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

第1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环境;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林业技术专业“五段递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三段:4学期下至5学期上。进入递进式提升阶段,并开设新内容。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五段:6学期,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2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园林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部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基金项目: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项目

第3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新兴工业城市,素有“镍都”之称,境内所辖永昌县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永昌县辖六镇四乡,其中有7个乡镇就属于沿山冷凉灌区,耕地海拔2 000~2 400 m,年均气温2 ℃,气候冷凉,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充裕,牲畜饲养量大,牲畜粪便充足,劳动力资源富余,具有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2003年金昌市农技人员与当地农民在沿山冷凉灌区大胆尝试引进日光温室食用菌栽培,试验获得成功,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客商青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昌市2008年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7 035户,面积突破100万m2,但由于当年市场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2年食用菌生产开始由零星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转变,食用菌产业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食用菌的生产问题和趋势,及时应对,对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冷凉灌区食用菌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

截至目前,冷凉灌区已累积建成食用菌棚8 300座(每座240 m2),种植种类有香菇、毛木耳、平菇、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白灵菇、鸡腿菇、姬菇共9种,其中双孢菇种植面积占90%以上,属粪生食用菌,栽培方式是堆料床栽。2012年,食用菌种植户达到1 800户,种植棚2 518座,其中:新建1 385座,启动旧棚1 133座,种植面积达43万m2。推广立体栽培技术1 027座,二次发酵技术1 637座,预计菌类总产量达到430万kg,食用菌价格10元/kg,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稳中有升,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福建等地。

1.2 生产效益

根据对永昌县红山窑乡土沟村双孢菇生产示范点调查,种植1 m2双孢菇可产鲜菇10 kg,高的可达到14 kg,按10元/kg计,每1 m2产值100元,扣除成本32.8元/m2,净收入67.2元/m2,种植一座150 m2的菌棚净收入可达到1万多元,是种植大麦或小麦收入的20~30倍。同时,节水效益显著,每667 m2双孢菇全生育期需水仅为40~50 m3,每667 m2大、小麦全生育期需水280~310 m3,每667 m2可节水230~260 m3。

1.3 由零星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

金昌市食用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3家,其中: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业主李春祖投资1 000万元,建成了“食用菌工厂化立体栽培示范基地”,新建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6栋30 000 m2,实现周年工厂化栽培。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种植大户马兆俊年种植31个棚15 500 m2,生产鲜双孢菇6万kg,年销量7万kg;永昌县新城子镇通信堡村种植大户王守军在废弃旧教室种植1 750 m2,并新建菌棚20座,开展4组5层架立体种植,带动了新城子镇1 000座食用菌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冷凉灌区食用菌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条,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集约化程度低,农户分散、零星种植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致使部分农民宁愿外出务工创收,也不愿种植食用菌。二是产业化程度低。金昌市除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外,再无一家食用菌深加工销售企业,食用菌销售全靠外来客商收购,加工也仅仅是清洗保鲜和自然晾晒风干为主。三是技术服务跟不上。食用菌生产是金昌市刚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缺乏专门的食用菌研究开发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全方位地指导生产,造成技术服务跟不上,生产滞后。四是食用菌病虫害发生严重。由于连年种植,食用菌病虫害逐年加重,尤其是双孢菇褐腐病发生严重,且防治难度大,对食用菌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五是农民劳务工价上涨,加之推广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等新技术投资大。因每棚需额外投入8 000~10 000元的设备费用,也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

3 今后发展的思路

食用菌产业是当前和今后金昌市沿山冷凉灌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潜力大,是一个值得扶持发展的产业。2013-2015年,利用3年的时间,在沿山冷凉灌区建成高标准立体栽培食用菌菌棚4 000座,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00万m2,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 000万kg以上;在目前食用菌品种的基础上,每年开展试验示范,争取在3年内引进筛选适宜金昌市种植的双孢菇新品种3个,香菇新品种3个,杏鲍菇新品种2个,其他珍稀菇新品种4个。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培训效果。争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民8 000人(次);集中资金扶持食用菌种植大户10户,扶持发展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3家,力争建成年加工能力为5 000 t的加工厂1~2家。

4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4.1 明确发展目标,搞好食用菌生产规划

根据金昌市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发展重点村、专业村为中心,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尽快制定各自食用菌发展规划,确定各自的主导产品,并将任务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村社和农户头上,分任务、压担子,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壮大生产基地,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

4.2 狠抓基地建设

一是开展普查,确定生产基地。根据气候特征、当地条件、群众习惯和栽培菌种习性,进行科学规划,通过技术培训,配备技术力量,提高技术能力,完善设施,严加考核,认定为基地的就赋以充分的优惠政策,使基地建设名符其实,打好基础。二是抓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组织人员测算规模经营效应,扩大专用房建设,使广大菇农热心走规模经营路子。引导他们按工序组织劳力、实行专业化劳动,提高技术、技能及劳动效率。三是抓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技术总监、能手操作的作用,按规范程序控制环境,实行无公害栽培,无公害加工,确保产品实现国家绿色标准。

4.3 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介组织是纽带载体,把生产者与市场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才能使一项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服务必须与生产同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市、县级相关部门制定鼓励和扶持外地客商开办食用菌营销加工厂政策,对现有菌业公司、种植大户大力扶持,逐步形成金昌市食用菌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新闻、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为开拓销售市场、加大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声势。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将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推广机械化种植、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上,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

第4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成效;经验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根据省植保总站《关于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皖农植防〔2005〕4号)文件精神,在总结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示范经验的基础上,我县强化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指导思想 

县站谋划,整体布置,彻底解决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建立以专业防治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防治队伍;整合资源,技物结合,努力提升全县防治技术水平和植保技术贡献率。 

 

2总体安排 

2.1按市场化运作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年种植各类农作物面积在13.3万公顷以上,同时我县又是多种病虫害易发区域,防治任务较大,加之防治上受农村劳动力及其素质的影响,必须在行政推动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统一组织和分散经营相联手的基础上,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推行承包防治、代防代治以及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社会化防治工作。 

2.2抓重点示范乡镇 

从2007年开始,县植保站将在杨庙镇的7个村开展示范,在每个村成立1个防治专业合作组织,每个专业合作组织成立1个机防队,每个队不少于15名机手。专业合作组织必须经过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要求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六有”,即有招牌,有证件,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防治机手,有机动喷雾器。 

2.3多方扶持发展 

鉴于病虫草害防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启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将争取多方面支持,整合各类资源,努力给予扶持。一是县植保站将争取省站支持,借给每个专业合作组织10台左右的机动喷雾器;二是给每个组织少量数额的开办资金用于启动工作;三是选择推荐实绩突出的专业合作组织,上报上级给予表彰奖励和扶持。 

2.4近年工作目标 

在完善杨庙镇7个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10%以上;2007年辐射带动5个乡镇成立专业组织,力争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2008年全县各乡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将农作物病虫草防治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到2009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农作物病虫草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 

3工作重点 

3.1成立行业协会 

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为牵头单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种植大户、专业组织法人代表和农药经营户为成员,成立长丰县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协会;各乡镇成立分会,会员为本行政区域的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和农药经营户,加强对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各村成立的病虫草害防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个独立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3.2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示范片 

2006年,在杨庙镇建立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防治示范片1 333.3hm2,其中开展油菜病虫草防治社会化服务示范333.3 hm2,水稻病虫草防治示范1 000hm2。核心示范区分别选择在云峰村、枣林村、双塘村,示范面积666.7hm2。

3.3开展技术培训 

3.3.1培训方法。首先是县农作物病虫草防治协会对协会会员开展技术培训;其次是各分会开展本乡镇的技术培训,确保培训到每个协会成员和防治机手。 

3.3.2培训内容。一是农作物病虫草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二是农药安全使用规程;三是器械的使用和维修技术;四是农作物重大病虫草的发生趋势和防治预案;五是开展对重大病虫和突发性病虫开展防治前的战前培训。 

3.3.3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确保学以致用。 

3.4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是为全体协会会员提供病虫草发生和防治情报和防治明白纸,避免马后炮和乱放炮,确保防治效果;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到田头实行“沉淀式”服务;三是技物结合,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机防队提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四是24h开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 

 

4保障措施 

4.1强化组织引导 

此项工作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性保障工作,又是一件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初期,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强对这项工作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和引导显得十分必要。为此,首先成立了长丰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县长担任,县农委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农委分管领导和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各责任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有力地保障了组织的有序运作。 

4.2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首先是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咨询小组,负责专题解答农民植保防治专业组织上的技术问题,指导专业组织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及时维护器械。咨询小组组长由县植保站负责人担任,调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为成员。其次是建立病虫害防治专业组织的物资供应配送组织。配送组织负责人为县植保站分管经营的领导,选择县、乡两级从事农化经营的经销商负责人为配送单位成员。再次是建立信息互通网络。县植保站与农业专业防治组织之间,将利用网络、电话、信函、手机信息等多种信息连通渠道,沟通病虫发生与防治的信息联系,并制作信息联合“一卡通”,促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最后是要聘请省站和省农科院、安农大的专家教授组成病虫防治技术咨询小组,请求他们给予解答疑难尖端问题,并进行“三新”技术培训。 

第5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植保实训 改革 基地

一、促使植保实训课程改革的因素

1.学习者素质现状

植保实训(以下简称植保)课程改革的外力源于学生的现状:十多岁的孩子,没有积极向上的品质,没有事业梦想和奋斗激情,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成了痛苦的事……

2.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具有植保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种植和农资销售行业一直是“抢手货”,就业无忧。

3.中职教学改革“飓风”袭来

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省级和部级示范学校,对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具有行业和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大功能。改革之风猛然刮来,我们理清思路,并决定改革从每门课程开始。经过行业调研,植保课程的改革方案初步形成,我们的目标是,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具有粤西特色的植保课程模式。

二、植保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1.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笔者与植保课程主讲教师为课程改革问题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向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咨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企业行业专家的建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缩短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差距,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开始思考整合植保教学的内容,开发出了四大项目:植保基础知识、果树病虫害及其防治、蔬菜病虫害及其防治、花卉病虫害及其防治。每个大项目下又包含了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下有若干个工作任务。详见右表。

2.突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证,我们设计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技能课,并把两者教材合二为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做到边学边练,边练边考。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开发和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多年来积累的素材,编写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教材。在学校硬件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发各种优质网络课程,促进校园网的广泛应用。

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灵活调整项目的顺序

经与植保课程主讲老师商量,从2009年起,我们调整了授课计划,根据本地农事习惯,大致方向是上半年主讲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和荔枝龙眼病虫害,下半年主讲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病虫害和花卉病虫害,基础知识的内容穿插其中,令原来枯燥的基础知识也变得丰满起来,学生对此反应良好,对植保课程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良好。从技能考试结果来看,优秀者约占31.3%,良好者约占54.4%,及格者占14.4%。

三、植保实训课紧跟课程改革步伐

1.将项目化教学引入植保实训中

首先,从专业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设置每个工作任务目标,教学场所非实验室即田间,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植物病虫害,让学生不枯燥乏味,把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训教学中去,教学重点看得见,教学难点得到有效化解,真正实现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其次,在实训项目开发中,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的原则,使实训项目与行业需求热点相吻合。

第三,配置实训指导书(校本项目教材),这也是学校建设部级示范学校的必备材料。目前,此教材正在密锣紧鼓编写中。作为实验员,笔者积极向主讲老师提供素材和建议,对已经完成初稿的部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2.合理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实训教学

笔者协同主讲老师,巧妙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来辅助植保实训教学,特别是一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植物病虫害(如:植物病原微生物、螨类等),在多媒体平台上,把其真实面目展示出来,不但可以把平面模式转化为三维动画模式,还可以加入语音提示,减轻了教师到每个学习小组做示范的工作量,提高了实训效率。

3.高质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拥有700多亩的土地,其中属于果树、蔬菜、花卉生产实训基地的面积将近300亩,如此优厚的条件恐怕是全国少有的。学校园艺专业学生上岗前要拿到园艺工资格证书、植保工资格证书、果树工资格证书、农艺工资格证书、蔬菜工资格证书。为此,我们把校内实训基地分区,模拟上述岗位结构与功能,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的需求,彰显学校园艺专业的办学特色。

(1)果树基地。可开展果树的分类,果树的生长发育的观察,外界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果园的土肥管理,果园的灌溉与排水,果树环割、环剥,果实套袋和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实训项目。

(2)蔬菜基地。可提供蔬菜育苗、肥水管理、植株调整与环境调控、识别病虫害种类并防治、采后质量管理等实训场地。

(3)花卉基地。整地、开沟起畦,配制不同类型培养土,用化学药物调节土壤酸碱性,施肥,种子采收、贮藏、催芽、播种,无性繁殖育苗,识别和诊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简单维修各种类型喷雾器,农药及配制方法,制作插花、花篮、胸花、花束、花圈等实训项目的训练。

(4)农作物基地。可开展土壤耕作,农作物的播种和移栽,田间管理,晒场作业,农作物收获,种子检验,种子的分类贮藏,农作物施肥方法,肥料贮存与保管,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农药配制与药具的使用等实训项目。

4.科学设置,体验岗位技术需求

结合专业课学习,根据季节特点,按作物类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若干项目的实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指导教师和实验师的指导下,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特点,参加农事操作实践活动,完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品质鉴定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实践环节,并对作物进行生育规律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观察记载,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播种、田间管理栽培及本地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5.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实训质量

第6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德宏热作所)始建于1962年,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城北郊,占地面积1358亩,主要从事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等研究。1999年开始从事石斛领域的研究,建立了石斛研究创新团队,开展了石斛种质资源收集、石斛种苗工厂化生产;建立了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辐射带动农户和企业扩大种植。随着石斛野生资源不断枯竭,市场价格上升,全省各地企业、农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石斛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德宏热作所的支撑引领下,石斛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石斛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石斛产业成为云南德宏、保山、思茅、临沧、文山等地州富农强县的特色产业。目前,云南省石斛种植面积近3万亩,平均亩产约300公斤,石斛企业年创利税上亿元。德宏热作所在推动石斛产业发展中,主要做了以下5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石斛研发创新团队,引领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团队和创新人才的支撑。德宏热作所建立于1962年,一直以橡胶、咖啡等长期作物为主开展传统的试验研究。1999年转变创新策略,将单位的一部分科研开发由技术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开始建立石斛种苗组培室。当时的组培室只有3名技术人员,缺资金、缺设备,困难重重。从开始到餐馆收果酱瓶,自己动手洗瓶、接种到今天的工厂化育苗,得益于所领导的重视和全所职工的团结协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和支持。11年来,有关石斛研究开发项目得到农业部、省科技厅、省农垦总局、德宏州科技局、瑞丽市科技局的资金支持累计达788.5万元。研究人员也不负众望,克服困难,从传统技术手段中产生灵感和光芒,成功培育了一批批石斛种苗。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出一批具有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繁育、栽培、植保、加工等专业技能科技人员,其中培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引进硕士研究生6人、技术人员3人、技术工25人。2010—2011年,总投资39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0万元)的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建成启用,在科技厅的资金扶持下,增添了一批先进的组培、加工设备,扩大了石斛组培种苗的生产规模,年产石斛种苗77万丛(221万株),成为云南省内从事石斛研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团队。

二、建立石斛种质资源圃,保护野生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德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野生石斛资源,是最佳的石斛生产区。石斛药材讲究地道性,但是,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和市场价格的上升以及石斛种植规模的扩大,石斛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有的品种濒临灭绝。德宏热作所在从事石斛种苗繁育研究过程中,意识到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始终把保护种质资源放在首位,并依托资源优势,开展野生石斛资源调查,从不同渠道收集保存野生石斛品种。2010年石斛种质圃得到农业部南亚办的资金扶持,扩大建设了石斛种质资源保护圃15亩。目前资源圃已保存石斛品种53种,87份,7000多丛,资源圃种极濒危的石斛品种得到备份和扩繁;并利用石斛种质,选育优质、高产的石斛新品种。我所是目前全国保存石斛种质资源最多、最规范的石斛种质圃,为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建立石斛种苗生产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通过10余年的艰辛研究,我所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共获德宏州人民政府、云南省农垦总局和瑞丽人民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8项,申报专利6项,其中授理6项,已授权2项。制定了石斛组培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瓶苗标准、种苗出圃标准等技术规范,建设石斛种苗繁育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种苗。2010年,总投资390万元的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建成,扩大了石斛组培种苗的生产规模,2011年生产石斛种苗77万丛(221万株),累计繁育金钗石斛、铁皮石斛、齿瓣石斛等12个品种的优质组培种苗共400多万丛(1200万株),种苗推广辐射德宏、思茅、保山以及四川、广东、海南等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企业为载体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得到及时的应用和转化,2011年8月用技术参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在文山建立了约800平方米的组培室,年生产石斛组培瓶苗50万瓶。2012年本所组培中心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和竞争机制,再次扩建组培设备,扩大组培规模,预计2013年达到年生产100万瓶的生产效益,满足产业发展的种苗需求。

四、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带动企业、农户规范化种植

石斛种植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采取与企业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园,利用自己繁育的石斛组培种苗有偿提供企业和农户建立石斛立地苗床栽培试验示范和石斛与经济作物附生栽培试验示范,分别建立保护地立地苗床种植10亩,附生栽培210亩,辐射带动企业和农户种植近2000亩,实现产值近2亿元。其中与瑞丽市岭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石斛与经济作物附生标准化栽培示范210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的优点;创建石斛热作标准化示范园1个,使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年增收500多万元。

第7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步入浙师大校园,那浓浓的学习氛围深深地感动了我。虽说我们来的时间是暑假,但是校园中还是有很多很多老师、学生在继续自己的研究、学习。清晨、中午、傍晚、晚上,林荫道上、食堂里、大教室中、实验室里,总是有那么多的身影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在讲座中,老师们总是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而且总是不喊累,深怕内容太枯燥,他们是这样细心、诲人不倦。同时老师们丰富的学识让我深感佩服,专业的深度也让我赞叹,很多教师甚至是做过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也一定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

浙师大校园中除了那浓厚的学术氛围,还有那丰富的植物也让我大开眼界。曾经指导过学生做一份关于我们校园的植物大搜索,因为校园中没有植物的“名牌”,所以有很多植物都无从考证,只好询问、查找资料,而有些植物只能知道俗名,而不知道学名是什么,网上的图片又比较难以辨认,所以很多植物都不知道真正的名称。而这一次在浙师大的校园中,通过寻找“名片”,辨认,分析,认识了很多常见的但是一直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同时也能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辨。虽然自己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那种看到一种植物马上能够说出是什么种、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但是也能认得不少植物了。

这一次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来自各方各面的教育专家、科研教授、博士的讲座。从教学理论与研究、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趋向、教学论文、课题、教学设计与说课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从理论到实践,同时还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参观科技馆活动,让我们从学到用。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上给了我们训练的机会。从一次次讲座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已经荒废了很多大好的青春年华,一定要努力多看书本,多多学习,认真研读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让自己的教学能真正对学生的一生有所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参与并能自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这一次除了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探讨、学习、交流之外,也加深了我们丽水市九县市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自己地区的老师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在交流中我既为那些一线的科学教学“专家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研究感到深深地折服,同样是兼职科学教师,自己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要少得可怜,在教学、教研上的努力显得是那么渺小。也让我对同行们的丰富的知识感叹。很多老师是从常识、语文、数学、美术甚至是英语专业转到小学科学行业中,有些甚至和我一样兼顾着其他的课程教学,但是他们能真正与学生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这让我这个一直自诩是科学教师资格的人感到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与学生共成长。

第8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强和服务方式转变需求的提高[1~3],对植保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构建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4,5]。莱阳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

8.7万hm2,蔬菜面积2.8万hm2,果园面积2.5万hm2,年病虫害发生面积33.3万hm2左右,病虫种类300余种,防治面积32万hm2左右。近年来,莱阳市农业局以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为目标,扎实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加快植保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健全了一支由市、镇(街)、村三级组成的具有较高素质、效率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了科技服务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作物病虫防治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莱阳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也逐年攀升,2012年预计达到4.5亿美元。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果菜十强县等称号。

1 构建植保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

1.1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构建植保服务网络

针对农民科技水平不等、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重的实情,莱阳市植保站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新型植物保护服务体系,切实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科学防控能力建设,提升植保整体技术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①建立市―镇―村三级植保服务网络 莱阳市现有县级植保专业人员10人,同时从18个镇街农技站的78名农技人员中选聘18人作为镇街植保员,在全市784个村庄选聘了784个农民科技示范户作为村级植保技术员,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植保技术服务网络。

②建立起植保部门+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植保员+农民技术推广网络 结合莱阳市食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多、基地面积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按照扶持企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先后为食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选择和培育了基地植保员66人,兼职植保员120人,建立起植保机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植保员+农民的植保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植保服务体系,理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有力地促进了病虫预测预报、专业化统防统治、植物检疫等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目前,新技术、新成果覆盖率达到98%以上。

1.2 加强植保技术培训和管理

为加强植保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采取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测评方式,对市、镇、村及食品加工企业植保员进行绩效考核,表彰业绩突出的人员,淘汰末位。另外,为加强广大植保员的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了植保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培训。“走出去”即根据农时季节时令,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市镇两级植保技术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和集中培训;“请进来”即定期聘请省内外专家对市、镇、加工企业(合作社)等植保人员进行集中授课,每年培训次数不少于4期。同时,市镇两级植保技术人员通过进村入户指导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村级植保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进村入户培训指导不少于150天。通过对植保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提高了植保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打造出一支能打苦仗、敢打硬仗的植保队伍。

1.3 创新植保服务方式方法

①拓展多元化植保推广模式 近几年来,莱阳农业部门积极拓展植保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始终坚持以点带面,小示范大带动,构建多元化植保推广体系,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植保服务网络,建立起植保机构+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植保机构+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科研院校+植保机构+农户等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植保机构为主导,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农村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植保服务模式,使推广行为与服务行为结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纯的技术推广为系统化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开展统防统治、代防代治、专业指导、田间咨询等植保服务,加快了植保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应用。

②建立植保人员联系企业制度 围绕莱阳市食品加工企业众多、生产基地面积大、病虫害发生复杂的农业生产特点,植保推广体系的创新也与企业密切结合,实施植保技术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市镇两级的每位植保员与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定期到企业挂职。一方面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起符合出口标准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来辐射带动生产农户,加快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三方互利共赢。近年来,先后选调28名植保技术人员,与莱阳市28个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联系对接。2006年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实行更严格的标准,市植保站安排1名副站长到龙大企业挂职,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基地建设、农残管理及生产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符合出口标准的绿卡生产基地0.33余万hm2,保证了龙大生产基地原料供应的安全,当年龙大出口到日本的食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

③建立科技示范园,以点带面,加快植保新技术的推广 本着“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到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开展统防统治、代防代治、专业指导、田间咨询等植保服务。技术人员依托示范园、示范基地,把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增收的效果实实在在地展现给农民,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讲理论的农业技术推广状况,激发农民学习技术、应用新成果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8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龙大、鲁花等食品加工企业试验示范基地18个。

④建立植保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 信息网络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和载体。我们建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18个镇街分别成立了镇街级信息服务站,同时在每个市重点食品加工企业确立1名专职植保信息员,各行政村确立1名农民植保信息员。建立以市农业信息中心―镇信息站―食品加工企业信息站―村级农业信息员为主体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专门负责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和工作。近几年,通过网上查询,下载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资料2 500多条,各类信息4 000余条次,促进农产品销售量1.5万余t,实现销售额1 500余万元。

2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2.1 做好绿卡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推广

2003年在省植保总站的支持下,莱阳市开始承担和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找到了破除出口农产品农残技术壁垒的途径,有效解决了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出口农产品农药、肥料残留超标问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莱阳市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各食品加工企业真正做到了有标准可依、按标准生产,严格按照制定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起严谨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了出口农产质量安全。目前,全市所有出口企业基地均按照“绿卡”标准进行生产,面积达1.7万hm2,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水平迅速提升,截止到目前全市出口农产品无一例农残超标事件。

2.2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抓好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莱阳市农业部门还加大内销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和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品牌,以品牌来促进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有效完成了1.4万hm2的绿色花生原料标准化基地、0.8万hm2的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和400 hm2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基地内大力推广借鉴出口农产品绿卡基地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档案,基地内加大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捕虫板、诱捕器等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实行“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农药管理、统一用药方案、统一技术推广和统一技术培训”的“五统一”管理,严格按制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强化宣传,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根据莱阳市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五大主导产业的特点,筛选确定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12项植保新技术,作为主推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推广应用,迅速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①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根据莱阳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12余种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8种出口农产品绿卡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质量标准体系。

②采用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模式 为进一步实现植保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推广网络优势,把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先后进行了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防虫网越夏栽培技术、臭氧机防病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安全高效植物农药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试验30余次,示范面积约

333 hm2,推广应用面积0.2万hm2。同时,加强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专业化防治技术。由于采取了统一采购农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施药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施药次数和施药成本,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莱阳照旺庄镇西陶漳村在实施蔬菜植保专业化防治后,据测算,平均每667 m2节省农药成本10元,增加蔬菜产量126.7 kg,蔬菜合格率由常规的81%增加到92%,平均每季蔬菜增收节支253.4元,按照莱阳市专业化防治蔬菜面积

0.3万hm2计算,增收节支1 185.3万元。

③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为了扩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在全市农民、企业中的影响力,加快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各种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多方位、全角度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进村入户、赶科技大集、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同时,根据季节时令及时发放病虫害情报及信息等,指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防治,使植保新技术等得到良好的推广应用,为绿色植保新技术的快速推广打下基础。近年来,共举办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18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5万余份。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一种新型植保体系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产品已步入标准化生产,病虫害已步入专业化防治,基本形成了一条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植保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长安,李霞,秦文萍,等.实施植保创新工程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2):38-39.

[2] 庆淑英.实施植保创新工程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230-239.

[3] 张广照,王鹏, 檀银忠,等.加快机防服务队建设 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J].湖北植保,2007(6):38-39.

第9篇: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叶成林,说明它是一种几何倍增的扩繁法。取一根枝、一片叶、一条根都能培养成一株或者数株幼苗,一张小小的叶片上就能长出十几株小苗,一根光秃秃的枝干上也能长出发达的根系,一块不大的小百合的鳞片上也能长出很多的小苗,还有更多的是一叶一芽就能在短期内发育成一株完整的克隆苗。

几乎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用这种技术实现生根壮苗与增殖,达到快速育苗的目的。如西瓜、番茄,一般取它的一个带叶茎节,3~4天可以生根,7~10天就可以移栽;而木本的果树,也只需要15~29天生根;还有一些药材及珍稀树种,如红豆杉,40天左右也可以生根;而且可以周年育苗,周年移栽,效率高、速度快。

我们以驱蚊草为例看它是如何实现一年扩繁200多万株的:取一叶一芽的繁殖材料15天可以生根而成为小苗,再经过约45天的栽培,每株可以长出15~20片新叶,而这些新叶就是繁殖下一代最好的材料,也叫离体材料。那么从一叶一芽至倍增15~20倍只需要两个多月,如此循环,1年可循环4~5代,这样1年就可以达到200多万株的种苗量。这就是快繁技术的神奇所在,也是它在生产上的意义所在。

有了它,种苗的扩繁不再难;有了它,种苗的集约化、工厂化成为可能;有了它,珍稀植物、濒临物种的拯救有了希望;有了它,难繁殖的品种不再难;有了它,周期长的品种不再长。现在,这项技术已开始广泛地推广运用,但因为它相比其他育苗方式的优势和神奇的快繁高效率,在国内某些单位和个人收取的培训费高达七八千元,有的上万元,甚至几万元。这样对推广和普及是不利的。其实这项技术是人人都可以掌握、方便实施的好技术。

然而国内所有快繁技术(植物克隆),包括正在培训的多数单位或个人,都是出师于徐教授这里!为了满足广大读者要求,本刊读者服务部与徐教授联合培训,优惠价1980元/人。

二、蔬菜工厂――新一代芽苗菜全智能化生产技术

牙苗菜智能化生产的优势

①流程极度简化、智能化生产、无人化操作、计算机管理芽苗菜、豆芽菜。控制器的专家系统设置可以全天候自动调控,让芽苗菜生长于最佳的智能环境下:如湿度不足会自动加湿,光照不够会自动补光,温度过高会自动降温,温度过低会自动调温,环境缺氧会自动通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流程的简易化,只需浸种与播种即可,等待的只是收获,实现了“傻瓜式”的生产。一人可以管理上千平方米。

②独特储热仓设计,高效节能,实现四季生产;上市时间更准确,芽苗菜质量与产量更高。

③立体多层次种植,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分区化管理,生产连续化、品种多样化。

④生产时间缩短,复种指数高,产量高,效益好。

⑤物理方法杀菌消毒,可完全免除使用农药与化肥,并且可使芽苗菜的烂种现象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无化学残留污染,完全是无公害绿色食品。

芽苗菜智能化栽培是当前芽苗栽培领域先进的栽培技术,虽然与传统栽培相比增加了全自动数字化、智能化,但投资成本不是很高,可按投资者的资金情况,投资设计可大可小,小的万元就可操作,大的可建芽苗菜规模经营的工厂。从小的20余平方米到大至几千平方米,灵活机动,完全可按个人资金情况决定投资方案。

芽苗菜智能化栽培对场所要求低,空间利用率大,是较好的创业项目之一,它具有上马快、成效快、市场广的特点,是当前投资农业项目中风险小、回报快的好项目,学员可按自身条件来确定规模的大小,一般一个200平方米以内的芽苗菜智能化栽培只需一名管理人员即可。

该项目有些单位收取加盟费高达5万元。本刊读者服务部与科技部农业科技司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合作,举办该技术培训班,仅收费1280元/人

三、水培花卉――植物水生诱变技术

植物水生诱变技术与水培技术不同,它是一种让植物能适合在水里生长的技术措施与手段,而水培是一种适应后的栽培方法。当前,国内流行的水培花卉,以它清洁、易养、美观等优点而成为生活家居摆设的新宠,成为日后家庭养花的一种趋势。而我们现在推广植物水生诱变技术,对植物实现水生诱导,几乎让所有的植物都能适应水培,让一些原本怕水的植物如桃、仙人球、铁树等都可以在水中生长,即有独特的观赏性,又具养护的简易性,不会因为浇水施肥不当造成死树烂苗。使传统的水培概念得以全新的拓展,使植物的栽培空间得以最大化的放大,只要有水、有光线的地方,就可以进行植物栽培,是植物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当前家居及生态绿化建设中的一项全新的技术!

现在水培花卉之风席卷全国,出现了许多公司、民营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培花卉的技术传授,有的收费高达18000元,更有的收取加盟费二三万元。其实,这是一项并不复杂、投资不大、且人人都能掌握的实用价值高的好技术。你自己不需要种植花草,直接从花卉种植大户批发您所需要的花卉植物回来后自己用所学的技术实施诱导水生根,慢慢扩大规模。先少量试验,再批量生产,做真正的水生诱导植物!

本刊读者服务部与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合作培训水培花卉植物水生诱变技术。让您从植物生理技术角度,掌握真正水培花卉的技术真谛,切实掌握这项新技术,让您实实在在的赚到钱!本项目培训费只需1280元/人。

四、夜光花卉――植物荧光诱导技术

荧光的诱导技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技术来促进荧光素吸收,而后于叶片、花、根、果等器官的表皮细胞下发出柔和荧光,并且发光持续性好、发光时间长、发光强度高、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这些植物白天与普通植物没有两样,也是最适室内栽培,可起到室内黑暗时的光指示作用,可以利用发出的荧光为居室创造一个温馨柔和的荧光环境。特别是一株株型较大的鸭脚木,置于暗室内,犹如一株玉树或是下了一层洁白的雪,也像十五的月光洒下的余辉,它的美与奇,难以用言语表达。一株铁树可使室内蓬荜生辉,美轮美奂,真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一颗颗仙人球就像一个个稀世之宝夜明珠,光彩夺目!

在上海一颗经过荧光诱导的直径30厘米的发光金琥铂仙人球,竞可卖到5000多元;一株铁树也可以卖到万元以上,有的可以卖到几万元。其中的利润空间无不体现着高科技智慧的结晶及新奇的伟大效果。

有些学得早的学员,学会后传授该技术,收费高达1万~3万元。为了更好的普及和推广该技术,本刊读者服务部仅收培训费1280元/人。

特别惊喜 不容错过:以上四项技术培训费共计近6000元。如果四项技术全学仅收费2800元/人(单项学习参加面授需补足学费至2800元)。您不用担心学不会,本刊读者服务部收到您的汇款后,当天将及时将教材和光盘快递给您,您可在家先自己看书和光盘,边了解学习边实践,不懂的问题做好笔记。安排好时间参加本刊读者服务部与科技部农业科技司星火计划培训基地发明人徐教授联合举办的每月一期的现场培训班,现场培训班不再另收费用,但食宿费用需自理,学期5天。学习地址、学习时间和乘车路线我们会随教材和光盘一并邮寄给您,学会后颁发农业部星火计划培训中心“现代农业新技术”结业证书。您如果到现场参加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以上新技术,还可以免费学到如下几项新技术:

1. 一年四季牧草工厂化生产技术。可以让一个200平方米的大棚生产出相当于24亩地产出的牧草,冬季也可以照常生产,7~10天收割一批,复种指数达到30~40次,无土栽培,不需大量用水,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是一项持续可循环的有机种殖技术,是推动食草动物养殖发展的有力武器,是解决冬季饲料缺乏极为有效的途径。

2.蔬菜的气雾栽培技术。一亩地蔬菜不需要人工整地、除草、施农药等劳作,一个月时间产出28吨多富含维生素C的无公害蔬菜,每亩地相当于5~10亩地的产量。而且不受季节的影响。

3.鱼菜共生技术。通过这种模式,让农民实现一举两得的经济收入,既可种菜也可养鱼,而且两者间在同一空间内完成,这样农民养鱼与种菜就变得极为简单与高效,即使在干旱缺水的地区也可以实施。

4.辣椒树、茄子树、番茄树、黄瓜树等植物王的种植技术。大家所看到的树形蔬菜,是采用新型的种植技术――气雾栽培技术栽培的结果,也称为“植物王栽培”,这种技术可以长年提供适宜于这些植物保持长年生长而形成树形的植株,长年可采摘。可广泛用于现代旅游、休闲、观光、科普农业园。

5.未来农业――城市观光 、休闲、旅游农业。该项目将以观光休闲农业高新技术为主题展示未来农业的美好前景;为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参考,给投资者或热衷农业者带来新思路、新技术的启发,带来现代观光农业的新风景。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绍,培训现场还有更多的新技术等着您去参观学习。比如:抗台风、大雪、利用率高的新型鸟巢温室建造技术;农业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普园的规划与设计;自制具有物理杀菌消毒功能电功能水(强酸强碱性水)在农业上的应用;观赏瓜果的空中雾培技术等几十种农业新技术,绝对的物超所值!让您激动、让您心动、让您满意,让您迫不及待的回家行动!

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