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精选(九篇)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第1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一)校舍场址安全

对校舍场址安全的排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具体查明校舍遭受洪涝、地质灾害、台风以及病险库、淤地坝、尾矿坝、堰塞湖、蓄水池、储灰库等的威胁情况。

(二)校舍建筑安全

1.抗震安全。根据地震部门公布的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排查学校房屋的设计和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烈度6度及以下的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执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需进行加固的C级危房还应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标准。

2.结构安全。结合使用寿命等因素,排查学校房屋结构的安全隐患。排查屋面女儿墙、楼梯、栏杆、窗台等安全防护设施高度、间距、牢固情况。

3.消防安全。排查学校的火灾隐患,重点排查学校房屋耐火等级、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等是否符合国家消防法规、消防技术标准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防技术要求》。

4.防雷安全。排查学校房屋的防雷设施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和安装要求。

排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区以及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校舍;六度及以下非重点监视防御区局部和整体出现险情的C级、D级中小学危房。

二、排查范围

全省城市和农村、公办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举办的所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具体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普通初级中学、初级职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含教学点)、中等职业学校(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含工读学校)等。

三、工作步骤

(一)校舍场址安全排查

此项工作应先行开展,排查评估意见须作为开展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的前置条件。

1.地质灾害排查和评估。委托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开展排查,必要时通过专项评估,出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灾害治理或迁移避险意见。具体按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细则》执行。

2.洪涝灾害排查和评估。委托具备丙级及以上资质的水利设计单位开展排查,必要时通过专项评估,出具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灾害治理或迁移避险意见。具体按省水利厅印发的《中小学校舍场址洪涝灾害排查评估工作细则》执行。

3.形成综合性排查结论。各地校安办根据专业机构提供的地质、洪涝灾害危险性排查意见,形成各校综合性排查结论,并根据附表要求,逐校建立登记表存档。

(二)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

在确认校舍场址安全或对建筑物不作迁移建设的情况下,开展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工作。

1.收集信息资料。各地校安办组织学校提前收集与校舍安全有关的基本信息和每幢建筑物立项、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原始资料。

2.校舍抗震及结构安全排查鉴定。7度及以上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委托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排查鉴定工作,6度及以下的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委托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或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承担排查鉴定工作,并出具排查鉴定报告。需要检测的,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负责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具体按省建设厅印发的《中小学建筑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细则》执行。

3.校舍消防安全排查鉴定。请各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校舍消防设施开展排查,出具排查鉴定报告。具体按省公安厅(消防)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防工作的通知》执行。

4.校舍防雷安全排查鉴定。请各地气象部门组织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对防雷装置开展排查,出具排查鉴定报告。具体按省气象局印发的《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排查工作细则》执行。

5.形成综合性排查鉴定结论。当地校安办根据各专业机构提供的校舍抗震及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防雷安全排查鉴定意见或报告,形成综合性排查鉴定结论,并按照附表要求,逐校逐幢建立登记表存档。

四、组织工作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由各地校安办统一组织,协调推进。

(一)确认排查鉴定机构资质。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分别牵头,印发省内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名录,供各地参考。参与排查鉴定的省外注册机构,其资质由各地相关部门负责审检。

(二)委托排查鉴定工作。各地校安办将本辖区内中小学以分片打包、排查鉴定与改造设计捆绑等方式,通过招投标、直接委托等办法,落实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建筑安全的排查鉴定机构,并由校安办或业主单位与其签订委托合同。原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可优先安排。消防、防雷安全的排查鉴定分别由所在地的公安(消防)、气象部门承担。

(三)统筹协调。各地要先排查场址安全、后排查建筑安全。校舍建筑安全涉及各专项排查原则上整合进行,分片同步推进,确保时间进度。

(四)建立校舍安全信息。各地校安办(教育局)要建立和完善各校建筑安全档案。要将校舍安全基本信息和排查鉴定结果及时录入“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排查鉴定统计报送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月报制度。各地工作简报每月至少编发一期,每个县确定一名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五、保障措施

各地要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保障排查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一)落实专项资金。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防止出现因经费问题影响排查进度和质量。排查鉴定经费不得由学校自筹。民办学校由举办者负责。

第2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为全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的应急指挥机构,由政府乡长任指挥长,成员由畜牧站、经济发展办、卫生院、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党政办、财政所、司法所、民政办、警务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

2、技术咨询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技术咨询,参与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3、管理运行机构

各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联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畜牧站:具体负责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沟通,疫情评估,业务指导及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启动、终止疫情应急预案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预案。

卫生院:负责人员防护,疫情的监测、治疗和防范工作。

经济发展办:负责紧急防疫物资及其储备场所,调运工具等基础设施设备购置工作的计划安排。

财政所:负责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经费保障机制,安排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及其补偿、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源追踪、疫情监测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

民政办:负责疫区受灾群众的安置、安抚和救济工作。

警务室:负责疫区封锁和患病动物的扑杀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疫区社会治安管理、群众生活秩序,配合做好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

4、现场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负责全乡重大动物疫情的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指挥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上报县指挥部。重大动物疫情的确认,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乡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对疫区实施封锁、扑杀和无害化等措施,并随时上报疫情处理情况,直到本次疫情完全扑灭,疫区解除封锁。

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及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日向本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工作。

二、预警和预防机制

乡畜牧站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和预防机制,根据疫情监测、风险分析结果和上级的相关通报,报告预防预警信息。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乡畜牧兽医站按上级有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的规定,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危害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措施,为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科学的依据。

2、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信息监测制度,通过动物疫情监测和全国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获取动物疫情信息。

(二)预防预警行动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应按照市、县公布和本地获取的预警预防信息,及时采取疫情普查与监测,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堵截外来疫情等预防措施,并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预警支持系统

1、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包括动物疫情的诊断、监测、监视、评估、防范、报告体系。

2、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动物预防体系形成完整的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

(四)响应措施

乡指挥部在协调和指导疫区控制工作的同时,动用本级诊断技术资源,监测疫情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上报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根据疫情发生地的村委会的请求,开展应急援助工作,调拨紧急防疫的经费、物资、药品等。

(五)信息共享和处理

1、信息共享

2、信息处理

三、疫情报告程序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立即派出两名以上具有规定资格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核实,进行临床检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确认为重大动物疫情的,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集病料送市诊断。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中心应在2个小时内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

(一)疫情报告形式

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疫情报告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2.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三)通讯

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指挥部办公室应设立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四)紧急处置

1、在重大疫情报告期间,防疫机构应立即对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疫点采取以下临时隔离控制措施。

(1)严禁动物、动物产品及受污染或有可能污染的物品移出。

(2)进行全面严格消毒。

(3)限制人员、车辆出入,并对出入人员及车辆严格消毒。

(4)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2、疫情确认后,由疫情所在地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并根据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的规定,向本级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乡人民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决定对疫区实施封锁的,请示县政府封锁令,组织对疫区封锁、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区的易感染动物进行强制免疫、疫情普查和监测,对疫点及相关场所强制消毒,严防疫情传出。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严格应急人员及物资进出疫区的管理制度,应急人员进入疫区必须穿防护服,离开疫区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确保应急人员安全。

(六)疫区内所有易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疫区进行动物疫病1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病例的彻底消毒后,经市级验收合格后解除封锁,撤出疫区。

疫区封锁解除后,当地防疫机构按有关规定继续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疫区内生产生活安排,保证疫情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妥善做好养殖场(户)主,染疫人员及其家属安置安抚工作,合理安置隔离区内的群众,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做好群众防治救助、生活救助工作。

2、对动物进行扑杀和对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3、善后处置完成后,由原报请启动应急预案的指挥部报请本级领导小组终止启动预案。

(二)应急总结

重大动物疫情工作结束后,应对疫情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

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1、疫情的基本情况;

2、疫情发生记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3、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源追踪结论;

第3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为认真做好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内容

(一)基本情况。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与2008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1至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工作的组织安排

(一)各乡镇、街道和庐阳工业区负责汇总编写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并以正式文件报区应急办备案。

(二)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报告,报区应急办。

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自然灾害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等参加;

事故灾难组: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建设局、公安庐阳分局、质监庐阳分局、环保庐阳分局等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质监庐阳分局等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庐阳分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局、庐阳消防大队等参加。

三、评估分析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评估工作,各牵头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第4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国防采办系统绩效年度报告》

2013年6月28日,美国防部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办公室首份《国防采办系统绩效年度报告》(Performance of the Defense Acquisition System,2013 Annual Report)。该报告基于数据和事实,从成本、进度和性能等角度,对近20年来美国防部重大采办项目的采办绩效进行了客观分析。

背景和评估领域

背景

国防采办系统包括项目采办机构、项目办公室、采办工作人员、项目经理、国防部机关主管领导和工业伙伴。

为落实《改善采办法案2010》,详细透彻地研究总结采办规律,改进采办系统,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防部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办公室这几年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国防采办系统绩效评估”活动。系列评估将研究三大问题:

(1)国防采办系统的效度如何?

(2)如何客观地量度国防采办系统的效度?

(3)是否可以根据量度指标体系,运用恰当激励措施去影响采办系统的行为,或确定哪些政策和步骤能改善系统绩效、哪些是在误导?

本报告作为系列评估的首份报告,重点对与“重大国防采办项目”(MDAP)相关的采办系统绩效进行评估。

评估领域与指标

报告主要分析领域包括武器装备采办周期中的技术研发、工程和制造研发、生产部署三个阶段。审查内容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项目能否按进度、成本、性能要求顺利完成;二是相关负责机构的组织效率如何。

报告不以成本作为唯一指标判定绩效优劣,而是尽量采用客观数据,分析采办系统的内部政策、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等如何影响采办绩效。报告指出,在评估成本上涨与采办周期延长时,应综合考量由此带来的技术性能提升。

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采办绩效分析

项目成本和进度评估

(1)研发合同成本增长情况

报告对1992~2011年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研发合同总成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的项目都存在超支情况,幅度大多超过100%;而1994~1998年、2002~2006年两个阶段的武器系统成本超支现象尤为严重,特别是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全球鹰”无人机、C-17战略运输机生产及改进项目等,其总成本相比于合同金额增加了800%。

(2)早期生产合同成本增长情况

1992~2011年,美国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早期生产阶段成本上涨情况显示,成本超支主要发生在2005年前,且大多数超支幅度小于50%,甚至有一部分项目成本下降。2005年后,早期生产阶段成本上涨的项目数量急剧下降。

(3)各军种项目取消情况

在重大国防采办项目中,存在一些已投入研发资金,但未正式量产或少量生产后被取消的项目,造成了大量研发测试与评估资金流失。1995~2013年,每年各军种的研发测试和评估经费中,已取消项目的费用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属陆、海、空,陆军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军种,维持在约20%,在2004~2010年间因未来作战系统项目的取消而使比例大幅提升。

(4)各类项目违反纳恩-麦克科迪法案情况

纳恩-麦克科迪(Nunn-McCurdy)法案规定,如果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单位成本超出当前基线预算的15%(或原始基线的30%),就构成“明显违规”,有关军种部长必须就此项违规向国会解释;如果单位成本超出当前基线预算的25%(或原始基线的50%)就构成“重大违规”,国防部长必须向国会证明该项目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证明不存在“可提供同等能力且成本更小的替代方案”,还要证明项目组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否则将取消该项目。

2006年,国会对纳恩-麦克科迪法案进行了修订,提高了成本预算相对原始基线的对比要求,因此在当年进行的2005年采办绩效评估中,明显违规项目数出现了井喷式增加,2006年后重大违规项目数相比以往有上升。就武器平台而言,1997~2011年间,各武器平台中出现明显或重大违规的次数最多的是直升机和化学武器削减项目,违规比例分别是77%和100%;违规比例最小的则是C3I系统,为15%;陆军战车、导弹、舰船等项目违规比例约为25%;潜艇、固定翼飞机等项目违规比例达到约40%。

(5)各军种采办机构绩效分析

1997~2011年间,各军种采办机构负责的重大国防采办项目违反纳恩-麦克科迪法案的情况中,重大违规所占比例多于明显违规。空军负责项目中明显违规率为4%,是各军种中表现最好的;跨军种联合项目重大违规率最高,达到43%;陆军违规率达到40%,其中重大违规与明显违规数各占一半。

(6)主承包商成本和进度超支情况

美国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主承包商主要有洛・马、波音、诺・格、通用电气、雷声等公司。通过对比1994~2011年这5家公司与其他承包商所承担的研发与早期生产合同数量和金额发现,洛・马公司在研发合同数量和金额上占据绝对优势,所占比例分别是25%和42%;诺・格公司在早期生产合同数量与金额上排名第一,分别占到总数的31%和26%。

在成本与进度方面,研发阶段所有承包商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成本上涨和进度拖期,其中以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成本上涨最高,分别达46%和42%;波音公司拖期近17%,远高于诺・格公司与通用电气公司的6%。例如,在航母研发阶段,诺・格公司成本上涨程度高达162%,远高于洛・马公司的56%与波音的52%;波音公司的进度拖延程度达到39%;其他公司相对较小,洛・马公司研发进度甚至加快了近9%。航母早期生产阶段,洛・马公司预算超支程度最甚,达到9.5%;诺・格公司进度拖延达到39%。

武器系统性能评估

武器系统性能评估主要从作战效能与适用性两方面进行审查分析。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是指综合考虑部队编制、作战原则、战术、生存性、易损性和威胁(包括电子对抗、核、生物和化学污染威胁)等因素后,由特定人员操控的武器系统在预期作战环境(如自然、电子、威胁环境)中完成任务的总体水平。作战适用性指对系统的安全性、交互操作性、可用性、可维护性以及可靠性的综合评价。

国防部使用试验与评价局(DOT&E)对1984~2011年的重大国防采办项目武器系统技术性能进行了评估,数据显示作战效能通过率比适用性高近10%,而两者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低,近几年才逐步上升。就各军种武器装备而言,陆军装备的作战效能评分最高,达到94%;空军装备最低,为84%;适用性方面,海军装备的评分达81%,高于陆军的78%和空军的51%。按武器装备平台类型分,卫星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最佳,均达到100%;舰船在作战效能上评价最低,只有70%左右;C3I系统的适用性最低,评分在60%左右;潜艇、陆军战车与直升机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表现较为平衡,均在80%以上。

结论

第5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20302

“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各个领域纷纷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号召,努力结合本领域的工作现状、条件、需求等开展消防工作,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加大对火灾等危险事故的抵御强度,全社会的火灾抵御能力有所上升,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发展中的火灾危险因素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火灾风险,因而消防工作面临严峻形势,还必须不断加大对消防工作的指导。《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以下简称《意见》)在社会单位火灾防控上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即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人群密集区域、易燃易爆单位、地下公共场所等实施严格的消防安全监管,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配备消防设施,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提高单位的自防自救能力。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相关单位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将其作为该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当前环境下,对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 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1.1 消防监督检查系统性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高危单位以及功能性、技术性较复杂的建筑或场所不断增多,而消防监管涉及到的内容多,如:消防安全管理、消防水系统、建筑防火、消防人员综合素质等,作为消防安全监管人员,其必须不断紧跟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在监管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在监管过程中一次性找出所存在的全部问题,并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尽快整改。若设立一个中介机构来负责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工作,一次性发现所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整改,很好的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2 消防技术规范缺位的有效补充

在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中,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型建筑的消防设计技术规范上,如:大型体育馆、超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消防技术规范存在诸多漏洞,也有很多方面尚未涉及到,这使得消防设计缺乏专业的技术规范参考,只能依托相关专业单位进行性能优化、评估等。引进中介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机制,通过中介机构对单位出具评估报告,可以从技术上补充消防设计规范的不足,有效预防和解决先天性火灾隐患。

1.3 修订技术规范对消防管理的影响

消防技术规范是进行消防设计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在社会发展、工程设计、火灾事故等的不断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根据当下的消防管理实际情况进行消防技术规范的修订,使其作为消防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消防技术规范的不断修订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监管的难度和工作压力,消防部门开展消防监管工作以技术规范为依据,但是技术规范一旦修订后,此时沿用新规范进行消防设计的单位不多,很多单位的消防设计都是依据旧技术规范进行设计的,如果统一要求其整改,非常不现实。因此,运用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制度,对相关工程的消防设计进行科学评估十分必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技术规范的延续性。

1.4 对社会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建立起社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消防安全事关社会单位的诚信度和整体发展。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消防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会因此被消防监督部门依法查处,造成单位自身社会诚信度降低,在银行贷款、行政监督等方面产生不利后果,影响社会效益。将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依法实施等级评估,可增强其自身发展的责任主体意识,有效整改火灾隐患,确保消防安全。

综上,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依法监管角度来说,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是解决社会单位消防难题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通过评估来找出消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分级,从而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和方案,促进隐患整改工作的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2 建立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机制的方法分析

(1)根据《意见》的要求,只对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的人群密集区域、易燃易爆单位、地下公共场所等建立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在笔者看来,评估对象应当分层次,除高危单位外,还应当包含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因为从消防监督管理的角度,监管部门管理的单位除了高危单位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外,还包含了一般单位(主要是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

(2)对某区域的消防安全进行等级评估时,其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区域内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置的配备,仔细评估区域内的消防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消防站数量、消防通信、消防通道等的技术含量,这是确定火灾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②关于区域内生产、储存、经营等的消防安全等级以及安全布局,如:居民住宅中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搬运存储,将会对该区域的消防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③区域内人员的消防素质高低,接受消防培训人员所占比例、人员的文化层次、年龄比例等也会影响到消防安全。④其余因素,如:区域内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火灾危险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3)在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评估时,应严格参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对单位的消防管理软硬件等进行安全评估,如:消防组织建设、消防管理职责分配、消防检查制度、消防宣教、火灾隐患整改等,结合该单位的具体消防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部门的消防安全监管工作来开展消防安全等级评估。

(4)对单个建筑的消防安全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消防安全等级,考虑建筑内部的布局、用途、可燃物分布、人员结构等,通过各种方法对消防安全等级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消防安全等级的评估:①通过对建筑结构特点、可燃物分布以及可能出现的火灾场景辨别火灾危险源,确定该建筑物的主要火灾危险源,并模拟最大的火灾事故,从而确保任何情况下发生的火灾事故都不会超过预估的结果。②根据建筑内的烟气蔓延特点和模拟火灾发展状况来进行火灾危险程度的评估。③根据建筑中人员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消防能力等进行火灾发生时人员疏通情况的评估。④根据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评估。

3 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标准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湖南、河北等省都已经建立了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标准。合理判断、评价单位消防安全状况,量化评估单位消防安全等级,可以使政府、公众及单位自身可以准确掌握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评估标准的建立应以保护公民人身和公私财产的安全为目标,制定科学评估单位消防安全等级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单位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及其它火灾类保险的保险费率浮动系数。同时保险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消防安全等级,科学厘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及其它火灾类保险的费率水平。

(1)消防安全等级评估的主体。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应由公安消防机构或具备防灾、防损、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资质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高危单位应由公安消防机构组织合法的中介机构实施、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应由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并报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2)消防安全等级评估项目。单位消防安全等级综合评估按以下项目评定:①总平面布置与消防通道状况;②疏散逃生设施状况;③消防设施配备运行状况;④消防安全管理状况。

(3)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可分为以下五类:A类: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开业)前的消防安全评;B类:举办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或展览会、物资商品交易会前的消防安全评估;C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的消防安全评估;D类:改为其他用途的建筑在投入生产、经营、使用前的消防安全评估;E类: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使用(营业)中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行的消防安全评估。

(4)特别规定应涵盖以下内容:同一单位具有不在同一处的多个场所的,应分别进行消防安全等级评估;集贸市场、超级市场作为一个场所进行消防安全等级评估;对单位进行E类消防安全等级评估,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等级的结果应通过挂牌、公告、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同时,该结果还可以成为该单位是否享受火灾公众责任保险以及其余火灾类保险优惠费率的重要标准之一。保险单位可根据该单位的消防安全等级评估结果来确定保费系数。

(5)关于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中等级的划分。各单位消防安全状况划分成Ⅰ、Ⅱ、Ⅲ、Ⅳ、Ⅴ级,各级分别对应1000分、900分、800分、700分、600分,并分别以绿、橙、黄、红、紫贴标签,同时对应相应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系数为0.65、0.75、0.85、0.95、1.00。

4 充分发挥消防部门在安全评估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传统的消防监督机制是以条文方式进行监督,这容易使得社会单位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或是检查合格了,就不会发生火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容易降低社会单位及其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且检查合格的单位、场所等也有发生火灾事故的风险。因此,建立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在评估中实现单位消防安全的动态管理。经过评估后相对安当前全的场所、单位,即可减少其抽查的频率和数量,相对危险的场所和单位则应增加其抽查的频率和数量,将其作为重点抽查内容。在建立消防安全等级评估的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应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对中介机构的资质状况进行严格把关,加强监管,避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

第6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一、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全体职工继续学习十七大《报告》和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文件精神,明确迎评工作任务。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会活动,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二、评估评建工作:在“校园环境建设工作组”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集中一段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1、抽调专人参加工作专班,逐步对校园内重点是教学区的乱搭乱建予以拆除。

2、协助后勤集团对校内经营市场进行清理,驱赶游散摊点。

3、交通秩序基础建设,在校内主干道画黄线、安装减速带、设置标识牌,停车场画停车位,规范行车和停车秩序。

4、切实做好日常安全保卫工作,经常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有较大影响的安全事故和纠纷。

5、及时排查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理,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

三、队伍建设:引进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等人员充实保卫工作队伍,同时加大对巡逻队伍和保安人员的训练力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四、治安管理工作:

1、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坚持网格化巡逻和动静结合的巡逻方式。

2、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保障各重点部位不发生大的被盗现象。一般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3、加强门卫管理,杜绝闲杂人员和无关车辆进入校园。

4、治安和民事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力争达100%。

5、做好校内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保卫和秩序维护。

6、整顿校园交通秩序,“狗患”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7、做好法制宣传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工作。

五、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协调襄樊市综治委,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力度,为本科评估创建良好的周边环境。

六、消防安全工作:及时维修维护各类消防器材和设备,做好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排查火灾隐患,督促落实各项整改措施,确保不发生火灾事故。

第7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关键词: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防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电梯的使用数量逐渐增多。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电梯的使用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随着电梯使用年限的增长,老旧电梯中经常会在使用中出现一些故障,甚至会由于管理和维护不当而产生安全事故,为人们的生活和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电梯业界中,老旧电梯的使用安全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解决已经成了安装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电梯的使用进行风险管理就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管理,保证公共利益和人身使用安全。

1.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电梯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判断和及时的评价。在进行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时,主要针对电梯在使用中的安全系数和可靠度为主要对象,综合采用红外线热像仪、故障诊断检测仪灯对电梯使用中的控制和驱动系统进行监测和危险因素的有效识别,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安全风险的确定。在进行危险因素的确定时主要采用定期的检测和监控技术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风险源以及其产生的部位、产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其危险因素对于正常使用的影响。对老旧电梯进行及时的安全风险评估能够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加大对于老旧电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实现节能减耗的目的。

在进行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中需要针对电梯的损坏程度和各个零部件的老化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措施,明确评估目的 ,对于电梯使用中的故障记录和维修记录进行收集,为维修和检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2.风险种类的判断和风险源的确定

针对要进行评估的电梯系统的整体情况确定出各个不同的评估单元,找出电梯中存在的风险源,对电梯中易产生老化和损坏的部件进行检测,排除其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要积极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确定存在风险的部位,事故产生的原因和事故存在的规律。

1.3.针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在进行电梯的有害因素的确定后,采用正确的评判的方法ui零部件的损坏和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1.4.提出相对应的安全措施

在进行安全结果的判定后要根据产生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技术和管理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方案,降低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1.5.形成正确的评估结果和评估建议

针对电梯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出,并强调重大的危险因素,针对电梯中不同的部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6.生成评估报告

在进行风险评估后要生成相关的评估报告,为电梯的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提供方风险治理对策和参考。

2.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对老旧电梯部件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等级进行准确地判断,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能够显著降低使用中的安全风险。

2.1.有效提高老旧电梯的使用安全性和节能性

针对老旧电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降低使用中的安全风险,提高电梯的安全使用性能,进一步降低老旧电梯在使用的能耗,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老旧式电梯中采用的控制技术较为落后,因此可以将老旧电梯进行集中的梯群的控制方式,也可以使用单双层的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电梯在使用中产生的能耗。在电梯的拖动方式中可以使用变片调速式改造,将减速装置转变为同步曳引机方式,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电梯在使用中产生的能耗。

2.2.协调使用老旧电梯

在进行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后,能够为电梯的进一步改造和维修提供可靠的意见。在进行电梯的维修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就需要采用专业的技术,这样就容易造成维修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在对老旧电梯进行风险评估后能够出具相关的评估报告,较具有权威性,为电梯的使用和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各方之间矛盾的产生。

2.3.有效弥补现行的安全技术和规范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老旧电梯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有效确定电梯使用中产生的不确定危险因素,同时做出风险等级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防护,对电梯的安全使用进行有效监督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提高电梯的安全使用性能。为老旧电梯的报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性。

3.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治

3.1.安全风险识别

电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电梯安全使用的重视程度,加强使用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确定,同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报告,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随着电梯使用数量的逐渐增加,电梯的使用安全也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随着电梯使用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要求在电梯的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

第8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关键词]:合水县;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合水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社会危害性大,县委、县政府领导做了大量工作,公共突发事件任然频频发生,应急工作远远跟不上时代需求,应急预案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应急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对全县应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单位及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一些单位及个人尚未树立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识。少数人工作不积极,麻痹大意,没有树立全过程的应急管理理念,忽视应急预防准备、检测预警和灾后处置等方面工作。

(二)应急预案方面。

一是预案设密,致使宣传普及受阻。一般公众并不了解应急预案,大大阻碍了各类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二是修订完善工作滞后。应急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修订预案,往往照搬照抄,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来应对层出不穷,防不慎防的应急事件。预案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导致预案形同虚设。

(三)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现代应急管理是全过程的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工作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处置与救援、灾后重建及评估等等一系列工作。应急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流程。严重影响应急工作成效。

(四)应急资源相对分散,整合不够。

物资、技术、人才等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合水县在这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合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指挥。公安、消防、卫生、畜牧、疾控中心、地震局、应急大队等都各自协调与自己有关的事,各扫门前雪,但凡发生突发事故使人致残致伤致死的,都跑到县政府闹事,向政府要赔偿,把矛头统统指向了政府,缺乏协同作战,统一指挥,严重影响应急工作的成效和处置机制。

(五)评估分析经验缺乏。突发事件发生后缺乏科学的一整套评估体系,不能及时准确做出科学的评估,为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二、应急工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经常要开展培训,主要对基层单位就应急预案编制进行培训,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说明》等书籍,使更多的人掌握应急知识。二是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围绕防震减灾应急科普知识开展宣传活动,将《公众防灾应急知识汇编手册》上传到政府网站,以供广大市民学习,使应急知识得到广泛宣传,并要求将应急知识在中小学中广泛宣传学习,提高中小学生对应急知识掌握,确保个人人身安全。

(二)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完善与演练

一是抓紧预案的编制工作。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对预案进行编制。使预案更有操作性。进一步扩大预案的覆盖面。二是及时修订预案。预案应切合工作实际,每年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使预案更有科学性,用于指导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预案作用。三是加大预案演练力度。通过演练,一方面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同时在演练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实际存在的新问题,便于修订预案,使预案更科学的指导应急工作。

(三)加强应急队伍管理建设

一是把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导伍。目前,全县公安、消防、卫生、畜牧、森林防火、安全生产、防汛抢险分别成立应急分队,另外还还成立了机动专业抢险队。二是组织指导应急救援训练。公安系统民警分期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全县警力的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一支专业救援队已基本建成。三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制定不同培训方案。应急管理工作的面很广,如消防人员专门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训练,防汛抢险人员可以在防汛方面重点进行训练。由于县上应急队伍人才少,也可进行交叉训练,使应急队伍更具实际做战力。也可把个别应急工作人员派出考察学习和培训,及时掌握应急方面最新知识和技术。

(四)强化应急资源的有机整合力度

形成统一指挥,共同作战,速战速决,处置得当,群众满意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以县直部门和乡镇两级为重点,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着眼长远,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单位的应急人力、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建立指挥、协调、控制、保障和管理为一体的快速处置机制,努力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合力,全面提升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探索评估分析,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积极探索评估分析。为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总结工作经验,在全面弄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县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总结,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进行科学评估,集思广益,组织相关单位就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建议。二是加强业务培训。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意外事故层出不穷,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应急工作人员把业务素质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公安消防队伍,坚持日日练兵,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部门按照卫生部有关精神,组织了大规模培训。

第9篇:消防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市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试行)》和《*市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汉南区实际,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编制贯彻依法防震减灾和全社会动员参与的原则,规范本区地震应急处理的机构和程序,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地震应急响应分级

(一)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0.5%以上的地震;我市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含本数,下同),可初步认定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是指造成20-100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5.5-6.0级地震,可初步认定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1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5.0-5.5级地震,可初步认定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4.0-5.0(不舍5.0级,下同)地震,可初步认定为一般地震。

另外,我市发生2.5-4.0级地震,或我市遭受域外强地震波及影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但震感明显,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可初步认定为有感地震事件。

(二)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及启动

依照国务院规定,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和重大灾害事件,分别启动I和Ⅱ级地震应急响应,即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中国地震局分别组织、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市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地震应急响应,即在省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指挥本市地震应急救灾工作。

发生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地震应急响应,即在省、市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区人民政府指挥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区地震办配合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全区地震应急工作。

三、地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指挥体系

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指挥长由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成员主要由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建设局、区经贸委、区交通局、区*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房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药监局、商业服务中心、区广电局、区电信局、区人武部、区消防中队、区地震办和区供电、供水公司等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地震办,办公室主任由区地震办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专家组由地震、城建、民政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主要职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地震应急救灾工作;部署和组织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对灾害进行紧急救助;请求省、市政府、国务院紧急救援。

区地震灾害应急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汇总、上报震情灾害和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抗震救灾措施建议;贯彻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单位抗震救灾工作,督促落实区地震灾害专业应争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应急工作;承担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它工作。

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服务于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

(二)部门分工

区地震办: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报告;负责与区地震应急人员保持联系;组织灾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向宣传部门通报震情,协助审查地震新闻宣传报道。

区*局: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组织调度区消防中队进行抢险救灾和灭火;组织调度区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区宣传部:震情信息稿的审查和本区各新闻媒体宣传协调。

区卫生局:组织调度医疗急救,负责抢救伤员;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疫情流行;落实抢救和转移伤员的医院。

区药监局:提供抢救病人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组织对灾区药品的安全监督。

区交通局:负责恢复被毁的道路、航运交通设施;保证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运输。

区民政局:负责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生活救济、损毁房屋救助等,及时调集灾民生活所需救灾物品;组织救灾捐赠活动,接收和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负责遇难者遗体的及时处置;与区地震办联合进行灾情核查、评估。

区房产局:对灾后受损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组织受损房屋的维修。

区城管局:抢修和恢复被毁的道路、管道和各种设施;清理毁损的建筑物,负责环卫秩序的恢复。

区水务局:抢修和加固防汛墙、堤等设施。

区环保局:负责水源环保监测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及控制;

区供电局: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供电线路和设施。

区电信局: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通信线路及设施。

区建设局:组织协调对被毁损建筑物和市政设施进行抢修与恢复。参与震害评估工作。

区自来水公司:及时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供、排水管道和设施。

区发改委、区商业服务中心:保证粮食、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区经贸委、区安监局: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化工、电力、企业、仓库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减轻或消除污染。

区财政局:做好应急资金准备和应急款项的及时发放。

区消防中队:组织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区人武部:加强首脑机关、要害部门、单位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区教育局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各自管理的重点对象、重点设施、重点目标进行监测、保护和救助。

区各基层单位:迅速了解地震灾区震情、灾情,并将情况报告区人民政府并抄送区地震办;领导指挥本地地震应急救灾工作。

四、地震应急分级响应启动和紧急处理

(一)I级、Ⅱ级、Ⅲ级响应:

I级和Ⅱ级响应分别由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并开展工作。Ⅲ级响应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并开展工作。

(二)Ⅳ级响应:

在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区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规模,报告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地震办和市民政局;启动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工作,部署地震应急抢救工作,按区地震应急预案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区内的地震救灾工作。

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区地震救灾工作以支援、配合和帮助,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区政府有关领导到灾区进行慰问。区

地震办对地震灾害现场的应急工作给予协调和指导。

(三)Ⅳ级地震应急响应程序(按时间顺序)

责任单位时间职责、任务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

后10—20分钟1、监测到破坏性地震后,《震情一号》,并速报:区政府(应急办),市地震办值班室;

2、迅速了解震情和灾情。

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测到地震

后20—

40分钟l、与市地震办联系,确定地震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震情三号》报告;

2、区地震办依据获得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三要素,建议是否启动Ⅳ级地震响应和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

后40分钟l、向市政府速报获取的最早震情和灾情,并抄送市地震办、市民政局;

2、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启动,指挥长等主要人员到位;

3、指令区有关部门、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抢险救灾;

4、各部门、单位按职责和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行动。

测到地震

后1—2

小时l、全区抢险救援力量部署完毕,并实施抢险救灾行动;

2、请求市地震办震情信息新闻。

测到地震

后2小时l、请求市地震办工作组赶赴现场,进行现场监测和震害评估;

2、配合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市地震办不间断速报震害评估结果,上报有关单位;

3、请求完成《震情三号》报告,提出震后趋势初步判定意见,速报区地震救灾专业应急委员会和市地震办。

(四)有感地震应急处置

本区发生有感地震以及本区受域外强地震波及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地震办负责应急处置,并区有关部门。

有感地震应急处置程序(按时间顺序):

责任单位时间职责、任务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后15--20分钟《震情一号》;并按以下顺序向有关领导及负责人报告:

l、区政府应急办和分管区长;

2、市地震办震情值班室及市地震办主任;

3、区科技局局长和分管局长。

测到地震后30--40分钟l、从市地震办获取地震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资料,《震情二号》报告,速报区政府、市地震办,并同时通报相关单位;

2、区地震办启动《区地震系统内部应急

行动方案》,开展有感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3、通知并开展有感地震现场应急处置。

测到地震后2--4小时l、与市地震办联系,得到震后趋势初步判定意见后,《震情三号》报告,

速报区政府;

2、完成地震信息新闻统发稿的拟订;

3、地震现场工作组开赴现场进行地震宏

观调查和地震影响评估。

测到地震后4--8小时1、完成地震初步评估报告,报区政府、

市政府、市地震办;

2、开展地震宣传工作,防止谣传或误传,

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程序。

(五)预警预防行动

1、省人民政府决策短期地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区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保护措施;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抢险救灾准备工作,特别是救灾物资和粮食、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的准备;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同时开展必要的地震科普宣传;加强临震应急期的社会治安维护;

2、任何人不得将地震部门作出的、尚未正式的临震预测意见擅自对外公开或以内部形式进行通报。

3、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天,必要时可以延长10天。

(六)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的紧急处置实行政府领导、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情况,自救互救情况和救援行动进行情况;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质的接受与分配等。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和协调,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

(七)震情灾情公告和震情新闻规定

依照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应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由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有关地震震情、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l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后续公告适时组织。

新闻稿中地震三要素、震情趋势初步判定意见和灾情情况内容分别由市、区地震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核实。任何媒体不得擅自报导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未经核实的震情震害新闻。

五、日常准备和预防

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均需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组织实施和落实。

(一)专业备勤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预防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质保障、医疗保障、通信保障、公共设施保障等),并报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备案。地震、*、消防、人武部、医疗和生命线工程管理部门担负着本区主要救援任务,平时要开展应急训练和演练,重视救灾技术装备建设,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技术系统,组建一支训练有素、平震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

(二)日常备勤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建设一支与区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地震工作队伍,建立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地震信息、灾情速报网络。

做好全区地震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特别要依法做好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场地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使市民树立科学的灾害观。通过各种媒体开展防、抗震讲座,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引导公众避震心理和行为,消除谣言谣传,增强市民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六、应急终止与后期处置

(一)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的条件是: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进入应急期的原机关宣布灾区应急期结束。有关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二)后期处置:

1、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及时归还;造成损坏和无法归还的,按规定适当补偿或作其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