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精选(九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1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

第2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开启新篇章

[中图分类号]i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0-07

周金堂(1956—),男,

第二,抓住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的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发挥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重要就业“蓄水池”和经济增长引擎、工业发展转型升级重要支撑的作用,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形势,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敢于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水平。要因县制宜,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要把握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努力实现生产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3]以发展“生产业”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县域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注重研发、营销、物流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的效率,使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并不断壮大绿色和低碳产业,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国家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统计,农业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到了总量的43.7%,农村地区每年生产的7亿多吨秸秆、30多亿吨畜禽粪便、28亿多吨生活垃圾、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多数未能得到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要根据建立清洁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解决县域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第五,加速县域人力资本的积累。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使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成为扩大就业的过程。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上的差距。发挥人才资源的引擎作用,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工作技能培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进而使教育和职业培训对县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加大开发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县域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县域人才结构,使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着力优化城乡结构,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转变方式的有效途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由城镇化而产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和持久动力。

壮大县域经济,坚持走

要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结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在用足用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中央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在农村电网改造、沼气建设、安全饮水、清洁工程等项目建设上筹措更多的资金,采取更有效的实施措施,为拉动农村需求,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要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县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

要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要围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来展开。要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抓好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特别是产粮大县、养猪养牛大县要用足用好财政扶持政策,促进现代种养业的大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要认真组织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上中下游贯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品商品化率,不断为农民就业创业和多渠道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类。

要根据统筹协调、配套联动运作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能更好融入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使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能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之一。

六、积极扩大县域开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以更实的措施来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要在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过程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林业和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此同时,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县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根据市场化、全球化、股份化、证券化的新发展,按照中央扩大开放领域,加速资本市场形成,不断优化外资结构的要求,坚持以理性、绿色、科学的招商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消除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要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整合生产要素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存量引增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县域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县级党政部门、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建立与发达地区、企业和民间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大中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大企业,做“特”小企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的同时,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县域特色优势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要根据搞好县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适应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认真总结“省直管县(市)”的改革经验,创新县域管理体制。目前,“强县扩权”、“扩权强县”、“财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在全国24个省818个县先后试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县域管理体制机制,要根据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思路,凡是县级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级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级更大的自。转变政府职能,县级政府要合理定位,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加大省级财政对县级的支持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根据财力情况逐步提高转移支付标准,配套相应的奖励机制,缩小县域之间财政发展差距,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改进建设用地管理,采取省统筹、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等办法,确保县域项目的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城镇、县域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农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

三是要围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县实际,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围绕“三农”做好农村金融工作,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有效衔接,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要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合理科学地设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各种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建立包括县域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社保事业的协调发展。

整理

[参考文献]

[1].坚持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2-04.

第3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记者:顾教授,您在大会发言中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一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顾教授,请您谈谈市场机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哪些作用和功能。

顾钰民: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机制是自然形成的。企业能否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关系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切身利益。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关注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市场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的内在机制,以市场创造了以下两个条件为前提:一是企业必须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环境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二是企业发展状况与自身利益直接结合,这样的利益机制能够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内在动力。

市场机制越完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动力也越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要素是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市场条件。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如果说计划经济的一般表现是总供给不足,那么,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形成有效竞争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企业或生产者的活力,要解决好企业的活力问题,实际上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有了这样的市场条件,就能够在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竞争就能够产生活力、动力,就能够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承认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重要的是创造经济规律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条件越充分,市场机制的功能就越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企业自己要做好的事情。

如果市场是处于短缺状态,竞争主要在需求者之间展开,这时的市场是卖方市场,生产者的产品不愁没有销路。这样的市场条件就不具备形成企业之间充分竞争的条件,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市场需要,而不是如何提高质量来淘汰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要,从而能够形成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使生产领域始终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给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以较大的市场压力。当然,这是就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也需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但刺激需求应该是在特殊时期,必要的时候采取的政策,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政策。实行扩大需求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一政策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会减弱市场对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

第4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一 加快转变的关键在“加快”

2010年2月3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同志就深刻阐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他强调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同志的讲话明确地指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为何要在“加快”上下功夫?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国内外矛盾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来说十分必要

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实现了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的巨大突破,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累了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现存问题的关键,是现阶段最为重大的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被动转”到“主动转”再到“加快转”反映了我党对现代化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也说明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日趋成熟,更加科学,也表明了我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紧迫性、机遇感进一步增强,勇气和信心更加坚定。

总之,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加快转变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自觉转、主动转、加快转,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努力顺应大势,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打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 加快转变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党的十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就说明了科学发展观已正式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统领我党今后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在十报告的第四部分又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也就是说,我国今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工作都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尽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才能把握住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五个方面工作的关键,主攻方向,战略支撑,战略基点和重中之重等,从而使转变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使各个方面协同并进,保持均衡;使转变既好又快,既保证质量又突出效益;使转变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活力;使转变的成果惠及到更多的百姓。

三 加快转变的目标是达到“五个更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它关系到人民未来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的好与坏,关系到人民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能否更幸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什么,怎么变,变向何处?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使人民最满意,这既是人民所关心和期待的也是我们党通过转变所努力和希望实现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理想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更加”。

1.更加均衡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最终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加均衡。

2.更加创新

经济有后劲,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把全社会的力量凝原到创新发展上来,我们的将来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会更加创新,创新能力会更强,创新成果会更多。

3.更加绿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就会降低消耗,降低污染的排放;通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转变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通过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通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 环境恶化趋势,就会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在旅游产业,文化产 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方面下功夫,就会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使我们的明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使我们的众多产业,我们的生态和生活空间更加绿色。

4.更加惠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心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通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一系列社会建设工作和惠民政策就会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5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变;途径;解读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内容。不容否认,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需求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产业规模扩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说,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成本。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三高一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即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而实现的,正是由于“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所以,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定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这些要求为探索途径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论指导。

第一,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必须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城镇化结合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在经济增长和推进就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通过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具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是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配置,即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是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起共生共荣的相互关系。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自主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不断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应该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就目前情况而言,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第三,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社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方向,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不容否认,中国过去有“重生产,轻消费”的思想,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只有确立居民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而从发展模式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在这三匹马中,只有投资之马不堪重负,而消费、出口二马出力甚少。据统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9年的不足50%,其中居民消费下降到不足40%。再以消费率分析,中国消费率仅为49%,不仅低于处于较高阶段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处于相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当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处于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后温饱”时段时,在公共产品短缺已成为突出矛盾后,就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国民消费能力,通过建立“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来刺激国民的消费水平。

因此从具体层面来说,必须通过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等措施,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同时还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西南财经大学王裕国教授指出:“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是当前扩大消费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一是构建稳定性机制,劳动者报酬依据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提高的幅度以及物价上涨幅度,相应挂钩上涨。二是公共财政政策要转型。要大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增加财政资金的民生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加大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力度。随着政府对于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会随之发生良性变化。三是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获取相应报酬和福利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四是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创新土地置换方式。尤其应该在保障基本农田用地的前提下,鼓励城市资本立足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开展置业、创业,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五是抓紧推进城镇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关键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控制投资规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因为如果单纯依靠扩大投资,就会使过剩生产能力更加过剩,使已经过低的消费率继续下降,使资源环境更难以承载。所以应下大力气启动社会消费市场,调整政府消费结构,把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第四,通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众所周知,中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方式也会走进死胡同。

客观地说,制约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但资源问题应该是最严重的因素,之所以如此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二是国内资源的供给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再者,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WTO的进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效率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基础。此外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资源不总是有钱就能买到,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将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风险。

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县域经济

一、推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在当今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GDP已经居于全球第二的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中国早已卷入了全球化浪潮之中。此外,在当今世界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这一历史条件下,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各国的干预之下有所减小,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收入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世界经济中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对此,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来振兴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将本国的危机向他国转嫁。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局面下,中国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全球化浪潮中顺势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我们的县域经济,只有在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从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适应本国国情的需要。从本国来看,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县域经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为县域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我省的县域经济不抓住历史机遇仍然停留在当今固有的模式下,不去改变湖北省县域经济中的总量和规模不够大,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落后产能企业多等问题,湖北省的县域经济就会落后于其他省份,也会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宏观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趁势而为,把握好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实现新的跨越。此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改善民生,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直接关系到县级及以下的就业、社会治理稳定等,因此必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3.适应本省实际的需要。就本省实际来看,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深化区域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加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的一个基本要素,应对区域竞争的重要主体,特别是我们湖北省既没有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又没有东部地区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把湖北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就难以使湖北省在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不加快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的方针,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使得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力增强、后劲充足,你追我赶气氛良好。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在去年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上,我省无一县上榜,中部百强县市榜,湖北省上榜数量增加位次前移,但是也不够理想,显示出我们需要重视差距。由此看来,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变革的这一趋势中,我们顺应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十分急迫。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问题

1.思想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尽管当今人们思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上面,许多时候仍然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没有靠发展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发展。当今经济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不注重环保或者引进污染落后的企业或是靠大量的消耗资源来获得发展。在这些发展方面,不管是干部还是各经济主体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落后。

2.没有充分利用湖北的智力资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而我省县域内各经济体对科教人才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低于安徽、湖南等周边省份。而湖北作为一个高校众多的省份,拥有很多知名学者和部级省级重点试验室,他们的成果很多都被沿海企业买走了,科技成果现实生产力转化和规模化应用的不多。这些都影响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政策环境需要改善。党的十对扩大内需的进一步强调,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进行,湖北省获批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这一切都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与县域经济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正式实施,但是结合湖北目前县域实施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配套措施予以规制。此外,一些政策的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力也有待考验。

4.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之后,各发达国家更加深入的意识到了自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在加大对外出口的同时,提出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及“再工业化”,并积极主导“绿色经济”、“碳经济”。此外,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如此一来,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的某些产业必定向内地转移,湖北省可以抓住机会引进好的企业。再者,“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而湖北经济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湖北的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刺激。

5.各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式不佳。随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的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中小企业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发明专利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新产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安置就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固定资产有限、人才储备不足等各种自身的问题。

三、如何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要实现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影响发展方式的转变,拖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想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做好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县域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大的突破。对此,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绝不是对立的,转变发展方式是为了县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当前湖北的县域经济总量和规模都不够大,并且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粗放型的。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有发展又要有转变,不要想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大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充分利用湖北的智力资源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的优势,能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湖北省作为一个高校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大省,汇集了全国很多优秀的教授、专家、学者,湖北的论文成果、科技专利、各种重点研究课题处于前列。现在的竞争比的是技术和人才,在当今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将湖北省的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在发展方面,积极引导人才下基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企业,政府决策多参考知名专家的意见等。县域里的人才结构搞好了,智力资源利用好了,就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的政策建设,还

要保证政策执行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政策完善合理,并且在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执法力度,把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政策应有的力度和导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政策稳定和完整,才能通过好的政策环境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省委省政府应当进一步组织的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学习,传达中央的精神,进一步解放干部的思想,深化对县域经济中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提高干部对此政策扶植的意识,优化发展的软环境。

4.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还要注意一、二、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整合资源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发展核心技术,推进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要同时大力扩展,有旅游资源的县域还可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三大产业的发展根据各县域实际需要在投入比例上进行调节,协调发展。

5.大力加强各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小企业要发展要转型资金是保障,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存在一个融资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首先政府要发挥其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导向作用,推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从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成长。其次,金融部门要自觉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调节资金,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开展金融创新,满足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再者,中小企业自身对资金的管理也要科学化,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管理对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作用。

要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成长要提高,要让中小企业自主掌握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另一方面,在但今这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推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项目。把提高效率、推进技术、加强管理等要素凝聚在项目中,实现集约化发展。真正使中小企业由靠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增长向以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参 考 文 献

[1]范祚军,宋清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综述[J].武汉金融.2006(7)

[2]王福强.县域经济信息化是出发点和落脚点[EB/OL].http//

/

第7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 键 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基础理论 探究 职称论文

作者简介:刘昆山,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济师。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五年来,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成为“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第一资本”,创新劳动成为“第一劳动”。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化到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如果仍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逐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逐步变坏,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顺应时代潮流就能兴旺,背逆时代潮流必定衰败。物竞天择,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为举措,而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

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1.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发展方式的确立,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畜力、风力、水力,后来是蒸汽机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力的力量从事的劳动,称谓“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凡是以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谓“泛智力劳动”。

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力力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

“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时间的多少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知识含量的高低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因此,“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的。无限的价值必定远远大于有限的价值。这种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称谓“增盈价值”。

“泛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还可能获得新的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获得报酬,创造出新的价值。“增盈价值”就是多次价值的积累。

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其增长潜力有限;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其增长潜力无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重视和倡导“泛智力劳动”,用“泛智力劳动”逐步替代“泛体力劳动”,同时,在劳动结构中,逐步加大“泛智力劳动”的比例。

2.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源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泛体力劳动”或称创新劳动依靠的是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源总称。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知识仓库”,企业员工的“知识仓库”汇集成企业的“知识仓库”;一个群体,大到国家的成员的“知识仓库”汇集成群体或国家的“知识仓库”。

知识资源就是无数个体生命“知识仓库”的集成。

我们说的“知识仓库”并非指贮存图书和资料的图书馆,也不是存放图纸、文件、音像资料的档案馆,而是特指存贮隐形知识的人脑。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贮存显性知识的场所,贮存不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必须有效转化为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仓库”的加工升华才能成为创新的有用知识,成为创新的坚固基础。因此,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档案馆就是档案馆,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仓库”。对于创新来讲,有用的是人脑中的隐性知识而非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图书馆再大,贮存的图书再多,在未转化为隐性知识之前,对于创新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来源于对事物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认知,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的认知、技能和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知识仓库具有极其独特的特点:

(1)容量很大,潜力无穷。只要主观上愿意接受隐性知识,“知识仓库”可以做到“来者不拒”,有多少接受多少。这么大容量的“知识仓库”,可以不上锁,不用保安看守,谁也偷不去,谁也拿不走,一旦“入库”,终生拥有。

(2)管理无序,难以度量。一个人到底储存了多少隐性知识,根本无法度量。人的“知识仓库”无法像实物仓库那样,进库有登记,出库有记载,库存有账薄,存量多少一目了然。人的“知识仓库”库存量可以有个大致的估量。人的“知识仓库”完全处于自然的无控无序的状态。

(3)有增无减,越用越多。“知识仓库”不同于实物仓库。实物仓库的实物一旦使用,库存就会减少,使用的越多,库存减少的就越快。“知识仓库”的隐性知识一经使用,不仅库存不会减少,反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事物获得了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库存将有可能增加。“知识仓库”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用。

(4)多重功能,贵在创新。“知识仓库”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从事“泛体力劳动”的人也要靠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处理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事“泛智力劳动”的人不仅要用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贮存和积累的认知类隐性知识,依靠专业性的认知类隐性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实现创新的目标。“知识仓库”中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新办法、新主意、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

自然资源的作用尽人皆知,于是人们在疯狂地掠到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作用由于其隐蔽性、不可知性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和企业,都在拼命占有、大肆掠夺知识资源。

资料介绍,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100亿美元,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尽管如此,微软公司仍然是一家没有高大厂房,没有庞大机器设备,没有大型运输机械的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及办公用俱。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比尔·盖茨曾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资源,充分发挥知识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由主要依赖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赖具有丰富性的知识资源发展经济。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本

时代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有些已经过时,不少做法已经失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易,由一种资本,变成了两种资本,即不仅要有传统概念上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构成的传统资本,而且要有知识资本。办企业没有资本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办企业没有知识资本不行的道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意识到的事情。

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资本好比是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传统资本,企业无以存活;没有知识资本,企业活得艰难。企业要想走得好,跑得快,两条腿要一般长,一样健壮。“单腿蹦”不行,“跛脚走路”也不行。

知识资本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无数鲜活的事例和经典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传统资本是企业的“硬件”,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软件”。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传统资本对于企业是“催生促高”的资本,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是“造血壮体”的资本;传统资本是企业“做大”的资本,知识资本是企业“做强”的资本。

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来的,转化的根本条件是“泛智力劳动”,就是创新。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资本,没有创新也没有知识资本。这就是说,知识资本的内涵离不开创新的范畴。凡是用于创新的资本,凡是实现创新的资本,都是一种投入。投入的是传统资本,是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但是,这种投入的资本,不同于维持日常生产而投入的资本,也不同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一种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资本,是一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资本。为了与传统资本向区别,这种用于创新和实现创新的创新资本,冠以知识资本的称谓。知识资本是蕴含在创新成果中的特殊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创造超乎常规价值和利润的资本。知识资本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知识资本就是创新资本。

据全球著名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公司2006年的用于研究与开发的R&D投资总额达到65.8亿美元,R&D投资占公司当年全部销售营收的14.9%左右。这些货币资本都有效地转化为微软的知识资本。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泛智力劳动”这种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逐步提升知识资本的含量,并使之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本”。

4.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雄厚的知识资源不断开发的结果,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知识的反复思索,对知识的多种联想,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知识,日益增长的知识凸显了知识资源的作用;知识资源通过知识资本的持续开发,通过“泛智力劳动”不断实现创新目标;创新将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进而推动经济平衡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知识——知识资源——知识资本——“泛智力劳动”——创新成果——增盈价值——经济发展,构成了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链条。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资源是基础,创新是核心,知识资本是推动“泛智力劳动”的关键,创造“增盈价值”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知识资源的转变,从“泛体力劳动”为主,向“泛智力劳动”为主的转变,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强大力量。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同奋共举,务求实效。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企业抓起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是宏观调控的事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内生性发展的动因。离开了“细胞”的发展变化,宏观经济难以发展变化,既是有些改变,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宏观调控式的转变,既是企业调整了产业,例如由传统产业调为知识产业,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结果经济必难有长足发展。实践证明,既是传统产业,如果转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式,依然会取得骄人的发展。美国沃尔玛公司,从事的是典型的百货零售的传统产业,其夺得世界500强之冠的业绩,诠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变为主要依赖知识资源;二是把企业主要依靠“泛体力劳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泛智力劳动”;三是把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本”。资料显示,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50%的企业不进行任何创新活动,有专利的企业只有5%,每年申请专利的企业只占1%。这都说明,我国企业仍然处在工业经济时代,沿用的仍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事情。要充分认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列车已经驶进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的潮流。身子和屁股不能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身首异处”是活不好的。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仓库”的建立,高度重视“泛智力劳动”队伍的培养,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考核和运作。国家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企业建成创新型企业。企业普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之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现象本质的探析和认知,是对经济现象规律的探求和揭示。经济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个经济时代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焦点,在于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机理,在于确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介和移植了大量外国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的企业界同仁敏而好学。从改革开放之日始,先后学习过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事业部制、行为科学、创新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直到甚嚣尘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学习过最基本的管理方法,跟“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学习过现代管理高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使我们折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让我们如醉如痴……学费交了不少,学习也颇努力,但回过头来想想,收效甚微,甚至是劳民伤财,劳而无功。何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了皮毛,丢了根本,难免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得益于这些“洋”理论,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业绩。

时代变了,经济管理理论也要做相应改变,要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经济管理理论。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表现为宏观经济出现了“两低一高”的新特点,即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微观经济则出现了以微软公司为典型的一大批知识企业的迅速崛起。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传统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所不相符合的,甚至是传统经济管理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的。这引起了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者立即投入深入研究,相继推出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与经济实践相伴而生的,这样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发展探路清障,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能继续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也不能继续依靠移植外国成熟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一方面,真正有用的“经”,人家不一定给你;另一方面,移植需要过程,等移植成功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另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以及“零敲碎打”的做法都难免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

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对某类经济现象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并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抽象而形成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已经出现的这类经济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自圆其说的解释;二是指导经济运行,严格按此理论运行的经济应该获得预想的经济效果和效益。用“企业知识资本论”作为理论元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创建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不应是“个人行为”,而应是“国家使命”。由国家出面组织,选择国家最高学府(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牵头,挑选有创新造诣的经济学家集思广益,同心戮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尽快结束跟在外国经济管理理论后面爬行的历史,尽快用中国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迅跑。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3.大力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

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知识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第一资源”的最终归宿;创新是“泛智力劳动”的全部内涵;创新是企业“第一资本”的总体流向。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时代。

当前,阻碍创新普及和开展的最大障碍,是熊彼特“圈定”的创新定义。“怎样认识创新”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议题。2003年,欧盟提出要重新认识创新概念。2004年,美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中反复强调创新的变化特征。他们都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质疑。

随着创新实践的深入,创新理论也要随之发展。通过对百家企业案例的探析,创新可以这样来定义:“创新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用这些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事物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

第8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 煤炭经济 发展方式 认识 转变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A

虽然传统的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为煤炭企业的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传统的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对环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既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企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当前时期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环境治理存在很大难度并且受到煤炭资源的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煤炭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必须加大其煤炭生产量,才能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在这种煤炭生产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以及煤炭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必然会相应增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比如说东部地区的煤炭需求量较大,但该地区的煤炭开采已到极限,只能从晋陕获取煤炭资源,煤炭的开采形成许多矿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二)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

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式来看,煤炭企业还是靠提升煤炭价格与煤炭产量来带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这种片面追求价格与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说,煤炭企业必须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发展一个专门的煤炭生产产业链,再此基础上再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形成一个稳定的煤炭循环结构,以应对市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三)国家对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缺少政策性的扶持。

在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问题上,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法规,致使煤炭经济转型没有一套明确的战略导向进行支持。所以说,部分煤炭企业虽然投入了部分资金来开发多元化的煤炭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产业。而国家的部分优惠政策实施的力度也不够,往往落实不到位,有些地区,甚至一些较大的煤炭企业直接成为了管理该地区煤炭发展情况的“政府”。

二、如何转变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整合中小型煤炭企业,发展集团式煤炭企业。

对中小型的煤炭企业进行重组与整合,淘汰掉一些不符合生产规模的个体化私营煤炭企业,还可以通过大型煤炭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使生产机制更加规范化。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其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可以保障社会及人民生产生活中所需煤炭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确保煤炭市场的秩序稳定;同时还可以规范煤炭行业的各项制度,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来执行。淘汰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淘汰了部分比较传统落后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整合与优化来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理念相协调。

(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为煤炭企业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导向。

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国家煤炭相关政策进行入手,只有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或政策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据可依,也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国家以某些煤炭大省为试点,以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说,国家应加大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引导,从而对转变煤炭的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对不符合生产要求的落后机制进行改造,使煤炭生产更加安全、更加环保。

(三)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科技使第一生产力,任何行业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扶持,煤炭企业的发展与房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同时也要依赖于现代化技术对煤炭的产业化研发及生产机制进行革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科技创新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相当显著,把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的煤炭企业当中,可以使煤炭的生产机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从而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煤炭生产的设备、工艺以及流程等进行优化,并把其进行推广普及,使煤炭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对煤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使煤炭的生产过程更加清洁环保,还可以利用煤化工或者煤炭气化等技术手段把煤炭的工业试验转变为煤炭的工业生产,从而促进整体经济方式的转变。

三、结语

煤炭经济作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步伐的关键性因素,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传统的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形势。所以说,国家以及煤炭企业必须要积极进行探索,通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建井工程处)

参考文献:

[1]俞珠峰,王立杰.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中国煤炭,2008(09)

[2]张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推进煤炭结构调整.煤炭经济研究,2009(10)

第9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55-02

近几年来,云南省昆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改善,科技贡献率持续上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并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超前谋划“后危机时代”的现代新昆明建设,致力昆明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针对昆明市三次产业中,工业不强、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状况,要以“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高”服务业,以构建循环型生产、集约化增长、集群化发展、节能型体系为方向,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逐步从主要依赖数量扩张向提高要素效率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抓好保护耕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实现城乡统筹的新突破,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2.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以促进优势产业、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三个环节,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烟草、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原材料和矿产品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结构,优先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有色冶金、磷化工产业,巩固提升黑色冶金、建材、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规模大的产业群体。集聚发展,优化布局,推进工业发展重心向昆明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呈贡、安宁、海口、杨林、东川五个工业园区,省级寻甸特色工业园区以及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转移,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带动一批小而专、专而精的中小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层次,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业和医疗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业,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增长更多地建立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带动转变。

1.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烤烟、畜禽、蔬菜、花卉、特色经济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良种繁育,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技术,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重点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围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等支柱产业,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和支持工业技术的创新开发上。

3.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落实好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瞄准国家和省、市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采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对纳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采购。

4.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要重点建设一批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大中型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要支持在昆高校建立科技园,制定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5.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要按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发明专利产生。要重点支持烟草、冶金、机电、花卉、生物制药等优势行业结成技术联盟,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规划,鼓励企业吸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6.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打破地域和部门所有制界限,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依托重点项目,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三、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站在产业布局层面上,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落后的工艺装置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方面,鼓励、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高载能产业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高载能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昆明市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企业,拥有全国领先甚至世界先进的市场工艺和技术,它们的发展对现代新昆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节能减排淘汰的只是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并非淘汰高载能产业。要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载能产业向低能耗、高产出方向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现阶段的实际需要来看,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要靠人的转变来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基本要求。

1.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优先位置。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要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和机制,建立体现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新机制,为各类人员营造公平施展才能的机会。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使教育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创新力,建立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上。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着力加快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积极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向教育。通过产学合作、服务全省等多种新途径,改善教育的基础环境,形成现代化开放型网络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五、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清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归位。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