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培养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培养教育内容

第1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1、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2、方式:热心观察,留意表现。实施“养成教育”,首重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地方实际,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多鼓励孩子,从而增长自信心。

3、培养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注意: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好操作好达成、要求小一点、具体一点。习惯养成,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 高中女生 教学内容选择

许多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呢?在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今天,我想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贾汪区贾汪中学2009级、2010级、2011级高中女生共470人,其中2009级女生194人、2010级女生169人、2011级女生107人。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实验方法设计如下:每届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作为对照期,在对照期内,按照教学大纲各项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表所确定的比例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待第一学期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对体育课的想法。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实验,首先由全体女生针对大纲确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除此之外,每位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条件允许一两项体育活动内容,然后统计学生选择的内容,而体育课程教材安排以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把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内容比重减少,再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再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在体育课教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练习形式、评价考核方法等,在每学期四五项考试内容中,允许学生删去其中一两项自己基础差且又不喜欢的项目,选择自己有一定基础和特长又喜欢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这样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她们的兴趣相合,考试的项目自己有一定的基础,从而减少对考试恐惧感,对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增。经实验以后再对实验班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验教学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逐步建立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体育教材体系。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三学年的教学实验,对每一研究对象再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到的有效问卷460份进行归类统计。

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实验前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仅占34.7%,一般的为44.9%,不喜欢的占20.2%;而经过选择教学内容的实验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占60.0%,一般的为34.7%,不喜欢的减少到5.3%。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实验,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比重提高25.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对照期。

针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现象,深究其原因,认为教材内容太枯燥的有184人,占39.1%,认为组织形式太单一的有120人,占25.5%,认为自己基础不好,学不好的有155人,占33.0%,其他的有11人占2.34%。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成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经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的共有231人,占49.1%课堂气氛活跃的有154人占32.8%,能健身的有53人占11.3%,其他原因的共有32人,占6.8%,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在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让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健身与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水平。

实践表明,学校的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受授课时数、班级人数、教学条件和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运动项目都放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根据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体育课才能成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经调查最喜欢的学科首选体育课的有197人,占41.9%,列第一位。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女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中,选择羽毛球的有383人,占81.5%,列第一位,选择游戏的有191人,占61.9%,列第二位:选择篮球有222人,占47.2%,列第三位,依次还有排球174人,占37.0%,乒乓球138人,占29.4%。武术131人,占27.9%。其中球类运动占三四项。在体育课中,教师传授球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简单的小战术,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不仅可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地练习,还可以在课外开展比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学生喜欢游戏教学,除了与学生心中不泯的童心有关,还因为游戏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而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教学内容中,列首位的是耐久跑,共有371人占78.9%,接下来的是跳高、跳远,有147人,占31.3%,支撑跳跃144人,占30.6%,双杠136人,占28.9%,单杠128人,占27.2%。以上教学内容之所以成为高中女生最不喜欢的是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乏味及运动量较大,因而高中女生对它们有恐惧和畏难情绪,从而产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心理。但以上教材的健身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教材本身,而应把这些教材有机地穿插于其他教材中,一方面改变教学练习方法,多以游戏形式出现,同时降低动作的难度等,另一方面正面引导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从让学生适当选择教材内容可以得出,如果在体育课教学中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主动,“健康第一”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力所能及的运动将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健康的理解,积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终身体育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广大女生的个性和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起高中女生的体育热情,使她们主动地去看、听、练。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应符合大多数高中女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她们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使她们乐学、会学和要学。

(3)高中女生处在青春发育后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学习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独立性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趋于集中、稳定,教学内容安排要增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发展需求。

(4)高中女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游戏为主的锻炼课、以竞赛为主的球类活动课和以自主练习为主的练习课。

2.建议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探索教学改革路子,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让高中女生充分参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更符合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材内容体系。

(2)要树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风华,吴晓农.体育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中国学校体育,2000(3).

第3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师范院校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方案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关系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84-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加强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内涵。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大批相关人才在各个教育岗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以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为依据,通过有效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制定与其目标和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教育体系和评估考核制度等的人才培养管理内容[1]。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为依据,通过有效运用其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制定与音乐教育目标和理念相适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和课程教育体系等人才培养管理内容。(二)类型。1.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以专门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一直以来,在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虽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养成规模也比较小,并且已不能满足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长久以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评估标准、教学定位、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不是依据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来制定的,而是沿用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知道,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专门的音乐人才培养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专业的音乐人才主要是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专业音乐技巧,强调的是培养“专才”;而音乐教育专业更多的是要培养具有“通才”的人才,也就是说,所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有关讲、授、弹、唱、奏等多方面的专业音乐技巧,还应储备一些诸如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但是,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方面还是较为缺乏的。2.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也都积极地对传统音乐教育才人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明确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创新与改革,从而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强化音乐教育专业诸如理论与实践活动等的师范性特点,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认识[3]。因此,在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音乐教育知识,还要掌握诸如历史、自然科学和人文等知识内容,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养。进一步讲,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公共理论知识教学和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适应了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而所谓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一种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素养和应用素养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复合型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提高其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学能力,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一)内涵。对于课程设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W.H.Schubert认为课程设置是有关单位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不仅包括在规定时间内所安排的课程,也包括课程论述;而廖哲勋教授则认为课程设置指的是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与安排[4]。因此,所谓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就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立与安排。(二)意义。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等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有关院校办学定位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方案[5]。新时期,各高等师范院校若要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改革。这主要是因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其核心问题也对培养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是其专业属性和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相关工作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内容等进行了规划。一直以来,各高等师范院校为实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都在掌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其专业特点有关的课程设置内容,并且依据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对其有关专业科目进行合理地配置与安排。(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其培养方案中细化内容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与完成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6]。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现。因此,为顺利完成其课程设置,有效实现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就必须依据课程设置的内容,合理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三)课程设置的内容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依据其专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因此,作为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设置为其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合理选择奠定了基础。否则,缺乏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空洞无物的。(四)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包含的各种教育教学和培训实践等方法都是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一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指导性较强的、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种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即使符合了其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所有要求,也是得不到顺利实施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就是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若是不顾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即使在形式上完成了课程设置的内容,也达不到人们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五)课程设置内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体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内的等等课程设置都是符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的,而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利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主要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对于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养成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课程设置的内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六)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情感培训等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够对其知识和技术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造,从而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结语总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角度讲,课程设置的内容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陈燕翔.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02-204.[2]张艳.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音乐创作,2011,(03):168-169.[3]王州.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谈“三类课程合力论”与“三维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音乐,2015,(08):59-61.[4]聂安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12):144-145.[5]宿鲁雁.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29-31.[6]李晶.议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2,(06):51-55.作者简介:张 强(1987-),男,河北遵化人,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唢呐。

第4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具体的实践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学生礼仪素质正是其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迫切性。而社会转型和理念多元格局的形成,更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必要创新方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力收培养之效,这样才能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弄清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礼仪素质专题教育,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能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内容中,各有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礼仪素质养成的需要,就属于人的需要中的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礼仪的交际,让人得到爱,得到尊重,获得自我实现,所以,加强礼仪素质培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直接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利益素质培育当然也是素质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本质在社会哲学上的展现。他们说的都意在说明,人还在发展过程中,人需要继续发展。而经过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战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的培养,正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此外,礼仪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提升认识,明确其意义,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社会理念多元多样化竞争、价值观多元碰撞,使得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结果,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封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尽管我们认同对主体的价值理念的多元现实给以包容和谅解,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社会主体价值理念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即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率各种价值观。因此,相关的人格构建、素质培养,就显得既很迫切,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二、构建礼仪素质培养立体综合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过程和效果,统筹兼顾,规范实施,使礼仪素质培养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一)模式建构的整体构想。

我们设想,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的教育因素,包括礼仪教育的目标确认、规制建构、礼仪规范的制定、硬件投入、总体规划、任务安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结果评估验收等等,也包括学生的各种关系和交际方式,这些具体的因素,关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必须以人为本,以育为纲,以养成为目的,以方法创新为要务,抓制度、抓过程、抓反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坚持实践,才能收效。基于育人规律基础上的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给出了基础条件。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共同重视,把礼仪素质培养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来抓,当作育人的要务来抓,在这基础上,权衡全局,构建起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培养的力度,教育与管理并重,激励和规范并行,力使过程完善、效果彰显。

(二)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该培养模式由培养机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组合成基本因素,共同指向培养对象,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流程运作最后达到培养目标,再经过流程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各个因素,使之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和育人需要。这些基本的因素,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独立生存的子系统。其中,培养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如中学、中专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单位,活动小组是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而组成的机动机构,着重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层次的学生道德品行、礼仪要求、行为准则等,是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则是育人的总体范围和宏观要求,包括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和具体尝试实践等。

三、基本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等。

礼仪准则的具体条款、礼仪规范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制定和落实来实现,所以,规划、发展战略和基本制度的制定,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内容。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规划、计划、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其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督导任务,还承担着制定学生礼仪素质规范培养的战略、策略、规划和计划安排等宏观任务。要制定礼仪规范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统一的操作规则,以便有规可依,有仪可行,有任务驱动。就是说,不但要具体制定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更要制定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等,以便保证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日程,并取得实效。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加大礼仪素质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校园礼仪素质规范养成的氛围和环境,推动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促成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强调礼仪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

礼仪内容是礼仪素质培养基本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切实强调礼仪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以满足教育培养过程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其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古往今来,礼仪规范和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某一阶段公认的规范准则,可能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否定,被扬弃,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如此发展变化充实提高的结果,使得礼仪规范常学常新,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文明。所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也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充实更新礼仪内容,剔出一些过时的内容,网络交际要求、网络文明规范等则是新的活动领域的礼仪内容,需要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类似这些,都属于礼仪素质内容的创新,需要我们关注时代的变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及时修订、充实、丰富现代礼仪规范的内容,以便保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三)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实践。在落实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首要形式。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把礼仪规范的条文转变为学生的尝试行动,学一条,用一条,并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样就易于巩固所学,使礼仪规范变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我国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基本模式的建构,符合教育实际,更为具体的培养过程创设了可以遵循的范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培养效果,以促成广大中小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 2003

第5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私德 私德培养 私德培养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私德的涵义

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私德,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家庭生活以及朋友交往中遵循的道德都属私德范畴。私人生活领域指除对社会有整体义务和责任的范围,包括与父母、爱人、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

在孔子时代,虽然没有私德准确的定义产生,但在当时,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无不体现着私德培养的实体。《论语》、《大学》等儒家文献所倡导的德行大多都是私德,其中所教授的修养方法都是增进私德的方法。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论》中提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做私德”。①梁启超将私德归纳为:正本、慎独和谨小,即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蔡元培提出的修身养性之概念、方法,大多都包含于私德的涵义之中。陶行知在《育才十二要》也提及私德教育,如“要诚实无欺”、“要坚韧沉着”等。

私德在现代有了新的发展,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新时代私德的内涵。新的时代赋予了私德新的涵义,摒弃了一些与时展脱节、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由于经济的急速发展要求社会的进步,忽视了私德的重要作用,但私德的中心内容―慎独和独善其身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私德培养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中的私德培养。《论语》中几乎涵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忠、孝、仁、义、恭、宽、信、敏、惠等体现个人道德的内容。《三国志・蜀志传》中有典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梁启超在《新民学》中提出:修己身,造新民,并提倡从正本、慎独、谨小三方面进行私德培养。孙中山提出,知耻、重厚、耿介、必信的人生信条。

通常来讲,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由于他人的监督和舆论的压力而遵守道德规范,而在私人生活领域无人监管,并不能完全自觉主动的遵循道德规范。所以将慎独作为私德培养的中心内容,是评标个体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是时代主题中的私德培养。时代在发展,主题也在不断地变换中,私德培养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现在的社会改革和转型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道德问题更加凸显,端正人民的思想意识尤为重要。我国当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人民思想的发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网络中私德的培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私德培养,首先是对传统私德培养的扬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了传统私德培养丰富的内涵,但其中有与时代相应或脱节的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传统私德中的“言忠行,行笃敬”,“好学、力行、知耻”等内容是可以被传承的,在现代被涵盖为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等。传统私德的内容有些是可以改造的,如“克已复礼”,如果将“礼”中“三纲六纪”删去,并重新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私德教育。传统私德中有些内容是需要摒弃的,如“寡尤寡悔”、“父罪子瞒”这样与时代脱节、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同时对私德在现代有所创新,增加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私德培养内容,如团队精神、网络道德等。

私德培养的特征。一是利己性。私德培养首先对人自身具有助益,通过私德培养能够提升人的自我素质,改善内心的向善,使人更好的、自由的发展。私德培养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约束个体的行动。提高人们自身的慎独程度,使人们自觉地养成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利他性。私德培养在对自我进行德育方面提升的同时,也对其他人具有助益。个体的道德修养形成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私人领域德育已经形成,与他人在一起时这样的修养会显得更加突出,进而影响他人,促进他人道德的提升和社会健康的发展。

三是针对性。私德培养不同于其他的德育培养,其针对性十分明显,是在私人生活领域对个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私德培养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人群也具有针对性。私德培养所针对的是私人领域中的家庭、朋友中的个人,而不是社会中的个体。

四是自律性。私德的养成不仅需要依靠教育来完成,更是需要自身的自律性。私德的环境决定了私德的性质是在私人的生活环境中,活动也是私人的。没有他人的监督,是否还能养成私德,需要的是个体独处时内在的约束力,靠个体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

私德培养的当代意义

有助于德育基础的牢固。私德是德育中的一个内容,私德培养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私德培养相对于公德培养更为基础,传统私德培养中的自强、坚毅、正直、忠实等内容涵盖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德育教育做了扎实的铺垫。而现时代的私德培养结合时代主题及新兴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德育教育添加了丰富的内容,更是牢固了德育教育的基础,坚实了德育教育的方向。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法治。和谐社会是我们一贯的要求,依法治国是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治国方略。社会和谐依赖于个体的个人素质,只有人们内在的思想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都相互一致,每个个体之间保持和平,达到和谐的状态,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够变得和谐有序。法治不仅仅需要依靠强制力来执行,人们如果有好的私德,比如诚实守信、和睦平等,就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前进。私德培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和精神动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支持,使得私德培养得以重视和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②共产主义社会尤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私德培养能够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摆脱人对其他物的依赖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等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浓缩了共产主义道德精髓,而这正与私德培养的内容交叉重叠。

私德培养新路径选择

私德培养的传统路径。一是儒家理论的灌输教育。传统教育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进行灌输教育。通过教育者的讲解,以及受教育者的聆听和背诵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灌输是私德培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私德培养中所包含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等内容,要在受教育者理解接受的情况下,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认知,并外化为一种能够表现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增强他们的私德。但传统灌输教育是非启发式的教育,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教育者也只是进行重复教育,二者都没有提高,知识也没有更新。

二是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传统的私德培养注重于将私德的内容直接讲解给受教育者,停留于显性教育。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往往停留于课堂和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理解,更难做到确实的实践。在现代,教育更加偏向于应试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应该运用隐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良好的道德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道德规范才最为重要。

私德培养的新路径。一要构建外在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构建规范管理制度。私德作为个人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其培养并没有完整完善,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探索私德培养新路径,就要从制度方面入手,制定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规范的管理制度。私德培养的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私德培养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6W原则(即Why,what,who,when,where,how)制定私德培养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构建监督协作制度。首先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环境监督。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都负有私德培育的责任,但同时他们也负有相互监督培养成果的责任。三者将其培育和监督的结果进行汇总反馈,有助于私德培养的完善和改进。其次是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监督协作。个体在进行私德培养之后,能够比较自觉的养成慎独等思想和行为,但在他人的监督下能够巩固培养的成果,使个体更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协作监督。不同于一般情况下教育者监督被教育者的教育成果,在私德培养过程中,受教育者也要同时监督教育者是否有良好的私德,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二要构建内在教育强化机制。一方面,构建“多位一体”教育机制。家庭对孩子的思想和知识进行了启蒙,是私人生活领域的主要阵地,因此家庭是私德培养的重要领地和主要实践基地。在家庭中进行私德培养更具有渗透性、针对性,利用家庭成员的亲和性和权威性,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能够更全面系统、更具有导向性的对青少年进行私德培养。在学校中开设的思想品德及类似课程,都是从概念入手对青少年的私德进行全面讲解,通过群体的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能够使青少年的私德逐渐定性,并且有极为明显的提升。

同辈群体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对私德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少年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融入一个团体,在与同辈群体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友爱、独立等私德,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独立、开朗的性格,脱离家长不必要的约束,而且使他们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社区作为私人领域的扩大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私德具有监督作用。除去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与社区中的人相处不具有亲和性,也有陌生感。所以在私德方面会更加谨慎,处在别人的监督之下,更有利于个人自律。

虽然社会组织的范围属于公共领域,在此领域形成的道德是公德,但公德内化即为私德。要将个人在公共领域遵循的道德内化于心,进而形成内在的德行,在私人生活领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转化为私德。

另一方面,构建“多维一体”教育机制。道德与哲学本就密不可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道德也是人们世界观的一种。人们私德的形成,依赖于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哲学的学习,能够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增进良好的私德。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可与私德之间互相扶持。私德本属于人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达到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来培养私德的目的。伦理学为私德培养所借鉴,伦理学中的亲子伦理、师生伦理等都与私德密不可分,为私德培养的德育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西方行为科学和管理学中的激励原则,帮助人们在有精神或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更快速全面地养成私德。国学中的私德是中华民族私德的基础,六艺、诸子百家、诗赋等内容都对私德有所涉及,学习国学理论可以了解私德的形成以及发展。

三要构建重点对象培育机制。一方面,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私德培养。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在此阶段对其进行私德的培养,能够使其正确的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进行私德培养,有助于青少年人的成长,增进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保障其学习、生活、工作能够在有良好的自我监督的氛围中进行。培养私德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利于青少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干部的私德培养。领导干部是我国建设的主要引领者,做好领导干部的私德培养为在全社会进行私德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领导干部肩负着改革的重任,在面对问题、法制观念问题、脱离群众问题时,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本身找原因,领导干部处于特殊地位,他们个人的品德更应受到重视,其中私德尤为重要。

四要构建自省反馈机制。任何一种教育和培养都需要一种反馈机制来检验教育的成效,私德培养也不例外,这是最切实的检验方法。私德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个体在接受他人检验的同时,进行自我检验和反馈。两种检验同时进行,更有助于检验成果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完善私德培养而服务。在自省反馈的过程中,要注意反馈信息的实效性、真实性,及时反馈的信息才能够对自省有所帮助,才有助于达到检验的目的。

合理调节私德培养与社会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私德培养与公德培养的关系。私德培养为公德培养打下基础,公德培养巩固私德培养。只有将二者更好地融合,才能将德育教育发挥真正的实效。我国现阶段,私德培养主要集中于家庭亲人以及朋友相处中应遵循的道德,而公德培养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私德是一个人的基础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私德,那么公德在他内心也是不被认知的。私德培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自律性,自律使得私德获得人内心的认知,并提供内部动力去实践这些认知。公德培养的“他律性”使得人在行为上有更多的认同,这种外部动力才促使人对公德有更深入的认知。

正确处理私德培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私德培养依靠法治,法治保障私德培养的有效进行。在私德培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今法律相抵触,这就需要一些应对措施。一方面,现代私德培养对传统私德培养扬弃的过程中,要去掉与时代不符的内容。如父罪子瞒,孩子作为家人应该保护自己的父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当私德培养的一些内容与法律冲突时,应以法律为准则。私德是一种价值认同,而法律是一种规矩,是明确的规定。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陆英:“私德与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定位”,《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12期。

第6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尚法理念 职业道德 结合培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包含众多内容,其中基础素质是其中基本的构成素质,而基础素质中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应属于底线型的基础素质。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等,而维持一个实用人才生存的基本素养中理应包括维持其正常生存的尚法理念和保持其事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职业道德。

尚法理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理想、精神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并心悦诚服地认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态度。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高职教育共有三年时间,而在校教育一般不超过两年半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教育者不可能包办所有教育的职能,必须有选择地布局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因此,把培育学生法意识的尚法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一门课程,有利于压缩课程数量,节约教育时间,而且这两项内容都属于基础和长期形成的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授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还要和大量专业课实践、课外实践等结合,在活动中体验、领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培育效果。

2.可行性

一是两种教育内容具有结合的先天基础,均带有底线教育、基础教育的特点;二是实践中,过去和目前多数院校开展的“两课”课程的基础模式既包括了法律内容,也包括了德育内容,虽有一定不足,但也有一些成功运用的实证,只要略加调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两种教育内容都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展开,尚法理念作为公民基础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体现职业法理念特点,与学生职业道德虽同为职业行为基础素质,但尚法理念为最底线素质,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持续性底线素质,分属两个层级,共同构成高职实用人才的就业、发展的基础素质体系,违法则往往意味着职业行为立即中断或终结,职业道德缺失则意味着职业行为难以持续或发展高度、空间受限。

二、科学开展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的培育方式

1.合理界定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边界

目前很多院校的法律基础课、品德课等,但就一门课程而言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不强,与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发展目标缺乏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搬到本科院校、成人院校,甚至公众教育中都能通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简单说起码应包括把学生培养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具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人士,只要符合这两个基本标准,高职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达到了教育目标。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法律、品德教育实际仅将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定位在培养一个有一定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一个高度差,这直接导致这两种内容教育的目标泛化,模糊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因此,应首先明确界定高职教育阶段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合理边界,要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使基础素质培养成为专业素质培养的合理助力部分,共同构成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专业人才的整体。法律教育应着重进行尚法理念培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崇尚法律、自觉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同时侧重传授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则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明晰的界限,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结合职业习惯、职场环境的适应、职业纪律、职业交往的技能等内容。

2.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1)结合培育的主要方向

一是采用目前比较普遍的“两课”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加以改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将职业行为必须的法律内容与职业道德内容与职业行为加以有机融合;二是在毕业前的就业教育阶段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列为必要内容,强化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三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就业技巧方面的课程,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培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或开展各种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培育。

(2)培育的主要内容

要突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课程内容应涵盖尚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有所侧重和选择,重点是要通过学习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尊法意识、守法习惯和职业法律底线意识,对职业法律边界有敏锐的警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精神。

(3)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有效形式

①改进课堂教学

首先要改进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要改变单纯的理论为主的模式,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价值。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量实践案例。其次,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领会、体验、操作为主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组成结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等进行科学分析,并设计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②丰富课内外实践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采取主题实践活动、对抗性竞赛、生存体验、职业体验、社会调查、职业环境、职场人物模拟等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③加强就业教育

要将就业教育作为专门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在充分分析当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建立合理就业预期,要通过聘请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和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和就业的质量,在这项教育过程中要包含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但可以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④规范实习期间的结合培育

很多学校的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难以评估。要提高教育质量,实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因此首先要重视实习的作用,要规范实习行为。

(4)科学建立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形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方案;二是组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组织;三是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内容;四是根据评价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并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邓立强.法律基础与公民道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树青.《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7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65-02

排球运动(Volleyball)诞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由威廉·G.摩根在1895年发明。排球运动在其诞生的十年后(1905)由美国的传教士传入中国,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民所众喜爱的一项现代体育项目。在排球运动传入中国后的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游戏性的娱乐体育项目到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项目再到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项目”的演化过程[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排球竞技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群众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并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排球产业。虽然排球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在中国日渐繁荣的体育产业结构中,排球产业相对是一个发展较为弱的项目。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在于人才问题、在于人才的培养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要对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构这一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

中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国后借鉴了前苏联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其目标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2]。按照这种模式,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面临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飞速变革的局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诟病日益显现。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人才培养模式”有四部分构成,分别是:(1)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按照社会需求的标准来培养人才,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3]。(2)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3]。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3)人才培养的制度:有学者把人才培养制度理解为“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4]。(4)人才培养评价:人才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3]。

二、国内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中国体育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了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置专业强调按国民体育人才总体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专才教育”思想制定专业培养目标”[5]。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培养体育运动专业人员和基层教师、教练员为主,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以体育训练为主线,非常有局限性”[6]。关于目前中国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们不妨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表述历经多次改变,已从1980年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改为了2003年的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目前国内一些高等体育院校排球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定为培养中等以中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

2.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就排球这一项目来说,我们可以从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来进行分析。(1)从课程内容来说,目前中国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的排球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排球的起源、发展、排球基本技战术和排球裁判法等;二是实践部分,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技战术、临场裁判能力以及组织相应的排球比赛等;三是考核,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和排球技战术考核等。(2)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主要是采用讲授、实践、教学比赛等教学方法,另外近几年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被一些学校所采用,如:探究教学法、微格教学发、学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各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考核,在学时安排上实践课占总课时的绝大部分。

3.培养制度: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3]。基本制度又包括学年制和学分制。从目前看,在中国的排球专项课程中这两种基本制度都在采用。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7]。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定一些课堂规则、旷缺课制度、补考制度等,这种制度在不同学校均有制定。

4.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进行的科学、客观的价值判断。从目前看,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专项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理论课的开闭卷考试和技战术的考核两种方式。

三、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措施

第8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以美军2005年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为切入点,先对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进行简介,而后对其培养目标与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对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军于2005年12月22日颁布了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全军院校于2006年底开始全面执行。①

1.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简介

美军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分为五个级别: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和将官级教育并对每个级别的学习科目与目标作了极为详细的阐述。

1.1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联合重点:联合介绍和培养联合意识。

培养内容:国家军事能力和军事组织,联合战争基础,联合作战基本事项,联合战役。

1.2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可以通过军种中级学院或军种高级学院提供的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完成。但是,两者的联合重点各有所侧重,前者从本军种的角度扩展学员对战役与战术作战中运用联合部队的理解,后者的重点是联合作战态度和视角的培养。

军种中级学院的培养内容:国家军事能力、指挥结构与战略指南,联合条令与概念,战役作战中的联合部队与多国部队,联合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信息战、指挥与控制以及作战空间感知。

军种高级学院的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制定系统与程序,国家军事战略与组织,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信息作战、指挥与控制及作战空间感知,联合战略指挥员的培养。

1.3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联合重点:让学员置身于联合、跨部门及多国协同的环境中,完成联合专业军官的任职教育,达到联合专业军官的要求。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军事战略与组织,联合作战、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国家计划与联合计划制定体系及其程序,综合利用联合、跨部门级多国协同作战能力,信息战、指挥与控制及作战空间感知,联合战略指挥员的培养。

1.4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也称为独立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中将其定义为教育重点鲜明突出,能够反映国家战争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高级作战学院三家共同特色的课程。可见,独立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由国家战争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高级作战学院三家不同特色的课程完成的。

国家战争学院的课程重点是国家安全战略。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地缘战略背景,国家实力工具,国家安全政策过程,国家军事战略。

武装部队工业学院的课程重点是国家安全战略的资源部分。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程序,国家军事战略和组织,战区战略及作战,联合战略领导的培养。

联合高级作战学院注重培养联合、跨部门和多国部队行动人员在各级军事行动中从事计划、准备和执行任务的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步骤和能力,国防战略、军事战略与联合作战概念,联合、协同和多国部队条件下的战区战略和战役作战,联合计划与执行程序(冲突前至冲突后),未来联合部队的特征和管理,信息战,联合战略领导的培养。

1.5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课程分为新提将官课程,合成/联合部队之军种部队指挥官课程,将官联合作战课程和顶级课程。

新提将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和联合作战艺术。

合成/联合部队之军种部队指挥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过程、国家军事战略和编制,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信息战、21世纪战争中技术的作用和战略领导者的培养。

将官联合作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过程、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与军事体系、战区战略与战役、21世纪战争中战略通信的作用和战略领导的培养。

顶级课程:联合/协同部队环境,组建联合/协同部队,指挥联合/协同部队和联合/协同部队司令官与跨部门、国家指挥当局、国家军事战略以及国会。

2.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与目标分析

2.1培养内容按军官职业发展路线逐步实施,照战术、战役、战略的顺序逐级展开。任何国家任何军官的培养和发展都是根据战术、战役、战略三个战斗级别来区分的,美军同样如此,他们依据三个战斗级别来确定五级联合职业教育的重点,并且每一阶段的教育都以前一级别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及价值为基础。

2.2培养目标由阶段联合重点大致区分,单门课程目标具体描述。在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中,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五个级别不但联合重点和培养内容表述极为详细,且培养内容每个科目的目标表述尤其细致。以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学习科目联合战争基础为例,它的目标为:描述美国军事力量的特征;明确联合战争的价值;了解信息作战的基本事项;了解如何获得联合学习资源。由此可见,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是阶段联合重点大致区分,单门课程目标具体描述。

2.3联合教育与军兵种教育合理嵌入,联合专业教育与联合普及教育有机结合。美军将任职教育分为任职前、初级、中级、高级和将官级教育五个不同的级别。预备级和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嵌入军兵种教育体系之中的,是在军兵种教育内容中嵌入本级别需了解或掌握的联合作战知识。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可以称为普及联合教育。从第二阶段、单独阶段和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内容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是培养联合专门人才的教育,称之为专业联合教育。普及联合教育是专业联合教育的基础,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3.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对我军的启示

科学制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重要前提。美军军官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无疑对我们具有非凡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笔者通过媒介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的简介以及对培养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最后得出了以下三个启示。

3.1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应当嵌入军官教育体系中。

从美军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军官教育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要想培养高质量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有科学的军官教育体系为前提。当前,我军院校体制编制和军官教育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我们不应急于求成,盲目培养,要全盘考虑,宏观规划院校编制体制和军官教育体系,让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合理嵌入其中。

3.2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从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中,我们只看到了联合作战指挥员和联合作战参谋的职业军事教育,并不能看出除两者之外的其他联合专业指挥官的职业军事教育。我军以司、政、后、装来划分军官类型,因此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必须按专业培养,而且要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内容。

3.3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内容应当是:普及联合教育+专业联合教育。前面,我们已提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应有专业之分,那么,一个专业内怎样实现联合是我们自然会想到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一个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除了要接受基本联合教育之外,专业内的联合教育应当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第9篇: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既有较强专业动手能力、又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1.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具有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2.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中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的特征。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英语教育课程均占很大比重,都非常重视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是职业英语教育中的高层次,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中等职业的英语教育高一层次。

(二)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强调了两个“并重”、一个“更要注重”和一个“原则”。两个“并重”是“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一个“更要注重”是“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一个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区别于普通院校,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按照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两大体系,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一意义讲就是指职业英语。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他们的阅读、听说能力差,兴趣与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生也有明显差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受性别、英语水平、年龄、职业要求、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个别因素,而是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据调查和统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定义,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许多教师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可见教学内容涵盖教材。此外,许多教师在教科研上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偏重于对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鉴于以上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同时激发他们的融合性动机,以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类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加大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加强“实用”性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三)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比如,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我们应侧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而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重视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持续进取和不断提高。

(五)教学内容必须承载文化教育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学好一门语言,不应仅局限于学习它的语音、句法等,还应该学习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语言运用错误,常常会使对方误会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同时通过语言的教学内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职业文化的差异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涉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我国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在一个较短周期内,打造出高层次、直接服务于社会各行业一线岗位的合格人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事关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