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种植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种植专业论文

第1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第2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9-02

植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机地阐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2]。其内容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大方面。形态解剖学涵盖植物营养与生殖6大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等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学一般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野外实习放置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课主要通过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相对于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3]。植物学野外实习对于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及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植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专业的植物学至2000年改为园艺植物学,其教学及实习沿用植物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其传统的教学和野外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本作者积极借鉴其他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园艺植物学的理论和野外实习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旨在进一步提高园艺植物学的教学效果。

一、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

1.园艺植物学理论教学存在的弊端。(1)教学内容落后。目前园艺植物学课程还沿用传统植物学教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植物学内容琐碎,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较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加上植物学教学涉及多个专业和多个不同的院系,在教学中不够注重各学科、各专业的不同点,不能将讲述的内容与之专业紧密联系。(2)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健全。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植物学教师队伍薄弱,大部分老师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而是相关专业老师代课,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能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研热情,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过后没任何印象,教学效果较差。

2.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1)师资匮乏和实习经费不足。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于刚从传统的农学院分离出来,教师队伍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团队不稳定,野外实习经验不足,再加上实习经费不足,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更换野外实习带队老师,松散的组织管理也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不够重视。(2)实习基地不固定。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本院老师任教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只是在学校附件的公园等地进行实习,缺乏相关的实习工具和设备也限制了实习的效果。目前这种类似于“参观式”、“旅游式”的植物学实习,从根本上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向背离。(3)实习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方式为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沿着固定路线一边采集一边识别标本,回校后再整理标本就完成整个实习教学工作,传统“填鸭式”的野外实习使学生只能得到表面且零碎的知识,科研技能不能得到训练,效果不理想。

实习过程中对实习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实习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们的考核只以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种类的数量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为依据,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改革的建议

1.完善教师梯度队伍建设及各种保障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梯度、数量、水平以及能力对教学任务和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园艺植物学对本院老师来说,尤其野外实习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野外实习更加困难。为此,我们建议院领导合理组建园艺植物学学科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士,丰富师资力量,同时建议院领导能够组织经验丰富的植物学教师对青年教师、实验员等进行培养,以满足短期实习对教师的需求。为了满足野外实习的需求,院领导可以邀请实习基地的负责人作为临时的指导老师,这样一来可以缓解实习指导老师的短缺,另外,这些人员对该地区较熟悉,对实习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也可参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植物学课程改革措施,即引进“双师型”教师,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

野外实基本的必需的实习工具外,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措施,配制手提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手持气象仪、罗盘仪等专业设备,配制实习专用图书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洛阳植物名录》等参考资料。

为了满足实习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实习的质量,我们在选择实习地点及建设实习基地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实习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植被的种类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安全、经费、交通等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的做法,建立本地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针对于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除市区内种植资源较丰富的植物园外,我们可以以老君山、倒回沟等作为实习基地。

2.丰富教学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目前,我们理论教学采用两本教材,由于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琐碎,授课内容平凡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的教学方法,除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外,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书籍或文献,引入国内外优秀植物学教材,课外向学生提供包括网络、植物图片、教学电影等阅读资源。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制作和讲课比赛,定期观察身边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理论联系实际,识别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让授课走出课堂现场教学,例如讲分类时,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场,再讲述相关植物的生长习性、科属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代表植物等内容,使学生看到植物实体以增强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在野外实习中“望、闻、问、切”的方法,此法与“看、摸、闻、尝”植物的习惯有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识别植物时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比较、总结和归纳,再对所采植物标本进行讲解,使实习内容直观化、生动化,提高实习效果。这不仅克服了学生对植物分类的恐惧心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科研思维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总结性环节,关系到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理论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死记硬背,考后忘记较快,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建议将卷面成绩与实验考试、出勤率及课堂论文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避免机械、单一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5%,平时成绩占25%。而平时成绩以小组专题讨论、PPT讲解植物学的某些现象、论文撰写以及考勤等形式进行。通过此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此种丰富的考核方式,符合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的种类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内容单一,不能够全面考核学时实习的质量。为此建议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实习考核内容和方式,其考核项目主要包括:(1)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包括是否违反纪律、采集标本数量和压制质量、综合实习报告的质量,此项共占50分。(2)个人考核,了解实习效果,包括学生认标本的情况、不同生境下植物的识别、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种类的能力,此项共占50分。也可以参考于杰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段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使学生灵活、主动的学习。也可参考张忠华等、全雪丽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式考核方式”。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级制进行综合评定。

三、结语

《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现阶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同时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不断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园艺植物学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使我们的教学和实习更上新台阶。今后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和探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名扬,王海洋,白志川,等.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第3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在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业生产类(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大致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建成,第二部分是植物类群和演化,第三部分是被子植物类群简介。植物学是农业院校大学一年级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目前其传统的教学和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植物学课程教学在农口专业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本文就当前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小结,并对怎样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

1植物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理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植物学课程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师往往吃透一本教材,准备一套PPT即可对该课程进行常年授课。这样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就偏陈旧,缺少一些植物科学前沿的东西,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

1.2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不高

植物学课程是一门综合农学、园艺、园林、植保、中药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概念多并难以理解,有些内容实践性又强,都使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感到无趣。再加上内容陈旧,教法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更提不起来。

1.3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实习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习环节大多安排在理论课程后面,一般是在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去野外实习,但这时候北方地区要么是夏天要么是冬天。植物的许多重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都不能同时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结果事倍功半。野外实习方法仍然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即指导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到相应的实习地点,沿着安排的路线进行植物类群的识别和标本的采集,回到学校后再对标本进行鉴定、梳理和压制,最后进行一些简单的考核,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就算完成实习任务。整个过程实习过程就是识记一些植物名称,技术能力锻炼有限,获得的知识并不系统,实习结束后,在实习中所学知识马上就会遗忘,整个实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植物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丰富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植物学教材相对固定,可能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换。植物学教学内容也就相对固定,缺少一些新的科技前沿的内容。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不协调的,应该摒弃旧的观念,加快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植物学的研究热点与当前科学研究的进展,不仅可以学到经典的教科书知识,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2.2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使书本上的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另外,还可利用课间的10分钟,放映一些相关的视频,例如:针对园艺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观看一些园艺博览会、牡丹花会节、梅花节、展等视频,并将视频内容与课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相融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3提高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手段的增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可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讲述2-3个科或属的植物。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时时观察校园里植物生长,并用照片记录下某种植物在不同时期外部形态的变化,然后在微信、QQ或微博上分享自己拍的照片,大家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

3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3.1适当调整实践教学时间和地点

实践教学应紧跟理论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地点,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并与理论知识相对应,避免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打破教材上固有的章节顺序,可以参考校园周边植物生长状况,实时讲解相应的科属,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2充分利用周边植物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遵照植物学实践环节要求,充分利用新乡市的公园、绿化带、花卉市场等公共资源,根据不同的实习目的和要求,进行相应的安排。例如:认识和鉴别观赏园艺植物,可以去花卉市场和人民公园;认识和鉴别木本植物,可以去森林公园和海洋公园;认识和鉴别野生的药用植物,可以去关山和九莲山。

3.3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大学

校园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植物标本馆”,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讲到植物类群中的蔷薇科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的蔷薇园进行实地讲解,讲述相关科属的特征、识别要点、生长习性和代表植物等,使学生看着植物活体来学习,这样就更直观、更形象,进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信息数字化采集,编写一个校园植物名录,建立一个校园植物数字标本馆。为植物学教学实习以及植物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语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农业科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相关农口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摸索,才能探索出适合当今植物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植物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把植物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宝玲.浅析农林类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0(10):168-169.

[2]郑相如,王丽.植物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4.

[3]吴瑞云,覃瑞,刘虹,等.植物学自主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30):244-245.

[4]席嘉宾,廖文波,凡强.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6):88-89.

[5]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05-107.

[6]李晓娟,高述民,郭惠红,等.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63-65.

[7]段代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71-17772.

[8]王政,何松林,李永华,等.旅游管理专业“观赏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6):151-152.

[9]马慧丽.《园艺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9(38):99-100.

第4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1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授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及学生特点定位不甚准确

就专业特点来讲,农林类院校常设置多门园林植物相关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于植物的学习多基于其生态习性,涵盖到对植物细胞、组织结构、器官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及与人关系等方面的教学,致力于为园林、农学、林学等相关系统性学科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而我院作为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园林植物课程课时量受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不成体系。此外,老师们的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有农林院校毕业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也有更擅于设计实践,但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就学生特点来讲,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以艺术生居多,艺术生注重艺术实践,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但多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学习能力欠佳。我院“园林绿化设计”课程安排涵盖两部分:①对园林植物艺术性的学习探索;②对植物学和绿化养护等植物基础知识的讲授。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植物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美学效果及配植形式等知识饶有兴趣,但在听纯理论性专业知识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在最后园林植物方案设计阶段,也显现出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的情况。以上这些反映出课程安排需要对专业及授课对象进行准确定位与剖析。

1.2教学目标落实不甚完善

本院“园林绿化设计”教学目标有两点:①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外园林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识别本地常见园林植物,掌握其基本习性及园林用途,领会不同类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植物配置手法;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阅读园林工程设计图纸和领会设计意图,具备运用多种构图规律和手法对各类园林绿地实例进行分析、评判和鉴赏的能力。能够胜任植物配置设计项目。从教学目标便可看出“园林绿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安排需实施理论与实践并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更侧重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统讲授,实践环节多是学生课下自主选择场地进行实地调研,制成植物调研报告。实践教学部分形式单一,且缺少统筹计划,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不甚完善。

1.3课程作业设置不甚合理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作业分为三部分:植物实验及实验报告撰写、设计案例方案还原和方案设计。前文已分析环境设计专业及学生特点和学习特征,农林类院校课程中实施的植物实验及记录环节并不特别适用于艺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这一环节对于植物知识基础薄弱的设计类学生而言,接受起来稍显吃力,作业完成度不高,他们也由此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此外,方案设计部分,同头课老师对场地基址尺度有明确统一,但设计场地类型及图纸则各自行决定。几十位同学从老师提供的两处基地图纸中选择一处进行场地规划与植物设计,场地类型难免单一,学生课堂所学的各类型园林绿地规划及植物配置方法无法在方案设计中得以运用,学生设计构思受限,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

1.4课程考核项目不甚具体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作业成绩组成是:调研汇报30%+设计作业30%+设计说明20%+展示效果10%+平时考勤10%。考核项目分类稍显粗放,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过程性,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需要细化到各个阶段的表现,注重过程评价。譬如在调研汇报中,只对后期调研汇报形成了总体评价标准但并没有对学生前期调研计划、中期调研参与度形成合理成绩分配。再有设计作业部分,没有对前期方案草图阶段及中期方案讨论、修改及跟进阶段的学生情况形成考核评价。这种情况一是容易造成最终成绩评定不合理,二是容易让个别学生产生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因此,课程最终的考核项目要进行具体细化,由此制定出详细的评价依据。

2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2.1正视专业及学生特点,扬长避短

前文提到环境设计专业关于植物相关课程只有一门,其中还要涵盖到一定的植物基础知识讲授,这在农林类院校原本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然而放在艺术类院校则需要进行合理浓缩。同时,鉴于艺术类学生理论性知识掌握起来吃力的现实情况,也需及时调整理论部分的课程编排方式。譬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各自所长,系统安排理论讲授,实施大课与小课并行的方法。具体而言,适当安排课时,调用有农林类院校学习背景的授课老师为学生合班集中讲授植物基础概念及生态习性等理论知识,然后再分班由设计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艺术性、植物配置原则及手法等知识讲授,并做完整的调研指导。前文也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力及表现力,因此课程改革中要善于扬长避短,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艺术表现力的机会,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课程中可以是发扬学生手绘特长,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每人以记录手账的方式制成一本植物图册,除封皮、植物目录外,每本图册总页数不少于10页,册子内部每页绘制植物群组一组,包括平面图、群组效果图和主要植物标注,每组植物种类不少于三种,以现实植物场景为依托,可运用课堂所学植物及其配置原理,适当调整,使植物群组最终平面及竖向配置合理、层次丰富、树形多样。由此增强学生植物调研兴趣,10套甚至更多的植物配置实例转绘及再设计进行下来,学生便形成一定的设计优劣评估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

2.2增设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制成调研场地信息库

在原有课程安排中增设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体验主体,老师带领学生到较具代表性的场地进行实地讲解。体验式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被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身体验、调研与内化。具体而言,第一步,同头课老师在备课期间,共同商榷确定数处当地较具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并亲自走访调查,最终制成较为完备的调研场地信息库,尤其着重记录各园林绿地所使用到的典型性、多样性的植物图像,为其标注名称,建成植物资料库。第二步,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即时将这些植物资料发放给学生,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老师指定的园林绿地展开首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场地概况简介、设计理念、平面图、功能分区、地域性特征、植物名称及类别、典型性植被群落结构形式、配置手法等,制成图文并貌的速写调研笔记及植物图册,并明确记录调研感受及疑惑点。第三步,老师集中带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场地二次参观调研,老师就布置的调研内容在调研现场展开提问,就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关键问题分析与解答,并要求学生在调研笔记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二次调研记录。第四步,返校后要求各调研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与体验汇报,推举一人制成调研报告小结。第五步,老师组织全班性的调研小结分享,各组委派一人进行陈述,可互相质疑,形成开放的汇报氛围。

2.3加强课程作业实践性与多样性,制成课题设计场地信息库

课程理论教学涉及到街道景观、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校园景观和广场景观等5种不同类型环境的植物配置讲授。为了使学生所学理论更好落实于设计实践,课程作业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场地图纸选择模式,同头课老师需要共同调研、讨论并决断出数套图纸,最终归为5大类设计场地信息,以供学生在课题设计时选择。老师把控学生选题,同班级内提倡图纸选择的多样性,各小组间降低图纸重复性。由此一来,学生在设计及课题汇报过程中,能看到其他同学关于不同场地植物配置的不同设计构思,有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更有益于拓展学生思路,锻炼学生设计能力。

2.4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加重过程性考核

“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植物配置及表达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运用情况是课程考查重点,因此考察调研与课题设计将作为两大考核重点,加之平时考勤,初步得出考核比重为:考察调研占30%,课题设计占60%,平时考勤占10%。前文提到“园林绿化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过程性,需要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细化各阶段分数比重,具体而言,考察调研评分比重细分为:一次+二次调研占10%、调研笔记+植物图册占10%、调研小结汇报分享占10%;课题设计评分比重细分为:草图方案推进占10%、场地植物配置设计相关图纸完成占50%。由此,加大了课程形成性考核比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更具完整综合性和严谨性。

第5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这篇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关键词是培养方案,营养学,硕士,研究生,植物,专业,

一、培养目标

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植物营养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业务上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了解土壤学作物栽培学与遗传学植物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在本学科能独立从事研究教学和其它技术管理工作。治学态度严谨,协作精神良好。

3、身体健康。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及实践教育(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公益劳动)。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其余为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时间,考虑到植物营养学科的特点,三年中至少最好有一个完整生长季节进行科学实验。课程学习不得少于30个学分,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公益劳动等占3个学分。硕士生如要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学科院(系)审查同意,报校长批准,但延长或缩短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10个:

1、植物营养生理学

主要研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和调控;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和过剩的症状和发生机理,以及这些过程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植物在旱涝盐碱高温冷害病虫害通气不良营养缺乏或毒害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植物营养生理学及适应性变化规律,新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营养机理等,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2、 植物营养遗传学特征

应用植物营养遗传学原理,采用营养动力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高产作物耐缺氮磷钾锌及其它营养元素的营养遗传特征,作物品种筛选及调控营养机理研究,为高效节肥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3、 复合肥料及各种新型肥料的肥效机理及施用技术研究

结合化工和农业部门以及生产需要对复合肥及新型肥料的肥效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元复合肥肥效增产机理;钙镁硫硅,微量元素稀土及segeco等元素肥料作用机理环境效应施用方法和技术研究;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产工艺肥效机理以及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新型肥料进行试验研究。为肥料生产和施用提供依据。

4、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

主要是针对氮肥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开展平衡施肥与计算机推荐施肥技术开发,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和应用问题。

5、土壤生物量氮与氮素循环及调节作用

主要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周转的氮量,微生物周转氮与作物吸收关系,土壤养分养分的生物有效性,肥料中氮利用率以及在土壤-作物系统循环和施肥调控。

6、 新型高效缓效肥料研制及工业废渣农业利用

结合各种材料特点和作物营养规律,开展长效肥控效肥缓效肥磁性肥叶面肥药肥以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的配方及生产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和工业废物开展研究,如锌硼铁锰钼等工业矿渣钢渣草碳褐煤等资源利用与开发。

7、 组织培养与无土栽培营养配方(组合)及应用技术

组织培养及无土栽培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优化营养配方的筛选,应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对一些经济类植物进行营养液组合研究,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几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些研究实验室手段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8、 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与开发

根据植物营养失调症特征和叶片颜色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施肥;土壤作物化学诊断方法;精准农业及施肥技术;土壤植株营养快速诊断方法及速测仪应用;dris技术营养图谱信息系统及诊断应用技术。

9、 施肥对环境质量影响及良性生态循环施肥技术研究

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开展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施肥对土壤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影响,施肥与温室效应等研究,为合理施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和生态农业提供依据。

10、土壤氮的mit过程

结合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展 不同有机物料中氮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矿化氮的微生物和矿物固持作用(微生物体氮矿物固定态铵),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的矿化势(n0)有机氮组成及其作物有效性的影响,不同矿化阶段的净矿化率净残留率及影响土壤氮mit过程的因素的研究。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32学分以上(不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分为必修课(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种。学位课规定为6门(见附表1),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含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含专业外语),其它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选修课根据研究生培养方向至少选5门课程。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还可以选修其它有关专业的课程(见附表1)。

跨学科(指跨二级学科)入学的研究生,以及入学前是专科毕业的研究生,须补本科主干课程,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1、 必修课(学位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自然辨证

法概论) 4学分

(2)外国语(包括专业外语) 6学分

(3)高级植物营养学 3学分

(4)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 3学分

(5)植物营养与施肥专题 3学分

(6)植物营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3学分

2、 选修课

(1)高级植物生理学 4学分

(2)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3学分

(3)第二外国语 2学分

(4)植物营养研究技术 2学分

(5)植物营养诊断与管理 2学分

(6)施肥与环境保护 2学分

第6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是高校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植物学的教学特别是良好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基本实验技术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已成为高教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就对植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2008年以来,我校在烟草、园艺、农学等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中进行了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一、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

1.整合基础实验项目

传统的植物学课程形成了较完备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基础实验体系,基础性实验的开设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术能力。但目前,各门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在我校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中,植物学实验课时已由过去的36学时压缩到现在的27学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部分原来单独开设的部分基础实验项目进行了整合。例如,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已基本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生物绘图法。因此,我们将原来基础实验中的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绘图”、实验二“植物细胞结构观察”进行了整合合并;原来实验课程中“根的形态结构观察”、“茎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叶的形态结构观察”三个实验是结合理论讲授进程独立开设的,经整合后,我们在营养器官的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开设,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根、茎、叶形态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理解了植物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2.增设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和教材上所提供的都是结果已知而且结果绝对正确的项目,即使不做实验,学生也可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这种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探索性。在教学改革中,为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增设了综合性实验项目。与验证性实验相比较,综合性实验涉及知识面广,实验过程较长,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较多。另外,教师不提供详细的实验环节,只提供可参照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均由学生完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增设了“不同生境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观察比较”,通过对阳地、阴地、旱生、水生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观察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3.创设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开展科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的实验项目。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创设对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植物学课程是在第一学年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均较薄弱,因此,我们在开设研究性实验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设计较直观且该阶段能够完成的项目。例如,农学专业设计了“西昌主要外来杂草种类及分布调查”项目,烟草专业设计“凉山烟区不同烤烟品种植物形态学特征比较”项目,园艺专业设计“西昌学院各校区园林植物名录编制”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设,使植物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实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探索和创造中学习,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是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过去,作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间为3天,各专业所安排的项目基本相同。这样的方式存在时间较短、内容单一、专业区分不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实习时间和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实习时间由过去的3天调整为1周,调整后,便于安排更多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各实习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和消化。其次,我们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对实习项目进行了补充和调整,使实习过程更加符合专业特点。

二、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过去,植物学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由一名教师全程教学。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生产经验均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新的教学需要,我们在原来植物学教研室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专业教师,建立了全新的“双师型”植物学实践教学团队。

团队由基础实践项目指导、综合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分专业实践项目指导三个层次共同构成。其中,基础实践项目指导主要负责开设验证性实验、植物的基本鉴定技术等项目,由团队中的助教和讲师承担;综合设计实践项目主要负责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标本制作技术等项目,由团队中的副教授和教授承担;分专业实践项目指导主要负责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分专业实习内容等项目,指导教师除团队中的教授、副教授外,还包括农学、烟草、园艺等专业的生产经验丰富的部分专业主干课教师。

分层次建设的指导团队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尤其是综合设计性实践项目和分专业实践项目由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参与指导,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在教学团队中,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可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断学习,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实验技术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植物学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过去,课程考核只设一个总评成绩,理论占60%,实验、实习各占20%。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理论考试占绝大部分比重,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非常不利。近年来,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我们重新建立了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将植物学实验、实习都独立出来,开设为单独的课程,按独立学分来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必须既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扎实的实验技术,同时还必须根据专业需要掌握植物鉴定、标本制作的基本技能。

第7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专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43-02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Shen Dengrong et al.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rough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he diversified experiment teaching outline,the changing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 assessment system,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local college.

Key words:Local college;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Professional research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1]。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是一门针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的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课程[2],主要介绍植物病害、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药管理等方面,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农学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调研,发现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2类:(1)农资销售类:主要以农药化肥的、营销和技术推广为主;(2)农业种植类:包括中药种植、加工类,以三七、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营销类,以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花卉生产类,以花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3,4]。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本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实验课教学目前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验证”的方式,在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从下手。

1.2 实验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验开展的项目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较少,从而造成孤立单元实验多,经典实验过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过少。由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实验内容与培养地方区域性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实验标本数量不足、标本老化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鉴别病害、昆虫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植物病虫害标本经过长期保存后,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去了识别鉴定的主要特征,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1.4 实验教学考核单一、不合理 实验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出勤率构成。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之间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1 多元化实验教学大纲的建立 将实验教学划为三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实验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临时玻片制作、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昆虫的形态观察、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2)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3)研究性实验:从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入手,开展研究性实验,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创新实验及创新训练计划为主。教学大纲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由16.66%提升到33.33%,重在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改变“先讲后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师重点进行实验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指引。教师仅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通论实验课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标本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中过多地“以看代做”的方式。

2.3 实践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见表1,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有的60%调整为30%,期末成绩维持不变。新增实践成绩(标本采集),比例20%,专题互动成绩,比例10%。实践考核方式调整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践成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

3 结语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5,6]。在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本研究以红河学院开设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2]段海明.园艺类《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9-14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4]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1-52.

第8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同时将母语和非母语在部分或全部教学内容的应用。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中,非母语一般是指英语。《植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植物生命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科学,为作物的优质、高产和抗逆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传统的植物生理学主要在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水平上揭示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伴随着当今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研究成果逐步向其它学科渗透的形势下,现代植物生理学在微观水平上也向分子层次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密切,国际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对国际性综合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我国植物生理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但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用等方面的要求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诸多的问题。

1.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

教师是实施双语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效。植物生理学课程专业性强、内容抽象,需要教师的专业基础功底扎实。除此之外,对于实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两方面基本的要求:一方面,自己的英语水平必须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能将自己具备的英语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双语教学课程中。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高,英语文献阅读和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强,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很难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双语教学又对教师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要求高。即使有些教师的英语水平很高,但是很难将其运用于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上,语言流于形式,学生获取的专业知识信息有限,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因此,高等院校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和层次不齐

教学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教”不好或学生“学”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质量。高等院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大学英语》的课程,理应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面对一个话题仅仅能用书写的方式大致描述出来,而很难用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当进行课程专业信息传递时,学生仅仅能看懂教材的主要意思,而很难听懂教材所讲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作为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主体,“看”和“写”的能力较强,然而“听”和“说”的能力较弱。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仅有少数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6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4考试,还有一些学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CET-4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学班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授课标准太高对于英语水平底的学生难以接受,授课标准太低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则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3.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六种,分别为:沉浸式、双规式、导入型、双联型、过渡型和三相分流型。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语言社会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加拿大以英语(法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或以法语(英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为母语的聚集区,目标语言明确,学生除了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能够以目标语言进行学习,在课堂外也能通过社会、家庭和媒体进行学习。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虽然明确,但是教学模式僵化。如在不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完全的“沉浸式”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又没有培养好将英语运用到专业知识学习上的能力。或者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授课中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的双语教学就变成了“翻译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成效。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判断在多种的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是优的,哪一种是劣的。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每个生命活动的规律都是由若干个现象体现的。现象是直观的、看得见的宏观内容,规律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微观内容。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知识讲授需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针对相同的教学 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5.缺乏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教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现有的文献总结来看,国内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多数采用原版英文的教材,如Taiz和Zeiger编著的第三版《Plant Physiology》教材。诚然,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境,能够使学生直接涉猎国际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水平低且参差不齐,直接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不切合实际。为了解决其弊端,部分高校给学生又配备了中文教材。由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思想上本来就排斥双语教学,如果配备中文教材会导致学生对其过度依赖,减弱或消除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也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根本意义。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所述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巩固双语教学的成果,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解决。(1)加强对双语教学师资的再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安排其出国研修,在双语教学中的目标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2)实施双语教学的高校应大力引进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留学的高学历人才,不仅可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国外的教学理念、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3)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遴选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优秀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向其他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提高其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能力。

2.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很难使所有的学生受益。另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具体有两种措施。(1)在实施双语教学授课前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CET-4和CET-6的成绩进行分层),对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和相同授课学时的所有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以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2)针对学生英语的“听”和“说”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对于植物生理学的某一现象进行现场讨论,提高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针对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的弊端,可以采用“递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教师最先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为辅,然后过渡到中英文讲授各参其半,再过渡到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为辅,最后过渡到全英文讲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一方面避免了“沉浸式”教学难以全面和深入掌握专业知识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开“翻译教学”。在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不仅“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4.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现象可以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法的教学方法。由于现象是直观的宏观内容,用讲授法可以对其进行描述,如果单纯是讲授性的描述学生又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再配以动画和声响,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外亲身感受到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学习双语教学的兴趣。相反,对于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可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快速、精炼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采用讨论法,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培养科研思维,探究现象发生的本质内容;读书指导法可以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查阅相关书籍,理清思路,学懂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

5.编写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

第9篇: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211培养模式;实践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8?03

为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湖北文理学院于200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211”人才培养战略,即实行“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式以提升专业素养;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校内外实践和实习全面开展综合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能力。该模式的实质其实就是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专业改造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鲜明个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其中,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培养定位是否能实现。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介绍我院在实践类课程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组织模式

此项改革主要在我院生物科学、化学等专业实施,目前已尝试了“分子水平大实验”“基因工程虚拟实验设计”“面向问题实验,构建学科大类平台”以及“结构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现以“分子水平大实验”课程改革予以说明。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首先将该课程作为“大实验”进行设计,实验项目涵盖了先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学》全部实验内容及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新课程内容的编制,不是对先前各课程实验项目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进行有机地、合理地“增、删、减”:保留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删除和淘汰验证性、陈旧过时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分配项目学时数,项目的设置与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对上述课程的整合,改变了过去各课程依附相应理论课开设,实验学时数少(最少为4学时,最多也不超过20学时),各课程间实验项目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各实验各自为政、理顺了各课程实验开设先后逻辑顺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紧凑地、全面地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点。

(二)变更课程实施形式

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流水席”式的持续实验法,即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组织学生连续进行实验(比如,一周的时间,学生只上该门课程,其它的课全部停开)。上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上课(期间所有其它课程停开)。改变了

过去授课“一周若干次”、上课时间断裂、人为割裂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整认知,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动手能力的锤炼显得支离破碎、印象不深、强度不够。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动手的环节,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新传统的平时作业评价模式,将实训引入到理论课教学中

平时作业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续,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但在有些理论课教学中,平时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教师学生均不满意。因此,我院选择了一些课程进行了平时作业“实训化”尝试,现以《植物学》课外实践和实训为例。

(一)DIY栽培植物

平时作业的第一大块就是以我院花坛和花盆为“作业本”让学生各自动手栽培植物,要求每人栽活5种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不限,种子、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任选。要想栽活一种植物,学生必须要深入教材,深入图书馆、深入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习性和栽培方法等,只有消化和吸收了具体知识点,才能很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栽培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

(二)建立校园植物网站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古隆中风景区,校园植物种类丰富,按生态习性划分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是学生掌握植物形态和各种特征的活标本。要求每人拍摄20种不同的植物图片,并记录拍摄地点、该种植物的科属种以及对根、茎、叶、花、果等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建立起校园植物网[1]。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和摄影,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自觉地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消化了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校园植物规划的设计概念。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开展植物水培实训

授课中将植物水培方面的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们对校园植物进行图片拍摄和观察鉴定过程中,以及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一批适合水培的植物种信息,依托学院植物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水生诱变的相关学习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水培植物: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每组至少水培5种不同的植物。已有几十种植物水培成功。此项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5%。

总之,平时作业“实训化”的成绩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消化和应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改革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学生学科专业竞赛

我院对大学生社团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抓手。但是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学生活动众多,开展的如火似荼,但多为一些群体性文体活动或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科竞赛却参差不齐,鲜有亮点,并且活动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不够[2]。因此,我院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学工与教务沟通会、学生专业社团与指导教师碰头会等会议,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改革。

(一)理顺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机制

对我院五个学生社团进行专业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活动均纳入到教学管理范畴,聘请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社团科技活动所需的实验耗材、仪器等纳入到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管理,解决学生科技活动场地、仪器、实验耗材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设立院级大学生登攀科研资助计划,学生在每学年初进行项目申报,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予以立项并给与一定经费支持。完成实验课题并有成果(论文、专利等)者,将给予课外素质拓展课学分认定,同时改变以往素质拓展课学分统计时“学生群体性活动或竞赛”计分比例过高的局面。

(二)发挥社团学生科研主阵地作用

依托社团积极筹备并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食品安全检测大赛、显微镜操作大赛及CAD制图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课外实验大平台作用,引领学生远离电脑游戏,走进实验室或教师科研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开展课外实验或科研,真正让学生能以社团为家,对学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同时对教风建设也是一个极大促进。

四、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3]。为此,我院先后多次召开校企、校地、校校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在襄城区政府的召集下,与其所辖20余家生物、食品加工企业如襄阳三九酒厂、隆中药业、王胖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集体研讨;在襄阳市科协的协助下,同湖北思安药业、湖北精信催化剂、襄阳化通化工、襄阳泽东化工、湖北三杰麦面集团等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研讨,已经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同时,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入了由武汉工程大学倡议发起的“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了我院化工专业与湖北其他高校及企业之间的联络,促进了各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联盟组委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化工与制药学院院长以及武汉工程大学楚天特聘学者、美籍专家刚典成教授等专程到我院举行了2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会,帮助我们找特色、定方向。

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医药中间体、化工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方面人才的亟需的现状,并同中国留学人员襄阳创业基地归国专家教授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在化学专业专门设置了药物化学方向。学院还先后邀请了襄阳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质量监督局、环保局、农科院等单位技术专家、领导参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截止目前,已重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学生集中实习、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行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化模式运行,全面拓展学生能力[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以及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基于上述现状,如何确保动手能力过硬、创新意识敏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指导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将科技成果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受到挫折后的应变能力?

为此,我院结合专业特点和现有设备,提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公司组织为运行模式,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啤酒生产线和纯水生产线,已经注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纯水、啤酒、酸奶和烘焙蛋糕,试运行以来情况良好,调动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同时,依托生物科学专业和鄂西北植物资源研究所,正在申报鄂西北植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将包括:四季鲜花,盆栽造型植物,无土培养植物,植物标本制品,植物功能性饮料,植物性香料、佐料,植物性杀菌剂、杀虫剂,植物性空气清新剂;此外,接下来的工作将利用我院化学与化工师资优势,成立绿色化学制剂有限公司,开发化学洗涤剂、去污剂、除锈剂,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其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来运作创新基地,使“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让学生的“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在这个“公司化平台”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就业自信心,促进他们更早的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 孙永林,余海忠,王启会.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教改探讨[J]. 科技咨询,2010(13):16-17.

[2] 余海忠,王海燕,孙永林,等. 试论地方高校生物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定位[J].广东化工,2011,38(4):238-239.

[3] 余海忠,孙永林,王海燕,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25-27.

[4]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收稿日期] 2013-10-18;[修回日期] 2013-11-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