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第1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系统以文档管理为核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有效地控制各种文档的产生,管理文档的存取访问,对文档进行有效管理。

1开发背景

办公管理系统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新概念,而在图书馆历经了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开始进入数字化图书馆阶段的今天,办公管理系统的引入更使图书馆界如虎添翼。在办公信息化的大潮下,文件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近年经历了本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升格师范大学水平评估以及业内的图书馆评估,对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体会颇深,大量的历年的文件、业务档案及不断修订的规章制度等,如果有一种有别于图书分类法的一个档案管理系统,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会事半功倍。由此笔者针对图书馆的特点申请了一项课题,组织人员研制出一套文件管理系统: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件管理系统。

2平台简介

本系统是采用当前运用最广泛的B/S结构模型,后台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于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

前台所用的ASP语言(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软公司为了克服CGI严重的扩展性问题而开发的。解决了多用户访问进程,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ASP技术简化了Web程序开发,支持动态Web设计。ASP只用于服务器端,执行动态的、交互式的、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系统。ASP以标记语言的形式嵌入到HTML中并发送到客户端,但是,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的只是ASP执行结果所生成的页面,而其本身根本看不到,所以安全性很好。同时,ASP也支持脚本语言,只要服务器端装了脚本引擎就可以方便地架构网站。

系统运行环境是微软的l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它把World WideWebserver,Gopher server和FtPsevrer全部包容在里面。IIs能网页,并且由ASP,Java,VBscript产生页面,有着一些扩展功能。IIs支持有编辑环境的界面(FRONTPAGE)、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界面(INDEX SERVER)、有多媒体功能的界面(NET SHOW),IIS6.0包括许多新功能,它们旨在帮助企业、lT专业人士和Web管理员实现其网站(他们可能拥有位于单个Ils服务器或多个服务器上的数千个网站)在性能、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目标。

ASP+Access+IIs开发中小型网络系统一直被视为黄金组合,这样的结合对系统的资源占用适宜,每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安全性上也有很好的选择。

3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3.1普通用户

3.1.1登录验证

为了确保本系统特殊用户的单一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不设置注册功能,所有账号和初始密码均由普通用户向管理员申请。

3.1.2用户信息查看及修改

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所在部门、E—mail、联系电话等)以及密码进行浏览和修改。

3.1.3查看文件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文件、档案资料(如相关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月报、年报等日常工作文档)共享,由管理员负责上传,普通用户可以浏览和下载。

3.1.4用户上传待审核文档

该模块针对由下级部门拟订的文档提供一个审核功能,如月报、年报、读者意见反馈、馆际交流、各部门统计报告等,待审定后再上传到数据库。

3.1.5文件检索

为了加快用户对文件档案的查找速度进而提高办公效率,系统设计了一个专门的文件检索功能,包括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

普通检索:可提供文件名、主题、分类号、文件号、发文单位及发文时间等检索途径(见图1)。

高级检索:提供了普通检索所具有的检索途径,并进行组配检索(见图2)。

3.2管理员

3.2.1登录验证

管理员的后台管理登录可以通过在首页右下角处点击“管理员入口”,进入管理员操作界面,进行身份验证并登录系统。

3.2.2管理员信息查看及修改

管理员可以对自己的基本资料(姓名、所在部门、E—mail、联系电话等)以及密码进行浏览和修改。

3.2.3用户管理

管理员可对系统的普通用户进行分配,同时还可以对用户的基本资料进行查看、修改和删除用户,以确保数据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2.4文件管理

对文件进行管理是本系统的主要目的,在文件管理模块巾,管理员可以上传文件、修改文件和删除文件,同时也可以对文件进行浏览和下载。

3.2.5审核文件

本系统提供了文件审核功能.普通用户上传的文件只有经过管理员审核才能,确保了文件著录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3.2.6文件检索

管理员用户是通过管理员进行区分的,对管理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对文件的检索也是必不可少的,检索结果出来后可进行浏览和下载。

3.2.7服务器信息

为了方便管理员能实时了解服务器的信息以及对服务器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控,系统设计了一个服务器实时信息反馈模块。可查看服务器的有关参数、组件支持情况巾的IIS自带的ASP组件、常见的文件上传和管理组件。

4系统功能特色

4.1系统低成本性

由于系统本身的开发工具语言和运行平台的简单性,决定了系统在架构和运行维护上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不仅如此,在需求分析阶段,对各种需求结合开发工具设计,使得系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系统数据库以及脚本语言的特色,使得系统在运行时对资源的占用相对较少,大大地提高了运行速度,为快速办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稳定的安全性

首先,本系统考虑到用户是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每个人都能进人但又必须通过身份验证;其二。本系统不提供注册功能,要想得到账号和密码必须向管理员提出申请,由管理员统一分配账号,预防不法者对内部资料档案的窃取;其三,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对“session”变量的合理运用,防止不法者通过直接对URL的访问来跳过身份验证页面进而访问系统的其他资源页面,一旦用户没有通过登录页面的身份验证,系统将其他页面进行隐藏,非法用户将浏览不到任何资源。另外,系统通过对“session”变量的时间设置,一旦用户停止操作时间过长,系统会要求用户进行重新登录进行身份验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系统内部资料的安全性。

4.3良好的交互性

系统通过在各个页面中对各个操作步骤的人性化提示,使得一些电脑操作技能较弱的用户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从而对提高办公效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4文件管理的科学性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笔者考虑到文件及档案资料可由不同层次部门产生的特点(如由上级分发的文件,同级之间的函件,下级的申请,各种业务统计等),特别设计了文件审核这一流程,各种文件在前都必须经过管理员的审核,为文件著录的规范性和文件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4.5组配检索功能

随着数据库规模的扩大,档案数据量增多,就必然需要一种可实现多途径检索的功能,为此系统专门设计了高级检索功能,检索途径针对办公文件及日常档案的特点而设定。对字段内容比较特殊的文档可通过普通检索查询,而对字段内容很普通的文档则可通过高级检索来进行查找,即通过对多字段的逻辑组配,并选择相应的匹配模式,实现高级检索。组配检索使检索命中率大大提高,解决了档案管理巾存在的弊端,大大地节约了查找文件、档案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信息化办公的效率。

4.6数据信息类型多元化

本系统的数据信息包含文本、图像、视频、音频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信息数据。

5结语

第2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数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危机与危机管理研究》一文认为,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图书馆与环境间的不适应性,也包含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文章对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等方面,从研究现状、产生根源、基本类型分别进行了论述。

・图书馆管理危机具有隐蔽性,常潜藏于日常工作中,一旦爆发或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危机》文章从图书馆领导者、组织结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对数字时代图书馆领导者的能力要求与危机、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危机、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危机、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设危机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管理危机应对策略思路,强调全方位经营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危机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因素给图书馆服务造成不利影响,扭曲图书馆服务理念,阻碍图书馆实现自身功能的非正常状态。《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基于swOT分析及实现》一文认为,图书馆服务危机的特殊性表现为公共性、激烈性、直接性。通过SWTO分析,得出应对图书馆服务危机的4种策略不是相互孤立的结论,因此,图书馆决策者应制定更为完善的计划,以应对数字环境带给图书馆服务的各种危机。

・《馆藏发展危机及其应对策略》文章认为,馆藏发展危机指的是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组织、保存与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市场、用户需求、资源类型等外部因素和图书馆经费、管理、策略等内部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对馆藏存在负面作用,及又不甚确定的问题。文章针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的内涵与外延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从馆藏采集危机、馆藏组织危机、馆藏保存危机、馆藏评价危机等研究角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课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成果形成了从分析危机管理的概念――图书馆危机成因分析――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研究链条。作者在《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分析与结构设计》一文中指出,现有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存在实证不足的缺点,认为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系统需求因素,应从组织设计、系统结构、辅助方案三方面实现图书馆危机预警和防控。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危机预警管理、危机预控管理、危机处理管理、危机恢复和评估管理。

・中小型图书馆是一种按规模定义的图书馆类型。《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危机分析》一文所讨论的图书馆是指藏书量在100万册以下的图书馆。特点是:数量大,分布面广、服务基础化、附属性强、文献专业性强、管理多元化、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其后滞性、隐蔽性、长期性、同行冲击大的危机特征在数字时代已凸显。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小型图书馆面临的意识危机、管理危机、人才危机、资源危机、经费危机、服务危机、安全与突发事件危机、空间危机和地位危机。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危机管理》作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大多依赖于网络信息系统,一旦失去网络系统的支持,图书馆几乎无法为读者提供任何服务。因此,文章从危机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分析了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危机管理在预防和检测、应对和控制、评价和学习三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第3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新世纪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八大管理理论,对这些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文章在继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之后,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如何运用和借鉴其他管理理论,创建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八大管理理论。

一、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

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展到各行各业。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书馆读者的人本管理。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二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员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过去我们只强调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服务。读者第一的观念,严重忽略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要求某个组织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使本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要求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及外部知识网络的智慧来服务于用户和市场,知识管理不仅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注重各种知识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已成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二是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是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四是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重视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此,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战略管理理论

近年来,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战略管理是从图书馆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建设战略、人才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发展。现代图书馆包括两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图书馆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作到两大系统的互补,同时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战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学城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战略就是要是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图书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战略就是要树立同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不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品牌战略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造现代图书馆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战略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每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末推广和应用到非生产部门,图书馆管理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因为图书馆管理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进服务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而这两个目标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完全相通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流程的管理,图书馆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同生产产品的业务流程也是一致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包括采编、检索、流通、阅览、归还图书杂志等环节,这些流程同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要通过前后相继的不同车间,经过若干工序,才能最终生产出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完全适用的。要提高对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借鉴意义。

五、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如项目的选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过程、计划执行过程、控制过程,这些阶段和过程存在着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方面。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内容,不同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项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理论上之所以能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内容。如图书资料的借阅和归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都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休养,加强精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显然,柔性化组织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虚拟化"管理模式

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及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资源集成起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联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最优?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个问题来说,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邱约平, 段宇峰. 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变革[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2)5-9.

[2] 盛小平. 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5),1.

第4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邱均平教授指出: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文化5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

1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

1.1 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1.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①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②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③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④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⑤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⑥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1.3 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5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标准体系;理论依据;参照指标;建设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图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图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图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图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图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图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图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收集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图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收集、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图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图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图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图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收集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图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图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图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图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图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图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图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图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图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图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图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图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图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图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图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图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图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图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图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图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图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图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针对图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图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图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图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图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图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图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图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图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图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图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图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图书馆行业政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图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在线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图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图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在线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在线利用统计,从而为图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图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图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图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图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政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图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政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图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图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图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图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图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法论基础

著名标准化专家李春田把标准化的方法论基础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即标准化是先有目标并且以目标为先导,引领标准化全过程。目标导向是标准化方法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在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中,所涉及的环节、部门都分别承担着为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分目标,从而形成图书馆业务活动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体效能;二是系统分析。在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决策和执行的反复交替。诸如分析服务对象、确定总目标、明确相关要素、分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目标分解、对标准规范体系的评审、直到标准规范体系的验收;三是整体协调。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整体,要仔细分析和确定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性质和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放到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调整,都必须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所谓整体协调,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最佳整体目标而优化业务流程,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同时相互协调。整体协调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过程中最难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工作。可以说整体协调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图书馆规范标准体系之所以能获得最佳整体效益的内在根据。

第6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读者体验

0 引言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是根据图书馆的业务流程来构建的,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代表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水平以及服务的能力,对图书馆处理事务的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所使用的自动化系统还是以图书作为系统的核心,真正的管理系统的核心应该是人财务、知识流,管理的核心是用户而非图书,所以目前的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只能算是一线员工的自动化系统,还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图书馆自动化基础管理系统。但目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在不停提高,图书馆必须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才能够满足读者的要求,Web 2.0,Library 2.0等理念的引入让图书馆的系统,图书馆系统融合了相关技术后有了更好的表现。本文在研究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 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一般以汇文,ADLIB2.0,金盘(国内),Exlibris的ALEPH 500,ADLIB2.0(国外)为主流产品。汇文管理的对象是书籍和期刊,其产品有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移动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挖掘系统外,区域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区域联合收集书目检索系统,并拥有C/S的结构,整合的Web 2.0,图书馆2.0后,读者可以使用标签并发表评论,读者管理系统可以基于读者偏好的偏好推荐书籍。金盘的管理对象是书籍和期刊,它的结构是C/S和B/S,ALEPH 500管理对象的书籍和期刊,也为C/S和B/S系统。产品有WebOPAC,馆际互借,学术资源门户网站等。ADLIB2.0以用户为中心,拥有B/S体系结构,ADLIB2.0产品主要包括我的书房,图书馆知识检索,图书管理系统,并具有全面的图书馆2.0解决方案,管理的重点从三个方向,不仅关注图书,也关注相关的资源和服务,以及管理因素。

2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问题

2.1 欠缺资源和信息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每天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图书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许多图书馆,虽然有建设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但没有整合两个的信息。这显著降低了数字图书馆传达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容易引起读者得到错误的信息,降低图书馆操作的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图书馆将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信息和资源进行信息集成,增加图书馆信息的整合,从而服务质量提高。

2.2 业务内容局限

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更注重的书籍和文献,而没有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只是登记用户信息、还借书等。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办法有效地管理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图书馆管理系统还应该进行更全面的业务发展,如电子文档,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党员管理,努力满足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2.3 图书馆管理核心不明确

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中心是书而不是读者。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为读者服务,树立读者服务体验为中心的理念,现在大部分图书管理系统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一般的系统没有办法对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也没有办法获得读者对图书馆的体验的满意程度,缺少决策支持的信息源头,容易给图书馆的管理造成一定的信息获取阻碍,导致图书馆管理决策偏差。有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能够管理的书籍,杂志和其他资源,提供决策管理人员需要的各种信息,帮助提高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3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以数据为导向

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进行服务的改进。以往一般都以读者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作为获取读者反馈信息的关键性工具。通过读者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使用数据和日志可以深入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关联分析等计算方法来推算读者喜欢的书类并进行准确的推荐推送,也可以根据读者的使用频率以及借还习惯等信息对读者进行自动备忘提醒,从而增强读者的满意度。通过读者的各类借阅数据来分析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导图书馆在购买资源时的偏向性等。

3.2 整合服务评价体系

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还缺乏系统的服务评价体系。缺少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容易造成图书馆和读者相互孤立,无法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图书馆效益与效率最优化。图书馆应该在管理系统中加入系统的服务评价体系,直接获得读者对其的评价、建议与意见。通过与读者进行频繁互动,不断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避免造成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不友好、形同虚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凤辉.关于图书馆信息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J].华章,2010,28:161.

[2]潘永胜.浅谈高等专科学校图书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153-154.

第7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苏联;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集中化图书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9.51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5-0065-04

苏联与其他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大的不同是:苏联的图书馆事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学说,列宁、斯大林关于苏联文化革命以及关于群众共产主义教育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民主和革命传统,也都反映在苏联图书馆事业中,并且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十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图书馆事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仅用了短短20年时间,就把苏联的图书馆事业推向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苏联的图书馆事业一直是世界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数量规模、工作水平、服务质量均处在较先进的地位,不但具有完善的系统,而且还建立起高效的网络组织,苏联图书馆事业空前繁荣。

一、列宁及克鲁普斯卡娅对苏联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在古往今来的世界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中,列宁是惟一一位高度重视图书馆工作和事业并形成独到见解的人。苏联著名图书馆学理论家奥冈・斯捷潘诺维奇・丘巴梁在其代表作《普通图书馆学》中对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提出列宁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思想是苏联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石。事实也确实如此。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在列宁的一些著作和俄共(布)中央、苏维埃政府的一系列决定中,确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纲领。提出了社会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原则和建立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任务。在苏联图书馆建设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文件和决定有:《关于图书馆事业的决定》(1918年)、《关于保护图书馆和书库的法令》(1918年)、《关于图书馆事业集中化》(1920年)、《关于农村图书馆和为图书馆提供通俗读物的决定》(1925年)、《论苏联图书馆事业》(1934年)、《关于改进国家图书馆的状况和措施》(1959年),等等。1974年,苏共中央《关于提高图书馆在对劳动者的共产主义教育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列宁认为:图书馆事业是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图书馆事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图书馆事业是联系极为密切的和相互协作的许多图书馆组成的总体,图书馆的活动目的在于解决国家面临的各项国民经济任务和文化任务。因此,应把图书馆事业作为一个沟通社会思想的系统来看待。他认为必须从国家的角度去利用图书馆的全部职能,党应当在阅览室、图书馆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他指出图书馆应当是国民教育的中心,是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图书馆事业的状况是整个文化程度的标志,图书馆事业建设是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列宁指出:“我们应当把动员识字的人扫除文盲这一简单而迫切的事情着手做起来。应当利用现有的书籍,着手建立有组织的图书馆网来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图书馆应对人民大众开放,而不应仅为学者、教授服务。他认为衡量图书馆工作的水平要看有多少书被读者借走以及向大多数居民提供了哪些方便条件。列宁重视图书馆的管理,对图书馆事业进行集中管理,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他指出,图书馆事业是一个体系,即全国共同使用图书的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有组织的图书馆网来帮助人民利用现有的每一本书,并认为集中管理是建立有计划的图书馆网的最完善的组织形式。列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图书馆事业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表现,对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对图书馆为国民服务这个整体事业的设置等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科学分析。他制定呈缴本制度,确立了集中供应图书的制度,提出要开展国际图书交换,要求图书馆阅览室应当每天早8点开放到晚11点,节假日也不例外。他明确了图书馆是群众性文化事业,强调要吸引居民参加图书馆事业建设。苏联就是以列宁的上述思想作为苏联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图书馆及其系统与网络,并实行管理的集中化。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发展早期苏联图书馆事业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奠定苏联图书馆学的鼻祖。列宁去世后,克鲁普斯卡娅继续宣传列宁的图书馆思想,她写了大量有关图书馆的论著,对列宁的图书馆思想进行了展开和补充,并形成了她自己对图书馆学的认识。她关于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特点和组织原则、关于阅读指导、关于农村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关于图书馆应成为思想工作和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心,关于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等问题的论述,对苏联图书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苏联的图书馆

苏联建立了完整的全国图书馆体系,国家实行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80%以上的图书馆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费从国家财政支出,其余的图书馆由各工会、党组织和其他群众团体所属。所有图书馆都免费供读者使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要为社会各阶层的读者服务,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各种职业、各种水平的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帮助。读者可以申请利用那些能为他们提供最好服务的图书馆。

苏联全部的图书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大众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大众图书馆占图书馆总数的一半以上,它为最大多数的读者和全体居民提供服务。大众图书馆在苏联各城市和乡村居民点都设有分馆,此外,工厂、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图书馆以及各种俱乐部、文化宫图书馆也是属于大众图书馆性质的。儿童图书馆和青年图书馆是大众图书馆的一种特别类型。儿童图书馆专门为学龄前儿童、中小学学生提供服务。在为成人开放的图书馆里,一般都设有儿童部。此外,每个小学生还可以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青年图书馆是为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服务的。这类图书馆提供能让青年读者产生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学习的各种书籍。这样的图书馆同时也是青年的俱乐部。青年们在这里经常举行文艺和音乐晚会、讨论会,以及和作家、名人的见面会等。大众图书馆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若读者在大众图书馆找不到所需要的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向大型图书馆借阅这些书。全国的馆际互借系统由苏联最大的图书馆――莫斯科的国立列宁图书馆统一领导。科学图书馆是苏联图书馆中另一种基本类型,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科学工作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专家、研究生和大学生们。由工作性质所决定,这些人经

常须使用大众图书馆未收藏的稀有和专门的出版物,这就使科学图书馆发挥了作用。科学图书馆又分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两种,综合性科学图书馆收藏一切知识部门的图书资料,专业性科学图书馆则只收藏一个或若干个知识部门的图书资料。专业性科学图书馆有医学、农业、教育、音乐、戏剧以及其他专门学科的图书馆。在科学图书馆中还包括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它们以专业读者为对象进行有区别的服务,可以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向读者提供苏联全国各图书馆实际已收藏的任何一种图书资料。

大众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共同促成了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前,尽管由列宁创立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附设图书馆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在1905~1907年革命期间人民图书馆和阅览室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在边远地区图书馆服务仍很不够。1913年俄国共有7.6万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有1.4万个。十月革命后,图书馆事业在全国得到发展。根据1934年进行的第一次图书馆调查的资料,苏联共有11.6万个图书馆,藏书约3亿册。1941年以前,苏联共有27.7万个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9.54万个。在所有加盟共和国中,各种形式的图书馆都已建立起来。卫国战争时期,德国占领区的图书馆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到1948年前,全国图书馆网基本恢复。此后,常设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分馆和图书出借点迅速增加。1950~1960年,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增加了3.1万个,全国图书馆总藏书量已超过10亿册。《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中的数据显示,1950年年底,苏联各类图书馆馆藏总量为7.14亿册,到1960年年底,苏联各类图书馆馆藏总量已增长到18.9亿册。1959年。苏共中央通过《关于改进国内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和办法》的决议,该决议提出要把图书馆图书送到每个家庭。1961~1979年,有5万多个图书馆得到了新馆舍,藏书量和出借量几乎各增加1倍,约有6000万新读者被吸引到图书馆中来。1979年苏联图书馆读者总数超过2亿人。从各种统计数据看。1960年前后苏联图书馆总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38.2万个,藏书总量为18.9亿册。到1970年,图书馆总数为36万个,藏书总量为33.21亿册。到1980年,对于苏联图书馆总数的统计出现了一些偏差,《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中的数据为图书馆35万个,馆藏图书41.62册;而《苏联百科手册》上的统计数据为图书馆32.9万个,馆藏图书47.17亿册。从90年代以后的一些论文对于“前苏联”图书馆总量(多为35万个)的介绍中,我们比较倾向《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的说法,即35万个。到苏联解体前,这个数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图书馆成了为大众传播图书的主要渠道,成了组织大众开展阅读活动的中心,为发展苏联的文化教育事业开辟了新途径,为提高苏联的全民素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70%以上的公民不识字,而在1987年,苏联全部普及了中等教育。1918~1986年,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共计培养了5550万名专家,接受过各种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已超过1亿,全国的科学工作者总共有150万。从事国民经济的工作者,3/4以上都受过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苏联的图书出版总数在世界上占第一位,每年以90种民族文字和56种外国文字出版8万多种、约20亿册图书。

三、苏联的集中化图书馆系统

列宁重视图书馆的管理,他把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称为建立有计划的图书馆网的最完善的形式。他认为,有计划地建立图书馆网是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原则之一。他提出了图书馆网建设的指导原则:“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书籍,着手建立有组织的图书馆网来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应当建立一个有计划的统一的组织,而不是建立许多平行的组织”。1920年,在《对克鲁普斯卡娅起草的关于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法令草案所作的补充修改》中,列宁特别强调“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一切图书馆都应联合成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统一的图书馆网。这个图书馆网根据一定的计划进行工作,确立图书馆的基本类型,用流动书库把各个图书馆联系起来,组织馆际的书籍交换,并从而使图书接近工农读者。”

为了保证图书馆集中化工作健康发展,苏联有关领导部门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20年。苏俄的第一个图书馆法令就是《关于集中管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图书馆事业》。根据这一法律的指导思想,苏联把整个图书馆事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去研究,在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1966年起。苏联国立大众图书馆网开始进行集中化管理实验。1974年,苏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提高图书馆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科学进步的作用》的决议,决定图书馆事业要实现集中化,建立国家图书馆的保存系统。216个图书馆被批准为“保存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要保证读者的需要。苏联文化部领导的国家跨部门图书馆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家各图书馆的工作。这个决议奠定了苏联图书馆集中化的基础,标志着苏联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各种集中化图书馆系统相继建立。此外,相关的法律还有苏联文化部《关于国立大众图书馆集中化条例》、《关于国立大众图书馆集中化的过程与远景》、《苏联文化部集中化图书馆系统人员编制暂行标准》;苏联总工会秘书处《关于工会图书馆集中化的决议》等。各加盟共和国也都了关于建立集中化图书馆系统的相应规定。1984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的《苏联图书馆事业条例》又对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系统的一些原则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文件成为苏联建立和发展集中化图书馆系统的法律依据。

从组织结构上看,苏联集中化图书馆系统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全面集中管理:整个系统是一个较严密、完整的机构,一般由中心图书馆――分馆――馆外借书服务点三级组成。全系统拥有统一的藏书、统一的人员编制和统一的领导。中心图书馆在整个系统中起着领导作用,负责全系统的计划、管理、方法辅导及藏书的组织利用等。中心图书馆馆长是全系统的领导人。各分馆和分支机构所有负责人组成的馆长会议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分馆的工作。国立大众图书馆网的集中化就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二是部分集中管理。加入系统的各图书馆仅仅在某些方面,如图书补充、图书加工和某些资金开支方面实行集中统一,而每个馆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苏联较早建立起来的列宁格勒科学院图书馆系统基本就是这种形式。三是系统内既包括总馆和分馆,也包括法定的独立图书馆(有的是跨部门的图书馆),它们在部分集中管理的基础上联结起来。

集中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统一收藏和提供图书、集中编目、集中出版书目索引以及读者服务方面的协作等。在集中化的大众图书馆体系,通常是由中心图书馆按照

统一的计划购入图书,并集中进行统计、加工,然后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图书分配到下属各馆。整个系统的藏书都是通用的。各馆可通过统一编制的书目参考卡片及联合目录进行馆际互借。中心图书馆常用图书流通车、汽车俱乐部或通过邮局把文献送到分馆,并对分馆进行业务辅导。

集中化的图书馆系统因为实行统一购书,相互协调,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数量丰富、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藏书体系,为充分满足读者需要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藏书补充、图书分编加工以及编制出版参考书目由中心图书馆统一组织,集中进行,提高了图书馆工作质量,避免了各馆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物力。系统中完善的目录和参考工具,便于更有效地开展推荐图书、解答咨询、传递情报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同时,集中化的图书馆系统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苏联政府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十余万家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国立公共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等一系列集中化图书馆系统,某些加盟共和国、直辖市建立起包括城市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在内的混合式集中化图书馆系统,有些地区建立起农村的集中化图书馆系统。

四、苏联的图书馆学教育

谈到苏联的图书馆事业,我们不能不谈苏联的图书馆学教育。十月革命前,沙俄几乎完全忽视了图书馆员教育。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非常重视图书馆员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图书馆员是广大公众的导师和世界科技文化进步的积极宣传员。从大量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苏联特别重视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养。不仅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的《苏联图书馆事业建设法令》中,为图书馆员的培养教育制定了专门条款,而且还建立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制度。政府还努力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

1929年,列宁格勒、雅罗斯拉夫、高尔基相继建立了培训图书馆助理馆员的职业学校。莫斯科于1930年创办了图书馆专业学院,这是第一所开设图书馆专业课程的学院。1935~1941年,卡尔可夫和列宁格勒开办了图书馆专业学校。卫国战争后,苏联的图书馆教育得到了合理化的实施。

苏联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养主要由国家有计划地进行。苏联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按地域分布的图书馆教育网,它们培养了大量图书馆专家和专业工作人员。中初级图书馆员的培养由技术学校承担,高级图书馆员和书目文献专家则由文化学院和大学的图书馆系以及师范学院培养。

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是一个三级制的教育体系。一是培养中级馆员所开的各门课程,由图书馆专业中等学校或文化教育学校的图书馆专业科开设,学制为三年;二是培养高级馆员所开的各课程,由文化学院开设,学制为四年;三是研究生所开各课程由文化学院开设。图书馆教育对完成了中等教育和打算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是,学生们的俄语、文学、苏联史的入学考试要求合格,此外,还须掌握一门外语。图书馆专业的各课程开设形式为:全日制、夜校、进修、函授。研究生的课程要求三年全日制学习。但是,如学生采用进修的学习形式,学时就将延长到四年。报考图书馆专业的研究生至少要有三年实际工作经验,并且被认为有希望写出有关图书馆专业或目录学的论文,同时还要参加苏共党史、一门自选学科和一门外语的具有竞争性的入学考试。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都建立了图书馆专业学校。每年都有2万多名具有高级和中级证书的图书馆员从苏联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这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各种类型图书馆工作,如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等。

第8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nb……

【  正  文】

1 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附图

图1 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 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中还包括对各个学校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及其来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211工程”建设经费“985”工程,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教委、学校的专项拨款,与企业共建,捐助,图书馆年运作经费,学校自筹等10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图书馆动用了所有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小到学校,大到国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识都明显增强,对此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部分学校得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更是令人可喜。表1将各馆数字图书馆经费情况按几个等级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17个学校未对数字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进行说明,无法进行统计。对72个成员馆的统计结果显示,38.9%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大于100万,其中有8.3%的高校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图书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小于10万,无力开展规模性的、目的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活动。“十五”期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知、共享,CALIS任重道远。

表1 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附图

3 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CALIS“九五”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高校间开展文献传递的重要基础数据库之一。“九五”期间共有90余所成员馆参与了CALIS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的建设,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提交量已经达到10万条。由于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新颖、情报价值高,对某一专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论述,对科研和生产有较大参考价值,读者需求呈上升趋势,为此,“十五”期间,CALIS将在该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共享。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调查》和《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调查》的统计结果,CALIS成员馆中有29家开展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其中13家来自联盟理事馆;目前这些学校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加起来有18100条,主要采用WORD和PDF格式保存,也有个别学校采用JPG格式和DJVU格式;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建设工作开展较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大,有超过5000条的全文数据;已经具有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交系统的学校有11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具有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而且同时开发了学位论文检索系统,并考虑了学位论文的编目、校验、统计,设计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检索到摘要级,其他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有的要进行用户认证,有的通过IP限制访问;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各个学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和论文作者签署论文使用协议,限于校园网使用。成员馆的上述工作为“十五”期间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5月底,CALIS管理中心邀请在学位论文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15个联盟理事馆召开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统一了对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认识,明确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统一的建库标准规范下,实现共建、共享。会上大家总结出学位论文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总体工作流程、标准规范、论文提交、应用系统、管理与版权等。会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的意见,整理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参考》,为其他准备开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学校提供参考,加快高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还表示愿意根据会议精神,在对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后,尽快向兄弟院校免费提供。与此同时,大家还认同了将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计为“集中索引、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的思路。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反馈的结果,目前CALIS成员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基本的情况是:14个学校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另有11个学校开始筹划;其中教参数据库建库时间最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始建库;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的8所高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建库;其他的图书馆是在近一年里才开始和计划进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书目数据量加在一起有49500条,全文数据有5100条,其中复旦大学的书目数据量最多,已达26,500条,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文数据最多,有3000条;对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有7所图书馆使用TRS全文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有3所图书馆采用快葳公司的DIPS系统,2所图书馆馆使用方正Apabi系统;选择MARC做为教参元数据进行著录的有5家,选择DC做元数据的有3家;对于全文,一般采用WORD和PDF格式;对于版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限于校园网使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对教师著作征询版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政策是部分解决版权,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和专业公司合作,全面解决版权;目前在主页上有教学参考书项目链接的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非校园网用户可以浏览到书目级。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第9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宽带、网络、多媒体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在工作、学习时进行资料查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网络的便利性体现在节约时间上和资料信息更新的速度上.相比之下,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人们已经微乎其微了,加之,图书馆的管理体系相对陈旧,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成为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图书馆知识管理这种方式的产生,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本篇文章通过介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其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所占的重要性,深入的分析了图书馆在管理上创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重要性;创新;意义

图书馆早在我国的母系社会中就已经建立,经过3000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现代图书馆.在笔者看来,图书馆是“保存历史过程”的特殊机构,它将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历程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存留下来,以便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历史及本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能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所需的资料文献查询.但在世界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馆面临着愈来愈大的挑战,为了让图书馆的管理能紧跟时代脚步.所以,加快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才能让图书馆保持活力,不至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1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特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管管理方法,正在渐渐的被人们所了解,其中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对图书知识本身的管理,也就是对知识的建立过程、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储存和知识的应用传播进行有序性管理.第二,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某一主体.例如:国家、世界等的发展实现了某一目标,对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理论进行整理,并将其过程中的人、物、活动等实行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由于知识管理所涵盖的内容过与广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历史进行中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特点.所以,知识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图书管理的过程中,人民是主体,图书知识是依据,无论知识管理怎样发展,其根本支柱都是知识.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通过特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进行图书馆的有序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提出的初期,各界社会人员及学者都对其的提出存在一定的疑问.一直到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才显出其独有的创新活力.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图书馆管理中理论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有效控制,扩大图书馆的获取平台,让图书馆重新焕发生机.

3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建议

3.1理念创新

当代的图书馆管理是运用科学理念,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以期能达到图书馆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图书馆存在的重大意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对图书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图书馆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以上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图书馆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管理学,主要是对图书的管理上侧重书籍的收藏与整理;而另一种则侧重的是知识管理创新,知识的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第二,图书馆管理的对象是具象的,是组成图书管理机构的人、图书等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的对象是知识、是抽象的,通过人们的整理、技术方面的管理和文化等构成的.由于其管理对象的不同性,就要求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上形成具体目标.第三,管理重点存在差异.以前的图书馆管理注重的多是图书馆普通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知识型管理,而后者则是以图书管理的人员为主要研究目标,探索知识为新的管理方法.

3.2内容创新

第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指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等方面.在新的内容要求下,把知识作为创新基础,对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为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的管理过程要始终贯穿在知识中,探索出不同于原来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把传统的被动式的文献采访转换为主动的知识搜索,将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建设成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第二,知识应用.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各界人员提供完备的系统知识学习.所以,在建设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应该满足社会各机制、科研人员等等的统一需求.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正常运营中,可以设立信息中心或是网络平台,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深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性的服务,建设复合型的图书馆.第三,知识传播.所谓的知识传播就是为了更好的将图书馆资源与用户进行合理匹配,将知识传送到用户的“手中”,让用户能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第四,知识服务.为提高图书馆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图书馆应该开发知识管理的运用,使其在最快的时间内与用户所需的资料合理匹配上,使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在使用上更准确、更直接.第五,人员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在图书馆管理中占有决定性地位,不管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哪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源,为了图书馆能更好的发展下去,图书馆内部应该培养优质的图书知识管理人员.

3.3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收藏图书和日常事务为主,使得图书馆内的书藏品缺少多样化、为各界人员提供的知识服务较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使用性能,降低了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图书馆的长远性发展.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认识到读者的重要性,制作用户使用反馈表,以便于用户对图书管内的书籍缺失、管理漏洞、以及对图书馆提出的建议,通过这些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知识的需求,增加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的知识需求服务质量.加强知识.当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图书馆的藏书、图书馆的知识收集方面要加大力度,丰富图书馆的图书文献,增加图书馆的知识开发.另外,在日常的图书馆管理中,对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筛选与整合,使图书馆内的知识资源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3.4图书管管理目标的选择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有一定的目标的,但在各个部门中,图书馆的目标有所不同,这些目标冲突会对图书馆的管理增加一定程度的难度.对实现图书馆的优化管理形成了阻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知识体系的整理与获取都有重大意义,但在图书馆的目标管理中,激励馆内人员积极参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升馆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自动自觉的参与到图书馆内的目标建设中,从员工的内心电动其积极性,以便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集成的管理思想指挥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有机融合,进行图书馆全方位的管理.以期达到图书馆间和部门、功能之间的协调互补,从而提高整个图书馆运营的效率.

3.5服务人员素质的提升

首先,图书馆的领导人员应该引进一批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人才,对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图书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取得相关的这个认证,还要拥有知识管理的能力,并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将二者合二为一,辅助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运用到工作中间.其次,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现代技术支撑,通过引进新型设备,对管理人员实施系统化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新型设备的操作能力,并能更好的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中.最后,对于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应该设立奖惩制度.对于在图书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奖励,也能提高图书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外,应该设置定期的员工业务能力检测,这样有助于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也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意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新方法,通过对书籍的重新分类,建立多种学科服务机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分配各个部门资源或各个时期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提出科学性、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对图书馆内的各部门来说,合理的分配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有助于图书馆内部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管理正处于改革时代,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学科分类服务为辅助管理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更好的满足学生、工作人员、社会科研人员的需求.

5结束语

综上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顺应当代的社会知识潮流.为了提高图书馆在当今社会的使用性能,必须在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进行传承与创新,增加图书馆知识文献的收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构建新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让图书馆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从而建设立体式多功能的图书馆管理体系.

作者:陆卓 单位: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蕊先.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探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66-266.

〔2〕史红娥.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3(17):111-112,114.

〔3〕陈洪雁.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7):117-117.

〔4〕卓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未来英才,2015(2):312-312.