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场软文范文

商场软文精选(九篇)

商场软文

第1篇:商场软文范文

关键词:国产 CAD软件 困境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入,CAD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产CAD软件的应用比例却在下降。本文试着回顾了国产CAD软件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国产CAD软件厂商存在的问题,并从行业标准、企业体制和国际化等角度探讨国产CAD软件突围的方法。

市场:从百花齐放到一枝独秀

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从1980年到199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94%,而同期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12.65%,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设计是制造业中重要的一环,据统计制造业中有80 %的企业在使用CAD软件。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设计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愈显突出。这对于设计软件厂商来说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蛋糕。中国CAD软件市场规模将非常巨大,且在不断增长。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国际数字设计软件领导厂商AutoDesk将在华的销售预期从现在的2亿元/年调整到2006年的8亿元/年。另一巨头Micro Station也宣布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然而如此之大的市场上却鲜有国产软件的身影。

其实在九十年代初,国产CAD软件曾经百花齐放,市场上活跃着许多的国产CAD产品,如高华CAD,华正电子图板,大恒CAD,德赛CAD,金银花CAD等。然而十年之后我们却发现,当年的“百花”大多已经烟消云散,只有AutoCAD“一枝”在“独秀”,从R14,R2000,一直到现在的AutoCAD 2002,2004,一路高歌猛进,垄断了中国二维CAD市场90 %的市场份额。原先叱咤风云的国产CAD软件厂商要么成了AutoCAD的,要么跟随AutoCAD做二次开发,为他人做嫁衣,还有的已经转型到PDM,ERP领域。仍然在坚持做CAD的已经寥寥无几。

困境:标准决定一切

正如Windows确立了桌面操作系统的标准一样,造成国产CAD软件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AutoCAD确立了CAD软件的标准。无论是来料加工,图纸验收,设计方案评比,AutoCAD的DWG文件成了默认的格式。而国产软件由于自主开发,兼容性一直是最大的困扰。因为无法保存成DWG图纸,读取AutoCAD文件有数据丢失,与国外AutoCAD用户图纸交流障碍,使得国产CAD软件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客户。曾经有用户用某国产软件做的图纸,因为格式不兼容,结果到了规划局打不开,痛失夺标机会。许多客户虽然买了正版的国产CAD软件,但不得不重新去用AutoCAD。

使用习惯是另一个困扰国产软件的因素。学生在学校学的是AutoCAD,工作用的还是AutoCAD。以致于相当多的人认为CAD就是AutoCAD。要让一个已经用了多年AutoCAD的设计师放着现成的AutoCAD不用,去学习另外一种全新的国产CAD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国产CAD软件的推广,阻力不在上级领导,而在于软件的使用者。

选择:自主平台还是二次开发?

然而制造业信息化的丰厚市场确实令国产软件厂商心动,中国CAD软件厂商一直在寻求突围的机会,希望在这个迅速增长的CAD软件市场上分一杯羹,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也给国产软件厂商看到了希望。但机会并不等于市场,如今的竞争环境与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国产CAD软件厂商面临做自主平台还是二次开发的艰难选择。

如前所述,如果选择做自主平台的CAD软件,则直接面临与AutoCAD的竞争。虽然国产软件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软件兼容性,用户操作习惯的改变的问题成了国产CAD的硬伤。国产CAD还需要扭转人们对国产软件的固有看法。

即便选择做AutoCAD的二次开发方式也并不轻松,二次开发软件厂商必须要紧跟着AutoCAD的步伐,他升级你也得升级,否则客户将不能使用。二次开发相当于是一种增效工具,在CAD软件市场份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小。AutoCAD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如果二次开发软件再定很高的价格客户显然无法接受。因此二次开发软件的价格普遍不高。肉都被国外软件公司吃了,留给国产软件厂商的是一点残汤。但即便这一点残汤也并不好喝。AutoCAD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户的使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用户对二次开发工具的依赖性在减小。而且AutoDesk也围绕AutoCAD完善产品线,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不断推出建筑、规划、机械、GIS等专业应用。使得国内做二次开发专业应用的软件厂商被逼到了一个非常小的角落。以机械行业为例,五年前,在AutoCAD之上做二次开发的软件厂商多达五十多家,但现在仍追随AutoCAD做二次开发的软件厂商只有寥寥七八家,而且大都在积极寻求转型。

突围:国产CAD软件的希望在于应用

国产软件厂商终于意识到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与国外软件拼价格,拼技术并不是制胜之道。国产CAD软件重在应用,只有培养一批实实在在的忠实用户,才能在国外CAD软件的铁桶阵中撕开一个缺口,使得国内厂商能在CAD软件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国产软件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客户的需求,要让用户清楚的明白与国外软件相比的价值。国产CAD软件阵营中,CAXA电子图版、清华天河、开目软件、中望CAD等几家抓住了机遇,真正把握了国内各行业的实际需求,走在了最前面。其中最活跃、最典型的要属CAXA电子图版和中望CAD。

CAXA电子图板定位于快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除了基本的辅助绘图功能,软件还根据中国机械行业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标准件图库。虽然刚开始CAXA并不直接兼容AutoCAD,但鉴于AutoCAD的广泛应用,CAXA电子图板也提供了与AutoCAD的兼容接口。为了让用户接受国产软件,CAXA做起了国产CAD软件的普及工作,与中国工程图形学会等机构合作,在教育行业以非常低的价格提供给学校供学生使用。CAXA这样做其实就是让设计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国产软件。所以CAXA电子图版在CAD软件市场取得了成功,累计销售CAXA电子图版10万套,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产CAD软件。

中望CAD与CAXA电子图板不同,虽然中望在CAD行业也有十年的历史,但在CAD平台领域却是新军。所以中望CAD选择了和AutoCAD完全兼容的方式来抢占市场,不但界面、命令方式、操作习惯与AutoCAD非常相似,内部文件格式也采用了和AutoCAD一致的DWG文件。使得原先习惯了AutoCAD的用户或者是有大量AutoCAD图纸的用户能够轻易的转到中望CAD上来。短短两三年,中望CAD装机量突破万套,是国产CAD软件里的一匹黑马。

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中国化。国产CAD软件不但要在国内市场突围,同样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机会。这也是国产CAD软件的共识,最近一年来,无论是CAXA电子图版,还是中望CAD,或是清软英泰的OpenCAD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当然无论是CAXA还是中望CAD,在世界第四大PC软件巨头AutoDesk前面都显得十分弱小。但如果国产软件能切实把握行业用户需求,抓住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机会,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国产CAD软件也有可能像今天的中国家电业一样与国外厂商平起平坐。我们衷心希望有一天,国产CAD软件也能像AutoCAD,Micro Station一样在国际市场纵横驰骋。

参考文献

【1】我国CAD软件产业亟待研究现状采取对策——唐荣锡

第2篇:商场软文范文

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的收购、合并浪潮正愈演愈烈。

10月7日,德国软件大鳄SAP宣布以48亿欧元(68亿美元)巨资收购法国商业智能软件公司Business Objects(简称BO)。这是继今年3月甲骨文以33亿美元收购海波龙之后,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的又一次巨额收购。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SAP历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收购行动。

全球软件巨头兴起合并潮,在大者恒大的市场环境下,以用友、金蝶等为代表的国内软件企业,其生存的空间又将如何?

迫于竞争 双方一拍即合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06年BO以8.94亿美元的收入稳坐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的头把交椅,私营软件公司SAS则以6.79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年收入6.22亿美元的Cognos。而微软、海波龙、甲骨文和SAP也都进入了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的10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SAP和甲骨文的排名都相对靠后。商业智能软件的迅速发展和其市场的拓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甲骨文和SAP这两大软件巨头绝不会视而不见,因此业内一直有传言认为,甲骨文和SAP会通过收购来完善自身的商业智能业务。

果不其然,今年3月1日,甲骨文就宣布以33亿美元溢价收购海波龙。而这一收购,让原本与海波龙是合作伙伴的SAP处境变得十分被动。因此分析师认为,SAP将很快会收购一家商业智能厂商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其中,BO、Cognos都在猜测目标之列。

SAP于2005年提出了一套发展战略,到2010年实现公司规模翻一番。此前,SAP主要依靠内生增长(Organic Growth),即主要依靠自身发展,结合小规模的补充性收购来实行这一战略目标。但计世咨询分析师徐斌认为,在软件企业兴起并购潮、商业智能越来越受到企业级应用重视的大环境下,SAP失去了海波龙在商业智能上的支持后,不仅其ERP系统缺乏商业智能技术的支持,而且SAP将很快丧失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其公司规模翻番的计划也可能落空。

另一方面,在商业智能领域始终处于领头羊地位的BO也于近日了财报预警――由于令人失望的许可费,BO收入大幅下降,第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将会低于预期。

迫于竞争的压力,SAP与BO可谓一拍即合。

“这次收购对SAP来说是一次机会,SAP将会加速在商业智能领域的发展。”SAP全球首席执行官孙翰宁(Henning Kagermann)在新闻会上表示,商业智能软件目前有100亿美元的市场,是企业级软件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BO公司CEO John Schwarz也表示,这次交易将停止双方在销售方面所进行的重复投入,有效降低销售成本。此外,BO也能够利用SAP巨大的客户资源,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不理智的收购行为?

据国外媒体报道,此次SAP收购BO,是按照每股42欧元,高出前一周BO 股票最新价17%,超过其最近3个月股票均价33%的溢价收购。SAP首席财务Werner Brandt也向媒体透露,此次大手笔的收购将会影响到公司明年的整体成本,但他预计,到2009年公司将实行盈利。

在这样的时机以如此高的价格进行收购,SAP的行为遭到了一些分析师的质疑。

不少分析师认为,SAP此次对BO的收购成本过高,是对甲骨文收购海波龙作出的“延迟反应”。Global Equities Research的分析师Trip Chowdhry评价此次收购为“太晚而且太贵”。因此,分析师们并不看好SAP的股票未来的走势。在收购新闻发出之后,SAP的股票就在法兰克福股市大跌4.8%,而BO在巴黎股市则疯狂上涨了17.2%。

“尽管这次收购SAP花了大价钱,但我并不觉得这让人有多么惊讶。”Chowdhry说,其实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关于SAP收购的传言在业内早已是满天飞了。而且他认为,这样的交易早在3年前就应该完成了。“这就好像在过去的3年中,SAP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现在突然被惊醒了,然后开始试图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产业中占领一席之地。”

而高盛的分析师则认为,SAP雄厚的资金实力在这次的收购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同时警告说,SAP目前亟需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地整合BO。

另外,一个月前Henning Kagermann曾向媒体表示,SAP没有任何必须进行大型并购的压力。但短短一个月之后,SAP就进行了如此大手笔的收购行动,因此有分析师认为,收购BO还意味着SAP的战略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Cowen公司的一位分析师指出,SAP此举等于在行动上承认了甲骨文的收购战略是正确的。不过 ,也有分析师认为,SAP一直以来都声称支持小型企业为主,而BO则在不久前了针对中型企业的服务和战略,因此有理由相信,SAP很可能会很快在中型企业市场发力。

不过,Cowen的分析师还表示,这很可能会影响SAP与微软之间的关系――因为BO是微软在中端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国内软件商更加被动

甲骨文收购海波龙和SAP收购BO显示出,在全球软件业并购潮中,不再只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开始强强联合。计世咨询分析师徐斌预测,按照这样的发展,未来全世界将只剩下4家主要软件企业――微软、IBM、SAP和甲骨文。因此,他认为,国内软件厂商的生存环境将越发艰难。

以用友为例,在商业智能领域,用友原本是与BO合作,这是因为BO本来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企业,而且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较少,与用友没有直接利益的冲突。但用友ERP系统与SAP的ERP系统直接形成竞争,因此收购案完成之后,用友继续使用BO的技术的可能性不大,这会让用友所处的位置变得相当被动。

第3篇:商场软文范文

为更好了解中国CRM软件商市场的现状,从而对中国CRM软件市场进行宏观的凸显,GCCRM进行了“中国CRM软件商调查”,厂商包括Siebel,SAP,Oracle,SalesLogix,Microsoft CRM,Salesforce.com,金蝶,用友,创智和TurboCRM。

本次调查自2005年2月17日开始,于5月25日结束,历时三个多月,形式分为在线调查(gccrm.com)和现场调查(“2005中国CRM论坛”)两种方式,内容包括选择评分和开放式问题两部分(问卷形式详见附表)。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共获得485份有效调查问卷,我们对问卷有效性的定义为:排除了重复填写和被调查厂商填写情况的其它问卷。其中443份为中文,42份为英文。由于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CRM软件商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情况,并且在5%的最大允许误差前提下,42份英文问卷远未达到最低样本数(384份)的要求,因此,本报告中我们仅选取了443份中文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排名:

调查不足之处:

1. 问卷形式相对简单,可能针对软件商产品、服务等方面的调查深入度不够;同时,也不排除被调查者本身不具有产品使用经验的可能性;

2. 中国企业整体水平落后于欧美企业,且国内CRM的实施项目不多,因此调查结果仅反映软件商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不代表各软件商在全球市场的情况;

3. 因为中国CRM市场尚属于初级阶段,同时软件商以及企业用户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多,所以各软件商的排名在短期内可能有极大变化。

此报告为中国CRM软件商评估的问卷透视(Survey Perspective)部分,另外,该软件商评估还包: 全球透视(Global Perspective)、中国透视(China Perspective)、用户透视(User Perspective)共四个部分。

1. “产品”调查

1.1 产品得分情况

1.1.1 Siebel产品得分一支独秀,SAP和Oracle紧随其后。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如图一),十家CRM软件商产品得分中,Siebel以4.04位居第一,而SAP、Oracle分别以3.91和3.84的得分紧随其后。Siebel, SAP和Oracle以雄厚的产品实力,稳踞产品得分前三甲,分别高于平均得分(3.53)14%,11%和9%。

从各软件商产品得分组成来看,Siebel, SAP和Oracle产品得分组成中,三家软件商的“非常好”(5分)比例分别占39.6%,29%和13%(如图二),位列产品得分组成“非常好”比例前三名,和各自产品得分排名保持一致。而其“非常差”(1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0%,1.8%和1.9%,位于产品得分组成“非常差”比例后三名。

1.1.2 用友,创智,金蝶得分低。

如图一所示,在CRM软件商产品得分中,用友,创智和金蝶得分较低,分别以3.16,3.18和3.27排名软件商产品得分后三位。分别低于产品平均得分(3.53)10.5%,10%和8.4%。

从各软件商得分组成来看(如图二),用友,金蝶和创智的“非常差”(1分)所占比例为7.7%,6.3%和6.1%,位列产品得分组成“非常差”前三名。而其“非常好”(5分)比例分别为11.7%,13.0%和8.7%,位列“非常好”比例后三名。

1.2 国内外CRM软件商发展不平衡

1.2.1 国外CRM软件商军团整体实力强劲,但发展有所不平衡。

从产品调查可以发现,国外CRM软件商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实力。从产品得分来看,位列产品得分前三名皆为国外软件商。但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国外CRM软件商产品整体实力强劲,但相互之间发展也所不平衡。具体在产品方面为,Siebel, SAP, Oracle和Microsoft CRM以一定的优势排名前列,而同为国外CRM软件商军团的Salesforce.com和SalesLogix则以低于产品平均得分(3.53)的3.45和3.34排名第五和第六。即使与部分国产软件厂商,如TurboCRM相比也有所不足,不仅各自产品(Salesforce.com:3.45;SalesLogix:3.34)得分都低于TurboCRM(3.52),而且各自“非常好”(5分)的比例(Salesforce.com:14%;SalesLogix:13.1%)也同样低于TurboCRM(15.7%)。

1.2.2 国内软件商军团整体实力差,但发展同样有所不均衡。

从产品调查得分可以发现,国内CRM软件商产品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差,在产品得分排行榜上,排名后三名的无一例外皆为本土软件商。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国内军团整体实力较弱,但软件商之间的发展也有所不均衡。具体到产品得分方面,四家本土软件商中,用友、创智和金碟产品得分低,但同为本土软件商的TurboCRM的以3.52的得分,仅次于Siebel, SAP, Oracle和Microsoft CRM名列第五,即使与国外软件商军团的Salesforce.com和SalesLogix相比也毫不逊色。

2. “品牌形象”调查

2.1 Siebel, SAP和Oracle继续领跑

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与产品得分保持一致,Siebel, SAP和Oracle三家软件商仍然雄踞品牌形象得分前三名,以无可批驳的优势继续领跑,Siebel, SAP和Oracle的品牌形象得分为4.05,4.03和4.03,分别高于平均品牌得分(3.59)12.8%,12.3%和12.3%。(如图三)

从各CRM软件商品牌形象得分组成图(如图四)来看,在“非常好”(5分)选择的比例上,Siebel与SAP分别以41.2%和39.1%的比例脱颖而出,远远领先于其它CRM软件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2.2 品牌形象得分后三位排名有较大变化

与产品得分的排名情况相比,品牌形象的后三位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两家国外CRM软件商Salesforce.com(3.25)和SalesLogix(3.19)顶替用友和金蝶进入后三位之列,创智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得分(3.15)都位于后三名。

从品牌形象得分组成来看(如图五所示),“非常差”(1)比例前三名仍然由用友(8.4%),金蝶(5.4%)和创智(5.2%)组成。和产品得分组成比例“非常差”(1)完全一致。

虽然两家国外CRM软件商Salesforce.com和SalesLogix的产品得到国内部分用户的推崇,但与产品情况相比,其在中国的品牌推广则显得力度不足。

2.3 Microsoft CRM迎头赶上,进入第一阵营

与产品得分相比,Microsoft CRM的品牌形象得分有了较大的提升,由3.6的产品得分提高到4.02的品牌形象得分,从而跨入品牌形象得分第一阵营。

虽然Microsoft CRM品牌声名远扬,在中国CRM软件商调查中品牌形象得分很高,但同时也可以发现,Microsoft开发的CRM软件产品并未与其优越品牌形象齐驾并驱(从Microsoft CRM的产品,品牌形象得分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其CRM软件产品函待完善,Microsoft CRM与CRM行业领先者,如Siebel和SAP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第一选择软件商”调查

3.1 “第一选择软件商”态势与品牌形象得分基本保持一致

通过分析第一选择软件商的统计数据(如图五)可以发现,第一阵营仍由国外软件商Siebel, SAP, Microsoft CRM和Oracle占据;第二阵营则由用友,金蝶和TurboCRM三家本土软件厂商组成;第三阵营则由中外结合的Salesforce.com, 创智和SalesLogix构成。基本与各软件商品牌形象得分整体态势保持一致。

3.2 Siebel继续领跑,优势更加明显

据第一选择比例图(如图五)可以发现,Siebel继续领跑,但在第一选择上,Siebel明显加大了与其它CRM软件商的差距,在所有被调查者第一选择中,Siebel以30.34%的巨大优势独占鳌头,不仅与第二,第三阵营,也与同阵营的SAP(19.94%), Microsoft CRM(13.48%),Oracle(11.24%)拉大差距,继续确立其在中国CRM软件行业的优势地位。

3.3 “第一选择软件商”原因分析

3.3.1 “第一选择”为国外软件厂商的原因分析

在以国外各CRM软件商作为第一选择软件商的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为:

第一、优越的品牌形象。有23.6%被调查者将其第一选择原因归结为国外软件商优越的品牌形象,因为比较信任该CRM软件商的品牌形象,所以对它的产品很推崇,从而将其作为第一选择软件商。

第二、领先的产品功能。产品功能是被调查者第一选择的另一重要原因,有18.6%的被调查者将其第一选择的原因都归结为国外软件商的产品本身,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产品的整合情况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理念等都对中国用户的第一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丰富的行业实施经验。丰富的行业经验也是被调查者比较看重的原因之一,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外各大型CRM软件商丰富的行业实施经验是其第一选择的原因,他们认为CRM软件商丰富的行业实施经验会给企业CRM实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3.3.2 第一选择为国产软件厂商原因分析

在以国内本土CRM软件商作为第一选择软件商的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为:

第一、中国本土化优势。有31.3%的被调查者将国产软件商的本土优势作为第一选择的原因,国产CRM软件商比较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的基本情况,中国用户易于与其进行沟通,其产品也比较适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从而将其作为第一选择软件商。

第二、价格便宜。有15.6%的被调查者将价格作为第一选择的原因。与国外大型软件商相比,国产CRM软件在价格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而这也是很大部分中国第一选择为国内CRM软件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售后服务完善。有12.5%的被调查者将售后服务作为第一选择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本土CRM软件商更便于也易于对用户进行售后服务,服务也成为被调查者第一选择重要原因之一。

4. “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调查

4.1 “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调查整体态势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如图六),用友和金蝶分别以25.7%和18.27%的位列“最不会选择软件商”前两名,远远高于其它各CRM软件商。Siebel和Oracle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分别为5.57%和5.26%。而Microsoft CRM和SAP则并未与其高“第一选择”比例保持一致,这两家国外软件商分别以11.46%和8.67%紧随用友和金蝶,分别排在三、四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调查上,国产软件商TurboCRM(4.95%)的“最不会选择软件商”比例最低。

4.2 国外软件商中国化进程仍需加大力度

虽然国外大型CRM软件商以其优越的产品性能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取得了中国市场更多用户的青睐,从“第一选择”调查上也可窥其一斑,但这也并未意味着这些大型国外软件商的中国化进程一片坦途,从“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调查统计可以发现,虽然国外CRM软件商在“第一选择”上遥遥领先,但在“最不会选择软件商”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如Microsoft CRM,SAP紧随用友和金蝶排名三、四位,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同样Siebel, Oracle也占有一定的“最不会选择软件商”比例。正如选择国外软件商作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被调查者解释的那样,“国外软件商的产品针对性可能没有国内强,短期内还不大可能完全读懂国内的情况,因为CRM软件完全不是单单一个软件这么简单,需要和很多方面实际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国外软件商的中国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4.3 “最不会选择软件商”原因分析

4.3.1 “最不会选择软件商”为国产软件商原因分析

以国产CRM软件商作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前三位原因为:

第一、产品本身。有30.2%的被调查者将产品本身功能作为选择国内CRM软件商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原因,如被调查者提及的国内CRM软件产品实施能力不强,产品本身质量和服务支持不足等,CRM软件产品本身性能的缺陷是国产CRM软件商高“最不会选择软件商”比例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行业经验。有17.5%的被调查者将国内软件商的行业成功经验不足作为选择国内CRM软件商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重要原因之一,行业应用经验的缺乏已大大阻碍了国内用户对国产CRM软件商的应用。

第三、品牌形象。有15.9%的被调查者将国内软件商的品牌形象作为选择国内CRM软件商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国内CRM软件商的行业专注度不够。如部分被调查者提到,用友和金蝶不够专业,它们不是专注于CRM软件的,其特长是财务软件,而CRM刚起步。

4.3.2 “最不会选择软件商”为国外软件商原因分析

以国外CRM软件商作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前三位原因为:

第一、产品适用性。有29.5%的被调查者将国外CRM软件商产品的适用性作为“最不会选择软件商”的原因。如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国外CRM软件产品不适应国内用户,部分国外CRM软件商的目标客户都为大客户,从而产品适应性不足等。

第4篇:商场软文范文

国内商业智能软件市场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融合多种技术的集成产品出现。

2006年BI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现有的初步应用如报表分析、数据集成,向深度和广度应用发展,数据仓库建模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将实质性推开。

2006年的BI产品将把数据仓库建模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实质性地应用进来。同时BI技术将与ERP、CRM、企业门户等技术相融合,形成集成化的产品。尤其在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企业管理软件方案中,ERP、CRM厂商会将BI方案嵌入到自己的ERP或CRM系统中。而整合了企业门户的BI产品,在人们缺少时间、必须将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决策规则上的年代,可以减少作决策时必须分析的数据量。

趋势二:BI产品的整体价格在逐步下降。

在价格方面,BI软件一直处于高端价位,提供给信息化建设“贵族”使用。而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低端客户,也希望花上几十万就可以上一套BI软件。因此无论是国际BI厂商还是国内BI企业都针对高、中、低端用户呈现出不同的价格策略,总体价位呈现下降趋势。这为国内更广大的企业应用BI产品提供了可能。

趋势三:高端市场归属国际,中低端落户国内。

中国的BI市场从开始就经历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时期,高端市场被国际大厂商所占据,低端市场是国内的BI厂商及行业的ISV及集成商在竞争。2006年中国的BI市场可能在低端市场初步出现像用友、金蝶在财务套装软件那样的格局,几个大的国内BI厂商凭借本地化和销售网络占据市场3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大的行业市场里,BI将会与解决方案融合在一起,市场被行业的ISV所把持。

趋势四:在营销策略上,整合营销趋势凸显。

2006年BI厂商将面临激烈而现实的市场竞争。营销手段、产品研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多的软文宣传、研讨会(包括行业研讨会)、新品会、巡讲以及联合、并购等将会在2006年中国BI市场里上演。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将让人目不暇接。

趋势五:用户重视效益,关注BPM。

用户之所以投入巨额资金购买BI软件,目的都是希望对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实时响应。对于企业来讲,还希望BI能够支持企业流程优化以及提高生产力。当然其最终目标都是向精益管理要效益。但是目前的很多组织并没有建立财务标准来衡量此项IT投入的效益。为此,将BI技术和绩效管理将结合而形成的BPM(企业绩效管理)成为BI领域用户的关注点。在应用领域方面,BPM可以深入特定的业务流程或功能;在功能划分方面,BPM可按企业业务功能划分,如财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绩效管理、生产运营绩效管理、交叉业务绩效管理;在系统构造方面,BPM能够协调业务活动以达到特定的结果,如编制预算、评估关键供应商等。因此,BI软件供应商在用BI技术提升企业绩效上面做文章,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用户满意度。

趋势六:以产品为依托,增值服务成主角。

目前BI软件领域中的多数软件供应商,其软件授权收入和服务收入基本持平,但随着数据仓库和查询、报表工具软件的应用普及,下一步如何开展分析型应用将成为主导,从销售产品中可获得的收入将逐渐降低。此消彼长,帮助用户建立分析和挖掘模型等应用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的收入将在明年上升,最终将超过软件产品授权收入。因此,如何在提供增值服务这新一轮的较量中胜出,是BI软件供应商现在需要未雨绸缪的。

趋势七: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区域边界日趋模糊。

目前,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BI软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其它四地区的市场份额相对偏低。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由于电信、金融、政府等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积累了大量数据,渴望从这些数据中获益,因此,2006年内将仍是BI软件的主要应用领域。但随着BI软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用户认知度的提升,各BI软件供应商将致力于开拓其它区域的市场。另外2006年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将促进西部和东北地区对于交通、能源、电信、电子政务的建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于BI软件产品及应用的需求,从而为BI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见图2)

趋势八:中小企业的BI应用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

虽然在垂直市场上,大型企业依然是BI的应用主体,但是中小企业的BI应用需求开始释放。

中小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建设,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国内广大的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对管理软件旺盛的需求态势,必将成为2006年国内BI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一流的BI厂商BO公司和国内BI领域佼佼者菲奈特公司已经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应用的BI解决方案。

赛迪顾问预计2006年国内中小企业对BI的应用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将由2005年的32.7%上升到42.5%,成为BI市场上新的增长亮点。(见图3)

趋势九:优势行业地位不减,行业集成和解决方案成为主流。

从行业应用来看,中国的金融业、电信业在2006年仍将占据着BI应用的优势行业地位。另外政府和消费品制造业及零售业(如百货企业及连锁企业)对BI的需求也不容忽视。由于BI的分析型应用将在未来占主导地位,每个行业又都需要不同的行业知识,因此电信及金融的BI业务将会被行业的集成及ISV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见图4)

趋势十:主力厂商竞争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

2006年主力厂商的竞争将由“群雄逐鹿”态势转变到“三足鼎立”的格局。高端市场传统国际大厂商占有明显优势;中低端市场仍然是国内的BI厂家及行业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及集成商的地盘;新兴的厂商后来居上,迅速抢占高、中、底端市场从而在BI市场里形成新的 “三足鼎立”态势竞争格局。

高端市场上BO、Hyperion、NCR、IBM 、甲骨文、微软、SAS等传统的国际专业BI厂商将继续占据高端市场相当份额。

第5篇:商场软文范文

关键词:app store;在线应用商店;swot分析;启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3g时代孕育而生。苹果公司凭借app store这一应用软件平台不仅助推了3g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起在线应用商店的热潮。继苹果公司推出app store之后,诺基亚、黑莓、三星等手机终端厂商均纷纷踏足在线应用软件的领域。我国各大电信运营商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 引言

appstore即application store的简称,是苹果公司为iphone等产品设计的提供应用软件的平台,同时也是苹果公司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iphone用户可以根据app store提供的搜索和排行榜下载需要的应用软件开发程序,及其方便。与此同时,由于app store完善的渠道和产业链,app store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商进入手机应用软件这个领域的门槛,吸引了众多的软件开发商,从而加强了app store应用软件的多样化。自从苹果公司推出app store开始,至今app store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应用软件程序以及应用下载量。app store不仅成功地推动了苹果公司的战略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全球手机软件业发展,建立了“硬件+软件”的完美结合。

二、 苹果公司app store商业模式分析

1. iphone+app store模式。iphone+app store的产业链主要涉及苹果公司、软件开发商和用户三个方面。其中,苹果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中起着的主导作用。app store则作为中间的纽带联结用户、软件开发商以及苹果公司。而软件开发商主要负责软件的开发,通过app store为用户提供应用软件。

iphone+app store的产业链明晰且权责分明。作为产业链的主体,苹果公司用确保渠道、认证以及运营的唯一性来保证app store的价值链牢固且安全。具体来说,app store必须是iphone下载应用软件的唯一渠道;同时,开发商所提供的应用软件必须通过苹果公司审核认证后才能供用户使用;最后,应用软件必须只能与iphone配套使用。在完成某个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和支付后,苹果公司app store则以3:7的比例和应用开发商进行为应用收入的分成,而应用软件开发商占有较多的应用收入分成,这无疑极大的刺激了软件开发商的积极性。其中,app store在提供给用户的软件方面采取一次性收费的方式,而由于很大部分的应用软件是不需要付费的,这也给用户免费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吸引用户使用付费应用的目的。

2. app store的swot分析。

(1)优势。首先,苹果公司内部拥有优秀的团队组织和完备的企业构架,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完美主义,这无疑是app store发展的源动力。而app store作为在线应用软件领域中第一个开拓“硬件+服务”相结合的应用程序商店,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苹果公司在近十年建立的牢固的顾客忠诚度为app store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公司运营方面,苹果公司有着成熟的公司制度以及尖端的研发团队,能够保证产业链各环节运转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专业性。在整个产业链中,由于iphone终端内嵌式的特征,iphone与app store具有严格的统一性与排外性,也即iphone只能通过app store这唯一的平台下载应用软件。同时,从app store中下载的应用软件业只能在iphone中运行。这极大的增加了用户对app store的依赖。根据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到2011年间,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以及营业利润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在整体比例中也占据相当大的优势地位。这无疑为app store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app store本身作为一种电子商务的模式,在软件开发方面十分需要技术的支持。而高达70%的应用收入分配极大的激发了软件应用开发者的积极性,在增加产品多样化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由于从动态视角看互动性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快乐不易适应,满意度不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因而这种用户体

验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同时,由于app store模式中开发者与苹果公司之间商业关系简单明晰,这极大地方便了新应用的研发、运行以及最后的分成。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app store每周收到超过2.6万次的iphone和ipad应用上架的申请,全年约为130万次。而其中约有30%的应用申请由于没有按照苹果公司提出的相应规则被拒绝。可见,苹果公司非常注重应用软件的审核,并且拥有完全的主导权。

因此,苹果公司app store的优势不仅在于具备外部巨大的忠实顾客群。同时还归功于内部出色的研发团队和技术支持。在软件开发应用过程中,苹果公司还拥有应用软件的专利权,有力的防止了外界竞争者的模仿。最后,苹果公司“商品+服务”企的创新结合也显示出其内在的强大的创新力量,这无疑也是推动app store不断成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劣势。尽管苹果公司凭借app store模式奠定了良好的顾客忠诚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app store“半封闭围墙式”的运营模式也逐渐显示出其弊端,阻碍了app store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软件产品审核过程中,苹果公司有意的屏蔽了一些竞争对手上传的软件,如谷歌语音软件、手机阅读软件等产品,这不仅限制了app store应用平台的丰富性,影响了用户体验,更加扼杀了开发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目前在线应用商店市场正处于发展期,各类厂商纷纷进入该市场,它们必然首先需要寻求软件开发者,而苹果公司app store所屏蔽的软件开发者或者应用程序则成为它们的目标。因此,苹果公司在应用软件流失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的在线应用商店提供了机会,这很显然阻碍了app store的后续发展。其中,非官方iphone软件商店cydi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主要选择与被苹果公司屏蔽掉的相对较优质的软件开发商合作,采用app store未审核通过的应用软件。目前,它已经获得了约400万用户,大约为iphone和ipad touch用户总数的10%。

同时,app store所面对的应用软件范围较广,缺乏严格的市场细分。这不仅不利于软件开发商快速定位目标市场,也不利于用户更为快速准确的搜索到相应的应用软件。在软件审核方面,苹果公司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应用软件的审核,限制了新软件的时效性,增加了整体的运营费用。根据2011年6月份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symco的报告称苹果itunes和app store一年的运营费用已经超过12亿美元,很大的削减了应用软件的收入。同时,在应用软件排名中苹果公司还缺乏适当的监管,这无疑是对app store的一个挑战。

在整体战略上,苹果公司一直将重点放在美国这类发达国家,忽略了亚洲地区新兴国家的发展,缺乏本土化的思想。然而从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公布的2011年数据中显示,app store中国的下载量已经占有美国下载量的30%,很显然中国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者市场。但是苹果公司缺乏本土化的营销战略可能会丧失这块潜在市场。

(3)机遇。目前,随着全球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商务方便快捷的特征也使得用户更加依赖这种新型交易模式,而app store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势必会随着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而得到提升。

同时,3g手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原来电脑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语音、视频等。而3g手机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在于3g手机本身的性质:第一必须是智能手机,第二是能够与无线网连接。在无线网络的覆盖下,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在线应用软件商店安装第三方软件,继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种模式恰恰符合苹果公司iphone+app store的运营模式,为app store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基于智能手机强大的性能,用户对智能手机及手机应用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根据法国研究机构idc报道,2011年全年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4.914亿部,比2010年的3.047亿部增长了61.3%。可见,用户对智能手机需求的增长速度之快。如果把握好在线应用商店这一急速发展的领域,必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根据idc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中显示,苹果超过了诺基亚排名第一。苹果手机iphone的出货量在智能手机领域排名第一,而其增长率也是名列前茅。而iphone不断增长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也必定为app store带来更多的潜在顾客和销售额,从而带来了iphone和app store双赢的局面

(4)挑战。

首先,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的去世在一定程度上给苹果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对app store的后续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应用软件领域发展也较为迅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app store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绝对领先的优势还尚不可知。同时,app store秉持着苹果公司一直以来特立独行的企业文化,不利于app store在产品多元化方面的发展,在产品类型上也形成了一种挑战。

其次,苹果公司旗下产品的运营模式较为相似,c2b2c的运营模式单一。因而app store的运营模式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削弱其竞争力。继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app store在线应用商店后,黑莓、诺基亚、lg、三星等相继开发了在线应用商店。而微软和google这些软件业的巨头也不断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在2009年和2010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的调查报告中,苹果公司app store在在线应用商店的市场份额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同类型的竞争者。然而,黑莓、诺基亚和google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了苹果公司。其中,google旗下android market的年增长速度则是苹果app store的六倍之多,对app store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作用。

三、 app store运营模式对我国在线应用商店的启示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当借鉴苹果公司app store的经营模式,丰富我国电信业的业务范围,增强我国3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 立足本土,不断创新。我国的主要在线应用商店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电信业重组后,3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和苹果公司app store相比,中国在线应用商店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app store全球化的战略,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首先立足本土,把握好国内庞大的消费者群体,逐渐积累经验应对挑战。例如,在应用软件收费方面,app store采用的是一次性付费的方式,因为目前我国软件支付的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下载计费或者业务套餐,一次性付费的方式不符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而是不可取的。然而一般来说,发展阶段总是孕育着更大的机会。根据工信部运营数据显示,2011年截止9月底中国3g用户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3g已经逐渐成为目前中国手机市场的主流。而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所覆盖的用户也是相当可观的,应该抓住这个有利资源,建立起自身品牌的顾客忠诚度,制定出适合本土的在线应用商店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应当学习苹果公司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商,不断在经营模式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增强创新意识。

2. 培育优质软件开发商。在渠道建立与开发方面,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摒弃苹果公司app store“半封闭围墙”的理念,而以合作共赢的态度积极寻找有利的软件开发商,丰富自身的程序类型。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缺乏app store所拥有的优秀的软件开发商,用户所能选择的应用软件范围较窄,在软件质量以及人性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线应用商店的发展。

因此,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完善软件开发商与在线应用商店的沟通渠道,制定适当的应用收入分成模式,综合采用情感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等策略刺激软件开发商的积极性,活跃我国在线应用软件开发市场。而提供用户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需注意市场的细分,做好软件类型的归类与整合。

3. 完善支付渠道。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市场还处于发展期,支付渠道单一且尚未完善。然而完全复制app store一次性支付方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相应的应用软件或者资费套餐,制定符合本土用户使用习惯的支付方式,增强用户体验。

同时,在注重我国消费者支付习惯的同时,市场还应当逐渐形成新的更加便捷的支付理念。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借助我国电信业整合这个机会,不断完善用户支付渠道,增加信用卡支付、网上支付等支付渠道,向用户普及应用软件收费的理念。在整个产业链的重组与整合过程中,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需完善3g业务的市场管制,营造自由开放的通讯渠道,减少对电信运营商的依赖,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4. 建立品

牌优势。根据上文所述的“iphone+app store”的运营模式,我们可知在线应用商店发展过程中载体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线应用软件商也在不断寻找合作伙伴以牢固自身的品牌建设,联合在线应用商店在我国发展迅速。例如,中国移动就联手诺基亚推出全球首个联合移动品牌mm-ovi商店。同时,国内手机品牌如中兴、华为在近几年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市场份额逐渐增长。因而我国在线应用商店应当把握好国内手机迅速发展的这个契机,与它们联手合作,发展自身在价格、渠道以及服务上的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需分析合作伙伴的优势劣势,制定完善的合作制度,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最终确保合作的长期性以及安全性。在品牌知名度方面,我国在线应用商店与app store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品牌建设在软件应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国在线应用商店还需做好品牌的营销,充分利用广告这个宣传媒介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贺小刚,沈瑜.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基于企业家团队资本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1):82-95.

2. 邬适融,陈洁,曾艺生,王晗蔚.消费者持续满意度研究——基于快乐适应视角.南开管理评论,2011,(1):130-137.

3. 刘巳洋,张沈伟.中国能出现苹果应用程序店吗?当代经理人,2010,(10):110-116.

4. 于丹.诱人的金“苹果”—浅谈苹果公司市场营销学.新财经(理论版),2011.(2):07-07.

5. jaeki song,junghwan kim donald,r.jones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discoverability on user benefits in mobile application stores.e-life: web-enabled convergence of commerce, work, and social life lecture notes in bus- 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olume,2012,(108):429-44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c790052)。

第6篇:商场软文范文

[关键词]全程电子商务商务模式市场制造商软件供应商

2006年1月,金银岛(北京网信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公开提出要打造“全程电子商务平台”。7月,重庆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也提出向“全程电子商务”转型的战略,推出了自己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全程电子商务这个概念开始走入公众的视野。

一、电子商务用户:全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应用的新阶段

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进程。普华永道、加特纳集团等咨询公司,布洛奇和塞戈夫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进程的阶段和不同方面都进行过研究和阐述,尽管表述的方式和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都认为,企业最初实施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改进现有的业务流程。在外部交易环节,以电子化销售、电子化采购、网络营销为代表活动,在企业内部,以财务、生产、仓储等各个业务环节自动化为代表活动。

随着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内部流程和外部交易整合的重要性。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企业利用电子方式在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在线交易、相互协作和价值交换,如果交易链是断裂和脱节的,那么电子商务的特色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的在线交易,是从供应商到客户,从信息流到资金流和物流的一个完整链条,

完整的链条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整合: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初期各自为政的各类信息系统需要统一在一个平台下,以保证数据的共享和流程的衔接。

2.交易环节三流的一体化。即在市场交易环节,能够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只能支持信息流,却无法支持支付和物流配送环节,造成资金流和物流的分离。

3.企业内部系统和交易平台的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要能够和外部交易平台无缝连接,交易环节产生的订单、资金收支、货物收发能够同企业内部系统有效通讯,保持数据的同步和一致。

这样的阶段是电子商务应用的更高级阶段。把电子商务作为价值链集成的工具,探索如何将自己的价值链和信息系统和其供应商、协作伙伴、分销商、零售商的价值链进行集成,以使得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全程电子商务”可以被用来描述这样的一个阶段,全程,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从内到外,从供应商到客户,从信息流到资金流、物流的一体化状态。

二、电子商务的支持者:全程电子商务——新的商务模式

从电子商务的支持者角度来看,企业一体化电子商务的需求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在ISP、硬件供应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网络的支持者中,市场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是和企业联系最紧密的两类,它们对这种需求变化的感知最迅速,这也是全程电子商务概念最先由它们所提出的原因之一。

1.市场制造商的全程电子商务。目前的市场制造商的功能并不完善。传统市场的功能主要有三大方面:(1)匹配买卖双方;(2)为与市场交易相关的信息、货物、服务的交换以及支付提供便利;(3)提供制度基础,如法律法规,使得市场运行更有效率。这三方面的功能在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上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有的市场制造商,尤其是B2B的市场制造商提供的主要功能还局限在、查询商业信息,简单的商品展示上,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而支付、物流服务更无从谈起,需要靠交易双方通过传统的信用和合同方式进行保证,至于提供制度基础,则显得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以协同交易环节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目标,…最终通过网络支付进入物流环节完成交易。”这是市场制造商从原有的以交易费用、广告费用为主要收入的商务模式,拓展到通过为企业提供交易环节的支付、物流和更细致的信息服务,获得更多服务收入的商务模式。这里的“全程电子商务”是指交易环节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一体化。

2.软件供应商的全程电子商务。软件供应商的商务模式一直以来和其他产品的生产商十分类似:投资进行软件开发,通过销售软件产品获得利润,或者应企业的要求,单独为某些企业开发符合其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

但是软件产品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单纯以销售软件产品的商务模式必须变革。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从表象上看,软件设计者和需求方的标准不一致。需求方以能用为标准,衡量的杠杆是思想;开发方以合同为标准,衡量的杠杆是技术。衡量杠杆的错位,使双方互相接近的方向发生了错位。这种错位导致企业不能预期上软件后会产生新的现实需求,而开发方引导的预期需求又不适合企业新的管理需求。当企业发现这个问题时,需求已被格式化和物化。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看,对于管理而言,面对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不同企业,管理者不是追求最优秀的管理思想,而是追求最适合的管理思想。正是由于人的生产要素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结合(如人与机器,人与自动流水线,人与软件)而产生的生产关系的多变性,导致了企业对软件的需求不可能一成不变。很多软件开发者认为,随着需求方的管理者对软件的逐步理解,随之提出的需求变化会逐步减少,即所谓“软件越接近终点,其需求弹性就越小”的理论。然而恰恰相反,随着管理者对需求的逐步深入,提出的新的需求反而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

此外,在软件的生命周期当中,改错、新增模块、为适应环境进行调整等系统维护工作所花费的人力、费用要占总成本80%。

因此,一些软件供应商从销售软件,转型向销售服务。例如既是硬件供应商也是软件供应商的IBM公司,自1993年开始就提出“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的转型,认为创造价值的关键点在于提供解决方案,在于用户如何用这种设备去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并且这种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随需应变”。IBM从销售软硬件产品转型到以服务费用做为新的利润来源。

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则转而采用租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软件产品,即ASP模式。ASP模式是在企业外包IT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目标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ASP以租用的方式代替了自行开发和运行系统,以集成套件代替了单一的某项软件功能,以分布式系统的操作取得了策略上的优势,从提供一个通用应用系统转变为按照功能、行业、客户规模、应用类型或者其中的任意组合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不过,ASP更象是一个软件集成管理商而不是开发商,其提供的软件应用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开发商,如何在统一的平台下管理这些软件系统,同时能够稳定地提供给企业使用,一直是ASP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软件供应商针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内外一体化需求而提出的“全程电子商务”,在收费方式上,采用了和ASP相同的租用收费,在提供的价值方面则是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主要内部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同时提供进行交易的交易平台和交易工具,以满足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实现完整的在线交易过程。

三、全程电子商务平台:新领域的竞争

在原有的格局中,市场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市场范围各自独立:前者是空间市场的技术支持者和实际经营者,它们提供了网上贸易的一个场所,为买卖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如阿里巴巴;后者为用户提供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外部交易的各类应用软件,如金算盘、用友。然而双方向新模式的转型使得双方的市场范围有了重叠:软件供应商所提出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管理软件+交易平台+交易工具,其中后两项是市场制造商的基本价值所在,市场制造商目前尚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市场功能,努力将信息服务、信用和支付以及配套的交易物流整合在一起,一旦整合完成,必然也会转向企业内部系统与空间市场的无缝连接,争夺软件供应商的原有客户。双方都需要借助自身所设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实现客户价值。因此,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将是市场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采用新的商务模式对未来生存空间的竞争。

这两类企业在竞争中都有各自的核心优势。市场制造商核心优势有二:其一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用户,梅特卡夫(Metcalfe)法则告诉我们,这个已经具备用户规模的交易平台,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二是市场制造商对交易环节中各个细节的把握,具备有经验优势。而软件供应商则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有深刻的了解,有足够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至于中小企业,追求商务过程的一体化是奋斗的目标,他们具备的是选择的权力,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的结果,将由它们投出的信任票决定。

参考文献:

第7篇:商场软文范文

据悉,这是微软公司首次在全球同期其战略性产品,在这次中,中国北京、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等城市的商业用户正式见证了广受期待的微软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Windows Vista和 Exchange Server 2007 三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而“全员就绪”的动员口号也给这三大重量级产品的增添了耐人寻味的色彩。

先行一步,共赢市场

为了让合作伙伴更早一步的了解微软产品,在今天产品正式之前,微软就开展了微软合作伙伴先锋计划,微软合作伙伴领航计划以及微软合作伙伴解决方案播种计划。

到目前为止,微软的合作伙伴计划和领航计划,已共有70多家合作伙伴参与培训并成功地构建了基于2007 Office system和Windows Vista的解决方案。而播种计划也已开始收获,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25个基于Office 2007, SharePoint 2007和Exchange Server 2007的解决方案,涵盖企业内容管理,商业智能、项目管理以及统一沟通与协作等四个大的方向。同时已有部分客户在使用微软同合作伙伴一起开发的这些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就绪”?

在这次活动中,微软公司COO凯文・特纳(Kevin Turner)也专程赶到北京,参加了在京举行的“迎接新纪元”微软商务引擎启动仪式。

凯文・特纳说:“十余年来我们的工作世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客户的需求也随着工作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体化的商业世界,透明化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始终在线,保持连接’的商业社会等趋势正促成当前这一全新的工作世界。与此同时,众多的商业客户也逐渐认识到员工将是他们获取成功的关键要素。微软希望通过同期这三大商务引擎,帮助商业客户打造一个方便、快捷、熟悉以及高效的商业办公基础架构,进而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获取商业成功。”

自从Windows 95和Office 95以来,微软已经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众多关键的平台优势。比如,Windows 95中的TCP/IP协议为互联网的盛行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而Windows XP中的无线能力又成就了无处不在的移动计算。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和Windows Vista中的全新创新,比如图形界面上独树一帜的变化,对XML格式无处不在的支持,以及其他技术,将带给用户以翻天覆地的体验。在2007 Office system中,服务器软件的增强则使其能够跳出桌面,成就新一代商业平台,进而帮助企业跨越组织、系统、流程以及信息之间的疆界。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Windows Vista以及Exchange Server 2007可以算是微软与客户空前合作的“结晶”。

“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倾听并响应客户的反馈,根据实际工作场景的具体应用开发我们的新产品。”

第8篇:商场软文范文

未授权软件 越狱 经营手段 收益方式

一、智能手机软件的侵权背景

2007年,苹果公司以其手机——IPHONE为标志,使手机发展步入了智能机的阶段。简约大方的外观、丰富实用的软件程序,这些特点让IPONE成为市场中的焦点。2012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市场已经完成了从便携手机向智能机的过渡。在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智能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0%,苹果公司的IPHONE产品,市场占有率更达到了60%以上。产品的热销不仅让苹果公司大赚一笔,更成为了许多软件商难能可贵眼中的创业机会。《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等小成本游戏的热销,让很多的软件开发者更加关注手机软件市场。消费者只要简单地搜索、点击,便可以完成在线支付,购买到自己心仪的软件产品。事实上,这看似高效便捷的交易方式,却被“越狱”搞得一团糟。所谓“越狱”,是指通过物理手段与软件程序,使电子设备可以运行未被发行商授权的应用程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盗版。开创苹果神话的“神父”,史蒂芬·乔布斯在一次新闻会上被问及越狱IPHONE的时候,他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我们一直在玩这种猫鼠游戏……总有人试图破解,我们的人物就是不断阻止他们。”

二、侵权软件与经营手段的联系

1.从硬件商的利益中分析侵权软件的利益关系

从结果上来看,“越狱”逐渐成为了使智能机更快普及的全新手段。与运营商签约来贩售手机,是西方国家手机市场主要的经营模式,Iphone在07年上市初期就与移动电信运营商AT&T签订了合约协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约机。中国联通在大陆正式引进Iphone后,也采用了这样合约机的销售方式。合约机的最大特点无异于限定了移动手机运营商,厂家通过在手机芯片来写入一条“上锁”的程序,使手机只能识别特定运营商的网络模式。尽管苹果公司在其之后的贩卖计划之中加入了“合约机”和“非合约机”两种产品模式,但是合约机的价格优势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越狱这种手段,更多的用户尝到了智能手机的甜头。从苹果公司的角度来说,移动运营商传统的合约机经营模式限制了苹果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越狱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AT&T当头一棒,苹果公司更能够以此为契机向多家运营商签约,进一步达到加速占领手机市场的目的。最终扩大了Iphone手机的用户群,巩固了其王者地位。

2.从软件商的盈利手段中分析侵权软件的特殊地位

很多评论家认为,越狱的出现最多影响的是软件商的利益。一方面来说,用户只要将手机越狱,便可以运行非授权性质的软件程序,怀着这种想法进行越狱的用户亦不在少数。在笔者看来,通过越狱进行免费下载,是软件商一种间接盈利的经营模式。就我国实际立法经验来说,关于著作权的法律维护主要采用“不告不理”的原则。即若著作权人不主张权利,检查机关便不提起公诉。从我国的实际经验来说,目前开发手机软件程序的多为中小型企业,而且手机软件产品相对于其他知名软件开发商的宣传力度不足,用户群无法拓展。这些小型的软件制作商,更加青睐于将软件上传至第三方平台,用户通过第三方平台可以免费下载该软件程序。但是,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支付传播权费用的方式,满足软件制作商的盈利需求。可以说,为软件付费的义务从用户转移到了第三方平台,制作方的盈利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也成为了软件商赚钱的新出路。

三、针对手机软件下载平台混乱的改正方案

1.加强网络监管,冲击非法平台

第三方平台混乱是目前手机软件侵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些网站论坛,同样会放出未授权软件的下载程序。某些数码网络媒体乃至平面媒体,都会将“越狱教程”于网页之上,加快软硬件破解的进度。笔者认为,在立法明确的今天,作为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出击,针对一些对软件商造成利益损失的媒体进行明确合理的行政处罚,从而通过法律的手段对非法网络媒体进行约束。

2.鼓励中小型软件开发商与第三方的合作

上文中提及了第三方软件下载平台,事实上目前比较知名的软件下载平台屈指可数。其中,更是以91软件、360软件等几家著名第三方平台垄断这一市场,从而在该市场之中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这对于中小型软件开发商的发展无疑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知名网络平台来说,购买著名软件获得的收益更加明显,而中小型软件商的产品在拓展市场环节上便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第三方平台而言,拉拢目前我国中小型软件开发商是提升我国自主软件研发能力的一项重要环节,政府应对这种行为予以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

3.软件商立体化的经营手段

除去版权所得收益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的软件开发商应将市场向其他行业进行进一步拓展,这种经营模式在IT产品大国的美日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通过与餐饮业、工业等其他产业合作,既能提升软件产品的知名度,又可以找到新的产品收益增长点。以著名游戏软件《愤怒的小鸟》来说,软件成名后,相关的产品以第一时间出现在市场上并且持续热销,随后开发商还与麦当劳公司进行合作,以《愤怒的小鸟》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通过玩具赠品的方式让世界上更多国家的用户了解了他们的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但是在我国,软件开发商更多地止步于获取软件版权费,将市场立体化的开发商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应该向西方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中国的Napster判决——评Chinamp3网络音乐链接的三判决.网络法律评论,2007,(1).

第9篇:商场软文范文

【关键词】 实训软件 功能 开发 教学规律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高职教学实训实践课程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都配备了相应的实训实验室、电脑设备等软硬件。笔者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针对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家实训软件不同的工商管理类模块,如市场营销实训软件、工商管理模拟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进行个案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征,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教学软件的采用、实施及教学软件的开发者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帮助,使将来的软件开发、设计与高等职业教学规律相结合,使其更好地服务工商管理教学,也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存在的问题

1、工商管理类实训软件开发的教学思路亟需梳理

本文所分析的三款软件反映了当前部分公司所开发的工商类实训软件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开发思路不明确,存在着对高等职业教学规律认识的缺失。当前高等职业的教学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掌握技能,因此根据课程的性质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法、行动导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有一定的课程针对性、有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的要求。从对目前这几款软件的分析表明,它们不能鲜明地体现出其属于哪种教学模式,这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水准。软件的开发者一定要对具体的课程进行研究,根据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功能开发。

2、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开发的学科专业性需要加强

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与其他相比有独具的特色: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专业的广度,专业细分与专业综合的特点兼具。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知识,掌握其中的技能绝非易事。除了普通讲授式的课程要求有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外,实训软件课程也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然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其中的专业特色,表现为专业体系的逻辑既与课程专业不符,也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以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为例,其软件介绍为:“教师端系统建立一个模拟营销环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扮演生产商、经销商及顾客三种角色,进行相应角色的市场环境分析,制定营销战略和具体的营销计划。”表述似乎合理,然而却达不到市场营销专业所要求的水准。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而非对象――消费者,消费者当然很重要。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去扮演某种消费者是不科学的,因而所得结果必然是不全面的。这种方式忽视了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的问题,而市场细分是当前市场营销学的基石之一。

3、工商管理类教学软件权威内容的缺失

工商管理类的教学特色要有丰富和真实的情景与内容,其仿真度不够必然导致学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笼统的概念。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些工商管理学上的概念与内涵一定要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诠释,才能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良性循环。从几款软件来看,这方面内容的缺失不容忽视。因此这对软件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专业知识库的重要性。

二、工商管理类教学实训软件的开发思路分析

1、实训软件的功能开发需要和课程设置相适应

实训软件的开发须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以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为总规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具体学科规划,以教材为知识载体,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对课程的理解;在现实教学中也得到认同,原因就在于其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

就笔者前期接触考察的三款教学软件来看,其开发者有上海、浙江和广州三地的公司,其共同点是缺乏对教学课程的支撑。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缺失较多,其中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软件甚至没有企业财务管理这样的基本模块;其二,没有配套的教材,因此实训课就成为对着电脑里面的内容进行操作,系统性不强。有人认为,有软件里的内容,不需要教材一样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教材的指导性、系统性是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实践总结的成果的,不可贸然舍弃,它的意义和作用是实训软件不具备的;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以此为蓝本,不断加强其理论性和系统性。

2、实训软件的开发须体现其独特的科技功能

笔者在应用五款工商管理软件时发现,软件开发者没有发挥软件的功能,大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应用。这完全不能体现其实训软件的独特的科技功能。分析其开发功能的缺陷有三。

(1)软件开发的功能仅仅是将一种“平面”思维移植到软件里面而已。举例说,案例分析这一工商管理重要的教学方法,本应是实训软件功能开发的重点,而软件开发者们却仅仅把案例的文字内容放在软件里面,这与教师用普通的word文件在课室里投影何异?或者说与学生翻看教材内容何异?与教师的教学有何裨益?实训软件如果不能有具独特的科技功能,则必然会使学生的期望值降低,影响实训工作的展开。

(2)软件的开发应当符合系统开发的“闭环原则”。再以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为例。工商管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符合闭环管理,亦即要求把所分析的企业的产―供―销、或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有始有终的闭环系统,把系统中的各项业务管理,如生产、供应、市场、销售、物流、人力资源、财物等作为一个有信息输入、有信息反馈,有目标、有结果,有起点、有终点,再从更高的起点到更高的终点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业务链。软件的开发也应如此,有前文也要有后语,前后呼应,不能只开发某一功能,后续完全没有相应的功能配合。就工商综合实训而言,既然有产品管理功能,就会有销售管理功能,就会有财务管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功能。而笔者所接触的几家综合实训软件的开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开发思维,乃至软件前后各功能相互割裂,非常分散,这种缺憾有相当的代表性。当然,笔者仅以有限的软件作为分析对象或有不全面之处。

(3)软件的开发应体现其高技术特点。目前开发的工商管理类软件多半是将一些文字内容的组合放在软件里,最多是放一些教学视频,而不能体现软件高技术含量。实训软件的开发必须体现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流程性、互动性、操作性。教师如何应用软件的操作按钮指导学生回应,这就给软件的开发者提出高要求,绝不仅仅是把一些内容放在软件里,而应当使用相应的技术来完成。举例而言,在市场预测、人力资源规划需求预测、销售预测这类教学中,完全可以将量化的数学统计内容放进来,将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困难解除,而学生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如最小二乘法这样的题目,真正可体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这方面的实用功能却在实训软件中鲜见。

3、实训软件应当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方向

高职教学的特色应当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向。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更要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做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好的互动载体,而实训软件则是体现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1)实训软件应当体现“教学做”的教学过程。教、学、做皆不可偏废。教师精讲,不等于教师不讲。精讲是要抓住重点,讲清要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对教师的要求只高不低。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强的课程,而且涉及的知识层面十分广泛,让高职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实非易事。如何避免工商管理的教学流光掠影,浮于表面,很需要教师的功力,需要实训软件助教师一臂之力。

(2)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实训软件中加强“实际操作”,寓教于做;实训软件恰应体现强化理论在教学的应用。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例如,教学机器就是一门按学科的内容和逻辑联系分成的一系列知识项目,编制在一套严密的、逐次加深的问题模框里面,学生正确回答前一个步骤的问题,则进入下一个步骤。一些游戏攻略软件的设计就非常符合学习强化理论,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多种角色互想配合。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做,不等于让学生不思考,一款好的软件是令学习者边学边做,或者做中学的。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勤于实际操作而疏于逻辑思考的特点。

(3)实训软件的开发应当体现课程的评价功能,从每一个知识项目出发,再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考核。软件的开发在技术上的实现应当体现形成性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恰恰有软件的科技优势。课程体系的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它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完整地体现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而非期末的一纸试卷。高职院校当前提倡这种形成性评价,我们的高科技的软件开发者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

4、实训软件的开发应体现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的开放思维

实训软件的开发一般是软件公司开发,开发好后再销售给各高校,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各高校由于有其不同专业的限制,以及教育体制内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几乎难以见到独立的优秀软件。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则可以实现双方共赢;企业有追求效率的动力,学校有对教育领域规律的把握。双方应当摒弃甲方乙方的固有角色定位,建立双方合作共赢、知识产权共享的成果。比如,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开发者利用对最新科技和软件的熟悉,教育者利用对实训要求的理解,优势互补。开发后的软件再行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掌握高等职业教学规律并贯穿于实训软件的开发中是前提条件,尊重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征是开发好实训软件的必要条件,而在开发中使用技术手段整合静态的信息是软件开发的必备优势,强调知识互补、知识产权共享是实训软件开发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积家:高等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