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6-02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在连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连锁专业如何适应连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专业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在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意见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毕业生访问和专家、教师的多次组织讨论,完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一)连锁行业发展的趋势

1.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稳步成长期。根据中国连锁协会数据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7万亿,同比增长10.8%,增长速度比前几年稍有降低。连锁行业度过了快速的成长期,开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电商与传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商品或服务销售的数量和速度,很多连锁企业在保证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同步运营。据统计,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经有将近70%拥有自身电商业务,并且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方式而继续创新着。

3.供应链优化速度加快。供应链管理是连锁经营的重点管理对象,建立高效、合理的供应链体系成为连锁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的建立以及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物流配送更加有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化。

4.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连锁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提高了连锁管理的水平。连锁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获取市场优势,必须建设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更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对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做好严格把控,确保整个企业有序发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基于连锁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所需人才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商业管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技术;拥有更专业和更综合的管理能力以及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思考。

(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连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门店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数量达到17.6万,比上年增长了8%,与此同时,扩张的加剧导致门店管理人员的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更是成为抢手的“香饽饽”。通过调查,75%的连锁企业认为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的管理人员或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以上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全球连锁经济高速发展需求,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与连锁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具体的定位为连锁门店的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根据连锁企业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要求,需要连锁人才掌握几大核心技术,包括门店开发及设计技术、商品管理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根据这些技术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分解和技术活动执行过程两个维度来确定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几种核心技术涉及到门店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技术细化结合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连锁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特征。再加上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清晰,即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训、实习经验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符合连锁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结合“双需求”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连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双需求”的分析,即以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主线,来解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根据分解的要素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强化技能训练,又要强化技术训练;既要教授实务知识或技能,又要鼓励学生能够有创意、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据此,连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组成部分:(1)博雅教育课程。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养,掌握最基本的工作应用技能。(2)专业教育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3)技术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训实现能力的提升,实现和社会岗位“零距离”对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学生提升后续职业发展能力。

以核心的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分析为例,从连锁门店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四大核心技术为分析要点,从岗位工作需求和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分解出若干具体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训练板块分析为例,为实现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设置了基本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模块按照循序渐进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设计,体现由点到面的过程。同时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了跨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包括电工实训、现代物流技术实训),使学生多掌握一到两门技术,增强竞争力。

综合几大板块而成的课程体系,注重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出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设计中,注意连锁企业商品管理、配送管理和门店开发等工作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关联性;结合连锁行业新趋势对以往课程进行了重构,增加了《连锁物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等课程;在总学时中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了实训课程比例,实训课时达到了55%等;课程以理论为基础,更加突出实务性等。

三、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主线进行的,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质手段。深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合作平台。

第2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创新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型市场营销人才概述

国内各学者对创新型人才有各自的看法,但综合而言,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进取和开拓精神,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新性市场营销人才指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将营销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创造性地开创市场营销事业新局面,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的营销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立足市场、面向就业,把培养高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创新型营销人才为总目标。

2 创新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准确

从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各高校对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制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而且范畴较大,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本科人才难以适应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市场要求。同时,一些高校立志培养高级市场营销人才,但是从生源素质到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这种定位明显过高,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2.2 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计划方面,我国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目前高校对于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大多采用这种传统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出现严重的交叉重复现象。一般专业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完整性和系统化,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边缘性跨学科的专业,所以课程由多个系部共同承担,而各系部教室对教学内容基本不沟通交流,导致有的专业课内容在几门课程反复讲,而有的内容却没有教师讲;同时,教师对一些问题看法不一样,造成重复的内容在各门课程中说法不一,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混乱。

2.3 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教学方法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学仍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运用讲授、板书及教学多媒体的辅助,将市场营销的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应用内容少,学生缺乏参与到教学活动及知识应用的途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沟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2.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化

目前,许多高校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成绩来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方式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由于在目前的创新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进行创新型的改革,方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市场营销人才。

3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重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对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对市场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的教育由灌输式转向引导式,使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认识新知识、新思想、新办法,自己寻找市场营销运作的基本规律,在学习发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推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下转第26页)(上接第13页)使学生把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相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3.2 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和规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位置相当重要,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取案例,提高案例质量。当前高校教室在案例教学中存在拿来主义现象,直接采用现成案例进行教学,这种现成案例没有经过精心筛选,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并且所选案例必须本土化,本土化的案例能很好地表现当前中国企业的文化、机制和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完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完善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校应该提倡教师多使用电化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教学更直观。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营销实验室建设,使用市场营销模拟软件,通过网上教学、网上策划等仿真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营销专用软件系统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练习。

3.3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考核的目的和方法应该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转向关注实践与思维的能力、创新意识的验证与培育。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3.4 开展校企融合,产学合一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市场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采用:

(1)由市场营销院系自办市场营销咨询服务公司,对外挂牌营业,教师承接项目,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咨询服务,把项目完成的过程作为案例放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完成部分工作,把实践与理论、产业和教学直接结合起来。

(2)以市场营销教研室为单位,接受企业的营销项目,教室根据不同营销项目成立项目小组,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加入小组共同参与项目,完成企业任务。这种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比模拟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如何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和核心内容。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方向和发展动力。当前,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师资水平不高以及校企合作停留于形式等诸多困境。为此,从培养目巳胧郑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核心能力

一、市场营销专业核心技能

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争取顾客,要让顾客满意并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必须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包括:产品组合、产品定价、产品营销渠道、产品促销策略,产品品牌树立等,而这些就是市场营销策划的主要内容,其实施的好坏就是营销策划技能的直接体现。针对区内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核心技能体现在有国际市场调研技能,即获得信息的能力;各国市场分析技能,包括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状况分析;营销策划的技能,从小项目的策划制作,到大的营销活动的全面策划、安排;促销策划的技能,包括谈判、推销、公共关系、广告方面的技能等;品牌策划的技能,即塑造品牌、发展品牌和培育品牌的技能。

二、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现状

经调查表明,企业的大部分营销人才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只能够从事简单的销售活动,尚处于低层次的营销,无法胜任市场环境分析、市场定位、产品组合策划、品牌策划等相关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而目前广东区内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目标和就业方向主要偏向于从事国内商品销售的人才培养而已。其毕业生并不能胜任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市场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

三、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个学校制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人才的范围较大,针对性不强,缺少特色和个性,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仍是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三段培养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中营销类共性的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各系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后,实施课堂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教务部门对教师课堂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师主要精力被锁定在“课堂”内,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实践和创新,形成了一个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封闭教学体制。

4.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僵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方式也多以试卷、论文等方式进行,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过于薄弱,难以考评创新型人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

目前教师授课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并且只限于案例、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甚至大部分教师授课只限于使用幻灯片,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构建创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状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创新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学保证,了解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后,把创新知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培养内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作为一条主线,从而保证培养目标和方向符合企业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凸现培养特色,用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和兴趣,准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和过程经历资源。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开发特色专业课程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加强职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将来掌握高一层的知识打下基础。按照必须、够用为原则开发特色课程,改变传统知识陈述方式,展现特色课程的简洁明了和实用的特征,重在培养营销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有营销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前沿信息,还要有增设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把营销知识和技能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

3.实施创新考评体系,建立并完善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机制

在考核形式上,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构建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等能力,探索多种考核途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评价主体方面,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师、企业、家长、学生作为主体,保证学生最终形成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发展,按不同的比例来评价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使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到企业参观或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做讲座层面,为企业输送大量新鲜血液,帮助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实践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既能有效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又能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成建设双师队伍的目标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高,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需提高教师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经验,派遣优秀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进行监督,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针对当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的矛盾,着眼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结合、完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市场竞争加剧,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地区产业升级使经济活动更系统化和专业化,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约800所,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营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难,这不仅困扰企业,同时也让毕业生倍感就业压力。一方面,毕业生总量在市场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现象。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以高校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高校师资力量等自身资源为基础而较少考虑企业实际需求,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宽,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培养的营销人才范畴较大,就业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行业多样性、差异化的营销人才需求。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这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训练相对较少,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些高校的教学环节仍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占教学时间的90%以上,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知识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实现,课堂上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四)实践型师资缺少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支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又熟悉经济管理实际运作并同企业保持广泛深入接触的师资队伍。而目前的营销师资,基本上是从高校直接引进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不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纯粹营销理论型教师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五)考核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主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情况,实践考试环节少,缺少对学生营销知识在专业领域应用情况的考核。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应用”。应用型人才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并带来利益的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应用于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操作的任务[2]。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2],知识要求“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强调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除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特点外,应着重突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市场营销人才,人才培养强化地方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专业理论,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营销活动管理、电子商务等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专业素质。因此,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体系

1.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宽基础、强技能,注重实践应用的模块化教学计划体系

按模块化设置课程,建立新型的课程模式[3]。模块培养对于建构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包括为达到本科层次所必须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类课程,例如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从事企业营销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类课程,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关键性必修课程,例如战略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广告学、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方向模块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和所对应的营销职业岗位群而灵活设置,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房地产营销方向、证券营销方向、工业品营销方向等,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群供学生选择,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可设置服务营销、零售学、零售市场管理、零售经营实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证券营销方向可设置证券理论与实务、证券交易、证券营销经纪实务等课程;汽车营销方向可设置汽车原理与构造、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汽车营销实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行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专业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如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商务礼仪、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实践性教学型的比重,实践、实验教学应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学年实习、专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及模拟实训环节教学,通过营销策划、营销模拟训练等课程设计和网络模拟环境等来认知、理解、掌握、应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邀请企业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关于营销实战的讲座、举办营销策划大赛、组织创业大赛、举办营销沙龙等,进一步完善课堂实训、模拟教学实训、综合实训、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营销专业实训体系[4]。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必要辅助,在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选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案例,以教师为主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用案例的事实来讨论验证观点和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选用适合学生分析讨论的案例,如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型专题性案例等,也可以采用拓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案例。例如讲解价格策略时,选取专题性案例《西南航空公司的定价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组选举代表发言,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灵活的方法能启发学生自觉探索,使学生主动培养职业能力。实施体验式教学法,开展经管类综合实验平台能力教学,如开设市场营销电子沙盘模拟实训课,使学生能够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完成市场营销活动决策的仿真模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能分析产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特征,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确定合适的广告宣传主题,建立营销渠道,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完成指定的营销实战体验,提高市场营销应用能力。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使学生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能力培养。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对规范教学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推进产学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院校可以根据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与企业建立实习协议,加大实习基地投入,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探索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形成学生毕业即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模式。在实习基地,可以聘请企业经理进行工作现场授课;在专业实习、学年实习中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市场调查、产品推销、营销策划等营销实践工作,收到锻炼,增长才干,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成立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小组,制定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及考核体系。实习期结束,企业可优先录用优秀实习生,实现就业。

(五)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要求建立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营销实践经验的素质优良、双师兼备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院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参加校企横向课题等各种层次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营销科研水平提高。同时,适量引进专职或兼职的营销专家,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企业实践、项目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效率高,但在科学、恰当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方法。第一,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课程学习的过程控制与评价。增加对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大作业、调查报告、论文的考核。第二,改进考核内容。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核,着眼于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情况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核,在试卷题型方面,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综合题等应用题的比重。第三,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半开卷、开卷、模拟仿真、实操演练、辩论赛等形式展开。例如推销学课程可通过现场推销模拟和实地推销方式相结合考核,营销策划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实际企业的营销策划方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

[2]梁健爱,高永惠.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80-182

[3]赵越春.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4):67

[4]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第5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37-03

所谓“123”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双元制”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性地提出的符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两个特色:实践特色和提升特色;三个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在此模式中,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之一;两个特色是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以校企结合推动办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推动学习模式改革,以双证结合推动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改革,实现“双证融通”,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就业导向的重要保障。

“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营养、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相关权威机构预测,与公共营养、身体健康相关的职业将是我国本世纪最热门、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之一。作为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服务的高职院校,我校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申请并开设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营养相关人才的重大举措。虽然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传统的营养本科教育及医学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面临专业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这就对本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顺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社科院的2011年度《经济蓝皮书》指出:2000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每年107万增加到611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2011年需解决700万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微观发展等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整个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未来几年,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如果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等定位不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简单模仿、套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将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离,使专业人才培养失去自身的特色优势,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传统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面临的境况:一是因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二是培养方案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不符;三是培养模式单一,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四是与职业资格脱节,创造力弱;五是教学模式单一,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严重不足;六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当然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业率必然较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导致人才供求脱节的关键。因此,以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为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找准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针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多倾向于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而缺少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更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笔者的研究在我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以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并实践“123”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将“两个特色”与“三个结合”有机统合,探讨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两个特色体系:实践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三个结合层面:校企结合层面、工学结合层面和双证结合层面;其核心是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市场调查、专家咨询、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据此建立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测评形式。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中,不仅体现了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如通过营养学、营养餐配制等强调营养设计与食谱编制能力,通过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强调营养宣教能力和营养评价指导与监督能力以及健康评估与保健指导能力,通过食品安全与法规、保健品概论等强调食品卫生质量检验控制能力,而且突出了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等强调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等强调创新能力,通过普通话演讲、社会交际与口才、市场营销等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通过职业礼仪、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的分析都是就业导向核心作用的集中体现。

实践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的构建 实践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具体包括营养设计与食谱编制、营养教育、营养评价指导与监督、肠内外营养液配制、营养门诊、营养代谢、营养品营销等。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各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以及营养调查、营养配餐、营养宣教、营养门诊等综合技能训练和各种社会服务与毕业设计等。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是指对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因素和对象,如师生、设备设施、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制度和评价指标。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拥有高级营养师等“双师型”教师、营养配餐室和营养门诊室等实践实训设备、《美容营养学》等实践教材,以及医院营养科、疾控中心、配膳公司、健身中心、美容美体企业实践基地等。本专业的素质提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标准设定的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及内容,具体包括继续学习、服务创新、自我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和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要求。在继续学习素质提升方面,着重专科教学与本科自考的无缝接轨,在培养计划中密切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目,如营养、食品与健康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制定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兼顾自学考试的特点。在服务创新和社会适应素质提升方面,以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等课程为抓手,在服务创新教育及实践、遴选服务创新项目、建立校内外服务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于学生入学之初就着重让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将学生的服务创新实践训练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自我发展和素质提升方面,主要通过出版《营养与健康》小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强调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在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素质的提升方面,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开展心理健康节等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三个结合 在校企结合上,改变了以往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员工等较低层次上的办学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上,改变了由于企业追求利益的目标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悖,企业往往碍于关系而勉强接受学生实习,并无真实的可提高学生技能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学生大多是在做重复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工学结合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的现状。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等形式提供大量的服务对象、岗位和机会给学生,进行学习模式的改革,将部分课程、论文答辩等移植到企业,使企业不必担心因工学结合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具有很鲜明的可操作特征。在双证结合上,改变了以往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脱节的现象,注重两者的同步性,利用我校作为省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基地的优势,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注重融合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在进行培训时,注重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缺少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更没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123”人才培养模式具备鲜明的突出实践特色和学历层次、创新能力的提升,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方式,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同步性等特色。在形成了包括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后,我校对本模式进行了规范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设计方案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咨询业内专家、市场相关行业负责人以及开设营养相近专业的兄弟院校的专家,对研究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案进行深入讨论;结合已有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查阅文献,修改并制定更完善、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初步构建高职院校“123”式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本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进行调研,采取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召开学生座谈会、发调查表、设置网络调查、搜集企业人才招聘信息等方式,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进行全面了解,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初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高职院校“123”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模式进行设计。其具体内容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做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学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结合”的具体体现,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体现“一个导向”的根本保障。要以校企结合推行办学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工学结合推行学习模式改革,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双证结合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改革,实现“双证融通”,实现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对接。

对高职院校“123”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评估 对高职院校“123”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评估应贯穿于从模式的建立到实施、到效果分析、到推广及可行性分析的全过程。不仅要评估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也要评估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要评估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具体包括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初衷,不断完善该模式的内涵。

完善新模式 在市场需求调研、实践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模式,为下一步推广做准备,可以首先应用于本专业新入学的学生,经过专业评审后,再应用推广到省内及省外高职院校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学生。

“1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学生不仅在各级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各种奖项,而且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届毕业生“双证书”通过率均为100%,每届中有93%左右的学生被吸纳为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64%,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达94.6%,这充分显示了“1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曹华,杨凤琼,兰小群.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114-1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罗纲,赵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355-357.

[4]周育辉,李军民,等.高职院校基于“3111模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07-108.

[5]柯玲,刘吕高,等.城市型综合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1(5):43-46.

[6]蒋新革,刘国生,彭.“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与行[J].教育与职业,2010(35):26-28.

[7]闾振华,杨立静,王燕平.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6):146-147.

第6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根据茶发[**]5号文件精神,为落实《**县**-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今年继续实施“新世纪221人才工程”,(即每年重点选拔培养10名县以上有影响的学科〔行业〕带头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0名,重点培养100名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制定本方案,现将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成立“221”人才工程领导小组

二、工作职责

(一)、选拔培养20名学科(行业)带头人

1、牵头单位:县人事局

2、责任单位:卫生局教育局劳动局

农办科技局商务局

卫生局:重点选拔培养6名医疗工作者为县医疗卫生方面学科带头人。

教育局:重点选拔培养6名教育工作者为县教育方面学科带头人。

农办:重点选拔培养4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县农村实用技术方面带头人。

商务局:重点选拔培养4名经营管理人才为县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带头人。

3、要求:①、出台工作方案,组织评选,将有关资料汇总并上报县人才办。

②、被选拔对象必须在市以上有相关的荣誉和知名度。

③、落实有关政策与待遇。

④、在**年4月底以前,各有关单位将选拔对象上报县人才办。

(二)、引进优秀人才20名

1、牵头单位:组织部人事局

2、责任单位:编办农办教育局卫生局

科技局商务局劳动局财政局

3、对象: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或本县急需的高技能、高技术职称人才。

4、工作职责:

组织部:总揽全县的人才工作,制定引进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具体牵头引进党政、专业技术等各类优秀人才。

编办: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编制。

人事局:负责引进行政及专业技术等优秀人才工作,协助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搞好本年度的公务员选拔工作。

财政局: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财力支持。

教育局:负责引进优秀的师范本科生、**急需的专业生来茶任教。

卫生局:负责引进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医学高职称人才来茶工作。

商务局:负责结合招商工作引进各类专业及经营管理型人才。

科技局:负责引进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5、要求:每个单位摸清各类人才需求底子,制定引进方案,报人才办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并将今年引进的人才与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人员抄好花名册送县人才办备案。

(三)、重点培养100名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牵头单位:农办商务局

2、责任单位:科技局劳动局

3、工作职责:

农办:负责80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求出台方案,确定人选,组织技术、业务培训。

商务局:负责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求出台方案,确定人选,组织业务培训。

科技局:负责农村科技示范户的选拔上报,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成果立项,上报及成果转化服务等工作。

劳动局: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企业技术员工培训,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7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基本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关于营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具备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所以,对于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性和应用性两大方面。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对于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公共关系处理、商务谈判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英语的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公共课设置。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这些公共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起到十分积极地作用,例如数学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逻辑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中文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外语课程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一门外语,从而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更好的与外商进行沟通与合作,还能够兼任翻译的职能;计算机科目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能力,为今后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的工作提供一项必备技能。

2.加强知识结构的设置。在公共课的学习基础之上,一定不能忽略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处理专业问题时的能力,还能够保证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或者更好的完善传统市场营销的变化。

3.加强专业课程结构安排。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大概包括十一门学科,这些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结构安排一定要有所侧重,分清主次,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呈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新趋势。传统的理论知识包括了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而实践知识则包含了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改革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引入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式,例如,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内容较强的课程中添加了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在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适当的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与练习,不仅使得学生对于传统的基础知识不在产生畏难情绪,还能够增添课堂师生互动的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的案例之中,让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市场营销方案的设计、投入到市场营销的管理工作、模拟市场中的竞争,既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够提前感受到市场营销的氛围,为自己今后的工作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8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销售管理;课程设计

1.问题的提出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下简称“我校”)是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如何解决营销专业人才、销售管理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营销专业人才、销售管理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两个突出问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过企业调研我们发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严峻而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但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人才使用的评价是动手能力不高,不能真正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在一些特殊业务领域,营销和销售管理人才匮乏,缺口很大。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学生反映学习的知识偏理论化,工作了基本用不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相脱节,学难以致用。

不难看出,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和销售管理人才的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2.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源于普通高校本科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欠缺对社会需求及职业要求考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

2.1课程体系理论化现象根深蒂固

通过调研,企业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对就业的贡献率较低,但良好专业能力的养成又与求职信心密切相关。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理论化。即使是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学生的实践效果仍难进行有效评价。

2.2课程体系构建欠缺对专业实际应用的考虑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侧重于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级专门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与学生就业接轨,为学生就业服务,真正解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营销工作专业操作的需求出发,实践中不难看出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接工作专业操作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3尚未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社会需要的是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具备专业能力和较好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多年教学中我们主要使用的单一考核评价方法早已不能对应用型专业人才进行公正的评价。“一纸论能力”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力、创造力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全面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上述各项能力培养没有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适应时代需求的、对学生能力能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3.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销售管理》课程设计

我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销售管理》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主要采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法,辅之以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采用小组商品销售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项目驱动,使学生熟悉销售主管、销售经理的岗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销售计划的制订、销售组织的构建、划分销售区域、销售人员的招聘与培训、销售人员的激励与薪酬制度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销售终端管理等学习任务。

3.1教学目标设定

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销售管理》这门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销售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应用EXCEL辅助对销售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及协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销售主管、销售经理。

3.2教学模块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为以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认识销售管理。这个模块主要是对销售经理职位及职责有一个认知,对销售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设定的项目是让学生对销售经理职位进行分析,在明确认知销售经理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完成“合格的销售经理”的认知体会。

模块二:销售规划管理。这个模块主要是对销售计划管理、销售组织、促销方案进行规划。设定的项目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建销售公司。用EXCEL制作销售计划方案、销售组织结构图及某类产品校园促销方案。

模块三:销售团队管理。这个模块主要是结合销售人员的工作说明书对销售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及绩效评估进行设计和实施。设定的项目是模拟销售人员招聘,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人员招聘广告的撰写,设计求职人员登记表及招聘的考试资料并进行现场招聘的实践;完成销售人员新员工培训方案设计及老员工业绩提升培训方案,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及销售人员绩效评估表。

模块四:销售业务管理。这个模块主要包括销售过程管理及销售终端管理。设定的项目是学生应用FABE法撰写产品说明书并进行现场演练,设计订货单进行订货管理。

模块五:客户管理。这个模块主要是包含销售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设定的项目是设计客户分析表及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3.3教学组织的设计

充分将两个课堂有机结合与使用。第一课堂主要完成理论学习与课堂模拟演练,第二课堂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成立销售公司,自选产品、自筹经费在校内进行销售实践。指导老师对各组分别进行指导。

3.4教学考核设计

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驱动为助推,因为要对EXCEL进行学习和应用,实践小组通常以3~5人为宜,有明确的分工,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考核分两个课堂进行评分,第一课堂重点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制作的方案及表格)进行评分,第二课堂重点对学生销售管理过程及销售绩效进行评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

第9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 中医药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浅析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电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军.高职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40-41

[4]尹文秋.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市场,2013(4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