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方法思考

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方法思考

[摘要]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课前预习并不是要学习完所有内容,教师可给出科学提示,为学生指引大概方向。预习时教师可适当组织活动,深化预习效果。至于课前预习效果,则可通过前测检验,而后根据预习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课前指导;检验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作为独立的学习活动,课前预习就是凭借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完成课前预习后,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产生探究的欲望,思考能力由此得以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也能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理解重难点内容。此外,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速度,使原本理解能力和基础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增强自信心。因此,开展课前预习,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得到保证。

二、以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讨课前预习方法

11.科学布置科学布置,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开展课前预习,并非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所有教学内容。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不能吃透所有新知识,一味要求学生完成所有新知识的预习,将给学生带来过大负担,无法获得理想课前预习效果。对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前预习内容的布置,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时,按照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圆的特征、画圆方法、圆周率,还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课前预习阶段,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很难通过预习就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和掌握画圆方法。结合这一目标,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提供圆的图案,要求学生观察圆由什么构成、生活中的圆有哪些。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翻阅教材,了解了圆的基本内容,掌握了相关数学信息,并从生活中找到常见的圆。在学生认真观察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对圆的特征进行总结,完成对圆的知识点的归纳。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按照教师布置的“利用圆规画圆”的任务进行实践操作,进而了解到圆的大小由圆规两脚间距决定;通过将圆规一脚固定在一个点上,调节两脚间距离可以绘制出不同大小的圆,体会到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关于直径所在的直线对称,以及圆规两脚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初步认识圆后,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就可以将重心放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22.丰富预习活动丰富预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预习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教学活动。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组织丰富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六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数表示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确定物体位置。为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形成“位置”的概念,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分组开展预习活动,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寻找宝藏”的任务,即为学生提供标有东、南、西、北方向的藏宝图,藏宝图上标有红宝石、蓝宝石等不同宝藏的方向数字,如北偏东60°等,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藏宝图的正中心,再确定不同宝藏具体位置。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集合多人智慧完成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展预习活动,学会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能够站在不同位置上,尝试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已学知识进行问题探索,明确物体位置与参照物位置的关系,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分析能力、演绎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开展预习活动,也能促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将抽象数学知识可视化,保证课前预习效果。

33.及时检验预习效果及时检验预习效果,保证预习水平

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教师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指导学生科学预习。为此,教师要及时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精准的帮助。教师可以完成与课前预习内容相匹配的课堂前测内容设计,通过前测结果确定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统计”时,课前预习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布置制作简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测试题。测试题的内容还应当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熟练运用统计图。如,出示全班最喜欢文艺节目调查结果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根据统计图,喜欢音乐、小品的人数各有多少?以此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只掌握了某种统计图,教师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内容的调整,引导学生全面完成其他统计图知识的预习。在前测中,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了改进和完善自身预习方法的决心。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多元化的前测,系统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便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做好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同时合理组织课前预习活动,为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提供科学指导,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课前预习效果则可通过前测进行检验,以便及时调整预习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兴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问题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1):102.

[2]齐非.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教育现代化,2017(42):376-377.

[3]林菡.做好课前功课提升教学功效——小学数学课前指导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10):43-45.

作者:翟向煜 单位:甘肃镇原县屯字镇屯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