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正能量发言稿精选(九篇)

正能量发言稿

第1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改稿;方法;补;移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题桄榔树》诗:“化工到得巧穷时,东补西移也大奇。君看桄榔一窠子,竹身杏叶海棕枝。”[1]杨万里的这首诗本来是描写桄榔树生长得奇特,包含了竹子、杏树和海棠树的生态特征,它的树干像竹子,叶子像杏树,枝条像海棠,东补西移,因而奇特无比。实际上,在编辑修补和匡正文稿的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这种方法。“东补西移”法,又称为“移东补西”法、“补移”法,主要是通过对作者文稿中的疏漏之处增补,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通顺的词句进行次序的调整,以达到文通字顺的效果,从而提高文稿的质量。然而,由于过分强调作者“文责自负”,再加上编辑改稿过程中因受到种种限制害怕“侵权”,“补移”法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如此,在实际的改稿过程中,“补移”法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常常把编辑的改稿调侃地称为“为他人作嫁衣”,主要就是从其“缝补”文章漏洞的职能来说的。“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稿件,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编辑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并消除一般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等方面的出版要求。”[2]也就是说,作者送来的文稿只不过是半成品,仍旧存在着各种疏漏与逻辑性的错误,必须得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纠错正误后方可出版。

对作者的文稿进行“补移”是编辑改稿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所谓“补”,是指对作者文稿的疏漏之处进行增补和添加。即便是写作水平再高的作者,也难免有疏漏之处。编辑对文稿的质量进行把关的同时,对其疏漏错误进行补充更正也是职责之所在。因为这不仅是出版的需要,也是提高文稿质量的需要。所谓“移”,是指移动字、词或者语句与段落的位置,使之更符合语言表达的习惯、切合文章的语意。由于语言表达习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或者是书写的错误,词语段落错位现象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这些错误,往往是作者在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所没有注意到的,这就需要编辑用专业的规范来对这些次序的错位进行调整,将错位的内容移到合适的位置。

无论是补,还是移,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无法耐着性子对文稿的错误和疏漏之处一一辨别。可以说,这是编辑对采用的稿件进行纠误补漏的前提。同时,编辑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审稿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应比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作者在写作或者修订文稿时没有注意到的疏漏和错误,并予以纠正和补充。

在具体的改稿过程中,人们对纠错正误往往比较重视,而对于“补移”则缺乏应有的认识,以至于以“尊重作者”为由,对编辑的改稿提出种种限制,甚至提出少改或者不改,以防侵权。实际上,尊重作者与编辑改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把握好应改的“度”和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从“补移”的性质来说,编辑的“补移”只不过是对文稿的再加工、再创造,对作者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成果仍是作者的,并非是侵权。所以,编辑对于文稿存在的疏漏与次序混乱问题,尽可以放心的“补”、放心地“移”,一切以提高文稿的质量为原则。

对于编辑来说,“修改稿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修改自己的文章难,修改别人的文章更难,因为修改的人缺少作者具体的感受,而且改动原稿的同时又必须尊重原稿。”[3]要想将稿件修改好,不仅需要编辑具有高深的专业修养、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否则是难以胜任其职的。正因为如此,编辑要比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够洞察稿件存在的问题,并逐一予以更正。也就是说,编辑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丝毫不比作者少,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法规的保护。

在作者与编辑的债权关系方面,周国清先生曾指出:“围绕‘文稿’这个中心,作者和编辑都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作者可用‘文责自负’来保护自己的作品,拒绝编辑的修改,其前提是他的作品是完善的、好的,符合各种规范;编辑则要予以把关,修改作品,只有经过修改的作品才能向社会传播,其前提是他的修改是合理的,符合编辑出版要求的。……文稿一旦向社会传播,作者和编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作为文稿向社会传播的中介,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把关、优化;先有作者的‘文责自负’,再有编辑的修改、加工,作者更多地对文稿内容和传播效果负责,编辑则更多地同时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承担责任,一旦出现负面效应,其社会影响并不弱于作者。”[4]由此可见,编辑既然要对作品承担责任,就有义务担当改稿的权利,至于怎样改,在不触及作者权益的情况下,编辑应当拥有自己一定的自由。否则,如果对作者亦步亦趋,编辑的把关就没有任何意义,其改稿的质量也很难提高。

2 “补移”的原则与要求

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补移,并不是随意的。如何对作者文稿的疏漏与语序失当之处进行补移?不同的编辑工作者方法是不同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补移”的目的是相同的,即以作者文稿的完善为目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对待原稿的修改,既要遵循一定的编辑方针、编辑原则,又要尊重作者的意见、作者的原文”[5]。如果不是出于这种目的,那么,编辑对于作者文稿的“补移”将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如此说并不是要否定编辑对文稿进行修补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编辑对文稿进行“补移”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作者、忠于原文并不矛盾,都是以提高原稿的质量、以达到发表要求为目的。所以,编辑的“补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作者文稿的负责,是一种敬业精神的表现。同时,编辑的“补移”,并非是粗针大线的缝缝补补,东拼西凑的位置挪动,而是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的。这主要表现在:

(1)当补则补,当移则移。编辑对文稿进行补移,千万不要“可怜无补费精神”。“当改之处,改一百字不为多,而不当改之处,改一字就有可能产生失误”。[6]如果不是到了非“补”不可,非“移”不行的程度,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补移。对于那些可补移也可以不补移的疏漏与次序错位,尽量不去补移。比如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7]很明显,如果按现代的语法来讲,是不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的。正常的顺序应当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梧桐枝”。杜甫用倒装句式,为的是突出“香稻”与“碧梧”之美,类似于此的语句是绝不能移其次序的。所以,编辑在审稿时,不仅要注意语法的合乎规范,而且还要联系语句的上下语境,需要补移时再去补移,尽量避免画蛇添足。

(2)“补移”要精细、准确。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论述戏曲理论时曾经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8]李渔的这句名言,本是针对戏曲创作而言的,可对于编辑改稿也不无启发。什么样的文章符合文稿录用的要求,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政治或者学术倾向,而这些,都不是以作者或者文稿为重心的,而是符合出版以及读者的要求。所以,这个主脑,必须由出版单位确立,以筛选作者的稿件是否可以录用,而不是以作者的文稿为主。对于确定录用的稿件,该补移的地方,编辑一定要密针细线,该“补”的精补、该“移”的细移。所谓精补、细移,就是对需要补移的部分仔细检查,然后逐一补充或者移动。既不能粗枝大叶潦草从事,也不能多补或少补。一定要做到补有所用,移处适当。对于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的字,尽量不用。刘勰曾言:“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文心雕龙?附会》)[9]编辑对文稿补移的每一处,都是需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的。力争使所补移的每一个字,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要补得天衣无缝,移得恰到好处。南宋诗人陆游曾有一句名言:“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编辑对文稿进行补移,首先要有这种任意裁剪词句的文字功夫,才能将适用的词句信手拈来,任我所用,随意放置,使之与文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编辑本着负责的态度对文稿进行补移,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即要补得天衣无缝,移得恰到好处。就是说,编辑的补移要补得自然、和谐得体,与作者的原作如出一辙,看不出“补移”的痕迹。所以,“补移”文稿尤其难于写作。因为写作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自己的思维空间,而补移文稿则要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出错。对于编辑来说,“改对”容易“改好难”,仅仅“改对”是不够的,只有改好,才能够既帮助作者实现文稿的价值,又能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所以,改好是编辑改稿的最高理想与追求目标。

另外,编辑对文稿进行“补移”还应把握好“度”,这个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能够接受的“度”,编辑改稿,事先应征得作者的同意,把改稿的幅度限制在作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不改变文稿原意的“度”,编辑改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原稿的质量,减少原稿的错误,而不是另起炉灶,或者是釜底抽薪,替换掉作者的原稿,所以改稿必须限定在不改变文稿原意的范围之内,否则,编辑的改稿就真的是超职越权、越俎代庖了。

总之,编辑所补移的内容必须与文稿保持一致。“补移”不是自由创作,编辑不能离开作者创作作品的意愿和目的,对文稿大肆砍削和随意加补,一切以文稿的需要为底线,这是编辑在对文稿的“补移”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

3 “补移”的意义与价值

从文稿的质量提高方面来说,编辑对于原稿内容的保留体现了对作者的所创造的价值的肯定,而“补移”则体现了编辑对于文稿的再创造价值,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编辑有效地“补”作者文稿之不足,“移”作者次序之混乱,使文稿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提高,是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关键之所在。“编辑的职业敏感和职业修养,往往能使文稿只著一字,尽增光彩”。[4]如果我们把作者的文稿是一位不加任何修饰的天生丽质的美人,那么编辑的增、改、删、调无疑使这位天生丽质的美人增添了亮丽光鲜的外衣,使其更加楚楚动人。其次,编辑的“补移”作为在作者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对作者劳动价值的肯定。编辑对文稿进行补移,并非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本着对文稿负责的原则,使文稿更完美,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欣赏口味。正是由于编辑富有牺牲精神,甘愿为人梯,为别人的成功铺路搭桥,才会有一大批新人新作问世。然而,当每一部新作问世,人们对于作者的成就大加赞赏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为责编的辛苦唱一首赞歌。这说明,编辑的改稿是无私的,并没有“侵权”和不尊重作者的行为,其所做的一切都是本着对作者负责、对文稿负责的态度出发的。其三,编辑的“补移”虽然不独立创造作品的价值,却使作者的作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最终得到实现。编辑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文稿之中的错处与疏漏之处,及时地予以纠正。同时也将自己的劳动价值与作者的劳动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可以说,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共同创造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编辑改稿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编辑理应与作者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总之,我们应当辩证地来看待编辑对于文稿的“补移”。好文章在于改,编辑审稿发现问题,通过改稿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是编辑的职责所在。至于改多少,怎样改,应当视文稿的情况而定,不应以有谁来改而定。在文稿的质量的把关与衡定方面,编辑和作者一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万里,撰(宋).杨万里集笺校[M].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804.

[2] 贾明.科技期刊应正确行使修改权[J].编辑学报,2007,19(4).

[3] 范秋菊,略谈新闻稿件的修改[J].理论观察,2009(4).

[4] 周国清,编辑改稿原则之我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5] 胡德培,改稿是协助,不可代庖――与青年编辑谈心之四[J].编辑之友,1988(4).

[6] 邹艳,书稿加工中的编辑主体自由问题[J].编辑之友,2000(02).

[7] 全唐诗(第七册)[M].中华书局,1960:2510.

第2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讲话稿也称“发言稿”,是在某种特殊场合要讲话前所拟定的书面稿子。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于走题或把话讲错。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7。用引号表示相反意思的词,在其前面要加上所谓二字,以表示否定。用括号作注释的,要改为直接叙述。

第3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审稿模式的转型、媒介竞争的加剧促成了编辑角色的嬗变,这就需要我们对编辑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本文就学术期刊的编辑角色嬗变作以论述。

审稿模式的转型造就特殊技能人才

审稿模式的转型预示着编辑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特征的演变。编辑职业作为社会环境“守望者”或传播信息质量“把关人”的功能或角色正被重新定位和诠释。学术期刊编辑“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和内涵正在被悄然重构。传统模式下编辑的政治“把关”角色逐渐转换,编辑的使命更多地被定位于严格控制出版物质量的诸多方面。

在“专家审稿”模式下,编辑一般只负责初审,复审由专家负责完成,编辑的审稿职能从实质上被分解或部分地剥离了。与传统编辑模式下编辑负责初审、复审、终审的模式相比,编辑审稿的权利架构与功能特征都有相应的变化。当编辑的审稿作用和功能弱化后,编辑的文字加工处理职能就显现出来了。因此,编辑应当重视文字加工处理工作,将其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独特技能。编辑质量,尤其是语言文字质量的“把关”应当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这种“把关”功能的完美再现,应在健全编辑的学术“过滤”功能基础上,以加强编辑的文字修改加工处理功能为必要条件。之所以说编辑的文字功底是一种独特技能,是由于这种独特性意味着编辑的文字加工处理技术和能力不但具有职业优势,而且,它可以成为编辑的部分审稿功能被剥离之后的一个新的职业发展生长点。

是否可以这样说,编辑之所以能成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具备了文字加工处理的独特技能。掌握这种特殊技能的人才,就是特殊人才。美国资深编辑阿兰・威廉斯曾将编辑扮演的角色概括为“是挖掘好书的搜猎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还是在作者和出版社之间扮演双面人?……在许多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正是编辑工作乐趣和挑战之所在。”我想,这种特殊人才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字魔术师”。换个说法,就是有特殊技能的编辑家。

媒介竞争加剧呼唤重构文字质量“把关人”

媒介外部竞争加剧导致文字使用的失范。传媒多元化、动漫产业化、“读图时代”已相继来临,网络语言、“博客”、“播客”等新的表达方式冲击和更改着我们的语言观念、语言习惯,同样也全方位地消解与重构了传统出版模式。语言文字与声音、图片、动画及视频等组合,被称为“多媒体”。它给人们带来了享受与愉悦,但也改变着人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语言文字在传播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着渐变。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在计算机上输入和输出文字,并且依赖电脑中程序化的词组甚至语法。鲜有人用纸和笔撰写文稿。阅读与写作习惯的改变,使得一些人不再面对电脑去咀嚼和琢磨语言文字。更不用说当代社会注重效率与利益,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低效率”做法几乎被某些人视为迂腐的表现。这些,必然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的怪象是,学术文章中冷僻术语增多,诘屈聱牙的烦琐句式反倒成为一种学术“时尚”。还有些人由于汉语掌握得不好而在文章中出现错别字、生造词语、不讲语法规则等问题。有文献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用字一度十分混乱,出版物上的错字多得惊人。”这些,使阅读者既不习惯,又读不懂,形成一道道阅读障碍。我们必须遏制这种怪象。

学术媒介内部竞争加剧引起编辑行为失范

学术界的内部环境恶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内在的贫乏与失序。我国数千种学术期刊每年产出的文章达数十万篇,学术园地欣欣向荣,但隐藏在这种繁华背后的一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学术媒介内部的竞争随之加剧。一些人放弃了学术的使命与尊严,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盲目跟风。这正在损伤“知识生产机器”。面对急于完成的各种科研课题和任务,有的作者没有时间“精细打磨”自己的“学术成果”,鲜有人将精力花在推敲学术论文的遣词造句上,学术违规甚至学术腐败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目前的学术期刊编辑界并非净土,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编辑行为失范程度日益加重。少数编辑人员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忙于“拉关系”和创收,以致角色错位,再难以潜心钻研编辑业务,也无心将精力投入到期刊的质量工作中去。有的编辑忽视自身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甚至认为文字表达能力只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编辑队伍中,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咬文嚼字”者后继乏人。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内容质量平庸低劣危及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国内期刊编辑模式没有及时地与国际接轨,不少学术期刊仍沿用过去的“官僚化”编辑模式。陈旧的编辑模式所产生的低效、平庸与低劣已经威胁到中文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痛心地看到,在英语学术界招聘与专业人员升迁的过程中,候选人的中文论著一般不被视为正宗的学术成果来计算,即便在香港,有无英文也是学术机构决定评聘或辞退学者的主要标准……一位学者据此推论:长此以往,中国语文的地位在国际学术界将自动消失,中国学术传统亦将终止……”这里,当然存在英语学术界的排外因素,这位学者的推论也明显地依据不足,但如果国内,尤其是祖国大陆的中文学术期刊不能尽快调整编辑模式与优化结构,以改变目前“全、散、小、弱”的状况,甚至期刊文字质量不断下滑,连国内学术界自己的交流都因此而障碍重重,谈何走向世界!

必须赋予编辑以文字质量“把关人”的角色使命

上述状况表明,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诚然,面对网络化、数字化及传媒多元化的新态势,不能抱残守缺.抑或留连于“故纸堆”中。汉语文法与汉字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意识与理念,要融入飞速发展的当代,吸收新的元素。但作为编辑人,面对变幻的当今传媒格局,要找准职业的“立足点”,要有自己的“定力”。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也无论传媒技术如何进步,语言的生命力是永恒的,语言文字将与传媒同行。这是因为,“我们要借语言而活,而语言必须借说话、书写和阅读来表现”,所以,传承语言文字的文明,提高语言文字质量也是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对学术期刊来说,它传播的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要成为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不但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作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能力,从而把好语言文字关。

文字质量“把关人”或者说“守门人”的任务就是要防止一切不规范的文字使用形式出现在期刊中。其作用类似交通警察,就是要纠正稿件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违章”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在“把关”过程中,要尊重科学规律和遵守《著作权法》。由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是属于学术传播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尊重科学与学术的规律,要尊重作者,应当“仔细揣摩文稿的内涵和作者的行文习惯,熟练地掌握语言规律,并得心应手地用之于编辑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要注意保持作者的写作风格,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来稿或作者。

第4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一、强化“母语”意识,注重传统继承

语文课程改革应该是“中西教育理念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真正做到了“贯通传统,修正西方教育观念”。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前言”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表述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修订稿”把它改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修订稿”明确地强调了语文教学之于民族精神培养和民族力量凝聚的重要意义。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实验稿”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订稿”把“植根于现实”改为“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这样,就纠正了我们前期对传统教学的“短视认识”,对语文学科本位开始有了理性的回归。

“实验稿”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增加“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些变化明显让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显。

二、课程内涵丰厚,操作弹性强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语文课程“教学建议”为例,“实验稿”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修订稿”则表述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这些都体现了“修订稿”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评价建议”中,“实验稿”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修订稿”增加了:“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扩展了评价主体范围,拓宽了评价视界,从而更有力地保障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程建设”中,“实验稿”指出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修订稿”改成“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这样使语文课程建设的目标更明确,方法更有可循性,同时,在实施机制上也体现出可操作性和灵动性。

三、学科定位合理,切合教学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识字量、低年级写话等目标,其指向偏于“优秀生”标准。例如,关于“识字与写字”,“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对此,“修订稿”作出修正: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修订稿”较大力度地降低“标准”,并且继续顺应了学生“多认少写”的识字写字的学习规律。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面向的是包括“优秀生”“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是“整体意义”上的标准,不能以偏代全。拿“识字与写字”来说,在同等教学背景下,“优秀生”并非不可以在整体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和提高,因为“课程标准”的规定应当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

在“阅读”的规定上,“实验稿”在第一学段规定:“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首先,应该看到,有声朗读是渗透情感的有效途径,其次,也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成人可以默念文字进行记忆,学生们却往往要编成歌谣来吟唱记忆,即是这个道理。“修订稿”把“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顺应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了教育规律,并且,其表述也是恰当的:“初步学会默读”。

再如,“实验稿”在“阅读”评价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修订稿”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这样,对“阅读”目标的阐述就更加全面、深入了。

“实验稿”在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其中,“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表达生硬。“修订稿”是这样表述的:“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样表达显得更妥帖、自然。

“实验稿”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出:“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显而易见,这种生硬的规定容易造成教师的误读,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习作的压力。“40分钟+400字”既是高要求,也有对“字数”与“质量”顾此失彼之嫌。“修订稿”的规定则是灵活而易于理解的:“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策略,“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修订稿”则增加有关“学习方法”的表述,成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修订稿”还在识字教学建议中增加:“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中,我们也看到培养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5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编辑;能力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对其 政治 、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再决定取舍,并加工裁剪、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性强的精神食粮。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一、选稿审稿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 发展 ;必须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服务。wwW.133229.CoM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编稿过程中,要严把政治标准和新闻标准,选择新闻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正确地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二是要紧扣主题,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逐步加大了对 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文章,更重要的还是要贴近受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受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突出广播特点的能力。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树立本台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新闻节目设置比较多,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广播新闻编辑除了要根据本台宣传报道计划的要求去筛选稿件外,还要追踪社会热点,把住群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突出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各个节目的特色。

二、改稿的能力

支撑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新闻又称音响新闻。广播的这一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成为自如驾驭它的能手。 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作为广播编辑,应当“竖起自己的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呢?

2.1 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口语。方便听众收听。

双音节的词有两个音节组成,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单音词。音波短,音感低,加之与双音节词的不易搭配,多数会影响声音的协调和可听性。此外,一些书面语,如“日益”,为了让听众听得清楚,最好改成“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使人一听就清楚。

2.2 把文言或半文言的词改成白话。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不舒服。如“分赴各乡、村挂职的50名干部均系自己报名申请……”,在广播稿中,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均系”改为“都是”。这样既好念。也易听。这类词语还有很多,稿子常见的有“数日、故里、致函”等,广播稿中可改为“几天、故乡、写信”。

2.3 注意不要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广播里说“他们走近了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听众会产生疑问“走进”?如果改写成“他们走到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就不会造成误解了。我们知道, 现代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如果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人们可以观其形而辨其意,但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

2.4 尽量不用简称。

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简称从它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其全部意义有一个过程。广播在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简称是否已被大家接受了。那些尚未被听众广泛认可的简称不要在广播里出现,否则听众就会混。

2.5 要少用代词。

报刊上的报道,人名、地名等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就行了,而作为广播就不行。因为听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没有听到前面,而且声音的传播是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用了人名或地名,后面就用“他”“该单位”等来代替,就会使听众搞不清楚。所以,广播编辑在编辑时,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2.6 注意文字的简练。

空话、套话。不合时宣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吝惜地删掉。

总结 :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广播编辑除了应具备上术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更要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出来的稿子自己读了觉得顺畅了,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也才能为广大听众所认可。

参考 文献 :

[1]廖宏成,《试论编辑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第6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技巧

1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主要特征

新闻文字稿件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发展时期,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信息传播方法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增强。这其中就包括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创新优化,编写文字稿件是为了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搭配相应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保证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让受众清晰地了解新闻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从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特征来看,编辑人员需要保证新闻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合理性、新鲜性、准确性,这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的写作素养与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新闻文字稿件需要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和文学创作两个角度进行写作,通过文字语言表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2新闻文字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的异同

新闻文学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是存在实质性区别的,新闻文字稿件虽然也涉及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一些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但是,新闻稿件的写作不能夸大其词,必须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真相。新闻文字稿件属于通讯消息文学体裁,而传统文字创作大多都是散文、小说、报告等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体裁。新闻文字稿件在写作语言方面具有专业、客观、准确、真实等特点,而传统文字创作会采用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进行表述,内容创作的开放性更强。新闻稿件写作必须要保证内容真实性,不能有任何虚假的内容,这为新闻稿件写作设定了界限。但是,新闻文字写作与传统文字写作也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写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作思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素养,这也是文字写作的基本要求。

3电视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技巧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对新闻节目质量及信息传播高效性有重要作用,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掌握对其写作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助益,下面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探究。

3.1必须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信息传播必须要保证内容是真实的,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内容,这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硬性要求。在新闻选题确定以后,编辑人员应当结合选题内容查找相关新闻信息,并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严禁将一些无法把握真假性的内容写入新闻稿件当中。这是做新闻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新闻写作时的观点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和观点添加进新闻文字稿件当中。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突出新闻事件重点,要将新闻事件的所有内容全部涵盖其中,不能有任何的信息遗漏与遮掩,将新闻事件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电视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基本原则。

3.2要把握文字的准确性

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任何一个词汇、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需要保证正确,新闻稿件当中的言论具有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因而强化文字运用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新闻文字稿件当中经常会涉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专业文化、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很多专业的词汇,在写作期间需先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文字运用的精准性。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应当定期对新闻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写作能力。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文字稿件写作的准确性。

3.3文字与图片、影像协调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除了要进行文字稿件的写作,还需要保证文字与新闻图片、影像一一对应,新闻节目通常都是以多个新闻事件串联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如果文字和影像无法对应将会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同时,由于新闻照片、影像资料大多都来源于新闻采访记者,因而在应用图片与影像时,写作人员需要与记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了解图片、影像的拍摄时间、地点、任务及涉及事件,保证新闻稿件文字与图片、影像正确对应。

3.4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传播需要保证工作的时效性,而电视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工作时同样需要保证时效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可以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电视新闻在传播上有了时效性才能具有生命力,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如果电视台能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将起到重大作用。为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可以采取新闻采访与新闻文字稿件写作同步开展的策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在新闻采访的同时将资料发送给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写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根据新闻事件内容创作编辑适宜的文字,添加到新闻节目当中。此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通过后期制作来合理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提高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3.5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讲究一些技巧。运用口语化语言进行写作的关键在于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新闻节目面对的受众是全体社会群众,只有让群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激发群众观看的兴趣。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要避开应用深奥难懂的词汇,避免观众理解困难,影响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感受。

3.6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要突出主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关注于如何提升节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能够抓住新闻事件的主题,学会在新闻写作中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主题,让观众通过文字能够准确抓住新闻重点,对新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新闻文字稿件要以受众理解需求为指导,强调新闻事件的重点,并应当保证新闻文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观众能够缕清新闻事件的过程,理解新闻表述重点。其次,文字语言的表述要精炼,在短时间内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需要准确把握新闻资料当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对写作人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要求。

3.7充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新闻要达到引起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多元化,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而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写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新闻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对新闻事件深度挖掘剖析,呈现给观众。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时,应当增加新闻的深度,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从而获取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长期关注,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地位,促进新闻节目创作工作稳步发展。

第7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为了显示出江陵汉简所反映的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的变化,有必要先看秦时刍、稿税制度的情况。我们知道,有关秦时刍、稿税制度的文献记载,一共只有三条: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元年四月,“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二是《淮南子·汜论训》云:“秦之时,……发谪戍,入刍、稿”。三是《汉书·主父偃传》谓“秦皇帝……又使天下飞刍輓粟”,颜师古注曰:“运载刍、稿,令其疾至,故曰飞刍也。輓,谓引车船也。”根据上述三条记载,得知秦统一六国后确有征收刍、稿税的制度;而且是用于军需,供狗马禽兽之食,故所征为实物;还不同于“菽粟”,而知为草料、禾秆之类的实物。至于刍、稿税的征税数量、类别及征收办法等,均无从得知。

1975年冬云梦秦简出土后,由于简文有涉及刍、稿税者,从而使人们对秦的刍、稿税制度的认识加深了。秦简《田律》规定:“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刍自黄*[左黍右鱼]及苈束以上皆受之。入刍、稿,相输度,可也”。又云:“禾、刍、稿撤木、荐,辄上石数县廷。勿用,复以荐盖”。《仓律》规定:“入禾稼、刍、稿,辄为廥籍,上内史。刍、稿各万石一积,咸阳二万一积,其出入、增积及效如禾。”又云:“禾、刍、稿积索出日,上赢不备县廷。出之未索而已备者,言县廷,廷令长吏杂封其廥,与出之,辄上数廷。其少,欲一县之,可也。廥在都邑,当者与杂出之。”(均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根据上述诸简文可知:第一,征收刍、稿税的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已有之,而且同田租征收的“禾”即谷子一同入仓,故秦王朝时期不过是继承了旧制而已。第二,刍、稿税的征收,以土地数量多少为依据,故可视为田亩的附加税性质。第三,每一百亩土地缴纳刍税三石、稿税二石,刍税与稿税的比例是三比二。第四,刍税、稿税都以实物缴纳,凡干叶、乱草成束均可作为纳税实物;缴纳时,由纳税者将刍、稿运送到储存的仓库,过称入仓。故仓库里往往是“禾”(粮食)与刍、稿(饲料)并存,其保存与出入仓库的制度也相同。第五,刍、稿均以重量计算,《汉书·历律志》云:“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则每顷土地入刍三石、稿二石,相当于刍三百六十斤与稿二百四十斤,简文所谓“输相度”,即称量重量之意。这些新的认识,都是从上引秦简中获得的。故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加深了对秦的刍、稿税制度的了解。

入汉以后,继承了秦的刍、稿税制度。《汉书·萧何传》曰:“何为民请曰:……上林苑中多空弃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颜师古注曰:“稿,禾秆也。”《汉书·贡禹传》载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及当时“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税,乡里私求,不可胜供”。至于《后汉书》诸帝《纪》,更是屡见“勿收田租、刍、稿”或“勿收租、更、刍、稿”的诏令(详见拙著《秦汉史论集》第83页所引)。这些记载表明:西汉之初,就已恢复秦的刍、稿税制度;而且直到东汉末期,仍行此制。但是,汉代刍、稿税制度的具体内容,同秦制完全相同呢,还是有所变化呢?却不得而知。又《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汉记》曰:刘秀曾“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公元20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若干万。”据此,知诸侯王所食租税中,既包括田租,又包括刍、稿税,而且刍、稿税已由征收饲料、禾秆等实物变成了折钱缴纳。那么,刍、稿税制度的这一变化始于何时呢?从西汉时期的史籍中,又毫无迹象可寻。但是,解决上述疑难的希望终于出现了,这就是1973年江陵凤凰山第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因为这批简牍中的五号木牍及六号木牍,都涉及了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尤其是六号木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关于刍、稿税征收情况的实例。而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其年代的下限为景帝四年,上限为文帝晚年,(详见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刊《文物》1974年第7 期)。因而通过五号、六号木牍有助于我们探讨西汉文景时期的刍、稿税制度在继承秦制基础上的巨大变化。 转贴于

为了便于分析,有必要将五号木牍背面的文字及六号木牍的全部文字抄录如下。

(一)关于五号木牍的释文,正面记录的是当利里定算的数量及该里正月、二月算赋的分配情况,因与本文无关,故不录。该牍背面有“刍二石为钱”语。

(二)关于六号木牍的释文:

平里户刍廿七石

田刍四石三斗七升

凡卅一石三斗七升

八斗为钱

六石当稿

定廿四石六斗九升当

田稿二石二斗四升半

刍为稿十二石

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

稿上户刍十三石

田刍一石六斗六升

凡十四石六斗六升

二斗为钱

一石当稿

定十三石四斗六升给当

田稿八斗三升

刍为稿二石

凡二石八斗三升(摘引自《文物》1974年第7期)

上引五号、六号木牍的内容,十分重要。以五号木牍背面文字而言,虽然只有“刍二石为钱”一语,如果联系四号木牍所记录的关于市阳里和郑里的口钱、算赋征收情况以及五号木牍正面所记录的关于当利里的算赋定数与分配情况来看(参阅拙作《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刊《文史》二十辑),此“刍二石为钱”,应为允许市阳、郑里与当利三里以刍折钱缴纳的总数。再结合六号木牍允许平里的刍税“八斗为钱”和稿上里的刍税“二斗为钱”的话来看,三里合计以“刍二石为钱”也是合理的。市阳里、郑里、当利里、平里与稿上里,既然都存在以刍折钱缴纳的情况,则以刍折钱缴纳刍税的制度,早在西汉文景时期就已有了。不过,此时仅限于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尚未见以稿折钱。然而,前引《东观汉记》所载王莽地皇元年诸侯王所食租税中有“刍稿钱若干万”的事实,这一方面说明刍税折纳之制,文景之后在继续实行;另一方面又说明到西汉后期已发展成了整个刍、稿税的折纳之制。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六号木牍的内容,因为它记录了平里与稿上里征收刍、稿税的完整情况。为了弄清该牍内容的意义,有必要分析牍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就整个木牍内容来说,它记录了平里与稿上里分别征收刍、稿税的数量、类别与征收办法。其记录顺序,都是先讲刍税,再讲稿税。讲刍税时,又先讲户刍额,后讲田刍额,再讲该里应纳户刍、田刍的总额,然后讲刍税的征收办法:包括允许以刍折钱缴纳数、以刍折稿数以及从应纳总额中减去此二数而得出的实纳刍税定数。讲稿税时,先讲该里应纳田稿的总数,再加上允许以刍折稿之数,便得出该里实纳稿税的总量。按照上述顺序去核算六号木牍中所列举的各项数字,除平里的“定廿四石六斗九升当”应作“定廿四石五斗七升当”及田稿“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应作“凡十四石二斗四升半”之外(我疑为牍文误释造成的差异),其余各数及折算关系,无不契合。因此,根据验算的结果,可以确认:牍文中的“八斗为钱”与“二斗为钱”,是分别允许平里与稿上里的以刍折钱缴纳的总数;其中的“六石当稿”与“一石当稿”,则是分别允许平里与稿上里用刍税折纳稿税的总量。至于牍文中的“刍为稿十二石”与“刍为稿二石”,恰恰都可以与“六石当稿”及“一石当稿”相对应,其刍与稿折纳率为一比二,即刍一石可折合稿二石。

在明白了上引木牍释文的含义以后,就不难看出西汉前期文、景二帝时的刍、稿税制度,较之秦的刍、稿税制度,发生了如下的重大变化:

第一,刍税出现了“户刍”与“田刍”的类别区分。

如前所述,秦制刍税无“户刍”与“田刍”之分,而统称为“刍”。征收的依据是按土地的数量,每百亩地纳刍三石。到了西汉文、景二帝时期,依上述六号木牍所载,刍税明显被区分为“户刍”与“田刍”两大类。所谓“田刍”,无疑仍是按土地数量多少征收;至于“户刍”,顾名思义是按户征收的,否则无区分为“户刍”与“田刍”的必要。“户刍”既系按户征收,则不分贫富都得缴纳“户刍”。这无疑对贫苦农民是十分不利的。

第二,“户刍”重而“田刍”轻的格局制度化了。

如前所云,秦制无“户刍”与“田刍”之分,自然不存在二者何轻何重的问题。但西汉文景时之制,不仅已有“户刍”、“田刍”之分,而且二者孰轻孰重也有明显规定。如平里的户刍为二十七石, 田刍只有四石三斗七升, 后者只及前者的16%弱;稿上里的户刍为十三石,田刍为一石六斗六升,后者也只及前者的12%。此二里的户刍与田刍的比例虽略有差别,但户刍多于田刍的事实却是很明显的,这表明西汉前期的户刍重而田刍轻的格局已经制度化了。

第三,稿税出现了“田稿”的名称,而且稿税对刍税的比例下降了。

如前所述,秦无“田稿”之名,只有与“刍”连称的“稿”。西汉前期既已有“田稿”之专称,则稿税的按田亩征收的性质更明确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前期刍税同稿税比例的变化。按秦制:每顷地“入刍三石、稿二石”,刍税与稿税的比例是三比二。西汉前期却不同了:以平里为例,刍税为三十一石三斗七升,而稿税仅二石二斗四升半,二者之比约为十四比一。又以稿上里为例,刍税为十四石六斗六升,而稿税仅八斗三升,二者之比约为十八比一。虽然此二里的刍税与稿税的比例不完全一致,却很接近,至于同秦制相比,显然同样反映出刍税部分的增加和稿税部分的减少。这一变化,如果联系下面刍税质优与稿税质劣的情况来看,无疑是刍、稿税的显著加重。

第四,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缴纳的刍、稿税征收方式的变化:

按秦制,刍、稿税无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的折纳之制。但西汉文景时期,却出现了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的折纳办法,而且形成了正式的制度,各里均规定了折纳的数量。以平里而言,允许其三十一石三斗七升刍税中的八斗以钱折纳,即所谓“八斗为钱”,其允许折钱的比例为刍税总量的百分之二强;又允许以六石刍税折合稿税缴纳,占该里刍税总量的五分之一弱。又以稿上里而言,允许其十四石六斗六升刍税中的二斗折钱缴纳,即所谓“二斗为钱”,其允许折钱的比例为该里刍税总量的七十五分之一;又允许刍税一石折稿缴纳,占刍税总量的十四分之一弱。此二里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缴纳的数量各与其刍税总量的比例虽然不同,但允许折纳却是共同的事实,而且具有允许以刍折钱者少、以刍折稿者多的共同特点。结合五号木牍背面所载郑里、市阳里及当利里合计允许以“刍二石为钱”的话来看,说明折纳制确制度化了,开始改变了完全以实物缴纳的秦制。至于官府之所以分别作出各里折纳数量规定,目的在于限制折纳的量。

第五,刍税缴纳物的质量优于稿税缴纳物的质量的优劣区分明朗化了:

按秦制,“顷入刍三石、稿二石”时,“刍自黄*[左黍右鱼]及苈束以上皆复之”。据秦简整理小组的解释,“刍”为饲草,“稿为禾秆”,“黄*[左黍右鱼]”是禾的干叶,“苈”是乱草(《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8页)。以此言之,秦时的刍、稿税,系全部以实物缴纳,而且从干枯的禾叶和乱草,只要成束,都可以作为纳税物,“刍”与“稿”在质量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到了西汉文景时期,情况判然不同了。二者出现了质量上的明显差别。如平里允许以刍折稿的数量为“六石当稿”,稿上里为“一石当稿”;而当计算该二里应纳稿税总量时,又分别加上“刍为稿十二石”与“刍为稿二石”。这显然说明:每刍一石可折合稿二石,表明“刍”的质量优于“稿”。

第六,刍、稿税计量方式的变化:

关于刍税的征收物质量优于稿税征收物的质量的问题,还可以从二者计量方式上的变化获得证明。我们知道,秦制缴纳刍、稿税时,是采用“入刍稿,输相度”的方式进行的,即不论刍税与稿税都是用称过量的。秦简整理小组的同志也认为秦的“顷入刍三石、稿二石”是用称称量,每石为一百二十斤。(同上引书)又《汉书·律历志》云:“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则每石确为一百二十斤。但是,西汉文景时的刍、稿税征收,就不再用称称量,而是用升斗过量。如平里、稿上里刍、稿税数量中,不乏若干石、斗、升的记录,便是例证。这里的“石”,同“斗”、“升”等连在一起,就确知其非重量单位而已变成了容量单位。这一点,裘锡圭同志在其《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一文中已经指出(《文物》1974年第7期)。 欧阳修《集古录》卷一《后汉修西岳庙复民赋碑》云:“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二月……弘农太守臣樊毅”上书中,道及“县当孔道, 加奉尊岳,一岁四祠,养牲百口,用谷稿三千余斛”。这里把“稿”与“谷”并列,而且都以“斛”计量,这证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时, 确还在实行用容量计量办法征收刍稿税的制度。由此可见,刍、稿税征收的计量方式,确实有一个由按重量计量到按容量计量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的起点就在西汉文景时期。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的,必然是刍、稿税征收物质量的提高,因为草料与禾秆等是无法用容量单位计算的。因此,文景时刍、稿税征收时计量单位的变化,也反映出二者的质量有一个由草料、禾秆到谷子、大麦等精饲料的变化过程。如果结合《齐民要术》卷六所载饲养大牲畜的经验来看,提高饲料质量的作法是确实存在的。《齐民要术》云:牲畜“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什么叫善刍呢?《齐民要术》云:“剉草粗,虽是豆谷,亦不肥充”;如能“细剉无节,簁去土而食之者,令肥肥”。由此可见,“刍”的恶、中、善之分,一在于剉的粗细,二在于是否为豆、谷等高级饲料。《齐民要术》所云,为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且《汉书·尹归翁传》已有“豪强有论罪,输畜官,使斩莝”的规定,颜注曰:“莝,斩刍”,可见汉代确已重视提高饲料质量的情况。然则,西汉前期改变征收刍、稿税时计量办法的作法正同提高饲料的质量有关。而其所以恰恰在这时有此改变,则应同秦汉统治者重视马政和注意马匹饲养的需要有密切关系(详见拙文《秦汉的畜牧业》,待刊)。

上述六个方面的变化,构成了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同秦时刍、稿税制度的巨大差别,反映出刍、稿税制度变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的趋向性。质言之,即在刍、稿税的征收对象方面,越来越向以户口为征收对象的方面发展;在征税数量方面,越来越向加重的方向发展,其中也包括提高刍、稿税征收物的优质化倾向与计量方式的变化;在征收办法方面,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制的出现,显示了折纳制日益取代实物缴纳制的发展方向。

明白了西汉前期刍、稿税制度的上述变化以后,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上所谓“文、景之治”的实况。

我们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盛赞文帝“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史记·孝文本纪赞》);又概括指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史记·孝景本纪赞》)自此之后,历代史家,无不盛赞“文景之治”,特别强调其“轻徭薄赋”,这时的中国大地,简直成了天上人间的乐土。但是,也有持另一种看法的旧史家,这便是东汉人荀悦。他在其《汉纪》卷8 中说:西汉前期的情况是“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统治者“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这两种看法谁是谁非呢?过去支持荀悦之论者,往往以文、景二帝减轻田租只有利于田多的地主这一点去立论,给人以缺乏确证之盛。如果结合上述刍、稿税制度的重大变化正发生在文、景二帝时的事实,则“文景之治”的实质就可以获得进一步的说明。

据史书记载,文、景二帝确曾连续减轻田租。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曾将惠帝、高后时已经减少到十五税一的田租率又临时性减少一半;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减少当年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前167年),“除田之租税”,全部免去田租;景帝元、二年间(公元前156—前155年),正式确立了三十税一的田租率,直到东汉,无有变化(参见拙著《秦汉史论集》第61页)。此外,文帝“偃武修文……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汉书·贾捐之传》),又“赐民爵”、出宫人、减膳食、罢苑囿、省舆马、除苛法、去肉刑、赦刑徒、免官奴婢为庶人等(详见《汉书·文帝纪》、《景帝纪》及《贾山传》等),不一而足,景帝还把服役者的起役年龄从十五周岁提高到二十周岁(《汉书·景帝纪》,参阅拙著《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第16页—25页)。所有这一些,就给人以文、景二帝时期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的印象,从而导致了“文景之治”。上述这些,除“民赋四十”为虚美之辞外(详见拙作《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一文,刊《文史》第二十辑),其余都是事实,只是应作阶级分析而已。如“赐民爵”是为了欺骗农民从事生产,农民并不能因此而免役(参阅拙著《秦汉史论集》中的《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一文);减轻田租,获利者主要是地主;“去肉刑”而代以笞刑,反而多死于杖下者,古人已有论述。故文、景二帝的这一系列措施,给当时劳动人民带来的好处确是十分有限的。何况史书还说“孝文皇帝……务劝农桑,帅以常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而事实上到武帝时,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迫使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均见《汉书·食货志》)的主张。可见西汉地主阶级的疯狂兼并和虐杀奴婢等等,正是文、景二帝时宽容地主,“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造成的。今细读江陵汉简关于刍、稿税的记录,益知文景二帝的许多措施,确实主要体现了扶植地主阶级的立法精神。

首先,上述刍、稿税中的刍税之被区分为户刍与田刍两大类,户刍按户征收及重户刍而轻田刍等作法,其结果把课税的对象由土地的拥有者转移到了一般民户身上。因为田地少而又必须立户的,主要是贫苦农民;重户刍和按户征收制,必然使贫苦农民承担刍税的量同田连阡陌的地主一样多。反之,轻田刍,却使田多的地主可以少出刍税。同样,稿税虽按土地多少征收,但其量至少,地主的稿税负担量并不多。特别是官府提高了刍税缴纳物的质量,每刍一石可抵稿二石,则户刍多,等于是贫苦农民需要缴纳的高质量的实物量多,其负担就更重。因此,刍税之区分为户刍与田刍、重户刍而轻田刍、提高刍税缴纳物的质量以及户刍按户征收等措施,都是有利于豪强地主而不利于贫苦农民的。

第8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国际学术期刊写作格式如下

1.格式的要求

各期刊对稿件格式都有一定的规范,投稿时稿件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尤其是文章中图表、文献等部分内容。作者可以通过参阅最新期刊而了解相应格式要求。对于已建立网站的期刊,这些规范通常也会在网页上。尽管格式规范通常并不复杂,但许多作者却往往对此忽视,常常懒于阅读规范并依此写作。这种作法对作者是很不利的,许多编辑会立即将不合要求的稿件未经审读便退还作者。表象的低劣自然使人怀疑其内在质量。更何况当投稿量很大时,编辑不太可能为某个稿件花费大量精力。

对中国作者来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一个重大困难是语言。在写作英语文章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或没有把握的语法结构、英语词汇。一个复杂的句子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句子来替代,一个生僻的单词也常常可用其他词组来表述。写作的目的是使别人了解所作的工作,而不是欣赏文章的文采。稿件在投出前最好先让外国朋友或英语熟练的人阅读一遍,以校正语法错误。虽然许多英语期刊的编辑对母语非英语的作者持有相当的同情,但时间及出版的压力使他们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来改正稿件的语法错误。换言之,英语表达不佳的稿件必定将被“枪毙”。

2.设想的目标

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有目的与设想,即使像大规模数据采集分析这样的研究也不例外。但许多作者竟未明白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设想与目标都需要在文章的摘要及前言中简要说明,否则会使人认为实验本身的盲目。急于将时常导致文章中仅有无意义的数据,而缺少充分的论点论据。显然,这样的文章越来越难发表。

3.文献的完整性

过去,除了少数大城市,在中国查阅国际文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随着期刊的上网及搜索工具的广泛利用,这种状况已大为改善。然而,仍有许多作者在写作时未列出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而这也是退稿的主要原因之一。科技文章必须指出相关领域哪些工作已经实现,以使读者能够了解这个领域的整体发展情况。有些时候,文献的缺乏并不仅仅是文章本身的问题,许多人在科研前就没有对已发表的工作作充分的了解。

第9篇:正能量发言稿范文

编辑,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整理、加工,也特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比如文字加工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统筹整理素养、审订宣传素养,甚至交际应酬素养等。这些都是做好一名优秀编辑的必备条件。对于中医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来说,要求更加高一些。因为中医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与思想,这就要求中医编辑者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必须要具备高深的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面对21世纪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古老的中医如何能被世人所接纳?如何发挥它捍卫生命的强大力量?如何准确通俗地展示其深奥的道义?这都撑握在组织实施、参与指导整个出版中医稿件的中医编辑者手中。所以,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中医编辑,必须从中医学稿件的选择刊稿、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全部知识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编辑整理思路和设计方案,积极与作者沟通,组织和指导整个出版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做好一名中医编辑呢?需具备一样感情、两类知识、三种能力。

1 拥有对中医出版事业的热情

当一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时候,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一旦选定了某种职业,一旦决定坚持做下去,那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之情,只有从心底、从内心深处想要做的事,才能把它做好。也就是说积极主动地、斗志昂扬地、热情洋溢地工作,才是工作有成果的先决条件。作为中医编辑人员,如果决心在这一行里工作下去,那就要首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认识传播中医、发扬中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中医编辑这份工作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明确中医编辑在中医与文化、传播与交流、教育与指导方面的枢纽作用,从而重视之、热爱之、努力之、奋斗之。这是做好一名优秀中医编辑的首要条件。

2 具备扎实过硬的语言文字知识

编辑的主要一项工作就是对原稿件进行深入细致地加工,提高稿件的质量,使之达到出版的规范和质量标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文字的精准与规范。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篇文章专业性、科学性很强,就是文字水平、体例层次一般。”这就说明编辑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学术价值很高的稿件,因语句不通、错字连篇而大为失色。对中医编辑,尤其要具备扎实稳固的语言文字功底。中医是我国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文化、思想精粹,包含着浓厚的古代特色,在文字方面尤其严重,中医文章中的古文字,不仅与今文字意义相差很大,而且有大量的假借字、异体字、避讳字、俗字等,这是非常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读的一类文字。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医编辑应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这就要求中医编辑要把编辑工作当成一种学问来做,即要善于在编辑加工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字、文化素质,养成一种用知识增进工作,用工作提高知识的好习惯。

另外,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使得中医实验类的文章越来越多,那么作为医学文章,就一定要如实反映信息,实验数据可靠,字句简明通顺,判断正确无误,不能出现假想和模棱两可的结论。此外,中医编辑还应掌握一些其他语种,如英语、日语等,因为参考文献中常有外文出现,如果不懂外语,将无法完成编辑工作。而且中医走向世界,好的中医杂志中的文章都有英文摘要,所以中医编辑还应该懂得中医学科的专业英语。

3 具备深厚广博的中医专业知识

中医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不同于其他编辑工作,它要求编辑者必须有精专而又广博的中医专业知识。首先要熟悉中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了解中医的优势、不足及其在当前社会中的优势、劣势。其次还要刻苦钻研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养生保健以及中医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选题组稿工作,对稿件中的理论、观点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才能避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从事中医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

4 具有选择和挖掘高质量作品的能力

编辑人员是作品的第一读者,其工作就是对众多作品进行第一次的优选活动。编辑人员对作品的选择与取舍,关系着中医这门学问积累和传播的好与坏,世人学习中医学的正确与否。所以识别、选择和挖掘高质量的中医作品是编辑人员的首要任务,也是好的中医作品问世的第一道关口,把好这道关,是使整个编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这就要求中医编辑人员要有选择和挖掘高质量作品的能力。全方位调动自己的知识,对选题认真审核,看其是否属于刊登范围,从而对作品得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淘汰陈旧、虚假、落后、没有价值的作品,选取新颖、真实、先进性、科学性强的作品,使之传播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也为广大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第二次优选活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5 具有整理、加工和修订作品的能力

编辑不是写作,整理不同于创造,中医编辑工作,更不是前所未有的中医作品的创造和技艺的发明。但是,中医编辑在把稿件变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其学术性、应用性和艺术性,在尊重作者的创作主旨的前提下,按照中医期刊的水平和要求,对原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修饰、美化,使其变得成熟、定型和规范化。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优美而易读的效果。因此,作为中医期刊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整理、加工和修订作品的能力。而中医期刊常附有病案或实验数据、图表等,编辑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病案的书写规范和图表的印制标准,从而提高作品和期刊的质量。

6 具备动静相宜的编审和交际能力

编辑工作从选稿、审稿到加工、出版,需要有两种不同的功夫,一是动功,一是静功。选稿、出版是动功,审稿、加工是静功。只有动静相宜,才能做得恰到好处。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作者、读者沟通,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协调关系,修改、加工原稿,增加读者群。其次,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能静心、安心于文稿审理、修改、校核工作。这样既能跑得出去,又能坐得稳固,既了解读者需求,又熟悉作者风格,动静相宜,中医编辑这个枢纽和桥梁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稿件的质量、期刊的质量才能同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