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文核心范文

中文核心精选(九篇)

中文核心

第1篇:中文核心范文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平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

大家好!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学,重视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制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的理想愿景、治理方式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共通默契的地方。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人有云:“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照、互为包容、互为渗透、互为升华。任何一种文化,都面临着人类共同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慰藉,怎样构建与调适合理的伦理秩序与个性自由之间的关系,怎样妥善对待文化上本我与他者的同异性质,怎样克服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现象。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究竟该怎么来概括?可谓言人人殊,众说纷纭。各种说法无疑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皆可作进一步的推敲商量。我个人认为,也许可以抽象提炼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博爱

基于“民本”立场上的博爱精神,很显然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以和为贵”,诸子百家思想观点有所差异,甚至不乏对立,但是在对“爱心”的肯定与弘扬上则是趋同的。

在儒家学说中,“仁”是最高的政治伦理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被引入治国之中,就是主张推行以“爱民”“安民”为主旨的“仁政”,实现“德治”的理想境界。

墨家学说具有相当饱满的人民性,其中心思想就是“兼相爱,交相利”,这里的“兼相爱”,很显然与儒家“泛爱众”含义相似,蕴涵有“博爱”的基本精神。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有“博爱”的精神。即:舍弃过度的措施,摈除酷烈的政举,尊重普遍规律,承认独特个性,一切顺任自然,凡事因势利导,使民众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种“爱”,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号称为“三宝”之一的“慈”。

即使是在崇尚功利的法家与兵家那里,也不乏“爱民”的情怀,尽管其表述的方式有别于儒、墨学派。如法家主张“富国强兵”,其本意之一也是为了造福民众,“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因此,政治得失在于做到能够避免“伤于民”“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至于兵家,也提倡“唯民是保”。主张关心民众的福祉,爱护士卒的利益,“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

这种爱,从范围上讲,普及于天地万物,惠泽于草木昆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同时超越族群、超越邦国,所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至太平之世,夷狄进之于爵,天下远近小大如一”,(何休《公羊传解诂》) “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爱”具有博大无涯的性质,称之为“博爱”乃是名副其实。

二、公平

公平,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与倡导的政治理想。在他们看来,对社会稳定和和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社会生活中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大量存在,愈演愈烈,导致贫富悬殊,民不聊生,严重激化社会矛盾,酿成社会动乱。“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表现为经济资源配置上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剥削经营方式上,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什二,吾犹不足,而况于什一乎!”政治前途出路上,是少数人把持主要资源,不容他人染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法律奖惩对象上,是同罪异罚,赏罚不公,“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教育权利享受上,是富贵者近水楼台,拥有一切,贫寒者忙于生计,无所受益;生活境地对比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宛然两重天地。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使社会保持稳定,就必须改变这样的现实,为此,历代思想家大多主张通过建立利益调整的机制,来改变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失序状况:“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在维持统治者长远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与公正,将社会冲突的程度控制在最低的程度。于是,他们主张“正人”必先“正己”,统治者应该体察民情,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主张节制剥削,安定民众的生活,“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主张政治资源共享,“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法不阿贵,赏不遗贱,“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主张教育权利分摊,“有教无类”。主张去奢节俭,“去甚,去奢,去泰”。主张发展生产,丰富可分配的各种社会资源,“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总之,运用政策的杠杆和制度的功能,减轻甚至消弭导致社会不和谐,政治不安定的种种动因,构建和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正义

毫无疑问,正义是构成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又一个基本范畴。所谓“正义”,就是正确的行为原则。“义者,宜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很显然,合理而高尚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韩诗外传》)这就是韩愈《原道》中所提出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为此,古人提倡崇公道、顺公理、厉清议,将“公”看作“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理之要”,并主张发挥舆论和邢赏两种手段来维护至公。

具体而言,这在社会规范方面,是强调明礼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也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至于“礼”,《左传》赋予它“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意义,道德如何具体体现在行为上,需要礼来做恰当的规定。经过礼对道德的整齐划一,道德才具有普遍性。同时,道德也必须通过礼来约定,才具有可实践性。故“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在人格磨砺和理想追求上,是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与气节观。强调忠孝节烈,就忠而言,它更多的包涵对祖国对民族深沉的爱试想,没有“忠”的道德观念,很难想象会有文天祥、史可法们慷慨激昂的民族大义。就今天来说,孝敬父母、忠于国家民族,依然不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节烈在古代,也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的气节、操守的要求,这种要求,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角色品格。即人在社会上充当什么角色,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遵守相应的道德要求。因此,官员叛国、贪污、渎职,都属于失节。推而广之,凡是不正当履行自己职责的人即是失节,从这方面而言,也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同时,正义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相对平等和社会角色的各自担当,《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里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孟子》中写道:“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犬马,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仇。”

在社会管理上,正义的精神就是“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疾苦,满足民众的愿望。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西周初年,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孔子建立“仁学”,核心宗旨便是“爱人”,主张“亲亲而仁民”。孟子“民本论”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秦汉以降,“重民爱民”始终是正义在社会实践层面上的具体体现,维系着社会的相对稳定。

四、包容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这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古人早已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是无助于事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即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正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在治国上,就是要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故能为百谷王”。在用人上,就是主张秉持宽松的尺度,切不可求全责备,应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统治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即所谓“百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光彩夺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而非封闭的系统,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活力因子丰富和充实自身。从战国晚期诸子之间的整合融汇,到秦汉思潮的综合贯通;从隋末王通的三教归一,到宋明理学的援释入儒;从胡汉文化的交汇渗透,到中西思潮的激荡沟通;中华文化始终在保持主体性的前提下,不断汲取新的因素,注入新的活力。

五、进取

第2篇:中文核心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核心文化 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建设特色企业文化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强化提升执行文化的重要意义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企业战略宏图、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文化即基于执行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把企业战略目标变成现实结果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执行文化促使企业文化从造势到落地

从过去多年实践来看,企业更多的关注对企业文化的梳理和提炼的工作。在完成文化建设的提炼与总结之后,就会涉及企业文化的实践与落地问题。对很多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能“落地生根”,是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如果想要企业文化由“虚”到“实”,执行是关键。也就是说:企业自觉按照自己所倡导的理念、准则、价值主张,认真执行,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执行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是企业竞争优势所在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市场策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框架及其它物化和固化了的企业要素,都是可以仿制或复制的,但许多有识之士之所以认为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作用,是由于企业文化难于仿制或复制。这里实际上是指企业文化的“执行细节”是难于仿制或复制的,这是因为执行文化更关注目标和结果、关注行动、关注细节。执行细节千变万化,此生彼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完全仿制或复制下来的。这就是竞争优势所在。

(三)执行文化作为企业的基因,是决定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人员与运营流程是核心的三个决定性要素。如何将这三个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很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最大困难。而战略、人员与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执行”的精神来指导落实。就企业战略而言,任何一个优秀的战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凭空臆断,都需要企业领导者强化执行文化建设,以踏实执行的心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与行业发展特点进行透彻地分析与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来确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二、企业强化执行文化的四大误区

执行文化的目的是对企业文化现状的改观,提高全员素养,营造文化氛围,强化执行文化的关键是如何去做前期准备工作和寻求有效的建设方法,避免以下误区在企业演绎。

误区一:强力推行

在推行执行文化前,首先,要核实本企业是否具备推行的条件。其次,要向员工明确推行执行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再次,要考虑执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力求做到未雨绸缪,执行有力。执行本没有错,而强制执行员工就会怨声载道。

误区二:基层开刀

企业的领导者属于决策群体,是员工的行动指南。领导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心里和工作热情。无论是文化制度还是企业的其它管理方面的制度,领导不去带头执行和把握方向就让员工去认真地执行,员工则会采取对策阳奉阴违。所谓的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一个企业要想夺得市场的主动权,营造和谐环境关键取决于企业中、上层领导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身体力行的执行制度,而不是先从基层开刀。

误区三:有始无终

执行文化主要体现“执行”二字,没有执行力的文化或像人间天堂或如一团散沙。对于企业来说,用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一贯做法,但是企业内部是否有监督、考核机制是很多企业忽视的问题,致使制度就如同虚设,那就不用谈“执行”了。制度变得苍白无力,从而会出现制度执行中断、无人问津、随意亵渎的局面。

误区四:形式主义

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这种做法是对企业、员工和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形式主义的执行文化会出现实际执行和表面文章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点。认为挂几条横幅,写几条标语,宣传栏配几张插图就是企业文化,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一方面是欺骗员工纯真,另一方面是蒙骗社会公众的视线。

三、当前企业建设企业执行文化的途径

(一)提高全员对企业执行文化的认识

执行要上升为执行力,表现为不断创造价值的行为过程,就必然要求它具有持续性的特征。而真正连续的执行和执行力,唯有通过企业执行文化才能把执行理念和工作价值观外化出来,而且是一种十分自觉地连续执行的组织整合行为。要使企业从最高管理者直到普通员工都认识到:执行行为犹如经济基础,执行文化犹如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执行行为,就决定将会凝聚成什么样的执行文化。而好的执行文化又反过来有机整合各部门、各员工的执行行为到组织目标方向上,从而使执行行为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二)修炼员工执行习惯

思想决定生活,生活决定习惯。所谓执行习惯,不是仅指员工个人的习惯作风,而是立足于团队执行力基础上的组织行为习惯。只有当执行行为真正成为每一位员工和团队的作风和习惯的时候,执行文化就形成了。需要指出的是,执行习惯虽有赖于企业规章制度的轨导,但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却是依赖于企业和团队中有意营造的一种执行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员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好的执行理念,养成好的执行习惯。

(三)培养执行型领导

所谓执行型领导是指这样的团队管理者:他们具有强烈执行理念和价值观,关注目标与结果、关注行动、关注细节己经内化为他们管理意识,行为习惯和工作风格。执行型领导具有极强的战略意识,他们方向明确,具有很高的预见性和决策能力,做事针对性很强。他们须臾不会忘记解决什么问题、实现哪些目标、达成何种结果。他们对事业充满热情,他们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推崇“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问题多”,他们习惯于想办法,再把办法变为行动。所以他们的执行理念、风格和习惯对于他们领导的团队成员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感召力。如果一个大型企业,拥有几十名优秀的执行型领导者,那么这个企业执行文化氛围就很浓厚了。

(四)注重细节与流程

第3篇:中文核心范文

如何确认某种中文期刊是核心刊?目前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以那种为准?答: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第4篇:中文核心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文知识;核心知识教学

语言知识是发展技能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2)。[1]英语课文学习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价值。从单元教学来看,课文教学指向写作,其有效性表现为单元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课文教学能否有效实现其所承载的课程价值,取决于课文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教学。然而,当下课文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偏颇,忽视核心知识的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课文知识教学,积极探索核心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

一、 当下英语课文知识教学的误区

当下,在课文知识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语言知识的累加必然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累加又必然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英语课程标准五维目标的孤立理解,导致课文知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出现偏颇。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单一。在制定课文知识目标时,教师大都直接列出课文中的词汇,学习要求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纯知识的教学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解题能力,很少关注知识在课文语篇中的表意作用及写作特点,很少考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脱离生活运用的知识教学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用分离的英语学习观。

2.教学内容片面。在确定课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而是罗列出课文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唯恐遗漏。贪多求全的“地毯式”知识教学平均用力,缺乏对课文核心语言知识的聚焦,难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话题知识、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缺陷”,不利于培养语篇中整体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式机械。受单一知识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往往撇开课文,直奔知识点讲解。学生则面对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学案,反复读背默练。这种抛开课文教知识的方式导致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得到很多“惰性”知识碎片,却失去了深度理解课文、体验写作技巧的机会。同时,“注入式”知识讲授的方式也使学生失去思考以及语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

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走出纯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就要从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角度,思考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对英语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核心知识是指学习一门学科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一节课上,核心知识是指与教学目标实施直接关联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项目,是教材文本中最基本的课程知识,是在课内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2]外语核心知识是怎样影响核心能力发展的呢?学者指出,语言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不仅有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世界性知识、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种因素。[3]我们可以把以上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话题等)、语篇知识(衔接、连贯等)、学习能力(策略、方法)、人文素养(思想、情感、文化等)。课文知识教学要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搭建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学习策略、人文素养的四维核心知识和素养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外语能力的发展。

三、英语课文核心知识的教学路向

1.重视核心语言知识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分类的方式描述各项语言知识的要求,对各项知识目标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而教学参考书一般只提供课文中的“三会”或“四会”单词或短语,这些导致知识的呈现和教学随意分散。课文包含了围绕单元主题的词语集,包括主题单词、主题词块(短语、句式)等单元核心词汇。[4]这些词汇构成了话题语篇的内容,是单元写作的重点词汇,因而是课文语言知识教学的核心。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上 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文中的主题词块be present to, show an interest in, make music with, go on to study, win an Oscar for, make sounds from…by…, successfully bring… together勾勒出音乐家谭盾的成就和成功的经历,构成了课文的核心语言知识板块。以课文主题和内容确定核心知识的好处是,知识教学有语篇的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建立基于话题的知识图式。

2.关注知识的语篇衔接作用

只注重词句而忽略篇章生产和解读的外语教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获得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5]课文知识教学要牢固确立语篇意识,在教学核心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部是怎样组织并保持衔接和连贯性的。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下Unit 1课文介绍了北京和桂林旅游景点,文中出现了很多倒装句:In the middl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is the Palace Museum./ Next to the Palace Museum is Tian’anman Square. In the Northwest of Tian’ anmen Square is the Summer Palace.不少老师的教学止于孤立讲解“倒装句要注意主谓一致”,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笔者在教学中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引导学生品读比较两种句式,体会使用倒装句的语篇组织功能:突出强调相关内容、保持与前文的紧密联系、使行文更为连贯。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的语法用法,也感受了其语篇衔接作用,增强了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

3.渗透知识创生的策略方法

唐露萍(2014)认为,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建基于生命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有效交往,即在真切情感的依托下和真实的思维碰撞下才能生成和建构知识与意义。[6]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创生出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活”性“真”知。[7]英语课文知识教学要避免单向的灌输,通过信息转换、情境体验、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提供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机会,构建“学用”课堂。在“学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接受“惰性知识”,而是在灵活运用、内化创生知识,促进心智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上述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课文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一只玻璃瓶,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位置、改变敲击速度和力量等方式创造玻璃音乐,然后推选最佳音乐作品并颁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真切体验了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by…,be presented to, win a prize for…等核心语言知识,而且积极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制造音乐的过程,增强了“学用”英语的学习策略意识。

4.领悟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

王道俊(2011)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8]课文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要体验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例如,上述课文通过make music with…, make sounds from…by…等核心词汇表达了谭盾对音乐感兴趣却又没有乐器使用,就运用石头、纸张、水来创造音乐,教学时就应避免机械讲解和读背,而要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词汇表达的谭盾喜爱音乐和大自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然产生对名人和伟人敬佩和向往之情。学生只有感悟到知识表达的思想情感,才会感受到知识传递的精神力量,也才会增强运用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意识和能力。至此,知识教学才达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其教育价值。

核心知识是形成外语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知识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师要增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意识,确立核心语言知识、语篇衔接知识、学习策略方法、领悟思想情感等知识和素养要素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应改变纯知识讲解、读背默练等机械方式,努力构建“学用”英语课堂。通过立足语篇、创设情境整体设计课文核心知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加深理解文本、主动创生知识、体验写作技巧、形成学习策略、升华思想情感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3]王静: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4]冒晓飞:初中英语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实践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166.

[6]唐露萍:“真语言”:本真教学的有效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7]黄聚宝: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J].教学月刊,2015(1-2).

第5篇:中文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创新;武术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为民族振兴指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石、为公民自我素质的养成提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仅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的价值目标与方向,更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宗旨。〔1〕党的十中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应运而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还是社会层面出发,抑或个人角度出发都将对筑牢核心价值观发扬武术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扬帆,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淫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3〕孙传晨?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德教育研究〔J〕?郾搏击.武术科学,2014(08):24-25?郾

第6篇:中文核心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 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也变化着。语文教学渗透着人类文化、人文价值,这是语文学科具备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文关怀,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太过重视文本情境的创设,为了迎合应试考试的要求,着重教传给学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课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在文章的作用、某句话所用的艺术手法等回答阅读理解类型题的答题技巧,而将课文中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放置一边,像是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导致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随着教授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消失不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追求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重视课本中的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理解和运用语言,将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的语言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避免太过重视哪一方面,使语文的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相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追求

作为重要的价值之一,语言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为了发挥语文核心价值的作用,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要求。比如用神话故事教学,内容丰富:神话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神化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神化故事中的主人翁。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想象,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编造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可以分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两大类。故事是为形象服务的,离开了人物形象,它们只能孤立地成为抽象化的概念、符号式的标签。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在民间流传,教师在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与理解神话故事的有关知识。

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分析文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对文中的某个词或者某句话所使用的手法等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体会。另一方面是分析文章的布局及在文中的作用。比如:会“呼吸”公路这一课,“呼吸”用上了双引号,有着特殊的含意,即公路的“呼吸”不像任何动物的呼吸,而是一种清除空气污染的方法,文中说公路会呼吸,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公路富有生命力。在教学“阳光很活泼”这一课时,学生知道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进行描写,为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更加突出文章主题,文中的最后一段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扣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在内容上深化全文的中心,深刻而含蓄。在学习“三峡之秋”时,学生知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明丽,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热烈,写三峡黄昏的特色是来得早,而去得迟。

在探索和追求小学语文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的表达能力。为了符合语文课程的标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表达自我,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这种语文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体现高年级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自我体会和感悟,多动手动脑,练习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训练,进行摘抄和写段落的大意,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大意的表达。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与每个人的自学自悟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采用一些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课外阅读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用来摘抄阅读文章的优秀的词语、句子、段落,并在空闲时间读记,记在内心,长期积累,有利于自身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错题本,使学生在本上记录自己做的错题、写的错字,并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生活进行语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的统一,追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中文核心范文

刊名: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主办: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七0六所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7024

CN:   11-1775/TP

邮发代号: 82-42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创刊时间:198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第8篇:中文核心范文

1.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考核,如果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毫无相应的奖励或者惩戒措施,那考核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造成的后果就是考核成绩高的员工与成绩低的员工享受的待遇和福利都是一样的,这将助长不良风气,使优秀的员工缺乏继续努力的信心。因此,必须要在经济上以及非经济上给予奖励和惩戒。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绩效工资,补贴工资,年度奖励等,非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工资环境和工资氛围等。

2.团队内部缺乏交流沟通现阶段,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主要原因是考核的内容与员工的工资以及晋升紧密相连,使得考核显得更为紧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继承传统的操作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都不关心,仅仅是上级布置任务,下级执行命令,沟通的缺乏使得本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变为单向的上行下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等,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水平,从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经济以及非经纪奖惩措施挂钩,采取全面考核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认可度。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增加绩效工资,并改善其工作环境等奖励措施,同时,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在承受范围以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外,对员工的职务升降以及学习深造情况也将以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考核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考核内容删掉,并邀请专家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协同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制度。

3.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将自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考核内容的相关意见积极表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给予奖励。同时要本着管理者与被考核人员的平等关系,本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大集体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共同目标,积极交流沟通,为社区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论

第9篇:中文核心范文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因为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及其丰富,所以在高中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必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f,语文素养是学生融入社会并得以发展的一种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质。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些观点,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事无大小,一定要做到细心,因为学生只有把身边的小事、细节做好,将来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对于生活中的细节,很容易忽略。另外,还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好的习惯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不教”讲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靠养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从点滴抓起,从细枝末节处着眼,在细微处落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更要善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逐步养成。学校靠教师,家庭靠家长,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至于使不良习惯滋生蔓延。

三、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朗读诉诸口,而手、眼、耳、脑并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朗读时要声音洪亮,要有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磨炼,情感的熏陶,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读无法熟悉文章,不读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不读不能感悟文章的灵魂所在,不读更谈不上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教室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称之为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语文朗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有时还配之以音乐。在朗读中,让学生领略《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感受《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滕王阁序》的描写,感受《登高》的气势与胸襟。教师适当的范读与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重视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字词句篇的常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灵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与新课程理念严重背离。

1.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会、去感知。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氛围中通过朗读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整体感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的整体把握、美好情感的获得等。鲁迅小说的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我进行了整体认知的教学。比如,《药》这篇课文,从结构上看,它有两条线索,一是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二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是人血馒头,学生把握了这两条线索就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而言,课文写的是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是批判着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生整体感知了作品的内容,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就有了基础,环境描写也就有了根基。因此,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熏陶感悟,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在于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如《我与地坛》中“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的作品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加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营造语文教学美的意境来鉴赏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心灵得到升华。名著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中尽自己最大可能地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