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

第1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 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第2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41-04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从2009年开始推进实施“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即选派300名广东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任教和讲学。省人社厅积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截至目前,已先后选送了5批次共88名技工院校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学习。同时,邀请了20多位德国职教专家来粤举办师资培训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技工师资人才。笔者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见证了许多参训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称道和对学习成果的分享。可以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拥有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德国之间的差距,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德国先进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种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辅的职教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大部分职业学校都采用“双元制”模式。目前德国进入“双元制”教育的职业包括工商、手工业、自由职业、农业、公共服务等5个大类93个行业370多个职业。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外一元是学校。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取得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毕业证书,自己寻找或通过劳动局职业信息中心选择一家有培训资格的企业,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职位,然后再按制定的计划学习,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入学,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同时要按法律要求在行会登记备案。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兼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学习技能,接受岗位技能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其培训机制和各自功能可用下页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平行交叉结构,起连接作用的是各方的责任、义务及合作。这些责任义务是由《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规确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是3~3.5年,其中理论学习约占1/3,企业实践约占2/3。企业和学校均严格按照文教部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达到联邦法要求的条件后,学生需要参加全德统一的毕业考试,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内容也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学生学业期满考核通过后,可获得3个证书,即学业证书、技能证书和行会发放的毕业证书。因综合考试的组织由行会负责,所以行会的证书级别最高、更具权威性。学生毕业后即可谋取职业或在原企业继续工作,或双向选择重新就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其健全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这一点也为德国建设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德国联邦政府1969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法律,对培训企业的义务、培训者的资格、培训的组织程序等作了相当具体的规定,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随后,德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颁布出台的《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等十几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法规法令,很好地对职教教师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进修培训制度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从而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在德国,从事职教工作的师资主要分两大类,即职业学校教师和培训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师傅),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无论哪一类教师,其资格的取得都非易事,都须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从业资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和选拔途径规范而严格。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证。职业学校理论教师要经过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学习,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第一阶段即是要考上大学,经过4~5年的职业教育师范本科学习,既要学习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同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至少有2年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才能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后取得见习教师资格,然后方可到职业学校任教实习2年(见习期)。2年见习期内,既有教学实践培训,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考核包括书面与口头考试、展示课和谈话形式的答辩,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师傅)是企业的雇员,具有专职和兼职两种,一般为完成职业培训后具备2~5年职业实践的工长学校和技术员学校的毕业生。企业实训教师学历要求虽然低一点,但要求必须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再通过1年的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和考试合格后获得工长资格者,方可担任实训教师。此外,职业学校还有一类专业实训课教师,一般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经过职业培训且具有多年职业实践经验者,同时还必须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技术员学校学习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其主要任务是上专业实践课。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素以优厚的工资待遇著称,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丰厚待遇为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环境保障。2012年,来粤授课专家德国巴伐利亚州兰簇特市国立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艾格纳博士告诉笔者:德国职教师资队伍属于国家公务员,待遇高而稳定,理论教师的工资为A13~A16级,净工资为每月2800~4600欧元,外加家庭和育婴等各种补贴,其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工资高出15%左右,同时还享受较多的节假日和年休假,但平时上班的工作量较大,每周平均约25~28节。

(三)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很受重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要求职教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据巴伐利亚州政府文教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German Denneborg先生介绍,德国通过制定《教师培养法》等法律和出台各项政策明确要求职教师资必须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和规范的继续教育,各州针对继续教育均有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例如,巴伐利亚州规定教师每年至少必须进行5个工作日的带薪脱产培训进修,接受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培训,进修的安排可以由学校统一进行,也可以自己提出申请报领导审批;进修单位可以是大学、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院,也可以是企业、行业协会等,同时也有很多校本培训。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进修费用由政府承担。在组织培训进修的主体上,构建了州一级、地区一级和学校层面的全国教师培训三级网络。德国很多州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师培训进修机构(教师培训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与此同时,企业和行业也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我们的合作伙伴曼海姆国际职业学院就经常派遣教师到宝马、博世和海德汉等企业实习进修,从而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永葆新鲜,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做到无缝对接;同时有些教师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或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再有,德国非常重视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者队伍,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职后培训的质量。这种持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技工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技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广东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成效显著。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广东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仍存在差距,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给人很大启发。

(一)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真正意义上强化校企合作的教育。其根本标志就是青少年在通常私营的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同时在公立的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中,职业学校与训练企业严格执行“职业教育培训合同”,双方密切配合,保证教学与生产一线接轨,共同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同时,德国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也明显借力于企业行业的力量。例如,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师傅)和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师很多就是企业工长出身的,有着多年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进修也经常要到企业和行业协会实践锻炼。因此,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建议在我省原有的“百校千企”和“校园对接产业园”等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地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的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培训,跟班上岗,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把握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双制”办学改革,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发展道路。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围绕着企业的生产需要来进行,将研究的课题或项目带到教学中,转化为教学项目,以此完成技工教育的实践教学任务,借以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

(二)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提高教师待遇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有着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教师准入严格,要求高,待遇福利好。广东技工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建议广东省应抓紧开展《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立法工作,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在培养技工院校师资中的作用;出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认定办法,加快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步伐;出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条例》和《广东省技工院校名专业评审、名教师评选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教师的培训培养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引进、培训、考核、晋升发展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招聘与准入制度。既要按照当前的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也要出台学校招收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的具体操作办法,允许技工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技工院校师资职称评价制度,淡化对学历的要求;出台我省技工院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的政策。增设技工院校正高级职称,切实提高技工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吸引和稳定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三)构建技工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狠抓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德国的教师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其教师培训机构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中央师资培训,主要是州立学院;二是地区师资培训,主要是地区教育局;三是学校内部的师资培训,也称校本培训。三个层次从不同的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各种各类的培训课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验,我们要建立和办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注重职业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养,做好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借鉴德国职教师资“三段式”培训培养模式,我们要重视教师在职培训。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到技工院校任教第一年见习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师带徒”等方式让新教师能在见习期内在教学能力、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等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搭建覆盖全省的“学院+基地”师资培训网络。依托一所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技师学院,建立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师培训学院,负责全省师资培训的调查研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在教师培训学院的总体统筹协调下,根据省内技工院校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各有关技工院校的突出专业优势,在粤西、粤东、粤北、珠三角依托高级技工学校建立10个片区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基地授课教师能力的提升培训。各技工院校要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组织好教师校本培训及到企业行业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培训,并将教师受训后教学与专业技能提升效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和评聘的考核内容之一。继续深入实施“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每年从全省技工院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引进职业教育高端专业人才来粤任教和讲学。学习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广东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业彪.德国职业教育对广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职业,2011(9):10-12.

[2]易玉屏.试论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J].煤炭高等教育,2010(11),43-45.

[3]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26.

[4]胡红梅,英配昌.第十二届中德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EB/OL].(2012-11-13).[2013-04-18].http://ttc.sh.cn/zhongwhz.php?cat_id=18&aid=693.

[5]张功.职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6]王家爱.德国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特点及借鉴[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3):3-6.

第3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德育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当前一些技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直到毕业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为了让技校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对他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课在目标上具有重叠性,因此,利用德育课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值得研究。

一、技工院校德育课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尤其是迅猛发展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普遍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从业者。对技校学生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推进技工院校深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技工院校的发展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场需求,但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传统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由于技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将立即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他们职业道德是否良好,职业素养是否全面,直接代表着学校教育成果的丰硕与否。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技工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德育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促进技校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

有些学生职业认知不明,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技工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学业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行业动向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确定明确的职业理想,制定可行的发展措施,规划科学的职业人生。

二、技工院校德育n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相互促进。

1.德育课教学是直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平台。

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就业创业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适应岗位。可见这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之处,在教育目的上高度重叠,这就决定了德育课教学可以成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德育课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生活化,展现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大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更多样化、新颖化。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有效地提升德育课的内在价值,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3.德育课是配合学校各部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第二课堂”。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单靠德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教师肩负着配合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延伸课堂教学,组织丰富有益的实践活动,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任。我校创建的“职业能力训练中心”,就是针对各专业,设计不同职业能力训练活动,寓教于乐,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将来适应岗位要求做好准备。同时,每个专业部的德育教师还会围绕本专业部的职业生涯教育,精心策划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型活动作为德育课的课外实践延伸。如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举行大型“商贸嘉年华”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货源并向全校师生推销。这个活动让学生有了初入职场的真实生涯体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受益匪浅。

(二)德育课程教学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1.专门课程教学。

根据教育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是技工院校学生一年级上学期的德育必修课。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课程,主要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和策略,初步确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在该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失败者”的心态,结合课程职业理想和自我认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树信心,在对未来充满美好期望和发现自己优点的成功体验中走出失败的阴影,愉快地学习并走向职业生涯成功的教育。

2.其他德育课程渗透。

目前,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等。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在深入研究每个内容的体系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可以进行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遵纪守法教育,要求学生遵守职业礼仪、增强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可以介绍社会大环境、行业发展动态、消费观、市场竞争、就业形势,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竞争观念;《哲学与人生》课可以从实际出发分析主观条件,进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理想、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自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感恩社会报效祖国;《心理健康》课应教育学生悦纳自己、耐挫折,建立和谐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3.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分阶段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活动,必须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从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出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分阶段、“梯度式”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我校根据年级目标将德育课教学大致确定为三个教育阶段:职一年级是“职业认知与定向”阶段,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进行测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对各专业的就业方向、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做全面介绍,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职二年级是“职业素养积累与规划”阶段,即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包括指导学生为实习积极准备求职简历,教授求职技巧、面试礼仪,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职三年级是“职场实践与完善”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合理利用就业信息,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获得生涯发展。之后的实习阶段,德育教师做好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适就业心态,修正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技工院校德育课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一)拓展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1.巧用教学方法,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教学。

(1)运用小组合作法、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法即德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课前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交往礼仪,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校园里、职场上的交往礼仪,并让学生懂得如何自觉践行这些规范。

案例教学法即教师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如本校的毕业生案例或本地、本专业的岗位能手案例等,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选取的案例最好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易于接受,也可以促动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效果较好。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课堂上不能用同一个榜样的案例,否则缺乏说服力。电子商务专业用马云的案例,计算机专业则用乔布斯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兴趣,帮助他们对将来的就业树立信心。

(2)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以致用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条件,模拟现场环境,仿真实际运行过程,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2]。如“做好就业准备”的教学中,可以模拟人才招聘会现场,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企业面试官和不同层次的求职者,模拟求职环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职业能力的不足。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情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特别符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如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时,可创设场景“职场零距离”。教师当顾客,请几位同学分别当营销人员推销商品,再点评这些同学的表现。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岗位胜任力。

2.加强实践教学,设计德育活动课,调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性。

德育活动课是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的一个途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听”的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设计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趣味游戏、辩论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团队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在教学“职业价值取向”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贯穿整堂课:以小游戏“孤岛求生”导入,让大家做出选择“如果必须舍弃一样,你会舍弃什么?”、“第二样?第三样……”;接着团队活动“演讲:我身边职业价值观高尚的人”;最后每位同学做测试“我的职业价值取向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通过活动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学效果显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生动性,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内容更形象,可以使枯燥难懂的德育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更显著。如在教学“认清就业形势”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职来职往”节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求职面试需要一定的礼仪和技巧才能成功;教学“就业与创业”时,准备一些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资料集照片,介B其职业历程,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另外,课堂上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在竞赛中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开发辅助教材,做好个别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

1.创新教材,跟踪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技校学生处在青春期,思维活跃,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好能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跟踪教育的方式。作为德育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辅助教材,我校开发设计了《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手册》。该手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设计中职三年不同阶段的内容记载。如第一学年以“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目标”为主题,设置“了解我的专业”、“职业素养第一次测评及小结”、“职业素养提升行动规划”、“三年学业规划”等任务;第二学年以“寻求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途径”为主题,要求完成“职业素养第二次测评及小结”、“专业技能作品汇报”、“主题实践活动小结”、“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三学年以“形成能够实现的个人发展目标”为主题,包括“职业素养第三次测评及小结”、“企业实习小结及鉴定书”、“职业生涯规划总结”等内容。学生在每一学年分阶段记录填写,不仅为学生的职校生活留下了宝贵的成长档案,而且实现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跟踪管理。

2.分类指导,以赛促学。

德育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日常观察了解,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职业分析为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针对目标模糊的学生,应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方案;针对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敢于尝试,提高职业素质;针对缺乏恒心的W生,帮助他们抛弃幻想和杂念,促使他们脚踏实地认准一个目标而奋斗。另外,德育教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德育教师应对学生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做出指导,鼓励学生按照竞赛要求修改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在内容上体现了专业及职业教育特色,在形式上拓展了德育课程教学功能,通过竞赛能有效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

(三)加强实训,组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校外实践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职业训练活动,即实习、实训、工学结合等,这是树立职业意识,锻炼职业品质,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最有利契机。如我校建立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数控机床实训基地,计算机硬件、网页制作等多个标准机房等,都尽力营造仿真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岗位要求;烹饪专业学生则安排到酒店进行工学结合,让他们在实际岗位中感受职业角色,提高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在此期间,德育教师应充分做好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借助一切时机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作为课外延伸,德育教师还可以经常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本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身边的生涯人物”等社会调查活动,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访谈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基于技校特色,创新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全方位发展。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主体涉及学生、学校和企业,评价内容有很多属于主观、抽象的,外人无法观察。因此,以往单靠分数衡量学生课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德育教师应创新思路,针对专业特色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职业生涯评估体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考核,德育教师除了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应借助一定的专业工具,为学生做职业性向测评,并教会学生用SWOT分析法客观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初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对刚毕业的学生应进行追踪调查,建立档案,搜集学生的就业建议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资料,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加以评估[3];对已经就业1―3年的学生,应定期做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与管理能力上做出评价,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第4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 师范院校 教师教育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0-01

教育部于2014年8月18日,了教师[2014]5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师范生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所取得的成绩。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作为目前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几所师范类院校之一,坚持“学以致用”的校训,围绕“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办学使命,建院35年来,在教育领域培养了近万名的全日制师范类毕业生,为首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回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部周长奎等人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发展理念,1998年6月,清华大学在学生中尝试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规划”,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必要补充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团委每年颁布《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年度项目指南》,内容包括思想类、文化类、创新类和身心类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并特批专项经费给予支持。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种背景下,团中央提出了在全国大学生中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号召。一时间,全国各地高校推出了“素质拓展工程”、制定了“素质训练计划”、开展了“素质拓展行动”,掀起了探索和推动素质教育的高潮,积累了很多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经验,并在一些高校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围绕学生“立德树人”这个中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内外活动进行整合,分别以“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科技活动与创新意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与学生社团”、“文体活动与兴趣特长”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为衡量指标,为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提升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性意见。

在目前的实施环节中,很多高校的“个性化发展规划”是以“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为形式开展的。在这个环节中,具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辅导员等职业指导及规划师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专业能力等,同时辅以一系列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化的调查问卷及量表结果为参考依据,为学生量体裁衣、量身定制了一整套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服务,例举出了他们在毕业后所适合从事的行业范围,并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供了基础。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在我院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摸索与尝试

学院一直在摸索与尝试一套适合于我院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的教师教育发展与培养模式。学院于2014年初即代表北京联合大学作为活动主体,协调广告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尝试建立了高校与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七所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机制,并展开试点,派出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分别担任七所小学的兼职校长,同时培训和选拔了部分优秀师范生,承担了七所小学“三点半课堂”中的科学、国学、舞蹈、心理等课程及部分社团活动。这些参与教学活动的师范生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制作讲义,课后及时总结问题、交流课堂组织经验等,俨然从稚气未脱的大学生转变成了一名名认真负责的“小先生”。具有如此背景和规模的实践活动,在学院近年来还是第一次,这次积极的尝试,应该说是学院卓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尝试。从上文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以“支教”的形式,由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各系共同参与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组成形式之一。

学院根据的师范生特点、就业情况和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作为了目前工作的突破口。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和完善我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根据《意见》精神,“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是要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与一个系统、完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尝试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系、基础教学部、组织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策划开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4年卓越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的活动。活动充分突出了各部门的优势,结合其工作特点及重心,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兴趣特长”等六个方面的提升为作为活动评价标准,设立了“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及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等四个竞赛及活动环节。 此外,“专业技能”环节通过“以赛带练”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素质拓展及活动组织”环节通过师范生设计和参与一场班团会,而对其组织管理水平、主题及内容设计、操控和应变能力、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等方面的技能进行培养和锻炼;最后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工作”环节使学生通过融入社区、接触社会,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而培养他们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效果。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发展远景

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地各高校都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特色、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今后,国家和社会对师范生素质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改革,“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将不再是师范生们的专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打铁还需自身硬”,师范生们必须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教育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构建,不断摸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和水平,努力为首都的教育领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人才,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2014]5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M] 北京:教育部 2014年8月

[2]石新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第5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

江苏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江苏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着力构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于推动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单列一章,提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战略目标。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专门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改革发展要求,强调要“创新学校人事制度、师德教育、专业培训和激励导向机制,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举措。省政府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将“师资水平”作为“教育保障度”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省财政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3亿多元,是“十五”末的10倍,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教育人才投入1亿多元。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增加安排转移支付13.7亿元,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全省各级财政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各级财政按照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活力源泉。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我们以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为抓手,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大力开展优化配置幼儿教师、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完善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项目试点工作,努力破除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把创新教师资源配置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区域内城乡、校际教师定期一定比例的交流制度,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

二、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江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采取专题培训、师德报告会、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评出两批省十佳师德模范20人、师德先进个人330人。殷雪梅、景荣春、吴邵萍、李吉林、徐其军、王强、彭世彰等一批优秀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进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引导教师恪守学术道德,弘扬优良学风。

二是加强新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学前教育师范专科学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目前已基本形成中学教师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小学教师以本科教育为主、幼儿园教师本科和专科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格局。实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男幼儿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工程,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绝大多数幼儿园长期没有男教师的问题。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提高新教师培养质量。

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推进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做优做大省级培训。“十二五”以来,省级培训规模年均达12万人。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教师海外培训,在海外建立4个培训基地,每年选派2000名中小学教师到国外培训进修。2011年起实施“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每年选派300多名教师到世界200强高校排名世界前列的学科研修,每年选派50名左右校长到世界知名大学跟岗研修。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一千所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选派一万名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教。实施“万名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采取返还学费的方式,已选派近1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省级专项培训力度,“十一五”以来免费培训农村教师和校长近25万人。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津贴补贴、职称评审、特级教师评定、出国进修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五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我省高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58%,是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我省在高层次引进项目上向青年英才倾斜,目前选聘的江苏特聘教授,40岁以下的有79人,占49%。省委组织部从2013年起将“博士计划”从企业扩大到高校,对于高校从海外200强高校引进的35岁以下博士,给予15万元资助。针对青年教师待遇低、住房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启动省属高校青年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周转公寓)建设工作,省财政补贴4.1亿元,其余资金由高校自筹解决。今后,我们将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实行新教师1年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整体业务水平。

六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依托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建设了一批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双师”素质培训。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目前,全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64%。另一方面,我们拓宽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畅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进口”,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目前,全省高职院校校均聘任兼职教师130人,兼职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1%。

三、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始终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协调推进,加快构筑教育人才高地,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是延揽海内外一流人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引进高端人才。从2010年起,组织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已选聘四批特聘教授161人,省财政每年设立专项经费7000万元。积极依托国家、省专项计划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引进人才,全省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84人入选“”,94人入选“青年”,16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34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计划”。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推行高级职务岗位面向全球选聘机制,并设立非全时教授和各类冠名教授席位,吸引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校任教。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模式,选聘266名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聘任首批20名高级记者编辑担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教授。省教育厅、省委政法委在全省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实施“双千计划”,从高校和政法机关各选聘10人交流任职。

二是加快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校五级人才结构体系。全力支持高校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深入实施高校“青蓝工程”、“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术上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7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人,部级教学名师48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各省辖市根据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设立不同的培养项目或荣誉称号,形成上下、前后衔接的人才培养梯队。

三是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选定两批100名培养对象,采取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进步的方式,为他们成长为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定期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设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省各类教育获奖156项,其等奖2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126项,获奖数列全国第一。

四、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师工作机制

教师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我们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教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教师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广大教师创新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一是构建整体联动的教师工作格局。通过人才工程项目引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评比等方式,引导各地、高校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积极招才、育才、聚才、用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设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项目,制定了育才引才计划,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全省教育、组织和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施行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统一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通过竞聘上岗、转岗、提前离岗退养等途径,切实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2006年率先在中学评聘正高级职称,2013年启动小学、幼儿园首批正高级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评聘试点。从2014年起,对符合条件的省属博士授权高校,下放教授和副教授学科评议权;对硕士授权高校,下放副教授学科评议权。加强师德教育,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各类教育分别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坚决治理。例如,学前教育教师严禁体罚儿童;义务教育教师严禁参加有偿家教;高中和职业教育教师拒收学生及其家庭的礼物(金);高校教师端正学风,坚决克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将培训记录记入业务档案。

三是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改革评价激励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把师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真正让优秀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

四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方联动。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700个,组织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近3年,全省高校共立项10.2万个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360亿元,其中受江苏省的企业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158亿元,占44%;转化科技成果3.9万项;申请发明专利2.9万件、获授权1.1万件。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和“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各地挂职,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

江苏热烈庆祝第30个教师节

2013年9月9日上午,为庆祝第30个教师节来临,江苏庆祝教师节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在南京举行,省长李学勇、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了讲话,向江苏省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表示了祝贺。会上,表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91人,江苏优秀教育工作者383人。

当天下午,由江苏教育基金会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的“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江苏赣榆县黑林小学柏纪荣等10位教师获此荣誉;同时,还有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邱艳等10位教师获“2014最美乡村教师提名奖”。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祭彦加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步锦昆,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洪流为获奖教师颁奖。

附:“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第6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专业建设规划 “双师素质”型 师资队伍

教育部中长期发展改革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应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院制定了《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提出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保障措施等。该规划对学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作出了要求,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参与下,软件技术专业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受到学院的重点扶持。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一、《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指出了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09―2013年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将面临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专任教师技能教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任教师队伍急待充实,高级职称人数急待增加,且此项工作应尽快完成。

2.师资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来院作兼职教师,教学教师人数较少,专任教师技能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09―2013年间,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3)要求,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充实师资数量为基础,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多种渠道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双师”结构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师德建设目标。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使全体教师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院负责。

(二)师资队伍的总量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

在五年规划期满时,师资队伍的总量应与专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专任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于1:18。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要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1.职称结构。通过引进、聘请、鼓励专任教师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专任教师考高级职业资格证,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比例不低于30%。

2.学历结构。5年规划期满时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应达到专任教师数的75%以上,以后逐步增加。

3.专兼团队结构。从09年开始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要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评教师系列职称,成为“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将专任教师打造成“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型教师。

(四)专业骨干培养建设目标。

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培养和考核,采取遴选优秀、择优支持等措施,促进竞争、提高水平,将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推向市内、省内学术前沿,并且在本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同类民办院校前列,为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现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争取到2011年前再引进、选拔和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2至3名骨干教师。

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中对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爱校教育,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到严谨治学、以德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业勤业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大力倡导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推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和培养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引进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发展空间,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选拔专业带头人标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教学改革能力,能够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开发新的专业课程,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引进或选拔骨干教师的标准:具有“双师”资格或在企业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开发课程,根据学生真实工作体验和企业人才规格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按照《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职条例》、《专业带头人任务书》和《专业骨干教师任务书》的要求,明确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任务,给予其一定经济待遇,并将待遇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政策。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努力使专业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广东同类民办院校前列。

(三)注重提高青年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

面对民办学校专业青年教师比例高、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应加快现有专任教师培养、培训的步伐,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学历提升。鼓励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与学院签订长期合同,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学院资助他们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2.企业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工厂实践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推进教师“双师化”进程;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教学竞赛,采取人事激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3.考取职业资格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项目管理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后,学院会每月发放双师津贴。

4.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老教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一线,他们更清楚市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实践技能,更清楚如何讲授专业实践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目前虽然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与该专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我们计划在3―5年时间里,利用珠三角地区软件行业较为发达这一有利态势,积极聘请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已不是为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总之,在五年规划期间,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建设双师素质型的师资队伍是时代赋予高职类院校各专业的职责,也是推动高职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7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规划,服务区域经济,科学定位;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进行特色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强化技能训练、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加强质量监控作为保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科学定位。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明确定位。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我院会计专业根据市场调查,将会计专业初次就业岗位定位于: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为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培养目标为:立足石家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等日常会计处理以及财务分析与管理工作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强化特色德育教育。为提高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加强学生做人教育,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竞争力,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1、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融入会计文化建设。会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优良会计职业道德的准会计从业者。我们在校园内必须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育人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比如,创建文化展览室或宣传栏展示会计发展史、会计最新动态等内容;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学生亲身感受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通过开展会计文化节、会计大讲堂、会计专家访谈、会计社团、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浓厚的会计氛围中,时刻去感受思索,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对会计工作的热爱。

2、将德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的德育教育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逐渐形成“德高技强”的会计育人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要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第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年开设法律常识、商务礼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促进学生成熟。第三学年开设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指导等课程,指导学生顺利就业。此外,还要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比如,第一学期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专业品质融入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以及入学教育、企业参观等活动中;第二学期将培育客观稳健、诚实守信的专业品质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等教学中;第三学期安排《出纳岗位实务》等岗位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感悟和夯实专业文化;第四学期安排《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核算与分析》等主要就业岗位课程,使学生理解会计人的工作作风,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第五、第六学期通过校内一体化综合实训,以及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环环紧扣,将会计特色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学必须把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在专业授课时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人处世的道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少说教,多用案例、启发式、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不仅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牵制机制,还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悟道,逐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强化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我们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充分保障。

1、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高职会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我们从主要就业岗位出发,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分岗位技能训练、混岗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将它们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手工与电算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表1)

2、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必须能够为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设备和场所,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训室支撑的能力培养要能覆盖专业所设计的全部能力。目前,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行理论再检验,实现技能改进与提高,使能力体系不断系统化的场所。我们将校外基地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阵地,企业和学校共同加强监管和考核,制定《应届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相关规定》、《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相关规定,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率和实习效果。

(四)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1、建立外部保障体系。第一,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师资管理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要不断营造以成为专业带头人和各级教学名师为荣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荣誉感,把增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个人荣辱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校企共同进行教师培训,联合制定培训体系。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参加实际锻炼,增加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会计教师自身提高发展的途径。第一,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规划。教师应当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规划;第二,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成长,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创新;第三,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说课、授课比赛,参与精品课建设,主动拜师学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第四,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参与社会服务。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很多,比如进行专业培训,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还可以通过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工作,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还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第8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围绕我省交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更加畅通的交通网络”,实现由“蜀道难”变“蜀道通”和“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的总体目标,打造“学院梦”、“育才梦”、“成才梦”,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同心共筑“__交通职业教育梦”,为我省交通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交通高职院校;主题教育活动

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于“中国梦”的论述饱含深刻的内涵。作为交通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起“中国梦”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努力培养交通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圆职业教育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构架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就是构架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旗帜,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的丰富和创新,“中国梦”让人感觉更加亲近美好,也比较容易理解记忆、宣传和交流,而且会给人鼓舞和力量。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凝聚实现“中国梦”思想共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握了“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引导大家坚定思想共识,才能激发大家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为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

高职院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是凝聚广大师生爱国情怀、激励师生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伟大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好方法。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发展的“中国梦”,面对职业教育的“中国梦”,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主动承担起“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努力将全院师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结合__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和未来需求,切实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师生、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__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二、共同托起“__交通职业教育梦”

“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中国梦”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宣讲、讨论,全院师生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院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学院梦:对于学院而言,中国梦就是“学院梦”。学院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交通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广大师生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

育才梦:对于教师而言,中国梦就是“育才梦”。教师时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成才梦:对于学生而言,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学生按照学院的要求,勤奋学习,认真实践,努力做品德高尚、言行规范、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奋力实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职院校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结合学院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中国梦”统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梦”激发师生追求成功成才的梦想;以“中国梦”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一)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校处于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以“中国梦”统领理想信念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高院师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实践行动,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巩固校园宣传阵地,拓展课外教育平台,确保导向正确、覆盖广泛、引领到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建设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高校始终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坚强阵地。

(二)助推成就教师“育才梦”和学生“成才梦”

1.助推成就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书育才梦”,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教师构筑了一个追梦的大舞台。青年教师进校后实行“导师制”,由学院选派的优秀老教师“传帮带”,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学院、更快成长成才。顶岗锻炼、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使教师不仅是学院的讲师、教授,也是企业的培训师、技术总监,例如20__年,学院仅汽车系90%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到企业一线参加了顶岗或新技术培训,目前,该系有一半以上的专业教师通过了制造厂商培训师认证;道桥系副教授陈华卫在崇州市交通局顶岗锻炼担任副局长的实践经历,让他学会从工程角度、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应用也被引入课堂。学院每年举行全院教师技能大赛,为教师搭建了技能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开设“名家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拓教师的视野;举办“道德讲堂”、在全院开展“治学、育人、表率”师德大讨论,用诵读经典、学习模范、座谈讨论的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选送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教师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帮助教师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教师“个人成才梦”和“教师育才梦”。

2.助力实现“学生成才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举行了“我的中国梦”主题班团会、“中国梦、__交通教育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诗朗诵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文艺晚会、“最美中国”微电影摄影大赛、“镜头里的世界、定格你我梦想”摄影大赛、“为梦想插上翅膀”学生技能大赛、“梦想起航”学生就业招聘会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国梦”主题进入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进入学生党课,凝聚力量,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中国梦”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学院汽车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代表队冒着酷暑,苦练绝技,迎接挑战,终于不负众望,在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建工系学生代表队在__省首届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大赛总决赛勇夺团体一等奖;道桥系学生在第二届“徕拓杯”温江六大高校测量大赛中勇夺第一;人文系学生获“国色天乡”杯__省高职院校导游技能大赛三等奖;建工系范永鹏同学入选中国青年报联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并担任执行主席……无论我们的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贫穷还是富有,我们要让每一个走进学院的学生都拥有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多样的发展空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三)建设“三大体系”,推进“十项工程”,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分别确定了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任务。结合新的形势和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进一步明确了2013—2017年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即:着力建设“三大体系”,扎实推进“十项工程”,更高水平地实现“特色鲜明、国际一流、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奋斗目标。

建设“三大体系”,按照国家对现代大学的要求,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方向,结合厅属交通教育资源实际,着眼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

一是要通过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建设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实现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目标。

二是要通过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职教育前后延伸、上下贯通衔接和开展多形式合作教育,实现构建交通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

三是要通过开发优质项目、大力拓展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等方式,实现不断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目标。

推进“十项工程”,按照我省交通运输对学院人才培养、行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着眼夯基础、提层次、求突破。

一是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工程。在道桥、汽车两个专业试点基础上,认真研究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其他优势专业把握机遇,做好储备,积极争取更高层次的办学试点。同时,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内河水运、民航等领域开展新专业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专业质量认证体系,通过改革试点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在继续实施“1+6”人才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突出三个着力点。即着力加强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实践等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继续加强高级别名师和学术(专业)带头人及教授培育力度;着力加强辅导员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是推进培养质量管理工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要求,建立相关组织,实现事事有人管,事事可追溯,严格控制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政工团“齐管共育”的责任体系和文化引领、思想教育、行为管理、真诚服务、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和创业创新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是推进科技产业服务工程。通过主动对接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大对交通安全、节能减排、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服务产业升级;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多层次 的创新团队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研成果孵化机制等途径,着力打造__交通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第三极,快速提升服务行业能力与水平。

六是推进交通教育扶助工程。在厅的指导下,全面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才培养调研与规划,协助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完成本地区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和就业,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力度。

七是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工程。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深化现有项目交流内涵,做好招收留学生的师资、教学、学生管理、住宿等各项准备。多渠道促进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推进毕业生海外就业,提升毕业生国际影响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平台,逐步推进国际化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八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长远规划智慧型校园建设方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基于“一卡通”的教学、学生、招生就业、财务、行政和后勤管理信息标准,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九是推进办学条件保障工程。全力推进学院体育馆、培训综合楼等项目建设,配套实施校园文化景观实体工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和洁净美化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努力建设低碳环保的生态校园。

十是推进民生幸福改善工程。要通过资源整合、资本盘活、土地出让等方式,竭尽全力推进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职员工收入。同时,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加强院务公开,充分相信和依靠教职员工,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共谋学院发展大计,共享学院改革成果。

我们既要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一以贯之抓到底,更要围绕重点工作思路和任务,明确目标、各司其职、抓住重点、创新举措,以推动交通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__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对交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思想进一步解放;要围绕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潜心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以及给学院带来的新机遇,实现思路进一步开拓;要把工作牢牢定位在服从服务于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和__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定位在实现__交通职业教育和学院发展目标上,实现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教研能力上,落脚在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全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抓好十项工程落实,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合力攻坚,实现工作举措进一步创新,齐心协力,再创__交通职业教育事业新辉煌!为实现“中国梦__篇章蜀道华章”、为实现“学院梦”,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__-11-29.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第9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科学定位。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明确定位。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我院会计专业根据市场调查,将会计专业初次就业岗位定位于: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为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培养目标为:立足石家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等日常会计处理以及财务分析与管理工作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强化特色德育教育。为提高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加强学生做人教育,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竞争力,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1、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融入会计文化建设。会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优良会计职业道德的准会计从业者。我们在校园内必须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育人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比如,创建文化展览室或宣传栏展示会计发展史、会计最新动态等内容;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学生亲身感受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通过开展会计文化节、会计大讲堂、会计专家访谈、会计社团、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浓厚的会计氛围中,时刻去感受思索,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对会计工作的热爱。

    2、将德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的德育教育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逐渐形成“德高技强”的会计育人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要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第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年开设法律常识、商务礼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促进学生成熟。第三学年开设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指导等课程,指导学生顺利就业。此外,还要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比如,第一学期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专业品质融入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以及入学教育、企业参观等活动中;第二学期将培育客观稳健、诚实守信的专业品质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等教学中;第三学期安排《出纳岗位实务》等岗位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感悟和夯实专业文化;第四学期安排《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核算与分析》等主要就业岗位课程,使学生理解会计人的工作作风,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第五、第六学期通过校内一体化综合实训,以及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环环紧扣,将会计特色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学必须把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在专业授课时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人处世的道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少说教,多用案例、启发式、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不仅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牵制机制,还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悟道,逐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强化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我们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充分保障。

    1、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高职会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我们从主要就业岗位出发,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分岗位技能训练、混岗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将它们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手工与电算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表1)

    2、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必须能够为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设备和场所,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训室支撑的能力培养要能覆盖专业所设计的全部能力。目前,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行理论再检验,实现技能改进与提高,使能力体系不断系统化的场所。我们将校外基地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阵地,企业和学校共同加强监管和考核,制定《应届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相关规定》、《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相关规定,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率和实习效果。

    (四)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1、建立外部保障体系。第一,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师资管理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要不断营造以成为专业带头人和各级教学名师为荣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荣誉感,把增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个人荣辱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校企共同进行教师培训,联合制定培训体系。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参加实际锻炼,增加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会计教师自身提高发展的途径。第一,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规划。教师应当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规划;第二,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成长,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创新;第三,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说课、授课比赛,参与精品课建设,主动拜师学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第四,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参与社会服务。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很多,比如进行专业培训,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还可以通过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工作,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还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