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美的幸福范文

完美的幸福精选(九篇)

第1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一个女人天生丽质当然最好,但后天的保养更重要,完美女人除了事业上的成就,对生活的要求也要“精益求精”,刘嘉玲少女般的身材一直是众多女性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已经四十出头的她能够保养得这么好?其实这完全归功于刘嘉玲注重养生健美的习惯,方法其实很简单,一日三餐都必须按照拟定好的食谱进食,加上适量的运动,并拥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就一定能做到。一般来讲,刘嘉玲的早餐会选择水果或者含丰富营养成分的饮品,不管肚子饿不饿她都会坚持这种吃法。午餐则是以蔬菜为主,或者拌一些蔬菜沙拉,烹饪食物时只选用植物油。晚餐稍微丰富一点,也是以蔬菜为主,可以添加肉类,但是多会选择鸡、鱼这一类的白肉,减少脂肪的摄入。刘嘉玲说每餐切勿吃得过饱,八分饱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的是在休息前4小时不要进食,否则会给还未完成消化工作的身体造成肥胖负担。

猪肝美容汤是刘嘉玲推崇的健康美容食品,因为猪肝有很好的清血排毒功能,补肝明目,使人保持红润的好气色,它含有丰富的铁质,是补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物,猪肝中含有的维生素A,能维持肤色的健康状态,对皮肤的健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还具有一般肉类食品不含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反应,抗氧化,防衰老,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堪称食物界中的“修容粉”。

刘嘉玲的私房菜:港式猪肝煲

第2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幸福如草萌芽

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火辣辣的。到了晚上,天气依旧闷热,知了抱怨着,鸟儿躲藏着,8岁的我一口一口喘着气儿,“热死人啦!”我不耐烦地叫喊着,“还停电……”“今天找个凉快点的地方睡吧。”说着,妈妈领着我来到阳台,铺好了凉席,我自然不想在这儿睡,极不情愿地躺下,妈妈随手拿起一把扇子,开始扇风。我叹了口气,不过很快朦朦胧胧地进入了梦乡。不知怎的,我似醒非醒,隐隐约约还能感觉到阵阵沁人心脾的微风迎面扑来。过了一会儿,没风了,我困惑地睁开一只眼睛,迷迷糊糊地叫着妈妈,直到又有那辛苦扇来的风。我又进入了美梦中,嘴角露出了惬意的、甜甜的微笑。就这样,仅仅只是这一个动作,却陪伴着我度过了整个夏天……

幸福如花绚丽

渐渐地,我长大了,开始学会感恩。母亲节到了。早上,我强装着镇定,和往常一样,等妈妈上班之后,我悄悄地带着自己存着的钱来到商店,为妈妈挑选一件像样的礼物,左顾右盼,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只要一想到妈妈收到礼物后的表情,我就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小心地收好礼物,来到花店,买一朵康乃馨,呀,真香啊。整个下午我都心神不宁。终于熬到了4点半,妈妈该下班了,我捧着包装好的礼物藏在门后。大概过了几分钟,熟悉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里,我的心怦怦直跳。妈妈推开门,我便跳了出来,喊着“母亲节快乐!”妈妈不知所措,吓了一跳,不过短暂的惊喜过后,脸上还是洋溢出了灿烂而又欣慰的笑容。妈妈不太会表露自己的感情,可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喜悦,发现我其实已经长大了。霎时间,心灵的感应传遍全身,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妈妈为劳的画面,心头一股股暖流涌动着,我的心颤抖着,眼里泪光闪闪。依稀记得,多少次失败后,是母亲时刻鼓励我不放弃,只是我的成功还太少,太少。我的嘴巴动了动,想说什么,还是说不出口。看看母亲头上新添的白发,额头上的几条皱纹,才突然发现,我其实还没有真正了解母亲,这一定是因为我……正想着,不争气的泪水像调皮的露珠滚落下来,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重要了,我脱口而出:“妈妈,我真的好爱你!”抱住了妈妈的我,真的很幸福,泪水无声地落在面前,我们的心仿佛连在了一起,永远都无法分开。此时此刻,我好希望母亲永远生活在幸福的花园里,让母亲的心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阳光的照耀下,暖暖的;在雨露的滋润下,甜甜的。

第3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哈哈~~”依,雪不顾形象的大笑起来

“没有我得不到的东西,除非他死了”恋坚定地说又可爱地眨了眨眼睛

“真是路窄”依指了指篮球场说道

“夜打球的样子好帅哦”恋正发花痴中…‘啊’一个球把雪的头砸到了

“雪,你没事吧”依关心地问,雪疼得泪水直流

‘啪’恋狠狠打了俊的脸,白皙的脸上出现了红红的一个手印

“雪要是有什么事,我要你们好看”依放下狠话

俊看到雪哭了,不惊吓到,就连恋打了他,他都没感觉

“我们向三个宣战,要么打架,要么打球”依恢复了平静,雪也早已不哭了

“我们应战”宇说道

“我们不和女生打架”夜温柔地回答,恋一看,怒气早已烟消云灭[真是花痴]

“那么打篮球”恋说道

“恩”俊点了点头

“好,明天下午三点,如果你们赢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如果我们赢了,答应我们的三个条件,做为你们整我们的事情。同意吗?”恋望了望夜

五人点了点头

…………………………………偶是分割线…………………………

“你们听说了没有,那三个丑女向三大王子挑战比赛篮球,今天下午举行”

“好不自量力”

“以为这样就可以让王子注意她们三大丑女吗”

下午三点:

第4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哈佛学生正面临着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有80%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过于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有10%的学生称他们考虑过自杀……

富裕的生活为什么非但不能带来相应的幸福,反而往往使烦恼接踵而至?这是令许多人深感困惑的问题。

泰勒曾经将人生比做四种不同类型的汉堡:

第一种,吃了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幸福,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是最糟糕的,味道不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有期望,属于“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是“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幸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泰勒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也是所有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接触了数以千计压力巨大的学生、家长和职场人士之后,他发现,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不仅是要求幸福,而且是要求完美。这正是大多数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

在《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中,泰勒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完美主义。他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原则,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这两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这种区分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成功和自我实现,什么是人生的圆满和真实的幸福。

第5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一、人性与人的幸福需求:

启蒙时代以来凸显的教育伦理命题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因而讨论有关人性的问题,也就是对人之所是与为人之道的辨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性一直被置于前提性的地位,而且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入口与先验原理。迄今为止,即使人们难以完全理解和说明人性到底是什么这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但并不妨碍人们从理论或价值判断上推导出人性的理想状态及其内在规范。与人拥有价值承负一样,人性也并非一个价值空壳,真实与虚假、善与恶、美好与堕落、崇高与卑鄙等诸如此类的描述,都被它同时汇集于一处。可见,人性具有双重性、矛盾性和复杂性,从真实到虚假、从善到恶、从美好到堕落、从崇高到卑鄙,或从虚假到真实、从恶到善、从堕落到美好、从卑鄙到崇高等的种种变化,所揭示的正是人/人性的动态性、生成性。可见,人/人性既是历史的存在,也是开放性的、动态的存在,但出于对真善美的天然价值偏好,人类本能地要超越人性中的不好/恶/坏。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人要成之为人,就要不断完满人性。

在传统伦理学框架中,人性首先意味着德性,人性的道德属性与人之为人的价值规范,所彰显的必然是人之真善美。至善是中西共有的德性认识论基础,都强调德性作为人的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这种基于真实/良善/美好的道德基因,正是完满人性和实现价值超越的根基,也给人类的艺术、政治、审美与教育等活动植入了德性的伦理品格。一言以蔽之,合人性/合道德是个体及人类实践的首要伦理原则。幸福就蕴藏在合乎德性的实践及其体验中,这种建立在合人性/合道德伦理原则基础上的规范性认识,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都要求必须执行的价值信条。亚里士多德提醒,幸福意味着至高的德性:如若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那么,就很有理由说它是合乎最高善的,也就是人们最高贵部分的德性。换言之,幸福作为最终目的或最终价值的承载者,它必须出于一种德性品质,而这个体现它自身德性的实现活动(energeia)构成了完善的幸福(teleia)。德性/善生成的幸福理解,所强调的是人要以德性的态度过上德性的人生/生活,否则人就不可能是幸福的,从而使幸福与德性同时成为确证人的价值的内在方式。可见,对于幸福的价值需求,必然伴随个体人性的觉醒与道德的生长。

启蒙运动以来,中西伦理学共有的德福一致传统虽然没有中断,但导致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幸福想象的重大观念转向:基于启蒙对人的发现以及世俗世界的推进,幸福越来越被认为不仅是由于人性的内在发展与自我价值超越所驱动的,而且是一种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康德曾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世纪后的启蒙哲学为了更好呈现人的基本人性,降低道德神性的目的与权威,在打破了宗教神学钳制人性的黑暗历史的同时,依然把康德式的道德箴言置于显要的地位。启蒙所带来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人是其所是地存在,内在包含着人何以是人地存在的价值诉求,为人立法、缔造人的自由与幸福,应当被建构为一种基于人性的道德法则。在《独立宣言》中,启蒙先哲申明,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首先是人的生命权利与内在价值需要,而不仅仅因为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幸福,被公然书写为一种正当而正义的善,因而作为个体生命权利的幸福依然承担着人之为人的道德意义。只不过,这种道德意义更加世俗,更切近人的价值本体,幸福是我们对所希望的生活的一种理想它基于经验性的期待或者偏好。这种理想部分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幸福与自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从本意上说,幸福就是活得好,活得欣欣向荣。至于为什么要活得好,或者说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则无需回答。如果非要回答,那么我们只能说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本能,幸福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追求,当然,这种本能不是生理本能,而是一种生命本能、精神本能。可以说,这种出于个体本性的先验论理解,并非只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建构的乌托邦幻境。实际上,无论是个体人性的需要,还是社会集体行动的道德原则,幸福都成为了人之为人的自体性追求与道德性的实践归宿。

启蒙通过巨大的社会变革、制度安排和现代教育,给予了人类及其价值努力许多仅仅是现代才可能有的珍贵赠礼。独立而不再是依附性的个人及其自由权利,平等、正义的观念和宽容的胸怀,幸福追求的正当性就这一切作为价值追求和社会运动的交互成就而言,都是人类及其社会生活不论往后如何发展,都不能或缺的基本元素。始于启蒙运动以来人的主体性觉醒与世俗化事业的进步,教育形成了致力于缔造普遍人性与个体自由的观念传统,成就人而不是造物构成了教育的伦理命题。其核心议题是,为了幸福和缔造幸福是教育的宗旨,教育应关注作为人的普遍生存权利与价值超越的幸福,并且将自身升格为一种致力于个体及社会幸福的道德实践,即幸福教育的理想状态。因为,这不仅仅关乎着人性,更关乎教育成人的道德根基。(1)教育是人性的事业,而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教育需要将幸福纳入自身的实践目的,这与人追求幸福的价值需要具有内在一致性;(2)最高的善必然带来最严格的正义和最完善的幸福,不道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致力于建构幸福的人性意义及其内在的道德承负,正是对其德性传统与伦理性格的彰显;(3)基于人性与道德性的根基,教育才可能真正成长为幸福教育,才能更好地传递真善美,而不至于使自身变得平庸和毫无价值深度。

伦理既是人性的原则,还是一个能动的、实践的概念。现代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权利,将谋求幸福的伦理命题凸显了出来,并付诸具体的实践之中,但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连续性的幸福,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而真正的困难也在于此。教育必须要引导人追求美善生活、过上有意义的价值人生,从而为幸福奠基,这恰恰构成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使命与真理性原则。这种生成于人性与道德性内在价值需要的观念思维,成为了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可见,教育对幸福观念传统的坚持,与其说是其内部自体性生成的,还不如说是外部世界理论赋予的一种实践观念框架,这其实是幸福真理理论在教育学变革和教育变革中涌现的观念效应实现个体完整意义的连续性的幸福,并非纯粹的观念乌托邦,而是一个大写的德性原则与目标。因为,启蒙时代以来的教育学/教育认定的一种普遍观念是,个体能够把自身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而塑造有意义的生活关系,而这正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基本要素。在教育的启蒙意义上,人为自己立法就是为人性立法,就是确证人之为人,就是为幸福的人生创造可能性,将一种专注于幸福的精神文化升格为人的内在品质与实践能力。

由此,幸福教育便构成了教育的根基性存在,它所追求的不仅是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幸福的观念传统,也关注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使个体获得幸福的可能性/现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教育给自由铸上了道德律条,即作为个体幸福权利的重要前提,人生而自由,这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观念传统,意味着不致力于个体自由与幸福的教育,就是非人道或不人性的教育。以此为基础,大致可以看出幸福教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它是在幸福这一人类永恒性、自体性价值指引下,以实现个体自由与幸福和社会良善状态的一种具有实践理念性质的教育理想。其核心指向是:(1)追求幸福是人性最本真的价值需求,是人存在和发展重要的内在机制之一,而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在超越性的教育活动中促进人的超越性的生成,使人实现幸福、自由和超越是教育理应达到的最为完美的价值归宿;(2)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幸福教育在具体实践中起着概念化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系,它要求在教育目标上突出幸福对于个体的价值生成意义,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上突出个体对幸福的感知、体验和价值实践,在教育方法上要尊重生命以及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可持续发展;(3)通过幸福理念的贯彻,推动教育变革与转型,并以幸福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缔造社会良善和个体价值生活。在当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的情况下,个体及整个社会对幸福幸福教育的关注必然更加凸显。启蒙在人学观念上奠定了教育赋予个体自由与超越的精神传统,而幸福教育理念正是对这一传统的接续。就此而言,幸福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个体内在需要以及时展诉求的观念凝结,而且具有局部的教育变革意义,它把教育作为关怀个体生命意义的人文化意识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把完善人性、提升个体人格和培育人生价值提升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主旨:教育成人之学的聚焦点应是幸福问题,学校应积极使学生迈向自由之境、过上幸福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实现人类的整体幸福。

二、为幸福而奠基:教育作为

启蒙的人性根基与价值宗旨

对于教育本质、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等的前提性追问,实际是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存在合法性教育以何种状态存在等的反思性探求,而且总归指向一个核心: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或者说教育何以更好地存在,因而其统合及灵魂即是教育作为更好的实践。这就不仅需要在理念层面上做出形而上的本质回答,也需要落实教育如何变得更好的实践命题。教育并不是纯粹价值中立的,教育指向更好的实践(Education as Betterment),构成了教育作为一种自我的实践与要求,因为Betterment本身就有价值,有一种往上提升的味道。

从最原初的意义上讲,教育即是一种启蒙的实践。近代以来的启蒙历史,凸显了教育的现代性意识以及对人的价值吁求。就此而言,教育必然是指向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的价值性实践,而且是为了人更好或更好的人的价值性实践,由此才能夯实其人性与道德的根基,这与启蒙运动以来的实践传统一脉相承。马克思申明,人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陷在里面,而是从这里上升为人,人的自由、超越等关于人的本性与命运的价值性承担,都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教育正是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

幸福与教育存在着内在的价值性联系,即教育是一种致力于人的生成的启蒙实践,一种为了使人更好的人性教育,幸福教育是其理想的价值状态。更好意味着动态的生成与连续性的保存,因而在实践上,幸福关涉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需要累积。由此,幸福的教育并不必然是最好的教育,却一定是一种更好的教育,一种生成个体存在意义与保存人类幸福经验的有效方式。在学校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幸福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这些由幸福所造成的意义能够改变人生的整个画面。可以说,对幸福的本质追问及以此为目的的教育实践,便形成了内在于个体生命世界、生活意义的价值品性,而不是外显于各种生活事实或个体具体生活行动的价值标签,更不是进行口号宣泄的工具。康德指出: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幸福的人类的前景。这种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理解,恰好揭示了教育使人变得更好,并走向个体幸福乃至人类整体幸福的基本人性趋向。

作为一种合乎人性的理想实践形态,幸福教育必须思考人如何更好的问题,但这并非抽象的吁求,而必须在现实可能性上做出积极回应。在具体实践中,教育是由幸福而非恐惧不幸痛苦绝望等指引,使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深层存在意义的过程。尼尔斯托马森提出,对不幸的斗争是关于去扑灭不现实、分裂、静止、恐惧和绝望,而人对幸福的追求则成型于一种意志中,一种去使得那生存本身变得现实、协作、运动、安全和有意义的意志。就此而言,幸福可以被局部地看作各种基于现实的、协作的、运动的、安全的和有意义的等价值关系所塑造的结果。在现实和协作的层面上,教育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而在安全和有意义的层面上,教育应促进人对幸福的感受与实践追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幸福感。约翰格雷说,目前的社会制度和它所追求的目的是最可悲地不适应。它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它结果是使人们经常遭到贫困,这些贫困既来自生理和物质,也来自精神与心灵。对幸福的理解与体验,并没有约定成俗的模式,教育对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就是不断充实其心灵的过程,夯实学生追求有意义生活的精神根基。(2)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这是学生将学校教育的知识、道德与技能等进行现实转化,从而为自身生活服务的过程,学校教育肩负着为个体获得幸福生活而提供坚实的可能性,其核心就是为日后学生实现物质相对充裕打基础。(3)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在培养学生幸福感的基础上,将幸福感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内化为学生获得持续幸福感的主体动力,这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和不畏惧的奋斗精神,并能够对个体的价值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表示出极大的价值热忱。

可以说,作为人类总体实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哲学层面上颇有人道主义精神和终极生命情怀,其对幸福教育的追求恰恰是人类突破现有局限性而彰显本质力量的一种能动实践。就此而言,幸福教育实际上奠定了自由与超越的实践品格。其一,幸福教育是促使个体走向自由的教育。幸福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个体对幸福的获得首先意味着他摆脱了现实与精神的各种贫困,而幸福教育对个体幸福能力的培养恰好为个体迈向自由准备基础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完成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但反过来而言,幸福教育由此也变成了自由的教育,它并非无视现实的限制,而是对冲破现实具有天然的追求,因此它不断变革自身,无限地接近个体内心的自由冲动,并将其激发出来。其二,教育的真谛是超越,它不仅是顺应自然世界的产物,更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体性实践,而且具有促使人们摆脱肉体和自然限制的超越价值。幸福感、幸福能力以及整体生活意义的获得,是对人为人而不仅仅是作为自然产物的本质标识,因为超越是人作为人而不是动物的精神本性。约翰怀特指出,生活在受自由、民主价值观影响下的人们,并未获得全部的自由,因此只能过上部分的幸福生活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职责不仅是引领人们过上自由的生活,而且是更幸福、更美满的生活若不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公民,自由、民主价值观是没有意义的。由此而言,人认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按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来进行创造的,却也需要从自在本性中实现价值跃升,幸福教育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与彰显,塑造人的价值性而不是肉身性,是个体得以完满、不断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核心。

自由与尊严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若将人性尊严运用于教育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学生本身即是目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地位。教育是人道主义的实践,它并没有剥离个体的基本人性,而是通过培养个体的幸福感、幸福能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不懈追求,从而实现个体对基本人性的价值超越。从赫拉克利特到苏格拉底,从康德到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至善的,深刻地体现着人类终极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类的绝大多数得到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也正是人的本质力量落实于社会实践的总体道德法则。促使个体走向自由与超越,是教育的价值归宿,同时把个体追求幸福的道德法则凸显出来人本能地追求自然欲望的满足,当肉体与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身心愉悦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一种个体存在论意义的幸福。但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乃在于使得每一个个体具备文化的力量,在自由而非自在、文明而非野蛮中生活,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敦促人追求超越个体享乐主义式的幸福,以抵达伦理道德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良善一种根底的人性光芒,最终实现个体存在的价值之美。

需要提请注意,教育不仅要使个体实现幸福,而且要实现人类普遍的、整体的幸福。从个体到人类的普遍幸福,是直接关乎个体但价值更为宏阔的幸福形态,因而教育不仅关注个人,也要关注人类与社会。自古以来,人就是类的存在,社群/社会、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世界都是紧密联系着的类的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就在于分享与协作,强调共同的群体性和精神意识以及个体所在群体的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柏拉图也早就指出,一个有着最严格的公正和最完善的幸福的国家才配得上共同体这个名字,这样的共同体不仅在政治上是正义的,在人性与道德上也是正义的。由此,教育不能止于缔造个体的私己幸福,还需要培养关心社会公共利益与福祉的现代公民,使其能够学会为他人和社群创造幸福,学会与他人分享幸福,从而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臻至人生完满提供自体的可能性。因此,基于缔造个体幸福的本体任务与价值诉求,创造一种具有世界意识与人类整体价值关怀的普遍幸福,正是人类教育的公共责任与使命。实际上,这也构成了教育超越个体而实现人类普遍的、整体的幸福的价值根基,体现了教育追求幸福的更高人学境界。至此,教育为幸福奠基的价值意涵,也才能是完整和富有层次性的。

三、通向自由与美感的幸福:

教育的启蒙使命及人学实践

何以走向自由与美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六艺,其中的乐正是审美教育的古典形式,这是有机结合了诗、歌、舞、曲等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实践能力且带有一定伦理性的活动的总称。而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也认为应当从感觉事物层面深入到作为一种不可见的理念的超感觉的美本身,极力强调善之存在与正义城邦价值框架的真理之美,即绝对正义意味着绝对道德,二者构成并表现为通过绝对真知的途径而呈现的绝对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世界必然性的挑战与超越,就是美/审美的自由天性所寻求的人的主体性彰显。但现实是,个体无时不刻地处于现实等各种因素的束缚中,席勒曾经警示过人们:那种远非能使我们获得自由的文化,随着它在我们身上所形成的每一种力量,只是产生一种新的欲求。自然的镣铐越来越可怕地收紧,以致失败的恐惧窒息了改变的炽烈本能,使被动地顺从的准则成为了生活的最高智慧。归根结底,美/审美正是对自由的呼吸,是个体走向自由的象征,因而人无时不刻地需要调动自身那种尼采意义上的强力意志,使其回归到我们之所以作为自己的主人变成一种超越自身的状态。

自由作为历史的自我展开,这是黑格尔以降的基本共识,它契合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与实践能力发展的进程,并构成了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基质与根本价值追求。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创造着更多的自由时间。在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人们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特别是艺术等审美活动,从而就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生存方式,进入了自由的生存方式。时至今日,美感逐渐被视为个体生命感的内在部分,而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的根源就在于通过实践而塑造人的品质,即通过实践使人摆脱原始的动物状态,最终实现个体的生命自由一种建立在精神生产基础上并超越现实生存局限而达到圆融与美感的价值生命。可以说,人一直试图突破各种束缚、追求自由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自由就是启蒙的核心目标,是人之为人的价值特性与价值前提。因为只有在拥有自由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东西,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或者说什么是好的东西,都会在人的自由状态下变得明显清晰起来。由此,人对于生命美感和自身价值超越的追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换言之,致力于人的美感生成,实际是造就自由的生命存在方式。

从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说,幸福实际上是和自由与解放程度密切相关的概念,甚至比自由与解放更具终极意义。以自由的方式去获得人生的幸福,与以幸福的状态去追寻/延续自由人生,是合二为一的等值命题。就此而言,幸福与自由正构成了人之为人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彰显。如果说近代以来的幸福追求建立在古典人性伦理的基础上,那么自由的价值想象则更多地是现代性启蒙的观念成果。但其观念传统并不是截然断裂的,前者强调的是幸福的道德基因自由维度下的良善,如为追求人类自由的大无谓牺牲精神(经典说法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种道德实践的高级状态就是人的幸福与自由;后者认定的是幸福的自由逻辑,即幸福是伴随着人的自由的内在价值生发。因此,幸福必然包含着对自由的体验,而自由自然是无比幸福的事情。

基于基本需要在潜力相对原理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等级排列的选择原则,马斯洛对人的生理与价值需要进行了体系化分类,形成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些人的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的需要(Security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eds)、尊重的需要(Respect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它们从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式。经过完善与发展,马斯洛又加入了认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其中,美的需要是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似本能(Instinctoid),人的似本能需要作为人的本性规定着人的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美是人存在的价值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命体验,是有限与无限、手段与目的、生存需要与审美需要的统一。人在感受宇宙万物时(生命存在的世界),也就是人对宇宙万物的体悟并且进行自觉的自我观照。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人越自由,美就越丰富,体验就越幸福,并在自由与美感的幸福状态中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即马斯洛所言的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种美的体验是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审美与幸福得以实现价值汇合,其结果就是人性的解放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超越,因而幸福通向的是人的自由与美感。

回到人自身,实现人性的解放与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或许可以说是近代以来启蒙实践所贯彻的价值原则与总体目标。作为专门培养人并致力于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实践,教育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同样按照美的目标来育人,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呈现的是个体普遍幸福的美感人生。此时,人以自由与美感的姿态去缔造真善美的价值生命世界,最终回归到人为人的本真与无蔽,即人在其实存的本质上只能为人而不是其它东西占有。但是,人的无蔽状态并非天然地存在,尤其作为一个现实关系总和的存在者,人必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而遮蔽状态作为一种自行遮蔽,贯通并且支配着存在之本质,因而也规定着存在者之在场状态和可通达状态,无蔽者必然是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所夺取的,无蔽者总是克服着遮蔽者之遮蔽状态,由此才可能达到真的原初经验真之本质就是与被遮蔽者相联系的无蔽状态。这就意味着,人要经历一个启蒙的教育过程,否则就难以产生认知、审美与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更无法将自由、美与幸福的追求付诸日常实践之中。

但值得注意,一旦谈及启蒙,就会认为是在现代性意义上被框定的,对于理性和确定性的寻求就会被认定是启蒙现代性的核心,进而才能切近康德所说的人从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挣脱出来的成人状态。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除了理性与确定性之外,人和世界的存在还是多样性的和鲜活的,伴随着启蒙理性与现代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文化体制等结合,并蜕化为自然的裁剪者、权力的守护人和观念的稽查官,被理性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得到真正发展,自由得到全面实现的世界,而是一个普遍异化的世界,在阻断启蒙德性传统的同时,也删除了人的完整性与个性。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教育是趋向于人的教育,但其注重结果与理性工具主义的观念文化,不可避免地将人通向自由与幸福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人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积极乐观与诗意美妙的态度处事、应物、待己的高妙化境。而教育活动也应该出现一个适当的转向,从单纯的知识经验灌输到引导学生达到一种精神幸福的境界,这才应当是教育的目标。因此,教育不仅要深化理性启蒙的现代性议题,还要启动感性启蒙的时代课题,推进自身在人的自由与美感人生缔造的价值承诺,并兑现近代以来启蒙的德性伦理诉求人的幸福。只有以启蒙为根本、关注人的灵魂世界以及完整性的教育,才可能使人真正实现人的成人与无蔽状态,使人真正过上自由与美感的幸福人生,而这也构成了教育的价值使命。

第一,幸福是不同时代的共有主题词,人则是现代性启蒙给教育带来的实践根基,立足于人的价值需要而塑造通向幸福的审美人格构成了教育的时代任务,教育应当凸显美育的地位,积极启动人的感性启蒙议题。从14世纪开始,趋近于人本体的现代人格塑造现代人,成为人类返回人性基点的重要目标。特别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以理性的姿态坚守着幸福的理想与价值实践,一方面把超越性目标和某种理想观念内化为幸福本身以及幸福地享受生活的价值内容在理性引导下,人类的幸福理想及其价值规定便与美学任务联系到一起: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包含快适、欢乐和官能的愉悦(尽管这种快感并非纯粹美感),它在同人类理性完满性的协调过程中为幸福观念制定了一个审美目的,最终使幸福地享受生活在理性规定中走向最高人性境界。但是,人借助美的相助,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幸福之中的价值表达,并不是纯粹地是一直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主导的,它反而淋漓尽致地把人对于美感与自由的个体情绪呈现了出来。长期以来,教育都是通过理性的路径推进个体启蒙的,但在美感的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努力,甚至造成了以理性代替感性的实践传统,从而将现代人的塑造变得片面化,个体的审美人格与价值世界很少受到关注。但根本来说,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人的感性本性是人追求幸福的原始驱动力,人的理性本性使人产生幸福概念,人心灵中的各种能力为人追求幸福、创造幸福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而且作为生活效果的幸福感,就是审美人格无限趋向理想人格而尽可能全面丰富地占有人本质属性的独特体验,这需要教育把感性启蒙纳入其具体实践中,这样才能塑造多样而独特的个体审美人格,为塑造鲜活、自由的现代人提供内在动力。

第二,审美是人类最为理想的体验形式,也是人类走向休闲与自由、获得幸福的中介和途径,而要使人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就需要教育突破手段王国的幸福伦理,保护人的生命完整性,敦促人实现价值超越与审美自由,并最终走向自由王国。对于人类而言,现代性启蒙在塑造教育的现代启蒙精神同时,也强化了制度化教育的潜在暴力与平庸之恶。现代教育一方面在张扬理性、科技、确定性等的进步和权威,另一方面则把人推向了程序化生产、价值零度的深渊。与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症候相一致,艺术、道德、审关与价值信仰等等这些构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基本形式,正在被物品/商品所湮没,直至于艺术、道德、审关和价值信仰都被世俗化和工具化。在当下,价值多元所标示的,实际是一种无高度、表层的价值追求的扩散。人们正在物象化的道路上滑跌,离生命美感和归属感越来越远。长期以来,教育有意无意地被当成了获得现世幸福的工具,但人不见得越来越幸福,反而是在功利、狭隘、匆忙与理性的钳制下,人自身变得分离、算计和焦灼不安,与世界结成的一种美与自由的共在关系开始摇摇欲坠。美理应是教育的内在实践品性,它担负着复归人的完整性、丰富性和情感性的时代使命,从而实现人的美感生成的终极目标。人由非自由人格向着自由人格的全面超越,充分体现了审美超越的人学意义,致力于人的美感生成以及人的审美超越彰显出了教育的人性境界。世界是以一即一切与一切即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幸福感则源于对世界的这种审美观照,教育只有超越了尘俗的、功利的现世幸福,进而转向灵魂深处和谐与统一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由外在审美走向内在之美的塑造,引导学生在体验和积累当下幸福中实现生命的成长与超越,才可能夯实美作为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根基,以及推进个体对于自由的幸福体验。

第6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1、但愿真正的快乐拥抱着你,在这属于你的特别的一天,祝你生日快乐!

2、当奉献成为一种需要爱,便是那无所谓的事情,在你的生日,接受我遥远而深深的祝福!

3、生活里的磕磕绊绊,奏出一段幸福的交响曲,朋友的点点祝福,令好运时刻相伴,生日里许下的美好愿望,总会在将来实现,祝你生日快乐,幸福满满。

4、送你一碗长寿面,外加几个荷包蛋。吃它健康又长寿,幸福快乐用不够。幸运好运天天有,生活甜蜜到永久。生日快乐,我的朋友。

5、我真愿化作一缕清风,悄悄来到你的身边,把你那如瀑的长发轻轻撩动,为你唱一曲生日快乐。

6、饿了么?--我是面包!你冷了么?--我是蒙古包!你生气了么?--我是沙包!生日快乐!

7、生日短信祝福你,吉星日日照着你,财神天天撵着你,健康时时陪着你,幸福分分伴着你,快乐秒秒缠着你。

8、喜欢你但是---不敢告诉你。于是在这一声"生日快乐"中,包含了我所有的情意。

9、你是浸蜜我是较,生日你不笨瓜瓜,看了短信笑哈哈,不愧是个哈蜜瓜!祝你:看了短信笑哈哈,生日快乐!

10、今天是你的生日,今天是你的节日,阳光洒下幸福,清风吹动快乐,鸟儿鸣唱好运,花儿点缀幸运,祝你生日快乐,幸福绵绵,健康如意,好运连连。

11、夜里等待着你生日的来临,当钟声敲响的一瞬间我将与你共享属于你的一天,我的心与你同在。

12、你走吧!我决不会把你挽留。当你转过身去的刹那,我会对自己说,我曾真诚地爱过!年年此日你会准时收到我的祝福。 在我心灵的扉页中,永远深印着你的倩影。生日快乐!

13、收到我的祝福后,请笑一笑把烦恼赶跑,跳一跳把烦躁甩掉,走一走把难过送走,闹一闹让好运来到,从今天开始,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妙,生日快乐。

14、让我为你祝福,让我为你欢笑,因为在你生日的今天,我的内心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喜悦。祝你快乐!

15、我真愿化作一缕清风,悄悄来到你的身边,把你的柔发轻轻撩动,为你唱一曲生日快乐。

16、为你的今年欢呼,为你的今天喝彩,为你的明天祈福:永葆青春的容颜和美丽的心情!

17、你的微笑曾那么顽固地垄断我每个美梦。希望我的这一声生日祝福能占有你一整天---想我!

18、我每天都叠1只纸鹤,为的是攒够1000只,我许下一个愿望,就是愿你每年生日都一样快乐!

19、今早的喜鹊喳喳叫,原来是你的生日到,祝你一天心情好,快乐如意笑弯了腰,拥有一份好心情,拥有一个好身体,家人健康又如意,生活天天都甜蜜。

20、送你一杯我精心特调的果汁,里面包含100cc的心想事成,200cc的天天开心,300cc的活力十足,祝生日快乐

21、在这个专属你的日子里,让我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愿你生活如意,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爱情甜蜜,身体健康,笑口常开,生日快乐,甜甜蜜蜜。

22、也许这一次就是那早已注定的前缘,不然怎曾有如此的企盼,真想要将你的名字烙在心上,成为我情感的驻足点。/给你的生日!

23、我们的相遇,也许是续着一个前世未了缘,未竟的故事。任何的付出,没有对错,更没有值得与否的考虑。祝生日快乐!

24、今天有了你,世界更精彩;今晚有了你,星空更灿烂;今生拥有你,人间更温暖。生日快乐!

25、送你一碗长寿面,福气长长不会断;送你一个大蛋糕,幸福甜甜品不完;送你一捧鲜花,美丽光鲜人人羡;送你一份小祝福,大大的幸福享不完。生日快乐!

26、花朝月夕,如诗如画。祝你生日快乐、温馨、幸福……

27、生日快乐,亲爱的朋友,愿你天天快乐,年年好运,一生幸福!

28、生命和爱是人类最高的意义。在试着把握生命的同时,愿你早日找到爱!生日快乐!

29、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说我真高兴,时光没有改变我们的友谊,祝你生日其乐无穷。

30、阳光诉说着明媚,鸟儿歌唱着自由,花朵绽放着美丽,短信传递着祝福,祝你生日快乐,幸福在生命的每一刻,快乐在生命的每一刻,享受在生命的每一刻。

31、日月轮转永不断,情若真挚长相伴,不论你身在天涯海角,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天。祝你生辰快乐!

32、难忘是你我纯洁的友情,可贵是不变的真情,很高兴能认识你,献上我最爱的水晶,祝你生日快乐!

33、心常常试图于记忆里复制你的微笑。今天它索性想复制一个完全的你,然后对你说,生日快乐!

34、头版头条头一句,生日快乐,绝版绝句绝对棒,幸福甜蜜,大刊小刊附加刊,你要如意,朋友今天你生日,阅读一下我清晨为你送来的生日礼报吧。

35、悦耳的音乐飘荡,璀璨的烛光摇曳,美丽的鲜花芬芳,精美的礼物微笑,大大的蛋糕甜蜜,真挚的祝福飞扬,愿你享受这美好一刻,生日快乐,生活幸福。

36、今天太阳为你升起,鸟儿为你歌唱,花朵为你绽放,我为你送来祝福,愿你成长快乐,生日快乐,家人快乐,工作快乐,天天快乐,时时快乐,刻刻快乐。

37、做自己,想明天,成功就在你眼前;努努力,爱家人,幸福就在你身边;小寿星,要快乐,没有烦恼和忧愁;许个愿,来实现,幸福如意又一年。生日快乐。

38、山迢迢,水遥遥,千里之外祝福到;嘘声寒,问句暖,寿星今日乐逍遥。生日快乐!

39、"你最可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而思索后还是这样说。 祝生日快乐!

40、生日就像一首歌曲,奏着美妙的旋律!生日就像一副油画,有着鲜艳的色彩!朋友,在这个生日里,让我的祝福陪伴你,祝你快乐永久、幸福无限!

41、愿你的生日充满无穷的快乐,愿你今天的回忆温馨,愿你所有的梦想甜美,愿你这一年称心如意!

42、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我的挚友,祝生日快乐,新的一年中好运、健康、快乐!

43、愿你岁岁年年与快乐相伴,日日夜夜与好运相连,朝朝暮暮和爱人缠绵,时时刻刻和幸福相见,分分秒秒和如意牵手,祝你生日快乐,万事如意,笑口常开,心想事成。

44、祝你生日快乐,永远都幸福。仰首看见康庄大道在面前,俯首看见金银铺满地!!

45、祝你吃饭大鱼大肉;唱歌美女伴奏;日进斗金不够;敢与乌龟比寿。生日快乐!

46、祝福的话儿总也说不完,快乐的事情总也乐不完,美丽的心情永远美不完,幸福的日子总也过不完,祝你生日快乐,幸福天天。

47、幸福的天空飘荡着快乐的云朵,快乐的云朵相聚,()洒下如意的雨丝,如意的雨丝渗入好运的大地,滋润你的心田,让你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幸福如意,生日快乐。

48、今天生日祝福你,财神天天追着你,上司日日重视你,病魔一世躲着你,幸福永远伴随你,万事时时顺着你!

49、生在这一日,你没得选择。你过或者不过,生日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但是快乐却可以选择。祝你:生日快乐!快乐一生!

50、相信爱情或少有永恒,但每一次都值得珍惜,相信不是你让我受了伤害,而是不曾给自己机会去了解,生日快乐。

51、希望我是第一个向你道“生日快乐”的朋友,愿这一年中快乐、成功!

第7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关键词]幸福 德性 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3-0005-05

一、幸福与德性的相对统一

西方伦理学很大程度上为幸福主义所统摄,不过,不同的伦理学对幸福的理解很不一样。有的伦理学把幸福理解为生理快乐、感性幸福、功利欲求,把享乐与获利理解为幸福。如,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典型的幸福论者,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指出人的自然本质就是追求幸福,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的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以此为根据,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确地说:“善就是肯定追求幸福的愿望,恶就是否定这种愿望”、“善就是与人对于幸福的追求相适应的东西,恶就是显然与这种追求相反的东西”。他还以讽刺的口吻与坚持“德性就是幸福”的伦理学家辩论道;“没有德性就没有幸福:这个话你说得很对,你是道学家,我衷心地同意你,我已经这样承认你!但是,你须注意:没有幸福就没有德性,因此,道德就归属到私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领域中来了。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么不管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

幸福论伦理学和德性论伦理学的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幸福,黑格尔就说:“道德意识决不能放弃幸福,决不能把幸福这个环节从它的绝对目的中排除掉。”在德性论看来,幸福论的错误根本就不在追求幸福这个问题上,而在于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于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幸福。康德说:“幸福是个很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但他从来不能确定,并且前后一致地对自己说,他所想望的到底是什么。”德性论伦理学并不完全否定幸福观念,只不过与幸福论者主张幸福就是德性不同,德性论者主张德性就是幸福。在德性论者看来,幸福仅仅在它作为有德性的行为的结果时才有价值,而当幸福是幸福是通过刺激我们本性中低级的、感官的东西和压制我们较高的精神能力而获得的时候,这种幸福只能看作是卑下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善恶和幸福都取决于灵魂。他说:“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可善可恶。人有了好的灵魂便是幸福的。”康德并不要求人们抛弃享受幸福的权利,但在至善概念中幸福不能居主要地位,只有德性才是最高的:“道德乃是至上的善(作为是至善的第一条件),至于幸福则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只有仵划分了这样一种先后次序之后,至善才能成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全部对象。”

幸福与德性之相对统一不仅体现在德性论者并不拒斥幸福本身,而且体现在幸福论者并不完全否定德性观念。实际上,幸福论者所理解的快乐往往既包括肉体的、感官的快乐,又包括精神的、心灵的快乐。赫拉克利特说,幸福在于追求高尚的快乐,即“精神的完善”,其中包括德行、教养特别是审美趣味:“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伊壁鸠鲁学派从乐生术的角度强调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快乐。伊壁鸠鲁是从反面来判定快乐本身的,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而不是肉体享受的快乐。他说:“快乐的量的极限,就是一切能致使痛苦的事物的排除。”他把快乐分为精神快乐和身体快乐,认为肉体快乐是低级的,精神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和最高的幸福,肉体快乐只是达到精神快乐的手段。穆勒不仅承认快乐有量的大小,也有质的高下,感官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这样,功利就加进了德性的内容。

同时有很多幸福论者主张,快乐不应该是极端的裸的享乐,相反,他们认为享受和谐的感觉与快乐才是有教养的表现。赫拉克利特就强调,快乐要适可而止,而且不要满足于这种快乐。他说:“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伊壁鸠鲁说:“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足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不断地饮酒取乐,亭受童子与妇人的欢乐,或享用有鱼的盛筵,以及其他的珍馐美馔,都不能使生活愉快。”梅特里也认为。极度的享乐是坟墓,他说:“官能的快乐如果不善加节制,便丧失它的全部活力,不再成为快乐”、“饮食有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就像无节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幸福论者霍尔巴赫也指出:“要谨慎、节制、清廉,因为、放肆和无度将会摧毁你的生命并使你成为可鄙的人。”可见,许多幸福主义伦理学家都力图使享乐主义变成合理的享乐主义,即合乎理性的享乐主义。

人人都追求美德,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但幸福论者从幸福的角度看德性,并把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看作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德性如智慧、公正、节制、勇敢等不是与幸福无关的东西,而是求快乐的工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德性从属于人生的最高目的,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德性之所以有价值,只是因为它给人以幸福。德性之所以为人们所遵从,只是因为它能确保人们获得快乐。霍尔巴赫说:“德行,对所有的人来说,乃是达到幸福的最可靠的道路。”德性假使不能给人以快乐就没有任何价值。穆勒表示,功利主义并不否定人们追求美德,而且主张美德是应该欲求的。但穆勒强调,幸福是人类行动的唯一目的,美德之所以为人们所欲求,是因为美德是达到幸福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工具和手段,与其他工具和手段一样,美德本无重要之处,但美德一旦与其所追求的目的即幸福相联系,那么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们追求美德也就意味着追求幸福,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幸福与德性的绝对对立

幸福主义与德性主义的对立贯穿于整个古希腊伦理学之中,一方面是居勒尼派和伊壁鸠鲁派,另一方面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在近代也同样出现了这一对立,一方面是经验主义的伦理学家,另一方面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旧理性主义思想家和追随康德的德国哲学家。前者主张按照感性原则生活,理性服从感性;后者主张按理性原则生活,情感低于理性。根据幸福主义者的意见,主观上的快乐感情不管是怎样产生的,都是绝对善的;人生的目的和动机在于追求快乐,除了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之外,没有什么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根据德性主义者的意见,理性的美德是绝对的善,而不管它是否产生快乐。其中古代的德性主义者全力论证道德属于内在目的,有道德的生活本身即是幸福,是唯一应当追求的目的。近现代的德性主义者崇尚理性力量,高扬人的道德情操,认为幸福在于按照理性的命令行事,至于感官快乐则只会玷污理性,贬损德性。

康德发现,现实中德性和幸福往往是背离的,有德之人往往得不到幸福,而缺德者却有不少人有高官厚禄。在他看来,幸福与德性之间没有绝对的同一性,存在着二律背反。幸福与德性的对立根本上源于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即自然性与自由性的对立。前者使人保持现状,使人处于形而下的物质界,后者使人处于形而上的精神界,为人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生活。物质的惰性力抵抗着自由的创造,而自由的创造又注定要打破物质的惰性。没有人能置身于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之外。在人性中,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自由性多么对立,在伦理学中,幸福与德性就有多么对立。

人的生活世界之根本特点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而不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如果人被限定在他的生理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而德性观念的诞生有力地证明人有一个建设理想世界的力量。“人类的社会文化的生活非设准道德不可。如果人类的社会文化的生活没有道德,那末势必归于萎废,甚至归于崩解。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小无道德则小乱,大无道德则大乱,全无道德则全乱。”康德认为。人固然是有感望的动物,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正是理性保证人不完全顺从感望的驱使而与动物同流合污。如果人仅仅是一个感性存在物,只追求感性的幸福,那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人作为感性存在者,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只追求德性。如果从不同领域去看人,德性与幸福没有矛盾,然而人却是双重存在的统一,人既追求幸福又要有德性,这就陷入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最高的道德境界——至善,必须是德性和幸福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在现实中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德性与幸福的结合只有在超感性的道德世界中才可能,在现实感性世界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本体的道德世界中可以解决。因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思想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认为对幸福的追求就能产生德性意识,这是绝对虚妄的。相反,德性的养成时常以感性幸福的巨大牺牲为前提。

幸福论者边沁说,在任何既定条件下,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或政策之间进行选择时,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数量的最大幸福的行为或政策——可以导致最大可能数量的幸福和最小可能数量的痛苦的行为或政策。边沁认为,由我们的趋乐避苦心理所支配的对幸福的追求与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幸福论者从人的苦乐感觉引出道德,因而道德原则没有必然性,它以人的自爱自利和个人欲望为根据,所以是主观的,缺乏公共性,没有普遍有效性。幸福原则是偶然的,不能以此为基础引申出统一的道德命令。这就是霍尔巴赫所说的:“幸福对于任何人不能都是一样;同样的快乐不可能使各式各样被形成r的或改变了的人受到同样的感动。无疑地,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道德学家,对于幸福究竟在于何处以及如何去获得它这些问题,很少取得一致的原因所在。”如果硬要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道德原则,那就会破坏道德原则的纯粹性。不同的快乐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不存在任何可用来衡量它的质量和数量的尺度。考虑到快乐和幸福的多样性特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观念不具有任何明确内容。显然幸福论者取消了德性,却又不能给向往崇高生活的人们指明一条超越之路。

幸福论伦理学的问题在于把“可欲的”和“值得欲求的”看成一回事,这就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正如摩尔所说:“事实上,‘值得想望的’并不像‘可见的’意味着‘能见的’一样,意味着‘能想望的’。值得想望的东西仅仅意味着应当想望或者该想望的事物。”值得想望的就是应该可以想望的,而实际想望的不一定是可以想望的,因此实际想望的不一定是值得想望的。如果把值得想望的和实际想望的视为同一,也就谈不上更好的和更高贵的想望对象。认识到这种区别,那么,无论我们怎样证明幸福实际上为人们所想望,最多不过是描述了一种心理学事实,而不能说明它是应该想望的,进而不能说明它是善的。幸福论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正在做什么,但我们想知道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有理由把“事实上”的东西当作“应当的”东西即“善的”东西加以追求和赞美,那么,区分善恶的任务就没有了,伦理学也就无事可做了。

历史上德性论与幸福论的对立是根本的。德性论坚持的是重义轻利原则,即重道德价值轻物质价值。准确地说,是以义为利,认为义及其实现本身就包含利,只要循义而行即可得利。其特点在于:把道德看作是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无关的东西,物质利益实际上从未获得其应有的独立地位。幸福论则奉行重利轻义原则,不是把道德看成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方式,而是仅仅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幸福论直接把现代社会引向了物质主义。所谓物质主义就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物质主义把物质作为估价一切问题的“度量衡”,物质俨然成了新的救世主。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的高度空虚是功利主义带给人类的尴尬结局。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口号的感召下,物质财富获得空前增长,但同时人类从此也就打破了自在生命的完整,成为物质的寄生虫,跌落到物质主义的深渊。人若时时念着物,追求物,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物的陷阱,成为物质世界的奴役,精神生活就会从内部腐烂,人生之理想境界也就不再存在了。在幸福主义那里,及时行乐是最聪明不过的了,德性只是一个空洞的梦。然而,人不能仅仅停留于功利追求和感性幸福。单纯追求财富不应该是人类最终的命运。如果说幸福也可以算是一种道德原则的话,那至多只能算是世俗的,问题在于道德恰好是超世俗的。就此而言,幸福论也许是讲道德的伦理学中最不讲道德的。

三、德性的复归

如果幸福与德性是绝对对立的,那么伦理学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幸福与德性的二律背反对伦理学构成了巨大挑战。我们认为,伦理学本来是幸福哲学,应该呵护人的幸福。幸福与德性不应该是绝对对立的。

在古希腊人看来,一种好的生活不仅要靠政治学和法治,而且要靠伦理学和德性。根据研究者考证,伦理学的原始含义就是创建人可以安居其中的有意义的“家园”。从这里,可以引申古典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有意义的、好的生活?我们知道,西方第一个道德哲学家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都提出并思考过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把伦理学理解为研究“好生活”的一门学问。正因如此,亚里土多德的伦理学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他认为:“好生活”即幸福是人生的目标,“好品质”即德性是实现“好生活”的力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决不在消遣和游戏之中”,“幸福生活可以说就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对爱德性的人来说,真正的幸福就是灵魂合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所以,亚里士多德断言,如果把善的事物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那么,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德性或灵魂的善是维系城邦共同体和谐共处的力量,因而是幸福(好生活)所必需的。亚里士多德说:“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须终其一生。”可以说,是否具有德性的品质关系到人生的目的是否正确,关系到这种正确的人生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而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人生是否幸福。德性是个人幸福之基。……德性是幸福所必需的品质,个人不具有德性,个人就不可能幸福,社会成员不普遍具有这种品质,社会就不会有普遍幸福。“幸福与德息相关,不可分割,在今天德性已经成为获得和享有幸福的前提、保障、动力和源泉,在广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实现幸福的主要手段。德性之所以是幸福的主要手段,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和结晶,是人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以及智慧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

可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导致了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但也严重地削弱和冷落了德性的力量。在暴涨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不再像古希腊时期那样欣赏和相信德性的力量,人的全部热情为自然物和作为人造物的商品所牵引,完全服从和服务于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人丧失了自我,或者说,自我只知道享受物质和崇拜商品,只是寻求一种“虚假需求”的满足,而丧失了对高贵的德性的向往,丧失了对自由和解放的“真实需求”。结果是内在的德性比不上外在的产品,灵魂的优异比不上财富的华美。人与物的关系颠倒了。这种颠倒体现出物的价值上升的同时是人的价值的下降,导致了幸福与德性的分裂与剥离。

第8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有时候,我想,对于心灵的健全和幸福来说,我们人生的许多东西其实是多余的,这些多余的东西甚至包括我们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视力、听力,甚或四肢。

这话由我来说,估计没有说服力,大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我既不聋耳瞎眼,也不缺臂少腿,但这话由自称是“幸福男人”的匈牙利残奥击剑选手塞凯赖什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塞凯赖什曾经是匈牙利国家男子击剑队员,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花剑团体铜牌。就在他雄心万丈、梦想未来的时候,一场车祸让他永远地坐在了轮椅上。

“躺在病床上,我只想一个问题,”他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对记者说,“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为结束生命的前期准备,他对前来探望的女友提出分手,没想到女友把他的头抱得更紧:“我爱的是你,不是你的腿。”这就是说,对于真爱来讲,腿,或其他东西可能是多余的。如今,那个爱他不爱腿的姑娘,已经成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塞凯赖什发现,在残奥会上能否拿金牌对于他早已不那么重要,幸福对于他,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并不需要镀金。

“听着妻子在厨房里切土豆的声音,自己在客厅里逗逗小儿子,让他发出咯咯的笑声,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他说。

其实,我曾经有的幸福感比他还简单。我虽然没有失去胳膊或腿,但我16年前差一点失去生命。由于在3年时间里,我被迫成为一条自己吞噬自己的蛇,在吃掉自己身体之前,先吃掉了自己的睡眠。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我在一周时间里睡不着一分钟,于是渴望最后的安眠。在一个凌晨,我把3种安眠药全部吞下,药量足以杀死一头牛,3种药每一种都是普通安定药效的10倍以上。感谢前妻,感谢我以前的工作单位,感谢301医院,感谢美国医学界(当时301医院刚从美国进口一台从股动脉抽血透析的仪器),把我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当我从39个小时的昏迷中苏醒过来后,我忽然感到,单纯地活着就是一个奇迹。活着,对于我,已经没有成本,只有利润。因此,日落月升,云涌水起,都会让我莫名感动,都让我觉得世界是这样完美。

我知道,这就是简单的生之欢乐,它来自于生命的本源之中。我原以为这种欢欣应该像我下巴上的胡子一样,来了就不走了,要不想让别人看见它,除非你用剃刀。但最近一年多来的经历让我不敢这样确信。我和人合作创办了一家公司,因为资金被挪用,以及权力被架空等问题,我曾经失去不少睡眠和安宁。不期而遇的幸福感少了,天天困扰我的是那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电话打了这么久为什么矿泉水还没有送来?那个家伙为什么插到我前面拦走我叫的出租车?我发了短信他为什么不回?小区门口的这个破电子门除了给我们百姓制造麻烦,还能有什么用处……

这让我体会到人类心灵中的某种可称之为“底线平衡”的心理状态:失去的越多,越容易得到幸福感:得到的越多,越容易感到不幸。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生病,要借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衬衫穿三天,全国的王公大臣,百万富豪都自称自己不幸,终于找到一个自称是最幸福的人,却是一个没有衬衫的乞丐。事实上,那个乞丐的幸福感是靠不住的。让他在皇宫里住上三天,再把他丢到街上,他肯定会跌进不幸的深渊。我们不可能获得一劳永逸的幸福感,如同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一种终极的完美状态。只要我们在生活,就定有得失。当你失去一切时,一点小小的获得,都会让你幸福;当你得到一切时,一点小小的失去都会让你痛楚。

因此,只有“当下圆满”,没有永久完满,因为完美与其说是世间万物的状态,不如说是人心的状态。当你觉得世界的完美必然包含着不完美,你所有的获得都伴随丧失,所有的丧失都伴随获得时,在那个时刻,世界对于你就是当下圆满的。但要保持这种心理状态,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个调整过程,在佛家和道家术语里,就叫作“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满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因此也可以说完美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趋向于幸福感的动态心理调适过程。

不过,完美并非完全与现实无关。当匈牙利剑客塞凯赖什失去双腿时,他的身体确实残缺了。但我们第一不能说,他的人生从此不再完美;第二不能说,整个世界都不完美了。因此,世界和人生可能局部不完美,但总体上是趋近于完美的。而且,只有知道了残缺,才知道如何去完美;由局部残缺带来的苦难,还是学会实现完美的必备技巧,像塞凯赖什所做的那样。

第9篇:完美的幸福范文

---写在前面的

其实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但是我的活泼却只是表现在我的内心,我从来都不敢表现出来。.....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

“你好!交个朋友。”你温柔的语调让我感到了温暖。当我看见你的时候,你的脸上露出了那样灿烂的笑容,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可爱的女孩,那样天真。那一刻,我看了你很久,我内心涌动出来的是:我要和你交朋友。那一刻,我伸出了手,你也把你稚嫩的手伸出来。我们就这样紧紧地握住了,真的握了很久,把我们两个人的心紧紧绑在了一起。似乎我都愣了,显得手足无措了,你天真地笑了笑,然后拉着我,带我去玩。被你拖着,看着你快乐地奔跑着,我从心里认为,你就是我今生的天使,你快乐的背影是我不会忘记的。 那晚我回家在床上手舞足蹈,沉浸在快乐中。我那晚完全不想睡觉了,你灿烂的笑脸,你快乐的背影,我们握手时的幸福,一起玩的场面一直不断出现在我脑海里。初次的感觉就这么美......!

第二天,你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有一个约定好吗?”啊,我愣了,等待着你说的那个约定,“每天晚上都要结伴出来看月亮,许愿。好吗?”这个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我完全没有过这种想法,一次都没有。而听了你说的,给我的感觉是: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女生!一个很浪漫的女生,很天真的女生!我跳着,心中的那份活泼在你面前表现出来了,“好呀,好呀!”我快乐地叫着。那天晚上,我们按时来到了树下,伴着柔和的月光,我们快乐的影子映在月光里,心里有不尽的幸福。你朝着我笑:“怎么愣了?快许愿呀!”“哦。”我醒悟过来。你对着我:“这棵树就永远是我们两个的许愿树好不好?我们每天都要在这棵树下许愿。”多天真的语调,我听得入迷了。“恩,我们的许愿树!”我坚定地回答。就这样,我们默默地闭上了眼睛,对着天空许上了我们的愿望.......那一晚,我们还聊了很多很多。我听你说话总会很投入地听。对你我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很强烈,可是我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有我们两个用心去体会才能去知道吧!那一晚,我完全不想回家,跟你在一起,觉得什么都变得那么美了。

在许愿那个地方,我们静静地坐着,一天,你问我:“晓玲,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弄得哑口无言,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些,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我又看了看你,见你一直在看着那棵树,很投入地看着,你在想些什么呢?突然,你碰着我的肩膀,兴奋地说:“我要为我的梦想努力!”这突如其来的动作使我震惊了一下。疑惑地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握紧了你的拳头,很自信地说:“我的梦想藏在我的心里,很深很深,现在我要去实现它,我要考进重点大学!”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决心,你说话的语调,给了我心中很深的很强烈的力量。我在寻找着我的梦想.....“你也要考进重点大学哦!那时我们就可以很幸福了,我们....”你的话回响在我耳朵里,很清晰。我一下子受了很大的鼓舞。是的,我也要好好读书了。我和你紧紧地握住了。“对!这是我们的梦想。”“我们要为我们的梦想努力!”“恩,永不放弃!”.....我们拉勾,紧紧地拉着勾.。那一刻我们的信心撒满了树。。我们承载着各自的梦想努力,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