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课前演讲材料精选(九篇)

课前演讲材料

第1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时政演讲,即在课堂上,先安排某一位同学用3―5分钟时间,向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或地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等,并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基础知识对此进行分析、评论,充分发表见解。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其他同学或自己进行适当点评。

一、开展时政演讲的积极作用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政演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时政是鲜活的材料,是初中学生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时政演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表达个性特长的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时政话题进行课堂演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时政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时政素材,寻找时政素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要了解、关注和搜集时政,还要对之进行深度挖掘,看其是否与教材内容相关,与哪些知识点有关联,关联的程度有多高,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为典型的时政。此后要再加工和再创造,以便在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谈这一时政的原因、意义、解决办法、对我们的启示等。

时政演讲活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处事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讲技巧等。

2. 弥补教材和教师时政教学的不足这处。

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虽也有不少的事例材料,但很多显得比较滞后,它不可能把最近发生的时政编入其中。时政演讲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把丰富的时政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与教材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也更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

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对时政材料搜集的范围和分析的角度也不可能非常全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时政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的内容不得重复,对同一问题思考分析的角度必须有所不同,并在点评的过程中发动班级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这就尽可能使得学生时政演讲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并促使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长期坚持,学生不仅能积累到相当丰富的时政素材,而且可以逐渐克服个人思考问题时在某些角度上的狭隘性。

3. 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时政演讲活动中通过有震撼力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演讲者和点评者的评论来联系教材知识点,巧妙地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无疑会使一节课的成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时政演讲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了新课程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走上“三尺讲台”,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双边活动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师生共同评论时事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力源于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如果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或不能用社会实践的发展来证明其真理性,这种理论就是僵化的、无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这样的理论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时政演讲的开展,使学生能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或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概括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可信度,也使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开展时政演讲的几点反思

1.提前精心准备。教师一定要提前2―3天把下一节课的时政演讲任务落实到人,让其有充足的准备时间,选择时政材料、写好发言稿等。切忌临阵点将,匆匆走过场,既浪费了大家时间,又扼杀了兴趣。

2. 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可用轮流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防止这一活动成为班级个别同学的专利,挫伤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坚持让学生做主,由学生决定选择演讲的时政材料,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3. 师生密切配合。在时政演讲中,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充当“看客”,顺其自然,让这一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首先,在时政选择上,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提高时政材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时政评论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评论程度,对其中不到位、不准确的适时加以点拔与补充,“画龙点睛”;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政演讲的内容进行过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使这一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关注课堂生成。时政演讲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新鲜的时政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一活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了解其心理动向,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激情高涨的时候,教师要用心安排,让其成为课堂“亮点”。

第2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关键词 课前演讲 生物学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课前演讲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多门文科学科的教学中被使用,而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课前演讲的学校却凤毛麟角。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初中生物教学中一直坚持安排了课前演讲这个环节,并且已实施了多年。在我校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笔者创造出了较为独特的课前演讲的实施办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生物课前演讲实施的原因

生物课在家长和学生的眼中可能被认为是一门副课,不重要,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能应付考试。要真正让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喜欢上生物课,需要教师努力抓住每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实施生物课前演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可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演讲的选题贴近生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课堂学习的听课效率。② 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从科学杂志、网络上搜集大量信息,但是如何把如此多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筛选演讲时最需要的材料,按照自己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注意选择同学感兴趣的演讲方式,这对准备演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③ 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现在网上的资料很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从网上搜集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准备生物课前演讲的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④ 生物课前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生物课前演讲可以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我,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锻炼机会。⑤ 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因为演讲采用几人一组,无论是搜集整理资料,还是上台演讲,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

2 生物课前演讲实施的具体措施

2.1 传统的做法

(1) 教师根据苏教版教材,每学期都会在第一节课规定本学期演讲话题的范围。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植物学内容展开,教师安排学生演讲的话题是植物学,例如可以是你喜欢的一种植物,也可以是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或者是自己家里种的某种植物;七年级下的演讲主题是人体的系统,学生们都当起了小医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演讲很有成就感;八年级上的主题是动物学,学生对动物世界很感兴趣,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八年级下的主题是生物技术、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通过学生演讲,引导学生关注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和全球生态系统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演讲要求两个学生配合,时间不超过5 min。

(3) 演讲完之后由教师做点评。

2.2 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出较为独特的课前演讲

(1) 安排演讲的主题为“生活中的生物学”,也可以是“生物和生活”,学生随机抽签,组成以6人为一个单位的学习小组。演讲可以是一个情景剧的表演,可以是一个自己开发的实验,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等。

(2) 演讲时要求6个学生密切配合,学习小组可以派代表汇报。每次演讲的时间不超过5 min,演讲要求半脱稿或全脱稿。演讲结束之后,演讲者要提出1~2个小问题,问题的答案就来自演讲的内容。

(3) 每次演讲完后由学习小组组长介绍本小组演讲的设计思路及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1 min之内)。点评完之后,教师就学生的点评再做一些评价。

(4) 每个小组演讲结束之后,需要完成教师制作的一张演讲表格,填写每个小组成员在本次演讲中的具体分工以及本次演讲的创新之处。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可以是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也可以是不够完美需要改进的地方。

案例:钱伊蒙学习小组设计的探究实验。

(1) 课题: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以对种子萌发与成长的影响为例。

(2)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假设依据)――实验――得出实验结果――进一步追问(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废电池是否对种子萌发或者生长产生影响?

作出假设:废电池会使种子萌发率降低,并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依据:废电池内含汞、银、镉等重金属,而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3) 实验步骤:

① 将1节废弃的5号电池弄碎,浸泡在清水中2~3天备用,也准备好适量的清水。

② 将300粒绿豆平均放入6个杯子中,每杯各放50粒绿豆,每个杯子的绿豆上面里盖一块布。

③ 将装有绿豆的6个杯子分别标上数字,1、2、3号杯子是实验组,4、5、6号杯子是对照组。(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它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④ 往1、2、3号杯子各倒入废电池浸出液1勺,往4、5、6号杯子各倒入清水1勺。

⑤ 4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 实验结果:

(5) 对实验的分析

实验组的种子发芽率平均为59%,而对照组的种子发芽率平均为60%,两者数值约等。

从本实验来看,废电池浸出液没有影响到种子的正常萌发,没有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而从种子的生长状况来看,实验组的种子比对照组的种子矮小了一点,但无明显差别,与假设不相符。

(6) 对实验结果的追问

我们产生了疑问:既然废电池对种子萌发与生长没有负面影响,那为什么说废电池对生物有害?还是我们的实验出了差错?所以,我们就检查了实验的每一步和查找了有关资料。原来,废电池对种子产生危害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变化一般先是土壤变质。植物在这样的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的根系吸入植物的体内,直接扼杀了植物的生命。

(7) 得出结论

废电池里面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汞、银、镉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不仅对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危害,对任何生物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3 生物课前演讲实施的效果

第3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音积累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⒈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3、在学生的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开天地》,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开天地》的故事。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收录机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引导学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新闻报道等各种活动,遇到一些好词佳句随时记忆,这样即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推荐学生阅读各种童话名篇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又如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童话名篇……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开展“演讲”活动

第4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演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79-01

本文介绍几种生物课中的演示教学方法。

一、演示实验

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有的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有的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演示物品应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演示桌上。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所以,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必须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

2、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以保证学生看得清楚。如过小,例如水螅的运动,就应使用投影器放大或分组演示。

3、复杂的实验应先画好图解。比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时,可在投影片上画上演示的过程,投影在屏幕上:遮光光照几小时取叶酒精脱去叶绿素加碘遮光部分不变蓝,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的实质,增强演示的直观效果。

4、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详细过程、实验现象,学会正确观察。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桌上只能放与演示有关的材料和用具,不必要的东西应收起来。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利用讲解和谈话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例如,演示前要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演示中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演示结束后启发学生做出结论等。第三,教师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为使学生观察好演示实验,教师必须正确的操作,把关键的地方交待清楚,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例如,演示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教师应事先交待种子和试管是干的,以免实验完毕,试管内壁上出现水珠时,学生怀疑是不是教师在实验前把种子泡湿了,是不是试管本身带有水。

二、演示实物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实物材料(包括活的生物体、标本、切片等)难以获得,不能一一分发给学生观察;另外为使学生具体感知所讲授对象的有关构造和习性,以便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可以演示实物。演示实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新课时,在课桌间巡回演示,如演示的材料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懂时,教师可在教学中临时中断讲授,把演示材料拿在手中,再回到讲台上继续讲授。演示鲫鱼,青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等可采用此法。

2、讲授新课开始时,先进行初步的演示。如讲授葫芦藓时,先演示葫芦藓的标本,然后指出:“这种植物个体很小,肉眼不易看清,让我们用放大的挂图来观察吧”。从而增强学生对葫芦藓的真实感。

3、课后在橱窗中的演示。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验证挂图、模型的真实性,下课后可把实物放在教室或楼道的橱窗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下次上课时,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观察质量。

4、全班轮流观察。有些生物装片或切片的数量少,可用显微镜演示,由全班学生轮流观察。演示进行时,应同时组织学生做一些其他作业,以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做造成乱堂。

三、演示挂图挂

图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具。演示挂图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演示挂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演示挂图的时间要恰当。挂图不能在上课之前陈示给学生,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致讲新课需要注意挂图时,学生反而不注意了。例如,教师在演示“我国的海洋鱼类”挂图前,先向学生说:“海洋中生活的鱼类是多种多样,我国的海洋鱼类主要有哪些呢?请看这张挂图”。

2、教师要对学生视图进行指导。陈示挂图给学生时,先要对挂图做总的说明,如挂图和实物的比例、纵切还是横切等。演示挂图要边讲边指图给学生看,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指图的位置要准确,注意点、线、面的区别。例如,指草履虫的核时,可指在核的边缘不动;指家兔的动、静脉时,教杆应沿血流方向划线;指昆虫的前胸时,教杆应沿前胸的轮廓划一圈。

3、要根据需要用辅助图配合主图。挂图中一些细小部分,坐在远外的学生不易看清,例如根尖的纵切面挂图虽很大,但其中的细胞,特别是生长点的细胞,学生很难看清,此时教师可在讲授中临时在黑板上绘一图,或拿出已绘好的图加以配合,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点细胞的特点。

四、演示模型

模型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它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还能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运动原理。演示模型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讲课进行演示。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利用模型教学时,应向学生指出它和实物的比例及它的颜色是实物的颜色还是表示色等等。

第5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前演讲;实施策略;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008-3561(2017)04-0066-01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现结合课前演讲的特点,对历史课前演讲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研。

一、搜集相关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副科,每周只有一两节,课堂教学时间极少。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倾向于把机会留给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沉默寡言的学生。而课前演讲,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按照座位或学号安排学生演讲的顺序,为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提供平台,从而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演讲的技巧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准备演讲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查阅资料、选择题材、请教他人等,都是对历史的一种有效学习,这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经过长期课前演讲的锻炼,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可以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课前演讲,可以帮助学生燃起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感知历史的故事性。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受到尊重,对于学习就会有积极的动力、饱满的情绪,才能更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以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

二、穿插图片、视频资料,生动呈现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丰富演讲手段,充实、完善课前演讲内容。图片、视频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枯燥的历史知识体现在有趣的历史图片、历史故事中,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要想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坐在教室学习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如果在演讲中适当加入有趣的图片、内容丰富的视频、韵味十足又新潮流行的音乐,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压力,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看着意境优美的图片、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内容时,可以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视频资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当听到主席的一句“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时,学生都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极大的震撼,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课前演讲内容时,需要配合老师当堂要讲的内容,去搜索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知识。在进行演讲时,学生要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悟和观点。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比如,学习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内容时,学生的课前演讲内容为“秦始皇”。有学生说道:“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他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他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善于用人,秦朝在统一前夕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残暴不堪。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全面、客观地探讨其功过。”

三、演绎历史情境短剧,讲述历史故事

为增加学生对课前演讲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历史情境短剧。要告诉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足够的人物资料,因为只有对历史人物的事迹有全面了解,才能完美地演绎人物。然后,学生们进行分工排练,学生要充分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生动地将历史事实全面、客观地表现出来。这是课前演讲的一种创新方式,它将历史知识不知不觉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比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人物的资料,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然后模拟人物的动作,尽量还原西安事变历史史实,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课前演讲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进行,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历史小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故事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听教师讲授历史知识,再结合其他同学所讲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前演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激活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教师要用心探索更多、更好的趣味教学方法,为历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伍艺娜.元学习模式下的初一《历史与社会》课前五分钟演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第6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 口译教学 口译自我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优秀口译人员数量匮乏,口译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并对口译课程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口译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辅以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有限课时设置导致课堂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口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译自主学习是口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大部分口译教师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口译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口译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由于惰性则难以做到主动参与口语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而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口译自我实践由于缺乏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口译自我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高校口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识,它包括个体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变量;元认知体验是指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且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元认知策略大致被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学习者依据自身已经拥有的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制定一适合的计划;(2)监控策略: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随时进行监控,这些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学习者关注自身理解方面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查找并改正;(3)调节策略: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程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自我实践亦可分为三个步骤:选择材料、练习过程以及测评调整。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口译教师,对执教班级学生的口译自我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材料准备阶段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应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计划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制定目标,提供学习资料并帮助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对于口译自我实践来说,练习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从材料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用于口译练习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口译练习材料的筛选,并定期在公共邮箱里,供学生选择使用。练习材料包括音频材料和文本材料两类,来源包括网络口译资源(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国家领导人中外记者招待会、《经济学人》等)、从不同口译教材中选择的文本或音频资源以及各类口译考试的真题模拟题,用于学生作听译和视译的练习。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口译练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三个级别的划分,由学生根据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估来自行选择,并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变换和调整。这也从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实践阶段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根据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监控自我实践过程,并结合课堂教学对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听力技巧、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法技巧、演讲技巧、口译实战技巧等,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主学习中。笔者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学生自我实践阶段的指导和监控的:

(一)听力和记忆练习

一般而言影响译员记忆的因素包括:没有真正听懂原语、注意力不够集中、对话题不熟悉。学生只有了解这三个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自己进行记忆练习。通过听力和记忆课下练习,学生能找到影响口译记忆的原因,从而从听力理解、注意力和知识面等方面来加强口译记忆能力。

口译学习中常用的记忆练习有如下两种:一、形象化记忆。它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此记忆法较适合对某种情形、环境、地理位置等的描述或介绍类口译材料的记忆。二、提纲式记忆。它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把源语讲话内容当作提纲或框架来处理。提纲式记忆常用于那些讲话内容相对有条理性、主次意思较清楚的讲话材料,如论证类、介绍类讲话等。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记忆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为学生选取的是适合进行记忆练习的逻辑条理性较鲜明的讲话音频,并为学生提供记忆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即原语复述、译入语复述和口译。用以下一段以时间为序的段落为例: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e city’s long history dates back to very early tim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tween 475 and 221 BC, it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Yan. From the 12th century onward, Beijing was the capital of 4 feudal dynasties—the Jin, Yuan, Ming, and Qing. The last dynasty, the Qing, was overthrown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In the early 1920’s, Beijing became the cradle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massive student movement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began here in 1919. This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1921. It was in Beijing on October1, 1949 that Chairman Mao Zedong proclaimed to the worl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此类型段落或文章逻辑层次鲜明,适合口译初学者进行记忆练习。学生在不记笔记的前提下进行听入,第一遍用原语复述,第二遍用译入语复述,第三遍可进行口译。练习初期学生只能复述出少数内容,或者只是内容梗概,但随着此类练习的增多,能复述出的内容会逐渐增多,准确度会提高。记忆练习阶段初期,教师帮助选择材料是有必要的,但在学生记忆练习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便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材料进行练习,这也符合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实质。

(二)笔记法练习

口译笔记是记忆的延伸或补充。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完全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是危险的,记笔记便显得十分重要。口译笔记的功能是:第一、具有辅助短时记忆的作用,避免遗忘漏失。第二、透过图像、版面与符号的交错运用,笔记具有语段逻辑分析与保存的功能,能将语篇的段落整理清楚并保存一段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口译笔记的方法、原则、注意事项及介绍常用笔记符号之后,辅以大量的课下口译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口译笔记法。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了自己的口译笔记,并向学生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的《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作为辅导用书。口译笔记中常用的一些符号和缩略语是学生需要掌握和记忆的,笔记符号如表示“上升、增加”,表示“下降、减少”,表示“因为”,表示“所以”,表示“优秀、重要”等,缩略语如CEO(首席执行官)、LCD(液晶显示屏)、FIFA(国际足球联盟)等,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段落的笔记示范来让学生逐渐掌握。此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大量的课下笔记练习。

笔者对学生课下练习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完成15张A4纸的笔记法练习,学生自我督促的同时,教师会于课堂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指导。在笔者的抽查中发现,学生在口译笔记练习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包括:逻辑条理不明(不擅长使用表示逻辑的符号或对语言间的逻辑关系不敏感)、笔记内容过多从而影响脑记(脑记和笔记的比例应为7∶3为宜)、横写笔记(口译笔记宜采用竖写的方式)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纠正和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便逐渐具备了口译笔记练习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能随时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当这样笔记练习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笔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演讲技巧

口译,顾名思义,指的是译员依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达成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因此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对于口译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一名成功的译员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然而在我国,英语演讲还远未在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得到普及,口译学生的中英文演讲水平还都有待提高。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会强调演讲技巧对口译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观摩、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包括对音量、语速、音调的控制,对着装、站姿、眼神、手势的把握。为学生提供口译中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课内和课外的演讲练习,例如“全球化的利与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等,学生准备这类话题的演讲需要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词汇和中英文表达,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帮助学生练习了口译实战中非常重要的“译前准备”环节;而两人一组的形式,一人演讲一人口译,既练习了演讲技巧又练习了笔记和口译,因此该练习模式可谓一举多得。在实际课堂中,该模式也因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四)翻译技巧

除了基本的翻译基本功练习之外,口译中的翻译技巧还包括转换技巧、数字口译、名言俗语口译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翻译练习基础上的。

以数字口译的课下练习为例。笔者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方法之一是两人一组,一人随机写下10个数字(数字的位数从多到少不等,可到10数位),用中文或英文念出,对方在记下后用相反的语言译出,完成后自行核对答案打出分数。

由于口译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对口译方法的讲授上和指导上,而市面上的口译课本则是以大篇幅的练习为主,并不适合完全用作口译的课堂讲授。但课本上口译练习题材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包括了大量的对话口译、段落口译和篇章口译练习,并附有音频和参考答案。这些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全部覆盖的,非常适合作为学生课下进行自学的材料,既能练习口译技巧,更能提高翻译技能。笔者为学生布置的是一周一个单元的练习任务,课堂会用部分时间进行抽查,直接放音频让学生做口译,并将其表现列入平时考核分数当中,从而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课下练习,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三、评估调节阶段

针对调节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评估,并可采用定期答疑、定期问卷、模拟口译现场、推荐口译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评估自主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效果评估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和策略进行调整,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

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口译现场真正充当一名口译员的角色,学生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口译实战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据此做出不断地调整,否则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缺乏真正的口译实战演习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口译课堂存在的弊端,其原因有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与口译市场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口译水平有限难以应付真正的口译实战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口译实习》这门实践课,旨在作为《口译基础》课程的辅助,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作为口译教师,一方面笔者在口译实习课中会通过模拟谈判、模拟口译现场、口译现场观摩的方式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所接触和体会,另一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此外,学生自己主动联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口译实习,并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虽然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口译现场进行口译实战,但这些都能让学生对口译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从而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能更进一步地调整口译的自我实践,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口译人才。高校口译教师必须改变思路,由传统意义上较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尽快转变为学生口译学习的领路人,口译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由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口译自我实践中,教师在计划、监控和调节这三个阶段均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帮助学生口译自我实践更加高效地进行。口译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之外,更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例如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软件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和传递,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口译自我实践。口译教师还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译实习机会。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探索出传统口译课堂教学、学生课下自我实践与课外口译实习相结合的有特色的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弗拉维尔. 认知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梅德明. 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梅德明. 英语口译实务(3级)[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第7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环节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目标的检测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一、科学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初中v史教材按专题编写,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比如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例如三省六部制,关键是理解三省运行机制,那么三省的名称就必须知道,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也好记,职责不必强求记全。

二、创设学习情境,再现历史事实

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境,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再如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总有点全面。学生一般会认为火烧赤壁是战争成与败的关键,而忽略对主观原因的分析。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诸葛亮,表演赤壁之战前的一个片断。这个角色扮演活动效果很好。因为历史角色的台词把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融于人物对话和身体语言之中。学生们也喜欢参与这种“穿越历史”的活动,同时也有展示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把曹操的自负、轻敌,也把孙、刘的联合、同舟共济积极应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用好图文史料,丰富学习内容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一、介绍作者事迹,开展课堂内容

教材上的文本时间跨度大,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但毕竟很多作者学生没听过,或者即使听过也不甚了解,巧妙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最终走进文本。老师可以在上课时提供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但若是有学生对某个作者感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演讲的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关事迹、人物品性,既可以让这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自信心,也可以使班上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演讲资料,将自己备课中与之相重复的内容去掉,节省上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幽静悲剧》的作者季羡林,学生不太了解 ,班上某个学生演讲了季羡林先生的“看管入学新生行李”的感人故事,还深情朗诵了季先生“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听了他的演讲,对季羡林先生产生了深深的赞叹、敬仰之情,也了解了期间季羡林先生的遭遇和做学问的精神,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学者,所以,在学习《幽静悲剧》的时候,学生们学习这篇文章就很投入,对文中体现的“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种民族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就觉得很实在,不空洞!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堂文本内容,又接触了一位“大师”。后来,很多同学向之前演讲的学生借季羡林的作品阅读、讨论,班级掀起“季羡林热”。在这种演讲主题的带领下,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去接触茅盾、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的情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体味平凡小事,关注身边美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同学们一到写作文就抱怨没什么好写。三分钟演讲的题材选择里,我和班上同学讨论,有学生提出既要接触大师,也要贴近生活,因此,写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写在班上和同学相处的故事,学习、活动、竞争、压力、收获等都可以,可以写和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点滴,甚至是和早饭店的摊主、公交车司机等社会群体的接触。这样,从早到晚,从校到家,从学习日到休息日,从城里到乡下,从熟悉的到陌生的,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材料。于是,同学们眼神明亮了,心思细腻了,情感丰富了,发现了生活中以前不关注的美。例如同样是散步,我班上就出现了同题材不同角度的演讲,某同学休息日和父母散步,演讲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回家的时候,左手牵着妈妈,右手被爸爸的手掌包着,都是温暖的感觉。夕阳是艳丽的红色,把我们连起来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那天晚上,我梦见我们在一片林子里笑得灿烂。你们像是夏夜里巨大的夜幕,覆盖着我,整个星球温柔得无声无息,就像我心壁上最美好的花纹。”另有两个同学一起在城郊交接的路上散步,于是写出《左手农村,右手城市》的演讲稿。第三个同学散步中调皮地跟爸爸说:“你们真慢。”爸爸回答:“是呀,女儿长大,越来越青春,做父母的只能望着女儿的背影喽。”女儿听了,心里酸酸的,想了很多,于是,《牵着你们,一起慢慢走》的演讲让台下学生潸然泪下。文中青春期孩子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可比上班会课更有感染力!散步中如果没有真情投入,怎么能写出如此真挚的文字?如此平凡的一幕,因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素养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便有了百花齐放的美。

在各次阶段测试中,《慢慢读懂你》《你是我的阳光》《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等这些作文练习,许多同学都选自己的或别人的演讲材料。这些贴近生活,感悟平凡的人带给自己温暖的回忆,真实而细腻!

三、选择应景节日,营造节日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同学们可以在节日来临前,选自己喜欢的节日介绍给同学们,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都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既渲染了了节日氛围,也帮助同学们了解了节日背后的来历、故事。

四、讨论社会热点,开阔社会视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报纸、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都会报道很多新闻,如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遇上跌倒的老人到底要不要扶?”“社会上要不要见义勇为?”同学们选择这样的话题作为课前演讲的主题,既贴近社会,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辨识能力,不至于遇到情况不会处理。

当学生把目光伸向更广阔的区域,那么演讲就可以打开一扇更大的窗。

佳祥同学在《日本,自以为是的无奈》一文中阐述:“在非洲资源争夺战中,日本不仅没有体力与中国对抗,就是印度、韩国、土耳其等国家,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劲头。日本想在非洲打一个翻身仗,太难!”

同学们借助演讲了解了最新的国际时事,演讲的学生努力去搜集资料,听新闻评论,加入自己对时事的看法,他们看问题的想法会逐渐全面、深刻、有见解,班上其他同学也可以借助三分钟演讲了解国际新闻,增加自己的见闻。

第9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

课前5分钟演讲,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先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讲一段话。讲话内容不限,健康即可。

一、进行演讲训练的好处

1.锻炼胆量和表达,增强自信心

对于演讲,一开始可能不少学生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峰嗡嗡般咕哝两句。但是,教师千万不能就此灰心丧气,教师对这样不善表达的孩子要多鼓励,并加以启发、诱导,让他们有下次一定演讲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反复几次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大声、流畅地进行演讲。

2.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扩大知识面

学生为了能收集到有意义的题材,出色地演讲,就会随时随地地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大量地去阅读,充分地体验。这样一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同时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业余生活。

3.激发热情,活跃气氛,沟通心灵

课前5分钟能让学生尽快从课外回归到课堂,快速对课堂产生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呆板、枯燥、沉闷,给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它能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灵动的演讲内容,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

4.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

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和竞争的欲望,他们希望老师能多多地创设让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

二、进行演讲训练的方法

总的训练方法是:教师提前3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演讲时尽量脱稿;然后同学、老师给演讲的同学点评、打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易到难,分步实践。

1.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对演讲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这个阶段不要去打分,点评时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同时,这一阶段的演讲主题要自由些,宜给出一个范围,题目自拟,内容自定,方式不限。此外,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多一些机会,从而真正在踏踏实实中达到充实,把学生从紧张、害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我们可以以下话题为主。比如:自我介绍类,讲自己最易讲的,个人喜好、性格等等,可畅所欲言;照片的故事类,要求学生选定一张私人照片,风景照人物照都可以,然后围绕照片的内容,拍照当时的情况,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照片的故事”。

2.发展阶段

这阶段是关键阶段,主要锻炼学生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筛选、整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本阶段相对限制性较大,从准备讲演稿、讲演内容、讲演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演讲完后,可叫几个学生来点评、打分,最后,老师作总结点评。对这一阶段的演讲主题可以做出明确的规定。

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类。学生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鲁迅先生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设计“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的主题,就是要学生把在平常阅读中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学生把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读出来,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这些精心选择的文章,一般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大家从中受到启示,感觉到社会的美好和人类心灵的美好,激起大家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写作能力必定会提高。

新闻联播类。教材中学过了消息、通讯等文体,在家看电视也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闻播报。根据学而致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做一回通讯员,将校园内外、家庭内外的真、假、美、丑等以最快的信息获取速度在这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能力,也悄然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及快速反映的能力,还沟通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演讲活动进行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演讲技巧有显著提高,表述自己思想的本领比第一阶段明显高出一截。当然,也存在优劣之别。其中文字功底深厚的学生被推出,他们能够做到内容新颖,语言生动、幽默,形式也别出心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前两步的经验,找出不足,得出结论:工夫在平时;彼此之间必须取长补短。

3.“自由”阶段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这一阶段重在表达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如何巧妙安排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方法,以此来感染听众(观众)。“自由”是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和适合这一阶段的训练。

一周专题讲演。一周内由5位同学作同题讲演,每一位讲演者的内容和材料不作特别要求,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可发表议论,可抒情。我们曾以《我的成长道路》为题举办专题演讲,有的学生歌颂伟大的母爱、父爱,有的诉说一个陌生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影响,还有的讲述对自己个人生活、学习方式、态度的新理解等。学生侃侃而谈,教师用心点评,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

实事评论讲演。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思想道德修养等实事给定辩题,由同桌或自选同学课下分正反两方面分别收集材料,进行准备,然后以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比如,、问题、学科学习、吃穿问题等,要求观点有理有据。这一方式,可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之间深入思考社会人生道理,思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这一阶段在看似自由的表面下,实质更提高了要求。比如知识面,比如快速准确地反应。这样的演讲使学生的思维、眼界都进入一个崭新的层面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