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江南教案范文

江南教案精选(九篇)

江南教案

第1篇:江南教案范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第2篇:江南教案范文

事发后,清政府光是上谕就发了十几道,但实则外紧内松,生怕查出内情。然而,此案越审越麻烦,越查越离奇,竟让查案的曾国藩心惊肉跳。

初审结果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卯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光临校场检阅武员操练。在枪林弹雨里冲杀了17年的马新贻,饶有兴致地观看武员们的骑射,看了三个时辰,尔后自箭道回署,护卫紧紧追随左右。这时,突见一短衣清兵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总督面前,躬身请安。护卫未及拦问,短衣人已从靴筒中拔出短刀猛刺总督。事后,刺客完全可以乘乱逃走,但此人却束手就擒。总督重伤不治,次日身亡。

案发3天后,清廷谕令江宁将军魁玉督同司道审理,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起初刺客只供姓名,不说缘由,直至“熬审"4个月后才有供词。供词大意为:

张文祥,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贩卖毡帽至宁波,结识同乡罗法善,娶其女为妻,开小店为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席卷江浙,乃参军入李世贤部,转战东南数省。同治三年(1864年),李部败走,张逃回宁波,而其妻已改嫁吴炳燮。张无以为生,由做过海盗的龙启云资助,仍开小店。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浙江巡抚马新贻至宁波,张递状控告吴炳燮霸占其妻,马以其妻自愿改嫁不准其状。张告之龙启云,龙言自己做海盗时曾遭马剿杀,故怂恿张刺杀马。同治八年(1869年),马升任两江总督,张同至南京,寻机刺杀,直至混进校场而得手。

慈禧漫不经心说了两句话

一介走卒直入总督校场刺死朝廷重臣,而“熬审"4个多月只得出如此证供,舆论哗然,以为所供不实不尽,难成信谳。慈禧迫于舆论,谕令曾国藩由直隶回任两江复查,并派刑部尚书郑敦谨等驰往南京会审。

马新贻,字谷三,山东菏泽人,与李鸿章、郭嵩焘是同榜进士,以知县分发安徽建平。自咸丰三年(1853年)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屡有战功,逐年升迁。至曾国藩攻克武汉、九江,围攻安庆时,马新贻已是二品大员、皖省按察使,与曾国藩接触甚多。金陵破,曾国藩主动解散湘军,疏请曾国荃开缺回籍,以马新贻接任浙江巡抚。当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行政上管不着浙江,因太平天国余部尚在活动,浙江军务仍归曾氏管辖。马新贻取代了曾的九弟曾国荃升任浙抚,虽心有芥蒂,但他常向曾国藩问计,并仿效曾国藩减浮收、修海塘、复兴书院,给曾留下干练之印象。未三载,直升闽浙总督。曾国藩因“剿捻"北上,马新贻取而代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位已与曾氏比肩。那年,马新贻4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马氏虽屡有战功,但较之湘军大将的血战,差之云泥。两江总督位高权重,让他接任,湘系皆以为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贬抑。马氏遭到杀身之祸,湘系不尽弹冠。曾国藩则以为被刺者乃大清总督,绝不可以私见轻觑。

曾国藩忧虑的不仅是案件的棘手,还有他所处的地位。当时,湘军解散后,清廷逼其北上“剿捻",作战连连败北;又派他去天津处理教案,结果弄得骂名满天下。如今,让他处理刺马疑案,这或许又是太后在捉弄他,是否一大陷阱亦未可知。

曾国藩勉为其难,只得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智多星"赵烈文认为,案发之奇,官场少见,而清廷态度更为奇怪,案发已数月,未见朝廷催办,这次虽再简大员,亦是迫于舆论,所以朝廷对此案的态度,是办案的关键。薛福成提议,可“恭请陛见",摸清朝廷的态度,再作计议。赵烈文还建议,无论回南京还是去北京,动作愈迟愈能看出清廷的态度。

曾国藩奏请陛见的回批谕旨不久到达天津。曾以等待李鸿章来津交接为由,50天后才去北京,其间朝廷再未闻问。

曾氏达京师,适逢其60大寿,不久又逢太后的万寿节。慈禧先为曾国藩庆寿,曾氏又随班为慈禧朝贺。两个多月间,慈禧根本未问马新贻之案。年关将近,曾国藩不能再逗留,请求回任江督,慈禧接见。曾氏想听听她的意见,而慈禧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两句话:“马新贻办事甚好",“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慈禧为何采取这种态度,其中定有隐情,但至少让曾国藩知道,清政府对“刺马案”漠不关心,处理时只要不为朝廷找麻烦,就不会出问题。

头绪迭出的案情

令曾国藩害了眼疾

是年底,曾国藩回任两江,但他并不急于问案,而是派出心腹彭玉麟、赵烈文、吴汝纶等暗加调查。不久,便访出了结果,比较重大的情节有二:

其一:张文祥原籍河南光州。捻军在皖豫发动,张伙同好友曹二虎、石锦标加入了捻军,张还在征战中升任头目。马新贻做合肥知县时,曾办团练与捻军对抗,在一次战斗中,马兵败被张活捉。但张文祥等人久有叛捻之心,欲借马新贻的关系投降清军,遂私下与马结为兄弟,转而降清。张文祥被马新贻收编后,任职营官,由其统领收编的山字营。山字营屡立战功,使马得以不断升迁。马升为安徽布政使时,曹二虎把妻子接至马新贻的官府居住。马见二虎之妻貌美,顿起歹心,设法骗奸。张文祥知情后告知二虎,张、曹以为马新贻行为不堪,遂密谋报复。正当二人密谋时,马派曹去寿春镇领取军火,同时派人密告该镇总兵徐周,称曹二虎“通捻",命徐立为捕杀。曹二虎被杀,张文祥逃脱。张誓为二虎报仇,乃暗随马新贻,终于杀之复仇。

其二:马新贻实为回人,其父是山东菏泽回民之首,与甘肃回王素有联系。马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军火多得回民资助,故屡屡立功,升迁也快。马对回王感恩,一直寻机报答。马有一亲兵徐义,原与张文祥同在李世贤部为太平军战士。李兵败后,徐义降清,后成为马之亲兵。一次,徐义与张相见,闲聊时徐告知马新贻与回人的关系,并说西北回王欲南下讨中原,马将为内应,事成后让马新贻统管江浙。二人以为马新贻勾结回王背叛中原,坏了良心。后来,马下令取缔私营店铺,张文祥生计被断,便追踪马刺之为国除害、为己泄愤。

至此,加上江宁将军审出的供词,张文祥刺杀马便有几个不同动机:一是私通海盗,挟嫌泄愤;一是马见色背友,惟薄阴私,张文祥为友复仇;一是马私通回部,阴谋反叛,又得罪了张,张以卫清室中原、泄私愤而刺马。不同的情节相差甚远,以之论案,张文祥可为叛逆、可为侠士、可为报效朝廷的英雄。

面对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曾国藩发现张文祥与马新贻是两个无法揭破的谜底,联系慈禧对案件的态度,清政府也是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底。因此,他有一种被人愚弄的屈辱感。他知道倘若错案错结,朝廷不会整治他,但百官和百姓会如何看他呢?屈辱、迷惘的感觉阵阵袭来,使这位身经百战的侯爷几次几乎晕倒,并害起了眼疾。

曾国藩把案子查到了自己头上

复杂的案情弄得曾国藩焦虑不堪,他提取了张文祥交待的刺杀罪行材料。可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张却交待了与他有关的重大情节。

张文祥交待,自己曾在湘军鲍超部当兵,因作战勇敢,被选为新兵营哨官。鲍超的“霆军"里有哥老会组织,他是哥老会的头目。“霆军"在金溪哗变,就是哥老会大加煽动的后果。哗变后,张逃至天目山,躲进寺庙里。寺庙长老是一个隐身的天地会首领,仍指挥天地会的抗清活动,张文祥于是又入天地会抗清。后浙江巡抚马新贻在宁波、台州与天地会作战,使之蒙受重大牺牲。张文祥受寺庙长老之托,杀马新贻为天地会会友报仇。

张文祥的供词不啻向众陪审、向清政府揭露了曾国藩和湘军的重大隐情!

鲍超,字春霆,太平军起义之初投军向荣与太平军作战。向荣兵败,又投奔曾国藩,当时湘军还尚未编练。鲍超武艺了得,有勇有谋,是湘军精锐之精锐,其军号“霆军"。湘军与太平军的苦斗莫过于安庆赤松岗之战,那是陈玉成部的精华、号称“百战精锐"的刘琳部守卫。鲍超的“霆军"攻打,两支部队肉搏两昼夜,刘琳部全部拼光,鲍春霆部也死伤大半。鲍超部击败刘琳后,太平军闻“霆军"之名而胆寒。

“霆军"突出一个“野"字,除鲍超之外谁也驾驭不了。在天京城破之后,清政府定要扑灭湘军,以绝后患。曾国藩为自保,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当时“霆军"正在江西追歼杨辅清和汪海洋,听说要裁军,又得不到兵饷,便在金溪哗变。哗变的发动者是混在“霆军"中的哥老会。当时,清廷正寻找借口整治曾氏兄弟,曾国藩闻金溪“霆军"哗变后,为不给清廷口实,迅即派员送去军饷,催回因事去四川的鲍超,平伏了这次哗变。鲍超回部后,秘密清洗并杀害军中的哥老会成员,严惩了参与哗变的官兵。曾国藩快速裁撤(实为解散)湘军,又把剩余的“霆军"交江西沈葆桢指挥,湘军哗变和军中哥老会风波才被平息,清廷未加追究,此事也成为湘军史上的隐情。

如今由案犯之待,若写入供状,报给清廷,对已成惊弓之鸟的曾国藩来说,可是一桩不小的“历史问题",他怎不胆战心惊。然而,案情还未止于此……

审案官“内讧”

曾国藩快速处决张文祥

当张文祥的交待与湘军联系起来后,曾国藩便决定急速结案,以江宁将军的原审供词上奏,快速处决张文祥。然而,会审诸官却不同意,要求重新审理。直到朝廷的批复下达,会审官孙衣言、袁保庆仍抗旨拒不画押,连曾国藩的心腹薛福成也认为原供不足信,谓:“或有以帷薄事疑马公者,盖谓文祥奋不顾死,非深仇不至此也。"原来,会审诸官以为马氏被刺另有隐情,因马新贻曾血腥镇压反洋教运动,维护洋教利益及其活动,因此被谋杀。

此说又与曾国藩不久前处理的天津教案、与曾国藩本人密切相关。尤其让曾氏发怵又难以忍受的,是案犯胸有成竹的态度,他总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留下玄机,但却拒不说出,会审官皆认为若无重大隐情和重大指使者,案犯不会有如此态度。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外国传教士进入南京,要求清廷地方官归还教堂旧地、同意发展教会事业,被曾国藩和李鸿章拒绝。1868年,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后,却与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打得火热,过从甚密。原来马新贻在上海与小刀会作战时负伤,在医院治疗时加入了天主教。他任浙江巡抚后,与法国天主教也有着特殊关系。同治八年十一月(1869年12月),安庆发生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来南京同马新贻交涉,马对反洋教表示愤怒,同意了罗提出的所有条件。后与安徽巡抚英翰联袂发出布告,并勒石树碑保护教会利益,严令民众不得阻挠和破坏教会的一切行动。

在南京城内,马新贻还派军队保护教堂。1870年4月,南京反洋教活动的头面人物陈国瑞领人在江苏布政使署印刷传单,揭露洋教士残杀中国儿童等罪行,还率领清兵在南京城四处宣传反洋教,并扬言要攻打教堂。马新贻便派部捉拿陈国瑞,陈从南京逃出,仍继续宣传反洋教。他自南京北上,一路宣传,并组织了反洋教力量。后在天津掀起大规模反洋教活动,酿成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清廷严令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该案。曾氏在内外压力下,委曲处理,弄得骂名满天下。案结,天下群情汹汹,朝中舆论沸然。有醇王奕、翰林院侍读袁保恒等一群官员上奏,要求皇帝下旨讨伐洋教、惩处官员。

如今,刺马案与教案、与陈国瑞有了直接联系,又传是七王爷奕指使人刺马。天津教案由曾氏处理是几个月前的事,如此一来,势必要把天津教案重新翻个;陈国瑞是曾国藩放走的,曾国藩又将再次被牵到案中。若纠缠下去,或有可能揪出陈国瑞是杀人凶手,那么曾氏放走陈国瑞的事将会更麻烦。

曾国藩对陈国瑞了如指掌。陈幼年时死了父母,成了太平军的小战士,不久又流入清营,被总兵黄开榜收为义子。他与太平军作战,战功累累,几年征战便升为总兵官。在攻击苗沛霖叛军的战斗中,他率部冲杀,并独闯苗的中军帐,亲手杀死苗沛霖。因此,清政府赏他三代一品封典,这是少有的封赏。在“剿捻"苦战中,他是僧格林沁骑兵部队的中坚。僧军战败,清廷命他代僧格林沁领兵。

曾国藩在徐州“剿捻",陈国瑞与刘铭传矛盾,互相攻杀,死伤千百之众。曾国藩软硬兼施,终于将他收服。他十分敬佩曾国藩,并为曾氏的卫道思想所感染,深恨西方的各种宗教。他也深知清政府迫于洋人的压力,不敢做出反对洋教的决定。捻军平定后,他闻知南京一带闹洋教,便离开部队,以医病为由领着小股精锐到扬州、南京搞起反洋教活动,成为洋教会和维护洋教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的眼中钉。

天津教案之后,马新贻向清廷上奏,要求严厉制裁陈国瑞、奕等反洋教的官员,也就牵扯到放出陈国瑞的曾国藩。

因上述原因,便出现了是王爷、陈国瑞等指使人刺杀马新贻的流言。高龙曾说,那些遭到马总督上奏指责的人是不会放过他的。高氏所著《江南传教史》中,认为张文祥并不是刺客,而刺杀马新贻者正是反洋教者。

如此案情,曾国藩哪敢穷究。所以,他不顾会审官的反对,以初审供词上奏。清廷接到奏报,草草批准,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挟嫌泄愤,刺杀总督大员"定谳。曾氏接旨,不听孙衣言等人的“抗命",立即处死张文祥。

第3篇:江南教案范文

1988年初冬的一天,古城南京早已透出丝丝凉意,而南京市档案馆编研部的办公室里却春意盎然。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第二年的工作计划,不知是谁首先提议:“明年是南京解放四十周年,我们能不能编一部相关的档案史料选编作为国庆四十周年和南京解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书目?”“好主意,”没等这个同志说完,大家齐声喝彩。

南京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949年4月,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在赢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占领了南京,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南京的解放,标志着蒋家王朝的彻底灭亡,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将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史料整理出版,必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这将是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材。

南京市档案馆收藏有不少南京人民在中共南京地下党领导下开展迎接解放斗争的史料,为挽救败局、镇压人民反抗、强化其反动统治的档案,人民渡江战役和军事接管南京的档案材料等,为编好这本书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当南京市档案馆的同志把这一想法与江苏古籍出版社的领导沟通后,对方凭着出版工作者的职业敏感,立即拍板,双方合作上这个项目。江苏古籍出版社的领导说:“研究中国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南京解放。你们的选题意义重大,你们一定要编好,我们一定要出好。”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南京市档案馆很快选定了180多份文件加工成书稿,送交江苏古籍出版社,就在此时,《北平和平解放档案史料》、《上海解放》、《西安解放》三部书相继出版。档案馆的同志又把这一情况及时通报给出版社,出版社决定组织力量尽快出版。《北平和平解放档案史料》是解放后北平首任市长题写的书名,《上海解放》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同志写的序言。南京解放后第一第二任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粟裕两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去世,由谁来为这本书题写书名最合适?档案馆的同志和出版社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邓小平同志。是邓小平同志与、、谭震林、粟裕等同志组成的总前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功地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小平同志在南京解放的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来到南京,在与南京地下党会师的大会上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南京市档案馆的同志想直接写信给邓小平同志,请求他为《南京解放》题写书名,中共南京市委也十分重视,决定由市委打报告给中央办公厅转邓小平同志。当时的南京市委副秘书长亲自修改了南京市档案馆拟写的《关于请求邓小平同志为〈南京解放〉题写书名的报告》,由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呈交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反馈的消息,出版社方面又不断地催促,档案馆的同志十分着急,现任江苏省档案局局长、时任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的韩杰同志也主动帮助档案馆与中央办公厅联系,大家一边努力与中央、省、市有关方面联系,一边耐心地等待。终于有一天,南京市档案馆编研部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话筒里传来了市委办公厅同志的声音:“小平同志题写的书名到了,请你们赶快来拿。”顿时,办公室里一片欢腾。看着小平同志写的“南京解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家深切地感到了小平同志对档案事业的关心、对档案工作者的关怀,对南京深厚的感情,一股暖流从心头升起涌遍了全身。

在一边为得到邓小平题写书名而努力的同时,南京市档案馆还一边想方设法联系南京解放初期任市委副书记的宋任穷同志和曾任南京市委书记的彭冲同志,请他们为《南京解放》一书题词,宋任穷欣然命笔为《南京解放》题写了“南京的解放宣告反动统治的覆灭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胜利”,并且写了两幅,让档案馆挑选。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书写了诗词《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作为题词。

几位老人的题词,为《南京解放》一书增添了光彩,也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档案工作的无限关怀、寄予的殷切希望,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档案工作者,也使江苏出版界的同志激动万分。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社长兴奋地说:“小平同志为江苏出版物亲笔题写书名,这是第一次,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保证出版质量。”其实,邓小平为档案出版物题写书名,这也是惟一的一次。出版社请了最资深的美术编辑精心设计《南京解放》一书的封面,暗红的底色象征着黎明前夜黑暗和光明的决战,褐灰色的帆船、人民战士持枪跃岸的雄姿再现了1949年4月我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摧毁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的伟大壮举,封面正中突出了人民战士攻占南京、登上总统府尽情欢呼的历史性场面。小平同志所题的“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在封面上方熠熠生辉。

《南京解放》一书一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共南京市委为它举行了首发式。许多当年参加过解放南京的老同志在首发式上满怀深情地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反动统治、创建新中国的丰功伟绩,指出《南京解放》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不少同志都来询问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经过,南京市档案馆的同志乐此不疲地向每一位询问者诉说着,让他们分享着南京档案工作者的喜悦。

第4篇:江南教案范文

我伫立在上海的大地上沉思“江南”。

我说的“江南”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特指在这方地域上一个极小极小的“点”,这个“点”小得在地图上甚至根本无法找。

然而,就是这个在地图上根本无法找的“点”,它的影响却曾经波及整个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洋务运动和近代上海乃至中国工业史。这个“点”就是昔日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来的上海江南造船厂,今天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40年前,它的出现及后来的崛起,开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及民族工业与其他诸项文化事业之先河。

我最早关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缘于珍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缘于这批珍贵档案文献于2002年3月首批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批档案的内容包括文献与图片、照片及其他。这些档案是历史的沉淀,沉淀的历史。在我顺着这些档案昭示的内容,进行逐一解读的过程中,渐渐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知道了它是中国近代大型官办企业;知道了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造船工业、机器工业,乃至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上海社会变迁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时,一个突然出现的情况,一下子引发了我对它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个突然出现的情况,即是江南造船厂厂址被确定纳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动迁基地。今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即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亦即后来的江南造船厂。2000年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与求新造船厂资产重组。如今既被纳入世博会动迁基地,那么关于如何动迁这一敏感话题,势必引起众人关注。说它敏感,是因为动迁这个词充满着太多的复杂性,比如工厂整体动迁后,原址厂房怎么办?这里的历史建筑怎么办?是拆还是留?或者拆一部分,留一部分?还是干脆不拆不留?

这些都充满变数。

因为解读《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对它的发展有所了解,所以突然知道它的命运正面临一种不可知的变数后,就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和沉思。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在此情况下,档案无疑成为最好的历史见证,通过它们,可以对沉淀的历史重新钩沉,对纷繁的历史重新梳理,从而从对历史捕影中,获得感悟和启迪。不言而喻,如想透彻了解一项事物,惟有了解它的过去,看到它的现在,才能评说它的将来。对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亦然。于是,眼前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就成了我打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一“历史迷宫”大门的一把理想钥匙。我深信不疑的是,随着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它在今天出现动迁变数的情况下,留给我们的思考也越深。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筹创,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思想酝酿过程和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追溯起来,还得先从一个人谈起,他就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者――容闳。

容闳生于1828年11月,广东香山(今属珠海市)人,少年时代即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后一度回国。1863年,回到国内的容闳受到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激赏,后者从安庆接连向他发出三封邀请信,邀请他到安庆晤谈,曾国藩有心要从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容闳那里吸取西方文化养料。两年前曾国藩主持设立安庆军械所,组织人力依照西洋之式制造轮船等,其思想出发点即缘于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赞赏。

容闳应邀到达安庆后,他先向曾国藩的幕僚们建议,“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需要许多初级和基础性的机器厂……有了这样的一座机器厂(当然是一座第一流的机器厂)以后,他们就能够把它作为母厂进而生产出其他的工厂――也许是更优良更完善的机器厂。”在和曾国藩晤谈时,容闳再次提起了关于建立机器母厂一事,“中国欲建设机器厂,必先立普通基础为主,不宜专以供特别之应用……即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见《容闳自传》)

曾国藩采纳了容闳的建议,并凑集了6.8万两白银,请容闳从国外购置机器,并物色机器工程师。

而此时,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已于1862年5月,在府城松江创建了与安庆军械所相似的,以手工生产弹药的小型上海洋炮局。曾国藩曾嘱咐李鸿章,趁生产枪炮的有利时机,将轮船制造一事提上议事日程,组建江南制造总局,以为洋务自强新政之张本。他反复强调制造轮船,“则显以定中国之人心,即隐以折彼族之异谋。”(见《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

曾国藩无疑是晚清“自强新政”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战争使他真正领教了西洋船坚炮利的效用。他已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尽完美,而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864年9月27日,署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关于在上海设厂制造武器与轮船的设想与要求。尽管京沪两地相距千里,传递信息往返不便,但不过一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函复批准。李鸿章遂责成江海关道丁日昌在上海以6万两(一说4万两)白银买下坐落在虹口(今九龙路溧阳路一带)的美商佛尔士(T・J・Falls)办的一所中型机器制造厂――旗记铁厂。同时将原先所办的几家洋炮局的设备合在一起归人该厂,正式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久,容闳从美国扑特南机器公司购买的100余台机器运抵上海,全部归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安装使用。1865年9月,咸丰皇帝颁旨批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从打报告起,前后不过一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告初步建成。这样的进程,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能不说是高效率。这与近代中国日渐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思潮固然有关,而晚清执政者及洋务领袖“励精图治”的迫切心态,于此也可见一斑。就这层意义而言,如果说办外交让李鸿章饱尝辛酸的话,那么办洋务却着实让他大大风光了一把。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初步建成后,即投入了枪支、火炮的生产。由于旗记铁厂位于虹口公共租界区,外国人反对在此设厂。再者李鸿章也觉得这里发展空间太小:“厂地狭窄,新增机器不敷位置”,于是他将目光瞄向南区,遂于1866年在高昌庙陈家港沿黄浦江岸购地70余亩。一年以后,新厂初步建成。1867年5月起,老厂陆续迁入。“局滨黄浦,三面统以围桓,前则列木为栏,署门额‘江南制造局’”。这就是日后局门路上的江南造船厂所在地。

也是从这一年起,一些杰出的“文化精英”开始陆续来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他们是徐寿、徐建寅父子;华蘅芳,以及美国人林乐知、英国人傅兰雅等。第二年,曾国藩在给同治皇帝的《新造轮船折》中汇报了“添建翻译馆”及“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的意见。以后二三年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断扩充,又在厂区内建成木工厂、熟铁厂、铸铁厂、机器厂、锅炉厂、枪厂、轮船厂等七个下属厂。同时,还设置了近代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翻译馆,1869

年又将上海同文馆迁入制造局,正式命名为广方言馆。这些举措客观上为晚清西学东渐高潮的到来提供了一定条件。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正常运转后,很重视容闳的意见,注重于“制器之器”的生产,从而为早期中国近代工业做了奠基工作。而随着容闳从美国采购的机器在这里安装完毕,则开始进一步提高了制造机器的能力,规模也日渐有了拓展。至1876年,高昌庙厂区已占地400余亩。

190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局坞分家,造船部分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分离,改名江南船坞,由清海军部领导;而制造枪炮的部分,后来分别并入了金陵和汉阳两个兵工厂。

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革命军光复上海,沪军都督陈其美派人接收江南船坞。次年4月,由北洋政府海军部管辖,易名“海军江南造船所”。1938年,又被侵华日本海军接管,改称“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之后,又因交给日本三菱公司经营而改名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抗战胜利后,海军部把厂名改为“海军江南造船所”。直到解放以后的1953年,才命名为江南造船厂。进入新时期,易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稍加留意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尽管岁月递嬗,名称多变,但其中“江南”二字始终没被拿掉。“江南”二字延续着百年历史文化脉系!

继续解读蕴含于“江南”历史文化脉系中的档案,我们还会惊喜地发现,“江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创造出了一系列堪可自豪的“第一”: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六百吨的兵船“恬吉”号在“江南”下水;1871年,中国第一支林明敦式后装线膛步枪在“江南”制造成功;1875年,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在“江南”建成;1888年,中国第一门后装线膛阿姆斯特朗炮在“江南”制成;1891年,中国第一炉钢在“江南”炼出;1896年,中国第一磅无烟火药在“江南”制出;1911年,中国吨位第一、性能第一的长江客货轮“江华”号在“江南”建成下水。

解放以后,“江南”仍然创造着许多“第一”:

1957年,我国第一艘潜艇“新中国15号”在“江南”下水;1962年,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在“江南”造成;1965年,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在“江南”交付使用;1966年,我国第一艘护卫舰在“江南”竣工……

如果说,《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记载着“江南”的每一步发展里程,那么整座“江南”无疑承载着一叶厚重的历史。正因为这一原因,当知道百年“江南”要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道”(动迁)时,自然要引起人们关注它将会面临怎样的“出路”!其实说白了,人们最担心的,就是今人会为求便捷、图省事,不负责任地将它一拆了之。这样的事例在今天早已屡见不鲜。“拆真(古建筑)建假(古建筑)”,就是今天人们对此现象的一种嘲讽。我们当然不希望百年“江南”步此后尘。

“江南”是幸运的。一个让许多人宽慰的决策终于出台了:江南造船厂将陆续搬迁至毗邻上海市区、兀立于长江中的长兴岛上,百年“江南”将在那里再现,并重铸辉煌。

但问题又来了,原址上遗留的当年船坞、翻译馆、飞机库等饱经沧桑、极具历史遗韵的老建筑怎么办?

2005年,当上海新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时,就有市政协委员提出了这一问题,而且马上得到全国政协委员的重视。当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时,来自上海的3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即在两会前联名写了一份提案:建议把江南造船厂原址建成中国工业博物馆,使它成为世博会的一个亮点。

在北京,张彦仲、穆占英等工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也在提案上署名。文艺界代表王安忆委员说,这不仅是上海的提案,也不仅是工业方面的提案,它蕴含了文化、历史诸多因素。

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已成为政府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谁会否认,历史风貌的保护决不能犯二次错,上海必须避免在“发展”的口号下或“长官意志”下,发生破坏历史风貌的现象。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上海在这方面曾有过曲折。如2002年年初,当时决定将连同位于苏州河西段的上海啤酒公司在内的由一个“U”形河道转弯围合而成的场地,建成苏州河边上最大的生态绿地公园――梦清园,而上海啤酒公司的建筑将被全部拆除。当拆除工作展开时,市规划局知道了这一情况,赶赴现场调查,立即中止了拆除作业,并最终确立了保护原则:尽可能恢复历史建筑原貌,将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现出来,做到整旧如旧;并将修缮后的啤酒酿造车间用作“啤酒广场”,使之成为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状况的历史见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啤酒公司灌装楼和酿造楼两幢历史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已告一段落,如今这两幢“劫后余生”的工业建筑已被升格列入了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而“啤酒酿造历史”本身也成了一种得以延续的资源。

曾有外地朋友到上海后如是说:“以前到上海看新建筑、看新上海的大胆更新,如今到上海,想看的是更新中城市文脉的复兴。”

诚然,一座城市要不断发展,必然会拆除旧房建新楼,但在拆和建的同时,怎样把历史建筑这一“凝固的音乐”中的精彩乐章精心保留下来,维护好、利用好,让它们成为文化都市独特的“遗产”,这也是对一座城市发展品位打造的极大考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资深专家、同济大学教授罗小未曾提出,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这要素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复兴的动力所在,因此,要把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框架中进行谋划。罗教授坦陈,她原先只是从情感出发,觉得历史建筑有其文化、政治、历史的价值,但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应该被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必要元素。保护了历史建筑就是维持了城市的特色。

还有专家道出,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依靠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大手笔城市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复兴,甚至在学术界缔造了沿用至今的名为“美丽城市”的保护设计理念。美国也立法规定,拆除有2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要通过一定的司法程序审批。

而在我国,由于没有相应的文化遗产部门管理历史遗产,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尚差强人意。但好在毕竟还是认识到,并在努力做了。按照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江南造船厂旧址东区将被定位为文化博览中心,委员们认为正好借这一机会在这一地区保存江南造船厂原有的经典建筑,建造一个中国工业博物馆。把那些有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旧,这样既减少投资成本,也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如果这个工业博物馆能够建成,还可国主义教育基地。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保留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的提案得到了规划部门的书面答复:江南造船厂的历史建筑肯定不会一拆了之,这些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建筑,将成为世博会的

一大亮点。江南造船厂内,除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船坞旧址、飞机库等4处优秀历史建筑外,同样要保护的还有翻译楼、专家楼、将军楼等大批历史建筑。规划局目前已结合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初步确定了如下保护内容:

对厂内历史建筑较为集中、历史风貌保存完整的区域,将继承、保护其原有风貌;对已列为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的给予重点保护,并且保留厂区内大部分建筑质量好且有人文价值的构筑物;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把大型厂房和仓库改造为博物馆和展览馆,把景观性建筑与公共广场结合形成公共活动场所。

当然,保护历史建筑也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城市历史建筑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保护对象,更应当被视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运作得法,历史风貌保护完全可以带来实际效益。对此,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举例说过,上海以前在做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时,在专家们的提议下,增加了“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这里曾在历史上庇护过几万犹太人,近期一位90多岁的犹太老人到上海寻访故地,由于老建筑保护得法,他按图索骥,找到了曾经的“家”,令他欣喜不已。犹太人中不乏世界名流,这一历史风貌区的留存和保护,吸引了不少犹太人公司的投资,由此带来不错的商机。

还是让我们将视线重新携:圜到“扛南”吧,看看“江南”在拆留问题上,最终是如何做好延续上海历史文脉这篇大手笔文章的。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受命为保留和改造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作筹划,该院上海久远工程承包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伟说,江南厂拥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更是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将充分利用江南厂原址的文化历史资源,强化延续历史文脉。在设想上虽然仍可用“拆、改、留”三个字概括,但在细化上则会做到,拆――拆除少量不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不便世博会使用的建筑;改――那些建筑结构具有产业特征、可以加以利用的建筑,将利用结构,全面更新;留――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将根据世博会及后续使用的要求,尽可能恢复原貌,同时赋予新功能。其具体设想则是,利用江南厂部分原有设施,改建为世博会各类企业展馆和产业博物馆序列设施,保留区域内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和辅助设施。厂区的一段铁轨、码头边的一台老式吊车,将为游客无声地讲述中国近代工业的历史。建于1867年的清朝洋务翻译馆,是中国最早的“西学东渐”的窗口,《化学鉴原》、《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一大批基础科学类的著作,从这里进入中国。初步设想翻译馆原址修复后成为一个翻译博物馆。厂房作为工业文明的特殊产物,以大幅度的跨越和极富韵律的构件形式,展示出自身的结构之美。不仅飞机库、大车间可望保留下来,甚至连厂房里老式的行车也可以作为历史遗迹予以保存。而内部可以改造后用作会展,也可以改为剧场,成为滨江文化设施。清朝就建成的二号船坞,有专家建议,在世博会期间,可以靠泊邮轮,而世博会后,可以改建为水上餐厅,成为浦江一景。顾伟还提到,江南厂的“拆、改、留”,从长远看,还是要考虑到世博会的后续利用,未来的这一片江岸,应该是一处公共空间,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最佳平台之一,是“一个涌动着勃勃生机的地方,一个充满激情与遐想的地方,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而这样的前景建立的前提,就是要善待历史文化遗存。

第5篇:江南教案范文

吴宝康,男,汉族,1917年9月4日生,浙江湖州南浔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新四军。2008年5月2日因病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1岁。

吴宝康同志青年时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35年,进入上海英商汇丰银行当练习生后,博览大量进步书籍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37年,参加了党的组织“银钱业联谊会”,并于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洋商银行界第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同年,接受上海地下党的任务,秘密离沪,参加了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1939年至1941年,曾任中共东路特委《江南》半月刊编辑、新四军抗日联合会战地服务团团长、中共董浜区委办事处主任、中共东路特委《大众报》主编、“江南社”社长、《前进报》社长。1941年后,先后任新四军第六师政治部、茅山地委等多处调查研究室主任。1946年至1949年,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研究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副处长兼档案室主任等职务。1952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同年1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研究决定,吴宝康同志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档案学专业。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主任、历史档案系主任、档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教授,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两次受聘为印度历史档案委员会通讯委员,第一、二届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部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空军政治学院等校兼职教授。

吴宝康同志是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的创立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档案学界的一代宗师。从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到档案系,吴宝康同志一直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几十年来为我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创建、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致力于档案学科建设,潜心档案学教学和科研,在我国档案学科体系建设、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学史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理论成果。他撰写了《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论新时期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当代中国档案学论》等学术著作,主编了《档案学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卷》、《档案学词典》等。其中《档案学概论》荣获199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0年,吴宝康同志被中国档案学会授予“档案学研究荣誉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吴宝康同志捐赠建立了“吴宝康教育基金”,使许多青年教师受惠。吴宝康同志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档案专业教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教育之路。

吴宝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我国档案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辛勤耕耘,为档案学科贡献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吴宝康同志心胸宽广,襟怀坦荡,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知人善任,提携后人。他为档案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吴宝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我国档案事业和档案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中国档案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无比悲痛!

吴宝康同志永垂不朽!

第6篇:江南教案范文

主题的确定:

我们的学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是他们对一些美、丑的事物还不能够很好的分辨,尤其对生在江苏地区的我们的孩子,很多都对江南的民歌一无所知,更别提江南民乐了。所以我们这个主题的制定就是要他们从自己的身边,我们生活的江南地区民族音乐了解起,让他们为其所表达的美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对江南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让音乐艺术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活动的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江南民歌有所了解,对江南丝竹音乐有初步的了解,懂得南方音乐风格与北方音乐风格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加的理解“江南的音乐”。

2、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已经为身为江南人而应有的自豪感。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a、请学生收集有关江南的民歌

b、请学生收集有关江南的图片也可以是学生自拍的照片。

c、请学生收集一些歌颂江南的诗歌。

d、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材料。

2、教师准备:a、师收集有关江南的一些材料。

b、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c、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并有重点的布置任务。

d、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

(二)具体过程: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设计实施方案;

2、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收集资料。

3、确定实验班级。

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研究的主要阶段,主要进行主题网页的设计,内容的增添。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如:歌曲演唱、图片欣赏、配乐朗诵、我的江南梦、乐器演奏等。

第三阶段

主题总结阶段

第7篇:江南教案范文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8;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6)

摘要:对“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强化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深化本科段课程改革,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开设48门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开设16门课程,并包括各类实践实训环节31个。

关键词 :“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47-03

作者简介:祁顺彬(1976—),男,江苏赣榆人,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

为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江苏省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内容之一是“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转段升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建筑业已成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攻坚时期。建筑业要实施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的转变,关键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其中建筑企业中经济技术管理人员比例的提高是重中之重。而目前江苏省572.50万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中,全行业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总数为95.46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6.67%。因此,江苏建筑业对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的推广使用,使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紧缺。以当前572.50万建筑业从业人数为基数,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25%,到2015年江苏建筑类院校仍然需要培养47.6万名毕业生才能满足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举办的“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设立,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丰富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目标的人才战略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中的专业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年来,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两校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良好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以及专业建设成果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隧道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情况看,这些学生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有:基本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和现代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核心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材料、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软件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项目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该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项目规划和开发能力的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能力明确,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分段培养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深化后续本科段课程改革,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职业能力递进与课程设置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整个专业所有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个子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分为限选类和任选类两个子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A、大学物理、程序设计(VB)、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工程化学、电工电子学等16门课程,均在高职段开设。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为方案中核心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1)、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测量学、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等10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结构力学(2)、流体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工程地质、建筑结构试验等6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有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基础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构造、土木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7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专业软件使用、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初步、高层建筑施工等9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限选类模块主要有岗位员实务、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建设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概论、路基路面工程等7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桥梁工程、桥梁施工、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岩土工程勘察等7门课程,在本科段开设。

任选类模块有人文类、经管类等2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人文类、经管类和课外及其他课程4门开设在本科段。

各类集中实践、实训教学环节31个。主要有:报到与入学教育、军训、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制图大作业、劳动、CAD实训、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训、工程测量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基础结构课程实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训、钢结构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施工组织课程实训、土木工程造价课程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等,开设在高职段;工程地质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建筑钢结构课程设计、创新综合试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教育等,开设在本科段。

南京工业大学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负责本科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负责高职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实施本方案及分段选拔的几点说明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书,制定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办法,联合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教学指导与管理委员会。双方成立由院系主任领衔的项目小组,协商制定适合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五年制本科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籍管理制度、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学习,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双方实践教学设备仪器等共享机制;由双方有关职能部门牵头成立课题组,提供专项经费,就高职与本科分段式培养合作过程中的难点及热点,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方案具体实施时,因涉及高职与本科接轨,高职进入本科的条件为:达到高职段毕业条件学分绩点在2.0以上,无违规违纪处分;必须参加由本科段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结构力学(1)”和“混凝土结构原理”,考试合格后,方可转入本科阶段学习;选拔考核时间为第五学期结束前,对选拔不合格或不愿升学的学生,符合高职段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毕业证书;凡已修主干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本试点专业排名前20%,且入校以来无违规违纪处分的学生,转段考试免试。本科段合格者颁发“专科起点本科毕业证书”。

本方案为五年制“3+2”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试点阶段性研究成果,课程、各类实践环节的开设与衔接安排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做动态调整优化。方案中核心课程的教学,尽可能采用小班化的教学形式,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力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的人才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8篇:江南教案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05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纲要”课教学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部分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性和对待“纲要”课的无所谓的态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关注“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大概脉络、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生),大学“纲要”课,只看教材,还没有中学的详细、生动,所以学生认为似乎没有再学的必要。

二是空间的距离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属于省属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毕业后大多留在本省工作。了解浙江的过去,知晓浙江的省情,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再加上本乡本土的亲近感,涉及到本省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比较而言,对于其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空间的距离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有些教师采用“灌输”型教学方式也能把课讲得非常精彩,深受学生喜爱。但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型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排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是教学效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入脑入心,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在与毕业班的学生交流中,部分学生反应,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不久就又忘记了。究其原因,是没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原因和表现,如何利用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大大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路径探析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由来已久,近些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但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所讲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浙江省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浙江省都曾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英雄事迹,革命遗迹遗址遍布全省,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宁波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革命根据地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杭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目前浙江省拥有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0多家。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明显,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易接近性及很强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导向价值。这是浙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纲要”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恰当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的目标。有效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反思教学,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笔者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教学,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找到可以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教授(C.C.Langdell)首创,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阐述事实的课堂举例,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等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典型案例,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后,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典型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浙江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本土亲和力的案例,但不是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高度的启发性是经典案例的特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孔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对后世影响至深。选择案例时,必须关注此案例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思想碰撞。

案例选择还要求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能力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例如,在《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授课对象是文学班的同学,笔者选择了“南湖红船”作为本章案例。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一直接受着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瞻仰。”[4] “南湖红船”无疑与本章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此外,案例富有启发性,可以在很多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与嘉兴南湖?是偶然还是必然?因为是文学班的同学,文科基础较好,所以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由南湖红船引申至“红船精神”。“南湖红船”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考和交流中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

造成《纲要》课“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过了,考后忘了”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是所学内容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倘如此,《纲要》课“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5]的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可以把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真的态度与探索精神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克服上述弊端。

研究型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学生选题、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要全程关注,关键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四个环节当中学生选题是前提,学生选题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跑题,选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必须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内选取。可以选取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可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普通百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最终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在不跑题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自主探索是关键,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如通过网上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档案馆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等。资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分析解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直至得出结论,最后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是完善,同一小组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意见,达成共识,补充资料、修正观点、完善结论,在生生互动中共同进步和提高。课堂交流是拓展和升华,课堂交流时,教师可以是主持者,也可以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之重要。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纲要》课时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追求,让学生重回当年、触摸历史,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脉搏及其内在的规律性,顺利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浙江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众多,馆藏丰富,从时间段限上来看,贯穿了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参观考察不是红色旅游,考察前要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明确考察目的,考察后要提交相关报告。通过参观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浙商博物馆等,将感性认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触摸历史,触及心灵,升华感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单向性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实地参观考察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动辄三四千人,受师资力量、经费、时空等限制,再加上对安全因素的考量,让所有同学都能参加实地参观考察难度较大。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再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则是个较好的选择。例如,在参观浙江博物馆“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时,教师和实地参观的学生代表用照相机摄像机把陈列展示的珍贵历史照片、地图、藏品、油画、雕塑作品以及音频视频资料拍录下来,做成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走向解放之路”等五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同学没有亲临展厅,但课件逼真的效果让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浙江解放的历史进程的认识,增强了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红色网站也是进行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重要文献、重大事件、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建设以红色文献、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音频、红色视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论坛为主要版块的红色教学网站,一方面可以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红色论坛的师生交流,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思想困惑,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切实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9篇:江南教案范文

【关键词】地理 地图 看图

十几年的地理教学生涯让我感触颇深: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换来的是透心凉――学生不听不学,考试总是不及格。这些事实令我苦恼了一年又一年,也思索了一年又一年。新课改的实施终于让我找到了答案。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地理学习。我们的教学应该摒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老路子,让学生快乐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学会“看”地图就是我的一次成功尝试。

案例提问一:北欧五国中最北的是哪一个国家?

案例提问二:中国最东部的省是黑龙江省还是台湾省?

一些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感到很难回答。北欧五国中的挪威、瑞典、芬兰三国都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地理位置差不多。只有仔细看地图,才能知道这三国中挪威最北,芬兰次之,瑞典最南。再仔细看地图,还可知道挪威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临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其海岸线比瑞典、芬兰两国都要漫长,导致了其航海业、渔业的发达。

中国最东部的省,不少学生误认为是台湾省,其实是黑龙江省。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就在于看地图不仔细。一看台湾岛在大陆的东部,而且中间又隔有台湾海峡,就产生了这个不正确的印象。仔细看看,可以知道台湾省的最东部是属宜兰县管辖的赤尾屿,还不到东经125。;可是黑龙江省的最东部却达到了135。多,远在台湾省的东部。知道了黑龙江省在我国的最东部,也就知道了我国最早迎来日出的电是黑龙江省。展开地图,不仅能帮助正确解答有关问题,而且还能牢记不忘――仔细看过的东西记忆深刻,这是记忆中的一条规律。

上面两个案例题实质是说:要仔细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在的经纬度才能真正让地理中的“地域关系”进入脑海。事实上地图上的内容和信息是很多的,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必须有不同的仔细看图方法。

案例三:“看懂”河流。

我国西南地区有四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即怒江、澜沧江、元江、雅鲁藏布江。这四条河流的下游叫什么名称,各注入什么海?许多同学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未仔细看地图或看地图的方法不对。要想真正了解河流,一定要从起源地看到入海口。这样一看,就知道怒江的下游为萨尔温江,最后经缅甸流入安达曼海;澜沧江的下游为湄公河,最后经越南注入南海;元江的下游为红河,最后经越南注入北部湾;雅鲁藏布江的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附近汇入恒河,注入孟加拉湾。

再如,我国黄河干流流经四川,但黄河干流到底先流经四川还是先流过甘肃?流经四川什么地方?如果仔细看地图,就能牢牢地记住黄河的干流从青海省发源后,先流经四川北部,再进入甘肃省,最后注入渤海。看河流还应注意支流与干流汇合处的城市。如,我国的重庆位于嘉陵江汇入长江处;武汉位于汉江汇入长江处;苏丹的首都喀士穆位于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汇合处。大河的入海口往往是该国的重要港口,如莱茵河口的鹿特丹被称为“欧洲的门户”,在看地图时也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