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

第1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这种局面的出现给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劳动者本身观念原因造成的,很多小微民营企业在薪资待遇、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大部分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而且在对于员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人才留不住的重要原因。诚然,很多小企业并不是老板“抠”,不愿意给员工好的待遇,小企业的资源有限,管理能力有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是根据这一现象,对目前小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误区进行分析,力求针对小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方式的困境进行研究,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形成更好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依据。

一、小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误区

第一,考核目的的认识差距。

考核的双方在对考核目的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对于中层部门领导还是对于普通员工的考核,由于民营企业劳资双方先天性的对立,导致考核双方在考核目的上无法达成共识。

在笔者的自营的公司里面,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公司宣布一些绩效考核制度,在管理层来看,是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给每个员工客观公正的评价,大幅度提高与企业契合度高的员工的收入水平;但是,在其他员工,包括中层领导都会对绩效考核的目的存在抵触情绪,感觉上就是“又出了什么主意来扣钱”,这在民营企业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绩效考核基础不好,管理缺少标准化,这样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导致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无法执行,就算执行下来也是浮于表面,应付的成分很大。这样下午的结果,不仅是没有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而且还会助长企业的不正之风,长此以往,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第二,考核标准的选择片面化。

考核标准的选定是一项考核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在我国的大多数小型民营企业中,都存在着老板“一言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在选择考核标准的时候就会逢迎老板的意愿,对于考核标准缺乏客观的认识,例如,在考核标准中,不仅要重视对于企业业绩的提高,还要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而国内很多小型民企的老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片面的强化考核的企业业绩和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这对考核标准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民营企业考核制度为什么成了扣钱制度的原因。

诚然,我们能够认识到,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但是企业绩效的提高应该是靠人来完成的,简而言之,员工的发展和素质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的绩效,所以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考核标准的制定部门一定要考虑到员工的个人素质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综合制定考核标准。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还要注意更加公平客观,这样才能制定出一套相对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考核体系。

第三,考核层级划分不清。

很多小型民营企业在过去的管理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例如,在某些民企中,一旦企业出现难关,甚至到普通员工都会克服困难,加班加点,保证企业度过难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业已形成的传统,导致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管理层级并不明确,很多人都有走在部门之外,所谓游走在部门之外,就是指在很多部门中,有一些员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直接受命于老板,而并非企业中层。

这种传统下,小型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容易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没有考虑的企业中层干部的管理职能,有的企业甚至制定出“一揽子”考核标准,中层和普通员工一起考核,这是非常损伤中层干部积极性的行为,时间长了中层也就谈不上中层,还是老板督促到哪做到哪,企业很难做大做强,更谈不上绩效考核了。

第四,考核方法重定性轻定量。

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必然存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考核,在国内的很多小型民营企业中,存在重定性轻定量的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小型民营企业的资源有限,很多部门中的员工都有这样和那样的兼职,老板们也习惯于此,所以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很多可以参照的指标都无法衡量本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所以为了节省资源,很多小型民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定性考核上着以重彩,在定量考核上,仅仅是简单的将一些考勤和违纪情况加以考核,这种考核体系缺乏事实依据,很多时候都是凭借个人主观,很难让人信服,利用这样的考核体系,必然会导致考核制度无法推行,因为一旦推行的中层,也会让部门领导无法下手,对于部门内员工的考核,要么是平均主义,要么就是简单应付,很难反映实际情况,而且还容易形成部门内的不正之风,让考核工作更加棘手。

第五,不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

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确定年终奖的数额,这样的考核目的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很多小型民企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存在很多问题。

年终奖的发放使企业利润的二次分配,是对一年来为企业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的评价和褒奖,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年终奖励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当然可以运用在年终奖上,是非常适当的,但是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考核的结果更应该运用在对于员工日常行为的纠正和培养上,而不是年终一奖了之。

二、解决小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误区的思路

第一,明确考核目的,做好思想铺垫。

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工作,从企业的决策层到普通员工都要明确考核的目的,决策层要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非简单的扣钱和发奖金,在制定好绩效考核方案之后,要在企业里做好绩效考核的思想铺垫工作,要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悉知绩效考核的具体目的、方案和实施保障,清楚绩效考核的流程和最终结果的运用,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抵触,也便于企业中层干部对本部门绩效进行考核。

第二,确定全面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的确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关键,在人力资源部门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长远、近期目标,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观念,还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单元进行细分考核,建立全面细化的考核标准,不仅要考虑企业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员工的个人素质提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积极营造学习型组织。

第三,按照层级设置绩效考核方案。

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案指定的初期,就要认识到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是为了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按照公司的管理层级层层考核,所以在设计绩效考核方案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于中层干部的考核和普通员工的分开,对于企业中层的考核要考虑到部门绩效的完成情况和对于部门内员工的管理情况,就算是在“一个萝卜几个坑”的小型民营企业也要充分的考虑到中层干部的管理职能,只有分权,重视中层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才能摆脱某些小型民营企业的“作坊式”管理,管理上没有进步,企业规模会受到严重的限制,面对市场竞争也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考核的层级问题,分层考核,层层管理,将企业决策层的脑力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企业发展经营的大计。

第四,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要充分利用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如果小型民营企业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有些员工都是身兼数职,无法对每个职位进行细致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标准制定,那么可以根据业务单元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指标的制定,例如将企业的业务单元划分为:市场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和行政部门,根据每个业务单元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目标的制定,例如市场部门,定量考核的目标可以按照顾客满意度、顾客回访率、销售额和合同数量等指标来作为定量考核的标准,而定性考核多为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在定性考核中建议利用360度反馈的考核办法,充分采用多方面对考核者的评价来作为考核的输入。

第五,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旦考核结果一出,就意味着对于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进入尾声,这是大多数小型民企人力资源部门的普遍认识。实际上,考核结果的出现意味着考核应用的最重要阶段,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正面的行为,回避负面的行为,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人力资源一定要将考核的结果加以细致的分析并形成详细的报告提交公司决策层,这里不仅是要依照结果确定奖金和绩效工资的数额,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一个阶段运行情况的反馈,例如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绩效与企业业绩的对比,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是否出现问题;更深的层次,还要讲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下一阶段对员工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上,也对企业业务单元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2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个快速实用的绩效改进模型――RAPID3,并通过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见副栏)的实例来完整展示如何使用这一模型快速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同时,消除大家对绩效改进技术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A公司案例背景

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的培训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公司业务的迅猛发展和战略要求,培训部需要快速提升全公司员工的能力并有力支撑公司的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满足这项战略需求,培训部新增了两个科室――计划管理科和课程研发中心。然而,由于刚成立不久,这两个科室与原有科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并不清晰,各个新科室内部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其人员能力也需极大提升。考虑到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培训是难以解决的,A公司培训部计划采用绩效改进方法来切实提高培训部员工和部门的整体绩效。

快速实用的绩效改进流程

目前,在业界影响力最大的绩效改进的方法和流程模型当属美国ASTD的绩效改进模型(简称“HPI模型”)和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的绩效改进技术模型(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HPT模型”)。然而,这两个模型对使用者和初学者而言较为复杂。

为了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通过对以上两种模型和其他绩效改进模型的综合比较,我们提炼出了简单实用的RAPID3绩效改进模型(见图表1)。经过在A公司的实际应用,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RAPID3绩效改进模型中, R”代表响应绩效改进需求(Respond);“A”代表分析组织业务(Analyze BusinessNeeds);“P”代表绩效差距分析(Performance Gap Analysis);“I”代表探寻影响因素及根源(Identify Intluencing Factors aJld RootCauses):“D3”由三个“D”组成,分别代表选择绩效改进方案(Decide solutions)、设计和实施绩效改进方案(Design and Implement Solutions)和评判绩效改进的效果(Determine Results)。

响应绩效改进需求

RAPID3绩效改进模型始于响应绩效改进需求,包括绩效改进顾问主动寻找绩效改进的机会,以及绩效改进顾问合理地响应业务部门或客户的绩效改进需求。此外,还要确定绩效改进需求的层级。从宏观到微观,它可分为四个层级:公司层面的业务需求、部门或个人绩效需求、工作环境需求和员工能力需求。需求的层级通常会决定绩效改进项目的影响范围和难度。

对培训管理者而言,如何响应绩效改进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A公司案例(续1)

A公司相关部门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仅仅通过培训来解决。出于对自身能力的判断,A公司认为内部员工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培训部的绩效改进,因此联系了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团队来主导培训部的绩效改进。

为了响应客户的需求,外部绩效改进团队对A公司的绩效改进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该绩效改进需求应集中在培训部的绩效、工作环境改善和员工能力提升。由于该项目不在全公司层面展开,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团队判断此项目的影响范围和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并初步制定了一个为期六个月的绩效改进项目计划。思维转变。培训管理者面对业务部门的各种需求,第一反应就是提供培训。但绩效改进技术要求培训管理者不能先人为主以培训作为响应需求的唯一解决方案,而是要考虑如何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提供真正适合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的组合。

分析组织业务

在确定需求层级后,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业务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发展战略和业务重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

A公司案例(续2)

通过访谈、会议、观察、文档分析等各种方法,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团队对A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对培训部的部门战略和业务重点(即关键业绩指标)如何支持公司层面的战略和业务重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外部绩效改进顾问通过这些分析,确保随后进行的绩效改进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培训部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展开的,而这些部门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的完成将会帮助公司层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得以实现。

绩效差距分析

绩效差距分析,也就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来得到实际的绩效状态和期望的绩效状态,进而得到它们之间的绩效差距。

探寻影响因素及根源

明确绩效差距后,企业则要寻找造成绩效差距的影响因素及根源,通常需要进行明星员工分析、工作任务或流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等。影响因素通常是绩效问题的外在表现(例如团队成员之间有冲突),解决影响因素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绩效问题,需要进一步找到真正的根源(例如团队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职责没有划分清楚),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来帮企业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绩效问题。区分哪些是影响因素,哪些是根源,这些是绩效改进顾问的关键能力之一。

绩效问题的影响因素和根源A公司案例(续4)

在进行绩效差距分析访谈的同时,A公司培训部的员工提到了很多新增科室的工作没有达到期望的影响因素:例如,其他科室的员工对新增科室员工的薪酬高出半级有抱怨情绪,新增科室的员工不能按时提供其他科室需要的指导意见,新增科室与其他科室之间的工作衔接不流畅等。

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团队采用假设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即假设某个绩效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某个原因引起的,根据这项假设来寻找支持的证据。经过对关键员工的访谈和绩效改进团队内部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两个问题的根源:新增科室工作流程和职责划分不明、现有员工的数量和能力不足。分析采用的是假设法:即假设某个绩效问题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通常业务部门都会提供他们对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看法,绩效改进顾问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建议寻找证据,以确定这些影响因素或根源是否真实的存在。

选择绩效改进方案

造成绩效差距的原因千差万别,相应的绩效改进措施也各不相同。大量研究表明,绩效改进的解

决方案通常分布在八个方面:提高知识和技能、改进信息和交流、提升工作积极性、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改进资源、工具和环境、改进架构和流程、改进信息和交流、改进财务系统,以及增进健康。这八个方面又包括43种具体的绩效改进措施(见图表2),我们重点介绍其中的几种。

表彰

对于员工为组织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或优秀业绩,通过重要的人物(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以隆重的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方式可多种多样,比如:月度或年度优秀员工奖、奖品、奖章、通报表彰、与公司总裁共进午餐、颁发证书、总裁的亲笔表扬信等。

人机工程

应用人机工程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使用符合人类生理学和认知学的工具、设备及办公环境,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为了设计一个使员工感到舒适的办公环境,就必须考虑下列因素:灯光亮度、温度调控、通风状况、办公器具的方便及舒适度等。

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的方法旨在基于组织目标开发出一个清晰直观的工作流程图。以客户需求为终极输出,该流程图必须确定不同的输入、决策、行动和输出。工作流程图在经过反复的分析和审查后,要去除冗余或无增值价值的步骤,消除导致工作延误的步骤等。这种方式能使工作流程简单却更高效。

以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绩效改进措施,而在选择绩效改进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可行l生、成本收益分析、组织与员工的接受能力等)来判断各种解决方案的适合性。A公司的实例可以给我们展示一些在选择绩效改进方案时实际发生的情况。A公司案例(续5)

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在找出绩效问题的根源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绩效改进方案。在选择绩效改进方案时,外部绩效改进顾问综合考虑了方案对培训部总体绩效提升的影响作用、方案的可行性、投资回报率及时间的紧迫性,提出五个绩效改进方案以供选择。然而,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公司内部有很多限制条件,所以,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团队有两个绩效改进方案不能采用,即薪酬体系调整和人员选聘。通过向业务部门呈现,A公司最终决定采用下面的绩效改进措施来综合提升培训部员工和部门的绩效。

流程再造:对新成立的两个科室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建立分工协作、保障工作质量的流程。另外,新增科室与其他科室的衔接要做好相应的接口和职责分工。

能力提升:对新成立的两个科室的员工提供相关培训,让现有成员提升能力,让新加入的成员尽快上岗,让所有成员能够按照重新梳理和制定好的流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激励制度的建立:设立一种综合的激励制度来激励专兼职讲师,做到公正、公平和合理。这个方案的选择是基于客户的强烈要求,因为它是培训部当年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A公司案例(续6)

在设计绩效改进方案时,外部绩效改进顾问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并降低日后可能会遇到的阻碍,鼓励A公习内部的关键员工参与各个绩效改进方案的设计。例如,外部绩效改进顾问与A公司的员工共同成立了绩效改进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来自培训部的各个科室。他们共同参与激励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设计与实施。这些员工的加入一方面保证了项目绩效改进方案更加贴近A公司的企业实际,另外也为绩效改进项目实施中的发生的变革管理培养了意见领袖,从而确保了绩效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

为了确保实施过程中变革管理的有效性,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就下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公司员工进行了相应的沟通:

1 为了达到业务部门的期望,需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 绩效改进的差距是什么?

3 如何确定客户(培训部领导)对绩效改进的结果满意?

4 如何清晰完整地定义变革内容?

5 这样的变革对现有科室和员工的工作有何影响?

6 部门主管、员工和变革促进者(例如绩效改进顾问)之间的协作如何?如果没有协作,我们应当怎样改进合作关系?

7 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我们应当如何解决?

设计和实施绩效改进方案

一旦选定了绩效改进方案,就必须要设计和实施可执行的解决方案。由于绩效改进的具体方案可能会涉及八个主要方面,包括培训、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信息技术、架构和流程再造等,因此,绩效改进顾问需要根据方案的性质,组织相关的专家来共同设计和实施绩效改进方案。

在企业中实施绩效改进方案,其实就是在企业内部引入一场变革。对这场变革进行精心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实施方案,改进绩效。为了更好地促进变革在企业中的推行,为企业变革的成功提供有力支持,绩效改进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引导变革的进行,对员工实施干预方案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员工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使用绩效沟通、绩效辅导和绩效反馈等技术来促进员工更好地开展变革。

评判绩效改进的效果

RAPID3模型的最后阶段是对绩效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如果绩效改进达到了绩效目标和参照对象的标准、获得了业务部门的同意,或是对流程进行了标准化以确保绩效改进效果可以持续地获得,那么绩效改进工作就可以结束了。

反之,如果绩效改进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就需要返回到RAPID3模型的绩效差距分析部分(P),重复某些步骤(例如P、I和D3)的操作,直到达到绩效目标为止。绩效改进效果的评估可以考虑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法、员工绩效指标评估法、360度评估法和平衡记分卡等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A公司案例(续7)

在绩效改进项目开始时,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就开始寻找能够衡量绩效改进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性质,外部绩效改进顾问确定了两类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外部绩效改进顾问在绩效改进项目定义书中明确了这两类绩效改进的目标,作为日后评判绩效改进项目效果的依据。

第3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什么是快速成长型企业?AMT定义快速成长型企业为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学步期到盛年期阶段的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一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创业积累,不再为生存担忧,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大量快速成长型企业都面临着幸福的烦恼,幸福来源于收入增长,而烦恼来源于收入增长所产生的管理难题,而员工和薪酬管理又是难题中的难点,因此,请咨询公司实施薪酬项目的成长型企业比较多。但是,AMT对大量成长型企业的薪酬项目落地效果调查发现,很多企业薪酬项目实施完成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变成了一个全员普涨工资的项目。而工资普涨之后,员工满意度和企业效率并没有明显提升,流失率也没有明显降低,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保留依旧困难重重。对此,很多企业家也感觉非常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回顾一下薪酬咨询项目操作的一些基本概念,薪酬管理是以企业可支付为前提,实现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主要通过岗位价值评估实现。岗位价值评估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的过程。不同职级的员工获得不同的薪酬回报,员工在比较薪酬收入时能够建立公平感。外部公平主要通过薪酬内外部比较实现,将不同职级岗位薪酬与外部样本企业进行比对,知道本岗位在市场中所处的水平,同样能建立公平感。从薪酬设计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公平性对员工工作效率和稳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AMT认为,这个假设前提非常合理,但是,传统的薪酬咨询对于公平性的管理存在局限性,这才是薪酬项目失效的根本原因。

AMT研究发现,管理的背后是机制,机制的背后是文化。很多成长型企业表面上看是管理工具应用的问题,其本质却是机制和文化的问题,试图用解决管理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机制和文化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开展薪酬项目失败的根源,见图1所示。

什么是机制,机制究竟对公平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AMT将机制定义为一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根本性的结构设计和制度(政策)安排。一般我们认为企业管理中的机制包括责任机制、用人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三个部分。

1.责任机制对公平性的影响。责任机制设计涵盖界定价值创造的主体、价值创造的过程以及价值创造衡量标准三个部分内容。传统薪酬咨询项目在前期进行工作分析的时候,以产出岗位说明书为导向,关注岗位说明书要素的齐备性,包括工作描述、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工作环境等,但是忽视了责任机制设计的合理性。而对于很多快速成长型企业,恰恰是责任机制不明确。比如,销售和市场谁对销售结果负责,分别负什么责任,分别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衡量,如果这几个问题没有界定清楚,仅仅从岗位工作要素评估,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再比如,一些企业存在责任错位的现象,总监在做部门经理的事情,部门经理在做主管的事情,主管在做员工的事情,那么做外部薪酬比较的时候,应该拿本公司总监岗位的薪酬与样本企业的总监还是部门经理比较更加公平呢?所以,责任机制的完善是岗位价值评估公平性保障的前提。

2.用人机制对公平性的影响。广义的薪酬应该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非经济性薪酬包括有挑战的工作,成长空间等。就年轻员工而言,非经济性薪酬的吸引力甚至远远高于经济性薪酬。但是,在很多企业中,用人机制不开放、不灵活,年轻员工得不到重用和提拔,缺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对年轻员工而言,这种机会的欠缺才是企业中最大的不公平。而企业用人机制又受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武大郎用人的现象在企业中层出不穷,领导喜欢用能力和专业都比自己弱的员工,指挥起来顺手还没有风险,优秀员工被压制或者埋没;另一方面,对员工缺乏信任和宽容的心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员工,恨不得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才放心,更不能容忍员工犯错误。所以,用人机制管理的是员工发展的公平性,只有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标准,才能够使员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3.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公平性的影响。薪酬结构一般包括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两部分,约束机制对应的是变动薪酬部分。对于很多成长型企业而言,设计出一套公平的绩效考核方案并不难,但最大的难点在于绩效方案的执行。一种情况是人才储备不足。很多成长型企业缺乏人才储备,如果绩效方案严格执行,可能面临核心员工流失的风险,而核心员工流失后没有人才梯队承接其工作,所以,往往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前面花了很大力气搞绩效考核方案,后面绩效考核实施时发现一些核心员工利益很受影响,要不就改考核方案,要不就通过其他方式补偿,公司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受到极大挑战,失去约束的意义。另外一种情况是老员工缺乏退出机制,当初创业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也得到了不错的回报,但同时也失去继续奋斗的动力。即使工作业绩不好,他们依然占据着一些关键位置,影响到企业整体业绩的改变。约束机制建设同样受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家长文化、江湖主义能够适应创业初期的企业发展需求,但企业在运营到一定规模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一定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建立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出的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公平性。

基于上述分析,AMT认为薪酬设计有效性应该从企业绩效改善这个大目标出发,以是否能真正改善员工行为和业绩作为薪酬项目衡量标准,系统性地解决问题。AMT将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融入到机制和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了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模型,在关注先进工具应用的同时,更加强调机制和文化变革,见图2。

因此,对于大部分成长型企业而言,薪酬体系设计应该与企业的机制和文化相适应,建立起清晰一致的企业人才战略和愿景,薪酬改革和机制、文化改革同步推进。在机制建设时要重点做好以下五点内容:

1.实现部门和个人责任清晰、权责匹配,并通过目标管理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员工,指引员工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以此为前提设计薪酬和绩效方案。

2.推行高绩效文化和职业化,在企业内部不讲苦劳讲功劳,论功行赏,有错必罚。建立高绩效文化才是真正公平文化的观念,员工也不会因为面临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就选择离开。

3.开放用人机制,处理好老干部、空降兵和年轻员工之间的关系,敢于大胆使用年轻有能力、有潜质的人,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4.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短期是自主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长期要建立企业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只有造血机制的完善才能更有底气执行绩效政策。

第4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

第5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第6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一、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概述

(一)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大数据时代下云会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内部管理决策方面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现在,人们基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基本需求,探索出了“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它能将流程再造和标准化,运用在分散在企业各个子公司当中的那些较为标准化、且容易重现重复的财务工作当中,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它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可控性得到提高,管理风险得到降低。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绩效管理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推广运用,能够有效避免在绩效管理中出现的失序现象,使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与职员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企业和个人的绩效得到有效增长,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现阶段我国在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方面的缺陷

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现在,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体现为对大数据、云会计格局下的财务管理研究力度还不足,导致其的进一步发展推广受到了影响。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管理框架模型的建立

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其运用于企业中所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保证了财务管理质量的同时,又能使财务管理流程得到有效精简,人力资源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特别是能够让集团公司总部和各个基层单位都能对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统一接收、统一处理,及时发现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并进行查漏补缺工作。为了让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这里我们结合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的相关要点,构建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的框架模型,并具体进行分析。通过对框架模型的分析可见,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的一般结构,一共包括6个层次。分别由基础设施层、业务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用户层组成。其中,基础设施层是其他层次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于企业的外部数据进行采集,并具体运用于数据层及应用层。业务层直接涉及绩效管理工作,我们在策划绩效管理的相关方案时,必须从业务层当中取得相关数据。数据层则是将基础设施层及业务层当中涉及绩效管理方面的数据(含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储存于ODS业务同步复制数据库里,然后以大数据的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送至数据中心,以备服务层和应用层之需。服务层的数据来源于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中心,并在服务层中对数据进行再次处理运用,然后运用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在应用层中,其组织绩效管理分别来源于财务、客户、学习创新及内部流程。这四个维度又分别具有各自的具体要求。用户层即决策层。它由集团公司、子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方面组成。其作用主要在于挑选合适的财务决策措施,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的具体手段

(一)构建起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

财务共享服务在运作上应当自成体系。其服务对象也较为宽泛。对于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基层单位,以及企业的外部客户,都必须确保服务到位。在确立绩效管理目标时,其指导方针必须立足于追求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最大化,来达到管理的最优目标。通过大数据与云会计技术,我们就能获得财务共享中心的内外部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对管理、执行方面的目标都进行评估,寻求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尤其是要重视对绩效指标的制订,这样才能确保绩效管理目标的准确性。

(二)完成对管理目标的分配

当我们完成了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此时就要下意识地将绩效管理目标,基于组织绩效与人员绩效的角度,来分别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将明确的绩效责任落实到不同成员的头上。同时,我们还要针对这些工作指标,制订出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起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以促进公司和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建立起预警监督机制

在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时财务部门同业务部门所接收的财务信息之间常常出现出入。这是由于财务部门所获取的信息通常是经历了一些中间环节的,导致它与原始信息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我们就能建立起有效财务预警监督机制。将管理方案同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对比、预测与跟踪。这样一旦出现信息出现某些出入,系统能够立即觉察到,对业绩完成不达标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预警,并及时对管理方案进行的调整。使财务管理活动更具可控性。

四、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给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转型方案。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内部管理决策方面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准确性,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明芳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平,白沂.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2016,11(7):78-79.

第7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人事干部管理;现状;建议

国企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国企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国企领导干部的素质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国企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团队成为国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国企干部的管理现状

1.管理方式落后对干部档案管理不重视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国企对干部档案管理存在不重视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且对档案的管理方式也比较落后。其中,对档案不重视的主要表现就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并没有派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干部档案进行管理。这就导致国企干部的档案只是记录了干部本人的基本信息,对于干部的实际工作经历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对于干部的各方面信息没有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出现了档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状。在我国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要逐渐被淘汰。

2.选拔渠道窄未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权利大多集中于少部分领导人手里,对于干部的选拔主要通过领导人直接任命,这种选拔模式容易导致选拔结果存在主观倾向,难免会出现选出来的干部并没有实际的管理能力。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中有大量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型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满足国企干部选拔的需要,将国企以市场进行对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国企干部选拔和管理提供方便。

3.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对国企进行改革中部分国有企业相继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对于干部的培养、考核以及奖惩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国企不注重对干部的培养和考核。在干部就职后,并未对干部进行职业培训,也没有进行相应的业绩考核,更没有发挥监督机构应该发挥的功能。其中,对于工资的管理采用平均主义,未形成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无论付出多少,拿到的工作基本相同,这就大大降低了干部创新的工作积极性。

二、国企干部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1.转变管理理念做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国企干部档案管理走引入了误区。因此,国企要顺应时展趋势,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在企业部门设置中加入人才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干部档案管理专业化。在此基础上,要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此外,还要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制,对干部档案进行精细化管理,针对干部个人,要定期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以及制度化的管理。举例来说,新干部入职后一周内,要及时将相关的资料的信息进行入档;一个月内要将该干部的工作考察信息入档;对于其他审核表、考核表等,要在完成考核后及时将其入档,并在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地基础上进行。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干部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合理,使得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让优质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为了完善国企干部人才选拔机制,国有企业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的人才需求,确定干部岗位的具体设置,建立合理有序的岗位层次和比例分配。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根据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选拔,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选拔标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充分调动国企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此确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推荐的干部人选,要严格考察其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来提高用人基本标准。对于干部候选人的调查,要将档案资料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全面了解干部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以及其他资料。在对干部进行选拔时,要全面贯彻高效、透明以及公开的原则,确保选的干部人才是优秀的、有能力的。

3.做好绩效考核工作

对国有企业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在国企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推动国企工作更好地进行。因此,对于干部绩效的考察就尤为重要。在对国企干部进行管理时,要牢牢抓住对干部绩效的考察,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将考核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培训,选择关于绩效管理的政策性文件,让干部对绩效考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和熟悉,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提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还可以成立关于绩效考核的专门小组,将绩效考核任务细化并落实到个人,以此来确保绩效考核任务的顺利进行。在考核工作的进行中,要有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考核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调整,从根本上确保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三、结语

在国企改革的巨大浪潮中,国有企业必须顺应时展趋势,积极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以此来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利用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干部的潜在创造力,为国有企业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奠定基础,让国有企业不仅能吸引优秀人才,还能将人才留住,从而形成一批专业技术强、素质能力高的综合性干部团队,对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顼瑞霞,刘鹏飞.浅谈新常态下做好电网企业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5,(8):93.

第8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EVA; 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 绩效考核

2010年1月1日,国资委颁布并实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其最大的亮点是经济增加值成为国资委在考核中央企业时权重最大的指标。可见,价值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国资委目前乃至未来对中央企业考核的重点内容。这也是中石化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中石化2010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已跃居第5位,但从价值创造能力角度与其他世界级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石化集团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现行的经济增加值绩效考核方案并未充分考虑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化。

本文结合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特点,深化EVA绩效考核机制,对EVA的实施进行了机制创新,尤其提出了以项目EVA制为主线的EVA绩效考核方案,极大地促进了EVA绩效考核的落地,从而有助于中国石化整体进一步建立价值创造型的文化,实现整个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现将中石化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实施EVA绩效考核机制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中石化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实施EVA绩效考核机制的主要设想

(一)区分两个层次设计EVA绩效考核方案

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实施EVA绩效考核体系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直属单位整体层次,二是直属单位内部层次。集团公司只针对第一层次制定考核方案,而对第二层次不作统一规范,由各子公司自行确定。

(二)合理确定EVA中心并实行分类考核

在区分两个层次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企业及其内部各单位进行定位。对符合以下标准的划分为EVA中心:第一,有收入或者收入能够可靠计量;第二,发生成本费用,或者成本费用能够确认;第三,占用资本,或者占用资本能够确认;第四,该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对于该中心负责人而言可控。

对EVA中心,采用以EVA为主、以其他KPI为辅的绩效考核办法;对非EVA中心,不宜采用EVA直接进行绩效考核,而是以其他KPI为主进行绩效考核。无论是EVA中心,还是非EVA中心,其他关键绩效指标(KPI)都主要来自于对EVA驱动因素的分解。

(三)正确设计EVA的计算公式并体现个性化

鉴于不同类型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之间的差别,对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EVA绩效考核方案,主要结合了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在业务性质、发展战略、经营模式、资产特性、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合理地确定EVA计算公式。通过设置差异化的会计调整项目和不同的资本成本率体现不同类型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之间的差异。

(四)层层分解EVA指标并层层落实责任

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引入了EVA,并更加科学地设计KPI,使得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更加突出了EVA这一核心目标。如何更加科学地设计KPI呢?首先是识别和确定价值链,通过确定价值创造链,识别出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其次,分析EVA的驱动因素并且改善和提高EVA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与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接以落实责任。

(五)建立以EVA为核心、结合其他KPI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石化在实施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EVA绩效考核体系时,以EVA为核心指标,以BSC为框架,建立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于一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直属单位层面,集团公司已经结合了EVA与BSC原理,建立起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于一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至于在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直属单位内部层面,集团公司并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划,各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直属单位同样以BSC为框架,以EVA指标为核心,建立了融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于一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六)打造以项目EVA为落脚点的全员绩效考核模式

实现EVA的持续改进是中石化打造价值创造型企业集团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依赖于全体员工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某一位领导或者某一部门。为此实施了项目EVA制,通过计量和考核项目EVA,将集团公司对非生产型直属单位下达的EVA目标按照“直属单位——项目部——项目”进行层层分解,实现了层层落实。同时,将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及其成员的利益同项目EVA目标的实现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成员对项目EVA目标实现的作用,促进了企业EVA整体目标的实现,最终建立起EVA“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

(七)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对接持续改善EVA

改善和提高EVA的关键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EVA为标准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管理体系,并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相对接,使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都能围绕创造价值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开展决策与管理。

二、中石化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EVA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的具体内容

引入EVA,表面上看是引入了一种绩效考核的新方法,事实上是引进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建立起全面EVA理念的基础上,区别三个板块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推进EVA绩效考核的实施。各个板块的具体措施、设计思路完全相同,但是具体措施又各具特色。下面主要对以设计为主的工程公司实施EVA绩效考核进行分析。

(一)定位EVA中心,明确考核单位

以工程公司为例,其内部部门设置主要分为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项目部及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四种类型。根据EVA中心的划分标准,首先,将其中的分子公司作为EVA中心,除此之外将一些符合标准的项目部也划分为EVA中心,对此进行EVA的单独考核。

其次,对EVA中心进行EVA的具体计算。在明确EVA中心考核单位的基础上,对项目EVA具体按下式计算:EVA=[(收入-成本费用)+会计调整事项]×(1-25%)-(占用资本+会计调整事项)×资本成本率。

在计算过程中主要对以下两个项目进行重点调整:第一,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是工程公司的生命线,需要鼓励各个中心在研究开发费用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实现突破。第二,市场开拓费用。对用于国际市场开拓的费用参照国资委关于勘探费用比照研究开发费用调整的做法(按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0%)进行调整。同时如果是项目的开发投入,将项目期间与公司年度进行对照,将项目EVA分摊到公司EVA中,按照公司年度进行考核与绩效评价。

(二)建立项目EVA制

以工程公司某工程项目为例进一步说明项目EVA制的建立与实施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本案例只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模拟,为了简化问题,数据经过了一些加工处理,并作以下假设:(1)项目期为6年;(2)无非经常性收益和研究开发费用;(3)市场开拓费用按50%调整;(4)资本成本率为5.5%;(5)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具体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分析项目五年EVA及EVA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除第一年启动外,项目连续五年的EVA

>0,项目盈利情况良好。(2)项目累计EVA>0,说明本项目具有投资效益,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投资决策是正确的。(3)由于工程项目往往跨年度,需要经历启动、成熟、退出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收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占用呈现不同情形,因此导致EVA及EVA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项目启动期,EVA≥0而EVA≤0;项目成熟期,EVA≥0而EVA≥0;项目退出期,EVA≥0而EVA≤0。分析本项目的计算结果,其EVA及EVA的变动趋势符合项目运行的一般规律。当然,对项目管理者而言,也需要阶段性地对项目的年度EVA及改善值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导致EVA改善值变动的主要动因,总结成功经验,克服不利因素,以促使EVA的持续改善。

(三)将EVA与其他KPI结合,并采取措施不断提升EVA

对EVA中心及非EVA中心都建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对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采用效益率指标和管理类指标结合,构建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方法,全面衡量部门绩效。其次,对于业务部门而言,区分专业设计室和综合设计室两种组织模式。前者按照对非EVA中心的考核思路进行,后者则按照对EVA中心的考核思路进行。最后,在对某一项目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除了EVA指标以外,也考虑其他KPI。

除此之外,工程公司还通过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创新、动态技术开发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不断提升EVA。

三、中石化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实施EVA绩效考核的建议与措施

推行EVA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来自集团公司的指导与支持,也有赖于实施单位本身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为此,本文一方面为集团公司更好地推行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EVA绩效考核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方面为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更有效地实施EVA绩效考核提出了若干措施。

(一)对集团公司推行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EVA绩效考核的建议

1.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全面把握EVA理念

要使EVA能够贯彻下去,就必须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切实引导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尤其是务必通过培训,使得非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EVA理念。EVA管理培训要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因要求不一样,要培训的重点是不同的。因此,EVA培训必须结合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工作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市场开发部门的员工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以及如何将分析与EVA概念结合起来;技术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工程设计、施工、勘探中的技术问题与EVA提升如何相结合;具体施工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降低工程成本;管理部门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

2.另行出台EVA考核方案,体现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特征

尽管集团公司已经出台EVA绩效考核方案,但是并未按生产型企业与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特点分别设置。实际上,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与生产型企业相比存在一些特殊性,因此不宜实行统一的要求。因此,建议集团公司单独为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制定EVA绩效考核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现行EVA绩效考核方案的衔接,同时结合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基本特征,考虑不同类型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之间的差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当然,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而言,应只针对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整体层面设计方案,而对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内部层面的EVA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只需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具体由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自行设计,以避免集团公司所设计的EVA绩效考核方案过于复杂和琐碎,同时有利于发挥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参与EVA绩效考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进行各种渠道宣传,逐步培育价值创造文化

EVA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核算体系,更是一种改变全体员工观念和行为的手段。价值创造是EVA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引入EVA价值管理体系,明确把EVA作为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经营活动的评判工具,必然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对整个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进而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进行调整。管理者必将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销售收入增加转变到追求EVA的增长。因此,实施基于EVA的价值管理模式的前提在于营造一种将价值创造置于所有管理活动核心的企业文化。为此要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不仅要在董事会和管理高层中形成对EVA绩效考核的认同,而且要获得公司所有员工对持续改进EVA目标的认同。因为没有公司高管人员的理解,就难以建立起EVA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全体员工的接受,就难以落实EVA绩效考核体系。

(二)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落实EVA绩效考核的措施

1.以EVA为核心目标,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

价值创造能力是目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考核的重点内容,具体体现就是EVA(经济增加值)的持续改善。要确保EVA得到持续改善,首先要了解EVA价值驱动的运作机理,找出提升和改善EVA的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其次是将相关驱动和制约因素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并通过预算指标进行过程跟踪、控制和评价,最终实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系统支撑的价值创造体系。

将EVA与全面预算管理相融合的具体设想是:将EVA总量或改善度作为预算总体目标,按照EVA的计算公式对EVA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成各种关键预算指标;同时以边界控制和标准管理为主线,对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提出具体要求;根据各项关键预算指标及其目标值编制各种单项预算,以实现具体环节和具体指标与EVA的量化连接,更加突出价值创造导向。

单项预算就是要从影响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出发,通过对价值形成过程的合理预算和准确控制,确保EVA总体目标的实现。如:在销售预算中,要明确投入人工时量、单价、工程款回收等预算指标波动对EVA目标的影响;在成本预算中,要明确降低成本总量对EVA目标的影响,让每个员工知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燃料动力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质量损失率等一个百分点,能够对改善和提高EVA的贡献值;在投资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中,要明确新增资本(资产)能够带来的现实收益和长远利益,以及每新增单位资本(资产)对EVA目标的影响;在资金预算中,要明确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变化对EVA目标的影响。

2.加强信息化手段建设,确保各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

任何一种先进管理工具的推行,都是以基础管理和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基础工作数据不足,就不能准确计算EVA等定量考核指标,也难以有效实施EVA绩效考核。信息的可靠性对于绩效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很重要,因此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的设计还应该包括确保信息真实可靠的信息审核系统,否则误导决策。

面临即将推行的EVA考核体系,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应做好EVA信息系统建设。首先,必须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完整,应另建一套针对调整事项的记录体系,并且保证与正常会计核算体系的衔接无误;其次,应建立资本成本的信息收集和测算系统,广泛收集行业信息,结合自身业务及风险因素合理确定资本成本;再次,建立健全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实现内部市场化,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可以采用成本加成法或者市场定价法;最后,建立健全公司总部费用、资本占用的分担机制,明确职责。

3.与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系统协调的工作机制

EVA主要强调资金的成本意识与价值创造的理念,要求企业将EVA目标的实现同战略规划、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研究开发、经营决策等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系统协调的工作机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需要全面地从过去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思维”转向“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思维”。理念上的这种彻底转变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转变,而是决策方法、管理手段、激励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对于员工而言,要通过内部培训和研讨,使每一位员工清楚,他从事的本职工作有哪些行为有利于提升价值,哪些行为会破坏企业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将价值创造作为所有经营管理工作核心的企业文化。

在战略规划方面,要求各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在EVA考核引导下,突出主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集团公司应将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创造EVA作为战略目标,以此细化确定每个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的核心价值定位,最终确定其核心主业。同时可以将EVA考核与企业战略转型、业务重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采用产权重组、资产重组等手段加快处置价值创造效率低的资产,坚决退出价值创造能力低的业务,从而使主业更加突出。

在经营决策方面,要求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努力将EVA理念融入到经营决策中,抓住价值驱动的关键因素,提升企业价值。如以设计、施工为主的工程公司,一是努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主营毛利率;三是考虑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形式提升现有资本使用效率,提高既有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控制应收款项和存货占用。

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求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有效组织和配置财务资源,优化债务结构,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资本占用,降低资金成本。如具有海外业务的设计、施工及勘探开发类单位,可能拥有大量的外汇资产与负债,汇率风险较大,因此应关注汇率风险的管理,尽可能避免汇兑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 池国华.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模式[J].经济管理,2003(11).

[2] 池国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03(8).

[3] 池国华,张彪.央企实施EVA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0(7).

[4] 池国华.EVA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黄卫伟,李春瑜.EVA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 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4(9):68-71.

[7] 刘芍佳,从树海.创值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评估[J].经济研究,2002(7):3-7.

[8] 尚静辉.关于EVA在建筑企业应用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3):108-109.

[9] 孙铮,吴茜.EVA:盛誉下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3(3):8-11.

[10] 汤谷良.财务战略视角下的绩效评价[J].新理财,2007(12):40-41.

[11] 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J].会计研究,2003(12):24-27.

[12] 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83-89.

[13] 谢德仁.经理人激励的潜在业绩基础:基于股东价值创造链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2):29-30.

[14] 尤家荣.以EVA管理为导向,助推施工企业转型发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6):55-56.

[15] 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基于整合与协同演化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106-107.

[16] 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8):32-33.

[17] Duttta S,Reichelstein S. Asset 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 dynamic agency setting[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4):40-48.

[18] Gray. Economic value added versus traditional pe-

rformance measure[J].Corporate Controller,1999(9).

第9篇:大型企业绩效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成品油仓储企业;员工绩效;熵值―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86-02

前言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已如约于2004年12月和2006年12月分别对外开放了国内的成品油零售和批发经营权,国内成品油市场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油源渠道多样化、品牌服务差异化等特点。成品油仓储企业[1](以下简称为“企业”)为提高生存能力,只有通过外部市场竞争内部化、内部激励机制市场化[2]的方式运作,才能实现企业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员工是企业的经营主体,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与发展的各项目标,在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同时,须将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与依据,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利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成品油仓储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价问题。

1 绩效考评

1.1绩效

绩效是指员工在一定时间、空间等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数量与质量、工作效益三个方面[3]。

1.2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指企业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能力、岗位适应度等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4]。

考评是考核和评价的总称。考核是为评价提供事实依据的,只有基于客观考核基础上的评价才是公平合理的。考核的结果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以进一步的运用。否则,为了考核而考核是无意义的。

绩效考评可分为判断型和发展型两大类。前者以鉴定和验证员工绩效为目的,主要强调员工过去取得的工作成绩,常被用来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其一大特点是将考评结果与工资或其他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后者以提高员工将来的工作绩效为目的,主要着眼于今后的绩效,经常被用来决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找到排除工作障碍的办法和提出改进未来工作绩效的设想。

1.3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的SMART原则

确定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SMART原则[5]。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代表specific,意指“具体的”;M代表measurable,意指“可度量的”;A代表attainable,意思是“可实现的”;R代表realistic,意思是“现实的”;T代表time-bound,意思是“有时限的”。

根据SMART原则并结合行业特点[6],设定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每个指标的评分标准按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划分为五个等级[7],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4、3、2、1。

2 熵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2.1基本原理

熵值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客观赋权法。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它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8]。在信息论中,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种度量,而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二者的绝对值相当,但符号相反,根据这一性质,可以将多目标决策评价中各待评方案的固有信息与决策者主观判断的信息进行量化和综合,计算出方案集中每个方案基于熵的相对优异性量化评价指数,依此对各方案作出相应的评价[9]。

模糊综合评价是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理论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10~11],其过程为:首先将评价目标看作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