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第1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主要是指企业领导者在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制定与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应用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管理工作。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维护企业的利益,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功能进行确定,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还可以为企业制定内部审计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提供指导。

二、我国的企业在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战略规划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与规划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在战略决策或者是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认识不足,因此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就会缺乏这种思维,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应用性不强,应用的范围也较窄,甚至很多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没有较强方向感的,综上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认识不够,导致在实践工作中也难以展开应用。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只是简单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查错的方式,并没有将内部审计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与战略规划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或者是认识的误区不利于我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更加不利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的构建。

2.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的确立缺乏战略性与系统性

很多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认识不足,目标确立不明确,或者企业虽然确立了目标,但是企业的目标设立缺乏战略性与系统性。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难以将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推广与应用。例如,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实现合并或者兼并,有一些企业投资规模加大,逐渐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后,企业管理者设置的战略目标缺乏战略性以及系统性,这样就导致集团企业难以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来实现集团的管理与控制,这样集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就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来预防控制风险,集团在经营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会加大,集团的很多人力资源或者是资金等审计资源在集团运行中难于获得有效的利用。

3.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范围上以及领域上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范围上以及领域上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发展中难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很多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范围等处于割裂的状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不够全面,涉及的范围或者涉及的领域极为有限,这样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也不到位,存在的违规性为或者是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还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实质性的应用,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与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途径

1.制定并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我国的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构建起来。因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以及规划体系的构建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确立的。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本身,因此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制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力。例如,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知识注重企业的短期利益,企业在发展中就没有指导性、系统性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内部审计也不会获得重视,也不会构建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长期滞后或者不受重视,企业在发展中也容易被淘汰的或者会积聚风险,存在的潜在威胁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展开,因为企业缺乏明确目标或者战略规划的话,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也难以应用并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发挥内部审计实质作用,长期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就难以构建起来。因此企业的决策者或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与经营中应该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结合起来,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才会得到构建并且与企业实际情况协调起来,进而将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企业的发展,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推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治理结构会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工作领域以及企业的审计层次。将企业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深度上与广度上进一步扩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例如,企业有的是实行股份制,有的是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别。企业应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权限以及管理职责应该进一步明晰。依据企业的组织模式来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治理中要明晰自身的职责,在决策制定以及战略决策时要将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为企业的治理工作确定发展方向。

3.通过风险导向来推进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很多的市场风险,通过风险导向来推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企业的风险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治理、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的融资风险进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专业的评估与分析,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审查,尤其是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审查与监督,为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效防控企业的风险,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另外企业在构建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时应用风险导向来构建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重点防控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审计报表的错报率,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例如,某煤矿企业在发展经营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新的审计方法来推动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煤矿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应用这种新的审计方法来预防与控制煤矿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煤矿企业日常经营中对于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来降低煤矿企业的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战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高度重视煤矿生产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治理效果,推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善,适应煤矿企业发展与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第2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准市场经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构建

随着深化社会改革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国内市场化经济程度所占国内经济建设的比例逐年提升,但还不是很高,说明国内仍处于转轨后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总公司作为管理总部,能以集团整体名义对内行使行政权,对外行使外交权。因此,必须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总公司的领导地位,加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保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内部审计从根本上的自主性、内向性

自主性是保证审计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决定了其内向性。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充分了解集团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直接同企业集团领导进行接洽,及时获取领导的决策目标和计划方向,减少不必要的牵绊和虚假信息,便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在社会实际中,企业集团下设的一些企业领导层把企业视为自己的“领地”,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时常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对内性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内的监察职能,规范企业行为,从而确保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内部审计必须依附于企业集团而生存,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受企业集团生产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为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前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缺乏有效的模式,因此,要加强对企业法治的大力宣传,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不是要与企业灵活经营对立起来,而是要明确内部审计的位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维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企业集团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具备基本一致的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正确处理内部审计机构同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想要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进一步改善外部条件,提高从事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定期加强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充实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有效地了解与掌握国家政策、法规,从而指导企业集团的发展建设。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同部门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内部审计作为监控机构,难免会影响到一些人或某些部门公司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内审人员要加强同那些部门、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多利用集团企业内部媒体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宣传,使企业所有人员明白内部审计工作是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事务。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就事论事,以事实说话,不能落人口实。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内审人员要学会运用艺术化的审计语言说事,弄清事实。在审计报告书写时,应多使用中性词句,公正、公平、客观地描述事实情况,利用内部媒体进行公开,使集团企业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服,让人人参与到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公正、客观中来。

三、把市场营销审计作为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市场营销审计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对集团企业进行独立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审计,以此指出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内部审计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集团达成计划目标,保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转变市场营销策略。作为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集团的敏感和焦点部位进行监察。从国内目前的内部审计开展情况来看,内部审计还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不能系统地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始终站在市场发展的需求点上了解市场环境,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审计,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迅速切入“角色”,而制度化的市场营销审计对企业集团职能部门各子公司有着很强的监控作用,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也有利于内审人员进行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防患于未然。1.市场营销环境审计。要加强对部门企业市场环境中竞争对手的了解,从公众和社会市场营销需求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合适的对策,要审时度势,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市场营销计划目标审计。及时审查企业集团制定的长期总计划目标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尤其注意各单位企业的市场营销措施同总企业计划目标利益是否一致,然后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选择最优市场目标,确定市场导向、市场定位,逐步开展集团企业的计划目标。3.市场营销系统审计。及时审核企业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预测集团企业发展方向,确保计划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各单位企业进行有效考核和控制,保证健全的企业产品开发系统。4.市场营销赢利审计。根据市场发展和公众需要,从企业成本投入与赢利方面上进行研究,审核企业设备、材料和物资选购情况。5.市场营销职能审计。从企业产品在社会市场上的反响,审核各职能部门为拓展市场所提供的服务效果,审查各部门的实际沟通情况。6.市场营销组织审计。审核集团企业销售队伍的整体素养,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有效运用不同的销售方法来进行各项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对集团企业所有员工的约束激励,实现集团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计划。

四、结语

企业集团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高效的管理控制。所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集团总公司要以优势的管理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公平公正、富有活力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集中资源实现企业集团的目标计划,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从而确保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刘璐 单位: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3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论文网 LunWenData.Com]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 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第4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影响;转型

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内容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亟需进行革新。为了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新准则的推行,要求企业内审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型,这对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1.内部审计概念

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审概念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各类控制工作及业务进行独立性评价,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独立监督,并确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与方针,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地利用了经济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现阶段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了阐述,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兼具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咨询活动,主要通过系统性的方式方法,对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从而优化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内部审计准则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准则,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机关与各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遵循的相关原则。内部审计准则是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并推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逐渐重视起了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广泛吸纳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意见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对传统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内部审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实务指南三部分组成。

二、我国内部审计开展现状与新内部审计准则实行的必要性

1.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现状

根据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应在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依照本单位与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围绕单位与部门的经济活动在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参与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报告审批都是有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领导直接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遵循领导的指示开展工作并报告工作。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将我国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主要负责人领导,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后不久便被撤销、合并,或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目前的这种领导隶属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独立性难以保证,经营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限制了其控制和评价作用的发挥。

2.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们的内部审计准则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改动,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不是很长远,长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内部审计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所以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

三、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1.对内部审计准则内容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制度规划、文字表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首先内部审计定义修订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同时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把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使内部工作计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2.对内部审计准则质量的保证

新内部审计把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制定准则的三个目的之一,彰显了内审质量的重要性。制定准则的依据有所改动。依据提高到《审计法》及《实施条件》的层面,彰显了《基本准则》的严谨,高端和大气。新内部审计强化了内审的客观性、从属性和服务型,并提出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更加重视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规范性。

3.对内部审计的任务和人员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把内审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业务活动”不仅局限于“经营活动”,从而扩大了内审工作领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审计内容,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并对内部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四、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

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企业内审工作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审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需掌握大量新内容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调整不仅仅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调整,甚至连根本性的职业道德原则也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的内部审计定义进行深刻理解,明确新内部审计定义对职能范围的拓展,深入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在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风险导向理念与相关准则进行结合,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当以风险为基础,合理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2)新内部审计准则应当立足于现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发展情况,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在调整过程中应当兼顾绩效审计准则的经济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合理性,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保证准则调整的科学性。

在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删除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操作性较低的内容。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修订与更新,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从而构建健全的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结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对新准则的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内部审计准则所调整的内容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准则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内审工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新内容、新原理,以确保自己更快地适应企业内审工作新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内审工作中。

2.加大了企业行业的信息指导

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不断进行着完善,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也不断依附于企业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进行着转变。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转变以及我国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报表也不断进行着改变,不断进行着规范与完善。

3.强化了风险的审计概念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中,通过相应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易出现的经营风险进行着规避与监控,并着重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日常的经营中,风险种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全面改善。从整体金融环境来讲,内部审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产生相应的提示功能。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法律环境、监管力度等难以预测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测也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出台的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预测,进而帮助企业强化管理措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转移,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威胁。

五、新内部审计准则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调整,企业内审单位及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及转型企业内审工作:

1.加强学习新内部审计准则,进一步提升内审技巧与方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提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重点把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之处,并努力提升自身的内审技巧与具体方法,由账项审计人员提升为审计分析人员,以实现在审计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一步,以达到满足企业内审工作发展的需求,否则难以对企业的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判断。

2.深入分析及掌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差异所在

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对应的变化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并应用于企业实际内审工作中。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之处,不仅仅包括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范围、目标的变化,以及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变化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事项进行鉴证,并在见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而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则是在确定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是确认功能的升华。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监督职能的查错纠弊功能不同,新会计准则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强调咨询功能带来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与评价职能无法全面地反映现阶段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借鉴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新内部审计准则将监督职能、评价职能转换为确定职能与咨询职能,从而有效的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2)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功能。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价值增值、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影响力与层次。

(3)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传统的企业经营活动审计转变为业务活动,将传统局限于以盈利组织为主的业务范围拓宽到了非盈利组织。同时新内部审计准则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关注度。

3.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强化内审管理

(1)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任何一企业内审管理控制制度均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因此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是内审管控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基础与保障,企业应该关注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工作,特别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是说,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必须以新内部审计准则层面出发,突破以往的内审管控理念的约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使企业内审管控制度得以高效执行。

(2)强化企业的内审管理工作。企业内审工作是企业审计进行内部管控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力争确保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并从本质上规避各种风险,完善管理制度。另外,设置企业内审管理部门时,应该确保内审部门管理职责清晰,并确保内审工作人员及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其应有的工作专业独立性,以便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企业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强大、完善的信息平台,可为企业内部审计管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实际运营及销售数据。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发现审计日常作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财务管控风险。另外,健全、完善的信息平台同样能够让那些想要盗取或者修改企业经营信息的不法分子失去了宝贵的良机,确保企业经营正常平稳开展。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准则的革新对企业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层面,还是在加强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作业层面,均要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保持更为谨慎的心态,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给予更大的重视,更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强大的支持。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更需要深入地分析与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掌握新的内审知识、工作技巧与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下的内审工作需求,更好地推进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确保企业内审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

[2]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4(9).

第5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

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4、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3】【4】

1、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2、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和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数据比较时,包括确定资产负债表时,在总体复核阶段,数据是否进行调整,还是披露,都需要和内审部门人员配合才能确定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对未来报表

产生影响等等。

3、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外部审计中包含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一种法定的、强制的、权威的、综合的审计。而社会审计是是受托审计,不具强制性,只有接受委托后才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但是现阶段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2006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由此开始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形式。

四、审计促进科学发展

第6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组织机构 独立性 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促使企业向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我国传统的“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弱点逐渐显现,尽管多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经济领域的违规违法现象却屡见不鲜,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经济警察”,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回顾我国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历程,1985年12月,国家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随后,又在1989年、1995年和2003年分别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完善和更新。在内部审计准则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学会于1989年制定了《内部审计标准》,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为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提供了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与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其他两类审计组织机构相比,内部审计在法规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政府审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依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作保障,而内部审计目前开展工作的依据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及上述由国家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等部门或协会组织的有关规章和准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实务中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内部审计专业法规来用于指导内审工作。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完善

我国《审计法》规定,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又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一仆二主”的内审职能定位,既要求内部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证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求内部审计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其它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职责分开、权责明确之后,政府已将自主经营的权力还给了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分离,此时再将经济监督,特别是双重身份的经济监督作为内部审计的唯一职能定位,已不符合内部审计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受控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主要负责人的意志,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内审机构普遍存在地位偏低、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1)内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财会部门;(2)内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纪委监察部门;(3)内审机构与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受本企业总会计师直接领导;(4)内审机构与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受本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二种模式下无论是从内审机构的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讲都是较差的,在这两种模式下,内审机构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其审计范围受限,难以拓展到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这个层面,缺乏内部审计所必需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三种模式内审机构的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有提高,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所要监督和评价的是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而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反映载体-财务会计资料又是在总会计师领导下形成的,因而,内部审计在监督和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其独立性。第四种模式内审机构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这种设置方式保持了内部审计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与财会等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便于内部审计对企业整体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但这种设置方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总经理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对企业高层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4.内审人员素质结构欠优化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不但要掌握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熟悉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标准与实务,具备过硬的职业判断能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都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内审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或其他相关岗位上转业过来的,专职的少,兼职的多,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上,内部审计的“参谋”角色形同虚设,从而使内审工作更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内部审计在企业变得可有可无。

二、改进内部审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制度

加快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尽快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的目标,统筹安排,制订内部审计立法计划,形成与内部审计管理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2)对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已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十个具体准则等已有的法规制度准则,要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修订。

(3)大力加强内部审计普法力度,把对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全面依法治理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要从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法规和法律基本知识方面的培训入手,为依法治理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环境。

2.完善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首先,要卸下内部审计“双重身份”的包袱。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力量的增强,使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逐步由注册会计师审计来代替,内部审计改变其双重身份转而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要改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这种转变必将推动内部审计由经济监督的单一职能向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的双项职能发展。

3.科学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审组织机构时应该坚持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目前,世界各国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因领导关系不同而大体分为四种模式:一是在部门、单位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二是在单位、部门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共同领导;或是不再另设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直接从事具体审计事务。三是在部门、单位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受其主要负责人和审计委员会的共同领导。内审机构向主管负责人报告工作并接受其行政领导,同时其计划安排,项目审计报告等应接受审计委员会的审查、指导和监督。四是不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但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平行或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否则很难开展工作。结合内审机构的设置原则和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可以借鉴以上第三种模式。这种双向报告的组织机构模式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并且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优化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益都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对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一是要结合内审工作实际,特别注重加强对内审人员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旨在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不仅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能,而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内审人才。

(2)要注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等。

(3)加速内审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交流和行业间交流,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协会。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从财务审计向经营管理审计转变

内部审计的传统领域限于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这种审计现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内部审计也应适当向经营、管理、效益和效果审计方向发展。

经营审计是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中各项职能活动进行审计。其目的是评价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营审计范围不仅限于对会计资料的检查,因此,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客观地检查评价企业控制制度、经营方针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以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各个管理职能机构及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其目的是评价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健全性、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是本企业的雇员,由于他们进行连续审计,最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他们能掌握准确详细的资料就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是外部审计所无法替代的。管理审计有助于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决策并对决策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2.从监督导向型向风险导向型转变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诂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的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审计程序模式。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根据审计所面临的风险,决策是否受托和作为审计计划编制的依据;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确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近几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3.从事中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

现代企业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中、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预测、计划、决策、生产经营、人事组织等全过程: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4.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

内部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实现内部审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是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开展内部审计己势在必行。EDP系统审计包括3种审计方法,即绕过计算机审计、穿过计算机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审计。绕过计算机审计,是指用计算机把全部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按照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不直接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状况进行评价。穿过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对产生数据文件的计算机系统程序进行审计,以确定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否可靠、有效和安全。由于该方法涉及原始凭证的输入、系统数据的输出、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以及整个内部控制的安全性等方面,因此被简称为计算机审计。利用计算机审计,是指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和审计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对EDP系统进行审计的各项工作,也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上述3种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四、结论

面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内部审计也必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的引进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从财务审计向经营管理审计转变;从监督导向型向风险导向型转变;从事中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北京,2001

[2]李文超: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8.5,152~153

[3]陈业菊:浅议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08.8,324~325

[4]李 旭: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探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54~57

[5]衣玉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08.3,136

第7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出台较详细、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而设计框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供合理、实用、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利用其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审计质量。要设计出便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查阅和学习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使框架中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和人员层次结构与我国国情相符。对于前者,国内外内部审计协会和专家学者进行过诸多研究,并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且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发挥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对于人员层次结构上的研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发达国家也已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规定,并结合职业胜任能力结构了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相比之下,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的研究相对匮乏,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结论。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对设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例,通过对其内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情况、人员层次和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差异与任职资格要求进行分析,提出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设计的见解。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1999年,IIA了《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这是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全球首个覆盖全面且分层次、成体系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根据所在层级和工作年限,又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首席审计师”、“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和“新内部审计员工”三类,其中“首席审计师”又包括“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审计主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包括“审计经理”和“高级审计管理者”;“新内部审计员工”包括“内部审计师”和“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少于1年)”。由于员工所在层次不同,其工作重点和工作范围也不相同,则对于同一项职业胜任能力而言,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针对此项胜任能力被要求掌握的程度也有差异。如,与商业发展生命周期相关的知识对于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审计主管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熟练掌握,而对于审计经理而言并非极其重要,只需能够理解并运用即可,对于刚刚加入内部审计部门的新员工则只需了解。比利时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 年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任务》(Competency Framework & Tasks for internal auditors)手册。在人员的层次划分上,该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新内部审计师、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主管三个层次,与CFIA的六个层次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这与其本国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有重要关系。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年了《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按照四个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区别要求,分别是新内部审计师、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主管和首席审计执行官。人员层次的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实际需要而进行适当改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的研究文献很少,只有陈佳俊和贺颖奇(2009)在其设计的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将内部审计人员层级简单分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者,并分别给予了在职业胜任能力上的相应规定。我国关于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的分析研究与国外相比十分欠缺,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更方便实用,研究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十分必要。

三、理论基础

(一)合理合法的权力基础是组织得以维系的基本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管理学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即:成员有固定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关系是对事不对人;成员选用做到人尽其才;成员明确工作范围及权责;成员按职位支付薪金,有升迁制度。组织理论中的等级系统观点、必须规定明确的成员工作职责的观点,要求组织对从事同一职业的工作人员按照等级赋予相应的职责,且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职责范围也越大,对工作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也就越高。根据这种观点,要设计某一职业的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按照等级层次,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工作人员,在职业胜任能力的范围和掌握程度上进行有区别的规定,以保证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其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相匹配。

(二)企业人员能力结构模型基础 法国“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对企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在其设计的企业人员能力结构模型中,规定第二层次为职责性差别能力结构,即对处于不同职位和地位的人员,从六个方面的能力分别进行规定,如表1所示。根据韦伯的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职责性差别能力结构模型,要设计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根据相应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在职业胜任能力范围和掌握程度上进行有区别的规定,形成纵向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内部审计人员为顺利完成其使命而对职业胜任能力的需要。

四、国企内部审计部门职位结构分析: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型国有钢铁上市公司为例

(一)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设置 该集团公司审计机构成立于1985年,2000年以前称审计办公室,2000年改为审计处,同时,撤销工程预决算审查处,其工程决算审查职能及相关人员划归审计处。审计处管理工技岗位定员15人,其中科级职数4个。现在岗职工15人,其中中层领导干部3人,科级4人,一般职工8人,全部为管理工技人员。审计处内设机构三个:经济责任审计科、管理审计科和工程结算审计科。如图1所示。

(二)内部审计机构职责 该企业总审计处主要负责制订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管理规定,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贯彻实施;对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实施财务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对所属二级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合规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业务;根据需要选聘社会审计机构,并对其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等。各下属审计科则根据本单位的主要功能实施具体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科主要负责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实施财务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审计业务,并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管理审计科主要负责制订相关审计工作制度、管理规定,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和计划,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根据需要选聘社会审计机构,并对其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管理审计项目台账、审计项目档案、审计软件,编制审计统计报表;工程结算审计科主要负责对集团公司及二级单位的基本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大中修、技术开发、福利设施修缮、环境绿化等工程项目实施基建工程审计、合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三)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责任 该集团审计处有一位处长和两位副处长;经济责任审计科有一位科长和一位科员;管理审计科有一位科长和两位科员;工程结算审计科有一位科长、一位副科长和一位科员。每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都不尽相同,该集团公司进行了逐一规定。

(1)审计处处长主持审计处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审计制度;主持修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公司审计规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负责审计项目的立项及审计人员的安排;检查和考核审计工作质量;审定上报审计报告等文稿资料;落实内部审计监督方针;负责本处管理体系工作的组织领导,保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等任务。两位副处长,一位分管基建、技改、大中修等项目结算审计工作,编制项目结算审计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审计;协助处长不断完善工程结算审计的管理制度和投资控制的措施;对分管的工程结算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对其准确性、合理性负责;协助处长完成全处审计工作计划、汇报、总结等文字材料的起草撰写工作和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工作;贯彻落实内部审计监督方针和目标等。另一位副处长协助处长分管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算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起草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评价风险隐患,提出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建议措施;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协助处长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计划。

(2)经济责任审计科科长主持该科管理行政工作,执行年度审计计划,起草公司年度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方案并执行;执行公司或处领导安排的专项或综合的财务会计和经济业务审计指令;起草审计报告、完成审计报告的科审;负责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文字材料的起草;保持本科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等。经济责任审计科科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执行年度审计计划,完成领导分配的对公司年度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参加并完成上级安排的专项或综合的财务会计和经济业务审计任务;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起草审计报告并完整归档;负责审计资料及数据的统计整理编报工作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等。

(3)管理审计科科长的岗位职责与经济责任审计科科长基本相同。管理审计科第一位科员负责劳资、人教、保险、计生、工会等工作;负责全处审计统计资料、公文的编辑整理上报,负责OA办公网络、文件档案管理;会议准备、办公设备用具的管理工作,其余职责与经济责任审计科科员相同。第二位科员负责内部审计制度修改、审计规划的起草、本处文字材料的起草,其他岗位职责与第一位科员相同。

(4)工程结算审计科科长执行年度审计计划,负责组织对公司和二级单位的基建、技改、大中修、绿化及福利设施修缮项目结算进行审计;执行公司或处领导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专项或综合的工程项目资金、经济效益审计指令,起草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审计;参加公司有关工程项目、大中修项目和其他项目承包合同的招投标工作;负责对本科审计的工程结算和审计结果的检查、复审、验收、考核;其他岗位职责与其他科科长相同。副科长主要协助科长完成其职责。工程结算审计科科员认真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执行年度审计计划,按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公司和二级单位的基建、技改、大中修、绿化及福利设施修缮项目结算审查任务;按时完成上级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专项或综合的工程项目资金、经济效益审计任务;参加公司有关工程项目、大中修项目和其他项目承包合同的招投标工作,其他岗位职责与其他审计科科员相同。

(四)实例分析 根据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职责规定和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的规定情况可知:(1)从内部审计机构上看,审计处与各审计科之间的职责差异较大。审计处对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执行整个公司层面上的内部审计管理职责;下属各审计科则主要执行各种类型的审计任务,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执行二级单位层面上的内部审计实施工作。机构职责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对处于不同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的差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应当首先从人员层级上区别处级和科级领导。(2)从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规定上看,各审计科科员的职责与科长、副科长的职责也有类似差异。审计科科长主要对科内负责的审计项目执行起草、管理等事务,副科长则协助科长进行其本职工作,科员则主要执行各种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及科室的基础性工作(如档案管理等)。因此,在框架设计中,应将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与科级领导相区别,分别在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和培训方面进行规定。此外,案例中审计处处长和副处长在职责上同样有所区别,而副科长的主要职责虽然是协助科长,按照法约尔的职责性能力结构理论,对相同的职责,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相应的能力要求上依然要有所区别。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在各方面职业胜任能力上的掌握程度要求十分细致,足以体现对同一机构内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上的区别,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将处级和科级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细分为处长和副处长、科长和副科长四个层级。最后,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CFIA中的层级划分方法,在普通内部审计科员层次上,应将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单独划分出来,在职业胜任能力上给予更多基础性要求以保证框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五、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

设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应当将内部审计人员分为处级领导、科级领导和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三大等级。其中处级领导、科级领导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位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具体层次;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以一年工作经验为界限,进一步划分为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下)和内部审计师(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上)两个层次。如图2所示。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按照人员层级进行区别规定,既方便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对框架的查阅和学习,而且可以框架为标准,方便评估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对欠缺之处提供后续教育,达到全面提升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各方面职业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佳俊、贺颖奇:《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第8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审计;工作要点;重要意义

企业的审计工作是企业开展各种活动以及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企业的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地位,适应当下新的经济常态,审计工作必须要努力地强化和推进,才能够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强化企业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避免出现各种经济问题,推动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企业加强审计工作也是为了达到国家审计的要求,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然后探讨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审计工作的新要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完善审计管理的机构体系、提高当下审计队伍的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正确认识新常态,为企业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一、强化当下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升级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强化企业的审计工作有利于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面对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够有效地应对竞争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因此企业完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其次,避免出现各种经济问题,推动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企业的竞争中,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推进企业的审计管理能够及时的化解企业中各种资金运用不当的现象,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保证企业在付出最少资金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因此完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并且能够推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也能够及时化解企业的各种经济危机,使得资源尤其是资金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最后,企业加强审计工作也是为了达到国家审计的要求,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面对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市场国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便对企业及各大商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也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审计工作,避免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常态下企业审计工作的新要点

第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完善审计管理的机构体系。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审计工作管理的机制体系,同时配备足够的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审计管理,同时也是适应新常态促进审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必须要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提高当下审计队伍的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为确保企业审计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必须要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面对当下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培训,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储备确保企业的审计工作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同时也能够提高该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准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主要的依据,同时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正常运用,避免出现经济漏洞导致企业破产。

第三,正确认识新常态,为企业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这种经济形势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需要企业审计部门及时做好审计规划和年度计划,针对企业经济发展中新常态的发展需求,实现常规审计与主题审计工作的有效结合,将年度项目计划和中长期项目计划相融合。同时企业也要针对现有的审计对象数据库,制定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轮审方案,将经济责任审计由原先的离任审计转变为任中审计,实现年度计划与滚动计划有效结合,为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必须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企业面对当下经济的新常态,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完善审计工作的机制和体系,加强人员、资金的投入,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提高企业的审计管理效率,要提高企业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这就需要企业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4):9-13.

[2]慕森.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4):236-237.

[3]马红梅.经济新常态下更好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7(8):245-246.

[4]乔庆淼,曹晓钢,钟红菊.浅析经济新常态下供电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J].经济,2016(8):00016-00016.

第9篇: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奥地利情况简介

奥地利是欧洲小国,地处欧洲的南部。国土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奥地利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工业、农业、畜牧业、旅游业构成该国经济主体。很多国际机构设在奥地利。

二、国家审计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利的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的人才,都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的带新的,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定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等要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合适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企业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有设内审的,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和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是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4.丰富性。即审计项目和内容丰富,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如合同、合同依据、采购、付款、成本费用、财务过程、资本流转、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及人力资源的培训使用等。甚至包括考察经理人的工作胜任程度、福利情况、医疗保险等。

奥地利也有内审协会;政府机构中有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国家审计;国有资产控股企业的内审机构对再投资的企业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有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在大企业中内审机构可设充足的职务和人员并重视审计交流;内部审计也强调抓重点,他们的重点主要是大项目的投资、

物资采购环节和财务安全等;审计结果要充分倾听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质疑,报告要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四、实务案例

以上市的奥钢公司为例,该上市公司是一家拥有1.6万人的跨国集团公司,在全世界拥有约200家分、子公司,主要从事钢铁和IT、电子产业。

(一)该公司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设在公司总部,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为董事会、经理层服务。

(二)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管理流程

1.内部审计师应关注

作为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应了解有效的公司治理内容、信息技术、业务知识、熟悉战略规划;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为管理层提出建议,有效沟通、创造性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

2.内部审计实务业务流程图(略)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执行,由企业审计委员会研究、决定后,被审计单位有义务遵守。企业内审机构相当于董事会加强公司治理、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工具,审计建议是否实施,由审计委员会决定。

3.风险管理流程图(略)确定风险分析的对象,即把整个企业的风险分为几大块。如高风险区域、中级风险区域。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部门风险、操作层面的风险;

明确具体风险指:哪些方面会有问题;分析风险指:确定相关控制措施;

对确立的风险进行评估、优先排序指:明确工作重点,即通过对风险规划,规避风险,监视风险,达到对风险进行管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本次考察使我们了解了发达国家的许多审计信息,很有启发,必将对改进我们的内审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