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经营绩效论文精选(九篇)

经营绩效论文

第1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绩效考评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又成为资源配置和内部激励的主要依据,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为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在绩效考评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考评体系。但是,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更好地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效促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仍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断改革探索,考核内容越来越全面,考核指标越来越合理,考核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绩效考评的定位存在偏差。考评的定位是绩效考评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评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评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定位出现偏差的主要表现是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没有真正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的把绩效考评的目的仅局限于帮助做出一些薪酬方面的决策,如奖金的分配和岗位系数工资的调整等;有的认为绩效考评是人事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忽视对绩效考评信息的收集和记录,考核时只能凭主观印象,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二)绩效考评的体系不够完整。商业银行完整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评(纵向分支机构考评);管理层对不同部门的考评(横向部门考评);管理层对员工个人的考评。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开展情况看,对分支机构的考评开展时间较长,各项考评制度和考评指标较为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体系,但对部门、个人的绩效考评开展时间较短,业绩的认定也缺乏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其结果导致机关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指标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制定,上级行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下级行的经营情况,所以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下级行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会与上级行和管理者讨价还价,使得考核指标在利益搏弈中产生,造成行际间、部门间的人为偏差,出现鞭打快牛或搞平衡、搞照顾现象,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由于指标设置的不科学和考核体系的僵化,使下级行和部门“任务”观念强化,机械地为任务而完成任务,为指标而完成指标,经营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活力,长远规划。对员工的考评要求描述不详细、不清晰,往往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缺乏准确、规范的量化标准,考评时多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感觉,很难进行客观评价。

(四)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较大。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门,缺乏通盘考虑,往往只针对某个单项工作制定实施,一年一个政策,一项工作一个办法,名目繁多。有时年初制定的办法,年末考核时就变了,令被考核单位和部门无所适从。而且对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基本都由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各层次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标准不一,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五)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范围狭窄。现实中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很狭窄,对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工资收入挂钩,而与等级行管理、授权管理、内部资源分配挂钩力度不大;对部门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奖金分配挂钩,与部门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免考核关系不大;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也主要为员工的工资发放提供依据,忽视了将考评结果用于员工的晋升、岗位调整、培训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

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商业银行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考评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按照先进性、导向性、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在设定对分支机构的考评指标时,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审计,确认负债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对资产业务要准确反映形态,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要准确认定,在夯实基数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确保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等是实现利润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能作为利润目标的辅助目标。考评目标过多、过细,实际是多标准的考核,容易导致评价失真,甚至产生负激励作用。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望概率,考评指标的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对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要明确、具体,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不同的部门其职责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考评指标的制定应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相符。要在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设定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业务经营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效益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应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执行的结果以及计划外工作等环节来考核。在建立统一考核指标的同时,考核内容应体现岗位特色。

(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对分支机构进行分类考评。商业银行在对下一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时,一般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设置相同的考评指标、考核标准,采用相同的计分权重和方法,使各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规模不同,采用统一标准和考核权重,忽略了行际间的差异,忽视了各行主要矛盾、工作重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因此,要根据各行的经营条件不同,划分类别,实行分类考核。如可根据分支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分类,将所辖分支机构划分为重点类行、关注类行、监控类行;也可根据资产质量分类,按照不良贷款占比,将分支机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分类考核。如对资产质量好的行减少资产质量考核权重,加大效益、增存类指标权重;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指标的权重;对监控类行加大资产质量指标、依法合规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实行分类考核,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不同优势,因行施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逐步缩小行际差距,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共同提高。二是完善对横向部门的绩效考评。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公司机构、银行卡、资产风险管理等运作体系容易独立的业务经营部门,探索实行责任制。在确定责任部门和划分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主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部门间的人、财、物实行内部介,费用按部门进行分摊,参照损益表计算各部门的责任利润,自负盈亏,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奖惩兑现。对以业务管理和后勤保障为主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根据各部门的分工情况,从工作业绩、部门管理和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业绩主要考核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创新情况。部门管理主要考核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发生内外部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服务于上级领导、本级各部门、基层单位及客户的情况。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主要考核部门内部团结合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专业工作指导情况。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年初根据全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确定,以正式文件或责任书的形势下达。目标管理内容要以定量为主,对难以量化考核的,以民主评议为主,将不同的考核指标交由不同人员打分,以便全面、公正地进行考核。三是加大员工绩效考评力度。岗位分类是绩效考评的基础。针对商业银行岗位特点,可将员工岗位职务划分为决策类、管理类、客户经理类、专业技术类、业务操作类和后勤保障类,实行分类管理,设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三类指标,分类考核。决策人员对全行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考评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考评。管理类人员的考评主要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考评主要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主要考评工作量、岗位技能、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等。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以全方位、准确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不同的考核者,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采用360度全方位评估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可以避免单角度评价的主观武断性,增强绩效考评的可信度。

(三)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科学考核绩效同样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各行、各部门和厂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在正确评价业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行管理。以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两类指标为依据,将所辖分支机构统一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大体可划分为6个等级,二级分行分为第1至第4等级,支行分为第3至第6等级。第1等级为最高等级,第6等级为最低等级,各类等级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绩效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时可按上一层次对待。等级行按年根据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调整,不同等级的行资源配置不同,主要与领导职位的配备、内设机构数量的确定、员工总数的确定、经营授权的确定、信贷规模的确定、经营费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挂钩。

2.强化部门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部门绩效考评结果反馈到各部门后,各部门要对照考评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各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要与部门费用、工资收入、奖金分配挂钩,对考评结果优秀的部门,可加大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加快这些部门的业务发展。部门业绩是部门负责人业绩的真实体现,因此,要把部门考评结果与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收入、任免等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第2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是指那些不为盈利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或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及人民福利而进行的政府投资项目,比如学校、国防、医疗卫生、公园、环保以及慈善事业等方面的投资项目。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与一般公共项目相比,除了具备一般公共项目的基本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大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比较大;(2)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公益性的需要;(3)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都是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外部性;(4)正是因为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在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效果进行衡量时,应该重点考虑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大小;(5)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客观上要求应该具有比一般项目更为严格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

二、代建制的概念

所谓代建制是指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投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备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其他企业,投资人对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和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

1.代建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意为建设制式,在制度演进上,它被设计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项目管理公司业主行使项目管理任务的一种制度模式。代建制是继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后的又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其最为核心的特点在于:一是业主全面行使对工程的具体指挥和管理职能;二是业主行使投资控制职能;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以法人身份签订项目勘探、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项合同。

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业主在提出项目建议书后,即可通过选择代建人,签订投资人、代建人、使用人三方合同,明确责、权、利,在国家相关法律约束和市场经济机制调控下,由代建人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与设计、工程建设过程中投资以及工期和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竣工验收及试运行,直至最终向业主移交符合合同要求的建设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过程。而项目业主在建设过程中不再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只是协助和监督代建人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代建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承担各种风险,并相应取得报酬。而为了加强对代建项目造价、质量、工期以及安全的控制,投资人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代建人的奖罚措施,比如节奖超罚等。可以说,代建制是迄今为止比较彻底的一种业主进行项目管理的一种模式。

2.代建制是解决现行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选择。试行代建制之前,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一般都要由建设单位搭建管理班子,按照“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项目建设。该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建设班子本身就隶属于当地政府或政府部门,往往使得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失控,造成项目建设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及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等现象经常发生。

在代建制模式下,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代替建设单位行使建设期项目法人的职责,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把建设单位的职责在建设期间划分出来,即建设单位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从而有效克服了建设单位对投资的人为影响,基本杜绝“三超”现象,并且割断了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制度上消除了建设单位的权力寻租。同时,政府投资部门、代建公司、使用单位三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通过合同加以约定的,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从而解决了过去建设项目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为投融资体制改革开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代建制模式正在逐步探索之中。自1993年厦门开始试验代建制以来,中国各地已广泛试行代建制并逐步积累经验、创新发展,理论界普遍认为目前已形成上海模式、深圳模式、重庆模式、北京模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管理模式:一是“政府集中代建制”。如由深圳市实行的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工务局(工务署)”,代建政府投资工程。这种机构属于“吃财政饭”,不以赢利为目的,利于实现集中统一管理,避免不规范行为,在管理、技术和质量上便于掌握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类代建公司发展还不平衡、不成熟的情况下,集中代建作为一种过渡形式采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公司代建制”。它能够较好地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避免“三超”弊端。但是,“公司代建制”是新生事物,各地正在探讨解决代建公司力量薄弱,是否具备真正从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否避免“暗箱操作”,克服盲目追求利润、不顾政府投资效益,并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终身质量负责制等一系列问题。

三、代建单位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对代建单位的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评是培育和规范待建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由于中国的代建制模式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对代建单位的统一绩效考评,可以对待建市场中的代建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并检验代建制模式的实施效果,这对于规范代建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2.代建单位的业绩考评有助于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代建单位各方面的私人信息以及工作业绩、市场信誉等情况作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为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代建单位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决策风险。

3.对代建单位进行业绩考评是对代建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前提。根据业绩考评的结果,对代建单位进行合理的奖励或惩罚,并逐步培养和完善代建单位市场,使得代建单位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市场声誉,从而使得代建单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积累自己的工作业绩,最终形成代建单位市场的良性竞争、优胜劣汰,形成政府与代建单位的双赢局面。

4.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在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参建单位,其角色与施工单位一样,通过提供自己的产品获取报酬。不同的是,代建单位按照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委托协议,提供的产品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提供的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服务。政府购买代建单位的服务,需要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检验评价,作为支付报酬的依据。财政部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代建管理费要与代建单位的代建内容、代建绩效挂钩”,“要制定专门的办法加强对项目代建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对代建单位提供的服务产品进行考核验收,就是对其进行绩效考评。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绩效考评是指政府投资管理部门按照既定目的和要求,采取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实施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核、认知、测量和评定,考核代建单位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度和实施管理活动的成果大小,并据此对代建单位进行考核和奖罚。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绩效考评体系,是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也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激励与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对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既是实施代建制的必要环节,也是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问题的基础行工作。

对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不仅是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问题的必要环节,还解决了如何选择高水平、专业化代建单位的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使奖惩代建单位和对其支付报酬有了依据,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实施单位建设管理活动的监督,使项目建设过程处于有效控制状态,从而使代建制的优势真正得到体现和发挥。通过对代建单位管理活动进行审核、认知,可以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及时发现违背项目建设方案、计划等可能偏离预期目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控制措施,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按照计划、设计的目标建设,发挥预期的效益。通过全面客观考评,能够了解、掌握其管理行为和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分析项目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为加强项目决策与监管创造条件。对绩效好的实施单位予以奖励,激励其更加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对绩效差的实施单位给与警示或惩罚,督促其整改存在的问题,改良不良行为,从而对项目代建单位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可以给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提供良好的管理行为规范体系,有利于规范项目建设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建立良好的项目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全社会投资项目管理水平。

四、考评体系的建议

1.设立代建专项资质。代建单位也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参建单位,其角色与施工单位一样,通过提供自己的管理服务获取报酬,但是工作程序和内容有较大的差别,施工仅仅是项目建设的一部分、一个阶段而已,代建是全过程的管理。在目前各地常用“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作为代建资质参考,在目前没有代建专项资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自承担过政府投资的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咨询论证,能够比较准确的领会和贯彻国家政策,以公正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开展代建工作;部分咨询单位还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的一条龙服务工作,对建筑工程行业比较熟悉,对代建项目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有利于推进项目。但是,多数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主要的业务是工程咨询或设计,人员配备不完善,在项目管理中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特别是前期手续的办理、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施工阶段各参建单位关系的协调。

设立“代建”专项资质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建立这个专项资质,不利于代建单位招标考核评审。在实施代建制之前,各地政府为了有效管理政府工程,成立了一些专门公司,这些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历史的原因,基本上没有类似之类的资质。代建项目与房产开发比较类似,都需要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但是比较缺乏征地拆迁方面的经验,“代建”专项资质若吸收房地产开发的优点,补充其“代建”项目管理需要的内容,是比较适宜的。

2.考评路径。项目建设的最终结果涉及多个方面,代建单位的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代建单位的绩效不同于项目绩效,不能单纯以项目建设的最终结果为依据来衡量代建单位的绩效。

对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量化、评定,需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行为活动和结果进行评定,最理想的是对代建单位的全部行为活动进行审核和测量。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不可能,也不经济。同时,由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有其自身利益,其绩效目标多元且不一致,不能将其所有绩效内容纳入考评之中,只能选择相关的主要绩效进行考评。选择与代建职责和义务相关的若干类行为、活动以及项目实施结果来代表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考评,虽然会存在一定误差,但只要方法选择科学,误差就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科学、合理地选择考评内容可以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来实现。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过程,就是绩效考评内容确定的过程,通过将指标分层细化形成指标体系,可以实现考评内容的具体化。此外,通过指标体系反映绩效考评内容,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地测量代建单位的绩效状况,还可以通过赋予指标权重的方法体现代建单位不同方面绩效的重要程度。

设置指标体系、确定考评内容,实际上对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了分解,对其单项绩效进行了定义,在此过程中,可以同时定义代建单位具体行为、活动以及结果的标准或要求,从而建立具体的绩效标准体系。以绩效标准为依据进行绩效测量,掌握代建单位具体的行为表现或单一结果后,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代建单位的总体绩效进行评定。不仅如此,由于代表具体绩效的指标可以用分值来量化,绩效评定的过程可以转化为低层级指标分值向高级指标分值合成的过程,因而可以实现绩效考评的定量化。

当然,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绩效考评方法体系和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制度。前者应当包括绩效标准体系、绩效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效绩测量与评定方法等;后者应当包括奖惩制度、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及组织实施等。

3.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施工、监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已经比较成熟,代建单位的绩效考核可借鉴他们的经验,在业绩、声誉、服务、管理质量等,建立全方位、合理的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档案管理制度,更有利项目选择有实力的代建单位和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提供优质的产品。

五、结语

代建制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下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优化管理的意向重要举措和崭新的尝试。它有效避免了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投、建、管、用不分的种种弊端,杜绝了以往非经营性建设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的“三超“现象。当前代建制的实行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建立保障非经营性代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更利于代建制的管理和推广。

第3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 社会责任 经营绩效 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劣药假药事件,使我们更加关注医药行业的发展。一些药品企业为提高经营绩效不择手段,如毒胶囊事件、地沟油制造药品事件等,对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严重的危及了人们的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医药行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但是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从而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可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消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医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促使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关于医药行业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有负相关关系;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没有相关关系。Griffin & Mahon(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有正相关关系,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的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Bragdon & Marlin(1972)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导致经营绩效下降。Arlow Ackelsberg(1991)研究了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得出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我国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理论还不很完善。沈洪涛(2005)、徐光华和张瑞(2007)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居多。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0-2012年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102家医药制造公司为样本,并剔除ST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整理和分析计算使用SPSS17.0软件和EXCEL软件。

(二)指标构成

为了客观评价医药制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贡献,本文借鉴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社会贡献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责任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评价医药制造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公司对社会的贡献可以用股东社会贡献、员工社会贡献、政府社会贡献、债权人社会贡献、消费者社会贡献、供应商社会贡献和公益事业社会贡献等来衡量。所以解释变量分别是股东社会责任贡献率、员工社会责任贡献率、政府社会责任贡献率、债权人社会责任贡献率、消费者社会责任贡献率、供应商社会责任贡献率和公益事业社会责任贡献率。经营绩效指标用总资产净利润率来衡量。为了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本文加入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

医药制造企业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对于社会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对七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股东加大投资,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国家经济稳健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对债权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增强企业的借款能力;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消费者信赖程度,增加顾客群体数量;对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原料来源;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使人们了解企业的名声,提升企业形象。基于以上分析,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2: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3: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4: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5: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6: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假设7:企业履行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

(四)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医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模型如下:

Y=а1X1+а2X2+а3X3+а4X4+а5X5+а6X6+а7X7+а8X8+ε

其中:а1、а2、а3、а4、а5、а6、а7和а8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见表2)。

2.共线性检验。我们再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容差大于等于0.1,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等于1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情况说明,本文所建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两者的关系。

3.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调整的R2为0.453,数值较小,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当样本量比较大时,拟合优度可以比较低;F值为32.541,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在总体上具有说服力。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1一致。说明企业应该提高每股收益来增加对股东的社会责任贡献率,进而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得本公司的经营规模可以壮大。

2.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2一致。说明企业应该多多关心员工的生活水平,提高福利待遇,增加对员工社会责任贡献率,能够使更多的员工长期为本公司做贡献,避免不断地更换员工,耗费企业的人力财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节省了人员工资。

3.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不显著的负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3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部分企业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没有意识到政府对国家经济有积极的影响,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对医药上市公司优惠的政策,使得医药制造企业可能节省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绩效的效果。

4.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4一致。说明企业及时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筹集更多的资金,使得企业整体运转的相当顺利,不会因为资金流转困难而影响企业效益。

5.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5一致。虽然效果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企业的消费群体比较特殊,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企业提高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贡献率,仍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6.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6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供应商对企业并不是很信任,不会提供给企业一些优惠条件,这种信任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所以对经营绩效产生负影响。

7.企业履行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影响效果。结论与本文假设7不一致。由于履行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程度,但是做公益事业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出成效,所以履行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正影响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8.企业规模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效果。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的医药制造企业有各自的经营模式,不同的规模也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医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得到效果。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能够提高经营绩效。

2.政府支持、鼓励医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促进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提出表扬,为企业做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建立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3.建立监督医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体系。部分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降低经营绩效,从而不积极主动地去履行社会责任。为了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建立监督体系,对于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惩罚。Z

参考文献:

第4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地经营权;入股;绩效评价;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F301O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2537(2016)06002006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 Construct of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 Sha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

LI Can, LI Xiaotong*

(School of Accounting/Center for Finance and Accounting,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Dir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fer of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s and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farmland scale.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s shares is a turnover mode which is particularly worth exploring. So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 shares transfer. In this paper, it is mainly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come from business side, investor, the right to own side and regulators to construc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which has dynamic equilibrium effects.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benefits derived by stakeholders in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 shares transfer, and provide new ideas,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is to proces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Key words farmland management right; shares transf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akeholders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三农”问题都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得以体现,其中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更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多种农地流转形式中,农地经营权入股的优势逐渐凸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表示,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部在部署2015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的试点工作,建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地等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在此背景下,农地经营权入股绩效评价研究将为相应“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但当前学术界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农地经营权入股的意义、方式等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专门研究农地经营权入股绩效评价的文献极少.基于此,本文就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地经营权入股绩效评价模式展开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应用研究.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地流转的关注已从制度模式研究扩展到流转效果研究,有学者对农地流转绩效的定义或构成进行了分析,岳意定等[1]将农地流转绩效定义为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农地流转”因素的变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影响;程飞认为,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结果产生的效应,具体体现为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带来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张式恩[2]指出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土地流转因素的变化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影响程度.

针对农地流转如何进行绩效评价,有学者分别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模式或具体方法,基本上都涉及到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关键维度的考虑.其中,刘莉君[3]通过分析农地流转绩效的影响因素,设计构建了基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的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程飞等[4]将土地流转的绩效分为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3个方面,并从中筛选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等10项指标构建农地流转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规制的角度,农地入股流转是指农户可以以自己的承包地为资本入股,把原本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合作社或农业企业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农民可凭借其所持有的股份分享最终利润.吴义茂[5]认为,农地入股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出资于公司企业,从而取得其股权的行为.农户以土地作价入股,不仅保证了土地的收益性,还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由于制度环境的差异,国外针对农地流转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非常少,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绩效等方面对农地流转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基本的模式框架和评价内容体系,构建了相应的研究基础.但现有评价方法单一、重复性较高,虽然不少学者对于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提出了合理的导向,但多数为定性的考量标准描述,缺乏一种同时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充分实践检验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对不同地区的农地流转做出统一衡量从而比较其流转绩效.再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农地流转对农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同流转模式的差异分析等,而极少有学者专门针对农地入股这种新兴流转模式,来研究其效果和效率,并建立入股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和框架模型,以致于农地入股流转绩效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这将不利于入股流转制度的顺利推行与发展.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至今已近50年,最早由美国学者Ansoff引入管理和经济学界,代表性研究学者有Freeman,Blair,Flammer等; Freeman[6]定义利益相关者为“任何能够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团体或个人”;Blair[7]进一步指出,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股东,而且来自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这些主体提供的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 Flammer[8]研究也表明利益相关者治理会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也颇具成果,如张兆国等[9]认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合作,而不仅仅是依赖于股东.此外,随着近些年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宋献中[10]指出,企业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主动承担责任;马国勇[11]进一步指出,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来看,该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合理协调和管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或投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在摒弃了“股东至上”观念的今天,企业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分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企业在做出经营决策时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S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日益成熟,其与绩效评价的结合运用衍生出许多积极有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美国学者Sonnenfeld(1982)提出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加拿大学者Clarkson(1995)提出了RDAP模式,他们都认为企业绩效应包含社会绩效[12];2000年,Andy联合安达信咨询公司开发研究的绩效棱柱,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完整的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分别从满意、贡献、战略、流程、能力5个利益相关者层面出发,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分别从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框架构思与指标设计,并进行一定的应用与发展,如刘亚莉、陆庆平、杜慧慧等[1314]学者都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保护所有者权益、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模式;李婷等[15]的研究结合了平衡积分卡的思想,认为在评价组织业绩时,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外部利益、长短期利益之间的均衡,同时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迅速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思维,企业绩效不只是经济绩效,还应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需在科学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及实现方式,进而从多角度剖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各层面,构建更完善更适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农地入股流转绩效评价的意义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要依据,分别从经营方、投资方、权利所有方、监管方4个利益相关者维度构建具有动态平衡效应的绩效评价机制,以测度农地入股流转中的短期绩效与发展能力,以及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实现,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农民股东或社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效运用股份制的制度优势,使农地、技术、资本、管理得到最佳结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股东的收益分配;同时在利益相关者绩效导向下,加大有机农产品的产销量,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增进社会和谐.目前我国参与入股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多数是经济实力雄厚的“核心”大户带领弱小的兼业农户,导致“核心成员”几乎完全控制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忽视了农民股东或普通社员的权益,以致他们缺乏经营管理热情.因此,施行“利益相关者”分层评价,有针对性地考核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的绩效,有利于维护农民股东或普通社员的权益,传播“互助、民主、平等、公平”的价值观,促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实现其促进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社会功能,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3) 有利于增进股份制农业经营组织的环保责任感,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近些年农地经营权入股作为一种规模经营方式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基于对入股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股份制经营组织实施“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必然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强化股东和当地农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有利于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形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地入股绩效评价模式构建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需要兼顾效率、公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农地入股流转的绩效评价必须动态考察农业经营短期绩效与发展能力、以及农地入股流转中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平衡性.笔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要依据,从经营方、投资方、权利所有方、监管方4个维度构建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的农地入股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图1).

3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经营方视角的绩效评价指标 经营方是指吸收农地入股的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合作社.经营方视角下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应包含:单位农地净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者对入股流入模式的满意度.我国农地经营权入股正处于起步阶段,流转效益是否良好直接关乎农地入股的后续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通过实施绩效评价来解答,单位农地净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主要从财务角度反映农地入股产生的短期经营绩效,对这几项指标的合理考察可直接促使经营方提高入股流转的资产回报率;经营者对入股流转模式的满意度将进一步考察对股份制农业经营组织管理模式的改进.

322 投资方视角的绩效评价指标 投资方是指以承包地入股的农民股东及以其他资产入股的非农民股东,农地入股流转制度改革旨在盘活农村土地市场并保证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基于农民股东的弱势地位,农地入股流转绩效评价应侧重考察其有形的股利回报以及无形的利益增长,从农民股东家庭收入变化、农民股东的综合满意度等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农民股东单位农地所获股利、农民股东劳动力转移务工收入、农民股东的综合满意度、其他股东的投资回报率等.其中农民股东单位农地所获股利及其他股东的投资回报率是指投入资本所获得息税前利润与投资额的比率,是极为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农民股东劳动力转移务工收入指的是参与入股流转后,脱离承包地束缚的农民通过务工所获得的其他收入.

323 权力所有方视角的绩效评价指标 权利所有方指的是有参与入股流转规模经营的村集体组织,农地经营权入股流转不仅要追求经营方、投资方等的短期经济利益,同时还要考虑权力所有方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总体利益.这个视角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农地保值增值率、当地村民的综合满意度.农地保值增值率主要考察经营方的规模经营对农地数量与品质的影响;当地村民的M意度是指农业经营组织对当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支出,对当地农民就业的促进、以及对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社会问题的改善.

324 监管方视角的绩效评价指标 监管方主要是指入股流转当地的各级政府部门,依据农地入股中农业生态环境改进、农业安全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等要素的变化来评价农业经营的发展能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监管方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营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经营方对农业安全的贡献;经营方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其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是指经营方为处理、减少各种污染物,防止生产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退化所产生的费用支出;对农业安全的贡献可以通过考察经营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进行评价;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是指经营方自发进行科技研发及培训所产生的费用支出额.

上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经营方资产经营效率的财务维度、投资方资本投资报酬率、权力所有方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利益相关者维度以及监管方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予以考察分析,用于评价入股流转主体的盈利能力是否达到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农民股东参与入股的满意度以及入股流转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图2).针对我国农地入股流转的现状,构建这种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合理、科学有效.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基本情况

位于长沙县金井镇的湖南康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综合型大型农业企业,注册资金5 000万元,净资产8 000万元,公司依托茶叶、优质稻、蔬菜三大产业,是省、市授牌的种粮、种植大户,长沙市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以优质有机水稻为主打,主营大米蔬菜产业、承租谷酒产业、饮用水产业和休闲产业.截至2016年初,公司共吸收入股稻田2 510亩,已将石井村90%土地流转至公司名下,参与入股流转的农户达600余户,产生农民股东约2 000人.

42 案例分析

在对石井村农民股东以承包地入股康乾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公司的财务报告,将石井村入股流转案例按照上文构建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农地经营权入股绩效评价(表1):

注:指标中的满意度通过走访调查、打分统计进行定性测算,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基本满意;4表示非常满意.

(1) 经营方.康乾公司作为参与入股流转的规模经营主体,吸收石井村农地入股后,以优质有机水稻为主打,每亩稻田经济效益提高5倍,增长至3 610元,发展态势良好.公司农地资产利润率53.33%,总资产利润率9.12%,农地资产的利润率相较其他资产高出四十四个百分点,可见,吸收耕地入股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股东对公司吸收农地入股后的效益增长基本满意,并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2) 投资方.石井村有600余户农户入股康乾公司,产生农民股东2 000余人.公司仅2015年一年就发放农地入股流转股利133.54万元,农民股东单位农地所获股利532.03元/亩.石井村全村人均年增收2 498元,已经参与入股流转的农民股东每年增加收入7 000至10 000元不等.由于入股流转后进行规模经营并种植优质有机水稻,公司效益大幅度提升,其他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也高达21.53%,显著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此外,相比其他流转模式,入股流转带来的收入增长增幅更大,甚至超过农民股东的预期.

(3) 权利所有方.截止2015年,康乾公司已累计还耕石井村抛荒土地152亩,修建机耕道23.8公里,道路绿化亮化7.6公里,发生对当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支出达78.45万元.由于规模种植优质有机水稻,相较于入股流转前,石井村耕地的保值增值率高达500%.此外,公司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康乾公司仅2015年就支付农民员工工资共计366.17万元,提高了村里农民的平均收入,使更多青壮年可以在当地就业,相比其他村庄,大大促进了农民家庭的和谐、对老人的照料以及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

(4) 监管方.康乾公司致力于生产培育化学农药零污染、负增长、绿色健康的优质水稻,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以保护环境,并且研究开发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5年共计发生环保投入支出312.74万元.由于生态农业的开发,康乾土地流转区域内的蔬菜、水稻、茶叶等经济作物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已达到100%,项目区生产的绿色农产品2015年销售额达1 869.13万元.康乾公司2013年与双江职中(双江农校)签订了为期10年的联合办学协议,2年多来共培训农民工5 000余人次,发生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出达257.59万元.

石井村农户入股康乾公司进行农地规模经营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了农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的村容村貌以及生态环境.此外,依据走访调查结果,少部分未参与入股流转的农户也体会到了这种经营模式的益处,对农地入股流转的发展前景纷纷表示看好.

5 结论与建议

我国农地经营权入股流转是一个新命题,正处于快速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效果评价都迫切需要更深入、系统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四维度”的评价模型,分别从经营方视角、投资方视角、权利所有方视角以及监管方视角开展入股流转绩效评价,直接有效地对各利益相关者绩效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展望,考量了入股流转中农地价值是否增值、农民收益分配是否能得到保障、农地资本投资报酬率是否有所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农业与农村是否得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益于推进政府科学决策,引导农地经营权入股流转健康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农地入股相关政策措施时,应综合考虑经营方、投资方、权利所有方以及监管方各方的利益诉求,从“四维度”来科学评价农地入股流D中各方利益主体的绩效实现程度,并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以不断进行农地入股流转模式的优化;同时,主管部门通过“四维度”评价模式来考察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实现的平衡性,以测度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建立预警机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政策完善.

参考文献:

[1] 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10,26(8):3647.

[2] 张式恩.三化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基于河南新乡的实证调查[J]. 农业经济, 2015,35(6):3436.

[3] 刘莉君,岳意定,谭舒允.基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3(6):104107.

[4] 程 飞,信桂新,魏朝富,等.农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7(1):110117.

[5] 吴义茂.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Boston: Pitman, 1984.

[7] BLAIR M M, LYNN A S. Team production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J]. J Corpor Law, 1999,32(4):743750.

[8] FLAMMER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reacti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investors[J].Acad Manag J, 2013,56(3):758781.

[9] 张兆国,刘晓霞,张 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 会计研究, 2009,30(3):5459,95.

[10] 宋献中.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J].财会学习, 2009,4(3):1213.

[11] 马国勇,陈 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4,30(4):3336+49.

[12] CLARKSON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 Manag Rev, 1995,20(1):92117.

[13] 刘亚莉.自然垄断企业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 2003,12(6):3136,64.

第5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 负债融资 公司绩效 主成分分析 市场化指数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公司治理的问题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且将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特殊的背景之下。我国于2005年4月29日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我国内地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制度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下出发,通过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检验股改这一措施是否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公司经营绩效。同时,股改前后我国股市处于不同的涨跌状态(2004年上证指数处于下跌状态,2006年则处于上涨状态),这种状态是否会对企业的负债融资或者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完善的法制环境以及发达的金融体制也是公司治理中的必备要素。因而,本文将引入两个市场化指数,即反映法制完善与否的指标以及反映金融市场是否发达的指标,以期观察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是否对公司治理有差异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edighand和Miller(1958)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并且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在此假设前提下,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的基本获利能力和风险;但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假设,即企业所得税存在时,那么资本结构就会对资本成本和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但如果把MM理论的假设条件放宽的话,该理论很难适用于现实情况。以理论为基础的Jensen、Meckling和Hart观点以及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Williamson的观点均提出在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可能具有一个最适度的负债比率,能够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使公司价值最大化。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股东—经理人员的冲突在现代公司治理中是普遍存在的,经理作为人并不拥有实际控股权,却可以利用股东的资本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同时不用付出自己的资本成本,从而会对公司的价值及绩效产生不良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公司融资结构中负债占比较大,那么股东或者经理将会有很大的动机去投资那些风险大、成功率低而一旦成功回报也较大的项目,这又将产生负债成本。Ross等(1977)认为,公司的获利能力(或者说是公司价值)与公司的负债融资比是呈正相关关系的。Heinkel(1982)和Poitevin(1989)得出的结论和Ross的结论相似。Stulz(1990)认为负债比例的增加有可能降低企业绩效,这是因为当公司的负债上升时会使得内部人更容易获得控制权,这就可能抑制公司被接管或者权的更迭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可以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Myers(1977)认为在股东与经理人员的利益一致时,负债会降低企业对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这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Masulis(1983)通过检验两种不同的融资结构变化对企业市场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企业的负债水平变动与公司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Frank和Gogal(2003)采集了美国非金融企业1950年至2000年的近20万个观测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业绩与债务比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陈晓、单鑫(1999)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与公司绩效进行了检验,发现虽然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债权融资的成本远高于股权融资的成本,但债权融资依旧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绩效;也就是说债券融资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以在沪上市的221家工业类企业为样本,得出公司的负债比与其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汪辉(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公司治理及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一般来说,债务融资是能够强化公司治理效率并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的,但我国企业的债权融资比例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说较低,并且债权融资的这种有利作用并没有在少数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中得到充分体现。范从来和叶宗伟(2004)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公司的债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国内学者得出的结论认为负债融资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以下学者则得出相反的结论。于智东(2003)依据经验数据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债权治理体现出软约束的特征,并且他通过研究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资产负债率或者说是债务比例与公司的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赵帅(2006)在以2000年至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汪小军(2006)选取2002年至2004年在沪深发行A股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肖作平(2005)以1995年至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张锦铭(2005)以2001年至200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对象发现上市公司绩效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绩效指标和资产负债率的负相关程度有所提高,当采用最优债务融资比例区间的数据进行检验时,负相关程度进步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首先,负债融资会通过成本的存在来影响公司绩效。在公司治理中,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形成委托-关系,使得公司管理层并不占有全部的剩余所有权,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而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则能减少由此带来的成本问题。当公司的管理层持有一部分股份时,假设总股本与资产收益率一定时,随着公司负债融资比例的增加,也间接性提高了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如果公司在管理层的运作下经营良好那么将提高其获益水平,从而使得管理层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更加接近,从而提高管理层的努力程度以及工作积极性,减少在职消费,从而减少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其次,负债融资通过税收的作用提高公司绩效。修正后的MM理论认为:有负债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这是因为,负债的成本即利息和股权融资中的股利支付的顺序是不同的。利息费用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扣除,这部分费用是免税的,也就是说负债通过利息的税前扣除可以达到避税的效应。那么,在收益总额一定的假设下,税收的减少可以使每股盈余增加,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再次,通过负债融资获得的资金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所以管理层必须在债务到期前准备足够的自由现金流来支付本息,以免遭到诉讼或者破产威胁。由此带来的财务压力使得公司管理层将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降低破产成本,减少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提高自由现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做出不利于公司价值增长的行为,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最后,ROSS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经营者相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了解;而外部投资者主要根据经营者的融资决策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因此,融资方式的选择,会通过信号传递功能影响着外部投资者的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因为负债融资具有较高的边际破产成本,所以经营绩效相对较差的公司不会轻易通过负债融资来进行融资,所以债务融资具有将公司内部经营业绩好的这一预期传递给外部投资者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且两个时期的样本对于此结论无较大差异。表明当上市公司增加负债融资时,会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这一结论与已存在的相关理论分析是矛盾的。(2)引入的两个市场化指数——法制环境指数与金融环境指数,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同时两个时期的样本得到相同的结论。结论表明,法律制度越完善,金融市场越发达,越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这也是符合人们预期的。(3)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和营运能力对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即拥有国家股的公司绩效相对较高,公司的营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效率。但是股改前的样本表明这种影响是显著的,而股改后的样本则显示该影响不显著。(4)公司规模对绩效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且两个时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股改前的样本得出公司规模对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即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绩效的提高。但股改后的样本则得出前者对后者的负向影响。综上所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我国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本文所做分析欠妥之处等多种原因导致本文所得结论的差异性,为此,做一简要的原因分析。首先,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有多种主客观因素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经理人的薪酬激励、行为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等,而本文选取其中一部分易于量化的指标来考察这些指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次,股改前后的两个时期,分别处于股市的两种不同状态下,且中间还有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的综合变动也会对该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上市公司获得资金的途径中,除了选择负债融资,还有股权融资、内源融资等方式,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动也会使得公司的资金来源途径以及融资顺利发生变化,从而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黎凯、叶建芳:《财政分权下政府干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2]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3]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4]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5]洪锡熙、沈艺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范从来、叶宗伟:《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7]肖作平、廖理:《大股东、债权人保护和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8]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9]汪小军:《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绩效分析》,《经济论坛》2006年第4期。

[10]赵帅:《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6年第6期。

[11]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13]Modigliani 、Miller, M. H..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第6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业绩管理会计;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责任会计;战略绩效

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运用责任会计原理,在分权制组织中为提高经济效益,以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式促进各级分权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业绩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及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双重影响。20世纪以来,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基层管理为主到以高层管理为主,由以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到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以有形资产为重的管理到以无形资产为重的管理,由简单管理到趋向综合管理的过程。这些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萌芽(20世纪初~50年代)

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是以追求企业效率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以作业考评和计件工资为主的业绩管理会计核算方式。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古典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系统,认为组织管理的重心在于组织内部,应事先规定好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原理原则,以此为准绳强化物品和工作的管理来提高组织效率。对组织中的人主要持以“经济人”、“机械人”的观点,即把人看作拥有完全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理性人。

认为人为实现自己物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选择理性的最合适于自己的行为,职工是在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指挥下忠实且合理地执行份内的工作,为达到期望成果而被动行动。古典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完成某种事情,管理就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所构成的循环流程。[1]西方古典管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中,讨论和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动作,制定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泰罗认为,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2]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古典学派认为完成任何一件工作都有一个最佳途径,并以此引出一系列管理原则,其优点在于强调正式结构的重要性,为今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分强调组织的“机械模型”,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

二)古典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这一时期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把事情做好,核算的重点是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和工作任务。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时间作为劳务费和奖励工资的基础,这说明绩效管理会计的雏形已出现在科学管理实践中。这一时期,绩效管理注重的是作业效率,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

二、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20世纪50~80年代)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不断扩大随着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业绩管理会计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责任会计和事业部制组织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近代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社会性模式,认为组织是社会使命的有机体,近代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理性模式,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组织目标。要把人看作能决定自己意志的自律的人、个人人格和组织人格同时并存于一身的人。在物质、生物、社会诸多要素的制约中,人具有自身动机和意愿,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志向来选定目标,并为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组织的大规模化过程中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措施,很可能造成双重人格的分裂和对立,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对立紧张关系。近代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就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组织以维持和成长为目标,尽可能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协调统一功能。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强调分权制组织架构和分权管理其经典就是职能制组织与事业部制组织理论,从环境———企业组织———人的观点出发重视经营管理中的环境适应与分权制组织中的组织及个人的责权利关系,重视管理的动态过程。在职能制分权组织中,权限的委托关系由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承担;事业部制组织中各事业部是具有较强独立生产或经营能力的组织,事业部长拥有本事业部的新产品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人、财、物的管理权,有的事业部长甚至还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和相当一部分的投资决策权或投资计划建议权,参与企业内部各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总部及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权。

二)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为有效实行组织内部控制,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制,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盛行责任会计,20世纪80年代事业部制业绩管理会计得到广泛推广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由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职能制组织的责任会计。在职能制组织中,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委托关系在责任会计上的反映就是各职能部门被称为成本中心或收入中心,各职能部长成为负有成本责任或收入责任的管理者。直线制或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采用以预算管理的绩效管理会计方法,这些企业预算指标严格按照管理可能性原则分解为各职能部门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目标,以此作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标准,通过严格按考核标准与实际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测评管理者的绩效明确各部门管理者权限范围内的收入或成本责任,以此达到预算控制目的,保证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和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事业部制组织的业绩管理会计。基于事业部制组织的责权利特征,事业部制管理会计把研究重点放在事业部长的绩效考核,事业部制绩效管理的责任单位为各事业部,各事业部通常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投资中心是对投资收益负责的责任中心,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把事业部长定位于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负责人,企业总部管理部门负责总部一般管理费用的支出及各事业部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整合,以此实现企业的总目标。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事业部长要负责的本事业部利润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事业部管理可能性利润减去分摊的总部一般管理费及共同费用之后的余额。这样计算的事业部利润考核指标促使各事业部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司总体战略及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使各事业部的目标与公司总目标保持一致。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业绩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分权制组织管理实践中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业绩管理会计把业绩管理会计的本质定位于责任会计,以管理可能性为基础,结合管理者责任,区分和核算汇总管理会计情报,来促进管理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互统一。这一时期的业绩管理会计理论注重探讨在分权制组织中,如何通过建立各级责任中心,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运营目标和路径,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并以其结果进行差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等。

三、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出现新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超越竞争的新战略管理理论,以此为背景,绩效管理会计理论也向战略绩效的考评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方向发展。

一)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现代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和性格特征,强调在诸多经营资源中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人力费用支出;强调组织的三要素———沟通、贡献意愿、共同目标;强调企业组织存续和成长的条件为有效性(合理性)、能率(人间性)和道德性社会性)。[4]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战略设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流程管理、战略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展开出现了战略业务单位(SBU)、网络虚拟组织等新型组织。探讨战略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即设定目的和目标、形成动机、构建组织结构、经营者领导能力)对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基本经营活动、支援经营活动、部门管理活动等)的作用时,强调企业战略与相关各战略中心型组织的战略沟通与资源匹配,关注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的关键路径和各战略中心型组织及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与提高。

二)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背景下业绩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产生了“作业成本计算”、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模型、平衡计分卡、绩效棱柱法等绩效管理会计方法,特别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衡计分卡系列理论作为战略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责任中心为战略业务单位即战略中心。实施平衡计分卡最理想的战略业务单位,其活动范围遍及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经营、营销、分销和服务等活动;该业务单位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客户、市场和分销渠道、生产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定义完整的战略。平衡计分卡可帮助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基础架构为组织绩效管理提供战略框架。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分解企业战略、设定各个层面的考核目标和评价指标基准,把公司的战略落实到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绩效责任中心制定一组关于战略执行结果与过程的绩效管理目标,定期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推动公司的每一战略责任中心乃至小组成员自觉实现战略绩效目标,从而达到战略控制的目的。在财务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层面时,其财务目标和指标必须起双重作用即它们是确定战略的预期财务业绩,必须成为所有其他平衡计分卡层面的目标和指标的最终目标值。[6]衡量战略的财务主题有收入增长和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产利用率等。在客户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层面时,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的特定目标(这些细分市场代表了公司财务目标的收入来源),明确辨别及衡量其价值主张,调整自己核心客户的结果指标满意度、忠诚度、保持率、获得率、获利率等),并将这些目标传达给整个企业。[7]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在平衡计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的目标和指标源自于满足股东和目标客户期望的明晰的战略。内部流程可划分为:运营管理,即生产并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客户管理,即建立并利用客户关系;创新,即开发新产品、服务、流程和关系;法规与社会,即遵章守法,满足社会的期望,建立繁荣的社区。运营流程的改善常常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质量带来短期成果。来自客户关系增强的收益,会在最初客户管理流程改善后的6~12月内逐步显现出来。创新流程通常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提高客户收入和经营利润。加强法规与社会流程的益处可能要发生在未来。战略应是平衡的在四类内部流程中,每类至少有一个战略主题被包含进来,创造持续的股东价值增长。在学习与成长层面,其目标为其他三个层面宏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框架,是前面三个计分卡层面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如果企业希望达到宏大的长期财务增长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基础框架———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驱动因素有员工能力、技术基础框架、行动气氛等。平衡计分卡体系中激励员工的因素有把平衡计分卡和绩效管理与浮动薪酬相挂钩;把平衡计分卡与员工的招聘、选拔和保留链接起来;把平衡计分卡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8]战略的协调一致决定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可分为如下三类:人力资本,即员工技能、才干和知识;信息资本,即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络和技术基础设施;组织资本—文化、领导力、员工协调一致、团队工作和知识管理。当学习与成长层面的三个要素,即人力、信息和组织资本,都与战略协调一致时,企业就有很高的组织准备度。

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乃至业绩管理会计的主题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格局,业绩管理会计追求企业的战略绩效,以公司的战略和对目标市场的价值定位为出发点;把战略转化为可衡量的多层目标,这些多层目标互相关联,一个角度的绩效会影响到另一相关角度的绩效。绩效管理会计强调,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逐层落实到下级部门、直至个人;公司及其部门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实施公司战略的构思,有利于加强战略内容的控制;有利于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提高企业战略绩效。

总之,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新晨

参考文献

1.[日文]片岡信之.要説経営学[M].東京:文眞堂

2.孙茂竹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黄芳.分权制企业绩效管理可能性基准的内涵变化经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杂志社

4.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7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剧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实行战略化经营管理,还需要“知己知彼”,这离不开绩效评价。企业界长期采用会计利润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学者们逐渐使用平衡计分卡思想(乔均,2007)和EVA(薛彩霞、李卫,2008)来进行绩效评价,但是按照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在经济形势低迷时,经营者再努力,公司的绩效可能还是每况愈下,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在经济形势较好时,不努力的经营者也可能使公司的财务状况蒸蒸日上,这样一方面打击了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高管根据企业状况进行战略规划。财务指标固然是企业绩效评价中不可替代的指标,然而要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绩效评价逐渐从绝对评价转换为相对评价。因此,本文采用相对绩效评价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最早起源于Holmstrom(1979)提出的信号理论。关于相对绩效评价的理论解释,王剑和陈运森(2011)利用委托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来解释相对绩效评价实践,发现行为科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关于相对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国内外大多利用该理论研究激励理论、经营者业绩和经理人报酬。Baiman和Demski(1980)和Lazear和Rosen(1981)运用相对绩效评价理论解决具有相同外部环境的员工的绩效评价问题。徐细雄等(2005)构建了基于两维度相对业绩比较的经营者报酬契约模型。徐延利(2008)基于相对业绩研究了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业绩比较影响经营者的激励合约。Ana Albuquerque(2009)运用相对绩效评价理论对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比较。肖继辉和彭文平(2010)基于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加总股票回报业绩作为参照业绩的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可以避免棘轮效应的影响,提高报酬契约激励效率。周宏和张巍(2010)通过对绩效报酬与相对业绩评价的结合考虑,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行业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运气报酬。Chen et al.(2012)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相对绩效评价对高管薪酬的影响。

关于相对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贺颖奇(1997)、曾德明、周青、秦吉波(2003)、张先治(2004)等学者先后应用权变理论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俞静等(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研究相对绩效评价,有效地把经营环境的动态性与企业相对绩效评价结合起来。

关于相对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较少,周宏等(2008)针对以往相对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中单一指标度量企业绩效的不足,选取了13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并选取774家A股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年报数据计算出各公司的综合绩效指数。

针对绩效评价研究的缺口,本文提出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相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加入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各个层面指标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利用计算出的权重换算为百分制的分值,将专家打分除以行业平均水平,得到被评价企业的绩效。

三、基于AHP的企业相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AHP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将其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不需要评价人员具有过高的专业素质。然后,AHP提出了递阶层次结构,在确定指标权重时考虑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使得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的指标具有更高的分值,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选择指标时,大多数选用的是定量指标,那么,在运用AHP时,只需计算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再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减少了专家打分法的主观性的缺陷。此外,运用AHP确定了权重以后,在计算指标值时,引入了行业的平均水平,使得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意义,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1)目标层。目前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管理层,根据管理层的绩效给予激励,以期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评价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便进行战略规划,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总之,企业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绩效。

(2)准则层。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颇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思想,它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它实现了企业财务与非财务、内外部、长期和短期、结果和动因之间的平衡。因此,笔者在准则层引用平衡计分卡思想,从财务绩效、顾客绩效、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构建。

(3)方案层。方案层指标尽量选择定量指标。在财务方面,选择了分别体现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EVA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资产负债率指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顾客方面,选择了分别能反映企业的市场份额、顾客是否满意、老顾客交易情况以及新顾客增加情况的指标;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选择了能够反映新产品开发、产品生产和周转情况、产品售后服务情况的指标;在学习与成长方面,选择了能够反映员工满意情况、员工培训情况和员工保持情况的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并给出了指标的计算公式。

(二)判断矩阵构造及指标权重分析

(1)准则层判断矩阵构造及权重分析。按照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的生命周期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虽然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绩效,但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战略实施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准则层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如表2所示:

根据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运用“九分位比例标度”对准则层的四个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相互比较。划分重要程度的主要依据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咨询、整理、汇总专家的意见,以得出结论构造目标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表。以初创期为例,构造了准则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分析表(表3),对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再一一赘述,仅以简易的形式表达其权重及百分制分值(表4)。

(2)方案层指标权重分析。通过对财务绩效的四个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构建了财务绩效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分析表(表5),计算得出λmax=4.1611,CI=0.0537,CR=0.0597

同理,对顾客绩效、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指标进行两两对比计算权重,结果见表6,均满足一致性要求。由此发现,顾客绩效中市场份额占有较大比重,内部业务流程方面新产品的开发是最重要的指标,员工保持率是学习与成长方面的决定性指标。

各项指标的分值根据指标的相对权重乘以所在生命周期准则的百分制分值计算得来。

(三)相对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上文已经使用AHP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然而绩效评价如果没有统一的标杆,即使对企业进行了评分,无法得知所得的分数是因为市场行情优劣或是经理人努力,亦或懈怠经营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将企业绩效评价与动态的经营环境相结合,提出相对绩效评价来增强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相对绩效评价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标杆,标杆是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的参照标准。若以一个企业一定时期或不同时期的数据作为标杆,则不能够反映行业的真实状况。为了使标杆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一定期间的经营环境,选择同时期同行业上市公司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标杆。评价指标选择的都是定量指标,既包含绝对数指标也包含相对数指标。因此,利用前述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以后,以当时同行业上市公司该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标杆来计算指标的相对绩效评价的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指标相对评价分值=指标评分值/同时期同行业上市公司指标平均值

根据实践经验,上市公司的数据容易获得。因此,可以在锐思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CSMAR)、巨潮咨询网以及企业官网搜集计算指标数值的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同方向和标准化处理,从而消除量纲的影响,以此来计算同时期同行业上市公司某指标的平均值和企业的指标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绩效可能高于行业的平均值,也可能低于行业的平均值,前者相对评价分值大于1,后者相对评价分值小于1。

通过相对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劣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情况了解企业的强弱项,以在行业中增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针对绩效评价理论界的不足和实务界对绩效评价严谨指标体系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AHP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在指标的选择上使用认可度较高、原创性较强,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四个方面作为准则层,并选取具有代表各准则特点的指标,运用九分位比例标尺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从而得出各指标的百分制分值。考虑到行业环境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引入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值来计算指标的相对分值,使得企业可以分别从总体和单项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作为管理层绩效考核的标准,且对评价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局限 本研究亦存在很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一,指标的遴选缺乏科学性。在指标的选择上,由于AHP的局限性,采用过多的因素会降低一致性,故笔者根据咨询专家的意见,及个人见解,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其二,使用AHP绩效评价,只能用来确定已有指标的重要性,并不能发现新的对绩效评价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其三,使用AHP不可避免地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重要性的判断,虽然本文尽量采用德尔菲法,由团队来决策,但仍不免受影响。其四,在获取行业平均值时,为了便于搜集数据,仅仅使用了上市公司的数据,对非上市公司不予考虑,使得行业平均值存在偏差。

参考文献:

[1]乔均:《基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电信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2]薛彩霞、李卫:《基于EVA的绩效评价指标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王剑、陈运森:《委托理论抑或行为科学》,《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

[4]徐细雄、万迪日方、梁巧转:《基于两维度相对业绩比较的经营者报酬契约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3期。

[5]徐延利:《基于能力和相对业绩比较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第16期。

[6]Ana Albuquerque. Peer ?rms in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8).

[7]肖继辉、彭文平:《经理报酬棘轮效应与相对业绩评价模型的选择》,《管理学报》2010年第7期。

[8]周宏、张巍:《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薪酬的比较效应――基于相对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9]Chen et.al.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J].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2(5).

[10]俞静、徐斌、钟飚:《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的企业相对绩效评价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1]周宏、王海妹、张巍:《相对绩效评价的绩效形式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第8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16-02

一、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活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团体或独立部门。由于其主要从事公益性活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它必须满足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等基本的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幸福工程等一些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主要的表现有:非营利组织日渐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各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的来看,中国的非营利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非营利组织正面临各种挑战,对非营利组织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1.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可以优化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包括绩效、项目、组织管理和综合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评价,可以形成对非营利组织开展科学评价和公示的机制,也是政府加强监督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2.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一个好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绩效评价,组织的管理者和广大社会民众就可以实时地掌握组织的运营状况,管理者可以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能力建设。群众也可以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最终非营利组织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群众服务,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3.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评价,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张扬社会慈善和正义力量。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组织现有的资源,提高组织的效益,完成社会赋予组织的神圣使命为社会民众服务。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现状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在中国还算是新兴事物,目前其理论和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深入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少,但是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初期研究往往局限于宽泛的必要性和意义阐述。现阶段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主要有: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可以优化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方式;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

2.评价方法单一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基本上没有超出经济学的范围。如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是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关心的是非营利组织的直接投入和产出,却很少深入到社会效果与影响的研究与推定。非营利组织在定量化、模型化研究方面缺少关注和推广。根据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改善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现在国内关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设计得不够科学,主观性强;主要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指标化和定量化;主要侧重经济指标、缺乏非货币性指标;其实际操作性和系统性不足。

3.研究偏重个案。如果研究只注重个案分析而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把握,那么不管是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还是关于非营利组织在其他方面的研究,都终将缺乏普遍适用性。由于数据的缺乏导致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因此,非营利组织研究难以在更新、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展开。

4.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研究基本上还是个“盲区”。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后,如何科学地利用评价结果发现和诊断问题,如何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设计、董事会改造、管理流程重组,如何进行政策法规层次上的创新以及改变对原始路径的依赖,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改进策略

1.打破思维的局限,重视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价。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不要再局限于非营利组织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已基本上形成共识,我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的绩效评价要更多地关注于其绩效评级的过程,绩效指标的确定。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对结果导向的偏好愈演愈烈,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要注重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权衡。我们要走出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必要性和绩效评价现状的束缚,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争取在更新、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展开。

2.有机集成多种评价方法。引进定量分析手段如模糊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技术(DEA)、层次分析法(AHP)等,考虑把灰色系统理论、粗糙集理论、复杂性理论、混沌理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方法、系统动力学等用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中去。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种方法移植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与预测分析中去。努力进行多学科研究,注重理论的创新。

3.注重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的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无论是以财政为主要依托的非营利组织、还是纯粹靠捐助为生的非营利组织,均以此为借口而忽视其经营绩效,从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非常低下。非营利组织社会的效益评价,就是系统调查和评价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影响和贡献,分析非营利组织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非营利组织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绩效。参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它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项目成功的一种手段。因此,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评价中,必须涉及到参与问题,因为各利益群体的参与可以改进项目的实施,从而获得人们的支持与合作,同时还可以加强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感,达到社会评价的目的。

4.继续加强和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像企业那样的利润分配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所以,客观上容易导致非营利组织出现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情况。加之第三方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缺失,少数组织财务状况混乱,有些非营利组织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行为。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那些非营利组织比较完善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透明、规范的社会公用信息系统数据库。由第三方评价机构统一搜集、整理、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信息,建立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供社会成员公开查询。方便了社会各界了解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整体绩效状况,便于非营利组织之间实现深度竞争合作,便于学界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公众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捐赠以及向哪个非营利组织捐赠,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有效竞争。第三方评价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完善各种决策和反馈的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债务清偿程序,增强非营利组织融资过程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强化对非营利组织融资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本来就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解决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全部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研究亟待引起学术界的深度探究。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H.波伊斯特(Theodore H.Polster).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9.

[2] 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6.

[3] 罗文标,吴冲.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新思路[J].商业现代化,2006,(4):61-63.

[4] 盛明科.论中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 侯春飞.中国非营利组织监督的困境及其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94-95.

[6]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7] 林闽钢.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1,(6):103-107.

[8] 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9:75-81.

[9] 吴春,王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5):75.

[10]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2-09-18

第9篇:经营绩效论文范文

【关键词】 资本结构; 股权结构; 经营绩效

一、引言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血液,不论是初创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企业都必须拥有适当的资金,才能实现有效运行,更好地提升经营业绩。学术界对于资金的构成历来争议不断,负债与权益的比例究竟该维持在何种水平并没有形成定论。MM理论指出不考虑公司所得税、资本可以自由流通、充分竞争、利率一致、高度完善和均衡时,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市场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即企业价值与是否负债无关。但实际情况下,MM理论所提出的一系列假定不可避免地存在,企业难以规避税收,借款利率更是无法达到完全一致,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和完善,这些都导致负债以及负债程度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及经营业绩的提升。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鼓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稳步促进河南经济实力的增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截至2012年12月底,河南在实现企业良好运作的同时,已有上市公司86家,其中涉及医药、食品、煤电、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尤其是纺织、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如何提升经营绩效、实现河南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河南省龙头企业通过改制上市,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改变之前单纯依靠负债的融资模式,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但是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效益不佳,这与没有良好地运用各种筹资方式,形成有效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有很大关系。

资本结构是企业存续的起点、运作的中心,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依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升经营绩效。目前关于河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较少,本文将以河南省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基于河南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在各种环境制约下,考察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影响,以期对改进融资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提出参考意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2: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是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导致管理层,,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委托的问题,股东必须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高时,大股东具有足够的监督投票权以监督管理层,遏制其不良的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而股权分散时,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对管理层实施监督,因此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但是,如果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太高,随着管理控制权的增大,就会控制公司运作,出现更多榨取中小股东权利的行为,牺牲小股东利益换取自身利益,忽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谋求较大的短期既得利益,导致公司经营绩效下降。

2.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假设3: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4:长期负债率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由于外部融资需要支付成本,权益融资会传递经营不利的信息,因此企业融资顺序中依次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最后是权益融资。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强,则会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筹资时将优先选择内源融资,企业的负债率较低。反之,如果盈利能力弱,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在需要资金时,将会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因此,经营绩效越好,资产负债率越低;经营绩效越差,资产负债率越高。而且如果企业的负债率高,特别是长期负债比重高时,将因定期偿还利息而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周转,不足以应对各种经营风险,很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导致经营绩效下降。长期负债资本比越高,这种影响就越明显。因此,长期负债资本比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呈现明显的负向变动关系。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河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各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了避免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剔除在2012年后上市的公司,只选取2012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其中剔除所有数据异常和缺乏部分会计数据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所有的统计数据都来自于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

(三)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得到,经营绩效受资本结构、成长性、股权结构、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衡量企业成长能力,以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率衡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以下模型:

ROE = c + ?茁1DAR + ?茁2LDA + ?茁3GROW + ?茁4TOP1 +

?茁5TOP5+?茁6SIZE+?着

各变量含义如表1。

三、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表2,可以得出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45%,最大值为14.5%,最小值为-2.74%,说明各公司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显著,但经营业绩总体欠佳。从资本结构来看,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5.31%,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4%,反映出资产负债率均值较为适中,但是波动较大;长期负债率均值为23.22%,显著低于资产负债率均值,说明企业更多地依赖短期负债筹集资金,但是每个公司的选择不尽相同,跨度较大。企业成长能力平均值为15.62%,说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整体不高,其中最小值为-29.62%,最大值为30.05%,说明各公司的成长能力波动较大,差异明显。

从股权结构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41.36%,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大值为84.36%,均值为53.26%,最小值为23.39%,说明河南省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股权制衡能力差,中小股东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相关性分析

对数据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中可以得到,企业经营绩效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表明负债率高的企业会因为偿还利息的压力导致经营绩效下降,证实了假设3。经营绩效与长期负债率呈现明显的负向关系,进一步说明长期负债的数额高,对企业存在不利影响,证实了假设4。经营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正向关系,但是并不显著。此外,企业经营绩效与成长能力、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不高,明显低于共线性临界值0.8,本文对相关系数在0.3以上的变量进行了回归方程和整体回归方程检验,结果没有发现实质性的差异,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而且各解释变量能较好地反映经营绩效。

(三)多变量分析

从表4中可见,将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同时纳入模型中时,R2和调整R2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此时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要明显高于仅考虑股权结构或资本结构的拟合度。根据回归结果,从股权结构来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系数为正,但是并没有显著关系,说明一股独大并不能明显提升经营绩效。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对于强化管理监督有益,但是实际运作中,容易侵占小股东利益、完全控制公司经营,出现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反而降低经营业绩。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证实了假设2,说明虽然股权集中,但是各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监督,同时强化对管理层的制约,决定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能够有效提升经营绩效。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均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关系,证实了假设3和假设4,说明负债率高,特别是长期负债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会对经营绩效产生不利影响。企业在筹资时应该谨慎考虑负债方式,优先选择内源融资以及股权筹资。成长能力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与盈利能力。企业规模与经营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对于提升经营绩效存在积极作用。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选择河南省上市公司2008—2011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结合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能力以及企业规模等多个变量分析对企业绩效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有力地验证了假设3和假设4,说明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无明显关系,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一股独大”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治理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大股东制衡机制,强化管理。(3)成长能力、企业规模均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表明,选择融资方式,必须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谨慎合理使用负债筹资,尤其要改变目前过度依赖长期借款的方式,防止资产负债率过高,通过调整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等相关因素,提升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玮,杨天化.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2] 闵丹,韩立岩.市场结构、行业周期与资本结构[J].管理世界,2008(2).

[3] 李喜梅.“三性”原则下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1(2).

[4] 汪旭晖,徐健.不同成长机会下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以A股流通服务业上市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

[5] 蔚,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企业家信心与公司融资选择[J].金融研究,2011(4).

[6] 肖作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度、政府干预与资本结构选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5).

[7] 陈德萍,曾智海.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