XX信息化水平的衡量比较复杂,国家统计局也很少专门针对信息化公布统计数据。鉴于此,本文采用邮电业务总量占当年GDP的比重来代替。计算公式:XX=邮电业务总量/GDP×100%。3•2•7工业人力资本存量RL本文借鉴侯亚非对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分类方法,即小学按5年,初中按8年,高中按11年,大专及以上统一按15年计算,文盲半文盲则为0,计算公式为:H=P1×15+P2×11+P3×8+P4×5+P5×0,AE=H/N。其中H为人力资本总存量,P1到P5依次为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的在业人口人数,AE为平均受教育年限,N为人口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工业人力资本计算公式:RL=平均受教育年限×工业就业人数=(全国人力资本总存量/总人口)×工业就业人数。根据以上数据处理方法,查找《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年)及相应统计年鉴,并作价格调整后,依次计算整理得到全部7个指标的时间序列值(表略)

4回归分析

4•1数据预处理在数据回归前,先对表1中的原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为与全要素生产率TFP保持可比性,令每一个原始数据分别以上一年为100转换成指数形式,然后再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进一步消除异方差。

4•2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因序列不平稳而造成伪回归,首先进行各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经ADF单位根检验可知lnTFP~I(1)、lnKF~I(1)、lnSC~I(1)、lnMY~I(1)、lnGM~I(1)、lnRD~I(2)、lnXX~I(1)、lnRL~I(1),即8个时间序列都是1阶单整。

4•3协整检验同阶单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通常采用Jo-hansen提出的关于系数矩阵的协整似然比(LR)检验方法进行。结果见表2所示,可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模型中的8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

4•4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格兰杰(Granger)表述定理,若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建立短期的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它既能反映不同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自动修正的机制。ECM估计及相关检验结果(表略)除规模化指标外其余各变量均通过t检验,可决系数较高。误差修正项ECM(-1)通过检验,符合白噪声。可以看出,误差修正模型符合误差的反向修正机制,表明TFP增长率的变动受到协整方程的约束,对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修正。从系数估计值-1•0935看,反向调整力度很大,说明对于工业经济TFP增长率的波动,通过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等影响TFP的诸因素之间的这种长期均衡机制进行自动调节是非常灵敏的。

5实证结果分析

5•1开放化积极影响中国工业经济效率从ECM模型中的短期波动来看,开放化程度对工业经济效率具有正的显著影响。由于对数差分近似反映变量间的弹性关系,可知当开放化程度每提升1%时,相应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TFP)就提高0•1648%。这一实测结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本质上,对外开放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对外延伸,是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因而成为促进改革后中国工业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5•2市场化显著影响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市场化指标的回归系数为0•5845,表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化水平每变化1%时,相应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就同方向变化0•5845%。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显著,是因为市场化改革把一切经济活动主体推向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平台,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性效率。在中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存在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拥有众多优惠条件的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还存在拥有大量生产资源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正是上述由市场化改革激发的激烈竞争,使得现阶段工业经济效率得以提升。

5•3民营化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弱的正面影响民营化指标回归系数为0•0645,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虽然具有正面促进效应,但影响作用相对较小。相对于较早实施的开放化和市场化改革,国有经济的民营化进程起步较晚,其效率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显现出来。其次,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削弱了民营化带来的市场竞争效率。尽管“非公经济36条”在2005年已经颁布实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挥之不去,市场阻隔在一些行政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领域表现更为突出,随意抬高市场准入门槛、阻碍民营企业进入的事例屡见不鲜。

5•4R&D投入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回归结果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每提高1%,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就提高0•2159%。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R&D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R&D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逐年上升。2006年R&D经费总额排名世界第6位,2007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由上年的第17位升至第15位。科学技术尤其是R&D投入逐年提升,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明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5信息化带动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同向增长信息化程度每提高1%,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就提高0•2163%。从回归系数上看,信息化与R&D投入对工业经济效率变动的影响力度非常接近。中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这些信息化改造与投入,对中国工业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5•6规模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呈现负面阻滞作用模型中,规模化指标回归系数为-0•4089,表现出对工业经济效率的负面阻滞作用。从代表规模的计量指标来看,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所占比重来衡量规模因素的变动,实际上代表的恰恰是很大一部分国企特别是垄断性国企的规模。莱宾斯坦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因此,规模系数出现负值不仅不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违背,反而恰恰揭示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场景———那就是隐藏在规模背后的国有因素对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5•7人力资本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呈现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2915,表明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反向制约作用,这与人力资本增进效率的理论判断刚好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计量指标的内在缺陷造成的。正如穆力干和萨拉伊马丁(1995)所言,平均学校教育年限不是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好的计量方法,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人的社会经历,尤其是干中学的经验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所以,用此指标代表人力资本的真实情况值得商榷,在没有更好的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出现之前,对中国工业人力资本与效率关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实证。比较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制度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最显著,影响程度也最深刻、最广泛。以“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为主轴的改革,实际上综合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1)为了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生机活力的状况,采取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的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2)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行对外开放,加快工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实施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3)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阶段。(4)开始探索集约化经营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其中,促使中国工业经济不断自求变革的内在诱因,正是“80年代混合双轨制下的经营僵化、90年代买方市场下的经营亏损、2000年以后市场失灵下的经营粗放”带来的3次制度困境。对困境的冲破,先后经历了管理变革、制度变革、产权变革、观念变革的4次大洗礼。管理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政府的委托经营问题,以获得X效率、组织效率;制度变革的目的是解决工业企业与市场的进入问题,以获得竞争效率、配置效率;产权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资本的归属问题,以获得产权效率、制度效率;观念变革的目的是解决工业企业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以求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