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林场扶贫工作总结

第1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renwuhao334”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保护脱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生态保护脱贫任务落实情况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工作。一是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县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要求,生态护林员管护报酬采用惠农“一卡通”按月打卡发放。二是做好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要求乡镇落实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5月份完成生态护林员年度考核、选(续)聘工作,本年度(年度聘用起始时间: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0日)共选聘676人,其中续聘629人,新聘 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3人。三是将生态护林员管理纳入2020年林长制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为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我局成立4个工作组在全县范围内对676名生态护林员开展了生态护林员履职、管理专项检查整改工作,切实管好、用好生态扶贫项目资金,坚决杜绝“不护林拿报酬,变相发福利”现象发生;四是加强生态护林员业务知识培训,为生态护林员配备5项巡护装备,资金6.5万元。在重点巡护期工作的同时突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野外防火巡护等工作。

2.做好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国有贫困林场资金项目建设工作。按照扶贫资金项目建设要求,一是规范资金使用程序;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三是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项目进度资金拨付;四是严格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平台建设要求,并及时做好项目建设信息公开制度。目前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已完成相关建设内容,项目资金80万已拨付完毕,带动了周边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劳动就业,该项目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3.持续发展林业产业。一是结合我县2020年度农业特色种养业到户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对全县特色种养业涉林部分申报项目开展复核、验收工作,经统计,全县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涉及林业产业,计386户,868人,兑现奖补资金45.031万元。同时,按照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组关于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要求,6月期间开展了2020年度农业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涉林部分专项排查工作,对参与申报2020年度特色种养业涉林部分按照不少于20%的比例随机抽取进行实地走访专项排查抽查,坚持立查立改确保专项排查取得实效。二是结合省林业主管部门关于林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先进示范项目申报规定,将林业新型经济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作为评选重要条件,核清企业帮扶台账建设,发挥现代林业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林业扶贫的带动作用,并按照县扶贫领导组要求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同时为确保带动扶贫数据及材料的准确、真实性,我局对全县范围涉林企业大户等主体帮扶落实情况开展了自查、专项督查工作,截止至今,全县已有47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林业建设及生产,预计通过企业帮扶带动年底增收约177.7万元。

4.林业生态工程及资源保护资金发放惠及贫困群众情况。2020年度我县生态公益林项目中央、省级财政发放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户,涉及贫困人口2978人,发放补助资金40.9549万元;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01户,涉及贫困人口558人,发放补助资金12.4538万元;营造林项目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65户,涉及贫困人口2022人,发放补助资金105.7830万元。通过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投入力度,使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为脱贫后不返贫提供保障。

5.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及消费扶贫

根据县扶贫领导组关于“双包”工作要求,一是出台2020年度“双包”工作方案;二是加强与4个联系村(贫困村为:景星村;非贫困村为:黄村村、桃岭村、合溪村) “双包”工作的对接,春节期间采购6.8万元米、油、牛奶,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对其包保贫困户开展节日慰问,疫情期间给予4个“双包”村共计5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帮扶村落实相关防疫物资(牛奶8箱、饼干8箱、消毒水8桶、口罩1900余个、消毒喷壶400余个);三是组织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业务学习,并开展系统帮扶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排查,要求全体82名帮扶干部做到准确掌握包保329户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并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向贫困户宣传相关政策知识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四是加大对帮扶村的帮扶力度,开展农副产品助销、做实事等相关举措帮助帮扶村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助力全面实现小康,截至目前,合计消费金额达2.4737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为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宣传,结合本年度扶贫日活动开展“泾县十佳生态护林员”表彰活动,推进全县生态护林员队伍管护水平再上新台阶,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增加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大力推动林业产业扶贫,引导涉林主体流转贫困村、贫困户的林地去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积极做好《2020年度林业扶贫政策应知应会》、《2020年度扶贫政策汇编》的宣传,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保护脱贫。

第2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全县林草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将科技扶贫与林果基地建设、精准扶贫培训、林业站“全程式”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打造产业、智力、绿色生态扶贫模式,不断推动林草科技助力打贏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我县县域内生态大多比较脆弱,生态保护是第一要务。在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创新保护模式,把基地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培育生态经济型林果产业,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和移民搬迁区生态保护系统自我发展能力。

(二)科技扶贫与项目实施相结合。林草科技项目是科技扶贫的有效抓手,要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加大对贫困村镇和移民安置区的项目投入力度,通过项目带动推动科技扶贫向纵深发展。

(三)精准培训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利用各类林草项目和科技培训会,大规模开展林草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激发广大林农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四)两站建设与精准服务相结合。林业技术推广站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草科技服务的最前沿机构。要切实加强两站建设,建立一批长年服务于扶贫一线,为贫困村镇及移民安置区林农提供高效服务的科技队伍。

三、目标任务

在扎实推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科技特派员选派、乡土技术专家培养、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全县林草科技扶贫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在贫困村镇、移民安置区和林果产业主产区积极推广林草科技成果、选用良种林木、建设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推广实用技术。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指导发展林草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户200户以上。同时要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行动,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达到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和林草科技精准脱贫的目标。

四、实施步骤

充分发挥林草科技推广在推动全县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利用好春、秋两季林果生产管理的黄金时节,大力开展“林业站服务年”活动,采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等方式,林技站、林检站和草原管理站相互配合开展实用高效的林草科技服务活动。

(一)开展“春之梦”科技服务活动,指导做好经济林生产关键时期管理培训。2~5月是经济林管理的关键时节,也是春季造林和建设经济林基地的重要时期,要以“春之梦”林果专家服务活动为平台,结合国土绿化工作及时组织林果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经济林栽培及周年管理技术,参与指导经济林基地建设,做好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工作。

(二)开展“秋之实”科技服务活动,强化提质增效技术推广。8~11月是提高经济林果质量、产量及采摘后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秋季造林和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的重要时期。要根据不同经济林树种特点,以“强管理、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扎实推广提质增效技术,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

(三)开展“冬培训”,提升果农管理水平。冬季是经济林休眠越冬管理的最好时期,要抓住农闲时节有利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入户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开展远程服务,发放光盘、技术手册、利用农村“大喇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扎实开展科技培训,不断提升林农经济林管理能力。

(四)开展林业工作站“全程式”服务,为全县林草改革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精准脱贫、服务林农为中心,创新服务主体,推动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工作站“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组织生产、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六大职能优势,着力解决林草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林草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主要内容

(一)开展“五个一”活动,发挥林果专家作用。动员林草科技干部、专家,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培训讲座,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至少要对林农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和广大林农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二是开展一次技术指导,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和农闲季节,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林农对林果基地的综合管理能力。三是编写一项实用技术,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编写一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便于操作且符合当地不同林果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手册。四是解决一项实际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认真研究当地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帮助广大林农解决林果业生产中的难题。五是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围绕当地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和全县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广泛调研,至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二)强化精准扶贫培训,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根据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贫困村及移民安置区林农对林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让更多贫困人口掌握林果科普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培育一支坚强有力的当地实用技术队伍,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精准扶贫可持续性,提升科技扶贫质量,达到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三改两减一调一增” 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经济林管理技术和效益,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三改”:一改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成熟期配套、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使全园良种率达到95%以上。二改树形,针对不同树形,采取降低主干、疏剪、回缩等整形修剪技术,使全园果树通风透光,立体结果。三改土壤,采用果园覆膜、果园生草、追施农家肥等生产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在有条件的村户,率先推广“畜-沼-果”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增强果园生态系统的内部功能。“两减”:一减化肥,优化氮磷钾配比,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二是减农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开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控成本。“一调”:对密度过大果园,要采取间伐方式,增大株行距,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创造利于机械作业的生产条件。“一增”:通过以上配套技术措施,使果园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果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四)发挥各级组织机构作用,建立科技服务重点示范单位。林草科技服务活动面广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网络服务工作机制,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重点抓好示范乡镇林业站工作的开展,带动全县林业科技服务活动的全面有序进行。

(五)发挥乡镇林业站工作职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乡镇林业站是林草工作的基石,是林草部门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各项林草工作的落脚点,是林草主管部门联系广大林农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林业站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指导林农科学种植,促进林农丰产增收,充分发挥林业站提升林草发展服务的职能和作用,为推动林草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尽职尽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县林草局成立全县林草科

其他抽调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积极配合技术站,共同把林草科技扶贫行动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确保实效。县林草科技扶贫责任单位和科技专家要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扶贫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科技扶贫的关系,每年至少抽出1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各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早与帮扶林农取得联系,摸清底数,落实措施,确保林草科技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在推动林草科技扶贫工作中,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在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发现、总结和培育一批示范典型,树立一批长期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科技扶贫专家和基层技术人员典型,发挥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3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第4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通过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全乡8个村,48个社,392户贫困户,1567名贫困人口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做到每个贫困地区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驻村脱贫工作队,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切实做到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二、参加干部范围

乡人民政府全体干部、国有林场、乡综合林场干部职工、先念小学、卫生院、信用社、畜牧站党员机关干部,各村村支部村委成员、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政协人大代表等。

三、结对帮扶对象安排

对2015年识别出的392户贫困户、1567名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四、结对帮扶人员安排

(一)领导挂点。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勇挂包我乡凤凰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

(二)部门包村。结合领导挂联点,县统计局挂包凤凰村,国有林场挂包五福村,乡综合林场挂包青龙村,确保对贫困村的挂包帮全覆盖。

(三)干部帮户。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在本部门本单位所分配联系的村委会内确定帮扶对象,采取“一帮一”“一帮几”或“支部帮”等形式,结对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对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具体名单见乡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人员花名册。

(四)组建驻村工作队。在贫困村整合包村部门、单位及帮户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力量,组建驻村脱贫工作队,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脱贫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推动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驻村人员选派力度,充实工作力量。

五、主要任务

(一)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各级干部要深入挂包点,走访贫困村贫困户,认真做好走访记录,掌握贫困状况,制定脱贫规划。

(二)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核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脱贫信息动态管理。

(三)宣传脱贫相关政策。广泛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脱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各单位要协同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规划。同时,各包村部门、单位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到村到户帮扶方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推动帮扶项目落地。要跟踪了解挂包点帮扶项目实施情况和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变化情况,调整完善帮扶措施,研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确保帮扶工作见实效。

(五)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意见,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了解所包村发展状况,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加强教育疏导,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六)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指导贫困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脱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培养壮大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六、时间安排

从2016年开始全面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直到2020年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各帮扶人员每月不少于一次走访贫困户,驻村人员每月驻村不得少于15天,并形成制度。

七、检查考评

1.召开专题会议。挂包帮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结对帮扶的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步阶段工作安排。

第5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14.8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就是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扶贫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也真正为农民创造了很多增收机会,帮助了一部分贫困村实现了脱贫。

一、阿拉善左旗的滚动式扶贫概况

(一)阿拉善左旗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13个苏木(镇)(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巴彦浩特镇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全旗拥有草原6900万亩,林地120万亩,耕地24万亩,特别是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3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全盟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为主。

放牧养殖保留了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王府驼绒”荣获国际“阿米卡驼毛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肉苁蓉、甘草、麻黄、黄芪、锁阳等中药村,有雪豹、盘羊、野驴、鹿、兰马鸡、獐、猞狸等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发的有利资源。

自2002开始,为有效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阿拉善左旗相继启动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开展了规模、有序的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的聚集效益凸显;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稳步发展;四是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五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二)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以“民存、民管、民用,滚动扶贫”的村级扶贫互助发展基金试点,和“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偿滚动使用”,以及用贴息扩大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三种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群众对扶贫项目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监督,改变了扶贫资金分配使用要“平均、花光、无偿”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在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部分项目资金逐步转化为扶贫基金,由嘎查两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第一批受益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参与项目建设后,原项目扶持资金由嘎查逐步收回或以种畜置换,继续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利用,滚动扶贫。使扶持户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形成项目资金可持续运作的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赛汉塔拉、德力乌兰、温格其太、塔本呼都格、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巴润别立镇铁木日乌德和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共七个嘎查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扶持效果,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7个重点嘎查农牧民总人口1046户3408人,2008年末,7个嘎查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盟同期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较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针对以上阻碍脱贫致富的问题,阿拉善盟相关部门主要在通水通电、村路维修、饲草料基地建设、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棚圈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不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范。在减贫方面:7个项目嘎查共扶持农牧民650户2078人,分别占全嘎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2.14%和60.97%,其中扶持贫困人口524户1676人,扶持计划生育户196户665人。项目实施后,贫困人口比重降低,贫困发生率控制在7.1%以内;被扶持的农牧民人年均纯收入普遍提高了1125元,其中计划生育户人均增收1250元,并全部实现脱贫,被扶持嘎查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088元。同时在滚动式扶贫实施过程中了扶贫资金管理项目措施,严肃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现在以瑙干勃日格嘎查为例,对滚动扶贫的模式做具体说明。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该嘎查人均纯收入1317元;2005年项目实施当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356元;项目实施第二年,该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项目实施第四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179元;2008年,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2009年末,这个嘎查农牧民收入已突破7500元,在为农牧民创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嘎查位于锡林高勒灌区南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只有58公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共有耕地2282亩,林地278.9亩,农牧民144户,585人,其中特困户9户32人,低收入贫困户66户290人。2004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牲畜总头数1855头(只),人均纯收入1317元。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应用不够,是嘎查整体贫困的主要原因。 转贴于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37.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 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 “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第二,不具长远发展的地区,要加大转移培训扶持力度。

第三,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力度,通过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建设、城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张廷银.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新华社出版社,2005.

第6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14.8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就是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扶贫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也真正为农民创造了很多增收机会,帮助了一部分贫困村实现了脱贫。

一、阿拉善左旗的滚动式扶贫概况

(一)阿拉善左旗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13个苏木(镇)(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巴彦浩特镇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全旗拥有草原6900万亩,林地120万亩,耕地24万亩,特别是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3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全盟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为主。

放牧养殖保留了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王府驼绒”荣获国际“阿米卡驼毛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肉苁蓉、甘草、麻黄、黄芪、锁阳等中药村,有雪豹、盘羊、野驴、鹿、兰马鸡、獐、猞狸等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发的有利资源。

自2002开始,为有效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阿拉善左旗相继启动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开展了规模、有序的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的聚集效益凸显;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稳步发展;四是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五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二)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以“民存、民管、民用,滚动扶贫”的村级扶贫互助发展基金试点,和“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偿滚动使用”,以及用贴息扩大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三种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群众对扶贫项目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监督,改变了扶贫资金分配使用要“平均、花光、无偿”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在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部分项目资金逐步转化为扶贫基金,由嘎查两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第一批受益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参与项目建设后,原项目扶持资金由嘎查逐步收回或以种畜置换,继续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利用,滚动扶贫。使扶持户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形成项目资金可持续运作的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赛汉塔拉、德力乌兰、温格其太、塔本呼都格、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巴润别立镇铁木日乌德和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共七个嘎查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扶持效果,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7个重点嘎查农牧民总人口1046户3408人,2008年末,7个嘎查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盟同期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较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针对以上阻碍脱贫致富的问题,阿拉善盟相关部门主要在通水通电、村路维修、饲草料基地建设、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棚圈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不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范。在减贫方面:7个项目嘎查共扶持农牧民650户2078人,分别占全嘎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2.14%和60.97%,其中扶持贫困人口524户1676人,扶持计划生育户196户665人。项目实施后,贫困人口比重降低,贫困发生率控制在7.1%以内;被扶持的农牧民人年均纯收入普遍提高了1125元,其中计划生育户人均增收1250元,并全部实现脱贫,被扶持嘎查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088元。同时在滚动式扶贫实施过程中了扶贫资金管理项目措施,严肃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现在以瑙干勃日格嘎查为例,对滚动扶贫的模式做具体说明。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该嘎查人均纯收入1317元;2005年项目实施当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356元;项目实施第二年,该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项目实施第四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179元;2008年,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2009年末,这个嘎查农牧民收入已突破7500元,在为农牧民创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瑙干勃日格嘎查位于锡林高勒灌区南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只有58公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共有耕地2282亩,林地278.9亩,农牧民144户,585人,其困户9户32人,低收入贫困户66户290人。2004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牲畜总头数1855头(只),人均纯收入1317元。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应用不够,是嘎查整体贫困的主要原因。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37.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第7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平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7.46亿元、31.49亿元、68.91亿元,同比增长2.9%、14.6%、17.3%。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6亿元,较上年增长29.3%;地方财政收入和各项税收预计完成5.71亿元和8.85亿元,同比增长6.1%和8%;完成工业增加值10.99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7090亿元,同比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410亿元,同比增长5.9%。

居民出境

不再需要邀请函

对于正在准备出境旅游访亲探友的居民来说,2月1日可谓是个好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公民在办理出国申请手续时,将不再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来自境外的邀请函。公安部门同时还将取消签发出国护照附带的出境登记卡。此项新规定是为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公安部在改革出入境管理办法时,还有另外几项变革。

加快药品GMP认证进程

自治区加快监督药品GMP进程工作会议近日在拉萨召开。GMP是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普遍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是国际贸易中药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必备文本,是藏药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大会上,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白玛桑布要求藏药生产企业要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实施GMP工作,为藏药产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据了解,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林芝奇正藏药厂现已顺利通过GMP认证。

加强口岸开放

自治区经贸系统近年来加强口岸开放的基础调研,完善了已开放口岸功能和配套设施工作。其中,吉隆和普兰口岸的改扩建已经列入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773万元。

8处古建院

维修工程通过验收

近日,泽当康萨等8处古建院维修工程通过自治区及拉萨市专家验收。这8处古建院包括泽当康萨、独康强、嘎结夏、岗嘎夏、朗苍强、果瓦康赞、热堆康赞、盘雪大院。国家建设部拨巨款用于维修这8处古建院,其中拉萨八廓街7处古建院耗资1292317.94元。目前,这8处古建院现已全部改为民宅,且保持了典型的藏民居风貌。

第一家地市级药品

监督管理局在拉萨成立

第一家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拉萨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在拉萨市正式挂牌成立。据悉,山南、林芝、那曲、日喀则等6个地区的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于近期陆续挂牌成立。成立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是为了从法律、行政、技术等方面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证更广大的人民用药放心安全,促进藏药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川藏公路半数里程实现硬化

日前,川藏公路境内海通沟、如美沟、古乡冰川、拉月茶场至鲁朗及新冰川桥、索通桥、加龙坝桥等一批病害整治、新建项目相继交工验收。经交工验收的检测评定,所有项目全部合格,多数项目达到优良工程。至此,川藏公路境内1285公里内,有700公里实现硬化,占总里程的56%。

青藏铁路2002年

计划投资50亿元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2002年计划投资50亿元。青藏铁路全线10亿元投资和综合实物工作量目前均完成年度计划,已建工程普遍达到较高水平。据悉,2002年青藏铁路建设计划安排投资50亿元,实现格尔木至望昆段铺通,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沱沱河段线下工程力争完成80%,沱沱河至休冬曲段线下工程力争完成50%。

自治区1502人

获取首批医师证书

在自治区卫生厅举行的全区首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颁发大会上,来自各地(市)卫生局、厅直各单位的1502人(其中执业医师1391人,职业助理医师111人)获取首批医师证书,这标志着医师队伍已正式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建成科研检索数据库

自治区刚刚建成自己的科技检索数据库,以方便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申报专利和科研成果鉴定等的咨询。名为“自治区科技查新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分别为科技进步获奖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企业产品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和科技论文及摘要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由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经过几年时间,搜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后建成的。

将首次整治文物市场

为了堵住文物流失漏洞,首次文物市场整治已经开始。此次文物市场整治将以拉萨八廓街集市和日喀则老城区旧货市场为主,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经营秩序,取缔非法经营文物场所和非法文物拍卖活动,全面扭转文物市场混乱、假货、赝品泛滥局面。据初步确定,此次整治将分为两个阶段:取缔一切非法经营文物场所;重点打击非法制假者,查处非法制造假文物的窝点。

昌庆街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颁奖仪式上,昌都地区旧城区改造项目--昌庆街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为当地群众居住条件带来的巨大改善倍受专家好评,一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0年建成的昌庆街项目建设,将人居环境改善和文化资源的发掘进行了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建设、交通和商业服务的协调发展,避免了旧城区改造容易产生的社区外迁、街区性质改变等问题。 这项工程总投资8200多万元,用地面积2.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1万平方米。其中16%的资金来自国家基础设施投资,84%来自招商开发、商用建筑出租和银行贷款等。

去年农牧民

人均纯收入1410元

200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1410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5.9%。 2001年种植业取得连续第十四个丰收年,全区粮食总产约98万吨,油菜和蔬菜总产为4.5万吨和18.2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和7%。畜牧业呈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区仔畜成活率达86%,同比提高3.46个百分点,成畜死亡率1.85%,同比降低1.55个百分点。预计肉类总产达16万吨、奶类总产2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12.7%。农区、农郊畜牧业强势明显,13个农牧结合示范乡镇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490元,超出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8%,其中现金收入达1126.7元,占45.25%,增长10到15个百分点。

拉萨市老城区将大规模改造

拉萨市老城区基础设施大规模改造项目设计方案近日通过专家论证。该工程将在今年5月动工。 拉萨市老城区位于现拉萨市中心,街区巷道纵横交错,居住着7万多居民,是集商贸、宗教、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加之年久失修,排水、供水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排水管道的管径狭小,到了雨季,流水不畅,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不便,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该工程预计投资3.6076亿元,总工期3年。

中央将继续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支持发展

1月22日至23日,央行会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银行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有关金融部门继续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据介绍,从1994年中共中央第三次工作会议以来,各家金融机构赋予了特殊优惠的金融政策,金融业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末,自治区各项存款余额212.9亿元,比1994年增长约3倍,各项贷款余额96.62亿元,比1994年增长1.4倍。从1994年至2001年央行累计发放再贷款34亿元。

据悉,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五”期间在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特殊金融优惠政策措施:自治区有关金融机构统一编制年度货币信贷计划、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统一执行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利差由中央补贴;增加在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贷款和授信权限;在央行贷款、现金和外汇管理方面也实行特殊政策。大力支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

日喀则植树造林工作

成效显著

日喀则地区以日喀则市江当乡和市区西郊的德列作为造林第一线的重点,2001年共袋状造林1万株,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为充分保障春季植树的苗木,雨季营养袋苗绿化3000亩,成活率近95%。

南木林县采取水利为先行的造林方法,2001年春季造林4400亩,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江孜和康玛县在去年遭受严重的洪灾后,分别恢复林地1553亩、554亩。

据统计,2001年,日喀则地区共完成造林52349亩,其中春季成片造林199998亩,农田林网1819亩,四旁植树237.6万株(折合面积23760亩),雨季造林3100亩,秋季造林3500亩,绿色通道12733株,栽植经济林木8200株,封山育林11.15万亩,迹地更新2490亩,城镇绿化9.11万株,人工模拟飞播造林5800亩,极大地改善了整个地区生态环境。

扶贫开发事业步伐加快

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召开,今年把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农牧民群众作为扶贫的重点对象,各项扶贫开发资金预计达4亿多元,其中政府无偿扶贫专项资金2.5亿元。

仅2001年,国家为安排各项扶贫开发资金达2.7亿多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300万元,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34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6000万元,以工代赈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扶贫信贷资金7100万元。

2002年,要把发展种养殖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加大扶贫科技培训力度,在基层和农牧区,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致富能手。同时还要动员和组织区内外社会各界、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建设,捐款捐物,解难济困,大力开展信贷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光彩扶贫、希望工程、卫生扶贫、智力扶贫等,加快扶贫开发事业的步伐。

雅鲁藏布江源头部级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启动

为有效保护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前不久,成立了雅江源头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建设试点工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前期工作。

第8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全场2018年贫困户49户184人,其中红卡户14户52人,蓝卡户34户128人,黄卡户1户4人。到2017年底,已脱贫48户181人,2018年脱贫1户3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产业扶贫:贫困户有8户发展果业种植,黄桃面积35.8亩,政府补贴资金每亩1000元,发放资金35800元;林场正在改造茶园面积300余亩,作为两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地,并安排贫困户抚育生产。

2、教育扶贫:今年贫困学生高考专科录取新生3人,每位贫困学生材料都上报到市扶贫办及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发放教育帮扶资金补助3000元/人,林场给予500元/人奖励。同时申报吉安贫困学生教育临时救助3000元/人,井冈山旅游中专2人“雨露计划”资金3000元/人,以上教育帮扶资助资金20000元。幼儿园全日制9年义务教育、高中学生13户14人,教育扶贫资助资金25900元,共获得教育帮扶资金45900元。

3、保障扶贫:49户贫困户中有37户55人享受低保政

策。

4、健康扶贫:49户184人,贫困户2018年新农合、商业医疗保险、新农保缴费全部由政府统一代缴,市内就医全部一站式报销住院费,市外就医报销人员在井冈山市民中心医保窗口进行二次医疗报销。

5、 安居保障:所有贫困户住房经维修已达安全标准,

其中贫困户25户96人,已于2016年移民,安置在罗浮梦想家园和幸福家园,并为每户移民户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月工资700元,与市劳动就业局签订了三年合同。

6、美丽乡村建设:两个点财政资金共60万元,进行饮

用水改造、入户道路硬化、居住环境美化。村庄环境整治,财政资金共55万元,对村庄道路、桥梁、排水沟等进行维修、改造、整治。以上项目的建设施工,安排村里的理事会牵头负责,带领村民自主施工,贫困户劳动力优先安排做事,在家门口可以赚到劳动工资。

7、生态保护工程:林场新增乡道公路的边沟清沟除草、防火线维修、防火林道维修等共计15万元,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增加劳动收入。

8、村级集体收入:整合土地资源今年以来达到村收入2万元。入秋以来,林场安排两块茶园110亩+230亩,分别给两个村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基地,由村干部负责管理,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进行抚育、修剪、补植,明年春天即可采茶出售,产生经济效益。

9、西坪村“三到位”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得到股份公司10万元,管理局2万元,旅游执法处2万元等单位的大力资助。

第9篇:林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目前,内黄县2016年度计划脱贫的13290名贫困群众已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其中通过产业发展脱贫的占82.5%。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有力促进了内黄农业延链补链进程,推进了温棚瓜菜、现代畜牧业、生态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温棚瓜菜产业,形成了“三平台一基地”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即18.7万亩温棚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内黄果蔬城销售平台、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全省、全市产业扶贫现场会先后在内黄召开,推广内黄产业扶贫的经验和做法。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产业扶贫实效

内黄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致贫原因多为因病、因学、缺劳力、缺技术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经过多方调研,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脱贫都是不可持续的,就脱贫而脱贫很困难、不稳定,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依靠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实现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委、农业、林业、蔬菜、畜牧、商务、金融办、扶贫等部门为成员,搭建了产业扶贫平台。成立农业项目建设指挥部,科学谋划布局产业扶贫项目,为开展产业扶贫提供组织保证。二是突出政策保障。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先后出台《内黄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内黄县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的意见》《内黄县实施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意见》《关于推行金融信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文件,全力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三是深化帮扶活动。全县26名县级干部、925名科级干部、3324名机关干部、90个县直单位、66家重点企业,分别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确保“不落一村、不少一户、不漏一人”。四是严把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扶贫资金全部纳入县纪委监管平台,所有项目招标全部进入县招管服务中心监管,纪检、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扶贫资金规范使用,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坚持规划引领,放大特色产业优势

高标准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低水平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在统筹做好县、乡、村、户和县直部门“五个脱贫规划”的基础上,内黄县政府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聘请中国农业大学规划科学研究院,高标准编制《内黄县扶贫攻坚贫困村产业脱贫规划》,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劳务输出以及光伏新能源等各具特色的富民产业。按照全县总体规划,制定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年规划》《百万只肉羊振兴规划》《现代林果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结合各乡镇区域及产业现状,确定了产业扶贫三大方向。一是划定高效设施农业7大片区,覆盖10个乡镇、56个贫困村;二是划定现代畜牧业3大片区,覆盖5个乡镇、19个贫困村;三是划定林果业3大片区,覆盖3个乡镇、15个贫困村,基本达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对新发展温棚瓜菜2亩以上和养牛5头以上、养羊20只以上、养猪30头以上、养禽3000只以上的贫困户,每户扶持资金5000元;对新植果树3亩以上每户扶持资金3000元。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学习,搞好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市场3项服务,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带动了温棚瓜菜、现代畜牧业、生态林业三大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温棚瓜菜不断壮大。面积达到18.7万亩,建成集约化育苗工厂35处,年育苗量4.5亿株,温棚规模及工厂化育苗量稳居全省第一,享有“东有寿光,西有内黄”的美誉;建成7大瓜果菜片区,每个片区1万亩,片区内人均增收3500元,达到了“扶持一片,发展一片,脱贫一片”的效果。二是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进行扶持,给予畜牧业片区养殖户奖补资金,培育了一批部级和省、市龙头畜牧企业,被农业部确定为肉羊生产监测县、生猪生产监测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现代肉羊和现代家禽优势产业集聚区。全县标准化养殖场(区)达291个,三大片区养殖户达到1860户,其中贫困户1100户。三是经济林果业持续发展。全县成片造林30万亩,小杂果种植面积16万亩,花卉苗木6000多亩,林木覆盖率达37%,位居全国平原县前列。建设林果园区18个,20个村、3000户贫困户受益。同时,大力发展红枣、尖椒、花生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花生四大片区41万亩、尖椒三大片区30万亩,覆盖13个乡镇、5000余户贫困群众,形成规模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精准稳定脱贫

推进产业扶贫,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内黄县围绕产业扶贫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把金融扶贫的保障作用发挥到极致,协调资金2.45亿元,创新实施“到户增收+”“金融+”、光伏带动三大产业扶贫新模式,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一是实施“到户增收+”模式。实施“到户增收+入股”模式,贫困户将到户增收资金以入股方式交给企业,每年年终分红1500元。实施“到户增收+就业”模式,贫困户在企业务工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务工时间不低于8个月。实施“到户增收+自我发展”模式,坚持“宜棚则棚、宜林则林、宜养则养”,通过享受到户增收资金,扶持发展种养业,增加群众收入。马上乡赵信村扶贫产业基地,计划投资250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新型智能温棚500亩,3年内每年为全乡250个贫困户每户发放分红收益1200元,计划吸纳50名贫困人员就业。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制定《关于推行金融信贷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实施政府、信用联社、中原农险、农业专业合作社“四位一体扶贫贷”模式,累计发放扶贫信贷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400户8541人稳定脱贫。实施“金融+资金托管”模式,贫困户将5万元扶贫贷款资金由企业托管,年底取得保底收益。目前,共向36家企业投入资金1391万元,采取资产收益分配方式,带动2992户、7695人稳定脱贫。其中,万洋国际广场与楚旺镇签订3年带贫协议,带动18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天辰农业与东庄镇签订4年带动协议,带动15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施“金融+就业”模式,贫困户在企业务工,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年务工时间不低于8个月。实施“金融+龙头企业”模式,贫困户将扶贫贷款资金投入龙头农业公司,由公司规划建设新型智能温棚,向贫困户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育苗、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贫困户以入股分红或务工的方式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实施光伏带动。内黄光伏产业基础良好,投资10亿元、占地2800亩的100兆瓦昊诚光伏于去年并网发电。在此基础上,内黄县出台《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的意见》,县财政出资在贫困村集中建设光伏电站,重点扶持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和无稳定收入的贫困户,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已投入资金2178万元,在16个乡镇40个村建立了2800千瓦光伏电站,每个贫困人口1千瓦,年收益1200~1500元,带动853户2855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建设精品农业园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